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范文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第1篇

关键词 湿地农业;现状;措施;制约因素;发展方向;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25-02

近年来,湿地农业一直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嘉兴市秀洲区针对北部区域1.07万hm2农田地势低洼、种粮不高产的状况,积极创新农作制度,结合当地条件,开发湿地农业,发展水生蔬菜、鱼类养殖及水生蔬菜套养鱼类的种养结合模式,破解北部农业发展瓶颈,基本走出了因农田常年积水从事种植业效益不高的困境,化“水患”为“水利”,产业发展加速,效益增长明显。

1 秀洲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秀洲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 793.88 hm2,总产量达36 299.6 t,总产值达10 831.28万元。主要有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等水生蔬菜品种,甲鱼、泥鳅、黑鱼、彩鲤等鱼类品种。

1.1 水生蔬菜产业特点

1.1.1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专业化、规模化明显。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水生蔬菜特色村显现,经营规模日趋扩大,目前整村流转面积在466.67 hm2左右,逐步形成莲藕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种植。种植大户明显增加。据统计,种养结合的十大园区,每个园区规模都在6.67 hm2以上,面积超过133.33 hm2。

1.1.2 种养结合模式日趋丰富,采收机械化得到初步应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等方式,种养结合面积达207.87 hm2,种养模式有“藕―彩鲤(鳅、黑鱼)”、“菱―黑鱼(中华鳖、泥鳅)”等14种,特别是南湖菱(藕)套养甲鱼(泥鳅)4种模式经济效益明显,受到农户的欢迎。

1.1.3 主栽品种日益突出,逐步形成1个主栽品种与多个花色品种互补的局面。以萼莲3号为主的菜藕,引进9026(武汉)、萼莲6号(武汉)、萼莲7号(武汉)、花奇莲藕(山东)、太空籽莲、观赏花莲等逾100个品种。水生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生产、观赏齐头并进,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积极建设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闲观光基地,引进宜观赏的花莲、宜采摘的籽莲、藕莲和芡实等新品种,同时建造曲桥长廊、凉亭垂钓等景点。

1.1.4 种子种苗引进加速,二级育苗有新进展。鱼类育苗上实现了二级育苗,大大增加了鱼苗供种量。据统计,沙河荡生态鳖专业合作社供应甲鱼种苗460万只,杨溪生态鳖专业合作社可供30万只,泉生态农场供苗14万只,北部湾自育15万只幼鳖,嘉兴鱼种场年培育彩鲤、鲫鱼苗35万尾。

1.2 秀洲区湿地农业效益情况

1.2.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调查,常规栽培麦―稻两季,产值为3.435万元/hm2(加上政府补贴),效益为8 820元/hm2。莲藕产量约22.5 t/hm2,平均单价为3元/kg,产值约6.75万元/hm2,效益4.42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产量为13.8 t/hm2,4.5元/kg计算,产值为6.21万元/hm2,效益约3.75万元/hm2,经济效益是麦―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鱼、菱―鱼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将更高。以北部湾藕套养泥鳅为例,进行测产及经济效益分析。藕―鳅种养结合模式面积为0.31 hm2,泥鳅放养量1 330 kg,放养规格200尾/kg,放养时间为7月20―31日,最后一次饲喂时间为10月11日,采收时间为11月20日,采收规格为136尾/kg,产量为1 760.30 kg,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鳅达到18%。泥鳅苗38元/kg,回捕的泥鳅平均40元/kg,每100 kg泥鳅消耗饲料7.0 kg/d,1年平均泥鳅饲料成本为3.32元/kg。藕―鳅种养结合模式成本见表1。莲藕与泥鳅总成本为206 141.25元/hm2。藕―鳅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见表2。莲藕与泥鳅总效益为87 876.75元/hm2。是麦―稻模式的9.96倍。

1.2.2 社会效益显著。一是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流转,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据调查,近2年北部3个镇集中流转土地1 233.33 hm2,用于发展湿地农业,发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可实现租金收入约1 387.5万~1 572.5万元。二是促进从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转变。如王江泾镇栋梁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投资主体,平均每个主体规模面积达6.8 hm2,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整体规划。

1.2.3 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湿地农业项目的开展,有效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秀洲区依托陶家荡、莲三荡、莲泗荡233.33 hm2河荡,与莲泗荡风景区连接起来,建立以种植业、渔业、湿地观赏植物为主的具备休闲、度假、观光、餐饮、垂钓等旅游项目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二是通过发展湿地农业,极大改善了秀洲区北部的生态环境。王江泾镇的湿地农业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为核心相继投入1 020万元建设了迎宾湿地公园,开展了荷叶绿道、森林水道、林荫车道的“生态三道”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一幅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景象。

2 发展措施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要想使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优布局、建基地、重引导、强素质、拓市场的思路,在增强动力激励、消除阻力障碍上下功夫。

2.1 加强规划促流转,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水生蔬菜发展的区域地块,形成地域优势与规模效应。根据水生蔬菜发展实际,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水生蔬菜发展用地。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实现水生蔬菜连片发展。加强水生蔬菜专业大户培育,鼓励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树立典型示范,推动水生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强化基础抓质量,创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产条件,重点抓好路渠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环境控制,提高建设质量,保证水生蔬菜稳产高产、节本增效。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集中力量狠抓基地,逐年扩大基地规模。增强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水生蔬菜开发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把设施蔬菜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休闲观光成为水生蔬菜发展新的亮点,实现功能的拓展与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通过项目的扶持或专项资金的设立,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创新金融支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支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设立水生蔬菜贷款品种,切实解决水生蔬菜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利用工商企业资金大、实力强、市场稳、项目起点高、规模大的特点,有机结合秀洲区实际,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推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1-2]。

2.4 培育主体强素质,提升科技水平

重点培养乡土人才、种植能手,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有学识、懂技能、善经营的水生蔬菜带头人队伍,引领当地科学发展水生蔬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强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充实乡镇农技力量,使乡镇农技人员能承担起项目建设的监督、各项技术培训与推广任务,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2.5 围绕增收活流通,促进产销对接

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促进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的发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要求,加强水生蔬菜产地市场建设,增强对产区产品的吸收与集散能力。加强购销队伍建设,建立固定销售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加大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力争把秀洲区的水生蔬菜品牌创响、规模做大,增强秀洲区水生蔬菜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3 制约因素

一是对北部湿地农业开发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就发展湿地农业对湿地功能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预期存在疑虑。部分老百姓对湿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信心不足,投资的成本如何,回报率如何,难以有效估算。二是湿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的倾向性问题,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低下,农业用电和生产管理用房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湿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市场营销网络不够健全。因缺少专业营销组织,种植农户大多等待商家上门收购,销售上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商贩压价现象突出,特别是在莲藕大量上市期,商贩对莲藕品质要求高,造成商品率低下,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收入。四是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挖藕季节,由于劳动力短缺造成鲜藕不能及时采收上市。

