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范文

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 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写),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 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第2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礼貌;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对比;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类型、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越来越显示跨文化交流在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文化差异却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笔者是个人物肖像摄影爱好者,拍过许多人像习作,所以在某些场合遇到很有特点的人物或外宾,经常会忍不住想要举起镜头。中国人面对陌生人举起的照相机镜头,大都是被摄者尽量躲避或者狠狠的瞪上举着相机的人一眼,再有激情拍摄的人也像做贼一样,顿时没了底气!可是大多数外国朋友都是十分配合的微笑着面对我的镜头,我当时也没有偷拍做贼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用英语简单做一些交流,或者几个表示友好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转身拍摄侧面。

笔者在书城买书时遇见一个澳洲男士,看到他的白色胡子很有特点,我友好的示意我对他的胡子很感兴趣,并且举起相机给他看,他不但不拒绝,还赶紧用手把已经松散的胡子做成圈状,然后配合我的手势正面、侧面各照一张。拍摄完后我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他说“OK!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规则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小小的照相机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背后巨大的文化差异。

笔者尝试从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其中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上述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一)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的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二)邀请与接受。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角度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尖山的特点。西方人也常常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也对西方人那种直截了当的方式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

三、历史与现行教育文化的不同,从而带来心理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文化,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亦然。”搞中庸之道,就是重视思想的整合和齐一,提倡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态度,排斥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西方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在社会活动中追求行为、言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成了西方国家人的一种精神风尚,受到社会普遍赞赏与颂扬。在西方,如果有人说“You arevery special”(你很特别),听者会因被承认富于个性、与众不同而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化为特征、多元文化共存的西方文化模式。

心态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导向卓越与完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存在着不少流弊,因此我们应该弱化中庸文化心理,认真学习汲取西方文化中鼓励探索创新的积极因素,倡导冒险和竞争意识,重视个体思想的独创性,保证充分的思想自由,允许“异端学说”的存在,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第3篇

一、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

跨文化环境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语言、时间观念、合作观念、教育、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影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价值观

各国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人们的工作动机和价值观的不同。欧洲人非凡注重权力和地位,因此他们的经营管理方式就比美国人的正式得多。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比较轻易的事并无多少喜好,而对于困难具有勇气、相当的信心和冒险精神。日本人对于提升、金钱和奋斗表现出浓厚的喜好,人们推测日本人的成就感和追求成就的动机或许是他们的驱动力。

(二)宗教及风俗习惯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次看,宗教影响着语言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大量的社会文化成分。从微观层次上看,宗教影响决定着一个社会中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只有了解某种宗教,才能更好地透视那些文化所表现出的内心世界或思想行为。其中,宗教禁忌是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最常见的因素。众所周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食牛肉,佛教徒不沾荤腥,伊斯兰教禁烟。宗教还给文化加上了精神和道德规范,提供活动准则;多数宗教都要求人们有公心,不贪婪,不冲动,从而使这些成为有关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习俗、送礼习俗、节日习俗以及经商习俗等。世界上不同国家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国家里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一项重要成本,其高和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业绩,因而也成为影响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因素。劳动力成本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包括薪酬、法定工资时间、假期和健康医疗服务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法律规定、民族习俗等有所不同,在以上构成劳动力成本的各个方面也会有所差别。以制造业工人为例,他们工作每小时薪酬以美元为单位,在墨西哥是1.51美元,在中国台湾是5.82美元,在英国是13.77美元,而在德国是31.88美元。各国的假期也不同,有的国家实行星期天放假的双休日制度。又如中国内地实行的是五一和国庆两个长假期,而香港地区在这期间仍然实行短假期制度,这时候同一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公司之间沟通就会因为假期而出现阻塞。因此,劳动力成本将会导致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上的不同。在那些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都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标准,尽量少聘请员工,他们会给予员工大量的培训,使员工尽可能地把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但和此同时,员工的工作量也会大量增加。

(四)法律制度

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影响最大的法律制度体现在有关劳动的就业规定上。各国的劳动关系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应该成为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重点考虑的因素。劳动关系主要指工人、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关系,而劳资关系的区别主要是由各国的劳工法律不同造成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工法律对劳资关系并没有什么限制,对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干预不多,例如在对“是否规定雇员参和公司管理”这一新问题上,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没有正式的规定,人由雇主和工会间自由谈判去解决。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情况很不一样,在丹麦,法律规定当雇员人数超过30人时,必须有雇员代表参和董事会;而希腊则硬性规定必须设立雇员委员会。可见,各国的劳工法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劳资关系,而劳资关系也影响着资方对雇员的控制力,从而决定着公司采取何种人力资

源管理政策。

二、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策略探索

国际化经营和人才国际化引发跨文化企业新问题,而文化差异新问题假如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当,很轻易引起文化摩擦或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得组织交易成本上升,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战略方针,以实现人才的跨文化企业管理。在探索文化差异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应该把全球观念作为前提因素。因为假如缺乏这种观念,管理者就会处于盲目的管理状态。全球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放和宽容的思想基础。其次,在人才的跨文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方针:一是强调主流人群的主流文化的重要性。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继续新问题,更关系到组织中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新问题。二是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文化的互补优势。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文化无优劣,文化冲突也没有谁对谁错。文化差异并不是员工冲突、管理受挫的根源,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一种资源。为了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一)整合企业文化,创建共同价值观,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布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外国人的言行举止总是稀奇古怪的。事实上,这些看似古怪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对该国人民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种族优越感,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将文化差异最小化处理。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确定人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判别是非、好坏、爱憎的尺度等。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我们观察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标准。事实上,假如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明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企业必须形成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建立共同价值观,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往往会忽视掉导致冲突的因素。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需要所有员工的认同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落实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典范,在企业中营造开放沟通的气氛和环境,提供员工有关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以便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使员工的个人文化能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差异的价值。

(二)加强员工沟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由于员工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独特性和自主性都很强,都有其非凡的价值观和个人风格,对事物很难有一致的看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行事,就可能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格格不入,给日常工作造成许多障碍。假如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的话,很轻易形成偏见,甚至发生冲突。因此,应该经常组织各种活动,通过一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聚会,引导不同文化的员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文化环境,为员工们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看待事物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提供条件,以便增进人际关系、改善沟通和消除偏见,使企业里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真诚合作、开放沟通的气氛。尤其是在决策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员工及其文化背景,对事不对人,避免歧视,强调差异的价值。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刻意让不同的观点在会议上呈现出来,通过讨论来帮助其他人了解其观点形成的理由,鼓励大家熟悉文化的差异,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并通过目标的达到或新问题的解决来体现文化差异的价值,塑造员工之间的共识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只有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才可能使员工真正熟悉差异及其价值,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三)积极进行跨文化培训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 文化氛围 渗入形式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在高考中取得英语高分,却忽视英语文化教学。英语与汉语一样,是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而传承下来的沟通交流工具,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我们必须尊重它并且合理地利用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中教学中的跨文化思想的教学。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教学的重要性

