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银行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社区银行 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动态演进;后发优势;城商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56-04

一、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施米克勒(Schmookler,1996)指出,需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服务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则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日常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关注点;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险服务成为中小企业及其股东、董事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服务需求;企业日常信用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企业账款核对、未偿还账款提示、票据处理等收账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方向;同时,创新产品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节省财务成本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更加便利的立体结算渠道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投资银行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城商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一)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

费力姆和怀特(Frame和White,2004)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国际化的经营视角,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资源等先发优势已经在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而国内部分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模仿创新中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领先城商行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信贷服务这种单一金融服务不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在客户维持与争取上将处于被动地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营销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城商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且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

(二)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研判:动态演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分析

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变革以其独特的魔力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诸多领域,而对其服务变革的分析也强烈地改变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途径、发展战略、政策制订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前公司银行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存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向整合传统服务,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高级财务管理服务,及基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融资、证券承销等新型业务转变。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服务演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契机,把握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是摆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商行面前的关键问题。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动态演进,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城商行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动态演进中的后发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韦尔默朗(Vermeulen,2005)指出,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差异极微的产品形式成为新金融服务扩散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及其力求简便易用的特征,使金融服务较易被模仿(何德旭、张雪兰,2009)。中小城商行可以利用大型商业银行业已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更快地改进金融服务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减少“试错”成本的有利条件下,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赶超。

总结众多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再结合城商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国内城商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宜以模仿式金融服务赶超为主。通过学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领先者(前文指出的大型商业银行、领先城商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或购买领先者的金融服务技术,再加以消化、吸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改进完善,最终推出适合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不断演进、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转变:定标——比超

然而,模仿式金融创新仅仅是中小城商行金融服务或产品体系完善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已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转变。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这便是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而实现赶超竞争对手的竞争目的。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方面极具这种发展特征,这种循序渐进而又不失敢为人先的创新战略,也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业务最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在“一卡通”业务上的定标——比超,为其零售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融合更多金融服务元素、金融服务概念及对客户价值的挖掘,招行“一卡通”实现了“二次创新”,从而确定了其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及趋势分析

(一)起点:开发挖掘客户价值

对客户需求及价值的挖掘是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起点。服务概念的开发,是对顾客服务需求的描述及通过相应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包”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过程的总和(王,2009)。只有充分感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中小企业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包括核心服务及支持性金融服务两类服务的基础上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所需满足的核心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能否充分认识到这些,决定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实效。

有限的资源禀赋及分类牌照监管政策,决定了国内中小城商行即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所有的核心服务及支持。特别是监管政策的人为约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国内城商行金融服务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领先城商行丰富的资源禀赋、多样化的金融牌照,将造就一批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城商行;而国内大多数城商行有限的资源禀赋及金融牌照决定了集中资源投入某一项核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某几项支持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种趋向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集中资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以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深耕细作,为其商业模式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自身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的发展环境下,通过集中金融服务领域、集中细分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创新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品商业银行。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领先城商行的发展道路,而以泰隆、洛阳等为代表的精品城商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道则是学习的榜样。

(二)策略:打造立体化创新途径

1. 立足担保方式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过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而这也造就了国内城商行立足担保方式的融资创新实践:包括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创新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其融资提供了新途径;而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则进一步解决了包括科技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殊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引进孟加拉国民银行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联贷模式,则使基于社会资本及信任网络的贷款模式成为国内众多城商行批量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简化贷款担保方式的重要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这种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及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信贷服务及产品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内城商行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践行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2. 立足中小企业成长周期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然而,立足担保方式单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成长周期打造中小企业成长金融服务方案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策略。以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商行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所打造的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包括“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种,内含近40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小企业客户成长周期的产品设计特点,体现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融通”系列产品面向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产品;“及时予”系列产品则面向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担保公司保证、房屋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而“腾飞宝”系列产品则更上一层,面向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融资顾问、债务重组、上市财务顾问和并购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票据等升级专属性产品服务。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象北京银行这样提供如此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因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金融产品开发,是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需要紧紧把握的要点。

3. 立足特色行业开发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细分市场、发展集群产业金融服务是国内城商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开发不但能带动集群客户营销,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银行内部各个条线资源,在协调组织的统领下,最大化地利用行内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立足集群行业的金融服务开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专业团队批量开发集群客户可以有效整合集群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开发还能够有效分摊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成本,实现金融服务开发的规模经济;三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的开发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风险的集中控制及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内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民生银行为例,董事长董文标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课题”,意在通过开发专业化(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满足集群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批量式客户开发与营销,实现特色化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便是其在厦门、福州、泉州广布专业(特色)支行的管理模式变革。

4. 立足功能创新及结构性授信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为客户节省财务费用、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深入介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关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申请便利、还款便利、节省利息费用等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创新,打造更加适合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灵活搭配,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安排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进行动态搭配。发展结构性授信服务成为城商行把握客户动态需求的重要应对措施,并根据客户业务发展特点及客户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是国内城商行应对金融脱媒及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商行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定标比超的竞争策略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的开发及客户价值的挖掘为起点,立足担保方式创新、中小企业成长周期、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开发,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性开发及结构授信方案的开发策略满足中小企业更加多样化、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J.1966.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6.

[2]Frame,W.S.&WL.J.2004.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pp.116-144

[3]Vermeulen,Patrick A.M.Uncovering Barriers to Complex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3(4).

[4]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09,(3).

[5]李国秋,张小翠,严众开.招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定标比超[J].竞争情报,2007年夏季刊.

[6]王.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新服务开发过程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经营模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日趋严重,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布局社区金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当前多家银行开始探索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从中已经发现面临的不足与困境。所以研究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对我行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Ferdinand Tonnies于1882年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他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如下:①有一定地域;②有一定人群;③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相应的管理机构;④有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措施”。

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是构成城乡的有共同地缘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活氛围的地域空间,是介于社会和团体之间的社会实体。

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中的个人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这对金融机构提出服务需求,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业务机会,社区金融应运而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社区金融是指依托于银行有形或无形网点,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向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活动。

这里的社区,是指各类社会资源的聚集区域,是包含居民、企业、资金、信息等所有经济元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既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区、综合商务社区,还可以是商贸物流社区、产业企业集群社区、机关企事业社区、人文医疗社区等。社区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个人类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基本上属于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我国发展社区金融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的出现,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挑战之际,针对客户行为作出的应对尝试,是对未来零售银行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探索。

对比一下我国与美国居民拥有银行网点的比例。

根据201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美国每10万成年人拥有35.4个网点,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8.34。美国的银行网点中,社区银行所占比例在东西海岸略低,但也在20%以上;在中部地区,尤其是中北部,社区银行网点占比可高达50%到80%。

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抢滩社区支行,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新增网点将主要以社区支行的形式出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压窄银行业的息差,这意味着能否获得稳定的“核心储蓄”,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否稳定。

中国央行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当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存款流向了理财、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当然还有“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一年的一个亮点,“余额宝”不仅降低了理财门槛,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老百姓从存款获取更多收益的要求。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储蓄从何而来?

看看欧美市场的经验,那就是大力发展基础零售业务。广大的基础零售客群是世界上成功的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基于此,美国的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十分重视网点覆盖率、选址和网点功能;而遍布美国的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它拥有社区内的铁杆客户群和稳定的储蓄来源。

三、社区金融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通过研究美国社区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美国社区银行的存款份额也迎来了长期下降的趋势。1987年社区银行拥有全美52%的分支机构以及40.9%的存款份额,到2011年,存款份额下降为19.4%(数据来源:FDIC)。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银行存款份额下降较快的地区来自大城市都会区,而中小城镇,农村的存款份额相对稳定。所以尽管城市地区是全国存款的主要来源,但社区银行自身网点及可提供服务有限导致其在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跟踪美国社区银行长期经营数据与资产负债结构发现,“关系型”贷款确实能够依托所在区域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保持较高息差的同时维持较低的坏账率。事物都有两面性,风险收益从表面上看似不对等的背后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规模无法快速增长。同时由于产品对于单一,对于客户的开发程度较低,利润结构过多的依靠息差收入,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计提的要求在新的监管体制之下趋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非息收入及成本控制不足也拉低了ROA水平。因此,最适合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吸收零售客户及其存款,充分利用其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

中国的社区金融尽管商业模式尚未清晰,但优势同样在于便利。通过延伸在社区内的服务触角,社区银行能加强对社区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财力状况和人员稳定度的了解,增强客户粘度,更可以针对客户分层主动推介产品、交叉销售,扩大客户基础。

四、社区金融具有的独特优势

经过以上分析,社区金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在特定社区范围内,在对客户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在关系贷款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软数据”的概念,所谓软数据包括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债务和其他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贷报告中能够得到的信息。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备明显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承销和监督向小企业和农场主的贷款中是有明显帮助的。

(二)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

美国各个社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量的稳定的核心存款。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的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又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例如,美国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续费比社区银行高72%。此外,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当地小企业、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三)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与优异的客户服务体验

社区银行一般将人性化、特色化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举例来说,许多社

区银行探索分析及对我行的启示:社区银行通过在其社区中活跃表现展示其服务和地区性,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银行参加民间组织、与当地商会合作、持当地学校、支持当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别的帮助。根据美联储对社区银行的调查,由于其地区知识和人性化的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而且,即使出现某一市场内的社区银行被大机构合并的事件,其用户也大多选择转投本地的其他社区银行,而非跟随之前的银行,继续保留自己的账户。

五、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需要明确战略定位,根据银行自身与网点周边客户的特点,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信息收集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银行只有准确掌握客户信息,才能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磨刀不误砍柴工,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特别是新设网点负责人和客户经理,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所服务社区内基本客户的类型及构成、行业分布、同业渗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摸底调查,并建立详细的客户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细分和研究,明确目标客户和重点客户,逐一制订针对性、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把社区金融服务的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二)改进营销方式

要对社区银行营销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以关系营销为主的业务拓展方式。如杭州联合银行,在传统客户经理制的基础上,推进社区经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经理在社区客户与支行之间的纽带联结作用。在部分富裕乡村和高端社区,确定一批来自当地的社区经理,由他们负责了解辖内客户需求、推介产品,对客户资信进行深入调查。这些社区经理熟悉社区情况,容易受到社区居民信任,通过“扫荡式”服务来发现和挖掘新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效果较好。

