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交媒体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被忽视的用户需求和体验
作为网络社交媒体,微博的核心功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分享和传播,增强其网络社交关系黏性的需求,因此,用户是微博中最核心的要素。微博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忽视用户的使用体验,就会遭到用户的背弃,最终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以新浪微博为例,其用户的流失除了受到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的冲击之外,也与其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草根”定位逐渐弱化。“草根”定位和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是新浪微博运营之初吸引大量渴望展现自我、获得更多关注的“草根”用户的重要因素。和传统大众媒体单向流动的传播模式相比,微博多向、发散的传播模式以及低准入门槛,让众多“草根”用户有了在更广阔的传播领域发声、社交和获取信息的机会。可以说,微博的流行与其满足了普通大众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长期处于信息传播末端、缺少话语权而被压抑的心理需求有很大关系,普通用户也因此成为支撑新浪微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众多名人和媒体的加入,新浪微博逐渐成为各种大“V”和媒体凝聚人气、提升影响力的工具,有限的话语权被逐渐集中到大“V”用户和媒体用户手中,原本是公众社交平台的微博,演变为名人的宣传平台和媒体的信息平台。“草根”定位的逐渐弱化和长期的不被重视让普通用户的参与欲望越来越低。很多人从刚注册时积极的“传播者”变为只看不发的“围观者”,甚至不看不发,逐渐退出微博。
核心产品缺乏创新。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的平台,社交和信息传播产品应当是新浪微博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一个品牌提升用户体验、打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一直以来,新浪微博却没有根据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对这两项核心产品进行较大的创新与改进。“浅社交、松关系”的社交特点弱化了人 本文选自《传媒》2014年第14期,仅供用户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际交往关系,让用户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单调而缺少变化的信息传播和分享方式,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丧失新鲜感而出现“使用疲劳”。与此同时,被用户广为诟病的信息过载、“僵尸粉”泛滥、内容质量下降、隐私保护不力和大“V”刷屏等一系列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令用户渐失耐心。
商业运作引发不满。自全面启动商业化运作以来,新浪微博逐渐确立了包括电子商务平台、互动精准广告、实时搜索、数字内容收费、无线增值服务以及社交游戏等在内的商业化模式,但迫于资金压力而加快商业化运作的新浪微博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用户与商家共赢的盈利模式。各种不请自来的信息流广告和商品展示橱窗充斥着用户页面,就连较为私密的私信也被营销广告侵袭,这些无法精准定位的所谓“精准广告”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引来用户不满。就像美国营销大师赛斯·戈丁所说的那样,“如果互联网公司无情兜售用户的注意力,他们会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广告商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而用户则希望避免受到广告商付费活动的打扰。一旦用户觉得他们受困于一种没有替代的媒介而难以解脱,同时这种媒介还会以某种方式向他们收费,双方的关系便会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网络社交媒体的受众策略
被忽视的用户需求和体验让新浪微博逐步远离普通用户的生活,成为其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也为其他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只有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赢得用户认可的同时,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受众策略如下。
优化用户管理。网络社交媒体中各类用户的聚集势必导致话语权的争夺,而名人和媒体在话语权争夺中具有的先天优势让普通用户望尘莫及。逐渐丧失的话语权让普通用户的存在感和参与欲望越来越低,而社交媒体颇具特色的交互传播模式也重新变回单向无互动的传统传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用户分类来优化用户管理,成为平衡用户话语权、提升用户使用效率的有效方式。
根据影响力的不同,网络社交媒体的用户可以分为个体普通用户和大“V”用户。网络社交媒体应当针对用户的不同需要,帮助用户建立分类社交圈以方便其对社交网络进行分类管理,如建立普通用户圈和大“V”用户圈,并在这两大类用户中进一步细化分类。这样,用户既可以在普通用户圈中重拾话语权,又可以迅速定位想要联系的对象类型或想要获取的信息类型,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社交和信息的传播与分享。
创新核心产品。网络社交媒体的核心功能是社交和信息的传播与分享,而其核心产品的创新也应紧紧围绕这两大功能进行。首先,通过提升数据分析和分类聚合能力,帮助用户进行信息内容的梳理,以方便用户更加高效和便捷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方面,腾讯微博的经验值得借鉴。面对用户突破5亿后信息量暴增的问题,腾讯微博通过阅读数、时间轴等产品,以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分类聚合,帮助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有价值信息。其次,强化移动客户端的社交功能,开发方便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专门界面,并提升用户社交的时效性,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精准定位的社交需求。再次,通过技术手段,丰富用户社交形式,满足用户运用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实时交流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灵活开发商机。尽管从国外经验来看,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流量基础的网络社交媒体中蕴藏着巨大的广告商业价值,但是这种广告商业价值的开发必须以关注 用户体验为中心。
第一,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需求。数据挖掘是发现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的重要方式。数据挖掘是一项长期工程,其重要前提是对用户数据的积累,包括对用户社会属性的记录,对用户互动特征、行为规律等信息的长时间采集和存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习惯偏好,以探索出有效的广告传播渠道和模式。以Facebook为例,作为基于真实生活状态的网络社交媒体,Facebook通过时间线和搜索图谱等工具,收集用户线下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信息,例如谁需要购买新的咖啡机,谁计划在聚 本文选自《传媒》2014年第14期,仅供用户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会中预订披萨等,通过整理这些数据,挖掘出包含用户个人需求与价值的数据信息,再分门别类地转卖给广告主,从其为用户需求和商业服务之间搭建的桥梁中收取“过桥费”。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媒体只有不断提升数据挖掘能力,才能有效发现用户需求,增强广告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
第二,通过合理包装,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合理包装,增强广告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升广告的艺术和技术含量,丰富广告带来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将广告由枯燥无味的信息宣传转化为能带给用户美的享受的实用工具,从而有效降低用户对广告信息的抵触心理,进而使广告获得更多关注。
很多企业期望通过在社交媒体的交互来贴近、赢得客户。企业必须首先明确的是,在运用社交媒体时,消费者参与交互的最大动力在于获得切实的价值。
贴近客户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的企业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计划来做到这一点。但客户是否对此同样热情呢?确切地说,大多数客户并未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联系,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如今,在社交媒体内或者社交网站内的客户活动越来越虚拟化,在这个由客户控制和双向交流的环境中,客户和企业并未与彼此的期望保持同步。要想成功发挥社交媒体的潜力,企业需要设计出能够在时间、关注点、许可及数据方面为客户带来具有切实价值的体验。