霍夫斯坦特曾经说:“文化是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因此,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的心理程序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提到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友人进行沟通交流。

例如,在中国,与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会说“饭吃过了吗”、“去哪儿”、“今年贵庚”,等等,这是中国人见面时最传统的问候语。但是如果在国外,你见面打招呼时说:“How old are you?”人家会觉得你非常不礼貌,冒犯了人家的隐私。在国外,与熟人打招呼,可以直接用“Hello”或者“Hi”,与陌生人打招呼,可以使用“Nice to meet you”等,这些是国外的礼貌用语。

跨文化思想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沟通交流中,很多情况下,还体现在英语试卷中的常识判断上,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将跨文化思想渗入其中至关重要。

二、在英语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就如上述霍夫斯坦特所说的,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所以,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感知国外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想是相当有益的。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呢?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摆上一些国外原版的书籍与杂志供学生课外阅读,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还能够扩大学生的单词量与知识面。除了摆放书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国外的影片,更直观地将国外的一些文化特点传输给学生。

三、将跨文化思想渗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形式

1.感知国外文化的特点与标志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适当讲一些国外的具体标志建筑与人物,也可以将国外的标志与中国的标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帮助学生感知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与法国的莫泊桑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中国的故宫与法国的凡尔赛宫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2.探讨单词的深刻含义

英语单词与汉语词语一样,都是经历了长久变化而形成的,英语主要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是一种日耳曼的方言,而如今使用的英语中,还包括了许多对其他语言的吸收及新造语,如包括一些拉丁语。但是,英语单词的组成并不是无迹可寻,它具有一定的内在含义与组成规律。英语单词的内在含义在很多情况下与中文相差甚远,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该单词在该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比如,英语中的dog,大家都知道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是“狗”,狗在国内很多情况下是骂人的话,当别人说你是“lucky dog”时,你可否愿意?其实在国外,“lucky dog”是夸你幸运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很多情况下会分不清别人是在夸奖你,还是在辱骂你。又比如,国内可以将儿子称作为“犬子”,但是如果你用“dogson”表述,国外的人会摸不着头脑,不了解你想要表述的具体含义。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国内与国外的差异也是相当显著的,它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见面时的招呼用语,对人的称呼、称谓,对人表示关心时所使用的方式,等等。如国外友人见面聊天时,基本上不会有很多的寒暄问候。他们的聊天,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直入主题,在国内,则反之。又比如在称谓上,国内亲戚的名称很多,姑姑、婶婶、姨妈,等等,这些在国外都被称为“aunt”,而叔叔、舅舅、姑父等都被称为“uncle”。而表示关心的方式,差别更大,国外特别注重隐私,所以即使是关心,也不能问人家的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与工作等,这些问题在国内,其实可谓是司空见惯。

四、拓宽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途径

当前多数高中所聘用的英语教师主要是中国人,而国人即使教学水平再高,也很难通过自身体现出文化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都可以聘用一些国外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所传递的气息而感知文化的差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

五、结语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要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及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与途径加以论述,希望通过这些论述,提高高中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从而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3.

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营销;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6001

1 国际市场营销和文化的内涵

1.1 国际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可理解为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目的是为满足人类各种需求和欲望,通过市场展开的商务交易活动。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一样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营销战略计划。两者的区别在于国际市场营销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的,其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

1.2 文化及其要素

在影响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中,文化因素占重要的地位。文化是跨文化沟通中的核心要素,文化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文化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最容易观察到并与之作出反应的行为文化。相比于外在文化,内在文化就不那么容易被识别,不同的国家所表现的外在文化有相同的表现行为但内在文化却截然不同。

2 国际市场营销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2.1 语言沟通的差异

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由于各国家遵循本国的文化,导致企业在与目标市场的顾客沟通上出现语言沟通障碍。其中。翻译障碍是语言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其名称“coca cola”开始的翻译是“蝌蚪啃蜡”。可想而知,在中国人眼里这饮料又是动物又是蜡烛的当然和美味的饮品联想不到一起,后来改名为“可口可乐”后,象征着美味可口,开心快乐,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也因此打开了中国市场。

2.2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支配着每个人及每个国家,价值观的差异化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行为。在广告营销中展现了各国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如,美国的广告追求新奇刺激性的,像是美国的汽车广告;日本的广告则以情感为主,像是日本的电器广告;法国的广告多追求画面优美浪漫的气息,像是法国的香水广告。这都体现了各国家的价值观取向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各国家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行为,表现在各国的饮食习惯,节日,服饰等各个方面。不同国家间的风俗习惯存在不同差异,在企业进行国际营销活动中造成了沟通障碍。比如,一美国厂家在华销售高尔夫球帽子,其推出的新产品是墨绿色的帽子,象征着和平友好,但当进入中国市场后无人问津,最后惨淡退出市场。其失败原因是缺乏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了解,在中国“戴绿帽子”是男人的最大忌讳,这意味着妻子的不忠诚。试想哪有中国的男顾客愿意买这顶绿色的高尔夫球帽子呢?

2.4 差异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像是中东的国家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信仰印度教,泰国信奉佛教等。构成了其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国际市场营销也造成了影响。以广告沟通为例,若适当的把加入广告营销的题材元素,能引起很大的感召和吸引力,反之,若是广告涉及了宗教的敏感元素或是运用的不恰当,会立即引来争议和冲突以及影响产品的销售效果。

3 国际市场营销中跨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3.1 本土化策略

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中,可根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可适当雇佣东道国当地的一些员工,由于当地员工熟悉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消费群的购买行为,即可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损失,也有利于拓展当地市场。

3.2 文化相容策略

文化相容也可成为文化互补策略,即东道国文化和母国的文化虽存在文化差异,但并不相互排斥的情况下,反而可产生互补作用,因此可发挥跨文化营销的优势。许多跨国企业在面临东道国的不同产品需求时,往往会采用此策略,例如,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推出的菜单会因当地的购买需求做调整,在法国菜单会配有香槟,在德国会配有啤酒,在中国会配有红茶等。

3.3 文化创新策略

该策略将融合东道国的当地文化与母国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将两种文化有效的整合,相互适应,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即适应当地文化又体现母国企业的文化。这种既体现东道国的当地文化,又保留了企业的自身文化的策略不仅有效解决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并且为国际市场营销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3.4 文化规避策略

当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时,企业应使用规避的手法,绕开一些“敏感地带”或只政策限制,特别在占文化重要地位的国家,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如,印度教徒奉牛为神,认为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麦当劳公司进入印度市场时,把原含有牛肉的菜单全撤下以避免当地的宗教文化冲突。

在全球化的经营中,国际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手段之一,企业应分析文化因素,积极采用跨文化营销管理的策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才能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全球化经营中取得卓越成就。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商务 礼仪 障碍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当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掌握和运用得体的涉外礼仪知识,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dragon(龙)这个词,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老)一词,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其次,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等。

