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的极值法范文

化学的极值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的极值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的极值法

第1篇

【关 键 词】 求知欲;生活化;化学

现在,学生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动力,感觉学习生活单调、 没意思,上课无法集中思想,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降低,这就是青少年的厌学现象。现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动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的上课兴趣,从而使学生上课时感到毫无乐趣开小差,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急剧下降。

纯粹的化学知识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提起兴趣,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化学现象比比皆是。若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他们就会觉得很新鲜、很亲切,从而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 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这样来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把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化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

二、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能给学生更多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学生的探究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化学习题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大量的习题,学生做不过来,也懒于去做。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学生题做得很多,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应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化学就在身边。

四、化学实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新课标旨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1. 教材在实验用品的选用上多多选用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时,选用了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同样,在测定溶液的PH时,选用了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这些生活用品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他们渴望探究这些熟悉的物质,学生对身边的熟悉的物质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巨大的探究动力,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2. 教材中也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用石灰水的溶质导入新课题――碱及其性质,用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结合雨后水分的蒸发和烧水时水蒸气在锅盖上的冷凝说明水的三态变化,观察食盐的溶解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用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等。

五、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应该具有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尽量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抄写作业,不用抄写作业惩罚学生。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的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吴熔琳.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机智;形成;变化;发展;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0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研究教学机智,弄清它是怎样形成的,总结有关的经验,确定有关的规则,有利于搞好教师教学机智的养育和修炼,自觉地应用它来消除意外事件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值得花大气力来做好。此外,关注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研究如何养育、修炼教学机智也是很重要的。

1 教学机智的形成

研究教学机智的形成,要注意了解其形成的前提条件、过程机制和构造特点。

1.1 教学机智形成的前提条件

出现意外的问题,是教学机智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学机智通常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1)发生课堂教学失误:例如板书失误;语言失误;实验演示、教具使用、教学媒体操作失误;教学内容失误等。

(2)发生课堂意外事件或偶发事件:例如学生行为失当;学生意外回答;教学环境突变;外部干扰等。

(3)预设方案受阻难以实施:例如学生产生困惑疑难,学生提出意外问题;学生答非所问;学生超常发挥;学生“插嘴”;个体和群体不同步等。

(4)出现有一定难度的生成性问题,等等。

1.2 教学机智形成的机制、策略和原则

教学机智的形成机制大体是:

(1)在出现意外情况后,教师首先保持冷静、积极、主动的心态,并以此来影响、安定学生。对于缺少经验的教师来说,也许会在瞬间产生一些惊慌和一时无措,但教师的理性会使他迅速进入冷静、积极、主动的状态。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还会表现出自信。

(2)经过简短的思考,找出意外情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判断意外情况跟教学内容有没有联系、是什么联系。

(3)如果跟教学内容有联系,则明确“生成性问题”及其跟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判断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不是适合学生,以及对学生当前发展的价值,确定准备解决的问题,判断是不是值得“做做文章”。

(4)思考准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应对策略、最可能成功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根据最佳应对策略具体地构思应变方案,同时建立或增强自信。

(5)对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者调节难度,创造有利于调整的情绪氛围与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应变方案,然后执行应变方案。

(6)最后,连接教学预设、扰动事件和应对方案,整合和强化应变成果[1]。

在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直觉、灵感、顿悟、类比、迁移、溯因、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思维活动都可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实践中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总结形成教学机智的一些策略和原则。它们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下表:

1.3 教学机智的构造

确定教学机智的构造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确定构成教学机智的主要成分,除了紧急生成的应对策略外,还需要哪些支持“急中生智”的能力、智慧和其他因素;二是根据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机制确定各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1.3.1 教学机智的核心成分

考察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在明确准备解决的问题后,教师首先确定的是紧急应对的行动方针和指导思想,即应对策略,它是关于应对行动的整体谋划,也是后续的各个活动步骤(或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是根据情境特点和变化制订的最适当的活动路径,它决定并调节、控制具体的活动方式,然后才有清晰、细致的具体方法。因此,紧急应对的策略是教学机智的核心成分,而且它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渐变过程。

1.3.2 教学机智的基础成分

教学机智的基础成分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意等因素。没有它们,应对策略就不能实现,也就不会有教学机智现象,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教学机智,而只是生成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机智的知识基础不但包括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材、实验等)的有关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情况和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的了解,包括有关的应对经验和背景知识等等。

教学机智的技能基础主要包括各种活动步骤(或操作)的方法技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能,组织教学和心理调控的技能等。

教学机智的能力基础包括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对意外事件的具体分析能力、深刻理解能力和准确判断能力(洞察力);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思辨力);快速、恰当的反应能力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执行能力(执行力);对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和灵活自如的变通能力(应变力);以及生动、准确、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等。

教学机智的情意基础包括较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不怕困难、诲人不倦的积极情感,冷静理智的自制力、较强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等。

此外,良好的自身修养;尊重学生,重视用心倾听学生,是学生的“知心人”;对学生豁达宽容,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宽厚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行事果断灵活,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等也是生成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

