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的优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二、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三、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四、结语
【关键词】研究现状;SWOT分析;保护和传承
一、关于汉语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现状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986年我国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工作的首要任务,自从这个任务开展以来,方言的发展就受到了诸多限制。除此之外许多论文研究的重点均在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对于方言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方言对于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传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又将眼光转向了我们的方言保护与传承。例如:我国汉语方言保护方面开展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学校内进行双语教学(方言+普通话);实行非遗传承制度,对一些掌握方言的传承者进行津贴支持等。由此可见,方言保护和传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此。
二、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方言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和威胁
自古以来,汉语方言对大家的生活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它体现了方言区人们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以及新兴的网络语言、饭圈语言的冲击,汉语方言遭到了人们的忽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法来分析汉语方言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和威胁,以便于做出最有用最恰当的方式去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指综合考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再进行系统评价,最终选择最佳经营战略方式的方法。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威胁(Threats)。
(二)方言的SWOT分析
将SWOT分析法运用在保护和传承方言的过程中有利于大家更加精准有效地认识到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外界所存在的机会和挑战。这样就有利于大家在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时对症下药,获得最有效的结果。1.方言的优势(S)(1)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并且方言本身也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考察一个地区的文化离不开对当地方言的考察。例如考察遂宁的观音文化那必然是要学习遂宁当地的方言,只有这样才能明白用方言诵读的佛经是什么意思。(2)方言具有多样性。一般地说,存在历史比较长,分布面积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多的方言,我们的汉语就以方言众多而著称。这也就形成了方言多样性。在不同方言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叫法不一样,这就增加了方言的多样性、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普通话在通用的基础上也造成了单一性。2.方言的劣势(W)(1)方言的排外性。方言的语音、词汇具有各自地区自身独有的特点,这在表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外来人口的排外性,方言区以外的人在听方言区群众述说时会因方言语音、词汇的特性无法明白别人在讲什么。(2)方言的意义与普通话的意义存在差异,具有不定性。由于方言的多样性,在不同方言中不同词汇可以表示相同意思,相同词汇也能表示不同意思。因此非本地区的人如果根据普通话的意义来解释就会导致话语意义的错误。例如:在遂宁方言中的“毛的”,对应普通话是“头发”的意思,而不是有的人理解的长毛的意思。(3)方言缺乏系统性。虽然方言从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面来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通过实践可知方言的系统性并不如普通话的系统性完整。在词汇方面有的方言选择词条系统性不够,例如:有的方言“天文”类关于各种“雨”的说法搜集很齐全,但是却没有“下雨”这一词条。3.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机会(O)(1)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给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发展平台。方言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这也为方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2)国家对汉语方言的机构扶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国家也开展了各种专项,加大对汉语机构的扶持。我国汉语方言保护方面开展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项工程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更加有效的保障。(3)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元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言保护的工作也得到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例如在200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记录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以避免随着时间流逝个别方言也消失不见。4.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威胁(T)(1)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自从我国将推广普通话置于国家任务重中之重的地位,方言的发展便受到了冲击,生存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甚至有的方言在这种冲击下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也导致方言的多样性逐渐减少。(2)社会发展以及人际流动导致方言的使用频率降低。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方言区的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方言在本地区的传承遭到了中断。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向各方言区的渗透也导致方言的使用频率降低。同时新一代青少年对方言的了解越来越匮乏也造成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因此随着长者的逝去,本地的方言也失去了其原汁原味,并且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方言的使用范围也会缩小,更多的使用只局限于家庭团体中,对外仍然是使用普通话。(3)强势方言的侵入。随着各种人群的流动,不同的方言进行了交流、融合。但有一些弱势方言也随着这种方言之间的交往被强势方言逐渐给吞并以至于最后消失在方言的历史长河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语言的渗透速度就比较快,例如客家方言,这就会导致弱势方言逐渐走向衰亡。(4)网络语言、饭圈语言等新兴语言的兴起。各种“新语言”的兴起更是压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追星人群的扩大,网络语言以及饭圈语言得到了迅速发展,使方言的存在感更为削弱。
三、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方言是各个地区不同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方言区内部人民群众认同的情感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强势语言的侵入以及人际流动,方言的发展空间缩小,甚至于有的弱势方言、使用群体较少的方言已经消失了。基于这些情况,大家应该做出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方言,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方言保护置于法律保护下
方言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这种地域特色慢慢地被削弱直至消失。面临这种危机,国家应该做出有效的措施来抵御这种危机。例如建立健全方言保护条例,像推广普通话一样制定相关的法律,将方言保护置于法律的保护下。开展重大的语保工程,制定一个专项来进行语言保护。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在结合各地总体规划进展、研究力量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调查项目2019年立项计划》。
(二)政府做好保护与传承方言的意识引导,扭转公众对方言的错误认识
公众对于普通话和方言二者之间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现在应该大力发展普通话而轻视方言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文化宣传中只有依靠方言才能将本地特色韵味表达出来。如果使用普通话来宣传地区特色文化有可能会丢失其中的韵味。除此之外,很多外出者会认为方言“土”而对方言产生一种排斥念头。对于这些错误认知,政府应该利用好自己的职能,发挥自身独有的作用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文艺活动,让民众认识到方言的魅力,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可以是双轨制运行,扭转公众对方言的错误认识。
(三)媒体发挥自己的宣传作用,建设起方言传播的有效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言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立。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在方言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媒体也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建设起有效的传播渠道。做方言的专题节目,开设以方言为主的情景剧等,例如四川本土情景剧《幸福耙耳朵》以及四川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等渠道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例如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老师所做的以“留下方言,记住乡愁”为宗旨的公众号《方言与文化》;或者通过电台节目传播和保护方言,例如《方志四川·音频电台》等。
(四)教育部门发挥好自身的教育功能,开展具有特色的方言课程
教育部门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速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由于方言的地域独特性以及方言的多样性,在与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只能选择共通的普通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年轻人渐渐对本地区的方言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对许多本地区方言不再熟识也不能做好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大学内开设行之有效有趣的方言课程,让学生重拾方言增强对方言的乐趣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方言。浙江省教育厅提到方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辽阔土地的一种见证,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积淀。为了保护这种见证和历史的积淀,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学校和老师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以便于保护和传承方言。
