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机制范文

知识管理机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管理机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管理机制

第1篇

在新时期,企业发展已经步入或者正在加速步入一个生产、占有、使用、支配知识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俨然不再是有形的物质形态竞争,而是转变成了无形的知识形态的竞争。毋庸置疑,只有那些不断更新知识,进行知识管理机制创新,以最新知识统筹企业发展的企业才更能取得成功。文章阐述了知识与知识管理内涵,并介绍了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两种知识管理机制,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路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在环境,于是,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督促着企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知识积累与技术革新。鉴于此,当下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知识与知识管理相关内涵

1.1知识

物质、信息和能量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无疑是借助于知识、信息以及数据来进行的,知识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与信息、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众所周知,获取知识比获取信息是一种更高级、更能动的能力。知识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原理知识与技能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知识等。我们在企业发展中提到的知识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只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知识都可拿来所用。

1.2知识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称为一种“新兴、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其自一开始便被企业领导者广泛接受。在早期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备受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形式,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隐性知识的承载者是人才,这就预示着有更多企业倾向于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开创“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模式,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层挖掘与管理。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其内涵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获取、知识梳理、知识存储、知识维护与应用、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创新等。

2企业几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机制

2.1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2.1.1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关于企业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学术界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分等之间知识的流动、转移与共享。另一种是指在知识联盟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与交流、相互共享。关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的建立,企业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要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员工个体之间知识转移与共享,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很有必要。企业可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基于员工的心理进行薪酬激励制度、产权激励制度、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制度的创设。二是建立创新失败宽容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组织机制。企业要不断创新内部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管理创新,改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现状。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机制。企业要基于知识转移与共享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生产、创新与共享。

2.1.2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研发的风险逐渐增大,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知识研发与使用的风险,想到了与其他企业联盟来共同分担风险机制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资源可以在建立联盟的各企业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流通、转移与共享,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克服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障碍,提高共享效率是摆在各个企业知识管理面前的棘手任务,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毋庸置疑,各联盟企业必须对彼此要高度信任,企业只有在相信对方不会趁机窃取本企业核心知识的前提下,才会积极进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其次,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知识研发中,由于各企业对知识研发的投入与贡献不一,因此,知识开发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只有正确进行利益分配,促进公平公正,才能使企业更乐于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最后,建立完善的冲突与矛盾化解机制。当然,在联盟企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时,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便受到阻碍,故要建立矛盾与冲突化解机制。各企业之间要时常沟通,强化交流,构建健全的沟通机制;一旦冲突发生时,要秉着“宽容对待,防止恶化”的原则解决问题;构建文化共享机制凝聚使各企业拧成一股绳。

2.2知识管理保障机制

2.2.1技术保障机制

毋庸置疑,企业要想提高知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技术支持与保障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准确化、系统化,帮助企业知识管理人员轻松实现知识的生产、管理、利用与更新等,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构建技术保障机制,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一是优化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优化的信息,门户网站最好具有以下功能:信息检索、、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等;二是建立整个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知识地图。所谓知识地图,即用图表或者图标的方式对知识存储载体、知识分布的一般状况进行详细说明。知识地图的构建更有利员工培训、员工学习以及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例如,销售部门可建立销售地图。

2.2.2文化保障机制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优质的内部环境,鉴于此,企业应建立基于知识学习、共享、交流,人人参与创新知识研究的良好企业文化,即为知识管理建立文化保障机制。从该层面上讲,企业文化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构成,即知识共享文化、促进学习与交流的文化、鼓励创新发展的文化等。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促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倡全员学习,鼓励员工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生的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二是有目的地建立共享文化机制。在日常管理以及员工培训中,企业要强化对“知识共享”文化的渗透,并鼓励员工共享知识、合作发展。

2.2.3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每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企业要有目的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些大规模企业很重视知识的创新成果,并就自己研发的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将该项研究成果再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使其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申请专利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保护手段。另外,有价值的知识创新成果只有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研究有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与应用模式,并初步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使知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很重要。企业可通过建立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但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一项烦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企业一定要立足实际,引领创新,真正做好知识管理这一重要任务。

作者:王妮娜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苏用专.现代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模式与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宋超.跨组织合作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24.198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路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在环境,于是,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督促着企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知识积累与技术革新。鉴于此,当下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 知识与知识管理相关内涵

1.1 知 识

物质、信息和能量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无疑是借助于知识、信息以及数据来进行的,知识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与信息、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众所周知,获取知识比获取信息是一种更高级、更能动的能力。知识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原理知识与技能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知识等。我们在企业发展中提到的知识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只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知识都可拿来所用。

1.2 知识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称为一种“新兴、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其自一开始便被企业领导者广泛接受。在早期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备受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形式,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隐性知识的承载者是人才,这就预示着有更多企业倾向于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开创“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模式,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层挖掘与管理。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其内涵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获取、知识梳理、知识存储、知识维护与应用、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创新等。

2 企业几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机制

2.1 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2.1.1 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关于企业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学术界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分等之间知识的流动、转移与共享。另一种是指在知识联盟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与交流、相互共享。

关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的建立,企业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要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员工个体之间知识转移与共享,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很有必要。企业可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基于员工的心理进行薪酬激励制度、产权激励制度、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制度的创设。二是建立创新失败宽容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组织机制。企业要不断创新内部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管理创新,改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现状。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机制。企业要基于知识转移与共享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生产、创新与共享。

2.1.2 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研发的风险逐渐增大,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知识研发与使用的风险,想到了与其他企业联盟来共同分担风险机制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资源可以在建立联盟的各企业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流通、转移与共享,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克服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障碍,提高共享效率是摆在各个企业知识管理面前的棘手任务,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毋庸置疑,各联盟企业必须对彼此要高度信任,企业只有在相信对方不会趁机窃取本企业核心知识的前提下,才会积极进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其次,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知识研发中,由于各企业对知识研发的投入与贡献不一,因此,知识开发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只有正确进行利益分配,促进公平公正,才能使企业更乐于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最后,建立完善的冲突与矛盾化解机制。当然,在联盟企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时,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便受到阻碍,故要建立矛盾与冲突化解机制。各企业之间要时常沟通,强化交流,构建健全的沟通机制;一旦冲突发生时,要秉着“宽容对待,防止恶化”的原则解决问题;构建文化共享机制凝聚使各企业拧成一股绳。

2.2 知识管理保障机制

2.2.1 技术保障机制

毋庸置疑,企业要想提高知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技术支持与保障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准确化、系统化,帮助企业知识管理人员轻松实现知识的生产、管理、利用与更新等,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构建技术保障机制,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一是优化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优化的信息,门户网站最好具有以下功能:信息检索、、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等;二是建立整个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知识地图。所谓知识地图,即用图表或者图标的方式对知识存储载体、知识分布的一般状况进行详细说明。知识地图的构建更有利员工培训、员工学习以及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例如,销售部门可建立销售地图。

