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都有同感,不少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动力,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初中生还没具备;另一方面,也许是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有关,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就教师方面来讲,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一是专职教师较少,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被边缘化,地理课往往用来照顾老教师,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缺乏钻研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上课时将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反复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教师思想观念和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学的进行。第二是其他教师挤占地理课,为迎合应试教育追求升学要求,提高主要学科的应试成绩,教师们纷纷向地理教师要课,地理教师也乐于或者被迫让道。地理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好。学生们觉得地理教师都不重视,他们有何必认真?
其次是由于教师的态度而引发的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八股式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一些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地理教学内容应密切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可我校地理教师可能是无力组织,更可能是学校怕出安全事故,或许是其他原因,本校学生没有上过地理实践活动课。无一例外他们的地理课都在教室度过。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就学生来说,语数外等主要科目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老师过于严格。学习时间长,超过7小时,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时间需要1.5小时以上,许多学生无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在本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时,选择放弃地理等学科容易理解。首先,考试是指挥棒,中考不考地理。其次多年以来,地理作为副科,早已深入人心。最后,学校,家长,地理教师轻视地理教学。受其影响,学生当然不太愿意学习地理。
二、搞好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建议
1.灵活的上课技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新课导入的用语,知识点之间过渡的用语,都离不开教师细心地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以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比如说,课堂活动题的探究、思考,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给以一定的指导,通过艺术化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积极思维,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要能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练习的评析等方面,教师要动足脑筋,从而把复杂问题以最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使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因为感觉“自己行”而变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欢地理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启东市交通图、汇龙镇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1.地理素养的定义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般认为,地理素养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组成,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地理素养的特点
地理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它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3.地理素养与地理教师培训方式
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提升地理教师地理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职培训,而培训中方式的选择又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前的调查,可以明确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有效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使培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择紧密贴合地理学科实际的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地理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训后跟踪调研,可以及时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巩固培训效果,提升培训价值,同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式,使下一次的培训更为有效。
二、重庆市农村初中教师地理素养概况分析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状况。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开县、梁平、石柱、黔江、涪陵、南川、万盛、綦江、合川、江津、潼南等20多个区县的上百余名初中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很大一部分非地理专业毕业,地理素养较差,其师资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初中地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1.地理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涉及天文、气象、水文、土壤等各个方面,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如果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讲解时就会有很大困难,不仅不容易讲解清楚,还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而与城市地理教师相比,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非地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由历史、数学、语文、政治等其它学科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比较贫乏,理解也不透彻,在讲解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不能知其所以然。同时,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也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难以胜任初中地理教学。
2.地理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地理专业能力是教师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地理专业能力包含地理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即不仅要有社会科学类常规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还要有自然科学类的演算、实验、制图、考察等技能。根据信息时代对数字地球教学技能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及创造性、艺术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属于非专业教师,地理专业能力如实验、实习、制图等能力极其欠缺,有的教师甚至不能绘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轮廓图,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所限,现代技术媒体设施设备不完善,地理信息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自身条件及学校条件所限,在教学中也不能体现较好的教学技能技巧。
3.地理专业意识急需提升
农村地理教师大部分专业意识比较单薄,非常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将地理看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对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师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无能,也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教地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尤其突出,所以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都非专业出身。这部分教师本就没有地理专业背景,对地理学科谈不上兴趣与喜爱,再加上对地理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时候自怨自艾,勉强走上讲台,长此以往,地理教学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地理素养提升的培训方式
1.问题驱动培训,满足学员需求
问题驱动式即通过问题这一桥梁达到教学目的的培训方式,它主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国培计划”的学员来自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初级中学,有一定教学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教学规律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困惑,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也成为他们拒绝变化或发展的障碍。基于对学员的这种认识,在进行每个专题培训时,授课专家都应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培训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培训课堂上,授课专家就可列举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让学员自行选择最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满足学员在重难点剖析、学法指导及教学建议方面的需求,对其地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专家讲座培训,扎实专业知识
专家讲座式即授课专家以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理论,将培训内容以专题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员的培训方式,为加强效果,需要授课专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培训中,为加强国培学员的地理专业知识,拓展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等,知识性强或信息量大的课程都以专题讲座和专家与学员对话为主的方式进行。例如,为扎实地理专业知识,让学员了解地理科学的新发展,“自然地理专题”、“地理信息技术新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都可采用专家讲座方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凸显地理学科专业性,围绕专题,以预设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贴近初中地理教育实际,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落实引领性,以促使学员地理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3.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方式。通过案例,对地理学科能力进行培养,也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使学员地理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培训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视频课例,最好是一线教师的优秀课例,通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凸显培训主题、突出教学问题、拓宽教师讨论和反思的视野。培训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案例进行交流分享,使大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主动接受新的观点,提升对其专业发展有价值的能力。另外,培训不但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增加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方法内容,授课教师可将野外实习考察的相关案例和视频展示给学员,让学员进行讨论分析,提升学员专业能力。