(五)社会公益组织借助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力量做好方言保护
群体的力量一直是很强大的,通过群体的力量去传承和保护方言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社会公益组织一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醒目且非常具有话语权的组织,它凝聚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并且掌握了各种有效资源。所以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做方言的保护者和传承者。通过红十字会提供资金和资源来投入到弱势方言区,尽集体的力量去扶持当地有关方言项目的发展;再例如像支付宝里面的公益项目,每天捐献一元钱就能积少成多用于资助方言保护。
(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发力,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方言保护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两者性质的差异使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在文化事业方面可以通过编撰更新地方方言志,将本地区的方言集中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例如《四川省志·方言志》。或者建立方言类博物馆,将方言的历史作用以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依托如今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在旅游创收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依托旅游业为载体,在旅游活动中添加方言评谈、快板、民歌小调等极具地区特色的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能推广各地区的方言。
(七)社会个人树立正确的意识,做方言的保护者与传承者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许多人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话,以至于造成了在年轻一代生活中方言的流失以及对方言的错误认识,所以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方言是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语言,大家应该喜爱它传承它,不能因为它“土”就抛弃它。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方言传播给其他地区的朋友,让他们领略不同地区方言的魅力和特色,做方言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四、结语
建国初期在汉语方言方面的研究很少,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推广普通话成为一件重中之重的事项。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人们调查研究各地的方言,找出学话的相关规律。由此可知即使推广普通话给汉语方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任务也提供了一些契机让人们去研究汉语方言。而前人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文献,为如今的汉语方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资料与文献也让大家了解到汉语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而在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相对较少。这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让后人可以从汉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角度来继续探索我们的汉语方言。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方言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如今方言的发展受到了普通话以及新兴网络语言的限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通过现有的资料、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对方言进行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地区情感联系的纽带,保护和传承方言也是对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种保护。新一代青年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这项工作是责无旁贷的,行动起来做方言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17-122.
[4]吴福祥.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2015,(04):2-13+95.
[5]金玉卓.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方言保护与传承——以四川遂宁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45-50.
[6]贺巍.汉语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语文研究,1991,(03):1-10.
[7]马启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汉语方言俗语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57-61.
[8]王雪纯,杨睿,何倩文,何丽丽.方言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02):41-42.
我们选择的目标群体为北京郊区东八间房北石家村的所有民众。选择理由:1,离北京较近,文化程度较好,普及广,能代表大众;2,处在城乡结合的过度地段,选择就医方式有中医及西医,在调查过程中有所对比,符合当前医学治疗状况;3,目标群体数量稳定,有利于调查普及的实施和效果;4,交通方便,有利于我们团队每天方便定时到达,并按计划实施方案;5,有本地医疗机构和村委会积极配合,取得了方便足够的活动场所,并获得足够的信任度;6,群体年龄分布均匀,18-70岁不等。
我们采取的活动方式为现场义诊,包括量血压,测心率,穴位贴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现场演示,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宣传册,现场咨询,现场讲座及讨论。
经过为期两周的活动,我们获得大量资料,经分析总结,当面了解发现,中医传统文化及中医药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67%的人认为中医药效果良好;59.6%的人人认为中医在治疗慢性病中优于西医;25%的人称生了病,愿意首先看中医,89.1%的人认为中医实惠但不方便,治病效果较慢;21%的人不了解中医;13.2%的人不相信中医;53.5%的人平时习惯选择中医就诊;68.9%的人认为现如今中医应当在保健领域加快步伐;91%的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比较好。
通过了解,大多数人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中医传统文化,部分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了解中医,亲身体验并感知。少部分人只是见过中医诊治,但并未就医过,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通过阅读书籍,讲座等了解。
在对他们的回访中,我们总结出中医药的缺点和普及中医药将遇到的问题:1,中医疗效较慢,对大多数疾病来说,人们首选西医,中医逐渐被忽视;2,中医药治病,熬药繁琐费时,在生活节奏较快的条件下,为了方便,节省时间,人们不愿去抓草药,熬草药;3,草药味道苦涩难下,特别是现在的很多人,不能接受;4,中医看病主观性强,不能令患者一目了然,从心里接受;5,国家对中医药的宣传及重视程度处在“点”的状态,并未达到“面”的效果,力度范围还不够;6,中医药的宣传缺乏现场或生动的展示,在宣传过程中如果能亲身体会和参与就诊活动,可谓眼见为实,心服口服;7,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中医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阻碍。
但还是有其更多的优点:1,中医治本,缓解症状的同时,调整机体内部环境,功在千秋;2,中医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症中有绝对优势,通过长期坚持服药,可做到完全恢复或临床症状消失或维持当前正邪相抗衡的动态平衡;3药物天然,副作用小;4,在保健养生方面独具特色,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5,医疗费用较西医廉价,适合各类群体,减少有病不治,小病变大病,有病没钱治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传统文化还需要大力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医,了解中医,并使中医成为他们健康的守护者,这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远期目标。本次活动开展期间,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医,并亲身体验了针灸,拔罐,推拿等治疗,为许多老人测血压,心率,呼吸,为他们的健康做了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可行建议,以及在今后如何调理预防。在养生保健方面也给他们发放指导手册,以便他们查阅学习,大大方便实惠了众多中老年人。甚至为有些病人当场解除疾病痛苦。我们也通过此次活动的反复宣传,了解了目前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大众的认知与需求度,从而为我们今后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掌握了重要信息扫清道路。亦让我们在学习中与现实相结合,真正让中医以一种更合理的,贴心的方式,让患者去感知接受。
另外,本次活动也促进了大学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是我们更有责任心的去关注民众的健康问题,也是民众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强力支持,并给与我们宝贵的建议。同样此次活动也促进了我们与当地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为我们医学生的成长和走向社会起举足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基本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生活、工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工业化时代的职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面临艰巨的考验。如何让传统文化时代化,成为新的精神力量,见仁见智。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此,面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人文之误区,需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契机,促进其与职业文化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基本精神的最根本点,是儒、道、法、佛等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儒家侧重于人的精神价值,旨在天人合德,尽其心,知其性,在为仁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家侧重以人合天,要求人们能以更开阔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超越物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势利导,“循理”、“因资”地举事立功,功成事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人只有修炼消除欲望才能达真我,天人合一。三者指出了人的精神指向,旨在强调如何做人,无疑,为现代人的生命栖息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为现代职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效法天道,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其要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积极入世,修己修身,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学习,靠自己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同时,要有否极泰来之慧力。能预见事物两端,逆境中看到光明,能够变通变革;顺境中能居安思危,主动把握规律,乘时、应时,才能达到亨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自省自修,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张弛有道,才能成功立于天地,有为、有位,实现“内圣外王”。