2.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在对外交往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礼。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认为左手不清洁,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女士优先原则。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要做到女士优先,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如果邻座是女士,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遵时守信。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提前过多,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无故失约,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举止端庄,言行适当。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其他细节。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嗝,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诚恳和善,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 Western Manner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第7篇

[关键词]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酒店在各国市场的开拓,极大地推动了跨国酒店的成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管理的问题,尤其是跨国酒店(集团)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使酒店的经营不但赢来更多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其中包括对多元文化群体的管理。对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在了解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对人的管理。本文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分析,为跨国酒店中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有效管理提出个人见解。

1 跨国酒店

跨国酒店(集团)是连锁的酒店,它在本国或者世界各地拥有、经营、管理的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酒店,使用统一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标准联合经营所形成的经营方面的联合体,国内外跨国酒店的合作联盟发展存在着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连锁性质的饭店物业投资和经营管理;二是连锁性质的酒店管理;三是上述两者的融合;四是一些综合性旅游饭店集团或者是旅游企业集团;五是饭店在营销管理上自愿进行联合的等。比如美国豪斯万豪集团、美国万豪国际集团等,都是跨国酒店。

2 多元文化的界定

随着全球文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同质性在不断地增加,对文化的差异坚持可能也在相对增加,多元文化暴露出其中的不足,它和跨国企业的利益、狭隘的族群及民族主义相互挂钩,使其容易成为管理的空洞的形式与口号,应化解其中的矛盾,尽可能地超越它的局限性。不同质的文化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多元文化又被称之为交叉性文化管理,主要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因此,多元文化条件下如何去克服异质的文化冲突,那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能够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最合理的企业资源,然后最大程度地去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从而更快的提高企业的综合价值。跨国酒店经营的跨国文化冲突就表现出一些非线性的特征,比如在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上,都渗进了一些员工激励、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的相关决策等。

3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由主体、客体、媒介三部分组成: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主体是工作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其主体就是人。

多种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构成的客体,根据文化的性质差异可以将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历史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地域差别又可以分为母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等。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沟通手段等。

4 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

4.1 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消极影响

4.1.1 文化差异是工作群体管理的最大障碍

跨国酒店(集团)工作群体成员的不同文化背景成为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括在一个群体内部由于成员分属不同文化、教育、权力背景的阶层而产生的冲突。如果对广泛存在于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的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对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差异等缺乏有效管理,就会造成工作群体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的低效。在工作群体中,管理者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有着不同的需要、期望和工作动机,因而在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从而增加了工作中意义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4.1.2 多元文化会造成沟通不畅

多元文化会造成工作群体内部成员沟通不畅,运行效率低下。在横向沟通方面,由于跨国酒店集团东道国与集团总部的地域空间距离,及不同地域带来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变得更加困难;在纵向沟通方面,也由于层级较多而增加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的可能性,加之不同文化背景成员间对同一命令的理解也不同,易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对称或失真而导致沟通不畅,也造成工作群体运行的低效率。

4.1.3 损害工作群体决策有效性

首先,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工作群体每个成员对于目标的发展、工作价值、经营理念等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期望,在理解整个工作群体的战略目标或工作群体的经营理念及价值取向时,各个成员会以其本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对工作群体做出有差异甚至是误导性质的期望评价。这些迥异的甚至是错误的期望与评价必然会导致其对整个工作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经营理念的误解。

其次,由于工作群体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往往由于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在决策时或贯彻执行决策时,会持己见,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及解决问题,导致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决策,或在实施决策过程中持不一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也会导致决策制定迟缓,浪费精力与时间,预定的决策目标也较难地去实现。

4.2 多元文化对跨国酒店工作群体的积极影响

跨国酒店的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在资源获取方面,可促使酒店工作群体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聘用成员充实当地工作群体人力资源的能力;系统灵活方面,提高了酒店工作群体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方面,可以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酒店工作群体制定决策的能力;在创造性方面,视角的多样性和减少一致性的要求可以提高酒店工作群体的创造力。

对于跨国酒店的工作群体的成员来讲,多元文化具有如下积极影响:

4.2.1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存在使得酒店企业工作群体在进行决策时,通过成员间的持续争论和广泛交流,形成群体智慧,产生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形成网络性决策思路,从而对某一问题的把握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同时,由于对决策制定的广泛参与,成员对形成的决策方案达成了一致的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决策的执行水平。

4.2.2 提高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虽然使工作群体的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更为其带来了优势。一方面,酒店工作群体中的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使管理者意识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懂得其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更恰当地理解异地、异邦消费的需求,制定出针对本工作群体目标市场的具鲜明区域特点的战略,提高工作群体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使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成员在沟通交流中观点与认识互补,不断改进管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4.2.3 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

文化的摩擦与融合总是相伴而生的,贯穿于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发展过程的始终,在群体内部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交往和学习,取长补短,逐渐认可、接受对方文化,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企业其他层面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企业中,价值观如果没有整合好,就会导致管理问题的出现。因此,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其他问题的文化摩擦就会得到快速的解决。

多元文化的整合与重塑可以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并赋予全新的内容,同时各个部门还需要积极地进行倡导学习,不断地通过批评和信息的反馈,才能达到企业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多元文化可以大力弘扬企业的创新精神,真正引导企业员工冲出更高层的文化融合,找到文化的契合点,发挥企业多元文化的优势,真正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

4.2.4 利用多元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不同文化相遇,当一文化中的某种有用的价值为另一文化所不具备时,这种有用的文化价值就必然会被另一文化所汲取、融合、利用和发挥。当不同个性的文化相处时,文化因子必然会互相吸引、溶化、调和以致发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并逐步统合为一种新型文化。新的文化体系具有新的内容、性质和功能,产生竞争优势。因此,多元文化带来文化冲突的同时也能够为跨国酒店工作群体带来多样性优势。

5 对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群体管理策略的要旨在于,管理者能够非常有效地了解所要管理的文化群体的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成员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在了解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正视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以便于酒店企业管理者有针对性利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成员,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 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跨国酒店在扩张过程中,应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在对各种文化差异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逐渐磨合并形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共享的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发展有赖于各层次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理解与沟通。

首先,要理解各自本身的文化。理解自身文化能够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自我意识是交往中识别与其他文化异同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统。

其次,要理解他文化。理解他文化,有一个“文化移情”的过程,一方面要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以他文化为参照系统审视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以客观立场对待他文化。这样,在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形成集中各文化优势的、自成一体的企业成员共享的文化成果。

5.2 开展多元文化培训

在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开展多元文化培训的内容可包括:地异质文化的敏感训练、语言学习、冲突的沟通处理等。且须明确培训目标,使成员审视自我在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目中的表现形象,梳理管理的具体行为规范,打破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中的文化障碍,强化合作与联系。培训形成可灵活多样,可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集合起来开展座谈与讨论、演讲与报告、示范演练、重复性技能比赛等。

