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社区资源;地理实践教学;反思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践、地理调查”,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也在多处提出地理实践和地理观察的建议[1]。从地理学科的性质和新课标的要求看,完善的地理教学是很难完全在课堂上完成的,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然而中学阶段大量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又不切实际。发掘校园周边社区地理资源,从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合理安排实践活动,逐步深入分析,最终在实践中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以笔者协和中学所在的西村为例,西村是广州城西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区域,地区面积3.27平方公里,经历了从农村到工业区再到现在的商住区的变迁。水泥厂搬迁、住宅小区不断涌现、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变,当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城区环境污染、部分商业萎缩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础薄弱等问题,这都为我们学习地理提供大量典型素材。合理的挖掘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利用社区资源,在正常的地理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开设地理实践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增进教学效果。
一、制定地理实践项目和教学计划表
一般在新学期开始,根据该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拟定实践项目(参考表1)。
实践项目参考表(表1)
实践名称
相应课程内容
课程开放重点
人口与居住情况调查
人口的变化
获取和处理信息,合作交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交通状况调查调查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生态环境调查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实践
河流的作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泥厂搬家了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和原理
埗村公园越野赛
地图
学生室外读图、定位能力
埗村公园平面图绘制
地图
处理数据和绘图能力
每一次活动要明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教学目的、活动实施方法、所需材料、实施的路线(场地)等。制订学期地理实践教学计划表(参考表2)。在拟定计划表时可以根据具备的条件尝试与多学科的教师合作,吸纳与地理实践主题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参与,共同开展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教学计划参考表(表2)
周次
主题
内容
教学目的
实施方法
路线
(或场地)
材料
备注
15
水泥厂搬家了
水泥厂搬迁的原因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查阅、搜集资料;水泥厂原址参观;周边环境质量调查;周围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原始资料整理等。
学校水泥厂社区学校
记录本;调查表;相机;DV;
穿运动鞋
二、组织与实施地理实践教学
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划分活动小组,每个小组6到15人为宜,确定组长,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申请学校得到批准带领学生外出后,与相关地方组织机构(如居委会)联系,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出发前由指导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方法和要求,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分发必要的物品,到达指定活动区域后各自展开活动。
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督促与指导,适时合理地进行诱导和答疑,提醒学生按照预定方案实施,保证实践的成果得到及时的记录和保留(实践报告的内容、模式参考表3)。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是地理实践活动是否完成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实践报告的模式参考表(表3)
小组成员
时间、地点
实践课题
实践目的
实践原理
实践用品
实践内容和步骤
问题与讨论
分析与结论
实践成果
反思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指导学生将实践成果撰写成论文参与竞赛,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开展与地理实践相关的专题知识演讲等等。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可以整理成册,好的文章可以推荐交流;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有条件的可以将活动过程进行拍照或录像保存。
三、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为倡导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调查记录表、实践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照片、音像等原始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鼓励竞争、体现个性,以小组单位,评价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个性培养离不开个性化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地理实践的积极性和自主性[2]。根据学生学习态度、个人能力、收获等各方面综合表现,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成绩量化具体到个人,并按适当比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达到有效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具体评价可以从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和行为表现、学生地理学习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衡量。
地理实践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得到提升。下面是本人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基于社区资源的地理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强
在地理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如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考虑安全因素致使活动场所受限,学生基础水平差异影响活动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家长重视不够,社会支持不足等等[3]。而依托校园周边社区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和可行性,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距离较近,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活动时间可以更为灵活,安全隐患降低,资金需求减少,更大程度上获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等,操作起来方便、可行。其成果可应用于发展性课程、研究性学习,为社团活动、学校大型活动、课外活动提供活动选择,还可以抽取相应部分单独组织,为校本课程的编写,校园周边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大量、可行的资料。
2.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
增加地理实践课,能很好地发挥教材的开放性特征,真正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互相合作的关系,既能优化地理学习环境,也能为正确评价学习效果提供条件新的教学环境,但对教师各方面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能灵活地运用和重组教材,并通过对地理实践教学的设计,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和整理、分析的能力,要善于发现与课程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并通过各种手段达成一个初步的分析结果,才能很好地做好地理实践教学设计,才能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整个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联系,除了组织好学生安全顺利地进行地理实践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也是地理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堂组织良好的实践课,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创设基于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和谐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的研究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情感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创设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在实践课的开展和进行中,重视学习用过程评价法,评价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过程、研究方法等,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定位可以更准确,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 语文作业 有效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这一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更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关注学生兴趣,力求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亲和”功能,让语文作业展示真挚、美丽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形式上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演说交际类作业、考察探究类作业、奇思妙想类作业。老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精编简政” ,大胆舍弃“老旧繁杂”的题目和题型,简化问题和答案,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在趣味和开放上做文章,以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和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来取代呆板重复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产生好奇探索的追求感,自觉主动的来完成作业。
