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影视作品 文学 思想 关系 结合
1、什么是文学?影视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吗?
文学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是一个很深奥的词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预言、通话等,这些都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变现形式,都是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呈现出来的,以不同的体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文学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都是社会的上层学问,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文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在地域上分类页可以分成很多文学,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去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不能说明中国现代、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平庸,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影视显得更容易理解,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拍摄、绘画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动画的也算影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影视制作产业是前景无限的商机无限的,如何很好的把影视和文学相结合,如何使文学在影视艺术中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是一门学问。
2,影视作品需要还有文学性,并尊重文学。
大家应该都看过94年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尊重原著《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应了当时三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其中宣扬一种仁义道德、礼信忠贞的文化思想,剧中更是引用古籍中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能把观众拉回到东汉末年,一起与曹孟德驾驭良驹宝马驰骋千里,一盏豪饮,感悟人生哲理。《千与千寻》是日本国宝动画片,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杰作,影片大致概括了一个小女孩在一个奇特世界的冒险故事。宫崎骏带你进入一个仿佛远离了世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是宫崎骏亲手雕琢,富有灵性,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的父母为了满足食欲双双变成了猪,这是宫崎骏的一种黑色幽默,也寓意这不要有贪婪之心,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观众,我们也要反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要相信他人,影片中也映射出现代日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影片文学性非常强,宫崎骏大师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观众值得思考的疑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丹麦一家大公司已故总裁的儿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父亲的灵魂,他父亲的灵魂告诉哈姆雷特是他的叔叔谋杀了他,得到了他的公司和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替父报仇,此片的背景是现代,而原著莎士比亚的小说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如何做到把古代的故事挪到21世纪来表现,导演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准,第二,这部电影运用原著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等,极力的尊重原著,使观众在现代的氛围中体会哈姆雷特的心情。说到莎士比亚不禁想起电影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男主角是拉昂那多,这部电影类似现代版的《哈姆雷特》,也是把几个世纪前的故事成功拉到现代,爱情主题贯穿全篇,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反对在一起厮混,由于家族问题,最后陆续殉情,诠释了爱情的力量。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篡改原著,甚至面目全非,彻底颠覆原著作者意图。在商业片横行的年代,导演追求票房无可厚非,但是一部没有以文学思想的电影是肯定站不住脚的,前一阵看过一个新闻,大致意思是说一部抗日剧,一个抗日女侠不幸被几个日本兵侮辱镜头不停的在几个笑的日本兵脸上切来切去,几秒后女侠爆发了,跳了起来拿几个箭头瞬间射死了几十个日本兵,该情节完全逻辑混乱而且相当不科学,更像是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情节,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手段把这情节合理化。我看过一部烂片叫《大灌篮》,周杰伦主演,演员阵容强大,此片抄袭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大灌篮》主要是弘扬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毫无内涵可循,毫无文学性,热闹的场景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迎合三流观众,观众如果看完此片会发现时在浪费时间。
作为艺术门类中与科技手段、商业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综合艺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纠缠在与其他艺术关系的辨析和梳理之中。对于非音乐片和纪录片的电影来说,其核心价值是否可以通过音响效果、造型等因素体现出来?电影的最高境界是否存在对于哲学、宗教或者文学意义上的价值体现?这些问题在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后渐渐的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电影的剧情、台词等文学性因素要求的相应增强,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文学家对电影的介入被看作是提高电影艺术水平的必要手段。凸显和廓清电影与戏剧、小说、文学剧本的联系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史的一条主线。中国早期电影经历了从无脚本到精心构思剧本的过程,所谓“影戏”、“镜头文学”的提法以及受苏联电影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文学第一性、电影第二性的观念深入人心,忠实原著一度成为评价电影改编的最高标准。在80年代有关电影独立性等问题的讨论中,虽然分歧较大,但重视电影剧本改编质量的文学性前提则为众人所认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文学内涵,这似乎成了中国无数电影制作人最终努力达到的目标。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改编文学原著,有时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彻底背离原著所表达的意图。导演应有一定责任感,不能以追求票房,收视率而刻意迎合大众。一些影视作品总是走着老戏套,出现个奸角就一定有个正义使者出现,然后最终邪不压正,这样的剧情过于矫情,看着别扭。似乎悲情有悲情的戏路,喜剧有喜剧的套子,好像人们的笑脸与眼泪都有固定取悦的方式。当今的影视艺术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但是有是否有人曾经想过,当一切艺术文学都为娱乐而活的时候,人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时候,人类文明就会有毁灭的态势。
电影版的《活着》,里面小儿子的死法就和文学作品里面的完全不一样。但是到底是被抽血抽死好,还是被围墙砸死好?原则虽然没有改变,终究是死了。但是文学里面的死法似乎更发人深思。但是用在影视里面,似乎就死了有点残忍了,所以只能换成我们大众思维里面能接受的死法。《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还是总体上忠于斯蒂芬金的原著的。一些细节的改编上,如电影中安迪长得又瘦又高,但原著中,安迪的身材属于短小精悍,而且相貌英俊的那种。原著中说“安迪长得比较矮小,生就一张俊脸……”,同时对安迪还有这样的叙述:“安迪在一九四八年到肖申克时是三十岁,他属于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双手小而灵巧。他戴了一副金边眼镜,指甲永远剪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最记得的也是那双手,一个男人给人这种印象还满滑稽的,但这似乎正好总结了安迪这个人的特色,他的样子老让你觉得他似乎应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所以,安迪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精神、非常清爽,戴着一副眼镜,更衬托了他的聪明智慧。还有最后结局稍有不同。小说结束在Red前往墨西哥寻找Andy的路上而不确定他能否找到,以“我希望”作为结尾,而电影中Red在墨西哥的海滩找到了Andy这一幕我认为2种版本还是小说最后把希望和救赎展示得比较恰当。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花很多的时间看一部很烂的影片的经历,就是看了开头,就能联想到结尾,但是不看完似乎又说不过去,看下去吧又似乎在强迫自己在嚼蜡一样,淡然无味。一般人看影视艺术作品,是怀着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一部商业炒作片或者大成本投资,著名影星汇集的哗众取宠的豪华片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触,至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近而言我去电影院看了《黄金罗盘》没想到直到剧终,还没有叙述清楚故事的全部,一黑幕的时候全戏院的人都骂开了,原来人家还有续集。对于这样的商业行为观众只能安慰自己现在赚钱不容易,人家也要养家糊口。这样的电影反而激起去寻觅其文学作品的冲动,只为了尽快的把故事看明白。李安《断臂山》是根据1997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只有数十页的小说,文字精简。李安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家庭、责任、爱情与生活;“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电影《断背山》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歌如泣,达到了“从没有过的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地步,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的凄凉,想想这忽然而已的生命中又有多少不能承受的痛苦――看着他们,想着自己,失落的天堂弥漫着每个观者的内心,不失原著细腻优雅的文学色彩。所以说影视作品里富含文学性就能让影视作品更具备感染性。
