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翻译;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01-01
一、引言
翻译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涉及到以语言为内容的文本的处理,所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各样的哲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中,结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巨大。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系统,此系统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由此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语言模型,该模型具有客观性,因为这是就语言这个客体本身所进行的分析,而不涉及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既然强调语言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结构主义对语言的历史性是不屑一顾的,“结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找确定的结构,建立系统的可以把握的知识”,结构主义在文学分析和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如下特点:忽视对作品意义的分析,而重视对产生意义的作品、文本结构的分析。作者的主观意图也被忽略了,因为产生意义的是语言及其结构,而并非是作者的意图或者作者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因此,在文学创造中,结构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容受制于作品的结构。
三、翻译思想中的结构主义方法论
(一)结构主义方法论
1、整体性: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此,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所以,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2、共时性: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于是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
3、任意性和差异性原则:索绪尔认为所有的语言符号都分为两个部分,即能指和所指。首先,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结方式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这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的任意性原则;其次,符号不仅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而且还有严格的区别意义与作用,这是两个基本原则之一的差异性原则。
4、二元对立原则:霍克斯在《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一书中指出:“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格局这个概念,或曰‘二元对立’概念显然是结构概念的基础。”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结构观念。索绪尔提到四个二项对立:历时与共时方法;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系统差异决定语义。与此同时他也反复指出二元对立原则是真正了解语言性质的必要方法。
(二)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曼·雅可布逊、尤金·奈达、卡特福特、彼得·纽马克等人,而其中奈达是结构主义翻译范式的典型代表。
1、语言结构分析方法:奈达将语言二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外在的表现形态,深层结构是内在的决定因素。翻译则是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为基本的核心部分,再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译语的深层结构,最后重新组织成译语表层结构的过程。
2、共时性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相信,共时分析是优于历时分析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时”的关系。这种观点引申到翻译思想中,就造成了译者总是关注文字本身,探求文字背后的意义,而不去分析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等外界因素。在这种看似无误的翻译背后实际也会造成对原文的曲解。
3、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索绪尔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语言与言语、所指与能指、共时与历时等对立的概念,而所有这些对立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方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以此为指导,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也始终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
四、结语
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对结构主义展开思考,从各个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说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加深对结构主义的理解;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希望建立科学的翻译观和翻译理论。
一、引言
索绪尔的语言学基本观点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通过借鉴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
结构主义文论借鉴和发展了索绪尔的以下语言学观点来发展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1)语言系统概念;(2)语言和言语;(3)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指、所指和符号的任意性。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探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旨在更好地理解结构主义文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来源。
二、索绪尔的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
(一)语言系统与结构主义文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意义主要取决于语言各要素在言语链和语法体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通过借鉴和发展这一观点,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意义来自于某个文学作品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学整体中各文学要素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罗兰·巴尔特认为,“结构主义活动包含两个典型动作:分割和明确表达。分割原客体,那个承受模拟活动的客体,就是要在其中发现某些机动的部分,它们的不同处境会产生某种意义;那个部分本身并无意义,但它却是这样的部分,在它构造中造成的最细微的不同会引起整体的变化”。
(二)语言和言语与结构主义文论
索绪尔将大家普遍所讲的语言分为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个符号体系,而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而言语受制于语言,并使语言具体化。
通过对索绪尔语言、言语划分的类比应用,结构主义文论认为可以将文学看做是“语言”。正如在《散文中的诗学》中,托多洛夫所赞成的法国象征派诗人瓦莱里的名言:“文学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语言属性的扩展和应用。” 既然语言是由一定的语法规则制约的一个体系,那么文学可以被类比为由一定的规则制约的文学体系,而单个的文学作品就如同索绪尔所说的“言语”。
列维·施特劳斯在他的理论中应用了索绪尔的方法论的区分和概念,其中当然包括“语言”和“言语”。从这对概念中,他得到启发,并将其应用于对人类的基本心理结构的研究,揭示人的思维是怎样运作的。他发现形成社会“深层语法”的那些结构在人脑中产生并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他还将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应用到自己的神话研究中。他认为神话故事和语言有着相同的结构,所以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语言。
(三)能指、所指和符号的任意性与结构主义文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概念和音响形象两部分组成。他将前者称为“能指”,将后者称为“所指”。他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但是,这一任意性并不代表我们任何个人可以任意选择能指,因为某个语言符号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确定以后,是不能被个人所改变的。
根据符号任意性原则,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本不再是读者和作者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为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文学这一“能指”和意义这一“所指”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确定的。如罗兰·巴尔特所说作者“死了”。因此,结构主义更注重研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非意义本身。
关键词:结构主义;现代逻辑学;结构;关系
关于数学与逻辑的关系问题,费雷格学派主张:“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布尔学派则认为:“逻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220。不争的事实则是: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它们“血脉相连”、“生命相依”,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220。从逻辑学和数学双重视域来看,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可以说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高度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决定了它像数学一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
逻辑哲学就是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的科学。而数学哲学是数学的基础,“是研究数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其他问题的知识体系”,数学哲学研究的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到数学与逻辑的关系[2]15。虽然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在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逻辑(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与数学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纯形式化特征、高度抽象性、极端精确性和严格性、广泛的应用性[2]15-16。这些共同特征以及数学和逻辑学常常具有一批共同或类似的课题,决定了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逻辑的哲学思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数学的哲学思考。就像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一样,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其实也是很难剥离开来的。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结构主义是否在逻辑学中也有所反映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构主义的四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19世纪,在微积分的算术化和集合论的建立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数学基础的三大学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哲学唯一合法的研究领域是逻辑学,数学哲学则是研究数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学和逻辑语义学[3]9。
20世纪初,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说明,逻辑分析以存在建构自身作为参照,不然则会陷入无穷回归;而逻辑分析则是在集合论语言的基础上建构数学存在,这些观点蕴含了结构主义的思想[3]9。20世纪60年代,奎因认为,约束逻辑变元的取值其实就是存在,哲学本体论可以通过语言加以研究,利用语言可以研究存在,结构主义因而进行了数学哲学的范式转换。关系与其所依附的所有个体共同组成结构。根据结构所依附的个体的不同类型来看,数学结构主义主要包括四大学派:集合论结构主义[4]184-211[5]、先物(anterem)结构主义[4]188-198、范畴论结构主义[6][7]、模态结构主义[8]。
集合论结构主义使用模型论中熟知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态结构主义,不是通过对结构或位置进行字面上的量化,而是通过借助于适当的关系和定义域的(二阶)逻辑可能性,来满足经典公理系统的隐含定义条件[4]185。先物结构主义则主张:利用结构中的位置可以定义数学对象,数学对象的指称则要求结构与能够例示它们的任何系统是相互独立[9];数学公式能够由相干公式来描述,而且这些相干公式能够由实际存在的先物结构来满足[10]。范畴论结构主义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保持映射,为数学结构提供系统概念,从而为数学作出哲学解释[7]。夏皮诺(Shapiro)认为,虽然这些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不论是从主流数学的目的来看,还是从某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来看,这几大学派其实是等价的。例如:处理哲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与处理这种问题的其他方法,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自然转换来表达[4]184。这些学派通过语言的途径,把数学哲学引向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以及对数学对象的存在建构[3]10。
结构主义对数学存在的语言建构是建立在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这三大学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这三大学派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利用语言框架来建构数学对象,这一点在模态结构主义和集合论结构主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建构与作为数学基础的逻辑研究之间能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而为逻辑学与本体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3]12。范畴论结构主义挣脱了逻辑语言的束缚,创立了崭新的本体论语言,在把语言纳入存在的内涵的同时,还把存在上升到了语言的境界,并通过集合论与逻辑语言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存在建构能够像逻辑建构那样成为严密的科学[3]13。
二现代逻辑学具有结构主义特征
