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Low, M.B..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5(4): 17-25
关键词 框架效应,创业风险决策,决策任务结构,社会线索。
分类号 B849:C93
1 问题的提出
以亚洲疾病问题(Asian disease prblem)为代表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ky-choice framingeffect)(往往被默认为框架效应)已成为行为决策中的经典“异像”(anomaly)。Kanneman和Tverskv把具有直觉特点,需意识或非意识(uncon-scious)参与的信息表征称之为Ⅱ型信息加工,而该加工过程被称之为“框定”(framing)过程。基于此,Tversky和Kahneman用框架效应(framing ef fect)来描述期望值相同而表述不同的风险选项的偏好反转,如对于亚洲疾病问题。在正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A,而在负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D,而实际上A与C、B与D是期望值等同的选项,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eain):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lose):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框架效应违反了规范决策理论(normativethery)的不变性(invariance)原则,对传统经济理性思路提出了严重挑战。研究发现,专业人员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群体情境中也存在框架效应且效果更明显,在完全假想的决策情境中框架效应也依然存在。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普遍(如mandel)。
从表现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包括双向框架,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和单向框架效应,即输框架只加重了原来已有的冒险倾向,赢框架只加重了原来的风险规避倾向。选择的百分比都在50%的同一端。从结构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可分为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attribute framing)效应和目标框架(gool framing)效应。而亚洲疾病问题则属于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是本文考察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决策背景等其它社会线索任务结构特征的影响,作为风险决策表现形式之一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存在着领域特异性。而以往研究大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本研究将突破此常规,以创业风险决策为背景,拟探讨任务结构特征(包括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创业过程充斥着风险。其风险体现在一次次两难决策中,可预见创业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有其独特的不同于疾病问题等其它领域的特征。
决策任务结构由组成各展望的框架属性、损益值和概率水平,以及隐藏于决策情境背后、影响决策过程的社会线索如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组成。框架效应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描述的情境中。
Ktihberger等元分析得出,风险偏好除受输赢框架影响外,还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赌注类型即领域特性的影响: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或得益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或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该元分析包含了疾病、财产、金钱、工作和时间等多种情境。因此,在损益值大小、概率水平高低对框架效应的影响上,本研究预想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会和其它情境一致。损益值低时人们敢于一试,高了就不敢冒险了。而概率水平则间接地通过损益值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因此,本研究假设:
H1: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受风险决策结构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1a: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低损益值导致风险寻求:
H1b: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框架”下的风险寻求:相反,低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寻求和“输框架”下的风险规避。
框架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决策问题内在附有的任务、内容和背景,它们各自包含独特心理机制,这些因素构成决策的社会线索,它有强弱之分。面临决策问题时,人们优先受强线索的启发,当有强线索时弱线索(如语义线索、框架的情绪属性)的影响变得微弱,只有在缺乏强线索或强线索互相牵制抵消而成为模糊情境时。弱线索才成为主导,此时框架效应才会产生。
创业风险决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如抱负水平、成就动机、风险偏好、控制类型、功效感等)、个人背景(如创业经验、家庭经济状况等)、创业态度(如创业倾向)和创业环境(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等,它们都可能构成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鉴于创业环境和个人背景的难控制性,为了得出一般化结论,也为了适应实验室研究特点。本研究不关注它的影响。个人特质的类别很多,而且概念重叠,如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控制类型(locus of contol)和效能感(seif-efficacy)等,它们对创业决策的影响有着类似的机制。因此。本研究选择个人特征上的抱负水平、创业态度(创业倾向)两个代表性变量。考察其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这也是特定于创业决策情境的社会线索。
抱负水平(aspiration level)代表了个体对未来取得成就或目标的一种期望,它受经验、能力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出动态适应性;而创业倾向代表的是个体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风险承担性。Steward和Roth元分析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明显的风险倾向。风险承担是创业精神的三大维度之一,创业者是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更高的群体。因此,本研究推测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高的个体更偏好风险。
H2: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受决策者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2a:创业倾向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创业倾向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H2b:抱负水平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抱负水平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2 方法
2.1 样本
采用的都是正在接受再教育或培训的有工作经验的样本,以白领员工为主,他们熟悉企业的竞合和投资决策过程。考虑到框架效应的情景敏感性。为了减少被试背景的不同可能带来的变异,研究选择的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且学历相近的学员。根据材料的填写完备情况和操作检验(manioulation chack)做
答正确与否的结果,删除了部分无效问卷。
参与损益值影响研究的总样本155人,有效人数为152(有效率98.06%),平均年龄26.64岁。平均工龄5.48年,其中男58人(38.20%),女94人(61.80%);当中有28人是中层(主管或副经理)及以上管理者,男12人(42.86%)、女16人(57.14%),平均年龄30.36岁,13人有大专及以上文凭、15人中学文凭;余下的124人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参与概率水平研究的总人数220,有效213人(有效率96.82%),平均年龄24.71岁。平均工龄4.21年,男75人(35.21%)、4人(1.88%)未报性别: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2.2 实验设计
创业风险决策情境的设计参照了Shane和Venkataraman的创业定义及Antoncic和Hisrich关于内创业的概念,以及参照了亚洲疾病问题及其它框架效应研究(如Wang 等)中的情境。设置了“市场竞合”和“创业选择”两个决策情境。设计两情境的目的一是充分体现创业活动概念的内涵:二是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考虑到决策情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干扰。损益值影响和概率水平影响是分开做的。损益值影响研究原本是作为预研究(pilot study)来做的,因此创业倾向与抱负水平的影响也只放在概率水平研究部分。
“市场竞合”决策情境举例如下:
情境1 市场竞合
信海公司准备在H城市开发一种全新的服务市场,经市场分析得出这一市场总价值约¥800.000。与此同时,另一外资企业也准备把这种服务引入H城。现信海面临着与外资联合还是竞争的两难选择。选择联合,则有望得到价值¥240,000的市场;选择竞争。则可能得到更大或失去更大的市场。如果您是信海的创业者之一,对如下选项您将如何选择?
