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当前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从课本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但是教授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却很少关心。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予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传统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从不同的教学行为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就好比是大海上的航船迷失了方向。目前就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才会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教学模式。

1.2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感染学生。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因为他们都是在尽心尽力地去备课、上课及做辅导,几乎要从早忙到晚,但是效果甚微。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就是教育理念上的缺失,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能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善过去那种几十年重复不变的劳动。其次,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低下。

2 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突出特点出发,然后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文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然后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教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小学语文涉及的必备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要消化好,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

2.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坚决祛除“课堂代替阅读”的弊病,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尽力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方式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小学生能有时间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再次,教师要多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阅读技巧及方法,使学生都能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有书读,有喜欢的书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能大胆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魅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得哪位名师说过: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目中有人”,关注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向每个孩子开放;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心中有文”,让每个文字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每一个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有场景、有情节,如一幅幅缤纷的画卷在孩子们心中流淌;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胸中有略”,教师于细节处匠心独运、于毫微处引思启智,激励、启发、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孩子们认知体系的课堂,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生命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3 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之外,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不断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投入力度,而且还要通过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主学习激情,要鼓励他们都能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要尽力突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1老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还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出现了问题呢?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语言太过于成人化,教学方式也太单一,教学节奏过慢或过快,师生之间的交流贫乏,不注重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3.2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能将文本踏踏实实地品读与感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从阅读中逐步品味到祖国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能力竞争,创新思维从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抓起,不仅对学生是一笔竞争的财富,也能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动力。让我们用真心来关爱每个孩子,用慧心来唤醒每个文字,用匠心来雕琢每一个细节,那一个个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将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崔峦等.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8(7):21-23

第2篇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学生所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自信心大增,遇到困难不是畏缩不前,而是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和老师一起攻破一个个难题,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完善了人格,培养了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敢去质疑和否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禁锢在课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中,缺乏创造力。我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其中有一句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自己是很难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家对这句诗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问我“课本是不是出错了,瀑布怎么会有三千尺?”还有的同学问道:“银河有多远啊?是不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地方?”看到学生踊跃地提出质疑和敢于否定,以及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方式,我既惊奇又感到欣慰,我经常用陶先志先生的一句话来激励学生:“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

三、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增强亲身体验

语文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语言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小学语文在教材选题方面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那些有很多对话的课文,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这既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符合“学习语言是为了生活”这一主旨,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课文时,都可以制作相应的头饰,让学生戴着进行模仿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同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第3篇

1.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2.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整合到一起的教学技术。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传统媒体逐步淡出语文课堂,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完全不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语文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其自身优势所在,但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都认为屏幕阅读与纸上阅读相比,屏幕阅读更吸引人,学生更愿意选择屏幕阅读。但是,他们认为纸上阅读更方便、阅读质量更高。教师如果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部由课件展示,幻灯片一闪即过,则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遗忘。学生也没有空闲时间记笔记,结果课后复习时,找不到复习的重难点及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让学生及时记录重点和难点,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便于学生整理知识和课后复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小学作文儿童化,作文题材必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才能表现出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儿童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简单个体,积累作文经验,受教师指导和评价影响深刻,让他们远离成人话语习惯和品味,使用和儿童生活题材相和谐的语言形式是当下儿童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师不能忽略儿童现有年龄和身心特点,滥用成人眼光审视儿童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4.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自己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激发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5.识字教学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七岁这个年龄和形式教育的真正开始是十分配合的。这个时期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在心理生活的任何一个复杂的领域内,无论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或个人活动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这些新的组织形式保证了的一阶段所勾画出来的结构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已经获得比较稳定的平衡并且为未来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新构造。”小学生对事物的知觉主要是以整体轮廓为主,对细节的辨别能力较差。其思维从最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尤其是在他们到了四年级之后,这种认知特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抽象性和具体性将进入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渐渐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思考事物。小学生认知在行为的发展和社会化上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又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协调。在社会化上,他们至少都同意在做游戏时所必须遵守的某些规则,并且都能保持游戏平等的地位,继而约束自己的行动。因此,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从社会与理智的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了,而且已经能够发挥对自己行为的协调作用。明确了小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教师就能正确对待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容易抓住那些笔画简单且看起来比较工整的汉字。对于那些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汉字则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增加运用视觉的机会,视觉的敏感度在逐渐提高,特别是感受差别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听觉也在逐渐发展,可以渐渐听明白生母、韵母的细微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由最开始的笼统认识到后来的精细认识,开始能够分辨一些细微差别。教师始终都要努力教育孩子尽量运用各种感官接触世界,尤其是对汉字进行认知。这样,孩子的记忆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当记忆数量开始增加时,他们会自动地选择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并时常检查记忆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在记忆的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将成为孩子们的主要识记方法,而原来的机械式识记比例在逐渐减小。而且,跟意义识记相对应的抽象识记开始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对比中逐渐占上风。