1.3.3 教学机智的活动结构

教学机智的前期活动以思维活动为主,后期则以操作活动为主,其线性结构大体上由下列阶段循序构成:

(前期)冷静观察原因分析与思辨准确判断教育教学理念运筹经验调度应对策略逐步形成并清晰化应对方案设计

(后期)执行操作适当调整整合和强化应变成果最终实现恰当处理

捕捉时机、洞察问题、选好策略、恰当执行是教育机智的4个重要环节。前3项都属于前期活动,总的来看,前期思维活动更为重要。

2 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早在1802年就将机智概念引入到教育的话题中来,但一直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论著主张教学要注意灵活机动,提到“教学机动”概念,但这毕竟跟教学机智不是同一个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有关教育机智的论著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多,在2002~2007年间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达到,2008年后大幅回落,但仍高于新课程改革之前[2]。笔者认为,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论著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多跟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萌发和启动有关。2001年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的著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触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的回落,跟理论研究疲软,浅尝辄止,在指导实践方面不尽如人意有关,有关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2.1 教学实例的再考察

教师的教学智慧只能在出现意外、学生犯错误或者产生困惑、疑问……时才能发挥吗?教学智慧只是一种被动的智慧吗?教学智慧一直保持多年前所说的那样,没有变化、发展吗?让我们还是回到实践,再看看化学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例1 不单解决学生疑惑

在做淀粉-碘化钾溶液与氯水反应的实验时,有学生不小心多加了一些氯水,出现先变蓝后褪色现象。虽然已经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仍决定改变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讨论“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证实你的猜测?”。学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原因:氯水有漂白性,蓝色物质被过量氯水漂白了;或者是过量的氯水把单质碘进一步氧化。经过实验检验,最终证实了第二种猜测是正确的。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使学生巩固、发展了关于卤素单质之间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面对意外的新问题,体验了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3]。

例2 让学生设法证明

在“乙醇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演示乙醇和浓硫酸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用生成的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来证明产物是乙烯。有学生提出异议:浓硫酸可能生成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有人怀疑乙醇、乙醚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教师“欲擒故纵”,佯装不得其解说:“那我们如何用实验证明有乙烯生成,而且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把下面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4]。

例3 让学生寻找答案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有学生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黑色固体,对其成分提出疑问。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还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随后的一节课中,教师以这个问题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探究学习活动,不但弄清了黑色固体的成分及产生原因,而且发展、深化了对燃烧的认识,成功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5]。

例4 让学生恍然大悟

在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很平常的问题:“石墨能直接变成金刚石吗?请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写出25℃、101 kPa时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盖斯定律,查找需要的数据也不难,很快写出:

但是写后面的ΔH=+1.5 kJ/mol时迟迟不敢下笔。走到学生中间一看,好几个学生都在这里卡住了。于是,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教师:怎么了?哪里错了?

学生:是不是书上燃烧热数据错了?ΔH=+1.5 kJ/ mol,为何这么小?

教师:小,怎么了?

学生:难道石墨很容易变成金刚石?

原来,学生认为ΔH的大小决定反应的难易,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于是,教师不再发问,只是微笑地看着学生,等着他们去思考。终于,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嚷道:“决定反应难易的是活化能的大小,而不是反应热的大小。”“加催化剂降低活化能,也可以节约能量啊!”……[6]

例5 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进行“甲烷取代反应”教学时,通常都会借助球棍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想:随便让学生操作几分钟,并不能真正对教学起到直观和深化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分给每组学生1套甲烷和5套氯气的分子球棍模型,让他们合作商讨二者该怎样反应。

然后,教师要求他们将刚才的过程用化学符号记录下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必须再给予一些引导。

教师:当甲烷与氯气分子放在一起时,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生反应?

学生:光照。

教师:光照有什么作用?

学生:断开旧键。(Cl-Cl、C-H)

教师:然后呢?

学生:形成新键。(C-Cl、H-Cl)

教师:所以,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是断旧键、成新键,大家试着把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一下。

这时,学生发现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的本质都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致的。再让他们去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没有困难了,后来学习其他类别的有机反应也能很快就适应[7]。

例6 为以后教学铺垫

在做“Zn│CuSO4(aq)│Cu”原电池实验时,发现了这样的意外现象:开始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移,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流计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教师想:这是一个契机,可以通过逐步引导,使意外变为进行“盐桥”教学的铺垫。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思考能否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表面还原,来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效率?学生再次细心观察后提出解释: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析出的铜在锌片表面构成原电池,逐渐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直至无电流产生,并提出:要求Zn不浸在硫酸铜溶液中,但又要保证电流相通,保证有Zn、硫酸铜溶液这些基本要素……最后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连接起来,解决了问题[8]。

例7 教师“早有预谋”

