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结构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结构入手。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结构;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理解和解释更是众说纷纭。如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时期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结构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的特征。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林毅夫(2009)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就银行本身,可以分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白钦先(2003)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考察金融结构的表现形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关系方面:易宪容,黄少军(2004)从银行观,市场观,法制观,功能观阐述了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喻平(2005)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发,探讨金融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金融结构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关于金融结构的分析,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我国现在是银行主导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的市场证券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1.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责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的第一个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银行的资产负责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场导向结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要大得多。第二个特征是:对于前者,贷款是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

2.从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银行贷款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债券市值和发行结构等几个方面。

3.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方面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于:对于前者,居民资产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金和存款;后者对股票和其他股权,债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从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差别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权类证券的比例较后者为高。第二,在债券类证券中,前者的公开流通债券同银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银行借款要远远多于公开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及其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选取GDP与JRXG、JRJG,JJJG四个指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剔除不显着变量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及VAR模型以反映其对GDP作用的大小程度。四个指标的取值时间跨度为13年(1995-2007)。

2.衡量指标定义。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值/GDP,金融结构指标=(金融资产总值-各项存款-各项贷款)/金融总资产,经济结构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GDP为相关各年度实际值。所有的数据来源于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Eviews5.0中提供数据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示法,主要是趋势图和散点图;单位根检验主要是DF检验和ADF检验等。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个数据的平稳性,各个变量选择都选择具有常数项,滞后期为一期,序列为原来序列水平,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在表-1中各个变量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小于在1%显着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各个变量不是平稳序列,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差分运算,使得各个变量为平稳序列。对各个变量差分后检验其平稳性,各个变量都是平稳的。  从表-1中看到,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是正相关,与金融相关率和经济结构的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中,金融结构是起主要作用。且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在1%的显着水平下高度相关,说明二者有很强的关系。

根据表-3结果在5%的显着水平下,拒绝DJRJ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在10%的显着水平下,拒绝DJRX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不是影响DJRJG的原因即认为DJRXG是影响GDP的原因,DJRJG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是影响DJRJG的原因。

(四)实证分析

根据上表的因果关系建立DGDP和DJRXG,DJRJG的回归模型,阐释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中建立一个DGDP和DJRJG的VAR模型,考察两者的短期影响关系。模型一为:

DGDP=20367.64788+278716.9058*DJRJG-60338.71995*DJRXG

s=(3132.085) (129673.9) (23208.91)

t=(6.502904) (2.149368) (-2.599808)

0.430458,=0.303893,3.401083 DW=0.581873

VAR模型所考察的是两个平稳序列在不知道内生与否的情况下,通过二者的因果关系联立二者,考察其滞后期的相互影响。

模型二为:

①DGDP=5933.87494+1.459178028*DGDP(-1)-0.7490528262*DGDP

(-2)+9838.067218*DJRJG(-1)-172152.272*DJRJG(-2)

s=(3464.47) (0.20377)(0.43841) (47402.2)(50099.6)

t= (1.71278)(7.16108)(-1.70858)(0.20754)(-3.43620)

0.98318,= 0.969737, 73.09901

②DJRJG=0.03220092284-2.4913851e-06*DGDP(-1)+7.395479427e-07*DGDP(-2)+0.03934627147*DJRJG(-1)-1.029324476*DJRJG(-2)

s=(0.05987)(3.5E-06) (7.6E-06) (0.81914) (0.86575)

t=(0.53786)(-0.70754)(0.09762) (0.04803)(-1.18894)

0.508013,=0.114424,1.290718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来看,模型一显示了金融结构,金融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金融结构的系数值大于金融相关的系数,由系数符合显示了二者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与前面所做结论一致。由系数的大小知道,经济增长主要是金融结构与金融相关的正抵消效应而导致的。说明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经济呈正增长的态势。

模型二显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的关系,①中显示了经济增长与自身滞后一期和金融结构滞后一期正相关,滞后二期负相关。说明经济增长受自身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模型拟合度很高,说明效果很好符合标准。②中显示了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和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关系,由系数知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滞后期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不显着,模型的拟合优度一般,说明金融结构受自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运用线性回归计量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二者的关系程度,得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不仅受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首自身前期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说明二者存在短期的影响关系。因此,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一些结论: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不管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其次应考虑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关系,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第四,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殷剑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李量.现代金融结构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3)

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02(5).

第2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作者简介】黄锡富,广西师范学院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22—04

一向自认为经济制度优越无比的美国于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并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传导机制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蔓延发展,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市场的激烈震荡及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未见到尽头。美国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开始认真探究其爆发原因,也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如何等,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实体经济及其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以及直接为此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通信、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的基础。

1、实体经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物质产品。而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都是实体经济生产出来。若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没有了基础和可能。若没有实体经济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人们也就无法提高生活水平。若没有实体经济提供人们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实体经济发展繁荣了,人们才可能日益缩小其为生存而奔波的时间,才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更好地发展。

2、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要实现此目的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才能为人们提供就业,其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才能使民众收入不断提高,才能为稳定物价、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物质条件。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发展。

3、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是支撑一国发展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具备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体经济强盛,则国家强大;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改革开放前,我国由于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物质产品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沿。科技、教育及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其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的粮食、棉花、肉、蛋、鱼等大量农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水泥、钢铁、造船、煤炭、电解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汽车、电脑、服装、制鞋等22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占我国国民经济40%份额的工业,已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前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也得到了快速繁荣发展。

4、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前提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英国曾因“食利”、忽略实体经济而丧失强国地位;拉美因过度城镇化、实业衰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日本经济大衰退,就与当时日本产业空心化、房地产泡沫化、日元大幅度升值、实体经济青黄不接,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同一时期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相关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分脱节、实体经济虚弱所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充分揭示了过度金融创新、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所造成的“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仍然“一枝独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一直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工业制造业成为经济“脊梁”。正因德国长期以来没有离开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因而确保了经济增长始终具有活力,经济能长期保持一种健康稳定发展态势。由于我国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电工电器、高精密机床、工程机械、重型矿山等行业的出口产品中,成套设备、高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也使得我国能较好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发展一再证明,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

二、虚拟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是指金融证券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实现增值的经济形态,是基于信用、未来收益索取权等符号经济。其表现形式就是以钱炒钱,以钱生钱。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是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发展。

1、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越是发展繁荣,资本所起的作用就越突出。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可以高效地集中社会大量闲置和零散资金投资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成就某一产业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19世纪后半叶,美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并迅速超过欧洲各国钢铁产量的总和,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就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又如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约4000美元,美国5000美元左右。但经过20世纪的发展,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阿根廷已元法同美国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而阿根廷没有重视虚拟经济发展,缺乏高效的金融市场,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地为经济提供支持。从而丧失一次次工业化机会。虚拟经济通过资本价格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且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经济的相关行业与领域流动。使相关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并借助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主要是为解决实体经济运行中的资本流动、资金筹措,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促进调整产业结构。

2、虚拟经济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实体经济要健康运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如企业可以凭借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方式,为企业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虚拟经济的发展带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技术、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使有限的经济资源优先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部门,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其后劲。

3、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充当实体经济的缓冲器。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适度发展可以分散市场风险,缓冲实体经济的过分波动。当市场货币供应超出实体经济实际生产能力时。必然出现过剩储蓄资本,进而导致社会物价上涨。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引导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本进行投资或投机,从而降低资本集中投资到实体经济中的风险,缓冲实体经济运行波动。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尽管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对实体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破坏作用。首先,虚拟经济的过度炒作会引发经济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离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虚拟经济过度炒作,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或资金成本过高,必然会催生经济泡沫,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破坏。其次,虚拟经济过度炒作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资本过度炒作的结果都是各种物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资本炒作结果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后跟进者往往是受害者,造成财富集中在少数群体的集中,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再次,虚拟经济易于扭曲人们致富观。任何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实体经济创造,都是靠人们辛勤劳动。资本的过度炒作,社会极少数人的暴富,扭曲了人们的致富观,诱发了社会上捷径致富、追求暴富的致富观,使许多曾经靠艰苦创业、勤劳和实业致富的生产经营者不愿意从事实业。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要扭转需要很长时间,从而加大了社会发展的风险,阻碍社会发展。