(三)贵和持中
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深入炎黄子孙骨髓中的精神,也是朴素辩证法在中国人几千年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其强调和谐平和,恰到好处,收放恰如,不走极端。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道家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遵道而行,率理而动,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这些中庸艺术,都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为人处世的高明艺术。中庸是要告诫人们做好本分本职工作,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责,庸要有法,权衡把握利害,平衡各种力量,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更高状态。要时中,合乎时宜,把握契机,行为恰切,依时权变,执两用中,才能在职场中获胜。
二、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基本内容
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分属文化下的不同子项,但在现代社会平台下,却能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一个有机融合。那就是从普识角度,进行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等的泛化融合。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道德是传统文化强调的核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如儒家积极入世,通过反躬内省、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安守本分,在利与义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道德底线。如墨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兼相爱,交相利”,德行、言谈、道术全面发展,用科学的实践精神兴利除弊。如道家“依德而行,循道而趋”,如法家“去私心行公义”,以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形象。
(二)职业规范
职业规范是指从事职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业者要了解政策,遵守纪律,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儒家的“克己复礼”,“名实相符”,法家的“刑名之学”其旨在强调遵守岗位职责与制度,自觉工作。学道家,“道法自然”,以“无为”的手段去“为”,任其自成其功,才能无不为。学儒家“敏于行讷于言”,不逾越职场规矩,中庸而为,把握分寸,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
转贴于
乐而不”、“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才能成功地在职场立德、立行、立言。
(三)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心理反应。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熟悉职业环境,往往视个人心态为职业心态,导致不能更好地胜任职场工作。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优势,教育大学生有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乘势待时”,“交相胜,还相用”之心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谦逊、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日三省”,学会反省。“外圆内方”,团结合群。“兼相爱交相利”,与人为善,包容合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懂得舍弃,服从大局,在服务、学习、奉献中实现双赢。
三、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理念、平台、模式上探索,还需要将传统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三重功能:学高、德高、技高。但近年来高职教师队伍德性素质不容乐观。学高为范,师德为上。对学生、同事、工作、社会的态度为教师德性素质基本表现,爱心、责任心、公允心等透视出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折射出其传统文化积淀,因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很重要。如果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其对学生职业素能传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让教师积淀传统,熟谙时代,融会贯通,德技双馨,才能在课堂内外有机对学生进行濡染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传承儒家教育理念:“成人”教育
论文摘要: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中来确定人的位置。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因此,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二、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渊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创建于西周初年,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关系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为同姓不婚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三条中,第一条是核心和根本,宗法就来于此。由此周人创制出一套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礼仪、经济和日常生活规矩、习俗在内的文化和国家制度,其详尽、系统和严密的规定即是周礼。”宗法制的实质在于把人与人的关系确立为统治服从的君臣关系,但这一些君臣关系却主要依靠家族的血亲、世系、长幼等关系来形成、建立、维系和巩固。宗法制下形成的人伦关系强调父权、夫权,即孝道、悌道。形成了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揉合为一的宗法人伦。其特点一是作为维系家族生存和利益的纽带,自然必须顾及家与国(国是统治家族的放大)的整体及其中各个人的生存和利益;二是它是宗法等级性的纽带,家国中的人伦是分为上下尊卑等级的,所以他们的利益和权利义务分配有时是不平等的,有贵贱之分。这两点有对立,却又调和为一。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发展历程。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e.m.伯恩斯和p.m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对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们描述说自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就已经沿着其在以后几个世纪都必然遵循的社会理想之路起步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确信生命只有: 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他认为把追求死看成是愉快的解脱,是没有意思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结果,他拒绝肉体上的苦修,反对会造成损害生命的所有形式的克己行为。”这种价值观在城邦时期通过思想家的既使理想观念现实化又使实际观念理性化而融汇为希腊精神。希腊精神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它构成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希腊精神的实质是“建立在自由、乐观主义、世俗主义、理性主义的理想之上,尊重肉体,也尊重心灵对各个人庄严和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关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的影响,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国之感。欧洲人远在希腊之外,从东方,特别是从叙利亚获得他们的宗教,来世与超世间的生活。然而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的绕道通过罗马。”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渊源,古罗马的遗产则主要是以罗马法为内容的法制思想观念。法制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西方价值体现来说,法制是其主要的制约机制;它较之道德或其他的制约机制具有更显著的地位和更重要的作用。罗马人在法制建设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和观念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法律观念包括:法律是正义之本;法律源于理性;人类自然平等;依法制国;一切权利来自人民。
三、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体本
位的个人主义的优劣比较及在当代的融合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体现于宗法人伦对于人之为人的规定,宗法的贵贱与人伦的亲疏融合为一体产生的双重性,通过精细的关系、制度和文化,组成密网,产生两个结果。
第一,在一定意义上惟有最高统治者才是整个社会的目的,其余所有的臣民都不过是他的工具。第二,在不同程度上,所有的家族的尊长和统治某一地方的长官,在他们各自支配的范围内,都是一些土皇帝,成为其下属为之服务的目的,其余人成为他的手段。这三者又汇而为一即专制主义。国家和家族,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体系,这样的专制体系使绝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目的与自主性,其精神的与物质的生产力必然很难发展;反过来整体也委靡不振,难以得到生动蓬勃的发展。这是宗法人伦文化的异化性质非常突出的显现,因而也是他受到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之所在。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有它积极的方面,由于强调整体性,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组织凝聚力而且有很强的适应力和变通力,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以及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统一、稳定也要归因于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不仅导致社会责任和集体意识的匮乏,还造成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成为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因素,而且在道德理想层面上无法造就大公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评价;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26-01
