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67-02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 现金管理业务 问题 发展对策

现代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是银行为协助客户有效进行资金管理,提供的账户管理、收付款、流动性管理、投资理财、短期融资、风险管理等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方案[1],自花旗银行在中国推出现金管理产品,国内银行就开始探索,历经五个阶段,直到2009年,农行推出了“行云.现金管理”品牌,拥有六大现金管理产品体系,十二大现金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全球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成熟产品集各类金融产品于一体的综合化,全新的营销服务方式,实现了三大跨越和立体化的服务模式的大略宏图。

然而,面临各行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现金管理创新和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农业银行在此业务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内容

(一)账户管理

账户管理是农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渠道或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这一服务是建立在用户结算账户基础之上的,通过该服务有助于客户构建合理的账户体系、及时掌握账户信息、有效控制账户收支,科学进行行业决策[1]。现阶段,通讯网络成为该服务实现的主体,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实施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网络综合应用现代技术,能够提升交易明细、余额查询的效率,这样一来,企业的现金管理业务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资金管理信息也更加完整。

(二)收付款管理

收付款管理是农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高效处理收付款业务,提高现金周转效率的服务行为。通过收付款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现金的快速回笼,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1]。农业银行在积极展开现金管理业务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金支出和回收,这样一来,周转资金的效率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是现金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提供集中资金的调度服务,帮助客户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1]。由此可见,科学的管理企业流动资金至关重要。面对这一问题,农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可以将有针对性的现金管理业务提供给各个企业,监督、引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资金,并对分支机构以及总公司的资金状况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了内部资金的灵活度,降低了资金成本,为创造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投融资管理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协助客户有效管理资金。当客户资金短缺时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当客户资金富余时,提供丰富的投资品种选择,帮助客户在确保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取更高的Y金收益[1]。

(五)风险管理

以不断创新的产品设计、专业化的服务团队,科学管理,为客户提供多种专业的风险管理产品,确保在追求资金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操作过程、汇率及利率波动等带来的风险[1]。

(六)全球现金管理

经境内外账户管理,收付款,流动性,投融资,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的全球管理范围内外的综合资金服务方案[1]。

二、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水平低

现阶段,我国农业银行在发展中,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与各大行呈现出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体制而导致的。例如,在向客户提供相应现金管理产品的过程中,同其他银行发展中提供的产品如出一辙,服务的内容以及质量都存在较高的相似度[3],而银行方面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有针对性进行金融产品质量以及性能的研发,并及时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生产理念,综合自身发展需求,才能够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是说,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提升现金管理业务的服务质量,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服务有待完善

当前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不均衡。一是二级分行之间的业务发展不均衡。经济体量较大、业务基础较好的二级分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较快,客户数量不断增加,客户质量也较好。而经济体量较小、业务基础较差的二级分行一直以来业务被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各支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不均衡。部分支行领导熟悉现金管理业务,重视业务发展,指派专人负责本行业务发展,能够挖掘自身资源,大力拓展业务,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而部分支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业人才,对业务了解不够深入,业务长期裹足不前。三是现金管理客户层次的不均衡性。部分行营销上线的现金管理集团客户数优势明显,营销的客户综合效益较高;部分行仅限于营销中小企业单一客户,且大多减免费用,综合效益较低。四是电子渠道并行存在冲突,对公网银和现金管理客户端(即银企通平台)客户有共性,产品有交叉,功能有相似,业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近两年,两个对公渠道的冲突也日益显现,尤其在经营行层面表现明显,影响了我行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创新服务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以及调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并且不断提升扶持力度,未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因此农业银行需要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高度重视,并且为其构建个性化服务计划。农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中小企业存在比较庞大的数量,同时依据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形势来对服务内容实施分类,依据企业类别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现金管理服务;第二,中小企业也具备投融资的基本需求,银行在对上述企业服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投融资需求,以便于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第四,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于转型以及改革阶段,银行在推出新服务的时候不但应分析企业实际承受能力,也需要分析企业的基本需求,最大限度降低服务成本。

(二)优化业务流程

对于现今农业银行服务中出现的机构零散化弊端,需要进一步整合设置内部机构,为以后提升工作效率以及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依据。目前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使用事业部来进行银行产品的流通,通过产品经理对客户资料以及需求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在完成产品设计之后,产品经理在及时和客户经理沟通之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面向客户销售,理清营销渠道。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要分工明确,相互辅助,制定设计符合客户的产品方案[4]。总之,设置银行机构以及设计业务流程的时候切实做到行以客户为中心,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全面、快捷、优质的服务,尽量使用直接化以及简洁化的过程,避免过于繁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金管理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农业银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银行在积极开展现金管理业务的过程中,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低和服务不够完善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服务方案并优化业务流程,才能够提升自身现金管理服务的质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士余,张云,袁长清.《对公客户经理(结算与现金管理专业)》(2015年修订版).

