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范文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1篇

关键词: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34-02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充分认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新常态下推进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常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实现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其中,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要更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权责与边界,并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将其确立下来,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用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来引领我国发展,在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二、严格遵循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视野、创新管理

坚持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主动在国际先进国家中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主动学习、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体系。

(二)政府主导、共同缔造

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市场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营商环境工作的良好格局。

(三)需求导向、服务企业

坚持以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提速增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切实提高各类企业主体对我国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构建国际化的企业生态环境。

(四)法治为先、制度保障

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加快破除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将经验做法服务于体系,创新试点转化为常态,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

三、如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

(一)营造宽松平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积极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推动非公有制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根据特许经营领域开放步骤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逐步进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

2.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类社会组织,强化企业服务者定位,维护市场契约实施和行业发展秩序。积极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服务。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多元化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构建区、街联动的重点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对接社会信用共享平台,实行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引导企业主动融入信贷征信体系,降低企业获得信贷的成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便企业获得资金。

4.构建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违反市场竞争秩序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打、控、防、管”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规范企业检查制度。

(二)营造廉洁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府环境

1.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政府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精简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对行政审批进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

2.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政府要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精简流程、压缩时限,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如:简化网上纳税申报、缴税流程,减少企业纳税次数和纳税时间。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减少申办手续。

3.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健全行政效能监察考核体系,建立问责问效机制,促进行政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全面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要求,解决庸作为、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同时,强化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群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4.提高政务透明水平。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公开载体和形式,推行社会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和新闻等公开形式,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树立廉洁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营造和谐稳定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

1.打造稳定安全公共环境。要深化平安社区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安定、安心的社会环境。有效降低刑事治安发案率,健全源头治理机制,完善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网上网下相结合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保护。

2.建设社会和谐共治机制。学习台湾先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共治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激励机制、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机制和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如把部分行政管理事项的办理下放到社区,或者探索完善科学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对各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完善均衡优质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在地域间的均衡合理分布。加大教育、医疗等公益性资源的投入,提升国际化水平,并努力做到公平普惠。

4.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大力倡导甘为人先、勇于竞争、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创业聚集区,并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四)营造自由便利高效安全的开放环境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贸区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化标准活动,推动企业加快适应全球贸易投资新竞争规则,遵循相关的国际公约和相关协定。

(五)营造公平公正成熟完善的法制环境

1.建立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建立以保障良好营商环境为主旨的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完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加快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构建公正司法运行体系。加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力度,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创新,探索建立人民调解组织。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化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建设,着力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普及教育。

(六)营造集聚充分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

1.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鼓励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构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探索广纳贤才、推进创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注重人才的培养、发展与服务保障。

2.打造区域信息网络。以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大力开展跨境电商等为契机,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信息安全应用等产业集群,推进信息消费和数字产业园区的建设。

3.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大对企业直接融资以及多层次利用资本市场的引导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加大产业空间保障支持。按照盘活存量、做好增量的原则,再造一批空间和整合提升若干专业园区,提高产业空间对新兴产业的保障效率,形成一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产业链完整的新兴产业发展园区。

参考文献:

[1] 戴龙成.创优服务提速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5).

[2] 张清津.以好的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N].大众日报,2013-12-1.

[3] 王海燕.简政放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N].解放日报,2015-1-9.

[4] 陈海鹏.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N].湛江日报,2014-1-15.

[5] 杨雪珍,王耀颉,杨顺军.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造美丽和谐的美好家园.怀化新闻网,2015-6-17.

第2篇

“十三五”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力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全面提升”是指:

一是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时期,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根据供需情况,年度产量可以有增减,但必须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多下功夫,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世界领先、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力争到2020年,完成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这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务农种粮收入、从而稳定农业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业分享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3篇

一、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就目前形势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由于档案管理的管理体系比较复杂,管理比较分散,所以使得整个管理水平比较低。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重视人员信息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导致很多资料管理不齐全,很多有价值的档案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档案管理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缓慢。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少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概念也没有明确认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很多管理资料不能及时整理造成缺失甚至损坏。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虽然有专业的技能,但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没有规律性,为后期的查阅及使用造成困扰。虽然部分石油企业已经采用了现代化的档案系统,如数据库 E6系统,但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对此进行熟练操作。

(三)档案管理方式落后。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落后。首先,传统的纸质文件方式,给档案信息的建立和查阅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这样会使很多重要的档案难以被发现。其次,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业务交叉时,相同内容的电子档案对接困难。不能共享,也不能覆盖或者替换。所有工作都要手动检查、添加,增大了工作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操作需要。