第4篇

小学语文 辩证认识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第5篇

自从教以来,已经连续担任7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深表担忧。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老师教的内容太多,这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课堂效率低。另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展示多,过于注重形式,偏重于听课老师的视觉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效率差。除这两个现象以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也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只有扎实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呈现高效教学呢?通过我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1 用心解读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所谓解读文本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解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的去解读语文课,巧妙设计语文课。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仿佛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1.3 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在听《落花生》的课时,当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时,有的学生最后说,我想做一位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位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做什么样的人,都要做有用的人。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而且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超越了文本。

2 精心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很高效。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记得听一次低年级公开课,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边做手势操,边念儿歌,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当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地震中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4 运用灵活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观摩优质课等,我逐渐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1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特别是小组的课堂竞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2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通过设计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4.3 适度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多媒体可以把教学抽象内容转化成直观内容,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6篇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而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对如何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一、深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确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农村部分教师并不钻研,仅仅依赖教材和一本并不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结果,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制约了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十分有利和便捷。

其次,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解读当前教学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学生的质疑未能解决,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因素。

1.激情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精心设计导语,言简意赅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课堂上提供一些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实物演示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采用谜语、小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又产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结合课题巧妙地设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高度的思维,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可在班级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词语接龙、优秀主持人等竞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如上课时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又不能不加理睬,而应耐心地引导,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学习语言的信心。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1.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2.每堂课教师都不应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学生的行为,要深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思路,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对个别有独到见解或发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多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还要能及时地走出,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问题难度大,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时,教师要个别地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以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使用;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小学语文的课本里存在着很多的插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插图具有形象、直观和有趣的特点。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插图,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真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对插图的认识

当前在小学的语文课本课文中存在着插图,但是不同的教师对于插图的理解不一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师认为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教师对于课本中的插图非常重视,在上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利用插图。但是也有小部分教师认为插图只是课本中的摆设,这些插图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利用插图。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本中的插图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对于课本中插图的比例还是呈现出不同的看法,这与课本中插图的编排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主题结合度不高等问题,如果这样将会影响教师对插图的重视程度。

二、插图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课本中的插图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小熊住山洞》里,小学生可以想象小熊建造的木头房子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让小学生想象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长什么样,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利用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或者是对课文知识进行复述,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把静态的图画变为动态的语言。这样运用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通过在课堂上提问了解学生的观察状况,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学生的观察效果立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帮助学生记忆课文

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主要是利用心中的形象来积累记忆,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有限,一般只能靠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相对应的形象画面,那么学生将会把课文的内容记忆得更加牢固。例如:在识字(一)里的“口、耳、目”教学中,当孩子们看到人的嘴巴、耳朵、眼睛的图片时,再来将“口”字同嘴巴张开的形状比较,耳朵的样子和“耳”字比较,眼睛看做是倒着的“目”字,这样使单纯记忆字的拼写变成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器官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口、耳、目”这三个字,从而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插图给学生以美的体验,插图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插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事物美的情趣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夏夜多美》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当孩子们看到美丽的荷花笑着和蚂蚁说话,彩色的蜻蜓停在绿油油的荷叶上时,这如诗如画的美丽夜景怎能不给人留下美的情感体验呢?