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数学哲学思潮,它是极端唯名论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而形式化则是现代逻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形式化过程一般包括:进行预备性研究、构造形式系统并对其进行解释、关于形式系统的元逻辑研究这几大步骤[2]124-130。具体地说,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的现代逻辑学形式系统,一般都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给出一个没有歧义的形式语言,目的是规定哪些符号串是所研究的形式系统的合式公式;其次,给出这一形式语言的语义解释,这需要利用赋值给出合式公式有效性定义;然后,给出这一形式系统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再次,根据这一形式系统的语言、语义、公理和推理规则,寻找相关定理;最后,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性、可判定性和复杂性等等。
哲学本体论是研究隐藏在真实世界背后存在的最高本质,即对本体、属性和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因此,现代逻辑学本体论的现实原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本体、属性和关系。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不论是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还是逻辑学,一般都遵循着相同的研究思想——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想:重要的不是个体对象、集合,而是所研究对象的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正如高斯所说:“数学是关于关系的科学,从关系中可以抽象出任何概念。”彭加勒也认为,“数学家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11]1-34。计算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研究对象的构造性的数学特征,并利用定义和解释,在对现实中的对象进行抽象和模型化的基础上,给出相关定理的证明[12]89。
从19世纪末以来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动态逻辑(包括命题动态逻辑、量化动态逻辑)、认知逻辑、广义量词理论、类型逻辑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逻辑分支,都或明或暗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即对象的结构化的总体特征常常靠利用公理化方法、对象间的映射与同构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以来,作为数学哲学的结构主义,就已经成为研究逻辑学的主导方法,在模态逻辑、命题动态逻辑、广义量词理论和范畴类型逻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结构主义的特征在逻辑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正是这一结构主义特征激发了逻辑学界、科学哲学界等对结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笔者认为:不论数学结构主义有多少种学派,也不论各学派之间有何分歧,逻辑学,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几乎都或隐或显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主要是描述各自论域中的各种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而不必考虑具体对象的内在的品质,不同的逻辑对象可以由其相应结构的性质或结构之间的基本关系来表示。
比如:模态逻辑充分考虑了含有“可能”和“必然”的模态语句的这一命题结构,引入了“可能”和(或)“必然”模态词,对传统的一阶逻辑进行扩展而得到的。因为预设的公理和推理规则不同,而得到的模态系统也不同,对这些模态系统的框架进行解释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型。认知逻辑则是模态逻辑的改版,即:把模态逻辑中的必然算子,解释成相信算子或知道算子等而得到的。虽然各个逻辑系统千差万别,但是,各个系统所给出的句法和语义,以及随之而定义的框架与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对可靠性和完全性、可判定以及复杂性的探讨等等,都或隐或显地彰显了结构主义的特征。
由于很多数学都研究抽象的结构,因此,数学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根据数学结构主义的观点,数学理论描述各自论域中的结构的性质,而不必考虑所讨论对象的内在品质[13]。狄德金主张把数学结构作为以集合、运算和关系的系统的基础,并认为同构概念与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3]10。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结构”或“结构映射”的概念,数学只有利用集合论,或者只有利用作为结合论的一个分支的模型论,才能够准确表征结构、结构映射等概念。因此,集合论就成为结构主义重建数学的语言基础,成为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作为现代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广义量词理论,集合论语言是其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也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下面,笔者将以广义量词理论为例,来考察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实例
广义量词理论是揭示广义量词的普遍语义性质和推理特征的自然语言逻辑理论。集合论视域下的广义量词是通过对自然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进行语义解释后而得到的。即:广义量词对应于所有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的指称。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也是广义量词。可见,广义量词理论是在一阶逻辑和集合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是建立在标准模型论的基础之上,广义量词的量化论域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真值的模型论概念则是利用非逻辑符号的解释和量化论域来加以表述的[14]40-41。广义量词理论以集合论语言作为其基本语言,而集合论语言是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数学结构主义的思想。
(一)广义量词的同构闭包性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1957年,莫斯托维斯基(Mostowski)为〈1〉类型广义量词附加了这样条件:不允许我们对论域中的元素加以区分。1966年,林登斯托姆(Lindström)把这一条件推广到更为普遍的情况,而且这一条件得到了逻辑学家的公认。这一条件被称为同构闭包(isomorphismclosure),即:在逻辑中,只有结构才是重要的,个体对象、集合本身并不重要。这一思想与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用逻辑的术语来表述同构闭包的思想就是:如果一个逻辑语言中的语句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该语句在所有的同构模型中为真。即:逻辑是主题中立的[14]95。如果逻辑是独立于主题事物,那么逻辑常元将在论域间的任意双射下都是不变的,或者更弱一点地说,逻辑常元在论域的任意置换下是不变的[14]324-325。比如:假设把“学生”一一映射成“狗狗”,把“面包”一一映射成“骨头”,把“在吃”一一映射成“在啃”,那么,如果“每个学生最少吃三块面包”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每个狗狗最少啃三块骨头”肯定在其同构模型中也为真。这说明,“每个”和“最少三(块)”具有同构闭包性。可见,逻辑学对所有对象都同等对待,逻辑性质不但在严格变换下是不变的,而且在所有双射下也是不变的[14]325。
同构闭包不仅仅局限于量词。比如,命题联结词也不关注主题事物:合取词可以统一运用于两个语句或两个集合或两个别的对象,而不考虑这两个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考虑这两个对象的结构。这说明,同构闭包表达的思想与结构主义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对于自然语言量化而言,同构闭包具有重要的意义。莫斯托维斯、林登斯托姆、塔斯基和范本特姆都认为,满足同构闭包性是满足逻辑性的必要条件[14]327-328。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所有形式语言都具有这样的性质:真在同构下得以保持,在系统中使用的所有算子以及由这些算子定义的别的所有算子,都满足同构闭包性[14]328。
(二)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从语法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变元约束算子,此算子把每个定义域与其任意子集间的一个二元关系联系起来。从语义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映射,此映射通过表征广义量词的论元集合的性质或论元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广义量词的语义性质[15]。例如:每个亚氏量词(即:all、some、no、notall这四个特殊的广义量词)实际上表示的是个体的集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二元关系。比如:在“所有学生都去操场了”中,令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这一语句就可以表示为all(S,P)这一三分结构,其真值定义all(S,P)⟺S⊆P的意思是,集合S是包含在集合P中,即: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包含在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义量词理论很好地诠释了数学结构主义的内涵。比如:all(S,P)这一三分结构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所有的狗狗都要睡觉”、“所有的大米都吃完了”等等,这里的“学生”“人”、“狗狗”“大米”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S,以及这些对象分别与“去操场了”、“要死的”、“要睡觉”和“吃完了”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P,这些具体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语句都可以用all(S,P)这一三分结构来加以统摄。其真值条件就是,当S⊆P(即S包含于P时)时,all(S,P)就为真。
(三)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也展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是广义量词最为重要的语义性质。例如: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令S表示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认真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单调性推理可形式化为atleast2/3(S,P)⟹atleast2/3(S,P′),由于P⊆P′,由P到P′,集合在增大,因此,这一推理体现了“至少三分之二的”这一广义量词的右单调递增的性质。而P⊆P′可以理解为,所有的P都是P′,这可表示成all(P,P′)。具体地说,就是:所有认真完成了作业的个体都是完成了作业的个体。这一单调性推理其实是省略了all(P,P′)这一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其形式化结构为:atleast2/3(S,P)∧all(P,P′)⟹atleast2/3(S,P′)。事实上,所有关于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都是省略了一个暗含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
可见,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所使用的基本语言也是集合论语言,这一语言也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语言,因而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1984年范本特姆提出的利用数字三角形方法,来表征具有驻留性、扩展性和同构闭包性的〈1〉类型和〈1,1〉类型广义量词的单调性,其背后也暗含了浓烈的结构主义思想。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述。
(四)基于广义量词理论的广义三段论推理蕴涵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正如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是广义量词的特例一样,亚氏三段论也是广义三段论的特例。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很长时期内,对亚氏三段论的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采用的是非形式化的方法。自从有了广义量词理论后,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的研究,就可以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表示和有效性的证明[1]155-202。而且利用广义量词理论,不仅可以对24个有效的亚氏三段论进行形式化,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公理化[16]。这种形式化的逻辑研究方法不仅拓展了逻辑研究的范围、提升了逻辑学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
广义量词理论完成以上这些任务主要还是利用了集合论语言,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了“含有〈1,1〉类型的广义量词Q的量化语句具有Q(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知识。〈1,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左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与其右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论元所组成的集合的性质。由于自然语言中的广义量词绝大多数都是〈1〉类型和〈1,1〉类型的广义量词,而且对〈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其〈1,1〉类型的亲缘广义量词的研究[1]46。因此,利用这一结构主义思想,就可以对自然语言中绝大部分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和有效性的证明。简言之,这一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普适性。
例如:“所有渴望暴富的人都是浮躁之人。大多数人都是渴望暴富的人。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浮躁之人。”其中的“大多数的”对应的是〈1,1〉类型的广义量词。令论域中所有人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浮躁之人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论域中渴望暴富的人组成的集合用M表示。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表示方法,这一广义三段论,可以形式化为:all(M,P)∧most(S,M)⟹most(S,P)。利用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就可证明这一广义三段论的有效性。证明:假设all(M,P)与most(S,M)这两个条件均成立。根据all和most的真值定义可知:all(M,P)⟺M⊆P,且most(S,M)⟺|S∩M|≥|0.55|S|,因此,|S∩P|≥0.55|S|。再根据most的真值定义“most(S,P)⟺|S∩P|≥0.55|S|”可知:most(S,P)成立。证毕。对亚氏三段论和其他广义三段论的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均可以类似处理。可见,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可以简洁明了地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这一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普适性非常强。因为不论是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的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还是亚氏三段论推理,抑或是广义三段论推理,以及建基于这三种推理之上的语篇推理,都可以使用这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四结论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的涵义,通过对“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两种具体分析方法的分析,对发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做出评价。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或EconomicsofDevelopment)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兴起但都面临着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当时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落后、失业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共同对该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其中首树发展经济学理论大旗的是结构主义学派的彼德·T·鲍尔(LordBauer)、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刘易斯(A·Lewis)、缪尔达尔(G·Myrdal)、纳克斯(R·Nurkse)、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n-Rodan)、赫尔希曼(A·O·Hirschman)、普雷维什(P·Prebisch)、汉斯·辛格(H·W·Singer)、霍利斯·B·钱纳里(HollisBurleyChenery)、M·赛尔奎因(MosheSyrquin)等人。由于结构主义方法产生较早,这些学者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颇具影响。
