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治理效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助长效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普里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入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在有人陪伴跑步时,时速达到31英里;在竞争情境下并无明显的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抑制效应。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竞争,比如班级之间的级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总体操行评定等,都促使教师及学生为能在学校或年级中名次排上前列而努力。可以说,这时我们一个班级就好比学校里的一个个体,只有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大比拼,才能有效促进彼此之间的竞争。不比分不出优劣,更难促使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以说,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更有利于促进群体之间的奋进。
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行为效益,无论在工作难度及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着重大差异,工作环境都会对学生之间的助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抑制是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社会抑制在个人生活、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效防止社会抑制所带给人们的负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社会抑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抑制跟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
心理素质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使心理素质有差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会强些,遇到烦恼的事情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则除非老师叫到才会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个体表现欲望的问题,但实则有的同学害羞。
二、社会抑制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个体知识水平充分地表现为办事能力、工作效能,虽然两者在比例上不能形成正比关系,但知识水平对技能的助长效应是明显的。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较多的同学或者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社会抑制带给他的影响可能就会比较小些。课堂教学是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水平进行教学,防止社会抑制带给学生个体尽可能少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社会抑制与周围人们的评价方式有关
评价方式是人们对个体、社会及群体所做出的成果或影响力的肯定或否定。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正确性及成果的同时,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也会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价值体现。“自己要行;别人要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四、社会抑制与自己的隐私及秘密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及秘密,也就是说每个都有自己的心理防线的底限,当自己的心理防线底限被突破时会有恐惧感和不安。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感受而要求别人来回答某些并不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就喜刨根问底,提问学生时还要求学生说明答题的原由。人生好比做选择题,有时选择某个答案是不需要理由的,可以说,在理由中找到答案难以有很好的创新,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某些时候是需要用跳跃式思维方式的,循序渐进往往会给解决某个问题增加难度。
五、社会抑制与个人的表现欲有关
同学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爱张扬的程度也会不同,有的同学天生就好动,“爱出风头”,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某些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那些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上台演讲、主持节目、文艺展示等,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可开发潜能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有所才必将有所用,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天赋。
六、社会抑制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养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交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合理优化资源,控制公路养护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是公路养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各类型机械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养护队伍来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对公路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方法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合理配置 有效管理 公路养护 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在不断增加,公路养护任务也会随之增大。良好的养护环境也是保证公路方便、快捷、安全运行的条件之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维持良好养护环境的重要保证。然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导致我国公路养护设备的整体水平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公路养护工作在配合和管理中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设备。这些设备要具有操作性、可靠性、技术先进、工作效率高等。但是公路养护机械由于设备陈旧、不配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设备的发挥,使这些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浪费养护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所以公路养护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是公路养护机械的管理提出的难题。
二、公路安全畅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车辆运输是生活生产中一种灵活方便的交通工具,而公路则提供了一个平台,公路的安全畅通无疑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快又好,安全舒适做保障.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一些重型车的管理制度放宽松,增加了公路的荷载量,车辆超载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公路的磨损也日益严重。这样也使公路养护工作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社会与经济发展不仅仅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还需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问题,同时也对养护配置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养护管理工作。在机械设备养护工作中,需要对路基、路面、桥段进行养护,对公路中的各种交通设施和防护设施要进行养护,同时也需要做好绿化工作。其次,保证在交通运输的高峰期,养护设备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养护,养护作业能力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及时、快速、安全。不能够影响正常的运输。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需要体现出灵活、方便、易操作等特点。在管理中要提高环境意识,尽量保证无污染操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在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中,需要降低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作业的基本条件。
三、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合理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比较缓慢
公路等级不断增高,设备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质量需要不断的提高。很多养护机械设备都无法满足时间、质量的要求,不能适应养护工作等计划的需要。在整个养护工作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将公路等计划与设备机械化、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由于养护机械购置的费用投入不足,所以养护工作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瑕疵。而维修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且不能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最近几年,机械设备的购置比例有所上升,但与总数相比依然很少。
(二)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配置规划存在问题
公路养护设备的配置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够规范,并且缺乏逻辑性。很多公路养护部门的管理思想是重建设、轻养护,对养护工作不够重视,对养护设备的配置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养护机械设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标准有差距。公路的等级比较高,建成之后也会存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若是老方式、老工具不能进行处理,才可以购进一个新的工具。并且对于新机械设备的选择,毫无目的性,有的选择完全是超乎实际的情况。有的养护设备则属于重复购置,重复购置的养护设备无法满足高效益的功能,利用率低,有的设备在引进就用过几次,有的则成为是死机。而且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缺乏合理的规划,缺少因地制宜的理念,缺少从实际出发的理念。
(三)配置管理办法不健全和不完善
对于机械设备合理配置管理办法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是机械设备的账目与标准不相符合,上报账目与实际账目不吻合。很多设备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拨款到管理部门统一拨款,统一购买。机械固定资产在财务上,而管理业务却是在计划上,很多设备已经无法在使用,设备已经报废,而上层领导的批文还没有下来,财务挂账,出现的情况则是,有帐、有卡、有车。其次是购置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单位工人集资购买的机械设备不走帐,不属于全段的设备管理,这种情况造成是有车、无卡、无帐的情况。最后则是机械设备账务记录不够详细。很多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合理配置的理念进行管理,对养护工作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但依然存在吃大锅饭的意识。这与没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一定的管理,管理制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配置人员不合理
由于配置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不精等原因,造成公路养护工作存在误差,对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机械设备配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有的则是兼职管理。最近几年,机械设备有所增加,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并不多,有的则是一人多职的现象。另外,由于养护机械配置比较落后,养护经费不足,很多养护单位的思想则是,机械成本高、人力成本低,因此选择用人力。这是一种仅仅重视眼前利益的作法,忽视了长远利益。一台机械给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与一个人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大不相同。有的养护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无法使用机械设备。有的则是以人多职,一个人管理多种机械设备,这样的操作结果并不好,效率并不高。最后是由于养护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不按照规定的流程作业,造成机械严重损坏,维修费用高,养护成本提高,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
四、公路养护设备在配置的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配置设备、提高养护设备效率
整个公路养护工程的的性质及规模配置可以分成三部分,小、中、大三种。在配置设备时需要根据养护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来选择哪个部分,同时顺利完成多种作业情况。在配置中要满足公路多项养护工作的不同需要,对于不同的工作装置,要满足不同的要求。对于机械设备的选择要以高效、节能、环保为标准。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减低公路养护的成本。要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用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一些专项的工程和大中型的工程,需要大型的养护机械。
(二)资金实力决定配置情况
配置情况与资金情况成正比,资金越多,配置越好。在投资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将各个养护管理机构集中安排,各个养护单位多筹集一点,将资金用到购买机械设备方面,合理配置养护机械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性能,一些使用比较少的设备可以延后购买。一些投资较大,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购买。禁止出现盲目购买选择的情况,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三)充分考虑气候情况
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需要对使用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情况进行了解。因地制宜的配置机械设备。同一类型的设备需要尽量统一,由于公路养护设备的种类很多,若是机型不能够同时,则会给维修来带一定的麻烦和难度。统一的设备,便于机械设备管理、检测和维修。
五、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的环境需求在提高,公路养护也需随之提高,合理配置设备,能够强化养护管理,这是公路安全畅通保障体系的一大保障。公路养护机械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本文针对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对如何加强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问.优化高速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途径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34.