[2]郝贵军.山东农业银行金库现金调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石旦真.阿坝州农业银行集团客户现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 银行保险 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面对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地的迅猛发展,伴随着进入我国飞速发展的这十年来,由于在一味要求保费收入,而相关销售管理工具的跟进滞后问题,导致我国当前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进一步飞速发展的问题,从而进入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银保合作始于1996?年,当时引入银行保险只是模仿西方保险产品销售方式,即银行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利用其柜台销售保险产品,提供相应服务,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2001年以后,银行保险销售渠道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为我国保险销售渠道的三大支柱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04—2010年期间银保的复合增长率为37.2%,超过了期间全部保费收入年复合22.3%的增长率。但在2011年后半年后面对银保市场的发展,以及保监会90号、91号文件的出台,银行只能与最多不超过三家保险公司发成保险关系,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不得进入银行开展保险销售工作,以及万能险、投资连结保险不能在银行柜台直接销售,银行必须开辟专业的保险销售区域进行银行保险的销售,从2011年银保保费收入来开,同比下降下降严重,各大保险公司都存在不同规模上的下滑。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追求短期利益,以手续费竞争为手段

银行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选择保险合作公司非常混乱,甚至部分银行同时选择和近十余家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存在合作对象较多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反而加剧了各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手续费竞争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

2、销售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发展初期由于业务大幅的提升,而销售队伍没有快速跟上整体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销售人员紧缺,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筛选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在实际销售中由于自身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以至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专业的介绍,容易产生销售误导、夸大收益率、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产品、与存款相比较等问题。银行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容易产生误导消费者、夸大保险利益、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信用等问题,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容易导致银行信用透支。

3、消费者满意度严重下降

由于消费者对银保产品接触很少,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采用一些不道德手段导致销售误导、夸大保险收益率、混淆保险、存款、基金等产品,让部分客户上当受骗;加之各大媒体、报纸对银行保险销售的肆意宣导曝光,在市场中加大了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客户对银行保险的满意度,甚至引发“谈银保色变”等众多不利于银保市场发展的因素。

4、银保市场保险产品单一

目前,银保产品以趸交型的分红型和投资理财型产品为主,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短期分行和投资型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赢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易使客户注重收益而忽视保障。产品单一还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和违规等问题。

三、浅析下一步银保业务发展的思路

1、树立银保合作长远化合作战略

银行应当把银行保险的发展放在实现综合经营的高度上来认识,把发展银保业务纳入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银行保险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不能在一味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从而没有考虑长远化的发展,导致银保销售在后续跟进服务上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应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化销售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银行理财经理保险销售专业化的技能提升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保险公司要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与银行完美衔接做好销售的后续服务工作。第三,银行销售人员在保险业务的同时要加大销售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的培训,并制定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致力于降低销售风险。

3、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治理不正当竞争及销售误导

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的销售误导,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误导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要进行严厉处罚,取消银行网点的保险资格,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限制保险公司进驻银行网点,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坚决杜绝销售误导,保护消费者权益。

尽管我国当前银保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凸显出来了一系列问题,但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上存在很多促进作用,同时也更能满足客户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式下的金融需求,所以我们要致力解决当前银保市场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制约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确保我国银行保险快速成长,为人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为稳定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赵立航.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与经营管理[J].上海金融,2005.3.

[4]丁风瑶.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7,(1):19.

第4篇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加大金融债权案件审理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司法部门对各类审结胜诉而未执行到位的金融债权案件,应在全面清理排查基础上,成立执行专班,集中强制执行,提高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威慑力;对于已经执行到位的款项及时移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发生的贷款债权案件,要做到快审快结。

第5篇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

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加大金融债权案件审理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司法部门对各类审结胜诉而未执行到位的金融债权案件,应在全面清理排查基础上,成立执行专班,集中强制执行,提高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威慑力;对于已经执行到位的款项及时移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发生的贷款债权案件,要做到快审快结。

第6篇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第7篇

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 零售银行业务 存在问题 发展方式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16-01

一、当前农行县域支行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滞后;二是新产品、新业务开发与实际推广应用难以衔接;三是部分经营网点临柜服务不佳,员工技能、效率低下。

二、坚持金融创新,转变农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实现零售银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零售银行业务的经营机制。一是按照个人业务发展短程、中程、远程三种路径划分,应对个人业务经营机制进行梳理,发挥出不同路径对个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二是理顺零售业务管理体制,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同时,坚持分配与培养并举,加快充实金融、营销类的人才。此外,完善配套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县域支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积极性。