一、何谓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不统一。本文采用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解释: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发展经济学是指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学说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其理论可以溯源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涉及到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展经济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所谈的发展经济学是指狭义的发展经济学。
(二)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基本理论要素包括其发展观、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描述、资本形成理论、伪装性失业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而指导这些理论的分析方法的对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济结构构成的分析:经济结构的构成在结构主义者当中说法不一,根据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马颖和陈波的归纳分析,其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结构构成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整个经济各个部门的构成及相关变量,包括有关的经济活动部门和作为生产中主要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等变量;第二,结构构成是指按经济活动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结构或者按某种需要来划分的经济结构。”[1]其中大多数学者运用第二种含义进行分析。例如W.A.刘易斯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霍利斯·B·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式即是按经济活动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的。且霍利斯?B?钱纳里是按积累过程(包括投资、政府收入和教育三个类目)、资源配置过程(包括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三个类目)、人口与分配过程(由劳动力配置、城市化、人口转型、收入分配四个方面构成)这三个过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的。其认为,结构构成表现为“一个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关系。”[2]2.对经结构变迁或结构转型的分析:结构主义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型”(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的分析一直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学派研究纲领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结构转型”亦称“结构变迁”(thestructuralchange)。它们被钱纳里定义为“需求、生产、贸易和就业构成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变化,而“需求、生产、贸易、就业构成的各自的变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格局转移的不同方面”[3];赛尔奎因则把“结构变迁”定义为“从生产和要素使用角度来考虑的各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工业化便成了结构变迁的中心过程”[4]从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两人对“结构转型”或“结构变迁”的定义中可看出两层含义:第一,“结构转型”本身就涵盖了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而赛尔奎因的定义中提到的“各部门”实际上也是指“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同“结构转型”过程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结构转型”的作用因素,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变”。3.对经济结构与经济现象之关系的分析:结构主义者还透过经济运行中的众多变量,强调经济结构作为“深层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他们看到了影响经济运行的诸多因素,指出,在一国经济中,劳动市场二元结构、农业、运输、动力、进出口等行业都被列举为结构刚性。如农业部门对价格激励做出的反映严重滞后于工业部门,往往会成为导致发展中断的瓶颈;运输和动力等基础设施部门中的刚性表现为生产缺乏伸缩性,对价格反映存在滞后性;这些部门还会因为投资不足而拉整个经济的后腿。
二、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工具例析
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指导之下形成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B·钱纳里、M·赛尔奎因即在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中倡导“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分析方法。以下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概述,对这两种方法做出评价。
(一)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主要指统计方法与投入——产出法。最早对产业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是克拉克。他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三个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动入手,研究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不断缩小,工业部门先增大后缩小,而服务业处于部门不断增大趋势;第二,效率和需求是促成产业结构转变的两个基本方面。库兹涅茨对克拉克的研究方法作了进一步发展,他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一书中,指出了有关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个部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系式:
ri=ai(1+rT)—1
式中,ri和ai分别表示部门产出和国民总产出每10年的增长率,ai为部门某一时期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对10年前该部门占总产出比值的比例。通过分析一个世纪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各自占国民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可以得出ai,再经过对国民总产出增长率进行估算得出各部门的产出增长率,进而描述各部门的变动趋势。该公式基本描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的变动趋势,为结构主义研究的精确化作出了贡献。
霍利斯·B·钱纳里将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统计研究方法又作了进一步推进,在他与M·赛尔奎因1975年合著的《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变动作出广泛的统计上的解释。在该书中其除了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相关分析。他们为了创造一整套可以对更为广泛的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度量的方法,专门设计了对包括积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在内的10个基本过程进行描述的27个变量,以便分析与各国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转变。
钱纳里率先用投入——产出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转变,早在1959年,在他与克拉克合写的《产业关联经济学》一书中,就第一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间的结构关联问题。这一分析方法共两个步骤:第一,用于投入产出方法来细化行业分类,建立起全面的产业结构转变分析框架,用以克服传统的统计方法在分析结构转变方面的缺陷。他们通过对中间产品使用比例wi和中间产品投入比例uj进行计算,将产业结构中的各行业细分为四种类型:中间产品使用和投入的比重均偏高的产业(钢铁、石油制品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高但中间产品投入比重低的产业(农林业、煤矿业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低但投入比重却偏高的产业(服装、造船、食品加工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和投入比重均偏低的产业(渔业、运输业等)。wi值和nj值的高低代表着产业关联程度的强弱。
(二)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CGE模型于20世纪60——70年代问世,起初由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运用该模型讨论经济问题。由于CGE模型具有能够对经济全面地加以模拟的巨大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以结构主义的假设,使之能按照结构主义表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问题。结构主义这一研究方法至今影响尚存,被新一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所继承。恰如新一代结构主义领军人物泰勒所言,结构主义思路的基本假设“在于一个经济的制度以及各生产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决定这个经济的宏观经济行为方面起主要作用”。[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学家改变传统方法一般地分析产业结构的转变,而是从某一具体角度来研究包括产业结构转变在内的广义的结构转型。例如,CGE模型被用来分析短期内在外汇短缺前提下调节政策的选择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说明宏观调节与结构转变之间的关联所在;CGE模型还被用来讨论包括货币、债券和分割的可贷资金市场在内的金融压抑问题,使其既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又能解释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各种替代机制的宏观经济学本义;而且,工资水平、生活状况、金融资产收益、资本利得等方面也被纳入CGE模型,以便分析贸易条件变化对发展中经济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德尔曼——罗宾逊模型。其是1978年阿德尔曼和罗宾逊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CGE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第一个结构主义CGE模型,讨论了韩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广义的结构转型相伴随的收入分配问题。
三、对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的评价
结构主义方法产生于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之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缺陷,但由于其是二战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显现出许多不足。
(一)理论框架的粗糙。虽然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理论框架过于松散。同新古典思路相比,结构思路更接近现实,但不如新古典主义方法那样严密。结构主义的各主要假定前提只是以描述性陈述为特征,还远未达到公理化程度。其分析方法初衷显然是想建构能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非经济参数包纳进来的理论模型,但由于变量太多,致使理论框架显得过于松散和粗糙。造成结构主义框架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结构主义所依赖的逻辑基础主要是归纳法。而新古典思路所依据的逻辑基础主要是演绎法,故而这一方法从根本上很难达到精密化的程度。第二,结构主义方法的数学化形式表达难以包括所有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本身就受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制约。
(二)微观基础的不足。结构主义方法从总体上是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理论。在建构上深受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早期结构主义方法有着比新古典方法更为广阔的视野,但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酿就了结构主义方法的“阿基里斯之踵”。这方面从结构主义方法所使用的弹性这一术语上可以看出。而弹性概念是早期新古典方法的微观分析工具。结构主义方法将其借来应用于结构与制度分析工具的辅手段。而且严格地说,结构主义者所使用的“刚性”术语,实质上也是对弹性不足的另一种表述。从而显现出其微观基础的不足。
(三)方法过于理论化。无论是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还是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其理论都需要进行量化,而许多人文因素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的。故而,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因为过于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如他们在观察并分析了许多市场失灵的情况后,就草率地做出中央政府必须代替市场的结论。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前已被多重均衡分析法、发展微观分析法、现实主义制度分析法所取代,但其曾经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提供过指导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我国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形势下更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从而促进我国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陈波:发展经济学中结构方法:基本理念与分析工具[E/OL].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
[2]HollisB.Chenery.StructuralChangeandDevelopmentPolicy[M].OxfordUniversityPress.p.108,1979.
