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策略研究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1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1.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1.3学生层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2成功教学策略分析

2.1学校层面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2.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2.3学生层面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志君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6-69.

[2]王轶,陈敏.美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1):135-140.

第2篇

(一)课程内容多且杂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在教育界,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此影响,体育必修课所设置的内容既多又杂,之所以会设置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广泛的运动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教学条件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学内容的实施变成了形式上的实施,未起到真正的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甚至会打消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二)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硬件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

一、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主要表现手段有:计算机机房的设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投影仪的出现等[1]。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媒体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初[1]。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引进,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计算机价格昂贵,技术更新缓慢,使得多媒体教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却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多媒体的兴起阶段,从2000年至2007年[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分推崇和依赖,自身技术水平落后,照搬照抄网上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和使用。第三阶段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结合使用阶段,从2008年至今[1]。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网络覆盖面的扩大、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的使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多媒体教学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一阶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趋于成熟。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综合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影像等,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变革[2]。具体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耗时耗力,对于高校紧张的教学节奏已不能适应。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课件,将课堂讲授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用占用课堂时间书写板书,提高效率。第二、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与课程有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深入的阐述授课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第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兼有声音和动画,手段多样,形式新颖,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生动活泼,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其两面性。高校引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注重形式和技巧,易忽视教学内容[2]。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等手段,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忽视了教学内容,将使课堂教学被嘈杂的声音和花哨的图片所淹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末倒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影响了师生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边书写板书一边观察学生接受情况,通过语言、语调、眼神、重复书写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3]。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多媒体的讲说和阐述中,使得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多媒体课件制作不佳,不注重内容更新[1]。很多高校教学工作者,为了减少工作量,使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或者是自己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的堆砌在PPT中,同一多媒体课件简单重复的使用很多年,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全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和意义。

四、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多媒体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规避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大投入,提升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硬件和软件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硬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各个高校基本实现了拥有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软件水平跟不上硬件发展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4]。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开发与硬件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学科网站等,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5]。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发展更新比较快,学校只有通过对教师不间断、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和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第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教学具有高效、快速、生动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3]。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四、制定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高校一般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太鼓励教师自行编制多媒体课件[1]。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高校应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教师自主开发优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之必然。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未来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玲,杨建荣.信息化下高校多媒体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

[2]陈华.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不足[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

[3]张红.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

[4]秦福利.谈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高校论坛,2005,(5).

第4篇

(淮南联合大学 基础部,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教学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质量与效果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旨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经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8-02

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科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现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取得成绩与否主要看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学生是否达到了特定的体育指标,这就决定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侧重于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的教学比较单薄.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开展的教学活动难以真正发挥实际作用.文章对我国体育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1 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体育锻炼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受到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为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体制下的学生主要注重的是科学文化,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弥补这种不足,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身体素质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还能够起到劳逸结合的效果.体育锻炼之后的学习相对来说更为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提高,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环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2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中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问题,文章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法.

2.1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良好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素材,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应当重视示范教学的美观性,相关的体育动作不仅要做到准确到位,同时还要从直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体育技巧.除了相关的动作标准之外,体育老师还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将动作和语言充分结合在一起,强调语言运用方法,使得知识传授更加生动形象.

在校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其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主动获取体育知识与相关的技能,并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重构的方式形成一种长久的记忆.在投掷运动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不同颜色和重量的实心球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划分,按照不同的小组进行专门性的教学训练,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体育老师要采用创造性思维,用发现的眼光挖掘体育运动中的趣味性因子,设计出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得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不断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2.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让学生找到探索体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汲取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体育动作教学之外,体育老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激励,语言作为一种日常的交流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根据动作的要领开展实际性的学习工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掌握技术要领的能力和技巧,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还能够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2.3 教学要具有导向性

所谓教学导向性就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相关的体育教学计划,并且这种计划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以及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指明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除了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设计出相关的项目评价标准.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课程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采用有效的评价来反馈相关的信息和意见;二是学习体育技能的主要原因以及学会怎样的体育技能;三是设计出详细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教以及如何学等都要详细列出.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的传球,一般而言组织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在教学初期,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基本的传球、接球等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接球技能.在重点培养学生断球、抢球以及投篮能力的阶段,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训练.从篮球教学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导向性就是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专门性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节约教学资源.

2.4 注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开展实际教学的有效方式,一般而言教学形式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师应当在组织形式上进行钻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相关的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把课堂打造成为具有浓厚趣味性的活动平台,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一个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相关常识以及评估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

长跑是高校体育课程中常见的一种运动项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这种体育项目相对而言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体育锻炼比较乏味,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长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进,改变单一的跑步形式,努力提升学生的耐力和毅力.

2.5 资源利用

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是开展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保证身体的各项技能可以正常运转,从而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室内体育,另外一种是室外体育.室内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之前要对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室外体育主要是对体育技术与技能的把握,是验证体育理论以及挖掘身体潜能的关键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要将不同类型的资源充分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学校提供的教材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简易的器材,这样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体育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在高校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短期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和改善.文章在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研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相对而言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针对性,本文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教学方法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01):109-112.

(2)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构建[J].体育学刊,2010(01):45-49.

(3)唐爱英.拓展训练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崔艳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6)勾凤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7)史春元.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课例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0(2):4-5.