4.参与体验培训,增强专业意识
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教育模式中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让学生自身主动进行实践,积极动脑筋思考,在思考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在获得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性
1.问题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头脑中要形成问题,学生在认识知识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状态,能够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索性
初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不是要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际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提升。
3.主体性
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显著特征,应当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促进下能够独立完成。
4.交互性
探究式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沟通,通过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达到精神互补、教学相长。
5.统一性
探究式教学克服了应试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重内容目标、轻过程目标的弊端,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目标和过程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老师需要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有不同的产生方式。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学习成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即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交际能力、性别、个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班级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进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得自信。例如,同桌为一个合作小组,教师可作适当调整,一般是一个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为一组,其优点是可随时进行,便于操作,有利于减少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2.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问题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究学习初级阶段,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情境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图、学生身边的生活习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领略地理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组织以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配合完成情景模拟,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该关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是不被大众所认同的。而“探究式教学”重在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性提高。探究性学习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观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有效性地运用,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付
出,在付出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地理的探究学习过程,在体验中感受地理带来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和深化,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学以致用,将问题给解决掉。写工作总结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获取相关文章
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2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一个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六、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多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3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
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
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中,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上级组织和学校工作计划,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将本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针对所任七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经过努力,所任各班教学质量连续不断进步,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
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工作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请笑纳!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2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一个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六、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多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3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
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
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中,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上级组织和学校工作计划,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将本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针对所任七年级地理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经过努力,所任各班教学质量连续不断进步,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
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学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教师地理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地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本
学校地理组工作总结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
我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已20年有余,经历多届的高一年教学,作了不同的尝试,每一届的地理第一节课都要琢磨很长的时间,精心设计,赋予第一节课以更多的想法,目的都是想让自己的地理课对学生产生最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科,想学地理,轻松学好地理,把学生的心留住。现以2010级的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来进行分析。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其觉得地理课很有趣
学生告别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在七、八年级时学习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并在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结束地理学科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在初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甚至学校其他科目的老师,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次科”,客气一点的说法是“小科”,很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地理只是背一背就能通过的学科,学生是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根本谈不上具备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更没有养成相应的学科素养。初高中都是基础教育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二者在课程总目标、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评价手段等方法既有联系,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最终的环节就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主旨和功能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第一节课我设置了第一个环节:留心:我们的身边皆是地理学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看世博,让学生畅谈自己看世博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再引用冰岛和沙特馆加以比较分析,看世博,看什么,怎么看,和学生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以及与今后所学的地理学科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什么,地理就是我们身边存在和发生的点点滴滴,不难学,而且很有趣。
二、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终身发展的地理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未来的专家们,例如国际事务专家或环境保护专家,必须接受特别摄入的地理学习研究”。
第一节课我引用学生关心又疑惑的美国2009年的灾难大片《2012》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飓风、洪水、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引发学生思考。2012年12月21日真是世界末日吗?玛雅预言,你信吗?
