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沉浸式音乐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音乐教育;体验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6-1引言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让清泉般的音乐流得更欢,让熔炉般的音乐烧得更旺。我们最大的快乐是让每位音乐学子不断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让他们能在音乐的殿堂走得更加辉煌。在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其中体验式教学法最具启发性。
一、 体验式教学法概念
体验式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而准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怎样能让学生主动的、积极地、愉快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呢?在音乐教学中能让学生的审美价值得到提高?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初学者而言,有这些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音乐教学不仅是局限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还需要有学生的互动与配合,没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就难以形成真正的音乐教学。由此可见,音乐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初学者的审美观。
二、 “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情景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演说家的各种演讲,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场景――让大家闭上双眼,听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或是听一段催人泪下的音乐,这些都是情景体验的经典场合,这样的演讲方式常常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以发挥情景体验教学的作用。
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作为引导,例如儿歌中的经典曲子《小红帽》,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太阳下山”“糕点”“和妈妈一同进入甜蜜梦乡”等等场景,将这些图片放入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将图片场景与歌词及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对歌曲中各情节能在脑海里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得一首曲子的人文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二) 参与体验
参与体验也是常说的互动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其价值。参与体验,需要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身的去体验、领悟、探寻音乐带给人的心灵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上面的情景体验法中也需要参与体验的融入,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去体验各音乐作品的场景。
(三) 沉浸体验
这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对学生的意义也是最大的,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歌曲、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沉浸体验的教学。沉浸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曲的灵魂与意境,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价值。沉浸体验还需要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感情基础与广泛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体验时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能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作者作曲时的感情。这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管音乐的忧伤与快乐,都能给学生带来心灵深处的享受,对教师来说这也是成功的教学。
(四) 编创体验
学生学习到适当程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编体验,这一教学方式主要在于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需要有特别高的创作水平或是大量知识。可以采用分层次的进行创编体验,对小学生可以结合游戏法,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比赛会“小型音乐会”等形式,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论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在评定时可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都是优秀奖,对需要在某方面改进的学生,用委婉的语气建议。在某方面有特点的同学可以多给予鼓励,多向着这方面发展,并将这一特点发展为自己今后的一大特色。经常性的进行编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占据核心地位,没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和今后驾驭音乐的能力。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合理的、适时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音乐方面的技能,本文仅为笔者粗浅研究,希望对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策略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再现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目前,许多幼儿园大班在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技能技巧、音乐集体活动等观念依然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始终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怪圈,关注幼儿的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的教育观难以真正进入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因此,音乐教育更应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幼儿自身的实践与操作,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音乐教育环境,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浸润在美的音乐中,享受音乐生活。
一、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特点
1.体验性——以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体验性”幼儿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核心是浸润,而“润”主要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将体验作为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打破仅在音乐欣赏中重视体验的误区,在歌唱、韵律、打击乐演奏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知觉(音乐体验应以听觉为主,但多通道的参与体验能有效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为幼儿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美,让幼儿“润”在音乐中。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与音乐产生共鸣,让幼儿进入音乐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2.创造性——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育。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偏重传承的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的重点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艺教育”。教师常常为儿童学得像而高兴。但儿童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又音乐,心里却没有音乐。儿童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听着音乐就不知所措。而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是以“体验与创造”为特征的,不仅要求幼儿在生活中自由体验、大胆表达音乐和在现生活,还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创造生活。
二、构建奥尔夫音乐浸润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溯源——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
