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休闲与旅游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现状;策略
当前,我国产业理念的整体开发与研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念滞后现象,相应的开发广度与深度不够,并且对开发理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仅仅是将这一经营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小型旅游项目作比较,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且开发理念大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没有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很不利于农村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
1.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引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能力,使得更多的农村地区能够在农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中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2.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发展重点,这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不仅使得乡村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这个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中,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这3个方面已经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地发展。
3.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当前,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较低[1],造成整个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消费需求,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中普遍出现严重的疲软现象,进而阻碍了农村整体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能够直接刺激和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据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产业中,农村地区的旅游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新的方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4.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增。从我国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消息中得知,我国国内的游客数量到2015年为止达到了33亿,并且平均每年以10%的概率增长。[2]同时,我国旅游产业的旅游质量、经济效益以及产业规模到2020年为止,将会满足世界级别的旅游强国的基本要求,达到其基本的旅游经营发展水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可以有效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方面发展。我国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给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纷纷加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中来,这无疑大大扩增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建设规模。
5.提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的合理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发展比例偏低,给我国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二、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管理经营的现状
1.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
当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导致大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旅游产业长期处在无序经营与管理的状态之中,使得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外,大部分旅游项目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在开发的过程中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秩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结构。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顾及产业发展的长期效益,严重限制了旅游产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导致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与运用。
2.项目产品的质量偏低
当前,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项目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估与论证依据,最终的结果报告也缺少完整性与可行性,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导致大量的项目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低下问题。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所以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与规划中没有将旅游产业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其中,对项目的开发与安排也缺少合理的统筹与部署,导致相关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也就无法将其最大效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整个项目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造成产品质量日渐低下。
3.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
在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即使拥有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与运用。此外,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够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与开发当地的经济市场,并且大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单单只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据,没有很好的对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重组,导致项目产品的组合缺乏科学性。此外,与普通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相比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及其产品也缺乏创新性,开发与研究的渠道不够广阔,缺少相应的延伸与拓展,这都是因为经营管理模式单一的原因,使得项目产品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全面开发。
5.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因而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地区的经营管理负责人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营销服务方式和手段,没有足够的品牌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现代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严重脱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顺利发展,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大下降,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
三、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与规划
我国要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与规划,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当地的发展优势,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最大价值,并在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两者协调兼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与统筹布局。此外,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只注重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突出项目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有资源与特征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底蕴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充分体现项目产品的活力,将产品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另外,还要统筹兼顾好项目产品开发与设计这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让游客体验到旅游的快乐,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对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优势特征进行大力广泛的宣传,充分向游客展现出当地的旅游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其开发要求。
3.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为其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体制,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整个产业能够朝着有序的经营方向发展。
4.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
地方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与开发农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3],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逐步完善农村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同时,还要适当运用一定的市场经济手段,顺应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将更多的投资主体引入旅游项目的运作经营中来,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措施,使更多优秀的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都能够加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来,共同经营与管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整体经济中的发展。
5.突出项目产品的品牌优势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3]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2.
【关键词】钻石模型;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
0 前言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群的设置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上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苏教高〔2012〕16号文件精神[2],文章以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以旅游休闲为视角,整合相互关联的旅游休闲活动的不同专业,形成大休闲概念,有利于发挥不同休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能提高休闲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选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现有休闲专业为研究案例,之所以以南旅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因为:1)南旅以大旅游为专业设置的根本,因此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比较齐全;2)南旅旅游相关专业存在课程重置,内容重复性较多;基于以上原因,以南旅现有休闲相关专业为基础,从大休闲的概念出发建构旅游休闲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发挥南旅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闲专业资源利用率;通过旅游休闲专业群的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休闲服务“一专多能”性人才。
1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外部驱动力
1.1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驱动
1.1.1 旅游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这也是国家旅游局提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的应有之义[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将是休闲旅游,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式发展走向柔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升级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涉及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要想要形成产业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要求高校以集群概念构建专业,如此才能满足产业交融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旅院以休闲旅游、集群视角探索和研究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1.2 人才需求转变:“传统旅游服务人才需求”向“休闲体验人才需求转变”
