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园林设计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当代景观设计
发展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对于陶冶广大市民情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造景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人员的重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世界的瑰宝,也是当代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活教材”,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1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1.1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其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造园活动中要结合实际地区地理位置、地质特点、社会环境、园林使用者需求等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这也是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区别于外国园林的重要所在。如在传统园林中有自北向南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其根据当地特色,或因山取胜;或由水著称;或以花得名;或靠竹引人,形成了诸多闻名中外的园林景观。
1.2构景方法
传统古典园林在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讲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方法(表1)。
1.3构架山水、效法自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是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中突出的特点,对中国造园产生了深刻影响。构造山水元素,这也是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手法之一。
2 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与当代人们追求的理念异曲同工,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借鉴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精髓如北京美食节中心的景观设计,充分借助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将建筑本身与引景入室有机结合,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大堂中庭的布局,将山石、树木、花草、喷泉置于其中,大大弱化了建筑四梁八柱的静态感,塑造了生态自然的感觉,给人们以愉悦享受。广州人民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其不仅结合了山水、植物、亭子等自然因素,还将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广场中央通过叠石、假山等作潭,流水自高处泻下,击石喷溅,落差和水声共同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除了公共建筑,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民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如室内建筑檐头下均加上简化了的斗拱,使其立面更加丰富;半廊、半亭、水榭的屋顶上部隐入钢板网吊挂的树叶中,使人产生联想;在门窗装修设计上,采用统一的灯笼框图案,白墙上的什锦窗则为冰裂纹式样,使得整个环境既丰满又不杂乱,既丰富又不堆砌;在室内山石植物的配置上遵循对植、孤植、群植灯混合配置的自然法则,使得整个居住空间更加活泼、生动,这也是传统园林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传统园林设计;设计法则;当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讲究的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特色,将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一种宛若天成的感觉,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享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加以利用,则会营造出独特的古典美的效果。
一、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一直追求的是将园林设计与自然做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受到我国古代的自然观的影响的结果。致使我国古代园林多半是一种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情境,这恰恰是古代园林师崇尚自然的一种设计理念的表达。我们看到,古典园林中的每一棵植物的选择和搭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的,无论是大型乔木,还是普通的花草,都注重合理自然的搭配。另外,园林中的建筑与植被,水系与道路的比例也是经过认真的设计的,都力图以一种更加自然和谐的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的体现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设计理念。
二、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法则
1.注重意境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国园林受儒教、道教、佛教的深刻影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
2.布局参差
中国园林中的布局参差,对比虚实,组成园中有园,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借景”、“虚景”使园林景色变化万千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通过借景,可以增加园区的空间景深,既丰富了景面,也很大提高了景观的视觉质量。中国园林景观包含了广泛的内容,不仅限于园中的实在物质景观。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3.对于空间的把握恰到好处
中国传统园林总体上是属于通过围合限定形成的内向空间。其特点是建筑物、回廊、亭榭等均沿园林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由此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庭院中间,着重于从内部满足居住和游憩的需要。道路,景观的布置也有向心,内聚的特点。外向空间实则是内向空间的一种扩充,以满足园林中人在外部活动中的一种景观需求。其特点是建筑物多倚山而建,亭廓或倚水,或立于山巅之间,道路环山而上,其视线具有离心、扩散的特点。外向空间布局也为借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融入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与建筑群形成一幅有虚有实,深远含蓄的美妙画境。
三、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造景手法的借鉴
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因时而借”,“苏堤春晓”是春景;“曲荷院风”是夏景;“平湖秋月”是秋景;“断桥残雪”是冬景。从一日时间变化看,则“苏堤春晓”是晨景;“雷峰夕照”是夕景;“三潭印月”是夜景。这种因时而借、借景命名的手法在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再如苏州拙政园,通过枇杷园的圆门洞看雪香云尉亭,从倒影楼窗口看宜两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透过特意设计的门洞或窗口不经意间看到一处美景,这个美景的构图如同一幅画嵌于画框之中。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的深远。
2.植物景观的营造
花草树木是构成园林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植物配制力求作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作为装饰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环境。树木花草可成荫投影,减少眩光和热辐射,改善小气候,衬托建筑,还可供人们鉴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对称式布局的植被可以在建筑物周围种植,也可以局部对称,自由式的植被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在灵活、自由、多样的布置绿化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地形,如水池、小山丘等自由分布,构图灵活,富于变化,给人以动感。为了使视觉空间更加丰富,可以种植藤本植物和攀爬植物来美化墙面、阳台、庭廊等。植被的总体布局应与整个大范围的空间环境取得一致。
如绿城四季酒店的植物营造,本身位于酒店区块已经保留了部分姿态优美苗木品种,在营造之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四季酒店要求的精品苗木进行搭配,并达到四季花果不断,季相变化明确的景观效果。在色彩上,注重植物的四季变化,使其毫无造作的融入粉墙黛瓦、碧竹、苍松、素石的大环境中。
3.中式造园中现代材料的运用
中式造园中抽取大量传统景观元素进行再创造,通过这些传统元素信息的传递,而感知到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从而产生归属感。现代风格的中式景观,融合了诸多新的审美需求,特别是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抽象化,脱离了传统景观陈旧的气息。比如中式园林常用石头、粉墙、黛瓦、青砖、木材、小品等材料,在使用传统造园材料时,首先要赋予传统材料如青砖、红砖、瓦片、石板、木材、块石等使用上的新的手法,赋以新意;其次把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如瓦片和不锈钢、石材的铰接、木材与玻璃、青砖与花岗岩等等,形成粗旷古朴的肌理与平整圆滑的质感之间的强烈反差,厚重和轻盈感受的对比,坚硬和柔和的对比等感觉,达到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
如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背面拙政园建筑庭院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文馆庭院,造景设计上,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灰色小青瓦被灰色的花岗岩取代,过去的木梁和木橼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的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通过大堂玻璃而一睹江南水景特色。特别是北墙下独创的片石与假山,摒弃了传统造园中的太湖石,而大胆的用片石取代。赋予了创意园林设计元素上的传承与突破。
4.因地制宜,营造空间感
其次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将优美的自然山水园据为己有,只能在现有的区域中考虑布局,设计绿化、景观来创造适宜人居住的优美环境。我们应因地制宜。园林景观的首要要素建筑,已经是存在的,我们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因“楼”制宜,因为景观环境受到地理条件、面积大小、财力多寡等因素的制约,有的运用行列布置、周边布置形成了类似皇家园林的对称式建筑,而有的则运用混合布置、自由布置,打破中轴对称,将建筑区、山水景区、田园风景区集中的分布在不同区域,这些局限性只能让我们将古典园林的建园的手法采取局部应用的方法应用到现代设计内。
