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的极值法范文

化学的极值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的极值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的极值法

第1篇

【关 键 词】 求知欲;生活化;化学

现在,学生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动力,感觉学习生活单调、 没意思,上课无法集中思想,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降低,这就是青少年的厌学现象。现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动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的上课兴趣,从而使学生上课时感到毫无乐趣开小差,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急剧下降。

纯粹的化学知识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提起兴趣,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化学现象比比皆是。若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他们就会觉得很新鲜、很亲切,从而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 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这样来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把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化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

二、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能给学生更多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学生的探究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化学习题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大量的习题,学生做不过来,也懒于去做。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学生题做得很多,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应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化学就在身边。

四、化学实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新课标旨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1. 教材在实验用品的选用上多多选用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时,选用了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同样,在测定溶液的PH时,选用了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这些生活用品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他们渴望探究这些熟悉的物质,学生对身边的熟悉的物质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巨大的探究动力,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2. 教材中也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用石灰水的溶质导入新课题――碱及其性质,用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结合雨后水分的蒸发和烧水时水蒸气在锅盖上的冷凝说明水的三态变化,观察食盐的溶解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用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让学生了解乳化现象等。

五、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应该具有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尽量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抄写作业,不用抄写作业惩罚学生。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的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吴熔琳.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机智;形成;变化;发展;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0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研究教学机智,弄清它是怎样形成的,总结有关的经验,确定有关的规则,有利于搞好教师教学机智的养育和修炼,自觉地应用它来消除意外事件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值得花大气力来做好。此外,关注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研究如何养育、修炼教学机智也是很重要的。

1 教学机智的形成

研究教学机智的形成,要注意了解其形成的前提条件、过程机制和构造特点。

1.1 教学机智形成的前提条件

出现意外的问题,是教学机智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学机智通常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1)发生课堂教学失误:例如板书失误;语言失误;实验演示、教具使用、教学媒体操作失误;教学内容失误等。

(2)发生课堂意外事件或偶发事件:例如学生行为失当;学生意外回答;教学环境突变;外部干扰等。

(3)预设方案受阻难以实施:例如学生产生困惑疑难,学生提出意外问题;学生答非所问;学生超常发挥;学生“插嘴”;个体和群体不同步等。

(4)出现有一定难度的生成性问题,等等。

1.2 教学机智形成的机制、策略和原则

教学机智的形成机制大体是:

(1)在出现意外情况后,教师首先保持冷静、积极、主动的心态,并以此来影响、安定学生。对于缺少经验的教师来说,也许会在瞬间产生一些惊慌和一时无措,但教师的理性会使他迅速进入冷静、积极、主动的状态。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还会表现出自信。

(2)经过简短的思考,找出意外情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判断意外情况跟教学内容有没有联系、是什么联系。

(3)如果跟教学内容有联系,则明确“生成性问题”及其跟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判断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不是适合学生,以及对学生当前发展的价值,确定准备解决的问题,判断是不是值得“做做文章”。

(4)思考准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应对策略、最可能成功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根据最佳应对策略具体地构思应变方案,同时建立或增强自信。

(5)对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者调节难度,创造有利于调整的情绪氛围与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应变方案,然后执行应变方案。

(6)最后,连接教学预设、扰动事件和应对方案,整合和强化应变成果[1]。

在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直觉、灵感、顿悟、类比、迁移、溯因、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思维活动都可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实践中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总结形成教学机智的一些策略和原则。它们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下表:

1.3 教学机智的构造

确定教学机智的构造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确定构成教学机智的主要成分,除了紧急生成的应对策略外,还需要哪些支持“急中生智”的能力、智慧和其他因素;二是根据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机制确定各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1.3.1 教学机智的核心成分

考察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在明确准备解决的问题后,教师首先确定的是紧急应对的行动方针和指导思想,即应对策略,它是关于应对行动的整体谋划,也是后续的各个活动步骤(或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是根据情境特点和变化制订的最适当的活动路径,它决定并调节、控制具体的活动方式,然后才有清晰、细致的具体方法。因此,紧急应对的策略是教学机智的核心成分,而且它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渐变过程。

1.3.2 教学机智的基础成分

教学机智的基础成分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意等因素。没有它们,应对策略就不能实现,也就不会有教学机智现象,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教学机智,而只是生成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机智的知识基础不但包括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材、实验等)的有关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情况和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的了解,包括有关的应对经验和背景知识等等。

教学机智的技能基础主要包括各种活动步骤(或操作)的方法技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能,组织教学和心理调控的技能等。

教学机智的能力基础包括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对意外事件的具体分析能力、深刻理解能力和准确判断能力(洞察力);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思辨力);快速、恰当的反应能力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执行能力(执行力);对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和灵活自如的变通能力(应变力);以及生动、准确、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等。

教学机智的情意基础包括较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不怕困难、诲人不倦的积极情感,冷静理智的自制力、较强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等。