旅游业作为江苏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产生的诸多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庸置疑,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的休闲专业人员去组织、安排、指导、策划和经营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休闲企业中高职生所占的比重最大[4]。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突出,由此旅院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将充分发挥专业旅游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休闲品质的改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部驱动
1.2.1 资源重组迫切:从“分散弱小”到“整合联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旅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涵盖导游、景区、高尔夫、园林、旅行社等多个专业,专业为主的条块式管理,造成各专业以自身利益出发,重复购买设备、教师资源、实训基地等难以共享,最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竞争力较弱。而专业群的理念及“大休闲、大旅游”概念与本校教育资源组合模式迫切转变需求不谋而合。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设置将有效的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又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最终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增强了各类休闲类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1.2.2 现有休闲专业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个性化突出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与旅游休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旅游休闲活动,景区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高尔夫是未来中高层休闲者的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因此三者相互交融;市场营销渗透于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等各种休闲活动与休闲服务;四个专业与旅游休闲服务密切相关奠定了专业群构建的基础,具备了专业群整合的条件,学生以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学习,可以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服务者、休闲活动策划工作者、休闲活动管理者。四个专业虽然纳入休闲体系,但是也相对独立,每个专业模块都有其自身特色和专长,旅游管理模块侧重服务、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景区服务与管理侧重于景区服务人才的培养,高尔夫休闲侧重高尔夫运动休闲服务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侧重于旅游休闲策划、旅游休闲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个性化为休闲专业群的建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学生学有所长。
2 旅游休闲群结构设想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本专业群意在打造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景区、高尔夫为特色两翼,市场营销渗透全程的“一个休闲核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的优良群结构。南旅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12个年头,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且社会评价较好,以其作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模块,通过群内共享与合作有效带动相关休闲模块的发展,推动专业群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景区、高尔夫专业建立相对较迟,但景区作为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其休闲活动类型多样,高尔夫作为精英阶层的主要休闲活动方式,其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因此未来景区、高尔夫两个模块将成为本专业群的特色,成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推动力。旅游营销模块是专业群的优化剂,旅游管理、景区、高尔夫模块在营销专业模块的渗透下,将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旅游休闲服务人才,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良好的群结构是形成专业群持续动力所在,也是专业群的竞争力所在。
2.1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一
调查分析发现,现有非专职旅游类高职院校旅游系规模普遍较小,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部分,对休闲类专业开设较少,而我院是专业旅游院校,旅游专业类型多样,不仅具有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传统专业,同时还具有高尔夫、园林、景区等非旅游高职院校难以开设的休闲类专业,因此建设旅游休闲类专业群具有弥补旅游市场转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缺陷,同时也将是我院及江苏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群,本专业群内部休闲专业模块在我院可增可减,如未来可继续添设园艺休闲、茶艺休闲等,充分体现了专业群的灵活适用性。
2.2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二
高职院校现有休闲群主要是构建以高尔夫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群,很少从旅游的角度构建集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休闲群,现今企业对市场实行全员营销理念,因此希望员工既能够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员工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活动策划、宣传能力。本专业群将市场营销纳入休闲群,使其成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优化剂,即希望培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能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消费、游客体验、创新服务的复合型、多技能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的纳入,将使高尔夫休闲模块、景区休闲模块更加特色化,旅游管理休闲核心竞争力更强,从而使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优势。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设想
3.1 钻石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拿大学者TmiPadmore和Harv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5],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要素。专业群的提出正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一致的需求,构建与休闲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休闲专业群体系,可以满足休闲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相关专业的集群也能够带来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哪些是影响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建设关键要素,因此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提出以三大驱动力即内部市场驱动力、外部市场驱动力、优良群结构驱动力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驱动力,由三大驱动力驱动钻石不断旋转,以6大内容的建设实现钻石的闪耀光芒,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
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灵活设置为指导原则,以市场、资源、结构为主要三大驱动力,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的的全程渗透下,重点建设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六大钻石内容,最终培养具有钻石竞争力的“一专多能型”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框架中,三大驱动力分别为市场的转型、资源整合的需求、良好的群结构。其中市场的转型包括旅游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的转型;资源的整合需求包括休闲教育资源组合模式的转变需求、休闲专业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群结构即“一个休闲中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三大驱动力是驱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利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模式实现六大钻石内容的融合与建设,从而实现专业群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强劲的动力是促使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必须,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围绕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建设。这六方面的建设将全程渗透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六大内容的建设将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群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2006,(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R].
[3]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2).
[4]杜一鸣,河北省休闲旅游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转贴于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关键词: 广西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学科改革与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t望.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休闲管理专业师资 创新培养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57-02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国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开设休闲管理相关专业的院校也越来越多,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也随之壮大,但师资队伍建设却一直滞后,突出表现在在专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各院校为满足师资数量的要求,不得已从应届毕业研究生或其他专业招聘教师,导致年轻或跨专业的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些年轻或刚转专业的教师,或是缺少休闲管理的理论知识,或是缺少休闲管理的从业经验,使得当前我国高职休闲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出入,无法很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强烈诉求。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休闲管理专业的师资,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休闲教育在国外已比较成熟。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几乎都有相关专业设置,亦有独立的休闲学系、学院、研究生院。众多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以及在这个研究领域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学者,每年都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然而,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休闲往往给人以“游手好闲”等比较消极的联想。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随着我国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直至目前,我国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不多,本科院校大多数是在旅游管理学科中开设休闲旅游方向,而且以研究休闲旅游为主,并没有培养休闲行业一线人才的目标和任务。高职院校开设休闲专业更是屈指可数,不足百家,这些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独立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并以地域性休闲旅游特色为主,侧重于单一类型如高尔夫、温泉度假或主题公园服务与管理等。休闲业的专业人才主要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旅行社管理、导游、景区景点管理或者是旅游规划与营销,显然,我国的休闲管理教育还有待加强。