迅猛发展与使用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和企业接受社交媒体的速度。2010年,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大得令人吃惊。Facebook的活动用户数量高达5亿多,其中70%来自美国以外。到2010年3月,从微博在2006年以来,通过微博发送的消息数量超过100亿条。同年7月,这一数字增长了一倍,达到200亿。在亚太地区,仅2010年2月就有50%的上网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访问总人数达到2.403亿。
企业对这个全球化的社交媒体现象有切身的体会,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很明显,社交媒体是客户汇集而且企业希望进入的地方。社交媒体对于企业贴近客户具有无穷的潜力,通过社交媒体,企业有望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如预计的那样,我们的调查结果指出,各企业都纷纷开展了社交媒体举措。近70%的高管表示,如果他们的企业不参与其中,就会被抛弃;而超过一半的人相信,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成功地赢得客户。
尽管消费者对社交网站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企业也需要明白,这些数字可能并不可靠。我们的调研显示,只有少数消费者(占5%)几乎始终回复别人的评论或者发表自己的帖子,人数最多的群体(占75%)为偶尔参与者,而沉默观察者(占20%)仅在一旁观察。创新的企业应确定经常参与的作者,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进行品牌传播。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社交媒体是与好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以及了解新闻和获得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与品牌进行交互的工具。企业需要明白,不足一半的客户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与它们交互。当然,对于特定行业或业务类型的目标市场,这一数字可能有波动。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机遇在于吸引那些不愿意参与的人群。企业需要努力以公开和诚实的态度与这些客户沟通,了解他们最看重什么,并给他们提供好处,吸引他们采取行动。
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将社交媒体用作吸引客户的渠道对传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提出了巨大挑战。CRM战略是以流程和技术为支撑的,其目的是管理客户关系,从整个客户生命周期内获取最大价值。这些战略一般注重于客户管理所需的运作响应能力。但是,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企业对客户关系不再有控制权。企业需要以新的战略抓住这一变革机遇,即社交CRM,它的理念是企业要抛弃管理客户的做法,代之以推动客户看重的协同体验和对话。
了解客户处于社交平台的独特环境时最看重什么,是制订社交CRM战略的关键第一步。对于认为消费者与其联系是为了保持对其品牌的关注的企业,我们调查的结果可能出乎它们的意料。事实上,消费者更感兴趣的是获得切实的价值,这意味着企业可能会将其对客户亲和力的期望和与消费者交流的意愿混淆。
65%的企业将社交媒体视为新的收入来源,但同时许多企业认为,获得折扣和优惠券并且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客户在社交网站上关注企业的最次要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消费者表示获得切实的价值是他们与企业交互的首要原因,这对于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赢利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消费者将“查看评论和产品排行”列在第三位,这是客户在决定交互之前研究产品信息,是购买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消费者认为有益处,感觉到他们能够信任企业,并且确定社交媒体是能够确保他们获得所需价值的正确渠道,他们才愿意与企业交互。这种价值的形式可能是优惠券或特定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交互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归属感(这是一种情感方面的无形获益),但对亲密感的希望并不是推动力量。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对话与客户保持更密切联系的企业,可能错误地预计了亲密感对于客户交互动机的作用。与企业交互和与好友交互并不一样,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是积极的品牌拥护者,他们与企业保持联系主要是为了与品牌社区保持联系。
企业认为社交媒体交互将提高客户忠诚度。然而,许多客户表示,他们需要先有对企业的忠诚才会参与交互,而且对于这些交互将有多大的影响力持不同看法。在IBM 2010年全球CEO调研中,88%的CEO称,在未来五年内,“贴近客户”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这一推动力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反映。近四分之三(7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客户将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拥护度。然而,消费者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只有38%的消费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28%的人保持中立态度,而33%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不会让他们感觉对企业更加忠诚。
此外,对于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消费者的看法也不同。不到一半的消费者(49%)认为参与交互后他们可能会购买企业的产品,27%的消费者认为社交媒体交互不会影响他们的支出,而24%的人保持中立态度。另外,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表示,对品牌或企业的热情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仅与他们已经熟悉并喜爱的品牌交互。换句话说,参与交互的消费者已经与该品牌或企业建立了亲密感,而且仅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不一定会提高忠诚度或增加支出。
社交CRM建议
企业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创造一种自身品牌独有的社交媒体体验,为客户提供价值,并且利用社交社区的强大能力。为成功推出有助于改变客户关系的社交媒体计划,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认识到社交媒体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我们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社交媒体将变成网关,甚至是与客户联系的主要沟通渠道。在企业设计社交媒体计划时,它们需要以统一的观点,充分考虑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其他情景。
明确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的区别。社交CRM的目的是实现客户参与,为客户和企业双方带来收益。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应适应客户拥有控制权的现实。
创造无缝的客户体验――跨越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如果你知道客户在一个渠道中,就需要知道他也在其他渠道中。这意味着社交解决方案不应被设计为孤立的计划,而需要全面地与其他面向客户的举措集成在一起。
开始从客户角度考虑。不要问你的企业为何需要参与到社交媒体中,而应询问客户为何会选择在社交平台中与你的企业交互。改变社交交互战略,注重为客户提供他们寻求的价值,这样客户就能与你保持亲密感。
如果不确定客户价值是什么,就询问客户。对话和参与是社交媒体的作用,企业需要设计创新的方式,通过投票、激发想法和提问来获取客户对你的看法,让客户通过对他们喜爱的想法或创新进行投票而参与其中。事实上,让客户对成效投入将帮助建立你所寻求的拥护度和品牌黏性。
从社交媒体中获益。企业应该使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通过社交媒体体验,让他们直接与企业打交道。企业还应该制定社交商务活动,利用对时间敏感的优惠或折扣激发特定的客户采取行动。要想使客户参与其中并成为回头客,社交媒体的内容必须新鲜,并具有相关性。同时,企业应该为那些与好友共享内容的客户提供奖励,从而实现社区平台的病毒性传播优势。
迫切希望贴近客户的企业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建立网页,视频和微博。然而,如果这些企业不关注绝大多数客户真正看重的方面,它们可能会错过机遇。事实上,对于需要一个合理理由参与交互的75%的“偶尔参与者”来说,为他们提供切实的价值可能是最强的吸引力量。
根据调查,34%的消费者在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会去品牌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品牌社交媒体上反馈自己的意见。
Hayes Davis是一家社交媒体统计服务公司的创始人,不妨来听听他对于品牌社交媒体的运营和使用有什么看法。他认为,品牌社交媒体必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该怎么使用社交媒体?
