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基础辩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辨证;证候;症状;证素;规范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13-02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辨证准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现在临床上不辨证、不会辨证、辨证不准、辨证结论不统一等情况严重存在。临床辨证必须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经验,而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症状证候证素辨证等概念
现在所说的证、症、症状等都是由古代的“”字演变而来,“越”字的本义为证据、证验,主要指病变的现象,也指病变的本质。现在约定:中医学所说的“证”,是对疾病现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证”实际上包括“证候”、“证素”和“证名”。“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体征及有关病理信息的总和。“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呜、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观测出来的异象,如面色白、喉中哮呜、大便腥臭、舌绛、苔黄、脉浮数等。症状和体征也可合称为“症”,都属于证候,即证候为证的外候,如里实热证的证候有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别,而确定的病理本质,如表、心、肝等病位,痰、气滞、寒等病性,称为“证素”。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而归纳成的完整诊断,应称为“证名”,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2 中医获取病理信息的特色
辨证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思维方法,中医诊法建立了从症、神、色、形、态、声、脉、舌等多个维度的“象”,来获取内脏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四诊方法,以求达到对机体的全面系统观察。西医诊病强调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依靠有特异性的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而对反映机体整体状况的主观感觉、一般病情资料重视不够,不注重综合分析。比如时令节气,气候环境,情志状态,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失眠眩晕,胸闷腹胀,饮食,口味,食欲,大便的干稀秘泻,小便的清黄长短,面色的红白紫暗,舌苔的润燥厚薄,脉象的浮沉滑涩等,这些都不是精确指标,西医认为对诊病诊断无特殊价值,因而一般未将其作为病情资料,更不会对恶寒的新久、轻重,是四肢凉或是全身冷,恶寒与发热的轻重及关系等进行研究。而中医则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辨别寒热虚实、痰湿瘀滞等的依据,如气候干燥多导致外燥,环境潮湿容易产生湿邪,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属表热证。
辨证是“以症为据”。为了寻找、掌握辨证诊断的依据,中医学特别注意自觉症状的发现与辨别,如仔细区分疼痛的性质,有胀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酸痛、灼痛、冷痛、喜按、拒按等,这些对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具有重要意义。自觉手足心发热提示阴虚内热;气下坠感、时常呵欠,是气虚清阳不升的指征;外感新病的有汗或无汗是辨别表疏与表实的关键;耳暴呜按之尤甚者属实,经常耳鸣按之减轻者属虚;痰色的白、黄、绿等,对于辨别病性的寒热有一定的意义。这些往往是西医诊断所忽略,却是中医辨证的重要资料。
3 正确认识和理解症状特征
“辨证”首先是要“识症”,即医生首先必须对每个症状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症状的确认本身就是一种辨证。如能确定该病情表现属于壮热、五心烦热,或者是盗汗、自汗,或为消谷善饥,大便溏结不调,五更泄,循衣摸床,苔黄腻,脉涩等,则其辨证可以分别提示有属于阳明经证(气分证)、阴虚内热、阳气虚、胃火、肝郁脾虚、脾肾阳虚、邪人心包、湿热、血瘀等的可能。
教材等书本中对每个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一般都有论述,如约定不欲食,又称食欲不振、纳谷不香,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的表现,常提示脾胃气虚;纳呆恶食是指无饥饿、无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至厌恶进食,多见于食滞胃肠的患者。若将新患病而进食减少,理解为食欲不振;而将久不欲食、进食量少,称为纳呆恶食;面色的淡白、自光白、苍白不辨,随意乱用;本来是淡红舌、薄白苔,而随便写上舌红、苔白;甚至有将暖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长而缓的声音)称为呃逆者。这些都是症状辨识的错误,势必影响辨证的准确性。
通过辨识症状,可以达到“审症求因”的目的。每个症状的辨证意义,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著作中已经明确。若医生对症状都不能正确认识,便谈不上辨证。如有人说“往来寒热”一症从未见到过,那就说明他从未诊治过少阳病证、从未用过小柴胡汤,即使用过也不是据辨证而论治。若对头项强痛、里急后重、胃脘嘈杂、夜热早凉、汗出不彻、怔忡、气短、渴不欲饮、筋惕肉、面色黧黑等症,不知其所云为何,甚至连自汗、谵语、疼痛拒按等症都不能理解,那怎么能够进行辨证!对症状的表现理解模糊,表述不准,概念混淆,必然难以正确诊断。
4 完整全面的获取症状
中医辨证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从各个方面体现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用多个不够精细的模糊信息整合成总的病理状况,并作出综合判断。只有对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全面收集,才能体现出“证”是疾病中机体的整体动态反应状况。