在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劳动、游玩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同时,在选择这些音乐素材时应注意趣味性、再现性和多元性。发挥奥尔夫音乐教材的再现性特点。再现性要求音乐素材应具有生动性、意象性,也就是具有想象性。使幼儿能根据音乐在头脑中再现音乐所表现的场景等。如下面这首摇篮曲的歌词,那一个个意象使作品艺术味十足。对儿童器乐曲来说,想象性体现在作品中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要很容易让幼儿‘看“到,音乐形式的“形态”要捕捉住音乐所刻画的动物、人物、事物所刻画的典型“形态”。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云儿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地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策略二: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奥尔夫音乐的美好体验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生活的这些音响,让幼儿从小对周围声音又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使这种经验成为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例如,我园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一套《音色、音响材料集》,在这套CD中我们收集了各类乐器、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生活操作活动的各类声音等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听到、感受到的有趣的声音,并进行了归类。
策略三:沉浸——为幼儿营造一个奥尔夫音乐的小世界。
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音乐环境的“沉浸”,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美好音乐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音乐浸润是铃木教学法的重要思想,阿部桂是接受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一个普通日本孩子,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在她的卧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顿和其他音乐大师的作品,6个月时,每当她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发出咯咯格的笑声。有资料表明,在这种“浸润”式的环境下,许多10岁以下接受铃木教学法的儿童都获得惊人的音乐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不断成长。幼儿园大班该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音乐的环境,让幼儿沉浸在音乐中,享受音乐的美和快乐,展开无限的遐想呢?我园进行了以下尝试;比如,开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域,为幼儿创设与音乐自由“对话”、和同伴交流音乐感受的沉浸空间。我们在幼儿的活动区中设置了音乐角,放置一些有利于激发幼儿表演愿望的道具(头饰、沙巾、面具、各种服装等)、各种打击乐器(或探索自制打击乐器)等多种,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享受音乐生活的快乐,自主地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表达、表现。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在图式,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情境,让幼儿浸润在音乐中,学会用音乐语言去交流、表达、表现。把音乐当成生活的好朋友,享受音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3,(4):236.
[2] 白英.幼儿音乐游戏中的方法比较与综合尝试——基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活动比较[J].价值工程,2012,31(6):220-22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歌唱教学 沉浸式教学 个性化
小学的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对小学音乐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已经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做好音乐教学,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呢?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辅助美育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对小学音乐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艺术的教育,更首先要是人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培养学生成为音乐家。所以德育是美育的灵魂。做事先做人,做学问亦然。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将无法接受知识。朱熹也说过,“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美育,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德育,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在民主的气氛下,学生会增加音乐的热爱。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沟通,多微笑,营造轻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下喜欢音乐。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不竭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目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中之重。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的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教育要把握美,把美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走进美的世界,热爱音乐。
三、充分利用歌唱教学
课程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经济、最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应用广泛得益于它不需要很多昂贵的音乐设备和复杂的教学场所。我们人人都有一副嗓子,只要能说话,就能进行课程教学。而其他教学模式,如欣赏教育则需要资料、器乐等设备。要做好唱歌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要把握唱歌技能与乐理知识的关系和要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唱,建立歌唱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教师应降低音乐的乐理知识、演唱技能的要求,通过歌唱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的人格教育。著名的音乐学家陈鹤琴曾说,“我们就儿童实际唱歌的情形来观察,好像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一些农村小学生很害羞,不敢放开歌喉去唱,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让他们合唱或者一个人只唱其中的几句歌曲。只要能唱,人人都是一个不错的歌唱者。
2.要用言谈举止不断鼓励学生,多方位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小学生年纪小,挫折感较强,而且很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和称赞,虚荣心盛。要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歌唱,需要不时地鼓励他们,表演他们。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至少表扬几个学生。只要学生稍微有一点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笔者都从不吝啬地及时表扬学生。表扬学生不仅仅采用语言的表扬,而且还经常采用眼神、手势称赞学生。学生在不断地肯定中成长,增强自信心,能够更加勇敢地去歌唱。
四、利用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指通过描绘或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的特点是短时间、连续的。这个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赖于两方面。
一是要创设情境、塑造意境。利用故事、情景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声音技能。小学生是长身体、长智慧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声带和各腔体都在成长发育。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嗓音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可以采用“动物联合晚会”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连音和顿音的唱法。教师展示小猫、小狗、小鸭等的头饰和相应的练声曲目,让学生模仿练习发音,而教师则根据各个动物的特点启发学生注意分辨动物的连贯、短音和轻快等发音特点。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学习,会特别用心,教学效果也非常良好。
二是要一气呵成、心理引导。沉浸式教学有赖于心理依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让学生焕发永无止境的学习欲望。同时,这个学习过程是个平滑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从情境的开始到结束,这期间忌讳学生受到打扰,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不能再而衰,三而竭。在学生一次的心理历程中完成对音乐的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
