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学评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用好激励评价,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民间有句谚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便是对语言神秘功能的高度评价。运用好语言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一次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此鼓励,能不感动?有人说: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和责备都更有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坚持捍卫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权利,并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二、慎用否定评价,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强调激励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应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词,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比如,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老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受。“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
三、美好的体态语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本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同样重要,体态语是老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肩膀的一项内在含义就是承担重量,因此,拍肩膀不但可以传达教师亲近、友好的善意,尤其可以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祝福和殷切期待,激发学生向上的渴望和动力。在我们班中,刚开学有很多同学不敢发言,后来,我走到他们身边,用轻拍肩膀的方式请他们回答问题,同学们的胆子都渐渐大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响亮了。另外,拍肩膀还能提醒某些思想注意不集中的同学。而拍后背,除了提醒“放松一点”的安抚含义外,还可以暗含“轮到你了,你肯定行”的潜在激励。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呢?下面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把握时机,真情激励,让学生乐在学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正在讲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却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我急忙说道:“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的说:“他的一句移山,让后辈人全把毕生精力放在了如何移山,却没有动动脑子怎么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后辈人享福。如果是放在现在,换做是我,我会学着开发现有资源,利用这些山地搞种植搞林木生产,让子孙后代都有事业可继承。何苦非要移山呢!”学生的话语深深的影响了我,要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过去,的确有不同的见解。“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愚公做的对不对呢?我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对本篇课文也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原来鼓励的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二、 鼓励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让学生自由发展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体现最多。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点,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在一位男同学完成口头作文《我的理想》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信服。相信你的理想终会成功,我和同学们为你的理想为你的成功而喝彩。”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三、 肯定要适度,不能浮夸,要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课堂评价不能是盲目的肯定,激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衡量,并进而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艺术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呢?下面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把握时机,真情激励,让学生乐在学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正在讲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却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我急忙说道:“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的说:“他的一句移山,让后辈人全把毕生精力放在了如何移山,却没有动动脑子怎么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后辈人享福。如果是放在现在,换做是我,我会学着开发现有资源,利用这些山地搞种植搞林木生产,让子孙后代都有事业可继承。何苦非要移山呢!”学生的话语深深的影响了我,要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过去,的确有不同的见解。“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愚公做的对不对呢?我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对本篇课文也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原来鼓励的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二、鼓励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让学生自由发展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体现最多。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点,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在一位男同学完成口头作文《我的理想》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信服。相信你的理想终会成功,我和同学们为你的理想为你的成功而喝彩。”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三、肯定要适度,不能浮夸,要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课堂评价不能是盲目的肯定,激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衡量,并进而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自主、探究、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工作与学习“铺路”。尽管,合作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没有被带动起来,如此,本应该生动、活跃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缺乏交流与沟通。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明显
“合作学习”教学法尽管已经很普及,但是,实际的成功教学经验以及创新理论并不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不断摸索与尝试,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与实际运用策略,但是,毕竟单靠个人或者校内语文组的教师,是很难制定出系统、完善的教学模式的。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往往更加表现出“形式化”,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合作学习”有效性不高
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往往差异明显,积极参与的往往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班级中的潜质生常常对合作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会借助合作学习的一些不足之处,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合作学习模式中,常常有分组讨论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更加喜欢找与自己语文成绩相近的学生进行“扎堆”讨论,讨论的内容各组之间却是“千差万别”,如果教师未能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的成绩参照评价体系仍然作为当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手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合作”与“讨论”,教师对合作学习质量的评估很难借助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判断。所以,常常很难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进而很难借助评价效果,进行合作学习方法改进。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进行“合作学习”分组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并做到各组资质公平,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成绩,分成若干的互助小组。另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层次分配任务,避免层次差的学生分到较难的任务而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说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一般都是学生聆听,教师讲解,缺乏交流与互动的环节。合作学习就是要打破这种模式,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尊重学生的意见。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课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让学生谈谈课文的哪些情节最感人,说出自己的看法等;让学生谈谈父母所做的感动自己的事情。