5.3 实施管理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有两层意义:一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逐步消除文化摩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二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以其特有的异域文化影响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显示一个组织对多元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以此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科学的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是与群体的本土化进程一致的。本土化进程并非一味迎合所在地通用的管理风格,而是在坚持原企业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地成员思维方式的理解及对他们某些习惯的尊重。尽可能地聘用本地成员及本地管理人员,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优化了人才配置,使业务更加顺利开展。

管理本土化使更多的跨国酒店企业意识到对于在异地经营、投资及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5.4 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策略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由于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母国文化和所在地文化的巨大差异,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成员服从母国的管理模式。而可行的方式是用母国的文化对子文化工作群体的当地成员进行逐步、渐进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使工作群体所在地成员逐渐适应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或维护者。文化渗透成功,通常会为工作群体带来的利益是巨大和持续的。

5.5 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活动时,由于其母国文化和工作群体所在地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酒店集团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文化差异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管理环境,此时,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工作群体所在地的子文化群体进行控制管理。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发生直接冲突,也可避免资金的浪费。

6 结 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真正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企业虽然可以成长,但是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是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新型的生产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保持适度冲突水平的工作群体中,能唤起必要的工作群体变革,使工作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工作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绩效。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跨国酒店集团的管理人员要学会把文化差异作为工作群体的一种优势加以利用,正视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及这种差异对管理的影响,选择符合工作群体自身特点、适合工作群体发展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使工作群体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及活力。

参考文献:

[1]赖辛格·托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刚.跨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展望[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刘中艳.旅游饭店集团化跨文化管理战略[J].集团研究,2003(8).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美日文化;文化差异

1.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理论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师“饥饿加皮鞭”式的管理,20世纪初,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奥则揭开了现代管理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许多美国人为之震惊,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并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日本的管理机制、管理文化以及由这些管理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促成了《Z理论》、《日本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等书籍的出版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热潮,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方式也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和推广。

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

2.1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文化根基上说,美国的文化精神追求个人主义、创新、勤奋工作和冒险,也崇尚物质追求与实用主义、道德关心和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日本由于民族的单一性、社会结构的同质性以及“文化的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这样不同的文化根基就决定了美日两国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

2.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特征

2.2.1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个人奋斗精神

美国企业在70、80年代后摈弃了“人并非生产力中关键因素”的陈旧观念,认识到人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突出强调对人的关怀、尊重、信任,以及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

(2)管理体制的开放,提倡竞争

建立一种开放型的管理体制,更多运用人与人这间的默契合作来纠正硬化的行政协调措施,以创新行为代替繁杂分析。例如,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

(3)强调顾客至上、树立企业形象

首先,成功的美国公司都尊重顾客,甚至不厌其烦地跟顾客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克服那种“价格傲慢”和“技术傲慢”的思想。其次,作到对顾客充分负责,否定了过去产“只要卖掉就是成功”的理念。再次,树产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

2.2.2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强调“和”的观念

“和”是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企业成为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例如,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特别注重精神层次的教化和灌输,把“忠”、“和”精神与企业治理巧妙结合起来,灌输给员工,使他们感到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小团体,而是为追求人类生活的共同幸福。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相处,企业发展以人为主。

(2)实行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进行全面推广,目前已作为一种制度沿用下来,尽管这种制度不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终身雇佣制贯穿日本员工生活与工作纲领。终身雇佣制其作用在于:1、可以解除员工失业的后顾之优,有利提高生产率。2、有利于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3、企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4、迫使企业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以解决随技术的进步而导致的人力过剩的问题。

(3)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是依据职工的学龄前历、工龄、能力、效率等确定职工工资历的工资历制度。

(4)推行企业工会制度

日本企业工会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企业单位成立的工会,工人一进工厂就自动加入工会成为会员。一是按工种和行业组成的工会,这种工会占工会总数的比重很小。日本企业推行工会制度,以缓解劳资关系的紧张。

3.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分析

综合美、日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征,我们得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在各自文化根基的影响下,美国的企业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职工仅把企业看作是实现自我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场所和手段,以严格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重法轻情;而日本的企业文化讲究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以和为贵。

尽管两国的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很大,但两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企业文化管理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与他们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明武.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J].管理与财富,2002(3):3739

[2]唐震.家族文化视角中的美、日、中三国家族企业比较[J].软科学,2003,17(4):3638,58

[3]李明武.从企业管理文化看美日经济的潮起潮落[J].学术论坛,2002(2):6870

[4]吴敏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日管理的文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9):9094

[5]王亚锋.美、德、日、中的管理异同[J].企业文化(上旬刊),2014(9):8081

[6]初玉明.感受GE管理文化提高现场管理水平[J].经济视野,2013(22):489489,491

[7]徐家锋.企业管理思维中的文化因素――中美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4547

[8]樱子.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J].现代班组,2014(5):23

[9]王缨.管理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J].中国纺织,2010(3):8687

[10]徐浩.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0(9):174175

[11]高峰.人本化:国有企业管理文化模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2(12):175175,177

[12]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走向(二)[J].造纸信息,2009(12):2931

[13]松森.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趣谈[J].中国质量,2005(4):25,24

[14]程新富.浅谈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措施[J].市场研究,2004(8):1718

[15]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管理的6大主题[J].管理与财富,2004(7):4849

第9篇

由于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所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英语,了解各国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在各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基础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并且跨文化交际能够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待人接物、、文化知识、行为举止以及国家典故传说等,进而可以更清楚的明白英语的用法,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交流。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英语教师如若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让学生适当的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2.1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般为课堂,所以高中英语教师也可以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战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与中国的现代生活的文化相对比。例如:某校高中英语教师把课堂设置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战场”,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的差异,如:为学生讲解中西方对待城乡生活的态度及看法。除此之外,高中英语教师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总结归纳差异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扩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

高中英语教师如若仅仅靠教学课堂作为培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扩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手机、电脑、电视、报纸等)查找西方文化,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某校高中数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为学生扩宽了认识西方文化的渠道———这位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室中为学生设立了一个专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角,这个学习角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不同的渠道查找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把所查找的资料粘贴到学习角以供所有的学生参考。然后在特定的时间举办一场西方文化知识竞赛,最后评比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来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提升高中英语水平。

2.3有机结合语言与文化教学,提升西方文化价值

虽说西方文化对学生学习高中英语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却并没有注意到在教学中的价值,从而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传授。所以在高中英语教育中,教师必须学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在西方文化中“old”代表着某人需要被帮助,然而在中方文化中“old”表示年老,并且中国人喜欢在朋友的姓氏前加一个“老”字,其主要表示对朋友的尊敬以及亲切之感。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学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升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并且以便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4合理设置高中英语课外活动

高中英语教师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合理的设置高中英语课外活动,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西方文化。例如:某校高中英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相关短片,让学生在短片中体验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报纸、音像等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

3.结语

第10篇

2001年10月经过18个月的谈判,阿尔卡特在支付了3.12亿美元的现金后拥有新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50%+1股的股份;

2003年11月21日 中国香港 雅虎以纯现金方式收购香港3721网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份,并与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结成技术同盟;

