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道精神的核心范文

茶道精神的核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道精神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道精神的核心

第1篇

抑郁Y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表现为焦虑、悲观厌世、情绪消沉、认知功能衰退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妄想症的症状,难以治愈,具有反复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特选取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根据护理干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为(46.21±1.26)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2.21±0.45)年;观察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为(46.24±1.23)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2.24±0.35)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基本资料、年龄基本资料、病程资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饮食、用药的指导,保持病房内部环境的卫生和整洁,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心理疏导:

①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状况,对于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疏解,改善患者低落的情绪,提高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②引导负面情绪的发泄:低于抑郁症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其尽量多的关注度,引导其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改善患者负面心理,提高内心正能量。精神护理:

①认知护理: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治疗配合度。

②沟通护理: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状况,给予患者暖心的护理,温馨、舒适的环境。

③其他护理:通过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提高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疾病的重视度和配合度。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焦虑、抑郁量表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负面情绪越高,症状越不好,反之,负面情绪越低,症状改善越好。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8.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s)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量资料,用检验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改善程度相比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一旦患病,情绪比较低落、思维缓慢、兴致丧失等症状较为常见,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威胁。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逐渐增加,对于患者的治疗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负面情绪的疏导和心理状况的改善,因此,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联合治疗被广泛应用,本本分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的辅导,对负面情绪进行有效释放,缓慢的引导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于抑郁症的认知程度,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治愈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治愈率得到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芳华,文云波,赖永金,等.针刺配合心理疏导在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72-74.

[2] 黄先娥,戴晓燕,陈传萍.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145-146.

[3] 王彦芳,杜巧荣,李素萍,等.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2):71-75.

[4] 杨霞,厉惠.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1(20):66-67.

[5] 郑喜艳,周欢,田玉洁,等.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0):77-79.

[6] 杨霞,厉惠. 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20)

[7]刘倩. 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09)

[8]江登波. 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06)

[9]冯艾群. 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06)

[10]周海蓉,高茜,李延环.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护理干预[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3)

[11]王丽萍.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11)

[12]石磊. 浅析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6)

[13]杨慧君. 心理护理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9)

[14]陈丽.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27)

[15]金凤仙,赵建利.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 广东医学. 2013(20)

[16] 沈琴庆,鲍淑兰.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08)

[17] 郑喜艳,周欢,田玉洁,陈聪.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10)

第2篇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方面的下降,针对于中青年人群,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产生中青年精神分裂,对患者和社会形成严重的威胁,在对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实施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引导患者配合治疗。为探讨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在中青年精神分裂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96例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肾、心器官疾病患者;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痴呆和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33±2.43)岁,病程0.2-3年,平均病程(1.53±0.62)年;研究组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0.28±2.23)岁,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64±0.5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基本资料、年龄方面基本资料、病程方面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利培酮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生,国药准字:H20050160),口服治疗,开始用量为0.25-0.5mg/次,随着治疗的进程,增加药量控制为2.0-6.0mg/次,2次/d。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治疗,措施为:①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信度,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提高治疗依从性;②给予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其认知程度;③适当的给予患者和家属正能量,进行举例说明,提高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情况。精神状况评分使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进行评分,功能状况评分使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选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分。

1.4 统计分析

⑹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7.0软件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行t检验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精神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精神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明显更好,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具有慢性病的特点,难以治愈,需要长期进行治疗,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思维、智力、行为、感知上面的功能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逐年增加,对社会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给予重点关注。

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极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剧,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易出现幻想、自杀、幻觉等症状,对患者自身和他人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进行重点监控,避免对患者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

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引导释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引导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清醒的认知自身的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达到治愈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在中青年精神分裂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精神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社会功能状况评分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2):135-137.

[2] 张美霞,刘旭恩,张秀丽,等.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82例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2):272-275.

[3] 陈礼贤.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疏导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14):2705-2705.

[4] 焦峰,孔令军,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597-1598.

[5]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的就业价值观及其预测因素研究[J]. 张永爱,曹平,李娜,任向明,唐争艳,师建国. 中国全科医学. 2012(19)

[6]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刘振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12)

[7]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观察[J]. 韦安枝,赵兴民,马德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1(08)

[8]心理干预对养治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杨英,杨毅. 中国民康医学. 2010(24)

[9]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的作用[J]. 王希红,蒋有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10(22)

[10]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43例效果观察[J]. 邱兵珍,许爱芳,傅廷东. 福建医药杂志. 2010(03)

[11]1052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冲动行为分析及对策[J]. 朱琳,刘少华,钟秋园.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03)

[12]依那普利治疗6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郭茹. 中国医学创新. 2013(03)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第4篇

关键词:茶的意境;茶馆;室内设计;运用;审美体现

被世人誉为诗僧和茶僧的皎然,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先从茶饮活动开始,然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可言,生发“道”与“茶道”,意境高远,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构成茶道精神的哲学内涵。皎然的另外一首《饮茶歌送郑容》将茶的意境与友情结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茶文化内涵。因此,无论是茶文化思想还是茶道精神都源自于茶的意境阐释,茶的意境是茶文化、茶道精神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释茶的意境,进而引发出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本质内涵;其次分析茶的意境在当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最后总结茶的意境不仅是茶文化、茶道精神的基础,而且成为了茶馆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

