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拟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07-01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特别强调理论与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在高校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各个流程的简单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犯盲人摸象的毛病,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认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统一性和协作性。
2理论教学未能充分联系具体实际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学科设置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仅强调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不太适用。教材的内容滞后于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所以造成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因此,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才是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使得学生怠于思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1课堂授课
讲授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作业习题讲解、实验指导、辅导资料、网络在线资料收集等,将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并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中。另外,还可以在课堂进行模拟实验,开展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
2案例学习与讨论
结合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讨论中外典型案例。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针对企业的成功或不成功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其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3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演练及综合仿真模拟
利用金蝶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和软件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模拟操作。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学是以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运作。该教学方法致力于模拟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市场竞争与合作、实际决策方案的形成,乃至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景,可以有效地和直观地建立学生对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另外,企业综合仿真模拟则是针对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经销商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
4企业参观实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和密切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过程,以及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三、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文/张琳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作者:张琳 单位:唐山学院经济管理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调查显示,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70%和库存成本的25%-40%,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的速度发展,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的速度增长。
2.3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侯方森.供应链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字】物流管理,课程群,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引言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其付之于实践的人才,具有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团队精神等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以突出应用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本文立足于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为依托,提出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以期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要求
2.1 基本思路。“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项目”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知识互补,结构合理,整合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2.2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掌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有关物流管理、流通领域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工农业产品物流的特点,熟悉国际物流的运作规则和惯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和物流信息系统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存储、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等过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3.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设置
3.1物流管理专业总体课程群框架。根据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目的是针对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3.2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物流管理课程群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五门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有着科学系统的内在逻辑管理,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必备内容。群内课程以物流管理为基础引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为支撑,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核心。
3.3 课程群建设内容
3.3.1 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主线清晰,有的放矢,知识连贯,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充分发挥课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课程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课程群,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专业课程群平台。依据群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各门课程应承上启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按照相互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专业基础课,分别在第4、5学期开设,《现代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在第6学期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7学期开设。
3.3.2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在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是本课程群的理论基础,其他课程以物流管理的基本职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讲述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功能。《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要素,介绍仓储与仓储管理基础、库存管理与控制、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方法等。《供应链管理》旨在启发学生从供应链的角度创新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掌握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主要讲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3 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必须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强化特色。物流管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应打破以往的属于各门课程的传统做法,将实验课程做系统性安排。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入库、物流信息技术、运输路线设计等基础性实验和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综合性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完成。同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
3.3.4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群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分解课程学习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操作练习、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等多种途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
4课程群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
4.1教学目标明确,资源优化共享。五门课程之间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队伍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作用。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启发式、交互式、案例式、引导探索式和辨证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实践来引导理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实验课以及技能课的比例,重视实验课和技能课的效率;能够定期举行有效的实训活动,实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或者培训基地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工作,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4.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改变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全方位了解整个教育过程,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更新团队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团队成员课程建设意识。课程组教师担任着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的教学任务。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科发展规律,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把握学科及专业现状,追踪学科及专业前沿方面,课程组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取得预期成果,如教材编著、教学项目、教学改革论文等。
4.4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不断深化,强化特色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将大幅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如“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
参考文献:
[1]孙福东,李洪武.国际物流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36- 138.?
[2]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4:177-179
[3]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8-101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 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 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 、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 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 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 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 咨询公司调查显示, 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 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 %-70% 和 库存成本的25%-40 % , 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 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 %的速度发展 ,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 %的速度增长。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 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 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侯方森.供应链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由于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的法律监管严格,药品物流离不开信息平台的共享。药品物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统,第三方医药物流核心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通过与Internet连接,实现医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作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构建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网络结构。以上软件平台需要达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之目的。
