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中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如何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竞争趋势日益增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对建筑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行业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保证提高企业的中和素质和正佳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从而使生产经营理论有效的实施,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资料的可靠性,以防止经济内部出现偏差和重要方针决策失误,经营风险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部管理行政控制主要包括对计划、决策、生产、质量、技术、设备、物资、人力资源、销售等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对财务收支的批准权限、计划预算、核算、审核、分析和处理各种会计信息资料及出具财务报告的手续、程序、步骤和方法等的控制。一下我们讨论建筑企业内部错在的问题,病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一、建筑行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当今,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起也对自己的内部员工不够重视,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不够合理,而企业的管理者对该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根本就为学习过该行业的知识,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起不了相应的约束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切内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大部分建筑施工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相应的机构制定的,往往是各个部门一起总结后,综合起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有点就是概括的比较全面,但是,制定的制度不够专业,且约束力低。并且许多制度自之间存在冲突,发挥不出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企业内?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倍钥刂浦贫热狈ψ愎坏娜鲜叮嬖谀诓靠刂浦贫炔煌晟疲葱辛Σ畹认窒蟆?/p>
各个项目风险制定不够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对市场的风险预防不够积极,且防御机构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评定缺乏该口型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的调查来自与一小部分的调查,对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岁管理和控制断魂南国各方面带来的不利没有预定的估。
企业内部控制监制不够得当,内部审核不被够严谨,尤其实在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严格的执行。通常,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在财务和建材挑选上工作态度不认真,由于企业受先前观念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整体监督意识不强,法律认识弱。当今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学历低,业务生,缺乏判断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只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企业应如何使建筑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得到完善,何使企业的内不控制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如何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与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整体工作人员对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一寸的主流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力量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各单位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业务组织形式和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内部控制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使建筑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内控实施的效果就好,企业的效益也就好,竞争力也就无形中加强了。
(二)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货币资金作为建筑企业内流动性最强、控制难度最大的资产,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其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主要存在资金管理分散、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图一时的方便设立多个对外银行账户,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管理和使用,同时多个银行账户也给资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如果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资金被侵占、挪用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还可以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但凡是涉及到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同时会计审核人员要把好关,做好凭证的复核工作。建筑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管理,明确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程序以及具体可以批准的金额等。
(三)重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人员是受所有者之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可靠地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筑企业参与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会计人员转换为会计信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全面的掌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作为各部门考核激励的依据;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信息与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的编制表现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毋庸置疑,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由会计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重视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和预期目标的取得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地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的级次就越多,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就越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客观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视成本效益和企业人员的素质情况,将内部审计外包,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确的得出,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最主要的因素决定于公司的内部人员,所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意识最为重要,其次,企业的内部制度的执行力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逐渐完善,另外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企业要着重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时监督,确保其严格的执行,才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丁玉海.论建筑行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11(17) 85-86
[2]马玉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商情》2009(13) 34-35
[3]马冬梅.浅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1) 91-92
[4]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 113-114
[5]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01)
[6]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5)