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首要目标就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档案管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首先,从理论与技能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其次,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定期的开展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理论的相关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最后,要结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部门特点,适时对相关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掌握新的业务知识进行教育培训,以科学化、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二)明确档案管理目标。要想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以实际的管理目标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其定位可以针对本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可以针对整个社会工作有序运行提供高效档案信息服务。在进行管理档案工作时,要始终明确自己的目?硕ㄎ唬?与时展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这是当前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以及民众提供更全面、更高品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第4篇

一、江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探索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能力建设工作,把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作榕嘤江苏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进入新世纪,先后在全国率先提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诚信江苏和服务型政府等创建活动,围绕协同治理、依法治理、创新治理、高效治理和危机治理,不断向市场、社会和基层放权,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治理成效明显;强化政务公开和权力透明运行,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稳步提高;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显示,2012年、2013年江苏政府透明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2011~2013年江苏均位居全国第一或第二位。

尽管近年江苏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在一些治理行为中,向市场、社会和基层放权不彻底不到位,有的只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有的权力下放给了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办事仍然在政府内部“转圈子”的现象仍有存在。有的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项目选址、生产经营等活动;政府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配合不力、流程繁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依法行政效能尚未充分发挥。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现存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有的对自由裁量权规定的幅度过大,有的在立法过程中片面强化了部门的权力;行政执法体制不够完善,行政执法权过于分散,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比较严重;行政执法监督有待加强,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现有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等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发生。

公众参与治理尚需继续深化。一是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健全,议题设置、程序运作还不够规范透明。二是公众参与范围还不广,特别是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低。三是公众参与普遍缺乏及时的反馈和回应,消解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对参与机制的价值和真实性产生怀疑。四是公众参与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者对议题缺乏深度研究,建设性意见不多。

危机事件处置能力有待加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报喜不报忧,重值班、轻管理,重事中处置、轻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等思想;有的县、区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经费保障不足,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不规范,信息迟报、漏报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弱。

干部队伍素质尚需强化提高。由于观念、体制、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干部习惯于对社会进行管制和控制,而缺乏服务公众和社会的意识;有的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行事,而不善于通过平等的协商对话解决问题;有的习惯于贯彻上级的意志,而不善于回应社会的诉求;有的习惯于以政府为中心,而不适应多中心治理。

二、进一步提升江苏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强化治理理念,大力营造多元协同治理的环境氛围。一是建议强化以人本位理念。发展导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取消或降低对基层政府的GDP考核;行政行为要体现与民互动,推动公众咨询投诉、意见表达经常化制度化;治理过程要强化合作共治,确保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二是应强化法律至上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公共治理活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三是强化服务型政府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政府能力不是无限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有边界的,要避免重回“大包大揽”的老路子。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建议提高政府立法和科学决策水平。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探索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政府立法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二是需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三是应该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深化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的动力活力。一是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权责边界。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应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取消市场能自我调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尽快下放直接面向基层、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推进行政审批和权力运行目录化管理。三是可优化政府组织架构。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有序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更多经济发达镇、发展特色镇实施扩权改革试点。

突出系统应急,牢牢把握政府危机治理的主动权。一是应该提升应急处理系统化水平。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二是需提升应急处理科学化水平。如应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应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理制度化水平。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救助、事故灾难紧急救援、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社会安全基础防控等工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

聚焦能力素质,加快培育政府现代化治理人才队伍。一是建议将培养复合型的公共治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教育、基层锻炼、项目演练等形式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二是可启动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拓宽单位选人用人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型人才。规划建设若干区域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区域间人才的协同合作。三是应依托重点产业、项目、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集聚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四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以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五是开展人才评价、职称评聘、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试点创新,推进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转变。

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

十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新常态趋势。笔者在本文对公共管理新常态背景下的困境和出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语境下正确认识的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1、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

和各领域进行对比,我国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的新常态的界定和解读较为透彻,我们已经意识到国家已经进入新常态,并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引领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速度会放缓,不断优化发展理念和相关结构,要从现实情况选择发展驱动力。

2、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态

对社会进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十上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主要致力于依法治国、深化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衡量国内政治新常态的标准有:其一,制度化、规范化使用公共权力,其二,民主性在制度性安排中更加凸显,其三,实现法制化治理,其四,高效化国家政府公共管理,其五,协调发展国家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

3、社会治理中的新常态

当前该领域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要求社会实现具有法制化的新常态。所谓的法治社会,就是要求人民懂法、用法、依法,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一同致力于法制化建设,推动我国法制化进程。其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依托法制基础,创建新常态的社会管理制度,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转变,营造和谐的法制环境和基础;其二,对法治理念和精神进行弘扬,推进法制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国民的法制意识;其三,让全体社会合理形式社会管理职权,并依法监督行使的社会管理权利。