(三)扩展电子渠道服务触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社区客户和产品需求都有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加速向网络集聚。社区金融离不开电子渠道支持,释放网点人力资源需要电子渠道,向社区金融服务更需要电子渠道。要加大如自助填单、发卡设备,以及V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积极向社区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形成“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在社区金融发展中“双轮驱动”的引擎作用。

(四)创新金融产品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要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针对不同的社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可以进行产品组合营销,如向注重投资理财的中高端客户营销信托、贵金属投资等,向注重风险和保障的中老年客户营销保本型理财产品和国债、货币基金等,向跨地区资金往来频繁的小企业主营销电子汇款、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五)优化业务流程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小、快、频”的特点。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要求十分高。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合理简化一些繁琐的流程,如填单、挂失和个贷办理等,满足社区客户方便快捷办理业务的需求。当客户有金融需求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对称,可以大大缩短办理流程。(作者单位:深圳市招商银行)

参考文献:

[1] 李婕琼、吕良宏,《国有商业银行社区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建设银行为例》[J],《华北金融》,2012,(12)。

[2] 杨涛,《社区金融服务组织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1,(06)。

[3] 苏明政,《美国社区银行经营对我国的借鉴》,《广西轻工业》,2010。

[4] 王莉、周立,《社区金融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J],《银行家》,2010,(09)。

第4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数据定量分析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81-02

一、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明确化,目标的细分化和定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银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有三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及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主要是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实施银行管理。第三类为定性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定性的角度对目标细分管理及考核。

二、中小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国及西方的银行业先进经验证明,将金融管理理论和实践、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的数据定量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今各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创新,正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客户资源以及网络渠道都处在劣势,中小银行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紧跟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要求对目标进行合理细分、对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对成本进行精准算,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益与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如何把业务经营控制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逐渐突破了区域经营范围,实施跨区域经营。在中小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以往的粗放式小银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如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已不能适应中小银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粗放式管理缺陷,增强管理科学性,提升经营效益的管理新模式。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保障,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目前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拓展,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受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抗风险能力低,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更是不容轻视。从细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贷后管理、分析风险数据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是中小银行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内外部风险,对以上三类风险的定量化管理是对银行监管基本要求。

三、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流程

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机构、职能部室和执行机构,主要包涵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及业务层三个层面操作的精细化。

1.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精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职能部室与执行机构完成战略目标情况进行考核的精细化。

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要求决策机构结合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济金融形势,立足本行实际,充分利用职能部室所提供的数据,对本行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三方面目标进行正确规划,并制定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为本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考核精细化是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是对前一阶段精细化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实现目标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岗位与部门职责体系及考核办法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和部门,实现对战略目标体系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全面。

2.职能部室的精细化管理。职能部室管理精细化包括对决策机构战略目标细分的精细化,根据细分目标进行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以及对实现细分目标的过程控制精细化。

第5篇

摘 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中小银行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危机所在,加快自身改革。文中简要阐述了对中小银行进行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总结分析,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加快中小银行改革的有效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快中小银行的改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中小银行 银行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利率市场化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呈上升趋势。中国利率市场化改变的特殊性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增加银行盈利的风险,同时也给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风险尤为严重。

一、对中小银行进行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根据利率的波动可以合理的推断金融产品的行情,对于金融产品的购买者是有利的依据,可以买到经济实惠的金融产品。同样的条件下,市场资金的流动会偏向于给予优质产品的银行,如果市场利率受到管制,将会阻碍资金在市场上的自然流动,进而导致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失。中小银行抵御这种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中小银行的利益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利润的最大化是中小银行运转的基本原则,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利率将会影响其盈亏,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国内现阶段的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将形成严重的金融垄断现象,从而导致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中小银行将在这样的垄断现象中受到挤压,因此,利率市场化也有以利于金融的规范化,中小银行不会由于市场的垄断而不能正常运转。自1992年以来,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革命性的经济变革使利率可以有效调控市场的经济资源,所以利率的市场化对控制市场的经济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加快中小银行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中小银行需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在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中,为了适应这一改变,中小银行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这是解决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的关键。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企业的规模、收益和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不具备很多国有的大型银行的融资条件,而这在无形中成为中小银行发展和提高自身收益的优势。中小银行具有区域优势,规模小但灵活,业务审批过程不过于冗杂,效率高,因此,基于这种市场发展趋势,为了满足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需求,中小银行应该定位于区域管理、社区管理包括基层管理。

根据中小银行内部运营和管理模式的不同,银行的战略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市场的现状和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市场定位,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城市中心的中小银行可以将市场定位于区域银行或者社区银行,根据定位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区域中小企业和社区的居民;城镇乡村的中小银行可以将市场定位于农村信用社或者城镇乡村商业银行,为城镇乡村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需求,以发展城镇乡村的经济为战略目标,响应国家的“三农”政策。支持城镇乡村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2]。

(二)中小银行的产品应注重系列化、差异化

针对系列化的产品理念,很多大型的国有银行都有一系列自身的产品线,体现了银行本身的营销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例如汇丰银行,汇丰银行的系列化产品线有四条:一是理财系列产品,在很多银行中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们也渐渐接受这种理财的模式,二是投资系列产品,投资和理财分别是赚钱和攒钱的方式,三是结算系列产品,四是银行卡系列产品。针对差异化的产品管理理念,很多大型银行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管理理念,通过产品的组合、重新包装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通的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保障了银行的利益。

(三)完善中小银行管理模式

对中小银行管理模式制度进行有效完善,是全面提高中小银行管理工作效率和促进中小银行经营改革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在中小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完善银行的管理模式。首先,应该完善中小银行的招聘录用和员工培训制度,加强对外来人才的录用,摆脱银行管理传统、落后和缺乏创新等问题,以此来不断提升中小银行内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3]。其次,完善中小银行内部人员晋升制度,对于一些对银行拥有比较高的忠诚度以及拥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的员工,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奖励以及合理晋升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其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其能够为银行的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通过以上方法,就能够实现对中小银行管理模式的有效完善,进而达到实现中小银行改革,并不断提高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银行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提高中小银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中小银行管理工作中,由于一直以来中小银行对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所以缺乏高素质、高能力以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缺少专业人才,就无法有效推动中小银行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也就无法有效促进银行自身的改革。因此,要想更好的促进中小银行的改革,有效解决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银行带来的影响,就需要不断提高中小银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中小银行应该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改变中小银行的招聘制度,扩大各职位的发展空间,以此来从银行外部吸引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中小银行管理工作效率,并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对银行现有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推动银行改革顺利进行的目的。

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却给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形成了一定影响,降低了其盈利能力,缩小了其盈利空间。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银行就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存在危机,及时对自身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通过对市场进行合理定位、注重系列化以及差异化产品的推出、完善中小银行管理模式以及提高中小银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方式,不断加快其改革脚步,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景学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

[2]游春,胡才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D].农村金融研究,2011(08).

第6篇

面对这样的冲击,中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改善其不合理的行业布局和紊乱的金融生态链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外资进入挑战中国银行业金融生态链的缺陷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也逐渐形成了清晰完整的经营战略:从机构地域布局转向追求利润;从强调竞争转向强调同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以弥补其劣势;充分发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巩固领先优势。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根据其资金规模、业务优势、企业文化等的不同,其在化经营战略也有各自的特点。一般的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性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性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转向业务,如纽约银行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没有发放一笔贷款。

而与之相较,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生态链。现存的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竞争关系。以银行业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机构普遍存在着一种“做大做强”的非理性膨胀趋势,服务定位相同且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差异却非常小,导致在有些金融产品上供给过度,而有些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并出现有些金融服务的断层和缺失。这不仅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而且也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

二、国际金融生态链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有机的金融生态链的形成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银行也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银行间并购与重组的大规模展开,如摩根大通银行。另一种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集中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在这两种趋势的推动下,定位鲜明、差异化发展的银行不断出现,他们在不同业务、不同地域、不同客户群之间演化出了纷繁复杂的行业竞合关系,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务生态链。在全球的金融生态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类不同类型的银行,比如有产品银行、渠道银行和综合银行。(1)产品银行:在整个金融生态链中扮演着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产品银行需要更多地考虑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美国,80%的信用卡业务集中在前五大信用卡银行,而很多区域银行则通过他们的信用卡产品,给自己的客户提供信用卡服务。(2)渠道银行:以某一地区或固定客户群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它们的服务网络可以局限在某个区域,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非常的全面和周到,而且它们往往很多有竞争力的银行产品。在美国中部这样的银行就有很多而且经营业绩很好。(3)综合银行(又称宇宙银行):主要特征不是以产品和地域为导向,而是完全以客户为导向,凭借清晰的客户定位,它们会出现在客户需要的任何地方,因此网点遍布全球各地。综合银行(宇宙银行)所服务的客户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往往都是最有商业价值的客户。这些不同类型的银行各有优势,且相互合作。产品银行为渠道银行提品,渠道银行为综合银行提供某些客户服务。综合银行可以内涵很多银行的n甚至业务系统,同时再将一些工厂运营外包。这种深度的链状绞合式的竞争和合作盘根错节,使得全球金融业越来越成为―个复杂的综合体。

三、中国银行业生态链的合理布局

合理而稳定的生态链是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基础。因此政府在政策倾向上应引导银行发展符合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业务。根据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说: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力相对雄厚,最有能力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可以向综合银行的方向发展。应该主要面向优质大客户开展批发业务。第二,对于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的思路更广,它们可以立足零售业务,加强产品创新,向产品银行的方向发展。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众多区域金融机构要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区域银行的优势。

(一)四大国有银行:主攻批发业务,认真做好优质大客户的业务

虽然在今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应该逐步减少,让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在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结构和市场份额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暗含着政府担保,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进一步消化不良资产、裁减人员和网点,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进行业务和公司结构的重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外资银行进人,在批发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所谓优质客户包括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国内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和高新科技企业等。譬如(胡乃武,张海峰2004)认为:未来外资企业大约有25%会流向外资银行,而且规模越大的外资企业选择外资银行的概率更大。所以拥有充足的机构网点和丰富的人民币资金来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主攻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

在目前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是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银行必须能够深刻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定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间接的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资金成本。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零售业务为主,加强产品的创新能力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零售银行业务需要银行与客户存在紧密的实际距离和很小的文化差异,所以一般国际银行不会轻易介人零售银行业务,即使介入也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零售市场。不过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外汇交易等零售业务方面已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并且外资行通过与中资银行联合发卡的方式已经介入了信用卡市场,这为其以后独立发卡做好了市场、晶牌及宣传上的先期准备。所以随着外资进人竞争的加强,股份制银行的合并、购并在所难免,股份制银行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必须利用这个短