玛雅预言是什么?神秘预言一:世界末日;神秘预言二:两极倒转;神秘预言三:天体重叠;神秘预言四:未知行星撞地球;神秘预言五: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神秘预言六:玛雅人真的预言过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
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闰年冬至日)两极倒转是怎么回事,可能吗?天体重叠,天体是什么?未知行星撞地球,行星是什么?怎么个撞法?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什么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将产生什么现象?会导致世界末日吗?通过学习,这些疑问将在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了解到。
――泉州会发生大地震吗?谣言:2010年8月13日泉州发生大地震,人心惶惶。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长乐――诏安活动地震带)与台湾岛多地震的原因有所不同。
今年泉州好热!――引入中央气象台8月21至8月30日近10天全国气温距平实况图进入比对分析。
盼望已久的台风来了!(圆规的生成地与路径、莫兰蒂的强度大,破坏严重,几个台风接踵而来……引发的洪涝、风暴潮、山区的泥石流、滑坡等)
高中学生在心智发育和认知能力上与初中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生喜欢作风民主、公正平等、严格友爱、幽默诙谐、知识渊博、方法多样、深刻生动的教师。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适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特级教师王树声提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挥主动性――要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爱学;教会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性――会学;养成好习惯,形成自学性――想学。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元智能,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交流、沟通,设置问题与情境,启发学生的“愤懑心理”,深度探究,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贵的生成,激发学生头脑风暴,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学什么?怎样能学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轻松有效。第一节课,我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高中地理学科学什么,地理各模块、各章节、各要素、人地之间的关系制作成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并简单说明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及其今后思维导图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归纳推理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和规律,把区域及其地理事象的“地”和“理”有机整合,形成“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地理觉察能力,能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培养地理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用心,地理学科不难学,同时通过学习形成地理素养和品格,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
高中生热情活泼、兴趣广泛,思维敏锐,信息更新快,好奇心强,对身边的、国家的、世界的许多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热点等问题引进课堂,提升学生辩证思维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五个方面,许多时候这些理念要借助课堂教学自然渗透,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与灌输。
四、发挥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需要,选用与学生生活贴切的案例作为教学情境,深入浅出,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其喜欢学习,轻松学习。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提到: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从学生第一节课后对我的尊重和对地理学科的喜爱,让我感到这次的课堂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努力探究,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上好第一节课,仅仅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留恋每一节的地理课堂,舍不得下课,期待下节课的到来――这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初中教学自主能力自主学习一切发展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今社会,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根据个人的实践,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课堂更生动――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对于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和憧憬并且对之形成自我认识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探索世界,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将它变为学生对于探索和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头,也是最好的动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对于各个科目都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时事背景,如语文和思想政治课,就可以讲讲《感动中国》中的青年自强不息的事例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情景;对于数学课,可以时下的热点问题比如环保节能为例进行数学建模使教学更加有趣。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关心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也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培养的人文主义意识。
2.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而不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完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与学生产生距离感而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比如,在化学和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监督和保护下让学生自己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最直观和真实的感受,更好地理解知识。
3.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呆板,不仅不利于教师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善于利用多媒体工具来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比如,用一些精心筛选的视频、音乐、图片等使教学更加生动,这样既可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新颖而又鲜活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眼界和胸怀更加开阔。
二、课堂更自由――放飞发散性思维的翅膀
新课改中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再需要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两者都应该有主人翁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放飞发散性思维的翅膀,改变以往的定式思维,给学生独立分析和学习、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教师应该关注下面几点:
1.对学生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即在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表扬他们,让学生从心理上肯定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我可以自由地思考”的意识,不惧怕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2.设计开放性题目。即在课堂练习或者复习测验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取一些答案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回答。比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教材结尾的扩写和根据课文自由编剧本的练习,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证明题,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结果设计探究方案,等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培养从一般到抽象的问题分析法和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且在方案的改进中实现矛盾和发展的统一。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否定、再否定自己,才可以使他们面对科学问题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时,采取客观和全面的思维方式,最终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给学生质疑权威的勇气和支持。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循规蹈矩地学习知识的,并没有对教材中的“标准答案”和“绝对科学”进行质疑的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只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将变成墨守成规的单一型技术人员和知识的复制人员,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于科学的探索也将无法创新,停滞不前。
针对这样的不足,教师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和课本知识,然后反复推敲进行质疑和方案的优化,然后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发散思维式的发问(即使有些并不完美或者并不正确),将不仅给他们以满意的答案,也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要提出一些有循循善诱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层层递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外更充实――巩固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全面而系统性的工程。课堂学习只是知识的开端,课堂之外对知识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重要。为了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着重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布置梳理知识网络的课后作业。任何科目的教学目标设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也应该相应地总结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在每一章节完成之后或者专题复习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自己作出相关知识的网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系统、逻辑的思维方式。
2.布置查找资料的预习工作。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把讲课的角色交给学生一部分,定期地安排部分学生轮流在课堂学习之前为全班同学讲解背景知识。这样的任务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进行查资料、读课文、做实验等自主学习的实践。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重视和热情,锻炼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张扬自我的性格。
3.让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还要对他们自主学习的表现进行评估,激励他们继续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自评报告,与教师进行书面或当面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这样教师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当然,初中教学中的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放飞自己的思维、积极地进行创新,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正贵.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5).
1.初试探究性学习,1982年
我国中学地理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可以表述为“总――分――总”。前一个“总”,是对地理常识总的概述,中间的“分”是将中国地理分成区具体讲解,后一个“总”是总结和总复习。
王能智讲解前一个“总”,时间没有节省,因为这些基本常识是学生要去攻下地理这门功课所必须使用的工具。但中间的分区他就不讲了,他把章变成了八个大问题,让学生运用前一个“总”里讲过的方法,去解这题。
具体怎么操作?首先设置问题,比如讲黄土高原,书上有的就不讲了,只给出一个问题: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学生问。
“是呀,为什么你们不能考虑?”
学生们表现出的惊讶,有点类似于当年王能智听到王树方校长叫他编写地理教材。现在王能智也很认真地说:“改造黄土高原对专家也是个有挑战性的历史性难题……”学生们的精神和智力忽然受到很大鼓舞,某种跃跃欲试的东西开始在心灵深处萌动。
怎么去解答这个“对专家也有挑战性”的问题呢?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王能智说到这儿,课堂上的气氛已分外活跃。
有同学没举手就问:“王老师,您不给我们分组吗?”
王能智说:“为什么要老师分呢?”
学生说:“不为什么,也就问问。”
王能智接着说,你们自由组合好了,各组就分头准备,每个组都可以提出你们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下周再派代表到讲台上来发表你们的见解。
谁的方案更好呢?王能智设置的学习方式中埋伏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激发了竞争意识,而学习小组又保证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里可以形成讨论,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今天看这种学习方式,我注意到这里讲的分组,其实重要的不是分,而是合,是让埋头“单兵作战”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这小组,实际上已是一个个探究性学习组织。
课本里写着的黄土高原王能智没讲,现在变成了学生们踊跃去看、去分析、去使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显然不足以解答“如何改造”的问题,学生们的思维和探究就超出了课本,一种前所未有的效果出现了。
2.激动人心的课堂景象
经过积极准备,大课发表见解是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到来的。他们比成年人敢想,带着大人也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到课堂上去发表,你可以想象那是他们多么愿意上的课。这里有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快乐,你听――
“我们认为,改造黄土高原,有一个快起步的办法。”一个小组的某同学获准首先发言。
大家都听着,想知道怎样叫“快起步”。
发言的同学说:“黄土高原全改发展牧业,不种粮,光种草。三年就起来。”
大家笑了。
“你们别笑。种草发展牧业,羊毛比粮值钱,有三年,牧业经济就起来了。”
“但是,谁给他们粮吃呢?”有同学忍不住发问。
“我们计算过了,黄土高原每平方公里有300人以上,没粮怎么办?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嘛,其他农业区的农民可以供粮,这还可以促进那些农区商品粮经济的发展。”
质疑和讨论就这样在教室里爆发出来。主讲的同学并不慌乱,他还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说那以前英国是个农业岛国,那以后圈地养羊,发展毛纺织业,于是农业的英国变成了工业的英国。
王能智听着听着,感动了。不论学生讲的“快起步”是否合理,学生们的视野、知识和想象力,都以超出老师预想的速度奔驰起来了!
