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价值观范文

茶文化的价值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价值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的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 智障形象;中美;差异

“智障形象”很少为人关注,电影中的“智障形象”往往具有喜剧色彩,本质上是社会众多歧视的一种。作为边缘的弱者,他们比其他弱势群体更缺少话语权。选择“智障形象”分析基于以下考虑,文化人类学中有“礼失求于清野”的说法,即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受文明交流影响较少的边远地区可能有很好的保存。笔者认为,类似的,对于民族文化的灵魂——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在智障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本真。他们较少地受到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影响,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看作民族文化原型的一部分。通过对他们的对比分析更容易看出不同类型文化的特质,发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务实与超越

第2篇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接二连三的结婚,难以通过伦理道德来约束其爱望。妹妹的丈夫也好,朋友之爱也罢,都不会阻拦她的掠夺,以自我为中心的郝思嘉无所禁忌,与被封建礼教驯化下追逐名利的王熙凤有着天壤之别,王熙凤与丈夫贾琏由于是政治经济利益上的联姻,并不算是真爱,因此,她做每一件事都是经过利益的考量与计算的。而郝思嘉对真爱的追求使得她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着艾希礼的脚步,心甘情愿地为其付出,从不考虑自我利益[4]。贾琏与贾瑞狼狈为奸,勾搭尤二姐,引起了王熙凤的愤恨,因此,在贾琏让王熙凤替贾瑞找一些活计的时候,被王熙凤断然拒绝,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反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精神[5]。王熙凤的思想里也存在着一些叛逆,与袭人、宝钗、黛玉不同,她自小就被家里当作男孩子来养,她与男人一样拥有着旺盛的精力与过人的勇气,她通过掌管着整个大家族的事务,她坚强的性格是一切不幸的关键之处。性格决定命运,人们从接受知识教育开始,便知道自己处于社会的某个地位,我国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是“无才便是德”,女人的思想被严重禁锢。而精明强干的凤姐,除却女训之类的书外,没有看过多少书籍,因此,即便凤姐比大多数人都要聪明能干,她丈夫朝三暮四,她也没有离开他,没能说走就走,这体现出其抗拒不了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人遇到生存问题的时候,话语权的强光湮灭,导致女性在追求爱情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与阻碍。某种层面上来说,女性被封建主义压迫着,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早已在不断地挣扎中消失殆尽。于是王熙凤只为自己利益,而郝思嘉经过了那么多变故后依然对爱人抱有幻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6]。这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爱情价值观的差异。

二、郝思嘉与王熙凤体现着东西方金钱价值观差异

一开始郝思嘉这位大小姐不知人间疾苦,后来社会动荡,家境变故,她开始下田地干一些“黑奴”才会做的事情。郝思嘉这么做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园;王熙凤虽说是操持着整个家族的事务,最终目的却是为自己谋福利。郝思嘉的性格很复杂,这来源于她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对爱情充满渴望与憧憬,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私、狠毒的女人,她为了钱,几次与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雇佣逃犯为自己干活,媚兰相对于郝思嘉来说是个善良、温柔的女性,她们两个如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作品中的灵魂人物,也是女人在男人心目中两种美的极致,尽管郝思嘉为了获取必要的金钱,做了很多让人不齿的事情,但终归动机是美好的,她的心中一直充满着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为了心爱的人,在战火连天的亚斯兰特,依然坚守为情敌接生孩子,这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精神即便放在现在也是少有的。王熙凤三言两语掌控整个贾家的管理大权,在封建家长制度的环境下,八面玲珑的贾少奶奶主持着大局。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一直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单调面孔,王熙凤形象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她玩弄权势、草菅人命、趋炎附势,但独独对自己的丈夫与王夫人宠爱的贾宝玉尽心呵护,在她的阴险毒辣之下也隐藏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文学作品中歌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郝思嘉与王熙凤在金钱与权势上都有同样的不择手段与心狠手辣,但在现实人们的评价中却体现出了中西方的金钱价值观差异,美国人认为郝思嘉代表着一类自食其力、顽强拼搏的独立女性。而中国人认为王熙凤是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的狠毒势力女人。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 差异 中西方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①。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使得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因此,对于中、西方人这两个群体,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就显得理所当然。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产生

有人认为中西方价值观主要受环境、历史进程、思维方式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不同的环境下萌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他们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纵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历史悠久,其中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历史直接影响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很大差异。

历史发展不同,导致整个社会环境的不同,因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存在差异。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一)价值观核心差异

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精神。因此,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而人们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同时人们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表里不一。因此,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

(二)价值观目标差异

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因此,西方人的价值目标是重功利,追求个人的幸福,重视道德的功利性,把道德作为实现利益的工具,以获得个人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表现,西方价值观追求的是自由、人权和平等。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行为。因此,中国人往往以道义为重,将个人荣辱得失放在次位,为了保全道义,必须压抑个体的自然欲求、功利欲望。

(三)价值观实现的差异

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不是与自然抗争。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在封闭的大陆文化中,人们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安定团结为前提的。由此可看出中国人倾向于在稳中求发展。

而西方人则强调“人定胜天”,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实现过程当中,往往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独立和竞争的意识。因此,在科学研究及改革创新方面,西方人较中国人取得了更多成就。

四、中西方价值观不同的表现

(一)语言表达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且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中国历史中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得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交际方面,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得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语言上就必然带有很大模糊性和多样性。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二)人际交往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又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主要由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决定,而其的思想观念与其历史和环境有关。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所处环境存在差异、人生经历也不类同,导致思想观念传承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下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自古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往往对个人利益看得较轻;而对西方人而言,由于他们在历史上多次成功封建统治,因此西方人更加看重自由和人权,也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与得失。

注释:

①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中美英语教学,2007(3):71.

参考文献:

[1]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13.

[2]许果,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3]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中美英语教学,2007(3):70-72.