上世纪中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老年健康问题及老年健康保障措施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健康支持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其目的主要在于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老年健康保障支持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建立针对老年人的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健康保障体系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或专项健康保障计划,由政府财政负担或补贴,老年人享受全部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例如,美国1965年开始实施的老年医疗照顾计划(Medicare),由联邦政府财政负担,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医疗服务。日本1983年建立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对65岁以上卧床老年人及70岁以上所有老年人实行免费程度达80%的医疗服务,并且社会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如老年综合护理与照顾计划亦称“黄金计划”。针对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病护理需求大的特点,美国、德国、卢森堡等许多国家推出老年长期护理计划(Longtermcare),其筹资模式多样,但管理比较规范[5]。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和计划由政府主导,管理力度大,管理保健(Managedcare)的特点明确,有利于医疗服务的科学计划及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常常作为控制卫生费用的重要措施,如澳大利亚建立的“老年保健评估体系”,评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进入护理院及护理等级等[6]。通过评估,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服务及护理院服务的过度使用,鼓励老年人留在社区或家庭接受护理服务。
1.2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及其提供方式。老年保健及慢性病病人护理、康复和照顾的专门机构主要有:护理院、日间中心、康复中心、临终前关怀中心等。主办主体多样化,政府主办、慈善机构资助、非营利性组织主办等形式较多,有的国家老年保健和照顾机构以社会筹资为主,如美国的护理院(Nursinghome)主要采取收费服务的方式经营。另外,一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机构也提供老年保健服务,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项目及其提供方式方面,除机构服务外,更强调社区及家庭保健和护理,如英国、美国等国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护理团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与照顾。健康促进计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1989年德国的《医疗改革法》等,所有健康保险基金会都要有健康促进计划。
2我国建立老年人优先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国外主要经济体大国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测算,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6.61%;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4.38亿,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76%[7]。同时有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1999-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768万人增加到1199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56%,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一些先期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型人口时期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4]。我国人口老龄化这种特有的现状不仅加大了我国卫生资源供给的压力,也使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2.2老龄化导致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费用负担增大
陈功等人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预测,如果我国各年龄组的2周就诊率和住院率保持不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将逐年增长。与2003年相比,2015年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数将分别增长51.82%和48.24%;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为79.60%和77.27%;在未来50年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就诊人数增长178.12%,住院人数增长187.19%,可见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卫生服务需求快速增加[8]。另外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就诊费用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2003年就诊费用为458.13亿元,如果我国各年龄组的医疗情况保持不变,2015年就诊费用将比2003年增长36.21%,2030年、2050年就诊费用将分别达到833.49亿元和977.01亿元。有专家警告,如不从现在起采取有力措施对慢性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到203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将达到24%,高于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慢性病人群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最大,55-64岁人口所占的比例是26.2%,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37.1%,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疾病负担快速增加也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很大压力[9]。
2.3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
全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人群覆盖率不断扩大,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已有10亿以上的城乡居民拥有各种医疗保障。但是,这些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不仅忽视对老年人的优惠,甚至出现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死角”。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满足全民基本健康需求,没有任何向老年人健康服务与保障倾斜的政策和措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而把多数老年居民排除在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有较大比例的人由于支付不起自付费部分而难以获得医疗服务,从而使老年人医疗保障存在严重的“死角”。
3我国建立老年人优先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管理目标;效能回归;多元机制
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管理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有力保障老干部思想生活的稳定健康,在于持续形成老干部对所属高校的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最终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干部积极生活氛围,即通过创新“老有所为”的各种渠道达到“老有所乐”的管理目标,创立与健全各项思想政治管理制度与现实运行机制均应以此为逻辑起点。因而结合离退休老干部智力资源、技能专长状况,充分调动老干部参与高校管理创新的热情,营造老干部持续发挥其优势功效,引导其丰富有益效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参与,即加强所谓效能回归机制建设,对于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发展及高校干部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离退休人员现状及效能回归的可能性
笔者借工作之便对本校离退休人员的年龄构成做了一下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我校60岁以下离退休人员占总人数比重为17.24%,61~65年龄段为17.52%,66~70年龄段为16.67%。根据日常工作经验,离退休人员中比较活跃、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多集中在70岁以下,该部分人员所占比重为51.43%;占比重24.50%的71~75年龄段中也有许多老同志常年参加协会活动。
从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结构来看,除少数老工人外,大多是从各级领导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技术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这部分人在职时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权力,拥有教学、管理、研究等资源,拥有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财权、物权、甚至人事权。离退休后其家庭、社会角色和经济状况等急转突变, 不少人一时难以适应, 加之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老年人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不良等矛盾冲突, 随着冲突的加剧, 一些不良情绪滋生并积淀成为心理问题。
具有专业知识和学术特长的高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离退休行政领导干部,更渴望服务社会、渴望为社会发挥余热,渴望通过发挥自身价值,继续获得他人尊敬。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析理论中提及的,在实现了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后,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发突出。
二、高校离退休干部效能回归机制的现实背景
1.弥补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对于有着深厚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高校离退休教师来说,55或60岁正是年富力强、家庭负担轻,可以全力拼搏事业的年华。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对专业精深的教授和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专业人才紧缺的学院会采取延聘的方式,聘用身体状况良好的教授继续服务教育事业。
2.有利于实现老有所成、老有所乐,构筑和谐社会
促进高校离退休人员优势技能的持续发挥与效能回归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从老年人角度看,他们再次走上了工作岗位,避免了退休在家的孤寂,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在工作岗位上和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打交道,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扩大了生活圈子,促进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前的劳动力群体,即未来的老年人群体看到当前的老年人在晚年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对他们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对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充满信心。这有利于离退休老年人与青年人和谐互进,有利于实现健康老年化,构建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三、高校离退休干部效能回归机制的展开
1.研究确立离退休干部优势效能开发利用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老年人才的用人机制僵化,用人单位聘用老年人才沿用一般青年人、中年人的机制,劳动制度管理方法不适合老年人的特点。特别是许多单位的工作压力大,一些老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后无法适应。二次就业的合理报酬和分配政策,如责、权、利相结合的返聘政策;申报科研项目的政策;创办经济科技实体的工作条件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现阶段政府尚未出台适合老年人才的规章制度,权益保障和所得报酬等法律法规。因此聘用单位应主动研究协调、改善和拓宽离退休人力资源开发的服务管理体系,保护老同志的合法权益,使老同志的潜在价值更好地转变为现实价值。对老同志的返聘、各种邀请都应该签署相应的合同,明确受聘期间的待遇、保险福利、伤亡事故处理等方面双方的承担的职责、义务和具备的权利。按照一视同仁、按劳取酬的原则制定离退休人才的聘用、待遇、奖励等具体措施,保证老年人才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开发离退休人力资源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聘用单位要建立奖励机制和宣传机制,对在开发离退休人力资源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
2.拓宽高校离退休作用发挥多元渠道
第一,返聘离退休不久、身体状况良好的专家学者继续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许多老专家在某个科研领域工作数十年,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术地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虽已达退休年龄,仍应鼓励并提供条件保障他们继续从事教研工作。
第二,邀请离退休专家学者参与科研战略规划。许多离退休的老专家、老学者对单位的整体科研规划有着全面了解与深刻认识。在单位制定整体科研战略规划的时候,应当邀请这些老同志为单位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支持。
第三,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关心下一代的舞台。长期以来,离退休老同志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人更是经历了革命与建设年代的艰苦岁月。许多单位邀请离退休专家学者定期回单位做学术报告,为青年学生解惑,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利用这些宝贵的离退休老同志资源,组织一批离退休老同志进行思想政治报告,取得了一定成绩。