输(损失)框架:
A.选择联合,失去市场价值为¥560,000;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0:7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800,000。
赢(收益)框架:
A.选择联合。赢得价值¥240,000的市场: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70%可能性赢得市场价值为¥0。
损益值影响研究采用的是2(框架:输、赢)×3(损益值大小:高、中、低)的被试者间设计,共6种处理。以市场总价值为例,市场竞合情境损益值从大到小分别是¥8,000,000.¥800,000和¥80,000:创业选择情境则分别是¥60,000,000.Y6000,000和¥600,000。每种处理人数在21-32之间,共152人。概率采用的都是赢框架下为30%,则输框架下为70%。
概率水平研究采用的是2(概率水平:10%、50%,与其对应的输框架时概率即为90%、50%)×2(框架:输vs.赢)的被试者间设计。把其它条件相同仅次序不同的处理合并统计,形成4种处理,每种人数在48-55之间,共213人。加上损益值影响研究中损益值大小相同,概率为赢框架时30%(输框架70%)的处理,构成概率水平影响研究,即共6种处理。
创业倾向问卷改编自范巍和王重鸣、贺丹的研究,4个项目Likert式4点量表。代表性项目如,是否有详细的创业设想和规划?从“没有”(O分)到“非常详细”
(3分)。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80。用一项目,即“根据您现在的情况。期望未来3年后的薪水是¥,月”来衡量抱负水平。
2.3 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用空白封面覆盖,每一页只包含一种处理。在不同培训班上课开始后分发给被试,经主试宣读完指导语后开始。要求独立做答,完成后交给主试。为了避免阅读顺序的影响,两决策情境以先后次序分配给各一半被试。
2.4 操作检验
实验的最后部分专门对被试进行了操作检验,以了解被试是否真正理解和卷入决策情境。考查的问题包括:①各情景的选项包含有:a.全是确定项;b.全是风险项,c.两者都有;②确定项的数值大还是风险项的数字大:a.确定项;b.风险项;③以下在问题情境中出现过的数值有:a.¥560,000;b.¥240,000;c.¥140,000;d.¥60,000。
3 研究结果
3.1 损益值影响
比较了6类条件下被试选择A(确定项)和B(风险项)的频次、百分比和卡方(x2)值,见表1。
除低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景下A、B项的比例基本接近外,其它5类情境都是赢框架下选A的比例高于输框架下选A的比例,表现出赢框架下保守、输框架下冒险的趋势。符合框架效应或单向框架效应的假设。其中,中等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境下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双向框架效应),即赢框架下大多数人(65.38%)选择确定项A。输框架下大多数人(65.22%)选择风险项B;创业选择情境下,在低损益值时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赢框架下选A的人数比例为55.17%,输框架下选B的人数比例为71.88%。此外,总体上,市场竞合情景下选择确定项A的人次(88)高于选择风险项B的人次(64);而创业选择情景下选择确定项的人次(71)少于选项风险项的人次(81),可以看出,市场竞合情景下人们表现出风险规避倾向,而创业选择情景下却表现出风险寻求倾向。
市场竞合情境随损益值从低到高变化,选择确定项(A)的情况是:在“输”框架下先降后升、在“赢”框架下先升后略降;创业选择情境。在“输”框架下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近线性上升趋势,在“赢”框架下表现出先略降后大幅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两种情景及输赢框架下。选择确定项(A)表现出随损益值增大而上升的趋势,而选择风险项(B)则表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一致。假设1a得到验证。
3.2 概率水平影响
统计了6种概率水平的输赢框架下两类风险决策情境的选择情况,见表2。
得益或赢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确定项A的百分比随之降低,而选择B的比例增加,即得益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市场竞合与创业选择两种情境下皆如此,这与研究假设1b是相反的;相反。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风险项B的百分比先快速上升其后有所回缓,整体上呈上升的态势,即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两种情境下都呈这种态势,这符合假设1b的预测。
总结来看,随着概率的增加,T系数((风险项损益值一确定项损益值),确定项损益值)的降低。人们都偏好冒险,不管是赢框架还是输框架。研究假设1b得到了部分验证。
3.3 社会线索影响
概率水平研究描述性统计中,抱负水平与两类
创业决策情境都成正相关,其中与创业选择情境的相关达显著性(r=0.15,p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对框架效应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见表3。从两表可以看出,创业倾向对风险选择、尤其是对创业选择情境下的风险选择有显著影响,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研究假设2a得到了验证。然而,抱负水平对风险选择的影响却不明显,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输赢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都成负向关系,即得益框架下人们更偏好保守、输框架下更冒险。
此外,考虑到研究中创业风险决策情境更有可能企业中高层才更有机会参与,因此,研究比较了损益值影响研究中职位为普通员工与中层及以上员工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样本并没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见表4。
本研究认为,关于认知视角的创业或经营风险框架效应研究其样本在“职位是否高层”这点上的差异不会给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实际上,以往研究(如Druckman)也没有严格区分职位的差异。普通员工可能没有决策权,但都亲历或体会过重大决策过程。因此,当做创业模拟决策时不会与中高层员工表现出很大差异。正如McNeil和Pauker等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和外行都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上述观点也将成为本研究主要以普通员工为样本的支持依据。
4 讨论
通过两个情景的重复验证,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假设1a、2a得到了验证,1b部分得到验证,2b没有得到验证。总结得出,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框架的决策情境中,它受到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的影响,随着损益值的增加人们倾向保守,而随着概率水平的增加偏好冒险,创业倾向高的个体也更倾向冒险。
损益值的结果与Wang、Ktihberger等研究一致。假设2a也得到了验证,创业倾向对创业风险决策具有显著影响,高创业倾向的个体更偏好风险。这与Steward和Roth元分析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而通常而言,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高的创业倾向。
假设1b只得到部分验证,得益框架下的结论与假设1b相反,也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包括:①情境因素,本研究关注的是创业决策情境,而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采用的大多是以往关于亚洲疾病问题的研究为二手数据,事实也证明Miller和Faglev的研究情境与本研究情境更为接近,此时他们的结论跟本研究也一致。为什么情境不同会导致不一致的结论?原因可能在于社会线索或问题内在相关度对风险决策或框架效应的影响,经营或创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族对此都会有所考虑或受此影响,它不同于亚洲疾病等完全假设的情境;②本研究的实验情境跟前人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以10%概率下的风险决策情境(B选项)为例,
“选择竞争,10%的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90%可能性赢得市场为¥0”,而Ktihberger等研究采用的实验表述是:“B.请你玩下述游戏:一个盒子里有10个球(9黑1白)。请从中拿出一个,如果是白球,你将获得×元,如果是黑球,则没有任何获益”。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实验对概率水平的表露更加明显,也许这也成为人们偏好高概率下风险项的原因之一。损失框架下的结果与研究假设1b是一致的。Ktihberger等提出,概率的影响部分是通过损益值来起作用的。因此。在损失情境中,随着概率的增大。两选项的损益值逐渐接近,在“确定的损失”和“可能的损失”之间人们显然偏好后者,虽然这个“可能损失”的发生概率比较大。
研究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偏好及框架效应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中抱负水平不是影响框架效应的主导社会线索。另外,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抱负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情境和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并表现出适应性,很难精确捕捉,本研究用未来3年的期望薪酬来衡量,也许没有很精确地捕捉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结合创业风险决策情境,并以有工作经验的样本来研究框架效应结构特征,这突破了以往研究过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对象以及以学生为被试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情境的设置上。限于现实可操作性,研究一设置的损益值和概率水平情境并没有包含所有数值,因此对结果的推广需保持谨慎;②社会线索的选取上。影响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很多,限于篇幅本研究只选取了代表性的,其它更多线索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更丰富的情境和社会线索,以及选择其它类型的框架效应,如特征框架效应等,来研究其特征和认知加工机制。目前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以基础性定位为主,未来加强其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园
创业,是指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以外界现有资源为基础,运用个人或团队力量开创性的去寻求机遇,创立企业并谋求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拥有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大学生创业无论对于解决就业压力,还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诸多风险,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因此,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园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创业企业的成功运营。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对于风险管理的内涵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极具权威性的美国COSO在其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将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决策等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总体目标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同时这一过程需要组织中包括董事会成员、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需要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根据经营活动中所处的内外部因素识别和应对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特征
创业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复杂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者有限的能力等原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普遍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些都是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有着很多现实存在的限制因素,致使他们创业更加艰难,包括市场动态、融资方式、法律知识、社会经验等的严重缺乏,所有这些都给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见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风险四个方面。其中经验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及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等因素,项目风险反应在项目选取、市场定位和环境判断上,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的筹措及团队利益的分配,而技术风险通常产生于技术的水平及其应用领域和创新能力。
三、个案研究
通过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本文将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就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剖析。
(一)创业园概况
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办于2009年3月,是学校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园项目。设立初衷在于为有创业愿望和已在自主创业方面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个人或者创业团队,提供“准创业”、“模拟创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该校创业园项目当前主要涉及广告设计、媒体推广、数码电子、物流、教育培训、环境检测、花木工程、纺织品设计等领域,包括绿舍生态花卉工作室、绍兴天艺广告公司、绍兴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兰草布艺中心、炫染坊等。创业园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果也逐渐显现,一些项目经过“孵化”羽翼渐渐丰满,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榜样,如兰草功能纺织品与布艺创意中心的徐海涯在2010年纺织品博览会上获得“越隆杯”首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并成为越隆集团的签约设计师。
(二)创业园存在的风险
截至当前,尽管创业园入驻企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创业“金点子”从设想变为现实,但通过对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调查分析可见,创业园现存项目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见图1):
1.经验风险。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经验风险成为最大的潜在风险。创业园受访的项目负责人均表示,大学生创业者在年龄、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在社会关系中也缺乏必备的经验,对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缺乏深刻认识。其中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在此风险中分别占38.6%和34.7%,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占26.7%。
2.项目风险。选择可行性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中,项目选择占37.8%,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者只看到项目新颖性而忽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选择团队成员时缺乏理性;对于市场定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不足,市场定位在项目风险中占35.2%;创业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27%环境判断风险。
3.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创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团队在初期创业中资金基本来自成员出资,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等问题导致资金筹集成为风险的主要原因,占41.5%。创业园的多数受访的团队成员表示,创业者自身财务运作能力不足,资金投资和利润分配也是重要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创业技能不足,创业园项目团队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调查显示:20家企业均表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因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创业活动遭遇风险。其中本身的技术水平占44.2%,技术运用占33.7%,技术创新占22.1%。由此可见创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创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的金融支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从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等角度出发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解决对策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概念
2005年颁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业务为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人员总数要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要超过30%,科技人员在10%以上。其特性与普通中小企业不同,具有持续创新、快速成长、知识密集等特征的从事高新科技技术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以核心尖端技术为其发展的前进动力,企业的透明度低下以及阶段性较为明显为其特征。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以靖江市为例
截止2012年底,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5家,占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56%,但与全市拥有430家列统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仅占12.79%。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但总的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还有很多问题尚待完善。