三、小学语文老师对课本插图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54.8%的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使用插图,45.2%的教师偶尔使用。对于课文中的插图,78.5%教师认为小学语文课文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插图就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20%的教师偶尔使用,1.5%的教师从不使用。73%的教师经常分析课文与插图之间的相关程度,27%的教师偶尔这样做。对于课本中的练习部分的使用状况是:52.5%的教师经常使用,39%的教师偶尔使用,而8.5%的教师从来都不使用。通过这些结果发现,八成的小学教师利用课文插图辅助课文讲解。但是总体的结果还是偏低,54.8%的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插图,而45.2%的教师偶尔使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不当,将会大大降低插图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插图,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开展。

第8篇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制订切合实际的课时目标,保证学生一课一得。其中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必须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后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向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小组协作、探究深化

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去发现、探索、感悟,学习才更有效。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但小组协作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思考。我班有2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我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促进;课堂上遇到难度大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仍不得甚解的问题,则可以实施小组讨论,之后由小组长组织,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同时小组发言人也可以选一个助理专门协助他板书,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欲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互相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展示,不仅暴露了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本小组展示的成果可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答疑辨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上,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则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第9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兴趣激发 和谐 精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6-02

目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通过本学期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关资料的学习,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高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设计精炼的课后作业是高效教学的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作业非常必要。好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课外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课外作业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9,(36):14-16.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 学校 学校 素材

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积累,多储备。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写作素材。

一、学校生活中

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启发,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

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和别人。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活动和所做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更谈不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积累到材料,这也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平时经历过的许多新鲜事,也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等到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来,一桩桩,一件件,任你选择。

例如有一个学生随父母打工转到我校,被安排在我班。刚来时,人地生疏,很少与别人接触,很少和同学们交谈。在一次自习课上,这个学生突然肚子痛,接着呕吐。

见此情景,许多同学都过来帮他,扶他去校医室看病拿药,帮他打扫教室里的脏物。他被同学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由于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触动很大,所以,他及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写了《集体的温暖》这篇文章。

另外,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以提供作文素材,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课间活动。以活动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像力,以活动的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课间虽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来说,课间十分钟的校园可谓是沸腾的校园。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先回忆口述活动的情景,再写下来。

如学生写《记一次拔河赛》时,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参赛的同学把比赛过程、紧张心情,写得非常具体,做到了言之有物;观看的同学描写了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赞美了双方的拼搏精神。 转贴于 二、家庭生活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又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如国庆节假日期间,我建议学生精心准备后,召开一次家庭联谊会。

有的模仿《直通伦敦》栏目设计了关于“奥运知识知多少”智力赛,由孩子纯真的心来碰撞那一颗颗早已在商海之战中,雄心激情被利欲好处淹没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诚。有的设计“亲情问答”,其中问妈妈、奶奶今年多少岁;问爸爸、外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系列必答题,把对父母长辈的关心从简单的问题提出,引起大人的深深思考。我今年的语文有多少篇课文,要学多少个生字?有的还设计《我学会了……》(一项家务活)、《帮爸爸戒烟》等活动,来作为写作素材。

三、社会生活中

第11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四、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阅读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组织形式,其实质量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性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往往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有时也不科学。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只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呈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1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人文修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然与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

数学是科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教育价值虽然没有人文知识那么直接,但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人文学科所没有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数学的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探索出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人文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六年小学教育,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最广的,而且经历的时间也最长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这是我们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的根本。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内容伴随着时代变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它的学科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是以“算术”为名称,基本的内容是围绕着计算技能而展开;而现在的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1~12册的全部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数学应用范围广,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起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从事例中总结出法则和意义,而并非逻辑公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2.小学数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现代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世界研究为对象,是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所以,现代数学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重视实践,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唯物精神。