2.改进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现行金融产品的普适性不够是制约银行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需要上级产品和服务开发部门予以解决,才能够真正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的。一是在产品开发阶段,要树立个人客户为中心的观念,以尽可能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目标开发新产品和对已有产品进行完善。二是个人业务的审查、审批权限应该尽可能地下放或者转授到基层县级支行,建议对基层行实行额度和总规模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予以信贷决策权力的下放,上级行重在对县级支行履行审批权的监督管理。三是对个人银行产品制度和监管、审计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尽量减少在执行中“营销部门、自律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同一产品制度认识存在较大误差,从而使制度不统一的现象发生。四是加快自助网点建设。五是做好PCRM、CFE系统优质客户的指派和维护工作,稳定和扩大优质个人客户群体。

3.不断提高零售业务管理水平。一是严把监督服务关。扎实开展内部监管活动,规范全行员工个人零售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行为,对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建立客户投诉处理、业务咨询责任追究制度,对客户投诉及咨询处理不及时,影响农行声誉的,按回访责任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实行分层分级回访责任制,加大对高端客户的服务维护,确保全行个人零售业务健康稳步发展。二是严把考核激励关。要改进和完善《网点柜台服务明星评选办法》、《网点文明标准服务考核办法》、《基层营业网点“十佳大堂经理”评选管理办法》、《基层营业网点优秀内训师评选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制定各阶段服务营销竞赛活动方案,如支行服务营销PK赛、网点专项产品营销PK赛、分岗位营销PK赛等。同时,在二级支行行长、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员工层面分别实行等级考核,共分为6级,最低6级,最高1级。二级支行行长要晋升到支行行长助理或副行长,必须达到考核1级,连续两年考核为1级的客户经理有机会晋升到二级支行行长助理岗位,柜员到客户经理必须首先达到柜员一级。等级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得每个岗位都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你追我赶,争创业绩。三是严把制度执行关。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强化贷后管理,严格落实到逾期贷款停职催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控新放贷款出现不良;严格收费管理,规范政策传导,避免潜在纠纷;持续做好各类检查的后续跟踪和整改工作;严格零售业务客户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进一步提升县域支行零售银行业务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8篇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信贷管理审批权一律上收到省级分行,有的甚至上收到总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后,地(市)级分行尚有些许经营空间,而县(市)级支行几乎成为了上级行的大“储蓄部”、“存款部”,实贷权基本丧失。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县(市)级区域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项目无论市场前景怎样、效益如何,都很难及时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功能弱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

原因分析

一是县域经济运行环境恶劣,企业经营不景气,使金融机构难以找到适合贷款条件的贷款项目。由于绝大多数县、市经济支柱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企业规模小,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少之又少,因此从效益性原则出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减少。

二是近几年大量企业借改制之机大肆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导致银企关系紧张,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也是影响县域信贷投放减少的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县域工商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使金融机构大量的资金风险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和信用环境恶化,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可用资金减少,同时严重制约了对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的投放。

三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经营战略及信贷管理模式的调整,影响了县域信贷资金的投入。由于商业银行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信贷投放遵循“四重”原则、上收信贷审批权、严格授权授信制度等,使县级商业银行基本没有了信贷权限;又由于金融机构为强化贷款风险管理,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对新增贷款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规定贷款到期本息必须100%收回,一旦出现风险,责任人一律下岗清收。信贷人员面对这种责大、权小、利少的现状,出现了“多贷不如少贷,少贷不如不贷”的现象,一方面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对策建议

(一)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开展“整治社会信用环境”活动,认真整顿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应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是信用一种资源,是影响银行信用指数的重要因素。要规范社会信用,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和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要规范经济行为,严禁干预银行信贷业务,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收息,以增强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增强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在了解和掌握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前提下,采取区别对待,分类处置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尽量避免权限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信贷投入集中和绝大多数企业借贷无门现象的发生,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大力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小型企业,使县域经济能够在银行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三)各县、市级党政部门今后要转变和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培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地方党政领导在今后在工作中要从大局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为企业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以取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加强与银行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信贷考核工作。针对当前信贷工作考核的实际,要改变重责任、轻激励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废除贷款“零风险”等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以调动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既能增加信贷投放、增加效益,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

(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中小型的金融机构与其相配套,建立微观融资体系是解决县域金融信贷功能弱化的根本途径之一。从目前我国建立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看,这些金融机构已表现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没有活力和生命力。它们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形成了有效的经营机制,保证了其资金的安全和盈利的产生。所以,当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但非常必要,而且条件也日趋成熟。但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教训和国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看,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与中央银行的监管是分不开的。一是要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准人与退出的监管,严格依法准人与退出。二是在资本金的组成及资金的动作方面,要确保中小金融机构决策的相刘自主性和独立性。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规则及监管办法,确保中小金融机构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四是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确保金融运营的平稳和安全。

第9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县域金融;金融供求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76-04

一、引言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且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而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可见,对县域经济差异性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1]。

