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构建了整个教育的基础与框架,是教育之船的龙头。通过有效的途径,通过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学校的内涵,进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成才的平台,便是我们学校需要立足的地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主要就自身的特色,并且着重于以创新为改革的动力,积极打造专属于学校自身的特色,打造开放团结并且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发展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耕文化,并且根据农耕文化的特点重构学习教育的工作模式,构建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品牌,打造具有我校的办学和教育的特色。
一、农耕文化渗透到农村小学德育的思考
1.教育接地气,收获田园心
我国古诗推崇田园的生活,田园般的心境能够使得我们忘记尘世的烦恼,忽略个人的得失。在当前的德育观念之中,农耕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拥有恬淡的田园心。学生们观赏农耕活动,能够积极投入农耕文化氛围之中。
2.发奋图强,收获一颗勤奋心
当前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中,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功利心的影响。在当前丰盈的物质财富环境之中,在优越的条件之中,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惰性,失去了勤奋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某一次课程实践之中,我讲述了古时候读书人往往还要进行农耕,在艰苦的条件下必须几经辗转才能够得到书本学习。学生们都能够经由感悟农耕文化从而收获一颗勤奋心。
3.返璞归真,收获一颗朴素心
返璞归真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朴素心,回归于平静之中。心灵平静才能使得学生在优越的生活之中有着简单的人生哲理的体悟,给予学生一份嘈杂之中的宁静。农耕教育本身便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活力,能够快速利用农耕文化巩固学生品质教育并且激起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加强农耕文化的应用空间,拓宽农耕文化的学习特色。整个农耕文化的精髓便是教育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祖辈劳动的艰辛,并且充分提升学生的智慧,教师应该利用农耕文化设计课程内容。在农耕文化的教育熏陶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老、回报社会。
4.情感升华,收获一颗感恩心
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家庭。大部分独生子女享受着被许多长辈喜爱和照顾,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农耕教育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融合农耕文化于教学之中。在农耕教学之中,小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幼苗的成长,形成感恩体验,拥有感恩的心态,从而懂得关爱他人。
二、提升农村小学大德育发展的策略
1.重视德育工作,抓好德育管理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为了能够提升广大农村的德育工作,必须改善广大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相关的教学模式和德育工作体制。根据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自身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且广泛实践德育工作的内容,开辟一条有效、广泛并且能够实践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德育工作模式。此种德育工作模式之重点在于完善其管理体系,进而培养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为广泛的农村基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维护好教师、父母以及学生子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沟通父母和学生的桥梁,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除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德育工作开展的工作模式。基于身为一个民族之人之中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应该加强努力进行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建构。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小学大德育工作之中的重点部分便是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队伍构建,并且加强队伍的领导的建构。应将整个队伍工作设计成为倒三角的形状,并且保证队伍能够顺利开展与实施。教师要充分加强德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且提升整个队伍的工作效率。提升领导队伍的工作能力,需要总体上使得教育队伍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不唯分数论高下,不以教学成绩定成败,并引导全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人。
参考文献:
[1]夏自军.西方国家学校德育工作联动机制的发展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0-133.
[2]代丽君.探析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9):33.
[3]谭 键.试分析朱熹的小学德育主张对现代小学德育的影响[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版),2016(9):20-21.
关键词 礼德教育 小学 校本德育
我校把“礼德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从2001年提出“礼德教育”至今,我校已经在制度上确立了“礼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提出了凸显“礼德文化”精神的校风:尚礼崇德,营造以“礼德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我们以“礼德教育”为抓手,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并以此统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推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一、“礼德教育”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1.“礼德教育”的内涵。“礼德教育”立足于道德底线。“礼”的本质是一种规则,规则意识应视为道德底线之一。明规则、讲规则、懂规则、按规则办事,是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规则意识体现的是心中有他人,能为他人着想,是值得让人信赖的,有“礼”做基础的人才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直、善良的行为,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礼德教育”是立足于“和谐、向上”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之上的。“和谐”来自合作、互惠,这是培育善良人的应有之义;“向上”反映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必然伴随“持久”“耐心”“坚强”等心理品质。让孩子拥有这些品质,孩子的成长会更稳健、更持久。
“礼德教育”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达到道德底线,高层次的目标是引导小学生形成“和谐、向上”的人生态度,礼以养德,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礼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目标:培养孩子成为“知礼、悟礼、乐礼、明德、崇德、树德”的未来公民。具体目标:礼——我善良,我美丽;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诚——我自豪,我是中国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勤——本领是学来的;自己的事自己做;勇——我愿意接受挑战;微笑着面对每一天。
二、构建“礼德教育”的校本实施体系
我们通过“礼德教育”使小学生了解“礼德”的知识,养成礼仪规范与文明行为,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奠定民族精神的早期成长基础,逐步构建“礼德教育”框架,形成校本德育操作体系。
1.指导思想:实现三个整合。“礼德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应当与学校各项教育协调、整合为一体。⑴“礼德教育”与学校制度整合,为学校发展寻找一个支点。我们将“礼德教育”写入学校章程,奠定了“礼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⑵“礼德教育”与师德建设整合,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我们提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观,倡导积极自主的生活与工作态度。我们通过了学校的“师德公约”,以积极的姿态欢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在整体上促进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⑶“礼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厚德笃行,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礼德教育”应与学科教学相整合,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礼德教育”资源。
2.构成:五大板块。结合我校尚礼崇德的校训,我们初步构建了“礼德教育”校本德育实施体系的五大板块,即“礼德教育”必修课、“礼德教育”特色课、民族传统礼仪、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系列专题活动、仪式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等。
“礼德教育”必修课——设置“礼德教育”课,每周安排一课时,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礼德教育”特色活动——以兴趣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活动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民族传统礼仪系列专题活动——开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活动。
仪式教育——新生入学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和毕业典礼等系列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礼花缤纷闹六一”的儿童节活动、“校园恒美”艺术节和科技节活动、“礼仪风采大赛、礼德演讲大赛、我最喜爱的礼德格言、故事征集”等活动。
三、开展“礼德教育”的环境支持与队伍保障
1.营造“礼德教育”的校园环境。2007年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投入260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的学校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动静相宜,礼德文化氛围浓郁,“礼德小景”“礼德大堂”“礼德文化墙”“礼仪长廊”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同行。让走廊活跃起来,让过道说起“话”来。使整个校园融入在“礼德文化”的氛围中。
