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政业务;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
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五)五项领域有待拓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洋金融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经济领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2011年初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准,区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北、中、南三大海洋经济带。作为金融机构,尤其是海洋经济发达区域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对区域海洋金融业务发展机遇的分析,来寻找自身业务新的增长点,是当前发展中十分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浙江、宁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简介
随着山东、浙江、广东等三大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被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但各区域的发展方向、侧重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对浙江及宁波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简要介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提出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来规划其产业体系;通过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来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疏并重”枢纽港。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宁波市政府相应出台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空间布局框架,加快“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在空间布局上,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重点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品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为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梅山国际物流等十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发梅山岛、大谢岛等十大海岛;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大宗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二、商业银行海洋金融业务机遇—以宁波为例
宁波市高水平、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为商业银行的海洋金融业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整体发展空间来看,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涉及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四个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领域的项目共计194个,项目总投资558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344亿元。具体包括临港先进制造业项目46个,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874亿元;港航服务业项目61个,项目总投资2046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4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2亿元;海岛资源开发项目77个,项目总投资167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5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和民间投资的跟进,至少会产生6000—8000亿元的融资需求。
其次,从具体行业产业来看,需结合宁波海洋经济规划建设重点和空间功能布局,对各行业产业进行细化分析。
在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北仑、镇海的石油化工产业,象山、宁海的船舶制造产业,北仑的钢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余姚的精细化工、现代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慈溪的家电、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产业,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该类产业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既对固定资产贷款、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保函、贸易融资等传统的融资产品有较大的需求,也可使保理、国内信用证等创新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得到合理的应用。
在港航服务业方面,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是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具体功能包括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商品交易基地,前者意味着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将进一步加强,相关实施单位需要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和大量的日常结算资金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时机,中者意味着大宗商品的物流增值服务和配套产业链延伸将大力拓展,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类上下游供应链融资产品来加快业务对接,后者意味着在港口物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类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业银行可以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便利的资金结算系统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来拓展自身的业务;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该网络主要内容是增加港口吞吐能力、拓展运输通道、做强做大物流园区,形成结构优化、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商业银行在其中可为港口、码头、物流基地建设提供基建资金支持,为船舶购置、海洋运输提供各类融资支持;金融和信息支撑服务系统是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软件支撑,该系统主要内容是培育融资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港口金融合作机制、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可在融资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创新、港口金融合作等方面寻找到自身的机会,来参与其中。
关键词:商业银行;区域规划;发展策略;江苏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88-03
2013年,是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年。近二三年,国家先后批准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这既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重要战略机遇,也对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如何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家商业银行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政策要点
(一)历程回顾
中国的区域发展,早先集中在发展沿海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北上广深地区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就稍显落后。2008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开始显现密集出台的趋势。仅2009年一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四年的总和;2010年,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上不再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西部和黄三角,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近年来,中国的区域规划向纵深推进,国家级县域规划出台在即。通过近阶段国务院层面上进行的区域试点,包括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及最近上报的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可以看到,区域试点正在向纵深推进,区域规划越来越具针对性。
江苏是经济大省,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二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江苏省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10条政策意见,继续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共建开发园区,落实“一市一策”,坚持不懈地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二)政策规划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
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 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 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一直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风险政策体系等多种途径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努力。商业银行应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整体的组织推进和制度安排,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提升风险精细化管理能力,确保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外部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正在改变着银行的发展和竞争模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的方向。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面对更透明的市场和更多样的需求,商业银行顺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国家区域规划及地区实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扩大客户群体、拓展服务与生存空间,突出强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这既是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宝权.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12,(6):23-26.
[2] 梁洪波,刘远亮.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3] 倪志凌.“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J].上海金融,2011,(9):48-5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区域经济 金融支持 支持路径
货币是特殊商品,商业银行则是经营该商品的企业,具备支付中介、信用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等职能,它通过为区域内的经济及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就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发展区域经济的规模决定着金融规模,既有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流量及效率,也就是区域经济对金融具有锁定效应;另一方面,当今是金融经济社会,通过发挥货币的推动力,可促使资金流引导实物流,从而配置实物资源,所以金融资源流向、流量均会影响区域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速度,影响配置实物资源的效率,也就是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反锁定效应。商业银行服务于某一区域,它往往扎根本土汲取金融资源,并在本土投放金融资源,区域性特征非常鲜明,是组成区域金融的重要部分。[1]所以,商业银行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互动和协调的关系。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促进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