按照课本方案,学生先用氨水制备氢氧化铝,再将制得的氢氧化铝分别溶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来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师想到:学生照书本按部就班做下来,虽然会知道用氢氧化钠制备氢氧化铝不好,但没有自主发现的过程和体验,对大多数学生并无挑战。遂决定在每个实验桌上提供硫酸铝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蒸馏水,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案和药品,尝试一步制成氢氧化铝,并选择其中两种付诸实践。

这样实行后,学生最多的汇报了4种方案: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正反互滴,氨水与硫酸铝溶液正反互滴;还通过比较发现,应该用氨水制备氢氧化铝,并分析得出氢氧化铝能与强碱反应。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有效地集中在氢氧化铝的两性与制备方法上,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堂重点,不但实现了课堂的主要目标,而且增大了容量,提高了思维深度,给学生创造了养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9]。

例8 教师想得更远

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芳香烃”部分,安排了苯和甲苯分别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苯环和烷基相互作用对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一位教师认为,仅凭此实验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不充分的。为此,他在教学中增加了二苯基甲烷、三苯基甲烷的四氯化碳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以及二甲苯、三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证明了苯环对甲基性质的影响比较显著,甲基对苯环性质的影响不显著[10]。

粗粗一看,这些例子不太像以前所说的教学机智了,有些是教师“节外生枝”的,有些甚至是教师预设的,例如有意造成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跟笔者在“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一文所举的教学机智实例不同。其实,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只不过感觉的主体变成学生了,也可能产生于教师的“灵机一动”,不等学生产生问题、发生失误教师就“即兴发挥”了……但是,它们一如以往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主导性。也许,把它们说成是教学智慧有时可能更贴近一点,然而,把它们看作是教学机智的变化、发展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虽然它们不能使教师感到意外,却能够较多地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乐而为之呢!

2.2 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学机智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下列变化和发展特别值得注意。

2.2.1 从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

过去一直认为,教学机智只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才会发生。如果是这样,不是“千年等一回”恐怕也得“几年等一回”了,因为突发事件毕竟很少发生。如果是这样,教学机智就很少有机会发挥作用,这不太可惜了吗?

如果把被动作为改为主动作为,把偶尔机智改为经常机智,不是更能发挥教学机智的积极意义,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吗?

2.2.2 从应急机智到常态机智

早先的教学机智出于应急的需要,期待的是即时、

短期的效应,不可能作长远的打算和安排。在改变其被动性之后,对其效应就可以做长远的计划,教学机智也就可能成为常态机智,长期发挥作用了。

2.2.3 从教的机智到学的机智

“教学”不仅指“教”,也可以指“学”。教学机智不应该仅指称教的机智,还应包括学的机智(例如,学生恍然大悟就是学的机智的爆发)。出了问题不应该只依靠教师的智慧,还应该注意利用学生的智慧,动员学生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慧,积累经验。由此,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学的机智。

2.2.4 从课堂机智到课程机智

所谓“课程机智”是指,不局限于课堂一时的具体问题,还能作用到今后的教学问题,乃至于整个课程的重要问题,有助于搞好整个课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搞好课程改革。

2.2.5 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实现了教学机智由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由应急机智到常态机智、由教的机智到学的机智、由课堂机智到课程机智的变化,它就由小聪明发展到大智慧,在课程教学及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能使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飞跃。

3 教学机智的养育与修炼

根据教学机智的内涵、特点及其变化和发展,根据前面对教学机智形成机制及构造的讨论,教师要养成教学机智,必须:

(1)注重提高和丰富教育理论修养,注意把握各种教学策略和认知策略,熟悉并掌握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

(2)熟悉教材,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掌握学科思想及科学方法,熟悉学科思维和策略的发展历史。

(3)熟悉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学生有深厚的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4)努力提高教学观察能力、辨别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动准确的表达能力等,努力提高思维品质。

(5)加强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增长应急、应变教学经验,逐步达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境界。

(6)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制力,敬业、负责、乐观、开朗、热情,养成认真做好各种教学准备的习惯,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态度。

(7)注意总结、提升、反思,使教学机智逐步由自发到自觉,等等。

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机智的自觉性、教师的理性素养和实践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概括、升华程度,对教学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把握,知识丰富程度和能力水平,特别是对于时机的感知敏锐性等等,都有利于教师把握机会、想到更多的可能方案、迅速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方案,有利于教师保持冷静、自信和轻松的状态,从而更好地修炼、养成教学机智,更主动、积极地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关于教学机智的讨论之一[J].化学教学,2013,(9):7~12.

[2]林思.中学化学教学机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7.

[3]李兴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J].化学教学,2008,(4):20~22.

[4]张礼聪.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评价与利用[J].化学教学,2012,(5):10~13.

[5]黄思国.课堂生成引发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及反思[J].化学教学,2011,(7):27~29.