第5篇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数量的增长,更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科学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突出课程教学特色、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念,推进高等教育全面、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字:

高校;教学质量;路径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马丁•特罗认为,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衡量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50%之间为大众教育阶段、达到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被教育专家、学者所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总的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等多方面。

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如下。第一,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第二,有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会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第三,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截止到2015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入学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加强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成大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加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之矛盾的有效途径。第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培养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支持。

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体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其关键点是能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时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树立全面、科学、多元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多类型的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强化教育质量保障意识,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如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如何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他们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质量保障平台。

(二)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特色和实力,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办学水平、专业和学科特色,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与学生的个性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应用型、创新型、特色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根据学科特点、师资情况、现有办学条件、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三)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制定实施的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教学模式、学分和课时量等教育教学总体方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等提出明确的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出相应调整,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优化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树立课程人才观,把传授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突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推进课程体制改革,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加以调整和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开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修与辅修课程相结合;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建立课程质量保障平台,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作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教学主管部门要制定课程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类别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平的、合理的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自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书面的质量评估报告[3]。尤其要合理接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积极引进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本校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访问学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的文化交流与经验借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专题会议、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精品课程让学生在线观看和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不同院校开放的精品课程,有利于了解其他高校的课程学习状况,开拓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等。

三、结论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以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为关键点,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把握好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有利于专业课程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2][美]布伦南;陆爱华等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

当前,高校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出现师生双选制、选课制、俱乐部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兴趣体育,健身体育的理念。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引进了许多的大众娱乐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像网球、足球、健美操、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丰富了学生兴趣选择的过程中也使得学校田径教学出现了危机。通过对一些大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高校设有田径体育课,只有五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田径选修课,大部分高校由于选修人少,学生不喜欢等原因没有开设相关田径课程。可见,我国高校田径体育课现状不容乐观,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难上加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破解教学调整对田径课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难题需要分析当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高校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1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田径课时偏少

当前教学改革越来越朝着综合素质培养前进,提倡厚基础,提倡一专多能。高校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对高校的田径课教学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田径课程的课时是越调整越少。然而,田径课程是一项对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提高的学科,需要学生花费一些精力,此外,其成绩的好坏、教学质量都与田径的训练课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科目,它涉及运动中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训练,对其他运动水平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体育科目中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很明显,田径课程当前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重要性并不相符,田径课时的减少给高校田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1.2 师资力量不完善

高校经过了大规模扩招、扩建之后,各个高校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大规模扩招、扩建之后,各个高校的学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但是与大幅上升的学生相比,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学校的操场、教学楼、运动器材的建设严重滞后。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很多高校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给几百个学生授课、几十个人一起做一个运动练习、课后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练习、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多门课教学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田径练习质量,对田径的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还有些偏差,很多高校在引进教师方面只注重学历,这虽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但是高学历、高职称并不能够与高素质,高能力画上等号,我们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做到“能文能武,知行合一”。

1.3 指导思想不明确

当前大学生对田径课程的热情不高,与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课程选择更加多样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造成的。在传统观念中,田径只是一项竞技项目,认为跑、跳、投等没有什么意思,从而忽视了田径对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在教学中教师也基本上都是在强调技能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田径学习的乐趣,使得课程索然无味。同时,高校在贯彻“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际行动,学生不能够充分认识到田径项目的重要性,学生观念上有偏差就会降低田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很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此外,高校对田径课程的宣传不够,造成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对这一古老体育项目的理解片面,影响课程的选择。

1.4 田径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田径教学由于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很多田径教师教学中往往采用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讲解示范法,教师在讲解中首先将田径科目动作分步骤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其次,教师讲解完就会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缓解学时的紧张和教学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师、学生、环境的不同,无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将不同学生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导致了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种过度强调“教”而忽视“学”的教学方式,将田径教学完全模式化了,不利于教学改革提倡的探究式、合作式,不利于对学生田径项目兴趣的培养,抹杀了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1 改变观念,加强宣传

田径是一项内容丰富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顽强的性格和拼搏精神、能够全面地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尤其是对自我保护、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都有很好的提升。田径的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项素质和一般素质,给其他各方面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其如此重要的作用,历来田径都是各国最重视的体育项目,高校的基础课程,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政策的不重视,近些年来田径课程的地位才日趋低下,受到学生漠视。但这都是客观条件导致,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对田径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高校应该将田径课程重视起来,给予其相应的课时,将其提升到必修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田径在学生心中的认知。

2.2 加强投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导致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资源不足,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教师负担过重。高校教师资源的稀缺,导致一个教师要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室外教学、器材教学等,这使得教师过于繁忙,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高校盲目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硬件设施却严重落后,学生上课有的都找不到应有的设备,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田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高校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根本上去解决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采取积极措施为教师提供便利,精简教学管理中的烦琐流程,在教学管理中以老师为主,发挥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形成特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引进教师资源,人才是一个高校发展的必要保障,不仅仅在科研,也在教学质量方面,同时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完善体操教学硬件设施,增加与学生相关的硬件建设,比如,专业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田径相关器材等,使学生在田径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2.3 改革现行的田径指导体系,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1)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时代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与整体性,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在教学内容上还要使其更加具有趣味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指导思想与组织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田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兼顾学生的合作精神、意志表现和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不仅从学生对田径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价,特别是评价体系要将学生自身成绩的提高幅度占比加重,使学生在田径学习中有一种满足感,消除对田径运动的恐惧感。

(3)注重田径项目的运用能力考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满足,精神文明发展越来越快,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运动的黄金时间段,只有理论而不加以实践运用是不可能的,田径运动是运动项目中的基础项目,它能够给其他项目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应该加强田径项目的运用能力考核,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报效祖国。