1茶的意境阐释

茶的意境首先是一种感觉,即是在茶事活动中产生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自然、随意、朴素、亲切等等内在感觉。这些感觉可以说是茶叶与生俱来的东西,随我国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善,古代先哲们将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与茶本身的感觉相结合,将“感觉”层面的东西提高至文化意境的层次,使茶中蕴藏着民族文化内涵、审美情趣、道德价值观等等精神内涵。因此,茶的意境另一层含义将儒释道等精神内涵转化为影响、指导人们的日常言行道德准则、思想意识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感受着由茶带来的美妙意境,进而作用于人的精神,对人日常言行、思想等产生影响。[1]如“精行俭德”茶道精神,如以中和为核心的儒家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茶道以及禅茶一味的禅宗精神。这也是茶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即使当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古代文人闲云野鹤般的诗意生活,但人们依旧习惯于在饮茶中追寻精神的惬意,或许这正是当代茶馆兴盛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茶虽普通,但其能引导饮茶者进入一个沉思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正是由茶的意境产生,人们在饮茶中获得心灵的放松、自由,获得精神清醒与冷静,让自己更睿智地感悟世界人与事的变迁,体味大自然包容百味,吐纳常新的胸怀,这也正是茶道精神的精髓之处。可以说,茶的意境促进了茶文化与茶道精神的产生,同时,茶文化与茶道精神丰富了茶意境的表达形式。下文将结合现实生活中茶馆室内设计的实例来分析茶的意境表达在茶馆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2茶的意境在茶馆室内设计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当代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引导人们感觉、体验饮茶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在优美、舒适、富有文化底蕴的茶馆环境中,人们通过饮茶感悟茶道精神,获得内心的超脱,精神上的释放,心灵的舒畅、自由,[2]因此,茶馆的室内设计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本节主要从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布局、灯光设计等角度展开详细论述。首先茶馆内装饰材料要尽量选用木、竹、藤编等具有自然情韵的材料,从视觉上营造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竹子,其蕴藏着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也是中国文人精神的标志,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而且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城市中的茶馆更要注重营造自然、雅致饮茶氛围,如南京的老字号开心茶馆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休闲场所,茶馆内用装修、家具等都采用木制材质,配之纱幔、珠帘等具有唐代风韵的软装饰,竹子盆景以及紫砂茶具的运用、身着唐装的服务员,使得整个茶馆呈现出悠闲、娱乐而又具有淳朴、亲切的气息。中高档的茶馆室内装饰时除了采用自然情韵的材质外,还应该选择具有文化气息的装饰品,如禅师室中的青石,文人雅士的书画,明代的木制家具等等来营造内敛、清幽而又具有文化底蕴的氛围。[3]其次,茶馆室内布局一定要体现出茶的意境。布局方面要以茶馆的消费群体来划分,如果是面向大众的茶馆,以朴实、实用为主,但不失自然、舒适、亲切的感觉,让人们在饮茶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如果是面向文人墨客,茶馆布局要以清静、优雅为基调,以独立的雅间为主,即使大厅的卡座也要借助墙壁、屏风、植物等元素营造私密、安静个人空间,如安徽淮南市钱塘茶人除了包间雅座之外,通过木板装饰隔出多个卡座,公共区域借助屏风装饰,营造出曲通幽静的意境。屏风上的装饰以梅兰竹菊为主,加之墙壁上楹联字画幽古文雅与光线柔和,整体上营造出以“真、善、美”核心的传统文化氛围。正如英国作家韩素音所言:“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19世纪英国安东尼女王倡导饮茶来代替饮酒,她认为:“需要一种更为优雅的方式如饮茶,来帮助人们克服酒醉的习惯,有助于改变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举止,为国家文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4]英国女王的这一认识,虽然只是基于个人言行举止而言的,但从中体现了英国社会的文明发展第三,茶馆室内的灯光照明与造型也是营造茶意境的重要手段,也直接影响到室内的使用功能、文化气氛和审美精神,此处重点论述装饰灯照明,即意在营造意境的视觉效果。如青岛著名的茶馆———青岛莲花阁,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于一体,营造出清新、雅致的茶文化意境,尤其是包间内的装饰整体呈现出古典美的情趣,传统家具、山水画、屏风等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莲花造型的灯具非常具有特色,犹如水池中一朵莲花,温文尔雅、安静雅致,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灯池线条流畅又如水波蜿蜒流淌异常美丽。[5]莲花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佛教文化中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大正藏》中记载着莲花有四德:香、净、柔软、可爱。让饮茶者体会明心见性、顿悟、自省等等禅茶一味之意境,在饮茶中陶冶情操、修生养性,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生活中莲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谦谦君子。莲花阁通过独特的灯具造型与灯光,既传递出传统文化之丰厚底蕴,又为消费者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饮茶环境,让人们在茶香中感悟茶道精神获得精神的完美与释放。

3结语

茶长于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雨露之滋养,其自然生产与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无为思想不谋而合。从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茶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儒家的“礼”与“和”,道家的“自然”、“朴素”,佛家的“养”以及诗词歌赋书画中蕴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蕴藏于茶的意境之中,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通往精神家园的重要桥梁,因此其室内设计布局、环境装饰、色彩基调甚至茶具的使用等都要体现出茶的意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营造出茶文化的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志根.茶道的载体———茶的意境[J].茶叶,2003,29(1):51-53.

[2]孙耀龙.茶文化元素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1):87-88.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6):119-120.

[4]廖宁芳.浅析中国与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377-378.

