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企业创新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企业发展及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而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一切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外部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值得推崇的新技术,自然并迫切地产生出来。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拙。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出现断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 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 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
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
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一项持久战,相关的费用不菲,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很重要。做到合理规划、谨慎投入、分阶段投入、持续投入并实时规避风险。
信息系统还应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也应及时发生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系统才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4强调施工企业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施工企业首先遇到的能见效果的信息化应用应当就是协同管理工作平台的应用。施工企业选择协同工作平台时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不能保障执行力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选择的协同工作平台应具备跨平台的功能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安全认证等内在功能,以便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
3.5 加强培训,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拥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4.2 进一完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4.3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进程,从源头上规范建筑业整体市场的运营
我国目前有六万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央企、国企、民企同时并存,国内同行业间在实力和管理上良莠不齐。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资产、资金、经营业绩、资信能力、人员信息等数据进行科学收集、分类、维护和管理。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的进程将从源头上推进建筑业整体市场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5结束语
虽然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存在种种困难,但企业业务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将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应善于自我把脉,勇于创新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相信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将走在行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06期
2王小莹;建筑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建筑;2010年04期
3王要武;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 IT 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 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