4、环境保护中的新常态

我们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片面提升GDP的做法,这样的发展模式让国内环境遭到破坏,污染日趋严重,有的区域片面追求GDP,环境负荷超越其承载力,导致居民幸福指数的降低,提升经济、政治治理成本的提升。同时,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觉醒,社会对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让环境治理单位和部门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不能显著提升环保治理效果,那么居民很难认同这种做法,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1、和社会现实相比,现代治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在新常态下,实现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内公共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总目标。现代化的公共治理需要民主化、科学化的社会治理和管理、当前,国内经济尺幅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提升。

2、社会的进步要求公共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技术和手段为现代化的管理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如今,政府部门对公共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也在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但是,和人们的期许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相比,公共部门使用的科技手段比较落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3、公共管理组织目标与个体自觉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如今,国内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大批违法乱纪的党政干部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一个个体,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在社会“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保障组织文化体系的健全和健康,这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那么会腐蚀一大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他们不顾法律的要求和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定位,做出违法乱纪之行为。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出路探析

1、保障公共管理组织综合治理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走出传统思想的桎梏,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完善选拔、激励领导干部的机制,不断落实绩效考核激励措施,保障公共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提升,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水平,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2、不断创新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和技术

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要想和此相适应,就需要在公共管理部门组建优秀的技术团队,把GIS技术、数字治理技术等高科技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使用,为公共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开办相关技术培训,让其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水平不断提升,保障现代化技术作用的发挥。

3、塑造积极的公共管理核心价值体系

以惩罚公共管理者违法乱纪个体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和健全生活保障体系,提升待遇水平,提升社会地位。同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和教育,让公共管理者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保障其在法律的支撑下开展工作,让权力在法律的牢笼中规范化实施,让公共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有机统一自己价值观和社会公共价值观。

四、结束语

最近,“新常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对我国当前发展新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描述的重要性、综合性词汇,其内涵已经穿越历史的局限性,其仍在不断丰富之中,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均有所体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也面临深刻改变,出现新的情况,社会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怎样走出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多方人士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作为管理部门自身应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出困境。

作者:侯军 单位:迁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第7篇

【关键词】内蒙古 “三化” 区域差异 对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从全区总体来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各盟市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拉大,因此,为全面推进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农牧业地区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内蒙古各盟市“三化”的发展水平现状,认真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成因。

一 各盟市“三化”水平的测定与分析

工业化水平不能简单地选取某一指标代替,本文选取人均GDP、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个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对四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确定权重,换算成可比的工业化率。

描述各盟市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市化率,考虑到我国的城市不仅是聚落形态,更主要的是行政管理单位,为此本文用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描述。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本文根据农牧业现代化内涵,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评价原则,选取农牧民人均收入、农牧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粮食产量、畜产品产量、化肥施用量、农村环境治理率、牧民定居化水平和农牧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十个指标来构建内蒙古各盟市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十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确定权重,换算成可比的农牧业现代化率。

综上,截止到2011年,内蒙古12个盟市“三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

二 聚类分析

将以上测算出的内蒙古各盟市“三化”水平作为聚类分析的基本指标,把相近的并为一类,可以将内蒙古12个盟市分为五类,各类总体特征不同。

第一,呼和浩特、包头市属于综合实力型城市,“三化”水平各方面都较高,尤其是工业化水平。呼和浩特市以伊利、蒙牛为依托建成中国最大的乳业基地,被称为中国的乳都,该市第三产业也有着强大的实力,近几年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59%。包头历来就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更加迅速,积极推动钢铁、电力、稀土、煤化工、铝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的全面提升。

第二,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水量适中,在发展农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通辽市既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11年第一产业贡献率将近16%,呼伦贝尔市东部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农区,盛产大豆、玉米、水稻,中部为林区,西部为牧区。

第三,鄂尔多斯市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化水平较低。鄂尔多斯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尤其丰富,天然气、煤气层也十分丰富、化工、建材资源也非常富集。因此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鄂尔多斯的工业高速发展,但是存在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工业结构转型步伐缓慢。另外,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都造成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符合的原因。

第四,乌海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乌海市是新兴工业城市,凭借黑色煤炭带来经济繁荣,但是目前产业结构单一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由于乌海市被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带所包围,是一座典型的“沙漠城市”,加上气候干旱少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非常小。而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一定比重,但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经营方式较粗放,要达到农牧业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