2.2.2 文化保障机制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优质的内部环境,鉴于此,企业应建立基于知识学习、共享、交流,人人参与创新知识研究的良好企业文化,即为知识管理建立文化保障机制。从该层面上讲,企业文化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构成,即知识共享文化、促进学习与交流的文化、鼓励创新发展的文化等。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促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倡全员学习,鼓励员工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生的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二是有目的地建立共享文化机制。在日常管理以及员工培训中,企业要强化对“知识共享”文化的渗透,并鼓励员工共享知识、合作发展。

2.2.3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每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企业要有目的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些大规模企业很重视知识的创新成果,并就自己研发的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将该项研究成果再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使其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申请专利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保护手段。另外,有价值的知识创新成果只有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研究有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与应用模式,并初步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使知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很重要。企业可通过建立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但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一项烦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企业一定要立足实际,引领创新,真正做好知识管理这一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伟.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苏用专.现代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模式与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宋超.跨组织合作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0-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忽视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效果。如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两个方面:知识管理是一种手段,用来规范和配置创新过程中获取、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理念、信息、数据和技术等知识;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为,用来实现“知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的循环过程。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规范与配置、增长与运用。因此,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知识管理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现形式,技术凭借知识管理而得到创新。对知识源进行合理分析与应用,就可以获得技术创造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合理分析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2.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共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存,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生存,这种共生需要宏观介质与微观介质与之匹配,培养共生的环境。

3.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对此转换过程的管理。从知识论角度来看,组织的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会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还能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整合及演进[2]。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在知识时代中,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获取的方式也极其方便。而正因如此,“信息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在做决策时受无用信息干扰,并陷入困境,降低创新人员做决策的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知识管理的导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海量无序的信息转换为浓缩优质的智力资源,满足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有效地减少创新人员在做决策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企业知识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可重用模块、部件和工业领域内的标准件,工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维护性,降低总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3]。

3.有效规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做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创新方案[4]。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4.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三、建立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库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者有效使用知识提供可行知识库自身的存在,还需要与知识库运转机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及其创新的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时,可以选择以下组织结构形式:(1)学习型组织。(2)网络—层次型组织。(3)实体—虚拟知识社群。(4)虚拟团队。

2.运用知识管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是指对系统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不断开发新技术、产生新知识,并生产高技术知识含量产品的过程。由于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外,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也会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和改变,也将导致一些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导入流程顺利完成并且有成效,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三部分。

3.基于知识管理的创新绩效追踪机制。在企业不同层面上,导入知识管理的成败,系统导入流程的正确与否约占关键因素的70%以上,技术仅占不到20%的关键因素[5]。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在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成效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导入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兼顾人(People)、流程(Process)与技术(Technology),同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知识管理导入前、后,进行量化诊断与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科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作为核心资源,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使企业在变化骤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无疑是一件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跃平,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2] 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3] 谢荷锋,卢碧玲,肖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48.

第4篇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即建立知识库,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而知识契约的确定,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包括分配股权奖励)制度等。

第5篇

知识管理是现代社会比较重视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知识管理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知识管理,图书馆利用馆内的各种相关的资料,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该篇文章主要对知识管理的含义进行介绍,就如何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供相应的策略。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介绍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图书馆中知识决定着一个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我们平常所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指的是在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员工可以及时的从图书馆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利用得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各部门的领导者制定相应的方案,逐渐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原理是把知识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的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各部门管理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提高图书馆各方面的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建设[1]。在经济社会不断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图书馆应该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进步,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当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现代的知识管理都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就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各个部门的管理当中,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满足时展的要求。

2 图书馆管理中的相关现状

现在许多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都很低,主要的管理方式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就进行执行的管理方式。上级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制定的决策一般会出现很难完成或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出现。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领导缺乏沟通,很多领导只注重产生的结果,没有重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情况,忽略了图书馆员工的感受,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薪酬激励机制,图书馆员工在工作时没有积极性,降低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这些都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利于对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3 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3.1 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要让图书馆的领导者和相关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把先进的管理知识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例如在给图书馆的员工分配任务时,要详细的介绍图书馆的总体任务分配情况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在知道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清楚的知道其他同事的任务,这样在工作中能够增加同事之间的合作,还能够减少重复工作的进行,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效率[2]。

3.2 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才能够将知识理念更加方便的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领导者要收集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经验,管理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管理知识、经验的学习,并且把学到的相关管理知识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图书馆内部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要逐渐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还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相关的交流会、座谈会来加强图书馆员工对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3]。

3.3 加强培训,建立奖罚制度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管理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管理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管理指导,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图书馆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出现相关管理失误的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管理技术的认识。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4]。

3.4 增强创新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图书馆要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这是当今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应该以快捷、准确、广泛为主要的服务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提高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要抛弃过去纸质的材料收藏方法,要把纸质的资料经过电子扫描转化成电子版的资料,这样把资料存放在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读者就能够非常便捷的进行查询、学习。

第6篇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笔者在此描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会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度剖析,其主要内容分析如下:(一)知识组织的管理快速且有效的应用是知识价值体现的衡量标准,当其交流环节出现障碍时,所谓的知识也只能够被看成一个无用的信息数据,因此,要想体现知识价值,首先就要对其进行有效地构建、组织,让其形成一定的结构,为其今后的存储、应用和管理打好基础。知识组织的管理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显性知识管理对象(公开发行出版读物、读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文献分类法来编制,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该建立起信息数据库来保证管理质量,变固化为活化,从无序变有序。而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而言,应该在知识交流机制的构建方面下足功夫,对管理人员的知识内涵进行充分地挖掘,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数据库,便于其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管理。(二)知识传播的管理作为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传播管理在知识管理的执行过程中所占比例较重。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和知识深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其信息交流的过程也逐渐走向了直观化、生动化。就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当代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知识传播进行有效管理,一来能够改变知识管理混乱的局面,二来能够更好的满足读者的知识认知需求。笔者所在高校就经常会开展一些网络讨论活动来对读者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进行发掘,并借此进行传播;定期邀请不同类型的知识权威专家举办学术演讲,以此拓展本校师生的知识内涵,实现隐性知识传播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建议

(一)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完善知识管理结构众所周知,在传统管理组织中,高校图书馆管理遵循垂直等级分布的金字塔管理机制,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因此存在一定的知识闭塞现象。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对其业务流程进行拆散重组,让其组织结构更接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实现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这样的组织管理结构更利于基层管理人员行使其职能权利,激发他们对知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能够结合基层管理工作者的态度和表现来进行管理优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网络加强了上下管理阶层的沟通,由此使得知识信息的精准度和流通速率都得以加强。(二)隐性知识管理的加强,建立可靠的图书馆知识库在高校图书馆施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只对馆藏图书和信息系统的构建予以重视,因此忽略了图书管理人员在隐性知识方面的交流与开发。然而这些与个人化知识有着密切关联的管理内容,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知的前提下,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本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状况,构建对知识共享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体制,为知识共享营造有利的氛围,对馆内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进行充分发掘,实现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这样的组织构建下,建立起隐性知识数据库,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技巧、工作经验进行编码,进一步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除此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增加学术会议记录、政府出版物、报纸、期刊、专利文献以及标准文献等类型文献的收藏数量,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图书管理机制。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主要就上述三大内容发表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工作伙伴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袁爱莲单位:张家口学院