2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
2.1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逻辑模型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构建按照医药物流管理专业面向职业标准所对应的医药物流管理岗位群,确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明确医药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通过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等项目得以完成;借助项目构建学习情境,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涵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培养学生的未来岗位升迁、职业迁移的能力。
2.2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参照的职业标准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物流行业从事医药物流基本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第三方医药物流通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分工,需要对接的职业类别包括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客服人员、理货人员、搬运工、保管员、养护员、分拣员、验收员、复核员、流通加工员、包装员、运输调度人员共十一种岗位。2.3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岗位素能第三方医药物流岗位素能是从事特定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各种药品保管、养护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根据仓储与保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要求熟练掌握药品运输与配送的作业流程,能运用物流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线路运输及优化;要求掌握医药物流基础管理知识,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2.4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工作任务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从药品订单的接收开始,以药品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核心是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通过对药品订单处理、入库验收、仓储保管、在库养护、运输配送等,帮助医药物流企业实现货物跟踪、库存优化、在线交易等功能,通过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的在线学习与操作,帮助学生掌握GSP等药品专属的学习;掌握供应链管理等物流通识的学习。
2.5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平台的项目设计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项目设计包含人、财、物和质量文件系统等4个方面。药品GSP相关法律对人员要求重点是人员的职业资格和培训,牵涉到药品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检验员、药品检验员、验收员、养护员、保管员、营业员等。药品物流硬件包括药品冷库、常温库、阴凉库、特殊药品的分区管理。不合格药品、待验药品、合格药品、发货药品等以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识的“色标”管理。药品与墙、顶、灯、散热器或供暖管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需对药品的温湿度进行日常记录,对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进行管理。医药物流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标准和程序,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对药品物流进行全过程监控和记录,做到有证可查。上述管理类的项目与药品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银行等进行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沟通,并通过药品物流操作类项目完成基础资源管理。如首营药品的审核,牵涉到营销人员的职业资格、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的凭证保持,药品入库验收后的分区管理、色标管理、药品的养护等。
3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分析构架
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构架可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管理,使分析得来的数据成为决策支持对象,并最终满足平台用户数据分析需求。第三方医药物流教学软件数据包括第三方医药物流历年数据库、师生共享信息数据库、行业融合数据库,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存储,可以准确真实需求,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数据库的支持除了能够满足正常教学之外,还可以实现深入的数据挖掘功能。
4结束语
[关键词]啤酒游戏 牛鞭效应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一、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与“啤酒游戏”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运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供应链流程设计、供应链模式构建与实施及绩效评价等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一般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模拟实验、网络教学等等。
2.“啤酒游戏”的引入
(1) 啤酒游戏的起源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在模拟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
(2)啤酒游戏和牛鞭效应
啤酒游戏最初用来验证牛鞭效应的存在。“牛鞭效应”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教授(Hau L. Lee)对需求放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4个方面: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二、“啤酒游戏”的操作流程
“啤酒游戏”是在生产与配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它模拟的是简化后的供应链,选择从库存控制这个特定的功能来说明供应链的复杂性。虽然相对于现实过程大大简化了,但是仍然足以典型而集中地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本质特征。
1.游戏的环境约束
模拟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下游企业不知道上游企业所面对的需求量。节点企业每周对上游企业下达一次订单,并对下游企业发货一次。每个节点企业订货周期为4周,即下游企业的订单2周后到达上游企业,上游企业发货2周后货物到达下游企业。游戏初始时刻,每个节点企业有4单位的初始库存。游戏一般模拟24 周。
2.分工及规则
(1)供应链成员构成
每条供应链由3个节点企业(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组成,每个节点企业由3-4名学生组成,消费者由教师扮演;每两个节点企业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订单及运输货物;消费者的订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零售商,运输人员由1 名学生组成,每条供应链共需10名左右学生参与。
(2)游戏的目标
游戏在多条供应链之间展开,各小组之间以成本的方式展开竞争,单位库存成本为1元,单位缺货成本为2元,最终根据总成本递减(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的顺序进行企业和供应链排序。
(3)游戏的操作步骤
扮演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每个小组,在每周运作中要完成以下5个阶段的工作:
①接收啤酒。从上游节点企业接收2周前发出的啤酒,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周到货量和当前库存量,啤酒由运输人员传递。
②订单到达。接收从下游节点企业2周前发出的订单,将收到的订单记录在记录表上。订单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
③用现有库存满足客户需求。如果有足够库存,必须完成所收到的订单以及所有缺货的订单并填写发货单。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则必须尽可能地完成需求(包括收到的订单及缺货的订单),剩下未完成的需求将作为自己当前的缺货量,在库存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补发,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期的实际发货量和累计缺货量(期末累计缺货量= 期初缺货量+本周收到的订单-本周发货量)。发货由运输人员负责运输。
④下达本周订单。向上游企业下达订单,并记录自己发出的订单。订货单由运输人员传递,保证2周后到达上游。
⑤计算本周各项成本,并核算累计总成本。经过本周运作,每个供应链节点小组计算本周总的缺货量和库存量,计算每个小组的总成本并填入记录表。
三、对啤酒游戏的改进
1.常见操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仅感受到问题,缺乏进一步优化的设计
由于大部分现存的啤酒游戏操作中,仅仅进行一轮的简单模拟。学生仅仅体会到了牛鞭效应的存在,也就是本周的一些微小订单误差,经过提前期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几周内被放大,许多游戏小组都出现了大范围缺货或大范围库存的情况。然而学生对于提前期缩短给供应链和企业带来的改善程度缺乏认识。
同时,由于缺乏进一步调整的策略设计,学生在模拟时,很容易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游戏来看待。只感受到供应链运作存在的问题,而感受不到改变。这样就看不到游戏所蕴含的本质,也不会认真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2)缺乏对战略联盟关系的认识
由于在游戏中,上下游的信息相互隔绝,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需求信息的是零售商,其他上游企业只能根据历史经验与需求方订单的变化来进行预测,从而带来大幅度的订单波动。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会增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同步协作程度,共同降低库存和缺货成本。仅仅通过理论讲述学生无法感受到战略联盟能带来的对比,也无法对比不同战略联盟形态对管理造成的改变。同时,对于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2.改进后的啤酒游戏
(1)操作的改善
将原有的游戏仅进行1轮改变为游戏进行4轮或者以上,每轮都考虑1个条件的改变,从而渐进的加大难度和逼近现实。同时,增加条件设置,使学生可以对供应链现状进行优化和设计,对比不同策略带来的优势,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能力。
第一轮和常见的方式一样,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二轮为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补充了条件设置。在每个企业的运作条件里加上售卖啤酒的利润,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以及对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的限制。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如下设置:固定订货成本每次¥5;对制造商的产量限制为5-10单位,生产周期2周期;同时考虑每个企业卖出单位啤酒的利润为¥5。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运用相关的库存控制方式,如何设置安全库存。生产周期和产量限制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的安排。
第三轮要求每条供应链针对不良现状,讨论并提出优化策略,然后进行运行,并比较每个供应链的总利润。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示可采用的策略,比如:缩短提前期、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批量订货、回购协议等等。要求每条供应链只能选择某种策略,来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学生在讨论优化策略的时候能学会如何协调不同企业利益,如何在供应链中分配利润,如何在供应链中形成战略联盟。而对策略的运用则体现了与不同课程的交互,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策略可能会对企业和供应链内部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要求。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就可能会带来上游企业管理工作负担的大大增加。
第四轮设置为信息共享,让学生感受供应链信息共享带来的改善。
(2)组织的改善
①游戏前阅读与准备
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摩西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②游戏中小结
现场指导每个供应链完成模拟内容,并要求每轮直接对比利润或者成本,每轮每个供应链做一份小结,分析自己工作有什么问题。教师在每个供应链模拟结束后认真指导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总结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模拟成果报告。
③游戏后考核评分
最终得分分为三个部分。30%来源于所在供应链利润或者成本排名,30%来源于啤酒游戏报告中的互相评分结果,40%来源于所提交报告成绩。这样成绩并不仅仅来源于老师的评分,还需要来源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和采取的策略改进的结果,更加具有激励效果。
四、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1.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啤酒游戏”模拟中,学生需要计算指标并且选择优化策略,而这些指标和策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模拟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
2.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模拟,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增强了学生对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前两轮模拟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而第三轮每个企业和供应链都必须进行合作和充分沟通,以得到共同认可的改进策略。为了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学生需要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啤酒游戏”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之余,还启发了学生思考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Lee H ,W 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 [J]. S 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谭宏. 从啤酒游戏看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J].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2004, 7.