二、关注学生差异,力求作业内容层次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宜于自己水平的发展,我们在作业配置环节中要紧紧抓住作业难度这一关键点,设计出适宜于各类学生的不同难度的作业。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设计出难度不同的三种层次作业;一共分为A,B,C三个层次。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困难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通过分层次作业,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困难生能够通过作业获得益处、得到发展。
三、关注作业内容,力求作业内容生活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单纯的机械记忆”和单一的书面练习制约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为了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比如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生活日记和“假期生活周记”,做生活的有心人。假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到特殊纪念日,还可随机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妇女节和母亲节,大可布置给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四、关注评价方式。力求作业评价人性化
没有教师对作业科学的评价,就没有作业应取得的效应。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是“一统制”:统一内容、统一难度、统一要求。作业全班统一,甚至年级统一,与此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常常采用“√”与“×”来评别正误,用百分制、等级制来进行评价。这种“非对即错”
关键词:必修三;区域地理;德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23-02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必修一”主要阐述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阐述人文地理,“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三”采用案例法教学,对典型区域进行分析。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可看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高考试题的核心内容,因而我认为如何提高必修三的有效教学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一方面由于没有中考压力,所以学生们都没有认真学习,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地理内容多,涉及面广,地名等记忆量大,学生普遍认为难学,难记,难区别。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因此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是提高二者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总结,我对以下几个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德国
1.德国的地理位置:①经纬度位置:所跨经度为东经5°~15°,纬度为北纬47°~55°。②海陆位置:位于大西洋东岸,亚欧大陆西部,西北部临北海,东北部临波罗的海。③相邻位置:陆上与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丹麦等9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2.莱茵河的综合开发:(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①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多雨多雾,全年没有干季。水系: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荷兰等六个国家,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在德国境内有867千米。流域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支流很多,主要有美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莱茵河水量丰富,汛期长,航运便利。矿产资源:这里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煤种全。②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莱茵河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水质很好,到了二战,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河道淤积泥沙,水质变差。二战后,由于各工业的发展,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又大量排放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工业的增加,水体污染更加严重。同时莱茵河也发生了大洪水,前后50年间共发生了十余次洪涝灾害,问题十分严重。③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50年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KSR)。IKSR对莱茵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很多手段如:植树种草,恢复河岸绿化植被,对河段裁弯取直,治理污染,垃圾发电,进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④流域的开发成果:经过治理,莱茵河生态系统改善,洪水保护和防治,水质改善,地下水得到保护。莱茵河的航运能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河道平坦开阔,流量平稳,全年无结冰期,可通航,流经国家众多,城市发达,经济腹地广阔。在德国南部地势落差大的地方发展水电,供应清洁能源,沿岸发展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在德国利用莱茵河进行灌溉,养殖,提高农业收入。沿岸通过环境治理,水质优良,兴建各种公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玩,增加了旅游收入。
3.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①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莱茵河流域煤炭储量占全德90%,分布广。开采条件好,埋藏较浅,大部分可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适合煤变焦,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适合煤发电,为城市提供绿色能源。市场:煤炭是德国主要能源,可满足德国各工业发展。在德国中西部鲁尔区发展了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交通:德国有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且有运河相连,河网密布,水运便利。欧洲大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都经过德国,因此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部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陆上与众多欧盟国家接壤,联系非常方便。②能源综合利用。改革能源供应体系:德国制定法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价格由政府、企业和用户协调商定,可以保证市场的灵活性,能源供应有序,可以有效地保障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为了环境保护,德国采取能源结构多元化,降低煤炭比重,增加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大力推广节能:德国不断发展科技,推广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制定法规,提高公民节能环保的意识。采取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改造落后企业,关闭高耗能的工业,开发新技术,实行协作化专业化生产,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改善交通网络,优化环境。③德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德国政策设立环境保护机构,统一法令。首先建污水处理厂,设备先进,技术世界一流。各工厂将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在电厂附近建硫酸厂、水泥厂、砖厂等建筑材料厂,既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针对煤田的露天开采区,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实施土地复垦,建立高效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基地。其次,调整煤炭工业,提高煤炭工业的规模,减少数量,淘汰落后企业。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高,精细化工产品多样。
4.德国农业发展:(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影响德国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地形、气候、交通、市场等。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的差异。德国南部是高原山地,日照时间较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烟草、啤酒花,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啤酒生产基地。德国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但多雨多雾,日照时间较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这里主要发展乳畜业。
分析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区,影响因素:(结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影响因素:饲料和市场因素。在我国的牧区发展了乳畜业,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郊也发展了乳畜业。
5.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分析鲁尔区区位优势,衰退原因,综合治理措施:(结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邻近法国洛林铁矿区或利用水运从国外运铁矿石进入鲁尔区、莱茵河作为水源,水源充足、铁路,公路,水运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邻国众多,市场广阔。衰退原因: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德国煤炭的地位逐步下降,各国纷纷发展了钢铁产业,同时钢铁的替代品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以煤炭、钢铁工业为核心,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和完善交通网,加强科学技术发展,消除污染和美化环境。