县域经济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及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据统计,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6 770元,全国人均GDP9 057元,百强县人均GDP21 000元。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是全国的74.8%。若小康水平(人均GDP)按800美元计,约合人民币6 500元,则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比例接近64%。

就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而言,目前我国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2003年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人均GDP的15.1倍。以江苏和安徽两省为例,在全国第四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安徽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77.51万,GDP28.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人均GDP4 343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70倍、0.90倍、0.97倍、0.64倍,在全国排3位、16位、13位、26位,其中进入全国百强县为零。而江苏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94.06万,GDP123.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3亿元,人均GDP14 538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3.85倍、5.89倍、2.15倍,在全国排1位、1位、2位、4位,进入百强县有21个,其中6个进入前十名。从以上数据比较得知,安徽县域人均GDP不足江苏省人均GDP的1/3,两者差距相当显著。

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中,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稳定、高速、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

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状况角度,以江苏、安徽为例研究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县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发展对比分析

(一)县域金融总量支持分析

1.县域金融总量分析

金融总量主要包括货币资本存量,投资总量与金融交易数量。在现代经济中,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是相伴进行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金融总量的增长,而金融总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般来说,县域金融总量是指一县域范围内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标。它既反映县域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又与县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县域金融总量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县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和金融化的深度。

从宏观考虑,广义的金融总量是全社会的金融总资产,可分为三大类:(1)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实中的货币和各类贷款;(2)证券类金融资产;(3)具有专门指定用途、以保障为中心的各类专项基金[2]。而在本文中,由于在大多数县域经济中证券类金融资产和各类专项基金所占比重较小,在下面的分析中不予考虑。

2.江苏省、安徽省县域金融总量差异实证分析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很大甚至呈扩大趋势。与江苏省相比,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自身财力不足,建设资金除了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外,主要依赖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

(1)县域货币资金流动差异

县域经济增长中,银行起着核心作用。一个地区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因此,县域经济越发达,储蓄水平就越高,货币资本也就越多,而货币资本充足会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

首先,看两省间存款余额比较,该指标反映县域金融发展基础状况,表1给出了1997―2003年两省县(市)全部存款余额,从中可以看出两省存款差额在不断扩大,反映了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地被吸引到经济更为发达地地区。其次,看两省贷款余额比较。贷款可以说是储蓄转为投资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贷款比重就越大。在2002年,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贷款额是中部地区贷款额的2.72倍左右,是西部地区贷款额的4.30倍左右。表2给出了从1997―2003年江苏、安徽两省的县域GDP和金融机构贷款额。根据表2数据,利用EXCEL数据分析,得出图一的县域GDP与金融机构贷款额关系的散点图,从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即贷款额的增加,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从而相应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两省县域投资差异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学理论和相关实证分析均表明了投资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表3中可得知,江苏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安徽省来说,其比率是逐渐上升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缩减。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县域GDP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安徽省,并且储蓄转化投资的能力和效率也要高于安徽省。

(二)县域金融结构支持分析

1.金融结构

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其认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各国的金融结构[3]。一般来说,金融结构也就是指构成金融总体(或总量)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在经济与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金融结构,既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客观结果,又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体现,反映着经济金融化过程中的虚拟程度或泡沫程度,也就是风险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结构的分析,观察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具有理想的效率和是否符合金融发展的要求。

2.江苏省、安徽省县域金融结构差异实证分析

从图2和图3,我们可以得出,县域金融结构存款余额主要由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构成。其中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很大,而财政存款仅占一小部分。从图中可看出,江苏省企业存款增长的幅度要明显高于安徽省的企业存款增长幅度。

三、县域金融供求矛盾分析

从江苏省和安徽省县域金融支持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表明,我国县域间金融支持存在很大差异,县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局面开始形成。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一)县域金融的需求与供给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中小企业,它们是金融的需求方。农村金融需求主要用于三种用途:农民生活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村发展需求。

金融供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规的金融安排;另一类是非正规金融安排。前者包括最主要的三个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这些正规的金融安排旨在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非正规金融安排是指通过民间借贷、集资、私人银行、互助会及其他信贷机构等民间渠道获得的资金供给。