[3]冯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 美) 大卫•辛奇利维,菲利普•凯明斯基,艾迪斯•辛奇利维.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季建华,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08 - 319.
【关键词】物流人才;知识和能力体系
通过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招聘会、南昌市招聘会、物流人才网、中华英才网、51JOB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等关于对物流岗位招聘的职责要求调查。调查的情况是500家公司,范围有南昌、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地,涉及行业包括物流、电子、汽车、医药、服务等。通过对现在企业对物流岗位的要求与职责,分析出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才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得出的物流人才需要构成怎样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如下。
1.物流人才的知识要求
1.1 物流专业知识
(1)运输方面知识。物流系统的运输功能是物流的核心功能,因此掌握运输的各方面的知识。运输市场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运输计划与排程管理;运输作业管理和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价格的制订与费用的计算;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运输成本的计算;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特种货物的运输;国际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的运输单证等。
(2)仓储方面知识。装卸、验收、入库、补货、拣货、复核、整仓、退货整理、流通加工管理、环境清洁、储位整理、库存盘点;仓储的范围和类型;区分仓库的不同运作方法和流程;仓库内使用的各类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仓库类型和运作系统进行仓库布局;仓储管理的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改善仓库运作的环节;管理和改善库存绩效等。
(3)配送知识。配送中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配送中心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出货计划;进行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储存保管、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流通加工、分货、配装、输送、回收退调;信息处理、业务数据分析、仓储成本核算与控制;资源利用统计与管理等运营管理销售配送运输管理;销售配送合同管理;销售配送客户管理;销售配送应收款管理等。
(4)采购知识。采购的计划;采购的供应商选择;采购的供应商管理;采购质量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绩效管理等知识。
(5)包装知识。包装的作用;包装的材料选择;包装的形式的设计;包装成本的计算等方面知识。
(6)生产物流知识。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制订和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的业务、资源、财务等规划;订单驱动生产方式和库存驱动生产方式,制订和管理主生产计划及其流程;制订和管理物料清单、物料需求和管理能力计划;精益制造、JIT、大批量定制;监控和改进生产物流绩效等方面的知识。
(7)库存管理知识。订货方式,库存的控制、库存的计划、库存的安全量等方面的知识。
(8)商品的保护与养护知识。掌握不同的性质产品,保证其的价值等方面知识。
(9)物流机械设备知识。对物流设备性能参数;物流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知识。
(10)物流客户服务知识。物流客户服务基础知识(物流客户服务流程)、物流客户服务战略联盟建立、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具体业务动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物流客户的巩固与开拓、物流客户服务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宴务等知识。
(11)供应链管理知识。能够建设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供应链的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知识。
1.2 基础管理知识
(1)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需要成本管理知识。
(2)管理学知识。掌握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管理学的主要原理,为管理企业物流能够进行计划、执行、组织、领导、控制。
(4)营销方面知识:能够分析物流市场,制定物流方案等方面知识。
(5)人力管理方面知识:对物流部门的人员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1)基本计算机的知识。WORD,OFFICE、PPT、EXCEL等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2)信息处理知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条形码应用(BAR--CODING)、IC g-设备选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应用、POS系统设备选用、全球定位系统fGPs)设备选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物流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在物流客户服务巾会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射频(RF)、智能标签(RFID)、条形码(BAR―CODING)、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流信息技术。
1.4 国际贸易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流程等。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报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1.5 高级管理知识
物流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成为一个高层的人员,这就需要掌握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工程观念、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优化流程,设计和规划物流厂房的一些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1.6 语言知识
(1)基础的语言的知识。语言的表达;办公的文件的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外语知识。外语的写作,表达等方面知识。
1.7 法律法规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物流的常用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综合法规、争业法规、集装箱、铁路、公路、水路、港口、船舶、航运等法规知识。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知识
很多物流人员需要对一些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一些统计与分析的知识。
1.9 保险与金融知识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2.1 专业能力
(1)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
(2)安排和监督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3)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
(4)合理选择存储设备以及配送设备的能力。
(5)存储货品进、出、存相关作业流程的计划及实施能力。
(6)仓库安全、返品处理和流通加工等相关作业能力。
(7)能使用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操作能力。
(8)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
(9)使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10)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的能力。
(11)物流企业成本、利润核算能力。
(12)国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
(13)商品养护能力。
(14)供应商选择能力。
(15)供应商管理能力。
(16)供应链协调能力。
(17)供应链设计、风险管理能力。
(18)库存订货控制能力。
(20)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21)订单处理能力。
(22)货物配送设计与组织能力。
(23)熟悉国际物流操作流程能力。
(24)物流客户服务能力。
(25)物流合同的签订与管理能力。
2.2 物流专业相关能力
(1)物流市场分析与开拓能力。
(2)成本计算与消减能力。
(3)计算机运用能力。
(4)常用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5)外语运用能力(读、写、同能力)。
(6)客户心里分析能力。
(7)统计分析能力。
(8)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9)流程优化能力。
(10)质量控制管理与改进能力。
(11)系统工程分析能力。
(12)理解与运用法律法规能力(国际贸易、经济等法律)。
(13)判断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14)生产运营能力。
(1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
(16)机械设备保养维护能力。
(17)运用管理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
(18)分析与预测能力。
2.3 基本能力
(1)沟通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2)问题处理能力(思维方式)。
(3)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写作能力。
(5)学习能力。
(6)管理、计划、组织、执行能力。
(7)协调能力。
(8)风险控制能力。
(9)谈判能力。
(10)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11)充分计划和利用时间能力。
(12)创新能力。
(13)团队合作能力。
(14)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能力。
(15)对环境分析与适应能力。
2.4 基本素质
(1)良好的身体素质。
(2)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工作压力。
(3)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精神。
(4)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5)认真仔细。
(6)勤奋努力。
(7)安全意识。
(8)为人诚恳、踏实稳重。
(9)原则性强。
(10)效率意识。
3.小结
根据调查500家企业用人单位,企业青睐的人才是拥有丰富全面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有良好的素质与素养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昕,杨浩雄.北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9.