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标志、衡量指标、意义。(结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城市群,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分析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和问题:一般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英国等发达国家起步于工业革命时期,起步早,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水平高,今后的发展速度放慢,甚至有些国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起步于二战后,起步晚,目前处于初期和中期;水平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较快,但人口的不规范流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
关键词:VB;项目驱动;案例递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89-03
VB即Visual Basic,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也包含了协助开发环境。目前,VB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款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在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VB程存设计》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逐渐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有效地解决专业问题,强化专业创新与专业研究效果。但是,要想达到课程开设的预期效果,首先要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任务”与“案例”就是让学生身在任务中和实际案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习,逐步提高,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任务驱动与案例递进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实际应用,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个或多个任务或问题去解决,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学习的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的组织与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设置任务”、“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而学生要做的主要是“接受任务”、“分析任务”、“设计方案”、“验证方案”。
2.案例递进。案例递进是指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所设计的案例要有递进性,即一个案例与下一个案例之间要有知识的层次递进,将我们所设置的任务中的知识点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蕴含在递进的案例当中。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衔接性,在讲案例的过程中,把各个知识点逐一融入进去。在由一个知识点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尽量让学生提出方案和方法,然后由教师提供“技术”,即新的知识点。这样,为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学生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任务与案例的设计策略和过程
1.任务的设置。本文设置的任务是设计一个两位数的算术运算测试软件,具体要求如下:①能够随机给出两位数(1~100)加、减、乘、除测试题。②由用户填入自己的答案后,能够判断其正确与否,并且显示“√”或“×”。③在用户答题完毕后,显示答题情况,并根据答题情况给出成绩。④用户可以反复测试。基于以上任务,我们将设置4个案例,案例中涵盖以下知识点:①VB环境及布局;②简单程序设计步骤;③类、对象、属性、事件等基本概念;④RND()函数的使用;⑤变量、常量;⑥赋值语句;⑦SELECT语句、IF语句;⑧CLS方法;等等。
2.案例设置。案例设置前要充分考虑任务中所涵盖的知识点、需要设置多少案例、先讲哪个案例、案例之间如何衔接等问题。案例中可以再包含有子任务。子任务,即对应案例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可以看作是总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或者是为完成总任务做的基础工作。案例也即任务,在案例中完成任务,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填加对象和编写程序。知识点是指本案例中所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在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把要讲的知识点考虑在内。案例是完成任务驱动的关键所在,而在案例之间建立衔接问题又是各个案例能否有效完成驱动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设计案例时必须考虑到案例递进和衔接问题的关系。在这里,衔接问题是案例递进的桥梁,更是知识点自然过渡和更新的主要环节。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
任务和案例的设置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提前构建一个需要完成的目标框架。在每一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其与任务的关联所在,并不断向目标任务靠拢。
案例1: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建立一个两位数求和的加法器。学生分析任务:在分析任务的同时设计方案,最少需要三个TEXTBOX分别用于输入加数、被加数、两数之和;需要两个LABEL分别用于标识“+”和“=”;一个按钮COMMAND用于触发求和的运算事件。教师指导:如何添加控件、编写代码、保存程序;同时,讲述类、对象、属性、事件等概念并通过案例演示。验证方案:在完成以上案例时,教师主要以“引导”、“指导”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设计并完成。一般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比如学生按照以前的数学表达式,要在TEXT3中得到TEXT1和TEXT2中的数值的和应该为TEXT1+TEXT2=TEXT3,而在VB中这是一种语法错误。其实在验证中出现以上的“错误”属于正常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讲解并引入新的知识点――“赋值语句”。这样不仅使知识点自然过渡,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认知更深刻、更巩固。有些“错误”是潜藏在案例中的,有些“错误”也可以提前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知、记忆和对不同知识的辨别。例如在讲述赋值语句的结构以后,让学生更正以上“错误”,正确书写为TEXT3=TEXT1+TEXT2。按照赋值语句的格式要求以上表达式是正确的,然后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在TEXT1中输入“123”,在TEXT2中输入“456”,按照我们的预期设计其答案应该为“579”,但是在点击“求和”按钮后,TEXT3中显示“12345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由出现的又一个“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出提示并引入下一个知识点――“数据类型”。这样,在一个案例中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使其将本案例中的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也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
案例2:教师布置任务:如何实现“加数”和“被加数”由计算机随机给出,范围在1~100之间的整数。学生分析任务:以上任务即是如何在TEXT1和TEXT2里面随机得到两个1~100之间的整数。需要由程序或函数解决随机问题,并且需要由一个“事件”触发,可以再添加一个按钮COMMAND3用于“事件”触发,但是如何解决“随机”问题呢?教师指导:VB中有随机函数RND,可以随机产生0,1)之间的一个随机数,让学生思考10*RND的值是多少,并进一步促使学生考虑1~100之间的随机整数如何得到。有了RND函数,就可以解决随机数的问题,那么如何使随机数分别在TEXT1和TEXT2中显示,可以提示学生应用赋值语句。验证方案:大部分学生会直接通过赋值语句将RND产生的随机数赋值给TEXT1、TEXT2,通过验证可以达到任务要求。为了不断向目标任务靠拢,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能否使运算符(+、-、×、÷)也由计算机随机产生,这样就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出题了。
案例3:教师布置任务:在案例2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随机给出运算符?学生分析任务:首先,要明确现在的目标是让计算机随机的给出一个运算表达式,不仅两个数是随机的,而且运算符也是随机的。案例2已经实现了两个数的随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要实现运算符的随机产生。可以定义两个个变量NOp、Op,通过NOp使用随机函数RND实现随机得到1~4四个整数,通过判断使Op获得“+、-、×、÷”中的一个运算符。但是,怎样让计算机判断,并且使1~4四个整数分别对应四个运算符呢?教师指导:给出SELECT语句结构。方案验证:使用RND实现随机加数、被加数以及1~4四个整数,使用SELECT语句实现1~4四个整数与“+、-、×、÷”的对应。其中,需要重新定义的两个整型变量Num1和Num2,用于存放两个随机数;SExp是定义的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变量,用于存放随机运算表达式;Label1用于显示最终得到的随机运算表达式SExp。因此,我们去掉了案例2中原有的TEXT1和TEXT2。
案例4:教师布置任务:在案例3的基础上,如何使计算机判断答题者的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在结束答题时给出成绩。学生分析任务:可以让计算机在随机给出运算试题的同时保存一个正确答案Result,答题者给出答案时与其比较,如果一致表示正确,如果不一致表示错误。另外,再定义两个变量NOk、NError分别统计正确与错误的数量,这样在答题结束时就可以给出答题者成绩了。对于正确答案,我们可以在案例3中得到某一运算符时,由Result得到一个相对应于运算符的正确答案。那么,如何去判断答题者的答案是否与Result一致,如何使用NOk、NError来统计正确与错的答案数量呢?教师指导:给出IF条件语句结构。验证案例:应用IF语句编写代码。
案例1~4是完成预定任务的一个阶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逐渐认识VB,递进式汲取知识、积累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任务,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最终完成任务。
对于一门课程,可以设置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个任务,又可以设置多个案例,每个案例涵盖不同的知识点。一个任务内的案例之间,应该是具有递进关系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做好知识点的衔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在本文设置的任务中,通过案例1的学习后,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独自熟练的建立一个“两位数的加法器”,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程序就可以使学生对VB的学习充满自信,而且能在案例递进的学习中不断思考,主动学习。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和案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任务为案例制定了目标框架,案例又以任务为中心收集知识点,并不断向任务靠拢。所以,没有了任务,案例就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案例,任务也就失去了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媛.“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3).