相关文献综述表明,国外休闲教育比较成熟,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学理论及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国内休闲学研究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未见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关于休闲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目前也没有看到。这就形成三个明显的不适应:一是对于休闲学理论研究及休闲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休闲业;二是休闲教育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休闲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三是关于休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休闲教育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本文拟以开设有休闲管理专业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休闲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
(一)案例基本情况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组建于2008年,是在原旅游管理系的基础上,经专业优化整合而成的教学系,开设有旅游管理、会所运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策划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经营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生160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39%,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比例为89%,“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超过50%。
与多数高职院校的休闲管理专业情况类似,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师资同样存在着青年教师和跨专业教师比例过大的问题。以会所管理教研室(会所专业科研教学团队)和高尔夫教研室(高尔夫专业科研教学团队)为例,这两个教研室(科研教学团队)总共有13位教师,学科专业背景方面,涉及管理学、语言学、教育学、体育学多个学科;学历、职称方面,硕士、本科、专科、高级、中级、初级都有;年龄上,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接近50%;行业经验方面,在接手这两个专业教学之前,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休闲企业从业或挂职锻炼的经验。
(二)休闲管理专业师资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教师基本技能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课堂教学技能是高职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针对教师青年教师比例大的特点,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与现在多数普遍实施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只指定一名导师有所区别,该系的青年教师导师制主要是以建设“教学―科研团队”的方式实施,根据教师教学课程及专业背景的不同,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在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了8个不同的“教学―科研”团队,每个团队5~7名教师不等,年龄搭配上老、中、青均占一定比例,团队建设的内容除了开展传统的教研室集体备课,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外,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建设,如团队课程内容开发能力建设、团队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建设、团队教学协作能力建设等。针对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团队给每一个青年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都配备有一名导师,从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上给年轻教师提供指导。
2.教师行业技能培养:企业挂职与政府挂职并举。作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仅仅有理论课堂教学的技能显然是不够的,不管是从事纯理论教学的教师还是从事学生实训的实践教学教师,具备必要的行业技能,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行业技能的养成却是在学校里面是无法养成的。为解决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没有行业从业背景和行业从业时间比较短的问题,该系采取的办法是将教师推荐到企业挂职和政府相关部分挂职的办法,拓展教师的行业技能。最近几年,该系已陆续推荐了多名教师到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去挂职。挂职教师除了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外,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教学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部分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完成了行业技能的升华,成为实践教学能手,在此基础上,该系得以形成以茶艺技能培养为特色的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品牌。
3.教师核心竞争力培养:外出培训与自我学习。教师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独立开展科研,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针对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广泛、跨度大的问题,为使得教师能迅速提升自身的适应教学和科研水平,该系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走出去”是指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研修班、培训班、训练营等,近几年,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除每年都会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访学,还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各种机构主办的各种学术研究方法的研修班、训练营,如2012、2013年两年,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都组织多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由国内知名学术期刊《旅游学刊》组织的旅游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2014年组织教师参加2014“相思江中国旅游青年学者论坛”,2015年3月,组织教师参加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进行的“中国国际高尔夫球博览会”高尔夫Titleist Performance Institute专项培训。通过参加这些研讨会,很多青年教师都大大扩充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请进来”是指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师自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促使教师完成知识体系的重组。为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系部划拨专项经费为教师购置专业教材和理论图书,并定期以教研室活动的方式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对于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系部除了报销相关费用外,还在个人年终考核和各种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给予政策倾斜。
(三)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旅游与休闲管理系很好地解决了休闲管理专业师资的培养问题,教师的各项业务技能均有明显提升,突出表现在:
1.实践教学成绩显著。随着教师行业技能的提升,该系最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最近两年,该系师生在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连创佳绩。2014年4月,该系高尔夫专业教师斩获广西高尔夫球业余巡回赛青秀山站亚军;5月,在第五届全国高职院校技能(中华茶艺)大赛广西选拔赛上,由该系旅游管理专业和会所专业师生组成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茶艺表演队分别斩获6金、1银、3铜的个人奖以及团体金奖和优秀组织奖的称号,团体总分位居所有参赛队第一名;6月,在由国家教育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主办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中,该系茶艺表演队代表广西参赛,摘得大赛最高团体一等奖奖项,指导老师同时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2.学术研究成效卓著。除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外,该系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2014年为例,该系先后有多位青年教师在高级别纵向科研课题申报中获得立项资助,在国家级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获立项1项;省部级的“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人才提升专项研究”项目申报中获立项4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为所有申报机构中获立项项目最多的单位;省部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中,获得一般项目立项1项。仅此三项纵向科研课题申报,该系就获得资助经费就超过50万(含学校配套),且均为青年教师获得,证明该系实施的教师核心竞争力创新培养方式是卓有成效的。2014年11月,由该系牵头成立的“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围,广西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单位”名单。
实证研究表明,以青年导师制、挂职制度和教师自我学习相结合,融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借鉴。
【参考文献】
[1]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王,邓振锋.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刍议[J]. 教育与职业,2007(29)
[3]曾天雄,李小辉. 我国休闲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9A032);2012年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重点项目(2012GXMS193);2014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单位项目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北京城市学院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全国范围内兴办旅游教育的此起彼伏。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旅游教育中出现“一人种树,万人乘凉”的现象,结构严重失衡。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盲目效仿他校做法,专业设置比较宽泛,忽视市场需求,办学缺乏针对性,就业压力增大。北京城市学院是中国最早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85年,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办学宗旨,重视就业工作,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近十年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9%以上,为中国特别是北京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正确处理了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系,为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关于“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科学阐释
(一)专业设置的概念
专业设置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而是一个涉及到市场调研、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教材组织、师资建设、教学条件配备、实践基地开辟、合作企业的选择等的广义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的。
(二)就业状况的涵义
就业状况是一个反映专业设置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教学计划是否反映行业需求,教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培养效果是否赢得学生信任的一个综合指标。具体表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就业质量又包括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薪酬待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细分指标。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专业设置与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就业的效果,而就业的好坏又成为促进专业设置合理化的催化剂。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于北京城市学院的实例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沿革