3.重视老干部效能回归的前期储备
各单位应做好离退休人才开发的调研和建档工作,结合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契机,在离退休人员工作部门建立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电子信息库,涵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在办理离退休手续时询问其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向,按照意向分组;亦可成立类似“老教授协会”的组织做这方面的工作。分组的同时,科研单位也应对不同情况,对老同志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们对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经验与智力优势上,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接受培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针对这些老同志在离退休后所选择的不同工作领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培训。
总之,高校离退休干部的作用发挥与效能回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单位对于老干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对离退休人员作用可持续发挥在管理目标的核心作用重视不足、挖掘开发力度不够,只有切实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离退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符号化与新柏矿消费现状的关联
2003年前,新柏煤矿原煤产量年产不足 10 万吨,2003 年, 矿井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 当年生产原煤 40.09 万吨 ,到2006 年正式达产, 九年的时间累计完成原煤产量 992.02 万吨。生产能力的逐年增高,使矿区职工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 持节俭消费观的人群越来越少。他们开始重视符号消费、懂得享受,追求时尚和提前消费,他们追求更高品质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现代物质生活消费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看重消费品的 “ 文饰” 价值,即符号价值,也就是说消费品的价值不再是建立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消费品能否体现消费者独特品味、格调和消费者的身份、地位的基础上③。当然 ,也有部分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行为不是单单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精神的追求上。在他们看来,提高对自我的投资不仅是个体存在的价值,还是创造优雅、舒适生活的重要手段,他们舍得对不断提高精神追求进行投资消费。
现在的矿区职工慢慢变得有眼力, 也有胆识。这在矿区年轻职工和文化层次较高的职工身上表现明显,他们会用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他们往往不受约束,会比一般人想得更长远些,利用各种理财手段不断获得物质基础, 在追求中寻求自己的定位,享受现代物质生活。通过调查,我们也能看到矿区职工消费的负面, 那就是小富即安的消费观念④在矿区普遍存在。尽管随着矿区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的提高,矿区职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也必须看到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矿区的职工消费行为。尽管这种消费观念对于维护矿区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如现在矿区贫富分化差距不断拉大,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持个人心理的平衡,使人不至于铤而走险。但是,这种消费心理无助于矿区的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个人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引导下,往往把已有的一些闲置资金用于自身挥霍消费,而不是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鲍得里亚消费社会观在矿区的呈现
鲍德里亚的《 消费社会》 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后现代消费社会图景。在鲍德里亚看来,“ 物” 和“ 商品” 都可以用符号来代替,对我们的消费行为有着符号代表和制约性。⑤消费不仅仅是简单的吃、穿、住、行的物质消费, 我们应该逐渐注重精神消费,通过精神消费,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使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不再限制于盲目的消费里,而是更加积极、更加合理、更加健康。消费的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现实的认同 ” , 另一方面是“ 符号的认同” 。⑥大多数矿区职工通过模仿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在实际消费中,喜好追随消费的价值符号,一旦精心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商品品牌、消费方式和消费场合后,有较高的消费忠诚度,认同该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符号,希望自己消费的商品能成为反映自己内在心理、个人风格的一个显性符号和代言方式。 在对旅游购物、健身娱乐等服务消费方面的消费能力和欲望都在不断上升。
当收入不断提高,追求优质的生活方式将成为矿区职工消费的新追求, 他们对消费的要求不仅是“ 更快 、更多 ” ,而且是“ 更优 、更好 ” 。重视消费品位与生活质量的统一。 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增加娱乐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 强调丰富生活内容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寻求新的消费方式,以便自己的消费方式更前沿化。比如很多家庭愿意直接购买熟食、半成品来节省自己的时间;在外就餐和酒店度假已经不再是奢侈享受,家务活会请家政人员上门完成等。所以,吃得营养、穿得漂亮、住得舒适、用得高档以及商品品牌的符号追求和高层次的自我需求实现已经成为矿区大多数家庭、职工的消费选择。
结论与思考
(1.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2、3.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天津大学为例,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14—02
收稿日期:2014—07—22
作者简介:王鑫(1980— ),男,黑龙江呼玛人。天津大学团委,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鲍金勇(1980— ),男,安徽安庆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聪聪(1987— ),男,山东临沂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年来,天津大学一直将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自2006年实施“千百十”工程以来,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创新措施,逐渐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11年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地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千百十”工程
实现社会实践“时间覆盖全年,地域覆盖全国,人员覆盖全校,服务覆盖全程”。在内容上做到“四个结合”:将社会实践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社会、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形式上,以“千百十”工程为龙头,以“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性实践”和“寒暑期集中性实践”为基本模式,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基地化、规范化”建设。寒暑期社会实践以实践队为主体,打造实践精品团队;以回乡调查为重点,扩大社会实践覆盖面,以个人自主实践为有益补充,实现社会实践个性化发展。
(一)利用三种模式,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覆盖面
将社会实践分为“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性实践”和“寒暑期集中性实践”,使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
其中,“课余经常性实践”以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校外挂职锻炼岗位、团支部实践活动基地等为主要场所,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灵活地利用课余时间,以个人或者团支部为单位自主安排;“双休日重点性实践”以本市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以学院或团支部为单位统一组织;“寒暑期集中性实践”以建立在全国各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由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
(二)把握三个阶段,扩大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覆盖面
1.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进行充分、细致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包括在网上选题、组建分队、培训动员、准备安全预案和必要的资料与器材。
2.活动实施阶段。按照活动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鼓励各分队创造性地完成活动计划;建立网上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安排部署。
3.总结交流阶段。社会实践结束后,全面组织总结交流、成绩评定、工作量计算、汇报演讲、成果展览、宣传报导、总结表彰等活动,通过这些环节,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扩大受益面。
(三)建设三级基地,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地域覆盖面
从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天津大学对社会实践基地评定星级,分层建设,从团支部、学院和学校三个不同的层面给予指导。如一星基地包括服务点或社区援助站,由团支部重点建设;三星基地由学院重点建设;五星基地由学校重点建设。星级的认定依据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确定。
(四)开展三类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施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内容进一步细化,实现分类指导。将社会实践根据内容分为“红色实践”、“绿色实践”和“蓝色实践”三类。其中,“红色实践”是指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以及党员、团员先进性的宣传和教育。“绿色实践”是指社会公益活动和环保活动。“蓝色实践”是指技术服务,将社会实践活动由以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进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勤工助学等内容形式多样化、高层次的活动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提升工程
(一)将学生主体意识贯穿全程,发挥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意识,我们引入了学生“提案”制度,即面向全校学生公开征集社会调研主题。在学校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的前提下,采取社会调研主题“海选”这一新形式,充分地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关注热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和调研实践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选拨学生评委参与社会实践成果评比、成立社会实践观察团等环节将学生主体意识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实践我做主”。
(二)打造网络交互平台,增强活动全程的互动性
天津大学依托全国高校十佳网站“天外天”社区、微博等网络平台,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管理方式更加高效,信息分享更加通畅。例如,在以学院、团支部为主体的传统组队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创造性地运用以项目为单位招募组队的模式,打破了学院、专业和班级的限制,全校学生以兴趣为结合点进行自由组合,有的社会调研类实践队甚至招募队员上千人,队员们或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调研。
(三)加强分类指导力度,确保实践内容的实效性
多年来,天津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内容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学校在进行主题引导的前提下发放了《天津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进一步加强了分类指导的力度,强调“走访类实践要做足,调研类实践要做深,专业类实践要做活,服务类实践要做实”,引导青年主动走入社会,有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开展实践活动。同时,发动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参与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实践的质量。
(四)完善实践评价体系,实现实践效益最大化
1.完善成果展示和评比制度,将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也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例如,通过先进学院、先进实践队、优秀志愿者、优秀实践报告评选活动以及摄影图片展、DV展、实践队风采展等,使更多的学生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分享实践成果,思考实践精神,养成实践习惯。
2.建立社会实践学分制。制定《天津大学社会实践学分化试点方案》,积极推进建立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计入学分的制度。对前期培训、暑假实践、提交实践报告、参与交流活动效果良好的实践队成员奖励学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并规范各实践队参与实践的过程。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主动关注社会、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使实践效益达到最大化。
[
参考文献]
[1]陈艳.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