2.4 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等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田径教学中来,而不是作为听众。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在田径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动脑、动手,在实践中消化田径知识。

(2)丰富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提升仅靠示范讲解强塞给学生是不够的,要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思考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引入游戏,寓教于乐,提高学习的热情。还要将田径教学与当前新兴技术相结合,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语音、动画、图片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加强体育器材的运用,使学生有一种游戏新鲜感;加强比赛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将田径运动发挥到极致,增强成功的喜悦感。

3 结 论

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定要从观念着手,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发挥田径项目在大学生身心方面的培养作用。文章从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些策略:改变观念加强宣传、加强投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现行的田径指导体系完善教学考核体系、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等,希望通过这些办法提高学生对田径项目的热情,扭转当前田径教学的尴尬局面,提升田径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玉,韦春晖.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8(4).

[2]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第7篇

关键词:教师能力教师心态教学模式

      我国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大力提倡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程。高校双语教学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许多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师、教材等多方面都有很多提升空间。所以正确分析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各种应对方案,从国际双语教学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吸取合理的经验,提高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国际视角下,从教师能力的拓展,教师心态正确定位,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本科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突破的若干对策。

     一、国际视角下教师能力的拓展: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本世纪初期,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相应的考评机制。因此,开展双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在国际视角下,提高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和双文化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双语教学理论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基础的。心理学范畴中的建构主义及语言学中的第二习得理论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提高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教师在在具有双语理论意识的情况下,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双文化理念是基于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这一观点,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双语语言水平,还要教师尊重多元文化,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尊重其文化传统。双语教学可以在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的思维方式、思想精华以及文化特质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双文化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自如地运用两种语言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双语教师的双文化理念,就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容他国文化的品质和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视角下教师心态的正确定位:在双语教学的发展中,很多高校在引进国外教材可以帮助本国学生接触并吸收国外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理念的指导下,引进许多原版的国外教材。我们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来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教学的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教师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是促进我国教师和学生和国际同行在相同专业和学科进行直接思想交流和碰撞引领者。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以这种文化自觉者的心态来感染和引导学生。教师应该明白,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包括我们本民族的的文化,都有可能产生有利于大众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国际化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和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和吸收,培育学生正确的国际文化观,培养出可以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对话的,同时又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公民。

     同时,双语教师不仅作为教育者,教学者来引领和培育学生,他本身也是在这个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学者。所以,以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学者的态度,来对待双语教学,了解和学习外来文化和知识,创新思想应该是双语教学教师的另一个正确心态。

     三、国际视角的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模式借鉴:

     第一,在双语双语教学方面。美加和欧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国、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民族的融合为双语教学创造了外部的语言环境。欧洲各国文化、经济的一体化使欧盟内部使用双语的动力充足,舞台广阔。中国的双语教学多局限于课堂,因此,创造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增加国际交流,吸收更多的外籍老师和留学生,拓宽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从师资力量来看,国外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学历和任职资格都有专门化的要求,持续培训和培养力度较大。我国的双语教师多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教师口语和听力水平普遍不高,能真正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除了加大聘请外国教授或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力度外,也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双语教学培训和语言强化,并在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专门培养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从多个方面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三,在教学研究上,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因此,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采取诸如美国高校“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业水平进行分流教学,或者采取如加拿大则实行“沉浸式”双语教学,实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在研究好课程整体规划,考虑好课程衔接,制定好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后,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及考评机制。

     总之,双语教学在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改革中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公民,实现我国强国富国之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认真研究双语教学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师的能力,摆正教师双语教学的心态,同时借鉴双语教学成功国家的案例,积极主动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双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及相应的考评机制。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校软实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07-03

自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迅速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借扩招的推力,大多数学校实现了硬件的扩充。校园扩大,房子增多,设备更新,专业增加,群贤毕至。在显性的高校硬实力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隐性的软实力却表现为提升乏力,甚至呈下降趋势。硬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起来,软实力关乎学校能否办下去。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高校软实力及作为其重要载体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发挥硬实力的功能,实现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化,完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关键

近年来,关于高校软实力的研究成果频见于杂志、网络,人们基本上把高校软实力认定成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治学风气、专业特色、规章制度、精神氛围等,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集中表现。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高校软实力的界定、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等,可以提高人们对高校软实力的认识,增强建设软实力的自觉性。而从诸如教学质量等微观、具体的方面来研究软实力,则可使软实力建设更有抓手,成果更加显现。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承担着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类进步培养生力军的重任。高校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务,主要取决于软实力,特别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仅包含高等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等硬实力条件,还包括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软实力教学。对高校软实力的内涵界定,各位专家不尽相同,但对其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创新力”却是普遍认同的。而这些力量的强弱、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教学质量。

“吸引力”主要是指对学生(包括教师)的吸引能力。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厂,而学生是工厂的产品。没有生源或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无法完成生产合格产品的任务。高校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主要不是硬实力即硬件方面,而是软实力,尤其是教学质量方面。在教学质量过硬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可以培养起自己的创新意识、社会良知、审美取向。从短期来看,可以顺利就业,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长期看,良好的素质、巨大的潜能也会为未来人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高的教学质量是“梧桐树”,学生是纷飞而至的“凤凰”。

“影响力”主要是指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渗透和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社会功能不断被强化。从社会分工体系看,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提供人才的机构,必然对其所在的区域、所属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产生影响。高校的软实力的强弱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其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有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一个区域的文化走向和一个领域的科技突变。