(一)缺乏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政府设立了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等这些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且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政府引导机制不明确。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主要起到导向性作用,但目前情况是:政府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有效机制的辨识。
(二)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银行贷款是大多数非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政府和银行这几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规模、实力等方面发展迅速,相应的贷款需求增大,使商业银行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体单一。从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可知: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运作不规范。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金融资本已获准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但创业风险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等原因使其目前尚不能成为创业风险投资主体。
(四)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融资难”严重制约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债券、股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可以形成融资方和投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机制,可以在不同阶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加大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要实现分散风险和信用积累须构建系统性的金融支持体系。合适的金融支持方式、必要的政策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担保体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关键。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江苏省在资金支持方面正积极探索和建立辅助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项目。目前,江苏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有税收减免(2008年以来,国家、省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五年来靖江市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5.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税收减免3.9亿元,占比达到77.38%)、贷款扶持、项目借款、项目拨款等等措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增加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对创业期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并加大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实施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特别是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
(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贷款模式的创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重要的资金来源仍是商业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是商业银行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德国全能型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银行与科技型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丰富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形成紧密的互信、合作、共同发展壮大的合作关系。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对企业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做好主板、中小企业版、创业板市场之间的对接工作。有效解决处于种子阶段和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增强投资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识,促进其成功融资。
【参考文献】
[1]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12)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创业教育 保障机制
1.风险社会的内涵
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也产生和遗留了许多不可见的副效产物,而且这些副作用正变得明显可见,逐渐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发展困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指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社会的危险开始支配公众、政治和私人的争论与冲突。
现代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信任风险等。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对自然生态体系产生了威胁,人类对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导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引发灾害及风险。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世界经济结成一个体系,一个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整个经济体系各个层面的地震,金融危机就因此而引发。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更新了就业观念,导致失业问题频繁发生,由此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削弱了社会的核心凝聚力。近几年的地震、欧债危机、海啸、雪灾、物价上涨等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而且风险的出现通常难以预见和评估,具有全球性和灾难性特点。
2.风险社会下大学生创业的威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两者同步进行,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问题的爆发更加突然、原因更加复杂、充满更多的人为不确定性。早在2006年一次中国学者对贝克的访谈中,贝克就这样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难以规避风险,风险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因素、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相互交织,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仅为2%~3%,致使很多大学生不敢涉足创业。
2.1心理威胁。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是一种艰难的、开创性的活动,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往往能够挫伤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因为大学生成长经历比较单纯,没有遭受挫折和磨难,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大学生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化解与规避风险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低下。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具有很高的创业热情,内心对创业结果的期望很高,但一旦遭遇风险创业信心不足,就容易焦虑恐慌,往往选择退却言弃。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2.2经济威胁。
在风险社会里,经济风险最主要的体现为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11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缩减,大量员工失业。这样的经济环境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威胁,创业机会的识别、资源获取、企业存活的难度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消费需求下降,行业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大,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创业项目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长期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相对缺乏。此外,创业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支撑,大学生最大瓶颈是缺少资金支持,金融危机中的整体经济气候不景气使得融资变窄受限。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中企业每况愈下更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威胁。
2.3社会威胁。
社会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大到环境污染、地震雪灾等自然风险,小到人际关系层面的信任风险,都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蝴蝶效应”。刚刚孵化的企业本身具有脆弱性,创业过程中一旦遭遇自然风险、暴力风险冲击,都可能难以经历风霜雨雪的摧残而夭折。同时,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体验,对创业通常处于理论认识阶段,这样的情况使创业者家庭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普遍不高。一方面,创业者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持怀疑态度,都希望子女毕业后找到安稳的工作不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接纳程度不高,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不足,不愿意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致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3.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威胁,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全程渗透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目的是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实现和持续发展。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四大保障机制(如下图所示)。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发生地主要包括校园和社会,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在校期间以学习和初步实践为主要任务,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和指导激发创业梦想。后期是毕业步入社会后对实践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实现梦想。在大学生创业的全部过程中,学校和政府应该是提供保障的主体,通过心理、金融、社会、法律保障为大学生创业起航提供动力和保险。
3.1心理保障。
早在1970年,Hornaday & 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下面几种心理特质: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1]。所以,创业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影响着创业的选择并决定着创业的行为和目标的实现。
3.1.1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教育。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增多,高校可联合政府,通过专题授课、创业实战模拟、社会企业现场实践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风险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教育学生面对创业风险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风险,正确评价风险,认识和把握风险的特点与规律。
3.1.2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创业过程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焦虑恐慌、失败受挫、否定与怀疑等情绪会时刻伴随着大学生。尤其处在风险社会中,这些情绪会表现得更加汹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教师资源优势,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案,及时疏导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同时,这种心理咨询服务应该保持延续性,即要长期跟踪创业的大学生,直至其创业成功。因此,提供的心理服务跨度可能是从学校一直延续到学生步入社会后,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空白之处。
3.2社会保障。
3.2.1在社会水平上,营造一个创业型社会,包括对创业有更积极的态度和鼓励创业。当前,社会各界普遍不看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创业前景,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深受中国传统职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应着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社会应着力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建立进取创新的文化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进取、勇于挑战人生、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如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引导,开辟一批创业栏目,发表一批研究成果,推出一批深度报道,树立一批成功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创造崇尚创新创业、追求人生价值的社会文化氛围[2]。
3.2.2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创业者在开始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对他们进行扶持和服务,在项目论证、营销策划、投资分析、开业登记、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多方面指导。
3.3金融保障。
3.3.1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基金。针对风险社会特点,政府可联合银行、企业、高校筹资建立风险保障专项资金,制定宽松的信贷政策,为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的大学生提供贴息贷款,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助、补贴等资金的投入。政府也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募集社会资本,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大学生筹措资金开拓渠道。
3.3.2在创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难度更大。要针对高职学生创业实践的实际,降低市场准入标准,简化相关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减免、场地和宿舍租赁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提供优惠政策。
3.4法律保障。
法律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一种长效的、稳定的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4.1建立健全创业所需经济法律规范。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法律保障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事后性,即只有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会依据相关法律规范来调节。而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创业融资、政府财政扶助、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法律制度还付诸阙如。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发生环节提供风险融投资类、政府财政扶持类、税收优惠体系等领域法律法规的介绍。在创业实践路径上,根据现有政策和法律规定,从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两个层次梳理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法律资源,制定明确的政策、法律导引机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或在模拟创业教育实验中清晰辨认商机,避免商业风险和法律纠纷。
3.4.2加大政府行政指导力度。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既需要政府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创业指导等宏观层面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又需要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充分借助行政指导方式,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完备的保护创业教育的政策、有效的运行机制等,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陈柏峰.创业家个性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7.