[2]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3]刘枫.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
扶余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着力打造“增收致富、素质提升、便民畅通、平安稳定”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效机制。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精心实施“增收致富”工程。一是针对农民致富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群众缺乏技术的实际,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到农家、科技人员到农家、技术培训到农家、农民信箱到农家、政策宣传到农家、绿剑护农到农家”的“六到农家”活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上的“农业科技咨询”,将多方搜集的科技致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手里,引导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并定期不定期深入村屯为群众提供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二是结合“三创两建”活动,不断深化“双向培养”工程,确立各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先锋基地”,引导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尽快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努力使项目进村、技术进村、服务进村,努力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
二、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精心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一是组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传团,进镇入村宣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规划中来,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人。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组织“一乡一村”的农民文化节活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同时以创建“文明村”、“五好家庭”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宣传身边的典型、农村新风貌。三是加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力度。巩固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精心实施“便民畅通”工程。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村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线路改造、退耕还林等建设,为农民创造饮水卫生、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活、生产环境。通过编制《扶余县村屯整治规划》,对新农村村容作整齐布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乡镇非公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生活区与工业区进行有效区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精心实施“平安稳定”工程。一是全面推行联络员制度,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做到公开办事时间、地点、内容、服务人员和投诉方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级民主选举,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思想好、作风好、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把依法治村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县级领导接待日和镇乡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工作网络。认真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干部依法治村,引导农民依法致富,自觉调整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按照《沈阳市2003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继续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一)大力推进依法,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依法工作大格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人民群众依法、逐级、有序,同时,建立起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依法的工作机制,自觉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共秩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调处一般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和化解涉及各种主体不同,地域不同,多种性质的纠纷和矛盾,继续完善不同调解组织之间的协作,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构筑“大调解”格局。
(二)适应入世需要,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修改和废止我市与世贸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逐步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立法框架。实行公开立法和开门立法,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加速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实行重大决策公开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科学的决策监督机制,防止决策失误,提高政府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增强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界定审批权限,削减审批项目,减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四)加强政法工作,确保公正司法。继续深入开展“政法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坚持政治建警、业务强警和从严治警,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司法水平。继续深化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以公开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继续在全市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集中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沈阳市的大发展、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以社区换届为契机,扩大民主选举的直选范围,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社区实行直接选举社区委员会主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社区的民主管理;强化社区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社务公开,建立社区内部的民主测评机制;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由社区成员直接选举的民主选举新机制;加强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两公开、一监督”,积极推进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校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规范学校内部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教学秩序;依法治企工作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各种行为依法运行。
(六)建设和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公证、律师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适应入世需要,公证业务要积极开拓高新科技、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房地产等新领域。律师服务业要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品牌化,并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引进国外律师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有关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规章,清理非法服务机构,净化法律服务市场。同时,大力加强各级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市各项重大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紧紧围绕铁西区整体改造,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先进材料产业园、先进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建设,农业庄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开发园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高效、优质和规范的法律服务。
(七)全面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认真落实《沈阳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暂行规定》,编发《沈阳市处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目录》,明确普法重点。市级领导班子法制讲座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办局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轮训班;开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专业第二学历课程;完善市人大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适时建立非人大任命的市管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加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制定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合格证制度,统一颁发普法合格证。同时,要将公务员学法用法情况与公务员考核、评议等结合起来,作为公务员任职、晋级的必备条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研究制定《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贯彻实施,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各区、县(市)要在年内创建1-2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世贸规则、企业管理法律知识和有关劳动、社会保障、环保、资源、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面的法制宣传,要适应入世的需求,大力宣传世贸规则等法律法规;要切实做好市、区县(市)、乡(镇)三级人大换届选举期间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宪法、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宣传力度,确保换届工作的圆满完成;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工作。
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院安全稳定
(一)建立实现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奖惩办法,完善安全稳定责任制;利用微机联网、磁卡管理、监控监视等现代化技防手段,不断增强防范打击能力;与驻地公安、驻军、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网络,进一步完备应急处置体系;积极参与“严打”斗争,会同公、检、法等部门,确立起监院内外深挖犯罪案件,打击犯罪行为的各项程序;加强“”人员教育转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
(二)建立实现治本功能的教育机制。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文化教育要向高等教育延伸,技术教育要向社会需求型和科技型转移;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矫治等方面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程序;完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保障罪犯、劳教人员的人身权、知情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系。
(三)建立实现现代化标准的保障机制。监院生产作为重要的改造手段,要逐步由院外向院内转移,由从事劳务生产向从事固定生产转移,大力发展固定生产项目,为提高改造质量创造条件;要科学调整监院布局,形成规模,合理配置警戒设施;理顺投资体系,要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装备、现代化办公等方面加大投入,预计总投资额在8250万元。
三、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一)实施“五化”战略。1.实现规模化,实施“5510”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调控,建立5家有10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实力强、形象佳、有国际影响的律师事务所;5家有50名以上的执业律师的大所;10家有2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的中型所。2.实现专业化,实施“520”规划:积极引导律师机构和律师向专业化发展,建立5个以上以金融、证券、房地产、知识产权等为主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建立2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律师事务所。3.实现外向化,实施“322”规划:引进国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3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引进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我市律师事务所到国外、省外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4.实现名牌化,实施“753”规划:全力打造7个省内有名,5个国内有名,3个国际有名的品牌所,今年分别打造3家、2家和1家;培养出50名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5.实现规范化,实施“111”规划: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严格的内部自律体制。