新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只有包容并蓄、百花争鸣才是春,一支独放不是春。所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也是提高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辨能力,自由发挥才华,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施展才华,个性化表演的舞台。
总之,音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应该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使用多种音乐教学设备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音乐课。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难困苦,历经艰辛,但是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以上是笔者个人的音乐课教学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科学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一、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三、 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四、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他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名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五、 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的特殊性,教师可以把整堂课的设计存入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使音乐知识更富有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媒体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响浑然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多媒体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音乐学科中,视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乐感,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前提。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音乐学科中的学生来说,对此学科感到陌生又枯燥无味,不知在学习上从何下手。为此教师必须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视唱教学中,要分析曲目中的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小节的节奏型;要掌握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如果是靠老师的讲解、教唱,学生是很难清楚明白的,也很难掌握其中的难点、重点,更谈不上把一首视唱唱准,唱好。教师若借取电教媒体把要视唱的曲子及其结构、节奏型、速度、表情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曲目中的难点、重点,还能提高视唱教学的效果。
3 渗透多元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要体会音乐的个性风格,必然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开通了这条道路,它用各种先进技术融各类人文科学于一体,大容量展示教学所需的辅助内容,为全方位鉴赏音乐作品做好了文化铺垫。如在《今夜无人入睡》的歌剧音乐欣赏课中,将所有音乐资料制作成课件。首先出示介绍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发源与发展;然后介绍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梗概,再结合歌剧《图兰朵》表演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音乐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播放中国民歌《茉莉花》,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最后欣赏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中主人公卡拉夫所表达的热情和信心,相信自己定会赢得公主的爱情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可见多媒体创设的意境,能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从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对欣赏的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资料,创造声像并茂的音乐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拓宽音乐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多元文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2-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具有激烈竞争性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具有危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以创造性决定成败。因此,在这场竞争中,谁能最快的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谁最具有创造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获得成功,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这种观念,同时还应尽快的运用并设计多种手段运用恰好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保障,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他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名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五、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演奏(唱)或放录音等教学模式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欣赏音乐时变得很被动,教师的教学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笔者通过电脑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每种乐器的音色及形状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利于学生更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意境和情绪。同时,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笔者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以下调查: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有70%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一般;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90%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更感兴趣,多媒体信息的运用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多媒体教学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音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乐曲开头部分是由黑管、长笛和大管奏出的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这一部分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学生带入优美的夜色的意境中。乐曲的部分采用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激动。乐曲的尾声部分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再次使学生沉浸在幽静的月色中。因此,多媒体创设的生动意境为学生欣赏乐曲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多媒体教学下的音乐课堂能够将乐曲中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音乐之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地听录音,只凭单一的听觉去感受音乐,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只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教师使用多媒体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更利于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真实与自然,同时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音乐也真正成为了一种易于接受的文化。例如:笔者在初中一年教材《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把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歌曲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明了。