[7]梁晟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规实务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4)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3.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在当前建筑领域中,土建工程的质量一直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土建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控制施工质量,刻不容缓。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建设。文中针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有利于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而且有利于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1.影响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因素分析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构筑物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2)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3)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4)自然条件影响。土建工程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5)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溶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6)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臵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7)施工和管理问题,不熟悉图纸,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2.加强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2.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建立各级质量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为质量技术责任人,施工队各级也同时建立质量责任制,真正做到了层层把关,各负其责。其次要实施质量否决权,其次是要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2.1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 (1)地基隐蔽验收。地槽清好后,组织地质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参加,重点检查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实际地质情况是否与勘测报告相符合。确认地基土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及时办好隐蔽验收签证手续。 (2)钢筋分项工程隐蔽验收。钢筋分项工程的隐蔽验收,主要是合理设臵质量控制点,提前给施工单位负责人交底,不经验收合格,不准隐蔽比如柱子质量控制点的设臵,应设在每层柱(或基础顶面)支模之前,控制的重点内容是:柱子纵筋接头(焊接接头或绑扎接头)质量及其位臵是否正确、箍筋加密区绑扎是否到位、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基础、主体结构工程隐蔽之前,应组织设计、监理、质监等有关单位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重点检查:砖砌体的组砌方法,柱梁板砼是否有缺陷用HT-225型砼回弹仪对柱粱、板砼进行抽点回弹,并结合施工留臵的砼试块试压强度进行对比。待确认砖砌体组砌方法正确、灰梁饱满度>80%,结构砖砌砂浆试块试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砼无缺陷而且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才能进行隐蔽。 2.2.2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结构工程所用的钢筋、砖、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见证取样后, 送至国家认可资质的实验室做复验试验,合格才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严禁用于工程上,一旦发现未经检验或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监理人员应立即制止,强行纠正,对不听劝告的,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责令其停止施工。 2.3施工后的质量控制施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土建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 ①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②加强对土上建筑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综上所述,对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控制,需要从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其影响因素,方可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定量装置完整的集中系统电源EP泵自动控制器安全阀分配器
0引言
工程机械中采用脂进行的摩擦副很多,如不能及时补给脂,将会造成表面磨损、温度升高和能量损耗。集中系统利用适当的泵压,定时、定量的泵送脂到各点。
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系统设计需要、工作环境和各种条件,并要考虑必要的参数,以此来确定系统的具体方案。如几何参数方面:最远点位置尺寸及最高、最低和最远点位置尺寸、范围、以及摩擦副有关尺寸等;工况方面的参数:如机械速度、负荷及工作温度等;周边环境方面:空气湿度、砂尘及水气等;在运动性质方面:变速运动、间歇运动、连续运动、摆动等。我们要在考虑这些方面后,来制度具体方案。
1集中系统主要构成
一个完整的集中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EP泵,为系统提供脂及动力源;②自动控制器,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③安全阀,限定系统最高压力,保护各工作元件;④分配器,根据各点需要对脂进行合理的分配;⑤电源,直流12V或24V(ZL50H型装载机为24V);⑥其它,强制注射开关、管线和接头等。
2系统介绍
本文以徐州装载机厂生产的ZL50H型装载机为例,介绍集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各部件的功能。①EP泵是一个电子控制电动机,带一个小的柱塞泵,贮藏罐中贮有脂。当泵旋转时,螺旋形搅拌器将脂均匀搅拌,并通过滤网使其沉积在最底部,底部的脂通过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而被强行打出阀体外,并向主分配器提供脂。如管路中压力过高(大于30MPa),则脂从安全阀喷出。②自动控制器由一微型集成块控制,并带有计时器,机器启动后开始计时,当注射周期T达到设定值时则开始注射脂。如果机器中途停机,则CPU将数据自动保存,下次启动时不再重新计时,而对时间进行累计,以免因工作时间小于T而造成不足。注射周期T及注油时间均可在泵的控制板上进行调节。③分配器相当一个分配阀,当脂进入阀腔后,各个活塞串联在油路中,并进行反馈控制。每个工作循环内各个油口依次打出脂,各个油腔的容量可以通过更换阀块进行调节,这样就保证了不同点对脂的剂量要求。④集中系统克服了人工加注脂的缺陷,它能够利用一定的泵压,按时、定量的将脂泵到到各个点,保证各个摩擦副形成可靠和足量的油膜,使设备持久正常运行。另外集中系统是封闭的,能防止脂被污染。超级秘书网
3小结
上海中心大厦机电工程涵盖了给排水、消防、供配电、照明、冷暖空调、送排风、智能控制、综合布线等机电方面几乎所有的机电系统,且各个专业系统中绿色节能的四新技术应用几乎一应俱全,诸如给排水系统中的废水回收、中水处理系统;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同层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中的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泡沫灭火预留系统;供配电的电能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管理系统;LED泛光照明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冰蓄冷系统等等。由于上海中心大厦的超高层垂直分区特性,机电系统各类子系统众多,组合应用方式多变,形成了机电系统庞大复杂的特性,如:给水和消防系统的垂直叠加供水、分区重力给水型;排水系统的高低区分段收集、接力式排水型;冷源系统的高低分区、多冷源组合型;热源系统的蒸汽干管、分区换热型;通风空调系统的区域独立型;电力系统的垂直供配、分区供电型,等等。
2建造难点及应对技术
(1)上海中心大厦垂直分区多
建造面积大,管理难度大,上安集团采用分区建造管理模式,按地下室、裙房、办公区、酒店塔冠区四大区域展开施工和管理。
(2)机电专业深化设计要求高
设备、管线布置难度大,与各中标设备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的专业配合程度高。上安集团以BIM模型为先导,以管井、标准层、设备层、机房间为序,逐步开展图纸深化工作,满足现场施工进度需求。
(3)超高层建筑的垂直特性
给机电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吊装带来很大难度,可利用的吊运设备单一、量少,主要依靠塔吊和施工电梯,还要与土建、结构、装饰单位同时使用,上安集团将机电材料设备进行分类处理、采用最合理的运吊方案和技术措施。
(4)总量57万m2的机电安装,涉及管道、电气、通风系统大量的实物工作量,加工预制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
而超高层的特性是楼层面积小,不利于设置预制场地;且上海中心的双层幕墙的结构特性造成空气流动性差,对施工环境控制的要求高。上安集团对上海中心确定的总体技术路线是加大厂外预制深度和预制量,现场尽量多地装配施工,现场减少焊接和油漆作业;工厂化预制的全面应用为上海中心大厦的顺利建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上海中心大厦垂直分区多的特点,造就了系统的叠加性和庞大性。
而分区施工管理又把系统进行了分割施工,给水电风各系统的构成开通调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上安集团根据各专业的系统调试需求、以子系统构成开通调试为基本单元,开展机电系统完整性检查和子系统收尾;以正式通水、通电,临水临电切换为先机,以低区冷热源系统、高区冷源系统、消防系统调试验收为主线,开展系统完善收尾调试工作。
(6)在上海中心大厦的机电建造实施过程中,基本建造程序和其它项目比并无特殊,但需确定相关的关键过程,作为建造过程中里程碑目标实现的关键工序过程,确保进度、质量、安全三统一进行。
例如以变配电站的高压受电确定的垂直电缆吊装过程,地下室机房设备的吊装过程,幕墙部位的V槽LED电子屏和翅片散热系统的安装过程。关键过程的确定和实施,保证了机电系统的整体安装的进度、质量和安全。
(7)弱电系统在本项目共配置
13大系统,约30个子系统。运用的特点是系统规模大,应用技术复杂且同时运行的系统多、维护和保养任务重。传统情况下通常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机电总承包方为突破自身各类资源及相关条件的限制,且为更好地完成总承包合同履约,引进了总集成管理思路及办法。采用总集成管理能融合非已所长,充分利用各参建单位、企业的软硬件产品及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团队的力量。总集成管理主要分为技术集成、要素或资源集成和智力集成,还存在信息集成、管理文化集成等形态。技术集成是整个系统总集成的核心关键。
(8)机电系统已完工未交付,又不得不提前使用投运的系统
例如永久电梯、高低压变配电站、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冷冻站冷却塔系统等均提前投运。如何保证运行管理和施工生产的合理结合,上安集团在上海中心大厦引入了物业化管理概念,把提前投运系统和系统施工有组织的结合和分离,确保机电系统的运行有序和施工安全。
3BIM建模和机电深化设计
(1)以BIM为基础的深化设计
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的最好支持。上海中心大厦外形轻盈流畅,似一条盘龙直上云霄。然而独特的外形必定带来同样不同一般的复杂结构。同时,上海中心大厦在机电设计中的众多超新理念又使得整个机电系统极其纷繁。尤其是在几大施工的重点难点部位,例如:高、低区能源中心、塔冠设备区、各区设备层乃至与幕墙、钢结构配合紧密的极小细节,如果没有BIM的三维设计模型,无法想像机电各专业系统之间、机电与土建、钢结构、幕墙之间是如何搭建各种空间关系的。其次,在机电安装的实施过程中,由三维模型导出的二维深化设计图纸,使得深化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以三维形式的施工交底以及四维形式为基础的工艺安排与施工方案的确立,已经适时地渗透到安装工程的管理过程中。此外,以BIM参数化设计为基础的管道预制加工,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模块化、工厂化进程也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阶段。由于BIM的界入使“上海中心”机电深化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工作更加的直观了然,也为后续深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以BIM串联起的协调平台,是优质深化设计服务最佳方案。
上海中心大厦的BIM工作平台是一项多专业、多工种协调沟通平台,相通的语言与相同的标准成为最大限度确保模型信息准确性与即时性的重要保证。因此,上安集团积极与总承包部BIM团队保持一致,全面采用AutodesdRevit与Navisworks系列软件并与总包同步升级。同时,将这一要求传达至各专业分包、系统供应商以及主设备供应商,并对没有条件的分包、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