[2]金林.基于项目教学法的VB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
[3]张小卫,谢巧玲.VB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3,(9).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缺少高质量教学人才以及教学设备,再加上有限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力量分散,重叠浪费现象严重;各种教育形式和办学类型缺乏沟通,优质资源难以共享,教师培训质量效益难以保障。而采取构建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这对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1.1 可靠性。系统必须能在处理各种日常的业务中,能够从容的应对,保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时常出现崩溃现象,在发生错误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兼容性和容错力,能够在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做到准备和降低错误[1]。
1.2 伸缩性。系统的伸缩性以及适应性: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能方便的进行系统的维护,或者根据系统的新需求,对系统进行扩展等。并且能够适应教学资源管理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1.3 标准性。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以及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系统采取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在以后数据的共享,以及系统的修改,调试,与其他软件相互操作方面有很大的好处。由于资源的种类、数目、以及各种文章,文献的数量非常的多,管理起来本身就十分的困难,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在日后的管理中,会更容易出现问题。
1.4 安全性。对于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这样一个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安全性是十分的重要的。要做到数据的安全性,不但要保证数据的逻辑安全、物理安全,并且在数据的存取以及数据共享的时候都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安全。
2 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有六个模块组成,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的所有功能。
2.1 教学资源系统管理模块。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大脑,他具有系统最高的权限,管理着系统的主要设置功能。教学资源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有五个管理项:(1)系统参数设置,主要设置系统的运行方式,项目资源管理方式等系统级别的指标。(2)用户管理设置,主要包括对用户的基本信息的增删改查功能,还有对不同的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不同用户,拥有权限不同,所能访问的资源也不同。(3)资源分类管理主要对各种教学资源的类别,所属部门等的管理。(4)审核管理则是对所有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以及可利用性进行审核。(5)数据库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对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恢复等[2]。
2.2 教学资源用户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教学资源用户浏览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权限设置。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权限设置两个管理项。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用户登录账号的设置与管理,用户登录账号由管理员统一设置,教师用户名为其真实姓名,初始密码统一为教师工号:学生用户名为真实姓名,密码统一为学号。用户可以修改密码和个人信息资料,每个账号是唯一的。权限设置是教学资源用户管理的特色之一,本系统采用权限分类管制,以防止教学资源不当使用。按权限的不同用户可分为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管理员执行系统之各项管理功能,包括系统参数的设置,用户和资源的管理,以及数据的备份:教师用户则拥有自己独立的资源库,教师用户除了可以浏览和下载所有公共资源库、修改个人基本资料之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资源的上传、编辑和管理以及资源的浏览权限设置:学生用户只能通过学生角色应用接口使用和浏览指定的资源[3]。
2.3 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十个类型:课件、文献、案例、考试试卷、试题、教程动画、视频教程、音频教程、图形图像、文本资料。在此模块中可以对新加入的资源进行分类,还可以对已有资料的分类进行管理和修改,此模块的维护是通过全校所有的教职工才进行。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对自己空间内的教学资料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管理。
2.4 教学资源显示及下载查询。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因此教学资源的显示和下载是十分重要的功能,系统默认的显示方式是按照资源加入时间的先后才排序,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按类别、相关度等进行排序。这样学生就可以方便的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下载或者批量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源。
要想让学生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这就要去系统拥有灵活方便的查询方式,因此系统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查询方案,可以按照名称、作者、类别、时间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的查询。
3 系统整体设计思想
网络教学资源管理是系运行在Internet互联网上的网络系统,所以系统采用多层分布式构架设计,主要包括底层结构和中间服务层,以及应用层等三层。在系统设计上采用J2EE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等来进行开发和实现。
3.1 底层结构。此部分在系统的最底层,主要是对数据的存储操作,包括系统所有能用到的十大类资源,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这里。这些资源有很多,同时还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参数、资源共享留下的应用资源等等。同时建立平台所需WEB服务器及SQLSERVER数据库[4]。
3.2 中间服务层。在上面底层服务的基础之上,中间层主要实现用户信息资料管理、用户的权限管理、对教学资源的增加删除管理、系统的设置和参数管理、以及资源检索查询等服务。
3.3 应用层。这一层是离用户最近的层,一般是HTML页面,它的主要工作是跟逻辑处理层进行沟通。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常用浏览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也可以是Java语言或者其他的高级语言,编写专用的程序,即:传统UI应用程序。用户不用安装其他程序,只要拥有浏览器即可。
4 结束语
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本来教学资源就缺乏,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资源管理方式费时费力,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现在把教学资源的管理放到互联网上来,不但大大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共享[5]。让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是十分的必要的,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巧玲,后立胜.网页设计超级梦幻组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周金玲.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3]氏辉麒.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
[4]丁宝康,董健全.数据库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严程.INTERNET资源与网络多媒体:使用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关 键 词】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刘志远,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120-03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其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相关地理知识的识记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在长期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脑海中已经固化,这种机械的“八股式”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让区域地理教学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突破区域地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位置联系的视角认识区域
特定区域的位置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也就决定着该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以说,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也正是由各自区域所占有的独特位置不同造成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区域空间位置联系的视角也就成为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前提,并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把握地理位置与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逐步养成从分析地理位置开始进而探究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学习习惯。
案例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的关联
在分析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相应的学习延伸,目的在于以地理位置为依托,探索东南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进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东南亚”时,可按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地理推理,并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案例1是一个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中强调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在“东南亚”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把握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气候、农业、旅游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二、要素联系的视角把握区域
区域要素联系视角体现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总体特征。这一视角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向,它要求学生学会从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区域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特征是在区域内各要素长期并较为稳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一个或彼此孤立的几个地理要素所决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特点。
案例2:“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教学设计
为了认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了气候、地形、水文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有关资料分别对俄罗斯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进行了探究,并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在总结分享环节将各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了简单评价和总结。
这个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忽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在区域认识中重要性的反面案例,这样的地理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哪怕学生的探究活动是那么的有序,课堂的气氛是那么的活跃。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模式,却忽视了区域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由于教学设计本身不科学所产生的人为割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根本上去认识区域地理现象和问题。因此,在进行本环节地理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时候就提醒大家注意我们不是在孤立地认识气候、地形、水文特征,更要思考包括地理位置、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在内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知识层面准确把握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区域地理教学别注重地理要素联系视角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中加深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独特性,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一般情况下,选择对特征较为相似的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区域异同,掌握地理规律,而对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比较,则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更加突出区域特色。