(二)县域金融供求结构和数量上的矛盾

在正规金融安排中,由于农业生产贷款伴随乡镇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境而萎缩,农业银行在1996年“行社分家后”,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发展银行只能扮演财政发放粮食收购贷款的角色,无力对农村发展起到政策性资金扶持的作用,于是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发挥金融供给者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年来管理体制不顺,所有者缺位,产权虚拟化,导致经营管理及资本金扩充等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难以提供稳定的、有效的金融供给,也就难以负担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农村信用社主要职能在于服务“三农”,定位于农民、农村、农业,开办的信贷业务主要是小额农户贷款,对于县域广大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也无法提供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在结构上是刚性的,在数量上则是相对甚至绝对萎缩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实施了集约化经营战略和确立了盈利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县域经济中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邮政储蓄增势相当迅猛,已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相当大一部分农村资金因此流出而不能返还。此外,民间对外投资、居民教育投资、债券股市投资等也是分流县域资金的重要渠道。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金融需求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金融供给的刚性和短缺。金融供求的失衡必然不利于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县域金融供求失衡程度不同也必将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四、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江苏和安徽两个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中县域金融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地区县域金融支持存在很大差异,县域金融供求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集约化经营过程中,致使大部分分支机构撤出县域市场,减少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邮政储蓄缺乏资金回流的渠道,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农村资金只能流出而很少回流,而居民的教育投资以及债券和股市投资也分流了县域金融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恶化了县域金融发展的环境。因此,本文建议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推进:

(一)应面向金融需求进行金融供给结构调整

1.建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议以农业银行县级支行或其他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为主体,整合县域金融资源,组建以城镇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在现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必须以农村小农家庭经济方式及其金融需求为基础,而不是照搬国外模式或追求超现实。

3.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4.加快邮政储蓄制度创新,控制县域资金流出比例。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由“只存不贷”改革成“可存可贷”。

5.在完善正规金融安排的同时,鼓励民间金融安排,放开民间组织,发挥农村互助组织作用。

(二)为经济金融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1.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银行、有关企业要建立经济信息网;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应建立金融信息网,向辖内各金融机构传导县域经济信息和货币政策,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

2.整合县域信用资源,发展信用平台。加大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协调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各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千方百计地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要继续大力开展打击逃废债活动,提高资产质量。

3.建立经济支持金融的保障机制。县级政府应当千方百计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确立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以切合实际的经济利益预期来吸收信贷资金,在经济发展中提高信贷效益。金融部门应该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部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17.

第10篇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列表一

   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工业贷款 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贷款 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

1999年 53883 / 7533 / 37666 / 11835 /

2000年 60501 12.3% 4637 -38.4% 37409 -0.1% 8081 -31.7%

2001年 69398 14.7% 3429 -26.1% 40822 9.1% 12342 52.7%

2002年 74666 7.6% 2517 -26.6% 38893 -4.7% 18308 48.3%

2003年 88209 18.1% 2560 1.7% 40736 4.7% 30118 64.5%

年平均增长速度 / 13.2% / -22.4% / 2.3% / 33.5%

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

列表二:

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各项存款 各项存款增长幅度 各项贷款 各项贷款增长幅度 存贷比

1999年 96051 / 77095 / 80.3%

2000年 112795 17.4% 80204 4.0% 71.2%

2001年 141512 25.5% 93080 16.1% 65.8%

2002年 196214 38.7% 107137 15.1% 65.8%

2003年 268026 36.6% 123394 15.2% 54.6%

年均增长速度 / 29.6% / 12.6%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主权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主权。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第11篇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论文百事通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晨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第12篇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列表一

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工业贷款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农业贷款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

1999年53883/7533/37666/11835/

2000年6050112.3%4637-38.4%37409-0.1%8081-31.7%

2001年6939814.7%3429-26.1%408229.1%1234252.7%

2002年746667.6%2517-26.6%38893-4.7%1830848.3%

2003年8820918.1%25601.7%407364.7%3011864.5%

年平均增长速度/13.2%/-22.4%/2.3%/33.5%

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

列表二:

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各项存款各项存款增长幅度各项贷款各项贷款增长幅度存贷比

1999年96051/77095/80.3%

2000年11279517.4%802044.0%71.2%

2001年14151225.5%9308016.1%65.8%

2002年19621438.7%10713715.1%65.8%

2003年26802636.6%12339415.2%54.6%

年均增长速度/29.6%/12.6%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第13篇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初探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广西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研究——以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为例”(项目编号:11BGY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代洪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金融、区域金融),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020-0002

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大量的分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的特点是: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品和抵押品,难以获得征信信息,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收益又比较低。

一、农村金融发展运行概况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比如通过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申请贷款所付的利息也进行了财政贴息,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财政部还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村金融机构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金融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对经营这些业务的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进一步放宽政策,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不应求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养殖专业户获得金融服务仍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资金额度相对城镇各类贷款单笔额度不高,总量多,缺少担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大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比较严格,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没办法适应小农经济、微型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有很多的大银行,但真正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非常少,特别是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是少之又少;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了解甚少。

(二)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

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三)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未真正发挥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2006年试点以来,目前已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建立,但是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清,重企业轻农户;吸储难,竞争力不足;放贷风险高,银行经营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宣传力度不够。

(四)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空间有限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到层层限制,只发放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发放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缺乏金融监管,准入门槛过低,不利于风险控制,种种因素使这两类新型金融机构很难成为促进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五)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匮乏