暂的时间窗口,在品牌、规模和网络上打好基础,发展零售业务,尤其是按揭和信用卡业务,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健全各项风险控制体系,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经营模式的转型,成为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甚至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

在银行零售业务中值得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首先,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8000多亿元。但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38%和30%,在中国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与其他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是在住房按揭贷款比例很高的中国香港,坏账率也一直维持在1.5%左右。其次,信用卡业务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其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目前中资银行信用卡的发放对象定位不准,常用的不到旧。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无法获得一体化的客户资料,另一方面对现有数据的挖掘也不够,因为不具备数据挖掘所必需的建模技术。因此如果能在保证经营控制权的前提下,与外资银行合作,引进最新的技能和技术,则有助于国内这一市场的改善。

(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杜:立足当地,主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如何克服规模劣势,在竞争中求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是突破口。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对应关系,中小银行难以成为大企业的资金提供者,而大银行也往往不会向小型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提供信贷。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难以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比大企业更依赖银行信贷,因此中小银行就成了它们的业务伙伴。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潜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银行能够同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小企业一直合作就能分享到企业成长带来的机遇,这也正是成功的中小企业受到追捧的原因。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了解中小企业的情况,通过与中小企业的交往掌握大量的信贷要求之外的“软信息”,能够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甚至还能够提供业务经营建议,这就是中小银行的优势所在。大型银行虽有可能挖走中小银行的少数高端客户,但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客户争夺。对客户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服务,这种中小银行的优势使得它们即使是在大银行扩张势力范围内,也能发现没有得到良好的服务,甚至被大型银行挤出的客户群。

第7篇

基于客户“粘性”服务的金融模式:定义及内涵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和人情往往能够在契约制度约束之外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银行产品趋同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焦点多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亦或是对客户关系强弱的比较。然而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证明,仅仅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关系进行客户营销是无法形成银行长期竞争力的。能够真正的将客户“粘性”的金融模式,是基于银行“关系+能力”双线拓展的服务理念,即以关系为敲门砖进入企业的合作名单,而后凭借自身的服务能力进行竞争,通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来赢得客户的青睐,以更好的将客户“粘住”。这样的能力,既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业务服务的水平,也包括银行自身系统的投入和中后台的资源支撑。

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两个概念,即所希望“粘住”的客户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应该如何去在“关系+能力”的禀赋下产生这种“粘性”。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去进一步阐述客户“粘性”服务金融模式的内涵。

中小银行的客户定位

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存在网点少、名气小、内部资源有限的天然劣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什么都做,只能采取“边角战略”、“步步为营”,选准时机实施蓝海战略。因此,在把握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正视该行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优劣势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客户定位,是中小银行提供客户“粘性”金融服务的首要前提。

根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目前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多为特定业务集中型。即银行把经营资源集中于自身拿手的业务及产品经营上,以充分增加边际收益,通过形成特定部门及业务的集中发展,求得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取得较高的收益。然而,由于各家银行都将公司银行业务,特别是对大型客户的营销作为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中小银行在通过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时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产品特性,突出重点,形成核心产品、核心服务,通过资源性客户经理的渠道遴选适合自己的战略性大客户,避免和大行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完全投身入大客户的关系营销,置身红海并不能支撑中小银行的持久发展。在早期的上规模阶段后更需要以新兴市场的潜在客户为中心,以特色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开展差异化营销,深化客户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基础客户群。

“粘性”服务金融模式体系建构要素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服务管理,既是对原有客户提供针对和客户关系维护管理,巩固客户。二是客户营销管理,既是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主动去营销客户,开拓市场。因此,中小银行在清晰的客户定位基础上应从两个维度实现客户“粘性”服务的模式建构:先以战略客户为营销切入点,提升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求生存;而后,通过对所在地金融市场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开展适合银行定位的特色业务,谋求发展。

大力推行战略客户“1+N”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应对战略客户实行“1+N”金融服务,即基于客户的战略性金融需求,专门配置包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投行经理、法律顾问等在内的专业支持团队。与此同时,还为战略客户整合分行内部各项资源,如通过整合业务流程的审批环节提升服务效率、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机具构成的电子化服务体系加强客户体验,通过考核机制推广各产品及各条线的交叉营销提高战略客户的综合收益,围绕战略客户引进关系型人才等,进而不断深化客户关系。同时,由于自身实力有限的局限性,中小银行还应不断加强和其他互补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提供自身无法提供或尚不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设计方案,全方位的满足战略客户的绝大部分金融需求。

由此,中小银行可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针对不同战略级客户实施差别化的产品设计、批量销售、风险控制和内部系统支持,通过为其提供特色产品和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逐步增加合作份额和客户“粘性”,成为战略客户的意愿合作银行,实现其为战略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中介定位。

稳健实施特色业务市场拓展。在做深做透现有战略客户的同时,中小银行还应通过分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离开业已饱和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发现并逐步开拓新的金融市场。

在传统行业中,相对于国有银行网点多、声誉高且大多数客户存在合作惯性的特点,中小银行毫无竞争优势,更需要以新的尚待挖掘的新细分市场作为发挥比较优势的主战场。其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特色业务领域。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客户直接渠道和议价能力的不断提升,发展小企业业务已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是银行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机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内生战略选择。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类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并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规模日益扩大的产业链经济。由于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是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行业之一。除此之外,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高新科技企业所对应的科技金融也将是市场规模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

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凸显的大好机遇下,小企业金融业务、文化创新金融业务以及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将成为银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由于在这些领域大多数银行都只是处于业务的起步阶段,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因此中小银行应把握这一缩小和大行差距的关键时机,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稳步提高在相关行业的金融市场占有率,成为大客户业务之外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也需要中小银行不断丰富公司业务产品,打造特色商业模式,从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向特定行业产品、个性化方案、特色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产品体系转变,最终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小银行客户“粘性”金融服务模式的推进路径

以战略客户为核心,建立立体式营销推动服务体系

要达到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认可度,快速及时的反应速度是业务开展的关键。为此,银行应逐步构建立体式的营销体系,通过多层面的联动营销组织,建立跨部门、跨机构横向联动与总、分、支行纵向联动营销机制。具体措施上,中小银行可在分行甚至总行层面以公司银行部、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部门为核心组建全行层面的业务协调小组,整合行内外资源,对外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对内实际解决市场部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为发挥中小银行灵活的管理优势,可在分行层面建立起定期召开条线推动会、重点项目分析会、行长联系办公会、季度分析会、月度工作会等的会议制度,通过从客户经理到分行行长的多层级营销推动,完善条线功能,建立立体式营销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有效战略合作伙伴,提升战略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所能设计的的金融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中小银行,大多面临着大客户需求多与银行资本小、信贷规模少的矛盾和挑战,急需走出一条既能全方面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提高客户对该行依赖度,又能节约资本和贷款,避免客观因素对该行发展制约的道路。

此目标的实现,可基于有效战略合作伙伴的多元化资产经营这一商业模式的开展。该模式关键在于以目标行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方位的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互补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重点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实现一站式服务。该模式一方面能够通过合作增强中小银行业务拓展能力,扩大中小银行业务规模和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设计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增加客户的粘性。

规划先行,稳健推进特色业务发展及专业能力建设

脱离现有的银行业拼规模比关系的同质化竞争,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专业化能力,立足于中小银行对特色业务的发展,扎根于结合银行比较优势的细分市场深耕,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最终形成以“贴近市场,方便客户”原则建立的各类特色机构布局。

由粗到细,从战略客户依存到整体重点行业开发。面对目前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的金融产品,中小银行需要以差异化经营实现蓝海战略,逐渐改变现在被动接受客户,涉及行业零散的局面。各家行应通过梳理现有客户分布特点,重点深入研究该行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市场规模大的新兴产业、重点产业,成片开发基础客户群。由此实现从依托关系的重点客户依存到熟悉的重点行业整体开发和营销,从以分散营销、关系营销为主的营销模式向以系统营销、品牌营销为主的营销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应慢慢认识到行业群体开发的重要性,并纷纷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为标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对特定领域的客户群体营销和开发,并相续取得较好的成绩。

由细转精,从人脉关系管理到专业化团队建设。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涉及行业的增加以及服务产品种类的扩充,原有的单一业务部门或个人已经难以对产品体系中的各类产品线都足够地熟悉和了解,也难以满足重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粘性”服务必然需要银行在内部设置上实现专业化的营销和管理,将原来各部门对产品普遍意义上的管理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特定行业或产品层面,对其进行持续的、严格的、密切的管理和关注。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为在某项重要产品,或者某个重要行业的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以事业部模式或者矩阵管理形式实现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门的中后台支持(如风险管理、授信评审、贷后监管等)。这既是战略客户“1+N”服务理念的具体化落实,也是银行脱离同质化产品竞争,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获取客户“粘性”的重要实现方式。

第8篇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与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于3月16日在济南召开“2011年‘整合共赢,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专题研讨会”。就银行共享服务模式与价值,银行业发展趋势,银行零售业务创新与财富管理和网点转型展开了研讨。与此同时,IBM与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打造国内第一个运营银行“单系统、多法人”综合业务系统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共享服务中心,使区域性中小银行使用大系统成为可能,并将进一步大规模降低区域性中小银行的IT运营成本,提升区域性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

“山东模式”拉开新序幕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中小银行的数量有上百家。与国有银行相比,这些中小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其业务功能覆盖也比较全面。因此在IT建设投入和需求方面和国有银行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需求。但是在与大中型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中小银行有着很多劣势,如规模效益较低、技术相对落后、高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业务的开展。由于地区中小银行不仅有当地特色,而且能为当地提供服务,所以中小银行的转型成为了一个必选题。

2006年,德国储蓄银行来中国推广其经营方式。受德国储蓄银行多法人机构和搭建统一后方服务支持平台的影响,在银监会的批准下,借鉴德国储蓄银行的模式,试点机会花落山东。“山东模式”由此拉开了国内商业银行联盟合作的新序幕。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最初是由山东省内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同、平等出资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具有独立地位的法人实体,目前业务已扩展到省外,长安银行成为其第15家股东。其定位是为区域性中小银行提供信息系统运行平台、数据运营维护、支付结算及业务运营平台服务、金融产品研发以及信息咨询等中后台支持服务,以实现群体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高。从战略高度出发,区域性中小银行联合起来,可以增强未来发展动力,实现以合作平台建设为主线,全面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多赢的目标。