关键词:创业导向;公司创业;创业机会;影响因素
一、创业导向的内涵
创业导向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早期关于创业导向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创业导向使用的术语不太一致,曾出现过很多与创业导向相类似的概念,如创业风格(Covin,1988)、创业姿态(Covin,1990)、战略姿态(Covin,1994)、创业精神(Wiklund,1999),还有些学者将创业导向看作是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文化(Zahra,1999;Lee,2001),是企业战略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Miller,1983;Matsuno,2002)和战略过程(Knight,1997;Lump
kin,2005)等。
虽然这些概念表述及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其表达的内涵基本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是一个刻画企业创业过程的构念,肯定了创业导向与战略管理和决策过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学者们的大量研究丰富了创业导向的内涵,为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创业导向,笔者系统的整理了学者们对创业导向所持有的观点。
Ginsberg(1985)认为创业导向是指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Rumelt(1991)认为创业导向是与企业创业相关的行为和过程。Hart(1992)认为创业导向包括分析、规划、决策、组织文化、使命感和价值体系等。Naman(1993)指出创业导向包括推动变革能力、创新能力和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能力等。Lumpkin(1996)认为创业导向包括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战略决策方式、创业过程、决策类型和决策制定活动。Knight(1997)与Ginsberg(1985)的观点类似,也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及过程。Wiklund(2003)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战略导向的一种具体形式,描述了企业追求新事业、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Voss(2005)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积极参与到组织和市场变革中的一种行为倾向。
国内学者也对创业导向的内涵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王永贵(2003)认为创业导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精神的实际展开过程。创业导向体现的是企业如何运作,而不是反映企业做什么。李振国(2006)认为创业导向的研究重点是对员工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积极鼓励,通过营造鼓励创造的氛围,不断开发新产品、新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李Z琰(2008)认为创业导向是描述企业开始从事新事业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苏晓华(2010)指出创业导向是一种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在决策、经营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超前行动、承担风险、主动竞争和追求自治。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把创业导向界定为:创业导向是引起新进入的过程、实践和决策制定活动。创业导向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导向,描述了企业的创业行为与特征,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中,是企业立足于自身资源和能力,对创新行为、风险承担及超前行动的高度关注。
二、创业导向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业。Drucker(1973)认为创业是一种行为,其主要任务就是变革。Garnter(1985)认为创业是按照合理的结构和机制来整合各种资源及要素,从而组建新组织。Stevenson (1989)认为创业是勇于寻求、发现并利用新的机遇,而不会受到企业现有资源、创业者过去的选择以及行业经验的限制。Rumelt(1991)认为创业是投入必要的精力、时间和财力,承担必要的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实现个人满足感和收益回报。Hisrich(2000)认为创业是发现并捕获机会,创造新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国内方面,张健(2003)指出创业包括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利用创新工具组合各种资源,发掘潜在机会进而创造价值等。张映红(2005)认为创业是以战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张玉利(2006)指出创业是一种推理、思考和行为方式,受到创业机会所驱动,创业的本质是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创新与快速行动。
总之,创业与创业导向不同,Lumpkin(1996)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与创业导向的差异,认为创业关注的是内涵,强调企业应进入什么样的领域、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市场。而创业导向的研究焦点则是创业过程,是创业概念的过程化,与现实中企业的具体运作相关,强调如何做,是一种对过程的关注。如果以新进入行为来定义创业活动,那么创业可用来描述新进入行为的组成,是一种静态过程,而创业导向则指新进入行为的运作方式和逻辑,是一种动态过程。
(二)公司创业。公司创业作为一个组织层面的概念,来源于创新、战略变化和战略管理文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如方式、行为、过程、结果等)对公司创业进行了定义。Miller(1983)首先将创业的概念从个体层面延伸到企业层面,以企业整体创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公司创业的概念,认为公司创业是与产品、市场和技术革新相关的公司活动。Burgelman(1983)认为公司创业是在内部进行资源重新组合和配置,从而拓展竞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Jennings(1989)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在新产品、新市场上的拓展。Guth(1990)将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创新、开拓新领域、改变经营方式、拓宽经营领域的过程。Zahra(1991)指出公司创业就是在现有公司内创造新事业,或对公司进行战略更新,以提升组织获利能力、增强竞争优势的过程。Hornsby(1993)认为公司创业是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相互作用于突发事件的过程,突发事件是公司创业的先导条件。Chung(1997)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的过程。
Dess(1999)认为公司创业是在现有组织基础上,借助内部创新与合作,产生新业务,进行战略更新,从而带动组织变革的过程。Ahuja(2001)以资源基础理论为研究基础,认为公司创业是整合现有资源、创造新资源,并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行为。国内方面,薛红志(2003)重点关注了大企业创业活动,认为公司创业是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开发新事业、内部创业、构建内部市场和创业型改造等。
总之,公司创业是组织层面的创业。创业导向是公司层面的战略决策过程(Dess,2005),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实现组织目标和企业愿景,进而创造竞争优势。Dess认为创业导向体现了组织层面的态度和倾向,包括机会把握、思维方式创新和创业风险偏好等。他们认为许多快速增长的企业的成功在于正确的创业导向,即分析市场、有目的的选择战略和有效的进入新市场。
(三)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Busenitz,2003)。创业往往始于创业者对某一特定机会的识别、获取与利用。机会与创业者是两个独立的现象,而创业将二者联系起来(Venkataraman,1997)。Casson(1982)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创业机会的认知是一个主观过程。Kirzner(1997)将机会定义为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市场需要,或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与能力。机会本质是一种现存的市场缝隙的状态,而创业是创业者对这些市场缝隙进行填补。Shane(2000)认为机会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而创业是组织识别、评估、开发和利用机会的过程。Eckhardt(2003)认为创业机会是企业通过向市场推出新组织方法、新原料、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 。
总之,创业是创业者在组织里寻找并利用机会的过程(Stevenson,1990)。创业是通过将内生资源与外部机会相结合,并以创新为核心,进行战略更新和组织重构的过程。创业型企业的重要特点是快速持续的增长,为了满足这一特点,创业型企业需要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强创新性和先动性、积极搜索外界环境,从而获取新机会。
三、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试图弄清楚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创业导向活动的发生。Miller(1978)指出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变量和环境变量。Guth(1990)提出了创业导向理论模型,认为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种:环境(竞争、技术、社会、政治)、战略领导者(特质、价值观或信念、行为)、组织行为或模式(战略、结构、过程、核心价值观)及组织绩效(有效性、效率、股东满意)。Covin(1991)提出了创业导向理论框架,系统地反映了不同变量间的关系。认为创业导向存在于一种动态系统之中,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变量(外部环境)、战略变量及内部变量。Barringer(1999)以美国169家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创业强度和战略管理实践进行了研究,发现扫描强度、计划弹性、计划期限、战略控制都能够影响企业创业强度。Dickson(2004)基于7个国家1691个中小企业的数据,认为创业导向是对复杂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因素的战略反应,创业导向与制度环境强相关。国内方面,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而言,国内关于创业导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Tan(1996)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环境复杂性、动态性与敌对性分别与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存在相关关系。Luo(2000)以中国乡镇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外部环境与创业导向间存在相关性。Tan(2001)通过对中国管理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比非创业者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即创业主体特征能够影响企业创业。Luo(2005)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组织性质、制度因素和市场战略是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结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创业导向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创业导向融合了创业理论和战略管理主流理论的精髓,创业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对机会的识别与利用,而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是绩效,即如何通过决策和行为来建立竞争优势。随着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创业导向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将随着创业导向研究对象及研究情境的扩展而继续演化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37-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世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创业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相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促使我国的创业活动日益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大量创业企业应运而生。但事实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创业企业诞生,却又有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创业企业退出市场。造成我国创业企业成活率低和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创业企业在其成长、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有效地识别、分析与控制。纵观目前国内外的学术领域,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创业活动而言,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