促进银行和企业的沟通、合作是商业银行支持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是强调企业和银行之间享有平等的地位,双方在合作信贷业务时均承担着义务、责任,两者是互利的,这是促进银企合作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切忌只顾自身利益而干预甚至管制企业经营;企业也不能为缓解自身困境而选择逃避商业银行的债务,对银行利益造成损害。二是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建立起竞争选择关系,即银企之间的选择权力是双向的,从而形成区域内银企之间、企业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市场,以便充分合作,收获最佳效益。三是一旦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就要将其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休戚与共、互惠互利,持续健全合作内容,促进共同发展。
(二)满足区域内企业的新型金融需求
区域内企业的金融需求一般包括资本融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提高效率等,商业银行可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当好企业的融资顾问、财务顾问。[2]所以,商业银行要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特征及企业需求,采取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及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措施,为企业提出更合理、更可行的金融支持方案,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新型金融需求。就拿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它的主要原料是钢铁,具备以销定产、有较长的生产周期和较大的贸易进出口额等行业特殊性。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装备制造企业面临两头敞口风险,即生产成本增加、远期交货合同收益汇率受损,急需综合避险工具的支持,而商业银行就可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在为企业提供避险服务的同时增加自身经营收益。
当然,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明确客户定位,积极支持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商业银行可推进中间业务的深度发展,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速度与质量,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企业年金、承销债券以及资产托管等业务视作战略性的金融产品,依托对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的设计和团队营销,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可推动发展信用卡业务,保持信用卡的品牌形象及市场地位,满足客户的综合化金融需求,增加客户综合收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给予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支持
为帮助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保证中小企业顺利开展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打破传统担保方式的局限性,扩大区域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助推^域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允许中小企业用自身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品牌质押贷款、个人信用、联保协议贷款、专利或知名商标质押等办理担保贷款,明确抵押过程必须履行的登记、评估、仲裁程序和相关路径。二是对区域内经营年限超过3年、科技含量高、还款来源充足、经营业绩好、市场销路广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可实行无抵押担保贷款机制,为其办理无抵押担保,由企业主或控制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即可,简化了贷款申请手续。三是商业银行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同时扩大其范围,挖掘有效的、潜在的抵押担保方式。
另外,商业银行要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探索有效抵押物,把企业或个人的专业许可证、订单、出口退税单、海关报单、保险权利、应收账款等能依法转让的权利作为有效的信贷方式、品种,方便中小企业融资。同时,建立区域内多种组织参与、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融资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并按照《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打破动产抵押限制,允许区域内的各类中小企业凭借可靠的应收账款、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作为保证,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例如,某地区的多家商业银行保证新增贷款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计划在区域投放新增贷款约80亿元,增幅接近30%,致力于将贷款需求在3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做深做透。又如,该地区的某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给当地中小企发放超过40万笔贷款,一共扶持了30多万家小企业,创造了6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商业银行应切实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将区域内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业淘汰掉,大力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一是重点支持区域内的循环经济项目,扶持发展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拓展清洁发展项目的融资渠道。二是商业银行需根据区域内的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当地核心、支柱企业,维护经济市场稳定。一般包括光伏产业、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在贷款的期限、条件、利率及偿还方式等流程中给予这部分产业企业一定的优惠。三是商业银行要保持与地方政府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以可控风险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协助政府做好利民工程,提供住房、消费类贷款,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及理财问题,同时宣传并引导区域金融理念,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在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时,商业银行需针对金融支持风险建立起有效的控制制度、名单管理制度,完善信贷支持制度,凭借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支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地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金融业成为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将继续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持作用。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增大商业化运作程度,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责任、义务,更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务必要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路径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为徽商银行铜陵分行)
参考文献
[1] 孙晶.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概念提出到上升为我国“十三五”发展主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将会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同时金融业的变化也将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经济变化带来的机遇,也承担着助力供给侧改革的使命。
二、供给侧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挑战
一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带来挑战。互联网金融在保险、理财等方面对现有的资金模式进行有效补充,有机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双重优势,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穿透力,“互?网金融+”战略对各个行业的融合创新均产生巨大影响力。但互联网金融不能取代传统的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互补职能,互联网金融补充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不足,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应互取短长,加速创新。改变间接融资占比大、直接融资占比小的格局,构建多元化金融生态是金融改革的方向;二是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给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带来挑战。消费金融在为中国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信用支持的同时,消费端恰好响应了对供给方拉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现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行物质型消费的比重约为60%,预计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将由2017的40%增长至2020年的50%。消费金融需求的增长,使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支付宝、京东白条等新兴金融渠道了产品正逐渐占领原有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份额。京东有过一些测试表明,金融产品供给植入到场景中,白条可以拉动用户的消费上升30%~50%。由此可见新兴的金融创新给资金使用者带来的便利性与低成本,也造成银行存款流失严重,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银行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金融结构落后对经济结构升级构成了制约,商业银行转型压力逐渐凸显,从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出发,金融创新是必然选择。
(二)对风险管控能力的挑战
一是处于经济与金融系统中核心位置的商业银行,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在经济面临降速调档、结构调整和政策吸收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快速扩张阶段已然过去,银行利润增幅下降,同业之间竞争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持续增加,风险管控难度加大;二是供给侧改革中,未来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这与传统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匹配,对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提出挑战。
三、商业银行应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一)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机制,持续提高竞争力
一是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提升综合金融能力。不同的企业、项目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应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实现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有效对接,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二是在去库存进程中,积极调整个人信贷资源配置的格局,支持居民合理购房消费,加大对个人信贷类消费支持。创新个人信贷业务渠道,为个人融资和消费贷款提供便捷性、自助化、全流程服务,促进盘活存量与稳步增量并重格局;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考核机制和报告制度,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二)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应从六个方面加快创新,发展新的金融形态。一是加强普惠金融创新,如小微企业及“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担保方式创新、审批流程创新、还款方式创新,便民支付方式创新等;二是加强财富管理创新,如银行理财业务品种、模式、投向的创新,各类代销业务的品种、同业合作模式、资金投向的创新,贵金属业务创新等;三是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属或特色信贷产品创新、审批流程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定价方式创新及投贷联动机制等;四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如直销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投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类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远程自助终端创新等;五是加强风险化解与不良资产处置创新,如不良信贷处置方式创新、不良资产转让方式创新、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六是加强组织架构与机构建设创新,如业务治理体系变革、新设或引进各类事业部、新设特色分支行等。