(3)基于BIM的管线综合
传统的管线综合设计都是以二维图纸为基础,在本项目中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进行设计。在三维环境下将建筑、结构以及机电等专业的模型进行叠加,并将其导入到Navisworks软件中进行碰撞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加以调整。通过BIM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弥补个人空间想象不足,实现复杂区域管线合理高效排布,确保各深化区域可行性和合理性。
(4)基于BIM的管线优化
在三维环境下,可以通过任意角度的查看模型中的任意位置。所以,通过BIM软件进行方案对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管线排布方式,创建更加合理美观的管线排列。在不影响原管线机能及施工可行性的前提下,将机电管线进行适当调整,优化空间,快速解决碰撞问题,管线合理布留。同时,通过高效的现场资料管理工作,即时修改快速反映到模型中,获得一个与现场情况高度一致的最佳管线布局方案,有效提高一次安装的成功率,减少返工。
(5)基于BIM的设计成果检测
在制定施工图纸阶段,若相关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协调,可能直接导致施工图出图进度的延后,甚至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BIM技术则通过将各专业模型汇总到一起之后应用碰撞检测的功能,快速检测到并提示空间某一点碰撞,同时可高亮显示、以便于快速定位和调整管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项目中利用Navisworks软件的碰撞检测功能,直观地观察到了管线的碰撞检测情况和位置。然后,返回到Revit软件中根据碰撞的情况将各个碰撞点一一调整解决,调整完成之后再次对模型进行第二次的检测,如有碰撞则继续进行修改,直至最终检测结果为“零“碰撞。BIM碰撞检测流程的制定又为上海中心这一超大型项目的管线综合提供有效保障。
(6)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项目施工前,上安集团项目部对施工图进行初步熟悉与复核,通过深入了解设计意图与系统情况,为施工进度与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支持。通过对施工设计的了解,查找项目重点、难点部位,制定合理的专项施工方案。将施工设计中不明确、不全面的问题记录下来,与设计院、业主进行沟通与讨论。例如:系统优化、机电完成标高以及施工关键方案的确定等问题。本项目中,利用BIM模型的设计能力与可视性进行技术交底,减少各方的沟通障碍,提供最为便利、直观的沟通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出图在确保模型“零”碰撞的情况下,利用模型指导深化设计出图。根据调整后的模型,有效指导深化设计出图,每一类图纸都有其固定的出图流程以确保图纸准确性及可靠性。通过BIM模型辅助深化设计出图,不仅能够确保图纸精确性,便于施工安装,还能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可视性模型配图方式,方便现场施工人员理解辨认系统,上海中心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配以剖面、平面、轴测、大样图等多种形式辅助施工人员施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4工业化建造,预制技术
由于施工现场面积有限,故管道的加工采用工厂预制的形式。上海中心的空调通风系统的风管加工,分为标准件和加工件,全部由上安集团的暖通设备加工厂在工厂内完成加工生产;楼层内水、电、风、弱电的各类支吊架全部采用轻型组合支吊架,只进行切割作业和组合安装,避免了焊接和油漆等大量的声、光、味的环境影响;管道安装涉及沟槽、螺纹等非焊接连接的安装,各区域就近建立小型预制场地,尽量加大预制深度,高比例的工厂化预制施工技术切实推进了安装实物量的进程。风管工厂加工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工人只要将风管的尺寸参数输入计算机,车床就可根据输入的信息进行切割。另外,风管的咬口、翻边和角码帖附等工作也使用机械装置,跟传统的手工捶打成型相比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空调水管的预制加工主要以塔冠区的DN800冷却水管为主,制作中以业主确认的深化图为依据,现场管理人员经过实地复核后,将图纸中的管段尺寸转化到单线图中;绘图员根据施工员出具的单线图或尺寸复核图,绘制管段加工图;加工图得到确认后,交付后方预制加工组。同时,后方管道加工工厂根据项目部提供的加工图和现场施工计划,按时保质完成相应管段成品或半成品的预制加工工作。支吊架的预制加工,传统工艺制作支吊架的方式为现场切割、钻孔、焊接,对于材料的用量不易控制,经常会造成严重浪费,且无法做到统一的外观,切割、焊接和涂装都会产生外观的缺陷。本工程中各类轻型管槽支吊架采用工厂化预制,制作流程为型材切割、煨弯、焊接、钻孔,最后进行刷漆。大部分支吊架的预制都经过镀锌、热浸锌或喷塑的表面处理,送至现场安装时就已是美观大方的成品。同时,支吊架加工后送至现场,无须动火,支架重量轻,组装方便。
5垂直运输管理和技术
(1)设备和大宗材料吊装和运输的工程量巨大,楼层材料垂直吊运4000t,楼层设备吊运、安装共3500t;地下室材料垂直吊运2000t,地下室设备吊运、安装共2500t;总计12000t。
设备安装的数量多,且接收单位复杂。施工周期和施工高峰期长。垂直吊运机械资源紧张。设备层的物资进场难,外部施工协调困难,大型设备吊装的高度高,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也高。
(2)设备、大宗材料垂直吊运和设备安装的施工机械准备上安集团项目部根据上海中心的业务范围、特点和难点,对机械和机具做了精心准备。
常规的吊机、铲车、卷扬机、液压搬运车、葫芦、钢丝绳等机械和机具,一应俱全。针对高空吊装的特点,定制了10t级(尺寸5500×3500)与20t级(尺寸6000×3500)两套吊装平台。此外还添置了6t级电动牵引车;5t级液压搬运车和5t级加长液压搬运车,设备在吊装平台内定位和吊装,这一做法在平台到楼面口后的定位中发挥了奇效。2013年4月,地下5层的冰蓄冷设备大批排管,由于没有吊装孔,排管只能从坡道运入地下室。由于排管的几何尺寸较大,卡车装太高,叉车运太长,小平车运没有刹车不安全,为此添置一台低重心(600)大车盘2m×6m挂车。为了提高施工电梯使用效率,满足大批量散件的运吊,项目上定制了9辆1t级的手推厢式搬运车。厢式搬运车尺寸为长1.3m,宽0.8m,高0.6m。该车的前、后两扇门为翻板式,需要时可运4m长的材料。
(3)材料和设备吊装、运输主要采用设备吊运重心位移法和设备吊装移动平台拖运法。
6关键建造过程的确定和机电四新技术实施
关键建造过程的确定和实施,保证了机电系统整体安装的进度、质量和安全。在上海中心大厦机电工程的各系统中,四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诸如给排水系统中的废水回收、中水处理系统;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同层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中的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泡沫灭火预留系统;供配电的电能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管理系统;LED泛光照明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冰蓄冷系统等等。项目部正确理解各系统的原理,合理准确地进行深化设计,严谨科学地方案组织,规范地施工管理实施,最终实现系统的功能合并。
7弱电工程总集成技术
(1)项目部为使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内的环境达到舒适、安全、快捷的目的,配置安装了各种用途的系统和设备。
包括:各大型机电系统,如给排水系统、消防水系统、虹吸系统、水处理系统(中水、雨水)、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大堂地暖系统、暖通空调系统(AHU、FPB、VAV等大型设备)、防排烟系统、送排风系统、加药系统、三联供系统、冰蓄冷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变配电系统、电气火灾系统、应急照明系统、SPD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及泛光照明、灯光秀等系统。为使上述这些复杂而又相对独立的设备、系统能协同工作,并保证各系统自动化、正常通信、稳定的运行,项目部设计配备了种类繁多的智能化系统设备,项目上共配置13大系统,约30个子系统,如:
1)综合布线系统、固话通信系统、信息系统;
2)无线对讲系统(消防用、物业用);
3)卫星通讯系统、卫星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
4)消防报警系统、公共/应急广播系统;
5)一卡通系统(含出入口控制及电子巡更、访客管理、速通门、梯控)、电子钥匙管理系统;
6)安全防范系统(含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分析系统);
7)车库管理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
8)楼宇自控BA系统、能源计量管理系统;
9)CPMS多能源管理系统;
10)IBMS、时钟系统;•EMC合同能源管理系统;•通讯配套系统、室内无线覆盖;•会议系统、扩声系统、舞台灯光系统等。这些机电及弱电系统在本项目上运用的特点是系统规模大,应用技术复杂且同时运行的系统多、维护和保养任务重,传统情况下通常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进了总集成管理思路及办法。
(2)本项目采用系统总集成管理
除了能取长补短、资源整合、集中调配等优势外,其根本性目的是为了:
1)集中管理:对各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监视和管理,将各集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同一平台上,并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2)分散控制:各系统进行分布式控制,保持各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利于分离故障、分散风险,便于排查和管理。
3)系统联动:以各系统的状态能数为基础,要根据可设置的条件实现各系统之间的相关硬件、软件联动。
4)优化运行:在各系统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运行计划制定,优化策略设定、实施、评估等功能。
(3)本项目中组成系统总集成管理的基本类型总集成管理可以主要分为技术集成、要素或资源集成和智力集成,技术集成是整个系统总集成的核心关键,根据技术集成管理办法梳理了以下界面内容:
1)系统功能界面;
2)系统操作平台接口与界面;
3)系统应用软件的界面;
4)设备材料、软件供应界面确定;
5)系统的技术接口界面确定;
6)施工安装界面的确定。根据工程不同的承包方式,对上述各道工序由谁来负责施工和指导应该事先予以明确。主要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明确并落实主要设备安装负责人。•明确并落实未端设备安装负责人。•明确并落实执行机、阀门等控制设备安装、施工负责人及配合单位负责人。•明确并落实线槽、管线敷设负责•各子系统单体调试负责人。集成系统的调试,由系统集成商负责。
8物业化管理融入技术
上海中心项目中机电系统已完工未交付,却又不得不提前投运的系统,例如永久电梯、高低压变配电站、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冷冻站冷却塔系统等,上安集团项目部引入机电临时物业管理概念,组建施工过程中的机电物业化管理,保证关键部位和设施的正常运行。
(1)电梯运行管理
随着临时施工电梯的逐步退出,正式电梯逐步进入提前使用,按照原规划的Y1~Y9电梯,分批投入使用,由机电临时物业开始管理永久电梯临时使用,纳入工程协调部的统一管理。项目部对依次投入运行的9台电梯进行24h运行维护管理。电梯运行管理:电梯轿厢内运行维护人员负责每日电梯的开启、关闭、操作、人员出入核实、材料运行检查等工作,确保每台运行的电梯外观完好,运行平稳,施工用梯安全、有序、规范。电梯维护管理:电梯运行管理人员做好电梯及轿厢内设施日常的清洁、维护管理,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电梯故障,做好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并配合专业维修单位做好维修、保养工作,确保电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2)变配电站运行管理
在10kV变配电站施工完成,高压端受电完成,低压端准备向大楼开始供电之前,由机电临时物业人员接手管理变配电站。他们从施工状态中,提前脱离,进入正式移交使用前的准工作状态,以确保此类关键部位和设备设施处于安全受控临时使用状态。为了保证上海中心大厦已经投入运营的10kV变电站安全、正常运行,项目部派驻变电所运行人员对10kV变电站进行24h运行管理,确保变电所运行从施工到正式运行的无缝链接。每天至少4次对所有变电站设备巡视检查,做好巡视记录,包括:高压进线的电压、电流、低压总开关电流的计量记录,变压器温度等相关记录。并负责已投入运行变配电站的日常操作、维护、紧急故障处置汇报、突发事故处理、停、送电操作。