(三)教师要合理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一,要充分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可以过长也不可过短,过长容易浪费时间,过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所给话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第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合作。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其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发问,指定学生回答然后再让他们进行评述,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创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适合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合作学习难以用精确的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一种全新的评级体系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应用一些软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某个学生原来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现在可以主动回答问题了,就应该给予较高的成绩;某个学生原来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现在可以主动参与也应该给予表扬。总之,教师不能仅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可以使用分数加软指标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论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学习成绩普遍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综合实践法等。然而,由于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够熟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合作学习法在运用的过程中,缺乏实效性,表现出明显的“形式化”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有待改进等。
参考文献:
[1] 祁梅. 提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 考试周刊. 2012(34)
[2] 杜爱印. 从合作走向成功――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及教学过程探究[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11(05)
[3] 何雁翔.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 价值工程. 2010(06)
[4] 李国栋. 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 2010(14)
[5] 刘俊英.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第一,问题的设计要精要。初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首要一点就是要精要,问题短小精悍,不可冗长繁琐。如对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风筝》中,教师可通过提问多个小问题来进行文本分析,如作者希望弟弟放风筝吗?为什么不希望?最后弟弟放风筝了嘛?等等,多个小问题就将《风筝》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彻底准确。问题设计不仅要精要,并且要循序渐进,使每个问题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这样的提问艺术不仅会优化教学程序还会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问题的设计要好懂。问题的设置在精要的前提下要通俗易懂,在问题设计上要掌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的人文性不光指问题的设计考虑到文本所蕴含的感彩,更指在问题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既指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又指依据初中生具体情况设计问题,因人而异,学生回答时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得到,即问题设置通俗好懂,答案要深刻有意义,在这类问题上除了可设计一些常规性问题外,还可设计一些非常规性问题,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伤仲永》中我们可以提问“方仲永的职业是什么?”,学生可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最终明确“泯然众人也”的原因,解决文章的重点。
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有用。有用指问题在设计上要符合目的性原则,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之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之中。心理学中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要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此外,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来设计有用的问题:
①导入新课时可以使用引言式提问,如在《看云识天气》中,教师可通过幻灯片放映“多态的云”来引学生入境。
②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作者为什么重复这段话”,“本文真的完全赞成看云识天气是准确的嘛”。
③赏析文章时要采用设置悬念式的提问,“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④小结时可用评述性的提问方式,“大家看幻灯片的云彩,自觉的讲它们与文中所述所联系到一起。”教师的提问有用且有鼓动性,《学记》中:“君子之交,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里的“喻”指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教师在提问时同样要贯彻这种观点,教师提问不可形式化,不可代替学生回答,要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解决问题。
二、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G633.3
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启用,预示着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重新塑造自己,即创新。现在的语文课堂中,老师采用的大部分教学方法都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老师使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新的教育方式。当下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变得更加重要,语文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而要把这些内容完全渗入到初中生的思维中,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具有好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育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概括和感知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所以老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尽量避免太过于主观盲目。
然而,初中语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向,如果我们现在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我们就轻而易举的从这些方向中中归纳出三个层面:以学为主、以教为主、教学兼顾。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所在。
一、以学为主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能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学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的
思想。以学为主也分了两种方法,如下:
1.讨论法:中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所以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形式或与大家集体对话,不但可以是得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信息交流,还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自学研究的方式,不但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而且还顺应了国家的教学改革政策。
二、以教为主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的引导就特别重要。以教为主是把老师当成媒介,通过语言向同学传递课本上的知识信息,老师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学会运用语文知识。
以教为主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如下:
1.讲授法:主要是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到知识。这些口语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指示语、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导语、分析课文、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阐明事物和事理、结束语、提示课文重点等。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而准确的知识。
2.串讲法:中学语文已经开始接触到文言文这方面的内容,而串讲法则可以更好地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一般分为概括性串讲,一种是翻译式串,这两种都对文言文教学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老师在使用串讲法的时候,为避免教师在唱独角戏,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具有艺术性啦,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兼顾
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二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兼顾也分为两个方面,如下:
1.师生互动法: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问答互动,来调动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2.情景教学法:初中生很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我们老师应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成绩又怎能不提高呢?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虽然都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但同时老师也要因人而异的去选择,不能生搬硬套,刻意去模仿。更应该注意的是,教书育人的重点在于育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目的追求新思想新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培养出的思维方式,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当学生犯错时,要用正确的方式点拔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伤害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2]朱爱华.试论兴趣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15).
