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记文学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列那狐传奇》;中世纪;城市文学
《列那狐传奇》最早也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民间的,在11世纪末期与12世纪初期时,法国民间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在大约1175年,著名的中世纪诗人比埃尔・德・圣克卢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创作了《列那狐传奇》的前两段。之后,又经过诸多作家和诗人的整理,花费了近200年的时间。方使《列那狐传奇》真正地诞生于世上。通过《列那狐传奇》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诞生几乎贯穿了西方整个中世纪。因此,其对西方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反映是较为客观、全面的,深入地分析《列那狐传奇》,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把握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的特点。
1 较强的社会现实性
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因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也随之形成了诸多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但从事工作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市民阶层的思想与贵族思想与农民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截止到12世纪中期,西方各国市民阶层的力量已经成长到不容统治阶层忽视的地步,对封建领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权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为了打破天主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创办学校等。但是,伴随反抗而来的是,天主教会与统治阶级对市民阶层的镇压,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从而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这也是城市文学被称为市民文学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而《列那狐传奇》作为伴随市民阶层兴起与发展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其内容也不可避免呈现出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
《列那狐传奇》是一部动物故事集。列那狐象征着新兴的市民阶级,故事中出现的狼、狮子、老虎等猛兽则象征着封建势力。通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列那狐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如老虎、狮子等猛兽的,但是,它却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聪明机智,在诸多凶恶的猛兽中左右逢源,不仅自身无事,更敢于杀害大臣,捉弄狮王,嘲笑教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市民阶层在武力上虽然远远不如封建势力,但是却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封建势力进行周旋,从中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在故事中,列那狐最终被象征着贵族势力的狼叶森格伦举报,狮王决定判处列那狐死刑,而列那狐通过花言巧语获得了狮王的认可,不仅逃脱了罪行,更惩罚了对手,这也象征着市民阶层在与封建势力斗争中,市民阶层最终将取得胜利。值得注意的,与传统寓言故事不同的是,整篇故事并没有一味地抨击封建势力,赞美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好,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观察并反映了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现实。例如,故事中象征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列那狐反抗象征着封建势力的猛兽固然大快人心,但是故事中列那狐经常欺侮鸡、兔、蜗牛等弱小动物,通过欺骗的方式,如躺下装死等,吃了很多小动物,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劣根性,即商人特有的品性――剥削下层劳动人民。可以说,《列那狐传奇》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又不仅仅限于寓言故事,它更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充分反映了中世纪那个充满黑暗、掠夺、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世界。
2 灵活应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从西方中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在与封建势力斗争时几乎始终处于下风,这也就决定了其受封建势力的打压相当严重。因此,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市民阶层的诉求,这是当时教会对知识文化掌控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所以,《列那狐传奇》也不可避免以兽喻人,将各种动物人格化、个性化。其中,狮子象征专横昏庸的国王,骆驼象征教皇,狗熊和狼则是残暴贪婪的封建贵族,狐狸列那象征市民,其他小动物则象征下层人民,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具体而言,《列那狐传奇》中象征、隐喻等手法应用的目的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封建势力贪婪、愚蠢的讽刺
《列那狐传奇》的故事主线是列那与狼叶森格伦的斗阵。叶森格伦贪吃、霸道,比列那更强大、凶狠,但是在与列那的斗争中却始终无法占据上风。例如,列那引诱叶森格伦说,“剃发入戒可以吃到美味的烤鱼,然后用开水将叶森格伦烫得焦头烂额”;列那欺骗叶森格伦说,“用尾巴可以钓鱼,结果叶森格伦的尾巴被冻在河面上等”。这些骗局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骗局,而叶森格伦却偏偏相信了。《列那狐传奇》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讽刺了封建势力的贪婪与愚蠢。如果狼叶森格伦不是过于贪婪,也不会相信列那狐那些简单的骗局,更不会自作自受,在与列那狐的斗争中一次次失败。
2.2 对司法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抨击
对中世纪西方司法制度与封建教会的抨击也是《列那狐传奇》的一个主要目的。在故事中,作为国王的狮子不仅不为下层百姓做主,反而偏听偏信,导致法庭审判一次次地被拖延,象征着教会的骆驼不仅没有向它所宣扬的那样一心向善,反而逼迫大量的人无家可归。对此,列那狐是不屑一顾的,正如故事中所言,“由于我被革出教门,我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打入地狱了”。因此,列那狐既不参加法庭听审,也不愿进修道院,列那狐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当时人们的直接反映。随着市民阶层逐渐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市民阶层的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列那狐传奇》中,就是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所自认为公平的司法制度和代表着神权的教会的抨击。
2.3 对上层市民弱肉强食行为的谴责
虽然说,城市文学又被称为市民文学,但事实上,二者仍有一定的区别。以《列那狐传奇》为例,称之为城市文学更为恰当,原因就在于《列那狐传奇》并不是盲目地站在市民阶层的角度上,这就使它与普通的市民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故事中,一方面,列那狐象征着在于封建势力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只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左右逢源的市民阶层;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对下层劳动人民剥削的商人基层。例如,列那狐对那些象征着下层劳动人民的弱小动物各种残酷行为,如假装躺倒,趁小鸟布鲁不备将它吃掉;真诚地表示不再吃鸡,趁鸡群放松时逮住了一只母鸡等。由此可见,《列那狐传奇》不仅仅是抨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更批判了商人剥削阶级,这也是学术界从城市文学而不是市民文学的角度对《列那狐传奇》进行研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民间故事的隐喻和现代性――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 李慧.生命不是简单的对错题――《列那狐的故事》导读[J].阅读,2013.