一、引言
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看到墨家的“兼爱非攻”,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有朱熹著名的“朱子读书法”,从古代走到现代,我们看到了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一大批中国现代教育家、改革家的身影。
二、内容概述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三、优点
我借了图书馆的几本有关中国教育史的书,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相通的,教育制度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所以这些书所介绍的大概内容是相似的。但本书在表达方面,加入了一些图片、图表、框架的形式,利于学生整理思路,并会举一些例子和在书下标有注解,利于学生理解。
四、缺点
这本书总体编写的很好,不过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下面我就发表一下的拙见,说说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之处。首先本书足有512页,很厚,作为教材或是考研书目,让同学很难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但是要是能在重点的需要背的地方如句子、考点、常识类的应该用粗体,或用下面画点儿的形式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看。对于思考题部分,就设立了问题,后面却没设置答案。并且在介绍人物部分,建议加一些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趣事、或名言警句,学生往往会对这种小趣事、经典的话更感兴趣,印象更深,通过这些小趣事,或他们说过的话来记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做法的缘由,会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
五、引发的思考
(一)孝顺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在跟他吃饭的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回来告诉我说,他朋友的母亲去世了,要跟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遗产。这一点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孝顺,在中国,这样的人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唾弃。所以我立刻让我的外国朋友劝劝他朋友不要这么做,而他却说,我要为他推荐个优秀的律师,争取打赢这场官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权利一定要尽量争取。而我们会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百善孝为先,觉得听从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才是孝顺,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内敛
一位美国老师,看我们亚洲的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会分不清哪个是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但是几节课过后,老师就会知道哪个是中国的留学生了,因为我们中国的留学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在提完问题以后,马上就作答的往往是日本或韩国的留学生,而中国的留学生往往会等到大家都讲完,最后总结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回答的非常全面。这一点体现了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沉稳,也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往往不喜欢马上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有些保守的等大家都回答以后再说,从侧面也看出我们不像国外学生那么思想活跃,最起码在性格方面不是那么活跃的。
(三)中庸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庸。中庸用的恰当是美德,用不好就会变成缺点。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中庸之道要因人、事、环境差异来分析,没有标准量化的指标,是依靠“实践智慧”,锻炼反思获得的。然而现在人理解的中庸,却成了没有观点、缺乏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因而我更主张现代的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鼓励孩子们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像国外教育的那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要成为一千个人都是同一个哈姆雷特。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武术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人经常将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使得武术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文章将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重点研究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 武术教学 体育教学 差别
早在上世纪初期,武术就被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但并不意味着武术教学已经在各级院校普及,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部分学校依然将武术教学当做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而没有将武术教学与w育教学区分开,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异。
一、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概述
(一)武术教学
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知识,了解武术技能,增强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与爆发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害怕心理的能力,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好处。
(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1]。意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与良好品质。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统一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一)价值上的差异
尽管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大体上的价值相同,即都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而开展的,但两者在价值上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对于武术教学来说,属于本土教学活动,且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隐含在武术教学中的价值也被挖掘出来,如“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这些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是不存在的[2]。其次,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都是外来品,民族色彩并不浓重,如篮球是国外的体育活动,其价值只有强身健体与娱乐。学生从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很少,而在武术教学中则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好处。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由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并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锁式与开放式两种,前一种教学方法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注重个人本性的体现,而后一种教学方法则需要多人参与。在武术教学中既可以采用闭锁式也可以采用开放式,闭锁式教学方法多引用在武术套路教学中,而开放式教学则多在散打教学中应用,之所以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套路学习需要学生自我感悟与揣摩,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散打则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了解怎样的散打方式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技巧。
而在体育教学中则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并不需要闭锁式教学,其原因在于多数体育活动都需要多人参与才能完成,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只有在开放式教学方法下才能更好的认识体育教学。基于此,在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分别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评价标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武术教学注重学生对武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不注重学生人素质与情感变化,而体育教学则存在相反的情况。
(三)组织形式的差异
对于现代体育教学来说,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即按照班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由教师安排授课时间,并按照教学目的与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同时教授多名学生,还有利于教学效率与规模的提升,但却无法实现学,且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组织形式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与武术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古代武术教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尽管有些学校在武术教学中摒弃了这种方式,但在很多民间武术教学中依然使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优缺点与体育教学优缺点正相反,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还能实现精英化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技能更加扎实,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好处[3]。