在西方电影发展史上也曾经历小说与电影孰优孰劣的争议,在早期剧情片时代,作家认为电影不能像小说那样“充分表现思维状况的活动”,因而艺术价值不大。但60年代以来,由于阿伦•雷乃、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等电影大师侧重于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影片获得成功,用“有无隐喻”来衡量小说与电影的本质差异不再适宜。小说家面对电影的态度常常比较轻蔑,托马斯•曼说:电影不是艺术,是生活。20世纪的文学大师如海明威、德莱塞、福克纳、奥尼尔等人都曾受雇于好莱坞,但都声称电影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在经济方面,电影未曾影响他们的创作。 中国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比较复杂。当代小说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当代电影也提高了当代小说家的知名度,并且为其作者带来的不只是名望还有大量的经济收入。王朔、莫言、苏童、刘恒、宁财神、北村等小说家的备受大众关注这他们的作品拍摄的电影,改编的电影有关。当代社会从“话语”的文化转向“形象”的文化与中国当前的小康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总体性密切相关,反映出眼睛从抽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的深刻变换。电影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使得许多作家不仅投身于影视的导演、编剧和策划等工作,更热衷于“视觉化写作”,极力在小说创作中表现适宜影视改编的元素,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小说家面对纸笔的独立身份,有人称为“挂小说的羊头,卖剧本的狗肉”。尤其是80年代后作家与影视的亲密结合,实际上对小说创作不无隐患。当文学作品都写的通俗易懂,就犹如纸上电影一样,似乎其文学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当代很多小说家,特别是有电影改编经历的知名作家,都明确表达自己的作家身份和电影之间的不妥协立场。曾经感叹“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的莫言多次说到:写小说时自己是一个皇帝,而改编剧本时是一个奴才。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写小说就要坚持原则,决不向电影和电视剧靠拢,哪怕一百个人里面只有一两个人读得懂,也不要想着怎么可以更容易拍成电影。小说跟电影、电视剧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是各走各的路,然后偶然地在某一点上契合,生出一个作品。我的态度是,绝不向电影、电视靠拢,写小说不特意追求通俗性、故事性。”
影视文学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因此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文学的表现工具只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通过影象声音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它能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艺术具有政府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乱世佳人》中瑞德说:“我不求你原谅,我永远也不理解和原谅我自己,如果子弹打中我那倒好了。我是个,我只知道我爱你,即使这倒霉的世界和我俩都变成碎片,我也爱你,因为我们很相像,我们俩都够坏,自私而精明,但我们能够一眼就把事物看清。”的时候,这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狂野而不娇纵,具有概括和典型化文学作品的能力。
我们看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反复玩味。对于电影来说,如果观众一个地方没有看懂,或者体会不够,他不可能要求停顿一下,甚至连思索一下的空隙都没有,他只能在感受上留下一个缺口,缺口一多,电影给他留下的印象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也就很难集中精力来欣赏了。所以影视艺术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剧本要准确的刻画人物性格个思想感情,不要把人物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场景里;演员的演技要出色到可以和剧本融合;其它的幕后创造英雄要在同意的创造意图下进行工作。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主要以影视与文学的关系为话题,试图探讨“图像”是否能替代“文字”,文学是否会走向“终结”这些问题,得出结论:文学和影视,文字与图像将会永远并存,共同丰富着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改编;影视语言;文学解读
1 影视与文学的联姻
1.1 影视向经典文学“求教”
1.1.1 文学是影视的根基
在影视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影视拍摄过程中,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影片中大量的人物对白和画外音也要经过文学语言的润色。这充分体现了电影的文学性。随着影视的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展现在银幕上。例如古代文学作品四大名著,现代文学作品如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1.1.2 影视踩着文学的肩膀
年轻的影视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亲密的姻缘关系,这种关系在影视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为影视对于文学的借鉴,这种借鉴通常呈现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方面,文学是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等,都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而,世界影视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可以说,年轻的影视正是在古老文学的甘泉的滋润下勃发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文学似乎成为影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2 影视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1.2.1 文学作品的主导地位
在影视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过程中,作为文学作品的原作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改编成败的评判。我们知道,电影受到时长、摄制技术和观众的心理要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状况的表现往往力不从心,而无法与文学作品中那种运用文字以持续不断地铺陈、描写刻画面而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同日而语。如电影《红楼梦》尽管尽量忠实原著,但总会使千百万观众不满意。此外,影像文本能否改编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编导对原著和作者的理解深度,只有和原著有着精神的共呜和沟通,才能改编成令人信服的作品。如,电影《城南旧事》,抓住了林海音原作中那种淡淡的感伤情绪,改编获得了成功。而电影《骆驼祥子》,编导出于对祥子的特殊喜爱,草率地变动了祥子的堕落结局,不仅破坏了祥子性格的发展逻辑,而且削弱了影片社会历史的内涵价值。
1.2.2 影视艺术家的主导地位
有些影视所选取的文学原作并非文学名著,这些文学原作的名气远远不如名著。影视艺术家以它们为素材进行再创作,使它们为一般大众所接受,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如电视剧《围城》播出后,钱钟书先生的原著小说在书摊上成为热销,而在此之前并不大为人所知。在这种改编过程中,不可否认,影视艺术家起了主导的作用。但是,他们仍然遵循着从原作到剧本到拍摄,即从“文字”到“图像“的路径。
2 影视与文学的疏离
不可否认影视一直在追求自己独立的探索与发展道路,试图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目前的电影制作就出现了通过高科技、大投入、大场面以追求视听感受的发展趋势。如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里·波特>和《功夫》等影片都是靠着让人匪夷所思的声音和画面效果让观众如痴如醉,这些电影竭力冲击当代技术所能提供的视觉效果的极限。但是,我们不能由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这种疏离,而对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进行无限引申,得出“图像时代”的到来或是“文学的终结”。因为,在广阔的文学天地里,仍然有很多东西是影视无从插手的。
2.1 影视对感官(影视语言)的追求
一般说来,影视是通过画面与音响作用于大众感官的视听艺术,它必须把所要表现的内容一概化为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这是不同于文学语言的一种影视语言。
2.1.1 影视语言的直观性
影视语言可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例如,它可以从冰天雪地直接转入百花盛开,让观众感受冬去春来的时空转换。文学主要依靠文字来传达信息,读者无法看到具体形象,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延伸。与文学语言相比,影视语言更具直观性。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
2.1.2 影视语言的造型传意
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还在于影视语言能够通过造型传达意境。与文学语言相比,影视语言能够容纳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声音、音响和人物的活动等。比如电影《红高粮》中的颠轿段,姜文高唱着《酒神曲》热闹的场面和富有冲击力的造型充分展现了山东高密一带的风土人情,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但这段场面如果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则很难让人感受到《酒神曲》的豪迈、人物的粗犷和热烈的场面。影视可以把一些需要信息品味的艺术精华,融化为可以很容易接受的信息,随着对影片的观赏不知不觉中接受。
2.2 影视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
畅销小说作家海岩指出,“我们现在处于视觉的时代,而不是阅读的时代,看影视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的人,看影视的人再去阅读,其要求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会被改造,对结构对人物对画面感会有要求,在影像时代,从事文本创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欣赏、接受的习惯变化,所以作家在描写方式上自然会改变,这是由和人物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时代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决定的。”但是,显而易见,小说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影视的附庸。文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文学中有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野,它们也是彼此共存,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而影视不过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苏童语),它对于精英文学作品的改编,只不过是把它大众化,变成大众的精神食粮,实际上永远无法取代它的精英本体。因此,小说的改编大户王溯说:“写影视剧来钱,但写多了真把人写伤了,再要写小说都回不过神来。”
【摘要】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而成。改编过程中,将作品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然而,对诸多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效果,业界褒贬不一。
关键词 文学影视改编创作
从2014 年末至今,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推出的精品大剧大片不断,如去年10月27 日开播的《红高粱》,还有2014 年压轴公映的《智取威虎山》。2015 年初,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多个电视频道热播,该剧改编自著名当代作家路遥的同名作品,由于其题材年代的特殊性和演员的表演特点,惹来不少争议。
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肥沃土壤
影视市场呼唤好剧本,原创剧本有限,文学改编一直是剧本的一大来源。电影、电视剧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是由文学名著或畅销作品改编的。80 年代,我国拍摄的经典电视剧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均出自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涉及神魔、历史演义、家族史诗几个题材类型。近几年,很多作家也当编剧,对自己的小说亲自操刀,比如刘震云根据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出的《一九四二》;也有的作家售出改编权,比如莫言的《红高粱》。