第3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激发质疑 理论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 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 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三、善于逼着学生提出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 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 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春英.化学问题的分类“问题教学法”的灵活实施.化学教学,

第4篇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是学习的必备技能,一份学习计划如果制定的足够合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率,更主要的是让学习变得更加的生动,学习过程也会更加的充实,那么,该如何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呢,制定学习计划又该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何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

一、适时调整计划

制订的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定出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或许等待自己的就是挫折和失败。所以,要从小目标开始,树立信心,获得技能,进而实现雄心壮志。

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机会不能实现,或自己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那么,修改学习计划就很有必要了。因为这是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

制订的学习计划应充当向导。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对培养个人在固定的一段时间里学习的习惯是极其有益的。与此同时,应该保留一些灵活性。如果在计划安排之外还有学习的愿望,或者有些内容必须学习,那么就得增加学习时间。

二、注意自我管理

为了确保计划的落实,应在学习的实践中对计划的实施状况进行定期自我检查、自我督促、自我验收。计划信息的全过程是:确立目标--采取措施--安排时间--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验收表,即将某月某日完成的学习任务、进程列成表格,每完成一个项目,就打上一个勾,以便督促检查,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验收。

若未完成计划中规定的任务,应查找原因,想出办法,确保计划的全面落实。只要计划是科学和切合自身实际的,一旦定好,就应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执行下去。

三、确保学习时间

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在开始阶段,自己可支配的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因为他每天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但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他的常规学习时间将会逐渐减少,而自由学习时间则相应逐渐增加。由于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一般学生往往抓不紧,这也恰恰是他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

因此,刚开始执行学习计划时,可能会觉得时间特别紧张,但这时即使需要占用一部分个人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也要确保学习计划的完全落实。只要坚持走过了开始这个阶段,过于紧张的学习状况就会逐步改变。

一个学生如果能感到自己学习上与别人有差异,并且希望改变这种学习状况,那他就应该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抓个人的自由时间。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在校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从而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会逐渐到来。

四、选择固定场所

要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场所的选择和时间的管理同等重要。条件好的学校,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这时最好能避开过道,选择一个干扰较少的位置,准备好学习所需用品,然后静下心来,训练自己按计划一次做完一段工作;每次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最好都能按习惯坐在同一位置,这样有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五、学习心无旁骛

有同学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同学说,一边做健美操,一边背英语单词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这些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人的大脑各部位的活动是有分工的,有的部位主导形象思维,有的部位主导抽象思维,有的负责人的听觉,有的负责人的视觉。

各个部分的神经系统可以交替兴奋,各司其职。听音乐时专司听觉的神经系统保持兴奋,大脑其他部位的活动就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反之亦然。怎么可能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还会提高学习效率呢?

制定学习计划注意事项: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即基本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

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最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做,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果。

自由学习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之一。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1)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2)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的学习要错开,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3)同一学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时间是宝贵的,自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每个中学生学习上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科等;(2)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安排比较枯燥的内容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安排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或做习题。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9、计划要留有余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检查,及时调整。

第5篇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NO3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而且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学生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产生影响,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引导学生提问的目的,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的过程。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教学技能.湖南师大出版社.

第6篇

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

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效果,即当学生的思想固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已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I(OH)3分别和HCI、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I(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

例如,《摩尔》一节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

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例如在讲授硝酸共热的方法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I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第7篇

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育及教法关系密切。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新的教育模式对中等医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学生而言,学生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对从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是: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教学方法力求丰富多彩,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内容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多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的技能。

本人在多年教学经验中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仅适用于中职化学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应用较多。针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现状,借鉴同行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试用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简单介绍几种我尝试的教学方法,以获得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一、“问题式学习”教学法

“问题式学习”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学习过程。在中等职业教育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式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快文学知识的思想观念、领悟探究自然的各类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关键。因为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参差不齐,如何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

二、“思维”教学法

“思维”教学法就是要培养聪明的学习者,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与“问题式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根据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论,思维可划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适用性思维。如果学生拥有这三种思维模式,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相当有力的武器。化学知识是学习医学知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且与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探讨“思维”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引导、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锻炼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研究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研究可行性,恰当融入教学当中。

三、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是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改善并活跃课堂内的气氛,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开始,我校申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其中一项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贯穿确实从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观念等多方面改善和提高了教学现状。

四、“科研式”教学法

近年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占主要地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也是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科研式”教学法,对医学生将来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分层次教学的、具有对口升学意向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和班级,应有意识地增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内容,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写好论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L.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1版.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8-195.

[2]杨剑春.“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09):7-10.

[3]梁素琨.“思维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05(21):75-76.