(二)实施创新战略。加快公证体制改革步伐,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建立起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以行业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法律服务机构的自律性管理;积极探索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审计等中介组织的联合重组,尝试构筑中介大平台。
(三)实施“法制”战略。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沈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指导、规划、监督、管理等项职能,规范法律服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出台政府规章,积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依法确定法律援助的地位、服务方式和作用,积极解决经费财政保障问题;强化法律服务网站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将该站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管理先进、信息量丰富、传递快捷的国际性网站。
四、争创“四个一流”,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一)建一流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司法行政工作规则,坚持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制度。着眼于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构建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协调、高能快捷的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继续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按照动态跟踪、分口分级管理、定期定项培养的原则,采取轮岗、下派、交流、担任助理等形式,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学识层次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轮岗交流机制,定期交流与定岗交流相结合;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诫免、引咎辞职等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建一流干部队伍。坚持逢进必考的方针,力争以每年5%的比例,有计划的考试招收录用一批年轻化、高学识、高技能的各类人才进入我局;制定《沈阳市司法局非领导职务干部聘任实施办法》,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方式,全方位推行聘任制度、合同制度;实行干警轮岗交流制度,从层次、范围、标准和时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干部培训。加强学历教育,通过自考、联办、委培、选送、定期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现有干警的学历层次;建立和完善固定的干部培训基地;保证全局干部每两年一次定期培训;对公务员、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执法执纪行为实行全方位监督。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办法,重点强化关键岗位、关键时期、关键事项、关键环节及8小时以外的有效监督。进一步研究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加强对局直各窗口单位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监督检查,解决带有行业性质的不正之风。版权所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80-02
党的十报告在坚持以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着力点。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汇和碰撞最密集、最活跃和最敏感的地方,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用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诉求
首先,是主导文化的引领需要。文化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借助文化强大的传导功能,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将有助于实现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引领,也是文化的引领。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发挥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的重要作用,实现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的需要。
其次,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需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最直接的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文化要素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范围广、文化影响力也相对深远。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形态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和发展的方向应当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化,是源于实践的文化价值体系,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应当承担起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朝着社会整体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促使青年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追随者、传播者、践行者、发展者。
最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引领并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价值体系自身的广泛传播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依托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机制来推进。高校文化作为软实力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仅因为高校文化是高校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也因为高校文化往往构成了同样体现“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文化软实力相互的、自发并自觉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内容必将被细化和深入,表达方式必将被丰富和拓展,有效传播的机制必将被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主导价值观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如果缺乏主导价值观,社会群体就会缺乏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缺少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就缺少了传承延续的动力,社会、国家和民族也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地、创新源和辐射场,承载着继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功能,肩负着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为社会提供积极示范、科学导向和辐射的重要窗口,更加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价值观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是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因此,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会直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尤其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多元文化的巨大激荡极易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严峻的考验。高校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用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引导和帮助他们用分析方法剖析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具备整合鉴别多元思潮、抵御各种腐朽思潮侵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多样化的旋律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领军地位。
其次,共同理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活力、凝聚大学生智慧和力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同理想。对于大学生来说,共同理想不仅是一个目标,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实践。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有共同理想,才能把大学生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有共同理想,才能在实践中化解多样化利益格局带来的离心力和破坏力,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文化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志向追求等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民族精神以及其在新时代下的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不竭源,也是高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所在。当前,高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存在着娱乐化倾向,大学生追求感官刺激、崇尚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失去了自我,处理问题简单冲动,并且怀有叛逆心理,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失去了对我国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表现出异常的冷淡、反感甚至排斥。因此,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学生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祖国悠远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清楚地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锐意进取,为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理念,它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从实践上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发生在社会领域中各种行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当前现实社会中各种不良倾向,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正无时无刻侵蚀着高校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必须具有清晰的是非界限,明确的荣辱观念。因此,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标尺,把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使他们养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行为习惯,为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风尚提供道德保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品位、发挥校园文化创造力和辐射力的根本,应该融入学校教育、宣传和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是主线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占领高校思想主阵地的关键。针对高校的新形势和学生的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讲大道理、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避免“年年依样画葫芦”。教师要善于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善于采集生活中的现实事例,坚持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使大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专业课由于其教师人数、学时数以及时间跨度都明显多于和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关注专业课的用心以及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都明显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此,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更深刻、更有影响力的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实践课的指导作用。实践课是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从事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各种有益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呼吸到新鲜空气,增进对国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并不是所有科学的东西都一定能为人们所接受。大学生亦如此。校园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个体养成正确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的操练场所。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魅力,就要在“行”上下功夫。首先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比如通过校园环境展示,广播、报纸等形式宣传,塑造身边典型等使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在、可信可行。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比如可以通过大学里的社团、协会、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并主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思想素质。