4 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加强认识,为湿地农业发展竖立信心

把秀洲区北部低洼田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利用好,找准结合点,把这一资源以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来。低洼田因地势原因长期以来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率低下,农民收益低,而发展湿地种养业充分利用水多的特点,提高了农田的时间利用率及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要正确认识湿地农业发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坚信湿地农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4.2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为湿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以种为主”和“以养为主”2类种养生产方式的攻关与研究,深化10种较成熟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规范加以推广,特别是在套养品种、套养规格、套养密度、饲料开发、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套养技术及成本、巡塘观察、病害防治(药物清塘、鱼种消毒等)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程,科学指导农户开展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创新稻鱼种养结合模式试验示范,力争种养结合面积稳中有升,效益不断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深化种养结合机理研究,丰富农作模式,实现单位面积效益倍增。特别是对挖藕机械进行研究,探索开发莲藕专用肥,泥鳅专用饲料,实现种养结合模式省工、省力、高产、高效。

4.3 进一步拓展湿地农业功能,为延长湿地农业产业链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集聚,推进莲藕加工产业园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并着力在休闲、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北部3个镇水生蔬菜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农业节庆活动,开展乡村旅游。举办好江南网船节、莲藕观赏节等活动,逐步(下转第329页)

(上接第326页)

构建融吃藕、赏藕、玩藕特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区域和产业知名度[3-4]。

4.4 进一步发挥社会共建作用,为湿地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带动力度。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国家、省、市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根据北部产业特色,整合要素,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积极包装、申报项目,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示范带动效应,达到扩量增效之目的。积极引导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湿地农业、支持湿地农业、服务湿地农业。对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要作好宣传,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湿地农业中来,为秀洲区湿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资、出智、出力[5]。

5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2] 刘亚明.百禄镇有机浅水藕生产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11.

[3] 何建国,严华,成东雨,等.有机浅水藕的生产与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08(6):30-31.

第2篇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成效;问题;发展对策;浙江绍兴;越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73-02

近年来,越城区农业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积极探索,着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吸纳社员915人,带动农户1 763多户,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服务收入5 37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家。有5家合作社中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4个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在历届省农博会上,越城区合作社的农产品共获得3个金奖。合作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主体是农民,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城区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格局。

1 越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1.1 围绕特色农产品,组建合作社

越城区拥有茶叶等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合力与品牌效应。因此,越城区积极引导农户,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由大云茶庄发起,于2002年8月吸纳11名社员组建了绍兴市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联接农户3 170户,利用“越州龙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优势建立专业茶园338.9 hm2,经中国茶科院认证有机茶园30.7 hm2,其中名优茶200.0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

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的优势,又可以为产品原材料提供保障,实现双方共赢。省级种子种苗企业――越州家禽有限公司组织周边78户养鸡大户组建绍兴古越禽业合作社。该社对社员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行“种苗、技术、收购、销售、品牌”五统一,通过合作社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为社员和面上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1.3 产供销产业链,串起合作社

由于广大农户处于小生产的地位,既受经销商的支配,又受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创建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绍兴市盈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由276户水稻种植专业农户组成。以区、镇2级的务农网络为纽带,以水稻种植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无公害稻米。在2014年,该社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整村制试点,开展统一供种、浸种、拌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

2 越城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越城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1]。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在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产加销紧密型合作,农民就可以享受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增值的好处,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2.2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在生产环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为农业投入品的控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和推广提供了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分散生产集中起来,统一农产品投入、统一生产过程、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也注册产品商标牌,打造优质品牌,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大云绿芯茶合作社的宝寿牌大云绿芯两获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市绿色农产品。

2.3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体制创新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农业科技进步来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于其只管技术推广、不管产品销售,对农民越来越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当前逐渐兴起和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化、专业化,能够满足更多农户的需求[2],对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作用更大。从农业生产经营来看,“公司+农户”的形式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带动面也越来越大,企业要直接带动农户,难度越来越大。而农业合作社能够在公司和农户中间发挥中介的作用,可以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3 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带动面不大。全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和带动农户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组织与成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功能不够强。三是运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以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协调,社员的平等地位和合法利益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与规范化要求尚有差距。对照《条例》,许多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五是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如信贷、用地等方面,未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 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引导和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条例》、宣传成效、宣传典型,要给予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正确把握3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民主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这一点对于越城区尤为重要;三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以及落实各项政策来推进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在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越城区也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其发展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4.2 大力培育,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改造一批。对已有的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改变以往松散型的连接方式,逐渐将其转变为紧密型的合作社。三是迅速规范一批。实实在在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四是着力提升一批。围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3]。

4.3 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搞好政策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帮助合作社申报有关项目;二是搞好信息服务,要主动为合作社搜集和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越城区数字农业网站与农民信箱,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四是搞好培训教育服务,通过培训,普及《条例》基本知识以及有关专业知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具市场竞争实力。逐步将合作社建设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主体,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大发展、大提高。

4.4 统筹协调,将国家各部门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有关各级国家部门出台了很多扶持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好多合作社并没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政策,二是部分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三是有的是合作社自己不了解优惠政策,没有去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4]。

4.5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农业部、农业厅每年都有扶持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但对申报单位都有严格的要求。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并把各级申报条件告诉每一个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促进各个合作社做大做强。

5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

[2] 郭红东,陈敏,韩树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7):25-33.

第3篇

关键词 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S-01;F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6-02

党的十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这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规模大、素质高、人员组成高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人才队伍的技能培训。农业技能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并大力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制度,推动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概况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于2003年经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农业064)批准设立。2012年被农业部首批评定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示范基地”。鉴定站现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考评员5名(外聘1名),质量督导员1名(外聘),站长1名,其余为工勤人员。办公、实训、考核设备、设施标准、齐全。多年来,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强区这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农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发展,把人才强农战略落到实处。

截至2015年底,共组织培训(初、复训)农机技能人才41 800人次,受理申请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员为12 616人,其中有11 890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主要职业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挖掘机驾驶员、推土(铲运)机驾驶员、装载机操作工、农机修理工、农机电焊工、农机营销员等。为给桥区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成效不断的提升,主要做到以下4点。