(三)把控风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一是对“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细化分类,不强退,不死退。综合运用信贷、土地、产业等政策,分类精准处置。对公司治理良好、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但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通过再融资、期限调整、变更借款人等方式帮助渡过难关。对半停产、已停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有序推动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对必须实施破产清算的,注意控制信贷退出的方式与节奏,制定清晰可行的退出计划,防止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二是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程,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全新出口,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对于缓解资产质量压力及预期将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
四、商业银行应助力供给侧改革
(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支持“新供给”发力,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目前主要经济体围绕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开展了新一轮的增长竞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应对国家鼓励进入的行业进一步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坚持生产业与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不断实现服务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三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企业发展,把发展小微企业业务提到战略性业务高度。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全全国GDP的近60%,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50% 左右,已经成为扩大就业、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短、小、急、频”特点,应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基层网点的业务自主权,放宽业务自动化处理系统审批面,并简化服务和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降低服务费用和时间成本。同时商业银行要大力发普惠金融,满足小微、三农、个人等经济主体在生产、创业、消费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二)发挥金融的市场导向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利用差别信贷政策加快“去产能”和“去库存”进程。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制定合理的压缩、退出贷款计划,调整信贷结构,保证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退出的同时,注意给这些行业、企业合理的“过渡期”,以使“去产能”成本最小化;二是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信贷结构性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由以往的高增长回落到最新的月度同比负增长,当房地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时,将是房地产投资乃至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砜吹拇サ仔藕拧I桃狄?行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关注青岛市区域内的去化周期,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确保公司类房地产贷款信贷投放平稳有序、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大力支持个人住房需求;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仅是西欧的38%,是北美的23%,是日本韩国的18%,据李稻葵预测,如要花二十年让我国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赶上西欧,未来五年可平均每年拉动GDP1.5%;如果赶上北美,每年拉动GDP3.1%;如果赶上日韩,每年拉动GDP3.9%。由此可见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特别是高铁、地铁、中西部的交通设施行业等。商业银行应把握住供给侧改革中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机遇,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密切银行与各级政府财政的关系,从而带动机构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等多项业务的发展;四是助力青岛市经济结构发展,结合青岛市区域特点,助力建立以创新、服务和海洋,为特色的新型经济结构。顺应跨界融合和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业态。提升旅游目的地功能,支持发展滨海度假、海洋休闲、融合创新、品质乡村和服务输出旅游业务。以青岛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推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发展跨境金融和国际金融业务。支持信息网络、充电设施、旅游休闲和健康养老服务等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综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智能家电、信息服务、电商微商、文化创意等消费型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的业务进行常规工作的改良,并且使商业银行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因此,很多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将电子银行的业务处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商业银行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机构,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分析电子银行的应用策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意义
商业银行当中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银行工作领域得到实践。在一些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并不能保证各项经营活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处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单位很有可能在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出现竞争过程中的效仿性因素的变化[1]。除此之外,在电子银行业务逐步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接之后,诸多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在银行业务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运行质量问题,造成很多的商业银行活动并不能保证在电子银行业务的有效支持下进行处理。同样也导致很多的银行机构并不能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对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处理[2]。因此,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需要在相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银行运作模式。电子银行的业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当前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处理模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银行业务的变化,也比较容易在电子银行业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技术含量不足的因素形成结合,因此,对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情况实施的分析,能够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全面的执行。
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所有的电子银行技术都处在快速革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对技术性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多网络经济的发展因素都有可能在思想观念因素的有效带动下形成发展[3]。所以,对经济发展活动推进过程中的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理念的变化情况实施研究,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定位。电子银行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关客户的定位模式加以关注,并保证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的管理细节可以有效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提升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4]。此外,要根据当前客户普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同感情况,对客户已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并使后续的技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的适应商业银行成本性因素的控制需要,提升经营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另外,要对电子银行的全部生产性活动实施完整的研究,并对信息化战略的执行标准进行完整的探索,在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必须对所有的原料采购程序实施分析,并使后续的电子银行技术能够同社会需求相适应,保证电子银行的定位能够在工作效果的判断中得到更加准确的处理。
(二)科学设计电子银行业务处理阶段。首先,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客户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也许细节的关注,保证所有的业务处理人员都能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管理要求,并对后续的金融活动进行市场因素的判断[5]。此外,要结合金融市场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客户源特征,对所有的储蓄性业务实施分析,确保后续的电子银行活动能够在各项资金的有效维护下得到推进,提升理财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质量控制水平。在具体的电子银行各阶段业务控制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理财业务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有效的按照不同种类的业务控制特点进行银行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使全部的理财活动都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保证下得到更加完整的推进。
(三)完善传统业务处理机制。在进行常规业务的细节控制过程中,必须对业务当中是否具备传统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切实保证所有的业务细节都能在市场资源的合理控制之下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6]。在进行电子化业务处理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技术发展要求进行明确,并保证各项金融性质的活动能够在创新机制的影响下进行推进,使一些具备竞争性特点的业务都可以在银行业务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保证各项竞争机制的运行都能适应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外资处理水平。在进行当前处理机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类竞争性因素都能在电子化技术的处理之下实现运行流程的有效分析,保证传统业务的控制活动能够完全按照境内的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实施处理,并使全部的外资银行可能对本土银行形成的冲击进行深刻的判断。