(3)冷冻机房运行管理
关键词:文化 城市文化 公共设计 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三、城市公共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除了及时性和准确性,技术资料的规范性也十分重要。规范的数据资料是做好市政工程档案管理的基础,相关单位应该在项目开始之时,就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规范的记录技术资料。如果工程技术资料不够规范,就会给后期的整理汇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容易出错,影响其应用价值。
2市政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
2.1工程技术资料为项目本身提供数据依据
市政工程是城镇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众多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财产安全,因此工程项目本身的水平必须得到保障,而工程技术资料能为工程项目提供数据服务,有效帮助其提高自身水平。如果工程出现问题,根据数据资料中的记录可以很快找到问题所在,查明责任人,即能使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又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防止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工程技术资料对于工程项目本身意义重大,是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技术资料的支持,那么市政工程的建设将举步维艰。
2.2工程技术资料帮助掌握工程进度
市政工程施工每一个施工过程、施工环节都能从它的工程技术资料上反映出它的时间、数量、参与人数、模式规格等特点,从一份记录完备、真实准确的工程技术资料能够明显的看出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是否含有设计缺陷或施工错误,例如标准误差、数量错误,甚至偷工减料等等,都可以从资料中看出。另一方面,技术资料还能帮助施工方掌握工程进度。市政工程往往规格庞大,所需资金、人力物力众多,单单从施工现场很难得到准确的掌握,很有可能出现各团队不协调、进度不一等问题。这时,工程技术资料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将各个施工团队提供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再同质监部门的检查结果相结合,就能得到清晰准确的数据。施工方可以借此对自己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实施远程遥控,宏观的把握施工作业,调整各个单位的施工进度。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比较明确的查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解决。对工程项目的负责人来说,工程技术资料就是控制工程进度的最好帮手。
2.3工程技术资料反映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工程技术资料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收集数据,可以将工程相关的各个项目节点细节都存入工程内业资料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凭借资料的记录,找到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方便了项目负责人的管理,也有效避免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有了工程技术资料的帮助,施工方不需要进行实地的勘察管理,只需要凭借资料和数据的帮助,就能解决好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此之外,利用工程资料还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尤其是在工程发生分包的情况下,在系统规范各方面建设时,工程技术资料的作用极为显著。举个例子,当某项市政工程发生重大事故时,调查小组第一措施都是调查项目技术资料。可见工程技术资料能够反映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是非常宝贵的参考数据。
2.4工程技术资料是相关政策所要求的必有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要求建设方保管好包括项目设计报告、质量检验报告、项目竣工报告、工程技术人员名单等在内的全部资料。由此可见,工程技术资料是国家要求的必有资料。建设单位的责任不仅是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还要对项目的所有相关资料整理汇总,并编制成合乎规范的书面资料,妥善保管。这不仅仅是满足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对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
2.5工程技术资料可作为今后施工的借鉴
工程技术资料中包括了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技术、发生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结果等众多宝贵信息。对于后人来说,前人的技术资料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可以作为工程建设指导;对于建筑学校来说,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教学指导。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通过对过去的工程技术资料分析学习,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在查阅前人留下的资料中,往往还能找到原来的负责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习和借鉴这些工程技术资料,对以后的工程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3结束语
1.1管理心态问题
基础工程技术管理的常见心态问题有二:一是心态的轻视,二是心态的僵化。前者体现为对技术管理缺乏投入,忽视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措施的落实;后者体现为死抱旧有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放,跟不上施工技术的实际变化,导致技术和管理的脱节。
1.2建材质量问题
基础工程对承力性能的要求极高,因此所用建材质量尤为重要。但目前许多工程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建材成本上,过分追求价格的低廉,忽视了建材的技术标准。这种低质的建材对后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即使技术工艺到位,最终质量也达不到标准。
1.3人员管理问题
基础工程的技术管理普遍存在人员混乱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各个建筑企业缺乏完善、规范的技术管理制度,在分配技术管理人员时随意性、主观性过强。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对象之间的不匹配不仅造成了管理能效的低下,而且是一种人力上的资源浪费。
1.4管理标准问题
近些年,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也不例外,这就要求管理标准能实现动态化、时效化。但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做不到这点,在技术已更新后依然沿用老标准,技术管理的效果完全发挥不出来。
1.5现场监督问题
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技术管理也要落实到施工现场去。但现在部分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不愿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管理限于纸上谈兵,发现不了实际技术问题。还有些管理人员没有处理好入场时期,开始进行现场监督时,先期的基础工程已经将要结束,造成了管理延误。
2建筑基础工程中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2.1营建更加完善的技术监管系统
基础工程的流程较为复杂,而且牵涉很广,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监管系统来避免技术管理中的缺项、漏项。应依照该流程的具体步骤营建细致化的监管系统,将需要用到的技术、材料按每一个步骤划分成区块,保证需监管技术形成清晰化的脉络,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管理混乱和管理缺漏。
2.2发展更高级的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的水平越高,建筑基础的质量就越好,施工时间也往往能得到缩短,有利于整体工程效益。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技术的进步和更新加大了技术管理的难度,新技术的引入意味着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增加了。在这个技术进步无法避免的时代,新技术一旦获得应用,相关资料务必要一式三份,分别交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实现技术管理与技术水平的同步提高。
2.3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分工制度
建筑基础工程具有多元性,牵涉到多种专业领域,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具有全部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不现实,因此需要更加合理、高效的分工制度,令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最适合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此,必须从人员招募和培训阶段开始强化人员的分工制度,提升技术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组织的运转效率,保证人力资源的运用能效。本公司在长泰一中宿舍楼的工程中采用了这种综合性的分工制度,各个工程部门的工作能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4探究更加严格的图纸会审方法
图纸会审是基础工程正式开始前的工作,因此在技术管理中经常被忽略,但事实上,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进图纸会审对之后的基础工程技术管理有很大的优化作用。首先,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图纸会审能提前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将技术问题在未实施阶段防患于未然;其次,设计图纸本身是施工技术的结晶,技术管理人员通过会审图纸可以提前了解技术知识,避免了在基础工程开始后才开始了解技术知识的滞后和延误;最后,技术管理人员的参与有助于图纸会审的严格化,从技术管理的角度消除图纸会审的缺漏之处。
2.5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排查手段
为了强化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我们需要更先进、有效的技术排查手段,以保证及时、动态地监测和发现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漏洞。具体来说,可以引进信息化的技术管理系统,将专门的信息管理软件与管理人员的亲身入场相结合,实现对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全面监控。这种技术排查手段能够将发现问题、统筹问题、上报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一系列行为的时间几乎缩减到零,避免了原本技术管理中从发现技术问题到解决技术问题的延误现象,有效削减了对工期的不利影响,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了施工时间。该手段需要较高水准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实际应用上仍处于尝试阶段。本公司在进行福建富迪塑胶有限公司宿舍楼的施工时试用了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确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缩短工期,但由于技术体系不完善,应用时也缺乏磨合,所以有接口接续不畅的现象发生,仍需进一步积累经验,优化改进。