第7篇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尽快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到图书馆活动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知识服务机制。本文从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变革组织形式、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与建议。

1 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

知识服务建立在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下。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更多的是针对用户的需求展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根据用户年龄、学历、生活背景、职业、环境和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性见解和心理素养的不同,来对用户进行需求的整合与管理,努力提高各行各业要求下的知识服务利用率。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参与,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筛选、整理、开发,能够为用户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在开展知识服务前的准备工作,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用户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用户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用户需求,提出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知识服务的最好收效。

2 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强化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

图书馆所开展的知识服务,建立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所以要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用户接受型”思维,树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意识与思维导向。明确用户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努力改变“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用户接受服务”的传统思维与服务模式,变用户的被动为主动,完善传统的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联系,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积极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了解外,更应该积极的强化自我的创新思维,共同完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从客户角度,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举办读书月、交流会、发放现场知识服务需求问卷等方式,尽可能详细的通过爱好、兴趣、职业进行了解用户来图书馆的目的、希望通过图书馆实现自己的什么预期,以及对图书馆未来的建议等。从工作人员自身来说,只有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结合用户需求,增强知识创新与创造性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3 建立丰富的知识资源库

首先是客观资源,也称之为显性知识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普遍的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资源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组织、编辑、存储,形成现代化的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替代了传统意义的搜索、查找。用户可以直接登陆计算机网络进行搜索、挖掘、整合与比较筛选,极大的解放了传统整编与搜索的工作,即方便了图书管理,更提高了用户的利用率。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也成为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体。

其次,是用户的隐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和用户头脑中的经验等信息。知识服务是不断完善的一种能动性的双方共利服务。图书馆除了要积极的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之外,还应该继续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交流或者问卷等方式,挖掘用户的多种需要,并完善到知识服务库中,从而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

4 变革组织形式,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结构

知识服务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核心能动力和发展主体,一出现就呈现出针对用户的更加明确化、专业化、动态化、个性化特色。对图书管理人员而言,知识服务极大解放了传统图书的管理束缚,追求自主性、渴望专业权威和创新成为知识服务下人员的专业提升方向。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组织管理机制的发展都极大的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更好的适应了用户的需求,并成为其不断发展的主导因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对内,传统的图书管理以采购、分编、浏览、阅读、收藏为流程,主体是图书馆。图书资源缺乏与市场的交互,与用户的交流。文献偏重于学术与理论的研究,书刊的浏览与阅读偏向于权威。新的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应该将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采购的主体,尊重用户对市场和信息主导下的知识选择,实现图书资源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的同步更新。将传统图书下浏览、阅读改革为以用户为主导的知识和信息的搜取和使用,形成新经济环境主导下的筛选、制作、搜取、使用流程。对外,要求图书馆在发展知识服务的同时,注重合作与共享。一方面通过扩大图书馆的开放力度,集思广益,以合作为基础,建立社会性的公共信息化资源。另一方面以共享为导向,扩大信息化交流和资源整合效益,共同提高各用户、各需求之间的共享与发展。

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图书馆员技能培养,提高服务素质,努力建立现代化图书管理中具有全局意识、精通专业知识、熟练现代信息技术、尊重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型人才。其次,建立开放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知识服务团队。图书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参与,要秉承开放与兼容为主体,增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组建多层面的专业知识服务动态团队。在此团队中,要以服务用户为主体,立足图书资源管理和信息化为基础,加强知识资源的创新与用户交流和管理创新。要求能够积极有效的筛选、整合、利用知识资源,针对用户提供匹配方案和扩展建议,实现用户需求的最新最佳最满意的方案。第三,图书馆员还可以通过对内吸纳科教优秀人员,对外多角度的在职培训、市场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和完善综合素质。

6 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的整理与扩展、图书馆员的人员素质、图书馆接待用户的服务和反馈三个主要方面。图书馆服务质量除了资源与人员的软硬件完善,更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让用户满意。即指用户在图书馆接受服务的同时主观的感觉与感观有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和满足,并对此进行评价与建议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图书馆员应该结合用户的心理活动、购买评价、服务评价进行整理综合。一则直接的了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否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二则通过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极大完善知识服务的售后机制,针对性的指导和提升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是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完善知识服务管理。

第一,从用户角度,加强在知识服务下的互动和沟通。用户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接收对象,有权利评价、监督、指导、建议图书馆的服务用户要求能够熟悉运用各种针对的反馈渠道,以保证准确、及时、有效的提出反馈信息。

第二,从图书馆角度,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积极主动收集用户信息,注重用户反馈建议。让用户满意是检验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首要标准。因此,现代图书馆管理必须坚持强化用户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建立服务意见箱、召开读书座谈会、派发用户问卷、建立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络反馈鼓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准确的把握用户反馈、满意程度、服务效果建议,及时调整图书管理服务方向,提升知识服务质量。

第三,从双方的互动上,首先用户所接收图书服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进行评价处理。其次,图书管理要重视反馈的动态信息,完善动态管理,让用户切实参与进图书管理的服务评价中来。对于积极参与回馈信息的用户都表示接受与尊重;对已经处理的反馈和评价信息,给予公开和回复;对反馈中的优质服务建议,给予适当鼓励;对于不能采纳的信息,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继续提供意见和建议的,给予欢迎。总之,加强服务质量的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是图书管理与用户相辅相成,不断合作与共进提升的过程。

7 创新图书馆文化,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以知识的管理为导向,实现用户的满意,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直接服务目的。创新图书馆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完善丰富的知识资源;变革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增加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图书馆员的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控制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图书管理反馈信息机制;构筑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通过知识学习来管理和约束自我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努力发挥知识经济下图书馆的公共与公益效益。

当然,知识服务从传统服务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完善的。比如受管理经费的制约,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兼备所有的信息与资源的收录。又比如受到人员素质的影响,图书管理员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图书管理服务,各个图书馆间除了积极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还应该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与图书馆间、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利用科技与网络同步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以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实现用户满意。

参考文献:

[1] 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知识存储主要依赖于知识库技术。知识库是利用计箅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所构建的各种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集合体,以达到推广知识、促进知识发展与交流的目的。图书馆的知识库可以包含图书馆范围内所有的外化的文档和其他知识,从知识类型角度分析,知识库管理可以分为三类,即基于受控的分类知识库管理、开放的互动知识库管理和业务(项目)知识库管理。

2.知识的组织和描述技术

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的诸如搜集、整理、加工、整序、揭示、控制、提供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它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两方面。通过这些实体间的相互关联,支持相互发现与检索利用。知识组织技术可以分为手工和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包含自动分类、聚类、自动标引、概念聚类和语义索引等,还包括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不但表示语义信息,而且支持推理。