第8篇

 

有机化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制药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所学的学科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该课程知识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继几门课程的学习,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然而,有机化学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搞好制药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使学生即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笔者能过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及教学实践,取得一些经验与体会,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对有机会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以供交流。

 

一、目前制药、药剂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有机化学学科本身具有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性强、分子结构复杂、反应众多、反应机理抽象的特点,因此学习难度较大,难于理解、掌握和应用,再者,存在着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时数一再减少的矛盾,所以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不够扎实,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普遍感到有机化学知识不够用,解决后续课程中一系列问题出现困难。而且有机化学与后续课程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在“有机结构与药物性质”方面仍缺乏一定的联系。此外,有机化学中的“药物”实例与中药、药化的联系也不够,如由于学时的限制,在有机药物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生物碱、杂环化合物、萜类、甾体等都没有得到更多的介绍,至于如蛋白质、核酸、酶等就更少讲授,而酶化合物、蛋白质化合物在药物中有重要地位,也是新药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有机化学教学的改进建设

 

1、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需把握好“重点内容与系统性”,有机化学教材的编排内容通常是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和制备等,侧重于各类化合物系统性介绍,若如此按部就班地讲授,由于教学时数不允许,会出现重点不够突出的情况,学生也会感到单一、乏味。因此,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现行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制药、药剂专业相对于药学、中药专业来说基础稍有差距,教学内容应以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化学性质为主线,弱化其他内容,选择回避与“药”专业相关性小的内容(如用于有机合成的反应),删去过于抽象、深奥的部分(如重氮甲烷以及卡宾、苯炔中间体等),在教学中从结构特征入手,重点介绍主要的化学性质,分析透彻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归纳,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使学生最终能通过结构特征分析其主要性质,由性质推测其结构,进行合成和应用,这样,既可突出重点,又保证了有机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既能拓展思维,又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讲授效率

 

例如:立体化学基础和有机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能用二维空间讲述分子的三维结构,即使借助分子模型,也难表现复杂分子的结构。而对于一个连续的化学反应更是无法用动态的方式对反应过程进行描述,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可使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形象化,亦可模拟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及反应中间体的产生与转化,使学生理解易、掌握快。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对于有着繁多的反应方程式的有机化学作用尤为明显,既可提高效率,又可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利于知识的引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必需”和“够用”的理论基础。

 

3、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恰当运用比较法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与技能互相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不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学生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相互链接,使学生原有知识得以巩固,并产生新的生长点和能力。比较法是认识对象间异同点的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能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正确区分事物的类别,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有机化学的教材都是按照官能团分类来安排的,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新旧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运用比较法教学对新旧知识点进行比较,如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醇和酚、醛和酮等等。通过对前后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紧扣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强调与专业课的紧密联系,结合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相关知识讲述,注重知识的融合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简单举例,苯酚很容易被氧化,无色的苯酚在空气中能逐渐被氧化而显粉红色、红色或暗红色,产物复杂,做药用果导片时,一方面药典规定要检测杂质,另一方面要注意贮存方法;讲解烯烃顺反异构现象时,可以结合维生素A,其可以防治角膜软化症、干眼症、夜盲症、皮肤干燥等,其结构中具有4个双键,全部是反式构型,如果其中出现顺式构型,则生理活性大大降低;讲解旋光异构时,对映体的生理活性不同,为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此知识点,可以举例,如上世纪60年代一种镇静药沙利度胺(中国在仿制时称作反应停),它不但是良好的镇静药物,而且孕妇服用它之后可以减轻孕妊呕吐反应而被她们乐意使用。很快发现,特别是欧洲,其中一部分生产的婴儿是缺乏上肢,手掌直接连在肩上的畸胎,亦称作为海豹儿。这一现象震惊医学界。后来发现,由于当时使用的药物是消旋化合物造成了畸胎,原因出自代谢转化产物。S-(-)构型体内代谢物可渗入胎盘,干扰胎儿的发育,造成畸胎;而R-(+)构型不会产生相同的代谢物,因而并不致畸,这样解释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

 

总之,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与“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院校有机化学的特点。

第9篇

一、 化学式的书写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只要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1.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相对较为简单,首先它与元素化合价无关,其次初中阶段一般只要求同学们掌握两类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 “X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所谓“X型”,即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的化学式。这类单质情况之一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初中最常见的是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如单质铁的化学式为“Fe”、氦气的化学式为“He”,X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温下为固体的单质(除碘单质),如硫单质化学式为“S”。

(2) “X2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初中常见的有常温下为气体且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如:H2、N2、Cl2;另外还有碘单质I2。

2.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 名称中带有数字的

书写名称中带有数字的化合物化学式时,一般也不要考虑化合价,只要直接根据名称书写即可,当然要注意前后位置(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及数字的位置(直接写在对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如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等,需要注意的是,写在后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一般不省略,写在前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则省略。如CO2读成二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一碳”,CO读成“一氧化碳”,而不是“氧化一碳”。

(2) 名称中不带有数字的

正确书写这类型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2.2.1:命名为“某1化某2”型的

如氧化铝、氯化钙、氢氧化钠等,书写化学式时,某2写在前面,某1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氧化铝(Al2O3)、氢氧化铜Cu(OH)2等

2.2.2:命名为“某1酸某2”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1酸根”和“某2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某2元素”写在前面,“某1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铜是由“硫酸根“和“铜元素”组成的,不能认为是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也不能认为是由“硫酸(H2SO4)”和“铜元素”组成的。

2.2.3:命名为“某酸”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酸根”和“氢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氢元素写在前面,某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H2SO4)等。