2003年12月5日德隆旗下的沈阳合金投资有限公司提示性公告,称该公司独资收购美国MURRAY集团全部资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同月11日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巴黎欧莱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时宣布欧莱雅正式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

2004年1月29日 TCL国际与全球“彩电之父”法国汤姆逊完成跨国购并之旅……

一时间,中外企业间的购并市场风起云涌。

购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据调查,全球过去20几年中有65%的购并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差异是造成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中外企业在购并以及之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现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顺利实现购并目标最大的、也是天然的障碍。

思维方式的不同

国内企业华立集团在收购了美国飞利浦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后成立了新的项目小组,负责人是名外国专家。为了表示对项目的关注,华立董事局总裁汪力成每天打电话向他询问项目的进程,同这名外国专家进行沟通。可是一个星期之后,这名专家却提出了辞呈,理由是没有得到信任。这就是双方认识上的差异:在国内企业中,最高管理者每日的沟通是赏识的表示,但在国外却被理解成不信任。

所以企业在购并整合中不能忽视双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意识决定行为,意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同一问题上认识的不同,最终导致整合“事倍功半”,双方陷入互相指责的境地。

治理理念的差异

受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员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维系着企业的运转,公司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更多的考虑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业的一大特色;而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则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员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在企业购并后的整合中,情治与法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无论是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引进来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曾有国外企业A收购了国内企业B,之后在整合中出于精简机构的需要将取消原企业的副经理一职。消息一传出,这些副经理们纷纷动用各种关系进行游说,甚至威胁将带走一部分业务骨干。最终购并方没有妥协,坚决裁掉了这几名副经理。但是在之后新企业的运行中却发现员工“遵规守纪”意识加强了,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缺乏原有的凝聚力。究其原因发现是新企业的做法让中国的员工觉得人人自危,而在国外员工看来裁员却是剩余员工动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在购并后整合中碰到的治理理念差异带来的问题。

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不论是原先企业内部整合还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购并整合都存在员工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但是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这一矛盾更加尖锐:习惯“上传下达”工作方式的国内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已被固化,他们认为只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就是尽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让他们习惯于被动的工作方式;但在国外企业中,员工更习惯于主动的工作方式:他们会将个人的观点溶入日常工作指令中,追求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在跨国购并整合中出现了中方领导常发出“外国员工不好管理”的感叹,而外方管理者却认为“中方的员工没有个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实现“文化整合”

如何解决整合中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呢?

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走出国门的海尔的成功经验对后来者应该有重要的意义:立志进入世界500强的海尔通过购并、独资进入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育健全的市场,和东南亚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如果单纯照般照抄青岛海尔的成功经验成本太高,而完全按照当地的习惯办事又会为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海尔的解决方法是:在输出资本的同时输出文化——将青岛海尔的先进积极企业文化与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整合”,创造出新的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

以一个美国海尔子公司为例:为了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海尔在海外的企业都是雇佣当地的员工,任命当地的管理人员。在激励员工制度上,青岛海尔的做法是将干好和干不好的员工的名单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国就不行了,当地的员工不同意。怎么办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个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猪——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猪。这样既体现了海尔“赏罚分明”的特点又得到当地员工的支持,顺利解决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

反面教材则是肯得基“两进”香港市场的例子:肯得基很早就对香港市场虎视眈眈了,在它第一次进入香港时,完全照搬自己在西方的做法,没有注意到香港人的饮食习惯与东方传统饮食是一致的——排斥非常油腻的食品,所以肯得基进军香港市场的第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到了第二次进军香港的时候,肯得基对自己的食品做了改变:在保持肯得基全球同一形象的前提下,结合香港人的口味开发香港肯得基的特色食品,让肯得基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进军香港时常的时候,肯得基改变的不仅仅是食谱,而且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适合香港人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从海尔和肯得基的例子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是企业购并整合的天然障碍,实现文化融合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1篇

2001年10月经过18个月的谈判,阿尔卡特在支付了3.12亿美元的现金后拥有新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50%1股的股份;

2003年11月21日中国香港雅虎以纯现金方式收购香港3721网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份,并与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结成技术同盟;

2003年12月5日德隆旗下的沈阳合金投资有限公司提示性公告,称该公司独资收购美国MURRAY集团全部资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同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巴黎欧莱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时宣布欧莱雅正式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

2004年1月29日TCL国际与全球“彩电之父”法国汤姆逊完成跨国购并之旅……

一时间,中外企业间的购并市场风起云涌。

购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据调查,全球过去20几年中有65%的购并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差异是造成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中外企业在购并以及之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现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顺利实现购并目标最大的、也是天然的障碍。

思维方式的不同

国内企业华立集团在收购了美国飞利浦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后成立了新的项目小组,负责人是名外国专家。为了表示对项目的关注,华立董事局总裁汪力成每天打电话向他询问项目的进程,同这名外国专家进行沟通。可是一个星期之后,这名专家却提出了辞呈,理由是没有得到信任。这就是双方认识上的差异:在国内企业中,最高管理者每日的沟通是赏识的表示,但在国外却被理解成不信任。

所以企业在购并整合中不能忽视双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意识决定行为,意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同一问题上认识的不同,最终导致整合“事倍功半”,双方陷入互相指责的境地。

治理理念的差异

受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员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维系着企业的运转,公司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更多的考虑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业的一大特色;而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则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员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在企业购并后的整合中,情治与法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无论是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引进来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曾有国外企业A收购了国内企业B,之后在整合中出于精简机构的需要将取消原企业的副经理一职。消息一传出,这些副经理们纷纷动用各种关系进行游说,甚至威胁将带走一部分业务骨干。最终购并方没有妥协,坚决裁掉了这几名副经理。但是在之后新企业的运行中却发现员工“遵规守纪”意识加强了,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缺乏原有的凝聚力。究其原因发现是新企业的做法让中国的员工觉得人人自危,而在国外员工看来裁员却是剩余员工动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在购并后整合中碰到的治理理念差异带来的问题。

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不论是原先企业内部整合还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购并整合都存在员工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但是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这一矛盾更加尖锐:习惯“上传下达”工作方式的国内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已被固化,他们认为只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就是尽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让他们习惯于被动的工作方式;但在国外企业中,员工更习惯于主动的工作方式:他们会将个人的观点溶入日常工作指令中,追求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在跨国购并整合中出现了中方领导常发出“外国员工不好管理”的感叹,而外方管理者却认为“中方的员工没有个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实现“文化整合”

如何解决整合中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呢?