(三)日常管理是基点
在多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具有统摄性,能够把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必须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保证。用制度体系约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比如时刻关注校风学风考风寝风等制度建设和教育,强调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守纪律,讲文明,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财物等。通过日常管理影响学生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和心理。以制度规范行为、协调利益,保障和谐,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由于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导致很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德育课和政治课往往是敷衍了事,处理问题一方面没有原则底线,另一方面不懂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能灵活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待和处理问题。
二是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非理性的价值诉求。这些诉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导致极端行为。部分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最终变得消极抑郁,逃避现实,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也可能产生及时行乐思想,心中只有一己之私。
三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大便利了非主流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每所高校个性办学理念的展现。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师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创新多样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个性的校训(标识)来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是公众认可、求真务实的文化,是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精神”。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要创新形式和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其课程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研讨、辩论,让大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能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
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性质的工作,高校后勤在高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建立一套依托市场、保障有力、精简高效的后勤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成功。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后勤对教育发展制约的现象,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后勤管理模式,无疑成为了高职院校后勤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分析
1.甲方、乙方模式。在甲乙方管理模式中,甲方一般由高职院校总务后勤管理部门承担,代表学院行使后勤管理职能,而乙方则由后勤集团来承担,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学院后勤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工作。甲方和乙方由学院通过合法协议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使高校行政与后勤管理的分离以及职权的进一步明确。目前,甲方、乙方模式在高职院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因为乙方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需要得到甲方经济上的援助;而甲方为了获得相对的安定和稳定,也需要保持对乙方的控制和指挥。可见,甲方、乙方模式是当前社会化初级阶段高职院校的明智选择。但是,甲方、乙方模式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导致乙方所提供的后勤服务有时难以达到高职院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乙方领导不具备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主要由于许多乙方领导仍由原来的高校管理者承担,其社会化意识不足。第二,不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由于受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竞争意识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不够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仍然偏低。
2.服务外包型模式。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通过对外部优秀资源的整合,达到业务流程的精简和管理成本的降低的目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从而可以让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正是服务外包型模式所具备的先进性,使它逐渐得到了各类组织的普遍关注和运用。对高职院校而言,核心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以及搞好科研工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而高校的各类后勤服务并不属于开展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为此,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型模式将后勤管理工作交由专业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综合来看,服务外包型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管理具备如下好处:其一,可以让乙方以学校立足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为高校打造良好品牌,从而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其二,高校通过采取有效的竞争方式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外包企业,既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优质后勤管理服务,还可以促进实现高校相关经费的节省。
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创新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基础存在一定差异,而改革措施和改革力度也差异明显。为此,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不能采取同一个标准,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对后勤社会化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并将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传统理念剔除。因此,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高校后勤转化为有效“资源”:其一,对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高校后勤服务不断壮大,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新型的高职院校后勤保障体系,满足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另外,通过壮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管理水平,让高校后勤实体既可以提升高校后勤工作质量,还可以承担机关部门和学校的服务工作。
2.创新方法。第一,采取适度开放的策略。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在校内服务市场竞争中大胆引入企业,但是受到体制和高校后勤实体公益性的限制,高校后勤实体的竞争能力还难以达到全面融入市场的要求。为此,高校后勤管理要从学校自身实际状况出发,选择性地将部分后勤服务项目承包给社会。第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高校后勤管理可以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后勤准入制度和监督措施。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管理环境,实现高校后勤市场的稳定发展。
3.创新体制。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管理关系逐渐淡化,如果后勤实体盲目追求高利益、高回报,必然会损害师生的利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制创新: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督办、宏观指导作用,让有关部门和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到改革中。第二,以学校为主体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创新。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建立具有特色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第三,促进师生、社会积极参与到改革创新中来。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高校后勤社会化对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各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服务;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 拓宽服务渠道, 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近年来学校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际出发, 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突出办学特色, 开辟了一条在服务社会中求发展的强校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问题, 提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面向社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
1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优势
1. 1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社区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正适应了这一客观需要, 在所处的社区内,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不但具有培养人才的优势, 还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富经验和水平, 凭借这些丰富的经验, 再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既为学习型社区的成功创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提高了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1.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办学理念符合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育理念一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教学模式也逐步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 越来越靠近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目前就业岗位逐渐增多, 对就业者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尤其是要求就业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做到会学习会生存, 这才是社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1. 3 ;面向社区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强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不仅对社区有帮助, 同样也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与社区的关系实际上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能从社区得到新的发展原动力, 社区则需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提供足够的智力和人力资源, 二者之间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全新的服务大众的方式。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途径和策略
2. 1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首要工作任务是面向社区医疗卫生需求, 培养社区实用型医学人才 ;本校创建了有本校特色面向社区的“院校合一”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在校内建设了融教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培训为一体的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种“院校合一”的校中院、院中校的模式激活了校内教学资源, 提升了教师的临床水平, 提高了全科医生培养质量。目前已有近300名具有全科医生素质的临床医生走向农村及基层卫生服务岗位。成果得到了政府、行业、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并在多所院校推广应用。