2.开展教师“礼德形象工程”。开展“礼德教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关键。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学礼、行礼、明德、崇德”的活动,全体教师一起学习,迈出了“学校教师礼德形象工程”的第一步。老师们言行举止端庄有礼,为学生营造了“礼德教育”气氛。学校还建立“班主任沙龙”,成立了教工活动俱乐部,让教职工在活动中知礼、讲礼、行礼、明德、崇德、树德。
3.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礼德教育”。对于学生道德良知的形成,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礼德教育”推进家庭,即使学校的教育行为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又为打破“围墙”、实施开放型教育奠定基础。我们每年都定期组织“礼德教育进家庭”研讨会,邀请家长从不同角度谈他们对“礼德教育”的理解,并为学校“礼德教育”献计献策。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 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 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 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 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 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 “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 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 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 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 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 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 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 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 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 、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 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 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 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 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 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 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 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 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 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 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 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 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 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 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 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 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 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 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 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 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 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 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 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 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 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 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 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 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 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 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 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 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 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 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 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等。
强学习,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不仅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要改革,而且学校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管理思维,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就谈不上现代教育。其次教师应该改革好自己,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关键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了解教育信息技术,要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做先师、名师和导师,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技术素养等都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主动学习,时刻保持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教学上,很多教师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市级骨干教师”等培训不断加强学习,能够做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突破重点、透视难点、适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能够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媒介设施设备和教育网络资源,能够通过媒介演示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校园网、课件、校园音像系统、微博、微课、微电影等也在不少学校被广泛应用,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学习资源带入到了课堂,刺激感观,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堂,而是自由发挥的探究讲堂,成为学生自我进步的表演课堂,为提高学生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巧结合,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管班级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把书教好,更要把人育好,这才是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就要紧跟时代,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就德育常规工作而言,班主任工作是最繁琐的,我们强调蝴蝶效应,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一举一动、规范学生一言一行,以无痕做教育,用平等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自信成长、个性发展,这是班级常规工作的必然。有的班主任善于运用教育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刚接收新生班级时,富有经验的教师与新教师就表现出不同的举措,有经验的班主任提前做足了学生功课,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日、外貌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基本情况、学习基本情况等提前深入毕业小学或找小学教师进行了解,开学第一天别人讲开学第一课的这项注意、那项要求,但是他却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利用形、音、色、画等功能一一展示每个学生的情况,吸引学生互动畅聊,让学生开学第一天进校就没有了陌生感,也对教师充满了向往、敬仰。不同的方法却得到不同的教育效果、不同的教育影响力。又如,在班级常规工作和成绩信息的管理上,对学生的上升、下降或波动,如果运用电子表格,数据分析研究是非常方便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电子成长记录袋学生在校的每一丝进步、每一点成就都记录在班级管理模块上,在毕业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份重要的成长档案赠予学生。班级运行特色、班主任个人魅力、学生的精彩回放更是让学生一生难忘、永久留存。
重德育,精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特色
一、建基地,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养成仁爱品质
在体验活动中,基地建设非常必要,可为学生成功开展体验活动提供实地场所,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一种感受,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为使体验活动经常化,自主化,系列化,持久化,组建校内体验主阵地“果香园”“红领巾小超市”“嘉嘉雨具有限公司”“红领巾值班岗”“淑香楼餐厅”等。设置了“小小技术员“”小小销售员“”小小设计师“”小小策划员”等、“经理”“公关”“部长”等不同角色,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走进葡萄园”等一系列活动,举办了“我们的葡萄节“”小小雨披真精彩”产品博览会,展示同学们的体验活动成果。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新型农民”角色地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充分挖掘家乡的地方资源,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如“常发柴油机厂“”利嘉雨具厂”“阳湖消防中队“”新南葡萄研究所“”礼嘉敬老院”,并聘请了一批校外辅导员。同时经常带领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体验活动,如赴常发柴油机厂进行参观、学习,赴新南葡萄研究所开展种植、采摘体验,学习葡萄酿酒技术,赴礼嘉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体验活动等。