“创新力”在这里特指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来。社会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创新力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个人成功的动力。创新力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身上,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人才,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庸才。2002年,日本经济新闻社推出一本名为《大学――知识的工厂》的报告体书籍,主要介绍日本的大学纷纷冲破封闭的“象牙塔”走知识创新的做法,引起很大反响。我国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到重要位置,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并借此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1.“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教学是高校的基本工作,这一本来无任何争议的命题,现在却成了急需辨明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在教学与科研的天平上,科研大大地高出教学。这不能不说已经偏离了办学的基本理念,违背了高校的基本任务。教学与科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本无可厚非,科研水平的提高理应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这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问题是目前的一些高校过度地、不切实际地强调科研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表现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科研占有绝对权重,教学效果已不起实质作用;奖金几乎会用在科研上,而鲜有教学方面的经济奖励。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被排斥到次要地位。于是,人们开始挖空心思找门路、跑项目、拼课题、造论文,想以此实现名利双收,导致教师的主要精力根本就不在教学上。可以断定,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理念的最终受害者当然是充满强烈求知欲望和怀揣无数梦想的大学生。因为在人生的最重要阶段,在最应该架好终身学习桥梁的阶段,这些学生在无形中轻易地被忽视了,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必然会造成高校软实力的严重缺失,这必将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2.“重约束、轻激励”的管理思想。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大多偏重监管而忽视激励,各环节的监管规定细如蛛丝,而鲜有鼓励、奖励、表彰等激励措施。形式主义的监管占用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分散他们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涣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多教师已经不再把心思全用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形式主义上的监管。因此,教师应该须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并非单纯的类似执法机关的监控,应该恩威并重,或者说“恩”应重于“威”。只有监管与激励并重的管理,才能唤起教师的良知,激发教师的斗志与创新精神,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证,让高校软实力得到增强。

3.“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说课堂教学、理论性教学解决的是“学”,那么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解决的是“用”。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考核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践环节缺少硬性的规定和严格的监控措施。由于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和院系往往只求形式,放任不管,甚至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除此之外,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或单纯地追求升格、上档次,一些高校忽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忽视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在不断对已有专业进行不负责任的扩招的同时,扩充非己所长的新专业,结果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跟不上,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扩招的学生越多,就业压力就越大,就业率却越来越低,同样影响软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4.“重形式、轻效果”的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实施;实施中问题的发现;对发现问题的处理等。这些环节中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管理的质量、效果。比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开展学生的评教工作,一般的做法是由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学生的评教结果,通过秘密、不公开的方式将网上评教的名次送达给教师本人。教师只知道自己的名次,而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并且这个名次并不与评聘职称、评选先进挂钩,不与学校的奖金或津贴挂钩。这种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中重要环节的缺失,不仅使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倒使教师的心理受到损伤,先进者没能从评教中受益,失去积极性;后进者也没有在评教中受损,未能激发出迎头赶上的动力。于是,上课好坏都一样,排名前后都一样,从前以后都一样渐成风气,评教结果适得其反。

5.“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标准。很多高校对教学质量评价只有量的标准,并没有严格可行的质的规定,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软指标无从体现,常常在发生问题时根据一两节课、一两个细节来评价教师的好坏、称职与否,而不能根据日常的一贯表现综合评价教师,主观性、随意性很强。在制定有关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即以领导、管理者制定为主,缺少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或建议的环节。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主观色彩浓厚,有些条款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缺乏操作性,甚至造成教师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缺少人文关怀,监管成分有余,但激励因素不足,使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自然很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

1.端正办学理念,还教学以主导地位。教学与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翼,缺一便难以奋飞。无论是应用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学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研理应为教学服务。当下,应大声疾呼:还教学以主导地位。

端正办学理念,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实际措施中。高校要强化政策导向,改变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真正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一些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激励措施,把教学效果与评优评先评职联系起来。对评教的结果,可采取“前升后降”、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改变“先进不香、后进不臭”的现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必须做到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同步。只有从政策上重视教学、制度上激励教学,才能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拉回来,使教师能用心地研究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激发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让高校软实力因此而逐渐提升、强大。

2.管理恩威并重,树以人为本思想。制度是软实力,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应当恩威并重,以人为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是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或者说是以教师“教”的质量的提高来影响、促进学生“学”的质量的提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绝不是靠管、靠压便可挖掘出来的。监控措施规范的是教师、学生的行动、行为,激励机制作用的是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过去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改变“重监管、轻激励”的做法,坚持监管与激励并举,加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教者与学者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由于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组织、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管理者、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的,缺少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便不完整,也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从认识论来看,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没有经过检验的理论便不能说其是有用的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应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课堂教学并非高校教学的唯一形式,因此不能只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考核、监控,还必须对诸如备课、实验、实践环节等做出相应的工作规范与考核标准,以便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4.重视实际效果,完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机制的建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因而对监控的实际效果的重视程度及其处理方法是保障制度实施的关键所在。在重视发挥二级院系、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督导作用的同时,要避免“只督不导”的形式主义。对监控的结果应该采取奖惩分明的措施,并且与评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使敬业教师能够脱颖而出,使误人子弟者能够悔悟,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这种注重监控实际效果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制度得以贯彻,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使学校的正气盛行,教风端正,学风严谨,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氛围自然能够长久。

5.坚持质量为纲,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要想持续获得良好的办学形象和社会效果,必须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核心价值思想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常抓不懈。按照2011年12月《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精神,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鉴定、激励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质量氛围能够得以延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迸发出来,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改进,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创造求知的乐趣,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三中心”(课堂、教师、知识)的状况,让“学而不思”的状况成为历史。

高校硬实力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软实力的建设却是慢功夫,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国高校的硬实力已颇具分量,只要我们更新观念,认准目标,扎实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软实力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伟.如何提升高等院校软实力[N].中国教育报,2007-12-24(6).