3.小学数学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数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地被丰富,小学数学各学习阶段的内容也是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从理解生活中具体的数学现象到形成初步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从认识数到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图形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从实践活动到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深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学的发展史。其次,数学学科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数学中还有更多人文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探索发现。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浸润在数学知识中,使其是既具有数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征的一种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应处理好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力争做到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科学化,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学生自进入校园起,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接触到阅读,但是高中生的阅读却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阅读能力也不高,学生之间的阅读能力差异大等。学生的阅读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足,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应该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教会学生阅读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深意,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带动写作水平的提升。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一、以高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标准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进行阅读课程设计与施教的依据是阅读水平标准,阅读水平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好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仅凭单纯的教学经验、考试标准等,一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制定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目标做出新的规定,传统的教学目标已近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新的阅读水平标准为依据进行施教,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思考与问题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优美的句子或词语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发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汇,作者为什么能够将如此美妙的词汇运用于写作之中,而自己的应用能力却达不到。关键语句与关键段落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关键词汇与关键语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师要对文章进行必要提问,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与难点的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教师的问题之上,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相关的文章数不胜数,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一一对学生进行讲解,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引导下去扩充知识面,才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因此,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传统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材阅读文章的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将阅读技巧有效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进行有效阅读的理论知识。但是教材上的阅读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阅读,那么眼界很难变得开阔,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必要指导,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对不同文章的欣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阅读中外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的知识涵养得到增强,对于有一定深意的文章也能抓住主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既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一箭双雕。

五、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精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作用呢?有效运用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对教材引起足够重视。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将教材作为最根本出发点,因此,对教材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不可偏离教材而施教,学生不可偏离教材而学习。第二,通过教材,有效进行知识传递。教材上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精讲,在向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与阅读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该如何有效进行运用。第三,不可拘泥于教材。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毕竟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也不可局限于教材。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阅读是人们提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5篇

【关键词】人本管理 中小学教师 以师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78-02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和手段,也是管理的目的。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人本管理强调在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人本管理思想移植到学校管理领域中,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尊重教师、激励教师、解放教师、发展教师。当前中小学在教师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究其实质是没有体现“人本管理”思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一 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人本管理是关注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的管理。但是一些传统中小学管理者仍表现出一些与人本管理相悖的行为,主要表现有:

1.过于关注教师对于学校的实用性价值,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学校管理把教师作为雇员,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工具。学校管理者就是最大限度的组织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要求教师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分派的学校任务,忽视了教师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成员及教师的发展、尊严和价值。没有致力于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进步、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教师无法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过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的全面发展

仅将教师的发展定位于让教师成为专业人士,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个体,其发展应是全面性、和谐性的。教师是一个具有个性,且多方面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机会。要倡导教师的生命性体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

3.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在自身发展中缺乏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师发展管理理念中,喜欢树典型。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外出学习的机会集中于少数教师,导致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自主发展的机会不多,只按照一些制度要求进行,且在教师群体中会产生一种恶性的竞争,或故步自封的现象。

4.作为激励教师的手段之一,培训与发展存在着一些生搬硬套的管理模式

不能根据本校教师个人的具体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教师发展与培训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权变”思想。而且,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中关注的是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相对于任教年限较长的老教师,他们占有更多的优势。一些学校过于强调进修学习的成果,以至于争取更多的进修机会成为中小学教师晋升和竞争的砝码,失去了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中小学教师人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1.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只有以一种正确的教师观指导教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师人本管理成果。把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之一,充分的尊重教师在管理过程及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