五、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美;音乐课堂;律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75-0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让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应该是所有音乐老师的必然追求。
一、让“美”吹动心灵
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体现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除了美,我们还能热爱什么呢?不能空洞“说美”,而是要靠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来组织。
《纳西篝火阿哩哩》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描绘了纳西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生活场景。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他们曾经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现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纳西人纯真质朴、热情好客,在节日里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及舞蹈活动。教唱时笔者首先请学生欣赏云南的美丽风光,欣赏纳西族的民间音乐,然后采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了解云南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接着再请学生欣赏节日篝火的欢庆场面,立即将学生引入歌曲的艺术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受到歌曲热烈欢快的曲风,和着音乐哼唱起了歌曲中大量运用的衬词部分――“阿哩哩,阿哩哩”,时而清晰明亮,时而轻巧跳跃,仿佛置身于大美云南的篝火节日中,身临其境。
在教学《桑塔露琪亚》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中笔者做了精心的设计:利用旅游时在威尼斯人酒店拍摄到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蓝天白云、荡漾的水面、歌唱的船夫和贡多拉。当充满浓郁威尼斯风情的画面犹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看得入神,听得陶醉,体会着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歌绘画又被人称为凝固的音乐,教师应打通诗歌、音乐、绘画的联系,从音乐的意境出发为学生在三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样他们就能通过各种感官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甚至创造音乐的美,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春风吹拂中会一天天苏醒,一天天绽放。
二、让“美”激感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旋律优美、感染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深入音乐,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当古老的编钟敲响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悠长马头琴一拉响,学生就会被带到辽阔的大草原;侗族大歌优美的和声就像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山水水,木卡姆的苍凉悲壮则宛如无边的戈壁和那古老胡杨……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熏染学生。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片段,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所听到音乐的特点,结合所看到的情景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仿佛看到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听到船夫们那整齐有力的号子。此时笔者说道:“自古以来,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象征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了解这部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著作。”在接下来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激发了爱国热情。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国际歌》让无数前辈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而一曲《二泉映月》让所有人听到阿炳心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学生带进音乐中,音乐就能帮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三、让“美”传承文化
《高山流水》气定神闲,《阳关三叠》千回百转,《十面埋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涵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血脉、性格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曲牌、唱腔,可谓相当丰富。而目前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虽丰富多彩,但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氛围创设不够浓厚。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美妙的民族精粹音乐发扬光大。
中国的戏曲知识丰富,形式多样,仅仅京剧的知识就多得像浩瀚的海洋,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因为课的容量大而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找准切入点展开教学。因此,本节课着重以“戏曲的表演形式”“传统戏曲中人物行当”“了解常见的戏曲种类”入手,在教材提供的京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基础上,还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断,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另外,对京剧常识作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的魅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添学生的趣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
音乐是美的化身,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就是沉浸在无限美丽中。在音乐的包围下,学生的情感细腻了、丰富了,眼睛敏锐了、明亮了,对传统文化理解了、喜爱了,于是他们就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这样,学生就永远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永远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目光去打量世界,于是周围的世界就更美,他们的人生就更美。
参考文献:
一、音乐源于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 我们的周围无时无刻都充斥着音乐,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音响。有鸟儿愉快的叫声,大风呼呼的怒吼,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闹市喧哗中夹杂的歌声,等等。这些不同的声音传递到幼儿的耳朵里, 这些声音在大人的世界是平凡无奇的, 然后传递到幼儿的耳朵里都是神奇又美妙的。 一次次的好奇,引导幼儿去倾听声音,去寻找声音,去推开音乐殿堂的大门, 丰富他们对于声音的感性经验,为他们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生活基础。
此外,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 而浸润式音乐教学正是通过让幼儿倾听音乐, 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 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当幼儿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 就会自然地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 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 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 同时,幼儿也可以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感受, 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发展想象,理解接受音乐。
二、音乐源于活动
铃木先生曾说:音乐的功能并非仅仅是给儿童以精神的愉悦和性情的陶冶, 更重要的是, 学习音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从铃木先生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给予幼儿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更重要的是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让幼儿在日常的活动浸润中丰富自己的感官感受, 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进而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可以使幼儿通过音乐浸润式教育环境,自然地去倾听和欣赏音乐,而这种浸润也不说盲目和随意的,它是一种有目标的潜移默化式教学方式,它使得儿童以音乐为环境,在幼儿每日的生活中都贯穿和渗透音乐旋律。 同时,教师再配合着音乐旋律为幼儿讲授音乐背景, 并随时回答幼儿对于音乐的提问,这就使得幼儿像学母语一样自然的沉浸其中,无意识的欣赏和学习音乐,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音乐,让音乐伴随幼儿一起成长。
