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发展需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内容摘要:从农村金融体系应发挥的有效功能角度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应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又要有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商业金融为主,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机构多样化的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则是约束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庞大的城市金融体系相比,我国的农村金融还相当薄弱,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几经变迁,虽然形成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分工协作的制度安排格局,但实际上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内耗大、功能和作用出现萎缩、农村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提升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功能,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利益、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原则
衡量一种组织体系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与社会的现状相适应,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样,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应该体现在它与我国农村现状的适应性问题上,要求与我国农村特定的经济形态、交易方式和经济结构相吻合,并以此达到效率性、稳定性的目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
金融组织体系应与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相适应。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来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社会分工及其细化程度、市场规模和交易方式大不相同,对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必须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与货币信用程度较高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相适应。
金融组织体系应与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必然要求市场化的现代金融制度结构与之相适应。就金融机构体系而言,它必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具有货币资金商品化、金融实体法人化、金融调控间接化和金融行为规范化的特征。
金融机构体系应与经济运行结构相适应。为了促进经济有效运行和增长,金融组织体系应根据不同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实行分层次的组织运行结构,并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调节资金的运行,以实现不同区域的资金优化配置和有效运用。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路径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就农业内部结构看,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所有制结构看,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份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多元化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已稳定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且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特点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多层次化是指在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特点在农村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融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其他金融业务上也有新的要求。援引适应性标准,参照国外农村金融机构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应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又要有为农民、农户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机构多样化的复合信用型的农业金融机构体系,即由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民间金融等多元性质的金融机构组成。(一)大力发展农村商业金融体系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组织的架构要与经济架构相吻合,随着经济主体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农村金融组织必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才能跟上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所以从总体上说,商业性金融机构应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首先,有关部门对中国村庄农户实地的调查显示,农民不仅能够承受商业化金融的利息,而且,其还款率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大大超过农村的非农企业。其次,地方性商业金融,工作人员都是本乡本土,只要有合理完善的约束管理机制,完全能解决管理和监督成本较高的问题。再者,农村经济不仅仅由农业和农户组成,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和商业企业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长。因此,大规模的金融需求,为商业化的金融组织进入 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合作金融是现阶段农村的市场需求
合作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通过为其成员提供社区化的、互(非盈利性)的、数额有限的金融服务,目的是通过资金联合使资金实力弱小者之间实现互助。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合作金融组织的社员普遍是经济上的弱小者,他们投入的资金有限,相应的合作金融的资本规模较小,其服务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成员范围之内。就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把完全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形式引入农村,那么,由于银行资本逐利的本性,困难群体将很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如果农民、农户没有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为其服务,则大量县域金融市场的真空,就可能为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灰、黑色金融去填补。对农村分散而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民来说,通过自愿的联合实现资金互助是一种必然选择。就现阶段来说,对于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我国现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办社宗旨是服务于“三农”和入股社员,客观地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入股的农民为服务对象,在资金使用上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低的矛盾;而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级法人,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在经营上比其他商业银行有更大灵活性;且其网点众多,市场主体分散,最能便利地为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合作金融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
作为弱势产业,农业信贷的低收益、高风险的矛盾突出,靠商业银行和合作信用机构的力量,难以满足农业对信贷资金的需要。为了解决农业金融吸引资金水平低和能力差的问题,为保证农业资金的充足供给,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并参与农业金融活动,设有官方农业金融机构,对农村公共设施、农村环境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给予支持,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已承担起这份职责。下一步要解决的只是如何更好地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问题。
(四)民间资本的有益补充
由于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论公益还是赢利,农村金融服务都存在很大的市场缺口,民间的资金融通客观上为农村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条件,农村普遍存在着三种不规范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一是自发的民间借贷,其形成基础是个人间的亲缘、友情或邻里关系;二是为解决经营资金而进行的自发民间融资;三是以基金会、互助会或其他行会等形式存在的有组织的融资活动。由于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发育层次低,运作不规范。其实,仅从防范金融风险考虑,而将民间金融组织全面封杀,未免有些偏颇。我国的现状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一律禁止“民间借贷”既行不通,也于国于民不利。对它们要做具体分析,在合理划分正规金融机构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应规范和培育现有非正规机构,可以考虑放松对民营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限制,从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入手,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管,使其公开化、规范化营运,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4)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有了钱,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相比较之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趋势,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整体水平较差,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安全状况欠佳,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且分散度大,市场监管难以奏效,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1998~2008年)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逐年递增。尽管如此,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水平,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急需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增加投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金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
关键词:农村水利 饮水安全工程 自来水工程
一、农村水利发展状况
农村饮水工程作为农村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呈现出如下趋势,即从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再向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其发展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能够确保饮水水质达标
造成农村饮水水质不达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自然因素。在形成的农村饮用水中存在严重超标的有害物质、化学元素,如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氮等含量超标,造成不安全饮水。其二,人为因素。农村地区人口众多、饮用水源分散、保护难度大,加之农民对水源的保护意识淡薄,使得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农药化肥对水源造成严重污染。而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能够统一规划供水、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水质检测,有效解决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2.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饮水设施以传统的分散式供水为主,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不仅影响着农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还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想法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实现农村集中供水,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供水服务,从而提高农民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
3.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能够推进城镇化建设
农村自来水工程的建设,能够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异,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供水服务,同时,农村自来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农村水利发展,完善了农村水利基本设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4.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能够规范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
大力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有利于构建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农村饮水工程可持续发展。首先,农村自来水工程的规模化建设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农村自来水向城市、工业园区供水,能够促进以城带乡发展,并且实现以工业用水反哺农村居民用水。再次,农村自来水工程以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主,有利于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主体责任,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的问题。
5.农村自来水工程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农村用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农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则是农田灌溉用水。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都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双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农民的节约用水意识较差,同时,相应技术和管理工作也不到位。而通过农村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合理用水和节水的意识,而且还能通过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这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此外,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还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思考
1.需要解决水厂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目前,由于农村的大部分居民都进城务工,从而使得每户的人口越来越少。但水厂的实际供水规模却是按照农村的人口总数进行设计的,从而造成了供需之间的差距较大,由此导致了水厂的整体运行成本偏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采取合理规划、分期施工的方法对水厂进行建设。首先,水厂在设计供水规模时,应当根据当地居民的饮用水需求来确定水量标准;其次,要合理确定水压标准,进户的水压既不能过高,也不得过低,在具体设计时,应当达到95%以上的用户自由水头在4-15m之间,供水管道的安装也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再次,为了既降低水厂的运行成本,又能确保农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可以制定合理的供水时间,前提是每日供水时间不得低于6h。
2.需要解决自来水入户率低的问题
大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用水习惯的影响,对自来水工程产生了抵触情绪,易造成自来水入户率低,这也成为了阻碍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加大自来水入户的宣传力度,稳步推进自来水工程建设。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居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自来水工程带来的好处,提高对自来水工程的正确认识,使农村居民自觉地投入到自来水工程建设中。
3.需要解决水体功能改变的问题
由于部分农村的自来水工程建设将水质相对较好的水库作为水源,从而导致了工程与水库原有的功能产生矛盾冲突,致使水体功能发生改变,这与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初衷相违背。为此,地方政府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与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借此来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规范。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缓解工程与水库功能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自来水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保证水库原有功能不受影响。
三、结论
总而言之,从农村饮水工程的发展趋势上分析,农村自来水工程必然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由于农村自来水工程在提高水质标准、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构建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必须将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并解决农村自来水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自来水工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风明.促进农村饮水工程持续利用的建议[J].大观周刊.2012(49).
[2]高兴辉.我国农村饮水工程现状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