[2]白雪枫,戴业强.试论高校发展中的软实力问题[J].教书育人,2007,(8):8.

第9篇

【关键词】慕课 高校教学质量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49-03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形式,从慕课产生到其发展,速度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形式之多样、规模之浩大,可以视为教育界的新一代革命,其对教育界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无疑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纷纷加入到慕课,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习者们自由地选择,推动了教育平台的共享,这一股教育的浪潮随后也迅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国内一些知名一流大学也先后加入了慕课这一平台,慕课无疑给传统的教育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慕课的特点

(一)慕课学习的多元化。一是学习者的多元化。由于是网络教学,免费参与,对于学习者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也没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局限,因此学习者既有可能是在校大学生,也有可能是社会人士想要继续教育的人员,学习者来自不同层次,知识水平完全不一样,虽然人员多样化,但是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对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爱好和兴趣,会有一种自发自愿的学习动机,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内的学习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二是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慕课教学内容多来自世界知名高校权威教授的精彩授课,大多为一所高校的特色与精华课程之所在,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理学、医学、工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基本上是参与慕课教学高校的精品课程的展示,这种在线优质课程的共享,既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又让更多学习者感受到名校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的展示,将吸引和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教学的平台中来。

(二)慕课学习的自由与个性化。一是学习形式的自由。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学习不受限于时间、地点,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一堂课40多分钟,师生共聚一堂,新型的慕课形式让学习变得灵活多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只要有一颗积极上进、想要学习的心,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稍有闲暇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学习手段的自由。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视频的学习形式,让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自己的理解能力及喜好,自行点击快进,后退或重复观看,一小节一小节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有疑问之处也可以上互动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课程包括了学习目标、练习和作业、学习评价、学习成果证明等。这种便捷、自由的学习手段给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也激励了学习者主动思考与选择的能力。

(三)慕课的新颖与创新。一是从慕课的产生发展本身来说就是教学界的创新。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一个时代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而给教育界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甚至微乎其微的,直至慕课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诞生,在其产生后其以势不可挡的席卷速度,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对全球的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来说又是一件迫在眉睫、急需变革的推动力。慕课其教学内容的新颖,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都可以感受到知识的新鲜与活力、知识的感染力和一种力量。二是慕课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目前加盟慕课教学平台的均来自知名高校,均有知名教师的授课,其教学水平、理念与实力毋庸置疑,先进的教学引领专业学界前列,同时慕课的教学平台是通过学习者点击教学的,点击率均有排行榜,位于排行榜末位的会逐渐退出慕课教学的平台,虽然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慕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但是这种点击与排行的方式给加入慕课平台教学的高校和老师有一种压力与动力,教学内容的新颖、创新会成为其加入慕课教学平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慕课背景下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由于慕课在国外已经刮起了一阵旋风,而这股强有力的风已经刮至了中国,中国的一些知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12所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率先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的课程于2013年9月份已经开课。这些举措势必会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而高校在面临此潮流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一机遇与挑战面前,更加地普及化、个性化、多元化,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不管慕课时代将来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前慕课的到来已经导致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将会表现在国家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传统高等教育的课堂不同于慕课形式下的学习者,课堂中的大学生,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同于自主学习者强烈和自觉,他们经过了高考之后,甚至会有解脱与放松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环境很宽松,如果没有大学教师专业娴熟的知识水平与高超教学艺术魅力的感染的话,他们很容易厌学、逃学或者养成懒散的习惯,出勤不出力教学效果并不佳。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需从几个要素展开:一是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构建和谐关系的能力,课内外对学生个人做出有效反馈的能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贮备,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努力钻研学科业务的能力,教师自我学习和指导能力。三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表达、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结合PPT以及适当书写板书,都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提升。另外,一些幽默语言的运用对课堂具有积极意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幽默与机智教学风格的出现也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日渐成熟。

(二)多种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慕课的教学形式由于借助网络,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由选择速度。而课堂教学则无法具备这一优势。但是传统课堂由于其现场学生的集中,教师现场的教学,只要善于改进,善于思考,课堂的凝集力及集思广益等特点也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一是课堂的改进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用讨论法分组进行,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是情境表演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运用辩论式,根据教学知识点中的某一难点重点,展开辩论,在集体参与中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案例教学启发激励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融入课堂,由于现场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使教学效果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二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由于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会有大致的了解,鉴于不同特点,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个体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身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这与慕课教学范围的过大过散相比,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教学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体现了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教学理念。

(三)将慕课为教学所用。慕课教学资源来自世界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跟踪所授学科发展前沿,进入慕课平台皆为课程类的品牌与精华,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微视频,势必会为课堂增色不少,然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点评,学生现场的反馈与讨论,可以迅速地让学生消化和吸收,这与传统上的教师教授效果好得多,而且通过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眼界开阔,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学习动机的引导尤为重要,对大学教师保持教学的新鲜和活力也至关重要。慕课引入教学,对于学习不太主动、缺乏自主学能力或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力,课前的学习,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一睹为快有了感官上的第一印像,对于学习时必会轻松亲切不少;而课堂上的学习,则让课堂的内容多了一道风景,整个课堂生动不少;课后的学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书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拓展作用,不是仅仅只啃书本局限于为学习而学习。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慕课的快速发展席卷全球教育界,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 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 门课程,全世界注册学生已超过400万。“慕课”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的快速发展由于其便捷、自由、没有门槛的特征,让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其中,但是慕课网络课程却缺乏系统、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无法科学地统计出数据,这一特点也导致慕课即使快速发展也无法代替传统教育模式,并不能保证其长期良性的发展。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其校园环境不同于虚拟网络,考评体系更易建立,也更利于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地起到提高的作用。