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基础和精通银行实务的专业人才,更缺少既熟悉传统金融业务,又熟悉投资和风险管理等现代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使农村金融创新的理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较低的层面。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制约金融创新能力。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对策研究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组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第14篇

1.全县房地产开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纵观乡宁县房地产市场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新开工面积,还是房地产投资额都出现了较快增长。从当前市场交易情况看,全县商品房供不应求,房地产开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原因有:一是全县商业性房地产市场发育相对滞后,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合理的居民住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释放,特别是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许多潜在购买者成为实际购买者。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多种住房供给形式发展缓慢,使得全社会住房需求都积聚到商品房需求上。二是居民住房投资理念的转变及其高额回报预期,进一步增强了购房意愿。随着县域居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住房投资理念逐渐形成,特别是在普通居民投资渠道不畅情况下,购买住房成为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投资方式。特别是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飙升的价格走势,增加了居民对住房投资及投机行为,使得购房意愿进一步放大。据对乡宁县100户居民购房意愿问卷调查,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到调查总数的81%,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购房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占46%,购房用于投资增值的占35%。特别是居民购房增值的意愿增强,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另据调查,随着房价一路上涨和城市人口增加,商品房屋的转让和出租收入已成为县域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乡宁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2008~2012年5年期间增长了46.8%,出租房屋收入5年内翻了一番多。通过对2013年住户抽样调查:乡宁县城市居民拥有两套及其以上住宅的家庭比例高达34.5%。县级城市的经济区位、人口、规模等原因决定了外来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对县域房地产业的冲击并不大。针对楼盘销售的专项调查显示,乡宁县城确实存在有外来投机性购房,但总量小于全部住宅成交套数的1%。县城商品房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本地需求。除县城内部改善性需求外,另外两大商品住宅强劲购买因素也助推了县域房产价格的上涨:一是父母为子女结婚成家购置房产;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周边村镇和农村居民进城购置房产。

2.房产开发档次呈不断提升态势。虽然高档住宅还难以成为县级房产市场的主流,但随着社会发展和部分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的消费意愿成为推动高档住宅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高层住宅楼的出现更使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房档次有了质的提升,呈现中高档房同步发展,消费梯次相对明显的发展态势。

3.县域房地产开发资金需求日益旺盛,但其融资渠道单一,正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介入不深,自有资金、应付及预售款、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是县域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正是因为开发商的开发资金与银行贷款关联性不强,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县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不明显。一是自有资金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初期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银行限制了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因此,在项目开发初期,自有资金就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调查显示,自有资金一般有两种形式:对于那些资金实力相对较雄厚的开发企业来说,其资金可以通过集团公司注入的方式解决。通过合作开发是筹集自有资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该方式主要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开发以购买土地的企业主持开发,其他房地产公司按一定比例出资,共同对项目进行管理,待项目完工后,合作即终止。如乡宁县某公司,在其购买了土地后,已无实力进行开发,于是便邀请本地某两家企业加盟。二是应付及预售款是项目开发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在自有资金不足和不能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应付及预收款项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由建筑商垫资。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融资方式,即由建筑商承担一部分开发成本。一般而言,建筑商需要承担普房三层以内或小高层六层以内的建筑成本,当普房高于三层或者小高层超过六层后,再由房地产开发商根据工程进度进行付款。其二是拖欠款项融资。在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有时采取拖欠款项来解决燃眉之急。其三是预售融资。待普房建到三层以上或小高层建到六层以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另外一种融资方式就是预售融资。预售资金存入房管部门规定账户,根据工程进度支取,预售融资是资金实力较弱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另据统计,县域内房产平均预售率一般在60%以上。其四是按揭融资。主体完工后,银行按揭贷款便可以为购房者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银行信贷融资间接支持房地产开发。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乡宁县某国有商业银行共发放住房委托贷款1316笔共计11328.98万元。三是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成为县域房地产开发企业日益重要的资金来源补充渠道,并且进一步推高了县域民间融资利率。调查显示,民间融资始终贯穿于县域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成为房地产公司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据对辖内6家房地产开发项目调查:民间融资额已由2008年末的5492万元发展到2012年末的9237万元,增长了近一倍。民间融资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利率逐步走高。调查显示,2008年,县域一年期民间融资的平均利率在18.00%左右,到2012年一年期民间融资的平均利率已达到24.00%左右,极个别民间借贷一年期利率甚至超过了30%。

4.房地产业的参与开发主体多以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为主。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真正参与到乡宁县房地产开发的是那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煤炭企业及拥有充分土地资源的政府部门。