联盟促进发展,业务实现多赢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综合业务系统,旨在构建统一、强大的业务交易和客户服务平台,整合各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综合业务系统及系统,支持多法人组织架构体系,满足不同成员行的差异化需求,强化信息系统安全。同时,为业务流程再造与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从而锻造各行精细化管理能力、促进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15家成员行的多法人结构,在功能上和业务上要实现不同业务处理流程,来满足每家组织架构的需求,在数据、管理、流程、服务上来体现多法人。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大统一小差异的原则。该模式最初选择三家银行作为试点,之后分批进行实施,半年左右一个批次,一个批次2-3家银行同时实施。

联盟综合业务系统是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为成员行提供服务的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未来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将主要依托相关系统,为各成员行进行业务的发展与运行服务,也将为各成员行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流程再造与战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打下重要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对于联盟及其各成员银行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切实关系到联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成员行的业务发展、创新与客户服务能力及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系统的建设与成功运行与其建设模式、业务运行模式及其IT 架构关系重大。

银行业的转型与创新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的出现是对中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联盟系统不仅仅是被动满足各家成员行的业务需求,还应该支持山东城商行联盟站在提升各家城商行群体竞争力的高度而提出的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为将来实现成员行的联合发展方面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谈到为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量身打造的那套系统到底跟以前IBM提供的核心系统有什么不同时,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北方区总经理严庸修表示,从系统本身来看,除了这是一个单系统多法人之外,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其中很重要的关键点在于联盟跟IBM、尤其是联盟这边对于这件事情的坚持以及IBM对这件事情的信心。对于这套系统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严庸修说:“我们在国内也参与过几个核心银行的项目,我们也看到其它友商在国内合作的几家银行,但是基本上真正意义的成功并不多见。因为核心银行系统的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而不是简简单单上一个系统,这牵扯到你对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新改造,对于整个银行提供服务的改造,所以本身牵扯的是千丝万缕的问题,不是那么单纯。”

被称为国内迄今为止实施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单系统、多法人”核心银行系统,这种模式是一个创新,但是像第一家的齐商银行,它为什么能够接受先上这个系统?毕竟风险比较大。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总经理孟琳从系统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整个公司各方面的服务能力、适中的价格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明确表示,公司成立的时候选择这种模式,当时确实是借鉴德国储蓄银行集团的经验,德国储蓄银行集团,它现在也是联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这个项目在与IBM的配合下,能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第9篇

9月12日深夜,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三部门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236号文),指导商业银行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进一步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

深夜发文严管吸存

236号文明确规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若超出则自下月起连续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这一文件从9月起执行。对于236号文,业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小型银行的存款量会受到较大冲击。“大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我个人粗略算了一下,存款量将下降1/3左右。”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表示。

236号文提出了8个不得:不得高息揽储吸存;不得非法返利吸存;不得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不得延迟支付吸存;不得以贷转存吸存;不得以贷开票吸存;不得通过理财产品倒存;不得通过同业业务倒存。

与此同时,银监会对存款偏离度的监管纠正和处罚措施也可谓非常严厉。“新规中的处罚措施非常严格,预计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目前月末、季末存款大幅波动的现象。”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表示。236号文指出,对于一年之内月末存款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适当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236号文对中小银行来说,补充资本金迫在眉睫。

补充资本金迫在眉睫

不过,在业内及专业人士看来,236号文之后,中小银行要么坐视存款流失而相应压缩信贷总规模,要么接受负债成本的进一步上升,而被迫压缩低收益票据和短贷,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可能与降低融资成本的初衷南辕北辙。

有地方小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坦言,监管想通过此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或许有些治标不治本。“3%的量化设定意味着存款波动是上也不行下也不行,为了维持存款的稳定银行甚至会花更大的价钱来买存款”。

在此政策下,为了应对存贷比的考核,银行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吸收存款呢?目前,多渠道补充资本成为近期部分中小银行的“重中之重”。

为了缓解资本之渴,中小银行纷纷从资本市场找“新水源”。南京银行7月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关联交易公告,宣布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业内分析认为,这将提高南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2.5个百分点左右,确保其未来2至3年风险资产的平稳增长。北京银行近期也表示,计划以登陆H股的形式补充公司一级资本。

上市是更多中小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日前,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盛京银行、贵阳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6家城商行先后披露IPO申报稿。“过去一段时间,地方中小银行发展速度较快,资本补充的压力普遍存在。新的资本管理规则出台,监管标准更为严格。此外,监管部门对理财、同业业务进行规范,要求表外业务往回转,也导致了地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

转型需做足“草根”化

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银行要在经营和发展中突破原有格局,发挥好“草根”特色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中小银行如果能将小微金融、消费信贷、社区金融等做深做细,在银行业整体转型的过程中,反而更有机会形成相对优势。以上海银行为例,在业务体系改革上,该行一方面提高总行层面的经营比重,成立资产管理、衍生品、投行、私人银行、理财等专业部门以培育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上海本地特色,加大中小企业、养老金融、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业务。在养老金融服务上,该行积极开拓养老产业链金融服务,围绕养老客户的医、食、住、行等养老生活需求,搭建非金融的养老生活服务平台。

以服务小微企业著称的包商银行,也在微贷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升级版“圈链”模式:针对产业链和商圈进行深入发掘,把整个圈链作为服务对象进行整体开发,以集中介入的方式批量获取客户;同时圈链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授信服务,圈链内资金流相对封闭,小微企业相互熟悉、相互监管等特性,增加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信息对称性。

掘金金融租赁

与此同时,为突破地域限制,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已开始发力互联网金融,希望以此来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客户。如北京银行、重庆银行、上海银行等近期均上线了直销银行业务,包商银行则推出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小马bank”。

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实现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必然是行业发展趋势。然而,在银行业转型升级大潮中,中小型银行于今年掀起新一波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热潮。

2007年至2008年,工行、建行等大型银行设立了行业政策放开后的首批金融租赁公司。2009年以后,其他上市银行陆续设立了金融租赁。今年,地方性银行成为第三轮金融租赁热潮的主角。今年上半年,北银金融租赁、哈银金融租赁和邦银金融租赁加入了金融租赁行列,控股股东分别为北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和成都农商行。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总数达到25家。6月初,广州农商行全资设立的珠江金融租赁获批筹建。7月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渝农商金融租赁获批筹建。此外,已确定申请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还有宁波银行、徽商银行,以及上海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策略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指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在国际上,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衡量标准不同,其共同特点在于资金规模小,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较为狭窄,区域特点较为突出。如在美国,以资本额衡量,二战以前10万美元以下可以认为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而在二战以后2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就被划分入中小商业银行之列。我国一般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如营销网点设置盲目跟风、单网点效益差。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极少考虑整体效率问题,通常只是仅仅考察绝对占有率、资产规模、网点分布多寡等较为只管的数量指标,没有足够注重自己的运作――效益比的提升,而且通常的考核也只是依据总量考核。再有,在人才引进和运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不顾市场需求片面增加一些“国外专家”的引进,忽视了对于本土文化精通人才的引进等等,这都将严重影响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后,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并与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有些脱离,也是发展中的一大题。

二、市场营销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联系

中小商业银行是市场化和股份制改革的产物,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在市场机制深化的过程中,各家银行都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构建品牌为重点的市场营销模式的探索,科学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有了关系银行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家银行都在试图寻找如何有效沟通客户,实现品牌重新塑形的秘诀,市场营销手段异彩纷呈,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商业银行更是敲响了警钟。一方面,与国内国有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网点设置还是资金来源、信用保证等方面都处于不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它们还面临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所带来的游戏规则的变化。同时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残酷竞争以及有着成熟市场营销策略和经营艺术的国外同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打造崭新的品牌形象已经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机制所长,在营销观念和策略上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实施不同的策略

(1)稳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集团客户或上市公司。这类客户规模大其对金融业务的需求具有批发的特点同时较一般企业而言其除了有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需求外还伴随有资本运作、对外融资、商人银行、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因此办理这类客户的金融业务既可获得规模效益又可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取得综合收入此同时这类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分布广、时空跨度大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而且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必须更加贴身、灵活这就要求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落实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如客户经理制等。

(2)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市场潜力巨大的很此外个人对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个人消费观念与结构的改变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供种类齐全的、定制性的金融服务如开展各种个人代收费项目提供理财工具和最佳的个人投资组合获取较理想的个人融资等等可以说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目前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但其规模、品种、功能还十分有限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市场空白比较多。

(二)相关产品的策略

虽然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固定价格或允许在固定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的金融产品定价模式如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但人民币利率自由化是长期趋势因此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某些项目的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来利于本银行的业务。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新型营销策略

(一)加强本银行的企业文化

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中小商业银行要想企业的发展好员工们能上下一心的去工作,文化是不得不提到的东西。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或是政策优势来挖掘文化的潜质服务于自身,这样文化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

(二)重点支持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为突破口,打造自己的市场份额

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它的营销策略和定位就十分的准确在武汉它向20余家民营企业授信6亿元,当其在武汉的分行成立时,又与湖北田野集团、武汉东湖软件公司、武汉猫人服饰等多家家民营企业签订了超3亿元的贷款合同,其中授信额最大的达到了4000多万元。作为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武汉分行将全面推出广发行“民营100”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其“创业、成长、扩张”的不同阶段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理财方案。

四、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也逐步白热化。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新生力量,是我国银行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外资银行的迅速扩张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难做大,因此,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合适的市场定位战略的制定与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选择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金融危机催生新巴塞尔监管规则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次级按揭贷款和在此基础上的证券化产品链条断裂,导致流动性不足,并很快发展为金融部门偿付力问题。银行在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连接导致危机发展为系统性危机,此后蔓延到实体经济。基于此,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公布巴塞尔协议III规则,其目标是将再次爆发严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巴塞尔协议III的微观审慎监管防范单个金融机构危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1.巴塞尔协议III的微观审慎监管要素为:资本重新定义;加强资金风险覆盖;杠杆比率;国际流动性框架。

2.巴塞尔协议III寻求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为:杠杆比率; 资本缓冲; 逆周期资本缓冲; 解决顺周期拨备问题; 处理银行间相互关联问题;处理金融机构“过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解决对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问题。