1.1 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

鉴定站成立后,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多次向领导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设意见,以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主管局十分重视,安排专人多次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制定实施方案。局里本着“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让农机监理站、农机校、农机技能鉴定站在同一个院内办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2栋综合楼,可供办公、教学之用;又在院内铺设训练和实操考评水泥场地;增添了必要的教学、考核设备。为充实培训鉴定队伍,主管局在本系统内抽调专业技术和工作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参与该项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鉴定站先后选派4名同志参加农业部指导站举办的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考评员资质。基础设施和队伍的建设加强,为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2 健全和完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障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本站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出《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回避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工作守则》《职业技能鉴定考场规则》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工作中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加强考务管理,保证鉴定公平、公正

一是重视报名环节,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个工种、级别的申报资格条件均有明确的规定,这是控制鉴定质量和保证鉴定公正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严格依据要求对申报鉴定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二是严格操作程序。在考核鉴定中,严格按照规定,经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提取和使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题,理论考试单人、单桌,实操考评随时抽签。认真落实考场规则、考核记录等制度,要求考评员、阅卷员在《考核记录表》和试卷评分人处分别签字确认,并及时上报。三是加强巡考监督,进行有效督导,杜绝和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鉴定公平、公正[1]。

1.4 注重培训效果,确保考评质量和合格率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部分,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形势的要求,而且可满足社会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农机事业的发展[2]。桥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规定操作,对学员实施严格的教育培训,从知识、操作等方面加强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确保考评的质量和合格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

1996年国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1998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将1984年起开展的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轨。多年来,经过各级农机战线上的同志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对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其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社会上还不能真正地把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作为提高农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多数农机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农机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2015年国务院又相继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给一些不完全了解事项的同志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农民要不要职业资格证书都行,不就是干活吗,会干不就行了吗”,参加技能培训鉴定的人员缺乏积极性和自愿性[3]。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实是掌握了一项专业技能,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2.2 机制不完善

一是对证书持有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作为农机从业人员,本身工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就业主要面对的是农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多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你有无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能干活就行,更谈不上有别与他人的待遇了。二是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实行就业准入的农机修理工,农机管理部门已按照工作职责进行监管,为农机维修经营技术和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作为农机行业其他工种,只有劳动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职责,而就目前来看,监管不到位。因为,农机从业人员分布较为广泛,劳动监管部门人员又少,他们目前主要监管的是工矿等大型企业,无法顾及其他用工单位。

2.3 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现行国家农机行业职业标准有18个职业可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已经开展培训鉴定的职业只有8个,职业等级也只限初、中级,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与时俱进。

2.4 从业资格证发证不及时

经过技能培训,申请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我们都能及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技能鉴定和整理上报有关材料。但发证部门有时长达3个多月才能颁发,这给急需外出务工的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直接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为此,我们也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但仍不能有效解决。

3 工作建议

3.1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宿州市桥区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能在一定的良好舆论氛围中顺利开展,同我们前期的广泛宣传是分不开的。但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还不够。要结合国务院2015年取消的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领导、面向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广泛宣传,真正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这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

3.2 不断完善机制

一是建议政府选择一些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职业,对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对三级及以上农机修理工、三级农机维修电工、三级及以上农业技术指导员进行免费培训鉴定或给予取得上述职业资格证书的进行补助,也可举办一些相应的技能大赛,给予参与者不同的奖励等,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二是建议劳动监管部门加大监督机制。同农村正在推行的养老制度挂钩,把农机行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合作组织)养老制度推行开。先从就业准入工种切入,然后全面推行。

3.3 工作要与时俱进

随着先进新型农业机械的涌现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新型高技能职业农民备受青睐,我们也势必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面放宽,比如可以与农业行业内的其他有关部门和一些农业职业大专、中专院校联合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工作中要注重技能培训工作,使参学者学的会、用的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鉴定队伍进一步加强,以不断满足新的工作要求。建议颁发证书的部门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发放时间,以增加我们这项工作的公信度。

4 参考文献

[1] 于衡,雷贯宏.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意义[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7-10.

[2] 莫广刚.德国、英国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J].世界农业,2005(2):49-52.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柴油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生物柴油行业作为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行业,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生物柴油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新能源建设有着极大的深远影响。一旦具备了经济可行的生产能力,就会为我国的新能源建设带来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生物柴油行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生物柴油泛指可供柴油机使用的可再生的原料主要源于生物液体燃料并且十分环保的新能源,是非常优质且理想的新能源,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发展新能源的开发生产技术。

1 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1.1 我国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生物柴油研究和发展起步较国际整体来说较晚,但是却将其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在生物柴油植被技术研究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生物柴油的制取大致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生产的生物柴油都属于直接法,与生产技术的同时进行的,性能指标难以控制,稳定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在生物柴油产业使用物理法进行生产的比重较低。化学法的原理则是对动植物油进行相应的化学转换,运用化学原理改变物质内部分子结构,改变动植物油脂的根本性质,从根本上改善其粘度和流动性,成为完全均匀的液态产品,酯交换法是最常见的化学法,通过不同的催化剂实现符合不同柴油内燃机的燃料。目前国内主要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是采用无机酸和无机碱作为催化剂的均相催化法,容易在催化过程中产生废酸或废碱,造成空气的二期污染,这也是目前生物柴油制备存在的问题,新的制备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研发和完善,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制备技术,实现生物柴油的制作。1.2 我国生物柴油原料来源现状

原料来源的充足保证是生物柴油能否产业化扩张的重要指标之一。原料来源是否充足也是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的原料来源主要是油料作物、木本油料植物、废弃油脂以及水生植物和动物油脂等等,油脂成分组成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性能,并且占生产成本的75%左右。研究表明,工程微藻比陆生植物的产油脂量高出几十倍,并且原料成分稳定,产出柴油油品好,是目前普遍关注和推广的原料来源研发项目。

1.3 我国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生物柴油由于其技术上的难关,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产业化的生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我国生物柴油的研发和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还是较为迅速的。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自主产权、生产技术以及实验工厂。大型相关生物柴油产业生产厂家也于2001年在国内建成,标志着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全面展开,并且,相关性能指标达到了一定的国际标准,具有本国自己的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和产业化能力,并且,目前仍然有很多生物柴油生产工厂正在筹划和建设过程中,都是颇具规模的现代化高科技生物柴油生产厂家,也有部分国外生产厂家在国内建厂,与我国合作。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道路还属于初始阶段,在产业策略、技术指标、技术方案选择以及销售方式和环境评估等等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化链接,作为新兴产业,生物柴油行业将在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刺激下不断规范和完善。

2 我国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2.1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趋势

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是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先进的可再生的能源,得到产业化的发展并取代旧的化工能源的使用,势必为一个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一国不断向前发展。加强我国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实现生物柴油产业从产业策略、技术指标、技术制备方案到销售方式和环境评估方式的全面的完善规范化生产,坚持可持续经济发展是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核心思路,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2.2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对策