建立考评体系一是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评体系。校级的教学导听课评价、院级同事评价、青年教师带教导师的评价,在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同时还有学生信息员及学生的网络评价,根据这些方面的信息,教师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自我的评价与反思,多方位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不会因为个人色彩与偏见引发不公平、不真实的评价。二是建立高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实(下转第71页)(上接第50页)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核体系。把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评纳入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这三种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综合水平的体现,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较好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而学术水平的精专又会促使一位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保证教学内容总体质量的提升。一位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做学问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制度层面上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慕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只要认清形势,勇敢迎接挑战,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所用,将会促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出更多具有复合型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杨进[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基金项目(2011JGB031);2014年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XJGB07)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4-01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学时空,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可能。丰富的视听材料,近乎真实的模拟场景,趣味横生的动漫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知识传播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真正全面调动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全方位的训练观察及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方便,使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学习规律,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实现真正有效学习。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1.创新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拓展了教育和教学时空,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和位置、角色等发生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建了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改变了过去由外部刺激而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改变过去主动施教者角色,教学媒体成为教师用来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创设学习的情境。

2.创新学生认知过程

合理应用动画、文本、图像、图形、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创新展现教学信息的平台,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课件,使学习内容有声、有色、有形,通过图音并茂,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引导学生由单纯掌握书本知识,上升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知识。

3.促使学生个体化学习

教育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程序,创新的学习情境,使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适应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体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观念的更新

1.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在进步,就势必促使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和提高。因而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实际练习和社会实践等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把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让知识和信息在相互传递中碰出火花,引发思考,增强认知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和信息的独占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平等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学生在很多方面获取信息有可能早于教师,“闻道有先后”,师生角色互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己任。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相长;科研导向;教学策略

1.引言

高校青年计算机教师应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过好专业课教学关,授课内容应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教学改革,高标准严格要求,不断锐意进取,运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良性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提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水平的同时,应多做前沿学科研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更好地将IT最新的知识技术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计算机教师不应满足于传授传统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价值,促进社会竞争力。理清青年教师发展的含义和意义,教师发展与高校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不断夯实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和体会,规划好自身教师职业生涯,可更好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2.高校青年计算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1)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决定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博士毕业的计算机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就站上讲台,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应通过积极与其它高校计算机领域专家探讨,分享教学经验,着眼以下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伴随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IT学科教育需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及时丰富更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技巧,课后专业技能练习,在课堂与学生良性互动,启发式教学强化学习感染力;通过板书,PPT多媒体课件和体态语言上全方位传授知识,不断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探索计算机领域中前沿的技术,学以致用并惠及教学工作,启迪学生新思维,如浩瀚海洋中的灯塔,引领学生对新知识不断地孜孜以求。

青年教师应认真按照教务处和学院要求,严格制定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前授课准备,弄清所有知识细节,制定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授课计划,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用心完成教案,授课内容尽量多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学科特点,不断更新,尽量传授计算机学科前沿的技术知识。广泛阅读教学资料,消除对课堂教学的胆怯,建立自信,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除了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还需要潜心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对所讲内容不断加工、改造、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和计算机案例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科研创新的能力。综合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IT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技巧,良性的师生互动可以教学相长,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动态掌握学习状况,教学定期总结,可不断促进教学工作。在计算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实验课程是汲取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预判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在学生上机实验时,耐心指导,认真组织教学,难度梯度差异,兼顾所有学生。细致批改学生的上机编程成果报告,记载批改结果,同时要积极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质量是高校之生命线,科研活动是高校活力之源泉,活力的丧失可威胁生存的基础。高校青年教师不应单纯满足于教学,更应花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因为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科研除了需要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直观,灵感,创造性思考的能力。高校不仅有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更有着将科研成果孵化成实际生产力的使命。青年教师作为年富力强的科研主力,应秉承严谨务实的学术风范,脚踏实地的从事科研,避免浮躁风气的侵蚀。高校青年计算机教师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会良性促进教学质量水平,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完善自我。在提高科研能力上应有阶段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学术目标,明确短期阶段性目标,注重平时积累,尤其计算机学科按照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快,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开源资料进行借鉴学习,与国内外顶尖计算机学院的教学内容同步,将新观点新思路转化为科研方向,紧跟行业发展热点,勇于申报科研课题,在撰写修改申报书的过程中吸取营养,并定期和同行探讨和分享学术资源。

(3)重视师德师风,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德先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高校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应以其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以身示范。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通过汲取各位教育专家学者的教学经验,从其楷模带头作用可深刻领悟高尚的师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的充要条件,更是本学校发展成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内容。