三、重视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发展有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就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垄断使得民间资本投资实业发展受阻,迫使大量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由于行业利润分配缺乏合理规制,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两极分化”:做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比刀片还薄”,大量亏本运营;而金融行业利润赚得“不好意思说”,虚火好旺。因此,为了在竞争激烈且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中掌握主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更须重视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加大财税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生产成本上升、税负重、利润薄、资金困难、压力大等。因此,要制定财税扶持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贴息贷款、低利率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的小型、微小型企业发展。二是加大政府资源的支持。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之中,并发挥“种子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以形成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让实体企业有利可图,有空间可以发展,让所有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受肯定、得支持,增强民间资本专注于实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引导资金流回实体经济。四是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要加大遏制投机炒作,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促进更多资本从虚拟经济转回归实体产业。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改变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浮躁及快速暴富心理,让人们脚踏实地从事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是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世界主要国家都重新审视本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美国提出要吸引在国外的美国制造业企业迁回本国发展,壮大美国实体经济。随着金融危机发展,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表现就是进口明显减少,消费方式上也提出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的需求。国内消费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消费水平提高,形成新的消费需求,致使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为适应这一变化,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危机后经济增长以致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尤其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性强的战略性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信息产业等,形成我国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贸易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和空间。三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如钢铁、纺织、建材、石化、船舶、汽车、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等,仍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其转型升级,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强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创新与塑造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强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第3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结构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结构入手。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

从表-1中看到,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是正相关,与金融相关率和经济结构的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中,金融结构是起主要作用。且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在1%的显著水平下高度相关,说明二者有很强的关系。

根据表-3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djrj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djrx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不是影响djrjg的原因即认为djrxg是影响gdp的原因,djrjg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是影响djrjg的原因。

(四)实证分析

根据上表的因果关系建立dgdp和djrxg,djrjg的回归模型,阐释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中建立一个dgdp和djrjg的var模型,考察两者的短期影响关系。模型一为:

dgdp=20367.64788+278716.9058*djrjg-60338.71995*djrxg

s=(3132.085) (129673.9) (23208.91)

t=(6.502904) (2.149368) (-2.599808)

0.430458,=0.303893,3.401083 dw=0.581873

var模型所考察的是两个平稳序列在不知道内生与否的情况下,通过二者的因果关系联立二者,考察其滞后期的相互影响。

模型二为:

①dgdp=5933.87494+1.459178028*dgdp(-1)-0.7490528262*dgdp

(-2)+9838.067218*djrjg(-1)-172152.272*djrjg(-2)

s=(3464.47) (0.20377)(0.43841) (47402.2)(50099.6)

t= (1.71278)(7.16108)(-1.70858)(0.20754)(-3.43620)

0.98318,= 0.969737, 73.09901

②djrjg=0.03220092284-2.4913851e-06*dgdp(-1)+7.395479427e-07*dgdp(-2)+0.03934627147*djrjg(-1)-1.029324476*djrjg(-2)

s=(0.05987)(3.5e-06) (7.6e-06) (0.81914) (0.86575)

t=(0.53786)(-0.70754)(0.09762) (0.04803)(-1.18894)

0.508013,=0.114424,1.290718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来看,模型一显示了金融结构,金融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金融结构的系数值大于金融相关的系数,由系数符合显示了二者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与前面所做结论一致。由系数的大小知道,经济增长主要是金融结构与金融相关的正抵消效应而导致的。说明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经济呈正增长的态势。

模型二显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的关系,①中显示了经济增长与自身滞后一期和金融结构滞后一期正相关,滞后二期负相关。说明经济增长受自身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模型拟合度很高,说明效果很好符合标准。②中显示了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和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关系,由系数知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滞后期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一般,说明金融结构受自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运用线性回归计量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二者的关系程度,得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不仅受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首自身前期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说明二者存在短期的影响关系。因此,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一些结论: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不管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其次应考虑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关系,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第四,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作用。

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以及西部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融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困难,此外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被金融服务所忽视的弱势领域。本文简要剖析了这些具体情况,结合开发性金融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开发性金融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开发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以及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的服务领域做出的划分。它特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关乎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性设施、基础性产业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一国为满足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为其经济落后地区及重点建设的产业或部门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领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的出现结合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这项空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我国居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但由于受到国家财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难以满足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由于投资金额大、收效慢且周期较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这些领域,如乡村道路建设、通信建设等。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农民自己的投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一些新建企业、农村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都存在着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农村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的产品开发,由于初期阶段的较大风险,也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 

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培育市场主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农村金融的安全稳定,建立强健、高效的融资体系与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较少涉足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建设的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能源、灌溉、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是开发性金融发挥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领域规划先行,以政府的城司为投融资平台,承担起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带来的地区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会成为政府还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产业化以及技术传播等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以家庭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便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来顺应市场化的需要,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面对我国在经济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构想。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就成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较差的互补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该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发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金融通与资金来源,使得各商业银行在西部各地区发展业务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作为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通过开发性金融可以对西部大开发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项目多为国家政策性项目,由于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庞大的政策性资金,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运作,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由于开发性金融树立起了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营销观念,在其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都共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原则,就充分调动了经济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目标。因此,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既可以克服传统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而不愿涉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势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由于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和政策性金融一样享有国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优惠,这样就使其具有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开发性金融可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调整期再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贷款。对于一般商业性银行来说,对于西部地区往往会实行上浮利率,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经营目标,对西部地区的贷款原则上不实行上浮利率,甚至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项目适当下浮利率。在资金供应方面,开发银行一旦承诺保证放款,并根据工期与合同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此外,对于一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软贷款的形式为其补充资本金。 

 

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开发性金融重要职能 

 

第5篇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职能“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中小企业融资

开发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以及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的服务领域做出的划分。它特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关乎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性设施、基础性产业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一国为满足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为其经济落后地区及重点建设的产业或部门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领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的出现结合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这项空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我国居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但由于受到国家财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难以满足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由于投资金额大、收效慢且周期较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这些领域,如乡村道路建设、通信建设等。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农民自己的投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一些新建企业、农村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都存在着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农村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的产品开发,由于初期阶段的较大风险,也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

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培育市场主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农村金融的安全稳定,建立强健、高效的融资体系与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较少涉足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建设的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能源、灌溉、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是开发性金融发挥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领域规划先行,以政府的城司为投融资平台,承担起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带来的地区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会成为政府还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产业化以及技术传播等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以家庭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便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来顺应市场化的需要,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面对我国在经济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构想。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就成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较差的互补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该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发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金融通与资金来源,使得各商业银行在西部各地区发展业务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作为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通过开发性金融可以对西部大开发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项目多为国家政策性项目,由于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庞大的政策性资金,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运作,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由于开发性金融树立起了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营销观念,在其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都共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原则,就充分调动了经济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目标。因此,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既可以克服传统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而不愿涉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势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由于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和政策性金融一样享有国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优惠,这样就使其具有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开发性金融可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调整期再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贷款。对于一般商业性银行来说,对于西部地区往往会实行上

浮利率,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经营目标,对西部地区的贷款原则上不实行上浮利率,甚至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项目适当下浮利率。在资金供应方面,开发银行一旦承诺保证放款,并根据工期与合同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此外,对于一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软贷款的形式为其补充资本金。

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开发性金融重要职能

第6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 经济发展 金融风险

一、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的可行性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简单讲就是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将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的物流产品质押,通过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客户全过程提供多种银行结算和融资服务业务,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降低资金运行成本。物流金融既可以让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中为客户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又可以为客户降低企业资金占用率,还可以增加物流企业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和经营利润。

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

1.物流结算模式: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形式。

2.物流仓单模式:包括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模式和其他物流仓单模式,在物流仓单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质押品的保管问题。

3.物流授信模式:主要包括统一授信模式、物流保理模式。

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产品很多,国内多家银行和物流企业已经运作的包含不动产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保兑仓、融通仓、海陆仓、垫付货款、仓单提单质押、池融资、保理等多种业务模式。

(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础

1.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

从某地级市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此类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某家商业银行为例,其对外宣传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有以下一些品种:

(1)信贷业务: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人民币额度借款、票据业务(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

(2)结算类及中间业务:日常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保证业务(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延期付款保函和保理)。

(3)现金管理类业务:依托网上银行与重要客户管理系统两大核心平台。

分析上述产品和业务,其实一大部分就是商业银行通用的金融产品,真正涉及物流金融的专业品种很少,而且,物流金融也因条件不成熟该银行尚处于试水阶段,业务开展不广。当地其他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基本也是同样的现状。

2.融资难迫使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据某地级市的2012年上半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该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9.1,比一季度下降11.5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0.5点,创下三年来该市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新低,处于微不景气区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市部分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民间高利借贷旺盛的状况,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其中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更是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同期水平。

从该市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该市的内资企业户数超过15000户,其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近年来市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融资难问题依然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贷款难。现在银行普遍对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加上客观上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信誉度不高,使得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据了解,6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不到40%。

二是抵押物少,抵押额度低。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按照现行政策,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有些企业是集体企业转制,因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其土地和厂房均不能抵押;在建船舶、原辅材料、出口退税单等一般都不能作为抵押。可作为贷款抵押的,抵押额度也较低,如船只只有50%-60%,土地、厂房只有60%-70%。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设备,但企业设备银行一般不愿抵押,即使抵押的抵押率也较低。