究其原因,影响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教师教学理念及自身素质不足等方面。为此,本文从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加强口语表达训练、提升口语表达技巧3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一、培养自信,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自卑、彷徨、绝望是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大忌,一旦出现这些情绪,要想成功就会变得异常困难,语文口语学习也是如此,摆正心态、培养自信,大胆地说,才是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生由于天生性格使然,加之本身语言素养和知识储备方面不足,导致其惧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口语交流,表达效果欠佳;在课堂上也不敢举手发言,害怕在课堂上被点名,因为害怕说错了会被其他同学嘲笑,索性一直低头不语,久而久之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性格反而会越来越内向、孤僻。
而要想提升这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恐惧,让他们敢于发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交流,经常谈心,让学生愿意在私下里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内心顾虑,并积极鼓励其勇敢战胜自己,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不断给这类学生发挥自我特长的机会,并通过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坚定“我能行”的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教给学生克服心理压力、战胜心理恐惧的“小诀窍”,如不断的心理暗示、在演讲前进行深呼吸、在空旷的地方大声朗诵和阅读训练等,使学生逐渐做到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二、熟能生巧,加强口语表达训练
1.加强阅读教学
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朗读不仅能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还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与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保持适中的语速,发音清晰、准确,语气停顿要得当,同时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加强文章复述训练。复述与背诵不同,要求学生在没有对文章全部内容完整记忆的情况下,通过简短有效的语言,完成对文章内容清晰、完整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积极开展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更多开口表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活跃思维,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2.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口头作文的创作方法,从文章的题目、结构、线索和选材方面定点连线,形成从案例到共性、从典故到生活、从形象到抽象这样几种思路模式。然后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笔者会在每堂课开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事先准备的几百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生活属性的小题目里,让学生抽签,在学生进行简短的准备之后,形成一定的思路,再进行口语表达。最后,在评述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全班学生都积极纳入到作文评析的环节当中,让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提供更多的说话和表现机会。
三、传授方法,提升口语表达技巧
语言不仅是一种能力与思维,同时还是蕴含一定情感和智慧的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提升其语言魅力和综合素养。
1.表达的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技巧。以教师授课所采用的语言为例,诙谐幽默的语言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但要想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幽默性,必须以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毕竟幽默并不等同于“恶俗”,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修养,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感染他人的良好“笑”果。
2.语音的动听性
这里所谓的动听,并非指音色,而是表达时所使用的语言要张弛有度、悦耳动听。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去思考、去表达,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不恶语中伤,不粗词滥造。当然,动听也不意味着无休止的甜言蜜语,不意味着阿谀奉承,初中生需要积极阳光、正能量的成长状态,而不是口蜜腹剑,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行为。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我国的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了更高的标准或者要求,这就使得相应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尽量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以及掌握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初中数学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或者研究,从而能够实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以及人文性特点有效的结合。
一、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比较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审美能力
现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存在一些关于美的教育的文章,这就要求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发现课本以及教材的内在美,与此同时也应该利用展示美的教学方式的途径让这些初中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或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创造美。其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具体来讲可以利用播放相关的录像、录音以及相应的课件等很多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比较认真地学习课文、品读文章即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文章各种美的意蕴以及气势。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教学以及娱乐进行结合,从而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语文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与此同时让他们加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任教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可以利用大声朗读、默读或者进行随笔写作等各种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课本以及教材中比较隐秘的内容,最终使得初中生感受到每篇文章的精彩之处,领略到文章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典用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以及文章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以及大声朗读相应的文章,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写作的过程中抓住的亮点以及关键的东西。如果语文教师让一个年龄为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写出非常优秀的文章,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发现力去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可能一个简单的镜头、一句简单的语言,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动,从而创造出新的文章。
这就使得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课本中的范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作者以及文章进行简单的评述,让学生能够开发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
三、利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就是指在相应的语文教师的教导以及指引的条件下,初中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问题或者课题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经过不断的研究以及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研究以及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主要关注以及重视的问题就是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指引以及教导。
四、丰富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多种器官可以同时并用,这恰恰是已经被证实了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从网上下载相应的视频、ppt等等,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也更加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合理结合,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多变的画面,开启心智的音乐,增强教学的形象感和动态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完成,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合作讨论,否则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以及精力。相反来讲,假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必须经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或者相关老师的点拨才能够实现,这个时候应该以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要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只有考虑得更加全面,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徐兴贵.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J].东方青年,2011(10):19-26.