从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当前影视创作领域的文学改编情况,改编就是通过技术处理将艺术作品由一种媒介转换为另一种媒介。影视改编,首先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思维、视听表达的眼光审视各类作品,判断其故事内核(或框架)是否适合影视媒介来表达;然后将作品仅仅看作素材,打成碎片,并按照影视思维、视听表达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部故事完整、结构统一的作品。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电视剧再创作的基础,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近期上映的《狼图腾》是改编自同名的畅销小说,票房相当可观。两年前刘震云和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虽说票房不理想,但仍然被认为它是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有品位的作品。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已经是电视史上的经典。
通过文学作品的改编,不断激活影视创意,给电视剧市场带来新鲜活力。成功的影视改编很大程度上是靠剧本、演员和制作水准等多重因素。影视剧是集体协作的结晶,首先一部影视剧要有出色的编剧加上出色的制作团队,否则即使剧本再好,也无法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一般来说,失败的案例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二、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创作的抢手资源
2000 年以来,一批文字爱好者聚集在网络开放的平台上,不断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榕树下、盛大文学等文学网站,正是网络们的聚集之地。随着盈利模式的日渐明朗,文学网站签约了一批网络,将其作品进行出版,并走向影视改编的道路。正是网络文学的火热,才催生网络文学改编热,而点击率排行榜上的热门作品更是成为抢手货。前两年热播的《甄嬛传》就是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的小说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更适合改编?观众和读者最有发言权。网络时代,点击率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网络文学具有即时和随时更新的特点,因此就有可能随时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和改进作品,这就使它能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的脉搏,从而减少电视剧策划和投资的风险,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两年,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权”形成抢购。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更成为网络自制剧剧本创作的重要来源。视频网站爱奇艺早在去年就大规模投资原创剧本,这与其大量发展自制剧的战略有密切联系。爱奇艺早前为自制剧铺路架桥,与盛大文学展开合作,又不惜花重金挖来某知名文学网站的主编,开发网络文学资源,并进一步操刀影视改编。今年其将上线30 部网络自制剧,其中包括《心理罪》《鬼吹灯》等都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
对于市场大量利用网络文学作品加以影视改编的状况,应有慎重的考虑,网络文学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很多网络文学都是连载,有时也会根据读者的意见做调整,甚至会完全针对读者的快速阅读需要选择题材,有不少好作品,但是大多数的作品很快餐,追逐热点而题材雷同。好的作品会流传,也许十年二十年,才有可能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做出相对公正的评判。故事性强的作品更适合改编。有相当一部分网络小说对描写人物状态,人物心理都很有一手,但影视剧通常要看故事,所以故事性不强的作品并不适合改编。
网络自制剧是目前很多影视人创业或是练手的地方,也有不少有勇于尝试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编剧参与。网剧更看重创新,更愿意针对网民点播习惯制作一些完全不同于电视上播出的影视节目。目前网剧的制作,通常都会根据网络点播的规律,制作短小精悍的影视剧,这和传统影视节目有很大不同。网络自制剧本的大量需求会吸引一些更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编剧。在国内缺乏编剧培养机制的状况下,网络自制剧的大量产出和不断进化,或给年轻编剧更多的成长机会。网剧会越来越成熟,这种成熟不光是有很多好点子,还有更高的制作能力。
三、“忠实于原著”与“改编”的关系
一直以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的效果,业界褒贬不一。“忠实于原著”往往成为评判的标尺。从理论上,改编作品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不是原著的副产品或附属物,而是另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除了其中的故事或内容来自原著之外,与原著没有直接关系。通常我们说影视改编应该“忠实于原著”,其实“忠实于原著”标准也可以很宽泛的。
按照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的解读,“忠实于原著”主要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忠实于影视艺术的审美规律,二是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只要充分体现原著的主题思想、故事原貌,保持原著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同时依据改编者对原著的审美理解进行艺术重构,都应该算是忠实于原著。
关于“忠实于原著”问题,应该防止两种极端:一是拘泥于原著,丧失电视剧创作者的自主性和审美个性,一味照搬原著。比如,根据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以旁白的形式保留了原小说中的生动段落,这一做法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最近刚刚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大量使用旁白,却遭到观众的诟病。可见,所谓“忠实于原著”的关键是忠实于原著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另一个极端是随意改编作品的人物设定和故事结构,许多改编的电视剧已经远远超越了改编的底线,属于对文学原著艺术资源的“毁灭性开发”。
四、文学作品影视开发的“泛滥”与“不足”
文学作品是影视剧创作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要开对了门才是一条光明大道。影视剧制作机构需要合理开发文学资源,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利用好故事做精品,而不是简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快餐式”开发。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多次影视改编,充分发挥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法,比如80 年代推出的老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最近两年又推出新版本,不同版本的优劣比较自由观众评说,推陈出现的文化发展路径值得肯定。
然而,文学世界浩如烟海,影视剧制作方倾向于优先选择有卖点的获奖作品,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的作品,还有经典影视剧翻拍也是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金庸的武侠作品《神雕侠侣》自1960年到现在,在一共拍摄了6 个版本的电影和9 个版本的电视剧,其翻拍的周期越来越短。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人问津,可以说我国文学资源的开发仍不够充分。
去年,韩国买走了国内知名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权,今年1 月该影片已经在韩国上映。国外影视市场重视故事、重视编剧的惯有传统,使其在文学资源的开发上做得较为成熟,值得国内借鉴。然而,中国的文学最好由了解它的人来改编,否则会失去原来的味道。《功夫熊猫》及美国版《大闹天宫》在中国观众观看后直呼不像。李安作为华人导演把张爱玲的《色戒》完全放在中国、由中国演员来拍,使作品还没有失去它的味道。
五、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合理化路径
综上所述,一方面,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改编和再创作过程中与原著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差距,又会引起讨论的波澜。认清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有一些要规避的问题。
第一,在允许编剧再创作的同时,掌握改编度,保护文学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中的完整性。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第二,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保护作品精神权利。影视作品不仅是版权产品,还是文化产品,具有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应该确立保护文学作品精神权利的基本规则,即公序良俗规则。
第三,在剧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影视艺术的规律,进行视听表达的生动呈现。节奏、结构、情调、冲突等方面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在这些复杂文学成分处理成剧本之后,拍摄手法、声画音效都需要导演和剧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
第四,要避免粗制滥造。在影视作品花巨资请大牌明星的恶性循环之下,影视拍摄费用的比例分配一直不合理。费用向编剧和制作团队倾斜,向后期精良剪辑倾斜,对保证作品的整体质量是必要的。
第五,筛选、购入优秀文学作品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影视创作提供力量。未来在我国影视市场培育上升期,抢占优秀的文学资源意味着拥有不错的故事,加之具备编剧和制作实力,是打磨出精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①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李缅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J].《文教资料》,2011(3):85-88
③张颖,《文学作品影视开发中的泛滥与不足》[J].《中国广播影视》,2015(4):57-59
④张慧春,《论作品精神权利保护——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为例》[J].《河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10-113
关键词:文学; 文本; 图像