[2]李红梅.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35期
[3]李宝珠,王颖.毕然.基于ANP的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4]刘永明.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09,3.
作者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尤其近年来,学术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国外学者主要偏重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与丰田、戴尔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而国内学者则主要关注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在知识管理架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稍纵即逝的商机要求供应链向敏捷化方向发展。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供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如何针对顾客日常需求的变化进行敏捷供应链快速组建并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应产品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的难题。传统的供应链知识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及知识重用,但对敏捷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背景,以敏捷化为目标构建一个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面向服务的思想以增强分布处理能力和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本体、工作流管理等方法对其中的知识服务检索、组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知识管理水平,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背景
北京市是农产品消费的大都市,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市每年消费蔬菜约40亿公斤,果品约29亿公斤,生猪约400万头。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高档蔬菜瓜果、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近年来实施的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农业增产上投入较大,但产品储运技术和物流设施等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加工水平低、运送方式落后、冷链运送比例小,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奥运期间巨大的物流需求。(2)市场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物流主体不清晰,众多小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3)物流信息不畅。北京市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进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
本文针对上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services-oriented agi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该系统基于web服务技术,支持异构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提供分布透明性、跨平台透明性以及异构数据透明性。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能够实现敏捷供应链中知识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知识资源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服务,从而解决了敏捷环境下知识资源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
面向服务的架构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标准的形式化定义,许多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侯丽珊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本体的服务描述框架并用基于?仔演算的进程表达式表示服务的行为语义。饶元等在对时序逻辑语言xyz/e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而,上述研究都只针对传统服务展开,没有考虑到知识服务的推理性、创新性和语境相关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根据知识的特性,对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由多个服务角色通过基于标准协议的基本连接件按照特定的业务模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分布式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角色的请求及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定义2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vice):由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软件体,通过wsdl对外部接口进行描述,利用soap消息来完成消息通信。详细定义为:ks=,其中id代表服务名称。dis代表服务描述,主要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服务契约描述两部分。if代表服务接口,是服务功能特征的集合。attr是服务属性的描述,包括属性、属性值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3知识服务组合(compositional knowledge service):由多个基本知识服务根据特定需求组合而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体。其内部的消息通讯与服务调度以及与外部服务间的通讯使服务组合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且服务的重用粒度也更大。详细定义为:cks=,其中ks为基本服务集合,其他定义与上述知识服务类似。
定义4知识服务描述(knowledge service distribution)是对服务功能以及调用契约的描述,定义为sd=。其中sf为功能描述,包括接口功能、参数格式等。sc为调用契约,包含调用协议、调用权限等,其中知识服务接口(service interface)是服务访问的语法规范,仅提供服务名及特征,并不描述服务的实现方式。定义为:si=,其中sip是接口参数的集合,slm是服务方法的集合。
定义5知识服务属性(service attribute):对服务特征的描述。可细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只是与其他服务区分的基本依据。动态属性则会随着时间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刻画了资源的变化特征,例如服务状态、服务负载等。定义为:sa=,其中attr={a1,…,an}是服务属性的集合;ran={v1,…,vm}是服务属性值的集合;f:attr->f(ran)是资源属性到其值域上的一个映射。
(二)体系结构
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包括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交互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接口,对外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请求的解析,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系统其它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服务注册模块在传统vddi的基础上实现并进行语义扩充,除了保持uddi基于关键字的服务查询和发现功能外,还扩展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注册、查询和语义映射工作。经过接口封装的各应用系统服务,除了在uddi进行正常注册之外,还使用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描述,以支持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发现机制。
服务匹配模块根据服务请求内容,对服务注册中心的服务进行关键字及语义匹配,并返回最优服务。在服务运行的同时,由监控模块根据服务匹配和运行的情况对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追加到服务注册信息中,作为今后服务匹配和选择的参考因素。
服务组合模块只有当一个服务请求需要一个复杂业务过程才能够完成时发挥作用。首先该服务请求会分解为基本服务请求,每个基本服务请求都要经过服务的匹配过程,最后所有匹配的服务按照业务定义中的逻辑顺序进行服务组合,形成可执行流程,最后解释执行。
数据层主要对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以建立联盟知识库。
(三)组建过程
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组建过程描述如下:(1)首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联盟,并对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分类,包括生产、物流、销售企业等,其中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资格认证并进行评级,通过认证后各成员连入联盟内部intrenet并在uddi注册;(2)当有合适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统一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供应商类型。有合作意向的成员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成员的各项评级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级进行供应商选择并组建供应链;(3)供应链组建完毕后,入选的注册完毕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初步形成。当有成员需要知识服务时首先到联盟知识门户提交进行知识服务请求,若此服务存在则进行共享权限确认,然后由协会作为第三方与服务提供者绑定并进行交互。(5)当市场机遇消失后,敏捷供应链解散,各企业知识服务注销,重新回到步骤(2)。组建过程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例
这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对敏捷知识服务进行简要说明。在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企业通常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及所包含的化学成分,而作为需进一步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知识查询。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需要向联盟提交知识查询即可,由系统进行知识服务的组合调用并迅速发现结果,实现知识的敏捷重用,使原有查询过程得到简化。
四、关键技术