[3]H.B钱纳里.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实质研究程序[A]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法国结构主义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带来了语言研究的革命性范式的转换,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模式,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首先,索绪尔区分了共时性和历时性,将传统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历史和发展转向关注语言本身,改变了以往历史性研究带来的混乱局面,开始了他把握语言普遍规律,建构语言结构的宏大目标。
第二,符号的意义与现实世界无关。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个因素组成。能指和所指犹如纸的两面不可分割。例如,我们所听到的“tree”这个词的声音便是能指,而这个声音形象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概念便是所指。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符号的任意性不仅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也指作为整体的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或说语言符号的意义与现实世界是无关的。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接的不识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树”这个符号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是它的概念意义——一种植物,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的树。
第三,符号在系统内的区别性特征决定符号的意义。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而是由符号系统内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区别决定的。在现实中句子是一个一个的词依次出现的,呈水平方向展开,每个词都与其前后的词形成对立,词的意义在这种对立中表现出来,索绪尔认为这是横的组合关系,而在句子中还隐藏着一种纵的聚合关系。句子中的每个词都与许多没有在句中出现的词形成对立。这种关系表现的是整个语言系统,隐藏在人的头脑中。
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语言符号都在这种纵横交错中意义才得到确定。而后一种关系在索绪尔看来尤为重要。“红”与“黑、黄……”形成对立,而在英语和汉语中它的对立项很不相同,比如在汉语中“红”有大吉大利之意,因此它与喜、福……对立,在英语“red”就没有这些对立项,这样就造成“红”和“red”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完全是由两种语言符号系统决定的。
最后,语言研究的目的是把握整个语言的内在结构。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由整个符号系统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索绪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区分,分开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指语言符号系统,言语是这一系统所产生和决定的个别交际行为。语言学应以语言而不是以言语为研究对象,尽管言语千差万别,但有着共同的内在结构,在言语中只能体现这一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才能把握决定着生成每句话的内在结构,即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体系。二、语言学模式在结构主义中的运用
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或学说,而是一场在方法论上的普遍的革命,正如巴尔特说结构主义是“分析文化现象的一种模式,而这模式来自当代语言学的方法”。在这场大规模的结构主义运动中,其在文学领域中的成就最大,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的运用也最彻底。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内部也纷繁复杂,几位结构主义的大师,托多罗夫、巴尔特、热奈特、布雷蒙,各自利用语言学模式建构了自己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在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理论前提。
首先,结构主义高度重视文学能指,割裂文学和现实的联系。我们已经分析过,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和现实是分离的。而且词的意义不是由说话人的主观意图和愿望所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现实决定的,而是由整个语言体系所赋予的,是由其在语言符号系统内的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和区别决定的。同样,结构主义文论家坚决否定作者和现实作为解释文学作品的起点,他们关注所指,忽视能指,关心的是意义产生的方法,而不是意义本身。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的意图和现实决定的,而是由作品这个自足体决定的。从而文学研究从外部转向内部,文学自身的结构等内部特征重新得到重视。
其次,结构主义将索绪尔的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不是为了分析具体作品,而是建立一种系统地普遍有效的文学科学——结构主义诗学和叙事学。结构主义者用符号和体系的语言学概念分析文本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就是遵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普遍的规律。结构主义诗学和叙事学的对象是文学的一般规律,具体作品中只能体现诗学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学家应该能解释尚未说出的句子的结构和组织,结构主义诗学和叙事学也应该能够解释尚未写出的文学作品的规律。结构主义正由此出发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这一注重关系和结构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个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本假设逻辑的推衍出来的,并渗透到结构主义的方方面面。
最能体现结构主义特色的是,共时与历时、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语言、系统差别决定意义等被结构主义者改造为普遍的二元对立原则用于文学研究。
结构主义文论力图建构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意义,而这一深层结构和意义就是通过二项对立实现的。卡勒在他的著作《结构主义诗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元对立的概念。他说“其实,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又极其简单:二项对立。语言学的模式也许还有其他的作用,然而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鼓励结构主义者采取二项式的思维,在所研究的各种素材中寻求功能性的对立形式。”言下之意,“二项对立”是结构主义的关键词。因为在结构主义者看来,二项对立不仅是支配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律,而且是支配人类文化活动各个符号系统的规律。
[摘要]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共时与历时、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等思想原则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模式。法国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将语言学模式运用于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尤其在文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结构主义文论排除文学的所指,专注于能指,力图建构文学的内在结构,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语言学模式并且被结构主义者改造为普遍的二元对立原则运用于文学研究。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二项对立
参考文献:
[1]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乔纳森·卡勒.盛宁译.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霍斯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结构主义;基本特性;方法
结构主义在科学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与演绎法和实验法的结合是近代才形成的。由于人类智慧的自然倾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分析工作没有遇到复杂难题之前,无法获知各种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系统的存在。并且对于结构而言,由于无法直观观察,不同层次的结构必须通过抽象才能形成或达到,因而需要一定过程来反映抽象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的定义
结构主义是指结构这一抽象概念能够适用于任何领域。霍克斯(T.Hawkcs)在其著作《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指出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真正的本质不是其自身,而是各事物间可感的关系。对于一种因素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它与其他因素在既定情境中的关系,并且任何实体或者经验都只有在结构中才可感且有意义。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进展,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理论上的先进性。真正的结构主义,是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因此,无论科学精神有多么开放,要建构真正的结构主义,需要用结构主义的名义来判断人们所说和所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结构主义对于结构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转换关系。结构自身能够通过转换规律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与完整,并且能够通过数理逻辑的方程式或者控制论的模式形式化。事实上,通过运算互相协调能够组织形成体系,而体系构造过程的结果即为结构。
二、结构主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是若干成分的有机结合,而非独立成分的混合。成分通过规律形成结构,而结构不是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因为结构中的成分具有与单独成分独立性不同的整体性。首先,整体并不先于成分。因为“格式塔”学派坚持的整体先于成分的理解是一种柏拉图先验论的立场,该立场会令结构主义陷入本体论的困境。从感知结构的角度以及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反对源自联想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先验假设。其次,运算结构主义的立场强调,要重视成分间的关系,即指重视组成的程序或过程,因为关系组成秩序或过程的结果就是全体。某种程度上,体系的规律即是关系的规律。再者,整体是预先形成还是有形成过程,对于结构而言,由于其与发生论无关,所以结构在本性上是非实践性的,结构只是若干转换的体系并非静止的形式。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涌现”产生了整体性。
(二)转换性
结构是动态非静止的,依靠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形成结构;另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整合旧结构并且构造新结构。而所有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内。此外,结构的转换可以是非时间性(共时性)的,如1、2、3的逻辑数字顺序是直接显然的,也可以是时间性(历时性)的,比如结婚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的。结构的转换需要将非时间性与时间性结合起来,避免与结构静止的形式混同。而结构转换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结构建筑在数理逻辑体系那样的非时间性结构的基础上。
(三)自调性
自调性是指结构能够按其本身规律在无外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调节。结构自调性的前提是结构本身具有守恒性和封闭性。结构具有封闭性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只会产生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规律的成分;结构具有守恒性是指,结构可以以子结构的方式并入更广泛的结构中,而这作为一种联盟,不能改变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也无法取消原边界。事实上,结构的自调性要求的结构守恒是非静态的,封闭也不是绝对的。同时,伴随着结构复杂性的逐渐增长,自我调整能够通过结构的整体性规律起作用,一方面确保结构向更高级结构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将结构作为子结构整合到更大的母结构中。
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构成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整体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特征,转换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规律,而自调性定义了结构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主体不断适应客体变化的一种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三、结构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对结构的研究不是排他性的,特别是在一般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因为结构主义的研究趋于把所有学科的研究整合起来,其整合方式建立在互反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是多学科间的协调。如果某些结构主义立场包含某种排他性,那么一些相关观点总会自相矛盾。
关键词:结构主义;白族;文化分析
国内对白族文化的研究领域较广,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文化、、服饰、建筑等方面,但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甚少。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众多的思潮和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以其独特的结构思想和方法论,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而持久的思想运动。无论是作为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结构主义实际上已经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白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或许能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界,这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地域文化内容以及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期望能唤起人们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本文正是这样一种尝试与努力的开始。
一、 结构主义阐述
结构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的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atomism)倾向感到不满,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systematology)和“结构论(structuralism)”的思想,强调从系统方面来研究结构和规律性。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一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揭开了结构主义的运动序幕,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文理学家雅克·德里达,者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以及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一大批学者的合力推动,结构主义思潮很快占据了法国学术舞台,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的“黄金时期”。
毋庸置疑,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结构”是最为重要的观念, 结构(structure)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ra”,从拉丁辞源上说,“结构”是指“部分构成整体的方式”[1]。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因为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运用于诸多学科领域,后来才逐渐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主义思潮。“结构主义之父”皮亚杰认为,“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方法或方法论”,他还指出“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2]。结构主义者所要探寻的“结构”是指深层结构,即“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诸具体事件与行为的基本规则整体”[3],在方法论上结构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结构”的探寻,达到对整个人类社会与世界的深层理解。
二、白族及研究区域简介
(一)白族简介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自称“白子”或“白尼”。居于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县的白族,汉语称之为“民家”,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而居于贵州威宁等县的,共有七县被当地人称为“七姓民”[4]。白族总人口为193.3万人,大多分布在云南省,有156.1万人(占全国白族人口80.7%),大理白族自治州又为云南省白族的主要聚居区,有111.2万人(占云南省白族人口的71.2%)。关于白族来源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最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是由汉代的昆明与滇僰、魏晋的昆与叟、唐宋的乌蛮与白蛮(包括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以及元明以后的爨与僰、罗罗与民家等不同的族流随着时代的递续不断发展与融合,有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同体”[5]。1956年,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其族称为“白族”,白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亲仁善邻,广泛学习和吸取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因素,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白族有独具特色的节日、服饰、建筑风格、婚丧嫁娶仪式以及信仰。
(二) 研究区域简介
我国白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云南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人类文化遗址遍及全省。而云南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大理洱海地区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青铜以及碳化稻谷。宾川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地区文化面貌较完整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平地起建的木结构建筑、石器、骨器、稻谷、家畜等[6]。这些遗址均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89—前263年)“庄蹻入滇”与当地居民婚配,成为滇王族。汉武帝(公元前109年)“发巴蜀兵击灭劳浸、糜莫,滇王降”,设郡县治理。晋、唐间,今云南东部地区为大姓爨氏所统治,分为东西二境。这段时期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洱海地区,此时滇池已是较发达的农业社会而洱海广大地区仍是“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军长”的原始游牧社会[7],这种情况到晋代时发生了变化,两爨(东爨、西爨)相争,致使滇池、滇东北地区烽火连天,而此时洱海地区安定和平,靠山面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众多人户为了逃避战乱到洱海地区安家。公元八世纪中叶,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继而征服了东西爨。在击破西爨后,一次用武力强迫迁徙“白蛮”20万户于永昌城(永昌指古洱海地区)。经过南诏500多年的统治,洱海地区成为了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洱海位于大理市区西北,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背靠苍山,苍洱间的坝子是白族主要居住地。