(3)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把爱家乡、爱社会的仁爱品德外化为实际行动,我校已经连续四年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分别在四五年级开展了“关于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研究”“校园景观河污染问题的研究”等。同时,我校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的实践空间,他们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快乐体验、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甜蜜收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创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升仁爱素养
(1)打造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确立了传承以“智、仁、勇“”‘三近’文化,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力行“让‘三近’文化浸润我们的心灵”的校训,精心设计了“雏鹰起飞”的校徽,谱写了《礼小,我们幸福的家园》校歌,营造了浓郁的“三近”特色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2)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以“智、仁、勇”为“三近”文化的精粹,以“仁”为核心的镌刻石碑,“近智、近仁、近勇、菽香”四楼矗立,“德馨园“”诚信园“”睿智园“”韵致园“”宁静园“”致远园”六园分布,行知路、学森路、海峰路、隆平路纵横交错,仁爱、励志名言随处可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三近”文化的浸润和陶冶。
(3)创建班级文化氛围。班级特色文化自主创建。每个班级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班级展板,围绕“我爱我家”的理念展示本班班名、目标、口号、共同约定以及本班开展的体验活动,每周评比的特色之星,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增强班级凝聚力,找到集体归属感等,细微之处渗透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诠释着班级成员对班级这个小家的热爱,同时也展示着师生们对体验教育理解的独特视角和理性感悟。
摘要: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特色学校创建离不开特色德育的生成与实践。本文从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探索以特色德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 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 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 “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 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 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 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 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 [2]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 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12]黄兰兰.浅析学校内涵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15)
【关键词】特色活动;学校德育;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29-02
为丰富学校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实效性,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了学校的德育视野,塑造了师生的美好心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开创了学校德育新天地。
一、开展每年“三节”活动,丰富师生德育生活
我校坚持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三大传统实践活动,从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组织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校每学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届时,舞蹈、小品、相声、猜灯谜等各类活动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并用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装点教室和校园,彰显着青春的活力,绽放着艺术的风采,渗透着道德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先后建成设施齐全、有固定场所的书法室、绘画室、器乐室、舞蹈室等功能室,组建了篮球队、空竹队、田径队等兴趣小组,还建成庄浪县有史以来第一支管弦乐队,填补了庄浪县音乐教育、器乐演奏方面的空白,学生社团活动还被《甘肃日报》专题报道。
我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包括班级入场式表演和大型师生团体操表演,田径比赛、班级乒乓赛、篮球赛、师生足球赛、羽毛球赛、广播操比赛等,并采用现场颁发奖牌的仪式激发学生积极拼搏、为班争光的意识,进一步普及校园群体活动,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师生精神风貌。
科技节以“实践创新”为主题,学习探索和研究相结合,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学生认真听取庄浪县科技局全国科技模范吴永斌的“庄薯三号培育技术”等高新科技系列讲座,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兴趣,丰富了他们的高科技知识。同时,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中的小百科知识竞赛,举行科技小创造、小发明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11月,由甘肃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妇联、省委共青团、省无线电管委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驾驭未来”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车辆模型教育竞赛和第十六届“爱我海疆”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建筑模型教育竞赛中,我校科技体育代表队扬威金城兰州,28人参赛,其中21人获奖,我校还摘取了“太阳能动力车直线竞速赛”中学男子团体第一名桂冠,获优秀组织奖。获奖成绩代表了平凉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普教育实绩。
二、开展儒雅教育活动,创新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紧跟时代脉搏,在抓好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常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丰富和更新德育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儒雅教育”。它以传统文化中“仁、孝、勤、诚、信”等核心理念为内核,大力弘扬诚信、感恩、仁孝、勤俭、坚毅等优良传统,培养“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学生,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丰富。
我校通过布置宣传专栏,张贴二十四孝图宣传画,播放优雅古典音乐,营造儒雅环境文化;利用课前一分钟诵读《弟子规》等经典诗文,学生在校园广播的统一播音指挥下朗诵经典诗文,感悟经典文化;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倡导学生同构“儒雅之风”;和县电视台合作,联合录制由本校学生主持解说的电视节目《活学活用》等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精心打造儒雅校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以心理辅导室为阵地,开展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德育渠道:①由专职心理学教师教授心理辅导课,定期为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开设青春期健康知识讲座。②成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由心理学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辅导组,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师生通过聆听、分析、诊断、目标、指导几个环节,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③建立心理跟踪档案,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及时推广。④七八年级建立“心声”心理社团,现有会员280多人,活跃在各个班级,给他们进行有关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社团成员开展心理活动,关注同伴的心灵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这些自助、互助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关注同伴的心灵成长,培养了团队精神,学生心理社团也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亮点。
四、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为倡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我校由团委牵头成立了中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长期为孤寡老人、烈士军属、困难学生等献爱心服务,开展上街宣传、募捐、打扫卫生等活动。我校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上广泛宣传中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学生树立典型,学习先进。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懂得付出,懂得责任、懂得回报。
五、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形成良好道德规范
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使德育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一是学校团委在各年级、各学科举行了蕴含德育内容的各种活动。例如,政教处举行了“爱我校园”有奖征文竞赛,初一年级组举行了“爱我水中”的演讲比赛,语文教研组在初二年级举行了十一“中华诵”诗歌朗会,政史地教研组举行了“做诚信公民,与文明同行”的有奖竞答活动等。活化了知识,丰富了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 今日“老街”,“品玉赏玉”—— 玉的产地,“话说神玉”—— 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 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 以玉立德,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 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积极建设学校特色项目