案例3:“极地地区”教学为例
“极地地区”一节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两个具有高度相似地理特征的区域,怎样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同的探寻中构建区域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区域相同的地理特征:相同的高纬度地区;一样的冰雪世界;都是科学考察的宝地;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学生在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相似地理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辨别出这两个区域的差别: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更强劲;环境更恶劣等。当然,更多的思考则在“异”“同”的背后,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
也正是通过比较学习,让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更加突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更为关键的是比较法这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联系观点的培养,地理信息整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也正是比较法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原因。
四、“主题探究”贯穿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规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探究”彻底颠覆了传统“八股式”教学的形式,其所侧重的学生地理原理分析、方法指导和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功能更是“八股式”教学无法比拟的。面对多元的区域特征,确定最具本质和特性的“主题”并在逐个突破的过程中有效整合区域地理所涉及的琐碎分散的知识点,即从“点”到“面”的整体把握区域特征就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当然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入手是选择区域地理探究主题的一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4:“中东”教学为例
以中东教学为例,确定“长期热点,今日关注”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中东地区依然一片乱局,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 你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么?(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多民族汇聚的特点,理解中东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
③苏伊士运河为什么成为1956年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焦点?读中东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明确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
④为什么争夺戈兰高地成为第三、四次的中东战争的焦点?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解决水资源问题更好的办法么?(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中东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了解中东国家应对水源短缺的努力,开阔学生视野。)
⑤ 在“水比油贵”的中东,是否每个国家石油资源都很丰富呢?总结石油分布的规律。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中东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石油国的隐忧。(了解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状况。)
不难发现,“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方式上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主要承担为学生提供各种图表、文字资料及扮演“引导员”等辅工作,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的探究环境,课堂也由原本单一的师生传递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传递转变,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目标导向上“主题探究式”教学则更注重区域地理学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五、思维导图助力区域地理学习
面对一个陌生的区域,在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地理思维的情况下,具有思维可视化、形象化特点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区域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进行更有效的综合分析、重新组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思维体系和知识网络。而构建思维导图过程的本身更是对区域加深认识的过程,在对区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内容,使原本琐碎抽象的认识片段整合成一个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分工合作、思考分析、整理归纳、凝练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案例5:“日本”教学为例
运用分析区域的一般思路,将日本部分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不仅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整理,更是一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表达。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更要指
导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尝试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体验利用已有知识体系构建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率。
总之,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并在不断丰富创新,但其注重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却始终不变,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将继续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一、教学内容的序列化
纵向衔接要求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要使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诸要素有机联系,有序衔接,形成序列化的体系。探索地理教学内容的“序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序列分解。
地理教学内容序列化首先要有序。如城市与城市化总体的脉络: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城市化格局。
其次要有列,即每个教学阶段的层次安排。如城市与城市化教学分两个层次:城市地域的宏观层次——城市是一种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功能分区的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等。序列分解,是对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构成因素进行有机的梯次细化和分解,体现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能力等内部联系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由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册、每章、每节的教学都成为序列化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的序列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上。练习设计包括练习项目设置(如读图思考、活动、问题研究等)和练习“量”“度”的限定。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一刀切”。一般情况下,可将练习分为必做、选做和思考题三种类型,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口味”。必做题起点低,保证所有学生能做;选做题有一定难度,成绩落后点的学生可不作要求;思考题可让优生产生兴趣,尽力去完成,真正让全班学生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如“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练习设计从以下知识点入手,必做题:城市功能区成因、类型和特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规律;选做题:城市地租立体空间分布规律与功能分区,不同发展时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思考题:某城市不同规划方案的利弊比较。
在处理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逻辑序列,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序列。地理知识序列要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本身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心理序列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地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学生在感知地理教材、理解地理教材、巩固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环节中,要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获得概念、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建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序列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引发学生正确的动机,燃起兴趣的火花。
二、教学过程体现差异性
地理教学的纵向衔接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年级与年级、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差异性。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处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平上。如在“雨带推移”的教学设计中,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明确“4月-5月、6月中旬-7月中旬、7月-8月、9月、10月雨带停留地区的位置”;高中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梅雨天气的形成,在同一时期我国东部不同地区的天气特征,锋面雨带的进退与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分析我国东部、南北方旱涝灾害与锋面雨带的关系,分析雨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情感偏爱以及思维水平会存在差异,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水平相适应时,不同学习风格倾向的学生产生“期”,这时学才最为有效。教与学二者适应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一系列有效刺激,从而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教师要梯次细化和分解三维目标,然后分散到各册、章、节,再分配到各课时,目标梯次细化和分解就是将原来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年级、阶段而异的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可大体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提高性目标,进而是发展性目标,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从提高性目标开始,甚至直接按发展性目标学习。如“农业”教学目标可分解为——
基础性目标:运用资料并联系当地实际,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甜菜、甘蔗、棉花)的分布概况、畜牧业分布及主要畜种,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提高性目标:从自然、社会经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措施。收集当地的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农业区位条件。
发展性目标: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根据地价、单位产值、需水情况、交通等综合安排某地农业 生产。
教学实践表明,以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方式设计各年级、各阶段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能较好地使地理教学规避条块分割设计的不良影响,促进地理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教研,同时还对地理教学常态化实施有较大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向阳.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Google Earth; 中学地理教学; 地理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引 言
