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 回顾 反思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一次回顾并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二)课堂开放而无度

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类世界观、人生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是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我们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人类的审美意识,比如我们的喜好厌恶。高中学生的审美在这个年纪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角度和人生志趣方面,忽视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有缺陷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品性,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原因。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穿审美教学,将美带入课堂,输送给学生。我们在课堂中可以适时地加入动人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从感官上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这样再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优化情境教学,增加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系统的优化运行就是教学系统的各种构成要素保持最佳状态和最佳结构,以保证教学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教学最佳效果。情境优化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素质优势,而语文本身的学科语言所具有的强烈的表现力和美感作用又为教师优化课堂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优势。在情境中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于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邀游,或蓝径通幽,得攀援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进了愉快求学的氛围中。执教者宜在此用劲儿,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情境,使他们进入意境,化为角色。课堂教学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空间上看,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要优化其结构,必须使三者充分协调;从时间上看,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这样,课堂教学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作关系。

三、养成朗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即使是课时减少,朗读仍然不能“挤压”掉。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能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办法,避免全班讨论的“大呼隆”,甚至有人玩、有人闲的局面。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汇报结果,让每个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拓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在一起,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写评论,可以“以画带读”,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要求学生画出情节发展示意图,林教头性格发展示意图,体会小说的艺术特点。动动手画一画,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会产生明显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写写每课一得,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提出还有什么不懂,以便老师为下一节课、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四、注重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文化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精巧的体系,如果能将语言文本转化为易于感知的文化情境,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情景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尝试情境教学法,构建一份立体、形象的阅读情景空间。

第3篇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初要靠教师的引导,之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确立与否,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须具备以下条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需要、主体责任、主体价值以及主体力量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潜在的,既是具体,若不加强化,常被掩盖在惰性之中,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培养,让学生能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意识,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主体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点拨引导,促进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提问题时要多维思维,思考要灵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灵活思维对语文的综合能力很重要,但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防治思维不当。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语文课中这样的,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四、注重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

优秀的文化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应把人性中最主要的人文精神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来对待,在语文课堂上,去寻求更多的路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去提升思想品质,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细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很多德育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就会给人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染。但有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参与的理念,极大地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文教育。主体教学模式中最难以把握的便是小组合作讨论,在初中这都是难点,经常听同行说效果也不太理想,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尚且比不上普通初中,岂不难上加难?这时,根据阶梯难度的原则,在讨论题上下功夫,设计的问题同学生能力接近或者稍高,这样学生便有话可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这也是不难做到的。根据行动计划的合理性、周密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给予指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