中医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够精确,大都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生直观发现的体征,不是依靠个别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更没有什么“金指标”,而是强调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就是在收集临床资料时,要从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原则出发,不能只凭一个症状或体征便仓促作出诊断。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唯独只《伤寒论》中有此一说,它只不过是突出“往来寒热”是辨别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性表现,并不是说其他病情资料对辨证没有意义而可以舍弃,并不是否定全面、综合的思维特点而寻求“但见一症”的金指标。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病人表现出来的痛苦不适、神色形态、舌脉变化等,就是认识、揣测内在病理变化的依据。现在经常有人说“无症可辨”,其实是对中医辨证所需的临床资料没有认真诊察收集,脉之弦、紧、滑、涩不辨,苔之黄、白、润、燥不辨,睡眠、饮食、二便等不问,辨证的依据必然不充分,自然就由“无症”而变成了“无证”。有的只知用手表数脉搏的快慢,脉之浮沉、虚实、洪细、弦缓等全然不辨,有的病历上化验指标列了一大串,而中医辨证的症状、舌脉则一带而过,这怎么能辨证呢?难怪张仲景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5 症状必须真实准确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因贫血、发热或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就诊,其中半数以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较高。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首选方法,但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发生感染而发热。所以及时、正确地控制发热,对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能否顺利进行、疗效的高低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热的病因多样,这在急性白血病发热中得到突出的验证,就其发热的病机探讨、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调护、预防,日益受到中医界血液病学者的关注。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作一探讨。
1 辨证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内外之分,究其病因,“正气亏虚”为其内因,“邪毒内蕴”为其外因,即致病因素。急性白血病发热与此内外二因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内伤发热;②癌瘤发热;③感邪发热。内伤发热与癌瘤发热均属非感染性发热范畴,感邪发热为感染性发热。三者均以正气亏虚、邪毒内蕴为基础。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1.1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主因白血病患者素有正气不足,邪毒内蕴,伤营血,损骨髓,骨髓瘀滞,新血难生,日久即气血渐亏,气阴两虚。气虚,阴火内生,为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气短懒言、易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为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倦怠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热亢盛,为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颧红、盗汗、口干、便结、尿黄而少、舌质干红、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数。
发病过程中血虚与阴虚常常同时并见,为阴血不足,表现为阴虚、血虚症状同时出现;气虚与阴虚并见,为气阴两虚,表现为气虚、阴虚症状同时出现。
1.2 癌瘤发热
主因邪毒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化热;或因邪毒侵袭机体,正邪抗争而发热。二者日久必伤正气,正气虚弱,邪毒又可乘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或低热或高热,以低热多见,午后或夜间发热,可同时伴有周身疼痛,瘀点、瘀斑,面黯,舌紫黯,有瘀点,脉涩。
1.3 感邪发热
感邪发热亦基于“虚”字,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白血病患者体内邪毒瘀滞,气血渐弱,正气更虚。缓解后患者因定期化疗,化疗药亦属火热之品,伤耗气阴,正气亦虚。正气不足,必有卫表不固,热毒乘虚而入,首当其冲,侵袭卫表,卫表失和,则出现表证,或表热或表寒,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周身酸楚不适。表热则伴汗出、咽干、乳蛾红肿、口渴、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寒则伴无汗、不渴、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若未及时治疗,或邪毒迅猛,热毒深入,由表及里,犯肺则热毒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进而热壅血瘀,发为肺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脓痰、脓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如夹湿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发淋证,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侵犯肠胃,传化失常,或胃气上逆,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或发泄泻,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若热毒化火,侵及营血,为重症危候,持续高热不退,此时既耗伤真阴而耗血,出现贫血加重,又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动血,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亦能动风而抽搐、惊厥。