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走出国门的海尔的成功经验对后来者应该有重要的意义:立志进入世界500强的海尔通过购并、独资进入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育健全的市场,和东南亚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如果单纯照般照抄青岛海尔的成功经验成本太高,而完全按照当地的习惯办事又会为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海尔的解决方法是:在输出资本的同时输出文化——将青岛海尔的先进积极企业文化与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整合”,创造出新的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

以一个美国海尔子公司为例:为了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海尔在海外的企业都是雇佣当地的员工,任命当地的管理人员。在激励员工制度上,青岛海尔的做法是将干好和干不好的员工的名单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国就不行了,当地的员工不同意。怎么办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个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猪——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猪。这样既体现了海尔“赏罚分明”的特点又得到当地员工的支持,顺利解决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

反面教材则是肯得基“两进”香港市场的例子:肯得基很早就对香港市场虎视眈眈了,在它第一次进入香港时,完全照搬自己在西方的做法,没有注意到香港人的饮食习惯与东方传统饮食是一致的——排斥非常油腻的食品,所以肯得基进军香港市场的第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到了第二次进军香港的时候,肯得基对自己的食品做了改变:在保持肯得基全球同一形象的前提下,结合香港人的口味开发香港肯得基的特色食品,让肯得基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进军香港时常的时候,肯得基改变的不仅仅是食谱,而且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适合香港人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从海尔和肯得基的例子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是企业购并整合的天然障碍,实现文化融合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2篇

2001年10月经过18个月的谈判,阿尔卡特在支付了3.12亿美元的现金后拥有新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50%+1股的股份;

2003年11月21日中国香港雅虎以纯现金方式收购香港3721网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份,并与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结成技术同盟;

2003年12月5日德隆旗下的沈阳合金投资有限公司提示性公告,称该公司独资收购美国MURRAY集团全部资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同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巴黎欧莱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时宣布欧莱雅正式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

2004年1月29日TCL国际与全球“彩电之父”法国汤姆逊完成跨国购并之旅……

一时间,中外企业间的购并市场风起云涌。

购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据调查,全球过去20几年中有65%的购并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差异是造成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中外企业在购并以及之后的整合过程中发现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是顺利实现购并目标最大的、也是天然的障碍。

思维方式的不同

国内企业华立集团在收购了美国飞利浦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后成立了新的项目小组,负责人是名外国专家。为了表示对项目的关注,华立董事局总裁汪力成每天打电话向他询问项目的进程,同这名外国专家进行沟通。可是一个星期之后,这名专家却提出了辞呈,理由是没有得到信任。这就是双方认识上的差异:在国内企业中,最高管理者每日的沟通是赏识的表示,但在国外却被理解成不信任。

所以企业在购并整合中不能忽视双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意识决定行为,意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同一问题上认识的不同,最终导致整合“事倍功半”,双方陷入互相指责的境地。

治理理念的差异

受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员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维系着企业的运转,公司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更多的考虑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业的一大特色;而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则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员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在企业购并后的整合中,情治与法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无论是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引进来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曾有国外企业A收购了国内企业B,之后在整合中出于精简机构的需要将取消原企业的副经理一职。消息一传出,这些副经理们纷纷动用各种关系进行游说,甚至威胁将带走一部分业务骨干。最终购并方没有妥协,坚决裁掉了这几名副经理。但是在之后新企业的运行中却发现员工“遵规守纪”意识加强了,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缺乏原有的凝聚力。究其原因发现是新企业的做法让中国的员工觉得人人自危,而在国外员工看来裁员却是剩余员工动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在购并后整合中碰到的治理理念差异带来的问题。

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不论是原先企业内部整合还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购并整合都存在员工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但是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这一矛盾更加尖锐:习惯“上传下达”工作方式的国内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已被固化,他们认为只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就是尽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让他们习惯于被动的工作方式;但在国外企业中,员工更习惯于主动的工作方式:他们会将个人的观点溶入日常工作指令中,追求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在跨国购并整合中出现了中方领导常发出“外国员工不好管理”的感叹,而外方管理者却认为“中方的员工没有个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实现“文化整合”

如何解决整合中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呢?

在跨国购并整合中,走出国门的海尔的成功经验对后来者应该有重要的意义:立志进入世界500强的海尔通过购并、独资进入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育健全的市场,和东南亚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如果单纯照般照抄青岛海尔的成功经验成本太高,而完全按照当地的习惯办事又会为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海尔的解决方法是:在输出资本的同时输出文化——将青岛海尔的先进积极企业文化与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整合”,创造出新的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

以一个美国海尔子公司为例:为了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海尔在海外的企业都是雇佣当地的员工,任命当地的管理人员。在激励员工制度上,青岛海尔的做法是将干好和干不好的员工的名单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国就不行了,当地的员工不同意。怎么办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个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猪——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猪。这样既体现了海尔“赏罚分明”的特点又得到当地员工的支持,顺利解决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

反面教材则是肯得基“两进”香港市场的例子:肯得基很早就对香港市场虎视眈眈了,在它第一次进入香港时,完全照搬自己在西方的做法,没有注意到香港人的饮食习惯与东方传统饮食是一致的——排斥非常油腻的食品,所以肯得基进军香港市场的第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到了第二次进军香港的时候,肯得基对自己的食品做了改变:在保持肯得基全球同一形象的前提下,结合香港人的口味开发香港肯得基的特色食品,让肯得基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可以看出在第二次进军香港时常的时候,肯得基改变的不仅仅是食谱,而且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适合香港人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从海尔和肯得基的例子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是企业购并整合的天然障碍,实现文化融合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3篇

关键词:性别差异;语音语调;词汇;句法

一、引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她们强烈要求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应享有平等权利,并认为语言中存在大量歧视女性的现象。由此,自六十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将语言研究与更普遍的社会生活规则和象征体系联系起来,描绘妇女生活中的语言和妇女的语言现象,注重先前语言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即语言产生及运用中的性别因素,语言和性别的内在关系。短短几年内,美国就同时有三本系统论述英语性别差异的专著问世(Thorne &Henley 1975;Key 1975; Bodine 1977:104)。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试图找出造成各种差异的潜在原因(Thorne &Henley1975;Kramer 1975;Platt &Platt 1975;Esposito 1979;Spender 1980;Finegan 1987)。社会语言学所考察的性别差异现象,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语用心理等因素引起的“社会性别”现象(Rubin& Nelson 1983;Sachs 1975;Kuwabara et al 1984)。目前,男女性别差异研究已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最核心内容之一。

二、女性语言特点

女性语言的特点可以从音韵、词汇及句法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语音语调上,女性在语言上发音更加标准。语言学家Trugill(1972)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男性把词尾ing发为不标准的前鼻音|in|,而女性发后鼻音|i|的机会较男性多得多。因而可以体现女性的发音比男性标准。Edelsky(1979)采用征询法,发现当采访者为女性时,女子使用升调的机会要比男性多的多。回答问题时,也经常用带有疑问、征询的升调,而男性一般用语气坚决、肯定的降调来回答。Lakoff(1973)认为,上述调型反映出女子英语语气犹豫不决、体贴尊重对方的心理特征。