2.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面向社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之路 ;因地因时培养地方所需实用型医学人才, 把从业者在未来社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况在相应的课程里增加相关的内容, 增加课间去社区医院实习的次数, 让学生与社区医院零距离, 培养出来的从业者能够熟悉社区工作环境, 很快的适应社区的工作性质。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已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使科学研究及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校企联合进行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和多个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与高校、企业联手, 开发应用型课题, 凸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功能。
3 ;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务成为区域人才培训中心
3. 1 ;构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构建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教学医院床边教学、社区卫生中心家庭访视和卫生行业社会实践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临床基本技能单项训练、临床基本技能综合训练和社区公共卫生团队训练三个模块, 并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药跨专业的团队协作异课同训项目, 实训内容与岗位内容零距离。
3. 2 ;创造全民学习的条件供各类医学人才培训和各种卫生咨询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率先创建了校办社区医院和康复养老中心, 促进了四位一体、校院协同实践实训体系的形成,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行业一体化、学校与医院一体化。创建全科医学教育及职业培训鉴定基地, 搭建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立交桥, 形成了社区卫生人才培养闭路链接, 有力推进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利益主体;职责
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使改革中的各利益主体实现了共赢,改革才能继续 深化。自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过近七年的 改革实践,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如何跨越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 理清思路,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以使改革稳步推进。
一、当前改革所处的阶段与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004~2008年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显 著特征是:改革速度减缓,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政府缺位,政策不到位。社会 企业全面撤离。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体制上的困惑。目前,比较多的高校是由后勤保障(管理)处代表学校和 后勤集团形成学 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甲乙方关系,后勤集团还往往具有部分事业型的性质。由于后勤实体还未 取得法人资格,无法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市场化运作受阻,从学校分 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生存能力不强。
2政策上的困惑。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高校的后勤服务 企业必须坚持 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提供“公益服务”,企业在有偿服务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 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学生的承受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应更加明显与明确。为了 配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家曾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但该政策截止到2005年底,只是一 种 过渡性质的优惠政策。目前高校后勤法人化改革进展缓慢,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2005年 之前可能享受不到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另外,政府为了稳定大局,对后勤服务企业在学生住 宿费收取及食堂的物价调控上都作出了一些规定,而有些地方的政府和学校又没有给予一定 的补贴,从而使社会力量投入高校后勤的企业负担加重,许多企业纷纷退出,给改革蒙上 了阴影。
3人员上的困惑。在传统管理体制下高校后勤队伍的特点是人员较多,年 龄偏大,文化素 质低。后勤社会化改革意味着必须按市场运作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后勤员工的分 流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之初,为稳定起见,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 管理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员结构及素质与改革的矛盾也愈来愈明显。一方面老人由于 系上了保险带工作积极性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一批新人,同工同酬在新人 和老人中不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科研岗位待遇提高, 后勤实体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再加上有些实体没有成为独立法人,缺乏用人上的自主权,制 约了优秀人才在后勤实体的集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4认识上的困惑。在师生群体中,把高校后勤误认为是为自己提供一项新 的社会福利,对 高校后勤社会化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既希望借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得到全方位高 标准的服务,又不愿意为此支付对等的代价。许多后勤服务的焦点问题向学校集中。这些都 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以上这些困惑造成了三难,即政府的改革难以维继,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学校的负担难以 减轻。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一)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持有不同的目的。
1政府的需求。政府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突破高校后勤的瓶颈 制约,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后勤的需求,注重得到社会效益。
2企业的需求。企业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获得更广的赢利空间,注 重得到经济效益。
3学校的需求。学校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减小 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并使广大师生享受到优质低价服务。
可见,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由于都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所以往往会出现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对自身不利的事就不 做的情况。当职能与利益相冲突时,有时会将利益放在第—位。因此,工作中错位、越位和 不到位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
1政府没有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对企业的行为行政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 , 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企业服从社会效益,但又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企业在市场中没有扮演主要者角色。企业的主体行为不强,竞争不力, 有些后勤实体作为准行政性机构还在按事业管理方式进行运作,市场生存能力弱。
3学校没有扮演好消费者的角色。在后勤保障系统中,学校中的师生是被 服务者,即是消 费者。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和投诉权。而目前的现状是,学校的角色有两重性, 即是消费者又是服务者,如代替企业来行使职能,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如果以上这些情况不改变,将影响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职责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 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因此,作为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政府、企业 和学校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有做到了各司其职,才能取得共赢,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才能使高校后勤改革顺利推进。
1政府的主导职能。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著名的《自由选择》一书 中写道,政府的 职能主要有四方面: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缺陷、保护那些“不能对自己 负责”的社会成员。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而公共产品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这种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政府要弥补市场的缺陷。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来进 行一定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支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指,它作为公共机构能够真正从社会公共 利益出发,顺应制度变迁的大趋势和成员对新的更优制度安排的需求或要求,及时提出可供 选择的改革方案及政策措施,能够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接受程度恰当地契合起来,从而 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恰当的方式顺利推进。因此,目前政府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主导 工作应为:一是加快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建立并完善对高校后勤 的行 业管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最多能做到一般的要求和非专业性的检查、指 导,属于粗放型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只能满足一般的需要。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 教育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对高校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校摆脱办后勤 的负担,而且还要求后勤保障高质量、低成本、多方位、体现公益性,保持学校稳定,并不 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此,应成立教育后勤协会,转变以往的粗放型管理,实行精细化 、 专业化的管理。二是要完善必要的配套政策。我们有些后勤保障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体 现公益性的责任在于政府。例如,目前国家依然要求控制学生食堂和宿舍的价格。控制价格 是应该的,但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在机制上理不顺,必然会制约改革的深 入,甚至引起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免税、零租赁、补贴、投入等办法体现公益性。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承受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波动线下,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这样才是 合理的。三是应制定有利于后勤实体长远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将现行后勤税收优惠政策延 续至2008年(完成后勤改革的攻坚阶段),待高校后勤实体切实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后,再 适时考虑优惠政策的范围与比例。
2企业的主体职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于没有从学校剥离的后勤机构 来说,实现后勤 企业法人化改革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关键。只有具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的后勤法人实体,才能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的实体,在运行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市场规律,依照供求矛盾, 使学生宿舍和食堂资源得到新的配置,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同时,必须加强核算,克 服在原体制下的“供给制”、“福利型”带来的不计成本、不计消耗、不讲效益的做法,降 低成本,减少损失和浪费,使各项服务价格一般都比同类社会价格优惠。二是努力实行资本 经营和股权多元化。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和联合,将增强实体自身的实力,获取更多的融资 渠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三是实施后勤实体的股权改革,通过教职工的入股把 后勤职工形成“连股连心”的“命运共同体”,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 力。