(一)服务检索与组合技术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语义密集型的高层应用,用户通常需要具备全面知识才能正确使用,传统uddi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因此,本文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的知识服务发现方法。首先将用户查询需求进行语义扩展,细分为功能需求、质量需求等,然后判断功能需求是基本服务还是组合服务,若为基本服务则直接对uddi中已有服务进行语义查询。若为组合服务,则对该查询进行基本分解后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使用工作流技术实施服务组合,如图4。其中,服务组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流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前者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wsfl、bpel4ws等;后者以语义描述模型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owl-s。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则将服务检索与组合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工作流相结合,充分考虑了知识服务自身的特点。
(二)服务质量描述及评价方法
传统uddi没有考虑服务质量的问题,当请求者从uddi上同时检索到若干相关服务时将面临着选择问题,因此web服务中的质量(qos)管理,特别是服务组合的qos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领域提出了基于qos的服务评价及组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没有考虑web环境的动态性,而且只支持特定的服务类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qos的服务描述及评价方法应用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方法根据农业及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定义了一组描述服务的qos属性集,采用qos协商和反馈评价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该模型不需要改变uddi的内部实现,而是基于wsdl直接对现有的uddi服务进行扩展。具体实现方法将另文详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尤其近年来,学术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国外学者主要偏重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并与丰田、戴尔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而国内学者则主要关注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在知识管理架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稍纵即逝的商机要求供应链向敏捷化方向发展。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供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如何针对顾客日常需求的变化进行敏捷供应链快速组建并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应产品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的难题。传统的供应链知识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敏捷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及知识重用,但对敏捷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背景,以敏捷化为目标构建一个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面向服务的思想以增强分布处理能力和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本体、工作流管理等方法对其中的知识服务检索、组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产品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知识管理水平,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背景
北京市是农产品消费的大都市,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市每年消费蔬菜约40亿公斤,果品约29亿公斤,生猪约400万头。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高档蔬菜瓜果、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近年来实施的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农业增产上投入较大,但产品储运技术和物流设施等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加工水平低、运送方式落后、冷链运送比例小,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奥运期间巨大的物流需求。(2)市场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物流主体不清晰,众多小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3)物流信息不畅。北京市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进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
本文针对上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Services-Oriented Agi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该系统基于Web服务技术,支持异构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提供分布透明性、跨平台透明性以及异构数据透明性。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能够实现敏捷供应链中知识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知识资源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服务,从而解决了敏捷环境下知识资源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
面向服务的架构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标准的形式化定义,许多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侯丽珊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本体的服务描述框架并用基于?仔演算的进程表达式表示服务的行为语义。饶元等在对时序逻辑语言XYZ/E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而,上述研究都只针对传统服务展开,没有考虑到知识服务的推理性、创新性和语境相关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根据知识的特性,对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由多个服务角色通过基于标准协议的基本连接件按照特定的业务模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分布式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角色的请求及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定义2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vice):由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软件体,通过WSDL对外部接口进行描述,利用SOAP消息来完成消息通信。详细定义为:KS=,其中ID代表服务名称。DIS代表服务描述,主要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服务契约描述两部分。IF代表服务接口,是服务功能特征的集合。ATTR是服务属性的描述,包括属性、属性值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3知识服务组合(Compositional Knowledge Service):由多个基本知识服务根据特定需求组合而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体。其内部的消息通讯与服务调度以及与外部服务间的通讯使服务组合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且服务的重用粒度也更大。详细定义为:CKS=,其中KS为基本服务集合,其他定义与上述知识服务类似。
定义4知识服务描述(Knowledge Service Distribution)是对服务功能以及调用契约的描述,定义为SD=。其中SF为功能描述,包括接口功能、参数格式等。SC为调用契约,包含调用协议、调用权限等,其中知识服务接口(Service Interface)是服务访问的语法规范,仅提供服务名及特征,并不描述服务的实现方式。定义为:SI=,其中SIP是接口参数的集合,SLM是服务方法的集合。
定义5知识服务属性(Service Attribute):对服务特征的描述。可细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只是与其他服务区分的基本依据。动态属性则会随着时间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刻画了资源的变化特征,例如服务状态、服务负载等。定义为:SA=,其中ATTR={a1,…,an}是服务属性的集合;RAN={v1,…,vm}是服务属性值的集合;f:ATTR->f(RAN)是资源属性到其值域上的一个映射。
(二)体系结构
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包括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交互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接口,对外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请求的解析,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系统其它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服务注册模块在传统VDDI的基础上实现并进行语义扩充,除了保持UDDI基于关键字的服务查询和发现功能外,还扩展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注册、查询和语义映射工作。经过接口封装的各应用系统服务,除了在UDDI进行正常注册之外,还使用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描述,以支持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发现机制。
服务匹配模块根据服务请求内容,对服务注册中心的服务进行关键字及语义匹配,并返回最优服务。在服务运行的同时,由监控模块根据服务匹配和运行的情况对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追加到服务注册信息中,作为今后服务匹配和选择的参考因素。
服务组合模块只有当一个服务请求需要一个复杂业务过程才能够完成时发挥作用。首先该服务请求会分解为基本服务请求,每个基本服务请求都要经过服务的匹配过程,最后所有匹配的服务按照业务定义中的逻辑顺序进行服务组合,形成可执行流程,最后解释执行。
数据层主要对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以建立联盟知识库。 (三)组建过程
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组建过程描述如下:(1)首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联盟,并对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分类,包括生产、物流、销售企业等,其中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资格认证并进行评级,通过认证后各成员连入联盟内部Intrenet并在UDDI注册;(2)当有合适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统一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供应商类型。有合作意向的成员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成员的各项评级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级进行供应商选择并组建供应链;(3)供应链组建完毕后,入选的注册完毕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初步形成。当有成员需要知识服务时首先到联盟知识门户提交进行知识服务请求,若此服务存在则进行共享权限确认,然后由协会作为第三方与服务提供者绑定并进行交互。(5)当市场机遇消失后,敏捷供应链解散,各企业知识服务注销,重新回到步骤(2)。组建过程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例