3结语
1.1轴承套圈生产车间相互关联考虑因素
轴承加工是比较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产品流程的运输占有很大比重。在整个配套车间的布局安排上以及车间内部各工序之间的产品走向都要合理布局,巧安排,才能减少成品搬运次数和缩短产品的搬运路程。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运转周期,增加效益。从专业轴承套圈生产环节上,车间布局依次为轴承套圈锻造车间(如外包可以不设)、轴承套圈车工车间、热处理车间、轴承套圈磨加工车间。除了依次之间距离最短外,还应注意一个车间的提交和下一个车间的投料对接距离(最短)细节。举例,如两个车间并排放置,车工投料安排在车间的左下,车工提交则要安排在车间的右上,热处理的投料则要安排在左上,去衔接车工的提交。
1.2轴承配套件生产车间布局考虑因素
配套件生产车间工艺与轴承套圈工艺完全不同,可以说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因此布局的相联性不大。但作为轴承工业设计来说,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相互关系。对其考虑重点应为进料道路和场地的宽敞。保持器车间压力机多,冲压件用的板材重而宽。滚动体用的冷拉钢重而长。如果车间位置的进料道路曲折而窄的话,不利于大长车的驶入。
2工艺设计中设备动力线铺设方式考虑因素
2.1设备动力线地埋方式
设备动力线铺设一般为地埋方式,用钢管预埋于地下,然后将动力线穿到设备处,统称地管线。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车间设备安装齐备后,外观整齐化一。缺点是年久失修,地管线容易报废。特别是钢管预埋地下防锈处理不当或者管线露头处防水不好,很容易使电线漏电放炮而报废。另外预埋的地管线,如果所安设备的接线管位置或者功率发生变大的话,那么会给安装带来不便或者作废。
2.2设备动力线架空方式
动力线采用支架架空到设备的方式称为架空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方便,适用中小型设备安装且工序产品搬运不能使用行车的场所;临时动力线的铺设。缺点是车间外观看起来非常凌乱,不正规。
2.3铜覆铝封闭式母线架空方式
铜覆铝封闭式母线架空方式是新型专业化生产常采用的铺设方式。铜覆铝封闭式母线由专业厂生产,配合插接箱,用整齐化一的支架,即可实现设备动力线的链接。
3磨削液供给方式考虑因素
轴承专业磨削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磨削占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比重。磨削液质量监控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磨削液供给分为分散供给和集中系统供给两种。
3.1分散(单台)供给
每台设备配备一个水箱,用水泵将水箱内的磨削液提供给机床磨削。它的优点是灵活,简便。适用小规模生产。它的缺点是,磨削液的使用周期不易控制。磨削液的温度随着磨削量大或者设备开动时间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加工精度的控制。
3.2集中系统供给
用循环系统对单台设备供给磨削液。适用大规模生产。它的优点磨削液的质量容易保证。而且磨削液的水温不易发生变化,加工精度易于掌握。它的缺点是:1)设备开动率的要求比较高;2)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大循环的备用系统在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4设备空间布局考虑因素
在工艺设计中除了遵循工艺流程的原则外,更应最大限度地增加厂房内的空间利用率,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使设备安装既不能拥挤,又不能浪费宝贵而有限的空间。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4.1设备安装空间考虑因素
首先要考虑各种设备操作环境以及必备的空间条件,其次考虑设备安装就位通道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光考虑节省空间,忽略了设备安装。工艺不能实现设备安装就是失败的设计。而光考虑设备安装顺利,将空间全部布满设备,没有预留区,特别是在制品区、检验区等,完全不可取。总之在遵循工艺流程的原则前提下,去满足设备安装条件,然后才是尽可能的缩小设备的安装区,扩大生产环节其它区域需求。
4.2设备利用空间考虑因素
在设备布局考虑操作空间外,对于需要行车起吊搬运成品的靠墙设备而言,吊车起吊范围是否能够到达,是布局设计特别要注意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工艺设计才是合理的布局。另外行车设计除了遵循行车设计规范外,细节上也应该尽量扩大行车运行范围。例如,有的厂房由于工序要求必须进行隔断,而每个隔断间都要有不同吨位吊车。在设计行车挡块时,不能简单地只在房间区域内设计单台挡块,更应全面考虑,去利用隔壁房间吊车的挡块。即将相邻的都有吊车的隔断墙两边各有一个挡块去掉一个,并把它安放在墙里,两边吊车都能利用这个挡块,既节省材料,又扩大了两边吊车运行范围,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5结语
公路超高设计是一种线形设计,注重的是车辆的行驶安全,从舒适度和经济度角度出发,并按照规范进行。实际建设中地形、路线、气候、湿度等都会对超高设计产生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公路工程中的超高设计。
1.1最大超高的控制
公路超高设计通常需要按照前文公式进行计算,而最大的超高值则控制为8%以下。我国现有的状况是公路货车数量较多,而公路货运中超载的情况普遍,这样公路上行驶速度相对低。所以按照实际情况,货车在曲线路段行驶其速度较低,因为向心力作用,超高坡度大于6%即容易出现侧翻的危险。而在气候影响喜爱,如雨雪天气等,大中型货车通行率较高的路段就容易出现侧翻等情况,所以超高值应控制在6%以下。同时设计速度高且运行速度较高的路段最大的限制应为10%,而常年积雪冰冻的地区只能选择6%作为限值。下面就针对平原和山区进行限制分析。首先,平原地区的交通网络密集,且地势相对平坦,近郊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交接。超高设计主要是考虑纵面平缓、交口多等特征,除了考虑前面公式中的因素外,还应考虑超高路段与正常路段的衔接问题。平原公路的超高值如果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则会影响路面的美观,同时造成路段衔接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综合性因素,通常选择的限值为1%,并对超高路段进行安全性的测定。实践证明,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且地势平坦,路网密集,适当的减小超高限值可以增加交通的顺畅和行驶稳定。其次,在山区超高设计中,其地形因素影响较大,通常曲线半径很小,纵面起伏较大,车辆行驶的速度也随时改变,如果单纯的考虑速度计算超高值则不能,按照舒适性要求。车辆的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山路复杂性形成了路段不同,设计不同的情况,对连续低指标的山路,货车数量较多,则应减小超高值来获得安全性。对纵向坡大于3%的下坡如果出现曲线环绕的情况,则应结合纵坡的情况进行设计。此类情况计算超高值,需要考虑同样条件下平稳路段的超高设计作为参考。同时应注意的是无论何种设计,都应按照线形设计的规范进行。
1.2公路超高过渡设计
超高路段往往是从直线路段过渡而来,即路基断面从双向横坡变为单向横坡,这个路段即为超高过渡路段。这个过渡在设计中除了考虑离心力的作用以外还应考虑路面结构设计的问题,方便排水、施工等因素都应在设计中进行考量。通常这个路段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双坡阶段,路肩和形成横坡不能保持一致时,通常先抬高外侧路肩与外侧行车道一致,然后将弯道外侧的车道与路肩升高,直至与弯道内侧行车道持平。如果是长回旋线,则不能满足道路的排水的坡率,此时容易造成外侧车道不能正常排水,所以这个阶段超高设计应控制渐变率不大于1/330。弯道外侧土路肩应保持正常横坡,不参与超高。另一个是旋转阶段。外侧车道和硬路肩、内侧车道进行同时旋转,并与内侧硬路肩坡度一致。然后将两侧车道、硬路肩一起旋转到与内侧土路肩一致,最后两侧车道、硬路肩、内侧土路肩一起转转到超高路面。如果是长回旋,超高的起点应设置在曲率与不超高最小半径一致,双坡阶段也应控制渐变率小于1/330,全超高路段应出现在缓圆节点处。
1.3缓和曲线的长度控制
缓和曲线的作用及时保证路面平面的线形,使之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者圆曲线和直线之间的曲率改变需要经过的曲线。在缓和曲线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其长度的选择,因为其关系到平面线形的质量。如果缓和曲线过短,则曲线变化不足,且缓和段和圆曲线衔接不能形成自然渐变,影响行车的效果。反之如果过长,则也会影响线形组合的效果,弯道超高和加宽都会受到影响。车辆行驶的转向操作,行驶轨迹出现改变,缓和曲线正是契合这样的规律改变,缓和转弯的冲击适应加速度的改变,可以有效的避免侧面冲击。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阶段,缓和曲线的设置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离心力对乘客的影响,超高横坡过渡的曲线改变等。一般而言平缓曲线的长度比选择为1∶1∶1,即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比例一致,这样的情况才能保证缓和曲线的协调。
2结束语
剪力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用于承受地震、风荷载等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墙体,剪力墙也可以称为抗震墙、抗风墙,剪力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建筑承受剪切作用造成的破坏。剪力墙结构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承受来自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荷载的结构,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施工单位经常会使用钢筋混凝土墙板代替建筑物框架结构的梁柱,从而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产生的荷载,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抗震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
剪力墙的特点是外平面承载力小,内平面承载力大,外平面刚度小,内平面刚度大,因此,当剪力墙和外平面方向的梁连接时,会产生墙肢平面外弯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剪力墙的外平面搭接。在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要尽量沿着主轴的方向进行多向布置,尽可能的将不同方向的剪力墙连接在一起,但要防止出现拉通对直的现象;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尽量保证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同,并且剪力墙结构要尽量简单,防止出现单向有墙的情况,同时要尽量保证各个方向的剪力墙分布均匀,从而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的工作性能。剪力墙的数量要科学、合理,如果剪力墙比较多,会增加抗侧力的刚度,从而引起震力和重力的增加;如果剪力墙数量比较少,结构的抗侧力则会减小。
3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应用
3.1剪力墙平面布置
在进行剪力墙平面布置时,要尽量防止出现单向有墙的情况,剪力墙要沿着主轴及其他方向进行双向、多向布置;剪力墙的抗侧力刚度不能太大,一般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和承载力,可以适当的增加剪力墙的间距,从而保证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合适。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经验公式T=(0.05-0.06)n(其中n为层数),计算出T值,从而判断剪力墙的数量及侧向刚度。如果计算结果T比搭模计算周期T1大,则可以适当的增加剪力墙的数量;如果计算结果T比搭模计算周期T1小,则说明剪力墙比较多,可以适当的减少剪力墙的数量或者凿开一些合理的孔洞,降低剪力墙的刚度。
3.2约束边缘构件处理