四、结语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不论从设计思想还是设计手法上都赋予了景观设计合而不同的新体验,赋予中国园林景观发展的现代生命,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园林景观使用功能与欣赏价值的共同需要。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在造园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值得后人加以学习、借鉴、改进、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兰英,王仁娟,古典园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096-03
1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普遍趋同的现象,设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许多设计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传统园林,并且希望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和实践,发掘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方盒子的建筑严重地压缩了城市中人们的绿地空间,但是对于生态与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游园景观成了满足大众与自然亲近的实现途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间有限,但却营造出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中国传统造园提倡“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当下流行的生态设计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对现代游园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2 关于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综合体,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对世界园林,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钱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东方艺术泛论》中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以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亦不乏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子,如美国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私家庭院。“记得贝聿铭先生也曾提出过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与设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贝老提出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以及现代表达方式层面。
3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景观设计的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景观设计无疑是空间的艺术,对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人们常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词汇未形容中国传统园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文学描述,对空间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核心,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为处理空间服务的。而所谓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对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形式、空间的序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组织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3.1整体空间布局
由于受东方民族以家族血缘为单位的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小型私家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一种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内,从而使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把水池作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选用了这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强内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内聚感,是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3.2空间序列动线
空间序列动线是参观者观赏游览的路径,是关系到园林整体平面布局和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联系的全局性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内向囤合的布局,整体空间序列动线常被安排成闭合的回路,另外,空间序列往往借曲廊衔接,观者可以按照空间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历完整个园林,感受开始、过渡、、结尾各段的氛围变化。古人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在立面序列路径的处理上,尽量增加层级的变化,拉大高程,以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
3.3空间的对比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所谓空间的对比就是利用人视野的收束和突然开阔的状态,改变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在空间的形式上多为小空间和大空间或线型空间和面状空间的组合。江南私家园林常能借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空间无限放大的感觉,如通过留园入口处异常曲折狭长的过渡空间与尽头开阔的主要空间进行对比,无形中扩大了人对主要空间的感受,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间的主次关系,使主要空间更为突出。
3.4空间的渗透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说的就是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处市井,占地狭小,但却常能给人深邃悠远的感觉,不能不说与空间的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空间的渗透多为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通过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为中景或远景,从而让人感觉距离更加深远,造成了一种不可穷尽的幻觉,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个园林浑然一体,激发起观者游览的兴趣。
4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厦门园博会竹园”和“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为例
4.1厦门园博会竹园设计分析
厦门园博会竹园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设计完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的视觉转换和给人的气氛感受与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本设计占地面积不大,与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仿,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通过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构成内向围合的空间,在入口处利用墙体的阻隔,将整体划分成前庭和主庭两个部分,主庭院以空灵的水面作为中心,倒映着青石白墙,竹光云影。(图1)在空间序列动线的布局上,本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整体形成了闭合的回路,支路都尽曲折之能事,并且通过高程的变化丰富了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视觉转换给观者带来各种戏剧性的体验。(图2)同时通过白粉墙和青石墙上的漏空形成的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将竹园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园之内,并且使竹园之内的景色节点相互因借,丰富了园内景观的空间层次,从而使观者每到一处都有景可看,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至此,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转换。加之,它对于传统江南园林色彩关系的借鉴,砖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竹园的设计具有了明显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徜徉其中,观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精神,诗意也随之产生。
4.2深圳翠竹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深圳翠竹文化广场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于2008年设计完成的,能够带给人宁静致远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序列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本设计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平面的处理上,本设计强化了序列动线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园一侧布置的游廊‘将整个景园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廊是一种专供连接建筑的要素”,“计成在《园冶》一书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从而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廊作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它的曲折即意味着流线和功能的曲折,本设计中的廊运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导了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的设计,延伸了空间的深度,增加了“游”的乐趣。(图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狭长曲折黑暗的廊道与周边开阔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到尽头豁然开朗,从而使庭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图4)在立面的处理上,本设计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安排路径,从而丰富了空间序列的层级变化。加之它对于竹子符号和砖木材料的应用,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感受和意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