需特别提醒的是:硫酸是由“硫酸根(SO4)”和“氢元素”组成的,初学者往往以为“SO4”就是硫酸的化学式。

二、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中考时,大都考查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构成物质的分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还能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元素的质量比等)。

如“H2O”的意义有:表示水;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水分子或1个水分子;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1个水分子是由于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表示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关数量关系等。

典型错误分析:

关于“H2O”的意义,有下列常见典型错误:

(1) 表示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原因分析水是分子构成的物质,不是原子构成的物质。

(2) 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原因分析分子是微观的,元素是宏观的,微观概念不可能由宏观概念组成。

(3) 表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2:1;

原因分析2:1表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对于不同元素来说,元素的质量比不等于原子个数比。

三、 中考链接

1. (2011南通)依据氧化铁化学式Fe2O3,某同学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 氧化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

C. 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60

D.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2. (2011年盐城)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竹炭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B. 竹炭纤维属于有机化合物

C. 每个(C6H10O5)n分子中含有6n个碳原子

D. 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3. (2011年苏州)下列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酒精乙醇C2H6O

B. 纯碱氢氧化钠NaOH

C. 熟石灰氧化钙CaO

第10篇

关键词:制订;学习计划;类型;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2-01

就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教育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有着质的不同,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会”知识,培养的是“再现型”人才;而现代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会学”知识,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学生会学表现在会制订学习计划、会预习、会分析问题、会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会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时期内对学习的科学安排。办任何事情,事先有个计划才能达到目的。并不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计划指导下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学会制订计划才能按计划办事。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习质量,就要指导学生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习井然有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要使学生明白学习计划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依据目的和完成时间来划分,学习计划主要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是长期计划,它是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习计划,它给学习者定出了一个大的方向,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二是中期计划,它是实现长期计划的分计划,它的实现期限通常是一个季度,或者半个学期;三是短期计划,它是一种为实现中长期计划而制订的具体计划,一般指一个月、一周或更短时间的计划,这种计划要求明确、具体、周密;四是专题计划,它是为学习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或解决某种专门问题而制订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确这些计划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长远计划而没有具体计划,那么长远计划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论计划制订得多么宏伟都不会实现;如果只有具体计划而没有长远打算,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就会失去动力,成为一种短视行为。要让学生对每一种计划的内容、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混作一团,更不能忘掉。

二、要使学生掌握制订学习计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计划制订以后,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准则,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如果制订的计划大而空,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制订的计划繁而杂,面面俱到,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抓不住主要矛盾,认不清方向。因此,要使学习计划科学、规范,就必须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课题的学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在学生制订计划前,老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提醒学生本阶段或本课题的训练重点和学习目的,使学生了如指掌。如果计划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计划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在实施中还会出现与课程标准相背离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

第二,计划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特点。我班有位同学,是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去年的春节开学后,我发现他的成绩急剧下降,上课时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没有从前认真了。什么原因呢?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他妈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参加课外学习班,也帮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周六上午让他去参加美术班,下午去参加音乐班,周日上午去参加乒乓球班,下午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并且在计划中给他定下了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等分析了这个计划,感觉到不适合这个学生,这样做的结果会与家长的愿望相反。与他妈妈沟通后,及时修改了这个课外学习计划,只保留了美术班这个项目,使学生如释重负,从重压下解放出来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学校总的教学计划、课内外活动的安排,又要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和学习基础、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使计划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第三,计划要从全局出发,合理分配时间。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必须考虑全面,把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统一起来,使之关系协调、分配合理。如果是日计划,就要把一天的全部活动纳入其中,同时还要处理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的关系,常规学习是指学校和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由学习是指归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重点应考虑自由学习时间的安排,利用这个时间可以补短和拓宽,使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第四,计划要有检查措施,确保计划的完成。检查是计划的重要部分,没有检查计划,往往会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检查不仅是检查学习结果,还应包括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计划制订得是否可行等,使计划统帅着实施和检查,使检查监督着实施和计划。只有这样,计划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有人说,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家听父母的,用不着什么计划。诚然,没有计划学生也能学习,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也可能不差,但这种没有计划指导的学习是消极的、被动的学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更崭新的姿态来培养学生,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学习,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

参考文献:

第11篇

要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预习的方法有好多,如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做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2 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要跟着教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

3 认真记好笔记

3.1 讲新课时要做补充笔记

教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画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3.2 实验课要做好实验笔记

实验课要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

3.3 习题或试卷评讲课要记好改错笔记

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教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重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3.4 复习小结课要记好系统笔记

复习小结时教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4 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4.1 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4.2 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进行实验时,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5 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6 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

7 读化学课外读物

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好的读物的内容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8 引导学生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化学教学和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求,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 有机化学