无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和有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相比较,其极限承载力降低40%,极限层间位移角就会减少一倍,对地震能量的消耗能力就会减少20%,因此,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剪力墙轴压比,选用相对应的边缘构件。剪力墙边缘构件可以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情况,对于一级剪力墙和二级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上面的普通部位和三级、四级非抗震设计建筑底部加强部位轴压比小于相关规定时,要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当一级剪力墙和二级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和高层建筑、重力荷载作用下墙体的轴压比大于相关规定,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3剪力墙墙身钢筋
在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一般情况下,对于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剪力墙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筋配筋率不能小于0.20%;对于一级、二级、三级抗震设计,剪力墙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筋配筋率要小于0.25%。
3.4剪力墙连梁问题
在剪力墙结构中,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墙肢会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连梁产生内力,这时连梁端部的内力会减小连接墙肢产生的变形内力,从而约束墙肢变形,连梁对剪力墙结构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要注意连梁问题的处理。连梁超筋是剪力墙连梁常见的问题,其本质是剪力剪压比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当墙段比较长时,连梁容易超筋的部位大多集中在中间段;当墙段中墙肢截面高度相差比较大,并且分布不均匀时,墙肢处连梁容易出现超筋现象。出现连梁超筋现象后,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1)可以通过调整剪力墙中连梁弯矩剪力塑形进行处理;(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减少连梁截面高度;(3)当连梁破坏对垂直方向的荷载影响不大时,可以从地震作用的角度进行思考,放弃使用该连梁,计算独立墙肢在多遇地震情况下的结构内力,墙肢配筋则应按照两次计算得出的大内力进行。
4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的要求
4.1平面结构布置
平面结构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同时要做到简单、均匀对称、规则,对于长度、宽度比较大,或者不规则的平面结构,要设置合理的温度伸缩缝,从而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为增强抗扭效果,要尽量沿着周边布置剪力墙,对于质量中心和结构刚度中心偏差比较大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扭转力的影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将质量中心和结构刚度中心重合在一起。
4.2垂直结构布置
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坑支护 方法 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对于建筑建设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对地下设施和周边建筑的安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我们要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的需要。
1、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环节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在高度与体量规模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发展的是深大基坑工程,这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抗风抗震稳定及城市发展利用地下空间等方面要求的结果。基坑工程的特点:建设环境较复杂,高层建筑多数是建造在城市地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地段。往往出现建筑地段的周围有密集的建筑群、各类管道等市政工程设施纵横,致使施工场地狭窄,深基坑开挖时既不能放坡,同时又相邻许多永久性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他们对变形甚为敏感,因此对基坑的稳定性和位移控制有很高的要求。
建筑规模随着高层建筑发展不断得到发展,满足了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其建设力度及其规模的发展,要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由于其建筑设计技术的进步,促进其整体空间环节的有效应用,比如其地下空间等的应用。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展与地下空间利用的大力度开发,基坑工程迅速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目前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深度接近或超过20米的已不是少数。基坑工程多数做法是按临时工程对待,但其造价却是很高的。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涉及到众多不确定因素。
2 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方法
基坑支护的成功因素主要是看选择的方案在当地的地质地层条件,环境条件、基坑的深度等条件下是否最合理,最经济,最安全的,设计计算最接近实际。其支护方法有以下几种:(1)悬壁式灌注桩法支档方法;(2)单支点和多支点支护法;(3)重力式挡土法(土钉喷锚网法,深层搅拌桩法,水泥土桩法);(4)逆作法,地下工程以桩代柱施工技术。
3、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兴起,基坑支护技术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在岩土工程建设中。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新版的工艺也不断地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目前的城市建筑一般间距都比较的小,所建设的基坑边缘距没法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的甚至只有几米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存在,非常地不利于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施工单位也相应地要承担更多的施工费用,延长施工的工期。除此之外,传统意义上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理念、原则和工艺等都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在这种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出现相应的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对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安全性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并促进城市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4、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的建设中,如何做好基坑支护工程的建设,就应当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只有充分地明确了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没有正确地选择土体的物理学参数
在岩土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上,所涉及到的土体的物理学参数并没有完全地符合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基坑支护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其支撑压力大小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压力的计算可以计算出一定的物理学参数值。但是,由于所进行建设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变化多样,要实现非常精确的计算目前还没有着这种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土体物理参数在选择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三个参数受到深基坑开挖后的影响,经常出现不同的变化,因而非常难以计算出基坑支护结构的真正的受力情况。
4.2基坑土体所选择的样本没有整体性
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都要进行基坑土体的取样工作。设计人员通过对所取样土体的分析,能够获取较为合理的物理学指标,从而正确地指导基坑支护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但是,在进行钻探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勘探的工作量,钻孔就会相应地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得的样本攒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复杂和多变的特征,样本更加的不可能反映出基坑土体的真实情况。
4.3基坑支护结构真实的受力情况与设计的不相符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所进行的设计计算,一般都是按照极限平衡理论来进行的,这种理论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基坑土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其施工的荷载力随时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构设计中的相关荷载力数值,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否则会造成支护结构的变形,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5、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的改进措施
5.1加强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基坑技术的发展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并且在支护结构受力变化的规律上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技术能力的掌握和认识的存在,有利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设计规范,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等值梁法”、库伦理论或朗肯理论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在这种理念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往往相差比较大,不利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基坑支护设计中,要逐渐地形成以施工监测为主导,进行动态信息反馈的新的设计体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5.2积极寻找新型的机构计算方法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的支护结构不断的出现,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比如钢板桩、低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的使用,促进了土钉、双排桩和旋喷土锚等支付结构型式的产生。但是,对于这些新支护结构的相关计算和设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加强其计算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3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