(四)改善合作机制。在进行合作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流程的关注,使后续的电子银行各类业务都能结合合作机制的运行特点进行发展速度的控制,保证为各类合作机制的设计和巩固提供良好的依据。此外,要结合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网络技术运行特点的关注,保证全部的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适应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要求,并且提升新形势下合作机制的处理价值,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控制预留良好的体制性基础。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合作机制处理特点,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进行分析,以便后续的金融活动可以避免各类竞争性因素的比例影响,并且提升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价值,为合作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的保障。要加强对原有商业银行合作模式的关注,并从中整理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经验,保证为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便具备挑战性影响的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完整的适应营业机构的规模特点,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商务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提升品牌创新质量。首先,必须对当前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业务实施分析,保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在客户资源需求的满足执行得到推进。此外,要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创新体制实施分析,有效的保证创新活动能够在银行的经营机制改变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不同时间段内业务的处理要求,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实施分析,并有效的保证所有的业务模式能够在业务流程的控制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品牌创新活动的推行可以在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品牌创新活动的执行价值。
五、结论
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另外,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且应认真考察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他们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村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
本文用农村商业银行指代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小股份制涉农商业银行,从而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另外,本文也将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群体界定为农业人口。
1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从笔者的工作体会出发,目前的发展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需要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
1.2 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的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
3.1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到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2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3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考文献】
[1]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一、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及一系列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1、银行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可以说,银行业的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内部产权结构也存在诸多不尽合理之处,同时,银行管理体制的落后、僵化,也进一步导致了资产效益低,盈利能力差。2、当前银行业务主要还是属于“分离型”,产品业务线比较狭窄,而且互不成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资产呈现出高越增长的态势,显然,此类业务的收益要明显高于传统业务比如储蓄、投资、汇款之类的结算收益。正是基于此种原因,许多银行业开始尝试办理以代收代付为核心的中间业务。然而由于国内银行的无序竞争状态,以及相关政策的原因,使得来自这类业务的收益也非常有限,而对于一些收益较高的业务如保险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理财咨询服务等,要么开展不是很顺利,要么开展进度和规模都很有限,效果、收益不是很理想。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全能化
随着WTO五年缓冲期的结束,一旦市场开放,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目前,银行业的主要竞争来自国内外的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竞争,而非之前的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就国际金融竞争而言,其主要表现为跨国银行的竞争,尤其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应对之一就是组建大型的全能化银行集团。相较西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根本无力与其竞争,即使是国内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和压力难以与之抗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难以组建大型的全能化银行集团,这些因素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竞争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银行、信托、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服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各不相同,但实际上,从它们在吸收资金时的契约签订、当条件符合时资金的归还情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即将开放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对业务进行经营战略调整,使其积极稳妥地向全能银行转变是必要的。
第一,全能银行能降低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一直相对单一,因此造成了硬债务与软债权同时存在的严重局面,相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除了财务状况差,盈利能力与其资金实力不相称外,还一直处于高风险的运行状态之中,凡此种种,都极大的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形式多样,有着内在的稳定性,如果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使银行的利润收入得到稳定,那么扩大业务领域就不啻为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在国内发展全能银行对改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降低其金融风险有着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全能银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迅猛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其极大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在于:首先是投资的渠道多元化,由此导致储蓄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分流;其次,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及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依赖性,导致银行资产结构不对称,对现有的银行资产业务规模造成了强劲的冲击;再者,对商业银行的获利空间造成影响,使其获利空间日渐缩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在资本市场的强劲冲击下,向全能银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调整发展的方向。
2.信息化、网络化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信息化发展相比,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在银行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差距。但是,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经过差不多20年的建设,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在信息化战略上成绩显著,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改造基本得以实现,完成了数据大集中,这标志着信息化创新的开始。
与之同时,银行业的相关部门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了力度,对业务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加强了管理,使内部的控制机制得到完善;除此之外,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的强化,使银行信息化从之前的以业务为中心到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得以实现;将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过程进行集成、优化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银行的各项作用集中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将资源统一进行调配,为银行的客户开发、职能管理、综合理财、客户服务、风险防范等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全能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势在必行,其在战略上的选择主要有:
1.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拓展银行业务。第一,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目前并没有限制我国银行在境外经营的业务范围,因此,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可以发展全能银行业务,比如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等。第二,现行商业银行法并不禁止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部分保险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将业务(比如说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保险业务等)开展好,使银行资产结构得以改善、增大收益,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从事金融创新以及与资本有关的中间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一些业务(比如说,项目融资、资金结算与清算、客户理财、基金资产管理、企业评级以及项目评估等)。积极创造条件,
2.全能银行进行试点,为银行业务全能化创造有利条件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加入WTO后,我国分离型银行制度因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市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而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前,我国金融业必须要做好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准备。比如说,确立某家在外推行全能银行业务较成功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准许其全面推行全能银行业务,一方面允许其在境内外并购投资银行、证券机构等,形成较完整的机构网络体系,以利于开办全能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要求其根据业务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探索全能银行的内控机制。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按审慎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积累全能银行的监管经验,在试点阶段,可实行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分立帐目,并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管;在监管机构监管能力提高、相互协调配合加强、整个系统风险控制日趋完善的前提下,逐渐向统一监管过渡。随着我国实施全能银行基本条件的逐步成熟,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实现全能化经营。
