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社会治理特色亮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总体要求
村民自治模范单位以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为目标,以完善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和农村社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民利、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方式、改进服务手段和工作方式作为创建重心,以群众评价作为先决条件,以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坚持标准先行、分类指导。根据《省村民自治模范单位指标(2015年)》(以下简称《指标》)要求,实行村(社区)、乡镇、区分级创建,要求创建单位突出亮点特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动态管理、择优表彰。创建工作按三年一个周期进行安排,本轮表彰命名的村民自治模范单位,下轮创建时对不符合模范单位要求的,不再保留模范单位称号。
坚持多方评审、全程透明。评审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抽样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全过程实行公开公示,确保创建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三、时间安排
从2016年1月中旬启动,计划用5个月时间完成创建工作。
(一)1月20日—2月29日,自查自评,各村对照《指标》进行自查,完善相关资料,重点打造3个村备检,我镇重点打造武阳、白鹤、官厅。
(二)3月1日—3月31日,完成省村民自治模范区申报工作,接受市、区民政局组织的初审。
(三)4月1日—5月30日,查漏补缺,接受省人社厅、民政厅组织的评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此次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领导责任。各村也要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措施,确保创建活动顺利进行。
本世纪初,房山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矿区失业职工和城郊失地农民增多,人口向城镇集中,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随之而来。
为发挥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房山区教委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把成人教育纳入其中,提出成人教育工作新思路:明确一条主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一个平台――社会各类学习者学习的平台;构建一个网络――覆盖城乡、方便学习的成教网络;抓实六大板块工作――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基层成人学校业务指导、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指导、社会化考试服务;并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
首先,深化区成教中心内部改革。把区成教中心调整为区政府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立其全区成人教育业务指导中心、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指导中心,由区教委1名领导分管并兼任其中心主任。其次,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在全区23个乡镇(街道),各成立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乡镇成人学校,校长由各乡镇教育助理担任,办公经费由区财政核拨,专项培训经费由乡镇拨付,教职工由区教委改革分流出来的教师补充,学校由并校时腾空的教室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彻底解决了乡镇成人学校的法人资格、编制和校舍的问题。在乡镇成人学校指导下,全区每个村(社区)都建立了1所村级成人学校(市民学校),校长由村委会(居委会)主任兼任。从而构建了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23所乡镇(街道)成人学校为骨干,以583所村级成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在其基础上,房山区进一步整合各类学习培训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一,依托区成教中心,整合区直机关工委、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妇联、区残联等多个部门,在区成教中心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大量行业、部门专项培训。第二,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自主培训、辅培训工作,狠抓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依托村级成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以成人教育为纽带,房山区形成了一个党政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全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权力、注意力,依靠这个体系下沉到基层一线,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奠定了基础。 创新成教形式,丰富成教手段
房山区创新成教形式,改革成教内容,让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凝聚人心、提高素质、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中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善治。
第一,改变过去封闭式、灌输式的成教形式,突出贴近、互动、实践特色。成教内容由学习者自主选定,因人设班、按需培训。在街道社区,主要围绕居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学习培训。比如,拱辰街道北关东路社区市民学校每月固定开展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大众创业等培训。在乡镇,重点围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开设应用性课程。比如,史家营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行乡村旅游、种养殖技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第二,建立各类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机制。在成人学校内设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设便利条件;在中职学校和成人学校之间,建立师资、设备、课程、培训项目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面向城乡社区,开放幼小中职成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舞蹈教室、图书室、体育场等,使校内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第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向“实”转化。区文明办与区成教中心牵头,将全区成人教育、市民文明学校教育、道德大讲堂三方面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房山区市民文明学校总校和道德大讲堂指导中心,构建起“资源统筹、三位一体”新型市民文明教育体系。第四,以文化的力量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比如,阎村镇本着以文“化”人的理念,利用乡镇成人学校,整合全镇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建立种植实训基地、阎村学习网、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梓萌书社四大学习平台,为建设经济大镇、城市新镇、文化名镇凝聚了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
通过以上措施,房山区成人教育满足了社会成员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学习需求,既提高存量劳动力知识和技能、增加其就业创业机会,又能持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新型市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进而使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让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四个结合,凸显四大亮点
房山发展成人教育,注重思想引领,立足本地实际,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 实现了四个结合:一是成教工作与提升群众素质结合,使基层群众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提高就业技能和文明素质。二是成教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结合,为房山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建设首都高端产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成教工作与深化教育改革结合,使成人教育在体制机制、管理路径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四是成教工作与推进基层善治结合,让成人教育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
房山成人教育发展还凸显了四大亮点:第一,成教工作向基层群众延伸。从城区街道社区到乡镇农村,一个立体式、全覆盖的成教网络,成为基层群众提高自我、融入社会的民心工程。第二,成教理念向机关社会渗透。成教倡导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得到了机关和社会积极响应,社会上各类学习培训资源得以整合盘活,使学习型社会建设有了坚实基础。第三,成教方法向实践一线拓展。成教侧重因人设班、按需培训,凸显贴近性、实践性,助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四,成教探索向纵深方向发展。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调研组认为:房山区在成人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彰显了以人为本、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胸怀。其实践探索具有前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各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如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