2 创业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企业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它是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的,是指处于由孕育期向稳定期逐渐发展和转型的企业,其规模及赢利能力较小,成长潜力与风险并存。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本文以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创业企业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将创业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①孕育期。即从捕捉创业机会到创业企业创立的阶段,创业企业实体的成立则标志着孕育期的结束。②求生期。求生期指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试销的过程,是将创业设想转化为一系列创业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逐渐成型的过程。③扩张期。该时期是由产品试生产和试销向产品规模化生产并日益被市场接受的过程。④稳定前期。这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销售业绩和管理水平都逐步趋于稳定,其市场地位也趋于稳固的过程,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企业向成熟企业过渡前的关键时期。可见,上述四个阶段正是创业企业积累资源、增加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进过程。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也将各不相同。
3.1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和用资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遇到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将陆续获得现金流入,规模和影响力都将不断扩大,则其筹资风险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产生的原因为:第一,创业企业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缺少参照系和经验,导致企业的筹资计划和融资策略制定缺乏一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进而造成创业企业的筹资风险;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二板市场的不成熟是我国创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
(2)用资风险。创业企业的用资风险通常突出表现在求生期和扩张期,该时期的创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如果资金使用分配不当将引发资金风险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方面由于资金结构和资金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用资风险。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也将致使创业企业承担一定的用资风险。
3.2 技术风险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和技术再创新风险三方面风险。三种风险虽同属技术风险,但其中技术风险出现的时间段不同,且不同时间阶段所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技术研发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突出表现在创业企业孕育期和求生期,此时期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开发经验,导致技术的研发能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研发经验不足,创业企业经常遇到因设计方案不合理而造成后期研究工作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最终造成技术研发工作无法继续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工作前通常疏于技术检索,当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或结束后,才发现研究成果早已经申请专利或上市,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2)技术应用风险。当创业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后,技术研发风险逐渐降低,但技术应用风险则应时而生,具体表现在:①技术适用性风险。如技术使用环境、资源等条件较苛刻,操作复杂,功能过剩或不足,与相关技术不兼容等,都会使技术因适用性较差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②技术可靠性风险。技术的不可靠将导致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稳定,如产品技术性能不过关或次品率过高,造成创业企业因产品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或不被消费者接受而面临危机;③技术流失和替代风险。由于缺乏技术保护意识,创业企业通常面临技术外泄或被模仿的风险。
(3)技术再创新风险。当创业企业逐步在技术和管理上逐步趋于成熟时,技术再创新风险将可能随之产生。在稳定前期,创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企业容易陷入安于现状而疏于在技术广度和深度的再创新或不愿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的状态,不能以动态的目光和思维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最终造成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危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3.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在创业企业的求生期就已产生,在扩张期达到最大。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和市场潜力成长风险依次凸显。
(1)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在创业企业求生期,产品研发结束后,需要将所生产的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创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市场知名度等特点,其产品在进入市场并试图让市场所接受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或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进一步演变成市场准入风险。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开拓经验的欠缺性,创业企业还要受到因市场预测的不准确而产生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加强,扩张期的创业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由于消费者认知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高、竞争能力较差,创业企业在此时就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竞争,产品质量、性能等指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决定了创业企业市场竞争风险的大小。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要面临现存的成熟企业和新的竞争者出现所带来的竞争风险。
(3)市场成长风险。市场具有潜在性与待成长性,创业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快速扩张,就得不断地发掘市场潜力或开发新的市场。与技术再创业新风险一样,当创业企业发展到稳定前期时,往往由于资金、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或惰性的产生,使得创业企业无法继续进行新的潜在市场的开发,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企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与生产水平将无法适应市场的成长速度,将导致创业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成长风险。
3.4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创业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导致创业企业一直面临着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人才获得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1)人才获得风险。相对于成熟企业,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人才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创业企业在招聘各类人才时会面临难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压力,招人难度加大,使得创业企业在运营上要承担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2)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是我国创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常见的风险,尤其在企业求生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良好的组织结构关系可能因为核心人才的流失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也将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吸收和培养的人才一旦流失,将导致创业企业在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再次,掌握核心技术或客户等资源的人才流失,可能造成技术开发延迟或技术外泄,甚至使创业企业因人才流失风险而遭受巨大损失和致命打击。
3.5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贯穿于创业企业始终的主要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创业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由因创业者和管理团队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和由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组织风险两部分组成。
(1)能力风险。创业者和管理者是创业企业的关键人物,其能力的高低和经验水平直接关系着创业企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和管理风险的大小,尤其在创业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能力有限,相应的能力风险则较大。能力风险在创业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风险、业务能力风险和协调与整合能力风险。
(2)组织风险。创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成立之初通常伴随着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效率的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组织风险将对创业企业实施高效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在创业之初的孕育期,创业企业通常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组织的层级结构也相对较为模糊,经常出现多头领导或责任不清的现象且组织的灵活性较差,这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管理上的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组织趋于稳定,但当创业企业发展到扩张期时,企业规模和产能都将迅速扩大,其组织结构将面临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和发展需要的风险。
4 结 论
本文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我国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中风险类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创业企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可将创业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②创业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主要面临着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且各种风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呈现不同影响和变动趋势。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也应以创业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88-93.
[2]成春,贺立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6-140.
[3]宫雅卓.论创业企业的分段风险投资策略[J].科技创业,2003(9):63-64.
[4]谢胜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增刊):230-233.
[5]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辨识与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32-135.
[6]周荃,徐健.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创业,2006(9):41-44.
[7]张云.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1):106-107.
[8]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9]Bobo,Jack.The Business Life Cycle,Life Health and Financial Service.IMI.2001(5):23-28.