我国在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机构设计时,采用的主要是极限平衡原理,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在这种原理的指导下,所设计出来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满足结构在强度上的要求,但是不能够有效地体现支护结构刚度上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结构刚度而造成相应的事故,应当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当对控制变形的标准、空间效应变化成地面超载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结语
总之,岩土工程基坑的施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在结合所在地工程建设的经验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理念进行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从而建设出安全、有效的支护结构。但是,传统的基坑支护工程建设的理念、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必须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最终促进基坑支护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保证岩土工程建设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校;改扩建
1研究背景与目的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教育政策、户籍政策、生育政策的改革,部分现有西安市中小学校教学空间拥挤,教学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愈加突出,当下急需进行改扩建工程以完善现有教学配套;而且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校由于建设时间早,建设周期长,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远景考虑,现有学校格局往往布局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完毕后,校园周边已逐步形成复杂空间环境,为设计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项目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归纳,并试图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未来新建学校的参考与依据。
2以西安市某小学为例———探究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设计难点
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目标主要是扩容、提升空间品质、营造美观富有趣味性的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其中扩容是建设项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某小学为例,学校建设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160名学生,伴随着入校学生的增多,校园现有班级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且旧有建筑设施老化,因此,急需进行校园的改扩建,目标形成60个教学班,2700人次的校园规模。项目在改扩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周边环境变化带来的设计难点
学校周边的环境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道路拓宽,轨道交通的建设占用基地,基地西北侧形成多层社区,城市代征绿地等等,校园周边已经形成复杂定型的城市空间。
2.1.1用地范围的变化
依据规划局提供的最新红线图,基地北侧城市道路拓宽,校园北侧容纳15班的教学北楼未来将被拆除;基地东侧已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现有校园有一部分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控制线范围,并且靠近轨道交通线路的一部分未来需要拆除,并严禁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本项目改扩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校园可建设范围的缩小。
2.1.2复杂的基地周边建筑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学校的西侧与北侧逐渐被大面积的多层住宅区所覆盖,早期的住宅建设缺乏对基地界限的退让意识,现已建成住宅在基地用地红线上进行贴建(如图1),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校园未来施工不影响现有住宅,同时还需要保证原有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对新教学楼的建设高度有了严格限制,需满足基地西北侧住宅大寒日2h的满窗日照。
2.1.3周边道路现状变化
基地北侧光华路未来将拓宽,基地东侧将修建地铁,总的不会影响现有校园出入口格局,但在城市道路拓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并且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2校园自身需要解决的设计难点
2.2.1建筑安全隐患有待解决
目前西安市部分教学楼已经超过了建筑的使用年限,结构损毁严重;加之过去建设标准低,建造时楼道、楼梯设计过窄,在演练和逃生时极易造成踩踏事故,因此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急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迫切需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建筑进行改扩建。
2.2.2日益多样化的功能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当下中小学校教学对空间的要求更加复杂化与现代化,兴趣教室所占空间的增加、数字化教学对多媒体空间的需求、灵活可变的教学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更加安全充足的学生活动场地等新功能空间,都对新建校园改扩建提出了特殊要求。
2.2.3学生规模变化
依据《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城市小学生均用地面积24.29m2/生,生均建筑面积7.2m2/生,现有用地远远无法满足,伴随着校园的扩容,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是校园扩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项目实施阶段面临的难度
2.3.1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法规
城市中小学校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当下国家现行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陕西省“双普双高”评估验收标准》是以2002年版《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编制,因此大多数设计指标延续该规范,形成以2002年《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源头的规范族系。总的来说,建筑指标(如生均用地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等主要指标)相较与2002年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是从规范的编制理念上来说,规范依然缺乏对素质教育空间的研究,因此在中小学校的改扩建过程中,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超前设计。
2.3.2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
学校现有班级48班,未来拓建60班,现有教学南楼拆除原址重建,将减少27个教学班级,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校园功能的拓展同样是项目建设的难点。校园的建设在受到周边环境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需减小项目改扩建过程中对周边社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交通拥堵,噪音,日照遮挡等问题,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协调好与周边街区的关系,方能确保项目建设的可实施性。
3改扩建方法与原则
3.1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整体规划
中小学校由于城市周边环境变化,实际建筑可建设用地范围明显变小;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周期长,并且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缺乏整体性,设备间、锅炉房等建筑零星布置在整个场地内部,将完整的场地划分的比较零碎,而且拆建代价大,因此建筑设计必须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设计策略。上述小学考虑将基地南侧地块,统一规划,化零为整,最终形成布局紧凑、功能完善的总体布局,高效率的利用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项目方案阶段对项目的进行swot分析,从项目的全周期进行可行性评估,最终形成过渡性方案、近期方案、远期拓建方案三套方案,确保校园各阶段的有序建设(见图2)。
3.2空间紧凑、功能完善的建筑布局
考虑到教学建筑未来加建的难度,建议在改扩建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建筑竖向空间。首先建筑层数应不小于4F,严格划分教学、办公功能分区,将学生教室等经常使用的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一到四层,教师办公布置与四层以上;设计中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尤其是对于用地特别紧张的城市中小学,可以考虑屋面设置教职工活动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校园内部停车场等辅助空间,缓解因学生接送带来交通拥堵。
3.3安全可行的建筑施工实施方案
为了在施工阶段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在项目建设初期:①完成中转学生的临时教学楼的建设;②规划建设施工场地,隔离场地,确保施工过程中尽量小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③优化项目建设时序,提倡预制装配式建筑,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小对日常教学的影响。
4总结
城市中小学校的改扩建不同与新建学校,需要多方面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考虑校园与周边已建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当下功能的同时,在项目改建同时优化现有校园格局,为校园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图示[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2.