厂商们很容易把消费者分为两个简单的群体,粉和黑。事实上,这也并非没有道理,我在京东某些手机的评论下面经常看到两极化的评论,要么是神机,要么是垃圾。评论区的极端评论也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有些评论者话语之外也在含蓄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即使是偏颇的言论。
零售巨头沃尔玛就会利用社交媒体去调查现在消费者对什么商品感兴趣,当沃尔玛评估蛋糕产品的销路时,它会去Twitter上查看相关话题,然后发现人们对星巴克新推出的小蛋糕好评颇多时,沃尔玛决定跟进小蛋糕,最后销售状况良好。
食品制造商Frito-Lay把顾客放在了产品研发的中心位置,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耗时耗力的采样调查方案,而是在用户十数亿的Facebook上创建一个名为“我要吃什么”的应用。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应用创建自己想要的口味并给心仪的口味投票,除了采用了这些数据外,Frito-Lay还会根据地域来开发不同产品,所以,我国超市里会有酸菜鱼味道的乐事薯片,而泰国则会卖麻辣蟹口味的。
这种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具体产品方案调研的方法显然是有效的,比“您对我们产品有什么看法?”和“您对我们产品改进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这种大而无当的虚幻问题好得多。
该对消费者的意见让步吗?
很多厂商都在标榜用户至上,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厂商需要竭力去满足用户的每个需求呢?
乔布斯的答案是“No”,他的那句话至今广为流传:
“根据受众去设计制造产品真的非常难,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做出来给他看。”
乔布斯当然看得比用户远,如果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那史书上大概不会留下乔布斯的大名了。甚至有调查证明,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太看重用户反馈信息会影响创意,而在创造新产品前过早的听取用户意见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这跟第一个问题不算矛盾,得依据具体产品和调查时机内容来看。很多时候,“用户至上”是一句营销口号而不是企业精神。但完全不听取用户意见也是不可能的,至少从消费者反馈中可以得到商品目前的优势和不足。即使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总是着眼于当下,但也保不准会冒出个不错的创意。
社交媒体该怎么和消费者打交道?
用户希望且想知道社交媒体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那些经常和消费者交流的品牌社交媒体可以获得更高的品牌忠诚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跟品牌社交媒体互动的消费者比其他消费者要多花费约20%–40%的钱在该品牌上。
很多时候,品牌社交媒体充当着一个客服售后的角色。这也造成了一个困局,那就是很多人用得好不会来这里反馈,但是那些不满意的消费者就会来抱怨发泄不满情绪。怎样来让消费者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品牌社交媒体反馈有用信息呢?
但其实有时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有效、帮助成长和改进的方法。那么企业主在社交媒体上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呢?让我们参考以下7位社交媒体专家的观察和看法:
#1:因为没有时间去了解社交媒体的影响而完全忽略它
“有些企业主会找借口,以其它更重要的事情为理由,把社交媒体排除在外;或者误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干扰性、年轻人才用的无聊网络。而另一方面,有些个企业主常则是在没有思考行为的重要性之前,就一头栽进各种最热门的社交网站中。
我们要暂时停止谈论“社交媒体”这个名词,转而讨论如何让客连结、学习、和分享。花点时间认真地思考你可以如何利用社交(和行动装置),为客户带来价值,以及强化你的品牌所作的承诺。” ~Brian Solis, Altimeter Group
#2:未经思考就投入进去
“我看到在社交媒体上最大的错误是,以为“每个人”都必须做社交媒体,然后在没有策略、不知道自己的市场适用于哪个平台的情况下,就一头栽进去。” ~Ilise Benun, Marketing-Mentor.com
#3:投入后却不坚持下去
“如果你打算投入社交媒体,那你就必须维持一致的临场感,持续与粉丝互动、参与对话、成为社交的成员之一。社交媒体不是一个”做一次就搞定”的工具,它是一个你必须投入其中的活生生的存在体。” ~Jim Joseph, Cohn & Wolfe
#4:在没有弄清楚群众在哪里前就全速投入各种社交管道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处于一个喜爱新鲜事物的社会。但是,如果纯粹是因为新鲜而把你的鸡蛋放在最新的篮子里的话,那很可能就会失败。你必须出现在你的受众出现的地方。
著名的棒球教练Casey Stengel被问及如何赢得多次比赛时,曾经说过:“我们只是攻击对方没有人的地方”。在社交媒体的领域,这正好相反。你必须指导你的受众在哪里,然后攻击他们出没的地方。如果做到这点,你将获得全垒打,或起码一个二垒安打。” ~Peter Shankman, Shankman|Honig
#5:以为社交媒体是免费的
“有太多客户以为他们只要建立一个Facebook和Twitter专页,就可以不用在营销上花钱了。那是错的。社交媒体需要策略性的规划和专用的资源才可以看到成效。如果你只是想随便交差,那还不如不做。你必须知道你想达到甚么目的、要用哪些管道、要如何使用它们、由谁来负责操作。如果你是一个热爱Twitter的企业主,那很好;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须确定在你的团队中有这样的人。” ~Kleinberg, Traction
#6:盲目跟风使用最新的平台
“每一个新面世的平台就像是一个铃声或口哨一样。迷失在新奇好玩的事物中是很容易的事。而要比竞争对手早一步尝试新事物,并赢得客户的心和注意也的确有它的价值。但是我们似乎都有点想太多了。
社交媒体是一个独特的沟通渠道,但说到底它也只是一个与受众沟通的管道。如果你需要一位顾问或部落客告诉你如何(用Vine)运用6秒的时间与你的受众沟通,那你可能根本就不应该使用这个平台。该做的是勾画出你的受众的特点;了解他们看到、读到、或听到甚么的时候会大呼:“哇,这实在太酷了!”。然后再用这个管道把它制作出来。这并不是多难的事。” ~Jason Falls, CafePress