由于两者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为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最好将两者的有点综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这也是有利于武术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在开展两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避免采用单一教学理论与方法,最好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规避缺点与不良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聪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73-7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环境以及营造城市特色,同时,也能有效节约空间资源、拓展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氛围。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都结合了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得这些公共空间起到了宣传城市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起源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车辆的增加,使得交通日益堵塞,轨道交通有效改善了公共交通,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国都在城市轨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劳赫•于尔根(RauchJUrgen)的《轨道交通站建筑环境设计》一书,详细论述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并且归纳总结了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缺点,为其它国家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1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对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而言,建筑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十分重要,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解决大量人流通过和疏散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功能,比如,商业、娱乐及其它附属功能。
1.1不同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
最主要的是要考虑环境设计因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提高建筑设计的魅力。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建筑功能入手,例如,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艺术就是为了增加商业需求,为人们消费提供便利,同时,优化地块的利用率,提升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美感,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魅力。其次,休闲娱乐空间的环境设计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广场、游艺厅及影剧院的外部装饰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感,还要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一些会展空间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不仅具有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强区域文化感和城市的文化地标感。就交通空间而言,轨道交通的出入口、走廊、过道墙面、地面及屋顶,设计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图案、广告及海报等,使得这些公共空间更具有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感。
1.2软质景观设计艺术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软质景观包括水景和绿植。绿色植物的造型风格、种植方式、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我国的山水园林世界上独一无二,对自然的崇尚和对植物的喜爱,使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植物景观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一直是和环境艺术相结合,简洁明了的艺术风格,通过植物的造型及空间感传达语言,让观赏者感受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魅力。
1.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不仅要讲究美感,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以人为本的设计,使人们在路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装饰中融入传统元素,以现代化的设计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各色刺绣、雕刻、镂空、纹样及印染艺术,色彩方面也选择了大红、褐黄或者纯黑等传统色彩。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传统装饰文化元素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雅致大气,现代而又古典。另外,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设计一些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的自然艺术感和美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植物景观的美观,还能享受到植物景观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之感。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植物景观,尤其是从造型和形式的表现力来看,普遍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加上现代化元素的融入,呈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2结语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空间的利用和美感的增加,同时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满足人们交往与使用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享受路途中的环境设计艺术。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兆友.轨道交通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许懋彦.城市再开发中城市综合体与车站枢纽一体化开发的实践[J].建筑创作,2013(Z6)
大家下午好!首先自我介绍以下自己,我是管理系0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叫李雅文,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代表0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发言,下面就我个人的感受与大家共享一下。
为期两周的实习时间阶段已经结束了,我们此次针对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次课程实习,主要针对工作分析、员工招聘、新酬管理、绩效考核及其沟通管理进行系统性地实际操作。
对于去年认识实习中青涩的我来说,今年的课程实习可以说是稍加成熟,同时自己大心眼里也领会到实习的意义的重大,同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眼神里能看到他们的热情,一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紧接着就是每天的不同课程的实习。每一项实习内容都是分小组进行的,对于工作分析这们课,我们分小组模拟了两家公司,我们小组模拟了“香格里拉大酒店”,就不同的岗位进行了不同的工作分析的方法;对于员工招聘我们通过情境模拟训练掌握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试方法及其它的优缺点;对与薪酬管理,我们分小组主要查找了关于岗位工资体系的案例,并且分析了案例中工资的优缺点,从而了解新酬是企业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对于绩效管理,我们针对我们模拟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确定了各部门的关键业绩指标,即:KPI体系。还绘制了客户关系图;对于管理沟通,吕老师给出了我们一个情境模拟训练,并且针对我们模拟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小组测评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沟通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这次实习不仅对以上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实习,我们还去了人才市场,了解了一些招聘条件和信息,并且还进行了实际应聘,收获很多在此之外,我们还观看了晋商文化的光盘,晋商的辉煌不仅成为当时的“海内最富”,而且还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去了天龙山进行了拓展训练。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而且栖息着国家级、省级各类野生动物,风景怡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避暑胜地。我们不仅欣赏了天龙山的美景,还训练了我们小组的 团队精神,是一次很好的拓展训练。
针对本文所研究的新中式景观建设现状,对近些年国内所涌现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优缺点,探寻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现有成熟案例的整体空间规划布局、景观要素设计和细节设计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将其新中式景观的设计特征与手法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life level of ascension, the depth of the housing market, residential outdoor environment landscape has been the inhabitants and the concern of the public opinion. Due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real estate, developers are prompted to change its business philosophy.With new era background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 “Chinese and new” and “modern Chinese style” art,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 style of arise, lead the new Chinese style of the rise of the landscape, the new Chinese style of community landscape advocate traditional garden culture and moder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combining with th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so as to create the real b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residential landscap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w Chinese-style community landscape and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that emerged i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its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main ideas, techniq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sum up the main design technique, through the existing mature case integral space layout, the landscape elements design and detail design features and its technique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the new Chinese-style;Residential;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品日益提高,国家对住房政策改革的不断完善,居民对居住功能、居住环境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级、更新颖的要求。从满足单纯居住的需求到追求居住的人性化、舒适化、科技化的深层需求;从关注绿地率、容积率等硬性规划指标到优美的户外环境景观、和谐的邻里关系等。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质量,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状况。所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更加交通便捷、景色秀丽、健康舒适[1]。从居住区建设来说,开发商认识到,景观能促使房地产增值,其开发程序经历了从初期的“容积率至上”到后来的“建筑先做,景观补救”,直到现在的“景观当先,建筑跟后”的一个循序的演变过程。