要实现我国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发展,有几点值得注意的方面,以下进行简单的论述:首先,在来源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闲田进行油菜套中,通过基因工程改善作物产油量,运用更多的空闲资源和生物工程技术创造价值,提高产量,在保证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柴油生产来源的可靠保证。其次,生物柴油产业化生产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过高,无法得到普及,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针对油脂自身结构特点,走一条经济可行的合成和多元化产品开发的路线,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并且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受到技术、原料和产业化配套产业发展的限制,生物柴油建厂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制定完善的生物柴油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指标并完善流通和销售体系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是生物柴油产业化生产能够持续扩张的重要保证。

3 结语

生物柴油产业作为全球瞩目的重要新能源开发产业,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新能源取代旧能源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生物柴油生产作为新兴行业在我国还属于刚起步,在制备技术和产业化生产道路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生物柴油是可再生的环保型新能源,是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结合国家政策扶持和相关能源调控等措施,实现我国生物柴油能源产业化发展是总体发展战略思想也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鲁厚芳,史国强,刘颖颖,梁斌.生物柴油生产及性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1)

[2] 常新林.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 赵檀,张全国,孙生波.生物柴油的最新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4)

[4] 谢玉强,黄昭月.生物柴油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及进展[J].科技信息,2011(7)

[5] 罗光碧,涂勇,林朝阳,刘明刚,吴勇.生物柴油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泸天化科技,2011(2)

[6] 赵檀,张丽,冯成江,张国甲.第二代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化工,2011(5)

[7] 佟华芳,邴淑秋,赵光辉.生物柴油的制备技术及发展方向[J].化工中间体,2011(8)

[8] 谭冬霞,徐丽萍.我国生物柴油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

第5篇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第6篇

关键词 花卉苗木;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90-01

沭阳县为全国特大花木之乡,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地理优势和人文文化底蕴,对花木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花木总面积2.67万hm2,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苗木花卉是加强绿化生态建设、完善生态功能、美化人居环境的重要物质载体,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对推进社会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花卉产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1]。分析沭阳县苗木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花卉苗木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花卉苗木的发展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沭阳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1.1 园林苗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不断发展,拉动、刺激了园林苗圃的迅速发展。沭阳县花卉苗木总生产面积2.67万hm2左右,但以分散经营为主,品种多但量比较少,未形成规模经营的格局,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其他非苗木生产行业的资金和人员也大量涌入苗木市场。

1.2 非公有制苗圃成为主力

近几年,由于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利润空间巨大,大量游资涌入,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从事苗木生产的数量空前增长。除了从事苗木生产经营的农户数量增加之外,房地产、建筑及电子等其他行业的非农业人士也投资加入到苗木生产中,导致从事苗木生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致使生产出来的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1.3 经营品种增多,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

随着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要求不断提高,如今园林绿化苗木品种日益增多,不再是单一的树种,人们从美化、香化、观赏和采摘角度扩大了绿化树种的范围。近年来,随着引进树种的渠道增加以及科研部门的育种、推广力度加大,种苗生产经营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使广大育苗、经营者在苗木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机会,种苗的采购及调剂跨地区、省际的日趋增多,带来了苗木产业的繁荣。

1.4 产品结构比例失调

沭阳县的苗木生产以中小规格为主,大规格苗木严重缺乏,这严重阻碍了苗木产业向更高层次过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道路还是小区绿化,人们对一次成景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规格苗木自然成了众多经纪人的首选植物。着重培育中小规格的苗木,忽视大规格苗木的培育自然不是明智之举。应利用自身有利的土地资源,在保留有增长价值苗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前景较好的大规格树种。沭阳县苗木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一年生或二年生就脱手,很少有多年生的大规格树种。农户可以专门利用部分土地培植树种至多年,抢占大规格树种的市场先机。同时,种植户存在盲目种植当前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花卉、苗木,而忽略了其他品种的培育,导致农民减收、市场混乱。这种盲目跟风种植的做法必定会严重影响沭阳县当地的生产效益,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倒闭。

2 发展对策

2.1 规模不宜盲目扩大,应重视种植结构的调整

当前就苗木生产的总面积来说,沭阳县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具有庞大的存圃量。特别是生长1~2年的小规模苗木占总面积中的近50%,其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进行移植及扩繁需要的土地面积可增加2倍[2]。大规模的苗木总量上存在空缺,但经过价格、时间及地区之间的调整后供需基本达到了平衡状态[3]。由于增加了苗木种植的新品种及提高了苗木的培育技术,苗木生产的速度加快,3~5年应该可以基本上达到充足供应常规大规模苗木的目标。因此,苗木种植面积的扩大不应再继续。当前应着眼于调整苗木的种植结构,对常规小苗木的生产面积进行压缩,对大规模苗木加大繁殖的速度,特别应对合格苗木的生产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小种植的密度,培育的方式应做到科学合理,尽快地培育出各种苗木,以用于城乡郊区的绿化[4]。

2.2 实施标准化、精品化及规模化生产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发展对绿化需求的增加,对苗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标准化、精品化、规模化,以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实现苗木市场的良性发展。目前绿化工程对苗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长势整齐一致、干高和粗度统一、冠形优美等[5]。但是目前,沭阳县的不少种苗生产仍处在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及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规模较小的苗圃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不仅可实现苗木生产的高产优质,还能适当延长造林季节,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这一育苗方式是标准化、精品化及规模化培育苗木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严格管理种苗市场,提高竞争力

要严格管理种苗市场。以国家颁布的《种子法》为依据,加大种苗的质检和执法力度,严把苗木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苗木,绝不能出圃上市,更不能用于工程造林中。通过苗木协会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园林绿化苗木市场,完善行业协会职能,用制度约束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苗木生产者在苗木培育管理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走出苗圃,走向城市,参观考察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在苗木应用中多观察、多调查、多学习, 随时了解造林绿化用苗情况和掌握好种苗信息,从中找出自己苗圃生产中的差距和问题。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实现苗木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杜绝苗木市场的无序竞争,以此促进苗农的增收。

3 参考文献

[1] 龙文.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产业:农民增收新亮点[N].农民日报,2010-04-12(7).

[2] 左燕平,龙栋至.浅析我国园林苗圃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133-135.

[3] 曹海波,吴锋华.兴国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75.