三是担保难。该市经信委备案的担保机构共有7家,其中全额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5家,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1家,全部由民营资本入股1家;这些担保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缓解资金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却没有相应增加,各类担保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缺乏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操作不够规范、行政干预比较多的情况,与市场化操作、法人化管理还有不少距离。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

据了解,该市的大多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偏长,应付账款周期偏短的问题,正常现金流周转受到影响。同时该市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信用等级低,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以其固定资产抵押方式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虽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但资金短缺问题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运作效益。因此,该市的中小企业迫切希望一种能以其流动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形式的出现,而借助物流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3.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需要

面临利率多次下调的局面,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资金结算平台和融资理财服务,一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可以相应增加自身的中间业务收入,三可以随时掌握质押物的动态信息,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相关风险,四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第7篇

摘 要: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城市化经济的均衡态发展。从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城市病”主要集中在“短缺型”和“过剩型”两个方面,而且这一缺陷有愈演愈烈趋势,造成城市化经济背景下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金融经济力的调整上下功夫,促使其由非均衡发展态势转向良性的均衡发展模式。这一转变不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规范化运转,同时也将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关键词 :金融经济力 城市化 运作环境

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其和谐性与均衡性已经成为成熟化发展的基础要求,从这一意义来讲,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成为城市化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制衡因素。“城市病”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短缺型”和“过剩型”两种弊端中,这两种缺陷同样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集约性。如何在金融经济力中寻求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促使城市化经济均衡化发展,改变现阶段的发展弊端,已经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关于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经济背景中的运作有效途径,笔者将从以下方面分别论述:

一、充分发挥城市地租的调节能动力

城市地租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化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平衡发展,也已成为金融经济力调节中的基础因素,是促进城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在城市化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要着力创建城市建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的建设上,要建立更为全面的市场灵活周转机制,增加投资产品的多样性,开发多元化投资工具,从而有效缓冲由于非均衡经济对冲带来的市场震荡。

在实现区域性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市场这一关键因素,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交易,畅通资金转换渠道,为城市地租发展创造机会。在经济均衡的前提下调节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范围。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结合市政服务发展需求,发行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从而实现城市内部提地价格的有效调节。

同时,还应当以城市化经济运作为前提,以其平衡调节机制为实施基础,充分调动地租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向良性的均衡发展态势转变,为城市化经济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着力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

在金融经济力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由量性递增到质性递增的过程,在质与量的双重完善中,完成金融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一转变意味着经济力的调节作用正在由弱变强,金融经济力的调节作用,应当与城市金融发展同步,建立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基础上,两者相互徐进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在城市化经济发展体系中,要主动培育金融项目的包容成长性,建立其良性发展机制,促进普惠金融的辐射型发展,构建其更为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从而体现金融体系的发展弹性与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普惠金融基础上的,具有共享服务特色,这也是建设城市经济力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对于弱势融资方而言,更能够享受到规范金融体系中的增值服务,保障其经济权益不受侵害,并能够有效遏制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失衡现象。

金融经济力还能够为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保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和谐与均衡,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本质化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城市经济力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迈向良性轨道的一条捷径。

三、传导优势下金融经济力的作用

金融经济力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生产力,第二是消费力。金融经济力在实现共享与普惠的前提下,对于城市的非包容性矛盾的缓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经济力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城市化经济推动与优化中。从生产方面而言,金融经济力倡导不同利益主体对金融资源的平等使用,通过使用和金融权益分配,实现金融资源的推进性发展,从而实现主体财富的有序增长。从消费层面而言,金融经济力倡导各利益主体享有金融产品消费的平等权益,使消费者获得更多市场便利,从而改进市场福利状况。

在实际发展中,普惠型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市场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帮助非政府机构参与到城市基础建设中看,并在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公众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金融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更为完善。在企业规模升级、产业优化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整体金融体系构建中,金融经济力能够实现合作金融的崭新发展模式,尤其是在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协调与稳定作用。不同社会领域的金融建设都需要一个完备的发展框架,需要金融市场的引导型服务,而金融经济力的优势也正体现在这些方面,能够对金融体系中的政策以及制度的实施起到统筹作用。

建立平等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调节城乡金融关系,增进城市化发展速度,在各个金融环节实现良心互动与有机协调,从而形成金融市场的发展合力。在市场传导优势下,包容性金融经济力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均衡因素抑制,从而促进城市化经济发展步伐。

结语

在城市化经济的类别区分上,应当归属于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城市将使其发展空间的载体,而城市发展则是金融经济力的驱动所在,是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下,城乡经济之间被硬性区分,在加上城市化发展模式使其多元化特点更为明显,公众在没有外界干预条件下,自主向城市生产投资、消费的各种经济行为,已经成为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金融经济力的衍生发展,对于城市化经济的推动力不容小觑,只有充分认识到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经济背景中的运作特点,才能完深度发掘其推动作用,实现城市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昕.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3(02).

[2]王雅莉.城市化经济定理初探[J].城市.2004(01).

[3]崔敬.中国城市化经济的社会福利及发展效应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

作者简介:

第8篇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家中间存在着大量纷纭的观点。本文从风险规避、信息获致、公司治理、储蓄动员和促进分工等方面论证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同时经验研究结果尤其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那些金融抑制状况较为轻微、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政府金融监管较为有效的经济,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低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

一.理想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对于金融体系之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问题,经济学家们持有异常纷纭的观点,这些结论迥异的研究成果简直使人迷惑。自熊彼特、戈德史密斯、格利和肖、麦金农以来以至于内生金融增长学派,大量经济学文献肯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积极关系,但也有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持保留意见。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反对熊彼特所坚持的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认为是企业领导而金融追随,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自动和被动地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这就否认了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些经济学家不相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说法,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断言,经济学家过分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则经常以故意忽视金融来表示他们对于金融体系作用的嘲讽态度。在一本包含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展经济学前沿》的论文集中,并没有涉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而且在尼古拉斯有关发展经济学的综述中,也没有讨论金融体系问题,甚至在列示他所忽略的问题的清单中也未提及金融问题。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更加使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作用产生了疑虑。鉴于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对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全视而不见是不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是近几十年来不可否认的经济现实。经验研究证实,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特别指出“运转良好”,是强调金融体系的两面性,即在金融体系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金融体系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一个不存在金融抑制、达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而且金融监管非常有效的理想经济中,金融体系的运作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就是试图描述这样一个理想情形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功能;而经验研究尤其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金融抑制状况较为轻微、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政府金融监管较为有效的经济,比那些金融抑制严重、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比较滞后、政府金融监管效率低下的经济,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更少的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可以从至少五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分而言之: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风险的交易、风险的规避、风险分散化和各交易主体的风险分担。在所有风险中,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是最为普通的一种金融风险,所谓流动性(liquidity),就是一种资产可以以协议价格被转换为购买力的速度和便利程度,而所谓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是源于与将一种资产转换为交易媒介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alasymmetrie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都可能影响流动性,加剧流动性风险,这些摩擦产生了一种动力,导致可以提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产生。直觉和历史事实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提高流动性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流动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经济中的高收益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期的资本承诺,但是储蓄者却不希望长时期放弃对其储蓄的控制权,因而假若金融体系不存在或者金融体系出于非常幼稚的发展阶段,就不能提高长期投资的流动性,因此较高收益率的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史学家希克斯通过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认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金融市场的发达使得流动性风险得以减轻,这是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的重要原因。根据希克斯的研究,工业革命最初几十年所生产的产品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被发明出来,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相反,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而在18世纪的英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的新要素正是资本市场流动性。在存在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储蓄者持有诸如股票和债券等转换便捷的流动性资产,同时,资本市场将这些流动性金融工具转化为非流动性的生产过程中的长期资本投资,假如没有金融市场这种转换,需要大规模长期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的英国工业革命就不会产生。除了降低流动性风险之外,金融体系还会降低与个人项目、私人厂商、个别产业和地区有关的金融风险,也就是所谓具有个人特征的风险(idiosyncraticrisk)。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都可以提供风险分散和分担以及风险交易的渠道,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和储蓄率水平,金融体系提供风险分散化的服务可以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对于技术创新有推进作用。在金融发达的国家,金融市场体系提供了流动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满足了大规模长期性投资和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需要。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获得更多有关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信息,这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于金融体系而言,私人的信息获致成本(informationacquisitioncosts)更高,私人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搜集大量的有关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态势的信息,因此,私人信息获致成本的高昂创造了金融中介产生的激励。金融中介机构在获致信息方面的优势使信息成本得到节约,因而有利于有关投资机会、投资收益、经营管理状况、宏观经济等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就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促进了经济增长。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完备的金融工具,是经济中各种投资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这些信息引导着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一般拥有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关厂商的各种信息获取和扩散的通道,当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增大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获得更多的有关厂商经营管理以及宏观经济态势的信息。而在那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信息获致的成本高昂,这就阻碍了私人资本向长期投资的转变,阻碍了高收益投资的形成,资本配置的效率被严重降低。金融抑制的消极后果之一是使得信息获致成本增大,从而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改善公司治理。大量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投资者获取有关经营者信息的成本,尤其在股票市场上透明度较高的股票价格,成为一种获致成本极低的公共品,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股票价格以及股票市场上公布的其他公司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使经营者改善公司治理和调整企业战略。所以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从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投资者从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获取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对于经营者的监督,因而,金融体系在这里似乎充当了一个无形的社会管理者和社会评判者的角色,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依照市场原则对资金的流动进行有效的配置,可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相反,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中,信息获致成本较高,人们难以通过金融体系来获得有关公司经营的信息,因而投资者就难以对经营者的业绩作出适当的评价和监督。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在金融抑制的国家就会特别抑制金融市场(比如股票市场)的作用,而试图以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的直接干预来形成资本配置的主要手段,金融市场对厂商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被削弱,因此就不得不以政府的权威形成另外一种监督与约束的机制,而后者显然是成本高昂的。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动员储蓄(mobilizingsavings)和大规模资金积聚。动员储蓄和促进资本积聚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过加强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化机制、以及降低信息获致成本,金融体系可以有助于经济中的分散资本的快速和大规模积聚,从而为工业化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资本。动员储蓄是要花费成本的,但是发达的金融体系通过大量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广阔的金融市场,降低了由不同私人手中收集储蓄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成功地使得储蓄者在放弃其储蓄控制权的时候感到安全可靠,降低了储蓄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史的事实表明,在美国19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中,投资银行在储蓄动员中起到重大作用。许多投资银行利用自身与欧洲市场的联系而从境外筹集了大量资本,还有很多投资银行与美国境内的实业家和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利于储蓄动员,还有的投资银行在各州之间巡回宣传以向居民户出售证券,这些资金筹集行为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关动员储蓄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金融创新的目的都是降低储蓄动员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起到有效的增进作用。而金融抑制的国家进行储蓄动员的方式是通过利率的扭曲、对金融市场的压制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单一化而实现的,这些金融抑制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动员储蓄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却抑制了储蓄和投资的形成,增加储蓄动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现象,长期中抑制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交换。斯密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允许更大的专业化分工,因为一个专业化分工较细的经济所包含的交易比自给自足经济(autarkiceconomy)所包含的交易要多得多,专业化分工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交易成本要足够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发达,使得经济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经济中专业化程度的加深,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更活跃的交易与技术创新,从而也就意味着更强劲的长期经济增长。总之,以上我们综述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所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对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抑制经济的绩效逐一作了比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这些积极层面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假设之上,现实中的金融体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会使得上述功能受到削弱,尤其在金融体系遭受重大冲击的时候,比如在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金融体系的崩溃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同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一些金融脆化和金融动荡的情形,这些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削弱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NextPage]