3.交流、合作与学习技术

图书馆范围内的合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的合作,二是部门内部的合作,三是部门之间的合作。图书馆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如图书馆员间的交流、图书馆员与专家的交流,图书馆'员与领导的交流等。不同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具有不同的工作流,需要有不同的交流工具支持。

4.使用与创造技术

图书馆组织知识的使用方式包括检索、搜索和浏览。知识检索是综合应用信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它基于知识和知识组织,融合了知识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多种方法与技术。正是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对图书馆集体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使得基于元知识的检索、概念检索、等级检索等成为可能,大大方便了图书馆员对知识的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表现出对知识的良好发现功能和检索功能,以真正支持知识使用、交流和共享。

5.相关支持技术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流程技术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中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所以,显性知识通常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可以从知识库中直接提取和进行独立的学习。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头脑中的经验、诀窍、灵感类知识,很难表述出来,不容易被传播学习。

知识管理是知识创造、储存/再利用、移转与应用知识的流程,在企业中进行知识管理就是要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知识有效地进行分类、加工和储存,通过一定的知识共享机制让这些知识发挥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财富。关于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观点:一种是系统观,以T·H·Davenport、LPrusakPeterMaeso、Robetr Smith和国内的丁蔚为代表;另一种是技术与工具观,以BrentGallupe、TakingQuinn以及国内的乐飞红、袁红清、邱晖为代表。

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有效地连接“知道者”和“需要知道者”:认知员工的综合技能、经验和专长,及时地为合适的人提供所需的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组织知识;确保知识为每个员工所运用;创造一个不断学习的企业(学习型组织),一个能不断获取、发展和积累知识以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价值的企业。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

本文将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获取、知识整理与分类、知识共享、知识更新、知识价值评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的源头并非仅局限在企业内部,企业应建立一个广纳企业内部、企业问以及企业外部知识来源的机制;知识整理与分类:知识在由内隐到外显的引导过程中,不应将外显知识仅局限在文件档案的储存与管理,应包括个人的核心专长,如训练、著作、专利、证照的储存,也应包括将思考化成文字的知识社群机制。而文件档案,也不应只是文本文件,还应包括简报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图形文件等;知识共享:知识经过大量传播后,才能产生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开放性的知识社群与在线学习机制;知识更新:建立能让宝贵的经验与知识不断更新的企业智能库和知识顾问团队,是企业知识管理永不落伍的保证;知识价值评测:透过正确的行动方案与专业的知识行销,将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个人或企业,才能让知识的价值真正产生,进而协助企业创造知识利润。

三、知识管理不同流程需要的相关技术

(一)知识的获取和检索

该阶段所涉及的技术有搜索引擎技术、Internet技术、门户技术及知识地图技术等。企业级海量数据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技术是知识管理实现的核心技术之一,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劣,决定了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优劣。算法先进、高效率的企业级海量数据搜索引擎,允许用户在海量数据和各种数据格式中进行全文检索和特征检索,支持多关键字检索、相似度搜索、条件搜索等高级搜索功能。

企业知识门户(EKP)是企业员工访问企业知识的统一入口,通过门户可以方便地了解每日的行政公告、会议培训通知、新闻、内部论坛上的最新话题以及每日的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等。通过企业知识门户,任何员工都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连接到相关的门户。企业知识门户通过数据的高度集成,以一个入口,在单一界面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所有相关资讯与知识的充分分享,并且能够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计选择。很显然,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知识门户的管理对象是知识,其目标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目前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的是lBM、0racle、BEA、Sybase、SAP和PeopleSoft等欧美公司,三星、富士通等日韩公司也紧随其后。国内也有许多软件厂商推出或准备推出自己的EKP。企业知识门户的建设必须要有可以用于建设的工具。目前提供这方面技术与产品的国内外著名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和集成商较多。

(二)知识整理与分类

该阶段的方法有编码法和人员法,与本文相关的是编码法。编码法是在知识输入后,对其进行识别、收集、分类、提取、组织、标准化等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使之便于公开、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企业将所需的知识借助知识管理整理工具,编辑存储在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中,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方便地接触和使用其中的信息。如友邦保险公司的知识传递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它把客户在投保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搜集起来,请专家和资深人员编写答案,然后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库进行汇总和存储,并对每个业务员进行培训。这样每个业务员都拥有一个由上千个问题及答案组成的资料库,当客户发问时,他们只需按已经成文的材料进行回答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知识储存

该阶段将整理、分类后的知识存储起来,以备员工今后使用。有供应商提供的使用独有的文档元数据元素(KnowledgeMetadata),能够记录文档分类、摘要描述、文档来源和文档定义。内建强大的文档树管理机制,清晰记录文档的使用状况。支持多种资料来源,可将不同格式的资料(HTMUword/TXT/PDF等)存储于同一系统中,建立一致的索引及关联。可连接分布环境下的远程知识库,使分布环境下的知识库互联。另外,利用知识管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处理,解决知识管理中视频等文件数据量大、传输困难等问题,提高数据的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平台创建了自动和手动备份机制,通过数据备份确保知识管理的安全,避免知识灾难。数据库备份文件名采用日期时间进行保存,还原时选择备份文件即可。

对于显性知识,知识储存很容易实现。而对于隐性知识如经验、技能,如何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专家目录的方式,并借助专家定位的手段使这种个人化的经验性知识能为更多的人分享;还可利用BBS、电视会议、邮件等方式来学习。

(四)知识共享

该阶段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培训系统、学习系统、虚拟工作组、媒体与电子出版技术、最佳实践社区、知识推送技术和E—mail等。培训系统经历了从有导师指导的课堂录像教学法到虚拟大学等发展阶段,使得培训系统成为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要途径。知识推送技术主动地将知识推送给用户,媒体与电子出版技术、学习系统和E—mail也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要工具。

第10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新医改; 医院; 药剂管理; 模式; 知识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以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为主导。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院药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转变医院药剂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2 医院药剂管理

药剂管理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整个医院药事管理的核心之一。

2.1 药剂管理的内容 它不仅是包括了药品采购、验收和保管的过程,而且还涉及到用药的计划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药品的市场价格管理、药剂的财务经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1]。

首先是药品采购,药品采购是药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药剂管理工作的第一步[2]。关键因素是质量、价格、数量等。其次是药剂调配,药剂调配要求调剂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处方甚至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需要,对药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调剂,调配出能够治愈疾病的药剂[3]。它包括了一些普通制剂、灭菌制剂和中药制剂的生产。第三是药剂入库,在药剂入库时,要对药剂的制作人员信息进行记录,要标明药剂的制作日期,保存时间以及药剂的编号,做到有迹可循[4]。而且要保证库房的温度、通风性、湿度达标。