二、县域房地产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人均住房面积水平偏高。从2010年乡宁县城住户调查数据看,乡宁县城家庭住房平均建筑年份为13.35年,户均居住人口为2.78人,有46%的家庭住房建筑面积大于100平方米,28%大于120平米。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而后需求将会下降。而乡宁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0年已超过这一区间的上限,达到35.96平方米。因此,单从住房作为消费品的需求角度出发,可以说今后县域商品住宅开发规模、力度、结构等相关问题的理性规划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房价收入比偏高。国际上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取值范围为4~6。若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高于这一范围,则可认为其房价偏高,房地产业可能存在泡沫。以乡宁县2012年的县城户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住宅年平均销售价格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为9.17,超过了合理的取值范围。而乡宁县城的房价在全省来看并不算高。由此可见,目前房价收入比偏高,居民买房经济压力较大的小城市绝不在少数。

3.房屋租售比偏离房产价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乡宁县成套出租住宅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约8.5元,2012年商品住宅每平米成交均价3280元,租售比为1∶385。显示房产泡沫已显现。

4.房地产功能错位,投资购房比超出警戒线。房产的功能就是作为居民生存的消费品。但近年来县域投资性购房同样火爆。县域的经济和人口特点决定了其二手房周转能力远差于一、二、三线城市,其住宅投资的最终表现为:居民二套住房拥有率持续攀升,由直接投资或改善性需求传导而来的二手房市场后备房源上升,出租房市场房源供应量上升。乡宁县城拥有两套及两套以上住宅的家庭比例2008年为20.0%,2012年末为34.5%。按照国际警戒线,当投资购房比例超过13%~15%时,房地产泡沫就会开始膨胀。

5.房价回调难度比大城市高。小城市的特点决定其房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需求,而且刚性需求比重高。类似户籍限购等政策对大城市房价异常敏感,但对小城市却不同。国家的调控政策往往也主要针对一、二、三线城市。同时,由于城市小,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反而高,这一因素也不利于房价回调。

三、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重要作用、发展趋势和政策调控目标。一是在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下,房地产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是基本趋势。一般而言,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有明显的周期特点,商业性房地产价格多呈高速增长、温和增长、增长停滞螺旋发展态势。二是房地产调控的理想目标是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保护中低收入群体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和市场严重萎缩均会对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冲击,市场调控应灵活有度,既要抑制价格过快增长,又要防止房地产市场“崩盘”。同时,在政策执行时应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使房地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房地产调控不能够完全依赖货币政策工具,而应该更多地围绕房地产需求进行整体制度和规则设计,在承认现阶段住房刚性需求旺盛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建设,切实加大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与土地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点,很难开出一个给全国所有的城市吃了都管用的药方,因此各地区应有所不同。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规避资金集聚风险。县域房地产开发热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县域金融市场拓展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以避免资金过分集聚于房地产市场,是目前各金融机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政府、城建、土地、金融等部门应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反映县域房地产供求、结构、价格等信息,切实为宏观经济济管理部门适时适度调控投资行为提供依据,并通过及时的信息披露,引导城乡居民理性投资和消费。

四、结论

第15篇

一、寻甸县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机构网络格局初步形成,业务规模有所发展

寻甸县2011年末全县人口54.20万人,汉族人口41.85万人,占总人口77.23%,回族、彝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2.2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0%,全县聚居着10多个民族,是个多民族地区。截至2011年末,全县共设立了县级经营性支公司5家(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泰康保险公司),县级营业部2个,营销服务部16个,兼业机构2家。其中,乡镇以下营业部1个,乡镇以下营销服务部1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县域城区和部分乡镇的保险服务网络格局。2011年末全县共有保险营销员262人,其中持证营销员236人,持证率90.07%。就从业人员分布而言,县域保险业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太平洋保险和泰康保险。

截至2011年末,全县实现保费收入8165万元,比2010年末增长13.88%。全年财产险保费收入5558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量的68.07%,其中机动车保险5023万元,占比90.37%,农业保险525万元,占比9.45%。人身险保费收入2452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量的30.03%,其中寿险866万元,占比35.32%。2011年全县保险赔付支出2100万元,比2010年末增长4.1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861万元,占比88.62%;人身险赔付支出239万元,占比11.38%。

(二)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险覆盖面有所提升

目前,在寻甸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已经基本涵盖了省会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的大部分产品,产品种类基本齐全。其中县域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普通寿险、分红保险、团险、一年期以上健康险和短期险。规模较大的有“国寿附加绿洲险”、“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新生儿意外伤害险”、“金享人生”“鸿鑫人生”等20多个险种。在寻甸县内的财产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以及德豪保险公司和年安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机动车辆险,2011年全县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5023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量的61.52%,构成了县域保险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财产保险公司还积极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如“母猪险”,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险,共4个保险产品,市场运行效果较好。截至2011年末寻甸县保险深度为1.51%,比2010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77.50元,比2010年末增加20.81元,增长13.28%。县域保险服务由原来的仅仅集中在县城中心,逐步发展到乡镇和部分农村。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服务正在逐步加强,极大促进了县域城乡居民保险意识。