学校遵循“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特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工作。学校在自身的发展思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外聘优秀教练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轮滑运动。
学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配齐配强教练、师资,健全体制,提高体育训练和管理水平;合理使用上级下拨的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全面推动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学校还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特色班、社团活动、训练队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锻炼和活动。
二、提升学校特色项目基础设施
场地设施是学校特色项目实施的前提。采实教育集团由两个校区组成,本部校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建设了200米标准轮滑跑道。2014年,杭州市投资500万元在采实教育集团的新校区重新修建了国际标准的200米轮滑场地。标准的场地为轮滑运动项目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今后学校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轮滑比赛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提供了保障,带动了区域轮滑事业的发展。
学校现有普通轮滑鞋400余双,速滑鞋60余双,轮滑服120套,护具、头盔若干,满足了教学与训练的需要。学校现有轮滑专业教练3名,浙江省轮滑高级体育指导员一名,一级体育指导员6名。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参加过轮滑运动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轮滑教学与训练能力。学校聘请了浙江利群轮滑队国家级教练作为轮滑队的技术指导。2013年,学校又招聘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练员。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中也培训了一批能胜任轮滑教学工作的教师,重点培养了一名教练员担任学校的课余轮滑队训练工作。轮滑队的教练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比赛、训练经验。
经费是实施学校特色项目的保障。训练、比赛、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市、区体育局每年对学校进行常规考核后给予专项的体育经费扶持,以保障学校轮滑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学校特色项目“体教结合、市队联办”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是学校的特色。杭州市体育局自行车轮滑运动中心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器材、训练经费、教练员工资、业务培训费以及队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学校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保证了队员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有利于训练队伍的稳定和扩大。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队员们学习的热情。在安排轮滑训练时间上,学校与教练员紧密协调,兼顾学与训。队员们每天早上出早操进行技术动作训练,上午进行文化课学习,下午第一节课后安排1.5~2小时的滑行训练,晚饭后进行课业辅导时再加一个小时的技术动作训练。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轮滑队,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轮滑队的大多数学生家境一般,但他们平时吃苦耐劳,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在班级中积极承担劳动任务,在班级德育中发挥榜样作用。为了保障队员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教练员缩短了其训练时间,但是队员在训练中思维更加活跃,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成绩。
通过学校特色轮滑项目以“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三年周期的训练,第一批人队的队员在全国比赛中获男女乙组和丙组冠军,接力冠军。有两人获“国家级健将”称号,有10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有7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四、学校特色项目取得的成效
十多年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和课余轮滑训练水平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提升很快,学生在省市级轮滑比赛中屡创佳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上午的全程音控键力腕操、下午的武术操以及冬季的长跑运动等。校本课程轮滑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轮滑运动的技能,学校特色项目不但培养了师生的运动精神,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轮滑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成长中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有很多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地方。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轮滑初学者尽快掌握滑行技术,几年来,学校在开设轮滑课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开发了轮滑的“直线滑行”教学方法和“弯道滑行”教学方法,通过中学生轮滑入门教学实践法的开发与研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轮滑的基本技术,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2010年,学校组建了采实“飞鹰”轮滑队,这是目前杭州市中学里唯一一所依托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的专业轮滑队。“飞鹰”轮滑队的成立让学校的轮滑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学校的轮滑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中夺得了很多金牌。如学校课余轮滑队在2006-2015年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上曾取得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共获得金牌57枚,银牌48枚,铜牌42枚;在2010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上,学校为杭州市代表队夺得了3块轮滑金牌;学校轮滑队在2011年浙江省首届社团轮滑比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2010年,在第九届杭州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上,学校“极速”轮滑社被授予首届“杭州市中学生十大精品社团”称号;2011年,在江干区中小学第九届“钱江品质少年”社团节中,学校轮滑社被评为“精品社团”;2012年9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全国轮滑运动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9月,在“采实杯”浙江省轮滑锦标赛中,学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缘由
(一)基于课程文化的“艺术传承”
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源自对传统艺术的青睐,以校长为领头羊对写字教学的情有独钟,我们选择了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这正好契合了今天在课程文化引领下,将中国传统书法纳入学校课程开发这一大好时机,为我校实施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提供了动力,可谓顺应“天时”。
(二)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
学校把“立人”作为校训,“立字”是“立人”的基础,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让学生从小规规矩矩写字,达到立方正之字、立工整之字、立规范之字、立端雅之字、立艺术之字。今天在民小端端正正写字,明天踏上社会让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所以,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创造了“地利”优势。
(三)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
我们提倡练字养性,在把字写端正的前提下让心安静下来,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养成认真严谨、细心坚韧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变得更细腻、更严谨、更执着、更勤奋!各学科教师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练字练心”就成了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受益的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各科老师都能从中获益。所以把硬笔书法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抓,大家都认同,做起事情来就容易。因此,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具备了“人和”这一特质。
二、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剂规避学生“字如其人”不复还,学生写字如画符的良方
从练字到立字,从练心到立人,期间的内在规律成为“字如其人”的有力佐证。然而目前“人”和“字”分道扬镳的现象屡见不鲜。玉树临风的小伙或者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动笔让人大跌眼镜的情形很常见。究其原因,归结于读小学时写字教育的缺失。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的当下,长大后练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连握笔的机会都在减少,从小打下基础把字练好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褒奖的角度解读“字如其人”,否则只剩一种冷嘲热讽。可见把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落到实处,还真是一剂实用且有效的良方。
(二)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味慰藉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心灵鸡汤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背景下,考量教育效果往往会用“增量”一词,增量越大越有效。“时势造英雄”,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正好能满足老师“急功近利”的想法。大家摆开架势认真做,学生的字就像菜地里的萝卜越长越像样,周期短,见效快,老师的劳动价值很快得到回报,领导表扬,家长赞扬。正因为硬笔书法教育能够给教师带来看得见的效果,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迎合了当下教育界盛行的“短平快”,就像一道心灵鸡汤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才会在民合小学的土壤生根发芽,且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与其“夹缝中求生存”,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地反击