3学校的选择与监督职能。第一,学校有代表师生选择服务企业的权利, 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也有它的义务。一是做好宣传工作,使后勤改革与师生的愿望相一致,使改革的深入与广 大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二是要为企业创设好的服务氛围,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对 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制止,要设立学生与后勤实体的沟通渠道,有问题及时消化与解决 ,防止学生与后勤实体间的矛盾激化。第二,学校要做好督查工作。要构建有效的后勤监督 机制,加强后勤监控职能。后勤监督制约机制要能够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确保其做到 遵 纪守法,合法经营。在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中,学校后勤部门作为学校归口管理的“小机关 ”,要真正负 起学校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控和管理工作。要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考核监督 小组,定期组织评估和考核,奖优罚懒,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题与财税政策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 13~14)
[2] 肖竟章,郭朝东,张正才.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高校后勤实体法人化改革[J].中国高教 研究,2005(10).
[3] 朱宝铜.理清思路,齐心协力,加快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6( 3),24.
[4]黄士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偏差及修正[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 6(3)
【关键词】 骨转移瘤 放射治疗 疼痛
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据统计骨转移瘤是原发性恶性肿瘤的35-40倍。骨转移瘤发生率为30%-85%不等[1],仅次于肺和肝列第三位[2]。骨转移瘤大多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患者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甚至发生脊髓压缩及病理性骨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采用钴60外放射治疗止痛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3],达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现谈谈我院自2006年以来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的几点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至2010年共收治23例骨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5:8,年龄在30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56.6岁。原发灶类型:食道癌3例,肺癌12例,膀胱癌1例,直肠癌1例,肝癌1例,乳癌1例,胃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未明原发灶者2例。骨转移灶的分布为:脊椎,肋骨,髋骨,肩胛骨等。均经X线摄片、ECT、CT或MRI扫描诊断证实。放疗前卡氏评分40-70分,病灶均为中重度疼痛,极大多数患者使用过止痛剂,但收效甚微。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钴60外放射治疗。在模拟定位机下根据骨痛最严重处和影象检查资料确定局部照射野,野面积在5cm*5cm—10cm*10cm之间。常规照射,每次2GY,每周5次,总量40GY。
1.3疼痛程度
按WHO疼痛分级法分4度:0度 无疼痛;1度 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2度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服用镇痛药;3度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睡眠严重干扰,需要强镇痛药。由于0度和1度疼痛患者多数能耐受,故在收治的23例骨转移瘤患者中,2度疼痛患者9人,3度疼痛患者14人。
1.4疗效评定
根据癌性疼痛处理评估标准。疼痛缓解度按5级记录
完全缓解(CR):疼痛完全消失,不需要服用止痛药。
部分缓解(PR):疼痛有所减轻,偶尔服用止痛药 。
未缓解(SD):疼痛症状基本未减轻。
CR+PR为有效率。
1.5生活质量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疼痛减轻,食欲增进,睡眠质量提高,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1.6毒副反应 主要是近期反应,与照射部位关系密切。大部分的放疗反应,发生在照射椎体病变时。照射颈椎时,可引起咽喉部疼痛;照射胸椎会有进食梗阻、恶心呕吐、放射性食道炎胃炎等症,照射腰骶椎体时,引起腹泻,坠胀等反应;照射病变肋骨时,出现咳嗽。10例患者在照射第8-10天时,因放射线致肿瘤组织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出现疼痛加剧。此外还有皮肤反应、骨髓抑制等等。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转移瘤患者大多是恶性肿瘤晚期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失去了信心,加上疾病本身所带来的剧烈疼痛,患者常常觉得生不如死,主观上存在悲观、恐惧、绝望等消极情绪。责任护士在工作中,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地对准备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宣教。患者和家属缺少放射治疗的相关知识,容易对治疗效果产生疑疑虑。护理人员应用通俗易懂地语言讲清钴60放射治疗的优点、作用机理、止痛效果、维持时间、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费用等,让患者和家属做好各种准备,签定知情同意书。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尽可能安排患者与成功止痛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心理支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解除疑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如果条件允许,每天抽出15-30分陪伴患者,以聊天等方式全方位向患者讲解有关肿瘤的知识,告知患者当今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肿瘤治疗新技术新方法投入临床使用,即使晚期肿瘤患者也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2.2 骨痛的护理
密切观察并记录骨痛开始缓解、缓解持续、消失和复发的时间。由于骨转移瘤患者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瞩患者走路时谨慎,防摔倒或被撞倒,避免穿拖鞋或滑底鞋。改变时动作要缓慢,不可用力提物或高举物品,病变部位尽量少承重或不承重。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卧床病人翻身时,嘱其利用身体其他部位的力量,护理人员从旁协助。禁忌盲目拖拉拽,导致骨折。护士还必须掌握患者疼痛的规律、止疼药的使用和三阶梯癌痛治疗的方法。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还可实施一些非药物治疗镇痛的方法,舒缓情绪。如分散、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听音乐等。
2.3 照射野的皮肤护理
准备接受放疗的患者,须在前一天沐浴更衣,穿舒适宽大全棉的对襟衫,最好无领子,保持照射部位的清洁干燥,局部无破损,避免摩擦。医生根据相关影象资料模拟定位时,用一种特殊药水在体表划线,护士须向患者宣教这个标记的重要性,并保持至疗程结束。整个放疗期间不可淋浴,照射野皮肤避免针灸等治疗,局部禁止搓洗涂抹碘酊等消毒剂,不可使用碱性肥皂、粘贴胶布等。出现痒感时用手轻轻按压或抚摩,绝对不能搔抓以免弄破皮肤。照射野皮肤如出现红斑、刺激性疼痛等一般不作处理即可自行消退;如有干性脱皮可用冰片滑石粉;出现水疱溃疡者,视情形而定,必要时暂停止放疗。破溃皮肤完全暴露,保持清洁干燥,局部涂鱼肝油软膏、绿药膏或喜疗妥软膏。如局部糜烂流脓者,每日换药一次,使用广谱抗生素。照射野皮肤如出现暗红色、硬结、疼痛等症状,告知患者由于射线长期照射,组织发生了纤维变性,属于放疗的远期反应,不是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只须加强局部功能锻炼,打消患者顾虑。
2.4 基础护理
骨转移瘤患者多为晚期癌症患者,加上疼痛所造成的活动困难,行走不便,5例患者同时进行化疗所造成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下降,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故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建议患者使用软毛刷刷牙,饭后漱口。
2.5 饮食护理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粗糙以及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辛辣、腌制品。提倡少食多餐,合理饮食。由于患者原发灶不尽相同,饮食上也略有差异。如食管癌患者不可进硬食,以免肿瘤部位出血等。
2.6 骨髓抑制的护理
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骨髓抑制征象,定期复查血细胞分析,如白细胞低于4.0*109暂停治疗,使用升白细胞药物,防感染。本组患者中有3例在治疗10天后出现白细胞下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以及有关的护理方法后血细胞计数上升至正常范围。
3 讨论
本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一例中断放疗,骨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毒副反应也较轻。因此,在治疗前中后做好护理工作,可保证疗效,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参 考 文 献
[1]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88.
【关键词】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医学美容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17-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容医学得到了相应的进步。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临床中,美容者的美容要求也越来越高[1]。为了提高美容者的美容效果,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美容技术。本次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8例接受美容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其目的是评价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医学美容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48例接受美容治疗的患者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我院,主要进行的美容项目包括:填充皱纹、脸部、隆鼻以及隆胸等。其中,男性12例、女性36例;年g分布在43岁到59岁,年龄均值(54.9±2.1)岁。此外,所有患者均经全套医学辅助检查,并通过透明质酸过敏测试[2]。
1.2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48例患者均采取透明质酸填充注射,以患者的具体美容项目,分别对真皮组织进行不同剂量以及浓度的透明质酸注射。手术之后,经一段时间的康复,对比患者美容前后美容满意效果,并分析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此外,在美容疗效方面,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为标准,分为:①显效:美容部位得到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高,基本无不良反应发生;②有效:美容部位得到改善,患者较满意,不良反应少;③无效:美容部位改善不明显,患者不满意,不良反应多;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总和。
1.3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美容疗效分析
48例美容患者,显效32例(66.67%)、有效13例(27.08%)、无效3例(6.25%),总有效率为93.75%。
2.2美容前后患者满意度对比
美容后患者美容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美容前的54.1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48例患者美容后,出现肿胀、发红、瘙痒等并发症3例、过敏反应1例,2个星期内均自行消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水平逐渐进步及发展的背景下,美容者对美容整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通常会使用肉毒素填充注射美容,通过肉毒素对神经末梢拮抗钙离子的促进作用,确保肌肉纤维得到有效维持,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但是,肉毒杆菌容易有毒素产生,在人体内注入之后,如果剂量超出,将会对人体产生毒素,进而威胁到人体的生命安全[3]。总之,从美容患者的美容效果方面考虑,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美容方法。
对于本次重点提到的透明质酸填充注射来说,是近年来广泛在医学美容应用的一种方法。透明质酸即玻尿酸,为牛眼玻璃提取物制作而成的酸性粘多糖。此类酸性粘多糖具备很强的吸水功效,能够吸收比自身体积大一千倍的水分。针对美容患者采取透明质酸填充注射,主要把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在患者的美容位置的皮下组织或者真皮层,进而达到使组织容积得到有效扩充的目的,最终使美容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透明质酸来说,达到皮下组织之后,可以对附近的组织水分强烈吸收,使凹陷的皮肤体积扩大,进而使本来饱和的状态得到有效恢复。在填充皱纹、脸部、隆鼻以及隆胸等美容项目上,透明质酸填充注射的效果很好。有学者经研究表明:透明质酸填充注射的美容效果好,能够提高美容者的美容满意度,并降低肿胀、发红、瘙痒以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与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4]。
本次纳入研究的48例接受美容治疗的患者均给予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医学美容,结果显示:(1)在美容疗效方面,显效32例(66.67%)、有效13例(27.08%)、无效3例(6.25%),总有效率为93.75%。(2)美容后患者美容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美容前的54.1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医学美容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的美容满意程度,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在临床美容中采纳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明欢,宋建星.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05):866-869.
[2]吴劲.30例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医学美容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