从艺术的发展上看,影视艺术在艺术门类中还属于“小字辈”。它在艺术形式上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文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了荧幕。大众的目光也逐渐从文本中转变到了影视作品上。海德格尔宣称:“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与最初遭遇“图像时代”时表现的恐惧所不同,近年来,我国学者敏锐地发现在“读图时代”,我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图文战争”。影视作为一种消费品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视觉时代而不是阅读时代。看电视的人要远远多于读书的人。如果先看过电视再去读原作,那么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可能也会有所改变。同样的,先是阅读文本再去看其被改编过的影视作品也会在领悟上有所不同。将文学作品搬到荧幕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种手段。据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统计:85%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45%的电视电影是改编作品;70%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也是改编作品。大部分被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及广泛读者群的名著及畅销书籍。这种方式也在一定层面上为影视作品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部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都能得到双赢。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改编”二字。正因为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读者群,那么编剧在改编上既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又想抓住观众的眼球,如果无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会无形中得罪其中的一方。例如:赵玲玲针对《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三部电影与原作的比较,分析出影视作品与原作的差别在于:“小说总是透着一种悲凉,但在改编的影片中都多了那一点点温情,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这就会引起一些观众的反驳,认为编剧没有做好功课,改变了原有的意识形态,无法将作品完整的呈现。也有观众会认为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打动心灵的一瞬间,只要电影给了我们想要的那份感动,至于改编的是否到位就不去追究了。这种矛盾的产生其实就是文本到图像的转变所衍生出来的。
还有一些的影视改编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性的不同。比如对于改编作品《少女小渔》、《天浴》,魏琛就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这两部电影都是很适合进行改编搬上银幕的题材,前者是以移民为故事线索,后者以为历史背景。在小说里,严歌苓创作的终极目的即是对人性淋漓尽致的展现,或者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对人性扭曲的批判。然而在影片里,由于主流电影商业化的大背景和市场利益的必然驱动,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必然引入也同样带来了新的因素的形成。前者凸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后者更多是对历史的沧桑与人望的个人化描摹、阐释与救赎。显然,在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中,由于人物形象、叙事角度、故事框架、表现手法的不同,以及市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其审美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成了必然。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在媒介时代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时候作家不仅仅要考虑作品的畅销度,还要顺应趋势来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在销量上或许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可能没有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好。近年来许多的穿越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幕,许多毫无意义的对话为了博观众一笑也被很牵强的填入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该有的基本素养。
除了对单个作家,单部作品的影视改编分析,我们还应该从整体上来分析某类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比如从故事背景,人物生存状态,时代特定性等多方面角度综合审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小说蓝本之间的艺术差异。李雪梅发现:由于作者的性别意识的不同,女性小说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超越性格局限的突破。而这一点在改编后,很难再有体现。为了让大众容易接受,改编的确是最有效的途径。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反叛传统男权文化所作的一些努力,经过影视的改编及其传播变得微不足道甚至销声匿迹。
当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的名著得到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 评,达到了文本与影视的“双赢”。央视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例子。编剧完全按照文本的故事的发展来诠释人物,无论是在选角还是布景方面都把原著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电视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也推动了我国红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楼梦》这本旷世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称为是:自有《红楼梦》以来,最大范围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普及。这足以说明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伤害原著艺术性的前提下,取得原著所不能及的成果。
1.对于什么是历史题材剧的认识不一致
这一认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明确历史题材剧所具有的外延,同时还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在当前历史题材剧多样的情况下,对具体什么是历史题材的作品认识不足,只是将纪实性的作品作为历史题材剧的素材,而忽视了一些历史上流传的“戏说”“大话”等内容的作品;其次是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评价过于简单,没有综合性认识。
2.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存着缺陷
在研究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时忽略了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没有认识到其特殊性,更没有结合文学、历史进行研究,更没有联系到现代的生活进行实际分析,以至于在研究的过程中缺乏方向性,多是简单的自说自话,缺少协调与统一。
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学特质
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是依靠人的文字记载来完成的,因此历史在反映真实的过去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学的特色,甚至有的作品很难分清楚是历史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即使在一些表象看来是历史类型的作品中,也多少具有文学的成分,因为在使用文字记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字的艺术表达性。
1.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情感性
影视作品最终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同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依据的题材必定都是具有文字记载的内容,在记载这些内容时是依靠文字表达的方式完成的,这种文字表达方式形成了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文学作品,其中必定会加入写作者的主观判断或者思想认识,不论是所谓的正史还是野史,在创造过程中都会有感情性,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
2.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虚构性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依靠历史的一些记录或者还原,但同时这些记录也会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写作者在描述事件时也会加入一些主观性或者虚构一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更加完整,影视作品的制造者也会根据题材进行一些创造,为了达到吸引大众的目的对历史情况进行一些虚构和创造。
3.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审美性
一部完整、优秀的历史作品必定是受到社会大众喜爱的,其中也会夹杂一些文学语言或者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历史题材在叙事的同时表达了其所具有的美感,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塑造力求将其中的内容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符合大众审美观的影像。
三、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历史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定要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比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其中虽然描述了国家的正史,但同时在作品中具有文学的感召力,如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语言具有极强的文学特质,另一个方面在作品中也反映了现实的生活,比如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中都记录了皇室或者大臣的事件,所以说在拍摄历时题材的影视作品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文学反映生活
我国在新媒介发展的几十年中生产了许多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大秦帝国》《康熙王朝》等,这些作品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极大喜爱。同时这些影视作品拍摄中所依据的题材正是在具有文学特色的历史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所具有的一些文学元素让作品更具吸引力,同时这些影视作品所反映的一些现实生活更加真实明确,也符合大众生活的需求。另外这些影视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必定会考虑收视率、社会反应等问题,所以作品的制作也尽量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需求。
2.生活塑造了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
生活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不论是历史作品的创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主题——真实生活,可以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当前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制作也是如此,从现代生活的角度看,该文学是根据现代人的价值需求和观念进行改编、制作的,从历史生活的角度看,影视作品所依据的前提是历史的现实生活,所以说生活塑造了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并将其在现代社会体现出来。
四、结语