第7篇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状; 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23-01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踏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也将在国际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唯有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为此,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化促进法涉及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扫清了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基本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也为农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国加入了WTO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引进,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为我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机会。很多国际企业还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逐渐提高。

总的说来国内农机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良好,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也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方面,农业机械化也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市场所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较少,深加工机械、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机械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具的整体功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制约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区域上,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僻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低于北部地区。除此之外,生产成本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农机装备开发的难度本身就大,加之利润不高,导致很多大型企业对农机装备的研发失去兴趣,目前大部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仍是中小规模企业。如此一来就使得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行业整体呈现出研发能力差,行业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

针对这种状况,强化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开发和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培植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迫在眉睫。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推进,迫切需要农机装备低耗能、零排放。加之世界资源日紧张,燃油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将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量的农机装备,以适应当下市场需要。

农机装备智能化和生产作业方式自动化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必须通过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机装备上的差距,才能阻止国外先进的高智能化和高自动化的产品垄断我国市场,阻碍我国自主农机装备企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将科学技术成果迅速传播到各个社会经济门类。国外已有了一些比较成熟、方便我们使用的应用性成果,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速自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已得到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而服务。从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以及趋势来判断,我国农业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趋势将会日益显著。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机械化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主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情况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的研发和开发,提高劳动生产力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6(6):17-19.

[2]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

第9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规律;对策

1前言

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行业建设目标,也是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我国的烟草行业也应如此,我国烟草部门很早就提出了“一基四化”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当前从我国的总体来看,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行业横向比较,相对较低,整个烟草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从世界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管理的趋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企业管理手段,服务于烟草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探讨信息化的建设问题对于本行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我国烟草农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2.1理论基础的缺乏

从农业生产管理看,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作为基础,既没有方法论也没有成功案例作为支撑。

2.2数据的复杂性

烟叶属于农作物,其生产多数都是非结构化感性信息,而从非结构化感性信息到结构化的数据采集是非常复杂的,而数据的采集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中间有一道人工操作的程序,在操作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实践过程中数据粒度与失真率成正比,这些导致了数据原始复杂性增加。

2.3应用基础的特殊性

烟草农业生产一般属于露天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机接口界面比较特殊,而农业生产人员又缺乏必备的信息化操作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对软件系统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简化。

3烟草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笔者认为,烟草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高屋建瓴,同时又要从行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构建烟草农业信息化生产和管理体系,要找准解决困境的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满足当前烟叶生产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流于形式,通过以点带面的作用,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摸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生产之路。

3.1形成烟叶生产全流程的封闭管理

烟草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全天候的管理和把控,服务要设计到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烟叶生产工作的具体要求出发,应将计划合同、生产管理、收购管理、调运仓储、烟叶调拨和基础管理中业务功能(模块)拆分组装,集成到管理、业务、服务等模块。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计划、合同”为管控主线,健全计划合同管理,完善烟叶生产、烟叶收购、烟叶进销存应用功能;利用信息化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构建生产经营数据模型,辅助管理决策,促进从经验管理决策向科学管理决策持续转变;以烟叶生产经营业务的关键流程点落实管理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持续监控业务关键指标,实现烟叶管理从事中控制向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管控一体化目标。

3.2加大烟叶物流网的建设力度

加强烟叶产品物联网的建设力度,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烟叶物流信息化已经成为烟草农业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全覆盖趋势,物联网的建设有利于打造烟叶质量的数据系统和保证烟叶质量的达标。通过物联网的建设,使烟叶生产有关的企业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沟通和交流,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的效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烟包在各环节流转的精细化、痕迹化管理,通过分析烟叶质量的相关信息,实现烟叶质量的“正追踪、反追溯”,为烟草卷烟的水平提高提供上好的原材料;通过仔细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起到全程跟踪物流信息,全方位的控制物流资源的作用。

3.3引进设施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设施农业的进步为基础的,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条件实际情况,调查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刚需,解决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引进先进的成本不高的技术,先试点,并结合地区的情况进行改造,最后扩大普及的范围。如建议引入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是以色列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滴灌技术,可以在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推广,提高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减少烟叶生产的综合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结论

总的来说,因为烟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的观点还需在实践中深入扩展和检验。我们需要在烟草农业行业中大力发展高精尖农业,通过信息化和科技的带动,优化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效率。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模式和设施技术,推动烟草农业信息化程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丕娟.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12.

[2]郑继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8-15.

第10篇

关键词:胡麻产业;效益;可持续发展;对策

胡麻是白银市最主要的油料作物,2018年播种面积约34万亩,占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95%,包括水地胡麻13.5万亩,旱地胡麻20.5万亩。本文从近几年来白银市胡麻生产情况,胡麻生产成本及效益变动趋势特点,胡麻产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加工发展概况,该地区胡麻消费总量、结构特征及消费增长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白银市胡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白银市胡麻生产情况