[2]王晶.基地紧张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几点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关键词:公路工程 工程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交通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关系国民经济的运输大动脉,公路工程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上的问题。如何从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进度上来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对公路建设项目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贯穿质量成本理念,做好进度与质量的协调。本文将结合当前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管理方法上提出科学、高效的管理对策。
一、当前我国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参差不齐
公路工程管理作为技术型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从专业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施工经验,同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及时作出科学的解决,因此,从管理素质上对公路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公路建设涉及的部门及专业较多,面对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和部门间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从整个工程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控制中来把握全局,做好施工现场人员、施工重点、以及施工中各类材料的合理配比与科学组合,以真正确保公路施工质量,减少工程隐患的发生。
(二)对公路工程施工及后期管养重视不够
公路工程管理是全过程、全周期性管理,不仅涵盖施工过程中各类复杂工序的交叉施工,还包括施工后期对公路工程的科学养护上。因此,既要结合施工管理实际来加大施工材料的有效监管,还要针对各工程实际特点,从制度及管理方法上来提升公路养护技术水平。
(三)对公路工程管理中的文档及会计工作管理不够
公路工程管理由于受到传统行业体制的影响,对于施工管理中的材料控制及安全管理认识不够,思想上缺少重视,很容易在实践中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违规施工,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必须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文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管理效率上来加大管理职责划分,科学调配资源,合理调度施工机械,切实从有效监管上来落实管理责任,形成管理合力。
二、强化公路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制度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制度建设是确保工程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关键。为此,从长远规划着手,必须注重管理培训工作,强化学习,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来深入到工程管理实践,并能够从运用新技术、引入新工艺,改进新方法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新老人员的上进心。同时,强化奖惩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公平,面对新的管理形势,只有从思想上树立科学的管理观,注重从学习中来提升自身能力,并营造团结一致的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个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二)强化工程勘察设计管理,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是确保项目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工程项目设计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从质量管理要求出发,搞好公路工程勘察工作,从责任及目标管理上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避免个人因素而导致的设计方案的随意性。同时,项目审核人员也应该从自身职责出发,将质量意识与设计规范进行全面对照,切实从制度上来提升勘察设计能力和水平。
(三)规范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
对于招投标项目管理来说,关键是做好公平、公开、公正,而对于人情标、关系标要给予坚决杜绝。公路建设是民心工程,必须要从工程质量上来严把招投标管理,对于施工单位及分包项目来说,都要从健全公平、公正上来择优选择优势单位,并从最广泛的竞争中来健全市场建设机制,促进招投标工作的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
(四)强化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既包括对人的管理,又涵盖对物的调控,尤其是对于施工中各项工序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而促进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有序性、科学性。公路施工质量在整个工程管理中是首要问题,也是提高公路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从严管理、高度重视工程中的问题,如放样不精确、私自提高标高、对横坡度等问题缺少统一、严格的控制,难以做好基层的标高与平整度要求等。为此,加强工程施工工序控制,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技术论证和职责划分,提前确定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结合施工方案来合理推进各类施工资源有序进行。如对集料和施工机械的科学调度和管理,强化施工现场管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场地整洁卫生,工器具摆放合乎管理要求等。
针对公路建设中对材料的管理实际,需要结合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规格要求,进行相关工程试验,确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在对工程原材料进行常规试验之外,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施工场地、施工环境,来对材料的技术参数进行试验,以确保工程材料满足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由于公路工程管理涉及多方协调工作,对于施工方的自检、监理方的抽检,以及政府机构的直接监督等,还需要从公路管理质量要求上,对各阶段性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把关。
(五)强化公路工程检测工作,科学合理控制施工质量
项目试验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结合工程施工建设需要,对于某类产品或工序需要借助于检测来给予工程质量控制,以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加大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从试验中进行推广成功经验,并促进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提升。如对施工附近的砂石、填料进行试验检测,达到工程要求后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通过进行科学判定原材料或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形成推动工程施工技术进步的良好氛围,必然为提升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全方位控制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始终是重要环节。为此,必须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上来做好人员、组织、及制度三者的协调,从项目责任制到各阶段、各分项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都需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如在项目施工前,必须从施工方法来完善各项施工工序及技术指标,砂石、水泥、沥青等路面施工要求,并从施工检测频率和检测误差中控制好工程质量标准;做好公路工程各交叉工序施工中的交接验收工作,明确职责,落实规范,同时对施工中的原材料进行进场前的抽检与控制,确保原材料保质保量;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要对工程技术标准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对于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控制,并从碾压结束后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
(七)强化公路项目监理制度建设,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国际化标准
公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大对项目建设监理制的落实,作为重要的工程管理新举措,必须尽快融入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去。加大监理队伍建设,提升监理管理水平,加强对监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明确监理程序及监理细则,逐步形成以监理单位为核心的新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建设方、承建方、监理方的三者的制约关系,为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发展,充分放权,才能更好的将公路工程监理制度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来说,随着现代化施工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将管理方法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来推进公路工程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工程组织与监督体系,落实好项目管理责任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同时,公路工程管理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工程管理企业也只有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从根本上建立企业管理文化环境,引入人才优势,切实推进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水平。公路工程建设作为综合性管理领域,既要重视管理人员对各类业务的认识,又要重视工程施工建设及公路后期养护工作的跟进,整合好内部资源,优化好工程管理的组织结构,调整好工程管理项目的公正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切实从管理水平上实现高质、高效、严谨、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少锦.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12
[2]刘树利.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4
[3]郭名春.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配套选择
引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机械效率也是施工的关键。根据这几年的公路施工,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管理主要从如何选择施工机械和施工机械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加强。
一、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机型、规格、数量、组合等方面应采用如下不同的方法选配施工机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以路基工程施工为例,路基工程作业内容包括土石方挖掘、铲运、填筑、压实、修整及挖沟等基本内容,以及伐树除根、松土、爆破、表层清理和处置等辅助作业,每种作业选择的机械设备不同。例如:清基(树丛、草皮、淤泥、黑土、岩基、废墟、冰雪等清除)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填方路基施工主要用: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夯板、碾压机、洒水车、运输车辆等。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内,按照施工计划中的月作业强度和日作业量选择施工机械。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
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在路基工程施工中,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供选择的土方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雨水会迅速改变土壤状态,特别是粘土。因此,选择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气象情况。例如,久晴不下雨,土质干燥时可选择轮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反之,旷日持久下雨,土壤过分潮湿和作业场地及道路泥泞时,则选用履带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为宜。
根据以上的选择方法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组合机械,使机械设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为工程服务。
二、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
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
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
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1.运用与管理筑路机械设备,是掌握施工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多采取招投标、项目部、对外发包等形式。对施工方来说,采用大型机械设备,有着两大好处,一是不会发生手工作业中常见的推诿扯皮现象,二是可以避免不少施工事故。所以,将大量的机械设备广泛运用,不仅能自主安排施工进度,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进而充分掌握施工的主动权。
2、运用与管理筑路机械设备,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机械设备的使用,可以节约人工、节省工时、提升质量,其带来的利润约为总工程款的30%-40%。所以,在进行机械设备的运用中,至少可以获取5%-15%的经济效益。当然,如果选择租用机械设备,这部分利润是被租用方获取的。
二、筑路机械设备运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筑路机械设备不匹配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如果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施工单位的选择,而施工单位中标后,方才进行机械设备的配套,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备的不匹配。例如,从本单位其他项目建设中抽调机械设备,从其他施工同行中借用机械设备,或者从社会上租赁机械设备,这就导致了机械设备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施工人员对新设备的使用也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
2、筑路机械设备重管理轻保养的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高速公路工程的尽早竣工,施工单位对工程进展、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较高,所以,在机械设备的使用方面,总是考虑物尽所能,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行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进度,却导致设备的过度消耗,极易发生故障。而过于注重机械设备使用的施工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设备的适度维修和定期保养,影响了筑路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一旦设备坏到无法维修,另行更换的话则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得不偿失。
3、机械运用与机械管理的矛盾问题。
机械化作业,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与专门的技术管理队伍。但从目前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状来看,很多施工单位专业人才匮乏,操作机械设备的要么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兵,要么是临时拉凑、稍懂一些机械知识的农民工。他们虽然能够简单的操作设备,进行正常的施工,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机械设备的运转、维修保养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很多机械设备无法发挥其最理想的效能。
三、筑路机械设备运用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运用与管理制度。
在高速公路工程中,要根据施工量的大小,合理确定所需机械设备的数量、型号等,确保设备到位。要建立定岗、定人、定设备的三大制度,确保每个施工岗位都有专人负责,每个施工人员都有机械设备运用、维护的义务,每套机械设备都有专人保管与操作。此外,对施工中配备的人员,尽量不要随意更换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一旦换人,在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方面,可能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既不利于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
2、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运用与管理流程。
在进行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流程中,需注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组织机械设备进场。要提前谋划,将施工中所需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大小等核定清楚,按照施工顺序及时运送进场。如果是施工单位自家的设备,可提前全部运送到位,如需租用或外借,则可在施工前夕运送到位。二是要规范操作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相关机械设备的操作要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流程进行设备操作。
3、重视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主要工序有三项。一是进场后的全面检查。进入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后,要组织设备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入的检查和例行保养,例如,添加油、拧固螺丝等。二是施工过程定期保养。要对机械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保养,特别是那些使用频率高、容易磨损、容易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要靠上保养,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开展维修及保养行动。对一些易磨损的零件,要提前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三是完工后的检查与保养。
4、加强机械设备专业操作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要多方式、多渠道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多门路、多办法开展设备专业操作人员的培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一批技术娴熟、管理科学、核算精准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