第五,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工业化水平最低。乌兰察布市具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但是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较差,到目前为止,只有乌兰察布市不产煤,尽管乌市被称为“中国薯都”,但土豆与煤炭产生的效益无法相比,对于缺少资源的乌市,就是缺少了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使得其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巴彦淖尔市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是自治区主要商品粮基地,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但是工业发展缓慢。从兴安盟三次产业来看:一产比自治区高22.3%,二产比自治区低21%,三产比自治区低1.3%,由此可见其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产业,经济发展缓慢,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小、水平低、链条短,对一三产业缺乏大的拉动作用。另外兴安盟城镇化率也较低,农村牧区人口多、贫困面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融入东北经济圈进程缓慢。

三 推进内蒙古各盟市“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呼和浩特、包头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内蒙古版图独特,为东西狭长形,所以目前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对周围盟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小,尤其是对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小。因此,今后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呼市和包头两大城市应发挥更大作用,总结概括为八个字: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率先,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率先实现所设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带动,呼包二市的发展将来要带动全区的发展;辐射,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示范,为欠协调地区发展摸索一些经验、探索出一条路子。

第二,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在提升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城市化建设。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三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应该是城市化发展水平,尤其是通辽市和赤峰市,“三农”、“三牧”比重较大。在这些地区首先要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根本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呼伦贝尔市是自治区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应以旅游业为核心,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通辽市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打造内蒙古东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发酵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促进城市化发展。而赤峰旅游资源也较丰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大力发展,另外应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提升赤峰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第三,鄂尔多斯市应将工业化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城乡一体化。鄂尔多斯“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化发展,而能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三化”协调发展,该地区应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大技改投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初加工工业向资源深加工工业的转变,把资源优势的转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增强区域中心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格局,合理经营城市,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走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第四,乌海市、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应重点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上述地区应善于依托中心城市,围绕市场需求,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如乌海市应立足城郊型农业实际,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乌海市沙漠是劣势,也是优势,使乌海成为华北地区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因为日照长、积热量高、昼夜温差大,使乌海地区的瓜果特别甜,因此乌海可以围绕日光高效农业做文章。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应着重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用现代农牧业科学技术代替传统劳动密集型农牧业,走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牧业之路。另外阿拉善盟还有着大漠、戈壁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故应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带动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促进城市整体水平的上升。

第五,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要加速工业化发展。上述地区应强化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实现工业化更快更好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区域发展战略导向的明确,为兴安盟借助东北振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因此,兴安盟发展要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找准兴安盟在东北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而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紧邻呼包鄂,京藏高速、京包铁路等连通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穿越,交通便利。应充分发挥这两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融入呼包鄂经济圈,接受呼包鄂的辐射带动,把本地区工业的发展置于大格局中统筹规划,使资源有效的在大范围配置,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有地区特色的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工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田杰、李雁梅.我国各地区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及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1)

[2]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6)

[3]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5)

第8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基本现代化;南通;新时期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崭新阶段,是南通“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重要抓手;新时期推进南通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着重实施八统筹,加快形成区域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分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环保和社会形态八个一体化的新格局,朝着“六个更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奋力前行,为早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新南通而努力奋斗。

一、经济更加强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现代化的中心工作,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工作。党的正确领导体现在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上。南通实现跨越发展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这体现在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注重第二次现代化的问题。新时期南通的跨越发展,一是表现为六个千亿级现代产业体系的迅速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高;二是表现为切实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表现为经济发展主要靠知识和科技创新来推动和提升。要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到2015年和2018年达到2.5%和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和70%以上,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南通GDP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和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6千亿元和接近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和13万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7%和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1%和55%以上;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达到64%和75%以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江海开发、跨江合作实现更大突破,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初步确立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二、政治更加清明

政治现代化是由传统的民主政治转化为高度民主政治的变迁过程,是综合性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也是各项量化的民主指标的实现过程。南通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设定了人民群众对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满意度、对政府民主决策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率、基层民主政治实现程度等项指标,其意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建设。要实现政治现代化,首先必须加快改革攻坚的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政治现代化水平提升的经济基础。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和坚持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市的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健全基层民主,全面扩大民主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共权力运用将扩大到公共管理、公共分配和公共决策领域;富有南通特色的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获得新成效;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发挥充分,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和宗教工作切实做好;人权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三、文化更加繁荣

教育现代化是整个文化现代化的先导和基础,它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近年来,南通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探索,将加快今后教育现代化强市建设。要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文化现代化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创新体系建设、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将明显提高,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得到加强,三大产业的知识含量和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依靠知识、科技和制度创新发展经济社会的领域明显扩大。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新和更新,它在更加广阔的意义上,成为当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文化创新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如先进理想、价值理念的更新与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南通精神”不断弘扬光大、代表人的知识现代化的人才拥有数、专利授权数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等,更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现代化提升。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创新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