民小处在偏远农村,诸多的原因致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相对滞后。眼看周边学校要质量有质量,要特色有特色,要文化有文化,忧患意识促使老师们居安思危,于是一场如何摆脱夹缝求生的大讨论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大家思来想去觉得写字教学最符合校情,硬笔书法相比于开发其他项目,投入小、实用性强、参与面广,学校也正好有擅长书法的教师。显然,硬笔书法作为民小的特色是在情非得已,背水一战的情形下开展起来的,这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的绝地反击。
三、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实施策略
学校立足校本,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方式强化写字教育的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支敬业、专业、爱业的书法特色教育队伍。
首先,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省级书法家会员“领头羊”的作用,为教师开展有序的特色校本培训,培养了广大教师对硬笔书法这门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书法教学的骨干教师。
其次,推进日常教研。学校成立了书法教学研究工作室和书法教研组,把书法教学研究纳入日常教学研讨中,形成了“先练后教,以学定教”的写字课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尝试练写――展示评价――发现规律――练习提高――品评赏析”的教学流程。
第三,增强特色理解。学校在广泛开展书法特色校本培训时,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来校授课,以“请进来”的方式聆听外界的声音,深化教师对书法教育的理解。为了加强校内外的交流,积极借鉴和吸收他校的成功经验,学校以“走出去”的方式,与同样有书法见长的学校结对开展活动,就特色兴校和内涵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加深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
第四,落实练字制度。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备课本、板书、批阅评语等书写端正,坚持每天用小黑板练一次粉笔字,每周练一张作业,每月创作一幅作品。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保证。
第五,丰富活动文化。在抓好硬笔书法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搭建师生施展特长的舞台。主要开展了五个“一”工程:每天一练――即中午快乐书写十五分;每周一写――即每周安排一节书法指导课和一节体艺2+1的书写练习课;每月一展――即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每月书法之星的书法作品展评;每期一评――即学校书法之星和星级考核评定;每年一节――即举办每年一次的硬笔书法文化节。
学校在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中,将德育、美育充分融合,全面贯彻“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理念,明确了培养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
第一,立姿健体。首先是姿势纠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歪头、驼背、笔执高、掌高腕朝外”等不良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其次是双姿评定。一是进行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双姿评定,执笔主要从指法、指距、掌心、笔姿、手腕,写字主要指姿体、簿本、胸距、眼距;二是书写习惯的评定,主要指书写作业、学科作业的字迹等方面进行评定。通过指导纠正和达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书写双姿,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立规修德。学习书法可以磨练学生的静性、悟性、耐性,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及文化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向全体师生明确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要求,通过规范书写引导人,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
第三,立字审美。学校通过书法课堂教学和硬笔书法月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书写的姿势美,点画的质地美,线条的姿态美,字形的组合美,章法的布白美,神采的气韵美,节奏的律动美,形式的丰富美,风格的独特美。学校还开展书法教学沙龙、现场书写展示活动、民小书法之星评比、我与硬笔书法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书法的神韵与美妙,在星级评定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与自豪,提高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自主学习型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他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相适应,与
学校特色发展对他的需求相吻合;而作为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依靠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和智慧、能力上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多维对接,就是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专业知识与特色发展内涵的提升凸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掌握和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要求。
1.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是学校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举三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青剑湖学校“剑湖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逐渐形成学校优质教育的特色,其标志就是形成了三大亮点:学校自主德育、生态课堂和书画特色教育。
学校自主德育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自主德育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德育要求,能掌握教育方法潜心育人,能创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实际上,实施自主德育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构想和做法,这些同样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改的专业知识。
我校创建书画教育特色的总体目标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通过书画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教代会将中国书画教育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的发展共识,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可见,有效实施中国书画特色教育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2.专业知识适应特色发展的自主式培训
概括我们工业园区不少学校适应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方式,一般采用三种自主式培训来概括。
(1)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情况,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填写《个人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卡》,敦促教师学习。
(2)小组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时间,分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互动学习,每次学习由自己小组列出一些学习提纲,便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每组填写好《小组互动学习记录卡》。
(3)团队学习
学校每月以专题学习讨论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布置一些学习讨论题,教师可选择一、二个题目自学并写出“学习手记”“学习随笔”或“学习反思”,同时进行小组或全校交流。
事实上,以适应学校特色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主式培训比较适宜,它适应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专业需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与凸显的前提和保证。
二、专业能力与特色发展推进的互动生成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两个教育现象如何互动生成的思考和辨析中,我们的理解是:这好比物理学上“能量”转换的客观现象,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
1.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性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作用可以用三种途径来表现:
(1)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根据本校教育特色内容“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特色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等。
(2)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教育创新”的特性
教师应根据本校教育特色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特色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特色教育活动”等。
(3)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沟通合作”的能力
承担学校特色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教师需要发挥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和社区合作的能力,共同承担任务。
2.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需要教师哪方面的专业发挥,这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平台越广、目标越明确,教师发展的机遇就越大。