此外,良好的自身修养;尊重学生,重视用心倾听学生,是学生的“知心人”;对学生豁达宽容,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宽厚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行事果断灵活,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等也是生成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

1.3.3 教学机智的活动结构

教学机智的前期活动以思维活动为主,后期则以操作活动为主,其线性结构大体上由下列阶段循序构成:

(前期)冷静观察原因分析与思辨准确判断教育教学理念运筹经验调度应对策略逐步形成并清晰化应对方案设计

(后期)执行操作适当调整整合和强化应变成果最终实现恰当处理

捕捉时机、洞察问题、选好策略、恰当执行是教育机智的4个重要环节。前3项都属于前期活动,总的来看,前期思维活动更为重要。

2 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早在1802年就将机智概念引入到教育的话题中来,但一直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论著主张教学要注意灵活机动,提到“教学机动”概念,但这毕竟跟教学机智不是同一个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有关教育机智的论著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多,在2002~2007年间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达到,2008年后大幅回落,但仍高于新课程改革之前[2]。笔者认为,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论著开始出现并逐年增多跟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萌发和启动有关。2001年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的著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触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几年的回落,跟理论研究疲软,浅尝辄止,在指导实践方面不尽如人意有关,有关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2.1 教学实例的再考察

教师的教学智慧只能在出现意外、学生犯错误或者产生困惑、疑问……时才能发挥吗?教学智慧只是一种被动的智慧吗?教学智慧一直保持多年前所说的那样,没有变化、发展吗?让我们还是回到实践,再看看化学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例1 不单解决学生疑惑

在做淀粉-碘化钾溶液与氯水反应的实验时,有学生不小心多加了一些氯水,出现先变蓝后褪色现象。虽然已经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仍决定改变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讨论“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证实你的猜测?”。学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原因:氯水有漂白性,蓝色物质被过量氯水漂白了;或者是过量的氯水把单质碘进一步氧化。经过实验检验,最终证实了第二种猜测是正确的。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使学生巩固、发展了关于卤素单质之间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面对意外的新问题,体验了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3]。

例2 让学生设法证明

在“乙醇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演示乙醇和浓硫酸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用生成的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来证明产物是乙烯。有学生提出异议:浓硫酸可能生成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有人怀疑乙醇、乙醚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教师“欲擒故纵”,佯装不得其解说:“那我们如何用实验证明有乙烯生成,而且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把下面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4]。

例3 让学生寻找答案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有学生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黑色固体,对其成分提出疑问。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还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随后的一节课中,教师以这个问题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探究学习活动,不但弄清了黑色固体的成分及产生原因,而且发展、深化了对燃烧的认识,成功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5]。

例4 让学生恍然大悟

在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很平常的问题:“石墨能直接变成金刚石吗?请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写出25℃、101 kPa时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盖斯定律,查找需要的数据也不难,很快写出:

但是写后面的ΔH=+1.5 kJ/mol时迟迟不敢下笔。走到学生中间一看,好几个学生都在这里卡住了。于是,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教师:怎么了?哪里错了?

学生:是不是书上燃烧热数据错了?ΔH=+1.5 kJ/ mol,为何这么小?

教师:小,怎么了?

学生:难道石墨很容易变成金刚石?

原来,学生认为ΔH的大小决定反应的难易,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于是,教师不再发问,只是微笑地看着学生,等着他们去思考。终于,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嚷道:“决定反应难易的是活化能的大小,而不是反应热的大小。”“加催化剂降低活化能,也可以节约能量啊!”……[6]

例5 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进行“甲烷取代反应”教学时,通常都会借助球棍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想:随便让学生操作几分钟,并不能真正对教学起到直观和深化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分给每组学生1套甲烷和5套氯气的分子球棍模型,让他们合作商讨二者该怎样反应。

然后,教师要求他们将刚才的过程用化学符号记录下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必须再给予一些引导。

教师:当甲烷与氯气分子放在一起时,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生反应?

学生:光照。

教师:光照有什么作用?

学生:断开旧键。(Cl-Cl、C-H)

教师:然后呢?

学生:形成新键。(C-Cl、H-Cl)

教师:所以,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是断旧键、成新键,大家试着把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一下。

这时,学生发现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的本质都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致的。再让他们去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没有困难了,后来学习其他类别的有机反应也能很快就适应[7]。

例6 为以后教学铺垫

在做“Zn│CuSO4(aq)│Cu”原电池实验时,发现了这样的意外现象:开始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移,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流计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教师想:这是一个契机,可以通过逐步引导,使意外变为进行“盐桥”教学的铺垫。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思考能否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表面还原,来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效率?学生再次细心观察后提出解释: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锌片表面被直接还原,析出的铜在锌片表面构成原电池,逐渐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直至无电流产生,并提出:要求Zn不浸在硫酸铜溶液中,但又要保证电流相通,保证有Zn、硫酸铜溶液这些基本要素……最后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连接起来,解决了问题[8]。

例7 教师“早有预谋”