第4篇

关键词:银行简介;语类分析;价值观

企业简介作为介绍公司产品与服务信息的推销文体,在对外宣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不少学者都从翻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英文简介大多是对中文简介的照搬直译,忽略了两种语言间的语篇结构与文化的不同。语类分析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庞继贤、秦秀白等引入国内后,已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学术论文、商务信函等,对银行简介的对比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以语类分析为工具,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语类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两者在语步结构上的差异,同时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语类分析概述

语类的概念源于法语genre一词,意指类型和种类,该术语最早被用于文学和修辞学研究领域。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他的《诗学》(Poetics)分为史诗、戏剧和抒情诗三种语篇语类。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将该词扩展到了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广告、科研论文等各种语篇。近年来,许多语言学学者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国外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的J.R.Martin,专门用途英语(ESP School)的Jhon Swales 和 V.k.Bhatia。Martin把语类定义为:一个通过语域来实现的有步骤的、有一定目标的社会过程。Bhatia对其做了进一步概括,提出语类是一种可辨认的,内部结构特征鲜明,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由定义可知,交际目的是语类的核心,影响着语篇的风格和内容。

语类分析是在语类概念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分析,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重在探讨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目的。目前,语类分析可分为三个主要学派:新修辞学派(the New Rhetoric School )、澳大利亚学派(the Australian School)和专门用途英语学派(the ESP School)。新修辞学派重视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重点分析语类所体现的社会行为和目的。而澳大利亚学派主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专门用途英语学派(ESP School)的Swales 和Bhatia常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出发点,对语篇进行语类结构分析Swales 通过对科学论文导论的分析,得出了包含三个语步的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语篇模式:(1)确立研究范围;(2)指出研究领域的空白;(3)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根据Swales的研究,Bhatia提出在分析语篇时,应从七个方面着手:(1)确认某一情景语境定的体裁文本;(2)查阅已有的文献;(3)推敲文本产生的情景语;(4)选择所要分析的语料;(5)研究规约语境;(6)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7)征询专家的意见。由以上可知,专门用途英语学派则更侧重于分析职业和学术语篇。该文所研究的是推销语篇,目的是发现语类结构的特征,因此将采用Swales 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法,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美银行简介的体裁分析

银行简介作为一种推销文体,不仅要求内容简明扼要,还需意思清晰明了,具有鲜明的语篇特征,因此颇具有研究的实用性。本文将对中美银行各10篇英文简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它们的语类结构特征,探讨产生差异的文化原因。

(一)语料选取

国内的10家银行选自标准普尔公布的2014年《中国五十大银行》 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美国的10家银行选自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美国银行100强》,分别是:Signature银行、夏威夷银行、BankUnited银行、SVB金融集团、第一共和银行、普斯派瑞蒂银行、商业银行、联合社区银行、城市国民银行和北方信托银行。所有英文简介均来自银行的官方网站。

(二)研究结果

根据Swales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模式,笔者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了语步分析,其结构与分布频率如下:

表1 中美银行英文简介中的语步与步骤分布

研究发现在中国银行的简介中:语步一为读者提供银行的整体印象;语步二告知了读者该行的产品和服务类型;语步三描述了银行的资产总额及营业区域,展示了银行所获成就,目的是证明银行的实力、建立银行正面积极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客户与合作者。语步四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最后一个语步是为有意合作者提供信息。美国银行的简介除第四个语步外,其他语步与中国银行大致相同。原因在于中美银行简介有相同的交际目的。但两者的一些语步或步骤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并且美国银行简介中,一些信息会被设成链接或视频等,以供读者有选择的点击查看。这部分差异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解释。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维度

在“银行概况”这一语步中,中美银行简介都介绍了银行的总体概况,如创立时间、银行性质和发展历史等。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简介中几乎都提到了银行所属类型,如“国有银行”或“股份商业银行”,而美国的银行简介中却少有涉及。美国银行简介提到了第四个步骤,即创始人,但中国银行的简介中无一提及。

这一差异除了与两国的经济体制有关,还可以用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中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来解释。根据霍夫斯泰德1980年的调查,中国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而美国更崇尚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社会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强调集体目标,并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来照顾他们,作为交换条件,他们对集体拥有绝对的忠诚。在这种环境下某一银行如有国家或团体的支持,则说明该企业在各方面都具有强劲的实力。国内的银行,虽不都属于国有企业,但都是由国家扶持的或上市公司。因此,在简介的开头说明银行的性质是为了让读者对其产生信赖感。个人主义文化中,没有圈内圈外的区别,更注重个体的目标以及对企业做出的贡献,鼓励追求个人的权利和成就。因此,美国文化认为,企业的成功与所属组织无关,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努力。所以美国银行的简介很少说明企业的性质,反而有时会提及该行的创始人。

2. 权力距离维度

在“银行实力”的语步中,有“实力描述”和“实力展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中,中美银行都用了具体的数据描述了银行的资产、盈利与分支机构的情况,让读者直观认识到了银行的发展状况。第二个步骤中,中美银行通过展示媒体、组织授予的荣誉或排名来证明企业的实力。但与国内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简介中,这一步骤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十篇语料中仅有三篇简介展示了银行所获得的奖项。此外,中美银行简介中荣誉授予者的分布也不尽相同。

表2 中美银行简介中荣誉授予者的分布情况

中国出现频率美国出现频率

机构组织685%133%

媒体457%266%

排名571%133%

由表2可知,中国银行简介偏爱向读者展示机构组织授予的荣誉或排名,而美国银行简介则更注重媒体的评价。这一差异与文化维度中的权力距离有关。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中国的权利距离指数排名为12-14,属于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较强,权利小的群体更强调服从和尊重权利大的群体。因此,当该银行得到国家机构组织的认可并授予奖项或给予排名,不仅银行员工会感到骄傲,连读者也会对其更加信服。与中国不同,美国属于低权力距离国家,人们没有等级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所以美国银行简介更倾向于展示媒体给予的评价来吸引顾客和投资方,而不是国家机构授予的奖项。

3.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为了突出银行的优势,中国银行简介在第四个语步中交代了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美国简介则展示了银行为确保客户、股东或员工的利益所做的努力。此外,通过分析语料可知,中国银行的英文简介都是由段落组成的文本形式,语步结构也较为固定,大部分都是先介绍银行概况,其次是产品或服务介绍,接着介绍银行实力、企业文化,最后少数银行会显示联系信息。美国银行的简介则形式多样、语步灵活,有时会设置信息链接、视频等,没有固定的模板。这些差异可以用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来解释。不确定性规避指人们对于不确定、模糊的因素所感到的威胁并回避的程度。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制定各种规则或制度来减少不确定的因素。相反,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变化和新事物的出现,愿意面对风险和挑战。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调查,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高,而美国是不确定性较低的国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制定指导思想或目标,并在撰写银行简介时遵循以往的写作模式,以此避免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美国企业追求个性化,所以在撰写银行简介时就体现出了多样性。

三、结语

通过对10篇中美银行英文简介的语类对比分析,发现了两者在语步结构上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文简介是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撰写国内银行简介时,避免照搬直译中文简介,提倡把文化背景考虑在内,这样写出的银行简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客户,达到宣传效果。(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Longman, 1993.

[2] Bruce, I. Results sections in soc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s:A genre analysi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 (2):105C124.

[3]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80.

[4] Holmes R.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7, 16(4):321-337.

[5] Martin, J. 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JohnBejamins, 1992.