【摘 要】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实践工程。“情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灵魂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而没有艺术就谈不上教育。”现代认知学和心理学表明:情感属于一种内在驱动系统,对于人的行为实践来说,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能够发挥正能量作用,因而产生了“情感智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制造寓教于乐的情境氛围,在传授基础知识、传导学习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品质,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生素质培养;情境教学;实践与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情感教学要求的最好注释。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以激发学习情趣为本质目标的情境教学活动,在构建和谐关系、诱发学习情趣、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程质效、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实践创新等方面,可以积极发挥“催化剂”“粘合剂”和“膨化剂”的功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文本知识中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背景,它能有效地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情境教学已逐步成为一种时尚性主流和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初中语文有效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情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生活性。要善于挖掘并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更好地诱发生活意识,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赢得寓教于乐的效果。二是针对性。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如果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远离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境创设就会失去意义,容易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三是形象性。“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也要有效激发他们的想像和联想;既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他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这样才具有启迪性和激励性。四是情感性。创设情境就是要营造善教乐学的氛围,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充分调动情趣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增强情感态度体验,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素养。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适时地播放《水浒传》影视中的相关片段,引领学生从精彩视听中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激发对不畏、嫉恶如仇社会品质的欣赏、学习、敬仰与向往。
二、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简要性实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文教学的活动情境丰富多彩,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创设考虑:
1.生活类情境的有效创设。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内容事件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痕迹或者影子,如果教师善于把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则更加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情感共鸣。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不仅月夜美妙——群山连绵、月色朦胧、水气含香、低声悦耳,更有一种异常活泼生动且充满令人回味无穷的童真童趣(如一大群农村小顽皮共同“煮豆子”)。有鉴于此,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堂教学程序,而是首先让学生打开记忆的思想大门,回忆各自的童年趣事。这犹如一石激浪——越圈越大,同学们所热烈交流的往年往事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然后引而不发:“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趣闻轶事呢?让我们来阅读《社戏》课文共同分享一下!”在如此情境和心境之下,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阅读情趣油然而生,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和味觉伸向那江南水乡的豆香去了。
2.科技类情境的有效创设。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自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声像和谐、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储量丰富和操作便捷等先进独特的优势功效,为校园课程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越发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欣赏、青睐和推崇。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个性化特征,然而在传统教学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却难以尽显其美。这一切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可谓迎刃而解、锦上添花。比如,在教学《父母的心》内容时,有教师首先播放了歌唱家阎维文的《母亲》MTV,那打动人心的歌词、激荡洋溢的旋律以及饱含深情的演唱,产生了直入人心、撞击灵魂的震撼力量,让全班学生和参加观摩的广大师生们心潮澎湃、跌宕起伏。现场中大家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而许多人则是眼含泪花、情不能已。可以想象,如果缺乏多媒体技术的良好支撑,要想获得如此效果则显然是不可能的。
3.活动类情境的有效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活动模式,更要摒弃“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应试教学方式,而应善于利用和有效把握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性格心理,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情境,推促帮助他们在身动、心动和神动的综合性学习中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和迁移,以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如教学《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前后,可以让学生就香港历史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或者课外)围绕“香港的割让与回归”这一议题开展辩论探讨活动,从中收获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再如,还可通过建立阅读、写作、背诵等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语文知识各类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积极营造争优创新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发挥“以赛激趣促学”的活动效应。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方法 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8-01
初中语文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也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这不仅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因为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就要把握好读和写的关系。
目前农村中学存在的情况是:学生对作文一怕二厌三应付,而教师对从事作文教学也有一种正常的教学心理,认为学生中考中,作文的分数虽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影响作文分数的有阅卷者的喜好和一些“规则”,高分不易,还不如多投入精力抓好阅读教学呢。在课堂教学上,就认为“语文好教,作文难搞”,也有的认为“语文课有本可依,作文既无本可依,又无规律可循”。因此教师钻研课本者多而钻研作文教学者少,语文教材参考书多而作文教学参考书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没有受到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不少教师没有弄清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通过作文教学以及大量的写作实践形成的,这是一个包括认字、写字、遣词造句、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在内的综合表达能力的运用过程。因此,“读”和“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读”为“写”服务,“写”又促进“读”。
多数教师都能搞清“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怎样处理这个关系呢?