[摘要]大学生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自我创业能力评价不高,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
关键词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刘卫民(1974-),男,广东南雄人,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层创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78)、2012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三角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好则社会祥,农业强则基础稳。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创业干事的空间,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非常匮乏,这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也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难题,亟待破解。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创业”这一概念,他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起来,掀开了创业研究的序幕。发展到今天,创业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人也包含了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不仅是创办企业也包含了发现机会、追踪机会和捕获机会的过程以及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创造和实现价值或者使价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动创业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毕业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特别提出须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华大学发起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起点,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与实践。
对创业能力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即意识层面、行动技能层面。意识层面也就是首创和冒险精神,行动技能层面涵盖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创业能力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根本的,具有复杂、协调特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是知识、经验、技能经过综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将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创业能力之基础,创新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核心,社会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关键。有的学者提出创业能力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个性倾向和个性特质紧密结合,具有创造性特征和自我实现性质的行为操作方式。还有的认为创业能力应包含三种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其中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利用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尤为重要。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类别的角度认为创业能力可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识、责任意识、心理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追踪农村市场或者农业领域的商业机会,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农村资源、农业优势有效结合,带动和引导农民共同致富,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案例更少。为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农业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本文调查了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几所在校大学生,涉及资源环境学院、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工程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调查分为4个部分: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具体结果如下:
(一)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
通过调查发现,80.3%的被调查者选择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10.4%的人选择兴趣一般,9.3%的人选择不感兴趣。70.9%的大学生曾经想过毕业后去创业,16.5%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12.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7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1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73.8%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20.7%的大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仅有5.5%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学生曾经参加过大学举办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或者创业计划大赛,36.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有浓厚兴趣,创业热情较高,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希望学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
调查结果发现,有48.6%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不太了解,34.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了解,仅有16.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33.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比较关注,48.1%表示偶尔会关注,18.1%表示基本不关注。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8.3%的人选择愿意去农村基层创新创业,31.2%的大学生表示等农村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60.5%的大学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在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中,32.6%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30.2%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动机是为了出名,帮助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28.3%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发财致富。总之,目前大学生对农村基层了解和关注不多,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
在被调查者中,有68.2%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一般,14.6%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差,12.9%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比较好,4.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很强。在问到能否胜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团队时,54.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把握,30.5%的选择不能胜任,15.3%选择可以胜任。48.4%的大学生对农村基层自主创业的前景选择不好说,38.7%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学生选择自信。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应具备的能力选项中,各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人际沟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团队合作能力(73.6%)、发现机会的能力( 71.9%)、创新创造能力(70.4%)、承受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组织管理能力(68.6%)、投资理财能力(67.8%)、学习能力( 63.4%)、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58.9%)。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自我创业能力时,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难以胜任,高校需尽快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59.6%的大学生认为去农村基层自主创业比在城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23.3%的大学生认为二者风险压力差不多,17.1%的大学生认为在城市自主创业比在农村基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在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中,不同的选项占比分别为:农业项目创业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脉资源(81.5%)、农村基层优惠政策不明显(80.1%)、农村高素质人才少( 79.5%)、农产品销售风险(77.8%)、缺乏农村实践经验( 73.4%)、农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创业希望得到的帮助中,不同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创业资金支持( 82.4%)、农村基层创业政策倾斜( 80.6%)、创业能力训练(78.3%)、农业创业知识培训(75.8%)、农业创业项目实践活动(72.9%)、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 70.6%)和创业孵化场地(67.5%)。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创业存在一定风险,包括创业资金不足、农村优惠政策和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人才稀缺、实践经验较少等,影响了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
三、培育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自信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怀有浓厚兴趣,渴望获得创业知识。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整合和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开放,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内容,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不同的专业视野解析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尤其是加大针对农村、农业创业项目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生态环境,在师生平等互动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能力。
由于农村观念落后、条件艰苦、环境一般、经济较差,大学生对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自信心明显不足。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还未将对大学生服务“三农”自信心的培养上升为职业理想教育的层面与高度,缺乏对大学生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析农村基层创业的优势和不足,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赛等方法,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精英,成为影响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让大学生觉得到农村基层创业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甚至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的相关学分才能毕业,对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科技创新的研究、创造和发明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实验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农业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山区农业机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制作大赛、科技讲座咨询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创新创业和学习探究上,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团队合作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资金、项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学科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室公共平台,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并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的创意、设计、点子或者一个想法很可能就真地变成了现实。此外,高校的教师大都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让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工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以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技能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需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投资理财能力等。要提升大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模拟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论坛、参观农业企业、企业实训、课程实习、兼职体验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有效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实践知识。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社团的许多大学生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将创业实践活动与大学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政策的推广,锻炼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支农、支教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关注农村现实,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积累农村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到农村开展访谈和调研,了解当地农村具有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不足,与农民坐下来分析现状,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改进的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学生通过走进农村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听到和体会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才能改变他们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观望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农村基层创业并不难,而且创业机会也不少。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和信念,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基层创业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与孵化基地为推手,强化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
高校要挖掘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农业龙头企业,感受现代化农业的气息;让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增进对农业的感情;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创业讲座或者报告,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可聘请农业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涉农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的初创项目可以先实践1年~2年,过渡期不断完善后再走向市场。相当于让大学生先在游泳池学会游泳,再去大海搏击风浪,增加创业的成功率,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能力。项目在孵化基地期间,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创业风险,提高受挫折抗压力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创业初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或压力,尽快适应环境,敢于吃苦耐劳,坚持创业梦想并且勇于承担风险都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孵化失败,请专家帮助学生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对其他在校的学生也有积极作用,让他们看到创业风险和懂得如何防范创业失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未设立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组织体系不匹配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1%的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中有25%的企业从未考虑过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或部门;有21%的企业认为企业组织没有该方面的职能,需要变革和重构。由于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中小企业往往处于高财务风险状态,没有建立财务风险管理部门或机构,将使得其难以有效应对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意识淡薄 与企业不匹配的组织体系势必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相关调查结果也指出,即使有一半的企业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有九成企业建立了或正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但其每年对风险管理效果的检查不足,无法保证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持续有效。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较淡薄,组织体系建设问题更容易导致企业忽视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效果检查态度不积极,财务风险管理效果检查得不到保障,容易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
(一)借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建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COSO于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目前风险管理领域最具权威的文件,它提供的是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对小规模企业同样适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同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完全可以借鉴企业风险管理原则、方法、流程。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当借鉴COSO 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相适应的组织体系。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包括“四目标、八要素”,将风险管理“八要素”按照静态和动态划分,可以分为组织、信息、流程三大体系。其中,组织体系包括内部环境,信息体系包括信息与沟通,流程体系包括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和监控,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目标,三大体系”,其中,组织体系是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持续繁荣昌盛的企业,并不总是最强大的企业,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随着市场和客户的条件的迅速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应随之变化;竞争环境的加剧,经营战略也应随之变化。此外,除非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工作与经营战略的评估及制定工作紧密地衔接,否则企业风险管理的潜力就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面临新的变化,企业风险管理也难以适应,已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成绩的企业仍然应该定期评估其风险管理能力,适时调整其组织体系。