第二、词汇选择上,首先,女性经常使用一些夸张意味的形容词。如“adorable,divine,gorgeous,charming”等形容词,而男性则比较少用。表达同样心情,女性会说“What a devine idea!”而男性则会说“What a terrific idea”;其次,女性多使用感彩强烈的副词。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言中频繁地使用如so,such,quite,terribly,vastly等副词。与男性惯用词相比,上述词显得软弱无力,没有实在意义。再次,女性擅长使用一些颜色词。Thorne &Henley(1975)在综述色彩词语研究时声称,女子不但在色彩辨认方面优于男子,就是在色彩描述方面的准确率也高于男子。根据Lakeoff(1973)的研究结果,使用有些词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如比起男性,女性更擅长准确描绘色彩,更常用一些少见的颜色词汇。人们认为,女性所用颜色词比男性准确是由于她们对美的外在形式感受较男性深刻。最后,女子的语言较男子优雅、含蓄并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她们很少使用damn,shit等这些粗俗的诅咒语。总的来说,女性用词往往比男性用词礼貌、委婉。Lakeoff(1973)认为,Oh dear!是女性语言,Shit!则为男性用语。

第三、句法选择上,首先,女性常用Kind of和sort of等模糊词使自己的话显得不那么武断。如It’s kind of hot in here,I’d sort of like to see that movie等。女性使用这类语气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其次,女性擅长使用强烈夸张的句型以加强感情效果。Reik(1954)、Traugott(1980)以及Wardhaugh(1972)都注意到,女性不但喜欢使用象darling,divine之类的形容词,她们也善于在话语中采用如 I nearly fainted!How tremendously interesting!这样一些带有典型女子特征的句式表达。再次,使用礼貌委婉的句法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莱考夫(1973:56)曾经说过:女子的话语,要比男子的听上去“客气的多”。对于请求,女性常用礼貌客气的说法如“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等。最后,女性比男性还更加频繁地使用反意疑问句。如对于“He’s a nice guy.”女性往往会加上反意问句“He’s a nice guy,isn’t he?”反意问句的使用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女性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不自信。女性言语中反意疑问句的大量使用,又一次证明了Lakoff(1973)的“女性语言压制女性自我”的观点。

三、性别差异的根源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语言学家开始致力于探讨语言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性别差异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这里仅借用两种理论来分析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男性支配论”

上世纪70年代,Lakoff(1973)认为,男女之间因性别引发的一些语言差异,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反映。Thorne& Henley(1975)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更加确定了“男性支配论”对于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形成的影响。男性在社会上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在话语中呈现出权势的风格。反过来,语言性别差异又加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二)“文化差异观”

Ray Birdwhistell(1971)认为,男女在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变体实际上是其生物性区别特征的文化解释表征。语言学Maltz(1982)等人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孩提时就形成了不同的活动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女孩常在室内活动,男孩则喜欢户外活动。这种差异使男孩女孩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他们用与自身性别相符的行为来体现自己在同性群体中的归属性,这样便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亚文化群体。以Trudgill(1972)为代表的一批社会语言学家从男性特殊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男性语言中隐含着一种隐性尊严,这与男性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差异观”认为男女交流不仅是跨性别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本质是统治和权威的体现,与解释性别差异毫无关系。尽管结果是男性统治,但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男性并没有企图去统治。解释男女语言差异,而不对任何一方加以谴责。

四、结语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与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宗教观念、人们的思维方式、态度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从而为人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不同角度和方法。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言语的性别差异的反映各异。造成言语性别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语言性别差异从客观上表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次要地位。我们要意识到差异的客观存在并理解产生根源,也要正视其存在现实。语言是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短期之内这种现象不会有很大改观。只有深刻了解两性在心理及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Barrie & Henley, Nancy1975. Language and sex.Rowley,Mass:Newbury.

2、Birdwhistell, R. 1971. Kinesics and

context.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Edelsky,Carole 979.Question intonation and sex roles.Languagein Society,8:15-32.

4、Esposito,A.1979.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onversation.Language and speech,22:213-220.

5、Kramer, Cheris 1975. Women’sspeech:separate but unequal? Language and sex.Rowley,Mass:Newbury.

6、Kuwabara.H.et al 1984. Language and speech.27:135-145.

7、Lakoff,Robin 1973.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Language in Society,2:45-79.

8、Maltz,Danil N.& Borker.A cultural Approach to Male/Female Miscommunication.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9、Rubin& Nelson.1983. Multiple determinants of a stigmatized speech style,Language and speech,26:273-290.

10、Sachs,J.1975.Language and speech:difference and dominance.Rowley,Mass.:Newbury.

11、Spender,D.1980.Man made language.London:Routledge&Kegan.

12、Trugill, Peter 1972.Sex, co-vert prestige,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Language and speech.

13、张宜波,刘秀丽.女权运动与英语词汇的发展兼议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14、陈晓兰.女性主义语言研究与文本分析[J].国外文学(季刊),1999(2).

第14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14 ― 02

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

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

1.问候语差异

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他们见面时通常是“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Nice day ,isn’t it?”

2.礼貌用语差异

美国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哪怕是别人帮你做了一丁点的事,必定谢不离口,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4〕而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像美国人那样谢不离口,在家人及亲友之间,就更少说“谢谢”,说多了,反而觉得生疏见外。

还有一点也是常见的,那就是道歉。比如请人让路,说声“对不起”,其实是叫你“Get out of my way , so I can come out.”(你走开,我才可以过去。) 〔5〕只是这种“命令”有了“对不起”,让人更容易接受。在不少场合,“Excuse me”等于汉语中的“借光”或“劳驾”。比较文明的中国人一般都是以“请”开路,达到同样的效果。中国人在此方面就显得较“矜持”,只要不是太严重的失误,不需要那么多“对不起”。

3.称呼语的差异

西方人对亲戚的称呼并不是很严格,因为他们的家庭结构较简单,和父母同辈的女性亲戚一概称为aunt,男性亲戚被称为uncle,有时晚辈甚至直呼他们的名字,在同辈间一般都是直呼其名。而家庭结构相当复杂的中国人,非常注重称呼语,老幼尊卑很有讲究,祖父母、外祖父、父母、叔伯、阿姨、兄弟姐妹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不能乱用。如果没有如此细分,也许一个小孩站在院子里大叫一声“表哥”,就会一下子冲出好几个。所以对称谓的严格要求还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美言语交际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交际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美两国处在不同的生态、社会及宗教环境,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言语习惯。〔6〕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维方式不同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7〕因此,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式的谈话,如果他们真的需要帮忙,他会直接跟你说;中国人说话不采用直接切入式,通常先铺垫一下,再说出自己的请求等。

2.价值取向不同

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体,崇尚个人奋斗、自我肯定、高度重视个人权力;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不喜欢争强好胜。

3.习俗文化不同

有些习惯用语在中国民俗中并不算干涉他人隐私。相反,倒透出一种关心和亲切。受此影响,有些中国人在用英语交际时也容易照此办,但那些所谓的问候语到了美国人耳中就失去打招呼的意味,因为有些信息在他们看来多属于个人私事。〔8〕