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1985年创办开始,先后开办了专科饭店、景区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旅行社管理及导游等方向,本科涉外旅游、涉外饭店、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其办学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国内旅游也渐渐起色,这为饭店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主要在专科饭店管理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2、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在就业比较理想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继续办学的同时,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人才都势在必行,而且当时的旅游教育中,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增设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3、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由于“入世”和“申奥”的成功,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在调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这一阶段,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形势乐观(2003年除外)的饭店管理专业继续招生,而且开设了涉外方向和国际合作项目。二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由于市场要求层次较高(本科或硕士)、专科层次培养的景区管理人才不受市场青睐而停止招生。三是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考虑目前导游队伍的结构状况和不足增设了专科旅行社管理和导游方向。
4、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继续稳定就业相对较稳定酒店及旅行社、导游方向的专科教育。二是考虑到SARS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强烈,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三是2005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举办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办本科专业既是响应国家为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而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的新举措,也是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新需求。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需要,在2005年探索性地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考虑到旅游行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制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小学期教育,加强就业导向,突出地域特点。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概况。旅游管理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1988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截至2009年已经毕业了18届专科生、3届专接本的学生、1届本科生,共计1753人。
2、就业状况分析。北京城市学院旅游教研室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紧随就业市场,不断创新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贯穿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已经毕业的18届毕业生保持了良好的就业状态,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第一,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自招生至今一直保持了高就业率(特殊客观情况除外),以近十年的就业状况为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分析。一是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这一阶段创办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由于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准确,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特别是2000届、200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二是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招收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了100%(2003年受SARS影响除外),这一阶段增设的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培养的专科层次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较低的专业对口率,因此,在2003年以后不再招收此专业方向的专科学生。三是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招收的饭店管理专业仍然保持了100%的就业率,旅游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方向2006届就业率达到了99.1%,2007届就业率达到了100%。四是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招收的学生,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在2007年、2008年的就业率达到了100%。2009年,在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第二,就业质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就业办对近三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对口率、试用期薪酬、学生满意度及就业去向等,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对口率方面,专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达到了60%以上;在试用期薪酬方面,本科要明显好于专科;在学生满意度方面,专科明显好于本科;在就业去向方面,主要集中在饭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学生满意度都比较低。另外,2009年7月20-23日期间,旅游教研室对这两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比较集中(近100人就业)且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世纪饭店等十家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反馈的结果表明,对北京城市学院专业设置满意的占67%,较满意的占33%,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对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同时对本科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专科生。
第三,结论。旅游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除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外,还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无关系。根据就业调整专业,本专科比例不断调整,就业人数及就业率趋于稳定,就业质量较好,就业去向相对比较集中。
(三)专业设置调整与就业状况的关系分析
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是互为促进关系,因此在设置专业、调整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
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北京城市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在1985年开设专科旅游饭店管理,1999年增设了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2003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及旅行社方向,2005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2005年创办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同时开设了涉外旅游方向、涉外饭店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针对社会需求,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专科规模减少。同时鉴于国家旅游局可能出台提升导游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本科以上)的规定,2010年北京城市学院不再招收专科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只招收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可能会增设会展旅游方向,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会展、会议旅游市场。
2、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停止招生,开办本科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由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旅行社及导游方向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比较高,因此保持了连年招生,根据教育部专业名录最终调整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纯导游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就业对口率较低停止招生。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由于就业对口率太低停止招生;本科专业方向也会根据以后的就业情况做适当调整。
3、根据就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重实践、善应用,因此,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强调和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旅游教研室与北京旅游行业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开辟了众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又促进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商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方面,紧贴岗位需求,突出特色课程,重视实践课程,突出北京地域特点。旅游教研室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2个小学期(专科)和3个小学期(本科)加强学生的外语培训、考证培训、校内专业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实练和专业岗位实战,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另外,为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学校一直致力于与国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国外实习与深造提供平台。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和专业设置调整思路
办出社会需要、社会有用、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好专业、新专业应该是高校办学的一贯宗旨。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为标杆调整专业,以岗位为基准调整课程,紧随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出专业特色,狠抓就业工作,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笔者对如何处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调整的关系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发展,紧贴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就业空间。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在稳定中灵活发展。
(二)根据就业状况优化专业设置
就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专业设置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已经脱离市场需求,就业艰难、专业对口率较差的专业应该停止招生,或者调整专业方向,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一个好的专业设置应该及时反馈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了解人才需求中新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及时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双赢”原则,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需求,掌握前沿知识。特别是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友好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派学生进企业实习,就业时优先录取。同时根据实习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达到以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
(四)建立实习基地,带动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企业选择员工时,往往考虑企业节约培训成本问题,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有无实习经历成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就必须把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五)突出特色课程,满足紧缺岗位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其实用性和应用性,脱离行业实际的理论教学是毫无意义。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去旅游企业挂职,去国外深造;把旅游企业里有教学经验的高管或优秀一线人员请进来。同时可以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
(七)加强国际合作,开阔国际视野
旅游的涉外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外动态,具有国际视野。一方面,应该加强外教授课,特别是专业外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用国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了解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国外实习或深造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Z].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材料,2002(4).