大量的实地调研中表明,当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普遍存在的绿化率不够、布局较简单、结构及功能不合理、缺乏地方特色及文化底蕴。表现在其一,花费重金来复制古典景观,而缺乏对现代环境的分析。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应该有适合该环境的景观;其二,景观小品以及其他硬质景观缺乏意境和文化内涵,导致形似而神散;其三,“中西混搭”时常出现在新中式景观楼盘当中,在中式风格的外壳里面却是西式的造园方法与手法,没有做到真正的中西结合。景观设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作为卖点取悦购房者,而居住区的舒适感和归属感不做推敲[2]。“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需要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大民众所追捧[3]。
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及构成要素设计
“新中式”居住区是指 90 年代以来,房地产市场、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和居住区研究与交流中所汲取的传统居住特色,它是与时展相应而生的一个词汇。新中式景观可以理解为居住区众多形式风格中的一种。新中式景观将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文化精粹水融。其居住区景观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和心理需要,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现代精神诠释后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2.1 硬质景观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中硬质景观包括除绿化、水体以外的一切有形物体,如步行环境、景观设施、活动场所等部分。
(1)道路铺装:中国古典园林对于道路路面铺装的质地、铺设材料、工艺以及色彩搭配等都极为考究,以达到韵律感和观赏性俱佳的效果,这种园林道路铺装方式对新中式居住区道路铺装的设计有不少借鉴之处。
(2)景观小品设计:对于居民来讲,主要的户外空间就是居住区的景观空间部分,因此要根据人们的户外活动需要在景观空间内布置各种小品和设施。人们在居住区景观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面积、人流特点和空间尺寸。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景观小品要与整个居住区设计风格统一协调,更多从古典园林中提取传统园林景观语汇,如桥、景墙、花窗等运用模拟、抽象、隐喻等艺术处理手法予以重构,雕塑、花池、灯具等小品整体色调一致、风格统一。
关键词: 传统音乐;视觉图像; 视图时代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下这个“视图时代”也是处境艰难。从表面上看,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趣与这个时代的审美倾向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传统音乐似乎正在被边缘化,但从深层关系上讲,传统音乐在现时代仍有市场,两者存在互容共通之处。所以说,当下民族音乐的危机表象下实乃酝酿着新形态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一、“视图时代”的来临
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发展,新现象和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发展已从现代跨入后现代,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其总特征便是发展的极致,在社会、文化、教育、学术等各方面大发展,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甚至是达到了剩余,所以“消费”成为这个社会的热门词汇。而抢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又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使消费者坦然面对这样一个物质及其丰裕,信息如此庞杂的社会 也成为很多人的重要工作,所以消费的背后往往又有注意力经济这个命题。吸引人们的眼球,吸引注意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达到推销自身的目的。所以注意力经济又是消费时代的基本经济形态,而注意力中的躯体知觉是受大量视图象支配的,事实上,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依赖于消费者消费图象欲望的建构和培植。
视觉图像的兴盛是经济发展的现代特质,无论是影视还是网络、杂志、甚至包括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我们都离不开影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之中,正是符号使我们对于物质世界改变了看法,也最终改变社会的基本形态,社会形态对当代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视觉时代来临冲击了社会更冲击了社会中一切文化艺术活动。
二、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矛盾冲突
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发展,其中在文化传播领域代表性的就是“视觉图像”的兴盛,于是人们就简称这个时代为“视图时代”。“视觉图像”的兴盛导致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视图时代”的来临冲击了社会更冲击了社会中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其中代表传统文化的传统音乐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局面。
首先,从传统音乐的创作主体来看,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单纯依靠传统音乐使一些音乐创作者难以维持生计,有些人被迫改行从而导致创作者减少,这其中犹以民间音乐人的处境最为艰难。
其次,从传统音乐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曲目仍以传统曲目为主体,较少创新,这与节奏快讲究新鲜感的时代是不符的。
再次,从传统音乐的接受者来看,听众慢慢减少,这其中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但时代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视图时代”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更有魅力。
另外,传统音乐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这个曲子来源于文姬归汉的历史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一段辛酸的历史故事,不了解那个身世凄惨的女人,恐怕很难尽解其中之味。
所以社会变化带来的文化转型使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在创作、作品和欣赏的各个环节都很明显,而这种危机也是在所必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文化形态革故鼎新的一种表现。
三、传统音乐与“视图时代”的互容共通
王国维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音乐何尝不是如此,音乐的诸多功能比如认识、教育、审美、和实用功能,有哪一样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所以社会形态变化会导致音乐社会功能变化,而这又必然引起音乐本身的变化,那么产生“一代之音乐”也是必然的了。虽然前面我们谈到了传统音乐在当代的艰难处境,似乎传统音乐难以生存下去,然而这难道不是化蝶前的挣扎,难道不是传统音乐新生前痛苦的探索吗?以此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互容共通之处。
首先,全球化的今天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提出了全球化、多元化的要求,而当今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成熟。然而多样性的文化既是指中外文化也是指古今文化,即在纵和横两个意义层面的多元综合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传统音乐,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文化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社会、民族角度来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优秀的民族,没有地域特征的传统音乐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当下社会对于传统音乐有内在需求。
其次,从传统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既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又必然和时代紧密联系,受制于这个时代的思想、传播媒介等等,那么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什么不能借一借这个东风呢?视觉时代的信息传播是很迅速的,无论是传统媒介(如报纸),还是现代媒介(如网络)都能借用当下科技而使信息迅速传播。比如,当代影视中民乐元素的恰当运用,就会让整个作品更具有中国味,也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而与听众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共鸣。比如张纪中版《水浒传》,就在片头及片中很恰当地运用了具有浓郁山东风味的二胡独奏《一枝花》,这起起伏伏、深沉顿挫、细腻悠长的音乐,将剧情中这种难以言说的亲情、友情、抑郁愤懑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次,从听众角度看,时展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阶段,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结构均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着,有许多人往往不堪忍受社会的快节奏以及生活的重压以至于走向极端。然而,音乐却可以很好得平衡这种节奏,从而给心理减压,即医学上所谓的“音乐治疗法”。通过音乐的美使人的心灵得到美化,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观点来看,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对外交流的符号,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在全球化思潮下也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而这无异于又给传统音乐提供了再生的土壤和动力。
