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政审计的意义范文

财政审计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政审计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政审计的意义

第1篇

摘 要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现代绩效审计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审计形式是效果审计和管理审计,财政资金效益审议以效果审计为主导,在这一角度下,本篇文章就我国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意义、定义框架、审计步骤、审计的风险及其预防对策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 效益审计 风险 防范对策

在我国开展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基本理论体系来避免审计活动的盲目进行。本篇文章借鉴了外国的资金效益审计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对我国的财政经济效益审计做出了研究。

一、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客观基础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客观检查公共责任。(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现代绩效审计的一部分,它的客观基础是检查公共责任。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是现代政府审计检查公共责任的两种基本方法。检查公共责任是效益审计的客观基础。)公共资源责任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安全完整责任、保值增值责任、治理有效责任、预期目标责任和妥善报告责任等;作为对公共责任的检查,首先要检查信息生成的方式是否完善,传送的方式是否恰当,判断的标准是公认的记录、报告准则,因此政府审计要对信息系统和报告系统进行审计。公共责任的控制,这是政府各个部门或者是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公共资源的安全保障、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以及是报告建立健全而有效的控制程序;评价系统是政府部门的内部或者是外部法定目标实现程序和资源的利用、对内部的控制加以有效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完善的体制。所以说现代政府审计和评价系统是通过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来实现的。

二、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定义框架

财政资金审计是政府绩效的一个部分,以下是对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框架的研究。

(一)审计主体

在我国政府的审计主体应该是以国家的审计机关主体,(本文所指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我国民间审计还是以“公允、合法、一贯”的目标,很难和效益审计结合相适应。(语句不通顺)

(二)审计客体

绩效审计的客体是“公营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国外统称为公营机构)以及他们所治理、实施的财政预算支出项目)。但实际上各国开展审计效益包含两类审计对象,一是机构;二是项目。我国效益审计应该有两个客体:一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统称为机构,属于公共资源;二是预算支出的项目,包括专项资金的支出和投资支出等,这些项目进行审计时,被审计的单位是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的单位,预期目标是预算支出项目的法定目标和其它的目标。例如,对退耕还林项目进行审计时,这个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国家计委、林业局和财政部,实施的单位是各省、市、县的林业部门等,项目预期的目标是人大国务院通过预算是拨款规定的指标。

(三)审计的目的和职能

财政审计的目的有两个层次:直接的目的是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最终的目的是公共资源责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公共资源责任,这也是财政资金决策和使用的责任。审计的职能是以信息评价和信息反馈为主的,这是评价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和实施预算支出项目的活动,特别是使用和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信息评价结果反馈给人大和其他决策机构,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上级部门。人大和其他决策机构是审计结果的使用者,对政府效益审计的结果进一步的进行决策。

三、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程序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没有固定的程序,按照国外的惯例,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程序可分为以下的四个阶段(一)计划和立项。(二)确定审计机构项目效果及其评价体系。(三)收集和分析信息,预测指标,评价结果。(四)报告和传送审计的结果。

四、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一)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

财政审计是检测政府绩效的主要任务,评估政府的绩效,是审核工作上满足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需求。在公共财政的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是财政的支出,所以财政审计研究财政的公共支出,对公共支出的内同开展财政资金的审计。我国的财政公共支出主要包括公共预算拨款确保运行政策建设领域的支出,科教、卫生、文化事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公益性的设施、能源、环保公共领域的支出。进而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政府转移和社保为主给军民的转移分配领域的支出。在财政资金效益的基础上,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重点放在预算管理支出的审计上。

(二)财政资金审计的方法

财政审计的方法除了审阅、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对申报立项审计和管理活动审计进行研究。审计人员依据情况断定审计的方法,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的运用,确保自己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1、申报立项审计2、管理活动的审计

五、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风险防范

财政效益审计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是审计的结果和被审机构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也可能影响审计的主体和客体。审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的机构和预定目标难以确定;2.审计程序和评价的体系不稳定;3.缺乏法律依据;4.收集信息资料的可靠。

总结:我国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体制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意识和观念不足,审计的范围小,重点不突出,审计的质量相对不高。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扩大审计范围,完善方法和体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审计法》颁布实行后,各地审计机关连续开展了财政税收执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看,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克服了地方税源紧、征收任务大的种种困难,不断完善税收征管,在筹集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税收征管方面还存在漏洞,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税收征管审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财政审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税收征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偷梁换柱,调整税收完成进度

在对税收征管审计中发现,个别基层税务征收机构受主管部门的指令,变换手法随意调整税收完成进度。

如某地区的一个下属征收机构,2008年l0月份就完成了2008年全年的税金及其他收入入库任务。但有关部门怕垫高当年税收基数,担心来年不能完成税收任务,于是采取将11月和12月的部分税金放至次年1月份才征收的办法,出现了11月入库税金250余万元,而次年1月入库税金猛增至650多万元的反常情况。