论文摘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学生们普遍英语基础薄弱,教唱英文歌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仅不会影响正常教学,而且会对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口语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语感。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进度紧,练习顾不上,根本没有时间来教唱英文歌曲。但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采用教唱英文歌曲这样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促进英语教学工作,而且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更明显,课堂气氛更和谐、生动,这样也使同学们不会觉得英语课只是由单词和语法组成的,枯燥无味,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是这样要求的:
一、在课前征询同学的意见,整理大家所喜爱的英文歌曲,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讲课文的导入部分时,根据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和语境,选择较适合的英语歌曲进行搭配,当然这些歌曲也是同学们所喜爱的和耳熟能详的。例如:讲wealth,success or love这篇文章时,我会搭配backstreet boys 的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其旋律琅琅上口,而且也体现了本文的主旨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让同学们能够更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讲michael jordan and me时,我会选择r.kelly专门为乔丹写的,并由他亲自演唱的歌曲i believe i can fly,在教同学们唱的时候,注意其中的一句歌词if i can see it,then i can do it.if i just believe it,there’s nothing to it.i believe i can fly,从中让同学们理解努力奋斗的含义,学习michael jordan 的拼搏精神。在选择学唱的英语歌曲时,还要注意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对大一的新生们就选一些节奏较缓,旋律轻柔抒情的音乐,比如enya,celine dion,shania twain等的音乐,她们的音乐很适合精听,学生也比较容易模仿,她们的音乐有一部分为纯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另外一部分则为英文歌曲,可以学唱。另外还有一些属于pop(流行)音乐范畴的抒情慢歌,也是不错的选择,backstreet boys,westlife(西城男孩)等组合团体的歌曲是最好的,他们的歌曲绝大多数都是这类风格,琅琅上口,也可以利用学生们对其偶像歌手的崇拜心理。
二、在学唱英语歌曲中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句型
我们在学唱英语歌曲的时候,不难发现在歌曲中有很多我们常用的语法和重要句型。学生们在学完一首英语歌曲时,常常都能记住其中的英语歌词,在记住歌词的同时,也能记住一些常用的重点句型。例如:在歌曲“i swear”这首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i swear like a shadow that is by your side。同学们可以在这个句子中注意到like的用法,作为介词“像,如”的意思以及定语从句的用法,shadow作为先行词,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三、学唱英语歌曲还能够帮助同学们纠正发音,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平时同学们在学习英语时,对一些单词在句子中的重读、弱读、连读等不是很清楚。学习英语歌曲可以增强语感,在唱英语歌曲时,自然而然地就纠正了平时一些发音的错误,这也是我们平时所忽视的地方。如歌词follow me around中的“e”和“a”要连读(元音音素+元音音素连读)以及it’s like i live a thousand lifetimes(前者不连读,因为it’s like 和后面的从句属于两个不同的意群)。英文歌曲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正确的语音语调、富有情感的表现力。
四、学唱英语歌曲时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新词汇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很多同学在牢记大量新词汇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有不少同学今天记住的单词,一两天过后就遗忘了,这也成为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一道普遍难关。所以我向同学们推荐利用学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来牢记单词。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记忆单词,还能够把单词牢牢记住,当你唱一首英语歌曲时,那首歌的英文歌词自然就能一一浮现在脑海中,这样使记单词的过程既不枯燥,而且还不易忘记单词,使记忆的周期延长了,也能体现出寓教于乐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讲”模式;以人文本;高效学习
“学讲方式”已经推行三年了,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了很大作用,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在各科教学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那么,如何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阅读预习阶段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学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往往被安排在课堂之外,所以很多人就把“学讲”这一学习策略排斥在预习之外,认为预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不需要“讲出来”,或者把预习看成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读书,是一种随意性的学习,我认为这是对“学讲”策略的误解,其实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预习中的“学讲”也同样是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地在预习过程中贯彻、落实“学讲”精神呢,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1.要正确地确定“学讲”内容
在确定“学讲”内容时,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主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预习内容。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就行了,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挖掘有价值的预习问题,把它们整理出来。由于这是学生自主的学习需求,学生就会对预习充满兴趣,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确定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会合作》一课的“学讲”内容时,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把学生的预习内容整理出来,形成了以下学习路线图:默读课文,标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易读错的字词―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工具书理解“顾名思义、倾斜、完美和谐、自我牺牲的精神”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结构,抓住主要段落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合作的故事和事例。
2.练习“讲出来”,确立“讲出来”的对象
按照以上学习路线图,学生自主地加以预习课文后,为了检查学习效果,学生需要把预习的内容“讲出来”,因为这样不但能使预习的内容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由于预习往往是在课堂之外或家庭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同伴只能是自己或家人,为此,我要求学生和家人合作学习,把自己的预习体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讲给家人听,让他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还可以选择最高境界的“讲”,即自言自语地讲给自己听,如在练习概括课文内容时,多说几遍给自己听,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语句的逻辑顺序,把词语、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探究之中
课堂探究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感悟文本言语结构,提高言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学讲”给课堂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为了高效地进行课堂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许多一线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理论联系实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贯彻“学讲”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许多课后练习的设计是很好的“学讲”素材,因为这些练习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听说读写悟”为平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很好的言语训练材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轻视或忽略,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我紧紧抓住课后的三个练习,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学进去”,在欣赏后“讲出来”,让学生通过两个“扑”感悟到烟台海的凝重和轻盈,感悟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到“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的美丽,是烟台人物质和文化的依托,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尝”,我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让他们在“学讲”的情境中咀嚼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当然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课后的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练习艺术性地融入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决不能孤立地就问题“问”问题,“讲”问题,因为“学讲”策略是学生心灵的感应,充满灵性和人性,是个体生命的觉醒,不能是简单地进行说教。
然高效的课外阅读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学讲”,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我们要引领学生把作品“读”进心灵深处,把感悟“讲”出来和同伴进行分享,这才是真阅读;“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我们要引领学生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讲”出来,指导他们在清晰的逻辑框架内再创造,这才是真写作。
总之,“学讲方式”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生活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领会“学讲”精神,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学兵.小学教学[M].河南教育报刊社,2015-09.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而从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气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如何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