由上述可知,洱海地区是孕育白族文化摇篮,也是当今我国最大的白族聚居区,将洱海地区定为本文的研究区域来探讨白族文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三、结构主义在我国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概述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诸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西方文化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我国,将结构主义方法论应用于文化分析的研究较少。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不论是在其萌发生成的最初阶段还是在以后漫长岁月演进中,都不是由单一民族创造的,而是由内部有众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复合的文化形态而存在的。刘鸿武认为“对中国国内各民族文化关系结构及其特征的探讨,应该是我们得以把握中国文化历史连续性这一问题的关键”[8]。秦涛从结构主义的视域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结构主义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审美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审美思维层面的拓展和深入”[9]。地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胡义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初探,他认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内容,使用‘解构’的方法也具有合理性”[10]。 虽然,结构主义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研究甚少,但可以看出结构主义或多或少已经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那么从方法论的视角看,结构主义与民族文化研究的关系到底如何? 结构主义应用于民族文化的研究是否能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以便于我们对民族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下文便以洱海地区的白族为例对此进行初探 。
四、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白族文化研究
白族文化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白族文化最主要的方面是语言,白族通过说白族话保持着自己不同于汉族的特色,白语包含着白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11]。也有学者提出“村落及村落中的人群、广场、本主庙、斋堂等是白族文化内涵保护的直接载体”[12]。众所周知,很难给“文化”一词下定义,白族文化不仅仅是它的语言、服饰、建筑、信仰和舞蹈,但又包含这些因素。找出推动白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深层结构”,可以增加我们对白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下文将白族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探讨。
(一) 白族文化萌芽阶段(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魏晋时期)
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择优而居的思想也自古有之,可以说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前提。洱海地区属高原季风气候,有着丰富的植物和矿产资源使人类在洱海地区生存和生产成为可能。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的低下,只能顺从自然、适应自然,苍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洱海为其提供了水源和鱼类,白族先民进行一些简单的种植、捕鱼、打猎等活动以维持生计。但是该地区又处于横断山脉和哀牢山脉的交汇区,位于滇西地震带上,地震频繁,频繁的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为了寻求心灵的寄托,渴望安定、宁静的生活,便有了众多关于观音降服妖魔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神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由民众自发组织讲经说法、祭祀观音。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日月星辰、血雨风霜都会使白族先民感到神秘莫测、威力无穷而加深了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这种对自然界处于完全屈服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便出现了自然本主,人们在祭祀本主的时候会有一些简单的仪式。要抵抗大自然的灾难,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合作,团结一致,白族先民在日常交流中便逐渐形成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穿着,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来往不是特别密切,就由各自首领和族长管理本部落和氏族。
可以看出白族文化在萌芽阶段其实是自然界与人类的一种对立,正是自然与人类对立的矛盾派生出其它的一系列矛盾,人类之所以使用“文化”的工具就是为了解决自己与自然的矛盾。结构主义就是要“从生活的一切表象中寻找生活的基本模式”。可见,这一时期,白族文化深层次的结构就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顺应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自然环境决定了白族各种文化的萌芽。
(二) 白族文化形成发展阶段(唐宋时期——改革开发)
唐宋时期对应着洱海地区的南诏大理国时期,这一时期是白族文化形成发展期。从新石器时代到魏晋时期白族文化已初具雏形,南诏统一六诏之后,公元738年,唐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增进了洱海地区与汉族人民的交流,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使洱海地区冶铁炼钢技术以及畜牧、种植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便不再听凭自然的摆布,而要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于是各种开拓疆土、降龙伏虎、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便应运而生,这样在白族本主中也出现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祭祀本主时要杀猪宰鸡,载歌载舞,于是便有了霸王鞭、耍龙、耍狮、上刀杆等民俗活动,祭祀不同的本主就有了不同的节日(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甩海会),节日当天人们虔诚的祈祷,场面盛大。为了方便祭祀本主,白族先民又修建了本主庙、寺院。公元1368年,朱元璋了元皇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皇朝,俘获大理路总管段氏,之后在洱海地区实行“行省制”、“军屯”政策,清朝时承袭明的“改土归流”,这些政策都加深了白族人民与汉族的联系,大量汉族人民融合于白族之中,白族人民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因子(雕刻、绘画、建筑方式等)并为自己所用,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形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同时在白语的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白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建筑风格、、婚丧嫁娶仪式、饮食习惯、节日等等。
如此看来白族文化的形成似乎杂乱无章,毫无规律,既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也有来自汉族的文化因子;既受到自然的限制,又不断超越自然、利用自然。白族文化包括了祭祀本主、修建房屋、寺庙、纺织工艺、统治形式、舞蹈、语言等等因素。正是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部分通过不断的调整、改变构成了白族文化,通过各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隐形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其中的每一部分的发展都受到了生产力水平的推动,这些构成白族文化的各部分变迁和发展都取决于经济的诱因。该时期白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就是“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 白族文化传承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新奇异”的异域文化,白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本主祭祀中的繁文缛节,其中招魂、问先灵等封建迷信,让外出求学、工作、务工的年轻人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而丧失信仰的基础,主持祭祀的传承人也日渐凋零,也很难清楚尊奉的本主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得白族学生从小就讲普通话,慢慢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为了留住游客民族歌舞也逐渐舞台化,失去了原真性。白族民居被改造成客栈,使用新型材料和现代造型与传统建筑显得格格不入。白族文化是白族的根,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若干历史时期白族先民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的情况,是白族人民宝贵的不可在生产的遗产。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白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当代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全球化威胁着白族文化延续和传承时,保护我们的“根”保护白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一对矛盾,对白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五、 结构主义方法论应用于白族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首先:整体性是结构的首要的特性,我们在研究白族文化的时候应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整体性也是白族文化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种整体性的逻辑思维框架内,白族文化才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含义。其次:结构的转换性表明,结构不仅规定了整体,联络整体各组成部分,同时结构还构成了整体,具有自组织性;结构的自身调整性表明结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稳定之中,结构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结构自身成为了一个“发展”的框架,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 结构主义的概念显得抽象和隐晦,然而这个概念呈现出的特性与白族文化的基本属性却极其相似。白族文化的结构经过历史的演化具有更稳定的生命力,同时白族文化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无论民族文化的表层是多么的复杂多变,内部的深层结构也是不变的。
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法应用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也就是从这种文化自身出发,研究构成该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整体性。总之,把结构主义引入民族文化研究,对我国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可能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运用结构主义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时候,应当注意条件和局限性,结构主义既不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它是众多方法流派中的一支,应该保持其自身的开放性以并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结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序言.7.
[2]皮亚杰著.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7.2—11.102.102.
[3]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人文科学跨学科认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0.
[4][5][6]白族简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2—3,24—31,35—37.
[7]林超民.试论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历史条件[J]思想战线,1984:49—56.
[8]刘鸿武.民族文化关系结构的独特性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发展[J]思想战线,1996,2:57—62.
[9]秦涛.结构主义视域下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蕴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38):34—37.
[10]胡义程.结构主义和中国地域文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70—72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 符号系统
中图分类号:TM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80-01
1.结构主义对于电影分析中符号学意义
电影是镜头,情节,声音,三个形式的组合。结构主义就是将其拆分开来,基于语言学的角度,拆解电影元素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构主义是固定的,成系统的。实际上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论的运用,把这些电影元素规划成相对应的电影符号,加以分析理解,让电影成为一种如自然科学般结果理论大过其他成就因素的学科。一般在电影文化中,都会使用到结构主义观点,首先需要把其中的分支元素理清楚,例如声音的响度,频率,镜头的长短,冷暖色调,叙述故事的方式情节的复合逻辑顺序等等,所有能感受到的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分开进行剖析,最后针对导演个人,乃至到观众来说,适合于社会,能够拥有永恒命题意义的结果,就代表着结构主义的运用。结构主义给电影分析所带来的,是具有多角度的,电影是艺术作品,每一个镜头画面针对不同人群,都会有不同的结构意义。例如电影《黄土地》中大片黄土地的镜头,可以说这是表示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的融合,但在其他人眼里又是一种自然环境带给人的压抑贫瘠。群体之间不相同,但镜头语言没有变,只是理解语言意义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也正因为电影内容涵盖的太多,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让人试图用一种理论去概括此类综合艺术概念,然而,我们只能够从宏观甚至边缘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例如基本特性,艺术区别,这也正是结构主义与电影符号学出现的意义所在。
2.电影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之间的关联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理论被运用到符号学及叙事学研究中,符号学不仅是学科,也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最早的电影符号学便是涵盖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用来分析电影,演化成一套电影理论。而后法理论家克里斯汀梅兹进一步发掘了巴尔特符号学理论,从中得到了许多超越语言本身意义的结论,最后归纳成一套完整的电影符号学理论。通过电影和语言的类比,加上一定的结构语言词汇,创新了电影记号和符码的传播观念。电影与语言的区别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是实质都是通过各种意义上的符号,系统且全面的给观众传达索要表现的,这一点两者十分相似,从而在风格化抽象化的意向中产生了电影表达力的特性,让电影有了具体的意向和隐性的意向表达,成就了电影的内核,让电影理论分析能够更多的归结于一点,统一在一个维度上,这点是所有电影理论学者都需要寻找的,不然只能够在浅层来理解电影,无法真正深度的剖析电影艺术的价值所在。电影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像是“工具+理论”的支持,让人有足够的手段来面对电影技术发展,延续电影艺术发展。
3.电影符号学于电影分析的作用
符号学应用于电影的真正意义是对电影中时刻会出现的象征性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概念化的符号穿过各种繁复的电影元素项认识到电影作者创作的本质原因。电影是对现实的再加工,是现实的升华,是“诗意化”的再现。其中的表达方式与文字,图画相比有着形式上的极大不同,如果缺乏相当系统完整的分析方法,手段,那作者创作的电影只能是自说自话,无法达到深度的艺术传播效果。著名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石狮字的各种动作姿态镜头,都是爱森斯坦想要向观众传达的思想感情,对电影符号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种类似的象征性例子在后面的众多优秀电影中层出不穷,也受到了历史的铭记和传颂。电影无法离开符号学,绝大多数电影都或多或少的借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其中不可避免的带着一些人为操控的东西,但毕竟它就是电影,虽然不够灵活,因而模棱两可,这些符号化的碎片也就能清楚的提炼出来,给予电影可以被解构了解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
[2] 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 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视读符号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关键词:结构主义;自律论;音乐关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西方哲学史,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美学也不例外。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对20世纪自律论的发展大有推进之势,本文旨在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从一个侧面展示20世纪自律论的演进历程。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内涵
“结构主义”潮流产生之前,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为“新批评派”。它肇始于20年代,40、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占据了美国文论界的统治地位。这种文论主要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足性,认为艺术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从本质来说,它也是一种形式文论,但由于它过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至50年代末日渐衰微,逐渐被6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潮流所替代。
所谓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uuss,1908―)曾给出如下定义: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
“结构主义”虽然形成于60年代,但在思想上、文化上的准备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结构”的观念源于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一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是在一定时间互相并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它由若干元素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它元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化。其次,与“历时”语言学家着重研究各语种语言现象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作为“共时”语言学创始人的索绪尔更主张研究同一时间内各种语言现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结构”在支配它们的性质和变化。索绪尔还将对语言的比较引申到其他方面,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表达和传递有关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成果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使用了众多相对自足的形式系统,而语言只是其中一种符号系统。这些形式系统的共性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代替、代表、反映所要表达的主客体对象,如语言、手势等。如果将这些形式系统纳入一个范围,找出其规律,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索绪尔的观点也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影响下诞生的。其中,与20世纪初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1922)一书中提出,世界是整体的系统,是由许多“事态”构成,每一事态都是有一条锁链相互连接,这条锁链又由多种事物构成,各个锁链之间出于某种特定的结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事态的“结构”,而“形式”导致了这种“结构”的可能。
