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1.基于学生原有水平的原则。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要清晰地看到学生知道了些什么,必须在课堂伊始就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来阐述新的知识,知识生成才会不盲目。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反思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哪些差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来设计,预计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反应和解答。
2.教学相长的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和谐共建、交往共生的过程,笔者认为生成性课堂也要讲究效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掌握经验和方法,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实时的引导。师生交往与对话是促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动力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或是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及时地予以引导与矫正,提升知识生成的质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有个“探究活动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话题“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行探究,从编者的目的来看,学习高中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历史,对于战争史也是如此。让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促使正确的生命观、战争观与和平观自然生成。当然,为了促进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组,让讨论的主题更为明确———“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为了方便讨论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的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关键词:“治史”,模型,历史学习,运用
一、关于“治史”的模型John Fines在《历史教学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学生可以借鉴历史学家“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历史学家“治史”的模型(见下图):图:“治史”的模型(A model for ‘doing history’)① 他认为学生应该以类似历史学家的方法进行学习,原因有三:1、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历史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组科学的断言,而这种科学的断言,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死记硬背的历史,只能符合测试者的利益,而在实践中,它是不能用的,因而也是无用的。2、好的学习永远都是积极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做工作。学习处理证据的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努力的,并是令人满足的;而且,它能帮助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积极的学习导向是理解历史。3、使用原始资料、处理有关证据的问题,这些都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第二手资料所不能给予的。处理从某一时代来的证据,所提供给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方面的洞察力,并能帮助我们感知正在学习的主题。而第二手资料,则不能轻易激发我们的情感、想象力或我们的行为;相反,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果我们仔细处理的话,确实能给我们提供那种感觉会计毕业论文范文。①根据John Files的观点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生应该、也有能力运用“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因为就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培育阶段,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历史学家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但只要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勇于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充分运用“治史”的模型来理解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可以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呢?二、“治史”模型的阐述和运用1、 理论阐述这个模型图可以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阐述。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历史客体再现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索取。主体(知识人)认识客体(历史事实),是通过中介质(史料)来认识的。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历史学家(认识主体)凭着自己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在拥有了第二手资料,如史学专著、论文等;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难易、深浅等不同的问题;问题提出后,需要找原始资料来证实(历史资料);而面对原始资料,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有不同的看法,找出了证实问题的不同证据,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客体);而这些结论又当作第二手资料或问题重新提出,又经过不同的解释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可见,历史的结论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原始资料,而这又取决于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所以说,历史的认识是相对的,它是历史主体经过史料中介达到对历史客体的本质的能动的反映。
主要责任;更有人从证据中得出李鸿章决不是卖国贼,而是一个爱国者。结论五花八门,如何能进一步理解呢?这涉及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史料的判断、取舍来认识历史;同时,还需要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应注意的问题中学生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学家,在应用此模型的时候应扬长避短。学生的起点较低,我们无法改变这种起点,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得到扩展和提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循序渐进,理解历史,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运用“治史”模型来学习历史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历史是指对过去的了解,学习历史是为了发展并提升我们对过去了解的能力,也就是历史的认知能力或历史思维的能力。利用此模型可以充分的运用历史原始资料,学生透过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增加对过去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的。《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对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一个要求,即“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就是这一方法的很好体现。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上利用此模型,既增加学生的投入感,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运用原始资料,可以将时空的距离拉近。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会使学生对悠远迷离的史实不易理解,透过原始资料的一些文字描述如当时人的章程、见闻录及报纸等或图样的示意感受当时人强烈主观感情。所以即使历史是不得直接观察,学生头脑中也会再现出某一事物的过程。这种“再现教学”使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几百年、几十年中外历史现象都能在想象中“看见了”,学生一同感受当时人的看法和感情,无形中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投入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3、有利于培养学生领悟历史和创新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很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模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客观的接触和运用史料。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第二手资料,思考提问,然后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这些史料是对事件叙述的全部依据吗?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参考文献
①模型译自A.K.Dickinson &P.J.Lee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icalUnderstanding.
The Appliance of the Model for ‘Doing History’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LearningYe Hongfen(LuQiao Middle School,Taizhou 318050,Zhejiang,China)Abstract:Afterintroducing the model for ‘doing history’,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theappliance of this model in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and how to put thistheory in history teaching practice with cases,we can conclude that it ismeaningful for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he model for ‘doing history’ of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