中小企业总是处于不同发展变化状态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和财务管理目标动态变化,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也应随着自身状态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业务构成、总体规模复杂程度不同,使得其组织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生命周期不同而适时调整。因此,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同特点,借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选择和建立简化又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动态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构建
(一)初创期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显著特点是重点突出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占领市场,使企业迅速成长。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团队规模很小,企业管理人员经验少,企业大多采用的是创业型组织结构,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对下属实施直接控制。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高度统一,两权集中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学者谢志华认为,两权集中能有效发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企业所有者即决策者获得的内部信息最充分,不存在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也应该是最有效的,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企业不需要也不必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任务可由专职人员承担,但风险管理任务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二)成长期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透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各个部门,企业更多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通过集中单一部门内所有同类型的活动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财务风险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进行管理控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与相关信息的沟通,以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此时,中小企业应当开始逐步尝试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等决策和内部控制机构,直接领导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日常活动可以是创业者本人进行管理控制,也可以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如财务经理,委派其对企业日常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
(三)成熟期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其所在行业利润逐步降低,导致其常常进行多元化经营,内部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剧,财务风险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企业应当正视公司治理问题,发挥公司治理,特别是规范的组织体系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而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通常也掌握较多的资源,有能力建立而且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董事会就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下可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总经理就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设立专职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财务风险管理职责。
(四)衰退期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若不调整其企业战略,企业必将步入衰退期。衰退期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广泛波动,进行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可能由于多元化经营而成功转型,现金流趋于平衡,但也可能受到多元化的拖累,消耗企业宝贵的现金流,加速企业的衰退。由于中小企业已经在成熟期构建了比较规范和完善的组织体系,随着企业步入衰退期,其面临的风险逐步加大,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加强组织体系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在财务风险的控制中起领导作用,关注企业相关政策的执行过程。
总之,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小企业在经历由初创期到衰退期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应该是适应其特点的。如果要求中小企业像大型企业一样在初创期就建立规范完整的组织体系,那么边际收益明显小于边际成本,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在企业逐步进入成熟期时,初创期简单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已不能适应成熟期的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此时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成本很低,但其中忽视了机会成本,其边际成本仍然大于边际收益,不能被接受。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中小企业组织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Adizes 著,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凡林:《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卢凤菊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如风险因素、折现现金流量、比率评估都无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做出准确预测和价值评估。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在不确定的特征,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能更好地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的特性,有利于实现风现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物期权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新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时不我待,意义重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成长性,新兴产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成长预期,发展速度一般快于传统产业;二是新颖性,技术新、形态新、结构新(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三是不确定性,因为用户的需求市场条件、未来的进步等尚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新的业态新的技术能不能形成规模,能不能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前期的高额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传统的信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实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定位与功能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而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准确的估计可以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缺失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投资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比率估价法等,本文主要介绍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比率估价法在战略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因素评估法
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方法,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权重比例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的高低次序,并评估与项目价值的联系。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生产都要面临各种投资风险,而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其风险特征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需要较多的人为判断,这对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估不利;而且风险因素评估法的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而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它的许多数据都需要预期而无历史数据可查,且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因素评估法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作出准确的预测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二)折现现金流量法
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 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的,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其核心是净现值法(NPV)。 所谓净现值是将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分别折现而得到的净现值。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其未来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经营失败,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就要选择放弃,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次折现现金流量法从项目开始时就开始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折现率对未来各年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新兴产业的新颖性决定了很难对未来的现金流其准确的预测;最后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具有隐形性,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法无法准确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项目价值被低估,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
(三) 比率评估法
比率评估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对于经过综合指标计价法评价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进一步进行评价。其中,市盈率估价法是评价风险投资项目的有效方法。市盈率以企业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该企业的价值,即:
修正的市盈率=可比企业实际市盈率/(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很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可比企业;而且市盈率指标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增长能力,也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所以采用比率估价法也很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
三、实物期权法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很难适应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运用实物期权法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1977)在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出的,他提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就等于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之和。净现值部分可以运用传统的净现值法,实物期权价值部分可以运用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更加符合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给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机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即:投资者获得了一项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创造了机会。在投资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执行期权,否则就不执行。这样即使前期投资不产生现金流,也为后期的投资创造了投资机会。
(二)有利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新兴产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而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会低估企业的价值,运用实物期权法,新兴产业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使得企业拥有了一种在未来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放弃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企业考虑这些权利时,项目的价值就能公正地体现出来。
(三)能更好地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新兴产业一般有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处阶段的总体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后期,对种子期投资的金额仅为10.2%,投资项目仅占19.9%。这说明在种子期风险比较大,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也比较困难,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经验判断,这样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估就会不准确,忽视了项目后期投资者的选择权,而实物期权法考虑到了各个阶段投资所具有的选择权,这样更能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预测新兴产业的价值。
(四)有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由未来的增长权决定,而不是由现在的现金流所决定。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某种专利权或者进入市场的潜力。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忽视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使得投资者低估了项目的价值,导致投资者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不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实物期权方法正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相吻合,这不是对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如果能同时正确的使用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张晓原,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数据显示,由白领、公司中高层组成的新卖家群体比例有大幅上升,从原先不到1%增长至3%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卖家大多分布在沿海等出口依赖性较高的经济区域,也是最先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群体。创业者的思想、观念往往通过失败才能领悟并改变,创业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创业的最大障碍就是把创业太当回事,看的很复杂;以至于犹犹豫豫、患得患失,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创业的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你采取行动的速度有多快。先于别人抓住机会,会使你比别人更容易生存下来,并进而赢得发展。
初次创业暗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不同于二次创业(或内部创业),初次创业很可能资金也不充分、资源也不完备等等因素会大大降低了初次创业的“免疫力”,经营风险也就容易找上门。那么,初次创业主要有哪些特征性风险需要注意和有效规避呢?
1、规避现金流周转的风险
创业时,因资金准备不足或资金占用因素导致的资金暂时断流,甚至给员工发工资都成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最令创业者被动。毕竟,作为创业者来讲,你是用现金来购买设备、发放工资、缴纳税款、支付账单的。所以请把创业思考的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必须的资金投入、提高销售周期,特别是尽快获得可重复增加的收入方面。钱花光时你就玩完儿了,只要你手里还有钱,你就没有出局。
所以,如果你想创业,就要面对现金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使现金周转成为良性的。从中发现市场存在的创业需求,看看自己能否用新的方法去满足这种需求。仔细观察身边的消费需求,看看自己是通过选个新地方还是换种新方式来实现这种满足,遵循“现金流至上”的需求,你的创业也就能够顺利开始。至于创业达到规模化的问题,等你有了足够的现金再来考虑升级也不晚。初次创业必须确定利润模式,必须找到利润点,要有明确的利润来源。
2、规避创业团队人事危机风险;
受经济危机风潮的影响,创业过程中来自合伙人、股东、员工的人事危机,包括退伙(股)、“跳槽”、利益纠纷等等。人事风险不仅仅表现在使创业组织不能正常运行上,还表现在当雇员不能为创业企业所用时,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挖创业企业的“墙角”。现在开始的创业者往往要想方设法组建一支豪华的创业团队。而有些大公司出来的人,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并不是白手起家的最佳拍档。相反,那些年轻、便宜、渴望工作的人,那些上手快但并不一定有全面经验的人,那些下岗对工作机会异常珍惜的人,都是创业起家的最佳拍档。
所做的就是如何把创业团队人员凝聚在一起,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充分地调动起来;毕竟,创业需要的是行动力,而不是一大堆吵闹不休的想法。并且,创业者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初次创业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以此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使企业运营事半功倍。
3、规避合理政策和决策带来风险
创业者如果不懂得相关行业政策和自己所从事产业的相关政策,在创业过程中不善于把握和运用好一些优惠政策,无异于盲人摸象,会走不少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这样带来的风险是“硬伤”。政策允许范围的业可以创,而靠走关系,“打擦边球”的做法毕竟不会长久。诸如国家及地方性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但最大风险还在于临时性、突发性出台的政策法规,对创业企业的打击似乎更大。决策风险是不同的决策方案有不同的机会成本,以及不同的机会风险,因为害怕出现某种决策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不敢妄下结论,越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在此,需要告诫创业者的是,尽可能避免创业中的决策失误率,尤其是战略方向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正确的事,然后把事情做正确”。
4、规避忌痴人说梦不切现实风险