这是我和我视觉关键总裁安德鲁・里德(Andrew Reid)合作的新报告――《关于客户,社交媒体分析不能告诉你的那些事》中的核心观点。这篇报道提供了期待已久的情境,即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究竟是谁?我们最大的发现是,即使你的社交媒体受众中有大多数是你的顾客(这也很难查明),但是实际上从整体来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顾客。
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别
事实上,你在社交媒体上收听的90%的内容来自于只有不到30%的社交媒体用户。这30%可以被叫做是社交媒体热衷者,他们每周会发帖5次以上。和他们极度不同的安静一些的社交媒体用户才是你的社交媒体粉丝的大多数,也是你的潜在客户。他们中有些是社交媒体轻度用户,每周发帖2到4次;还有些是安静的潜水者们,一周发帖次数可能连一次都没有。但是不要误以为这些稍微安静的粉丝无关紧要:虽然他们几乎不信息,但是绝大多数的轻度用户和潜水者也会每天至少阅读一次他们的社交媒体页面。
了解这三种社交媒体用户的差异,不仅对你的社交媒体策略,也对你接近、了解客户群的需求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否正在尝试去了解如何服务,销售或吸引住你的客户,你都需要了解你所有客户的期望和态度。
通过和三大全球品牌商合作,将客户群的详细反馈和他们的Facebook资料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了社交媒体分析的盲点。这一调查表明从社交媒体页面及分析上听来的粉丝和顾客信息与那些真正在使用Facebook的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第一次通过数据对比清晰地看到热爱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声音的人和那些潜水者的区别。这对于你的生意也尤为重要。
社交媒体热衷者
社交媒体热衷者们是社交媒体分析工作最易捕捉的人群――因为他们(好吧,承认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网站。这些爱好者们往往是些购物的渴望者。他们很有可能正在寻找下一个要买的,以期在大卖场完成的购物。他们也是移动设备的忠实用户-当在实体店购物时,他们很有可能拿出手机来进行对比。他们也会有选择地定期观看一定类型的电视节目,更有可能在做出购物选择时向家人、朋友咨询,并且更有可能会反过来分享他们自己的意见。这类人是你最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捕捉到的社交媒体粉丝代表。
潜水者
但是缺失的是有关轻度用户、潜水者的顾客群信息――这些数据最不会出现在你的社交媒体用户分析中。潜水者们不太情愿购物,并且社交媒体也不大能刺激到他们的购买欲。不像社交媒体的热衷者,你不可能发现潜水者们在大卖场购物。比起移动装置他们对电视更感兴趣。他们看更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很少追随Facebook上的话题(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似乎更愿意玩在线游戏)。脱机状态时,他们不大愿意向朋友和家人求助购物建议;在线时,也不大感兴趣与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
轻度用户
社交媒体的轻度用户正好介于这两种极端者之间。但是跟潜水者们一样,他们会常常会被社交媒体分析遗漏掉。因为比起热衷者们,他们发的帖子太少了。就算他们占据了你社交媒体粉丝的20%,你在社交媒体上听到的所有意见中,他们发出的可能只占10%。
别太依赖社交媒体
以下为文章全文:
1.短暂性社交网络的兴起
无论你是否认为,“阅后即焚”消息服务Snapchat配得上Facebook开出的30亿美元价格,有一点很明显:市场对所谓“短暂性社交网络”的需求正在上升。在这些服务中,内容在被阅读几秒钟之后就会删除。而与一般看法不同,这与内容是否存在性暗示并无必然关系。随着主要社交网络中的内容越来越企业化、商品化,Snapchat等服务显得更有趣、更自然。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可以自由流动,而你不必担心所作所为被记录并广播给公众。与此类似,Snapchat等服务提供了真实、未经过滤的信息交互渠道。年轻人尤其喜欢这一服务。Facebook CFO上月已承认,十几岁年轻人对Facebook的使用频率正在下降。而Snapchat上的年轻用户人数则快速增长。
2.学会使用Twitter,企业希望员工这样做
你是否知道,许多公司中的老员工甚至不会使用电子邮件?如果2014年无法跟上社交媒体的发展,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今年在Indeed.com网站上,提及社交媒体的招聘广告数量达到去年的13倍。
Indeed通信主管艾米·克洛(Amy Crow)今年早些时候在接受Quartz采访时表示,企业内部许多部门对社交媒体的需求都越来越强,这包括人力资源、产品和客户服务等。不仅仅是营销、销售和客服等部门需要使用Twitter和Facebook,研发、后勤和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团队都在加强Yammer等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的使用,以推动业务运营更流畅。
社交媒体对企业正越来越重要。实际上,一些大学已开始提供认证项目,推动企业对社交媒体的使用。
3.社交媒体推动客户服务改进
目前,人们可以通过Twitter或Facebook联系洗衣房送洗脏衣服,这一趋势已明显推动了客户服务的改变。2012年,尼尔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曾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帮助,而81%的Twitter用户希望在提出问题或投诉的当天就得到回音。
今年秋季,情况变得更有趣。9月2日,英国航空的乘客哈桑·萨义德(Hasan Syed)花费约1000美元在Twitter上购买了“推荐消息”广告,投诉行李丢失事故。付费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维权的工具,因此2014年,主要航空公司、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将采取措施改进糟糕的客户服务。以往这些公司的客户服务意味着长时间的电话等待,以及繁琐的电话菜单等。
4.社交媒体将主动找到用户
从一开始,社交媒体就独立于互联网的其他部分。例如,用户在Facebook上的内容不会出现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不过,情况是否会一直如此?在标准的谷歌搜索结果旁出现来自Twitter的搜索结果是否会带来更多便利?例如,当你搜索Yelp上的信息时,你可以看到相关餐厅的最新Twitter消息。社交媒体出于竞争目的而自我封闭,但目前也有一些工具能打破这些围墙。
5.Twitter上将出现用户附近酒吧的广告
原生的社交媒体广告,即出现在用户Twitter和Facebook内容流中的广告,2013年获得了快速发展。无论你是否喜爱,这种广告形式明年都将继续发展壮大。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商学院》:在美国有没有用网络水军推动SNS营销的做法?