教育部教字[2000]2号《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文件中,附件一《 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研究与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发展异常迅速,内容越来越多,这也使得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在“必须、够用”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多年来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探讨与实践。总结了一些适合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一、根据行业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的操作人才[2],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必须、 够用”为原则,原则的前提是行业实际,因此怎样根据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是最关键的环节。我院地处石油生产基地——胜利油田,南临石油加工基地——齐鲁石化,开设有机化学的专业近4000人,这些都为我们设置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按照石油化工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对从事化工工作所需要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素质进行了分析,与来自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教研,参考多个版本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均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石油的组成及产品大都属于烃类及其衍生物),基本知识以烃类及烃类衍生物的结构、反应、合成为重点,实验以烃类及烃类衍生物的性质、组成、含量分析为重点,实训以具体化工产品的工艺条件、工艺过程、操作规程的分析及训练为重点;对属于生命化学范畴的内容如: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只做简单介绍。真正做到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什么理论就教什么理论,学生技能习得需要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实效。我们的努力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毕业生备受行业欢迎,成为业内各单位首选。就业率稳步提高,连续几年就业率100% ,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单位纷纷来人来函预订明年的毕业生。

二、结合行业实际讲授有机化学具体内容

根据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设计、讲解有机化学知识模块。例如,讲解烃类化合物性质模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乙烯工程”,有企业专家现场指导,石油烃类(主要是烷烃)经高温作用,使烃类分子发生碳链断裂和脱氢反应,生产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他不同分子量的轻质和重质烃类的工艺过程。烃类裂解生产乙烯的工艺过程涵盖了烷烃的性质、烯烃的性质、芳烃的性质,把课堂搬进了现场。学生现场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全面系统地介绍烷烃、烯烃、芳烃的性质。诸如此类,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习与工作、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讲授过程

有机化学的基本框架由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组成,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强,规律性差,学起来枯燥乏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动画,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如:对较难理解的碳正离子重排问题,采取以实验事实提出问题,展开的分析、动画演示过程的方法,如SN1单分子亲核取代2,2-二甲基溴丙烷的水解,实验结果得到的是2-甲基-2-丁醇,而不是2,2-二甲基-1-丙醇,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然后进行分析生成2-甲基-2-丁醇显然是甲基发生了迁移,甲基迁移是因为存在碳正离子形成的中间过程,2,2-二甲基溴丙烷形成的是伯碳正离子,它自身要趋于稳定,向叔碳正离子转化——即碳正离子的重排,碳正离子重排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稳定性的调节,向能量更低的方向转化,动画演示2,2-二甲基溴丙烷的水解形成2-甲基-2-丁醇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进一步引出那些条件下容易发生SN1单分子亲核取代,课堂的整个过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路,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刻苦钻研,对讲授过程的精心设计。

四、“问题设计”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有力武器。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把较复杂的问题拆解并设计为更简单而又具有联系的几个子问题,就会使之变得既易懂又有利于思维训练。如在初亲核取代一部分时提出:为什么会发生亲核取代?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亲核取代?亲核取代有几种类型?那些因素影响亲核取代?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设计使贯穿教材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等各大章节的复杂问题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思路。

“问题设计”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知识渠道。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表明,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应注重精讲与自学[3],有机化学作为基础理论课能给化工专业的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很多的有机化学学习内容是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想深造的部分学生还需更深入地学习。但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自学呢?我们认为目光仍应落在问题设计上,即可以在指出知识共性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不太一致的实验事实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索。每章没有讲的内容也可以设计为问题去诱使同学们课后自学,如原子结构一章我们仅介绍了价键理论,但这一理论却解释不了顺磁性。我们就启发学生“分子轨道理论能说明这个问题吗?”,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探讨。

五、环境多元化教学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有效地应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造多元化教学环境十分重要。创造一个更生动的教学环境,可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网络课堂教学+企业动态跟踪教学”的多元教学环境。制作适用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上课时让学生边看生动形象的投影画面,呈现新的知识点,同时注意让学生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对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要有很好的把握。实验实训配合课堂讲授,验证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建立有机化学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课堂的讨论功能与自测功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认识,通过网络课堂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有机化学教学网站上与校外实习基地(化工企业)相链接,学生可以随时跟踪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生产动向,在平台上与聘请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企业动态跟踪也是检验和提升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六、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

教学评估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监控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师生双向交互式评估,包括正式的测试、课堂观察、师生自我评估以及其他有关的方式。学生自评:一方面能及时地修改自己学习中的错误,另一方面能主动地学习他人的学习计划、内容、方法等, 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学习中。并且还要主动深入探究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生互评: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不一样,在评价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教师评估: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将在课堂上即时点评, 同时,教师还就每位学生平时作业的批改、课堂发言、网络学习情况以及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系统评估:通过网络学习,教师可以对个人平时作业和平时测验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情况,再借助网络将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实现多个角度、实时评价与点评。

教学实践中通过认真研究有机化学现行教材,梳理出切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灵活运用与实践相吻合的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落实理论课“必须、够用”的原则要求,真正把教学思想转变到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培养应用人才、技能人才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第13篇