3.总结

高校教学是项伟大而艰巨任务,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融会贯通的,需日积月累,不断钻研才行。对教学策略进入深入剖析,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引领学生触类旁通地获取计算机知识与技能,高效的学习效率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作为高校主体,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教学相长对青年教师更有深刻含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断自省以促进教学水平,分享名师所累积的教育教学经验,可更深刻领悟到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赋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青年计算机教师需时刻牢记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在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为人师表时刻鞭策自身的行为规范,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心得,聆听和分享计算机专家学者的教学经验,大有裨益,获益匪浅。努力追寻前辈教学名师的步伐,踏实工作,将高校教师的个人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努力使青年计算机教师尽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3]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解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1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质量的第一要务当为人才培养。“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展与变化,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课堂。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大众化。而从以前的选拔式的高等教育到目前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随着教育对象的微妙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12所,占整个高校的47.15%,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高校教育本身而言,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控制式、应试式的教育模式,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将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模式。课堂学习虽然只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课堂教学却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载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所以,高校课堂也就责无旁贷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成为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层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层面等几个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方法、出色的教学表达、严谨的教学组织等研究内容以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阶梯式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课堂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要拥有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是知识+能力的传授与培养。

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时代,7-14岁接受的教育足以应付其后40年的工作和生活对基本知识的需求;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22岁;而当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成为终身需要[3]。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一层不变的知识结构将不再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4]。针对知识体系的变化,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由以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的教学为主,转变为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主的教学内容,“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量外,更重要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将学习拓展为一种常态,是一种以较快速度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手段和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大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引导作用,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只有具有前沿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创新、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狄德罗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最有能力的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指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想象;解决问题,指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想象。

为适应上述知识结构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变化,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社会体会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倾向以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课堂教学内容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本专业课程的个体需求层次,安排阶梯式的教学内容,即因材施教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对课程内容的需求[5]。阶梯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施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在教授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最低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可以顺利获得学分,对于在本课程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可以提前将培养基地或实验室向其开放,甚至可以把其纳入科研团队,得到科研学术氛围的锻炼。《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拔尖学生提早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第14篇

1 “Flash动画制作”的课程现状

1.1高校“Flash动画制作”授课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讲述,忽略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过于注重理论讲述,忽略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总是着急的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完全的熟悉并且会灵活运用的问题,只是把侧重点落在了最基本的工具、AS的基本语法上,或者是菜单上,把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的忽略了;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1.2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太过于陈旧以及呆板

高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材种类十分繁多,可是有许多教材完全采用的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板和教学方式进行编写,只是注重对于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菜单和工具的讲析,让学生学的时候感觉异常乏味,提不起半点兴趣。而在我们的高校“Flash动画制作”课堂上,很多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应用都不能够及时而快速的出现在教学课堂上,甚至是教学内容上也是呆板陈旧的,没有鲜亮点来吸引学生们。

1.3不合理的实验环节,学生们不能够牢记

“Flash动画制作”的技巧和应用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会边说理论边操作教材中的实例,由教师亲自进行辅导,这样做熟不知它的后果,便是导致了学生们只会教材中所讲到的例子,不会由此举一反三,也不能培养高校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的养成。还有,很多教师其实自身便是缺乏“Flash动画制作”的经验,教师也根本没有能力为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讲解其它相关例子。

1.4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系统化的由教师传授和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以学透书本为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对知识接收,再到对知识的了解,而这一切也都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的,这种方式下的教学,扼杀了学生们自主创新的能动性,教师没有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们又怎么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问的机会,这样会使学生们走入了“满堂灌,灌什么吃什么”的误区。这样会导致学生们记忆和练习能力的削弱,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导致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严重不足,很难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2 提升高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选择

教材是一门课教学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选定教材不指定一本,可以多本结合使用,可以将多本教材择优选取,打印分发给学生。从网上等各种渠道多搜集资料,搜集典型的Flash例子,寻找有趣的Flash作品,弥补教材不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选择。根据Flash多年自身教学经验,Flash课程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不能整节课程全部播放多媒体软件,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奴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方面是实例演示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自制的Flash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自学。只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到多媒体效果播放时可采用,切记整节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是目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2.2 教学目标要与目前市场接轨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结合目前市场需要,与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该多了解目前Flash设计师所使用的功能,了解目前就业行情,刻意引导学生多掌握市场上常用的功能,了解其他不常使用的功能。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需要。

2.3 随时调动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Flash课堂兴趣的调用可以说不是难事。因为Flash本身所见即所得的特点。如“引导线”这个功能,在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一些案例,如鱼儿水中游的动画,学生看后发出惊叹的声音,激发了学生学习Flash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对Flash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极大的求知欲,这样既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多播放一些Flash经典案例,吸引学生眼球,带学生进入无限神秘无限动感的Flash动画中。

2.4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Flash的热情和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将各个知识点以任务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在解决某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很多知识点。这样需要将知识点分离,任务的设置可以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案例,激发同学解决任务的强烈兴趣。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目标,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气氛,使得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5 鼓励学生多做交流

可以一周用一节课时间专门进行创意实现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小组思考一个创意并逐步进行实现。创意要以生活为导向,分享创作思路,开展热门问题讨论,各抒己见,对某一功能的处理的方式尽情发言,如可以假定制作某大型公司的企业宣传等等。最后对各组作品进行学生评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发言中起到了引导和解答的作用,教师要时常对学生分散的讨论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在零散的讨论中得到总结性的认知,同时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发展。相信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趣和有实际效果的。

第15篇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71-03

遗传学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和基础的分支之一,也是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遗传学发展迅速,研究内容迅速积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科教学中各学科课时量不断缩减,例如菏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课时量由最初的102学时,减少到86学时,有些专业甚至减少幅度更大,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学时紧、难度大,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近年来,遗传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改研究屡有报道[1,2],我们深受启发。基于《遗传学》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采取了若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遗传学》的教学质量。