乔希·贝诺夫:美国目前还没有水军营销,至少没有营销机构这样做。总体来说,使用Facebook进行市场营销的机构,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产品,内容基本上偏向于对话的性质。他们可能会想出一些方法来与关注者交流关于新产品的信息,比如你觉得买的那个拖布好不好用、应该如何使用、给你带来哪些便利等等,偏向于启发式和对话式的内容。
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可口可乐最早的Facebook主页是由可口可乐的两个消费者建立的。在可口可乐公司拥有这个主页之后,并没有取消这两个消费者作为创建人的身份,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合作经营主页的方式,这样就保持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另外一个案例是一家美国的甜品店,他们在Twitter上也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经常有一些消费者和客户留言表达多么地喜欢他们的甜品,而品牌会在早餐时间向这些参与者赠送咖啡。
《商学院》: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组织的概念有什么变化?
乔希·贝诺夫:企业的边界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企业自己来确定的。但现在在美国,如果你在周末没有使用社交网络,那么你会发现,有很多在周末发生的事情需要等到下周一才能解决,这对危机处理非常不利。曾经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周末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影响不太好的问题,但是管理层和工作人员都在家过周末,周一才发现客户的反映,事件已经扩大化了。所以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有必要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范围,以及时应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
CIO(首席信息官)对于这样的变化并没有主要责任,他对于市场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部的影响更大,超过其对IT部门相关人员的影响。但是CIO应该对各种社交网站都非常熟悉,如果真的等到发生了公关危机再去了解技能和解决问题,就有点为时过晚了。而CEO应该在这样的事情中负起责任来,他应当对消费者的不满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且要制定出新的策略来应对这样一种风潮。
《商学院》:很多人认为博客的前景并不乐观,你对于博客这种传播方式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讯)还有多少人在用微博呢?作为国人的我们对于微博上越来越多的推广和营销信息肯定不会陌生,相信也有不少人因此而不再使用微博服务。根据国外机构YouGov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英国网民因为社交媒体上过量的营销推广而停止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研究指出了多数用户对于社交推广的反感。
美国人也有同感,根据UM的Wave 7报告,年龄在16-54岁的用户普遍认同有太多的公司参与社交网络。47.1%的认可这个观点,不认同的人只有18.6%。
在对企业参与社交网络的认同方面,33.9%的人对于企业拥有社交页面表示认同,而只有26%的人持不认可的态度,剩下的处于中立。性别之间的差异不大,但不同年龄的用户对这个看法差异比较明显。
毫无疑问用户对于社交品牌的关注选择将越来越苛刻,品牌需要努力在其中脱颖而出。(来源:199IT 编选:)
你见过最好的社会化购物网站是什么?
在未来,媒体公司会成为零售商,零售商也会成为媒体公司吗?
“在线社交+电子商务”的趋势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的话题。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多的基于编辑,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社会化媒体更多的是多对多的信息传播,它赋予了每一个人产生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权力,所以大家都愿意自发地分享信息,这个信息分享的方向是多对多的方向。这也是社会化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所在。
当今,社会化媒体对企业营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营销的活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把它叫社交化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在国外也是新生事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以社交网站的方式结交朋友、彼此推荐中意的商品、对商品发表看法。
在未来,在线社交和电子商务融合的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融合?很多网站都曾经尝试过、现在有更多网站正在做着实践。
1月26日,凡客诚品旗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凡客达人”正式上线。在社交媒体化的电子商务方面,凡客达人在国内算是先行者之一。
在刚刚上线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达人们在各自的空间展示穿衣搭配,发表自己对于衣着服饰的独到见解。普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爱的达人,跟踪他们实时更新的内容。也可以随时申请成为达人之一,自己的百变形象。
为了网聚人气,凡客达人还启动了“达人招募”活动。凡客对人气火热的达人,还将提供专业团队扮靓、代言人佣金、凡客VIP服务等奖励。
“凡客此举让全民都来给其当代言,是很微妙的营销方式,这也是对其品牌文化的最好宣传。”某淘宝服装品牌负责人称。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某种程度上,建立自己的“类媒体力量”,是电子商务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后非常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将撬动其品牌的附加值、忠诚度提升,一方面也能对“广告——流量——转化销售”的模式做很好的补充。他认为,电子商务企业增加媒体性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自己的完整版SNS,但是同一个品类、同一个品牌、同一个文化认同的用户,参考一些社区的属性来组织和影响,一定会更有效率。
其实在中国,除了凡客达人之外,还有不少企业在尝试电子商务企业和社区的结合,比如淘宝就有淘江湖和淘帮派,京东商城拥有全球最大的3C产品评论库……
Facebook盈利能力的下降从2012年1月份开始出现,用户的数量虽然在稳健增长,亏损却越来越大,公司市值在三个月内几乎蒸发掉了1/3。Facebook上市之前,媒体与分析师广泛散播该公司成长性和预期盈利能力的美好未来,这也受到投资人的认可。Evercore Partners分析师肯·塞纳(Ken Sena)的看法在当时非常有代表性:“Facebook将重新定义广告,公司或将成为最具价值的媒体公司。” “Facebook正在为发行商创建平台,在动态汇总中提供赞助商内容,而这些可以通过Facebook启用的新算法来衡量广告效果”——这是多么美好的商业模式!这种感觉也蔓延到了国内,2012年年初,新浪CFO余正钧表示:“Facebook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Facebook成功的IPO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者对社交媒体的兴趣。”除此之外,开放平台、社交广告和电子商务公司也将受益。Facebook的上市确实带动了社交网站股价的走高,中国社交媒体也股价大涨,人人网在Facebook上市消息传出后股价竟然上涨了27%。
Facebook面临的风险
与华尔街的热情相比,我们回顾一下Facebook在当初招股书中所指出的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
“我们绝大部分营收来自于广告。广告商亏损或广告商在Facebook投入的减少,都会严重伤害我们的业务”;