第5篇

关键词:茶道精神;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茶道精神的内涵在人文素养中的体现

中国茶道的“四谛”:即“和、静、怡、真”。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人文精神修养、精神素质和基本修养,以及从内在的素质精神外化出来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茶道精神的品质渗透到个人的素养形成中,将会提高个人的情怀,增强个人认知,陶冶个人情操。1、茶道精神之“和”“和”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在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上,儒、佛、道三家都是提倡“和为贵”,为人不露锋芒,处世无争,从当下大学生行为特点来看,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意识淡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思想有待增强。2、茶道精神之“静”“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就需要专心一意,成思冥想,在我国社会风气十分浮躁的当下,不少的学生三心二意,既想考各种证,学好专业知识,又想兼职挣钱;既想获得各种奖励,又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志志的精神素养是很有必要的。3、茶道精神之“怡”“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情趣、兴趣,主要体现为个体应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从各主流媒体的反馈来看,由于情感的不可控性,大学生存在许多异常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则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是很重要的。4、茶道精神之“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级追求,在本文中主要指向真实。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谎报家庭情况,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不惜花重金请人代考英语四级、毕业论文,弄虚作假,这样的习气不仅损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助长某些行业,扰乱社会秩序,三观有问题的学生走入社会以后,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待人真心、说话真诚、心境真实的大学生很重要。

二、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中国茶道清神是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精华。茶道精神涵盖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向往,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这些精神的传承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是尤为重要的。1、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在世风及自由之风盛行的当下,人们很多时候都很随意,很多的大学生更是自我,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老师走访寝室不让座,无动于衷;与同学交往中,我行我素,经常自我为中心等等,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然而中国茶道中有着丰富的礼仪讲究,这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敬茶礼,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这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确保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中国家庭对到家做客的人都是以茶相迎,表示友好、欢迎,这样的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2、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我国的茶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文化,提高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升华他们的心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道精神的传承,对学生的认知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对那些存在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现象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加强引导、教育,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茶道的核心就是品德上的升华,茶道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不谋而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能让学生修心养性。3、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茶道中的茶艺,有着严格的讲究。茶艺演示就是一个高雅艺术形态的展示,人们会随着无形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提升思想境界,修习茶艺是有利于人的综合素养提升。无论是演示者,还是观赏者,茶艺表现的韵律都会植入人心,学校经常开展茶艺表演活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更多更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茶道精神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提升渠道

茶道精神在大学生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学校是大学生素养提升的基地,学校教育任道而重远,学校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学校把茶文化类型的课程设置为公选课,鼓励学生选课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设与茶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选课程。安排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精髓通过课堂学习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受到茶道精神的影响后,提高认识、调整心态,以积极、健康、和谐的态度支面对学习各生活。2、学校组织开展与茶艺演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校定期开展茶艺演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茶艺通过严格的规律促使人们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现思想和文化修养,通过细小的动作,把人的身份、修养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演示者气定神闲,进退有度,观赏者会心领悟、如沐春风。茶艺演示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在操作或欣赏茶艺演示的过程中,其心绪会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得到丰富,生活得到美化,认知得到改变,从而提升人的内在修养。3、学校组织开展茶疗养生讲座,鼓励学生饮茶茶在中医有很多的功效:安神、明目、益思、下气、消食、醒酒、减肥、清热解毒、去痰、通便、益气、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衰老等等,所以,学校可开展品茶与养生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学生了解到茶的功效,鼓励带动更多的学生饮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强身健体,又提高生活品质,增添生活情趣。4、学校组织开展茶文化主题班会,加深学生认知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知识,茶的礼仪,茶道精神等是学生增长见识的重要内容,学校组织开展“学茶识,知茶艺,习茶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茶知识,知茶艺,习茶德,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提升自己淡泊清尚的气度,增强空灵虚静的心境,达修身养性、品人生百味之目的。

第6篇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茶道一直未能“大行其道”。茶文化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一个小小的板块,而且一直流行于历代僧道缁流、文人雅士和部分帝王贵胄间,并不完全符合社会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饮茶仅仅是民众的一种品饮需求和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而已。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

第七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今后能否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个人以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趣味,要将“茶为国饮”这一提倡落实到身边每一个人,要有一批追求“至道”精神的人士,让诸如茶道这样高雅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中,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这才能真正弘扬中国茶文化。

第八问中日茶道是怎样的关系?

茶道只有一个,原本不分日本茶道、中国茶道的。之所以有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追求上是有区别的(仍属于对“道”认知程度上的差别),这也反映出两个民族在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另外。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茶叶冲泡的技法以及形式上也有差异:日本茶道属于末茶道,而中国茶道属于煎茶道。

第九问中国茶道分哪些流派?

茶道本来是没有流派之说的,然而由于茶道在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受历史文化及地域风俗的影响,使茶道演示形式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个性,于是也就有了流派之说。茶道演示除了必要的形式(如茶席布置、茶器和茶品鉴选、服饰音乐配置、必要的冲泡程式等)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茶道精神贯注其中。茶道精神是灵魂,是主题。如果一定要将中国茶道划分流派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四种流派:文士茶道,宫廷茶道、民俗茶道和宗教茶道。

第十问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

对于中国茶道的精神,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艺精神”的,有叫“茶道四义”的,但都可归属茶道精神。

第7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中国茶道 ;老子 ;《道德经》 ; 静品心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113-05

传统文化犹如江海,波澜壮阔,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好比山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在中国文化的群山中,老子无疑是最高的一座。老子《道德经》内涵深邃、词句洗炼,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以“道”为核心,凭借优美的五千韵文,勾勒出一个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宏大框架。对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亦是中国茶道的重要源泉和灵魂所在。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体悟宇宙之奥妙?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品味人生?如何通过研修中国茶道来涤荡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呢?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的渊源

茶之源在中国,茶道之魂在华夏。茶,原本仅是用作解渴治病之物,在唐代,经过茶圣陆羽的发扬与传播之后,渐渐从物质生活中凸显出来,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特别是融入宗教哲学思想后,茶,便从物质的茶,演变为精神的茶道。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啜的品饮,进而演进为艺术性、哲理性的茶文化。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代《封氏闻见记》如是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乃万物之精, 万品之华, 清而不浮, 静而不滞, 淡而不薄。中国茶道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以海纳百川之势,不断演进,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最早与茶结缘,茶从产生之初就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 处处打上了道家思想的深刻烙印。一方面,茶是汲天地灵气的自然圣物, 人乃宇宙精灵, 人与茶之间的交流,代表着人与天地灵物的交流,茶的品性中蕴含着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 亦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 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中国的茶文化无处不浸润着道家的思想, 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共同融汇而成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