3.巴塞尔协议III的核心有三个方面:强化资本监管、引入杠杆比率、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

(1)强化资本监管。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在最低资本充足比率方面,作为“核心”的一级资本,商业银行普通股比率最低要求将从目前的2%提升至4.5%,另外还需要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商业银行更宽泛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则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

(2)引入杠杆比率监管。高杠杆是银行脆弱性的根源所在,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协议III提出引入杠杆比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补充工具。

(3)建立流动性监管。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中设置了两个监管标准,即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和净稳定资金指标。前者是为了确保银行机构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以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后者则是为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促使银行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机构化融资渠道提高长期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从国内银行业来看,巴塞尔协议III出台的短期影响较小,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1.短期内多数国内银行都已经满足了新的监管要求

从资本充足指标来看,自银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采用了较为审慎的资本监管制度,所设定的资本充足指标已经接近新协议的要求,多数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缺口较小。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7%,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2%,平均拨备覆盖率则超过150%,银行业的安全性指标远高于欧美银行。

但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利差收入。经过两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09年以来银行业近17万亿的天量信贷投放,银行业的隐形债务和不良的地方融资平台巨额债务,以及一些城市严重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悬在中国银行业头上随时可能滑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巴塞尔协议III为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风险控制敲响了警钟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银行业务结构将逐步多元化和复杂化,竞争格局也将逐步国际化。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以新巴塞尔协议实施为契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推进战略转型的艰巨任务。

(1)巴塞尔协议III会对银行业务规模的增长和盈利产生长期压力。中国银行业长久以来一直把业务规模增长作为最主要的经营目标。巴塞尔协议III在提升资本要求、进一步降低杠杆率的同时,新的拨备率指标也将显著提高信贷成本,造成利润的下降,随之带来的资本累计的减少将约束资产规模的增长。另外,不仅传统的信贷扩张发展模式将遇到阻碍,银行还将发现随着从旧巴塞尔协议风险敞口计算口径,逐步转轨到巴塞尔协议II和III的口径后,一些银行原本计划中的重点发展业务的盈利性将大幅降低,如交易账户业务和贸易融资等表外业务。

(2)巴塞尔协议III使得动态环境下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进一步放大资本约束效应。在资本、拨备和流动性等多重指标的要求下,银行收益和偿付能力将变得更加敏感。例如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在150%不良贷款覆盖拨备指标的作用下,不良贷款的增加将以1.5倍的速度直接转化为当期收益的减少,进而减少当期留存收益。与此同时,在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将进一步转化为风险加权资产的提升。在资本要求增加、资本供给减少、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会加速转化为额外的融资要求。

(3)巴塞尔协议III将对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从银监会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区别要求、不同类型银行目前合规缺口的区别、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能 力的区别这三方面分析,短期内除五大行以外的中小银行受影响较大。

从银监会对中小银行的偿付能力指标要求来看,根据上市银行显示的数据,中小银行要弥补0.4%的一级资本和0.8%的总资本,按照2010年第三季度的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分别对应约300亿元和600亿元人民币,中小银行从实施到达标有5年的缓冲期,这部分资本缺口一部分可以用利润的累积来完成,但仍然面临着一定规模的融资压力。从另一项新指标拨备率来看,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和大银行相比较低,在新的无风险调整拨备指标要求下,中小银行将产生巨大拨备缺口。以2010年上半年为基准,中小银行需要额外补充相当于当期税前利润61%的拨备额。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中小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优势可能将逐渐显现。虽然中小银行短期内将面临融资的压力和额外拨备带来的利润的下滑,但对中小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将长期低于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银行。更为重要的是,在息差接近的情况下,上市的所有银行中中小银行显示的信贷组合质量明显优于大银行。按照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理情况,仅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所暗含的不良增加就会使得大银行多数的当期收益化为乌有,而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则很小。

三、中国银行业应对巴塞尔协议III的策略

1.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

我国监管层已不断提高风险监管要求,根据《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设定了三个层次的资产充足率监管标准:一是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包括:要求商业银行基于跨周期的风险参数计量资本;计提2.5%的留存超额资本要求;计提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三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银监会认为,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对国内银行的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影响值得关注,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调整和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包括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时间表、监管手段等。

2.中国银行业的应对

面对新监管框架带来的长期结构性影响,中国银行业需要从业务模式上解决收入来源和业务增长问题,同时内部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能力。

(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银行业发展战略。针对巴塞尔协议III的推出,国内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密切跟踪新监管政策制定进程,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III相关政策文件。同时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制订和实施科学的银行发展战略。在资本管理方面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

①明确资本管理目标。国内银行应根据发展战略确定的风险偏好,前瞻性的制定资本管理规划,明确与发展战略向匹配的经济配置目标,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与监管资本约束的关系。

②多渠道补充资本。除了依靠股东正常性资金补充、发行次级债等工具外,要对其他资本工具,比如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形成多元化、多途径的资本补充机制,改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③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商业银行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坚持经济效益为核心,提高资产定价水平,追求稳定的资本回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2)加快转变商业银行业务增长方式。适应实施 巴塞尔协议III提出的新的监管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①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业务结构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推动信贷业务创新和营销力度,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提高资产业务风险资产回报率。在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做好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短券和中票等信贷节约型市场、优化表外资产业务机构。另外,由于零售业务具备低资本消耗的特点,要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大零售储蓄存款的拓展力度。

②深入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国际大银行通行做法,也是适应实施新的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国内商业银行要大力拓展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有效缓解资本瓶颈约束,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③加快调整客户结构。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和提高来自大中型客户的综合效益。对于大中型客户,未来重点应放在保持传统业务适度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投资银行、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套期保值等新兴业务,提高银行综合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业务。小企业股权机构简单、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较短,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还可带动收费业务等交叉销售,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

(3)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约束和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将资本管理真正引入到业务管理流程之中,引入到风险调整收益的绩效管理当中。要将市场定位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新型服务中介转变,真正将短期盈利水平与长期盈利能力、质量与规模、收益与风险等结合起来。要对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薪酬分配制度进行同步改革,调动分支机构、人员业务流程等进行整合等。

总体而言,从严监管是目前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远见的银行不会以合规为目的或把合规视为负担,而是会顺应趋势,主动应对可能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挑战,积极而全面地将监管的精神落实到银行的管理之中,从中获得切实的管理能力的提高,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春子:《适应巴塞尔新资本监管规则,加快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银行家,2010.10.

第12篇

要推动银行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增加银行业的供应量,加大银行业服务市场的竞争强度。”

凯捷(Capgemini)咨询集团联合ING以及欧洲金融管理和营销协会,调研了20个国家的142家银行,对全球零售银行市场的发展动态――尤其是价格结构和定价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并推出“2006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全球银行业的核心服务价格表中,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核心服务价格处于最低水平,但是相比较于消费者所获得的服务质量,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收费相对最贵。

而最近银行频频发出的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的公告,以及日前长沙市发生的拾荒男子到建行兑换大量零钱遭到拒绝事件(6月8日《中国青年报》),则从侧面印证了“2006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对中国银行业的结论。为什么中国银行业在目前服务水平低下的同时却敢于频频增加收费呢?笔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国内银行业的供求矛盾和有效竞争不足。

虽然目前中国有很多银行,但是大家都是眼睛盯着高端客户,高端客户对银行可以挑三拣四,可是低端客户却没有多少银行关注,甚至想方设法排除和减少低端客户。这说明目前中国的银行在高端市场上基本都能够生存下来,所以银行业的目标市场大都是高端客户,没有必要去开发低端客户,低端客户过多反而会影响银行的收益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银行业的供应相对市场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导致银行间有效竞争不足。在人口仅为中国六分之一的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商业银行数量曾经达到31076家,即使经过几十年来的合并整合,到2002年也还有7910家商业银行。显而易见,中国的银行数量严重不足。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开拓收益较低的低端市场,从而使得低端客户要看银行的脸色,而不是被银行当成“上帝”对待。

市场无数次证明,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下,服务提供商才会有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因此,笔者认为,要推动银行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增加银行业的供应量,加大银行业服务市场的竞争强度。

目前,虽然有《商业银行法》,理论上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够开办商业银行,但是实际上其中的行政审批十分困难。一般情况下,能够成功开办商业银行的,都是具有一定政府背景的机构,这样就导致银行供应的事实上的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开放银行的准入,可以有效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强度。特别是对中国的民营机构开放银行准入,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在完全向外资开放后和国外银行竞争抗衡。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实践都证明,对民营企业开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13篇

刚刚过去的这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在危机中受重创的欧美银行业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相对欧美同行而言,中国银行业虽然安然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是却无法避免国际新监管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上报的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已获国务院批复,具体指引已进入最后一轮意见征询阶段。这意味着去年9月份制定的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精神,正融入到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之中。这对中国银行业意味着什么?银行又该如何应对?

改革的方向和原因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体系的很多不足,对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重大挑战。危机之后各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探索如何改进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II),构建更完善的监管框架。很快,各方就宏观审慎、逆周期、风险的识别和准确计量等方面进行监管改革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框架,作为对巴塞尔协议II的补充。

和巴塞尔协议II相比,巴塞尔协议III最大的变化,当属对资本尤其是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及其构成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定。危机表明,资本质量和资本的数量同样重要。在金融创新和银行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欧美银行危机前的资本中包括大量的隐含风险的混合型债务工具。新的框架重新定义了可以被认可的资本类别,加强了资本在危机时的清偿能力。

危机之前的商业银行业务日益复杂,新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大量的风险从表内转到了表外,或者是从金融体系的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与此同时,现有的风险计量工具却无法有效地捕捉到这些业务和工具中潜在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新的框架大幅加强了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覆盖和计量要求。同时,在消除监管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方面做出了努力。

新框架同时引入了反周期“动态”监管概念,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以及跨周期的模型参数设定,从而打破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除此之外,新框架还重新引入传统的无风险调整的杠杆率工具,用于防止金融机构规模的过度扩张。因为在金融工具创新和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危机前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杠杆率普遍偏高,累积了大量风险。

新的框架的重大变化还表现在首次提出了短期和长期两层次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强调了资金期限结构的重要性。通过对流动性指标的监控,旨在避免这次危机中出现的由于资金期限结构错配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这次危机之中,由于一些欧美大型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针对这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新框架引入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一概念,对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将会对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银行,做了特别的更严格的要求。