1 作文教学时间的保证及措施的落实
以前每学期制定教学计划,我总是吧完成课文讲授计划当作硬任务,而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当作软任务,对全学期的作文教学只是想着要学生能完成规定的几篇习作。每次检测下来,往往是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得甚好,而作文失分较多。有了这样的教训,以后笔者就首先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周两课时作文(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单周课内作文,双周课外作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每学期教材的内容和文体的特点,以单元为序,制定出作文教学计划。课内作文的命题、训练重点及文章体裁等都写进了教学进度表。这样,作文教学不仅训练目标明确,而且时间上有了保证。
2 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化知识为技能
现在的学生应该说看了很多的范文,记诵了很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可一到作文时往往不会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1)加强单项训练,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把作文的过程分成六个步骤:即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行文、修改,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这些基本环节的训练。每次评改作文时,也是针对训练的重点进行评改,而不是面面俱到,只要某一方面做得好,即予以肯定,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2)引导学生钻研有关范文,从中汲取营养,揣摩写法。而不是反对学生参考一些范文。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要求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写法: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景物。当学生写作《初秋的早晨》时候,就能下笔从容。还让学生从自己课外看到的范文中推荐出一两篇写法独特的,模仿写作。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能减轻学生作文心理的压力,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感到容易下手。
在抓好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章片段。笔者告诉学生,鲁迅先生主张泛读,他说读书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高尔基也主张广泛阅读,他认为“应该尽可能知道的多一些,经验越是多样的人,人就越是得到提高,人的眼界就越广阔。”(《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后,就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采蜜。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丰富了,词句灵活了,思路拓展了,性情也受到了陶冶。由写作的需要促进课外阅读,达到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效果。
3 课堂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并重
在安排学生的作文计划时,单周课内作文,双周课外作文。笔者认为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多练之间有矛盾。限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如果篇篇都精批细改,费时费力,学生的写作周期就会因此延长,写作的次数自然减少。但如果是少批少改,甚至不改,单纯让学生多写则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还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写作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把每两周一大作改为每周一大作,分定时与不定时两种,定时的由教师命题,当堂完成,训练学生思维敏捷,行文迅速;课外的不定时的作文,要求学生一周内任意时间完成,容许学生查找有关材料,要求学生在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上多花点功夫。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既训练了学生作文的速度,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了一些课外读物。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也充实了作文的内容。虽然有个别学生过多地模仿别人的作品,那就需要引导。
重视作后的批改与讲评。笔者对于学生课内限时完成的作文,重点批改。每篇都做眉批总批,勾画精彩的语句与错别字。眉批、总批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对学生作文中的每一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和热情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指出其缺点,主要是告之修改的方法。对于课外作文,因为学生有材料可以参考,有较充裕的时间构思和修改,一般来说,通过范文评述即可达到指导作用。因此是以评为主,基本是不批或是少批。只是每次从中挑选出一部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好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反而激发学生课外作文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方法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颂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首先,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其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再次,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要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要及时复习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25-03
一、“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的基本分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册总共36单元,安排了3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栏目,所有的栏目设计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收集筛查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习惯为目标。“综合性学习”栏目在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人生感悟”“友爱亲情”“社会热点”“科学探索”“文化活动”和“方法技能”等六大部分。
1.“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与单元选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样编排的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六册,每册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综合性学习”以“阅读”中的课文内容作为主题的内容,或者两者之间内容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样的编排,要求学生从三个维度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文本,反映了教材的综合性和简约化。
2.人生感悟。人生感悟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能够促进这个学段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判断世界,帮助学生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树立自信心、人生目标和理想。
3.社会热点。社会热点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正确理解和观察社会;“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的社会化,通过社会化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正确的品质和信念;“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4.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性学习”内容有利于这个学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新的基础。