四、社会更加和谐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互动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四大标志。公平、安全、和谐、稳定是社会现代化的四大目标。导致社会现代化直接动力的三次浪潮南通都有所表现。如,一次浪潮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提高等;二次浪潮的家庭保障功能被日益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代,普及中等教育,生活环境和质量被更加关注;三次浪潮的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活动创新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居住结构动态平衡化等。把南通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建成大中城市,加快发展沿海重点集镇建设将迅速提高南通的城市化率。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既反映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公平发展方向,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要不断满足各类社会事业对公共财政的需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显著提高城乡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满意率超过80%。要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维护南通是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最好地区的传统,全力深度打造诚信南通、法治南通、平安南通、文明南通、和谐南通,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满意率超过80%,人民群众对政府民主决策的满意度超过80%。

五、生态更加文明

生态文明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突出解决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不断提升生态现代化水平。生态现代化的一般要求是: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效率,实现结构生态化、制度生态化和观念生态化。具体说,观念上要形成非物化、绿色化、民主协商、环境公平、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意识;制度上要形成“先形成者优势”;经济上要使物质循环利用,使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脱钩;社会上要建立生态农村、生态城市和绿色家园。2009年,南通市生态环境现代化实现指数高达93.11%,超出总体指数16.4个百分点,这说明南通在总体上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也不排除个别地方环境的退化。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0%,万元GDP能耗低于0.4吨标准煤;生态得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5.9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超过35平方米/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家生态市。

六、人民更加幸福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动力,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因素,没有人的现代化,一个社会就很难完成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要求人具有现代的观念、人格、思维、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要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加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浓郁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人人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2015年和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5万元和1.9万元、2.5万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健康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幸福感明显提高。

基金项目:2011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1BNT007)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 海事系统 水上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不同于行政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舵而不划桨。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好海事的发展变革之路,是海事工作者应当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面以“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为例,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海事改革发展的指导价值,尝试探索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指引下,扎实开展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

融入改革大局,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定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海事系统在执行国家法律、行使执法权力以及实施监督检查等方面都与国家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海事系统的执法行为是“国家水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是镇江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海事落实海事“三化”建设要求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国家治理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之下,镇江海事局应抓住机遇,融入改革大局,进一步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定位。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海事系统改革发展和地方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按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扩展目标空间和任务区域,推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中,推进各项目标的高效实现。二是夯实履职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事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单元之一,全面高效履行海事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责,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我们必须引导海事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持续提升抢抓机遇、承受压力、推动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海事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经济类执法部门,既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各项工作职责,全力确保辖区水上安全稳定;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和海事工作规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海事工作与地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动海事事业改革发展。要围绕海事工作的使命和地方发展的大局,努力实现争创“服务发展先锋区、科学监管样板区、智能管理先行区”与海事改革发展大势、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的统筹协调和有效对接。

加快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

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转变。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第一个目标就是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基础的“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镇江海事局将围绕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助推临港物流产业发展,给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辖区码头对外开放和升等改造,支持新兴港区开发和临港重大项目、涉水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升级,鼓励并支持航运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业转型,服务镇江水运经济发展繁荣。一是简政放权、优化机制。“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新一轮政府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支撑和制度取向。海事工作服务航运、服务船员,拥有为数不少的行政审批权力。如何履行好这些权力,事关行政效率和安全效率的提升。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业务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效率,按要求及时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审批权,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优化政务办理环境。二是发挥作用、促进交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海事服务作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不是没有边界的无限服务,更不是要海事部门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认识基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三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简政放权,简的是办事流程,放的是手中权力,要的是办事效率,留的是肩上责任。只有把“管得多”转变为“管得好”,把“管得大”转变为“管得巧”,该放的决不伸手,该管的要责无旁贷,才能达到简政放权的真正目标。我们海事部门必须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强化对涉水工程、通航管理、船员管理等重点事项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积极完善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依法行政,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就是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管控效果。坚持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海事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就是海事系统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海事管理水平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从“法治”角度抓好“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和分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建全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实、抓细,持续强化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二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坚持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安全隐患实施联合执法、综合整治;要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努力将非法采砂、碍航捕捞等影响海事监管的重大隐患整治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工作上升为地方政府层面的统一行动。三要更加注重经验总结。要综合考虑人、船、环境等因素变化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合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评价体系。要固化安全形势分析会等行之有效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实针对性事故预防预控举措。要定期分析形势,把握规律性,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监管从事后到事先、被动到主动、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加强创新管理,扎实推进“智能管理先行区”建设

加强创新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政府部门做出前瞻性决策和预见性应对,有利于政府部门增强自身科技含金量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评价反馈和集体监督,对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都有积极意义。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我县城市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中心,开创“城市守护者”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进行城市管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突出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坚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领域,具体实施范围,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六是坚持社会共治。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开展城镇居民卫生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