中国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滋味)、茶事审美(品味)升华到生命体悟(真味)的必由之路。中国茶道蕴含了丰富的道家精神,体现了历代茶人对自然之趣的执着追求。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 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 在品饮之中亦可得到充分发挥。在精神追求方面, 茶与道家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茶事活动中,倡导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强调茶与水的自然和谐。茶,终于寂静;水,终于无言。水漫,茶透,只是一个过程。品茗时,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追求“天地大美”之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品茗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就茶道精神而言, 真正的茶人胸怀宽广, 虚怀若谷, 与自然完美契合。于芬芳的香气中, 细细品味茶汤的滋味, 不知不觉, 茶与我俱忘,达到大道无我之佳境。中国茶道之要旨, 于无形之处尽显其精神。因为道家“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蕴含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先领略大自然的奥妙,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之境界。

茶道是茶与道的结缘,是形而下的物质载体与形而上的精神理念的有机融合。茶之精神蕴涵于道中,道融合在茶中,二者互融互通。茶通人生之道, 品茶悟道, 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道是无形的,难以表达、描述和超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而茶却是有形的,可以品饮、体验和感知的。因此,茶道研修为人们接近道、体验道和感悟道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何为“静品心法”

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缘,孕育了古朴而精深的茶道。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如抚琴、焚香、书法、品茗等。修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茶道研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自然之真、人文之善与艺术之美的有机统一。在茶道研修中,静与美常常相得益彰。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和一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之时,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逐渐空明,茶人的精神便在静中升华净化,在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里的“唯有文字五千卷”,指的便是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亦是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倡导“无为”、“静修”,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升,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一个人内心没有虚静过,就无法懂得万物的变化,就不能看到万物的本真。庄子说:“水静则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道家先哲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归根称之为“静”,因此,“静”成为中国茶道研修之必备要件。自古及今,受老子《道德经》的深刻影响,历代茶人在茶道研修中尚“静”。“静”能悟道,“道”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道家的“虚静”之道与茶之“静”、“性”相通。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乎人性中的清、静、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换句话说,也就决定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惟有这样才能驱除内心杂念,品出茶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品茶调心,以茶入道,达到“清净虚明”、“超然物外”的茶人境界。

“静”乃中国茶道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在品茗之中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了然于心,洒脱豁达。善于静观,就能在静中观察世间诸种现象的根源;善于静思,就能透过纷繁的人生现象,把握生活的本质;善于静悟,就能了解人生的真谛,领悟真正的哲理。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便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丰富、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安详,使广大茶人真正体悟到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的和谐统一。

静者,清心澄虑也;品者,细细体味也,即用冷静、清净之心思考、品味人生。所谓静品,即茶人为寻求内心的宁静所采用的品茗之法,即不动摇,无乱象,静静品味,是一种寂静的境界。欲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者,心必定要处在静的状态之中,由静而生的是人性最清净的思想,这种思想充满智慧,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静思静品,自然就不会犯错造恶。因此,静品是心灵不受污染,真正静寂,虚漠,达到心无烦恼的境界,惜茶之人宜时时保持冷静之心,去思考茶与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静品心法是通过品茗活动来享受生活、完善人格、体悟人生的茶道研修方法,是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在生活中付诸实施的知行合一的过程。静品心法其实就是茶者品茗之法,它源于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茶人在茶事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是茶人在平静如水、回归本真的状态下,对社会和人生展开的思考,从中提炼出对茶事生活具有借鉴意义的理念或方法。静而能品,品而能参,参而能悟,悟而能道。唯有静心,方可品出其中真味;唯有细品,才能读出其言外之意,茶道心法,就是懂得如何去“品”。

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便是茶者探索生命真谛过程中所得的心得体悟。茶者以品茗方式来解读《道德经》其结果必然是:慢品,细读,精研。本文所做出的解读,是一种茶席边的智慧,亦是茶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身于茶的理解之上。“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三大定律,亦是静品心法所运用的主要茶道哲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的体验、分享、感悟中,探寻老子《道德经》对于人生的启示。

一物二性: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

一物二性,相对的二,绝对的一,这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亦是中国茶道研修所倡导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因为“存在”,而“有”宇宙、世界和万物。因此“存在”被称为“一”。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世界是存在、是系统,是“一”,我亦是存在、是系统,是“一”,万事无物都是存在、是系统,是“一”。哲学意义上的“一”是普遍性,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永恒存在的“一”。“一”既是万物的基础,也是变化的源泉,亦是和谐的整体。

“二”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宇宙充满对立,矛盾无处不在。“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对立之间产生,一切都在对立之间演变,一切都在对立之间发展。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在茶道哲学领域,概念总是相伴相对而生:沉浮、甘苦、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多少、生死、成败、攻守、进退、静噪、重轻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皆蕴含一物二性之理。

一物二性,洞悉事物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即天地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亦是构成事物千变万化的基石。以茶汤为例,普遍存在甘、苦两种不同的滋味。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啜苦咽甘,茶也”。喝一口,茶先是给人以苦涩的感觉;咽下去之后,却徐徐有甘甜的回味,这就是茶的味觉特性:苦后回甘。茶之苦,不是单调的苦;茶之甜,也不是肤浅的甜。茶之甜藏于苦中,茶之苦酝酿着甜。