总之,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对接,旨在把握三个要素:①思想上认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方法上争取两者有机统一的多方位联系;③效果上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还要触动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中华经典因其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吟诵品味中极易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与班级评比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诵读经典的条条途径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芳菲之春!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汇编中华优秀诗词,要求学生通过晨诵、午读、暮吟等多种形式品读经典。学校开辟晨间、中午的专门诵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学校还从地方课程中设置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等,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多时间段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样的经典诵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在经典吟诵中感悟诗词中的价值取向。2.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读书节”要求班班举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古诗朗读比赛”、“诵读大王”、“小诗仙”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活动促学生诵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经典诵读的经常化,使学生沉醉在唐诗风韵宋词意境的同时,人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净化。3.注重挖掘德育素材,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大量经典诗文都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优秀读物。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促进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经典诗文的滋养下,学生渐渐变得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生活独立,而且随着经典文化的积累,其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行为准则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2春色满园关不住———演绎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自2008年开始,每一年的春天,学校都会举办全校性的经典演绎展示活动———“春天诗会”,至今,“春天诗会”以圆满举行了6届,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春天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它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大经典”,它是一个综合艺术教育的“大经典”,它更是一个最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经典”。全校37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展示,他们通过合唱、舞蹈、诗乐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地绽放。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彰显、展示了经典诗文的启智导行的魅力,更让具有诗意的人格在更深层面上定格,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瞬间。2014年的“春天诗会”迎来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老师的观摩,台上,学生演经典、赏经典,激情四射;台下,教师欣慰,家长震撼,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体验,孩子在台上已是光芒四射,入木三分的经典演绎一次次让舞台上下热泪盈眶。情境交融中,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行为规范,古代圣贤那“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抱负、“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想在五彩斑斓的诵读舞台上和孩子纯真炽热的情感一起升华。“春天诗会”让学生成长,也让教师成长。六年的优秀节目展示中涌现出许多教师自己创作的文本,恰如自创节目《一路走来》的前言:一路走来,我们享受诗歌的润泽;一路走来,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路走来,我们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一路走来,鲜花铺就:2009年,新昌县实验小学成为市首批“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2012年,成为新昌县内首个市经典诵读基地,介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文化寻梦》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10年,还随邵俊杰校长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参加中美联合暑期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于此同时,经典诵读的舞台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朗诵、演讲人才。至今,新昌县实验小学已蝉联县级演讲、朗诵比赛第一名十多年,十多位选手参加过市级、省级演讲比赛、故事比赛:2010年,仅四年级的黄子瑶同学在“走进和谐的春天”演讲比赛中获省级第一名;2012年,五年级的徐楠凯荣获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第三名;2013年,五年级的蔡芷仪同学获浙江省“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二等奖;2014年五年级的高一轩同学获绍兴市演讲比赛一等奖。
3绿叶成荫子满枝———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平昌是我们此行川东北的最后一站。傍晚时分,汽车停止了颠簸来到平昌中学校门口,罗传俊校长热情地迎了出来。
平昌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研究型校园的打造。
平昌中学坐落在佛头山下、巴河之滨,于1938年建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管理精细、师资雄厚、质量优良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在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心里积蓄萌发,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委托,开明士绅黄开富创办了“私立巴阳初级中学”,这就是平昌中学的前身。经过几十年的风雨,2000年学校评为省级重点中学,2002年成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
“平昌中学连续8年高考成绩居巴中市同类学校第一。近十年来,巴中市中考状元均落户平昌中学,罗琳、肖天九、陈庄等100多名学生先后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尤其是在2006年,平昌中学的高考成绩在四川省排名第九。”罗传俊校长谈起学校的成绩时如数家珍。
平昌中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罗校长认为,这些傲人的成绩和平昌中学独特的校园文化不可分割。
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追求真理,服务人群”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博学笃行”的校风、“敬业善教”的教风、“勤学尚美”的学风和“教育因真而产生,真因教育而精彩”的办学特色。
平昌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研究型校园的打造。近年来,全校有80多名教师在省、市举办的学科优质课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58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1600余篇,310项科研成果在国外内获奖。语文教师罗传俊撰写的《求索与感悟》、退休教师韩荣光撰写的《红叶秋声》、青年教师常映德主编的《孙子兵法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等先后出版发行。
平昌中学围绕国家教学计划,探索课程设置改革,适应“自主命题”高考模式,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探索式、互动式的课堂教育深受学生欢迎。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市教改课题36个,其中已结课题24个,目前正承担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子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项目即将结题。这些都为平昌中学提高升学层次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师科研热情的带动和启发下,数万名学生争先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和奥林匹克等竞赛活动,2000多名学生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高中年级学生孟树盛撰写的《蜀柏毒蛾对森林的危害及其防治》获得相关评比国家级二等奖。近三年来,在省、市业务竞赛中有13人次获得一等奖,2011年,平昌中学高考本科上线首次突破1000人大关。
升学数量、科研成绩,都很好地阐释了一个以研究为办学主导思想的学校所拥有的强劲的生长性和创造力。
特色教育领航向,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平昌中学对优秀学生的关心和培养从入学就做足了功课,学校专门设置“弘爱班”招生计划,招收县内外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学校招收文科50名,理科150名同学,从高一开始文理分科,填报文、理科志愿,有利于细化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升学。罗校长对这项考试非常重视,每每“钦点”三甲,揽英才而育之。
这些学生入学时经过层层筛选,在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察基础上,文科考生加试政治、历史,理科考生加试物理、化学。罗校长表示:“山区的孩子对于升学的认识比较模糊,提早让他们进入专业的选择与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特别是有利于在自主招生考试中拓展自己的发挥空间,努力赢得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机会。”
据罗校长介绍,“弘爱班”在全校高中教师中选派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和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执教。同时全班实行“奖学金”制度,在高一、高二学段为名列前茅的学生颁发不同等级的奖学金。高三学年另设奖励,比如高考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10名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以及高考进入巴中市文、理科前1~3名的学生,学校分别给予重奖。
近年来,不少学生尝到了特色教育的甜头。比如,学校鼓励学生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28人次获得了市县见义勇为奖;科技创新方面,69人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其他竞技水平也不断提升,比如今年的市级校园之星主持人冠军为学校高二学生夺得。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因这些奖项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高考加分或者自主招生机会。