2 治疗原则
白血病之发热,与虚、邪、毒、热、瘀、湿密切相关,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为病。治疗上,因其发热病机不同,治法亦有不同。但总的治则离不开驱邪、扶正,攻补兼施,虚则补之、热者清之、瘀则通之、湿则化之,使邪祛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各据其轻重而变通主次。因“邪毒”为白血病的基本致病因素,邪毒不除,正气难复,故在治疗发热同时,应酌情兼顾驱除邪毒,邪毒渐清,正气自复,在治疗发热中,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反之,若至白血病晚期,邪毒肆虐,正气虚极,此时热毒深入营血而发热,则病情难以控制而危重。
转贴于
2.1 驱除邪毒、扶助正气
内伤发热、癌瘤发热与感邪发热,因其发病机理不同,治法亦有不同。内伤发热为邪毒内蕴,正气不足,气、血、阴虚所致,其治疗基于驱除邪毒、扶助正气。气虚发热应以益气为主,如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则以滋养阴血为主,如归脾汤、四物汤等;阴虚发热宜滋阴清热,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若气阴两虚,则需益气养阴清热。
2.2 驱除邪毒、活血化瘀
癌瘤为邪毒瘀滞而致,癌瘤发热则以驱除邪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邪毒祛除,发热自消。可予活血逐瘀汤等加减。
2.3 清热解毒、顾护正气
感邪发热为正气不足、热毒炽盛所致,故在顾护正气基础上,据热毒轻、重、深、浅遣方用药。如表证发热,病情尚属轻微,宜解表达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表热证需辛凉解表,予银翘散之类;表寒证需辛温解表,予荆防败毒散之类。若直入气分,或由表入里,热毒犯肺,则兼清肃肺气、化瘀排脓,如白虎汤、清肺汤、加味桔梗汤等;侵及下焦,应兼清利湿热,如八正散等;入肠胃者,则在顾护肠胃同时,属寒者可予藿香正气散,属湿热者可予葛根芩连汤等。
【关键词】CBST;APLD;LDH;疗效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6-01
为了实际观察我院行中药服用结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LDH效果,探讨其机制和优势,进行了下文的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我科用CBST结合APLD治疗的共37名LDH患者治疗和一般情况为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其中37名LDH患者符合文中纳入要求,其中男女LDH患者分别23人和14人,年龄方面在29~64岁的范围,平均为(45.3±11.1)岁,病程2月~3年不等。纳入要求 ①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通过诊断确诊为LHD患者;②骨质疏松、中央凸出、间盘已经脱出、马尾神经压迫、狭窄椎管患者都予以排除。
1.2 方法
1.2.1 LHD诊断 若受检者出现腰部剧烈痛感和下肢呈放射性的疼痛的,通过X线、CT和MRI影像显示,结合我国LHD诊断标准[1],可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LHD。
1.2.2治疗方法 CBST法:①叠掌按摩:俯卧患者,涂抹麻油于腰间,按摩患处,促进血液流动循环,自上而下叠掌按摩患者腰背和臀部,力度从轻到重,如是按压7~8次;②复位按摩:使俯卧的患者腰部患处完全显露,沿脊椎中线从上及下双拇指推动按摩两侧,按7~8次,在助手辅助下,持续1分肘压椎突出部位侧旁部完成复位按压;③穴位按摩:对肾盂穴、承扶穴和阿是穴行按压;④关节按压:仰卧患者,行抬高直腿和下肢牵引关节促进其运动,30min/次,1次/d。APLD加减疗法:药方基本构成为独活、杜仲、川芎和牛膝各15g以及桂心、防风、白芍、当归、党参和茯苓各10g。在此基础之上,血淤者加桃仁和红花各10g、
、气虚者加黄30g芪、阳虚者加用锁阳10g、便秘者加用大黄10g、湿寒者加附子和防己各10g,将各味中药水煎,早晚两次/d,7d/疗程,持续服2~4疗程。
1.3 效果评价:以TRR和CR为评价指标,疗效可分为痊愈(LDH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工作不受影响)、显效(症状好转较为明显,患处无明显压迫感)、有效(轻度腰痛,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响)和无效(病情无改善)四种。TRR=(有效数+显效数+有效数)/37×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χ2检验,SPSS13.0处理。
2 结果
37名患者中通过此法治疗后有10名治愈、15名显效、5名有效和7名无效,CR为27.0%, TRR为81.1%,与等人对30名患者施用CBST结合APLD的结果(CR为26.7%、TRR为80.0%)相比,无大差别(P>0.05),疗效良好。
3 讨论
LDH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髓核及腰椎间盘的相关部位发生退行性的变化,通过外力使纤维环结构发生断裂,进而导致髓核凸出,压迫脊椎神经根产生腰部剧烈痛感,并能产生下肢呈放射性的疼痛、马尾部位神经等不同程度的病理症状,给生活带来不便,严重者甚至发生瘫痪失去自理能力。
文中采用CBST结合APLD治疗37位LDH患者,结果为10名治愈、15名显效、5名有效和7名无效,CR为27.0%, TRR为81.1%,疗效令人满意。分析原因,CBST法具有降低患处内压力和神经压迫、使神经管的容积改变而松动突出之关节以及畅通循环,提升血流速度等作用,而CBST的穴位按摩中,按摩肾盂穴可缓解腰痛症状,承扶穴则可行气燥湿,阿是穴则可用来判断推拿按摩疗效,中医认为人体中的不同穴位与各个脏器和神经传递通路紧密联系,可由点及面,通过针对性地按摩针灸等法刺激穴位达到行气活血和治疗、诊断和护理腰椎间盘凸出等多重作用。而还需注意的是在行CBST过程中切忌自行强制地将凸出位矫正和直接的复位,这样往往使病情更加严重;而在用药方面,中医APLD加减治疗通过将LDH归结为气虚血虚、湿寒阻络所致痹病,对症采用了当归、茯苓等一系列补血养气、活血通络、祛寒祛湿的中药组分,并根据诊断情况行加减治疗,与皮质激素等西药比,APLD更加温和,且作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好,更具有针对性,能有效调节患者状况,通过APLD结合CBST,能在活血化瘀、畅通气脉的前提下增强物理疗法对于LDH的功效,在专业医师的护理下使其牵引、复位变得更加安全、科学和可靠,效果也更好,且两者相辅相成,不会互相影响,并内外同时协调作用于患处。而无论是中医的穴位按摩还是中医处方中组方的作用机制,都具有极强研究和应用价值 [2]。
综上,采用CBST结合APLD的方法,通过中医物理疗法结合辩证中医处方,外部内部共同作用,能使LDH患者的腰椎症状改善较为明显,达到不错的临床疗效,此法值得在LDH治疗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