(一)种植模式种类较多。胡麻是白银地区传统的油料作物和最重要的食用油来源,全市旱作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均有分布,是当地农民群众必种的油料作物。旱地胡麻的种植方法有3种,分别为露地撒播、露地条播和旧膜穴播,种植模式只有单种1类。水地胡麻种植方法只有条播1种,种植模式有单种、间作、套种3类。间作、套种是白银市灌区胡麻尤其是黄河灌区胡麻栽培的突出特点,生产中常见的间套模式约有10余种,生产效益好、应用面积大的主要有胡麻套种大豆、胡麻套种玉米、胡麻套种花葵、胡麻套种油葵、胡麻套种莲花菜、胡麻套种大葱及胡麻蚕豆间作等[1]。(二)产量水平显著提高。白银市胡麻产量主要随着旱地胡麻单产年度间的波动而有所变化,但总体表现为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是近几年旱地旧膜穴播胡麻面积不断扩大,旱地胡麻产量水平稳中有升的结果。2016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98.4kg,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总产量是3295.6万kg。其中,水地套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45.6kg,水地单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75.5kg,水地套种和水地单种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167.1kg,水地胡麻总产量是2256.2万kg;旱地露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43.1kg,旱地旧膜穴播胡麻平均亩产量是73.5kg,旱地露地和旱地旧膜穴播胡麻的平均亩产量50.7kg,2016年旱地胡麻总产量是1039.4万kg。2018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105.9kg,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总产量3600万kg。其中,水地套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65.1kg,水地单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83.6kg,套种和单种的平均亩产量178.1kg,水地胡麻总产量2404.6万kg;旱地、露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48.7kg,旱地旧膜穴播胡麻平均亩产是88.3kg,旱地露地与旱地旧膜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60.5kg,旱地胡麻总产量1196.4万kg。2018年全市胡麻总产量3600万kg,较2016年总产量3295.6万kg增加了304.4万kg,平均每亩增产7.5kg,增幅7.6%(见表1)。(三)生产成本基本稳定。现阶段白银市水地胡麻施肥水平的上限是亩施纯N:8.74~10.08kg,P2O5:7.56~8.73kg,K2O:2.21~4.64kg;旱地胡麻施肥水平的上限是亩施纯N:3.38~4.84kg,P2O5:2.76~4.14kg,钾不是旱地胡麻高效生产的限制因子,在不考虑钾肥投入时,按施肥量的平均数折合成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肥料投入量水地胡麻每亩是124.3元,旱地胡麻每亩是43.8元(见表2)。按当前市场价计,每亩水地胡麻犁地、农药、浇水、投工合计500元,包括犁地1亩40元、农药1亩20元、浇水3次1亩共90元、播种1亩1个工50元、管理1亩4个工200元、收获1亩2个工100元。旱地胡麻犁地和投工合计255元,包括犁地1亩30元、播种1亩0.5个工25元、管理1亩2个工100元、收获1亩2个工100元。2018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78.1kg,旱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60.5kg,按当前市场价胡麻5.6元/kg计,每亩水地胡麻可折现997.4元,每亩旱地胡麻可折现338.8元。根据以上分析,水地胡麻总投入平均每亩624.3元,从水地胡麻平均亩产折现值997.4中扣除总投入,水地胡麻平均每亩净收入373.1元,产投比1.60:1;旱地胡麻总投入平均每亩298.8元,从旱地胡麻平均亩产折现值338.8元中扣除总投入,旱地胡麻平均每亩净收入40.0元,产投比1.13:1(见表3)。(四)生产效益不断增加。白银市胡麻产量提高、效益增加的直接原因是三项核心技术的基本普及,即优良品种基本普及、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基本普及、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基本普及[2-4]。核心技术1:胡麻优良品种基本普及,是国家特色油料产业体系建设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一是优良品种的普及率由2016年的75%提高到2018年的85%;二是区域性的品种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即旱作区胡麻主栽品种确定为定亚22号,搭配内亚9号和晋亚11号;黄河灌区和井泉灌区主栽品种确定为陇亚13号和陇亚14号,搭配陇亚10号和定亚22号;苦水灌区主栽品种确定为陇亚10号、搭配定亚22号和宁亚20号。核心技术2: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基本普及,是旱地胡麻增产的主要原因。白银市旱作农业区每年有二茬旧膜、三茬旧膜约100万亩,基本形成三三制的轮作制度,即1/3揭膜重新整地,1/3重茬种植玉米,1/3播种其他作物倒茬。近年来,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面积稳中有增。2016年白银市三县二区旧膜穴播胡麻4.5万亩,2018年增加到5.0万亩,占当年旱地胡麻播种面积20.5万亩的24.4%。2015年白银市农科所在会宁县柴门镇的测定结果是:二茬旧膜穴播胡麻较旱地露地胡麻增产23.5%~85.6%;三茬旧膜穴播胡麻较旱地露地胡麻增产15.3%~46.7%。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在当地农业生产上发挥着良好效益,已成为旱地胡麻栽培的主导技术。核心技术3: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基本普及,是胡麻尤其是水地胡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国家特色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实施期间,白银综合试验站重点加大了对水地胡麻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力度,通过“四个统一”,即统一供药、统一防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措施,使广大农户基本明白了防治胡麻病、虫、草害有哪些高效农药,最主要的是农户基本明白了胡麻病、虫、草害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保证了水地胡麻高产、稳产。

二、白银市胡麻产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加工发展概况

近年来,白银市胡麻产业初步形成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餐饮服务的格局,胡麻加工以小作坊为主,年加工能力30t以下的作坊几乎每个村都有。白银市目前有19家较大型胡麻加工企业登记注册,其中有6家规模较大,这6家分别是建伟、创佳、三利、永鑫、金利源、三福,由于大多以传统方式为主,且加工设备相对陈旧,产品以初级加工食用油为主。白银虽然已建立了建伟、创佳等胡麻加工企业,但传统的油料作坊仍占绝对比例,由于白银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导致胡麻籽粒质量不一,只有少量能够符合较大规模公司收购的标准,且多以榨油为主,加工产品单一,以胡麻油和胡麻饼粕为主,产品增值效果不显著,产业带动效应不强。对于自己的网络营销体系,大部分加工企业尚未建立,产品在收购、加工、销售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应对国内外胡麻产量的波动与价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胡麻产业的发展。

三、本地区胡麻消费总量、结构特征及消费增长趋势

(一)消费总量基本稳定。白银市城乡居民消费的植物油种类主要有胡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油等,其中胡麻油消费量约占食用油消费量的80%,其他油品消费量约占20%,植物油品种结构不均衡是白银市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常住人口约170万人,根据调查,全市城乡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在10~12kg之间,全年植物油消费量1700万kg,其中胡麻油消费量约1400万kg。2018年白银市胡麻总产量3600万kg,胡麻籽的商品化程度30%左右,胡麻油生产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城镇居民已从过去那种追求温饱的“大油”型膳食结构向营养型膳食结构转变,食用油消费追求的目标已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另外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尤其是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民群众基本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食品消费量显著减少,食用油已进入平稳消费阶段[5]。(二)小品种油需求增长。随着白银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用油的营养均衡问题,希望获得健康的体魄。食用油消费从过去基本以胡麻油为主的相对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白银市属小品种的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等已被搭配消费,目前植物油消费已进入结构调整期,市场对品质要求更高,并附加健康、功能、专用等特性的植物油需求旺盛,胡麻油在白银市的人均消费量已接近饱和状态,小作坊压榨的胡麻油产能接近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使得行业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本地胡麻生产与消费总量趋于平衡,与此同时,胡麻深加工产品和市场开发却严重不足,产业分散且发展不完善[6,7]。

四、促进胡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胡麻科技研发。要围绕综合利用,提质提效,开展技术攻关。引进高产优质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健全胡麻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提高胡麻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二)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动胡麻机械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胡麻机械化发展水平。要针对胡麻播种、耕作、收获等各个环节开展机械化设备和作业研究,提高胡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三)普及应用已经研发成熟的技术,促进胡麻产业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专用胡麻生产基地,以合作社形式,通过培训,指导农民种植加工企业专用品种,应用已经研发成熟的技术,通过系列加工产品的开发,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产业市场竞争力。(四)加大胡麻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扶持导向,出台与胡麻种植相关的鼓励、补贴政策,并将胡麻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防止因胡麻产量的起伏波动而影响到胡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秀霞,张炜.宁夏胡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23):87-88+104.

[2]崔小茹,陈其鲜.甘肃省胡麻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2014(11):3-4.

[3]张运晖,赵瑛,罗俊杰.甘肃胡麻产业发展浅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7):54-55.

[4]党占海.甘肃胡麻生产和科研[J].甘肃科技情报,1995(5):4-6.