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和巴塞尔协议II相比,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有显著的提高,势必对全球银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欧美银行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又有多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资本充足情况的不确定性

对于欧美银行来说,新协议首先的影响在于大幅度提高了对银行资本数量要求,尤其是高质量的一级资本数量的要求。为了满足新的资本要求,未来几年全球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据测算,融资规模可能会达数千亿美元。而同补充资本带来的成本提升相比更严峻的是,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业务模式转型压力。银行将面临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从“发起-分销”的经营模式向传统的“发起-持有”模式回归,许多过去为银行创造大量利润的创新业务成本将大幅增加,甚至因为流动性要求使得有些业务无法开展。

如果从上述角度来看,新框架似乎对中国银行业影响不大,至少短期来看西方同行面临的难题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并不严重甚至不存在。首先,从资本充足指标来看,银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采用了较为审慎的资本监管制度,所设定的资本充足指标已经接近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经过最近的几轮银行融资,在合理信贷扩张的情景下,多数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缺口较小。在资本质量方面,中国银行的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留存收益和普通股构成了一级资本的大部分,因此资本质量较高。其次,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实际上仍属于传统意义的业务模式,以存贷业务为主,很少涉及衍生金融工具。同时,在高额储蓄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享受着来自于居民存款的充足流动性,对批发市场融资渠道依赖较小。

如此看来,巴塞尔协议Ⅲ这个让欧美同业如临大敌的监管框架,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真的可以轻松应对吗?如果进一步分析中国银行业资本和风险管理能力和潜在的风险情况,会发现事实比看上去的可能更复杂。

过去几年中,国内主要银行在巴塞尔协议II的实施和达标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要求或自愿实施巴塞尔协议II的银行,普遍开发了以内评法和VaR为代表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并进行了第二支柱框架的开发和实施。从旧资本协议体系转为巴塞尔协议II体系,再到引入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思想和指标,代表着中国的风险和资本监管正与全球监管体系接轨,相应的是对国内银行的风险和资本管理能力要求的持续提升。

表面看来,国内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II或III的要求相比或许相差不远,但实际上,中国银行目前显示的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III所讨论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并不直接可比。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上,中国目前使用的计算方法参照的还是旧资本协议的方法,在风险加权资产的组成上仅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包括操作风险。而巴塞尔协议III除了补充和修改的部分外,沿袭了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要求为更多类别的风险准备资本。如果仅把忽略的操作风险部分考虑进去,中国银行业的新增资本要求就可能增加10%以上(操作风险占第一支柱风险敞口比例根据银行的大小和类型有所不同,但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来估算,10%的占比并不算是保守的估计)。

当然,总体的资本要求是否会增加、增加多少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信贷资产的质量。对于信贷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过渡到巴塞尔协议II内评法可能会节约信用风险的资本。在拨离了历史坏账包袱之后,近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逐年下降。然而,从跨周期的监管精神来看,银行还是应该审慎设定模型中关键参数,这也是巴塞尔协议III再次强调的理念之一,即应综合考虑银行业历史上的损失规模,宏观经济的发展阶段,信贷组合中存在的隐患等各种因素来进行评判。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即将开始实行巴塞尔协议II,结果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即使各家银行顺利过渡到巴塞尔协议II的标准,不需要额外补充资本,过渡之后仍有很大不确定性。过渡到新资本协议后,加权风险资产开始对风险敏感,信贷质量的恶化将很快反映到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上。考虑到过去两年中信贷的激增,大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敞口以及接下来宏观调控紧缩的大背景,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情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银行业务结构将逐步多元化和复杂化,而竞争格局也将逐步国际化。因此,我们更应该用长期、动态的视角来衡量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基于巴塞尔协议II基础上的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首先,新框架会对银行业务规模的增长和盈利产生长期压力。中国银行业长久以来一直把业务规模增长作为最主要的经营目标。从短期来看,银行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仍将来源于信贷规模的扩张。新框架在提升资本要求、进一步降低杠杆率的同时,新的拨备率指标也将显著提高信贷成本,造成利润的下降,随之带来的资本累计的减少将约束资产规模的增长。另外,不仅传统的信贷扩张发展模式将遇到阻碍,银行还将发现随着从旧巴塞尔协议风险敞口计算口径,逐步转轨到巴塞尔协议II和III的口径后,一些银行原本计划中的重点发展业务的盈利性将大幅降低,如交易账户业务和贸易融资等表外业务。

中国银行业也在寻找非银行业务外的收入来源,近些年来纷纷成立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新的监管框架引入了全行业监管的理念,要求银行母公司在一级资本中对参股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权进行一定扣除,随着银行逐步扩大其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权规模,新资本要求的影响将逐渐显现,随之对应的可能是对现有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转型,例如转为类似于台湾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其次,新框架使得动态环境下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进一步放大资本约束效应。在资本、拨备和流动性等多重指标的要求下,银行收益和偿付能力将变得更加敏感。例如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在150%不良贷款覆盖拨备指标的作用下,不良贷款的增加将以1.5倍的速度直接转化为当期收益的减少,进而减少当期留存收益。

与此同时,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将进一步转化为风险加权资产的提升。在资本要求增加、资本供给减少、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会加速转化为额外的融资要求。

此外,新框架将对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结合三方面的信息:1)银监会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区别要求;2)不同类型银行目前合规缺口的区别;3)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我们认为:

短期来看,除五大行以外的中小银行受影响较大。如图2,基于上市银行的数据显示,从静态的角度看,为了满足银监会对中小银行的偿付能力指标要求,中小银行要弥补0.4%的一级资本和0.8%的总资本,按照2010年第三季度的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分别对应约300亿元和600亿元人民币。中小银行从实施到达标有5年的缓冲期。从动态角度来看,这部分资本缺口一部分可以用利润的累积来完成,但仍然面临着一定规模的融资压力。

从另一项新指标拨备率(拨备/信贷余额)来看,中小银行面临的差距更大。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和大银行相比较低,在新的无风险调整拨备指标8要求下,中小银行将产生巨大拨备缺口。根据测算,以2010年上半年为基准,中小银行需要额外补充相当于当期税前利润61%的拨备额。不过,类似于充足率指标,中小银行有5年的缓冲期,可以逐步提高拨备水平。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中小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优势可能将逐渐显现。虽然中小银行短期内将面临融资的压力和额外拨备带来的利润的下滑,但对中小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将长期低于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大银行。更为重要的是,在息差接近的情况下,上市的所有银行中中小银行显示的信贷组合质量(用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占比表示)明显优于大银行,在加权风险资产计算方法过渡至内评法后,信贷质量转化为较少的资本需求和较高的单位风险加权风险资产回报。

如图3所示,基于2010年上半年末的信贷结构测算表示,轻度的压力情景(25%比例的关注类贷款信用等级恶化,迁徙至不良,相当于大银行0.85%不良率和中小银行0.28%不良率的上升。按照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理情况,仅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所暗含的不良增加就已经超过了情景所使用的数字)会使得大银行51%的当期收益化为乌有,而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则很小。

积极应对

综上所述,基于巴塞尔协议II基础上的巴塞尔协议III,代表着发达市场对银行监管和业务实践的最新总结和反思,其影响范围不仅局限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还将深刻影响中国银行业。面对新监管框架带来的长期结构性影响,中国银行业需要从业务模式上解决收入来源和业务增长问题,同时内部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关系型贷款;软信息;小银行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93-05

一、社区银行的经营优势

社区银行虽不及大银行资金雄厚,但社区银行有其存在的依据。Berger、Udell和Levonian、Soller(1995)通过考察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认为小银行在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优势,比大银行更擅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提出了“小银行优势论”(Small Bank Advantage)。

(一)中小企业适合关系型贷款技术

西方实证研究发现,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影响企业信贷的重要因素。银行与企业保持密切关系使银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能够增加企业的信贷可得性(Petersen和Rajah,1994),企业也能够以较低的商业信用依赖(Petersen & Rajan,1994)、较少的担保品要求(Berger和Udell,1995)、较低的贷款利率(Harhoff和Korting,1998)获得银行贷款。Berger和Udell(1995)认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主要基于信息敏感和关系驱动(Relationship-driven),而对大企业贷款则主要基于交易驱动(Transaction-driven)。Berlin和Mester(1998)把银行信贷概括为一次易的市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al Lending)和表现为额度贷款或承诺贷款的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两种类型。Berger和Udell(2002)把贷款技术与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联系起来,认为不同的信贷技术所依据的信息获取或处理方式不同,交易型贷款包括财务报表型贷款(Finaneial Statements Lending)、资产保证型贷款(Asset-based Lending)、信用评分技术(Credit Scoring),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易得到、可量化的“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基础上的,需要的技术较为复杂;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是建立在难量化、难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基础上的。

一般来讲,大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有可抵押的财产,有较清晰的信用记录,能生产大量的硬信息,适合交易型贷款。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抵押品,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硬信息,除提供少量数据报表外,更多的是生产大量的具有私有性、不易被量化和传递的意会信息,适合关系型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频率高、额度小,提供的信息不透明,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与大企业相比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银行通过与中小企业长期密切接触、与借款企业所在社区的相关主体进行交往等方式获取有关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软信息,运用关系型贷款技术能有效地处理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问题(Berger和Udell,2000)。

(二)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

社区银行的小规模适合对中小企业贷款。Nakamura(1993)认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结算账户具有优势。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客户数量少,有利于中小银行对客户的结算账户信息进行充分识别。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一家银行开户,有利于中小银行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综合把握,这就形成了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Berger和Udell(1995)运用层级控制理论从企业的信贷特征及管理的规模、范围不经济的分析中得出了大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以服务于大企业的结论。Berger、Demsem和Strahan(1999)论述了银行组织规模的增大导致层级间的控制损失问题,认为同一家银行同时提供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服务将导致银行放贷成本增加和经营范围不经济(Scope Inefficient),大银行为发放交易型贷款而减少或拒绝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Stein(2000)提出了GHM理论(即控制权的安排影响激励),认为大银行组织结构和层次复杂,具有传递“硬”信息的优势,但对于软信息的传递,则存在“组织规模不经济”(Organizational Diseconomies)问题。中小银行因其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适合处理“软”信息,在收集和传递“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DeYong Hunter和Udell(2004)论述了银行规模、信息类型、产品标准化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小银行适合运用软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大银行适合运用硬信息提供标准化产品并收到规模效益。