“关系”从词议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字“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 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英文原版电影;英语学习;优势
随着英文原版电影的大量引进以及原版影片在网络传播的加快,人们观看原版电影的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内容的了解,电影的观看过程也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语言学习过程,原版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视觉效果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的广阔天地。然而仍然有很多英语学习者对利用英文原版电影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学习英语的优势作用进行具体阐述,希望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原版电影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情景赢观、真实、具体,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具有语言技能学习的便利,又具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有利于摆脱母语的羁绊,能充分调动感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和自然吸纳的反射,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学”,掌握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也才能真正“活用”,达到理解和表达、交流和沟通。观看过程中所面对的也不再是沉闷的语言知识,而是真实、直观的语言实践活动。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大量丰富的思维材料进入大脑,电影语言为思维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来源。电影语言含有其言外之意,也有各种思想延伸,通过对语言、语境的分析,可以使观众在某一思维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融入一个用“英语思维”和心理交流的理想氛围,达到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语言情景的生活化、自然化可以实现心理感知上的最大放松,更易于进入最佳联想、最佳认知状态,最大化地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二、多方位的学习视角。有利于提升英语视、听、说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加上基础较弱而羞于开口、不敢开口,导致听、说能力普遍不易提高。而英语原版电影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已经渐渐地被运用到英语听、说学习中来。同时由于原版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它以多媒体为手段,是融视、听、说于一体的一种更广泛的传播语言和接受知识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接受语言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提高英语视、昕、说能力,可以从观看原版电影人手的原因。因为通过原版电影实现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可以使英语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是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但是学习听、说不等于“习得听、说”,美籍华人的英语好是因为具备了“习得听、说”的必要条件一英语环境。但是我们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如在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和情景喜剧时,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国外的英语环境,强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同时开口说英文,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听、说”。英文原版电影还能够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及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等,其魅力在于不仅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还可以让观众换位进入电影所呈现的语言世界里,因为原版电影的台词都是最地道的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发音,具有语音纯正、语速自然、发音准确的特点。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语音是基础,它不仅包括单词的发音,还包括真实交际中词汇、习语的连读、失爆、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许多音变形式。至于语调节奏,则是地道流利表达英语的剂。没有接触过地道的老外。没有和他们进行过面对面的交谈,是很难感受到语调节奏在表达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强大震撼力的。清晰、标准的发音和生活化的语言,使影片的观看过程能充分调动观众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通过有意识地听电影,了解英美国家的语音变化,可以让我们切实地体会语言的寓意与魅力,可以从根本上修正语音面貌,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发音的全面改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发音和听力水平,并从中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的语言发音特点。模仿并重复相关的语音、语调。根据语境调整说话速度与节奏,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表情,甚至大声仿读,可以较快地掌握好准确的英语句法和发音,使视、听、说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从而达到在真实语音环境中从容运用语言应付各种情况,突破听力理解的难题。
三、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利于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电影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出来的口语,既生动又准确,而且大多数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并突出口语化和真实性,借助于声音和图像,更利于学习者理解真实的语言内容,为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同时由于电影能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特点,不同层次人们的交谈用语特征,在不同场合说话的表情及手势,会让观众真正体会到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语用功能的巧妙结合,在情景中提高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同时。广泛的题材、众多的人物、不同的社会生活层面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丰富性、真实性、口语化和生活化。不同层次的人物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些口语素材对书面语言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因此在观看英文原版影片时,可根据不同影片的语言特点及人物特征有针对性地发现其应用特点。如喜剧片FRIEND(《老友记》),具有青年人的语言特点,用词现代,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影片ACCEPTED《录取通知书》,具有校园特征,反映了高中学生的语言特点;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可以了解皇家和宫廷用语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特征;动画片BARNYARD(《疯狂农场》)则体现了拟人语气及儿童语言的特点。这些影片的语言都是经过锤炼,而且对观众有较大的吸引力,语言接近生活,有介入其中的认同感,更易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广为接受和广泛应用。丰富的语言素材为语言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在语言应用学习实践上,你可以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of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可以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 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四、跨文化学习。有利于提升对英美语言文化的理解
原版英文影片是英美国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集中、形象的反映,展示了英语国家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原版电影可以了解英美国家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直观地观察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有利于加深对英美语言文化的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的社会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论述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不了解某一语言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我们学习外语也是如此。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思想、信仰、习俗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有可能导致误解的产生。那么怎样在英语学习中提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熏陶?借助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英语原版电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通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可以了解西方的婚丧习俗;通过《当幸福来敲门》来了解美国人对美国梦想的解读。原版电影所展示的英语语言及其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全面而真实,尤其是历史、伦理、神话、宗教类的电影,其内容一般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或原著的,影片能使观众始终处于英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通过鲜明的主题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等,开拓文化视野,丰富语言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同时,通过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对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践中从语言文化背景角度体会和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和应用特性。例如《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其中的台词就是充分发挥语言文化特点,从而展示电影的主旨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其意义:例如:阿甘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0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这句经典语言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但这里为什么用巧克力而不用其他事物作比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因为在美国巧克力通常有12块或24块,每个都有不同的包装和口味、形状和颜色,上面没有标志,只能拆开放在嘴里,品尝了之后才知道个中滋味。