创办于1962年的××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业绩的初级中学。学校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建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初色的德育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激励
奋进的良好成长环境,实现社会责任感、成才意识与常规养成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初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和德育特色,这就是: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和谐共振的师生关系、文化理想的追求。
四十多年来,正是这种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激励着全校师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校风,不断超越自我,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在基础上花力气、在改革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从纯正校风、保证教学转变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德育管理上,从经验型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教育形式上,从较单纯的活动教育转变为贯穿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至教学的各环节;在德育队伍上,从以政教处及班主任为主转变为依靠全员的共同参与;在工作着力点上,从提高德育认识、摆上工作位置的浅层次转变为优化德育队伍素质、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深层次上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初步建成了“以德树人、民主和谐”的德育模式,优良的校风、学风逐步形成,连续荣获南通市、启东市德育先进集体、启东市安全文明学校、启东市绿色学校、启东市艺术节十佳、启东市文明单位、启东市先进学生群体、启东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学校、启东市无流生学校、启东市收费规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被评为“德育先进特色学校”。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上升,回顾学校走过的成功历程,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核心、民主管理、依法治校、观念更新、特色创建和自强不息的努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全员德育机制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年来,在陆辉校长的领导下,××初中全力打造“人文教育”的品牌。学校各项目标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文教育”对学生而言包括做人、求知、做事、审美等基础。因为××初中对他们来说是走向更高阶段网学习和成就人生事业的知识摇篮,更是铸就自己人生未来梦想的道德基地;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代的需要相比已经表现了很大的被动性。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服从民族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初中以“人本观念”为出发点在德育教育上展开全方位的探索。多年来“全方位育人”的方针得到切实的履行: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特色。××初中师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用一切行动去诠释德育的真谛。
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建立德育领导机构,切实将德育工作摆上首位(从德育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都能体现德育的首要位置)。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了由校长室、政教处、团支部、班主任、学生会等5个部门组成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四线德育网络(即以校长为核心线,以政教处、年段、班主任为主力线、以团支部、团小组、学生会为辅助线、以班干部、值日生为保证线)相结合的一套制度,汇编成《××初中班主任管理条例》,分发给各位德育骨干,通过班主任培训会议、主题班会、教师例会、集会、竞赛、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探讨、落实执行,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成了统一领导、全员德育、分层管理、务实高效的德育网络。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人人充当德育工作者,共同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每学期每个月的“班级卫生大检查”,都是全员出动,取得很好效果。再如,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校强调意识到位,提出“每个教职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不会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光荣”等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我校还强调学科学渗透德育内容,努力做到“双纲”进课堂,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制定有关规定时,注意政策导向有利于德育工作。如提高班主任津贴,根据《班主任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量化评比;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都向德育骨干特别是班主任倾斜。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励德育队伍快速成长:共有2名教师参加启东市班主任教师培训,4位班主任发表班主任相关论文,一人荣获启东市优秀党员,一人荣获启东市师德标兵。
三、创设德育活动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创设德育活动载体,增强“活动育人”效果。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庆教师节师生联谊、国庆“歌唱祖国”、校运会、“学雷锋活动月”、为敬老院送温暖“爱心接力”、五四歌咏赛、汶川大地震捐款爱心传递等活动;元旦教师乒乓球赛,班级每个月有主题
班队会、教师卡拉ok等小型活动;各教研组、各学科校本培训,公开课竞赛等。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感恩的心》大合唱、《走向辉煌》校歌创作,提高师生活动的文化生活含金量,变“空洞说教”、“强性教育”为“磁性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乐学中进取向上,在歌声、笑声、掌声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启迪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教育,得到升华。
四、创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励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
2008年推出以“诚信友爱”为主要内容的创文明班级达标活动,组织十项评比量化考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工作,强化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校风建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年度学校推出“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和学生会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平台。通过推行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把班级真正还给了学生,让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使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成长的主人,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管人”与“被管”的机会,在管理中也都尝到酸、甜、苦、辣,从而促进其自主合作意识的生成。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推进了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丰富了学生成就感的自我体验,强化了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心。强化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2008年,××初中团支部被启东市委宣传部、启东市教育局、启东市团委等评为启东市“团支部先进集体”。
五、发掘德育时代内涵建立德育目标序列
学校努力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充分开发学生特长和才能的××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包含自强不息、刻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在内的人格培养。学校重视加强“留守孩子”的管理与教育,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注重发掘德育时代内涵资源,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专职及兼职心理学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必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心灵的启导与关爱;开展“爱心”教育,充实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促使他们把眼光关注到社会的弱势群体,把援救的双手伸向汶川灾区人民,把真诚和爱心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的心》全校大合唱,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与人交往,热爱母校,引导学生把对学校的感情倾注到自觉参与校园的管理,把对班级热爱转化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以爱心待人的优秀学生。在三年的培养教育中,使学生逐步成为“学生人”、“学校人”、“社会人”。
一、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首先,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历史发展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发创立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比学校中的其他学科历史短,学科体系不够规范,在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纲要,没有具体而统一的授课要求;管理体系混乱,教育部、劳动部、卫生部三个部门都在管,似乎又都不管,实际中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处于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三不管”地带,就像一块夹心饼干非常尴尬;监督评价体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绝大多数在校园里唱“独角戏”,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委缺席”的状态下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动力进行的拔河。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经历突围、遭遇诸多苦闷之后,或者自甘无为、或者转行、离职、考研究生等流失掉。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职称评定不明确的问题,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挂靠在其他学科中评职称。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的模糊以及监督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处于以从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为和自由阶段。
