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中学地理教学 正确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传统的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地展示地理知识,提供最新地理信息,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望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如果能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恰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就必将令中学地理课堂焕然一新,极大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能促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职能。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颇显成效。地理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但传统教学手段常用的空间载体却是二维平面的地图。因此,学生在进行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活动时,需要在脑海中将平面的载体转化为三维空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效果一直不理想,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2.能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
基于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与野外考察和区域调研,可能性有限。此时可以借鉴影片、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料,向学生展示各地风光、民俗文化等地理知识。利用网络,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资料(文字、图片、影音资料),既可以简化课件制作,又可以大范围地获取所需资料。另外,有许多地理现象是很难通过野外考察来认识清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地质运动,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演示,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清楚地了解全过程。
3.能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培养地理思维、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指导学生抓住地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历程是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不是教育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功能上的成倍放大。任何技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更大效益。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却没有取得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再好的教学环境也将失去意义。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强弱上。毋庸置疑,无论是流行已久的CAI课件辅助教学,还是近两年才兴起的网络化教学,计算机与地理教学的联姻是地理教学史上教学手段的一次空前的飞跃,对全面增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在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之后,对其他教学媒体就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计算机教学,全然不管是否适用,也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有的甚至连黑板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大有非多媒体不上课之势,特别是课例评比,授课比赛等,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技巧的权重往往大于其他项目,许多课例甚至以多媒体及网络来作秀,其结果是课堂上轰轰烈烈,课下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动画俱全,可谓丰富生动,但是下来以后多数同学要求老师按常规方法重上这节课,于是,出现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问题。这也是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目前最热衷探讨的一个极为现实、颇为棘手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常有一种误区,课件制作为“课件”而“课件”,导致教师本来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却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件制作上。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是多媒体唱主角,教师和学生则是衔接者和看客。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那些一目了然,很快就能让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可不必费时、费力地制作成课件。
2.重美观,轻实效。
在课件制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教师为体现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采用绚丽的色彩背景、不适合的字体,制作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动态放映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导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保证教学过程简练,突出重难点。制作课件要避免“花哨”,应为教学主题服务,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重容量,轻难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适当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因此盲目加大课容量,一味求多、求全,这样的“压缩饼干”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反而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没有思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放映员”,“满堂灌”。
现在有种说法,如今做地理老师比过去容易得多:不需要劳神费力设计板图、板画和板书,书写差点儿没关系,反正可以不用板书;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也没关系,反正上课只简单解说课件就好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那也容易,课件做得生动、丰富就行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为了体现自己反传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老师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往往变成了自由散漫,无所事事,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又缺乏相应地理知识的积累,无从讨论与探究,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要么一片空白,要么是一锅粥,杂乱无章的信息大量堆积,很快就仅剩一些残缺的记忆碎片,尚不妄谈能力的提高,连必要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获得,仅仅应付考试都困难。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我称其为新式“满堂灌”。
三、在地理教学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1.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那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模拟和表现,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辅的,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有些内容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并不能完全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取代。
2.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现在许多中学地理教师设计课件时,更多的是考虑创设情境等方面的效果,而在启发思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存在不足。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而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教育技术学科修养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使教师真正把计算机当作教学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依赖或摒弃。
3.讲求实效,切实做到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地理教学。
一、初中地理图像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可分为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示意图教学和地图教学等类型。在统计图教学方面,主要利用数字资料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相关规律,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在景观图教学方面,景观图可分为摄影图和描绘图,前者相对真实,而后者则能够突出重点。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与复杂性特点,学生难以直接想象地理事物及现象,而景观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示意图教学方面,示意图多为成因示意图,主要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加以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事物的位置和要素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揭示,然后对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在地图教学方面,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需要了解读图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地形、经纬和海陆位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关系,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图册和课本等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读图。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南半岛河流及城市分布图进行观察,并结合中南半岛地形对城市与河流分布的影响及分布特点等进行探究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半岛不同地区的海拔范围及高度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总结出该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并由此形成纵列分布和山河相间的特点。
2.重视图像教学。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法时,应对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图像观念,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材中文字的表达趋于简练化,图像教学逐渐取代了语言描摹情况,彩图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读图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图像教学,引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理设计地图略图。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略图进行合理设计,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准确抓住重难点知识,强化绘制图和读图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可从教材内容出发,让学生边记边写,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