二、县域保险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一)保险需求不足,县域保险市场拓展难度增大

一是由于保险广告宣传不够深入,居民对保险并非“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保险品种、保险增值计划等基本保险知识的匮乏,在县域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仍持有“把钱放到银行里最放心”的观念,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营销员的可靠性甚至还持有怀疑态度。二是保险公司设计开发新险种的能力不强,符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心理需求的保险产品缺乏,降低了县域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产生;同时保险公司潜在的支付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直接影响人们参加长期保险计划的积极性。三是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中保费、轻理赔的思想,偿付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使得许多投保人对理赔服务产生抱怨,限制了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信心。四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县域居民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影响了绝大部分农村消费者投保的极性,这也是农村寿险市场难以开拓的主要原因。五是由于不了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许多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居民,就普遍认为不需要再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了,进而降低了公众对商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二)保险营销宣传渠道不畅,保险服务受到限制

目前,县域保险市场的销售方式主要还是以直接销售为主,营销服务机构绝大部分是设在县城城区,在乡镇设置的网点还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县域营销队伍的知识水平、发展能力参差不齐,使保险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限制。而且有很强的“地缘”、“人缘”优势的农村信用社、基层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等宝贵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其次县域保险机构往往对保险宣传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公司往往只重视保费规模,宣传方式还停滞在发传单、贴海报的简单形式上,宣传方式单一,忽视保险产品、品种的宣传,保险知识普及力度不够,缺乏长远的发展理念,缺乏通过案例、风险机率和保险功能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久而久之便造成人们风险意识淡薄,对保险认识肤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局面。

(三)保险机构业务发展不均衡,限制县域保险市场开展有效竞争

1.从县域保险机构的公司分布状况角度来看:县域保险机构主要以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两家为主,两家公司在县域设立的营销服务共有14个,占全县营销服务部总数的87.5%;两家公司在乡镇以下设立的服务部共有13个,占全县乡镇以下服务部总数的86.7%。其他保险公司在县域,无论从服务机构、还是营销员数量都难以和财产、人寿两家公司抗衡,在这样集中度较高的主体格局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2.从县域保险机构市场份额角度来看:2011年末财产保险公司机构车险保费收入占全县机动车保费收入总数的50.18%,人寿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县人身险保费收入总数的64.27%。两家公司2011年末的保费收入占全县保费收入总数的59.18%,县域保险市场份额发展不平衡。对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机动车险的县域保险市场而言,机动车险成为除人寿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各家保险公司争夺客户的主要产品。但就寻甸县而言,由于早些年寻甸保险市场发生过“新车退车”、“造假骗保”等损害寻甸整体形象的事件,部分保险公司已经拒绝向寻甸户口居民销售机动车险,造成机动车险“一家独大”的情形。保险市场份额集中的格局,难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在县域市场的发展。

3.从保险机构规范经营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保险公司为争夺客户,采取变相提高或降低费率、扩大承包责任,超过规定比例支付保险手续费,违规操作等手段,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对保险机构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没有制度可循,机构违规签单、越权批单的现象时有发生,潜在风险隐患较大。同时由于县域保险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业务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保险市场发展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因地制宜、树立全新的保险营销理念与模式

不断创新保险宣传的渠道与模式,提高县域群众的保险意识。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由行业协会出面,各保险公司参与,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资源,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保险的重要性,避免单打独斗,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效果。而是通过正面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向公众宣传保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宣传的可信度,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三是发挥乡镇干部、基层信用社、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老百姓信得过、在当地有影响的重要资源作用,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内容实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加深群众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和了解,为扩大保险产品的消费群体,储备客户资源。

在少数民族地区保险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都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要兼顾各种需求,既要能提供低保费、低保额的低端保险产品,又要能够提供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中高端保险产品。针对少数民族差异,易接受传统产品的特点,应开发与社会保障相配套,满足各少数民族同胞不同收入水平的系列产品;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区别定价。在营销时,应将保险条款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或图解,增进产品的灵活性、机动性、易接受性。

(二)整合资源、开拓市场、积极探索县域保险市场业务增长点

县域保险主体是一种重要的保险资源,发挥这一资源作用,要研究县域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由县支公司、营销服务部、专(兼)业公司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覆盖的县域保险服务网络体系。要鼓励新主体进入市场,解决主体单一,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对那些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超负荷运转的机构要加强监管,适当引入退出机制。在乡镇地区积极推广保险营销服务部建设,解决保险服务盲点的问题。积极推动为区域特色经济提供专业性保险服务的机构建设,并开展全面的综合性保险服务。

县域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保险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相匹配是县域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市场开拓,寻求县域保险业务增长点:一是开发县域城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保险。二是开发特色农业保险领域。三是开发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四是围绕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种养大户等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开发符合国家“三农”扶持政策的政策性保险产品。

(三)加强监管、排除风险、确保县域保险市场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