这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对敏捷知识服务进行简要说明。在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企业通常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及所包含的化学成分,而作为需进一步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知识查询。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需要向联盟提交知识查询即可,由系统进行知识服务的组合调用并迅速发现结果,实现知识的敏捷重用,使原有查询过程得到简化。
四、关键技术
(一)服务检索与组合技术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语义密集型的高层应用,用户通常需要具备全面知识才能正确使用,传统UDDI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因此,本文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的知识服务发现方法。首先将用户查询需求进行语义扩展,细分为功能需求、质量需求等,然后判断功能需求是基本服务还是组合服务,若为基本服务则直接对UDDI中已有服务进行语义查询。若为组合服务,则对该查询进行基本分解后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使用工作流技术实施服务组合,如图4。其中,服务组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流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前者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WSFL、BPEL4WS等;后者以语义描述模型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OWL-S。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则将服务检索与组合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工作流相结合,充分考虑了知识服务自身的特点。
(二)服务质量描述及评价方法
传统UDDI没有考虑服务质量的问题,当请求者从UDDI上同时检索到若干相关服务时将面临着选择问题,因此Web服务中的质量(QoS)管理,特别是服务组合的QoS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领域提出了基于QoS的服务评价及组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没有考虑Web环境的动态性,而且只支持特定的服务类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QoS的服务描述及评价方法应用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该方法根据农业及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定义了一组描述服务的QoS属性集,采用QoS协商和反馈评价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该模型不需要改变UDDI的内部实现,而是基于WSDL直接对现有的UDDI服务进行扩展。具体实现方法将另文详述。
一、电子商务中的伙伴关系
对于B2电子商务系统来说,管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协作伙伴之间的“联结”领域,因此,如何妥善进行伙伴关系管理是B2电子商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电子商务是由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企业、物流公司,以及最终消费者共同构成的,它们为响应某些市场机遇可以随时对各自核心能力进行集成,组建起动态合作子网。动态合作子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集成性,即它是通过伙伴间的密切合作达到协调运作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因此,如何密切伙伴间的合彳乍关系是动态合彳乍子网成败的关键。
1.伙伴关系管理的基本思想
伙伴关系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伙伴看彳乍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与伙伴的每次交往都至关重要,即把伙伴当作一种战略资源进行积极的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而且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动态合作子网的整体效益。因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对象的B2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的焦点以面向伙伴取代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的面向产品。
2.协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比较
在B2B电子商务中,凡是参与某一动态合作子网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协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这种协作伙伴关系有别于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关系,表1给出了两者的区别。
在电子商务中,凡是参与某一动态合作子网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协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这种协作伙伴关系有别于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根据上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协作伙伴的关系应达到以下要求:(1)与伙伴发展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把买卖关系从胜利者一一失败者、契约一一讨价还价的关系改变为合作的、团队型关系;(2)与伙伴建立一种能共享数据的高度信赖关系,实现一体化活动所要求的需求及销售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等数据的共享;(3)与伙伴建立一种能不断促进彼此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供应质量的契约关系。
3.协作伙伴关系管理方法
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动态合作子网作为一种合作经营方式,没有一个新的法人实体,没有自身的资本机构,而是以契约或协作作为各方合作的基础,基于此,动态合作子网的伙伴关系管理可以采用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集成的方式进行。
(1) 契约方法
动态合作子网中的合作伙伴借助合同、协议书等正式的契约手段来规范各自行为的方法称为契约方法。伙伴企业一般将动态合作子网构建、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协定依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来进行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伙伴间利益分配的协议。
契约方法以“硬性约束”的方式规范了各伙伴间的行为,减少了合作风险,但是由于伙伴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多利益团体与多重目标性,以及异地分布性等特点,使得仅仅靠这种“硬性约束”的方法还不足以管理好伙伴关系,因此还需要考虑一些“软控制”方法一一行为方法。
(2) 行为方法
行为方法指借助协商、沟通等行为手段,增进伙伴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得伙伴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信任。在动态合作子网中伙伴企业间的结构、组织和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伙伴间的协调工作量,进而降低其结构成本和内部的交易成本,并促使伙伴以灵活的方式互相调整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沟通。在动态合作子网中良好沟通方式的建立是伙伴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先决条件,因此,动态合作子网既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低成本的、间接的、实时的沟通,也不排除必要时采用“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一旦在合作中出现问题,伙伴间可以通过协商共同解决。法以责任为基础,清楚的表达了伙伴的责任,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行为方法则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功能和部门的约束。因此,将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集成起来进行伙伴关系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伙伴间信任的形式
信任是电子商务系统中伙伴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伙伴间的信任形式包括: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共识的信任、敏捷信任四种形式。一般的,动态合作子网中的伙伴信任遵循上述四种形式,并随着合作进程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动态合作子网刚刚建立时,伙伴间首次合作,因为害怕被惩罚,各伙伴间按照各自的承诺完成任务,这是基于威慑的信任。随着合作的加深,伙伴间相互了解,可以理解和预测对方的行为时,信任关系上升到基于认知的信任。随后,当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已相当稳定,彼此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时,信任关系又上升为基于共识的信任。进一步的,随着合作的深入,伙伴间可以建立起敏捷信任的关系,即为了响应某一市场机遇,动态合作子网的伙伴可以迅速集结,并通过紧密协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实际上,伙伴关系管理的过程即是伙伴间信任形式上升的过程,如何通过契约方法和行为方法促进伙伴关系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最终达到敏捷信任的关系是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伙伴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保证动态合作子网目标的实现。
(4)现代信息技术对伙伴关系管理的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各类软件系统、企业内部网络以及Inte技术对伙伴关系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企业可以以伙伴为中心,开发专用的软件及数据库来管理伙伴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间协作的效率;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与伙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例如建立交互式论坛,既可以加深伙伴间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又可以共同协商解决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此外,企业间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迅速传递有关经营情况变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深彼此协作与信任的程度。