2.2 药剂管理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药剂管理是确保医院用药安全的基础,其次表现在药剂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院运行的经济成本[2],第三表现在药剂管理是保障医患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它为医生的用药安全提供了绝对的保障,这是确保患者疾病正常恢复的关键。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国家“新医改”的实施进程,按照信息社会的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的时代需求,传统的药品和药剂的供应型医院药剂管理模式遇到挑战,要进行变革,一种医药协作与结合的临床应用技术服务型呼之欲出,专业知识型药剂的调剂工作也将取代传统的发药型。其发展趋势是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化的模式。

3.1 确立以人为本观念 最近几年以来,医院药剂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其内涵与服务模式方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是由面向药物转而面向患者,从单纯的药品保障向知识服务的技术服务型转变,逐步实现医院药剂工作的知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药学人员能够真正地参与临床实践,达到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5]。配药发药工作仅仅是药剂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他们更重要的工作是给公众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像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报告等。在深入临床的工作实践中,要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本,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做到真诚、主动、热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临床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科学服用,解除患者痛苦,促进其生命质量提高。就此而言,加强药师对药品使用知识的要求,提高药师用药的责任感也十分重要,在为患者服务上,逐步实现全程化药学信息服务,形成药师与医师、护士的一体化团队关系,达到良性的互动与合作,在临床用药上又形成相互干预与制约的关系链[6]。

3.2 平台建设——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依靠完善而强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医院对药剂和药品的管理效率。所以,建设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的必然选择,建设好医院的网络管理系统,特别是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药品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把品种繁多、种类多样的药剂或药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保存在电脑中,方便以后的查询和管理,而且药剂或药品的名称、存量和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它的实施为真正实现药品管理的实时性、效率性、安全性、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药剂知识管理系统的药剂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真正的统计便捷、方便质控、实时查询等。像现在使用的药剂管理系统,完全符合GSP规范要求,突出了专业性,它在对药剂管理过程中,药品的库存量能准确显示出来,对药品进行盘点、入库、发放、价格调整、处方分类等综合统计,并能对有效期、积压商品、储存环境温度自动预警。

3.3 制度建设 我国为加强对医院药剂的管理,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院药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乃是当务之急,医院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补充和完善药剂管理制度。第一是要做好对药剂和药品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工作,切实保障药剂药品的质量。第二是对相关医护人员从制度上要求他们严格医院药剂的管理,绝不容许粗心大意等问题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设置临床药学机构 临床药学机构包括临床药学资料信息库、药学咨询室等。

3.4.1 建立临床药学资料室 药学资料室的建立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收集、整理相关的药学资料和信息,掌握国内、国外药学资料及发展动向,建立药学资料信息库,方便药学人员查阅专业资料。对于合理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追踪和检测,积极加入药物评价、会诊、查房以及应用药物经济学对目前的诊疗方案进行评估等工作。

3.4.2 建立药学咨询室 设置药学咨询室,进行药物咨询工作,为患者提供各类药物的咨询。在临床查房、会诊、药学监护、药物评价等工作中为临床科室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临床药师下临床制度,这样,就可以深入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及指导工作,然而,现在医生们对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够[6]。大部分医院对此都比较重视,也逐渐重视培养此类人才。具体做法是要配备临床药师上岗,把药物咨询窗口专设在西药房,对患者的用药疑问进行解答。临床药师协助医生查房制度在住院病房实行。使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在他们临床用药实践中得到解决。更合理的用药方案地产生,往往是临床药师对医嘱、处方进行筛查过程中,从而可能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和医师商讨的结果。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工作: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漏报率,对发生的ADR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分析[7]。目前,ADR检测工作的开展还不到位,如工作流于形式、上报局限的存在等问题,全方位加以改观很有必要。从制度上要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专职技术人员引入机制,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3.5 药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5.1 药库 由于药库是医院的药品管理中心,所以其管理的好与坏,药库数据的准确与否,对医院的发展影响很大。而现在药库的管理还需改善,要进一步全面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按GSP要求规范化管理。

3.5.2 中药房 要保证质量,进行货比三家,采购优质价廉的优质药材。对药材进行规范化管理,分类存放,杜绝出现发霉变质的中药材[8]。

3.5.3 西药房 西药房的管理应全面实行信息化、知识化,推行OSM现场管理系统。作为OSM管理系统实行的示范科室,对工作现场实施规范化管理,引导员工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工作场所整洁、秩序井然,形成标准化且有自己的特色。药品的整理、柜台的清洁,冰箱的维护,冷藏药品的管理等,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专人专柜,工作流程的各环节达到精细化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降低配发药品的差错率。

3.5.4 住院药房 理顺各病区的用药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大部分需分装的药品使用自动分药机分装,做到单剂量发药,配发药品准确无误,使住院患者服用起来方便卫生。

3.6 人力资源建设 新时期国家医药制度的改革及药学功能模式的转变,医院药剂管理模式不再是管着药品的配制和发放,而是必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服务。所以,药学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医院要从管理机制上加大力度,调整与改善药学人员结构,创立激励人才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时进行药学知识讲座培训。要不断引进和选拔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特别要抓好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药学人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学识水平合理进行人才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药剂工作人员的素质,形成一支技术型、管理型、专业型的学习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团队[9]。

总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医改工作,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基于知识管理,向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为患者的用药打造一个安全、放心的环境,保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钢柱,李青素.如何提高医院药剂科的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6-147.

[2]邹清波.现代医院药剂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4):186.

[3]周建国,沈靖才.新医改对医院药剂管理转变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52-153.

[4]张立.医院药房管理要素的建设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39-340.

[5]程凤娟.浅谈医院药剂科的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8(8):1459.

[6]陈冰璞,王蕊.新医改背景下药剂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2011,6(2):75-76.

[7]刘卫卫,王爽,王小虹.我国医院药剂科发展方向[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2):1695.

第11篇

关键词 教师实践性知识 知识管理 维度 机制

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已逐渐由显性化、可视化、硬件化教育向隐蔽性、缄默性、情境性的课程改革演变,这种转变无疑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挑战。上述教学能力的养成都源于教师对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学习、积累、体悟与反思,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性知识已经成了衡量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全面剖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维度与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还可以避免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最终将带来学校教育的优性健康发展。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何谓教师实践性知识?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解析。陈向明基于人的价值观维度指出:“它指教师通过对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总结和提炼而逐渐建构起来的能有效地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1]叶澜指出:“它指教师如何处理所遇到困难的知识。”[2]这是基于教师知识维度所做的定义,反映着教师的智慧与应变能力。钟启泉则认为:“这是教师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意蕴活动。”[3]这是从教师教学反思角度作出的回答。总结以上定义,教师实践性知识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知识维度,即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反思维度,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第三,价值观维度,这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第四,情境维度,主要强调其形成的情境场域。总体观之,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自我价值观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反映,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体验与反思而形成的隐性知识,它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既是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教师群体共享教学资源、沟通合作的最终产物。