5.文化生活。文化生活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这部分“综合性学习”能够帮助这个学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通过古今中外的文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其中的利弊,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增长,“社会分布式认知开发模式认为:智力活动是社会和情景性的,智力的发展是在情景中发展的,特别是在文化情景中发展起来的。
6.友爱亲情。友爱亲情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这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目标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树立社会责任感
7.方法技能。方法技能部分“综合性学习”内容对初中学段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性学习”有助于这个学段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学习技能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要想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尤为重要。
二、“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的优缺点分析及解决建议
1.“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的优点分析:它主题活动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从上面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整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所有主题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选文的理解;特别突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尊重这个学段学生情感世界、兴趣爱好等特点;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它追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想法,它打破了传统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的缺点分析:它在实际教学中,达不到真正实践性,很多主题活动需要学生走出课堂、校园,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为了方便对学生管理,根本不会把学生带出课堂,只是在课堂或校园中模拟实践,根本达不到实践的全部效果,弱化了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它的栏目作为语文教学领域新事物,其宗旨在于强调语文在实践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它是在把握和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在主题、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可以实施合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体现教学因材施教。但是教材中明确“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做法表现出教材寻求普遍适应性的倾向,不利于师生开展主题活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栏目每项完整的活动过程包括:“选定主题内容—设置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交流和分享活动成果”等四个阶段。而真正实践这些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许多主题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是完成不了的。而且过多的活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会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消极影响。
3.解决建议。对于“综合性学习”缺少真正实践的解决建议,在“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资源,需要实践的就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其实学校和教师上课的时间里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有着其自身的担忧。如果把学生带出去出了事,带队教师一定要负责,学校也有责任,而且出了教室以后,可能有的学生不遵守活动的纪律,给教师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教科书追求普遍适用性所带来的局限的解决建议,重视“综合性学习”栏目课程资源的本土化开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的个性和特点;对于主题活动安排过多的解决建议,每册教科书的六个专题栏目学习我们不一定要全部做完,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更有意义的来做。
三“综合性学习”栏目内容的教学成果评价分析
1.我国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我国语文课程在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在评价过程中过分重视量化评价手段,反而忽视了定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还有在评价过程中,不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把学习的主体——学生,排斥在整个评价过程之外;特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学习的方式大多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强调的是学生会学,而不是学生一定要学会。“综合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评价方式,以下是我关于这一板块评价的几点思考。
2.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的一种机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参考标准之一,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最终考核评定的评价指数。“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师不断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探索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3.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性,“自然、真诚、恰如其分地表扬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教师评价结果的信任机制,应该把“综合性学习”教师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升学考核之中,而不是在试卷上就加几道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题目进行考核。只有把教师评价的结果纳入升学考核范围,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注意,突显出“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课;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现阶段“综合性学习”还没有一套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导致了评价标准的混乱,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导致评价的不合理。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综合性学习”栏目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一个共同的参考标准,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王振香.新课标背景下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评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5:2.
[2]王延.语文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合编探析——以人教版初中语教科书为例[J].文教资料,2012,(12):70.
[3]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7.
[4]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5]徐书业.教育学:原理与运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
[6]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23.