三、音乐源于课堂
为了体验音乐浸润式教学, 我们结合我园实际进行实验。 为了鼓励幼儿自己参与音乐,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在课堂区域游戏中进行儿歌游戏教学, 给语言赋予音乐的节奏, 让幼儿即兴朗诵学过的诗歌。 我们发现,幼儿会逐渐自己加入节奏进行朗诵,有时还可以变换节奏。 音乐有不同种类,我们让幼儿自己挑选,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对于音乐真实的感受。 这使得我们看到了音乐浸润式教学的简单成效。 然后,我们引导幼儿打击乐器创造声音, 让他们感受音乐或缓慢或欢快。 幼儿逐渐也自己掌握,有的幼儿竟可以无意识地自己打击出一段美妙的音乐,这就是音乐浸润式教学的魅力。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乐器摸一摸、拍一拍、玩一玩、听一听,各自体验自己的奇妙音乐感受,其中不乏提出许多问题。 例如,此款乐器为何会发出这种声音。 而教师就会耐心给幼儿进行解释,无论幼儿是否听懂, 潜移默化的语言会留在他们脑海,成为他们懵懂的音乐知识启蒙。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看到幼儿的心情是愉悦的,他们在一场游戏中尽情地表达着自己。 虽然他们可能不会意识自己表达的就是音乐,可是在没人约束他们的场景里他们自己不成熟的进行音乐创编,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倾听音乐以及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还在游戏中投放 CD 机, 让幼儿自己感受,自己表达。 在整个游戏中,我们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种富于创造力的声音。我们惊讶于幼儿竟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嘴巴进行声音的表现。 他们在无意识中创造出很多新鲜的动作。 他们的想象力是无尽的,这使我们惊讶和振奋。 没有我们的干预, 幼儿自己依然可以很好的甚至超出我们想象的表现自己、表现音乐、表现他们的声音。
四、音乐浸润式的优势及要求
(一)优势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 音乐浸润式教学的确是通过无意识学习来倾听音乐, 对于儿童学习欣赏音乐有着独特的优势。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如下。
1.音乐欣赏可以愉悦幼儿身心,带给幼儿愉快的审美体验。
2.幼儿可以自由且轻松愉快地接受音乐洗礼,学习音乐内容,进而完成对于音乐的想象。
3.音乐欣赏同其他娱乐活动联系,会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
4.教师讲授音乐背景 ,引起幼儿好奇心 ,引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5.引发幼儿的音乐兴趣,进而使得幼儿的音乐表达更加趋于完善, 也领引幼儿学习乐器,加固音乐兴趣。6.能够引导幼儿主动进行音乐技能练习。
(二)要求
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强调的是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是语言、音乐、节奏和律动的结合,它在无意识中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游戏或者其他方式,让幼儿喜欢上音乐活动,并引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而相对的,在教师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主动进行音乐技能练习,让自己沉淀更多的音乐知识,能够运用自如地将自己掌握的音乐背景知识传授给幼儿,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指导。
2.教师要涉猎诸多乐器,并要喜欢所学的乐器,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幼儿乐器知识。
3.教师要对幼儿音乐浸润式教学方法更加了解,而且要努力把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渗透到各种音乐教学中,并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4.要与家长进行结合,在家长面前肯定音乐浸润式教学方法,鼓励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从而和家长一起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 游戏 趣味性
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的艺术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幼儿,使幼儿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使幼儿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的情趣。
一、以欣赏、尊重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音乐,使孩子对音乐产生亲近感,从而发现并关注音乐,初步体验成功。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信任孩子们自己的、内在发展的时间表,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个孩子的差异,运用支持和充满丰富刺激的环境,让孩子都会依照他们的内在动力渐渐发展和成熟。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如敲敲、打打、边敲边念,利用说话作为起步进行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这样不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这也充分体现学习的生活化和游戏性,让孩子在浅显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激发自信,培养尝试和发现的意识,给予自我激励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使孩子感受到一个充满支持和肯定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音乐融入生活和游戏中,使孩子感受并喜爱音乐。
我们应重视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要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游戏活动时,通过看图片、听音乐,同时进行体态律动、演奏打击乐、唱歌和即兴表演来训练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再如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孩子们是通过做声势掌握节奏的。我们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唱第一句“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的快,跑的快”,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跺脚,唱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捻指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节奏,而且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成为了积极主动的参加者,从而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喜爱上音乐。
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探索,使他们有机会在游戏中创造与表达,实现快乐与审美的统一。
如何找到生活与音乐的联系点呢?我们可以让幼儿做游戏。如以游戏的方式开一次小小音乐会,幼儿凭票入座,像真的看戏一样轻松愉快,从节目的主持到演的节目全由幼儿自愿表演,寓学习于游戏中。再如请幼儿通过听辨沉重、轻巧的音乐形象,猜一猜搬场车上有什么物件,让幼儿将对音乐的感受与实际的物体相结合,使物体形象和音乐形象产生联系,通过二者的匹配来表现听辨的感受。指导幼儿活动时,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情节角色的选择,把幼儿当做游戏的主人,做什么动作完全让幼儿即兴创编,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同时较多地运用激发、鼓励、演示等方法,激发和维持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热情,引起幼儿情感共鸣,从而充满快乐并创造性地表现美。
四、将游戏渗透于幼儿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音乐素质能力和非音乐素质和能力大大得到提高。
2.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日渐浓厚。这种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幼儿积极地参加音乐活动,大胆地表演与创作。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起来,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享受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情感。
4.幼儿活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音乐游戏贯穿了各种教育,互相渗透,融合了语言、绘画、常识等教育,加强了品德教育。
5.陶冶了幼儿的情感,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中,通过美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了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凭借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将游戏渗透于音乐教育中,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游戏,还是劳动时,都能够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音乐游戏化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2009,3.