知识管理内含着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再生产、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指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指信息管理策略;同时也内含着对信息与人的双重管理,它实质体现了知识内化与外化、显性与隐性的交互转化过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将知识获取、积累、共享融于一体的知识新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层面:第一,教师个人教学知识管理,这是基于教师的主体角色,对教学知识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其次,基于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主要强调学校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实践性知识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实际上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知识由隐藏性、缄默性向理性与显性的转化,由个体无意识的学科行为向自觉化的学科行为的转变。所以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不仅可以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新资源、新理念、新思维,还可以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与进步,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制与机制,进而形成包容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二元维度

这主要包括教师群体以及教师个体等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维度都力求实现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管理,以达到将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一种显性的并且可以共享的教育教学新资源。

1.基于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主要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内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管理与掌控,它实质上是通过整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教学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1)新手型教师对自我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对新手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不仅可以优化共享教师资源,而且有利于新手型教师迅速转变社会角色,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更快地蜕变成合格的专家型教师。加强对新手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规范化管理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一方面要促进专业化教师与新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同时通过职前职后培训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训练与辅导,从而推动新手型教师的科学转型。

(2)专家型教师对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具有缄默性、内隐型等典型特征,其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并且充分共享的信息知识。加强对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专家型教师提升对实践性知识的自我认知能力,并且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共享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师管理团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

2.基于教师群体的科学化管理

这是基于教师群体进行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教师自组织等方式以达到对整个教师团队有关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管理,力求将个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转化成一种有意识、规范化、体系化的教学管理知识,这也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学科教研组的实践型知识管理

学科教研组是专门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进行的教学探究与研讨活动,这是对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学科教研组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多元的教授模式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在学科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还能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各种教学困惑、教学迷茫以及自我的教学思考与认识与教研组成员分享交流,互解疑惑,共促成长。

(2)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教师个人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能否在不同的教师群体之间实现充分的共享与共用,不仅在于每个教师的自我意愿,更取决于教师内部组织的激励机制与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所以要实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把教师集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进行激励与管理,。

(3)教师业余自组织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教师业余自组织与其他教师群体组织相比更具有组织模式的自发性与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自组织也拥有广阔的网络交流媒介平台,这些都利于教师围绕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彼此交换想法、经验与心得,进而有利于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积累、共享与创新。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包括缄默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以缄默性知识为主,所以学校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应该兼具显性管理机制与隐性管理机制。

1.显性管理机制

(1)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管人员

知识主管指在学校由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与创新,使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步入规范化与体系化,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学校组织内部设立实践知识主管已成为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与举措。作为一名教育知识主管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教学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全面把握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现状,既看到本校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与优势所在,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实践性知识在呈现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应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能够通过教师间不同的互动模式、不同的沟通方式来挖掘个体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以达到共积经验、共享资源,更好地促进学校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2)开发和应用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

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收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创新性应用的现代网络管理平台,这套完整优质的管理体系主要用以测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分析其发展现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特点与隐性特点,只有这样研发出一套优质、实用、高效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运作系统。

2.建立并优化教师自我管理组织

教师自我管理组织主要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以及教师自组织构成,规范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加强教学知识管理,更需要教师群体分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经验,所以要重视教师群体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科教研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通过学科内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学研讨等方式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共同体也是教师自我管理存在的一种形式,例如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等等。国内学者杨南昌指出:“教师共同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能够促进全体成员的知识创新以达到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这一共同愿景。”[4]教师共同体良好的沟通性、开放性、灵活性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加强整个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师自组织与以上两种组织相比较更灵活、自由、活泼,它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模式呈现出来。这些自组织轻松、活泼、舒适的交流氛围往往有利于分享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1)构建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

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实现知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立合理的工作报酬激励法,通过工资报酬分层化管理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激情,以使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时间激励法一方面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时间的相对自由性,借此可以放松身心、休闲娱乐,进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梳理与疏导。适当地减少工作时间以及带薪休假都是时间激励法的良好体现。

(2)建设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

野中郁次郎指出:“场是一种群体共享的环境状况,换句话说,即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知识资产配置过程的基地。”[5]这明确指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要基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即它不能远离“场”而存在,而是需要建立一种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这些场所与场域的形成有利于在轻松融洽的环境氛围中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用,进而促进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3)形成共享教学文化氛围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质上是将教师个体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在教师群体间分享、共用与再创新,以将个体优秀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教学经验。这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合作性,这是共享性教师文化的一大特性,不仅强调教师个体之间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更注重教师群体间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托马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专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6]可见,共享性教师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和谐融洽的教师文化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第二,学习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间流动的过程,更是教师自学、他学以及互学的过程,所以学校应鼓励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立与浓厚型学习氛围的养成。第三,宽容信任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包容信任、和谐融洽的场域文化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不仅可以共享成功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分享失败的教学经验,更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与融洽感。

――――――――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实践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4] 杨南昌,谢云,熊频.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5] [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著.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赵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第12篇

从1995年开始,微软公司就在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开展了“技能规划与开发”项目,并逐步在全公司推广。该计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1.构建知识能力的类型与结构。

针对于员工的知识能力评估结果,微软公司分别采用了基础水准能力、地区性或独特性的知识能力、全球水准能力和普遍性能力四种知识结构形态来进行测试。这四种基本能力各自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如果把这些能力进行分类,则共计137项隐性能力,200项显性能力;每一种能力又分为基本、工作、领导、专家4个能力水准。每一个能力水准分别用三到四个要点加以说明,这样既清晰又易于衡量,可以避免工作与员工评价时混淆不清。

2.定义某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工作的管理者负责从337项知识能力中明确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一般普通的工作都需要40-60种知识能力来说明。

3.评估员工在某些工作的知识能力表现。

首先,根据某些工作的知识能力标准,进行员工自评和上级领导评价。然后由评估小组参与评定。

4.在线进行员工知识能力的搜寻。

微软公司构建了在线知识能力系统,员工的知识能力评估结果被储存在该系统中,新项目小组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该系统快速地查询到适合某项工作的员工。

5.在系统中,每项知识能力分别与培训课程、资料等教育资料进行关联,帮助员工方便地查询和学习知识。

微软公司通过能力素质模型,把工作、员工和知识源进行了关联。真正实现了为恰当的工作找到恰当的人,为恰当的人找到恰当的知识。但其实施过程中的繁杂琐碎却并非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决心去效仿的。

AMT经过多年的知识管理咨询经验,总结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开展知识管理的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定义核心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成功,对组织内个体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要求。能力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来显现的。但是它们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又不同,职业素养是一种层次较深的能力素质要求,知识则较直接的在日常行为中被表露出来,技能介乎于其中。

能力素质模型是将能力素质(职业素养、技能和知识)按内容、角色或是按职位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举例来说,一个合格的咨询顾问需要掌握的能力素质如表1。

知识 公司知识、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社会经济知识

技能 商务礼仪、项目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

职业素养 高度责任心、客户价值导向、追求卓越的劲头、结构化思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高度抗压力

表1 咨询顾问能力素质模型

针对能力素质的每项内容都应定义,并且不同级别的职位针对不同的能力素质可能需要掌握的程度不同(例如高级咨询顾问比咨询顾问需要有更强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企业在定义职业素养是应考虑与企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2.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员工能力素质。