二.基于经验研究和国际比较的结论

经济学家们已经在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上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这些经验分析涉及公司层面的研究、产业层面的研究、特定国家的研究以及更广泛的跨国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的关系。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结果都很难使我们下结论说,金融体系仅仅是自动地对经济行为和工业化作出反应,或者说金融发展仅仅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附加产品。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他使用了1860-1963这一个世纪中间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到结论说:“假如考虑几十年这样的长时期,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国家,甚至出现这样的规律,即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平均速度的快速增加。”但是戈德史密斯的经验研究存在着若干缺陷:一是其经验数据仅限于35个国家;二是未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控制;三是没有考察金融发展是否与生产率提高以及资本积聚有关联;四是金融中介的规模未必能够准确衡量金融体系的作用;五是金融体系之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未揭示其因果关系,这些缺陷,戈德史密斯自己也有所察觉,而这些开创性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者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方法论上弥补戈德史密斯的缺陷,对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精密的考察。King&Levine考察了1960-1989年这30年间80个国家的数据,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要素进行系统性控制,研究了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高的渠道,建立了衡量金融发展的其他方法,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可以用以预测长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聚和生产率的增长。

King&Levine使用四种方法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水平,试图以此更准确地评价金融体系的作用。表1概括了1985年四种指标值相对于人均实际GDP的比率。第一个指标DEPTH,表示金融中介规模或金融体系流动性负债与GDP的比率,结果显示,最富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计算属于前25%的人)的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是以正式金融中介中的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而最穷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计算属于最低的25%的人)仅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是以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可见,在实际人均GDP和DEPTH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的第二个指标BANK,表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配置信贷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它等于银行信贷与银行信贷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比率。设置这个指标的目的,是要说明,在一个国家中,银行一般比中央银行更有可能实现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虽然设置这个指标有着内在缺陷,比如银行并不是提供有价值的金融功能的唯一金融中介,另外银行也有可能只为政府所有的企业或者公共企业提供信贷,但是这个指标大体可以反映金融中介在一个国家信贷行为中的重要性。在最富国家中,BANK这个指标达到90%,相反,在最穷的国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几乎与中央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处于同等水平。第三个指标PRIVATE,等于提供给私人部门的信贷数量在总信贷数量(不包含对银行的信贷)中的比重,而第四个指标PRIVY,等于提供给私人企业的信贷数量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背后的假设是,那些为私人部门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比那些仅仅为国有部门和政府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更有动力投身于加强对于企业的研究,更有动力进行公司控制,也更有动力去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动员储蓄和提高交易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人均实际GDP和流向私人部门的贷款数量之间,存在着统计上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King&Levine接下来继续探讨1960-1989年间标志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这四个指标(F)与同时期三个经济增长指标(G)之间的经验关系的紧密程度。三个经济增长指标是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总生产率增长率,所谓总生产率增长率,即“索洛余值”(Solowresidual),是用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减去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的0.3倍。如果用F(i)表示1960-1989年间代表金融发展(DEPTH,BANK,PRIVY,PRIVATE)的第i个指标的值,用G(j)表示同时期代表经济增长(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的第j个指标,用X表示控制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其他要素(如人均收入、教育、政治稳定性、汇率、贸易、财政有货币政策等)的条件信息矩阵,那么在77国中进行12次回归分析的公式就是:

G(j)=α+βF(i)+γX+ε

第9篇

对于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中间存在着大量纷纭的观点。本文从风险规避、信息获致、公司治理、储蓄动员和促进分工等方面论证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同时经验结果尤其是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那些金融抑制状况较为轻微、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政府金融监管较为有效的经济,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低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风险 金融自由化