四、提高口头言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陌生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虽然这些知识不能保证我们准确无误地预见别人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但会给我们的深入思考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让我们在交际过程中,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样的事,才算尊重交际对方,又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打动对方,取得预期的目的。〔9〕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小说等材料,观看反映英语国家生活的电影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具体的社交场景。阅读相关西方文化材料和观看相关影片,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取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2.向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学习。通过与他们谈话、交往、工作了解他们的文化。同时,我们的朋友、同事和邻居也可能给我们提供新的西方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新的信念和习惯。记得大学里一名美籍外教,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坐在桌子上或把脚翘在凳子上。我们看了都觉得她没有一点形象。后来渐渐与她熟了之后,发现了更多“古里古怪”的行为举止。这是她“粗鲁”吗?其实不然,这只是表现出美国人喜欢随意的习惯。在向西方人学习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接人接物,把文化差别看做是学习的资源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3.参加西方的文化活动。每个人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会转变和加深对外族文化的认识。比如庆祝节日、宗教仪式、社区生活等,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有效的拓宽我们的视野并使我们更好的融入到其中。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的来临,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美国人在圣诞前夕的好长一段时间都会去购物,然后装扮自己的家,与亲人欢聚一堂,带着虔诚的态度向上帝许愿。这一点与中国的新年相似,都是人们带着美好的祝愿期待来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从而提高交际效果。

4.掌握英语语言。这无疑是学习其文化最有效的方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某个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反映在其语言之中。外语能力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力保证,语言的正确使用是成功传递信息或表达情感的前提条件。结合语言学习,培养文化差异意识,促使我们与外国人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但对于外语的学习,母语干扰,几乎贯穿始终。〔10〕外语的使用可以增加个人的交际策略,拓宽思考的角度。所以对于英语的使用者来说,不仅要意识到自己要表达什么,而且还要知道如何得体地表达和交流,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交际是双向的过程,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从对方的文化实际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成功的交际。本文粗略的讲述了中美在日常交际中用语习惯的不同,并提供了几点加强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的方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杨海庆.中西文化差异及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2005:18.

〔2〕连淑能.语言・社会・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32.

〔3〕吴龙森.专家学者谈如何学英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63.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1.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3.

〔6〕厦门大学教务处.厦门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N〕.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602.

〔7〕连淑能.语言・社会・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6.

〔8〕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17.

第15篇

两性用语差异

女性对颜色词语的掌握能力胜于男性

一般来说,女性对颜色词很敏感。他们擅长使用颜色词,如淡紫色,紫红色,灰褐色等,这些词听起来高雅。而男性不使用这些词,他们对颜色词没有兴趣。再如,加拿大语言学教授克洛科德博士1981年对约克大学的学生做过一次测验,测验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有20种色彩的颜色板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写出颜色名称,结果女生能写出71%的颜色名称,而男生只能写出46%;二是提供五组相近的颜色,每组包括两种,让学生写出两种颜色的区别。结果女学生能写出颜色差异的占63%,而男生只占40%。

从审美角度看,女性对美的外在形式感受较男性深刻。女性在一起喜欢议论各种颜色,如果一个女子不识颜色及衣饰的花色,社会上则习惯于认为她不符合女性的性别角色,因而要受到别人的轻视或嘲笑。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比男性能更多更精确地使用表示色彩的词语,进行色彩的描绘。

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

女性在语言活动中喜欢使用情感词,如赞美词、礼貌词、强调词等。据研究,女性使用情感词的频率刚好是男性的两倍。她们善于使用语言的表现手段和描绘手段,其目的并不在于恭维对方,而在于使谈话顺利切题,从而有利于满足听话者的某种虚荣心理,使双方进行愉快的话语沟通,避免语塞。在口语中,我们会经常注意到女性较男性更多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一些亲密语词来表示情感。

形容词的运用

女性常会过多地使用一些带夸张意味的形容词。虽然这些词男性也经常使用,但它们被使用的场合及其含义都有所不同。

副词的运用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一些程度副词来加强语气。而男性在表示强调时,则常使用语气较弱的词语,这可能同男性的镇定沉着和情感不易外露有关。

亲密语词

女性常被社会定为温柔、善良、贤惠。她们在语言上常使用高度的亲密语词,以示对听者的爱恋,关怀或恋爱。由此可见,情感词成了交际的剂,同时也是女性情绪易于外露的表现。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如果女性偶尔使用粗俗语,则会被认为没有修养或无教养。

日常交谈差异

话题选择差异

日常生活的交谈中,两性各自经常谈论的话题很不一样。一般地,女性较多谈论的话题往往涉及个人、关系当前的事情。而男性喜欢的话题恰恰相反,他们较少地直接袒露自我,与即时情景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男性话语量女性多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性说话比男性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有人曾在某次社会聚会上连续三个小时观察一对夫妇,发现在此期间,丈夫说话的时间是妻子的五倍之多。但事后向在场其他人征询他们对这对夫妇的印象时,竟然人人觉得丈夫说话不多而妻子却非常健谈。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调查研究都得出这样一个与人们观念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男性话语量多于女性。

交谈中,女性比男性更善于合作

一般认为,女性在交谈中表现比较为合作,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倾向于自己来控制话题的选择与说话的机会,不肯轻易让出发言权。在交谈中,男性的话题转换跳跃较多,连贯性不强。他们并不注意听者的反应与参与。当然,在别人讲话时,他们反应较缓慢,多半是不置可否,少有肯定赞同的评论。谈话期间,男性常常打断别人说话,并且口气直接、生硬,因而男性之间的交谈常常说话声音较大,相互对立与攻击较多。争吵、吼叫、诅咒、威胁、讥讽等情况都显著地多于女性间的交谈。

而异性间的交谈基本上是在男性的控制和掌握之下。情况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在于女性在交谈中表现的较为合作,含蓄,以及较积极地反应并听取对方的意见,而男性则更易于抓住说话机会,并时常打断话题,从而使女性更多地以沉默相对。

形成两性语言差异的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

男女性别角色的言语行为是受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这些期待和要求以“固定模型”的形式普遍存在与人们的观念之中,构成几乎无所不在的强大社会压力,使人或者自觉地,或者被迫地依照这些模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符和这些期待和要求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常规的偏离,并常常遭到社会的反对或否定。例如在西方社会,女性的话语风格,如委婉,含蓄,以情感表达为主,常使一些职业女性在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男性竞争更加困难。但是,如果他们以男性的粗犷,豪爽,幽默的话语风格对人说话,又可能被认为没有女人味,并招致男性和其它一些女性的非议。

男女心理发展特点

异性的生理特点是男女心理发展不同的基础。在青春发育期以前,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形成任务和责任感等方面比男性成熟得早,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岁或一岁半。青春发育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喜欢逞强,好称英雄,喜欢直截了当,但较粗心,不太注重细节。而女性文静恬弱,温柔纤细,有柔弱感,感情丰富细腻,因而强烈向往异性的支持爱护和保护,气量不大,缺乏自信。由这些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推知女性喜欢使用情感词,善用委婉语,言语含蓄;不喜欢左右话题与她们的依赖性有关,喜欢使用反意疑问句与她们缺乏自信、疑心重有关。

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