首先,通过知识地图、培训、员工交流等方式增长员工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制定核心岗位的知识地图,对该岗位需要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通过求助专家进行关接,员工通过知识地图可以主动学习;企业还可以根据职位的能力素质模型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企业能够通过建立专家黄页、知识问答、知识社区等渠道方便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

其次,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高员工技能。要知道,仅依靠阅读或者观摩是无法掌握技能的,员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给员工的压力越大就可能掌握的越快。如果培训时教授员工技能,也要在课堂中进行反复演练。

最后,通过教育、反省培养员工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时,最好通过具体身边的案例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稻盛和夫提出的“六项精进”中重要的一项是“要每天反省”,员工可以定期根据所在职位的职业素质总结自己的理解、不足和收获等,企业可反思,有意识地促进员工之间互相感染和学习,逐渐实现员工职业素养的一致性。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措施都应让员工掌握能力并主动改变自己的行动,实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3.搭建管理机制确保持续开展。

首先,定期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进行测评。知识可以通过考试测评,技能可以通过实际演练后的专家评价,职业素养通过行为事件访谈、360度评估等方式来进行估测。

第13篇

一、知识服务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先在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挖掘员工潜力,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其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强调对知识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员工必须做好知识的补给,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还要提高创造力。知识服务可以实现人与信息的结合,可以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知识服务需要建立相关服务体系,要实现信息的共享,还要做好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员工积累更多知识,企业可以建立知识库,将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要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要围绕知识管理提高服务的水平。

二、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知识服务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档案馆的管理者需要做好培训工作,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还要提高档案文件的利用价值,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文件价值的鉴定工作,还要加强对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做好检索设置工作,这样才能节约档案查找的时间。在很多现代化的档案馆中,都采用的是后管理模式,这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有着极大的适用性,可以发挥出档案机构的职能。加强知识服务,可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可以保证档案收集的全面性,还可以增加档案利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知识服务意识,可以促进档案事业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对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进行简单的介绍。

1、档案知识服务理念的确立

知识服务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认识和组织服务的观念。与传统信息服务相比较,知识服务的目标不再是基于文献物理获取和传递的服务,而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能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的信息增值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目标应以此为主,而不仅仅是基于馆藏占有、劳务服务等来体现档案管理的价值。这样一种理念的确立,会使档案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立身之本。

2、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创新

档案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社会对档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需求,使得档案信息服务的机制应在新环境下有新的发展,其中,档案信息咨询机构、文件中心和档案事务所等商业化服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即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丰富了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内容,更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与知识的作用,这是档案管理机制与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档案咨询业的发展,已经由一般信息的处理过渡到利用可以辨别信息并做出取舍的能力来帮助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层次,这是档案信息服务更深层次的变革。

3、档案知识服务模式的新发展

首先,档案知识服务将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而不是“批发性”的服务,它需要档案工作人员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要和过程提供服务,这种服务要求纵向上全程跟踪。其次,应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网络服务的特点体现在内容上实行增值服务,包括编制档案网络资源导引工具,能为用户提供专业分类导引和对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产品增加新的附加值,即“从提供相关信息到提供答案”的重要转变,这需要档案人员具备利用“信息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更要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学习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查询问题的具体要求和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知识服务的要求,是档案信息服务新的发展方向。

4、融入新的事业合作圈

知识管理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协作系统中求得管理增值与创新,因为知识只有在整合、流动与应用中才可能增值,它需要打破更多的门户和专业壁垒,需要前所未有的协作精神,才能共享彼此的知识,这一点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尤为突出。因此,档案工作此时将不再是档案部门独家经营和档案人员独善其身的行为了,而必须融入新的合作圈:

①档案部门将离不开信息技术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甚至增值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员,只有将档案人员的功能需求和技术人员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系统的良性运转;

②档案部门将更需要与法律专家、安全专家的合作,事实上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诸如知识产权问题、证据问题以及隐私权问题等等都远非档案部门一家所能担当;

③与网络信息服务商(ISP)的合作,将是档案信息知识服务的又一生长点。目前我国ISP有100多家,大部分从事的是接入服务和提供检索功能,多数站点没有自己的较大型的数据库,更不能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因而发展后劲不足;

④档案部门与其它信息源的合作与融合。在网络时代,利用者关心的将是如何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来源,信息共享是根本趋势,也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预料,不仅档案馆室之间需要信息资源的协调共享,而且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资源中心为避免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重复和浪费,也会连为一体,组成一种基于通信网络之上的国家信息系统。

第1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交互模式,路径研究

一、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校知识管理,就是以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高校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知识活动中所需知识的收集、组织、创新、共享、运用等,目的在于激发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导向的一致性

知识管理在不同层面的导向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原则与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三大导向是值得去关注的。首先,组织导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优化原理一致:从知识的协同出发,重点关注知识网络,其目标是建立角色知识库,强调人是组织的人,知识是组织的知识,知识必须在组织之中建立、流通,并进行必要的协同生产。其次,互动导向――知识需要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而人力资源作为载体,需要通过互动进行协调,才能进一步挖掘隐性知识,避免出现相对短缺和相对过剩的现象。 最后,人本导向――都将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出发,重点关注的是拥有知识的人,目标是发挥每个人的知识作用,强调人是知识的发起者和使用者。

三、运用知识管理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的技能管理。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的职能主要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知识传承的四大职能。科学研究需要知识共享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知识传承需要隐性知识共享的能力等。

知识管理还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忠诚度管理。知识管理的实施能够加强高校信任和合作文化建设,为教职工提供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团体发展的知识环境,培养教职工对组织的使命感和持续的行动力。高校知识转化的渠道的畅通使隐性知识不易流失,学术氛围和谐,最终能够留住教职工,凝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

1.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组织和管理的参与人员。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参与的人员包括了所有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和部分专家型教师等。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事部门的职能,更需要各个部门、知识型教职员工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对于参与人员来说,需要认识和了解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原理,明确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任务以及义务,提高知识型教职员工的创新观念、共享观念以及协同意识。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立知识管理部门,但是作为知识管理战略的规划者,高校的高层行政决策实质上行使着这个职能,为寻求和维护高校竞争优势统观高校战略全局,把握着重要的人事任命和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加强高层管理的参与和强有力领导。

2.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组织结构。首先现有高校组织结构是一种以学科、系为单位的纵向结构,由于知识型教职员工的特性,科研团队或项目组建松散而无序,仍然是一种个人研究个人的课题。其次,在了解高校现有组织形态之后,有针对性构建学习型团队,以共同愿望为基础,团队学习为特征,交互学习为方式,组建个性化的学习团体,转变过于独立的工作方式,倡导知识多样化、跨学科的交流。进一步倡导知识社区、知识联盟以及高校共同体的整合与发展,鼓励不同高校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为构建真正的知识型高校提供保障。随着高校陆续出现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组,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就成为了改革课程结构,解决学术问题以及知识共享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3.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系统。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系统,遵循了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原则,将人、知识和计算机联系起来,协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系统中,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职能、并且还考虑到了相关管理部门,如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对于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的信息、知识传递和知识成果的保护,通过对于不同管理级别人员的权限限制,在知识共享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这个系统处于理论阶段,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还有待于实践的验证,比如学术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完善、知识交流平台的建立等。