三、动态协作子网的协商模型
在B2电子商务系统中,企业为响应某些市场需求组建动态合作子网,其实际上是一个多利益主体的合作,因此,伙伴间极易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即使伙伴间具有良好的信任基础,他们在实际行动上仍需要相互协调,以保证动态合作子网整体目标的实现。
动态合作子网的协商模型是指发现动态合作子网运行过程中需要协商的问题或冲突,并解决问题或冲突的模式。动态合作子网的协商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发现问题、问题空间定义及解决问题。其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关系模型是用来形式化表示动态合作子网中各伙伴之间的、层次化的依赖与制约关系,关系模型以组织模型、过程模型、产品模型作为输入。知识模型是可用于协商/冲突解决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协商的一般规律,冲突解决的程序和原则,以及一些成功的协商案例等。
1.发现问题
在网络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合作伙伴各方面的信息,利用一致性检查模块判断采集来的信息是否满足关系模型的要求,是否满足动态合作子网的最终目标要求。
2.问题空间定义
在对关系模型进行一致性检查后,若发现存在某些问题和冲突,则进一步定义问题的空间,从而确定协商的内容和范围。
3.解决问题
关键词 五阶递进式 实践教学 应用 成效 改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业务上受中央电大和广东电大指导的终身教育基地,肩负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它属于综合类的院校之一。根据广东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各级电大院校(包括阳江电大)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希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克服目前人才紧缺,素质偏低的状况。然而,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技能偏弱”的教学瓶颈。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摸索和创建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克服此教学瓶颈,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型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阳江电大物流管理专业以在职在岗人员为主,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按职业拓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我校在充分考察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设置既符合教育部和中央电大相关要求,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深造需要的教学模式。“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教学形式。它由“基本技能认知―场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学习―管理型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五个阶段构成。
基本技能认知阶段。基本技能认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学生不能在没有理论知识的状态下参与基本技能的认知。因此,结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物流学概论、电子商务基础、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经济法概论等课程。此外,设有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成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岗位、特性、规律等,学习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原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专业更感兴趣。
场景模拟阶段,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场景模拟训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工作的领域,如仓储、运输、配送等,进行一些场景模拟训练。从感官和思维上,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事项。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可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抽出一个教室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仿真学习,引入一些物流方面的专业软件,如ERP系统、ARENA系统等,设置一些仿真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联系一个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操作叉车、条码、托盘、堆垛机、输送机、管理货架和看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的培养阶段,我校设置一些管理学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战略管理的思想。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阶段,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培养。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综合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某一公司或某一单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物流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2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应用
笔者选取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7届秋季大专班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结合“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五个不同阶段,分别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试点,跟进和探究“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与局限所在。
第一阶段,笔者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教学试点课程。首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物流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进入企业基本技能认知打下基础。然后,组织学生到阳江市Y企业的生管部门参观学习。阳江市Y企业是一个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目前拥有粤西地区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企业内部具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物流、装卸搬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YERP信息系统。2007届秋季班的A学生是Y企业生管部的主管,可以带领班里的其他同学,参观生产物流的工艺流程、装卸搬运的叉车、货架、堆垛机等设施设置。观看YERP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和操作模式等。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物流专业技能的认知,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的基本技能的相关要求,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阶段,选取“第五章企业物流”中“生产物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要求学生结合参观及调研的资料,把Y企业生产物流工艺流程整理出来,模拟该企业生产物流的现状,发现该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分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把具体的解决方案分析出来。各组的解决方案交由Y企业的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给以不同的成绩。此成绩将纳入平时分考核。
摘要:中药饮片供应链环节多,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博弈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本文以中药产业链理论为基础,从供应链的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由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和中成药制造企业组成的中间销售环节、终端消费者组成的线性供应链静态博弈模型,并运用博弈论的定量方法,提出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饮片;供应链;质量;博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011-06
Game Theory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YANG Hao-xiong1,2, WEI Bin1, CHE Xin1, CUI Li1,2 (1.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esearch,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Gam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restriction and mutual connection exist among various seg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supply chain. Any problems in any segments will affect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safety of consum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a linear supply chain and static game model, including planting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ociety, processors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terminal consumers and middle sales section whichis made up of whole sale and retail market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about quality safety of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through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ame theory.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supply chain; quality; game theory