第5篇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校园亚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复杂多变,精彩纷呈。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它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面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时它也具有自己本身独立的完整的形态,它可以是大学生校园和小部分社会生活的缩影,也可以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的独有理解。它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辐射,又不完全遵循于主流文化,但是也不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成对抗,但它却有可能影响主流文化,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本文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调查地点选在了江苏大学,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84份。回收率94.7%,基本符合研究的要求。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部分的文献资料,从现状及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一)涂鸦文化

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人在校园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涂鸦,主要集中在教室的课桌、墙壁,厕所墙壁、地面和课本上。经过分析调查,可以将涂鸦内容分为以下几类:随感而发、教师点评、人生顿悟、新闻热评、爱情寻觅交友、作弊内容。“涂鸦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洁,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

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您有没有在校园中进行过涂鸦这一问题,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承认自己也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这说明大学校园的涂鸦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设置的对于涂鸦原因的问题,选打发时间和看见别人也这样做的占了大多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也承认自己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部分学生进行涂鸦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看到曾有人已写过,所以觉得就跟着写,认为再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个是觉得上课很无聊,或者感觉压抑,通过这个方式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发时间。

而同学们随意留下的这些涂鸦给其他同学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一是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二是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 “涂鸦文化”届届相传,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三是“涂鸦文化” 的制作占用了大量的上课时间,大大影响了听课效果。四是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二)群体文化

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调查问卷中问到当你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找同学倾诉时,有32%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去找,有45.7%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有17.2%的人选择了会,仅仅只有5.1%的人选择了不会,由此说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之中与群体的联系并不紧密,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相对封闭性,然而这种封闭究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方式还是一种被动的人际疏离带来的无奈,抑或是信任的缺失,还有待于更深入地分析。但是,无论如何,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大学生群体个体化趋势比较明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强化,然而同时伴随着的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信任危机也在逐步加深,大学校园之中也存在着此类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每个人的个性都有所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欣赏独特性,用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做到基本的宽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不愿意与群体进行交流,但又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内心的逐渐扭曲,直至最后的犯罪。同时,大学校园也没有做到积极发现和引导这些同学加强与他人的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是学校没有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群体文化,更多的体现的是大学校园的生活和日常交往,现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与观念并不是那么的深刻,当群体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如果自身的利益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必然选择的是群体利益。很多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文化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他们的群体观念已经逐渐淡漠,有时候群体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大学生群体自觉将责任与前途等同起来,将义务与道德私有化。从一种潜意识里的责任承担到一种潜意识里的理性选择,此时的群体已经被他们所忽略,他们选择了对于自己最有利的一方面。

(三)信息文化

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文化参差不齐,良莠共存。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藏,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接触信息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个途径:短信、影视、网络。在调查中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我们还发现当上网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时,同学们大部分不管真伪会进行转发或者发表言论,全然不顾消息的真假。有些同学虽然没有对消息进行转发,但是私底下会与同学分享或交流,却也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了虚假信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进行一系列操作之前分析和查询消息的真假。然而,对于这些的真伪我们不可能逐一辨别,我们能做只是尽量做好自己,不去传播这些信息,只是浏览就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播只是一部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导致的网络上的信息稂莠不齐也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就算我们不去传播,网络媒体也会传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师生应共同面对来自网络的低俗文化的挑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网络文化和信息的检查。

(四)流行语文化

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 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流行语现象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更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些流行语,而知道这些流行语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网络知道和了解一些流行语的比例占到了93.7%,这一比例相比2008年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有了一个明显的较大幅度的增长。7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流行语,27%的学生会使用流行语但并不经常使用,在使用流行语的学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流行语的使用和风行抱有积极正面的看法。校园流行语文化形成的原因我们在这里可以稍做一些探究,根据调查研究我分析出这样一些原因,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冲突不断,文化之间相互碰撞,思想相互渗透,这些都为流行语文化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再次,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亚文化的健康发展,相对容易导致不良校园亚文化的滋生。最后,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极力追求自我,张扬个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盛行一方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新风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流行语兼收并蓄的同时却缺乏鉴别能力,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盛行的现象,我们认为应当理性地看待,既不能武断压制,又不能放任不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校园流行语当作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在不超出控制的范围内要尊重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尽量避免低级和粗俗。

三、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大学亚文化本质上是与校园文化的偏离,这种偏离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受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正面来讲,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冲突,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总是从自身的亚文化背景出发对主文化进行体认和领悟,因而极易产生错误的解读进而妨碍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同时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真伪及良莠,自觉和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改变。所以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一)导致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文化冲突与矛盾会使他们思想易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最后导致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反对,对西方的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而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

(二)易造成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亚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流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而大学生文化意识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依附,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冲动性,并通过反叛来寄托对未来的强烈期望,因此大学生的反叛行为总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背叛,于是,亚文化群体就成为大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寻求支持和认同的避难所。

四、建议

面对校园亚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充分认识到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规范和引导校园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期待学校有所作为的和认为大学生自身应有所提高的占据80%,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努力弘扬主流文化

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通过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来实现对校园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发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既能引导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形态逐渐向主流文化转化,也能使不良亚文化或亚文化的消极方面得到引导或消除。

(二)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正向引导,努力创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谐的外部环境

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校园亚文化,对其一味的压制或漠视,而应该积极的加以应对和引导,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一方面,对于那些适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同时又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亚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亚文化主流方向的引导,将校园主流文化贯穿到亚文化中去,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内容。如对网络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或者建立班级QQ群、开通个人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与主流文化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对网络亚文化的转化。总之,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校园亚文化的存在,使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创造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必然影响校园亚文化的建设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还可以开展一些爱国主题的时事政治活动、各类鉴赏活动等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文化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设立自我教育管理的一些组织,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或沙龙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社会各方面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

在市场经济社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许多的大众传媒抛弃了社会责任,大量传播不良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成为一些大学生创造校园不良亚文化的来源。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给高校乃至全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比如将加强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和社会大众对其监管作用相结合,及时发现并清理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殿朕.大学生“亚文化”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4).

[2] 华洁芸.大学校园亚文化剖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 19(3).

[3] 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4] 马秀春.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2).

[5] 张志连.校园流行语与文化[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6] 袁文伟.大学亚文化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14).