按照课本方案,学生先用氨水制备氢氧化铝,再将制得的氢氧化铝分别溶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来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师想到:学生照书本按部就班做下来,虽然会知道用氢氧化钠制备氢氧化铝不好,但没有自主发现的过程和体验,对大多数学生并无挑战。遂决定在每个实验桌上提供硫酸铝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蒸馏水,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案和药品,尝试一步制成氢氧化铝,并选择其中两种付诸实践。

这样实行后,学生最多的汇报了4种方案: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正反互滴,氨水与硫酸铝溶液正反互滴;还通过比较发现,应该用氨水制备氢氧化铝,并分析得出氢氧化铝能与强碱反应。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有效地集中在氢氧化铝的两性与制备方法上,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堂重点,不但实现了课堂的主要目标,而且增大了容量,提高了思维深度,给学生创造了养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9]。

例8 教师想得更远

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芳香烃”部分,安排了苯和甲苯分别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苯环和烷基相互作用对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一位教师认为,仅凭此实验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不充分的。为此,他在教学中增加了二苯基甲烷、三苯基甲烷的四氯化碳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以及二甲苯、三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证明了苯环对甲基性质的影响比较显著,甲基对苯环性质的影响不显著[10]。

粗粗一看,这些例子不太像以前所说的教学机智了,有些是教师“节外生枝”的,有些甚至是教师预设的,例如有意造成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跟笔者在“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一文所举的教学机智实例不同。其实,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只不过感觉的主体变成学生了,也可能产生于教师的“灵机一动”,不等学生产生问题、发生失误教师就“即兴发挥”了……但是,它们一如以往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主导性。也许,把它们说成是教学智慧有时可能更贴近一点,然而,把它们看作是教学机智的变化、发展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虽然它们不能使教师感到意外,却能够较多地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乐而为之呢!

2.2 教学机智的变化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学机智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下列变化和发展特别值得注意。

2.2.1 从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

过去一直认为,教学机智只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才会发生。如果是这样,不是“千年等一回”恐怕也得“几年等一回”了,因为突发事件毕竟很少发生。如果是这样,教学机智就很少有机会发挥作用,这不太可惜了吗?

如果把被动作为改为主动作为,把偶尔机智改为经常机智,不是更能发挥教学机智的积极意义,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吗?

2.2.2 从应急机智到常态机智

早先的教学机智出于应急的需要,期待的是即时、

短期的效应,不可能作长远的打算和安排。在改变其被动性之后,对其效应就可以做长远的计划,教学机智也就可能成为常态机智,长期发挥作用了。

2.2.3 从教的机智到学的机智

“教学”不仅指“教”,也可以指“学”。教学机智不应该仅指称教的机智,还应包括学的机智(例如,学生恍然大悟就是学的机智的爆发)。出了问题不应该只依靠教师的智慧,还应该注意利用学生的智慧,动员学生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慧,积累经验。由此,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学的机智。

2.2.4 从课堂机智到课程机智

所谓“课程机智”是指,不局限于课堂一时的具体问题,还能作用到今后的教学问题,乃至于整个课程的重要问题,有助于搞好整个课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搞好课程改革。

2.2.5 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实现了教学机智由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由应急机智到常态机智、由教的机智到学的机智、由课堂机智到课程机智的变化,它就由小聪明发展到大智慧,在课程教学及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能使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飞跃。

3 教学机智的养育与修炼

根据教学机智的内涵、特点及其变化和发展,根据前面对教学机智形成机制及构造的讨论,教师要养成教学机智,必须:

(1)注重提高和丰富教育理论修养,注意把握各种教学策略和认知策略,熟悉并掌握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

(2)熟悉教材,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掌握学科思想及科学方法,熟悉学科思维和策略的发展历史。

(3)熟悉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学生有深厚的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4)努力提高教学观察能力、辨别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动准确的表达能力等,努力提高思维品质。

(5)加强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增长应急、应变教学经验,逐步达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境界。

(6)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制力,敬业、负责、乐观、开朗、热情,养成认真做好各种教学准备的习惯,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态度。

(7)注意总结、提升、反思,使教学机智逐步由自发到自觉,等等。

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机智的自觉性、教师的理性素养和实践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概括、升华程度,对教学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把握,知识丰富程度和能力水平,特别是对于时机的感知敏锐性等等,都有利于教师把握机会、想到更多的可能方案、迅速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方案,有利于教师保持冷静、自信和轻松的状态,从而更好地修炼、养成教学机智,更主动、积极地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关于教学机智的讨论之一[J].化学教学,2013,(9):7~12.

[2]林思.中学化学教学机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7.

[3]李兴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J].化学教学,2008,(4):20~22.

[4]张礼聪.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评价与利用[J].化学教学,2012,(5):10~13.

[5]黄思国.课堂生成引发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及反思[J].化学教学,2011,(7):27~29.

第3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激发质疑 理论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 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 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三、善于逼着学生提出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 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 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春英.化学问题的分类“问题教学法”的灵活实施.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