[3] 刘建军.历史文化发展新坐标上的中世纪精神范本――《列那狐的故事》思想与艺术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播;语言;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诸多情形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是一个系统,从传播学角度思考,主要包括传播的目的与功能、传播媒体与介体、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与传播效应等子系统在内,具体情形如下: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与原因
任何一种传播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也彰显了传播的功能。同样,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动机。其中,功能是客观性的,目的和动机是主观性的。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说来,其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以及记录历史发展变迁和反映人生酸甜苦辣的功能,具体如下: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政治功能
主要体现为介入政治和影响政治。古代文学传播干预政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间作家的文学创作表达,比较典型的就是汉朝乐府诗词,由统治者采集汇编而成,以便了解和知晓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是当政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经济功能
主要体现为文学创作者出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而著书立说。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体现在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中,此一时期作家写作基本是出于商业目的,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传播小说的目的也是为了赚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3)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抒情言志和娱乐功能
文学创作首先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表达作者的理想、梦想等之类的东西。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比较典型的是两大类,一是古代诗歌;二是古代小说。
(4)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为对社会风气有巨大的感染和净化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文学传播打破了文学创作个体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状态,能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5)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文学鉴赏和文学追求功能
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批专门沉浸于文学追求的高层作家群,比如较为典型的是形成一些文学传播团队,相当于今天的文学沙龙。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驱动原因与目的任何一种文学或者文化传播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客体来看,其动因如下:一是人们心灵世界波动引发的主观动因;二是企图建立一种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秩序的现实动因;三是获得生存知识和技能的功利性动机;四是感叹人生苦闷和追求一种精神超脱快乐和满足人们特殊兴趣的心理动因。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体与方式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介体和媒体,采取一定的方式方能传播开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传播媒介对整个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助推。
1.形式多样的口语传播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口语传播媒体形式多样,从口语语音的强调、传播场所场合和传播广度与效果来看,有以唱为主的演唱、吟唱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讲为主的讲学和论辩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诵为主的吟诵和朗诵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说为主的说话和说书口语传播媒体等。
2.丰富多彩的实体传播媒体
我国古代的传播媒介都是比较传统和原始的,这和当时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相通,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刻在特殊媒体上的传播。如甲骨文通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传播,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文学传播形式;金文刻在青铜器上而传播;石刻文是利用石头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图书形式.另一类是写本媒介。它是指用笔将文学作品写在一些类似纸张的媒体上,比如写在竹子上的简称竹写文;写在木头上的叫木写书;写在丝制品上的叫帛书;写在纸上的,叫纸写书---这是一种比较发达的文学传播媒体,与我国古代造纸术发展息息相关,比前面媒体有诸多优点,后来慢慢装订成册,形成了现在书本形式;雕版印刷体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学传播媒体,由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渐渐成为后来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媒体经过了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口语传播媒体、手写本传播媒体、雕版印刷传播媒体。
(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构成与传播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不光是在传播形式上多种多样,在传播动因与功能上多姿多彩,在传播思想和观念上也具有诸多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1.多彩的传播思想,闪烁古代人思想的智慧火花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背后都有一套传播理论和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也不例外。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和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以立身"、"以幻为真和声律传文"等等,这些传播思想,一些是通过文人的理论阐释表达出来,另一些是通过文学创作的倾向和实践活动展现出来的。
2.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彰显了传播者不同的心态和风格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都是需要一定的传播主体的,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发展史,其传播主体主要有两大类别,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原创者个体;二是团体性的传播主体,比如古代的乐府。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主体具有多彩的特点:一是传播主体彰显了非常个性化的要求和倾向,比如政府机构为文学传播主体,展现了其强烈的政府信息;文学印刷和出版传播主体,展现了诸多商业性的目的;其他文学团体传播主体展现非常多的文学气息。二是传播主体的影响力具有巨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其中,作为政府性的主体机构文学传播影响最大,作为文学创作个人的传播主体,其传播影响力最小。三是传播主体采用的传播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其传播的效果。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经验带来的诸多经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达繁荣除了原创作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传播体系的成功运行,它包括传播主体、目的和功能、媒介与方式和传播客体及传播的效果等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方面对当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启示.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多样化,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也有个人的功能。这一点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务必要注重其功能的发挥和挖掘,尽可能为其创造各种条件,让文学传播真正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造福人类。第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体和方式多种多样,经历了原始的人工传播媒体和非人工式的传播媒体,启发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口语传播媒体和纸张传播媒体,又要利用现代化的文学传播媒体,比如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文学传播媒体,积极整合和优化组合各种文学传播媒体,力求形成和建构一套复合创新式的文学传播媒体体系,从而推动文学更好地服务人类和社会。第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主体既有个体主体,也有集体形式的团体传播主体,这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原创者个体利用各个场所和场合,包括利用网络传播媒体,给予文学作家真正的独立创作空间和自由;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团体、民间团体等机构来传播文学,彰显团体传播的巨大力量。第四,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文采美和内容美,还要注重通过文学作品传播来彰显时代的风采。
三、结语
我国古代文学传播与文学创作几乎同步,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从传播阶段、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媒体和效果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诸多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种种情形,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当今文学传播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草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目的与功能[J].甘肃理论学刊,2009,(6)。
[2]郑艳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5)。
[3]曹萌。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