一、做好高校《遗传学》与高中《生物学》衔接与过渡

《遗传学》是许多高校生命科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体现学科的完整性,高校的《遗传学》的教材中都会将高中《生物学》中涉及遗传学的内容包含进去。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孟德尔定律”等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已作详细讲解和教学。但是,现在高中教学应试教育色彩浓厚,为了能够在各种考试或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会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超前讲授,但由于课时、实验条件、教师专业背景、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多知识点很难讲解透彻,学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此,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单独设计这些内容,通过知识扩展,既保证《遗传学》学科的完整性,又让学生能在高中《生物学》知识基础上提升,避免产生《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简单重复的错误概念,降低对《遗传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与热情。同时,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交叉内容的衔接与教学重点的明晰。

二、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

提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的目的[3]。经典遗传学部分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比重较大,这部分内容知识相对陈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同学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提问式教学法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时,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又要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际境况。例如,讲授到“反应规范”时,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状的反应规范宽窄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遗传学联系起来,加深遗传物质基础与内、外环境互作,共同决定生物性狀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同学开放思想、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课堂知识教学的引导能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和趣味性,促进教学计划的高效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微观的现象,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普通遗传学的理论教学过程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染色体的分裂、交换过程,用普通的方式很难观察到,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分辨率更高的电镜照片展示给学生,使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提高授课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4]。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增加了实验课时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同时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综合性与研究性三个板块,减少了验证性实验,以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为主。2.开放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前、课后实验补充时间长,课堂操作时间短。如,植物有丝分裂、植物多倍体诱导等实验,实验前期需要花较长时间培养、处理实验材料。由于课堂计划学时限制,学生都是以处理好的材料直接操作,学生难以全面把握从材料培养到材料处理,染液配制等实验的全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拓展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两类实验不仅课前准备时间长,而且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实验结果,例如,果蝇的单、双因子、伴性遗传杂交实验、植物有性杂交实验等。实验前期需要培养、准备杂交的亲本,课堂上仅仅可以完成杂交组合的设置,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与记录杂交结果。因此,我们将实验室全学年内对上课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前期材料的培养、预处理,药品试剂配制等工作中来;实验后要求学生自己管理实验材料,做到随时观察实验结果的动态变化,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及时分析实验现象。3.教师理论课与实验课一肩挑。这样有利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验和实践,实验原理与理论课讲授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4.调整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将原来考核只停留在理论测验与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的方式,改为平时实验操作为主,结合实验报告、期末理论与实验技能综合考评的考核方式(表1)。通过这些措施改进,很好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实验课的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自觉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引入网络资源

由于遗传学学科发展迅速,并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技术不断更新。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对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前沿知识进行探索;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知识体系较新,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过于专一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全面的、系统的将遗传学知识传授给学生[5]。而且,地方高校用于师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缺乏外出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继续培训与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限制了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当下互联网时代,国内外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资源实现了网上共享,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各高校自建精品课程、爱课程网站、网易公开课等网站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一些科研达人在主流视频网站分享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视频。每学期教研室都会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不同,筛选一批优质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在分享资源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学习了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加快了自我成长的速度。此外,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实验技术、新的科学理论不断涌现,遗传学知识体系更新较快,这就要求遗传学教学要与学科发展的步伐相协调,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科研学术期刊及在线网站,满足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把握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动态的需求。

通过引入优质的网络资源,实现了部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同学、老师讨论课程学术问题,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重点。科研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应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遗传与变异现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要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追踪社会与专业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而是一门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具有旺盛生命的学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认识未知世界。例如,讲到性别遗传机制时,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小品台词供大家讨论。从而引出不同性别的家禽类动物同时具有两套性腺,正常情况下,公鸡中雄性生殖腺发育,雌性生殖腺退化。在外界刺激,如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产生雌性激素,抑制雄性生殖腺,促进雌性生殖腺发育,产生正常的卵子,这时公鸡下蛋也就顺其自然了。反之,母鸡打鸣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这样的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性别这一相对“特殊”性状,其实与生物其他性状一致,都是由内在的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一遗传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拉近原本感觉“虚”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现实问题的意识。

2.将科技前沿融入课堂。遗传学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课程信息量巨大,难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提升。因此,课堂上如何紧跟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将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普通遗传学传统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到遗传重组时,我们引入近几年基因编辑的研究热点——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动画形式简明介绍该技术的主要实验原理及商业开发等,同时为学生推荐拓展的学习材料。通过这些前沿科技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主动性,拉近了传统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

3.引导學生进行科学研究。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各级部门都会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学生对此类项目非常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带有一定想法与教师交流。借此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或者在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书、项目设计、实验研究及结题等的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灵感,促进教师科研的继续深入,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魅力。

总之,我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从做好与高中《生物学》知识衔接,课堂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引入先进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等环节着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仍需要认真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与此同时,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的继续教育,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遗传学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高昌勇等

    参考文献: 

[1]赫杰,张颢,张丽丽.高校遗传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析[J].遗传,2015,37(3):309-313. 

[2]邢万金,莫日根.在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J].遗传,2016,38(11):1030-1038. 

[3]孟凡娟,王爱芝,张秀丽.高校“遗传学”问题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高教论坛,2016(8):47-48. 

[4]陈靖.植物生产类专业《普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10-111. 

[5]王建武,相微微.网络资源在地方高校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