2、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2005(8).
关键词:亲水运动;人才培养;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1-03
海南省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要素为海南开展海洋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洋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海南发展亲水运动的自然禀赋优势和制度优势仅仅解决了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硬约束和制度瓶颈问题。海南亲水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赖于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本文将主要围绕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论述,对亲水运动人才培养进行理性思考。
一、亲水运动本科层次设置必要性
(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政治和技术的不断变迁,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对目的地的要求、参与旅游的方式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新型的旅游消费者更有知识、鉴赏力,更追求旅游的质量和参与性。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为了规避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等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对旅游的要求是立足本地属性,在体现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基础上,把握消费者需求,实现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二)亲水运动与旅游发展趋势的契合
在从事海洋运动休闲人口急速增加的背景下,海洋运动休闲活动将成为未来运动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第一,海洋运动与休闲以其竞技性、知识性、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新型旅游消费者的好奇心,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第二,海洋运动休闲项目以体能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符合当前低碳的生产消费理念;第三,海洋环境是可再生旅游资源,跟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突出,发展具有合理适度游客量、注重环保旅游理念的海洋运动休闲旅游将确保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符合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旅游是创造新消费热点的要求。因此,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方向契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对于海洋运动休闲运动从业者来说应帮助这些新型旅游消费者掌握不同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不同种类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的作用、功能、方法和运动处方,提供帮助消费者快速恢复体力和精神的服务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国海洋运动发展中最为薄弱的方面。我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但少有院校开设海洋运动休闲专业或专业方向,因此造成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与我国已有一定发展的海洋运动休闲市场不相适应。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院校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匮乏的需要,也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有益选择。
二、国内外亲水运动专业设置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和“亲水运动”专业方向相对比较接近的是“体育旅游”方向,综合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体育旅游方向的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人才的学缘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体育专业和旅游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也没有以海洋运动休闲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
台湾地区该学科设置院校较多,共有台北大学等学校的51个系(所)设置了“体育与休闲管理”、“休闲运动管理”等相关专业。由于台湾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所设相关专业大多以海洋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台湾此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移植于日本、美国等此类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综合来看,台湾此类系所设置的目的是: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等为目标,培养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以提升居民从事海洋休闲生活及海洋运动技术水准,进而推动成为台湾海洋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地。台湾此类专业偏重于海洋运动技术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从业能力涉及不足。这一点可以从台湾此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中找到佐证,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统计该校海洋运动休闲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为12.5%,从事职业运动、海洋运动教练、教师的比重为53%。
三、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方向与目标
(一)培养方向
根据三亚学院办学优势,结合亲水运动专业特点,我们对于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海南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旅游相关专业为基准,开发学生专项或多项海洋运动的能力。在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旅游和海洋运动的交叉课程为设置依据,着力培养学生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经营管理能力;在海洋运动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相应素质,因材施教,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化教学。必修课强调海洋运动所需基本知识技能(运动心理、紧急救护、游泳、各项海洋运动入门等),选修课强调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上的进阶(各项目的进阶课程、裁判规则等)。
具体来讲,亲水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类:一是亲水运动休闲指导人才,如亲水运动专业教练、亲水运动专业裁判等;二是亲水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如亲水运动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主题乐园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度假村经营管理人员;三是相关延伸行业从业人员,如亲水运动赛事组织、泳池管理、相关亲水运动器材营销等。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亲水运动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仅是直接的亲水运动,而且包括了横纵向产业链接上的各类就业岗位,这不仅有效扩展了亲水运动的就业面,而且大大延长了亲水运动行业的就业年限和职业规划线路。
(二)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亲水运动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洋运动休闲发展的人才需要,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海洋运动知识与技能,具备亲水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的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等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海洋运动技术管理与海域休闲为主轴,以培养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管理人才为导向。课程规划则以知识、技能并重,以旅游管理实务为基础,并在课程中规划海洋运动技术(风浪板、独木舟、帆船、冲浪、游泳与水上救生技能、浮潜、潜水技能等)、运动管理与海域休闲旅游等课程,把握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满足旅游消费中对海洋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需求,培育海洋运动专业技术指导人才与海洋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亲水运动人才能力需求
亲水运动人才培养方向所对应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把握海洋运动休闲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科学写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般能力。能使用电脑操作系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工作稳定性高,能配合企业发展规划,具有学习能力、可塑性,有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角。
3.专业能力。了解海洋运动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知识及健康运动有关的生理学内容;了解运动休闲营销理论框架,了解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前沿;具备伤害发生时紧急处理的能力,具备某专项技能指导能力;具备筹办、管理赛事的能力;了解各休闲产业的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具备休闲活动规划及设计能力;具备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主题乐园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分析能力;具备某项海洋运动教练、裁判的能力。
四、结语
海南独特的热带滨海资源和政策优势使得海南具备了发展亲水运动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仅仅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亲水运动相关产品的供给还需要依赖相应的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亲水运动消费者的诉求,识别了亲水运动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三亚学院亲水运动专业,界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较之于国内外相关专业,三亚学院设置的亲水运动专业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有以下特点:第一,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第二,结合三亚旅游资源优势,体现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和实效性;第三,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因材施教;第四,以旅游管理和海洋运动交叉课程为主要课程设置依据,做到交叉学科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卫志强.中国海洋体育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7).