[5]周番红,李静.胡麻种植及胡麻油产品开发推广调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5):30-31.

[6]李俊斌,陈秉谱.会宁胡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5,(8):126-128.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农业本身,同时又扩大了农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了农产品的“产而不销”的困境,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同时也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研究

何安华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差别化形成,体现产业优势,扶持重点地区和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金融行业、各种政策及行业间协会的倾斜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繁荣。

高越认为本文利用系统GMM实证方法,通过GS指标构建、VC、GC指标构建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认为教育资金投入短期内对加工业发展效果甚微,研发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则会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且效果明显。

葛毅强认为主要从农产品加工本身着眼,对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目的。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永久发展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政策的出台来支持其发展,但要想农产品加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从自身着眼,从整个生产链开始,通过对每一环节的优化和提高,以增强我国在这一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好。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链的延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数是“家庭联产承包”种植方式,各户没有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对我国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根据土地状况和种植作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让每一种农产品都生长在最适合的土地上。

(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粒好种子才能长出好粮食。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抗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育种科研的投入,培育出适合我国土地的优良品种。

(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前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存在不可控性和风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非人为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例:运用恒温技术降低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自动检测农产品生长状况等。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如今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但是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加工品质量低、品种少。使加工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应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大规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不太明显,我国信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加工业生产匹配程度不高,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措施:(1)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可以通过与高校专业人才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科研工作。(2)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品种类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对食品行I已经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通过对我国加工产品的检测,结合国外经验建立质量检测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完善检测标准。例:增加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种类等。较高的检测标准不仅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打开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加工农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提出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它不单单是关乎农民自己生存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农产品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应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为农产品增加更多的利用途径,进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2]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04:200-205.

[3]王化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1,03:35-36.

[4]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7.

[5]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57-162.

[6]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10:34-35.

[7]陈坤杰,李石.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09:9-11.

[8]张雨,雪燕.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其政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11:6-8.

第12篇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善

0.引言

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主导产业足以证明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并且农业生产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生产技术做铺垫,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近年来,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于乡镇等基层地区而言。由于乡镇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各项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基本的农技知识和生产措施,才能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科学专业的农技推广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并加速优良品种的种植培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乡镇地区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1.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现状,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在乡镇地区多成立农技推广机构,并积极做好实践指导工作,才能将农技推广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12.6 万个,其中县级 2.4 万个,县以下 10.2 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 3817 个,且与2005相比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1]。因此我们说乡镇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并且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视,并逐渐采取了相关政策方面的帮助,从而使得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定。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有效地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数。

1.2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依然有许多不全面地地方,例如:对农技推广的宣传、学习、及法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的长远发展。甚至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农技推广只是单方面的向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忽视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因此不全面、不系统、不健全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顺利实施。

1.2.2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技推广相关事项主要由政府管理,并向以下各个省市县级单位下达命令和相关指示。并且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从而造成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管理内容出现矛盾冲突。目前管理体制总体呈现的趋势大致为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乡镇政府部门管人不管事,从而导致许多实践性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种管理体制会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严重脱节[2]。并且无论是管事还是管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广力度。

1.2.3经费不足、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经费是支撑乡镇农技推广的重要动力资源,一旦资金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推广体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得不到保障。并且农技推广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必须齐全,包括办公房和办公电话等配套设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农技推广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据调查,目前乡镇地区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用于采集样本的照相机和课题研究的投影仪等设备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工作水平相对落后。此外农业部门并没有按照各个乡镇地区的面积及地理因素配置相应的农技推广人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成比例,迫使各个地区的农技推广出现年龄和技术断档甚至是不同步等问题。

2.改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2.1强化农技推广公益定位

由于农技推广是国家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工艺推广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乡镇地区的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病虫害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各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从而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农技推广是一项服务于民的惠民项目,所以必须要把农技推广的公益定位深入人心,才能加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认识农技推广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重新对农技推广的结构和计划进行调节,便于提高乡镇农技推广对农民的吸引力[3]。

2.2扩大农技推广领域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主要集中在农民的生产上,并没有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从而无法真正的让农民认识和了解农技推广。因此必须要扩大农技推广的范围,并逐渐向农民的生活领域扩展,例如: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等层面,从而有效地丰富农民的生活,并提高农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致富道路。

2.3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农技推广人员必须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力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就加入到农技推广的队伍中,并通过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加入。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从而实现农技人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在长期坚持下,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从而有效地为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并且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覆盖面和推广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地区的农业水平。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推广制度和推广措施,才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

【参考文献】

[1]杨芳.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2011(09).

第13篇

[关键词] 烟草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33-01

前言:烟草是一年生的农作物,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物,我国烟草种植者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就。现有的烟草品种是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让烟草行业可以可续发展。烟草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病虫害预防一直是烟草行业的重要内容。

1 烟草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烟草病毒病

烟草病虫害出现病毒病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烟草植株在发生烟草病毒病后的叶片较为容易破碎,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烟草出现病毒病在初始发生阶段的时候叶脉表面的颜色将会褪色,如果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现象会越加明显。目前,烟草植物如果发生黄瓜花叶病毒的同时会伴随着马铃薯病毒病,这俩种病毒在刚刚开始的阶段,烟草叶脉颜色变淡甚至透明,叶片呈现出拉长现象,严重整个烟草植株都会出现萎缩情况。

1.2 黑胫病

在1896年发现第一例黑胫病后,到现在黑胫病已经成为烟草行业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烟草行业的经济建设。黑胫病主要伤害的是烟草的根部及茎基部,烟草生长后期最容易感染上黑胫病,如果长时间出现阴雨天气黑胫病传播的速度将会扩散。烟草植株出现黑胫病将会出现叶片白色絮状物质,这个烟草植株将出现干缩情况[1]。

2 烟草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建立烟草病虫害管理防治体系

烟草行业对于病虫害应该建立相对应的管理防治体系,这样可以对大面积种植的烟草病虫害进行管理检测,在最大程度上将烟草病虫害控制在可以预防的范围内,减低烟草病害对于种植者的经济损失。在烟草种植园内适应检测管理设备,对于烟草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向上级反馈,管理部门对于烟草出现病虫害的信息快速了解,帮助烟草管理部门对烟草病虫害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制定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烟草技术人员应该在发现烟草病虫害的情况下就向上级做出汇报,让烟草行业的专家对于烟草病虫害进行指导,定期对烟草种植人员普及烟草方面的知识,让烟草种植者在药物使用上及时并且科学,对于出现烟草病虫害的情况及时间等原始数据要详细记录,方便烟草专家对于烟草情况的了解。烟草种植应该在一个规定的种植区内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烟草生长出的质量及生长管理,将世界最先进的烟草种植技术及方法积极引进,保证对于烟草病虫害病情的防治。烟草病虫害检测管理体系在建设镇,应该让每一名烟草种植者都能够及时的将烟草情况向上级反馈,提升烟草行业的工作效率[3]。