苦与甘,原本是对立的两种滋味,却有机地并存于一碗茶汤之中,显示出茶汤的不寻常之处。苦中作乐、苦后回甘、化苦为甘的转换机制,引发人们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与磨砺。人世间芸芸众生,何尝不似沉浮的茶叶?“经历水与火,生命得丰富”,茶道之中,茶叶的起伏与沉浮,茶性的收敛与包容,茶杯的热与冷,茶香的浓烈与清淡,乃至于茶壶的拿起与放下,都是一物二性法则的重要体现,不经历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茶的叶子,只在生活的表面沉浮,浸泡不透生命的芳香。相反,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茶叶,在沧桑的岁月中几度浮沉,才会散发出最沁人的清香。

茶如此,人生如此,茶道研修亦如是。

三位一体:中国茶道研修的思维特征

“三位一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样,“三位一体”也是中国茶道研修的方法论――静品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生长出鲜活的新形式。随着佛教由印度的传入与被改造,它融合本土儒家、道家文化因素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数千年来,儒、道、佛三位一体,在互相争鸣中互相获得各自发展的养料,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史记・封禅书》中曾将“三位一体”译为“三一”, 认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这个“三一”,在中国上古文化中,本意指“天一、地一、太一”,是对天地神和宇宙原始的笼统称谓,其所谓的“一”有原始、至上的意思。老子有言:“吾有三宝,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认为,正因有“慈”,所以才可能有长久的“勇”;正因有“俭”,才可能有长久的“广”;正因“不敢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长”。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何谓“三位一体”?为何会一体分三位?怎样三位而共有一体?在《道德经》中,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起了充满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它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三位一体的哲学内涵;“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由“道”的三位一体入手论证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源泉。

《道德经》的核心是一个“道”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从“道”发端的,是以“道”作为其最高范畴的,老子的“道”充满了辩证法和三位一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为中心概念推导演绎出来的辩证概念体系。沿着《道德经》的思路,定义“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宇宙形成的最初推动力,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家之“守中”有三:一是时间维度,要求顺势而为;二是空间维度,要求抱一守雌,变化有度;三是在时空的交互相容上,要求道法自然,变在其中。从“道”的本质属性上讲,亦是“合三为一”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世间有四“大”,分别是“道”、“天”、“地”、和“人”,其中,道是思想观念性的,是无所不包的世界本原,而其他三样是物质的,是“道”的产物。“道”自然是先其它三大而生的,简言之,由“道”而天、地、人,“道”是先世界而存在的世界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描述的创世纪的过程。这个道是老子的命名,为宇宙中的初始能量和源头智慧,活生生的存在,极富创造力的无上智慧。从道中生出万物的一体,这是终极的实相,万物一体,都是一体,一个东西所变化,没有分别。一生二,是指从一体中演化出二元对立的事物,二元对立后出现的是三位一体,这是更加精致的划分,时间分为过去、 现在和未来,空间分为这里、那里、这和那之间;人是身、心、灵的完美组合,身为物质层面,心是精神层面,灵为灵魂信仰层面,身、心、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同样,在人类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层面,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意志活动追求善,情感活动追求美,真、善、美三位一体。

对辨参悟:中国茶道研修的实践原则

当我们对于老子的哲学思维有所体悟,就可尽晓茶道与哲学的思辨之关系。“对辨”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当有一个概念提出时,就有另一个概念与之对应地产生。哲学本身正是通过两个极端的产生过程及其所表达的矛盾来展现问题的内涵,来展现问题的矛盾斗争的力量。中国茶道研修亦如此。

“参”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和对话。“参”是研习的过程,“悟”是通过研习从内心去得到认知和感悟。“参悟”指参透领悟,即通过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不为俗物或表面的现象所误导。“参悟”是东方文化所倚重的方法论,注重知行合一,将研习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确认。参悟什么呢?参悟天地之大道,参悟人生之真理。《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做“加法”,学识与日俱增;为道是做“减法”,减而减, 直至无我,就与道相通。参悟的形式,有顿悟,有渐悟;有解悟,有证悟。正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品茗”就与“参悟”自然而然发生了联系。

事茶爱茶,爱茶事茶,惜茶爱人,这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生命源于一呼一吸间,茶的生命存在于一闻一品间。所以每一个会饮茶的人,都要先闻茶香,观茶色,最后再品茶味。闻茶香,观茶色是净化人的心境,使人脱离喧器浮华,品茶味是净化意境,使人参悟大道,达到无相无我之意境。如布袋和尚契此一样,刹那间放下布袋,即放下一切尘缘琐事,静下心来,安享茶带来的片刻洒脱盈满。“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一语道破“静”字对品茗的意义。

中国茶道,不仅承载着茶人的健康而和美的生活方式,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茶道是茶人的精神信仰,是茶人探索生命真谛的心灵之路。静品心法则是探索生命真谛过程的不二法门。

古人云: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儒者,还是高僧大德,大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因此,静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大道的无上妙法。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涤除玄览,经寂虚漠,茶香熏道,道法自然。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一物二性”、“三位一体”、“对辨参悟”,这三大茶道研修定律一起构成了静品心法的基本内涵,这套独到的茶道哲学研修方法将为广大茶人开启一扇遇上茶、爱上茶,并终身服侍茶的大门,满足茶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以茶为媒,使得难以言表的道从此不再遥不可及,以茶载道,使茶人得以在平静、柔和的氛围中去体验、感知道,进而品茗悟道,感受中国茶道精神的独特魅力。这便是谈茶论道,由茶入道,品茶修道,因茶悟道的过程。心即茶,茶即心,茶等的是一个懂他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尽在其中。在此仅摘一片绿叶而探讨之。

中国茶道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容丰富而内涵深邃,虽历经千年,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参考文献〕

[1] 吴远之.茶道九章[M].北京:中国书店2015.

[2] 吴远之.大学茶道教程[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4] 释德.静思茶道[M].台北: 慈济大学人文丛书2008.