关键词: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意义
所谓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一些批注,或加以强调,或突出重点,或进行褒贬评价,或进行感悟批注,以此来达到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它能让学生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地对文本进行解决,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批注式阅读教学也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课堂的一个反驳,其核心是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感悟体验为前提,从而与文本达成共识。
一、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学生在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借助文本表达的内容平等地窥探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自主阅读中,学生的生命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内心充满愉悦的。批注式阅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善的浸润,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批注式阅读教学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探索
1.把握脉络,自由批注――课前阅读。课前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前进行阅读批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的喜爱,对文章一些重点的语句进行自我解释,也可以写一些自己对整篇文章的感悟,甚至也可以对文章的一些写作技巧进行评述。但是不管怎样,学生在课前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层次以及文章大意主旨的批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学生在课前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首先明确这篇文章的题材,然后对文章所讲的故事进行批注,并且可以对文章的层次进行有意识的划分。在对文言文进行课前阅读时,学生首先要弄懂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语句,同时对文章的主旨思想进行评注。比如,在阅读《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学生要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对关键词进行批注,然后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文言文的课前阅读批注和现代文的课前阅读批注是有所区别的,文言文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在进行文言文课前阅读时必须要求学生首先理清文章的大意和关键字词的意思。
2.有效点拨,明确目标――课中批注。课中批注,是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将自己课前的批注在同桌之间或者是小组之间进行传阅交流,这样学生可以从别的同学那里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自己对文章理解的欠缺之处。另外,学生们的批注毕竟是零散的、随意的、自由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批注进行综合,从而进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那些零散的阅读批注将会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对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解。比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课堂阅读批注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中口技人的技艺高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文章中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表现在哪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细处入手,寻微探幽,进行细节批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匠心之处。教师在进行点拨的时候,不要受教参的影响而做出专断性的点拨,而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大众的情感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析水平。
3.有效拓展,感悟升华――课后延伸。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阅读,而在于阅读后的升华,在于学生能否真正从文学之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文章阅读后的批注,也就是阅读后的反馈,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文章写作技巧的归纳总结,进行阅读之后的提升领悟,进行阅读后的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前的批注与课中的阅读批注进行比较反思,反思自己在初始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反思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只有在反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得以提升。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课文,教师可以挖掘文本资源,设定续写和补白的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真正的领悟。比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的续写,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以开拓,学生的情感也会得以升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外阅读资料中选取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新的感悟升华。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平等对话,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批注方式,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开拓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思维世界。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品评意识,提升他们的生命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盛春.实施批注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新课程:教研版,2012(3).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学观念;思维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18-0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后研究性课题的拓展延伸,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多年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1.1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影响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1.2 深入了解学生不够。部分教师总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考虑到他们在课堂中听课的感受。
1.3 激趣指导力度不大。教师教学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激趣指导只满足于面上工作,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厌恶的情绪。
2 初中语文新课改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2.1 深化自主探究,转变教学观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2.2 挖掘学生潜能,注重“三变三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学生先学。教师及时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教师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不能一讲到底,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注重变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2.3 狠抓指导传授,强化课前预习。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3 初中语文新课改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课堂教学布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语文教学大纲,把它分成若干单元,再细分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去学习,而教学本质上被考试所牵引,特别是到了初三学生反反复复地训练,造成知识面狭窄。
3.2 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基本上是同向思维。教师引领着学生走,学生很少向教师问一个“为什么”,要求学生反反复复地训练,将概念、语法、词句等牢牢记住,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很少创新,好奇心和求知欲锐减,后劲不足。
3.3 生的学习方式上,基本上是接受式学习,很少有体验式学习。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的觉性不强,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
4 初中语文新课改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对策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到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要对策是:
4.1 创新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开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为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堂;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75-02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大量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角,活跃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因此,很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增加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笔者目前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学校还处于观望阶段,不少领导和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感觉到一些苦涩味道。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最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多媒体课件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的弊端。
1 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文本的真正含义,同时,媒体的“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会钱梦龙老师课后评述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的理解片面化。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新教材文本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可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语言文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在实质上有些相似,有时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答案而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灵活变通,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著名演员有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很有一种想模仿朗读的欲望,但由于预先只设置了5分钟时间朗读,便安排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想有感情的朗读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这一课,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时,很多同学归纳的各有千秋,记得有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将五幅图景命名为“绿草送春”、“繁花争春”、“斜风抚春”、“细雨润春”、“人们迎春”,这一组同学的归纳可谓是精妙绝伦,但笔者为了与预定的结构一致,并没有采纳该组同学归纳出的语句,而是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归结,导致这一组同学后来的讨论积极性减弱。
3 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