一.理想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对于金融体系之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问题,经济学家们持有异常纷纭的观点,这些结论迥异的研究成果简直使人迷惑。自熊彼特、戈德史密斯、格利和肖、麦金农以来以至于内生金融增长学派,大量经济学肯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积极关系,但也有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持保留意见。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反对熊彼特所坚持的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家精神的论断,认为是企业领导而金融追随,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自动和被动地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这就否认了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有些经济学家不相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说法,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断言,经济学家过分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者则经常以故意忽视金融来表示他们对于金融体系作用的嘲讽态度。在一本包含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展经济学前沿》的论文集中,并没有涉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而且在尼古拉斯有关发展经济学的综述中,也没有讨论金融体系问题,甚至在列示他所忽略的问题的清单中也未提及金融问题 。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更加使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作用产生了疑虑。鉴于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巨大,对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全视而不见是不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是近几十年来不可否认的经济现实。经验研究证实,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特别指出“运转良好”,是强调金融体系的两面性,即在金融体系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金融体系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一个不存在金融抑制、达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而且金融监管非常有效的理想经济中,金融体系的运作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就是试图描述这样一个理想情形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功能;而经验研究尤其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金融抑制状况较为轻微、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政府金融监管较为有效的经济,比那些金融抑制严重、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比较滞后、政府金融监管效率低下的经济,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更少的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可以从至少五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分而言之: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风险的交易、风险的规避、风险分散化和各交易主体的风险分担。在所有风险中,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是最为普通的一种金融风险,所谓流动性(liquidity),就是一种资产可以以协议价格被转换为购买力的速度和便利程度,而所谓流动性风险的产生,是源于与将一种资产转换为交易媒介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都可能影响流动性,加剧流动性风险,这些摩擦产生了一种动力,导致可以提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产生。直觉和事实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提高流动性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流动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经济中的高收益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期的资本承诺,但是储蓄者却不希望长时期放弃对其储蓄的控制权,因而假若金融体系不存在或者金融体系出于非常幼稚的发展阶段,就不能提高长期投资的流动性,因此较高收益率的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史学家希克斯通过对英国经济史的研究,认为革命时期英国金融市场的发达使得流动性风险得以减轻,这是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的重要原因。根据希克斯的研究,工业革命最初几十年所生产的产品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被发明出来,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相反,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而在18世纪的英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的新要素正是资本市场流动性。在存在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储蓄者持有诸如股票和债券等转换便捷的流动性资产,同时,资本市场将这些流动性金融工具转化为非流动性的生产过程中的长期资本投资,假如没有金融市场这种转换,需要大规模长期资本投入和资本承诺的英国工业革命就不会产生 。除了降低流动性风险之外,金融体系还会降低与个人项目、私人厂商、个别产业和地区有关的金融风险,也就是所谓具有个人特征的风险(idiosyncratic risk)。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都可以提供风险分散和分担以及风险交易的渠道,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和储蓄率水平,金融体系提供风险分散化的服务可以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对于技术创新有推进作用。在金融发达的国家,金融市场体系提供了流动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满足了大规模长期性投资和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需要。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获得更多有关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信息,这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于金融体系而言,私人的信息获致成本(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sts)更高,私人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搜集大量的有关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态势的信息,因此,私人信息获致成本的高昂创造了金融中介产生的激励。金融中介机构在获致信息方面的优势使信息成本得到节约,因而有利于有关投资机会、投资收益、经营管理状况、宏观经济等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就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促进了经济增长。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完备的金融工具,是经济中各种投资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这些信息引导着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一般拥有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关厂商的各种信息获取和扩散的通道,当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增大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获得更多的有关厂商经营管理以及宏观经济态势的信息。而在那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信息获致的成本高昂,这就阻碍了私人资本向长期投资的转变,阻碍了高收益投资的形成,资本配置的效率被严重降低。金融抑制的消极后果之一是使得信息获致成本增大,从而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改善公司治理。大量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投资者获取有关经营者信息的成本,尤其在股票市场上透明度较高的股票价格,成为一种获致成本极低的公共品,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股票价格以及股票市场上公布的其他公司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使经营者改善公司治理和调整企业战略。所以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从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投资者从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获取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对于经营者的监督,因而,金融体系在这里似乎充当了一个无形的管理者和社会评判者的角色,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依照市场原则对资金的流动进行有效的配置,可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相反,在金融抑制的经济中,信息获致成本较高,人们难以通过金融体系来获得有关公司经营的信息,因而投资者就难以对经营者的业绩作出适当的评价和监督。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在金融抑制的国家就会特别抑制金融市场(比如股票市场)的作用,而试图以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的直接干预来形成资本配置的主要手段,金融市场对厂商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被削弱,因此就不得不以政府的权威形成另外一种监督与约束的机制,而后者显然是成本高昂的。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动员储蓄(mobilizing savings)和大规模资金积聚。动员储蓄和促进资本积聚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通过加强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化机制、以及降低信息获致成本,金融体系可以有助于经济中的分散资本的快速和大规模积聚,从而为工业化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资本。动员储蓄是要花费成本的,但是发达的金融体系通过大量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广阔的金融市场,降低了由不同私人手中收集储蓄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成功地使得储蓄者在放弃其储蓄控制权的时候感到安全可靠,降低了储蓄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史的事实表明,在美国19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中,投资银行在储蓄动员中起到重大作用。许多投资银行利用自身与欧洲市场的联系而从境外筹集了大量资本,还有很多投资银行与美国境内的实业家和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利于储蓄动员,还有的投资银行在各州之间巡回宣传以向居民户出售证券,这些资金筹集行为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关动员储蓄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金融创新的目的都是降低储蓄动员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起到有效的增进作用。而金融抑制的国家进行储蓄动员的方式是通过利率的扭曲、对金融市场的压制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单一化而实现的,这些金融抑制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动员储蓄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却抑制了储蓄和投资的形成,增加储蓄动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现象,长期中抑制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交换。斯密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允许更大的专业化分工,因为一个专业化分工较细的经济所包含的交易比自给自足经济(autarkic economy)所包含的交易要多得多,专业化分工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交易成本要足够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发达,使得经济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经济中专业化程度的加深,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更活跃的交易与技术创新,从而也就意味着更强劲的长期经济增长。总之,以上我们综述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所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对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抑制经济的绩效逐一作了比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这些积极层面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假设之上,现实中的金融体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会使得上述功能受到削弱,尤其在金融体系遭受重大冲击的时候,比如在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金融体系的崩溃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同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一些金融脆化和金融动荡的情形,这些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削弱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基于经验和国际比较的结论

学家们已经在和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上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这些经验涉及公司层面的研究、产业层面的研究、特定国家的研究以及更广泛的跨国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和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的关系。和经验研究的结果都很难使我们下结论说,金融体系仅仅是自动地对经济行为和化作出反应,或者说金融发展仅仅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附加产品。有关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戈德史密斯,他使用了1860-1963这一个世纪中间35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到结论说:“假如考虑几十年这样的长时期,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国家,甚至出现这样的,即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平均速度的快速增加 。”但是戈德史密斯的经验研究存在着若干缺陷:一是其经验数据仅限于35个国家;二是未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控制;三是没有考察金融发展是否与生产率提高以及资本积聚有关联;四是金融中介的规模未必能够准确衡量金融体系的作用;五是金融体系之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未揭示其因果关系,这些缺陷,戈德史密斯自己也有所察觉,而这些开创性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者奠定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在方法论上弥补戈德史密斯的缺陷,对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精密的考察。King & Levine考察了1960-1989年这30年间80个国家的数据,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要素进行系统性控制,研究了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高的渠道,建立了衡量金融发展的其他方法,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可以用以预测长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聚和生产率的增长 。

King & Levine使用四种方法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水平,试图以此更准确地评价金融体系的作用。表1概括了1985年四种指标值相对于人均实际GDP的比率。第一个指标DEPTH,表示金融中介规模或金融体系流动性负债与GDP的比率,结果显示,最富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属于前25%的人)的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是以正式金融中介中的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而最穷国家的公民(按人均收入额计算属于最低的25%的人)仅有四分之一的收入是以流动资产形式持有的。可见,在实际人均GDP和DEPTH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的第二个指标BANK,表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配置信贷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它等于银行信贷与银行信贷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比率。设置这个指标的目的,是要说明,在一个国家中,银行一般比中央银行更有可能实现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虽然设置这个指标有着内在缺陷,比如银行并不是提供有价值的金融功能的唯一金融中介,另外银行也有可能只为政府所有的或者公共企业提供信贷,但是这个指标大体可以反映金融中介在一个国家信贷行为中的重要性。在最富国家中,BANK这个指标达到90%,相反,在最穷的国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几乎与中央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数量处于同等水平。第三个指标PRIVATE,等于提供给私人部门的信贷数量在总信贷数量(不包含对银行的信贷)中的比重,而第四个指标PRIVY,等于提供给私人企业的信贷数量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背后的假设是,那些为私人部门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比那些仅仅为国有部门和政府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体系更有动力投身于加强对于企业的研究,更有动力进行公司控制,也更有动力去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动员储蓄和提高交易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人均实际GDP和流向私人部门的贷款数量之间,存在着统计上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King & Levine接下来继续探讨1960-1989年间标志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这四个指标(F)与同时期三个经济增长指标(G)之间的经验关系的紧密程度。三个经济增长指标是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总生产率增长率,所谓总生产率增长率,即“索洛余值”(Solow residual),是用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减去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的0.3倍。如果用F(i)表示1960-1989年间代表金融发展(DEPTH,BANK,PRIVY,PRIVATE)的第 i个指标的值,用G(j)表示同时期代表经济增长(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的第j个指标,用X表示控制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其他要素(如人均收入、、稳定性、汇率、贸易、财政有货币政策等)的条件信息矩阵,那么在77国中进行12次回归分析的公式就是:

G(j)=α+βF(i)+γX+ε

第10篇

 

一、金融发展研究历程

 

金融发展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金融术语,以往所研究的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结构及效率等问题都是属于广义金融发展的一部分。金融发展通常不是单一的金融自由化或金融体系,而是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组成,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活动的主体,金融市场是金融中介机构的活动。金融发展一般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是对现有金融体系是否具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发展包括金融资产的增长、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逐渐成形,成为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支持角度探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两者之间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金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过程和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过程。这两者的发展形式是一样的,即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构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对象。而从金融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内部机制的作用,金融发展可以从2个方面衡量: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金融在这2个方面的发展不同,随着金融功能的扩展以及各国金融政策的相应调整,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复杂。从严格意义上说,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当金融体系还处于幼稚阶段,其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资本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运转良好的资金借贷体系也是金融体系中对产业部门成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在早期研究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中,熊彼特最早从企业家才能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论述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良好的信贷和金融市场的支持下才能发挥企业的经济功能。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抽象的社会经济理论,在调节整个经济中的企业的活动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第20世纪60年代,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迅速扩张,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金融资产成为国民经济和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金匠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结构指标来衡量和揭示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机构的第一特征的内在规律,上层建筑的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与黄金比率来反映。金融相关率、现有金融资产总量和总财富的比例。第二个金融机构的特征表现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用金融机构在整个资产中的比率来衡量,反映了一国金融机构中机构化程度。而金融机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低的,债券凭证占据主要地位,在全部金融资产余额中金融机构所占比率也是比较低,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低,商业银行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政府以及政府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第三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高,金融工具单一、金融效率低下。而且金融机构趋向于多样化,而银行体系占据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他金融机构比例相应上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增长一般比国民产出和财富的增长更快,也就是说金融相关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和1.5之间时不会有大幅增长。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比较低,因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效率低下。金融结构的规模是由不同经济单位间储蓄与投资是不一致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水平和波动反映了各个经济单位在生产经营时需要的外部融资资金。一国的经济结构生产密集度、财富分配方式、储蓄结构、投资方式等方面都与金融相关比率密切相关。在金融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特点是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产总量在上升,但是相对地位下降,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金融深化与抑制理论研究