“一旦用户通过移动产品(我们目前没有在移动产品上显示广告)使用Facebook的活动增加,可能也会对我们的营收和财务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移动设备上面的Facebook用户增长和互动性取决于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和标准的有效运营,而这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我们扩大和进一步商业化Facebook平台的努力可能无法取得成功”……
Facebook招股书中提到的风险被狂热的投资人和类似的社交媒体的追随者所忽略。今年5月,分析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美国人用智能手机登陆Facebook的次数,超过了使用普通网页登陆的次数;美国人每月通过手机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是441分钟,而花费在普通电脑网页上的时间是391分钟。”
Facebook被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行业的人们都已经开始使用社交网络。“当访问量变得巨大无比时,人们会毫不吝啬地把时间花在上面,仅靠投放广告就能够轻松赚钱。”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当初也是这样看的,不过他现在一定后悔曾经说出上面的话。
陈旧的盈利模式
投资者很快就对Facebook表示出失望,并对这家公司的移动广告的下一步发展感到担心。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Facebook究竟发生了什么?
Facebook招股书中提到的风险要素——广告下滑和移动终端设备上的用户活动——对于业务挫折几乎同时在发生负面效能。通用汽车今年5月取消了针对Facebook的1000万美元广告费。这种高调撤出带来系列连锁反应,一些广告商也纷纷削减了在Facebook上的广告投入,理由是他们无法衡量广告是否能转换成真实的购买行为。大笔投放到Facebook上的广告没能获得多少回报。与此同时,大量用户通过手机登陆Facebook,这也导致关于广告效果的争论开始激化。
由于移动终端屏幕缩小,导致网站“广告位”大幅缩水。手机用户对网络广告表现出不屑态度。即使Facebook及时把“广告”改成“公关”,采用更多的话题推广和社会化传播,也挡不住广告主的抱怨。广告主认为这些信息向真实购买的转化率有限,并且难以衡量。Facebook陷入了两难境地,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体验和广告效果难以保持平衡。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也已经进入智能终端时代。移动应用并不等同于移动商业模式,用户的行为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社交媒体公司依然没有找到更适合用户的广告模式。Facebook盈利模式单一,广告转换率无法向广告主提供充分证明,而公关与传播效应也是宏观多于微观。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如此之快就碰到了盈利模式的巨大压力,投资者已经开始失去耐心。
技术选择的摇摆
Facebook开始承认在移动业务方面有一些决策错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今年9月 接受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的采访时认为:“自成立公司以来,最大的失误便是押注于HTML 5,浪费了长达两年的研发投入和精力”,“现在,公司将聚焦移动、推出原生Android应用。我们把一切都押注在原生应用之上。原生将成为我们与iOS及Android共同发展的途径。”
HTML5是HTML下一个主要的修订版本,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目标是取代1999年所制定的HTML 4.01和XHTML 1.0 标准,以期能在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的时候,使网络标准达到符合当代的网络需求。乔布斯于2010年4月29日在苹果官网发表了一封公开信,阐述了自己对于Flash的看法及Apple与Adobe的关系,力捧HTML5,对于Flash的封闭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微软随后也公开支持乔布斯的看法。扎克伯格一直把苹果前CEO乔布斯视为自己的偶像和导师,也许在这一点上受到乔布斯影响过大。
Facebook以网页端起家,从创立之初至今,用户们的活动都在Facebook网站上。这是Facebook的企业文化和技术所在,这个基础很难撼动,而且惯性思维也会使Facebook作出错误决策:继续以HTML5为基础开发。扎克伯格却发现,押了赌注的HTML5技术的FaceWeb 总是无法满足开发要求 。
移动终端之困
扎克伯格对于HTML5开发FaceWeb表现出很复杂的态度。“我反省最近几年Facebook的运作时,我认为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太注重于HTML5,反而把原生代码放在一边。其实我对HTML5的未来很看好,它并不差”。现在网页客户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不同设备上的浏览器功能差异也越来越大。为此,Facebook曾试图建立一个名为Ringmark的兼容性测试标准,以保证在所有设备和浏览器上FaceWeb表现良好,但Facebook最终失败了。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程序差异太大,这让开发者不知道该用哪些HTML5技术。
Facebook的产品经理Mick Johnson和扎克伯格的看法不同,并试图通过总部举行的面向记者的圆桌会议去补充扎克伯格表达上的片面。Mick Johnson 对记者说,“用户通过多达7000种移动设备访问Facebook,我们总不能为7000种设备去构建原生应用吧。移动Web依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平台,而且我们面临的并不是在HTML5和原生应用之间二选一的问题,有些时候两者是并行的,未来我们更多的会采用‘本地编码+HTML5’的混合模式。目前HTML5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们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它。”Mick Johnson这种看法更为客观,扎克伯格的观点倒是显得像一位焦急的Facebook广告销售。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未来的命运将依赖于移动业务的发展,而移动广告及iOS集成广告是Facebook已经开始迈进的领域。移动业务将更贴近于电视而非网页——这是很深刻的见解。只是普通网页可以轻松呈现的边栏广告,却不能便利地转移到大多数移动终端的网页上。这也是一种对于移动互联网先锋们的讽刺了。
薄厚之云
社交网站联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面对快速变迁的媒体环境,Facebook也要思考自己的发展和转变。创业孵化器Archimedes Ventures的一般合伙人、just.me CEO Keith Teare 认为: “如果云端服务主要被人们坐在电脑前用浏览器来使用,Web 2.0时代的软件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使用频率也将降低。甚至其中一些较新的项目如Facebook和Google+也将迅速变得过时。”
主要有三大类公号在做推送。首当其冲的是所谓的正规媒体,比如央视新闻。微信不可能说“公号不是媒体”,因为一来微信的媒体属性无法规避,二来大大小小的诸多媒体,微信也不想一下子就得罪了它们。第二类公号属于所谓的“自媒体”,即个人或者非常小的团队所经营的媒体,这批账号相当活跃,但总体而言并不是大头。微信坐拥数亿用户,没必要和这批公号为难。第三类则是公司化运作的推送账号。说它们是自媒体,显然并无太多个人风格特征;说它们是正规媒体,在中国语境中显然又不是。这批公号的存在目的就是“推送内容+营销信息”,这是微信最不愿意见到的,但也不能因为它们就说“微信不是媒体”,只好来一句“微信不是营销工具”了事。
微信已经摆出了一副不太待见“非常规媒体”的架势――它很担心这个事实上属于社交通讯类的工具最终演变成社会化媒体,这不是它想要的。微信公号将被分为企业号和媒体号,媒体类公号的信息将被“折叠”。曾鸣在会上提到,某正规媒体的公号打开率是3成不到,在他口中还是极高的打开率。被折叠后的公号打开率,可能会更低。
不过,微信留下的一个空档,会有另外的工具去填上,腾讯自身也并没有放弃“媒体属性”的东西。腾讯新闻客户端已经开始联系微信中的公众账号,希望它们能够入驻,并给出了打通微信公号平台,一键群发的功能。搜狐也在四处张罗,广泛地联系各种所谓自媒体人。搜狐客户端依靠中华酷联四大国产机的预装,铺货量号称已经达到1亿,最近又和三星达成了预装的合作,铺货量可能会更大。至于百度,则在悄悄研发“微站”,希望通过手机端的搜索更好地展示一个媒体(微站的计划中还包括网店等),从而吸引到内容生产者。
拥抱数码革命的老牌时装屋