社区银行的组织结构具有处理软信息的能力。小银行的组织结构适宜生产软信息和发放关系型信贷,大银行的组织结构适宜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信贷。Berger和 Udell(2002)认为,软信息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难以通过复杂的组织系统传递,必须依赖基层经理收集和处理软信息并进行信贷决策。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因管理层次少而使委托链条缩短,具有关系型贷款优势。Hauswald和Marquez(2002)认为,银企间的物理距离对信息传递具有影响,信息距离(Informational Distance)的增加或借款人特定信息的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了关系型贷款的缩减。一般来说,小银行更为靠近潜在客户,具有实行关系型贷款的优势。J.Stein(2002)认为,大型银行科层结构复杂,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分离,一线信贷经理难以清楚地向上级管理层表述和证明软信息,不利于激励软信息的生产,但对硬信息的生产具有激励作用。小型独立型银行的管理层次较少,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基本上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励一线经理进行软信息的生产。Brickey、Linck和Smith(2003)论述了所有权激励效应,认为中小银行为了使基层信贷经理有效收集和处理软信息,在授予其较大决策权的同时给予较多的所有权份额,以使基层经理的行为符合股东的目标利益。J.C.Stein认为,扁平的、小型的金融机构具有传递和转换“软信息”的优势。由于农村金融量小分散、种类繁多,农村金融供求具有明显的“软”特征,适合由决策快、审批环节短的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农村社区银行同样具有关系贷款的优势。Banerjee用“长期互动”假说和“共同监督”假说对农村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银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和共生关系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困境和逆向选择问题,业务圈子内部的各个金融需求者之间的相互监督是基于农村传统和特点的全方位的动态监督,能够确保资金运作目的的实现。W.Keeton运用“关系型金融服务”和“信息型金融服务”两个概念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优势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通过获取其客户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和经营状况等个性化信息提供服务,并在长期的信用合作中与客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型信贷网络。DeYoung和Hunte认为,小银行或者农村社区银行具有技术后发优势。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小型金融机构能够作为“免费搭车者”不支付“试错成本”和金融产品设计成本;在信息共享方面,小银行能够以获取公共知识的形式,低成本地使用大银行的“硬信息”并与自己掌握的“软信息”相融合;在声誉方面,农村社区银行、当地企业和农户在长期共生关系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客户不必担心隐私外泄和金融诈骗等。Daupla认为,后发优势使新生的社区金融机构在存款增长、贷款增长、存贷比率、流动性和资产组合等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发展绩效。

二、社区银行面临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社区银行的下降,已有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

(一)技术进步

Ongerna和Smith(2000)认为,当下的金融交易大多是通过自动化的、匿名的市场方式进行,几乎不需要银企关系的创建,因而对银企关系的价值表示怀疑。Petersen和Rajah(2002)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美国银行实施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认为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物理距离之所以有了显著改善,主要在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专业化的信息中介(infomediaries)能够大量地采集、存储和加工企业的众多信息,并迅速、及时、高效地进行传递,使银行拥有更多的关于小企业的硬信息,有利于为远距离的小企业提供贷款。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Kallberg和Udell(2003)认为,信用评分模型和在线贷款申请方便外地银行搜集小企业信息,并通过企业贷款证券化的方式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商品化程度,有利于发挥大型银行规模经济特性和成本优势。

一些学者用信息鸿沟概念分析了信息化和网络银行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小型金融机构因业务相对封闭,具有较好的资金保全和资本安全性。也有的学者认为,扁平结构的网络平台,大部分软件信息可通过图片、录像、电子监控等方法“标准化”,使社会评估和信用管理部门能够对无信用、无抵押品的项目进行迅速评估,能够使人们进行直接的网络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大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小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鸿沟可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挥后发优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作为跟随者可以把更多的业务“搬”到网上,“复制”大银行的制度和工具,投资少、见效快;网络银行突破了资产规模、机构网点的限制,为小金融提供了相同的竞争平台。

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2004)(DHU)认为,放松金融管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改变全球化的大银行与地方性的小银行共存的现实。他们以银行规模、单位成本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三个变量为基础构建了策略图(strategic maps)理论,认为管制的放松和新金融技术的出现使大银行改变零售业务的策略,提供大量的、低成本的和非个性化的金融商品。Carter、McNulty和Verbrugge(2005)(CMV)提出了与DHU的“二元分叉式发展”命题相一致的结论,认为管制的放松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贷款市场的利率下降,提高了大银行在小企业贷款上的绩效,扩大了大银行的市场份额。

(二)市场竞争

Jayaratne和Wolken(1999)根据1993年美国小企业贷款数据对“小银行优势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某一地区小银行的数量与该地区小企业贷款约束状况在短期内有某种联系,但在长时期内并没有相关性。Evanoff和Ors(2001)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放松了金融行业的地理管制,打破了社区银行在地方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使社区银行不得不与外地市场的银行进行高度的竞争。DeYoung和Duffy(2002)认为,美国放松了金融行业的业务管制,使以利息为主要收入的社区银行面临像“金融超市”一样的大银行竞争,能否继续盈利成为决定社区银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社区银行数量的减少,一些人认为是社区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失去自生能力(Viability),更多的人认为是金融管制放松把那些低效率的和管理不善的社区银行剔除的结果,最终高效运行的社区银行将获得兴盛。M.Olson(2003)认为,应该把新设资本的流入量而不是银行数量的变化作为反映社区银行生存价值的衡量指标,因为设立社区银行的关键条件是要具备吸收稳定存款与识别有利贷款机会的能力。T.Hoenig(2003)认为,因为社会上经常出现具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这必然使毫无信用记录的新生小企业不断出现,社区银行即便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对这类企业的关系型信贷服务。

Rebecca S. Demsetz和Strahan(1997)认为,合并后的银行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资产多样化,降低该银行的风险水平,提升盈利水平。通过拓展银行的业务地理区域,使银行资产向少数大银行集中。Basset和Brady(2001)认为,来自于“并行的银行体系”(a parallel banking system)的竞争削弱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地位。DeYoung、Hunter和Udell(2002)认为,共同基金、在线经纪账户等新型的储蓄与投资工具增加了核心存款(core deposits)的稀缺性。Berger、Bonime、Goldberg和White(2004)认为银行并购与新设银行具有内在联系,小企业难以适应并购后的大银行的信贷程序,存在建立新银行的需求和机会。

在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环境因素、集团资源能力存量的关系上,Holland和Westwood(2001)提出了“银行规模与经营战略之关系”的理论模式,概括了银行业变化的动力源与变化方向之间的联系。总资产额在400亿美元之内的“专注型”(Focus)银行以专业化和精品化为主要特色,以高度专注于特定的市场为经营战略。总资产额在3 500亿美元之上的“大型”(Juggernaut)银行,以交叉销售为经营战略,够资格的银行随着竞争加剧将减少。总资产额介于400亿美元与3 500亿美元之间的“死亡之谷”(Death Valley)银行要么走向大型银行之路,要么继续走向更加精专银行的方向。图1中横轴A表示银行的资产规模,纵轴B表示银行的数目。

(三)社区银行自身因素

Collender认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季节性使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业务拓展困难、资金组合质量不高,也使农村小型金融不得不留出更高的储备金,影响了其盈利能力。D.Fetting分析了1970年以来美国大平原地区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和法人数目减少的情况,认为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金融需求越来越单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和业务手段也受到限制,被迫关停,中小企业也随之迁出农村。R.Collender认为,外部资金流入农村,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小型金融的业务能力,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改善存贷款结构,弥补农村金融的季节性限制,更新业务知识;另一方面会带来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埋下资不抵债的隐患,或引起组织治理和科层结构的增加,疏远与农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另外,由于农村本来的市场容量有限,外来资金只能有限地提高农村的资金利用率。

C.L.Colvin认为,大量农村金融机构倒闭的原因在于高层管理的非竞争性。在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增效动力和外部监管缺位或者失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不能有效地应对外界刺激。W.Keeton的“关系型金融服务”和Banerjee的“共同监督”机制都表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使用个性化“软信息”和进行内部治理方面,都不像大商业银行那样信息透明和非人格化处理,外部资本不能低成本取得其“人情”背后的数据,也无法通过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对其制约,易产生缺位和失位现象。Banerjee运用“长期互动”和“共同监督”的假设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认为信用合作社是有效解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问题的有效形式,合作社根据“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原则,使内部成员在长期互动中重复博弈、相互监督,降低了信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政策建议

上述文献分析表明,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具有不同的功能,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社区银行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关系型贷款技术,这种技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以软信息的生产和运用为内容,以组织结构简单和亲近社区为基础。虽然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信息技术进步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社区银行的功能和存在提出了疑虑,但只要软信息还没有被完全硬化,社区银行的关系信贷技术就具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上述研究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力发展社区银行

我国是农业大国,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无论是从信息技术层面上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小银行具有优势的命题在我国现阶段都能成立。在我国当下的银行体系中,还十分缺乏有活力的小银行,甚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国有银行的战略收缩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遭遇极大的困难乃至空白。因此,打破国有大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大规模地发展社区银行,应该成为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思路。

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主要是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一般来说,存量改革不需要支付规则制定成本,能够有效优化不良资产,国家倾向于支持存量改革;增量改革能够避免对原有的路径依赖,不用支付处理历史包袱的成本,但需要支付大量的制度创设成本,民间资本倾向于支持增量改革。现在,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不是大银行,但也不是与社区共同发展的社区银行,只要国家对中小银行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就可以将其转变为社区银行。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的困境持续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至少表明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的存量改革还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开始了增量改革的新探索,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新型金融。实践表明,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对于根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社区银行进行准确定位

大银行拥有交易型贷款技术,具有服务大企业的优势;中小银行擅长关系型贷款技术,具有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客户的优势,两者存在业务互补关系。如果两者开展同质竞争,大银行在服务大企业的同时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将会使交易成本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实行地域多元化战略和盲目扩大规模,既不利于满足社区金融需求,也不符合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原理,将会导致经营风险扩大。相反,如果中小银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地区,也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

社区银行应坚持求异型战略。一是社区银行要立足社区,以本地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社区银行不应盲目求大,正像舒马赫(1973)所说的那样,小才是好,小才是美,小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社区银行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以关系型信贷为基础开展“个人对个人”服务,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发展以个人客户为主的零售业务;在服务渠道上,把有形网点服务渠道与虚拟化的服务渠道结合起来提供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上,充分利用网上银行业务技术开展个性化服务,把技术创新与传统产品结合起来。

(三)优化社区银行的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社区银行相关立法。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村新型金融等金融机构都适用银监会规章,没有权威性的法律规定,更没有专门的社区银行法,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是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加强社区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对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监管是保障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前提,要加强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行业自律、市场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的建设。社区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具备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应该把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审查社区银行准入的重要标准。对于社区银行,既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又要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实施动态的、实时的、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

参考文献:

[1]Keeton,W illiam,James Harvey,and Paul Willis. The Role of Community Banks in the U.S. Economy[EB/OL].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kc. frb. org,2003-07-06.