3.重视发展网上金融服务以及加强技术风险防范。网络银行不仅是互联网在银行业务上的重要应用,而且还是银行业自身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同时也是当今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内容。网络银行发展到今天,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前景极为可观。正是网络银行的这种快速便捷金融服务,银行与银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们同样也要看到,网络银行将银行的业务系统暴露在互联网面前,这种新的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挑战是极其严峻的。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手段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使用有效的、事前的技术手段防范病毒、黑客、等金融作案事件的发生。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加强技术风险防范,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安全性,将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1]王元龙.关于发展我国全能银行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1999,(107)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2015年央行等十部委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及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但是互联网金融并非简单指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互联网技术水平上发展而来的新型金融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为第三方支付、信用评价审核、电子商务、p2p网贷、众筹等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特点
1.互联网普惠性。互联网金融独具的轻资产型金融服务模式,大大降低了人们涉足金融的传统高门槛。而且由于其“傻瓜式”操作与较低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人容易接触金融,增强了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我国中小型客户群体因其“草根性”的金融服务特质,在较长时间内被市场忽视,互联网金融普惠的落实将为市场增加一批巨大的潜力客户群。
2.信息网络化。“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时代一大亮点,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使定价趋于合理化,标准化。社交网络日渐普及,用户在社交平?_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与共享,利用云计算技术,可快速处理、整合海量信息,做到信息精准识别,提高服务效率。
3.金融脱媒化。在互联网技术急剧发展下,资金供需者只需在网络上信息,不需要银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介入,双方直接沟通洽谈,就能实现互联网金融融通;在生活中,用户支付、转账、结算等简单的金融服务需求,如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便可轻松完成。
4.操作便捷化。与商业银行繁琐的业务流程相比,互联网企业提供的过程显然简便许多。一进入银行,简单的业务需要取号、填单、排队等候,复杂的业务更是需要经过申请、调查、审核、签协议等步骤,耗时耗力。现阶段互联网企业搭建的网络服务平台,只需简单手动操作几步便可完成,简化了业务流程。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使金融脱媒,导致银行存贷款业务下降
自从互联网金融出现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可获得较多的信息,双方在脱离传统中介机构的情况下依旧能办理金融业务。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直面蚕食与挤压。企业与个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走低,转而更多地采用互联网投融资方式,如p2p网贷,众筹;目前市场上投资理财渠道也越来越多,银行的一般性存款被分流,如支付宝使用者喜爱将小额资金存入能在保“活”的基础上达到增值的余额宝中。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渗透,削弱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规模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渗透,更是减弱了银行的支付功能,挤占了商业银行的交易结算空间。如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宝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已拥有了数以亿计的个人使用用户,涵盖大片支付结算领域,争夺了银行大量的潜在客户,且凭借其被市场接受的惊人速度,未来银行业的支付结算业务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抢占大批商业银行客户
在以往的金融活动中,信息收集成本大,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严重。现在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易获得准确、详细的线上客户消费数据,可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比如阿里金融就做得十分成功。而银行的很多数据却因第三方支付的阻断而流失,比如用户在支付宝进行购物支付的相关数据,银行只能得到交易金额,像商户名称、产品种类信息等都将被截留,这使得银行的数据挖掘能力下降,信息分析滞后。商业银行数据不能及时更新补充,便难以准确定位目标客户,产品营销成功率将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无形之中失去一批潜在客户。
(四)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迅速,排挤商业银行产品市场
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互联网高速、时时进行信息处理的优势,对传统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如支付宝就是以信用证为原型进行创新而来。而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竞争压力小,创新动力不足,所谓的产品创新大多缺乏新意。如果商业银行迟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互联网企业产品创新的速度又远远超过了银行,商业银行的现有产品市场将受到大量排挤。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的对策
(一)融合政策,发展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所追求的目标。普惠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小额信贷,同时广大低收入群体对此金融服务也最为关注,此时商业银行就该对资本一视同仁,莫嫌平民资本少,聚少成多。对于农民群体,应重视“三农”经济的发展,加强惠农政策宣传与生产消费信贷的服务,如中国农业银行面向全体农户发行了综合性银行卡―金穗惠农卡。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开展银行业务时,考虑到经济水平与交易规模等因素,可借鉴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无分行”模式,即通过与特许店、零售商店或微型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在没有银行网点情况下也能为农村客户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银行
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使客户通过自助行为便可完成金融交易,易操作,速度快,且服务时间24小时不间断,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还降低了银行服务成本。所以提高离柜业务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一大转型方向。为此,一是商业银行应利用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提升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自助终端服务水平,完善银行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范围,如交水电煤气费,缴交通罚款,代扣保险费等。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间的合作。现阶段基本上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客户证书USB-KEY,工商行使用的是u盾,农业银行使用的是k宝,中国银行使用的是中银e盾等,这使客户进行不同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操作时需要携带多个USB-KEY,极为不便。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银行业应该开发出跨银行、跨平台的移动金融产品,避免一个银行一种产品,采取业内统一的认证体系。
(三)立足大数据,整合业内外资源
商业银行应借着“大数据”的风,跨界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建立B2B交易、B2C交易、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积累自己的客户消费、交易数据。银行在发展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业务时,可以直接利用线上交易记录,通过每一次的信息积累,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形成融资信用,增加风险可控性,降低信贷风险;个人客户的消费记录可利于银行获悉客户的消费领域与消费倾向,从而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同时,商业银行要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比如2015年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通过签订战略协议,合作范围从部分业务扩展至全平台业务。合作双方业务交叉,可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利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高客户体验,达到战略共赢。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国内外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各家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的盈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市场要求各行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信用卡无担保、小额循环消费的产品特点决定了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业务。但它高达18%的年透支利率,加上以信用卡为载体的分期消费信贷手续费、信用卡年费、信用卡消费商户回佣、滞纳金等各项收入,远高于一般个人业务和传统信贷业务。因此,信用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本文拟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的指导性建议。
一、研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指以商业银行财产设立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商业银行组成部分。为便于拓展业务,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会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基本都由其辖下的分支机构直接经营,而随着信用卡业务收入贡献度的快速增长,其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地位日益提升,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收入。通过研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找出稳健快速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有效方式和措施,确保信用卡收入总量和占比的逐年大幅增长,进一步提高信用卡业务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收入的贡献度,促进商业银行整体收入的提升。二是有利于提升风险防控的水平。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直接经办各项信用卡业务,包括发卡、商户、消费信贷等,从受理、审批、催收等各环节都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发展的研究,可提炼形成共性的高效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和策略。三是有利于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信用卡品牌。研究并促进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竞争和创新,使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同业竞争中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信用卡品牌。四是有利于用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只有竞争的市场才是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通过研究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可促使其在竞争中加大投入,增加ATM、POS等机具的布放,促进信用卡受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用卡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1.收益方面
按照国际标准,资本回报率达到20%-25%,资产回报率达到2%,信用卡业务才能实现可持续盈利,连续三年达到上述标准,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普遍偏低,信用卡市场盈利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2.风险方面