中药饮片供应链是指在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产品消费者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生产链条。它是由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市场和中成药制造企业组成的中间销售环节、终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5JGA02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JGC088)
端消费市场等组成的一个生产链条,其中包括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活动[1]。该供应链环节多,涉及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信息服务、物流业等)的纵向延伸,其链上的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博弈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用药安全。目前,
已有不少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7]。笔者现以中药产业链理论为基础,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论的定量方法,建立一个由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间销售环节、终端消费者组成的线性供应链静态博弈模型,从本质上揭示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3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安全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中药饮片产业间信息传递
政府应以中药饮片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克服各环节中非对称性导致的衔接障碍,建立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机制,保障中药饮片产业链顺畅高效。首先,政府部门要同时推进全国现有17个中药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推进中药饮片产、供、销一体化,避免中药饮片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丧失,保障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通畅。其次,政府应推动建立一整套中药饮片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分析系统,及时追踪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有效进行产前预测,多形式、多渠道定时市场信息,同时应支持、引导和培育各类中药饮片合作组织,明确其地位,规范其市场准入机制、运行机制,保障其权益,使其在中药饮片产业链中发挥作用。
3.2 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也需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对社会安全的责任真正化为自觉意识。因此,政府首先须完善法律建设,为中药饮片信用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政府应在中药饮片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把对中药饮片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中药饮片信用体系中去;第三,政府建立中药饮片信用体系时,在对供应链节点企业责任追究及信用权益保障上,应一视同仁,客观中立,奖优惩劣,特别在政策扶持、权利义务分配上切忌平均主义。
3.3 发挥中药饮片质量安全过程激励机制作用
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规定、行为幅度标准、行为时空范围和行为结果监督5个方面。为提高我国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水平,激励机制在市场多方利益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担负着把源于合理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转化、传送到生产流通中去的使命,同时调节多方利益,引导和过滤市场所产生的干扰,排除动力信号出现的失真与变形,放大符合需要的动力刺激[8]。因此,应激发消费者对高质量中药饮片的需要,由供应链末端发力,促使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产生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动力,从而形成末端驱动机制。要通过学校教育、设立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及质量安全咨询服务中心、举办公益讲座、公益活动、借助媒体宣传教育等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教育。通过质量安全意识教育:①使广大消费者尽快确立讲究中药饮片质量、注重消费效用等现代消费观念;②使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中药饮片产品基本知识及消费服务知识、消费维权知识等现代消费知识;③使广大消费者调整消费心态,摒弃传统中药消费理论中不正确知识束缚,追求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
3.4 落实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整合法律法规资源,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不同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中药市场的监督主体,应联合其他政府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中药饮片市场、生产加工企业及销售市场进行抽检或全检,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轻者须经过挑选、加工直至合格后才允许在市场交易,重者应全部销毁;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中药饮片销售等行为的管理主体,要对涉事企业及个人进行处罚,轻者停业整顿或罚款,重者吊销营业执照并交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3.5 降低中药饮片质量安全过程检查费用
目前,我国中药饮片生产流通过程主要由《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使中药饮片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频发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仍暴露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脆弱性。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造成供应链节点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质量检查费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规范法律法规中对中药饮片外在性状和内在品质等特性参数的要求,尽可能使质量检查标准量化,同时加快建设中药饮片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追溯中药饮片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以此推动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实施更为有效的质量检查制度,改进技术设备、质量检查流程、质量检查手段及提高质量检查队伍素质,从而降低质量检查费用。另外,供应链节点企业自身应重视内部质量检查队伍的建设,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设备使用维护人员、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更新质量检查队伍的知识结构,强化质量检查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化知识的质量检查队伍,通过内部队伍建设,降低节点企业质量检查费用。最后,节点企业能够降低质量检查费用,也是建立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以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因此,节点企业在选择上游合作伙伴时,应从产量、结构、设施、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药化肥,以及种植、切片、炮制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考核,只有各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能与之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当然,也可选择其他合作伙伴,或对上游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待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双方再进行合作。
4 结语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因其具有广泛而独特的疗效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政府部门应加强产业间信息传递,推动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信用体系,认真落实中药饮片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实施更为有效的质量检查制度,努力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质量检查标准量化以降低质量检查费用;同时从培养消费者动机入手,激发消费者对高质量中药饮片的需求,由供应链末端发力,促使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产生保证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动力,从而形成末端驱动机制。但有关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激发中药饮片供应链末端消费者需求、中药饮片供应链环节风险控制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盈,李祺,汪晓凡.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14,39(16):3187-3188.
[2] 陆兔林,李金慈,于江泳,等.中药标准物质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49-152.
[3] 徐继建,邓伟忠,张宗华.规范炮制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3-4.
[4] 李剑,杨明,何倩玲,等.论中药产业链的构建[J].中草药,2010,41(8):1230-1233.
[5] 丰志培,常向阳.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中药饮片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55-63.
[6] 李全新,郑少锋,李瑞青.中药材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47-51.
[7] 闫飞雪,李丽,张村,等.中药饮片生产与应用“一体化”运营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5):4-5.
[8] 王玉环,徐恩波.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中的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5(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