在众多大牌奢侈品中Burberry可谓当之无愧的激进派。早于2009年,Burberry就推出向品牌经典标志风衣致敬的社交网站平台artofthetrench.com。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表示,“Artofthetrench.com歌颂我们标志性的风衣: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外衣的故事,或许是首次邂逅一件外衣的故事;我喜欢这个主意,让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分享自己与其风衣的故事和图像,以及对于Burberry风衣和穿上它的不同看法。”而网站浏览者除了能选出最喜爱的相片评论,还能转载至其社交网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分享观点,甚至可将精选相片上传至网站,共建一个全球性的反映个人风衣风格的图像库。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展示得一览无遗。
从数字互动宣传到T台时装秀现场直播,再到运用全新技术打造全球性“零售剧场”环境以及各种创新的社交媒介活动,Burberry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介的探索之路上高歌猛进。在Facebook上,Burberry已经拥有1000多万粉丝,Twitter上的粉丝也达到70万。Burberry的试水经验引得其他大牌纷纷效仿。Dior在中国的开心网上进行了全球广告中国首发,就吸引了超过63万用户访问;甚至在苹果的App Store里,用户已经可以下载Gucci、Valentino、CHANEL、Tiffany等品牌的应用软件。
诱人而危险的“双刃剑”
通过社交媒体的极速传播,奢侈品牌的公众认知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把“双刃剑”可以通过短时间内“刷屏”达到宣传品牌的效果,同时也可能因为一条负面消息瞬间让公司深陷舆论漩涡。最显著的反面教材当属Dior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辱骂犹太夫妇被捕事件,该则负面消息在Twitter上掀起网友1.6万次的大讨论,对品牌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社交媒体之于奢侈品牌的作用,除了在“叫好”之余,是否能够“叫座”?为奢侈品带来实际的销售和盈利,才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E-Commerce)的结合也将成为奢侈品营销新一轮的进化趋势。Facebook这一社交媒体巨头寻求全新收益来源的诉求可以作为最佳佐证,尤其是在今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的结果难如人意之时。该公司决定开始针对原来向品牌提供的免费服务进行收费。商户若继续使用Facebook服务,则必须购买广告,换言之,这一举措也开放了商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渠道。
然而对于Facebook试水电子商务的举动,不少品牌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Facebook有很多渠道可以盈利,但电子商务的前景并不乐观。众所周知,几乎没有人会在点击了“喜欢”按键后还会去访问粉丝主页。社交网络链接在增加访问量上的作用上已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实际的盈利可能性。在媒体平台不断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时,品牌们对于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商务平台也各有评论,褒贬不一。Nordstrom去年在Facebook上尝试了短期的限定范围商务测试。公司发言人表示:“因为功能有限,我们主要集中在少量商品品类上。消费者可以从我们的facebook墙面上直接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但通过测试我们发现这一功能实际并未对客户产生显著的刺激。”,他还指出,“Twitter是一个很棒的方式,让我们能迅速广泛地与顾客联系沟通并解决问题。如果能在社交媒体上处理得当,品牌销售会随之增长。”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品牌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保伦也表示,“我们仍非常热衷于社交媒体提供的商务服务,F-Commerce(facebook商务)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传播主题
一、前言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3年,美国兴起一波以Friendster为代表的SNS浪潮,随后,facebook在2004年创立,美国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微软入股facebook等一系列经济动作更是将美国的SNS热潮推上新的高度。中国的社交网络自1998年中国交友中心成立到如今开心网、51网等一系列社交网站的风行,也已经有15年左右的历史,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网民展示自我、表达诉求、联系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传播信息及分享信息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交网络的传播要素
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加上传播反馈构成整个社交网络传播机制的五大要素。五大传播要素是传播的基础,都影响着传播效果,缺一不可。
(一)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者
社交网络的传播者与其他传播机制的传播者相比,更具个性化、平民化、均衡化,更追求自我的认同。
第一,社交网络的传播者有日益明显的平民化特征。以人人网为例,它的传播方式不再如传统媒体一样实行集中式信息及传播,而是打破用户的身份、地理位置、职业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限制,降低了人们提供信息的门槛,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第二,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均衡性。在社交网络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而网络社区就是由一个个中心组合起来的整体,这实际上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传播中心,从而整个网络传播呈现均衡的特性。
第三,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具有深刻的追求自我认同的意向。据调查显示,社交网站中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为群组功能,其次为日志功能、相册功能,并且日记和相册功能也多数用来记录用户的经历及心情感想。用户使用这些功能主要为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即自我呈现。
(二)社交网络的传播受众
社交网络的受众也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存在一定的差别:受众与传播者角色转化十分频繁,传播者与受众具有同质性。同样以人人网为例,用户的实名注册制度保证了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在其创建之初,它的主要用户都是大学生,这样的群体一般具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在多数问题上拥有相同的看法,充分体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同质性。再者,社交网络的传播者在对信息进行传播时,一般极具针对性地寻找信息传播的受众,比如同乡、朋友、同学、同事。
(三)社交网络的传播媒介