受到巨额利益的诱惑,与信用卡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滋生。由于中国征信服务体系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尚待加强,个人信用风险评级的程序仍在建立中,发卡机构利用第三方数据防范欺诈的手段单一,申请欺诈成为欺诈风险中最主要的形式。市场上还出现了数目众多的套现公司,一些商户和持卡人与犯罪分子相勾结进行信用卡套现,不仅给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风险,也给持卡人埋下了安全隐患。
3.竞争方面
信用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卡机构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信用卡的“跑马圈地”导致了价格战、额度战,市场上甚至出现仅凭一张身份证件就给出数万授信额度的情况。少数发卡机构违背根据持卡人信用情况确定授信额度的原则,重复授信严重。超出持卡人的偿还能力的风险授信,不但造成了信贷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
4.收单方面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商家受理信用卡的普及率在10%左右;而美国信用卡商户普及率超过90%。我国POS和ATM在消费市场的覆盖率和覆盖范围距离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居民使用现金的习惯弱化了信用卡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培养消费者刷卡习惯,培育发达的收单市场。
三、建议
关键词:区域;商业银行;协调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4
区域内商业银行①发展的协调性,是指某一经济区内的大型银行和一定数量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具备稳定的偿付和盈利能力,相互之间交流机制畅通,持续稳定协作,市场竞争趋于理性[1]。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众多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入驻。截至2010年,已有各类银行省级分行30多家,金融总量和规模列浙江省首位。目前,在杭州市开设分支机构的各类银行与当地大小银行同台竞争,发展良好,但受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竞争实力、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协调现象也时有出现,如竞争行为片面化、短期化,联合意识薄弱,合作关系不稳定等。本文从杭州市范围内的商业银行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对构建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机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区域内商业银行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竞争方面
1.非正常揽储。近年来,区域内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实质上是彼此争夺有限客户存款的结果。上级机构通过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要求下级分支机构员工揽取存款,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经营成本和实际利率增加,既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也给银行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2.贷款过度集中。在信贷市场上,随着银行数量增加、竞争程度增强,在申请贷款的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银行获得高质量贷款项目的机会必然下降,而商业银行显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其在同一区域内纷纷倾向同一行业(如房地产)、相同项目(如个人消费)发放贷款,为了争取客户,个别银行甚至不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省略审批环节,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3.银行卡低效无序。银行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发卡行在相互分离中自成体系建立交易网络,配置用卡设施,一份投资往往被扩大为四份、五份甚至更多。如在杭州中心城区,每15米就有一家金融机构,仅就用卡设备来讲,凡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以及繁华地段,各银行都纷纷配置POS和ATM,整个区域内银行卡系统设施至少有30%以上属于重复投入。
4.服务原则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项目和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经常不能合理处理时点数与时期数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工作节奏前松后紧,把任务集中在年末突击,违反工作原则和程序的事件层出不穷,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合作方面
1.信息资源封闭。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比较弱,而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则会有更多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区域内商业银行间往往缺少主动的信息交流和情况互通,对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相互封锁,而不是联手打击。这种有意弱化市场竞争的行为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使得一些恶意经营企业得以骗取多家银行的信用而不被发现。
2.联合意识薄弱。银团贷款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一旦寻找到贷款机会,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其更愿意独自贷款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银团方式分散和规避风险,获取相互合作的整体收益[2]。
二、区域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因素
通常区域内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很难将与在位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吸引过来,因为信用状况透明且经营良好的客户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将自己的信誉度信号传递给新的银行。为了减少更换银行时发生的转换成本[3],客户宁愿与已建立起贷款关系的银行进行交易,因而在客观上成为新银行在区域内拓展业务的进入壁垒。为了消除这种壁垒,新银行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争夺客户,因而产生了一些冒险行为。
(二)定位因素
虽然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外来压力分析不足,对自身优劣评价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无视资金、技术、网络方面的劣势,采取紧跟型的市场定位策略[4],盲目地与大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动力因此丧失。
(三)实力因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充裕、网点布局众多,计算机系统先进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中小银行起步慢,受资本和网点布局的限制,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仍占中小商业银行收人的绝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用衍生产品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份额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小银行之间更容易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5]。
(四)产品因素
一方面,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雷同,尽管存在不同的品牌或名称,但具体到某项产品或服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6];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银行虽然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但为了避免其他银行的搭便车行为,也是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原创性创新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五)政策因素
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大的危机来临,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或接管,但在中小银行出现危机时则可能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其淘汰;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有银行相比,更能够从地方政府中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以及竟争保护。因此,种种政策的倾向性都会使商业银行间不协调发展局面难以打破。
三、构建区域内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利益观
区域内商业银行开展竞争合作,需要在利益分配上有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在合作初期,不能过分计较输赢和利益的大小,侧重点应放在整合资源与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上,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牺牲一部分市场和利益。到了竞争式合作的中期,应侧重探索技术层面的合作,关注成本与未来收益,强调合作的发展潜力。一旦合作成功,双方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大小。因为合作决不是放弃,让权也决不是放权,竞争式合作更应强调未来利益。
(二)建设区域内征信系统
从必要性来看,在区域内建立信用系统,涵盖该范围内各商业银行可能贷款对象的基本信息,不涉及单个商业银行的机密内容,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贷款业务,还可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从实用性来看,区域内的信息系统虽然覆盖面积小,但信息相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而言更详细、准确、及时,商业银行在总体把握贷款人及其项目之后即可决定贷款与否,激励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信息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成立区域危机处理中心
在区域内建立银行业的危机处理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其传染性降到最低,以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该中心在某一商业银行由于个别极端事件而面临挤兑风潮时,能够要求其他商业银行快速作出反应,例如现金援助、简化事故行票据处理程序等,协助事故行迅速走出困境,有效地规避系统风险。此外,在正常时期通过金融企业协商会议制度[7],搭建商业银行相互交流、业务协调的平台,明晰相互资金往来的脉络,能够确保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顺畅。
(四)建立银团贷款协调组织
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对银行和集团授信客户来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参与银团贷款的多家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全程监控集团授信客户融资、用资及回款等财务情祝变化,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建议在区域内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下,自发、自愿地成立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8],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地选拔参与贷款的银行,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五)成立联合开发小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性的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单个商业银行难以承受金融创新的高风险,需要彼此之间成立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品的联合开发可以由商业银行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自愿组队,结合各自的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投资并监控开发进程,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多家银行参与,消费者容易认可,因而能够更快地产生收益。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1-112.
[2]董笑晗.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9.
[3]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3.
[4]尹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8(3):18.
[5]张晓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6]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中小银行竞争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7(3):56.
[7]范祚军,洪菲.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的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5(1):61.