但是,辩证地乐观地看待目前状态,它恰好是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善用的优越性,不足的存在提醒我们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发展与创新,处于自为和自由阶段提醒我们特色性发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足学校、彰显专业价值的快捷方式。一言以蔽之,挖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是在瞄准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靶心。其次,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是学校的新生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独特力量。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轻、来自教学考评的压力小、参与校内外研讨和展评活动少等原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有可能从教学中解脱来,潜心挖掘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之处。由以上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确具有特色性发展的优越性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广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既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意识,又要有走特色性发展的信心。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性发展的构想与尝试
躬身实践,反思回顾,我校近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科发展与建设中也正处于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主渠道不突出、创新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的制约期,急需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转换思路、拓展途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新陈代谢出新的更具有活力、更能彰显专业价值、更贴近本校校情和学情的特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笔者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常规工作――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作以下进一步的构想与尝试。
(一)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尝试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即一名心理教师做笔录,一名心理教师倾听咨询,咨询结束后由两名心理教师“会诊”并写出“咨询指导意见书”,积累装订成“心理咨询月报”册。在“心理咨询月报”册基础上,增创校本读物《丹阳六中・班主任之友》,分发给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心态、开展学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两名心理教师同步接访模式既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班主任和政教处“邀请介入”变为“同步介入”,又能拓展心理咨询传统之外的另一功能。
2.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除了言语谈话,作简单的谈话记录之外,还需要给来访的学生做心理测试(必要时),建立咨询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以及向政教处提交咨询工作情况汇报等。如果心理教师都逐一去做这些工作很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因为某些原因很难保证连续性和一致性。由档案系统、测量系统和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具有将纸笔式的传统测评变成网络测评,规范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撰写咨询案例与咨询汇报功能,还可以对学校内所有学生健康状况作横向比较,摸清本校各年级、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历年积累的数据结果作纵向比较,还可以摸清本校学生的健康动态,从而为开展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此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中有些测试量表还具有将统计结果自动生成剖面图功能,是心理教师不可多得的科研助手,能够帮助心理教师实现以科研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心理咨询工作依赖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成了心理学教师的教具和教参,成了专业教师工作和科研的好帮手。鉴于此,我校心理教师特别提出借力专业化的心理测评系统应用软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构想与尝试。
(二)关于团体辅导工作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一对一的面谈式心理咨询方式愈加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中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鉴于此,团体辅导迅速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并且具有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意义。我校团体辅导以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困惑点等“即时性问题”,即群体成长问题为主线,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导。就辅导内容而言,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也可以根据问题类型划分出不同的活动主体开展专题团体活动。比如,针对厌学、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早恋三大棘手问题设计如下辅导:(1)营造“学习超市”,培养“学生讲师团”。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为有共同问题的学生寻找成长群体,通过学生选择课程和课程选择学生两种方式,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和自主选择权。在“学习超市”辅导活动中征集“学法一得”, 通过“学法一得”的交流,选择并培养“学生讲师团”, “学生讲师团”中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学生在成长群体里,找到的是和自己有过同样境遇的参照,所以学习起来会觉得更有动力和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真正调动学生会学、勤学、乐学的学习氛围。(2)引用拓展训练戒断网络依赖与游戏成瘾。(3)设计“关爱学生心灵行动” 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三)关于专题讲座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专题讲座专在关注学生普遍存在或某一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 比如网络依赖、游戏成瘾、厌学、初小和初高中衔接、青春期情感等;专在把普遍存在的问题系列化,即把一个问题深入下去,真正能够贴近学生心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把以外在教化和规范为主要特点的德育工作和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启迪学生心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四)关于课堂教学的特色性构想与尝试
1.与学校同步,开发实施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除参编丹阳市《阳光心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自助读本,2005年编写校本读物《心理咨询个案集》外,目前正在编写涉及中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七个主要话题的信息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
2.自制课件,利用媒体技术再现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进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可是,教师不可能自己观摩自己上的课,所以难以在把握课堂教学全貌基础上实现对课堂进行反思。因此,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即自制课件,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揣摩,才能体味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从2006年开始尝试自制课件以来,除了为正在编写的信息化校本课程 《中学生心理成长课堂》准备第一手资料外,公开课还先后获得丹阳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此外,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研析。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对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超越教师个人反思的局限,从同学科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名副其实实现“从教师个人成长”到“教师集体成长”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与其他方式相比成本低廉,只要教师有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电脑(带刻录功能)足以。
3.走论坛(BBS)评课道路
由于诸多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在“评委缺席”中悄悄进行,又由于BBS具有平等、匿名、时空分离等特性,也即任何教师都可以通过论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质疑。因此,心理教师萌发出借助校园BBS展现课程魅力,与广大师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的构想与尝试。倘若BBS能被很好利用起来,将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加油站”。
三、结束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中的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性发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尝试过程,拘囿于作者个人的局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想与尝试,希望与同仁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