中学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球环境等各个方面,既有对静态地理事物名称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又有对动态地理过程与趋势的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传统教学手段已很难满足探究性教学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Google Earth是一款典型的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地球软件,其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位置服务(Locating Based Service,LBS)的,具有显著的地理特色。学生借助它能够清晰浏览城市及部分乡村地区的地貌,甚至自己居住的房屋及周围环境。Google Earth辅助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为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外,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学上已有很好的运用,[1]这对我国把Google Earth融入到地理课程新标准的实施过程并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当前,在此基础上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Google Earth功能简介
Google Earth是一款虚拟地球的软件,以三维地球的形式把大量的卫星照片、航拍照片和三维图像组织在一起,实现从全新的角度来浏览地球,就象一个立体的地球仪,通过鼠标转动地球缩放视野,大到海陆山川的分布,小到城市街道上的汽车都可以尽收眼底。它具有强大地图搜索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搜索任何一块区域,并对该区域范围按需求进行放大和缩小;能够随意调整观看的高度、方向和倾角,从大视野到小范围,获取该地区的地理信息。
随着Google Earth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其功能也日益丰富,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功能有:(1)强大的地图浏览与地点搜索功能,能够检索并在视窗中切换到要查询的位置;(2)创建并编辑地标,以便查看或共享已搜索的地点;(3) 绘制路径与多边形,从而可以在视窗中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线路或区域范围;(4)显示三维地形,可以浏览许多重要山脉的三维模拟地形,如美国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等;(5)可以显示全球的经纬网,从而使得经纬网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 有利于中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本质与规律;(6)可以浏览星空图,观看月相变化以及各个星座;(7)显示阳光功能,可以用它观看昼夜交替、极昼极夜现象以及虚拟的日出日落现象;(8)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或路径长度,量算某区域面积;(9)定制浏览与模拟飞行,可从一个地点飞往另一个地点、查看地形以及观看期望的内容,并可添加音频;(10)分层显示地理信息,如国界、河流、道路等与地理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宾馆、学校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
Google Earth的功能虽然强大,但使用非常简单。Google Earth主要操作均可通过鼠标的拖放与滚动来完成, 不需要用户做太多的设置,同时能保存诸如点、线、图像、多边形、多媒体或三维模型等用KML或者KMZ标记的地理信息。[2][3]其中,KML是 Keyhole 标记语言(Keyho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是一种采用XML语法与格式的语言,用于描述和保存地理信息(如点、线、图像、多边形和模型等)。它与HTML一样使用包含名称、属性的标签(tag)来确定显示方式,借助KML可以与其他Google Earth用户共享地标信息;KMZ文件是压缩过的KML文件,不仅能包含KML文本,还能包含其它类型的文件,如地标中链接的本地图片。
二、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地理课堂设计,地理课程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媒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4]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如PPT、Authorware、Flash等,虽然也可以把多媒体教学素材集成在一起,但它们都没有地理学科自己的特色。与其相比,Google Earth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位置服务,具有显著的地理特色,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地理思维。[5]Google Earth辅助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案设计、Google Earth辅助教学的课堂设计开发和课堂反馈习题。地理课堂设计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紧密联系生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通过Google Earth多媒体资源集成思路实现Google Earth辅助地理课堂教学。
(一)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地方素材;应用途径;高中地理
一、狮岭地方素材概况
从地理的视角看,地方素材就是从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的总和。地方素材突出的就是“地方”特色,素材来源于本地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已经被学生耳闻目睹的现象,包括一些地方自然景观、生活现象、经济现象等。这种“地方”素材可以作为一个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桥梁,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世界中的规律、原理对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能力。下面是笔者整理的能获取的狮岭地方素材基本涵盖的内容及呈现形式。
二、自然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在将本地自然素材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需要对素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在此定位基础上将地方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从定位上说,地方素材是连接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所应用的地方素材要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对科学知识生活化应用的观念。在地方素材融入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对此的思路有以下两种。1.根据地理原理辨别生活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理论知识后,把地理原理迁移到生活中,用原理解释现象。基本步骤:先行知识点——迁移运用——解释生活现象。2.以小见大的原理迁移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世界都是在小区域的范畴之内,但是课堂所学的地理原理基本是以大区域为背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大区域的性质与小区域的特征连接起来,将大区域尺度缩小到小区域,实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运用。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分析,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特征,这些自然方面有很多的素材可以使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狮岭镇地处于广州花都区,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学过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的知识,判定本地的气候以及其呈现出的冬夏季降水特征,再联系学生不同季节所感知到的降水情况,就可以使得学生把自己的周边生活与所学地理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再如岭南地区是以红壤为主,红壤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呢?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狮岭本地的土壤类型,学生就容易想到广州狮岭是岭南的一个小地方,那土壤也应该是红壤。那其实生活中见到的山上的土壤就属于红壤了。因此教师可以有意地搜集自然地理方面的数据、图片、视频素材,就可以有序地穿高中必修一的各单元的教学中,这能让学生更深入掌握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和判断技巧。下面是根据广州狮岭镇的自然地理特征,笔者总结的以小见大的教学推理思路。
三、人文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每个地方的经济都有自身的突出特点,经济支柱产业、主要工厂类型在学生生活中的印象和感知是比较突出。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说到产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每种产业都有对应的工业类型,每种工业类型都有其突出的主导因素。那么将涉及本地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态势的素材整合,就可以成为必修二人文地理第四章工业知识教学后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就本文所讨论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而言,狮岭镇的皮革产业是花都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长,规模大,经济效益也很显著。教师可以以此地方特色产业为素材,进行问题研究或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工业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地方素材可作为教师案例教学、问题研究或者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淀型材料,支撑课堂教学,突破理论知识,构建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景观之间的稳固联系。下面笔者就用教学设计实例来具体阐述地方素材与地理教材的融合运用。
1.地方素材整合成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当中常用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典型的地理案例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恰当地选择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关键的一环。地方素材恰好可以成为案例最好的素材来源。以地方地理素材作为支撑点,从地理的某个角度进行延伸分析,可以扩展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视野。例如下面这个教学思路,即是笔者在教学中融合狮岭皮革产业素材的案例。
2.问题研究渗透地方素材
除了案例,对于一些探索性的领域,则可以以问题研究的方式来实现教学中的难点突破。以地方事件为背景素材,从地理角度切入,探究某一个地理问题,这也是地方地理素材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的一个对知识点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素材是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材料。通过教师各种巧妙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地方素材化零为整,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同时,创造性地使用地方素材,能拓宽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建构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地方的分析,学生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所成长的故乡,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
作者:李思婷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中学
参考文献:
【摘要】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基础工作是优化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与基调开展,教师应当明晰思路,确定优化设计的基本路径与关键举措,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化分析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优化,应当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以及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基础之上的一次优化与改进。其基本思路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定位好师生角色关系。教师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引领,正确定位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钻研吃透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当从地理教材的编辑意图入手,构建地理教材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要求的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与精髓,站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全面与深入。三是要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既要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抬头望天,从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中汲取技巧,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的进步。四是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建立在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与能力之上,只有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实际状况,才能够对教学工作形成准确的定位与思想认识。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课改理念为指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差异的兼顾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和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首先,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应当体现全面、科学原则。地理教学目标应当体现情感、能力与知识的三维要求,既要对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地理分析研究能力做出具体规定,还要灌输和渗透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的目标都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缺一不可,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原则。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上细化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目标,知识性掌握要求方面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环境问题成因的表达;情感方面则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通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体现对地理教学素质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科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定位难度系数,要基本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否则就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相脱节,不利于整个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体现自主、创新原则。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当成为教师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向。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地理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尤其是针对所学内容搜集地理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联的知识,这样的活动能够为课堂地理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重点应当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引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载体。学习载体原则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学习线索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中,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思考题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意义和典型特征、发展动力是什么?工业农业和三产对城市化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何差异。”这样的思考题基本涵盖了教学的重点与要点,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引领作用,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活动更为活跃,理解效果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新性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之后,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不要有所拘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及纠正,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要组织学生对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研究,在辨析之中深化认识与提高理解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而且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水平与学习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地理教学的评价评估应当体现立体、激励的原则。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成绩如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教师在地理学习评价评估过程中,既要重视结论性指标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指标的评价。还要进行分层评价以及全面评价,只要达到了规定层面要求的,都视同为学习达标,以这样的差异性评价保护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当多开展鼓励和表扬,以这样的积极情感提高地理学习氛围的和谐程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设计的优化,对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准确定位,无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全面分析还是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体现精炼、科学、高效原则,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等等,从根本上解决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有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J].池州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地理教学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学科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地理教育教学潜力的挖掘,促进地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
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一1932年将一般的发生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2.1挖掘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是分析学情,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生作业、实施阶段测试等方式正确判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应该提供学生知识储备中没有的新知识,新的知识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身努力可以学会的知识,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螺旋交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把新的知识内化并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不断得发展进步。
2.2引导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学互动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储备。互动合作的教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合作互助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动态评估的教学评价
动态化评价是由针对知识与技能的准确评价、针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适时评价和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按需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2]。在动态化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对学生以往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学生现在表现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其次是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分析。第三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下面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选取第一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认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的学习中,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的展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体会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的认识祖国。
[教学实施方式]
本节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施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掌控教学全过程、判断学生行为等方面要求更高。
[课堂实施过程]
课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看课本第二页,图5.1四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特征,提问这些地区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划分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思考、交流图片中四位同学家乡的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根据人们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2.展示一个填好的信封,说明信封上邮政编码的编写原因,提问一个地理区域还可以再划分成多个区域吗?互动、交流邮政编码由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市级行政区域。通过两个递进的情景,一步步引导学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
确定问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推理论证
(一)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图,提问: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通过读图,比较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1月份气温分布地图、年降水量分布地图,提问:确定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界线还与哪些地理事物相一致?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1月份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相比较,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理事物与分界线的关系。
(三)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和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图,提问:确定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我国三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交流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一连串的读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讨论得出结果,老师适当加以分析和纠正。
深化总结总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主要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界线相似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因素主导。建立本节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与评价]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但是同学们大多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课本资料和一些视频,缺少直接经验使得这个内容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想象阶段。若条件允许,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4.结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提出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系统地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对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过程、实施、评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 Das.Some thoughts on two aspects of Vygotskys 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5,30(2),993-997.