[2]童道锦,孙明珠著.少儿钢琴学习辅导[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兴趣;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教师在进行鉴赏课教学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听一两遍,听完了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然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起不到提高学生音乐方面能力的作用,学生也不会真正地喜欢上音乐鉴赏课。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进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
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了解不多,在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缺乏兴趣,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创设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鉴赏到某首音乐的时候,老师先进行一些相关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沉浸到某种意境中去,然后播放相关的音乐,这样学生听完之后,便很容易产生共鸣,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以往音乐鉴赏课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学生听,然后再详细讲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在鉴赏的时候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学生鉴赏音乐的热情很难提高,课堂氛围也不会真正的轻松愉快,学生也很少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现在,根据实际需要,老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加深学生对于鉴赏音乐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好流行音乐的作用
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流行音乐比较多,往往会对一些鉴赏的主流歌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联系到需要鉴赏的音乐上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指导绘画诗歌的内容,把握意象;欣赏诗歌的绘画美,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中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既不喜欢也不重视,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据此,本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配乐朗诵的艺术形式和将诗歌的内容绘制成图画,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
【案例实录】
教学片段一: 品读诗歌
导入新课后,集体朗诵,课件提示朗读节奏和韵脚;学生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并试读诗歌,感受朗读节奏和感情,感受其语言之美。
师: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v1w:@首诗讲究押韵 ,韵脚是:来、 彩、 娘、 漾、 摇、 草、 虹、 梦、 溯、 歌、 桥、 来、 彩。
生v2w: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v3w: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结构形式。
生v4w: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音乐之美。
播放画面: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美,进而感悟诗歌形式的建筑美。师:这首诗的诗节和诗行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v1w: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生v2w: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师: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建筑美
播放视频: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听得时候注意用笔划出它的停顿、重音、喜欢的地方可以轻轻跟读,并感受下自己读的和配乐哪里有差距。
配乐《春江花月夜》视频朗读;学生看视频并美读诗歌,读的时候体会诗人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师:课文读好了,同学们心中有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
生(1):流露了诗人要离开康桥时一股淡淡的哀愁。
生(2):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准确。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作者的情绪表达过程: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给我们的是一种起伏跳跃的旋律美和音乐美。
教学片断二:分析意象
诵读中同学们感悟到: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每一节诗都能绘出一副优美的图画,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师:诗中那些词语充满色彩感,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生:诗人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的词语有: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青草、 斑斓。
师: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画面内容。
生(1):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
生(2):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生(3):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生(4):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
生(5):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高歌。
生(6):寂静的夜晚注视宁静的康桥。
生(7):挥一挥衣袖悄悄别离康桥。
师:绘图。小组合作将每节诗的内容绘成图画,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七人在黑板上通力合作,描绘出诗歌中所体现的景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通过图画同学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生:康桥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对母校恋恋不舍。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
【案例后记】
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本课是如何运用教学策略?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的语言及感情的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师生视频范读、 配乐朗读、齐读 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学读、 练读 、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对于诗歌的意象的赏析,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后由学生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图,通过分析意象了解诗歌的绘画美、意境美,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学会了赏析诗歌的方法,师生互动好。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将教学分三块:朗读、 绘图、 赏析。体现"重在诵读,重在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朗读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促悟。
所以,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孩子的情绪,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以发展幼儿的个性、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
一、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笔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了几个美术情境教学活动,并结合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为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
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随着音乐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幼儿出发,将“趣”贯穿活动始终,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有丰富的作品。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福娃啦啦队》,因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孩子们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特别关注。教师抓住孩子这个情感,进行活动的创设。在活动中,从开始观看FLASH,了解福娃的由来,到紧张激烈地观看福娃比赛“实况”,到组建福娃拉拉队进行彩绘布置,最后创设游戏情境进行福娃大比拼。孩子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教师用情感做桥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好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二、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快乐的接受美术教育,让美术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笔者结合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美术情境教学的指导策略,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语言描绘情境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欣赏米罗的画的时候,就让孩子畅谈自己的感受。用语言的描述来表现情境,孩子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这种语言带着感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
(二)以自然、生活展示情境
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情、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
综合活动《大家来帮忙》,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情境引导幼儿联想森林里发生地震的场景,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示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从汶川地震后为灾区人民造房子迁移到我们小朋友要帮忙森林的小动物一起盖房子,包括盖房子的基本要求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三)以游戏展现情境