社交网站作为社交网络传播的主要媒介,它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交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社交网站不仅具备传统的网络媒体的全部功能,而且拥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网络媒体比较,更具真实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第一,一般的社交网络都具备用户认证功能,鼓励实名注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可靠,比其他交友类网站纯净简单,避免了许多虚假信息。而且社交网络实际上也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网的表现形式,可靠性极高。第二,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极少,可以使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交流。比如人人网的“状态”功能,其自由评论及转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其交互性。第三,社交网站的设计极具个性化特点。与集中式传播信息的门户网站不一样的是,不同身份、背景、偏好的用户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别必然使他们不可能传播完全相同的信息,而是表达出个性化的观点。第四,在社交网络中,RSS、BBS、BLOG等网络传播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交网络传播形式以及具有浓烈特色的网络文化系统,比传统网络拥有更大的优势。另外,社交网络开发的一系列应用程序也使得网络传播更具吸引力。
(四)社交网络的传播信息反馈
社交网络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更具有其自行开发的一系列附加应用程序,这使得社交网络的信息反馈轻而易举,且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如在校内网上,用户能够及时评论别人的信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即是对传播信息的反馈。
Web2.0网络时代其独具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讨论平台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在这个平台上,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媒介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受众向小众化、分众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受众小众化又使传播内容专门化,更贴近生活。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
社交网络的出现动摇了“物理存在”和“虚拟存在”之间的不可共通性。在Web2.0的基础上,社交网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圈子,每一个用户都会有真实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形成一个人际关系链,使用户能够方便快速地找到他人信息。传统的博客网络服务主要是通过展示内容来展示用户,而社交网络服务却是以用户为中心,在展示用户的同时传播用户的意识和观点。从而使用户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满足用户的自我认知及价值体现。
(二)以个人作为网络节点
社交网络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人际关系链的基础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网络节点,这个节点连接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与他们组合成一个关系网。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范围也是现实人际关系传播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存在许多形式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通常来自人的社会非权力关系,使社交网络的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和非对称性。
(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整合
社交网络在传统博客网络、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等功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实用又具有娱乐性质的应用程序,快速发展的传播形式和技术促进了这些传统功能与新功能的融合,使社交网络沟通平台更具多元化。
三、社交网络的传播过程
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机制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将信息传播的深度从分众传播的初级传播扩大到大众传播甚至多级传播,它所具备的强大信息凝聚力和整合力使传播过程更加容易。[4]
首先,所谓的分众传播是指在一个细分化的受众群中进行传播,其传播内容具有创新性,动态可调整。在社交网络的分众传播中,信息传播者拥有不定数量的受众,如新浪微博,关注同一位名人的用户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受众群,这个受众群都是该明星的粉丝,实现了分众传播。
其次,传播规模最大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大众传播。它是一个由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将大批量的信息传播给大范围的受众群体的过程。在社交网络中,受众可以通过转发功能,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这样,信息的受众规模就大大增加,完成了从分众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升级过程。
最后,以初级传播为起点的多级传播,是指传播者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用户转播、评论、反馈实现大众传播之后,再通过大众传播平台深入探讨信息,使信息的内容、广度、传播效果以及涉及范围都呈几何式增长,从而实现多级传播。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作为社交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社交网络不仅是熟人沟通联系的媒介,也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逐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未来的社交网络发展中,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实践的磨练,相信社交网络传播机制会越来越完善,更全面、更健康地为广大网络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彦超.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物理学报.2011(05):32
社会化每天正在根本改变人们观看和谈论他们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方式。人们越来越通过社交网络获得视频内容节目推荐,并分享他们对节目内容的看法。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上的谈话往往影响用户选择节目的观看。根据2012年1月Horowitz Associates的调研,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因为社交网络上的评论而观看了某个电视节目。观众同样通过网络获取节目内容的相关信息。23%的用户的用户称他们访问网站或使用APP来获取关于节目更多的内容信息。39%则使用互联网来搜索他们在电视中看到的相关内容信息。
除了社交网络外,用户收看电视内容的方式也正变得多样化。超过1/3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一次在过头的设备或其他平台上观看电视节目;流媒体是用户在电视上收看最为流行的内容。高于PC的使用。相对较低的受访者称他们使用手持设备,如iPad。iPod或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内容。
研究还发现,电视在客厅的领导地位仍然无可撼动。受访者每月平均在电视机上观看电视节目平均在123.7个小时,相对之下,他们在传统电视机上观看线上流媒体内容的时间只有4.4个小时。但是这些年龄在18-34岁的用户在电视机上观看流媒体内容的时长是总体观众的两倍。反映出年轻用户收拾习惯的分发。(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