讨论继续热烈,有同学提出了“稳步发展”,即先控制水土流失,培养植被,一步步改造……也有同学提出“全面发展”,即不能单靠农牧业,要大力发展西部工矿业等等。
这初次尝试,也给了王能智很大的教育。他得到一个深刻印象:一个好老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内心琢磨出了什么。孩子在琢磨,他就会不错。
随着地理课的推进,面对王能智出的一个个题目,学生都如同去攻克一个个堡垒,解题的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一天, 北京市教育学院白耀副院长来听王能智的课。白耀曾经留学苏联,他还是北京地理学会的领导者,是地理教学的专家。这节课听学生们发表对新疆的见解,题目是:南疆北疆的地理分界线究竟该如何划分?
要讲述这个问题,势必涉及新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许多因素。两个女同学首先到讲台上发言,一个主讲,一个补充。
她们一步就推进到“新疆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接着用数据详述新疆主要靠冰雪融化的水,水如何从地下流出地面,如何形成某个冲积扇,没水就没植物,动物也别活了。水的因素使南北疆在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上形成不同的特征与风格,南北疆的界线应该根据水的限制性因素来划分。
这个见解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同。界线出来后,就讨论怎样根据这些因素开发新疆。两个女同学继续说:“应该搞大农场或军垦农场,所以说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对的。”
“我们不同意。”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
“为什么?”被质疑的女同学问。
“你考察过那地下水穿过的是什么含量的岩层吗?你这地下水的含盐量高不高?在新疆,水的蒸发是很厉害的。水的含盐量高,那地很快就会变成盐碱地。据我们调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盐碱化已经很严重,所以用那里的地下水搞农业灌溉,是错误的。”
地理学科似乎不大,但视野很大。用地理知识讨论国家大事,庄严神圣,知识学得很牢固,对祖国的热爱也融在里面了。白耀深为感动。他说,那简直不像初一的孩子,而是地理工作者,用那么专业的术语讨论这样的问题,那么自然,随口就来,绝非数日之功。
第八章高考必将做出重大变革
8.谁在左右学生命运
……我们再次领略,理论上还争论不清的事,往往实践会告诉你。浙江的老师在实践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我从浙江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分院院长夏真所著《大写教育》一书中读到这样一个课案,这堂课是宁波市鄞州实验小学顾月祥老师上的《曹冲称象》。
那天,顾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你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吗?
这是个已经传颂千秋的故事,我们少年时也曾经对曹冲的办法佩服不已,没想过还有什么比曹冲更聪明的办法。现在顾老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让今天的鄞州少年挑战曹冲,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曹冲用石头称象不方便,我用泥土,泥土河边就有,把泥土就近一担担挑到船里,等船沉到画线的地方,一称泥土就知道了。
这发言顿时让大家心里一亮。又一个同学说:用泥土也不够方便,我就用水,拿小桶把水一桶桶舀进船里,记下桶数,也不用称船里的水,到时候就称称一桶水有多重,用乘法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
又一个学生说:泥土和水搬进搬出都不方便,曹操有的是兵,我就用那些兵,喊上就上,喊下就下,最方便了。
这时同学们都激动了,谁曾想过这个被称颂千载的故事,顷刻间被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此这般地讲出新意,难道我们比曹冲更聪明?