 

麦金农和肖提出了完整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过程。在麦金农-肖内在货币模型中,金融机构在储蓄和投资中起到中介作用。通过内在货币模型,提高甚至取消最高利率上限,将刺激经济中储蓄和投资更快发展。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国家,投资和储蓄越活跃,经济增长得越快,而在金融抑制国家,储蓄和投资相对萎缩,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也是有限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而在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存款增加将扩张金融中介在贷款中的作用,刺激资本需求。金融深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利率政策、金融发展政策和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在于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使利率反映资金分配的不平衡以及资金分配的方向。金融发展政策主要作用是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鼓励金融中介结构的发展,使金融市场向更加合理方向发展。信贷政策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干预信贷资金流动,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快速有效利用资金来支持生产经营。金融抑制指的是一种货币体系被压制的情形,这种压制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受到割裂,对于实际资本积聚的质量和数量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金融抑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破坏金融体系中的市场机制,阻碍金融发展,来实现政府经济战略这一目的。事实上,金融抑制使得金融体系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从而影响金融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常见的金融抑制政策是对金融市场的价格管制,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设置上限水平。另一种常见的金融抑制是结构性抑制,是指政府运用国家行政力量对改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金融体系中的构成来阻碍金融体系的结构来达到金融抑制的目的。短期来看,金融抑制措施能够使得相关经济战略成功施行,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金融抑制降低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阻碍了金融资金的流通,破坏了金融结构组成,使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得不到保障。

 

三、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关系研究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等。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呢?国外有学者借助行业、企业层面来分析金融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影响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有收获。但是已有的研究中金融发展与行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相关的研究还是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文中由于不涉及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检验的是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的相关关系,因此仅列出已有的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的相关研究理论。

 

从行业层次研究出发,Rajan和Zingales(1998)开创了引入行业特征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金融依赖和经济增长》(1998)中,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成长的作用。它们依赖于外部融资,为美国的行业作为一个标准,其他国家依靠外部融资的行业。并在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选择某一国的行业在相应时期的平均年增长率的增加值,解释选定的变量,这个时期内的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和该国的金融发展指标的产品和其他一些变量。产品期限系数得到的结果是显著正的,这说明了外交部的财政依赖程度越大,在行业的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也更大。即在金融发达的国家,外部融资依赖度大的行业增长速度更快。Wurgler(2000)使用行业层次数据,选取投资弹性指标来度量一国行业投资变动幅度,直接描述了每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将信贷资源重新配置的程度,从投资变动率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投资弹性有正相关关系。从企业层面研究,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8)使用企业级的数据来研究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如果金融发展使企业融资更为便利,那么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加速企业的成长。Maksimovic和Demirguc-Kunt通过对金融发展指标系数回归分析显著为正,得出的结论是,金融的发展使得多个企业通过外部融资来实现最大可能的增长率超过。爱(2003)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考察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金融不发达地区,投资的内部资金敏感性较高,金融发展会降低内部资金的可用性和投资性和接触程度。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 经济泡沫 原因 表现形式 分析

0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之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经济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现代经济社会在迅猛发展的过程当中诱导包括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伸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经济产物融入整个现代经济社会当中,这直接导致整个市场经济开始呈现出自由化、价值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作用之下,一种运行状态类似于泡沫(外在繁荣光鲜,内在破灭的可能性极大)的经济表现形成在金融经济当中的形成可能性逐步加大,经济泡沫的辐射程度更大,影响范围相对来说也变得更广。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现阶段金融经济发展形势的作用之下,经济泡沫问题的应对及处理更加困难与不可预见。作为导致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形成的两大根本性原因——社会原因以及约束机制而言,其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以及房地产泡沫这两种形式凸显于整个金融经济当中。有关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问题的分析能够深入探寻导致经济泡沫问题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把握经济泡沫发展蔓延趋势的基础之上找准相应的控制措施,在确保整个现代金融经济稳定且高效运行的同时发挥经济泡沫对于金融市场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一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分析

依照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金融经济所表现出的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过高的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问题无疑是导致金融经济体系当中经济泡沫问题得以频频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在整个金融经济市场中,虚拟经济占据着市场行为的主导型地位,实体经济在该种形势作用之下的发展严重受阻,从而表现出包括挤压、限制以及反弹在内的多种行为。以上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构在于金融经济体系当中那部分由虚拟资本而创造的虚拟价值是远远高于同等条件作用之下现实资本所创造现实价值的。整个金融经济市场发展过程当中的良好态势看似繁荣光鲜,实则如同泡沫一般不堪一击。

在经济泡沫问题频频出现的背景作用之下,相关工作人员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为何现代金融市场会如此容易形成经济泡沫并导致泡沫发展蔓延的呢?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经济泡沫所涉及的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收益以及交易费用行为较为复杂,在包括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伸工具的应用过程当中,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运行发展长期处于同实体经济相背离的发展状态之下。然而对于金融市场当中的实体经济而言,其最根本的决定性基础——成本价格并非金融市场当中预期定价经济模型的参照依据。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整个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泡沫性经济问题频频产生。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种经济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的建设发展,同样也促进着整个金融市场当中资本的集中。然而我们更应当认识到的一方面问题在于:无论经济泡沫对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的推动作用有多么显著,其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虚拟式经济的一大构成部分,过渡的泡沫经济发展最终毫无疑问会给整个金融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从上述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知社会因素以及约束机制因素对于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问题形成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笔者现对其做详细阐述。

1.1 社会因素。在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的这一阶段当中,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建设发展较为繁荣且经济建设所处的整个宏观空间也比较宽松。换句话来说,如此宽松且低风险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资金炒作问题,往往也正是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在以上两种方式的作用之下,消费者的消费及投资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整个经济市场当中那部分闲散资金在此种刺激性方式作用之下会全部投入金融市场当中那部分增值保值潜力最优化的资源当中,从而为经济泡沫的发展蔓延提供了社会基础。

1.2 约束机制因素。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背景作用之下有关经济泡沫问题形成并发展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相应的调整及控制措施落实不够到位。换句话来说,在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当中,针对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当中那部分表现出存在引发泡沫经济潜在可能性的投机活动应当加以全面监控与督查,然而这一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于投机活动当中贷款支付问题的监控机制还未能够落实到实处,相关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将由投机行为所带来的繁荣虚假影响始终金融经济中的一大构成部分,从而导致经济泡沫蔓延迅猛。

2 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经济市场而言,经济泡沫最典型的两种表现形式为股票经济泡沫以及房地产经济泡沫。首先,对于股票经济泡沫问题而言,由股票市场价值与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所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价格能够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作用之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对于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市场而言同样如此。假定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过于充足,金融经济市场当中股票所反映出的票面价格的大小与股票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会被经济泡沫所掩盖,并最终以市盈率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来。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而言,受到股票投资行为主体迅速掘进因素的影响,这些投资者希望应用金融经济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社会力量辅助其发展“下线”。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未来金融经济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的当中,我国股票在经济泡沫问题背景之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确保股票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规范化;其次,对于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而言,经济泡沫的这种表现形式具备了供求关系失衡以及交易成本低廉等诸多特性。房地产作为现阶段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和心载体之一,其是否存在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的程度如何,应当成为相关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突出表现在于: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一般意义上的工薪阶层需要在30~40年的储蓄实践之下购得住宅。与之相对应的是,前几年兴建的住宅或是写字楼至今仍未完成销售指标。从生产要素的构成角度上来说,高度密集的人口与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最终必将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3 结束语

对于现代经济社会而言,经济泡沫的复杂性并非单单体现在金融市场资产运行独立性规律的复杂角度之上,其更深层次的蕴含在整个金融系统的内部脆弱性问题当中。这种看似繁荣的现代金融经济发展形势的背后潜藏着整个金融实体发展诉求成为泡沫的可能性。避免并逐步控制现代金融经济当中经济泡沫问题形成与深化的最根本途径在于为金融经济市场提供强而有力的实体经济支撑。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态势而言,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泡沫能够起到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正面意义,然而若不针对这种经济泡沫问题加以合理控制,整个金融经济体系的发展就会被这种经济泡沫所垄断,这对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本文针对现代金融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泡沫这一中心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张亮.刘丹等.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04).96-101.