第6篇

[关键词]简历;价值观;必要成分;可选成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5

[本刊网址]http://

引 言

在当下语境之中,求职者想要在跨国企业获取工作,简历作为求职者的敲门砖,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英简历差异时将侧重点放在了翻译层面,仅部分学者对简历内容的差异做了简易的总结,本文运用Hasan的语类结构浅势理论作为分析方法,将中英两种简历内容的成分进行对比,并且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对差异进行解释,找出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概述

哈桑(Hasan)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她认为某一特定语类在原则上都有自己生成语篇的固定潜势,也就是说每个语类都有结构浅势,有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必选成分决定类型,可选成分决定语篇的多样性。需要说明的是,语类结构在本文中是语篇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形式结构,语类结构潜势是在同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潜势。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应是从这个语类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哈桑认为语篇的独特性是由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决定的,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谈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情景语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决定语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情景语境三个变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决定了一个语类的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即一个“语类”。语类结构潜势是一个语类中所有语篇产生的源泉和系统,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决定语类。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语篇属于同一个语类。可选成分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变异现象。根据上面对哈桑的GSP理论的总结,可知语境配置可预测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因而可预测语类结构潜势。

二、中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

在分析中英文简历语类之前,首先要确定语料搜集的范围和简历的情境构成。其次分别找出中、英文两种简历中出现的成分,通过成分出现的概率,可判断出哪些成分为必要成分,哪些成分为可选成分。

(一)语料搜集

简历(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它是有针对性、规范化、逻辑化的书面表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的50份以中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中文简历和50份以英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英文简历。简历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包括银行、教育、法律、政府、媒体等,在简历搜集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分国界,凡相对正式的部门例如政府、学校、医院等均不接受个人设计的简历,而是要求统一填写规定的应聘简历,因此在搜集的中英共100份简历当中,也可划分为50份个人简历和50份应聘简历。

(二)简历的情景构成

语场:求职者向招聘者介绍自身情况。

语旨:参与者角色:求职者与招聘人员;社会地位:阶级性。

语式:渠道:书面符号,媒介:书面媒介。

简历的目的:通过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供个人信息的简要介绍来获取相应职位的面试机会,并且最终获得工作机会。

(三)中英文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通过对中英文两种简历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确认,文章总结出中英文两种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1.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和确认

一般来说,中文简历包括下列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根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归纳为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

1.求职者姓名:姓名、曾用名。2.个人自然属性:性别、出生年月、身高等。3.个人社会属: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4.联系方式: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5.教育或培训经历:学历、所学专业、培训经历等。6.工作经历:工作经历、担任职务、职位等。7.求职意象: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8.个人概述:自我简介、自我评价。9.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特长。10.执照或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1 1.奖惩情况:奖惩情况。12.发展方向:发展方向、事业规划。13.家庭背景: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等。14.分割符号:表格分隔、强调符号等。

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1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个人自然属性、个人社会属性、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这7项成分在50份中文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7项成分为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概率的百分比,可依次将其他出现的成分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个人概述>奖惩情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座右铭。

2.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

1.求职者全名:姓名、曾用名。2.联络方式:手机号码、长期地址、邮箱等。3.执照或技能:驾驶证、语言水平、计算机水平等。4.教育或培训经历:学校名称、专业、实习经历等。5.社会工作经历:实习经历、职位、人事部门电话、监管人姓名电话等。6.美国合法工作许可:合法年龄确认、社会安全号码等。7.职业见证人:电话、邮箱、关系等8.求职意向: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9.奖惩情况:奖励情况。10.参加活动或加入团体:组织会员、联盟成员。11.服兵役情况:服兵役。12.个人概述:个人资质概述。13.分隔符:分隔符,重点符号等。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英文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2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社会工作经历、分割符这5项成分在50份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5项成分为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频率的百分比,可选成分依次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合法工作许可>职业见证人>个人资质概述>服兵役情况>组织成员>奖惩情况。

三、中英文简历语类结构总结

以上研究表明,中英文两种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都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

两者必要成分的共性总结。两者的必要成分都包含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5项成分。通过简历的情景构成分析,编写简历的目的是求职者为了向招聘单位简要的介绍个人信息,首先求职者姓名作为个人的称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教育和培训经历是招聘单位衡量应聘者资质的最客观、最直接的方法,工作经历作为招聘负责人重视的内容,在简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体现了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再次,当求职者符合招聘要求时,招聘负责人则会对求职者进行告知,以此体现联系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分隔符和强调成分的必要性,由于简历是对个人情况的高度概括,求职者为使招聘者迅速而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需要强化每一个小标题,因此借助分隔或强调符号来实现。

两者必要成分存在的差异性总结。中文简历包含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英文简历并不包含这两项成分,差异存在的原因在下文进行解释。

两者可选成分的共性总结。可选成分是否在中英文简历中出现是根据求职者的实际经历来确定的。经历包括求职者是否拥有某种技能,是否获得过执照、奖励,是否参加过活动或社团,是否服过兵役。除此之外,可选成分的出现还受求职者的个人意图及求职意向的影响。例如兴趣爱好、座右铭这一类体现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态度的成分;以及个人概述、资格总结这一类体现求职者对自身优势评价总结的成分。如果以上成分有助于求职者获取所谋求的职位,增加应聘机会,那么这类可选成分就会出现。

两者可选成分的差异性总结。由于不同的招聘单位对简历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导致了可选成分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这一成分出现概率为48%;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成分出现概率为38%。这部分存在的差异,在下文价值观取向的角度进行解释。

四、中英简历的价值取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归纳总结,针对中英文两种简历存在的差异,文章通过价值取向的三个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在7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个人主义指数排名为56-61,表明中国大陆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而美国排名为第1位,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对自身和小家庭保护意识较强;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十分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对自身的利益保护相对较弱。个人主义文化强调所有的个人都具有相同和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推崇自我独立、相互尊重和个人隐私,并且强调对隐私的合理合法化;而集体主义文化的隐私意识却相对淡薄,保护个人隐私的要求也并不强烈。因此在中英文简历语篇必要成分对比中得出,中国求职者将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与个人工作能力并无直接关系的两项视为求职简历中的必要成分。而在英文简历中这两项内容在50份英文简历中均未出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的利益,家庭作为一个小的集体,他的集体成员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强调集体认同、内部团结、情感依赖和资源共享。因此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了解求职者的家庭成员可判断求职者的社会地位。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一项出现的概率为48%,其内容包含直系亲属的姓名、关系、工作单位以及职务地位。招聘单位通过此项内容对求职者进行进一步了解。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形成的家庭观强调独立、自由、平等,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以个体为中心,每个个体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与家庭相对独立,在美国受到强烈个人主义价值驱使,求职者更为独立,极少将个人家庭成员与自身发展建立联系,因此家庭背景对于个人求职并没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英文简历中也并没有出现家庭背景这一可选项。

(二)高低情境文化视角下的分析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受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分析构架。1976年,爱德华霍尔总结了高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外显性的口语讯息;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境性线索;高度强调和谐;注重建立社会信任;并具有模棱两可的语言与偏好沉默的倾向。低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沟通的情境脉络;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外显性的口语表达。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一项出现概率为38%,求职者列出了除亲属以外的前雇主、导师或同事等人的联系方式,并且在表格内说明可以直接联系以上人员证实个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通过这样外显性、直白的信息传递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属于低情景文化的主要特点。而在中文简历中并没有出现此项内容,招聘人更偏向通过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景性线索来判断求职者,这体现了高情境文化维护和谐、注重倍任、保护面子的一个方面。低情境文化的优点是以理性来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而高情景文化的优点则有利于建立雇主与雇员的信任和管理过程中的融洽。