通过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分解、执行、评价和反馈,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方法,绩效考核已经成为落实银行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激励员工持续改进绩效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一般分为机构绩效和人员绩效两类。这两种绩效所包含的内容及其评价、管理方法都有所不同。机构绩效是总行对分支机构的集体性绩效考核,商业银行的机构绩效既可以通过成本收入比(income-costratio)、权益、净利润、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等财务性指标来反映,又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员工成长与发展等非财务性指标来反映。人员绩效一般侧重考核员工个体的工作业绩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如完成的目标任务的数量、质量、效果、技能、素质等。尽管机构绩效与人员绩效有差异,但二者密切相关。
商业银行一般会采取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等方式将机构绩效层层分解到部门和个人,机构绩效的完成情况与人员绩效管理密切相关。在操作上,机构绩效考核一般由财会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分解制定各项具体考核指标。人力资源部门会同财会部门制定员工考核办法。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绩效考核是实现组织战略的指挥棒。通过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分解、执行、评价和反馈,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方法,绩效考核已经成为落实银行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激励员工持续改进绩效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绩效评价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有效工具,它将员工绩效和机构绩效相融合,将员工绩效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层面,通过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持续沟通,将银行的战略和目标、管理者的职责、员工个体绩效、管理者与员工的伙伴关系等传递给员工。管理者及时提供绩效反馈意见支持指导员工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整个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
绩效考核是衡量员工业绩和发展的坐标系。公平的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准确地评价员工的贡献度和潜能,为员工在薪酬、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减少人为因素对管理的影响。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分别制定员工在培训和发展方面的需要,提高培训针对性,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实现适才适用,帮助员工发展和执行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
绩效考核是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事管理,人事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通过考本文由收集整理核,为商业银行提供总体人力资源的确切情况,获得员工晋升和发展潜力的可靠数据和依据,按照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急需人才的缺口,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于其他各项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政策要求和指标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其资产负债率较高,自有资本较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发放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社会存款,资产与负债业务活动牵扯面宽,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很强的外部敏感性。其本身隐含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很大,风险管理不当,资产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同时利益相关的各方面权益也可能受到损害。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财政部和银监会分别制定了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政策规定。
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
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规定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收入比、收入利润率、支出利润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
指标。
经营增长指标: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经济利润率等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认可资产率、应收账款比率、净资本与风险准备比率、净资本与净资产比率等指标。
偿付能力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净资本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
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审慎经营,银监会2012年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要求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考评指标、设定考评标准和组织考评实施,对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落实监管要求,并根据考评结果改进经营管理,实现自身发展战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农商银行;中小企业
一、前言
经济发展状况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反之,金融机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也能够直接反映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这和大量的商业银行资本的注入并不无关系,但是商业银行要真正实现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不断地发挥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潜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金融体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良性和恶性两种循环。良性循环中,在拥有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金融体系也能够有较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然后良好的金融体系建设又能够更多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能力,不断地增速发展;而恶性循环的出现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金融体系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落后的金融体系就难以更多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发展速度就会减缓。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就是要能够通过不断地发展改革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或落后的地区都要提供帮助,增速其发展。通过商业银行的作用,去引导县域经济产业的结构,去升级调整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必须要根据县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情况,调整自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的支持
(1)增加信息的对称性,首先,由于县域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润土,所以县域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集群性,所以也就导致县域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也就较为集中。这样的集中性质能够为商业银行了解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情况提供便捷,能够为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县域发展的信息。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能够实现较好的信息对称,能够最大可能的避免未来信贷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避免银行自身与企业蒙受损失。然后有效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有助于克服事后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不履行合约。传统的单一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通常存在着盲目性,往往缺少明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企业一旦取得贷款,就很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增加收回贷款的不确定性。相比较而言,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则具备了区域的“根植性”,即他们更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对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因此集群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而不愿跨入其他的行业。而区域的商业信誉会增加他们更改贷款计划的隐性成本,促使他们不愿意更改贷款计一划,从而极大程度的克服了事后的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注入金融资本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商业银行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真正有效的降低贷前成本,贷中成本,贷后成本。其县域内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的发展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集群产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有依赖新的基础上,让企业违约成本增加,提高信贷安全性。
(3)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地域集中性,单个企业与产业集群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同时产业集群与政府、金融机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导致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较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源泉。但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小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由来己久,其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环境,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而商业银行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远远滞后于县域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所以只有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注入,不断地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服务,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县域中小企业的带动,实现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弥补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能够通过资本技术的引进和支持,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直接构件交流的平台与机会。提高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的积极性。但是如今县域经济发展中更多的还是信用社或者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起作用,机构数量类型还不足。
四、如何强化农村商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创新营销意识,增加信贷产品
(1)创新营销方式,农村商业银行社应该更多的把营销的重点放到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身上,更多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更多的为这些有科技含量、有信誉、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服务,更好地去抢占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保证信用社的基本盈利,逐渐增加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增加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县域金融业务需求,更多的去建设网点,要不断地增加金融服务,尤其是结算、理财、信息咨询、有偿的金融代办服务等等,在扩大经融机构覆盖面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加服务的覆盖面。