由此可见,从社会环境到传统音乐本身,因为各自都有优缺点,都有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传统音乐不但可以和现时代形成共通,而且能借助时代条件走向更生之路。
总结
每一种文化,在遇到挑战时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产生相应的新文化。笔者认为,当下民族音乐的危机表象下实乃酝酿着新形态文化的嬗变与创新。这种文化一般不是全新的文化,而是原生(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仍然潜在地支撑着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审美疲劳导致的审美转移也必然催生新型文化的到来。
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境正是时代环境对其提出的挑战,也是新的民族音乐文化临盆的阵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音乐的危机酝酿着民族音乐的新生。从危机到创新,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当下历史境遇。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2004年12月第1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2002年11月第1版 .
[4]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自主
一、活动背景
中秋文化的魅力,使中秋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让我们小学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之际,亲自体验中秋节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相继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之一――走进中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主题
走进中秋节。
(二)目标
1.加深对中秋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情趣。
2.切实锻炼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访问的能力。
3.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
式,增强自信心。
(三)人员
五(1)班师生。
(四)时间
2012年9、10月份。
(五)注意事项
1.活动在指导老师或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做好相应的记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提出主题,合理筛选,制订计划
1.预设铺垫,引入主题
3.引导思考,生成课题
3.指导研究方法和汇报方式
4.分组选定研究课题
5.制订研究计划
6.研究活动开题报告会
7.小组修改研究计划
8.总结延伸
(二)实施阶段:组内合作,实践研究,整理资料
1.小组分头行动,分工协作,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
第一组:“中秋起源”组
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同学们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第二组:“食在中秋”组
同学们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中秋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并拍摄月饼的照片,品尝味道。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做月饼,做桂花糕,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爱在中秋”组
他们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和中秋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中秋节饰品。同学们还学写对联、制作贴画,培养了动手能力。
第四组:“吟在中秋”组
该小组定点定时,集体查找中秋节诗词,并一一理解。资料收集后,又进行了工作的分配:制作ppt,编电子小报,在社区出黑板报等等。
2.整理归纳研究成果,准备汇报交流。
(三)展示阶段:信息交流,动手实践,展示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活动获得的成果及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提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询问。
(1)“中秋起源”小队收集了中秋由来相关的典故、大量图片资料等,制作手抄报,制成了ppt,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2)“食在中秋”小队,主要研究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即“月饼”的来历、象征意义及制作工序,并模拟操作实践。
(3)“爱在中秋”小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研究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及中秋节风俗习惯的由来,如对传统对联的制法、写法、张贴的讲究等等。活动中,同学们当场写对联,送上全组同学对大家诚挚的祝福。
(4)“吟在中秋”小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还有集体学习等途径,以制作电子小报、出黑板报、绘制手抄报,还有以表演诗朗诵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2.归纳总结,班级展示一星期
3.总结延伸
(1)将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与大家共享。
(2)鼓励继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为下一个传统节日的研究做好准备。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
这样的课真好,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做调查时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等。更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我们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课,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陈××)
我是一个成绩在班里不是很好的学生,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在这次活动中,我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组长分配给我的调查任务,并在交流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我能行!(杨×)
(二)教师
1.以学生为主,提供开放的空间
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选择由他们自主实践和探索,从而有兴趣地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对“中秋节文化”的研究活动中,学生面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了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展了综合的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阶段活动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
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是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建议他们组内召开讨论会。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加深对自己的活动进程、进步情况及自己优缺点的认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提供了调查问卷供学生进行反思。
3.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提高活动层面
1.政府网站话语权
政府网站作为少数民族事务、公布新闻的网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此,以民族宗教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政府网站的传播内容和话语权的表达。民族宗教网是民族委员会部门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介绍、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政策法规、调查研究、八协工作、蒙古语文”几个分栏,除此之外,该网站在首页上设置了“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民贸企业、民族团结”四个专栏和便民服务、网站满意度反馈几个部分。
在网站首页从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一年的54条政府要闻中,会议新闻占22条,政府官员调研新闻19条,慰问新闻6条,表彰新闻4条,政策新闻2条。可以看出该网站以政府公务新闻为主,不涉及民众新闻和批评性新闻。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少数民族网站的新闻倾向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地区特色工作的开展,民生新闻较少、且新闻性不强。
2.传统媒体网站话语权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传统媒体纷纷上网,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大型的新闻网站有共同的特征:时效性强,页面丰富而紧凑。下面我们以内蒙古新闻网为例,浅析传统媒体网站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内蒙古新闻网由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创立,是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中心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整建制划归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该网站内容包括“内蒙古新闻、政务、国际国内、民族文化、道德法制、自然地理、文体娱乐、草原社区、影像日记”等10多个分栏,现有20个行业频道、33个盟市旗县区频道。
在网站首页有各地区新闻频道的链接,并设有新闻搜索、地区联盟活动展示链接、部分广告和公司网站链接。网站表现形式除传统的文字新闻外,兼有图片和视频新闻,并独辟论坛以供网民讨论。通过以上对该网站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媒体网站新闻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关注与百姓生活切实相关的新闻,将政府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以新闻背景形式传播,并间接肯定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关注与网民的互动,有部分商业性,批评性报道较少。
3.商业网站话语权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但这些网站是否应该承担部分文化传播的任务,有待商榷和考量。在此,仅以搜狐网为例,可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在商业网站传播的内容和话语权流露。搜狐网主页包括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等20个分栏,在搜狐网首页还包括“创业商机”、“商讯动态”等小专栏,放在分栏新闻的右侧。
在首页的上千条新闻中,没有找到有关少数民族的新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由以上分析统计可以看出,商业网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意识较弱,这些网站关心的是自身在互联网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并因此关心所提供信息的市场效应,因此,此类网站与本文例举的其他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结语