(三)权力距离视角下的分析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另一文化纬度,它是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按指数来表示,中国大陆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在74个国家排12-14位,属于权力指数较高的位置。而美国权力指数位40,排行较低,属于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在分析简历时作者发现,凡是涉及到有关职称、头衔时中英文简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文简历中,求职者都将职位的头衔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处长、校广播台台长等按照时间顺序直接罗列出来,以强调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并且拉开了较大的权力距离,建立了气场,这正是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的特色:即权利所有者应该最大程度地表现权力。在潜意识中,掌权者无需将工作内容一一汇报说明。而在英文简历中,美国求职者所编写的简历除了填写出任职位的头衔之外,全部都详细写明了自己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美国社会室内设计师( ASID)学生分会主席,工作内容包含配合(co -manage)学生成员项目筹资,指导项目负责人,协调(co-coor-dinate)具有50个成员的每月例会和其他项目,为下一年度的活动设定计划。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掌权者是尽量将等级差别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在他们的意识中设立等级只是为了便利而建立不同的职位角色而已,他们的权力是时刻接受善意判断的制约,因此美国求职者在编写简历中涉及到头衔时都将其权力所牵涉到的工作一一列出,以取得他人得信任。

结语

通过在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视角下对中英两种简历的语类分析,尤其是对其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及其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缘起进行分析,发现东西方的价值观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目前东方传统的一些价值观正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也将无法避免受到影响,今后求职者如何能够编写一份更好的个人简历,招聘单位如何能够更有效的通过简历了解求职者,通过从价值观取向的角度分析希望可以得到一份答案。

参考文献:

[1]蔡芳.中西方隐私观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2):22-23.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贾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4]江玲玲.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看中西方家庭人际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0(4):258.

[5]Guowei Ren.An Overall Review of Linguistic Research on Genre[D].Qingdao: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第7篇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项组成,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教育环境变换,茶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宝贵性质的教育资源。当前,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用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对其开展有效的德育功能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茶文化进行一定了解,还能够对德育知识进行更深层的领悟,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文化教育,实现更好的品格树立。依托当前茶文化呈现的意义,高职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这是一项具有现实必要性的工作。为此,本文针对茶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分析,研究其在高职实现德育教育过程时所具有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渗透;茶文化

茶文化是一项经典文化,也是国内民族生活所凝结的一项结晶。它不仅能够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能够将宽广的地域性和历史发展性实现有效的结合,让文化在此进行有效的传播和传承。为此,当对茶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其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茶文化学习和理解时,对其所呈现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引申功能实现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实现更为健康的成长,将整体的教育水平实现一定层面的推动。可以说,茶文化在当前高校进行德育工作时,呈现一定的渗透作用和引导意义,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强的精神意义。

1茶文化科学分析

当前茶文化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广义的茶文化,第二部分是狭义的茶文化。古人对茶文化进行明确的定义,就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和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和茶相关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生活中体现的财富这二者的总和。这是当前在进行茶文化研究时,学者认为的广义含义。狭义茶文化主要是指和饮茶具有关联性的文化。中国在历史传承中,就将茶文化不同阶段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说茶文化在整个民族发展中,从始至终都体现这一项重要的作用。在原始初期,茶文化所呈现的内涵是以物质载体来进行文化意义的展示。茶具,茶艺以及对人们进行茶艺展示等,这些都是一种茶文化的表现[1]。可以说在精神上,讲茶文化就是不断对人们所呈现的道德和品质进行传播和颂扬。随着时代优质发展,茶文化基于当前发展制度的差异出现一定创新,也是茶文化在和物质载体实现意识形态体现时的一种创新表现。所以,当前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是由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的构成,主要是茶制度,茶精神以及茶载体。

2高职开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所具有的作用

2.1引导学生树立高尚价值观

茶文化不仅仅是对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还包含更多的礼仪意识。同时在茶文化发展中,还渗透着更多的道德有着较强的精神引申作用。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礼仪和品质进行一定的梳理。这样能够在科学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价值观,有着一定存在意义。所以说高职开展德育教育时,茶文化具有引导学生树立高尚价值观的作用。茶本身是具有很强的道德品质,人们加在茶本身所需要得到思想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并对一些周边国家所呈现的茶文化进行补充。茶圣陆羽在他著作中,就论述了他对茶文化道德看法,也就是对茶德看法[2]。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饮茶不仅是一项修养的体现,也是一项呈现道德意识的表现,只有拥有茶修养的人,才能够对我国传统精神和文化所呈现的道德精神进行一定的继承和有效弘扬。从这一点可以看,茶文化所具有的茶德思想,为当前国内进行文化教育和品质修养时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品质进行一定的展示和传播。对茶文化凝集的思想进行丰富探索,能够让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实现深厚的展示。这也在一定层面上鼓励高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将茶德思想进行有效引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实现茶文化学习中,对国内优秀文化进行更好的分析和了解。高职学校的学生在这一时间正在对自身的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通过茶德能够让他们对意识观念形成科学的看法,以便让他们实现更好的观念培养。当前高职学生在进行学习和实习中,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影响而出现焦虑或是恐惧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茶德思想能够让这些负面思想得到一定的解决。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能够对自身内涵进行有效提升,对内在自己进行审视,改变自己对原来事物的认识态度,以此让自己的心态实现更好的发展。

2.2提升学生对奉献意识的理解

茶文化中体现出一种茶人,通常来说茶人是依靠茶为生的人。随着时代对茶文化的高度传播,很多和茶叶有关的人物也被称为茶人。茶德不单单是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在某些层面对茶人所具有的精神和道德展示。当前茶人精神所具有的含义主要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用茶代人。对那些没有私心,无私奉献的人进行高度赞扬。茶树能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生长,恶劣土地所具有的土壤条件十分差,但是茶树依然可以对土壤汲取一些养分,进而实现生根发芽。哪怕气温再高或是气温再低,茶树都能够在其所生长的环境中进行生根,然后实现更好地成长。同时,茶叶也延续茶树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将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艺术奉献给人们,让人们能够享受自然所具有的神奇作用。第二个方面是,用茶对自己的志向进行表达。这里主要是对世间所具有的财富进行摒弃的意境。现在对茶人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希望利用茶树以及茶叶所呈现的品质,来映衬自己的道德思想,表现出自己对人们所追逐财富抱有不同的志向。他们更加重视自身奉献,而轻视财富所带来的利益。通过这两个方面研究可以知道,茶人精神不仅仅是乐于奉献和摒弃财富的展示,同时还具有克服生存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对茶人所具有的精神进行发扬,不仅能够指引当前高职学生不贪恋世间的财富,远离一些负面生活的影响。同时还能够让他们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努力,为人类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因为当代高职学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实现更伟大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将这些精神贯彻到德育教育中,才能够让高职学生实现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精神的继承,让他们能够领悟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动力。