[2]林宗德.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海洋体育发展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12,(03).
[3]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4]苏勇军.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6).
[5]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4).
[6]何成莲.试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7]单德朋、朱沁夫.中国滨海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量及潜力――基于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旅游管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美国学者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 是最早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这一说法的人。他在1832年的外出考察中看到在美国境内有许多野生资源、土著文明、原野都由于建设的需要而被破坏了,为此深感担忧。他针对看到的这些被破坏的现象谈到“保护这些并不难,仅须国家采取一些保护规定,将一些区域划为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里面有野生资源也有人,保持里面各类资源的原貌,严禁在里面随意进行开发,以给人自然的美感”。不久,这一词汇就相继在不少的国家得到使用,虽然各自的具体意思有些差异,主要含义都是指生态保护区而言的。
一、国家公园的价值
国家公园是为人类感受自然和休闲而设立的有着社会意义的大众性生态资源公园,它的有关管理活动都有可靠的理论支持。其作为一种大众化福利措施的运行载体,为人们的业余休闲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空间。在现今注重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中,划分国家公园有着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国家公园这一说法自从在1832年被提出以来,其在享受“大自然美感”、保障“人们自然休闲”、增强民众自然意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认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很大的国家公园潮,使国家公园在1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相继涌现。由国家公园这一说法产生的背景来看,大众对于野生资源的原始保护和自然生态休闲需求是其兴起的深层动力,而这一说法能够维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各国在规划上对于设立国家公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二、国家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国家公园的区域划分、管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态关注度、公益化倡导程度、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程度等因素。由对旅游管理的相关调查看出,各国对于旅游管理呈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旅游有关资源的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对各类景区的监督作用,引导他们正常地发展;二是,许多国家从自身的文化保护责任出发,逐渐重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扮演着历史文化保护者的角色,公益化倡导程度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可给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作为空间,有利于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三、国家公园旅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国家级标签地行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法规,已逐渐得到重视与落实。但这些遗产所在地管理的公益化程度还不高,有的地方管理分散,一些法规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致使相应的执行力不强,没有很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四川、山西等地刚设立不久的一些国家公园试点,也存在着上面提到的问题。综合来看,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化意识、以及管理程序混乱等方面。总之,在部门管理与产权上的规制不清晰是导致我国自然遗产地治理效果差的主因之一;而价格规制、质量与数量规制、教育规制、环境规制等基本层面,存在着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方、地方与企业的多元格局的权益博弈,对门票经济的追逐,导致自然遗产的公益性价值流失。
所以,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自然遗产,迫切需要对各个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进行统一管理。经全面分析我国自然遗产的不同种类、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休闲需求、旅游自然化意向、以及现行制度等层面后,认为可以采用国家公园模式来治理自然遗产地。在治理中选择“中央部门直管”的方式和“由零起步、分部纳入”为主的发展措施,具有明显的中国治理模式特色;而在形成国家公园旅游规制体系中,将保障野生资源原貌、维护自然系统健全、为人们休闲提供满意服务确立为目标,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政策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集中体现,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自然遗产地旅游规制方面的的进步。
四、国家公园旅游管理的发展建设思路
在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中,宜于采取以下的思路:以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系统健全的有着我国特色的自然环境理念为方针,以环境保护、生态教育、技术开发与自然休闲为主要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改进管理方法,把区域自然保护的所有要素都列进管理范围,把国家公园彻底放在社会的监督之下,采取公众化监督和严格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以做到无害发展、持续发展、低消耗发展。具体就是将自然资源和人们休闲二者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管理吸引公众,让关注生态发展与对自然休闲感兴趣的人们逐渐进入,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与接受他们的监督。同时深入挖掘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把良好的自然资源加工成生态产品,从而促进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布置方面,按照“游于内、居于外”的原则来做布置,以“行、住、吃、游、购、玩”为中心进行资源分配,在周边城镇建设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和旅游所需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与自然景观协调、安全方便的服务,减少对园内原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让区域内的职工群众和企业参与旅游服务、文化娱乐业、旅游产品、通讯物流、旅游地产、综合贸易等产业发展,实现转岗就业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美丽的中国样板。
五、对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模式的借鉴
经过对国内外知名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保护制度的认真调研考察,发现世界各国因国情的不同,国家公园的旅游管理也不同,由整体看,主要的类型有以下3种,横向管理型、地方自治型与联合管理型。经对这些管理类型进行分析,找出了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之处:一是在所有权上,将国家公园看成是全民的资产,以公产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与开发,一切从维护全民利益来考虑。二是在管理思路上,设立统一规范的组织部门与健全的管理体系,在保证政府一定投入的前提下,吸收社会各方的闲散资金,以拓宽资金渠道。三是在中心任务上,各类型均是以保护环境为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保证符合相关标准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考虑休闲、教育等不同功能,尽量减少旅游开发,各国在国家公园中心地带以外允许用于开发的面积各不一样,瑞典是25%、法国16%、美国7%。四是在管理模式上,进行管理和经营分离,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资源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公园内盈利性商业服务等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行招标。五是在监督机制上,强调公众和社区参与,将社会大众和地区居民纳入监督体系,保证监督机制具体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汪宇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与制度变革: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
[2]陈耀华,黄丹,颜思琦.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地理科学,2014(3).