第9篇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圆相”在禅宗中又是指作为悟道的对象而表现出来的“圆”,而且以“圆”来表示人与生俱来的心灵的平等,也就产生了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

生花是在装饰于壁龛处的投入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论核心认为草木的自然生长蕴含着自己的尊严,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户后期产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称三财,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种基本资财———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观。它将引导部分视为天(高的部分),将顺从部分视为地(低的部分),将这两者调和的部分视为人(居于中间保持高低调和的部分),并确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体地位,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无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们理解善良的心,因为插花是表现人的心灵的东西,要用心去体会花道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樱花一样表现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间也要把它的美丽展示给别人,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执着的信念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词沿用汉字,这词最早见于《封式闻见纪》,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间(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称作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

茶道通常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学习来净化心灵,磨练意志,提高品行,增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达到思想境界升华的最终目的。茶道的深刻内涵是:“和、静、清、寂”。“和”是和睦、和谐、和平之意,让人们永远保持和睦相处。“敬”是心灵的诚实,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清”是洁净、清幽,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寂”是静寂,倡导无论世俗如何的不稳定,也要求人们如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会。茶道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通过茶的集会———茶会,让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茶道展现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从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与人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苏)佛·普罗宁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与中国古代三才阴阳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蔡毅.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4]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茶文化;茶道;商道

作者:马静(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商场如战场,暗影浮动,令人心惊,然而,其变动不居的表象也内蕴不变的本质规律性,也即人们所说的“商道”,透过事物表象的浮泛可以窥见其中积淀的规律性,在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趋时求变的创新精神、和兴共荣的团队精神的支撑之下,商道与中国传统茶道显示出不谋而合之处,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具体表现为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内容,在历史的演变之中逐渐形成了茶人、茶农、茶商等,在对茶叶的品茗和啜饮之中可以感受和体会到内蕴的“商道”、“人道”精神和文化内容。

1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人与茶商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生产茶叶的国度,自然不乏栽培、种植、制作加工、推广、营销茶叶的人才,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农、茶人、茶商,茶农依托地域之优势种植和培育茶叶,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原始、生态的茶文化之花,并赋予茶叶以灵动的形象、亮丽的身姿、古朴的生命和不屈的精神。茶商作为茶叶流通、营销的中间载体,使茶叶更具有了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和特性,在茶商的推动和促进之下,茶叶的往返流动传递出开放的信息和味道,与商道充分整合和链接,形成了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晋商、徽商等。茶人则以深邃悠远的茶文化为依托,揭示和流露出对茶叶的崇高品性、雅洁意趣的追求和欣赏之意,提炼和归纳茶文化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文化内涵。

2茶道、商道、人道

茶道、商道、人道都内蕴和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髓和意旨,具有内在文化根脉的一致性特征。三者皆有“道”字,可以理解和诠释为追求一种客观自然的规律,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2.1茶道

茶道内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贯穿于选茶、饮茶、茶艺等过程的一种固定流程和规律性,其精神与中华民族文明一脉相承,由“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中国是最早栽植和培育茶叶的国度,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扉页之中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并在历史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向全球传播,成为东方赐予西方“最好的礼物”、“伟大的慰藉品”。在汉字的“茶”字结构中,“人在草木间”的结构流露出茶道的自然联系,体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而统一的状态,有陶冶人们的情操、助人身心康乐的雅致之趣,更有“君子之交,清茶一杯”的“茶德”之意。

茶道有三重境界,是由外而内的升华,由物质和精神的穿透。具体来说,主要是指:(1)饮茶之道的第一层境界。这主要是指茶的文化艺术内容,通过“茶艺授道”的方式,使人们感受和体味茶道的深刻人文内涵和境界。(2)饮茶修道的第二层境界。这是由茶的自然文化层面上升到精神修为层面,在与茶结缘的品茗之中,可以体悟到“禅茶一体”的人生本味。人的一生均包含有无限的禅意,茶叶亦然,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也要历经原生态未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的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内在的特性和种类,从中也可以体会到饮茶修道的禅意境界。(3)饮茶即道的第三层境界。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由物质到精神再到最高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穿透灵魂的境界,在“品茗品味品人生”的茶道品茗之中,通过拿起、放下的不同泡茶姿态,可以体悟其中深刻内蕴的浮、沉、举、放的人生哲理,品茗者在浮、沉、举、放之中领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非茶,人生也”的至高境界。

从人们日常品茗饮茶的生活来看,也可以从极其简单而通俗的话语进行体悟,即:“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并在品茗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精髓,要应时饮茶,顺天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入道修行”。可以在春天生发的季节品茗红茶;夏天干燥的季节品茗绿茶;秋天收获的季节品茗乌龙茶;冬藏养护的季节品茗普洱茶,使人生饮茶与天体运行、地球四时八节相契合。

2.2商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商场如战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和立足,还要依循“商道”,不能单纯比拼装备水平等硬实力,还要比拼企业的软实力,要体味商道中“柔能克刚”的道理。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身特有文化和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所有成员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认同,成为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身心力,充分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具体来说包括:企业创新动力、企业自律自信风气、职场氛围、团队合作精神、行为准则等。从企业外部来看,商道还要看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打造,要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还要以商道为理念和依循,精心营造企业的营销哲学、经营理念,形成品牌影响力,培育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2.3人道

人道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要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侧重于对人的本质、使命、价值及个人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思想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语境之下,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茶中有人,商中见人,才能更好地闻道、识道、得道。