3茶文化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呈现必要性分析

茶文化不是最近几年流行的,而是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承而留下来的。所以说,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发展性。茶文化在一定层面也对民族气节进行真实体现,是一个具有较为广阔的教育资源。在某些层面讲,它和当前高职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具有相符合性的。高职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发展,以更高的姿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领悟,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成正确性质的观念,具有高尚节操和道德修养。当前经济呈现全面成熟发展,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多元文化和观念的冲突。学生们在这一环境中心智日渐成熟,在对价值观念进行树立时,就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如果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体验,只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区,为整体民族传承起到一定的制约性。为此,需要利用茶文化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以此实现更好的人才教育。

4提升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策略分析

4.1创新茶文化的教学方式

茶文化是范围广阔的文化宝藏,如果在课程中,以传统方法对茶文化进行一定的传达,这样不但不能够让茶文化所具有的思想进行全面展示。同时,也会让课堂出现呆板现象,让学生产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呈现一定的抵触性。为此,高职需要在对茶文化进行学习时,要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茶文化传播。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领悟的方式,对茶文化呈现的内涵进行了解和学习。

4.2吸取茶文化精髓

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历史发展性,为此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茶文化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吸取茶文化的精髓。要筛选茶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其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价值体系实现不断完善。此外,茶文化还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呈现促进作用[3]。高职学校在对茶文化进行讲解时,需要对其精髓进行筛选,保证茶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具有很强的关键作用。这里需要注意,利用茶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阶段性发展的工作,不能是一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进行茶文化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按照一定步骤开展,让茶文化实现更好的教育功能。

4.3借助网络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实效性

当前网络媒介是学生进行信息了解的一项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借助网络媒介提升茶文化所具有的时效性。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茶文化学习形成关注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体会到茶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当前高职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QQ平台或是朋友圈的方式,对茶文化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传播,能够让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掌握和学习,提升整体茶文化在高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时呈现的作用。

5结论

茶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工作,是开展德育教育一项宝贵资源。当前,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用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对其开展有效的德育功能的引导。这样能够提升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的高尚意境和发展能力,让学生实现更好的德育发展,促进整体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茶文化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对教学方式开展创新,要吸取茶文化所具有的精髓。此外,要借助网络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实效性,实现更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和引申。

参考文献

[1]张殿尉,刘佳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福建茶叶,2016(6):205-206.

[2]汤健,毛越华.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5-107.

第8篇

关键词:熟语;茶;心态文化

1 导语

熟语“是伴随着语言史发展的脚步和语用跳动的脉搏由使用该语言的整个社会力量对语言财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汉民族语言的精华”。①在无以尽数的语海中,关于“茶”的熟语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套茶文化熟语。在讨论茶文化之前,首先我们得弄清什么是文化。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从文化的内部结构来看,包括下列几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四个层次。鉴于前者更多涉及的是经济、自然、民俗等方面,和语言类关系不是很密切,本文着重对心态文化做重点研究,以下是具体分析:

所谓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方面是指是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这是茶文化的核心。如人们在品茶中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把饮茶与待人接物相联系起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及对方面的影响等等。

2 茶文化体现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重德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关于此方面的熟语有“一女不吃两家茶”、“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是对“妇德”的说明,虽然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思想,但是对爱情的忠贞是中国传统的道德。

2.2 尚和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此方面的熟语有“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2.3 倡廉俭

廉俭之德的核心在于以茶示廉、以茶示俭的基本原则。关于这方面的熟语有 “粮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 “勤快人讲实干,懒惰人讲茶饭”等等。当代茶圣吴觉农则示“茶性无邪”的理念,林语堂更是谨持“茶象征尘世的纯洁”之观念。茶为自然界之灵物,茶性至清,以至清至灵的茶性对应于人性,无疑要倡导一种廉俭的人生之道。在我们当代中国要以茶养德,修廉俭之德。这是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哲理。

3 对中国的影响

随之最初的药用和饮食意义淡化,茶有了其他用意,并逐渐与宗教联系密切起来,茶与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等联系起来更加丰富了中华茶文化。儒家以茶交友,以茶雅兴,以茶养廉,以茶提倡友谊与和谐。道家饮茶为契合自然。佛家饮茶为明心见性。以下分别分析。

3.1 茶与儒家的契合——贵和尚中

儒家思想核心是“贵和尚中”。“和”就是和谐,不冲突,中庸之道。儒家讲求的“和”可用于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万物调和、万事和平,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是理性的节制,是一种气度、一种胸襟。这恰是茶的本性,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即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以茶会友”、“以茶养廉”、“以茶可雅志”即主张沟通思想,创造和睦气氛,同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看世界,认识世界,从而追求精神上的和谐。这也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3.2 茶与道教的融合——天人合一

道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记载。道教有“以茶飨客”的风尚,道家强调“无为”、“避世”思想,将空灵自然观点贯穿于茶文化之中,注重茶的养生之法,使茶艺达到切合自然的境界。同时,道教重感通之情。吸取宇宙天地之精气的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的人有性情相通之处,即茶的清与淡雅之性,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品性相似。正是如此,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得到高度的统一。

3.3 茶与佛教的交融——茶禅一味

茶与禅渊源深长,可用“茶禅一味”来概括。②这句熟语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茶禅一味”中“一味”指茶与禅二者融为一体,两者不可分离。意指禅味与茶味同是一种兴味,品茶成为参茶的前奏,参茶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融。

茶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具体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外在方面:因禅宗讲究坐禅和禅定,在佛家看来,茶的自然属性可帮助僧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振作精神,完成坐禅。二、内在方面:二者均重在主体感受,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参禅要澄心静滤的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因而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很适合佛教徒守戒坐禅的需要。所以“茶助禅,禅助茶”。

4 饮茶透露出的哲学

中国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人生哲学紧密关联。我们之所以可从茶文化中发掘出对应于人生哲学的有益理念,是因为茶性与人性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是茶性中清醇静雅的一面,可让人不断地体味而受到无穷的启示。这些以茶喻理的茶文化熟语有着重要表义功能。现举例如下:

1.喻人情

人走茶不凉

客来茶相待,情谊融其间

2.喻事理

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3.喻养生之道

宁吃粗茶饭,不尝无价药

吃生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钯

5 结语

以上是对关于茶的熟语的文化内涵的浅析,我们在品茶中更应注重讲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史上,茶为文化这一范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地位也是如磐石一般不可动摇。茶文化与茶文化的熟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相互促进。中华茶文化为茶文化的熟语的形成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反,茶文化的熟语也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弘扬中华茶文化。

注 释:

①姚锡远.熟语文化论[J].河北大学学报,1994

②林志.中国茶道[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龚永新 蔡世文. 三峡茶谚及其特征[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2]李树新.人走茶不凉——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七)[J].汉字文化,2007(04)

第9篇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第10篇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第12篇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和谐;云南;博物馆;价值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2]王平盛,刘本英,成浩等.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3-536.