[3]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
关键词:休闲 生态旅游 政府 管理
一、研究背景
200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同时又是国务院大力推进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一年。其实,早在10年前的1999年的旅游发展主题也是“生态环境游”。尽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多次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推进,但遗憾的是广大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很少,甚至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导游人员、社区居民等)对其认知也非常有限。加之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朝阳产业,学界与业界对其的研究和实践还很不成熟。因此,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失败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其各种深层次思考。在当前休闲热与生态热的大潮下,生态旅游不能仅作为旅游产品宣传的卖点,而应该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旅游环境的营造与管理方面下功夫。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很强,因此,探讨政府部门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目前,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已经达成共识,结合旅游管理实践,我国采取的正是这种旅游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我国的旅游业已平稳度过了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在这一时期,应该采取哪种旅游发展模式还处于争论与探索中。因此。在当今休闲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休闲旅游需求,迫切需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政府针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采取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理论的切入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的相关管理理念与职能如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全员培训以及决策、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设计、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目标管理、部门设置、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塑造以及环境资源监测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如学习型组织、柔性管理、精益思想等,可以帮助生态旅游景区增强管理效果,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的角色定位
目前,全国几乎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了规范本地的旅游业管理都出台了各自的旅游管理条例,在条例中可找到对于各级政府在旅游事业管理中的职责要求。例如,根据《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之规定: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等方面,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公安、交通、卫生、文化、价格、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建设、环保和宗教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同级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条例,但可以参考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环境教育与居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经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其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
对某一个具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来说,由于其大多原本属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公共资源保护类型,发展旅游业属于附属功能。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应根据上述管理条例,参考国内外政府的旅游管理经验,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景区本身的特殊性,采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例如,对于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而成的湿地公园这样一个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由于其本身属于环保、林业或海洋部门管理。因此,与该区旅游发展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局、环保局或林业局等部门。主要由后几个政府机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湿地公园管理局,从旅游和环保两个角度分工协作对该区进行管理。在“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下,对生态旅游初级阶段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在常规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对生态保护有利的措施,理论上能够达到对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目的。但要想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还必须依靠各部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监督,有效落实,因此,对于生态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是政府主导、分工协作。
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政府对其管理的角色定位随之发展改变,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不断深化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政企(企业)、政事(事业单位)、政协(协会)分开的管理体制。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生态旅游成熟阶段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设计如表2所示:
四、政府的管理要求
目前,每一个公共资源保护类型的生态旅游景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例如,为了处理好“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吃饭”三方面的关系,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前国家环保总局)提倡有条件的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针对保护区开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早在2005年,两个政府职能主管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并对旅游经营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当地社区参与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因此。参考文件通知及国外经验。现阶段对生态旅游景区政府管理的要求如下:
(一)健全环保法规与严格执法。学习澳大利亚的做法,丰富与完善如《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清洁空气法规》、《环保收费法规》等相关旅游法规。并且注重公民对环境法律制定的参与,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采取全民参与的方式面向社会招标,法律法规草案散发给广大公民,广泛征求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公民关心环保立法的热情,又使法律法规条款具有很高的公众认可度。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即任何个人、组织违反了环保法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从而有效地规范企业、旅游者行为。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二)发动全民参与,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政府为了引导旅游企业参与生态旅游产业,可在税收、信贷、设施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生态商业”计划,鼓励商业企业减少水、电等资源的使用:注重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与社区居民分享利益。联合当地居民共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形成了社区共管、专业公司与原居民共同开发的经营管理格局。对旅游企业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对社区居民推行经济利益补偿机制,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07-02
1 问题的提出
我校旅游学院经过连续3年申报《酒店管理》专业,于200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试办新专业。这是我校旅游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多年努力、建设、积累的结果;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从开办、到充实、提高、拓展的具体体现;是酒店管理系锲而不舍、坚持申报,辛苦工作的结果。原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主干方向之一,本是重点建设内容。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方向批准为试办新专业从旅游管理专业中分离出去,面对这一情况的变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应对,既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否需要重新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当前急需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和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1.1 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联系
从旅游业的构成来看,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三大支柱” 说;一种是“五大部门” 观。 “在参考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基础上,认为整个旅游业收入要来源于三行业:旅行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这三个传统行业也因此而被认为是旅游业的基本构成”。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旅行社行业、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另外一种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角度去认识,旅游业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除了上述“三大支柱”之外,还包括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 1。显然,无论是“三大支柱”说、还是“五大部门”观,旅行社和住宿业都是旅游业的主要支柱企业,(旅游交通另论)缺一不可。因此将酒店专业放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建设由来已久,无可厚非。全国各高校初办旅游管理专业时均按此模式建设。
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来看,其专业建设经历了烹饪工程、餐旅技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四个既相关又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不同阶段的专业方向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与不断融合、深化、提高的过程。1994年我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以来,原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不仅一直都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主干方向之一,而且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最早的主要专业方向。更客观的讲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在酒店管理专业(专科)的基础上拓宽、改造、提升而发展起来的。