原版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相同的地方,而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步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结语
Does Mobile Phone Distract Study?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eople own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products, mobile phone is very popular, almost everyone has a mobile phone at hand, we even can say that we can’t live without mobile phone. As the phone has become so popular, students are also obsessed about it,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 cell phone without letting teachers know it, the reason that the teachers ban them to use mobile phone is that the phone will distract students from study. I agree with teachers, as a student, I know exactly how the phone affects me in the class. I always want to check my phone, seeing if there is message. I can’t focus on my study, all my mind thinking is to check on the phone. I am not saying we should not use mobile phone, I advise that it is better use it when we are not studying.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手机很流行,几乎每个人手头上都有一部手机,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不能没有手机。手机如此的流行,学生 自然也为此着迷,高中生瞒着老师使用手机,老师禁止他们使用手机的原因在于手机会让学生学习上分心。我同意老师的看法,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清楚地知道手机 如何在课上影响我。我总是想要看看手机上是否有信息。我不能集中学习,脑子想的都是检查手机。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使用手机,我建议我们最好在不学习的时候 用。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3、创设合作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二、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只不过是二、三流的,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后天的努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这种精神来源自于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应。
论文摘要:文化失语现象近年来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早在21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研究者们纷纷呼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丢失,也不是面临危机,而是正在经历正常的现代化过程,是处于转型时期,正在被继承和发扬。但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入手并不是很多,对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分析也不是很全面,解决方法也不够具体,亟待有更多以事实为根据的讨论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化失语现象;母语迁移;文化帝国主义
一、实证研究
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到青岛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共发出问卷和测试卷各120份,收回各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
问题包括:
1、你觉得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在何种程度上有意义?
a.十分有必要b.可能有用处c.完全没意义
2、在你的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知识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a.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b.对我的英语学习负面影响比较大
c.基本感觉不相干
3、如果在英语专业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设想一下对你将有何影响?
a.有利于我的现阶段学习和今后的就业
b.有作用,但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对现阶段实际生活影响不大
c.基本没有作用,我不需要学习d.有负面影响
4、当外教向你探询中国文化内容,如:孔子、孟子的经典时,下列哪种情况你最可能遇到?
a.自己对这个知道得很少,无法回答
b.只能粗浅介绍些基本常识的内容
c.知道很多经典,但无法用英语表达
5、你认为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说法了解甚少的原因是什么?
a. 课本中学的少b. 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少
c. 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
问卷结果表明,希望学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占86%,希望学习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学生为75%,高达96%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多数学生能够介绍一些粗浅的内容。
因为平时接触以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英语材料比较少,很多学生自己知道有些中国文化知识,要用英语说还是存在障碍。而通过对大学课本的分析,确实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过低。这使我们学生不能学到用英语表达中国观念,输出中国文化精华。
然后进行了词汇测试,其中包括:
节日:圣诞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吃的:水饺、米饭、包子、油条、北京烤鸭、汉堡包、炸薯条、番茄酱;文化:孔子、孟子、诗经、唐诗、宋词、笔墨纸砚、旗袍、京剧。
词汇考察的结果得分率为:圣诞节83%,春节60%,汉堡包85%,炸薯条54%,水饺90%,面条98%。孔子34%, 孟子17%, 故宫31%, 颐和园16%, 端午节21%, 中秋节21%,京剧75%等。结果证明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词汇掌握非常欠缺。
二、原因分析
(一)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深度不够。外语界老前辈王宗炎教授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母语文化的缺失容易导致交流不畅和误解。因此在文化教学中,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应加强母语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对母语正迁移作用的忽视。 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有迁移。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虽然突出汉英差异,可以更鲜明的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连接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的某种机会。
(三)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各个领域。语言霸权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态之一。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
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传播科技通过全球性通讯社来操控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从而达到新的帝国主义。
英语霸权倒至中国母语衰落,进而构成了现代文化乡愁的一个部分。语言强势传播助长了文化帝国主义。因此这也是造成文化失语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方法
积极组织各种汉文化比赛,主题英语角,以及学术会议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积极开展通识课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网络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作为一种媒介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网上传有关的知识是一种有趣而且有益的方式。
四、结论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课堂提问 提问模式
1.引言
教师课堂话语是国外语言学家近年来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1990)。White & Lightbown(1984)用录像设备摄录一个外语教师的一堂课的活动,其中观察到在一堂5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提了427个问题。Tsui(1993)分析了香港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结果发现70%的课堂话语活动是这样一个过程:老师提问学生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提供一定的反馈。因此,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外与香港的研究成果虽然可以借鉴,但我们却不能直接照搬。中国大陆的外语教学有其独自的特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涉及的文章与调查寥寥无几或欠全面。本研究通过对徐州工程学院的四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模式的分析,从提问分类、提问后等候时间、提问分布、提问技巧、反馈形式和答问方式等六个方面总结归纳四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原则。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然调查的方法,即研究者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徐州工程学院四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揭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模式特点。研究者随机选取了徐州工程学院四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对四位教师进行了随机听课并录像。他们平时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都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接受过一些教学法的教育,且都有10年以上的大学教龄。他们所教的学生为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材都是《新世纪大学英语》,录像的时间均为开始上课的头30分钟。