第13篇

“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乎,对农耕文化进行再次包装的传统茶文化成了茶叶品牌的“皇帝新装”,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殊不知,这种极端的炒作不仅仅不利于茶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是有害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沉重的传统茶文化枷锁导致“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一零后及至五十年后呢,中国的茶叶将成为供人研究的活化石……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的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企业家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只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

市场环境变了,七万家茶企在苦苦思索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从“边缘”走向“主流”而一筹莫展。而笔者认为,七万家中国茶企分阶段实现突围的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在中国传统茶文化里保留闪光的内容,在茶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贴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实现 “优质优价”, 把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消费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再更上一层楼之后,以一种强势手段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先行,商业紧随其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中国茶文化就能输出价值观了,能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时,中国茶叶品牌自然就会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所以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可以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就要回到“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能否赋予茶文化价值观一些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标准”上来。而价值观的背后就是一种信念与坚持。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但是这种繁荣是靠补贴形成的,而我们的补贴能持续多久?另外,孔子学院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是推广汉语,还是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如何接轨?孔子学院兴旺了,我们的生意是否也跟着兴旺了?如何把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就像韩国的影视剧一样,文化先行,商业殿后,先卖思想,再卖产品。他们的影视剧不是孤立的艺术刨作,而是与商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茶业的雄起,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完全向传统茶文化要答案的时候!

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其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著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彼的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的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较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人家调饮,我们清饮,是现实;中国茶的“慢”与立顿茶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我们并不“崇洋媚外”,中国茶立足中国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

构建茶叶体验营销策略的六个纬度

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加速推进,茶叶的有形产品部分正在走向无差异时代;而茶叶又是比较复杂的商品,服务“弹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叶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深入研究、实施体验营销策略,这个趋势终将成为未来几年茶叶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同的茶品所具有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差异性传播在茶产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的营销模式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因此,今天的茶叶营销更加注重针对消费者愉悦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营销策略至少需要中国茶企从新奇感、安全感、识别感、交互感、舒适感和成就感这六个纬度上努力。

新奇感——要以创新的品牌名称或产品形态激发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对于食品,中国人历来喜欢尝鲜,不断追求味蕾的满足。在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再熟悉不过。如果市场上能出现一种品牌名称与传统茶叶完全不同的产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个茶叶品牌名称就能产生正面联想,把该品牌归属到新产品的行列,而且该茶叶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态都有别于传统茶,那么这个品牌的茶叶自然有消费者愿意尝试。

安全感——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能够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食用安全有保障是前提。立顿产品的成功传播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其实,立顿无非是全世界标准化口味配方加上现代化生产设施生产出来的卫生、便利产品。但正是这种严格标准化的生产,让消费者有了安全感,也奠定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识别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智。有了新品类特征的产品名称和独特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产品形态,随之要做的是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包装,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硬件体系。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品牌元素的应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来创意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交互感——以顾问式沟通风格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茶叶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可以是解渴的饮料原料,也可以是保健养生的茶品。这就要求茶叶客服人员必须有行业背景、产品知识和用户知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向客户提供建议,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朋友。同时,要使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学到东西,知道今后该如何选择茶叶和服务,并且在必要时帮助他人进行选择。

舒适感——以贴切的现场服务轻松化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据茶叶销售终端数据反馈,95%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是先尝后买:新茶客对一种茶叶的品饮次数在3次以上、老茶客则至少要品饮6次以上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新茶品的口感。针对这种情况,茶叶终端销售人员一定要慢慢引导消费者,强调口感之外的产品利益,比如养生功效,以此来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口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当消费者要离开店铺时,还可以适当赠送消费者一些尝试装茶叶,让消费者在家品尝,也许他在家多喝几次就能接受新茶叶的口感,下次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茶叶。

成就感——以显著的标签效应强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近两年,中国茶叶界诞生了一批“贵族”,出现了每0.5公斤售价万元以上的茶叶品牌。一种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只有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价值高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从成功的茶叶品牌传播看,这些茶叶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品质高,而是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服务或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第14篇

关键词:茶文化;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创新

茶文化的神韵和哲思,对人们的品格塑造和为人处世发挥积极积极影响和熏陶。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中需能借鉴茶文化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模式进行合理优化。教师需知晓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多样化、趣味化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依托茶文化,构建充满关爱和人文思想的体育课堂,使学生对体育学科和教师建立强烈的认同感。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辩证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最正确的创新改革方向,并生成可迎合学生认知的新型教学模式。

1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的体现

1.1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道”

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在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早已被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教育视角出发,中学体育教学行动的践行需体现茶学生思想之“道”,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需讲究方式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平和自然的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和获得知识。

1.2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和”

茶学思想中的“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以诚相待;不同观点碰撞时秉承的“和而不同”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茶文化中主张的“和”思想,对学生进行科学差异化对待。教师在输出自身既定俗成的观点和主张时,需对学生反馈的不同观点和立场给予充分尊重。即便双方出现争议和较大的不认同,教师也应进行和善的引导和解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思想和情感有效交流的过程,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约束。教师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茶文化的“和”思想,科学和人性化的实施和优化教学活动。

1.3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礼”

茶文化中蕴藏丰富的茶礼和饮茶方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普及性。茶道之“礼”,体现于待客之道,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需有礼节、知礼重礼。从茶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教师需对茶文化中的茶学之“礼”形成新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建立新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应具备一定的礼节,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和关爱,言传身教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现状

2.1体育教育教学人文精神展现不显著

中学生处于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体育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和表面,不易于在学生个体的思想深处产生激励和催化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成果上看,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系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有效的解决中考问题。中学体育局教学仍停留在应试层面,尚未明显的展现出体育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性化。人文精神渗透不显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的学习体育技能。