4.交互模式的实施策略。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交互模式的构建,是为了解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行政与学术矛盾、知识共享不充分以及知识型教职员工流失等问题,主要旨在高校人力资源的人际管理、技能管理以及忠诚度的管理三个方面的策略提升。因此,要注重以下二个方面的视线策略:

(1)个体与环境交互实现策略。高校知识环境模式实质是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与高校内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因此知识环境模式的实现策略包括了国家人事制度改革、高校组织结构和高校科研软环境等。 我国教育部在“985 工程”和“211 工程”的支持下明显改善了高校知识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吸引和集聚知识型教职员工的目的,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此外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在考核高校是否有能力加入 211 和985 工程占有重要地位。

(2)个体与行为交互实现策略。高校知识共享模式的实现在于架构一个由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组成的高校知识共享体系,以化解在高校知识型教职员工因竞争压力而产生的信任缺乏与重要知识有所保留的障碍。 在潜移默化和外部明示的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增进开放的学术氛围,增强知识共享的意识,建立高校的非正式知识共享机制,促进组织与个人内外部隐性知识的分享、转移与利用。在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的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图书馆、数据库等硬件建设,利用高校知识地图集成高校的知识资源,完善高校的知识存储与编码,同时建立开放的知识库,加强“校政企”之间的沟通,实现“产学研”的交融;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需要倡导团队精神、培育知识共享的价值观以及相互尊重的合作理念;在组织管理机制上,除了保持原有管理制度的稳定性的同时,建立柔性化、扁平化、网络化的学习型高校。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知识需求;企业知识管理;知识匹配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59-02

1 企业知识需求与知识需求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本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企业的价值主要来自知识,知识的作用已远远超过机器、资源、厂房等实物的作用[1],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市场和更多的财富,因此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有效管理知识资本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不是有形的物品,但它是形成企业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的主要源泉。企业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经济学上的商品有所相同与不同,知识如一般的商品,其市场价格也是时间的递减函数,但它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而传统商品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因此知识的使用者越多,越能体现出其价值。企业知识管理势在必行,现代企业,如果不进行知识管理,将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知识需求管理是知识管理活动之源头[2]。知识需求在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目前企业对知识需求的管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或者轻度自觉状态。很少企业在进行某项事务之前会正式地、完全地评估知识需求,也很少有组织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合理性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2]。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其存在与发展所必须的完备知识,才能有效地分析企业知识现状与知识缺口,明确企业内部优势与外部条件,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知识管理,为企业更好地配置知识资本这一无形资本,充分利用企业的无形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知识冗余与浪费。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一般要引进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一旦知识需求分析出错,等到系统实施时,再修改,将使时间成本和人员成本非常高。因此知识需求分析势在必行,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之一。

2 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

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知识管理,把需求分析纳入知识管理流程,作为一个主要的步骤,并贯穿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始终。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知识缺口,考虑知识供需匹配[3],将供需双方的满意度纳入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流程如图1所示。

2.1 企业知识需求现状分析 不同的企业拥有的知识以及需求的知识都是不同的。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知识出现的速度远远大于企业员工吸收的速度。作为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一个企业如果不知道自己企业有什么知识,也不明白自己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势必导致知识的浪费,在竞争中也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首先要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分析企业当前的核心业务以及即将拓展的项目或业务,从而预测企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知识;其次将企业的知识汇总分类,分出企业内部知识需求与企业外部知识需求。内部知识需求指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如扩张、发展、优化、结构变革等过程中产生的知识需求以及企业在运营中出现问题时产生的知识需求。企业外部的知识需求也可分为两方面[4]。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某些机会时产生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应对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某些威胁时产生的知识需求。最后,依据不同的业务及项目,分析和预测出企业知识需求。企业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还必须注意及时更新。

2.2 企业知识缺口分析及对策 企业自身有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的知识并不总是吻合,因此知识供给与需求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即知识缺口[5]。针对不同的知识缺口,企业应采用不同的弥补措施,以达到知识供给与知识需求的匹配。知识供需匹配良好,可以减少企业关键流程的时间和成本,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组织的柔性和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2.3 选择知识管理工具 新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工具越来越丰富。企业在选择知识管理工具时,要依据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核心的知识流程、知识管理战略及企业知识需求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管理系统。并选择信誉良好的咨询公司或知识管理系统。

2.4 实施知识管理 不同的应用模式有特定的需求,能解决特定问题,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前,首先要思考应用模式,然后再思考功能上的解决方案,并配套以管理机制、知识梳理方法等。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施一般有五个步骤:认知,规划,试点,推广与支持,制度化。通过员工培训、咨询,试点管理系统,逐步实施企业的知识管理。

2.5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学习经验,并为后续行动做出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管理这项工程做得更好。

3 案例分析

需求管理在软件研发部门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完整的需求分析可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深圳某软件公司是2007年开始运营,是一家跨国公司,早在2008年成立了知识管理部门,有专门的知识管理人员进行知识的获取、编码、存贮、分享、转移等。但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知识需求分析,导致知识收集过多过杂,员工要搜索需要的信息时,要么花费太多时间,要么找到一些不需要的知识。这样信息不能充分共享,造成了很多知识的重复投资开发与知识传播的失败,甚至很多隐性知识流失。公司没有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员工为了工作安全感、升迁,不愿意分享知识,也不愿意花精力去创新。知识管理系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010年企业实施基于知识需求的知识管理后,注重知识需求分析,并及时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努力营造出共享知识的文化。然后针对知识缺口,寻找弥补措施。基于员工和软件项目的需求的系统,员工能够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项目管理人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人员及知识,以配合项目快速完成。改进后的知识需求分析,如图2所示。

基于知识需求的知识管理考虑公司及员工当前和未来可能的知识需求,采用供需匹配的决策方法,提高了知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满意度。将知识需求分析正式纳入系统后,之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表1所示。提升了知识管理的应用价值,员工及软件项目管理人从中感受到了知识共享的喜悦,为知识管理的全面推广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员工的积极性及管理层的满意度、公司的业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4 结语

文章给出了一种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案,该方案包括五个步骤:企业知识需求分析、知识缺口分析,选择知识管理工具,实施知识管理,评价知识管理绩效。采用供需匹配的决策方法进行知识需求分析时考虑知识供需双方的满意度,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实例证明需求分析应贯穿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始终,良好的知识需求分析可降低企业知识共享的成本,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2]袁静,郑春东.组织知识需求的诱发与知识需求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3(10)98-101.

[3]贾璐,樊治平,沈凯,徐宝福.知识服务中的供需双边匹配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