录像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其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等部分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本调查将分析教师提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2)等候时间;(3)问题分配;(4)反馈形式。
3.结果与讨论
3.1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
表1中的数据说明,教师的提问虽然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提问总量的68%。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同样的结果,有65%的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为教师已知道答案的问题。由于参考性问题可以促使课堂对话更具有交互性,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层的理解,因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在教师的课堂上应有意识地予以增加。
3.2等候时间
表2中的数据说明,四位教师提问后的平均等候时间为5″,比我们预料中的要长,同时比其他研究中所测量到的等候时间也长得多。这说明这四位教师都能比较耐心地等候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同样的结果。7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提问后给予了足够的等候时间,让他们能从容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3.3问题分配
表3的数据说明,在空间位置上四位教师的问题分配不太均衡,提问大多集中在前面和中央的位置,其中前面占53.3%,中间占33.6%,其中有一位老师(T2)的提问极不均衡,他提的问题几乎全部集中在前面与中间部分。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其中有一个学生写到:“开学快一个月了,可我从来没有被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提问过。可能我应该尽量坐在老师的视线之内,比如前排,或中间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如果学生觉得教师不一视同仁,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3.4反馈形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积极反馈。因为积极反馈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但积极反馈不能是笼统机械的,如“Good.”、“Very good.”等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Brophy,1981;Nunan,1991)。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的大多是积极、有效的反馈形式。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四位教师给予积极反馈的比例不高,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0%的学生对老师的反馈表示满意。
4.结语
本调查由于被调查的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局限性,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能说明所有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情况。但通过这个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窥斑见豹,初步总结出目前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原则与建议。第一,教师应该加强对问题分类的研究,很好地把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提问时应均衡地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不论内向外向,不论坐在前排或后排,教师都应该全面地考虑到他们的参与愿望,这样才不至于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教师提问后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力图把答题的机会让给学生,避免教师“一言堂”;第四,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提问技巧,并把这些技巧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Nunan,D.The questions teachers ask[J].JALT,1990,(12):2.
[2]White,J. & Lightbown,P.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4:40.
[3]Tsui,B.M.A.Analyzing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RELC,1993,(16):1.
[4]郑树棠.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研究[J].外语界,1997.3.
[5]Richard,J. & Lockhart,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7]吴霞辉.Uneven allocation of teachers pattention to students[J].中国英语教学,2003,(4) .
1.写字与识字相结合
写字与识字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两者应相互结合、同步进行。识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需要书写的生字,而书写生字的过程更能促进识字的掌握。只有两者相融,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生字时,教会学生抓住汉字的音、形、义之间联系的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识记需要书写的生字。比如,在教学《纸船与风筝》这篇课文时,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生字“漂”与“飘”,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先识字后写字,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这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漂”和“飘”都是形声字,左表声,右表义,有水才能在水上漂,如“船在小溪里漂”。同样也能很清楚地明白:“只有风才能飘起来,因此红旗能在空中飘,树叶才能在空中飘。”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让学生掌握字音,记忆字形,学生要书写“漂”与“飘”时,就更容易地将两者分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识字与写字同步进行,以识字促写字,以写字强化识字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再造想象,从而为书写做好铺垫,调动了学生写字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书写态度
首先要有认真的书写态度,其次要有正确的书写意识。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书写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取决于学习态度。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还没等老师讲完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写,根本就没有用心体会和揣摩,只是一味地机械地书写,只要完成作业就行,这样长期下去是练不好字的,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写好字的作用,但不能把学习书法和写好字混为一谈。做作业时写规范字,并不是学习书法技巧,还是培养综合素质。比如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等等。把写好字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手段,强调的不是结果——都能把字写漂亮,而是过程——学习过程中各种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书写态度不端正,平时作业书写一塌糊涂,老师作业批改难度大,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写规范,批阅作业时要对学生的书写作出明确的评价,必要时要让学生重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充分发挥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能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预防近视、脊椎弯曲等疾病,有益健康。写字坐势对于学生来说,记牢“两个一”即可: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
在语文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书写时有正确的坐姿。上课时小学生总会出现一些不正规的坐姿,比如一只手扶着头,另一只手写字;一只手玩其他东西,另一只手写字;歪着头写字,等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正确的坐姿,特别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只有这样才能写好字,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小学生在写字初始阶段,握笔的随意性很大,喜欢怎么握就怎么握,这对写好字影响极大。语文老师会有这样的认识:写字是写字课老师的事,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学生书写语文作业的时间和字数远远多于写字课的时间和字数。因此,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握笔方法。每当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握笔,有些学生刚开始可能不习惯,甚至放弃,老师要鼓励他们坚持就是胜利,激励他们只要不懈努力就会成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评价,这样他们就会有信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笔顺笔画
现在小学生书写时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笔顺问题较多。比如写“士”、“王”等字时总有学生先把横写完再写竖。另外,笔画书写笔形错误的现象不少。比如把“字”里的横钩写成横竖的,把“代”字的斜钩写成竖弯钩的,把“忠”字卧钩写成竖弯钩的,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生字教学中必须加强笔顺笔画教学。
教师板书要规范正确,在生字教学时要强调笔顺笔画的正确书写顺序。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是约定俗成的,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基本规则。基本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入后关门(即先外后内再关门)。补充规则:后写右上点;后写内部点;先右后左;先内后外;先撇后折;先竖后横。汉字是复杂的平面文字,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体特征,掌握了这些规则并不一定能正确书写全部汉字的笔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要不断记忆、琢磨和钻研,特别是一些笔顺特殊、结构复杂的汉字要重点记忆。
5.用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