在孩子们心中,各种绘画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概念,能画出线条色彩,是这种“玩具”的特殊功能。笔者开始了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首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的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画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体验晕染的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习,玩中作画”。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直观的、是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孩子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并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在活动中,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开始,让孩子一下子融入情境,充分传达直观的信息和情感;以表演的形式结束,孩子通过肢体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愉悦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情境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激情。
(五)以多媒体演示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六)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素养
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系统的音乐欣赏极其重要,音乐欣赏课正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活动,上好音乐鉴赏课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鉴赏能力的内涵式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并非简单地听,要想实现音乐鉴赏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与熏陶,绝非一蹴而就,所以音乐欣赏课要讲究策略与艺术。从音乐欣赏的阶段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是低层次的审美活动,主要考查音乐的动听和悦耳程度,透过旋律和节奏,学生可以对音乐进行更深层地欣赏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赏,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赏,将前两个层面的音乐欣赏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乐欣赏课要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欣赏氛围
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音乐意境非常重要,生动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不论是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还是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都能使音乐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满足了音乐欣赏课的多种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通过多种要素的联合调动,让原本有些单调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在选材方面,对于有影视剧作品出处的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对于没有具体来源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背景。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声影结合的欣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配上背景的音乐会更显真实,更容易引起倾听者和乐曲本身的共鸣。
二、“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大胆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提升音乐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随着节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动作、摇摆、舞蹈,这些表现都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课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然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在学生与音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鉴于音乐的节奏有快慢之分,声音有强弱之分,音调有高低之分,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学生能够通过倾听感受其中的差别,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课的愉悦学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轻松实现了。
例如,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音乐作品,歌曲用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蒙古歌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听到悠扬的旋律之后会闻声摇摆,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歌曲所传达的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形成了共鸣。
三、听说结合,将音乐欣赏回归到学生本身
音乐欣赏重在内涵,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凝结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浓厚情感。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从乐曲本身中收获一定的感受、感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歌曲中获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赏课绝不能止步于欣赏,在学生结束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将“听”与“说”相结合,实现“听”与“说”的统一,能够鼓励学生“说”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
在学生探讨音乐欣赏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如何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更广泛地倾听、欣赏、探索,将音乐欣赏课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逐步实现个人鉴赏能力的提升,感受音乐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音乐鉴赏经验,为将来更高难度的音乐欣赏活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我总结了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为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
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随着音乐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幼儿出发,将“趣”贯穿活动始终,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有丰富的作品。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指南》艺术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福娃啦啦队》,因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孩子们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特别关注。教师抓住孩子这个情感,进行活动的创设。在活动中,从开始观看FLASH,了解福娃的由来,到紧张激烈地观看福娃比赛“实况”,到组建福娃拉拉队进行彩绘布置,最后创设游戏情境进行福娃大比拼。孩子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教师用情感做桥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好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二、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快乐的接受美术教育,让美术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美术情境教学的指导策略,我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语言描绘情境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欣赏米罗的画的时候,就让孩子畅谈自己的感受。用语言的描述来表现情境,孩子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这种语言带着感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
(二)以自然、生活展示情境
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情、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
(三)以游戏展现情境
在孩子们心中,各种绘画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概念,能画出线条色彩,是这种“玩具”的特殊功能。笔者开始了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首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的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画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体验晕染的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习,玩中作画”。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直观的、是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孩子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并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在活动中,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开始,让孩子一下子融入情境,充分传达直观的信息和情感;以表演的形式结束,孩子通过肢体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愉悦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情境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激情。
(五)以多媒体演示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六)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