(3)提高服务水平,要增加相关的科技设备的投入,必须要增加ATM等一些设备的投放量与覆盖面方便县域居民的使用;提高服务的效率,完善服务的流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人性化和舒适化;建立品牌,进行更广的宣传,增加广大的群众,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
(二)加强金融支持
(1)加快诚信体系建设,首先,地方政府要为农村商业银行要构件平台,才能够便于商业银行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商业银行要充分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地提高商业银行对于想去经济发展那情况的了解,不仅仅要从政府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还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县域中大中小型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其次,商业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更多的去县域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注入资本,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2)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的丰富金融投资的手段,不断地去为中小企解决融资过程中的难题。必须要在转变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增加服务的类型,找准银行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然后要完善信贷机制,应该先寻找到一些有信用,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信贷试点,要完善信贷机制,要扩大抵押贷款的范围,要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要不断地深化银行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应该在信贷机制完善过程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咨询、理财等一系列的中和服务,大胆的进行创新,大胆的进行探索。尤其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提升自身信誉,为县域景荣体系建设的完善也起到应该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文探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要体现其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地在政策上,行动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深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村商业银行也还必须要不断地去获得县域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真正落实高效、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银行 电商业务 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国内金融业竞争的愈来愈激烈,银行的业务创新也越来越多。电商业务的出现与发展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尝试推出电商业务,银行为客户提供了电商与融资业务的结合,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各家银行中,建行是最早试水电商业务的银行之一,发展势头良好,也必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及锁定客户的利器。因此,建设银行电商业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建设银行电商业务的发展现状
今年年初,在试验半年以后,建设银行正式推出了电商业务的服务平台――“善融商务”。
“善融商务”在试验阶段就不断传来喜讯,截至2012年底,上线半年的企业商城已累计成交35亿元,线上融资达到近10亿元。据部分已在建行电商平台上线的客户介绍,他们在建行渠道的销售量已超过了同期在天猫等渠道的销售量。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建行电商业务发展的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在进入电商领域之前,建行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渠道建设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近年来,建行高度重视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发展,大力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大力推进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仍未完全走出以柜面服务营销为主的经营模式。建行在业内率先开办的电商业务,是在上述业务之外的一次创新。
二、建行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其他银行系电商平台相比,建行无论在开办时间上还是在业务扩展方面都属于领先者,但做为一项创新业务,刚刚开办时间又不长,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一)电商平台知名度不高、推广力度不大
建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几大龙头之一,其经营网点比比皆是。但是,无论是从户外宣传还是网点宣传的角度分析,电商业务受众面较窄,知道建行“善融商务”平台的客户不多,实际交易过的客户更少。
据笔者随机对120户企业客户、500位个人客户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只有10户、占比8.33%的企业客户、33位、占比6.6%的个人客户知晓建行有“善融商务”平台;而在同一批客户中,有高达108户、占比达90%的企业客户、392位、占比78.4%的个人客户知晓淘宝网;
另外,只有1户企业客户、11位个人客户在“善融商务”平台上做过交易,占比分别为10%、33.3%;而有高达40户企业客户、322位个人客户在淘宝网做过交易,占比分别为37.04%、82.1%。
(二)电商平台商品不全、选择余地较小
截至2012年底,建行电商平台入驻商户已达万户,初战告捷,但与淘宝网相比,约为淘宝入驻商户的1/600,差距大且明显。
同样,在建行电商平台上,客户能够选择同一商品的“种类、卖家数量”与淘宝网相比,差距也很大。如笔者在“善融商务”个人商城中搜索“自行车”,建行提供了三个卖家的三个品牌,宝贝数仅有14个供选择;而在淘宝网中搜索“自行车”,淘宝网的卖家数量在150个以上,品牌达到18个,宝贝数达931469件。客户在淘宝网上的选择余地更大。
(三)电商平台界面不友好、服务项目不全面
一是搜索商品后,想进一步按产品所在地细分选择商品时,只能先选择省再选择市,比较繁琐;既不具备同时选择多个产地的功能,也不具备按经济区域如江浙沪等区域选择的功能。
二是购买商品时,客户收货地不能根据IP地址自动确定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而是需要客户自行选择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操作较麻烦。
三是不能为客户提供诸如水、电缴费、话费充值、信用卡还款等服务,客户需要做上述业务,必须进入建行网银、悦生活等网址。但以淘宝网为例,其推出的便民服务,涉及客户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受欢迎。
(四)电商平台客户端有待进一步完善
平台上的即时通软件功能较为单一,仅作为买卖双方交流的工具,没有将商城的账户管理、订单管理等进行有效整合。另外,目前“善融商务”只有电脑客户端无手机客户端及手机网站,制约了部分客户的使用及业务拓展。
三、建行电商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的宣传
让不知者知道、让观望者参与是当务之急。建行既要在网点内部如宣传橱窗、自助设备、跑马屏、电视屏等进行宣传,也要使用广告媒体进行宣传,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台、DM广告、POP广告、户外广告等;既要吸引买家、又要吸引卖家。
(二)多层次引进商户及商品
充分发挥建行整体营销的优势,既要发挥电商业务部门的牵头作用,也要发挥公司、个贷、个金、小企业等部门的作用,全行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力引进商户、大力增加商品数量及种类。
(三)逐步完善操作界面、增加客户端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货币供给;影响
一、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形式
银行同业业务最初仅限于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为主,而同业的概念也来源于此。从2010年至今,我国的同业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业务类型之上也有诸多的创新。银行同业业务泛指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具体包括了租赁、基金、信托等机构。如下表所示是银行同业业务科目。
表 业务科目
2.发展特征
第一,规模扩大迅速,占比快速增加。从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其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正在快速的扩展,如图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尽管在2012年曾经速度有所减缓,但总体趋势却未曾改变,依旧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9年末到2013年6月,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同比增长超过30%,对比总资产的增长速度更是快上几倍。同业负债上升迅速,同比增加超过24%。
第二,就业务结构而言,同业资产大部分偏重于买入返售,而负债业务则侧重于同业存放。如图3所示,在这16家上市银行当中,其中在买入返售之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12.1%;存放同业呈现上升趋势,上升了4%;拆出资金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上升了7.9%。在同业资产当中,买入返售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图4所示,除了同业存放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各项均呈现上涨趋势。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资产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负债结构则变化不明显。
第三,比之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资金流入增加,正逐步取代大型商业银行。同时,在同业往来当中的资金净流入额之上,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二、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
1.优化资金配置
就单个银行而言,在其运行过程当中,如果短期缺乏资金则可以通过同业业务的方式,暂时获取所需资金,同时对于让渡资金使用权的银行而言,也将获得一定的收益,有效的优化了资金配置。并且对于贷款需求较多,但是在头寸之上又较为短缺的银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展规模。就整个银行体系而言,这种方式表面似乎仅仅存于银行之间,似乎对货币供给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事实上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
2.创造“额外”货币供给
目前我国对于货币创造管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和间接管制。尤其是面对近几年以来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投资需求却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使之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情况之下,银行主要通过回购业务、同业代付等,一方面规避了管制,对信贷供需之上的缺口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也获取了“额外”货币供给。
3.创造虚拟货币供给
银行之间开展同业业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的融通,而一旦其悖离了实体经济需求,就容易导致资金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割离,游离于其外,通过自我派生、膨胀等方式流动,从而使得金融泡沫化发展,导致经济虚拟化。比如某个企业现将5000万保证金存入某银行当中,银行则开出承兑汇票1亿。然后该企业利用这张汇票在另一家银行贴现1亿,获得融资之后再继续存入保证金,得到新汇票,再贴现……如此循环,由于目前并没有实现百分百的保证金制度、不承担兑付风险等,因此在这种方式之下合同双方都将受益。就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更是获得了高达2亿的净增款项。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这部分资金由于悖离了实体经济,因此并不会进入其中进行流通,反而只能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派生等,这种方式提供的货币供给就可以看作是虚拟的供给。
三、结语
目前银行同业业务主要有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等类型,且发展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而同业业务也将对货币供给造成虚假供给、优化资金配置等影响。这就要求要进一步规范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其符合实体经济需求,并不断扩大其有利影响,从而促进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紫.中国货币供给形成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蒋少华.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