3工商管理角度下的茶道与商道

现代工商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在工商企业自身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于法制化的因素,而排斥非法制化的因素,则会使人的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受到较大的压抑,无法实现工商企业管理最大利益的实现。为此,要在工商管理中讲究茶道与商道,不仅要讲究“法治”,还要讲求“人治”,要意识到工商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创造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茶道和商道,则会使工商管理陷入僵化之境、呆板之姿。所谓“发乎情,止于礼义”,是儒家思想的倡导和主旨,在茶道和商道依循和秉承的理念,只有使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合法,实现情与法的互补、情与理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1龙井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独特的“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特质享誉中外,显现出王者之势,强调和注重精英品牌建设,依循和秉承工商管理的科学理念,打造龙井茶的精英品牌,注重龙井茶业的战略管理、人际沟通、营销等精英素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传递其内蕴的商道之意。

3.2铁观音茶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铁观音茶以厚重、形美为特征,以浓郁持久、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令人心醉,为了更好地推广和营销铁观音茶,如果单纯依赖“安溪之山郁嵯峨”的自然地理优势,就想占据竞争激烈的茶业市场,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要看到铁观音茶中内蕴的工商管理和茶道理念,重视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和推广,要使之具有先进、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技巧,做好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定位及商务谈判工作,突显铁观音茶内蕴的历史、文化、哲理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客户对于铁观音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在中国知名的晋商之中,就深谙工商管理之中的茶道精髓,将茶道与商道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古以来,茶道行程万里,要打入市场,抢占商机,就须要深谙商道,明晰商道、茶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所谓“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也”,正是茶道营销和推广的重要理念。

3.3普洱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有其特殊的保健功效,为人们所称道和享誉,在普洱茶的独特色泽和口感之中,可以体味普洱茶中的以人为本的本性和特质,显示出与工商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的契合性。在商道与茶道相通的关联之中,可以看到人本和谐的理念和思想要旨,使人们联想到茶道与商道共有的人员配置、科学规划、素质提升等内容,感受到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商道本质。

3.4毛尖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毛尖茶是极其精致的茶叶品牌,以其冲泡时妙不可言的意趣和雅致之态居高立意,令品茗者感受到其神清气爽之姿、品味醇香之色,显示出毛尖茶独特的、观之怡情的心态和理念,而这正与工商旅游管理内容相链接和契合,实现了茶道与商道的充分、完美的融合,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刺激了人们的感官享受,令人有遍历名胜之姿的冲动和心情。

第12篇

关键词:茶包装;设计;文化语言;运用

1、 茶文化概述

我国几千年以来就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茶文化的初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是一种必备的生存物质。随着品种的增多、加工工艺的精细逐步促成了传统的、丰富的茶文化。从唐代开始,我国茶文化才真正开始,唐朝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极大意义上形成了茶文化。两宋时期,为茶文化的顶峰时期,茶的理念深入贯彻老百姓的观念,认为喝茶是一种休闲娱乐的项目。商业货物的流通,街头商店迅速的发展,茶商店与迅速蔓延的发展起来,茶文化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艺是茶道在社会中主要表现形式。茶艺有形有名,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心灵的一种领悟,在于一个人对喝茶灵魂的理解。茶艺与茶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艺道不可分别来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承,将茶文化对外开放与拓展。我国茶文化以新的视角的冲出国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注重集体价值,茶文化为当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注入了新的理念,促进各地文化的沟通和交流[1]。

2、 茶文化语言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以茶文化的v史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文化发展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着跟历史文化同样的浓厚氛围,发生了许多古怪风趣的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大都可以被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之中,来介绍某种特定茶文化。如,有一款茶叶叫《江山美人》,包装设计灵感来自唐明皇与杨贵妃共弹霓裳羽衣曲的场面,充分传递出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茶包装承载着茶文化,同时也是实和虚相结合所孕育的产物。目前,国画、壁画等传统背景文化元素用于茶包装设计中的图画,偶尔搭配诗词歌赋,对图画的进行进一步阐述。外包装除外,还有茶的内包装。内包装是用来直接包裹茶或者防止茶变质的一种容器或材料,常用直接包裹茶时的材质有陶器、瓷器、竹木、纸张等。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新型材料的产生和推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茶的内包装的使用材料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茶叶包装的整体把握下手,在茶包装的形体、结构、材料等设计中,我们应该先利用中国千百年来在制作工艺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的各种瓷器、青铜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华丽奇特的造型艺术.这样的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品味到浓厚的茶文化,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2、2以茶文化的地域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十几个亿,各民族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风俗,而各个民族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了融合繁荣而又区别的多元的文化韵味。不同地域的茶文化都有不同而又独特风情。例如,华东、华北等北方地区是绿茶的主市场,细嫩整齐、色翠昧香的绿茶为华东人比较喜欢;华北、西北人偏爱叶厚肉实、耐冲泡的绿茶;而贵州、 云南、广东、福建等较南方人,喜欢发酵后的红茶[3]。中国名茶行业把地方特色列为显著特征,在当地特殊的自然人工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茶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在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竹、蓝印花布等材料作为包装元素,这些材料都具备浓厚的云南风情,购买者只要略微观察就可以知道茶叶的产地,感受到这款茶包装设计的独特之处,知晓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继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茶包装设计者应前往产茶地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当地的文化特色。

2、3以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叶包装的设计语言要进行更好趋势的改进,茶包装不仅是方便携带储藏茶叶的容器,还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的功能、文化历史等信息,传递出正确的品牌信息并被者和市场识别和接受。在茶叶包装领域,包装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挖一个产品与竞争产品之间的不同点,同一种类型的茶叶可能有许多不的属性。包括产地、海拔、种植方式以及制作工艺等等,这个不同点建产品自身显著特征之上,包装的责任就是对其强调和宣传。计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来传达。设计师和广告文案利用了文字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表现形式,简洁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茶包装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我国茶道精神所体现的清、静、雅、和,就是一些茶包装设计所追求的一种素材。我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是茶道的精髓所在,在儒家思想中表示一切恰到好处。“清”,是最根本的精神体现.茶包装设计应体现清的美学理念,“静”是美学要义,设计元素要达到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和清净的心境。“真”,茶道精神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即是茶道的起点也是重点,这是茶包装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4]。