综上所述,以设立者作为考量依据,这四类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站基本可以囊括现今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这四种网站传播特点各异,文化传播的效果各有优缺点。
中国的茶文化由来已久,茶具发展到现在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史料记载,茶具在汉代已有了萌芽,唐代时出现了专用茶具的划时代革命。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详述了数量多达28种的整套饮茶用具,从贮茶用具到生火用具到煮茶、饮茶、清洁用具等,共类。如今,各种材质结合不断进步的现代工艺,使得茶具的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在一定的风格基础上,现代的创意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扬。外观的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功能上的设计也更注重表达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它们都在力求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为饮茶者描绘动人的生活图画。
Family Tea
Familv Tea是一套瓷器茶具组合,包括一个茶壶和三十个带小汤匙的茶杯。该项设计源于设计师对过去家族传统的痴迷,她一直在不断寻求新的方式讲述她的家族故事和历史。血脉相承的家族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基因,这些基因也将一直出现在他们所有的优缺点中,例如:祖父的眼睛、父亲的胎记、母系遗传的祖母雪白的肌肤、外祖父的鹰钩鼻等,这之间的联系不易察觉,但直存在。三十个茶杯和一个茶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Benvegnu家族谱系图。所有茶具分享着同色系,相互之间又各不相同,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样。设计师还特意在每把汤匙上刻上了每个人的姓名和生日。可以说,这是专为那些渴望通过某些有形的、可触知的事物来延续家族历史的人们所设计的。
Paula Benveonu
茶满八分
在东方传统文化里,茶满八分的品茶哲学深入人心,很多茶具的设计也谨遵这一点,更具意境。由zENS哲品家居推出一系列茶具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萃取茶具套装使用了双层玻璃材质,杯口一圈用了单层玻璃,也就是大约茶到八分的位置,让杯到唇边就能立即感知到茶的温度。又如,
1、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如果子女犯错误,更应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要恭敬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体行动强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弟子规》要求在与同辈的相处中尊重对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兄弟睦”境界。当下,我们不用刻板地去模仿这些礼节,但是关爱、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学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续。《弟子规》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强调“孝悌”是做人及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其对当下高职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2、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本质是要求做到,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者花言巧语,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就要明说,如果没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诚实守信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生比较注重“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益的事就积极去做,践踏最基本的诚信规范,而《弟子规》在对“信”的解释上做足了功夫,真实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别有风致的教育课。
3、温良谦恭: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洁,干净,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不会失礼。“食适可,勿过则”。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青少年未成年时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醉酒就疯言疯语,这些是丑态。当今,在高等职业院校,过半数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学历浅薄,前途渺茫。因此,他们得过且过,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的境况。如果高职生能够按照《弟子规》准则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礼仪,对其今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弟子规》中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齐;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很远,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追赶。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恶,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恶,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就应当对公众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毁谤。“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去献媚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更加不能喜新厌旧。从这些具体的释义看出《弟子规》反映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其应用于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产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极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相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培育)在当下仍占主导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依旧有积极的德育教育价值。其中“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消极落后思想,在当下必须批判。我们要有正确方法了解这些文化优缺点,及时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合,加以扬弃,即传承其强大的文化底蕴,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极思想。
2、创新原则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此同时,在考量它的价值时不能望文生义,对一些语句也不能理解偏颇,断章取义。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的优秀思想在当今整个社会来讲价值何在。同时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规》的传承绝对不允许脱离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现行教育大纲范围内,利用传统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确借鉴,科学合理的释义,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意识,构建具有创新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
3、文化交融原则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础是以思想为指导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来落实。在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单靠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培养高职生的良好素养。《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呈现出的一些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大爱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和传承空间。鉴于它对当今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我们亟待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共生共融,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三、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课堂教育,传承优秀思想
课堂教育作为传承《弟子规》优秀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高职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途径之外,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都应创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实现全学科的渗透。建立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各专业的高职生都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重视监管和实施效果。明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具体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优秀思想。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选修课程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考评,通过老师鼓励、监督、学生互监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对传统经典《弟子规》思想的领悟和内化。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优秀思想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稀缺,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培养一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融合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还要为人师表,具备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其次,教育工作者须做好传统经典《弟子规》与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教师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与本专业课程结合,与传统经典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并且注重对所教授内容准确、深刻、生动的剖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3、加强环境建设,传承优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