2.2 农业预防

使用农业预防方式对于烟草病虫害预防主要有三个内容,分别为选择烟草品种、种植管理、合理耕种。不同烟草品种在实际生长及发育中对于病虫害抵抗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样就需要烟草种植者在品种选择时选择适合自身地区种植的品种,最大程度降低烟草植株出现病虫害的机率。提升种植管理强度,在种植中科学使用化肥,提升化肥利用率,出现病虫害问题的植株将及时清理,研究培育五病害害的烟草幼苗,适当的时间对于烟草植株进行采收,积极对可能出现烟草病虫害时间进行控制及管理。合理耕种,一片土地不能长时间仅耕种一种植株,正常情况下烟草植株都是与谷类植株轮流耕种,这样可以保证土壤中的营养含量,降低烟草在种植中出现病虫害的可能性,合理耕种防治方式仅仅使用在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才能将合理耕种的效果体现[3]。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养育烟草病虫害的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最常使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就是将烟草病虫害的天敌进行保护,让烟草病虫害的天敌可以在烟天将病虫害进行诱杀。烟草病虫害的数量应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可能将烟天中的病虫害全部消灭,降低病虫害为烟草种植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方式是使用大自然有的生物体本身进行防治,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效果并没有化学防治效果那样迅速,但是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甚至为零,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防治方法,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4 化学防治

保证烟草生产质量,降低烟草叶片中农药化学含量,使用低毒、高效、环保的杀菌剂是烟草行业的主要品种,这样可以促进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烟草植株在移植栽培后,在化学药品选择上一定要选择药效较好、环境危害小、性价比高的药品,严重禁止使用已经被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杀菌剂对于烟草植株的表面具有一定保护,并且农药残留的时间较短。

结论:烟草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烟草病虫害将直接影响烟草植株的产量,降低烟草质量,因此对于烟草病害害防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卢雨,徐楠楠,张汉千.龙岩市烟草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99-201.

[2]匡传富,李宏光,何斌.2013年郴州市烟草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32+134.

[3]黄帮全,贺晓辉,张芯丽.德宏冬春烤烟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88-90.

第14篇

农业产品货物流通分析

前言:对农产品进行货物流通是为了将价值从农产品物理性转移至购买者,在进行该经济活动时,主要包括农产品采买、递运、保存、再运输、包装、销售等环节,通过该经济过程,农作物价值实现扩张翻倍。目前,在该领域内,研究人员对农产品货物流通的研究角度多为宏观层面,而且对定量分析的系统度不够。本文参考国内外该行业现状,对该行业存有的纰漏进行分析,给予促进该行业健康性优化速度。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中央当局对农业极为重视,施行的惠农政策也使我国农业进步势头迅猛。农业所得产品一部分农民自用,一部分要向外流通。农业物流需求度很大。但是,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该领域在我国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以下为我国典型的农业物流模式。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现有问题

1.成本过高

由于在该物流领域,公路运输为其主要路径,铁路货运不发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优化,这使得该领域物流只能采用单一路径进行使成本过高。其次,在该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使货物被多次转移,使成本增高。

提及货物流通的本金,宏观的统计结果可以给我们清晰的答案,对普通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在我国GDP组成中,物流资金占其百分之十八,对该行业发展度高的国家来说,该领域资金仅占国家GDP的百分之九。若以这些国家为标准,我国已经超出很多。对此,在我国存有争议。我国相关学者对此进行情况采集,根据其分析结果得出,在发展的这二十多年中,我国的产业构成状况与美国其实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构成状况相似。因此,如果采用相同产业标准衡量,我国该领域的成本比重只比美国高出百分之四而不是百分之九。

2.损耗大

农业领域物流对产品的损耗较大,平均的产品损耗率使百分之三十,对果蔬等鲜活度要求高的产品的损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与美国相比,该领域的损耗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八。引发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该领域的物流中,货物传输设备多缺乏专业性,分散化运输改革推挤速度慢,集装设备陈旧化,缺乏标准化管理。其次是冷链缺乏。我国农业领域物流缺乏冷链对接环节,对冷鲜产品的运输能力不足。在对货物进行冷藏运输角度来说,我国同美国等国家的差距大。例如,我国人均的冷藏容量是0.056立方米,美国为0.2立方米,法国为1.4立方米。由于我国农业产品冷运输效率低,所以,使其对运输对象的消耗率增大。最后是因为该过程中所经环节过多,货物转移次数较多,导致产品质量损耗。

3.增值力低

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和最终对其进行加工所得产量的比值为等比,水果比值为一比二而美国的比例分别为一比三和一比四。我国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落后,产品层次低,包装化程度不高,并且,深加工能力弱导致农业产品初级化严重。这些原因导致农产品增值化程度低。

三、我国对农业物流对策

1.减低成本

在农业物流发展中,我国要优化铁路运输力,构建公路铁路协同运输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公路的覆盖范围决定了采用该运输路径的高成本性,而铁路是该漏洞得以弥补。在构建公铁协同运输结构中,要注重其时效性。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

2.降低损耗

对装卸装备要进行优化,使其机械化程度增加。例如,可以将涡轮式输送机、该载荷量提升机等设备进行农产品装卸。其次,还可以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程度,例如,可以将敞开式运输装备升级为封闭集中式,并且在运输中加入冷藏车进行运输。最后,可以将储存化解专业化。按照产品需求完善仓库多样性,建立特种仓库、可移动仓库等。

3.提升增值能力

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深化程度,使农产品的深化性增加,提升整体农产品传输水平。

四、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趋势

1.园区主导

该模式与传统物流有所区别,告别单一化,采用将交易、休闲等多方元素进行综合,实现业态多元化,在该园区内,包含多个其他产业。该区域具有生产及城市职能,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2.电子化

农业物流电子化是该行业倾向的一个方向,在该行业中,开通具有电子性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作为交易方,靠交易佣金的收取和宣传费用的收取进行收益,在相关费用收取后,为客户提供相关专业化服务。在农业物流方面,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货物匹配送达,交易资金在第三方保存,使交易风险降低。该模式在我国已经进行推广。

结语:提升农业物流质量能够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可以使提升对城乡居民的保障。但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把控好其发展趋势,才能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性优势。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07:25-29.

[2]侯秀英,李正红,刘娜翠,卓伟谦.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9-43.

第15篇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