索绪尔之后,受到其语言学影响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语言的性质,可以分享语言学的成果。对于结构主义,语言不仅是激发灵感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种将结构主义原本各行其是的种种设想统一起来的方法论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方法的积极响应者。他认为结构是真实的,但不是客观世界里共有的,而是人的潜意识活动的一种投射,是人的一种先天构造能力。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各种结构最终又是人类潜意识的产物。英国学者霍克斯对二者的关系也阐述得十分明白,他指出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并非人的意识或者存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系统与结构的关系”。这种系统与结构关系先是被人的无意识认可,而未完全进入人的意识领域,未被人的理性所完全接受。
可见,结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结构”的观念,是透过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表层结构),去发现其内在结构(深层结构),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结构主义对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在欧洲音乐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体系――自律论。自律论与长期以来占据欧洲音乐美学思想主流的情感论针锋相对,它的确立以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1854)为标志。汉斯利克批判了情感论认为“音乐内容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等一系列论点,建立了自律论音乐美学完整的体系。此后,自律论音乐美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只不过它对当时的理论批评和音乐创作实践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直至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出现,它作为一种形式文论的许多观点与自律论“音乐具有形式美”等诸多论点十分契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也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形式一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
首先是在理论方面,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对一些音乐理论家的影响颇深。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音乐具有“可以理解但不能言传”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结构主义对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以结构来看待音乐的观念,列维・斯特劳斯将音乐解释为固定存在于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中的时间。他认为音乐需要时间,“在声音和节奏的层次下面,音乐在一个古老领域当中行事,就是听众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是不可取消和不可挽回的历时性,而音乐改编各个部分为的是听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与它本身非常接近。”这一特点使得用结构的观点来分析音乐成为可能。5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甚至在苏联与东欧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热。为我国音乐理论界所熟知的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音乐分析法即受到结构主义方法的很大影响。
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一方面来源于上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的“结构”观念,另一方面还有形式自律论的音乐哲学前提。在申克看来。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是“乐音生命的有机的、绝对的本质”;关于音乐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音乐自身所展现的内在规律与世界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上述观点与汉斯利克形式自律论的立场是完全相同的。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渗透方面,他在音乐上用来区分不同概括程度的术语――“背景、中景、前景”与语言学术语“深层结构”及“表面结构”类似,表示两种程度之间关系的术语“变化”与语言学术语“转变”也很接近。申克强调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他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部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内聚力”(Organic Coherence)。在具体操作层面,他创造了简化还原的方法。音乐作品的形式由前景表现出来,通过简化还原的方法将其进行剥离分析,最后可见它的“原始结构”,即背景。在和声和对位的关系上。他认为和声源于对位,但对位又离不开和声的支撑,二者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为此,申克还自创了一套图示分析的方法。这种图示以常规记谱法为基础,辅以一部分符号补充说明,既直观又清晰。这种图示分析的范例是1932年出版的《五首音乐作品的图示分析》。
诚然,申克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缺憾。他的分析主要涉及和声、调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节奏、动机发展等等,而且这种理论只适合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调性原则确立以后的欧洲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申克分析法在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下,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它不仅提出了新的音乐分析方向,更是推动了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二战之后,申克的后继者凯茨、萨尔则、阿伦・福特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申克的分析体系。
德国音乐家哈尔姆(August Otto Halm,1868―1929)的音乐理论观念与申克十分相近。他也认为形式、结构是音乐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否定音乐同情感及联想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应当从“情感的陶醉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哈尔姆研究的重点是在赋格和奏鸣曲方面。在《两种音乐文化》一书中,他将二者作了比较性研究,认为对位与和声在音乐结构的最始源、最深层就已存在,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在二者的统一和融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机体。这一点与申克十分相似。
其次,在音乐创作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申克分析法中“结构”的观念已经深化为“秩序”和“组织”,一些作曲家也深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i,1882―1971)为代表。
[关键词] 电影;叙事学;文学理论
一、西方叙事学研究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这和古希腊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是分不开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巨著《诗学》里最早出现了关于叙事学的古典研究。其书中观点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模拟而非再现人类的行为,但这种模拟不是一种单纯的模拟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拟。这也是创造性理论的提出。在这里,模拟虽不是切实发生但却是对现实的再现。而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提出,到本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一)俄国的形式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和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旧的艺术已经死亡,新的艺术尚未诞生,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才可以使人恢复对世界的感知。他强调艺术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变形,他认为艺术应独立于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这样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特别关注人的注意力,他认为那是人保持新鲜生活的生命所在,艺术只有进入一种“新”的形式,才能召唤出另一种独特的生命,这种独特的生命足够能引起人们去追随、去感觉、去认知。要避免艺术形式中的“自动化”,这是不可取的。总的看来,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他过于片面地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化了。
普洛普于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是他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这部书被誉为结构主义奠基之作,被看作是叙事研究中一个旗帜上的创新。在此书中讲叙了叙事研究意义的生成。就像美食家对待菜肴一样,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调配,以故事为元素,将叙事进行不同组合。在他的整个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准线,那就是试图提炼民间故事中的共性。在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普洛普从人类学中引进了一个概念——“功能”。他认为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将其称为“功能”,并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在他的分析里把角色的功能细分为31种,他将这些功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通过这些排列,他发现了我们现在称谓的“角色”。在他的研究中,角色共有7个:反面角色、救援者、协助者、英雄、假英雄、公主(被找对象)和她的父亲、送信人。现代叙事学不是单纯地只有“角色”就能形成故事,形成叙事学的框架。而另外一个元素就是功能。同时拥有了这两个基本元素才能形成现代叙事学的框架。后来普洛普的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被许多的批评者用于对小说特别是神话的分析,此方法后来经由电影学者被运用到了电影分析中,比如对电影《蝎子王》的分析。
(二)结构主义
如果我们将俄国形式主义作为现代叙事学研究开端的话,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将是现代叙事学的别样的一页,对于这一领域开辟,致使结构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产生。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结构人类学》一书,是直接影响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的作品。在书中运用此种方法分析社会结构,与普洛普的元素量化分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施特劳斯研究神框架,并提炼出神话素,他认为“神话素”是神话故事研究的基本单位。此后,西方学者激情高涨,在学术研究领域纷纷崭露头角,发表专著、论文,使叙事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结构主义的风靡下,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作品。随即现代文学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了。如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1969年),他是从叙事的语法角度来研究叙事作品的第一人,在语句排列基础上探讨叙述结构,又把句法分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并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学”这个术语。还有格雷玛斯的《叙事语法》,提出了“动素模型”的概念。在布雷蒙的《叙事逻辑》一书中恢复了叙事作品逻辑单位的多变性及丰富性,并成功地勾勒这些构成要素,是叙事艺术将这些要素组合、打乱和梳理。还有罗兰?巴特,也是一位叙事理论家,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66年)中认为当时的西方叙事学研究一旦面对现代主义的作品时,结构主义叙事学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能针对古典或是民间作品进行研究。在巴特的观点中,叙事作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功能,作为最基本单位,它是统领故事的主要方面,被称为功能。第二行为,情节层次,包括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分类及动作。第三叙事,在现代作品中,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性。而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笔者认为是这些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叙事话语》(1972年)及以后的《新叙事话语》,提出了时序、时距、频率、语式、语态等叙事学的研究范畴。
到了8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由于其本身缺点,使它在欧美文学批评中渐成颓势。因为它太强调诗学的科学性,使小说研究呈现出一种数量化的公式,并使批评文章变得生硬和无趣,成了一种曲高和寡的东西,那么其败落是必然的,结构主义只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罢了。
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汲取了众多艺术养料,自身的综合特质得到了丰富,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融合关系。电影中渗透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元素,电影借鉴了文学表现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等,不但增强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能力,还逐渐在丰富电影综合艺术特质方而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影是通过视听来表达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学是在其基础上将这种思维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是电影文学的基础构成,并且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应用最多的地方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其中还包含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有着较显著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必须通过非直观表达来表现电影的直观性,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文宇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态度,是可供导演及剧组人员阅读和欣赏的。电影剧本并不是完整的电影艺术,剧本的完成,只是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完整创作过程来说,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象。电影本的创作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因为它主要是为方便影片的拍摄工作而创作的,因此,它也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
电影剧本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它不但属于文学的范畴,还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电影剧本如果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关学价值,就必须适合影片拍摄过程,不能脱离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程序和需求,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的特征决定于电影的特征,只有遵循电影的特征,创作的电影剧本才能符合真正需求。所以,虽然我们用文宇来描写剧本,但思考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在构思剧本的阶段,需要对素材及感受进行最先的电影式处理。
电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由于电影通过银幕的声音、图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因此,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剧本是以文宇作为手段和载体,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直观,只能通过直观文宇,让读者去间接想象,最终取得共鸣的艺术效果。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与其他形式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特点:所有电影剧本的内容,一定能够通过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独有的光声等影视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剧本的电影特性主要表现为: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能够通过大脑的联想和信息综合,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动作感和画而感。剧本通过特殊的文宇描写使人们在阅读时,未来影片中视觉动态影像可以在大脑里得以较清晰的展现。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取代了存在主义,从而成为法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波及欧关,形成了一股具有世界影响的潮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概括研究的方法,具有许多不同变化形式。从广义角度而言,结构主义旨在探求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来表达一种文化含义。根据其理论,文化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而产生的,这种再现被称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如婚礼礼仪、各种会议、各种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类的文本等,透过不同的形式和现象寻找某种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与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通过文学现象的相互联系来表达一定的文学内涵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原则和方法广泛地来研究人文科学。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现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低分位置决定的,它否定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过是一些具有意义因而可以作为符号来研究的东西,但事物和符号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结构主义认识活动的惟一对象就是结构,即事物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活动中,把事物和认识的主体即人贬低为结构的支撑点、关系项,既排除了认识的主体,又排除了认识的客体,剩下的只是主宰万物、决定它们意义的结构。
然而,结构又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人类心灵无意识结构的反映。结构主义及其认识论上的特点,如整体性、封闭性、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结构主义影响到艺术和文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诗词、小说、戏剧到电影文学,成为一种文艺思想;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触及如文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层而中。
关键词:结构主义;工业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ndustrial Building Analysis by Structuralist
Abstract:Structuralist stresses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concerns the "deep structure", seeks common sense of representation, those are many established industrial buildings miss. This paper analyze some cases which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alism, to point out the factors needed when designing. And the structuralism will be the useful and responsible designing methord in the future.