美国学者安尼布鲁斯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员工努力工作,那么你必须帮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具有控制权,他们属于组织,最重要的是他们是组织的主人。”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教师也是需要成长与发展的有机个体,教师具有高尚而强烈的尊严,教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作为教师个体,教师自身也要树立主人翁思想,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过程中,关键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感与教师对组织使命的认同感。教师只有认可学校组织的使命,并将个人的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另外,教师会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学校管理及学生的问题,而不是自身的问题,以至于忽视了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用人格、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来爱校,从而体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与地位。

2.中小学教师的聘用要贯彻人本精神

在新的社会环境及竞争机制下,中小学教师的聘用着眼点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1)甄选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静态的档案材料转向了候选人动态的表现,出现了一些试教、试用制度。(2)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的学科对口转向了候选人的多科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3)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的单

一教学能力转向候选人的教学、科研、组织人际等多重能力。这乍看来,只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正是这些看起来更加困难而严格的要求体现出了人本管理的精神,让教师不再只是从学科知识的单一角度谋求发展,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全面素质和多项能力。不仅让学校可以选教师,而且教师可以选学校,“双向选择”不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吗?

在人才流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教师的任用要更加合理而人文化。首先,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强调激励的作用,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营造更加吸引人才的条件与环境,建立更加合理的“双向选择”制度。其次,学校的聘用制度应大力推广有利于良性竞争的“合同”制度——竞争上岗,以防止在分配定额制度下出现“走后门”行为,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拥有良好合格的师资队伍。而这种公平竞争的制度也正是教师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并且在中小学教师聘用中出现的性别差异问题,或许从人本化的思想出发,调节男女教师比例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学生需要接受多方面、正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仍然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竞争——尤其是公平的择优竞争,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当然要制定合适的竞争标准,不对任何一方构成非公正的影响或要求的前提下才可行。在待遇上,凭借有力的竞争获得的岗位,实现有劳就得、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照做出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3.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要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是充分发挥人本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要提高学校成员的道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激发他们满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主、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的个性、集体意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推动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氛围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要求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前景、方向、目标表示认同,并且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也应该包容教师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使学校教职工的个体价值观与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相互协调。

在中小学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建立人文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领导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权力与服从的管理思想,必须深入教职工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与心理活动,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4.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要学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及正确的评价教师的工作

如何有效地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所应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众多的管理思想中,采取了各种调动积极性的方法,也就是各种激励方式,而人本管理的激励方法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激励模式。学校管理者不应该照搬照抄各种管理方法,而是应树立起一种“权变”的思想,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第一,要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制定出符合教师个性特点的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教师的多层次需要。现今的学校管理中,多愚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误以为教师的需要多为发展性需要。这一点不可以说是错误的,但由于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不同、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便是“权变”思想的体现。当然,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教师需要层次递进的规律。而且在不同时期内,同一个教师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个体也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且在一定时期内有一种需要会占支配地位,这种需要最强烈并制约其他需要的因素叫做“优势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时时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深入教师中关心教师,与教师多沟通交流,才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教师。

第二,要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教师群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实施激励措施时,要注重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追求创新,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活动的感受都十分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同并获得相应的评价;有发展提高、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有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意识。

针对不同的情境和特殊的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意义所在。尤其是教师的培训与发展的激励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拥有更加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能力技能,为每一个教师制定出符合其特点的发展规划,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双赢发展,而参与管理的方式也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平台。

第三,要采取人本化的评价措施。前文提到了人本化教师评价应该让教师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成绩的滞后性、迟缓性、隐性化的特点,也应该考虑评价过程中显性工作质量与隐性工作质量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影响的关系,评价的指标就应该多样而灵活。

作为人本化教师管理的评价方式,就应该构建起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1)以教师的未来发展作为基点,把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够促进全面发展和专业深化的所有内容作为评价内容;(2)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使其感受到被尊重;(3)实施动态的、纵向的,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的评价,使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实施正确的“以师为本”的管理措施,是当今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要求。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拥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正是学校教师管理的追求。人本管理则是这一追求的有力保障,从而达到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完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桂容.学校人本管理之建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9)

[2]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