1.2 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区别
当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将专业细分,培养市场需要的小批量的高、精、专人才,满足企业专门化岗位的需要,又是当前各高校很现实的做法。因此我校将酒店管理专业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中分离出去,作为新专业试办并非不可,亦同样合理。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才,面对各类旅游企业,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更加专业的人才,主要面对的是住宿业。因而这两个相近专业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均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加以调整。这就是二者的主要联系与区别。所以,无论是大口径培养行业专业人才还是细分专业小批量培养精、尖、高人才,只要有利于市场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就业的增加;只要有利于专业建设需要,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均可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2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的消费热点。作为迅速发展的行业,中国旅游业人才需求旺盛。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大及对旅游就业的强劲拉动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然而当前我国旅游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的需求错位,因此造成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这两所现象同时存在。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旅游企业用人岗位找不到适合的人才。
高等旅游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专业管理人才。教育目标的调整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具体到我校来讲,还要根据我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专业特色等要求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的培养目标既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基本规格的定位,又要是我校办学层次、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1981年我国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仅从2001年至2012年12年间,我国开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含专科)从311所增加至1097所,在校生人数从102.245千人,增至576.217人。(见图1)
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而言,截止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属于管理学类约有470所左右;15所学院开设的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属文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如邯郸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民族大学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另还有十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方向;属经济学类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休闲与健康方向);历史学类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另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多属管理学类。从学科分类来看,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开设院校仍以经济管理类院系为主,课程体系仍以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商品的发展,目前也有少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朝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面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现象共存
一方面我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约有50%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贵州为例,现有26所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8所)中,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16所,占比61.5%。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旅游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但这些具有高学历背景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题。在2009年由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把统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为红牌专业,把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定为黄牌专业,旅游管理即是其认定黄牌的专业之一。
可见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由2011年的1115所减少至2012年的1097所,减少18所,在校生人数也首次有所下降,由2011年的599.828千人降至2012年的576.217千人,同比减少23611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其实早在2008年,保继刚、朱峰就曾在《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
三、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地域分布和师资分布极端不均
从我国旅游院校地域分布来看,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92所)、广东(76所)、四川(71所)、河南(66所)、安徽(57所)、浙江(54所)等省份,均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而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少有(3所)、新疆(3所)、宁夏(4所)、青海(5所)、甘肃(12所)、海南(15所)、贵州(19所)等省份,多是经济较落后,旅游业亟待大力发展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在近年来审批的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大多属于这些地区。
从专业师资分布来看,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旅游专业师资人数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四川等省份,专业师资人数均上1600以上,旅游专业师资人数最少的省份是宁夏、,不足百人。目前国内高等旅游院校专业师资校均23人,但师资与在校生数比例严重不均,根据生师比(即在校生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数)来看,全国旅游专业生师比平均值为23:1,专业师资最紧缺的省份是山西,生师比高达274:1,其次是天津生师比61:1,江西生师比54:1;专业师资较富裕的省份是黑龙江,生师比6:1,其次是吉林省,生师比11:1。(见表1)
四、毕业生高流失率现象成为长期困扰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毕业即转行,另一种是毕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曾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原因众多,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均存在一定责任。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行业流失这一现象,仅靠高校自身之力是远不够的,而应是旅游行业、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图一可看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转折,院校和学生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大好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已经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敲响警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五、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院校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也极大,师资缺乏、院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未来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师资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其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应向精、专转变,而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应实现数量上的同步增长。即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旅游专业地域分布应实现富集省份优胜劣汰的适度萎缩政策,而对匮乏省份应是重点扶持的适度发展政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高校层面来看,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出现数量减少和萎缩现象,关键在于高校自身。众所周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值每年以2位数增长,增速远高于我国GDP增长,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都存在紧缺这一现象,高薪招聘旅游专业人才的广告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人才匮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大量毕业生行业流失,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仍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同时,高校缺少对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这一群体,大多均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未来也将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但这一群体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缺少耐性、未受过苦、讲个性、缺乏责任感等共性。因此,当他们毕业进入旅游行业,由于对职业认知不足,对旅游行业职业发展特点与现状认识不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又无管理经验,眼高手低,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忍受不了服务行业对员工严格的要求和辛苦。因此,作为高校,面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设置方面均需要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
(三)社会及旅游行业观念的改变
就社会层面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服务行业比重将占比越来越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将占绝对主体,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据China Briefing2012年调查显示,中国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是亚洲国家第三高,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随着服务业的地位的提升,我国旧有的认为服务行业不体面、工资待遇低、没发展前途等观念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