2、扣押物税款处置违规

审计发现某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低于评估价违规将查封扣押物处置给本单位内部职工,这种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造成直接损失10万元。

3、税务监管不到位

有的税务部门对查封扣押的资产未建立相应台账,收到拍卖款后,并没有及时与纳税人进行结算,对拍卖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后的余额也来不及退还被执行人;未将款项及时入库,不依法开具税票,对纳税人“应交税金”的真实性未进行审核与监督等。这些税务监督不到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征管审计工作。

4、税收收入组织违规

在笔者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单位为了完成税收任务,采取各种违规手段进行工作,严重违反了规定,造成了国家资产的流失。

5、税收会计核算不实

在核算审计中发现,有的税务部门未将组织征收的各项收入的应征、征收、上解、入库和提退等活动的全过程如实核算。如:某地区直属单位2009年度税收报表反映。截止2009年末,“待征税金”余额100万元,而该单位2009年度税收账簿却反映了不一样的情况,截止2009年l2月底,“待征税金”余额显示的却为零。

6、税务部门为计划把税源留在企业

一些税务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税收计划,或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人为控制税收入库进度,将税源留在企业。

7、地方政府越权减免企业税务

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越权减免税问题。

8、税务部门擅自扩大优惠政策范围

税务部门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不严,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二、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的方法

1、审查征收方式

对有无将账目健全的纳税户核定为定额户的情况进行审查。对有出入的单位进一步延伸调查,核实税务部门是否为照顾关系,将按账征收税款核定为定额征收,从而少征税款,导致税收减少。在通审软件纳税辅导功能下,运用排序法确定出定额纳税户。采用正确的征收方式有利于保护国家财产。

2、提高税收征管核算水平

各税收核算单位一方面应准确反映欠税余额的真实情况.并根据相关规定设置欠税登记簿,按以前年度陈欠、经批准缓征等欠税原因进行登记和分析,对每月的欠缴税金明细表进行分析说明,随表上报;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核算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核算,正确、系统地反映税收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核算水平提上去了,相应的征管工作也就提高了效率。

3、打造完善的税收征管环境

在关注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以及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税收变化的经济水平、政策和征管等方面因素,协助当地政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来单纯依赖某一产业维持财税收入的状况,保障税收收入的稳定,使其可持续地增长,确保依法治税的各项措施有效运行。环境好了,税收征管自然就容易了。

4、资源战略利用进一步加强

加强国家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协同和引导社会舆论,将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等部门案件线索传递和协调配合。现在也推行审计政务公开,将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更好地履行经济监督职能。可以有效利用民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成果,像有关企业纳税情况的审计结果,减少重复审计。内部审计拥有的大量审计资源和优势同样可以帮助政府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人才的开发培训、合理配置、考评制度也可以借鉴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熟做法。资源战略利用好了,税收征管水平也就提高了。

5、对重点纳税单位进行延伸审计

延伸审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也是征管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税系统税收入库资料。征管档案等基础资料的审查,可以掌握地税系统税收征管的总体情况,但还不足以系统、完善地揭示地税系统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审查其纳税情况,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税收征管情况。

6、审计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

政务公开和审计公开工作的开展,税收征管审计结果也需要解决权责不清、问责主体不当、问责范围过窄和惩治力度过轻等问题,需要健全税收征管审计的问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也应该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像对行政权力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损害政府形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贪污或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纵容或包庇下属等现象,要联合行政主管部门、纪检部门、司法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这是“阳光执政”对于税收审计的要求,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7、提高征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进行培训

不论什么单位,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并且要对其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对于征管人员也是这样。征管人员首先要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好的责任心,时刻想着公司和单位的发展,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相关单位也要定期进行培训,让征管人员一直处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这样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同时,审计的培训也为征管人员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也相应的加强了人际关系交流的培养。其次,相关部门要积极摸索考核激励制度,通过制度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将工作做好。第三,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税法的相关规定操作,坚持一户纳税人对应一个税务代码,保证纳税登记、申报、缴纳的资料真实、及时、完整。

8、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审计

第3篇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的提出,是署党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成果和创新,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创新深化发展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大举措。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对创新国家审计工作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为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有效防范国家财政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发挥国家财政审计的应有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与原则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大格局审计要积极探索对各种内外部监督监管部门单位等的审计再监督,积极创新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广泛存在的“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等问题,力求走出审计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力求走出“多龙治水,旱涝无责,屡查屡犯”的怪圈。大格局审计要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创新健全“多龙治水,龙龙有责,赏罚分明”的监管机制,有效启动、激活、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督监管体系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真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