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科技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结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有效的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顿利通过中央、省委审核验收,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称号。

四、工作任务

创建试点城市工作任务包括“共性、区域特色、特色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务中3个板块、8项重点任务、15项分解任务、23项基本要求:

1.治理体制现代化板块:4项重点任务、6项分解任务、16项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3项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4项基本要求。

五、实施步骤

创建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时间(2020年—2022年),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有序开展。

(一)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小组。

(二)是根据《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任务分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特点对实施范围明确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围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创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相应机构或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为全面创建试点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严把工作进程,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任务分解阶段制定的落实措施和思路,全面实施创建,针对创建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遇到难以解决问题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反映,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五)积极配合上级创建试点城市考核办法、工作月调度季通报等制度,根据时间节点形成汇报材料,进行工作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督查检查意见,针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要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验收办法、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查漏补缺,就创建试点城市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自我考评、材料归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自评得分情况,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六、保障措施

第11篇

朱小丹指出,“十二五”以来,全省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抓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提高教育普及程度、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矛盾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促进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是均衡化,要持续聚力、发力,推动适应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教育均衡化发展。

朱小丹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立足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推动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实现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为中心,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教育优质化、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朱小丹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为主线,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精准发力、重点攻坚,补齐短板、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各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教育优质化,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坚持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切实维护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多关心关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四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现代化发展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骨干教师和高水平教师培养,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五是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和多样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教育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朱小丹强调,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放管服”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督导考核,特别是对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确保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实效。

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工作情况

会上,省教育厅通报了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工作情况。“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系统以“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目标、总抓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加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建设,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目前,全省有教育强镇1572个、教育强县(市、区)132个、教育强市20个,覆盖率分别为99%、99%、95%。珠三角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先进市分别达42个和7个,覆盖率分别为86%和78%,教育创强争先取得阶段性成就。

一是教育普及达到新高度。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全省幼儿园总数超过1.6 万家,比2010 年增长46.7%。在园幼儿达到402.2 万人,比2010年增长45.1%。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2015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1224.3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连续五年始终高于99.9%。全省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2010年的95.5%上升到2015年的95.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380.1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 年的86.2%上升到95.66%。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升。2015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为56.14万人和185. 64 万人,比2010 年增加27.5%和30.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28%上升到33%。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企业;经济效益

伴随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市场经济飞快成长,企业已渐渐变成自立的经济实体,得面临市场,踊跃参加斗争,努力成长。

一、企业在信息系统方面的认识

在宏观的角度上看,社会中的每个职业,特别是某些对于信息技术有很大需求的职业,全把关注力放在了信息技术上面,还全往信息技术上添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可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所以有很多公司决定了半途而废。对于这个认识,美国以前开展过咨询,在从前,美国国内公司砸下了很多美元放在了信息技术上面,对于这样多的投资,可以知道那是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关注度,可是,在那之前,美国白领工作者的生产水平却没有出现很显著的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底部工作者虽然在人数上变得少了,可是生产业绩却出现了极大增加的情况,可是在这个时间段,美国白领工作人员尽管在人数上很大程度增加了,可是生产水平却在有着显著的减少。借此我们可以知道,美国公司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经济学者在对这个进行解释的时候,把这种状态称作“生产效果悖论”,有些公司也觉得他们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投资太过跟风,致使了企业财产的很大的消耗,他们把这称作信息技术“黑洞”。这些公司中包含戴尔企业,戴尔是一家有着巨大规模的跨国企业,它以前在信息技术使用上投资了两亿美元的巨款,可是在努力了两年的时间之后,觉得现实情形和本来预想的差别过大,因此发出了取消某个系统的信息,将眼光放在国内,我国投资了大概八十亿的财产在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领域,可是取得的利润很少。

依照现实情形来说,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公司的操作过程上时,应该是可以取得增加公司经济收益的目标的,可是,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信息技术使用的不正确的理念: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并不可以在根由上提升公司的生产结果,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公司上的价值难题,根本不可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提升公司各个部门成绩的目标。面临信息技术的难题,每个公司都要求对以下难题进行认真剖析:建立信息技术系统的成本主要需求多少?投入的财产主要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

二、信息系统的成本的认识

公司在信息技术系统这一领域的投入一般是非常庞大的,单单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在来说,它是一种规模很大并且操作过程十分复杂的一种高效人机系统,所以,信息技术系统的研究、使用、保护和治理也肯定是一个十分繁杂困难的工作,它除了要求消耗很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之外,还需求很多高端的高技术产品的支持,这些统统叠加起来,就会致使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要求很多的成本投资。在内在上而言,成本就是高科技设备在生产和销售的历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一般包含许多领域,所生产的设备不一样,成本的形成也不一定是一样的,可是使用一种不太具体的方法来包括,一般可以分成原材料、燃料、员工管理费等很多的组成结构。成本分类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方式,分类的方面不一样,分类的方法便有很多区别,简单的分类方法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成本研究也一样的适合。借由对于现实经历的归纳,并且配合信息系统的内在特点和国家的成本方案,由很多的信息系统成本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系统带个公司的经济收益剖析