[2]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 The Dryden Press,1990.

[3]Petersen,M. A.,and Rajan,R. G.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business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1994,(49).

[4]Whalen,Gary.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ofLarge,Multistate Banking Organizations on Community Bank Profitability[R]. 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Working Paper,2001-5.

[5]Finance,Insurance,and Real Estate.“Encyclopedia of Global Industries”,2003.

[6]Kaparakis,E. I.,S. M. Miller,and A. G. Noulas. Short-Run Cost In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A Flexible Front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4,(4).

[7]程惠霞.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0]叶旺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1]谭诺.新世纪中小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13]黄隽.对美国商业银行规模的反思[J].经济纵横,2010,(4).

[14]姜瑶英.美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差别化竞争战略[J].城市金融论坛,2000,(7).

[15]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1).

[16]【美】曼塞・G・布莱克福德.美国小企业成长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Theories Summarization of Banks' Business Advantage Theory in Western Community

Wei Xianfa1,2

(1.Party School of He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C.,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第15篇

2017

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继续收紧,反映了监管机构加大对杠杆率增长的控制力度。3月下旬,银行间市场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升至5%,理财产品收益率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人行货币政策倾向趋紧和季末宏观审慎评估(MPA) 均可能是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

但是,中小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的相互关联性继续加大,因此若发生不利的流动性冲击,资金结构的脆弱性风险可能会提高。具体来看,金融体系流动性趋紧可能会导致小型银行复杂且不透明的资金结构所固有的风险成为现实。这些银行易受批发资金抽离的影响,将此类资金用于投资信托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资产管理计划,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并规避对放贷的资本监管约束。

控制金融体系杠杆率的监管措施似乎产生了意外后果,此前已受到监管控制的“核心”影子银行活动近期复苏势头强劲。融资需求较高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借款人面临传统银行贷款和一级债券市场融资渠道收窄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上述借款人转向影子银行寻求资金,尤其推动了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需求。

与此相比,随着监管力度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对接资产曾是影子银行增速最快的部分。2017年第一季度,其增长放缓更加明显。这是在央行将表外理财产品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之后出现的情况。但是,官方公开数据有所延迟,而这些数据有助于揭示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规定对理财投资配置债券投资情况(2016年上半年末占理财产品总资产的40%) 以及同业理财发展趋势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末为15%) 。如果数据仍未公开,影子银行的透明度可能会下降。

信贷环境

1.信贷增长继续超过名义GDP增速,但差距缩小。近期名义GDP增速上升缩小了与调整后社会融资总量 (TSF)衡量的信贷增长之间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整体杠杆率虽然继续攀升,但速度放慢。

但是,由于其他影子银行活动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核心”影子银行活动 (包括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的增速已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2.信贷活动受到银行贷款和“核心”影子银行活动的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受到常规银行信贷的支撑,形式是家庭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低迷继续拖累第一季度净“直接”融资增量。借贷成本上升和对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债的从严监管是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

3.公司债券发行依然不振,收益率差扩大。与上年同期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发行公司债券依然不振。发行监管收紧可能促使国内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人延迟/取消发行计划,或转向影子银行等其他融资来源。

2016年12月以来各种期限的企业债券收益率差扩大,2017年依然居高不下,这可能反映了投资者提防违约风险的意识增强。流动性趋紧和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的监管审查更严格也是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对于公司债券作为抵押物的要求从严可能推动国内AAA和非AAA评级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扩大。

4.住房抵押贷款强劲增长的势头不大可能持续。由于房地产和基建需求具有抗压能力,2017年第一季度,住房抵押贷款与中长期企业贷款对非金融领域的总体银行贷款的贡献比例最大。与之相比,短期企业贷款依然疲弱,意味着运营资本贷款和贸易融资的需求下降。

住房抵押贷款强劲的增长势头可能无法在2017年下半年持续,因为人行的年度信贷政策指引和道义劝说旨在控制商业银行新增房贷速度。此外,各城市出台了更多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5.核心影子银行活动加速。2014年以来,核心影子银行活动受到监管措施的控制。2017年第一季度,其增速进一步攀升,主要受到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强劲增长的推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贡献依然为负值,但在过去两个季度持续收窄。

核心影子银行活动增长可能反映了其他渠道的融资环境趋紧,特别是边际企业借款人的传统银行信贷和国内债券市场的融资渠道受到更大限制。

监管机构通过宏观审慎评估控制银行贷款增长的措施似乎已见部分成效。但是,通过传统银行渠道和境内债券市场收紧信贷的方法似乎促使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更多边际企业借款人转向影子银行借贷。

6.流动性继续收紧。2017年3月下旬,流动性更加紧张,体现在银行间市场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自2016年第三季度逐渐上升后显著飙升。

监管机构似乎加大了对市场波动的容忍度,并进一步提高逆回购和各种定向流动性工具 (包括常设借贷便利短期贷款) 的借贷成本。流动性趋紧的趋势可能反映了监管机构致力于控制金融体系的杠杆率,以及对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担忧,但同时也可能加大银行间市场上小型银行和其他非银行借款人的流动性压力。

7.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高企给中小银行带来压力。自去年年底以来,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大幅上升 (但股份制银行的程度相对较小) 。当前利率依然高于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之间的平均水平。虽然监管机制将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限制在33%以内,但同业存单并未被正式计入同业负债。在市场利率上升和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发行同业存单的银行为此类短期批发借贷再融资的难度可能会更大。对同业存单的依赖性加大将提高银行整体融资成本,并加剧其资金错配情况,使其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2017年第一季度,新发行的同业存单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继续主导一级市场,农商行次之。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扩大,加大了金融体系内的相互关联性,这可能会放大其对于负面消息的集体反应,并可能引发流动性紧缩。2017年4月,银监会出台措施控制同业存单过快增长,并降低某些银行对此类批发资金的依赖性。银行需进行自查,确定若将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负债后是否会超过33%的上限。同业存单未来可能会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8.人行对其他银行的直接贷款增长。2015年之前,资本持续流入中国,人行采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

近年来,资本外流已导致国内流动性紧张。人行主要通过逆回购操作和非传统定向流动性工具 (包括常设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 来扭转流动性趋紧的局面,同时限制流动性注入导致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行的幅度。因此,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对其他存款机构 (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债权占总资产比重快速上升。

9. M1和M2的增速差距有所收窄。2015年下半年,M1、M2增速出现交叉,其后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的剪刀差。产生该剪刀差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企业活期存款增加 (导致M1增长,并反映在经济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倾向于保留更多流动性) 、企业购入理财产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活期存款增长。

2017年第一季度M1增速放缓,原因是受到房地产市场和理财产品监管趋严、流动性收紧、企业信心改善以及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M2增速也有所下降,但幅度更小。因此,M1和M2的增速差距继续收窄。

影子银行的构成及趋势

我们测算2016年影子银行资产增长21%,达到人民币64.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87%。尽管增速仍然较快,但与2015年30%的增长率相比已有所放缓。影子银行活动的增长继续受到理财产品对接资产的推动,但在监管审查趋严的情况下,其增速低于2015年。

理财产品对接资产仍是增长尤为迅速的构成部分,2016年底占影子银行融资余额的47%,高于2012年底的16%。根据银监会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发行或分销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人民币29.1万亿元,高于2015年底的23.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存款余额的20.4%。2016年下半年以来理财产品余额增速显示出放缓迹象,2017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016年6月的41.9%降至18.6%。

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表外理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可能是增长放缓的原因,这也便于监管机构未来更好地监控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银行表外理财业务纳入人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同业嵌套的监管规定更加严格,可能会逐渐制约该部分的增长。

虽然过去几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经济及银行体系增速,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非银行系统占常规银行业的比例仍然较小。然而,影子银行与常规银行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不断上升,放大了任何潜在负面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金融机构间关联性以及向银行业的风险蔓延

1.金融行业结构的转变导致风险增大。自2010年以来,大型国有银行占金融体系的比重大幅下降。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两方面:中小银行资产增速超过大型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占同期金融体系资产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比重上升可能意味着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冲击,原因是此类业务资金结构的稳定性通常较低,并且多层信贷/投资嵌套导致(底层资产)透明度较差。

2.中小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上升。随着在金融体系的比重上升,中小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越发增大。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在同业市场筹集批发资金,并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和资管计划来提高盈利能力,同时规避贷款方面的资本监管约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和资管计划投资于债券,以及向传统银行融资渠道有限的最终借款人提供影子银行借贷,因此发挥了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作用 (部分情况下放大了杠杆)。

3.中小银行和证券公司为银行间市场借款人。大银行整体上是银行间市场的净资金提供方,而中小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净借款人。中小银行在2016年第四季度增加了同业借款规模。对银行间市场批发融资依赖性的增加提高了相互关联性和蔓延风险,因为流动性收紧的意外冲击可能会更容易在金融体系中传导。具体而言,高度依赖于信心敏感型批发资金的银行将面临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抽离的风险,可能导致系统流动性收缩的连锁反应。

4.中小银行的批发融资额增加。各类批发融资在所有资金来源中的占比继2017年1月达到36.1%的最高水平之后,3月份降至34.9%,但仍高于去年34.1%的平均水平。中小银行通常更依赖于批发融资,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和发行同业存单。对短期信心敏感型资金越来越依赖,使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具体而言,银行可能将这些资金投向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如贷款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包括影子银行产品)。

5.相互关联性与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的上升体现在其包括应收款项类投资在内的投资类资产中。截至2016年底,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占其资产的19%,占比趋于平缓,部分受到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框架的影响。中小区域性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更为积极。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增加提高了常规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对接资产构成及资产质量披露有限可能会隐藏着信贷风险,这令监管机构难以实施风险评估并采取恰当的风险管控措施。缺乏透明度同样会加大蔓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