2.2体育教师过于专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健康中国背景下,各校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相较以往,校方领导和教师更注重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在具体推进工作和实施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品质和价值塑造。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军,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坚毅品格,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刻板化的传授知识,不能保证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转化。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实际科学的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2.3教师与学生思想和情感沟通不畅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媒介和桥梁,需与学生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因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无法产生浓厚兴趣,更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的情感波动、思想变化,教师缺乏了解和正确理解,导致双方无法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不仅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还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3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

3.1中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需彰显人性关爱

体育竞技中主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教师应将这一思想延伸至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茶文化视域下,体育教师需对当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客观反思,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理性诊断。在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需精准定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需正确和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茶学生思想的“礼”和“道”。教师需认识到强制性的约束和管制会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愉悦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茶文化在体育训练中开展礼法教育,有效的强化自身与学生的仪式感。茶道之“礼”,映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必须引导学生懂得礼仪、礼让、关爱的深层次意义。在此愿景下,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者注重在体育育人的全过程中彰显人心关怀。利用充满礼让的教学行动组织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使他们对尊师重道、与人为善建立正确的认识。中学体育教育,既要做到强身健体,还需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令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和有修养的人。

3.2体育教师需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与价值教育衔接

传统教学思想下,体育教师主要围绕教材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成绩考核结果为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虽可系统化的传授知识和技术,但无法保证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锻炼需保持一贯性和长期性,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体魄和锻炼意志。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形成新思考。依托体育学科,既要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整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需做好体育专业课程与价值教育的衔接,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中学体育教师需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技能,懂得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内容。借助体育器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形成坚毅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利用武术文化、茶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升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学生心理、身体、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目标和方向,对既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和体育运动技巧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他们做好知识迁移,还需加强价值引领。将体育教育与价值教育进行科学融合,培育出体魄强健、品质高洁、道德高尚的学生。

3.3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从茶文化中蕴藏的“静”、“和”、“清”思想获得启发,懂得利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需动态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负荷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设计安全和有趣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化特点,善于利用体育游戏和舞蹈元素对体育教学赋值,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与受教者的连接媒介,自身必须具备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以此才能有效的传输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技巧。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不应局限在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和场景优化,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建一个愉悦和生动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应体现茶学思想中的“和”与“道”,依托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讲解育人之道,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只有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欣赏,才能搭建起顺畅的教学信息传输的通道,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入脑入心。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必须凸显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应在茶学思想的启发下,主动的弱化刻板和严肃的教学行为。可利用茶事活动、采茶活动等,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在团体合作体育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道德品质。总而言之,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教育工作者需对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主动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茶文化视域下,教师既要科学丰富体育教学模式,还需合理融入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全方位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志义.初中体育社团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J].科技资讯,2020(35):110-112.

[2]刘应斌.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智力,2020(35):23-24.

[3]张巧玲.中学体育教学促进学校安全[J].考试周刊,2020(99):117-118.

第15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英语;应用与启示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随着中西方国家贸易的增多,慢慢也得到了西方人群的喜爱,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当然发展到现代,也与我国的茶文化有了一些差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中西方茶的文化差异为突破点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西方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同时,深化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浩瀚无边的,提起茶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在大草原的传统茶。游牧民族居住的广阔的长城草原,为前工业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放牧和狩猎的机会,牛奶是主食。虽然肉和牛奶热量充足,但缺乏维生素也给草原骑手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此时,就需要茶来提供身体必须的维生素。

1.1茶中的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茶树的品种很多,而种植茶树的地区也很多,所以,我国地区与地区间的茶文化也存在差异,这些茶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譬如:云南的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等等。茶和茶之间是相似的,而又有不同点,它们各有各的优点。中国的茶道是浩瀚无边的,如泡茶、品茶都有字的学问,而且不尽相同。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学问很多。茶叶不同,口味就会不同,当然,效果也就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口味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来选择茶叶和水质。相同的茶叶,不同比例的水或不同的水质冲出来的味道也不同,浓淡不同。茶叶内的各种保健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各种营养随之被饮茶者吸收。除此之外,茶艺中还讲究茶具,茶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它同样在茶文化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是完美的茶具就越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在无形中陶冶了饮茶人的情操,同时也衬托了茶叶的品质。品茶,是一门艺术,给人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

1.2茶文化中的哲学思考

茶文化同样塑造着人生价值观,它能陪伴我们一生,并给我们带来悠久文化所沉淀的正确的价值观。研究茶文化、品味茶文化,其实就是在品味人生,品味人生的价值,以哲学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例如:应该怎样为人处世,怎么样正确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茶文化,可以看出各自的缺点,理清思路,注重品德。笔者认为,人生价值观就是茶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由古及近,古人及近代知名人事都钟情于古追求茶的美德,即能创造高尚的人格,能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茶文化内涵。茶德的建立,由表及里的揭示了茶的精神,也是饮茶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依据。

1.3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维生素富含于水果和蔬菜中。但对于居住在内蒙古大草原或戈壁滩上的牧民来说,水果和蔬菜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中国人是勤劳与智慧的,他们发明了茶,茶中同样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牧民主要饮用砖茶与奶茶,因为这两种查通过特殊加工后能够有较长的保质期,也同样方便运输。前文已述,中西方茶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若能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势必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然而然的由被动学习英语向主动学习英语转变了。

2大学英语开展茶文化发展教学课程分析

虽然茶是由我国传入西方国家,但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茶文化同样在西方国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和地位,茶文化可以作为桥梁来连接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西方茶文化,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无形中加入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交际能力。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这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茶文化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势必对英语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1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改革中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英语学习及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也不能过于死板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是一样,应该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模式。将茶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茶文化的精髓,了解茶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

2.2大学英语结合茶文化拓展后续课堂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英语文化拓展类后续课堂,有很大的不足,主要是没有明确课程方向。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及意义未得到关注,但这恰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而将茶文化教学明确为后续课堂的方向,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大学英语文化拓展类后续课堂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经过总结我们必须记住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语言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记住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不断的学习,熟能生巧。第二,日常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环境,经常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来为学生塑造一个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模仿和训练后理解课文和视听材料,使之灵活运用。促进文化差异的包容。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性较大,我们应当尊重各国的文化,学会接收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不断去吸收国外好的文化来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增强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茶文化的引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探讨茶文化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西文化接触日益增多,由于文化间存在差异,问题也频频发生。越是如此,我们就越是应该做好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差异来逐渐知晓中西文化的差异,逐渐接受整个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茶艺英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起着开阔学生的视野的作用。以茶艺为切入点,拓展英语教学范围,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结论

构建大学英语文化发展后续课程,以茶文化为研究中西两种文化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来促进学生在学习差异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水平,积极促进学生自我知识的发展。同时也为英语文化课拓展了后续课程,在课程中有鲜明的主题,满足了拓展学生视野的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结合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对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关系的重新审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5-147.

[2]贺子夜.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33-35.

[3]王东霞.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