本班有学生37人,走读生15人,男生8人,女生7人。住校生22人,男生12人,女生10人。来自本县外乡镇11人,外县5人。上学年末统考参试35人2932分,平均分83.78,及格32人,及格率91.43%。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能够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但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习惯养成不好,本学期老师要在上课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一)“与班级共成长”、(二)“为父母分担”、(三)“信息万花筒”、(四)“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四个主题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为儿童生活和学习做出了指导作用。这些主题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做小主人,热爱自己的班级。

2.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体会父母为家庭忙碌的辛劳,管好自己,做一个感恩的孩子。4.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5.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6.让孩子爱祖国,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

四、教学重难点:

1.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好孩子。  

3.培养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爱家人、爱祖国、乐于奉献的人。

五、 教学措施

1.了解和正确地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全体同学。

2.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 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单元名称

内容

课 时

周次

第一单元

1-3

 

与班级

共成长

1.我们班四岁了

2

2.我们的班规我们订

2

3.我们班 他们班

2

第二单元

4-7

 

为父母分担

4.少让父母为心

2

5.这些事我来做

2

6.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

2

第三单元

8-10

 

 

信息万花筒

7.健康看电视

2

8.互联网  新世界

2

9.正确认识广告

2

第四单元

11-14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2

11.变废为宝有妙招

2

12.低碳生活每一天

2

第14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教学策略;学习目标

教师怎样才能让学好初中化学呢?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转变教学策略

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变学生为被动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多观察、理解学生,启发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多设计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乐学

由于生活当中常常会用到化学知识。所以学生用心学好化学的积极性较高。这一时期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乐学。例如: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如,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巧设实验,激发学生要学

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只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活动中站住脚,既被学生认可呢?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实验,引起学生的情趣,变被动的学习为我要学。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玻璃棒点灯”“烧不焦手帕”等实验。这些活动的开展能消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会学

第15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25-01

本校三校生在本期进入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是中专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校生高考必考的知识。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同分异构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的反应需要记住条件,而且还需要掌握反应的实质,因此,有机化学就成了中职院校化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常常在平时的模拟考试及高考中严重失分,甚至留白板,让人非常遗憾。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向同学们聊聊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1.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决心

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有决心。这些虽然与我们说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良好的学习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机化学与以前我们所学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知识联系非常少,也就是说任何同学都不可能有良好基础,所以能否学好,关键是自己是否想学好,想学好又能不能吃苦的问题。既然人人都没有基础,因此,以前成绩好的同学,不能骄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在以前的成绩上睡大觉,否则,就要栽跟头;而以前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只要多付出,方法正确,是肯定能学好的。我想,只要愿意学好的同学,都要争取把有机化学学好,为自己树立信心,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2.对构建有机分子的模型要有空间想像力

在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如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的正方形结构,只有搞懂了这个一点后,才能真正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两种,又如,了解了碳碳单键可以任意旋转,而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不能旋转,才能真正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问题。在初学有机物的时候,若没有弄清各类典型代表物的结构,可以到实验室摆弄模型,培养良好的空间想像力。

3.要掌握典型代表物的化学性质

在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重点学习一种元素的单质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然后根据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学习同族的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有机化学也要注意使用这一方法,如在"不饱和烃"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先重点学习乙烯、乙炔的性质,然后根据烯烃、炔烃之间的性质相似,去类推其它烯烃、炔烃的性质,当然,还要注意乙烯、乙炔和其它烯烃、炔烃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不对称烯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的区别。

此外,课后还要抽时间想一想所学的这几类物质的典型反应有那些,反应方程式应如何书写等。如在学习"卤代烃"一节之后,就要回头想一想卤代烃的两个典型反应"水取醇消"是否掌握好了,若记不住,则说明还应及时复习巩固。

4.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讲授中,可运用提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质疑,以挖掘问题,引发思路,达到对实验内容的透彻理解。如在《乙烯的制备与性质》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烯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制备乙烯时的装置及如何检查气密性?乙烯制备时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在制备时温度控制在多少?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基本操作训练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与分离的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掌握实验和安全知识注意事项,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维护等;其次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进行规范化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装置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鉴别官能团的试剂与仪器,我组织学生一起配置、准备,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试剂的配制方法及要领,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各类官能团的性质、鉴别方法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其实验印象,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完整记录下来,分析实验现象,对合成的产物进行现场检测,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还要进行实验考试。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学生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

6.要牢记反应的条件

在中专院校三校生考试里,有机化学的考试题型主要是有机推断题。在这种题型中,很多时候是已知最初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并且给出中间几步反应条件,要求我们同学推断出中间产物是什么。因此,记住重要的有机反应条件是必需的。如:有机物与卤素单质反应时,若光的条件下反应,一般是烷烃发生取代反应,而在催化剂(如Fe)作用下,则一般是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则一般是和烯烃或炔烃发生加成反应,NaOH的水溶液主要是发生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或酯的水解反应,NaOH的醇溶液则必是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与Ag(NH3)2OH反应则必定是醛基被氧化为羧基等等。

7.要熟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