单单就现在的市场情形而言,信息系统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投资方面,它的很多领域同一般的经济领域差不多,可是它又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的影响,比如在经济收益领域就很不一样的。信息技术系统经济收益的外面体现方式就会有一点不一样,除了这个之外,加入公司的治理方式、工作能力不一样,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情形。借由对于信息技术系统实行一个粗略的剖析,可以知道现在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完成方式:

1.对公司和组织结构实行可靠的治理

这种治理可以向公司的实施过程实行可靠的指引以及监管,而且还有助于实行计划治理工作,这样就能够在一定水平增强了生产效果,协助治理者做出准确的抉择。信息系统可以供给手工所不能供给的资讯,尤其体现在信息的整合处理上。在以前,公司中的资讯全都是依照专门部门实行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咨询交流有难度,而且因此出现的剖析结论缺少整体性,连接性,并且,因为各个部门的利己主义,有些部门管理人一直利用有助于自己部门的信息,遮盖了缺点,使用信息系统协助决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系统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因为它是相应独立的系统,完成的时候不困难,约束的条件比较少,主要约束条件是成本。成本这个条件,对于大中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约束因素,因此,对于大公司来说,成本制约不会造成公司中的运用十分关注。接着,工作者的素养提升了,并且培训以及接纳了很多信息技术工作这,已经开始入手信息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有助于增强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很严重的问题.经过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构建,让很多工作管理者知道了现代信息管理方式在对于公司的治理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影响。

2.对于公司和组织机构的认识

单单就在给外部实体供给信息服务来取得经济收益这一领域而言,它主要是借助对信息进行添加、直接生产方式等来完成的,通常见到的是证券交流信息系统这样的。依照技术设施投入提升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按照信息系统现代水平来提升处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公司现代化处理的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明显效果并且可行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水平,给组织机构改变、岗位改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让部门管理人将体力主要放在优化工作上。信息技术系统既是一个向顾客提供资讯的系统,也是资讯的一个主要传入系统,在网络市场上,完好的资讯机构,能够飞快的给顾客供给优质的信息服务,这是直接在网上销售的充分必要因素。所以,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不只是公司治理现代化的垫脚石,它自己也具有强大的力量,为公司提供了经济收益。外国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因素:基础治理工作很高级,信息管理十分具体,培养以及招收人才非常快捷,人才知识丰富,有过信息管理经验,美国对于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所得到的经济收益曾经开展了探讨,借由数据的剖析,得到了信息系统带给企业的经济收益产值的多少。对于改变许多的市场经济,公司可以将处理现代化摆在主要的地位,利用现代化的处理来应对斗争。

四、信息技术投入“黑洞”的主要因素探究

信息技术使用有很大的优点,所以,它肯定具备提升公司经济收益、提升业务处理速度的价值,这是不用怀疑的,可是目前主要的难题是,要怎样把信息技术使用的所有价值全都体现出来?每一次的发展,全都是在归纳过来人经历的根基上出现的,想要发扬它的价值,挖出它的潜力,就要在归纳以往放弃的主要因素。

大家都知道,有因才有果,才让事情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肯定也有可能进入好的循环,想要自己突破目前已经有的循环,加快事物的成长,就得影响其中因果的某些细节,添加很多的外在因素,只有这样能够突破原来的循环,构建一个新的企业循环系统。公司要分析自身的现实情形之后,认为在人力以及资讯方面着手,提升所有处理的现代化水平。可是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限制条件,比如公司信息管理方面正处在探索时期,市场经济管理的环境很不稳固,所以,公司要使用投资的方式,慢慢优化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前面在摘要中已经指出,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使用某些措施让公司的业务和这个公司的内在治理更加精心具体。第一,公司为什么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毫无疑问是要优化公司业务治理,增强公司市场斗争力、给公司争取很多的经济收益。第二,公司信息化的对象是什么?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改变的历程,它的改变的主要对象就是公司的业务运行以及公司的治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知识一种完善企业业务运行和企业治理的方式。假如一个公司在业务、治理角度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使用上肯定会有很多的障碍,致使投入很多,可是消耗的时间很长,得到的效果很少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业务、治理会直接关联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收益难题,这样肯定会致使“投资陷入黑洞”的后果。