Keywords:Structuralism;Industrial architecture;Design;
工业是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是由于业主的短期效益要求和建筑师的忽视,工业建筑被关注的往往是其实用性,忽略了对环境与景观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城市的杂乱和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工业建筑不仅仅提供生产的场所,也是生产工作人员长期停留的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者,因此,现代的新型工业已经不能仅是冷冰冰的大跨度方盒子,应该在设计与建造时注重其人性化、地方性、节能性等特性,强调建筑与环境、与城市、与人的联系,这些要求正是工业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与结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1.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它是从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律系统。“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建筑流派,,[1]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许多学科都能够像语言学一样精准而秩序化。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发展扩大,其特征却能够涵盖许多学科。首先,关系重于关系项。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分裂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只能从关系中发现其意义。其次,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结构主义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认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深层结构),也就是人思维的本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始终不变的,但是文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表层结构)却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及观念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共时性重于历史性。结构主义所研究事物的任务就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要通过事物结构的操作从无意义的构成要素中引出有意义的事物本质关系。[2]
2.结构主义应用于建筑
建筑中的结构主义理论是1960年以来建筑界重要的先锋派运动。结构主义者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3.工业建筑与结构主义
工业建筑作为一种倾向实用和近期兴起的一种建筑类型,或许设计中并未刻意追求运用结构主义的理念,但是建成的优秀建筑中仍然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作品做出总结,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意识而且合理的运用结构主义。
3.1关系重于关系项
前面已经提到,注重关系而不是关系项是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而其应用于工业建筑中,体现在建筑自身中各要素的关系,包括功能布局、技术支持、材料应用等等方面;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不仅仅包括基地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地域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因素。工业不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融入环境,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影响,重视“关系”。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位于德国的产品大厅和中心能源工厂(图1)能够良好体现建筑中“关系”。三个玻璃大厅部分被四个高起的支架部分悬挂起来,其生态学的理念表现在建筑方方面面:隔热良好的玻璃、自然通风的运用、太阳能利用、屋顶植物的雨水收集作用。而且,流经屋顶和场地的雨水流向新开辟的人工湖,用以浇灌和消防。(图2)建筑环境的营造体现与环境和景观友好的创作理念。
形式单一而又快速建造的工业建筑充斥着城市,但其实它们不应该是单独孤立的,其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体现企业理念、跟随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存在,工业建筑应该是与种种要素作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自我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工具而已。
3.2变化、生长与共存
变化、生长与共存是“十次小组”提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成为结构主义理论核心。[3]因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这种作用使有机体在适应环境时,使客体在机体和能量两方面与有机体自身同化,并在融合客体于自己时产生新的图式,在新的概念性表象的层次上形成新的结构。[4]
Glass bottling Plant Cristalchile(图3)是建筑师Hevia做工业工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案例,良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存,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对环境的友好层面。
透过建筑,在设计上体现着两种真实事物:朴素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但同样试图向社会传递有用的信息。建筑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天和夜晚,起伏的大型的上升的屋顶仿佛是这个地区风力作用下账幔的动势,立面玻璃幕墙的使用时生产过程透明可见,成为一种直接易懂的建筑化的语言,强调光和影的处理,现实了巨大尺度,获得直接面临地区环境和地理的意义。
使用自然通风(文丘里效应)是利用了现有的风和屋顶通风设备,生产区域的热空气排出,温度通过有孔的玻璃外墙消散(内部温度总是比外界高)。通过地热,温度稳定在20°T的空气进入工作区域,这样的空气是自然形成的,通过地下管道(3米深处)用7个机械风扇(37 HP总消耗量)。而白天,这个建筑只利用天然的天顶照明。
工厂的位置、形式、发展都深深受到社会、文化、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筑就需要学会极力的与这些因素协调共存。
3.3层次性与多价空间性
多价空间性这一概念是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赫兹伯格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共同价值观而缺乏个性自由所提出的,他说:“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空间,可以用集体来解释个人的生活模式,亦有使个人解释集体模式的可能,换言之我们要从特别的途经来建造住宅,使每人都能将他自己带进以他自己所解释的集体模式中去……因为,为每一个人安排一个精密适合他个人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创造出一种供个人作解释的环境”。[5]
Software and Biotechnology Plants(图4)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科技园区,对于工业发展的最后阶段,决定新建两座建筑物用于研究和生产,分别为计算和生物科技。在外部他们应该各自完全独立,尽管这项计划被认为是在一个统一的方式中(图5);在内部,每个用户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占用室内空间,但建筑外观依旧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它最准确、长效的元素。
正面是通风的双层皮(图6),使建筑能够呼吸,同时,它连接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并能够在这种呼吸交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良好卫生条件和空间,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持续与外界联系的场所。。两层薄膜之间的空间立面实际上是一种通高的垂直空间,并且为外层膜的两侧都提动了足够的自然光线。
3.4整体性的人性关怀
结构主义特正中强调“深层结构”与“共时性”,由此引出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自身需求,无论是人本身心理情感上的满足需求还是人对与意义的探索前进,都是共时性的深层结构体现。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单纯的生产空间光线来自人工照明、空气不流通、工人简单的休憩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可以说结构主义是一次对建筑作为表达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的探求 [6] ,而结构主义若应用于工业建筑则更能体现市场环境下的人性关怀。
位于土耳其的Ipekyol(图8)是一个定制生产优质纺织品的工厂,体块由于用地的限制已经触及到基地的边缘,不过能够使两个单元通过中间直线型的花园产生对话(图9)。花园狭长,种植树木花草,设置座椅,主要目的是提供员工休息的场所,同时,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进入生产空间,为工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总结:
结构主义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关系、关注永恒不变的“深层结构”、追求意义的存在,这些正是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建造中缺失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的工业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生态、景观、社会、人文、民俗等多个方面,材料、技术服务于结构主义的工业建筑的建造而不是越来越孤立工业建筑,从而使我们的工业建筑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1] 陶友松.建筑领域中的“结构主义”――运斤堂刍论之一.新建筑.1995年1月.61页
[2]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上).时代建筑.1989年2月.5页
[3]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4]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5]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9页
[6] 蔡勇.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结构主义建筑观的启示. 新建筑.1999年6月.40页
参考文献:
[1] [英]特伦斯・霍克斯 著,瞿铁朋 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瑞士]皮亚杰 著,倪连生 王琳 译.结构主义,(第一版)商务印书社,2009.