创业需要创新,但创业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而不是盲目自大地臆想,痴人说梦。总是将创业理想化,将创业前景想得过于简单和乐观。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在做没有人做的事,或自己在做别人无法赶超的事,这样所担当的不切实际的创业风险一旦变成现实,打击将是致命的。如果想创业,就要面对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市场存在的需求,看看自己能否用新的创业方法去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是要不断的去实事求是的进行创业,而没有经过认真酝酿,便心血来潮地开始创业行动,看别人干赚钱,于是自己也要干,不考虑自身的素质条件或时机是否成熟,执意模仿与跟随,这样的创业结果将会对于创业者来讲成功的机率也比较小,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最后导致不仅同行不买账,而且消费者也不买账。创业需要激情但不需要冲动,创业需要脚踏实地的去一步步实现,而不是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5、规避产品项目和市场营销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这是创业过程中较为核心的风险因素,如更强势的竞争对手出现导致竞争加剧,市场形势变化。市场是检验创业项目与产品优劣的唯一地方,市场营销在创业过程中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如果产品选不好,项目选不好,营销能力再强无异于自掘坟墓或自断后路;而如果产品或项目都很不错,市场营销能力欠缺,这样所形成的创业风险则会伤及创业行为的本身。为谨慎起见,创业者可以先选择一个较小规模的市场试销售,根据市场反馈,对产品和营销计划进行修正。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你可以加快市场进入的速度,以尽快获得现金的流入;同时你也能了解到客户需要你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况且,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完美,相反只会产生更多不需要的功能。
创业中的市场营销就是创造顾客需求的事业,更直接地把握更多的消费者需求,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快速反应,找到满足市场需求及变化的办法来。
6、规避短期诱惑和盲目扩张风险
如果创业者心猿意马、三心二意,总是无法抵御来自市场或合作伙伴的利益诱惑,形成“过把瘾就死”的行为,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此外,创业者或者是因为目光短浅、行为短期,总是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甚至搞一些欺骗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员工的小伎俩同时,也等于是在欺骗自己。初次创业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不同于二次创业(或内部创业),至少二次创业是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与经济增长点,并且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资源的积累,而不是靠耍小聪明、小伎俩取胜于市场和消费者。
当业越创越大时,诸如企业规模扩张、经营领域扩张、项目扩张等方都同样存在着风险,如果扩张很盲目,不能与企业能力、市场需求合拍,是极其危险的,对此,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7、规避创业中制度资本风险
创业初期,几乎是没有制度可言的,也就是一个老板带十几个或几十个员工艰苦创业,甚至吃住都在一起,那时候,整个公司真的就像一家人,所有人都跟着老板兢兢业业打拼,彼此也没有严格的上下级观念。如果创业团队超过百余人,大家感觉成功在望时,就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一是明确流程,二是为了保障各级功臣的权力与利益。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因为权力和利益而来的明争暗斗;企业里面,小道消息忽然盛行起来,人与人之间开始拉帮结派……
这时,团队中的人和事会自动的适应环境,并使错误合理化。这样的公司制度就不是资本概念而是成本概念,制度不是在推进公司向前进,而是制造复杂、掩饰错误,甚至压制优秀、打击辛勤工作的人。创业者为此类风险将会付出更大一块成本。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教育,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重视,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重点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包含了社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社会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大学生要开展创新创业,必须要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只有充分了解了创业相关的要素,备足了创业的功课,才能少走弯路。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各种能力,通过了解创业的各种必备条件,掌握创业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管理决策和领导能力,这样有利于他们结束大学学业,步入社会之后,能够独立地真正开展创业,不至于和社会发展不想融入。
然后是可以加深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更要引导他们加深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大学生毕业后还是要步入社会职场,他们想要创业,就必须认识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清楚掌握创业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而不是后面我们即将要提到的肆意创新、盲目创业。
最后,加强实践模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创新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运作,通过实践模拟就可以解决资金和人力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试着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然而当前,许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了理论教育的层面,这一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和实施。这也是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行成科学的创新理念和创业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些尖锐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一方面,很多地方和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虽然对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家长可能并不会让他们在校期间就开展创业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同时,鉴于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条件,也导致创新创业没有良好的环境。
2、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方式不当,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近年来才提及,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可寻,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自身没有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入了解,仅仅依赖于一些传统的认识,四处收集星星点点的课本知识,未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更不可能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了。
3、许多大学生盲目跟风无明确目标,创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造成人力物力损失。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和宣传,也有很多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创业的大军当中,但是这些人员当中,有很多并没有对创业进行分析和评判就盲目地开展,不管项目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没有开展创业前的调研和学习,有些甚至亏的血本无归,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
1、加强学习,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改革。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这就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关注和利用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方针政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有序化和规范化。
2、加强指导,针砭利弊。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在给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仅要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更要教会他们全面地看待创新创业,不能仅仅看到创业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成功,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创业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例如资金困难、创业风险骤增等各种困境。
3、强化教育,端正心态。大学生创业的首要目的,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要追求金钱和盈利,然而,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跟大学生们直接打交道的一线辅导员,在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就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开展创新创业,更多地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素质作为首要目的,引导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想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尤其是承担如此重要责任的当代大学生。此外,创新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昌盛长久的立足之本。必须要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且作为重要内容来开展,从而推动创新创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妍,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8)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及特点。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它是指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以权益资本(或特别债权)的形式,把资金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或创业项目(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期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后退出,从而取得高额资本回报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风险投资具备以下特点:
1、高风险、高失败率、高回报率并存。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2、风险投资是长期性、阶段性投资。因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故而从投资到退出往往要经过数年的时间,这其中又将投资分若干阶段投入企业。
3、风险投资的管理者在投资之后与企业的管理仍有持续联系,为企业提供财务规则、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帮助。
4、风险资本的再循环性。风险资本运行方式的特征是“投入―增值(或清算)―回收―再投入”,而不像一般投资是以间断的方式进行投资。
5、风险投资活动需由一批专职精干的风险投资家来运作,投资的对象和时机不同于一般投资或银行投资。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我国的风险投资活动从1985年开始,因经济体制大环境不配套,并没有真正起步。1996年后我国对风险投资进行了又一次尝试,但投资的对象多数为已经有一定发展历程的企业,不是风险性投资。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政府是投资主体;政府对风险投资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家缺乏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中介机构不够健全、运作模式不尽合理,不能形成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我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利用高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提供高技术劳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特点:
1、高投入性。这是由高新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特点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所决定的。
2、高风险性。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长期性和市场性决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财务风险、扩大再生产等。
3、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旦成功,它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
4、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安全。
5、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由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信息业、新材料产业及生物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还较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竞争能力较低。(2)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3)企业规模小,研究与开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4)企业发展后劲乏力,技术优势丧失快。
三、风险投资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风险投资是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家在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同时,更帮助所投资的企业经营管理,参与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等。风险投资追逐高风险、获取高回报并在运作中不断分散、化解风险的特征使其与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的特征不谋而合,从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风险投资是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风险投资资金雄厚、使用时间长,短期内无偿还责任。
2、风险投资的项目相当分散,可以规避投资项目的高风险。但是如果某一项目获得成功,则会带来巨大收益。
3、风险投资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期注入资金,而在稳定发展期逐步转让,资金周转较快。
4、风险投资商由于关心自己的投资,必然会竭尽全力帮助投资项目获得成功,能提供给企业迫切需要的管理资源、市场经验、经营策略以及其他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催化作用
1、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在研究与发展阶段起关键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初创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使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只有风险投资才可使高新技术产业在研究与发展阶段得以顺利进行。
2、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拓与成长。经济学家把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用一个公式表示,即若科研费用为1,则进入中试阶段需投入10,进行大规模生产则需100。当项目研究与试验成功需投入规模生产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由风险资本提供,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推动。
3、风险投资具有制度创新的催化功能。风险投资敢于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所以能有效激励创新。
4、风险投资使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由于风险资本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使产品附加值提高,更新速度加快。
5、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增加了活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呈现多样化,使融资渠道增多,融资量增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6、风险投资带动私人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风险投资因其高收益性,使得它成为风险偏好投资者的一种较好的资金运用方式。
(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发展风险投资;反过来,高新技术产业为风险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带来经济效益,若相互分开都会成为孤立的个体,难以长久地良性循环发展。
1、风险投资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分担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反过来能够给予风险投资高收益。由于风险投资有很多投资者参与,所以对单个投资者来说,其分担的风险就小得多。高风险同时也包括高的获利机会,一旦风险企业获得成功,风险投资公司就能够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2、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增加了活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反过来又可以促进风险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出口――证券市场的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也存在互相制约的一面。当风险投资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的素质和运行机制等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1、风险偏高,投资收益难以实现。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等原因,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风险项目成功率较低。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权退出机制,而我国风险资本很难找到合适的退出途径。
2、我国风险投资人才匮乏,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不健全,一些风险投资企业动作不规范。例如,一些证券机构对“高新技术”概念进行了一些炒作,这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泡沫成分。
(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由于以上障碍,导致风险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因缺乏风险资本而没有得到应用。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资金总量不足。
2、投资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开发投资。在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投资的比例是1:10:100,而我国为1:0.7:100。我国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3、缺乏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
4、中介机构的缺乏。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使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因投资项目信息不足而使资金的供给方与项目的供给方之间难以匹配,同时造成信息披露机制和渠道效率较低,对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的评价成本过高,这将抑制个人资本参与产业风险投资活动的积极性。
5、缺乏有关法规。现行的法律,如《公司法》有的规定不符合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实践。
6、缺乏健全的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范围十分有限,大量非上市公司的资本交易还未形成规范市场。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地方政府提供风险资本,启动风险投资业,引导社会资金风险资本化。发展初期,由政府提供风险资本,不仅可为高新技术发展承担风险,而且通过树立成功的风险投资典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可使我国风险资本积累不断增加。
2、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业发展提供动力。优惠政策,如风险资本所得优惠、风险投资资助、风险企业所得税减免、国家担保贷款等。
3、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合风险资本变现的通道,即有比较畅通的退出机制。我国政府已经通过建立二板市场、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和企业兼并制度,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培育,建立正常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因公司上市条件苛刻,使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间周期过长,不利于创业基金资本的流动和再投资。因此,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或建立第二股票市场是促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创业基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