公司在业务以及治理领域的缺点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无法发挥它的所有潜力的绳结所在,某些公司跟风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可是预备工作没有做充分,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系统所带给的改变,依然沿着以前的行事手段,当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时候,最先要改变的就是业务过程,对于其实行重新分组,这样才能充分发扬信息技术系统的优点。

信息技术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给客户供给信息服务,可是就现在的情形而言,这个能力的完成还出现了某些难题,比如有些公司会直接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仿照手工业务的管理历程,可是因为计算机是机器操作的,所以,可能会把手工业务管理手段中的肯定过程自动省略掉,这种只依照计算机的管理规范实行,可是没有思考到顾客所需求的手段肯定是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系统消耗很大,可是并没有得到它应该得到的收益,所以,某些公司就选择了半途而废。

上文中的很多方面都提及了业务流程分组,所以什么是业务流程分组呢?在本质意义上来看,业务流程分组就是在剖析新技术撞击下信息化管理特征的根基上,找寻处理难题的手段,业务流程分组是充分发扬信息系统价值的需求,在公司信息化建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障碍,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障碍的存在,才让人们寻找提升公司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完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氛围。业务流程分组的重要目标是:让业务的流程中的连接更加亲密,让他们变成一个有着很强工作能力的整体,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打破了以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的情况,让那些要求在部门之间辗转的业务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部门的办事能力。

五、总结

某些公司对于业务流程分组有着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觉得业务流程分组就是自动化,这种观念肯定是不正确的,业务流程分组是把注意力放在里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某个新作业上,主要是使用新型技术设备的方式来做出心动的体会。所以,要关注信息的合作性价值,对以前的业务流程实行一个多角度的分析,密切注重业务流程中的小过程,寻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知道每个活动的价值所在,从公司目的的角度着手,设立健全合理的业务流程体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滨.有关企业物资经济管理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4)

第13篇

《人民日报》北京2016年7月11日电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理论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因此,国务院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东中西部、城镇类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规模,保障教师按需配置,引导学生合理流动。

4.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

【创新试题】

1.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的出台表明(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④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或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④部分的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各地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市(地)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一要求的辩证法依据是( )

A.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互联结

B.矛盾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矛盾的个性优于共性

D.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14篇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现代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17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意义

1.1 大数据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新机遇

首先,大数据为政府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变化带来新机遇。传统政府职能体系反映的是一种全能型、重管制的行政模式,而以开放、平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政府必须转变治理理念,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政府治理模式要以全面数据来驱动、创新,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优化政府治理结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其次,大数据为政府治理决策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带来新机遇。大数据时代,政府在集成、分析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融合、数学模型、仿真技术等科学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1.2 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2015年9月,国务院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纲要》中提到,将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在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之中,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大数据具有广度信息聚合、深度数据挖掘、扁平网络传递三大能力,为政府精准管理、政策仿真、危机预警以及社会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政府依靠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新技术进行管理创新,通过数据聚合推动决策科学化,通过扁平网络推动管理精细化,通过数据开放推动执政阳光化,通过个体预测推动服务个性化。[1]

1.3 大数据成为未来国际竞争争夺的“新石油”

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鉴于此,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核心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转向数据空间,大数据技术事关国家的安全和未来。我国建设数据强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全面推动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加强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大数据安全。

2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把大数据确定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进行多维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但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2.1 大数据观念不足

虽然大数据在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之中,但在政府治理领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数据资源管理思维尚未建立。政府部门很少使用大数据技术,加上数据信息缺乏整合与共享,导致政府部门之间协同管理水平、社会服务效率和应急协调能力跟不上,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准管理。

2.2 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滥用大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现实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由于缺乏对数据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应用规则,政府难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完善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重视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为大数据在政府治理领域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2.3 大数据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人才不足,是制约大数据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平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数据、整合数据和利用数据等环节都必须依靠专业人员来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1 在政府治理理念中融入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既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思维革命。传统理念在面临新的逻辑思维的时候,必须要与时俱进,吸收并转变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维,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政府治理需要形成大数据思维,应树立数据信息开放的思维、数据信息整合的思维、数据信息分享的思维,让大数据成为政府治理的技术路径和技术支撑。

3.2 加强制度建设,为大数据在政府治理领域保驾护航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机制。一是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加快法规制度建设,积极研究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制度;三是健全市场发展机制,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四是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示范工程;六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七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机制。

3.3 创新大数据人才培养

针对大数据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应积极做好大数据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是鼓励国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设置大数据相关专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输送高水平、复合型精英人才。二是鼓励政府立足本地实际,自行培养人才并积极引进大数据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三是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四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为大数据人才在相关技术研究与运用提供保障。最后,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广泛普及大数据知识,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

第15篇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