老师也激动了。这节课的本意就在于要少年善于开动脑筋,但从前的教法是要你感受曹冲有多么聪明,很少有老师问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同学们的思索也就没往那里去,好像少年曹冲就是我们少年时代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谁知老师这么一问,就像启动了一个开关,学生们头脑里的聪明一下子就令人惊奇地释放出来了!
这个开关,就是探究性学习。这只是波澜壮阔的浙江课改中的一朵浪花。老师这么去做了,学生这么去做了,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会受到自己释放出来的聪明才智的鼓励,就会从不适应变成适应,变成喜爱。浙江课改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第十一章放下成才观念 培育生存能力
8.北京四中为何享誉京都
北京的家长说到四中的学生,常说:“没法儿比!”
北京四中只有高中。中考5科满分650(含体育30),四中的录取线通常在610分上下浮动。高分有考到625分的。就是说除了体育分拿满之外,那5科的卷面总共只有25分到40分左右的差错。
考进四中的分数线常常是北京中考的最高分数线,四中高考平均分常常雄夺北京之冠,人们也觉得顺理成章。在人们印象中,四中的学生就像做题机器,什么题都会做。尽管人们说四中的学生没法儿比,但对四中学生,乃至四中学生的笔记本、习题和试卷,都很关注。
四中有个“科技俱乐部”,被吸收进这个俱乐部的学生被认为是尖子中的尖子。主持这个俱乐部的老师叫李京燕,她是有资格骄傲的,然而她那么谦逊地时常跑到石景山来向王能智老师请教。我是从王能智老师那儿认识她的。此前,我以为北京四中是个应试教育搞得特别有经验的学校,认识李京燕后我才知道,北京四中多年坚持的主要并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教法,这使我不无吃惊。
“何以见得?”我问。
“学生进四中,在高一上学期普遍不适应。”她说。
“怎么不适应?”
李京燕描述,学生们忽然困惑:四中怎么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老师怎么不留作业,那我们回家干什么?怎么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补课?一个单元了,老师说,回去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把自己的笔记本整理好,或者建议同学们去阅读某篇文学作品,同学们照办了,可是也没有人说要交,作品读没读老师也不检查,这算怎么回事?在学生们看来,要交的作业才叫作业,不交的就不算。那我们怎么学呢?老师干吗去了?这些学生在初中都是各校的尖子,是在老师的特别关注下长大的,平时考试哪怕丢了1分,老师也要问:“你怎么啦?”到这儿没人问了。而且高分对高分,很难说谁比谁更有优势。一个班有20多人初中时当班长,这些“班长”一时找不着自己的位置。等到老师发下卷子一考,都傻了,分数普遍掉下去了。是不会考还是不会学?
“是不会学。”李京燕说。
她接着描述道:“普遍是习惯了等别人来喂食的孩子,有的甚至是等别人嚼碎了给自己,不嚼碎我就不咽。四中认为,一个不去自己寻食的孩子,就不可能真正长大。四中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完成从非自主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
我问,这要花去多少时间?
她说,得有一个学期才能转过来。
李京燕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称为“控制下的学习”,高中被控制得更严,直至你被送进大学,或者被高考淘汰。一个孩子被控制到18岁,跟不上的就厌学,跟上的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四中做的,是在高中阶段把他们的自主学习重新激活。
我渐渐看到了,四中学生的优势还不仅仅在于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而是在高一完成了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考进大学后就很顺利地进入了大学的学习,而其他许多大学生则要在大一才发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难得的是,这些并非国家要求素质教育后四中才有的变化,而是四中的传统,这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后得知,北京四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顺天府在西什库创办,初名为顺天中学堂,招收所辖24县平民子弟进京学习新学。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仍多招收平民子弟,并日益形成教学讲求务实的传统。这使我隐约感到,平民子弟多带着谋求生活出路的愿望来读书,其中便有与宁波人观念相通的地方。
四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最显见的例子莫过于他们在20世纪初便针对国人体质弱而积极开展体育教育。这延续下来,迄今四中男女篮球、游泳等运动的赛绩,在北京市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