想对人的品格和人的性情进行修养,我国的茶道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实现自我的生存之道。茶文化作为茶包装创意来源,是一种珍贵设计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想在茶包装中体现茶文化的儒雅、宁静、清新,就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最好的价值目标,从中展开创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给予了茶文化新的启发和内容,充分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当代文化的色彩。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饮用,茶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茶道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你我相辅相成的,但是茶包装设计元素不必局限于只与茶文化有关素材的范围内,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发现新元素,开拓新视野。

3、 结论

茶包装要想设计出不一样的效果,就要着手于肥沃的茶文化土壤当中。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和旨意价值,使这些文化语言更好的融入茶文化当中。一方面让消费者一方面在欣赏茶包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茶文化对茶包装设计的影响与实践[D] 杭州师范大学.2014.

[2]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论-茶文化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2.

[3]高阳 基于茶包装文化元素的当代包装设计语言分析[J].福建茶叶.2016(2).

第13篇

每年2月10日为国际气象节。国际气象节的发起人是法国人。1991年2月10日,法国巴黎附近一个叫依西・雷莫里诺的地方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气象节,当时来自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参加了这次气象节。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专家从参加气象节的电视台中,评出了优秀的气象节目,同时还评选了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到了2000年,已经有65个国家的130个电视台参加国际气象节。

我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既模糊又简单的内容。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报了我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现在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一两天的短期预测,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和即时系统预报。

情人节

每年2月14日是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情人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有个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他的行为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的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茸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或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

通常在情人节时,一枝半开的红玫瑰是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白度)

茶道文化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和儒家“内省修行”的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斗茶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荣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第14篇

秀水云台拥有一支专业团队,富有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经武夷山市政府授权,秀水云台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西安成立了“武夷岩茶—西安推广中心”。面向整个西北地区,推广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与中国茶叶之王—武夷岩茶。秀水云台致力于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发扬与恢复,旗下品牌有传承千年的大唐茶道、中国最顶级的正岩武夷岩茶等。

2009年,茶之然品牌由香港然国际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创立。“茶之初,性本然!” 茶之然—一个以茶为主题,创意为核心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把传统茶行业的特有文化与现代休闲餐饮模式相结合,以茶为主演绎成可吃、可喝、可赏、可听、可戏的一种主题之下多元化经营的全新复合式商业模式,营造出健康、休闲、时尚的新概念茶主题生活馆。以打造“你我的私家茶客厅”为经营目标,围绕着茶相关主题,针对现代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和认可,希望有个茶空间,泡泡茶、聊聊天,以茶会友的茶生活方式。创造中国第一的私家茶客厅。

元泰”取意“一元复始、国泰民安”的深刻内涵。元泰人始终以复兴中国红茶为使命,心怀感恩、敬业及服务。本着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的经营理念,公司竭诚希望与各界同仁携手共进。 公司目前拥有“元泰红茶世界”、“元泰红茶屋”两大业态及各地上百家经销网点,于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地均设有元泰茶业分公司,并于香港和日本分别设立元泰茶业办事处。 走进红茶世界,享受真爱时光,让大家共同品尝传统中国红茶的快乐!

福建本信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管理相结合,集茶园种植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品牌连锁运营、文化传播及高级私人会所运营为一体的茶文化企业。

该公司坚守“回归茶本味”的品牌核心价值,讲求“本味好茶、自然天成”的制茶之道。公司旗下的本信茶苑以“一山一芽,散而优”的新型茶园种植模式,将2000多亩标准高生态茶园基地,散建于海拔700米以上的武夷山九曲溪源头的各个山头,而每个山头仅种植一种原生态野茶树。这不仅为本信品牌茶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证,也充分彰显了本信品牌在茶叶市场的独特品质!

古德茶业(福建)有限公司源自“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省福鼎市,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充分利用“福鼎白茶”的原产地优势,构筑起集茶叶栽培、生产、研发、销售、茶道表演及品牌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致力打造中国茶业高端品牌。

第15篇

关键词:茶道;茶禅一体;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2502

谈到茶道,世人皆会想到日本,其实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饮茶、吃茶的习俗很早就产生了。茶道属于东方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我们先从日本的茶道谈起。

日本茶道是高度仪式化的饮茶生活,其目的是在饮茶中体味人生。它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进行的。茶室一般是由竹木或芦草编成,侧有水屋,室内有插花。进室前要净手脱鞋,膝行弓腰入室以表示洁净与谦逊。茶道由主人主持,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一一向来客敬茶(其仪式十分繁缛)。其饮茶方式基本是宋代上层社会流行的“点茶”(将茶饼碾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高冲,激起泡沫,用茶筅击打)。茶具包括茶碾、煮水的茶釜、贮茶的茶罐、舀茶末的茶勺、击打茶汤的茶筅、品饮的茶碗、盛水的水注、清洗茶具的水翻等。

由此可见,日本茶道大概是饮料中最复杂的方式。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可喝到两次约一百毫升的茶水。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日本茶道形成之后,不仅确立一套严格的规范,而且追求在这些规范的仪式中领会人的本心和本真,追求通过茶道精神以摆脱人生物质的束缚,从而达到“和、敬、清、寂”的境界。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也正因为这种形式,才使得日本的茶道流传至今被世界上的很多人奉为茶道的渊源,而忘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呢?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起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悟道。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而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崇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追求静清无为,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道不像日本的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一把旧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也许不拘小节,却有引人入胜的韵味。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J].丝绸之路,2003,(2).

[2]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J].中外建筑,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