[2] 常凤,周本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新世界,2009,01.
【关键词】贵州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SCL-90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4.调查工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号、班级、民族等。采用的问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用于反映有无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o(2)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张(w.K.Zung)编制。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采用1~4的4级评分。该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分别为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对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都能较好的测查,共有R8个题目。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1.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地理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部分学生极易形成地理即是自然地理的片面观念,这对于地理教学与地理研究来说是错误的认识观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以正确的地理观念作为基本教学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地理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丰富地理实践、探究活动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地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实践、探究等活动长期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学通过教学活动的调整使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的比例得到增加、类型得到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地理知识。
3.加入差异化教学理念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复杂性,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各种复杂的地理因素对人文生态形成的影响都是地理教学应当关注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现象或发展,学生不仅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在现实中更会因各种影响因素的细微差别而存在多种变化。所以,教师应当建立起差异化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出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地理学习水平的学生依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4.加强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应用
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不掌握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必然无法寻求发展和提升。地理研究更需要诸多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支持,无论是GPS技术与定位系统、还是卫星遥感探测,都是地理研究中必要的应用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这些信息化资源和技术,必然无法与当前时代的地理研究水平同步,即使完成了优秀的基础知识学习,也缺少足够的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论
高中地理生活化是指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并且形成对地理的生活化意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将教学活动转变为与生活贴近的活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将复杂的地理问题转变为生活化现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地理学科的全面认识,并能够将地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通常而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原则主要有三点,即开放化教学原则、课堂交流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课堂开放化就是将地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被任何人运用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发表个人认知看法和观点。其次,坚持课堂交流是基于学生特点的多元化提出的原则,每位学生都会对同一件事物或问题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融合统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模式,如此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要求。任何一种教学途径或方案,都应当保持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案。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1.生活化教学发展不均衡
针对目前我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生活化教学的广泛推进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的生活化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配套设置都高于农村水平,而农村地区作为教育提升的重点区域,生活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2.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上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情况近似的配置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生活化运用范围、实际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水平决定的,许多地区具有专业地理生活化教学水平的教师数量缺乏,教学设施和设备数量、质量不足,这些都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形成了制约。
3.生活化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教师选择生活化教学时选择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其中加入了部分与生活化相关的情境设计。然而仍然由于课堂的局限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生活化教学所传达的地理概念与规律。
四、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1.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丰富的教学设计,再将多元化的地理知识加入到情境创设中,就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化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到设计好的情境中,在生活化乐趣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化情境创设过程的关键是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还要适合学习需求以及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大提问式引导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如对“我国气候区图”的生活化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两步完成。备课过程需要教师搜集学校所处区域的气候信息以及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气候变化来总结气候特征。正式授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我国气候区图”的阅读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大致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使学生提出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日常观察所得对本地区气候的现象、特点作出描述;最后可根据学生自身对其他区域气候的经历或了解发表各自观点,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的形象记忆。
2.以教材结合生活
高中地理教材中会有许多实例来对基本的地理规律或概念予以说明,但这种说明偏于文字性,如果能够以更加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加入课堂教学,实现与教材的结合,就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实现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时事课题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应用来使教材的理论表达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如在“地震的成因与预防”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可选择时事课题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分析2014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从地震成因的分析上就可以进行地形分析,结合地震断裂带分布图,得出因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活动而形成地震灾害的结果。同时也可讲授地震预防措施,还可加入地震学习,提高学生对地震预防措施的认知。
3.以生活解释教材
生活中许多内容相对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来说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而教材中的内容由于偏向复杂和枯燥,往往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学可通过生活化语言和方式来解释教材中地理知识的途径。如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教学设计中,虽然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知识理念介绍非常简单,但对于学生理解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来解释。首先在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这是学生都能够认可的,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光照角度,并以图示解释呈近似球形的地球在某一区域、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照角度的差别。如此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强化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学生通过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得出了经验总结后,不仅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工厂、居民区、商业区选址”这一课,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能够了解到居民区与商业区呈何种状态分布才能达到便于生活的目标,或者通过对当地气候和风向的分析,提出工厂选址的最佳方案等。
五、结束语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