[2]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04).53-63.

[3]王光俊.论中国经济泡沫形成的特殊性——以楼市和股市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4).63-67.

[4]郭沛.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与经济泡沫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在金融市场领域,通常将与证券等虚拟资本交易、依托于科学技术、以计算机科学模拟的可视化等相关的经济活动都称为虚拟经济。广义上的虚拟经济是指除了物质生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劳务之外的一切经济活动,而狭义上是指金融活动、房地产业等的虚拟部分。虚拟资本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所以会造成经济的金融深化,同时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房地产业的虚拟价值膨胀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经济中的虚拟部分,进而构成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一种间接、隐式的经济运行体,与实体经济相比,其活动成本更加低廉、能够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还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包括股票、期货、期权等虚拟特征较为明显的交易活动,还包括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开展的数字经济、可视化经济活动等。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发展,利用现代化的载体完成经济交易,所以虚拟经济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虚拟经济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化发展阶段:首先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经济活动由最初的私人间借贷逐渐演化为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当闲置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逐渐实现了生息资本的社会化。然后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扩张,衍生出虚拟经济,并逐渐演化实现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当有价证券市场化逐渐完善时,金融市场逐渐实现国际化。最后随着股票、外汇、债券等不断投入市场,国际金融达到集成化的状态。虚拟经济演化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虚拟经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虚拟经济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不断扩张,首先对于消费市场来讲,虚拟经济会导致一种财富效应和资产流动性效应。当资产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增加时,其会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会有较高的消费欲望,这就会使得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会极大地带动企业效益的提升,为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让企业得到广阔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进而会间接给人们带来财富,刺激消费。虚拟经济所带来的流动性效应实际上是从虚拟经济改变消费者的投产投资结构出发,让消费者的消费按照预期发生改变。对于汽车、楼房等耐用品,其在市场中的流动性非常差,如果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产都是这种非流动性资产,当其急需现金时为了筹集资金,就会出卖耐用品,而在这种情况下出售往往会大面积贬值,造成消费者的损失。但是如果消费者手上持有流动性资产,那么就比较容易在市场上变现,并不削减资产的价值。从流动性效应的观点出发,当消费者在财务上需要紧急周转时,他们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虚拟资产,故而流动性效应对耐用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二)虚拟经济在投资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效应

虚拟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还表现为一种投资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效应,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容易造成信用差,进而给市场带来安全风险。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信贷市场中,银行对于债务人的评估不够客观全面而又无法逆向选择,从而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进而造成银行的贷款意愿降低,进而导致企业投资支出受到影响,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在信贷市场中,银行是主要的信贷人,是整个经济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债务人来自于各个行业、不同经济层段,银行很难对债务人的实际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估,所以银行就承担了不知晓债务人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应运而生。当市场中的贷款利率处于正常水平时,中高风险的债务人才会选择借贷,而低风险的债务人由于无法获得很高的效用而退出市场。为了保障银行的利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中往往采取提高企业净现值或者提高企业贷款的担保价值。上述解决方法本质上是通过增加企业的净值减小逆向选择和道德信用的风险,进而增加贷款刺激,拉动经济的增长。虚拟经济在投资市场上的信息非对称效应增加了银行资金运营风险,投资银行必须对虚拟资本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虚拟经济运作对整个市场起到有利的作用。

(三)虚拟经济导致的金融加速计效应

虚拟经济还会导致一种金融加速计效应,当企业的经济受到冲击时,公司的净现值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信贷市场会放大这种冲击对企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加速计理论。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信贷市场的这种金融加速计作用更加明显,随着金融市场的条件变好,虚拟资产的价格会不断上升,这样企业和居民所拥有的财富就会增加,进而信贷的可获得性也会增加,这样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就会增加,消费、投资、产出也会随之增加。由于这汇总信贷、股票市场的条件的变化,企业经济受到冲击会进一步放大,起到整个金融加速的作用。实体经济的稳定、良好发展能够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稳步上升会使得企业的利润上升,进而股价上升,从而居民和企业的净现值增加,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降低,从而使得借款人能够更好地获得融资贷款,最终促进经济的不断扩展。虚拟经济的金融加速计效应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时能够促进经济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迅速提升,但是在经济出现状况时,也会将风险放大,导致经济过度膨胀和失稳,所以必须正视虚拟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完善市场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实现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虚拟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既发挥着关键的组成和促进作用,同时对经济运行的平稳性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完善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对于上市企业来讲,要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健全信息泄露的责任机制,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立法建设,建立企业诚信责任机制。在经济均衡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作为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基本上是稳定的,当资本用于投资的比例过大时,即超出于消费的既定比例时,就会使得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市场的不景气反过来又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的减少。在整体的虚拟经济于实体经济传输机制中,金融市场发挥着关键的传导作用。例如。通过投资于虚拟资产、发放贷款等使储蓄向投资转化,加快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虚拟经济加快了金融市场中的资本规模和运转速率,所以为保障其平稳运行,必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等机构要完善信息渠道和资金流动网络,在经济活动进行前、进行中、完成后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有效地监管、预防机制,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市场的危机具有很大的传染性,所以为保障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等有责任进行维护和援助,世界各国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促进经济的繁荣而努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恰当、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衡量和预测,做好规划和防范工作。金融投资总是具有风险性,这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对于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必须积极应对,加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管理,评估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二)构建防范虚拟经济过度扩张的有效机制

在金融市场中除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外,还要尽可能地防止虚拟经济过度扩张,以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并不是说虚拟经济就是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扩张从长久意义上来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虚拟经济的发展中投资于虚拟资产的比例变化会影响到剩余资本用于实体经济领域消费和投资的比例,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建设,充分利用证券融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防止证券资产过度膨胀的前提下,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推动各子市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规范上市企业的上市机制,保证企业的质量。其次要培育国际竞争力强、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筛选作用。

近年来我国基金发展规模迅速增加,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够成熟等。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不仅会使得金融资本体系迅速膨胀,更会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造成产业的破坏,为了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一方面要保持虚拟资本的结构适度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预警体系。保持虚拟资本的结构适度性就要使债券、股票、期货及衍生证券等的比例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和规模相适应,各类证券的内部结构要保持合理性,国债的发行年度、发行比例等。建立科学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指标,使其既能反映国内经济系统的状况,又能反映国际市场与贸易的状况,然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虚拟经济与生俱来的投机性决定了它在市场中的风险。因此,必须进行适度的金融监管,对银行金融体系、非银行金融体系建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防止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并不是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而是从侧面促进经济的进步与升级,将虚拟经济的发展平稳化、科学化,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经济增长;弹性分析;回归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2 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17-05

在我国,政府一直存在着“大财政、小金融”的观念,货币政策只是从属于财政政策。1992年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货币政策正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标志着我国对金融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近年来,国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在1994-1995年经济过热、严重通胀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得到加强,其越来越多地对金融资产进行了有效控制,试图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增长的金融资产总量,并积极引导金融资产之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金融资产的运转效率,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服务。总的来说,在这段期间内,金融资产总量以及内部构成与国民经济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金融资产增加属于金融发展的范畴,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观点众说纷纭。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以Mackinnon(1973)与Shaw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与上述观点相比比较折中的是,Patrick(1966)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带动”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认为在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金融中介体的发展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甚至是不利的。韩廷春(2001)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史永东、武志(2002)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程度,并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双向因果关系。杨飞虎(2007)以我国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我国金融发展指标、金融深化指标、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结构指标、技术进步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我国金融发展指标与金融深化、经济结构指标高度正相关,说明金融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推动了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边际生产率,投资率的提高与技术进步。

当前,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由此引发的投资过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令人担忧。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综合以上的观点,结合宏观经济现状,建立相关模型,试图解释金融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从金融资产角度提出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对策建议。

二、模型(1)――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模型设立

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Cobb-Dauglas生产函数Q=ALctKB,社会总产出由劳动和资本创造。但在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单靠劳动和资本创造经济增长的理论已很难解释一些社会行为,这逐渐证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政策的替代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是否完善、是否活跃的重要参考。同时笔者认为,以我国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建立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社会总供给又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因此,只考虑供给影响,对Cobb-Dauglas生产函数进行补充,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型:

Y=f(F,U)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F为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U为非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

也就是说,社会总产出是下面两种要素的函数:一种是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即该要素的获得和应用必须通过金融资产的运转才能实现,属于外显的经济创造要素。根据这一定义,Cobb-Dauglas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和资本,由于工资的给付和资本的取得都涉及到金融资产运转,因此属于金融资产的作用要素(F)。另外一种是非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即该要素对经济的贡献不直接依赖于金融资产的运作,如政治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公民素质、企业家本身的才能等。属于内隐的经济保证要素。因此,还可以将模型进一步表示成:

Y=f(f,l,g,e,u)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f为金融资产,1为劳动生产率,g为资本边际生产率,e为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即金融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速度,u为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等。

(二)模型解释

国民经济是金融资产、劳动生产率、金融机构运行效率、资本边际生产率等因素的综合增函数,在其他任何一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其中的任一因素,都可以增加国民产出。这一模型充分表明了政府(调控金融资产、从事科技开发、政治经济体制优化)、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个人(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国民经济创造中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外显要素(如劳动、资本等)和经济增长保证要素(政治经济体制优化、社会生产率提高等)的统一。

三、模型(2)――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对金融资产的弹性

(一)金融资产的界定

本文从宏观角度把金融资产定义为具有经济价值的金融产品,不局限于“有价证券”的一般解释,主要包括现金资产、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资产、外汇储备等四个部

分。另外,本文定义的金融资产是从全社会的资金直接作用经济的角度出发的。根据这一定义,有以下四点说明:(1)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虽然属于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但是它们对经济的作用取决于信贷规模,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因而存款和储蓄不列入金融资产的范畴。(2)黄金储备虽然也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储备资产,但随着纸币化的进程,黄金储备对经济实体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货币当局若非迫不得已不会动用黄金储备干预经济,而且黄金储备存量通常趋于一个稳定值,基本没有变化,因而也不列入金融资产。(3)保险资产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其作用经济的渠道仍需要通过证券市场或银行中介,所以贷款资产和证券资产基本上包含了保险资产对经济的作用;当然保险资产有保障经济单位安全生产的间接作用,但无法用数量衡量,所以保险资产也不列入本文规定的金融资产的范畴。(4)货币供应量M。虽然是央行的负债,但它作为居民手中的现金资产,满易需求,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因此属于金融资产。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设立

表1列出了1993-2006年我国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段时期内,各项金融资产与GDP基本上保持了一致的增长趋势。以国内生产总值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各项金融资产的对数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和检验如下:

即:InY=0.77333 InL+2.54044+u

InY=0.457347 InB+6.97758+u

InY=0.402758 InST+7.401857+u

InY=1.034691 InM+1.580762+u

InY=0.452872 InR+7.979285+u

InY=0.436454 InSe+6.812359+u

(三)变量说明

Y指国内生产总值;L指金融机构信贷资产,B指债券余额,ST指股票市价总值,Se指证券资产总额,M指货币供应量MO,R指外汇储备,u指随机误差项。

(四)模型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与各项金融资产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同时还可以得出:

1、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资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平,均贡献率在0.77左右,与理论上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理论上假设贷款资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消费贷款――主要用于自发性消费;企业融资贷款――主要用于自发性投资。根据凯恩斯二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Y=E=C+I=Ct+BY+I,可得Y=(a+I)/(1-B),自发性消费和投资的乘数为: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知道,贷款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消费C和投资I的增加,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贷款的增加额AL=自发性消费的增加额(a+自发性投资的增加额(I),根据乘数原理,Y=1/(1-B)xAL,我们可以得到,在两部门经济下经济增长对贷款资产的弹性应该为:

E=(Y/Y)/(t/L)=(y/L)×(L/Y)

=(L/Y)×1/(1-B)

=信贷资产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自发性消费和投资的乘数

以1998年为例,E:(L/Y)×1/(1-B)=3.33(L/Y),而实际上E’=(Y/L)×(L/Y)=(78345-74463)/(86524-74914)×fL/=0.33(L/Y),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弹性要低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凯恩斯乘数理论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因素:货币流通速度。他假设货币流通速度足够快: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间接融资,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相比,流通速度慢,而且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严重,也阻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因而货币运行效率的低下造成了实际弹性E’与理论弹性E的差距。

(2)理论上假设贷款资产只用于个人自发性消费和企业自发性投资。也就是说,信贷资产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市场利率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信贷规模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与市场利率相互制约。同时我国信贷资产的用途也远不止这些,而其他用途的乘数效应与1/(1-B)相比要小。因此,衡量信贷的乘数效应应该是消费和投资乘数效应以及其他用途乘数效应的加权平均。另外,我国实际是四部门经济,如果考虑到政府税收和进出口贸易,乘数会变小。这样,理论上计算出来的E要与现实中的E’接近些。

(3)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社会文化差异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的个人边际消费倾向B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高,从而造成乘数效应不如发达国家那么明显,经济增长对信贷资产的弹性不强。

2、在我国,债权资产、股权资产、证券总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6、0.40和0.4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证券资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不如信贷资产,这也基本符合我国主要靠间接融资的客观事实。同时,分别考察股权资产和债权资产,可以看到,国民经济对债权资产的弹性要高于对股权资产的弹性。这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我国的上市公司总体素质不高,而且股权资产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性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如债权资产。另外国内投资总体效率低下,强大的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因为债券余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债)。当然,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不断完善,自2006年以来,随着股改的顺利实现,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大牛市的到来,企业的价值逐步得到回归,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我国货币供应量Mo(现金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03。这一弹性比其他任何金融资产都要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资产用于消费,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货币周转速度最高。但是也应看到,货币供应量Mo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刚超过1。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所起的作用还不明显,并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我国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45.这基本上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比较被动,用途仍然是支付国际结算、稳定汇率、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用于国内直接投资的比例相对不足,因此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国制。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仍然能带动国内投资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提高,因而促进当年名义GDP的增长。随着对外汇储备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家货币当局对外汇储备的规模和运用会更加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5、按照我国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其

由高到低排列:现金资产、信贷资产、外汇储备资产、证券资产。这一方面表明了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单位融资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规模近年来虽不断扩大,但与间接融资相比力量还比较单薄。同时,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宏观经济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渠道单一,效率不高,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限制。

6、根据1993-2006年间的金融资产总额和分布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可以求出经济增长对总体金融资产的平均弹性(即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根据前表计算得:

其中Lt、Set、M1、Rt、Ft分别指在t年的贷款资产、证券资产、现金资产、外汇储备和金融总资产;Et、Ese、Em和Er分别指经济增长对贷款资产、证券资产、现金资产、外汇储备的弹性;以贷款资产为例,Lt/Ft表示在t年贷款资产余额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加总求和再除以总年份T得出平均比重,其他同理。通过计算可得,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0.7044左右。

四、检验与建议

1、模型(2)中对金融资产的定义使货币当局更加简便有效地调控社会上的金融资产。假设金融资产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即不存在投机性资产,则在经济不景气时,央行只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任何一种或多种金融资产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按照不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应优先选择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Mo,其次降低贷款利率鼓励贷款,再次是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国内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证券资产。在经济过热时,央行可同样按上述顺序进行相反的操作减少社会上的金融资产。

如果金融资产不能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即存在投机性金融资产(如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存在结构性泡沫)。央行在调控金融资产以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目的的时候,应酌情制定政策优先选择被实体经济吸收程度较高的金融资产进行调控,如货币供应量Mo、贷款资产、而后考虑被实体经济吸收程度相对程度较低的外汇储备和证券资产。实际上,上述两种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一致。也就是说,不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其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的程度成正比,不管金融资产是否完全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央行都应该选择经济增长弹性高的金融资产进行调控。

第14篇

1.市场环境金融套利作为现代金融经济中一种普遍的投资活动,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金融套利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金融套利行为是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首先,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我国当前金融投资工具日益多样化,它不仅改变了金融套利的运行方式,同时也为金融套利者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其次,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促进了市场的整合,消除了资本流动的障碍,放松了金融管制,市场摩擦大为减少,交易成本下降,套利机会得以增加。市场的扩大和管制的放松加剧了金融竞争,这不仅表现在金融企业的生存上,也表现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制度竞争上。竞争的加剧使市场主体更有动力去发现和利用套利机会。

2.科技在金融套利行为中,科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金融套利行为提供了物质条件,套利者在进行套利活动的时候利用先进的科技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对金融工具进行分解和组合,进而降低套利成本,反之,套利者缺乏科技依靠,必然会增加更多的成本投入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二、加强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管理

1.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套利作为金融经济活动中一种普遍行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就必须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系统建设,为金融套利行为提供物质基础。另外,在金融网络系统中还要做好金融网络管理工作,实时更新,确保金融网络安全,通过高效的网络系统来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降低资金流动成本。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金融套利行为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非常重要。在这个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套利行为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套利行为发挥正面作用。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确保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规范金融套利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套利活动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对金融套利活动的敏感性,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的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

2.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金融套利行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保持着优势地位,就必须提高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就目前来看,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为此,适当提高非公有制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国有金融机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大人才的培养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进程越来越快,现阶段阻碍套利活动的因素将逐渐减小,金融套利活动将逐渐活跃,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套利活动的正面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首先,要加强金融监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他们在金融套利行为中的风险意识。其次,要加强金融监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教育,进而保障金融资金安全。

三、结语

第15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