[3] [德]英格伯格・弗拉格 等编,李保峰 译.托马斯・赫尔佐格 建筑+技术(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想(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关键词】布隆菲尔德;《语言论》;结构主义
一、布隆菲尔德其人
列昂纳德・布隆菲尔德(Leinard Bloomfield 1887-1949),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布隆菲尔德不仅熟知历史比较语言学,而且也是共时描写语言学的巨匠。布隆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开创了一个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如哈里斯,布洛克等,他们都在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描写方面取得过出色的成就。这个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语言学界占有主导地位,有“布隆菲尔德时代”之称。
二、理论简述
(一)、语法形式:布隆菲尔德把语法形式归纳为句子。替代和结构,还使用了一系列的术语来描述语言的形式, 如词素、词根、自由形式、粘着形式、复合、屈折、派生、成分、一致等。所有这些后来都成为普通语言学中句法学与形态学的主要内容。
布隆菲尔德首先区分了自由形式和粘附形式。不能独立使用的叫粘附形式,如英语的前后缀:Johnny和Billy中的-y等;能够单独使用的叫自由形式,如词、短语、句子:John,Bill等。有些语言形式与另一些语言形式在语音和语义上部分相同,这叫做复合形式。凡是与其他形式没有语音或语义上的相同之处的形式都叫词素。复合形式皆由词素构成。
(二)、语法形类:布隆菲尔德认为语法形式可以归为词类、句类、短语类、词缀、格位几个大类。被认为是同一范畴内的成分的一组形式类别叫做语法形类。如:“树、人、房”……类义“事物”类义名词。
(三)、语法配列:布隆菲尔德认为,话语的有些特征不能因词典来解释,而是用排列顺序解释。把一些有意义的形式组合起来,就叫做配列。配列有四种方式:
a、次序,即组成成分出现的先后。是语言,尤其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形式。例如:“项羽杀人”≠“人杀项羽”。
b、变调,即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跟“语调”有接近,又称“次音位”,即该音位不出现在任何语素中,如汉语的声调。一个语言中有多少次音位还有待研究,次音位有时候要表达意义。
c、变音,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主音位有一个具体的音位形式,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主音位的变化,例如:不用 bú yóng 甭 béng; do notdon’t。 这样的变化可使发音更省力,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d、形式选择,即在语法配列上都相同而在选择上不同,这种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类属意义)。有些带感叹收尾音位的语素,是呼唤人或引起注意的,如: John!boy!(名词类),但换一些词则意义可能不同, 如:Jump!Run!(动词类),作用就是表达命令。 前一种形式布隆菲尔德称之为“指人名称表达词语”形类,后一种称之为“不定式词语”形类。
(四)、语法结构:由词组成的短语所构成的语言片段叫做语法结构。语法结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两种:
a、向心结构:合成短语可能和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一样,属于同一形类。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相同。其中一个成分可以代替整个成分的功能,该成分叫做中心词。如:Poor John是名词结构,John为名词,整个结构为向心结构,从整体看具有统一的功能。
b、离心结构。合成短语与短语中的任何成分的形类都不相同。其中任何成分都不能在功能上代替整个成分。如:John run ,John为名词,run 为动词,整个结构为主谓结构,故其是离心结构。介宾结构、分句从属结构、短语从属结构等都属于离心结构。
此种方法将短语结构一分为二,从其语法关系分析其语法特点,是布隆菲尔德的一个创新。
(五)、语言分析方法
a、直接成分分析:布隆菲尔德揭示了语言结构的层级关系,首次提出了“直接成分”的概念,用于分析音位和语素。布隆菲尔德认为语言结构是由若干个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 每一个较低层级的成分是较高层级的成分的一部分。在一个复合形式中划出两个组成成分的分析方法,即是切分法。
b、替换法:用一个语言片段去替换另一个较大语言单位中的语言片段,从而观察被替换的语言片段是否是语言事实,从而找到区别性成分,包括语音区别性成分和语素区别性成分。
例如:pin-fin-sin-tin这四个音,其意义不相同,则前四个音具有区别意义。
四川话:ying、yin都读作yin相同则合并,不同则独立。
区别音位时可以用此方法看是否区别意义。
c、分布分析法:分布指一个语言成分所能出现的位置和环境的总和。位置分布理论确定一个语言成分要看它和其它成分的种种语言关系。
三、实用应用
(一)、教学法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一个符号系统。这套形式系统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进行分析与描写。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连串刺激和反应的行为。这样语言学习就是要获得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 即训练对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套语言习惯。布隆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将这两种观点相结合,形成了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此种教学法重视听说,轻视读写;主张大量的机械操练,加快习惯形成的过程;坚持多教实际话语,少讲语法知识;进行句型和替换词训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这种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有明显的优点。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和传播。但是听说法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不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二是教学脱离语言使用环境,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听说法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逐步被功能法、情景法、交际法所替代。
(二)、语言测试:结构主义教学法认为, 语言形式结构可以一项一项地学, 技能可以一项一项地练, 语言学习不过是习惯的形成而已。因此考试常用的试题都与形式结构有关, 如:语法填空、句子辨错等。常用的考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型(M C 题型)。M C 题型与语法填空等试题的结合是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主要特征它着重测试对语言形式的反应及操作技能。考试的范围严格限于语言的形式结构。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强调分离处理:四会(听、说、读、写) 技能分开测试, 语言点分开测试, 即理论上一道题只考一个语言点。这就是离散项目测试( discrete一pint test)。由于完全忽略了语言使用的语境和情境, 因而也完全忽略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在测试方法上, 结构主义测试从心理学领域吸取了心理计量学的科学方法, 形成了心理计量结构主义测试。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辜向东.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2).
[4] 梁如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26).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内涵与特征
作者简介: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上海 200062)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是他解开“历史之谜”、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社会理论和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在把资本主义作为典型社会形态进行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并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看成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进而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不仅彻底宣告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理论的破产,也为寻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把成功的“钥匙”,并开启了科学的社会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古典时期对自然科学概念的借鉴开始,把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结构,或者被看作是与个性或灵魂相类似的社会精神。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帕森斯(T.Parsons)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到了现代,又有了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之争,导致了微观结构主义与宏观结构主义分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吉登斯(A.Giddens)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与此同时,也有在对各种结构主义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尔后又出现了解构主义的倾向。
总体来看,西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末、1990年代至今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纷呈炫目的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如果系统地加以梳理,国外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流派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包括宏观结构主义和微观结构主义)、文化结构主义、建构性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对于这些理论的演变,我们至少可以从三种视角来进行分析和总结:一是“宏观一微观”视角。社会结构理论走过了从早期社会有机体理论到结构功能主义,再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道路,显示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的发展趋势。二是“客观一主观”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经历了从实体性结构到关系性结构,再到规范性结构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从客观的、现实性的具体结构逐步转向了主观的、逻辑性的抽象结构,从结构决定论走向了主体决定论。三是“型构一解构”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逐步从型构到解构、从可见到不可见、从形成到消失的历程。上述三种不同理论视角实际上只是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几个不同面向,它们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甚至直接导致产生了结构主义的流派。
尽管迄今为止有关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去展开讨论的,但这些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在阐述对社会结构基本观点的同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Dset)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孔德虽然开创了对社会结构实证考察和研究的模式,但是,真正有系统地对社会结构进行卓有成效地科学探讨的却是始于卡尔·马克思,他之后的大多数学者只是或重复其尝试,或重新阐述与发展其思想,或批驳与反思其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与人类学、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结构”概念不完全一致,其根本分野在于对组成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地位的观点不同。社会结构从外在表现来看,其实际上是社会要素组合的体现形式,因此,马克思首先是从社会要素出发来建构其社会结构理论的。可以说,“社会要素”是理解和确立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关键。由于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对社会结构要素的分析只有置于特定的层次才是有意义的。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中,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关键词】回顾 布龙菲尔德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论
一、布龙菲尔德及《语言论》简介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是20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布龙菲尔德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于1933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语言论》。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背景及其现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通俗理解为以Saussure(1916)语言学思想为源头,以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为主体的一个语言学派别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以Bloomfield和后Bloomfield学派的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30~50年代盛行于欧美大陆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在这个语言学派诞生前的上世纪初,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索绪尔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如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等等。(雄兵,2003)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从社会背景看,20 世纪初期建立,以鲍阿斯为代表,对美洲的本土语言――印第安语系诸语言调查和研究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彻底摆脱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进行整理。
从理论背景看,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强调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而Bloomfield 强调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对正在迅速灭绝的美洲印第安语言进行有效的记录构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产生的客观社会需要(即社会背景) ,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则为该学派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语言理论基础(即理论背景)。
三、《语言论》重点概要
1.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史演变
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龙菲尔德受索绪尔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
布龙菲尔德主张首先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接着又把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些基本理论后来贯彻到他的名著《语言论》中,成为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布龙菲尔德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这条基本原则,一直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所遵循。把语言共时系统的描写放在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这些被认为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突出特点。
2.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他在《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提出的一个有名的公式。这公式是:Sr…sR(刺激反映论) 其中,S:表示实际的刺激;R:表示实际的反应;r: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
他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其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语言科学,才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的成果。(石安石,1996)
3.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多处谈到语言分析中必须依靠意义。他提到: “在词汇形式里,我们把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规定为语素,而把语素的意义规定为义素。”“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改成这样:在一个言语社团里,某些话语在语音和意义上是相似的或者部分地相似”。(布龙菲尔德,2008)
由上面引录的几段话来看,布龙菲尔德在语言分析中强调意义的复杂性并不是否定或排斥意义,他的本意是要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他不是在理论上排斥意义,而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一种选择。我们研究语言要从语言的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要从意义入手。(王亚婷, 2011)
四、总结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美洲的印第安语和其他的土著语的整理和描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是对世界语言学的一大重要的贡献。布龙菲尔德许多研究语言的方法都被后来的语言学家所运用来帮助研究本族语及其外族的语言,从而使语言研究工作不断向进步。
【参考文献】
[1]布龙菲尔德著, 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石安石. 布龙菲尔德语法理论的贡献――布氏《语言论》读书笔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