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劳动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在家里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挑吃懒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以至于连起码的诸如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洗脸刷牙等的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公子哥儿”和“娇小姐”,成为了生活上的弱者。同时,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任性、娇气的性格,不知道父母的辛勤劳累。他们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自我服务能力、劳动感情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些人的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可以想象这样的青少年一旦长大后,不仅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用人才,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政府的包袱。这就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忘了把培养学生起码的生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让他们从事各项有益的劳动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其劳动能力,培养其优秀品质;作为教师,也应主动与家长沟通、配合,让学生在家中承担必要的家庭劳动,学会洗脸刷牙、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绝不能越俎代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使之具有起码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二、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品质的培养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家务劳动可以自己包下来。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活上百依百顺,品德上迁就溺爱,使孩子养成浪费、懒惰的坏习惯。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逐步形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劳动意识非常淡薄,使不少“小皇帝”的“骄、娇”二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生活上要求很高,小小年纪就攀比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饰品,过生日要去大酒店,搞生日聚会要几千元,劳动时怕脏怕累,只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却不关心别人,甚至有的出资雇人为自己写作业、做值日等等。,某些学校把追求高分放在重要位置,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劳动技术教育陷入应试教育误区,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教育。劳动课流于形式,无计划,无总结,无检查,随意把劳动课时间移作他用。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由学生的种种现象表明,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迫在眉睫。试想如果不让学生亲自下田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辛劳,不让学生亲入工厂体验一下工人的艰辛,他们怎会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怎会理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意义的伟大?又怎会自觉培养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呢?实践证明,孩子经常参加劳动,首先可直接学到各项技能,增长才干,而通过辛勤的劳动,更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份财富和每一点成果的取得,都凝聚着劳动的汗水,从而使他们懂得这一切的珍贵,更好地珍惜这一切,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进而养成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品质的培养
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德国的法律更是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劳动对孩子们健康成长及未来生存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没有一定的严峻生活实践考验,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一个国家、民族如果缺乏勇于拼搏进取、拥有竞争开拓品质的人才,这个国家、民族将很难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随哥哥、姐姐拾破烂,勤工俭学。十六岁时,他已能独立工作,自力更生。劳动给了他实践的机会,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更增长了他的见识,从而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因此,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组织观念、乐于奉献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导 学生学 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教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个别教师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加上家庭教育的关系,个别学生喜欢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5、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总结和点评。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生活中的小常识、故事材料、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4、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和评价,将自主和合作结合起来。
自学基础化学知识后,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课前可以让他们交流所学,对于还有认识矛盾的问题和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教师精讲,点拔难点,贯通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自学,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了解或掌握部分知识,合作探究、讨论以后,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难点知识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6、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堂练习,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形成知识运用能力。化学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巩固知识,形成基本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当堂检测,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当然,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应注重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根据教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也可以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式练习,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7、引导培养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慨括,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最容易被教师当成教师总结或者课堂结束语,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养成课堂总结的习惯,引导他们全面、综合、系统的概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延伸和拓展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或者不足,也可以联系生活、科技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再现,逐步内化知识结构,以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
【关键词】学困生;劳技教学;转化
学困生,对于老师来讲蕴含着熟悉且又具有挑战的含义,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学困生显得格外醒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习惯、智力、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不同层次的学困生。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个人才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关注学困生,重视学困生转化,提高学困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劳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在这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究的问题:如何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转化劳技课中的“学困生”?
一、关爱“学困生”,加强心理辅导
1.忽视类。劳技课,日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对于一些不了解该门课程的人来说就只是一门纯粹的劳动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装饰课!为此,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操作就认真操作一下,不愿意操作则敷衍一下。转化这种类型的学困生我们首先要从他们的思想意识开始,扭转他们对于劳技课的不恰当理解,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利用课堂的自身优点替自己宣传,给学生开辟自由创意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天地,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2.信心缺乏类。每个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不同的,潜能的发挥也是不同的,作品的诞生都融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做的都非常优秀是不现实的,总是存在一批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就是觉得自己做的太差,经常不愿意“丢人现眼”,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与这类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落后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转化“学困生”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意识的科目,其课程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培养劳动的观念和习惯,这个有效性怎样体现在学困生身上?
1.兴趣引路,让学困生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一个哪怕成绩感觉已经无药可救的学生都有感兴趣的方面。传统的强迫灌输、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有趣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些看似不太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感兴趣。记得在进行剪纸教学时,如果很枯燥的要求学生剪个动物或人物学生是不会抱有很大热情的,我就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剪个自己的生肖或是剪个班级中的某个同学,当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质疑相伴,让学困生想学。基于学困生“学困”的事实,教师要让他们自觉想学,对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决,选择学困生感兴趣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两点:
鼓励学困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他的思维相对活跃,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而对于学困生,他们却提不出问题,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不敢提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无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都应给与积极评价,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予学困生质疑的时间。由于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学困生无论在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相对来讲都比人慢一拍,教师不能因为上课时间的紧促而剥夺学困生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质疑勇气,每节课都要给与学困生质疑的时间。
3.方法考究,让学困生善学。学困生不善于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是比较重要而且随意性比较大的,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才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学困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学困生在一种别致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了乐趣,那么他就会对本学科知识开始感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牢牢抓住学困生的胃口,那让他们参与劳动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三、 转化“学困生”,贵在持之以恒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品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课程坚持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它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符合时代的需要、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的熏陶和渗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通过一项项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平台,从而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劳动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使他们在劳动中拓展技能,激发学习技能的兴趣,提高热爱劳动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创新性。
一、在服务自我的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服务自我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内容丰富并且综合性较强,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最适合小学生开展的一类劳动形式。虽然这类劳动形式的技能要求不高,但只要我们劳动与技术老师具有较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选准时机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洗红领巾》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亲手洗好红领巾,需要晾晒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全班的红领巾一起晾出去的时候比较美观?有的学生说都朝一个方向晾;有的说让所有的红领巾对角晾,像风中飘舞的彩旗;还有的学生说把绳子拉的斜一点,晾上去的红领巾像轮船上的红旗。这时,老师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晾晒起来,进行比较欣赏。当几十条红领巾在蓝天的映衬下,顺着同一个方向飘动的时候,显得十分美丽。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通过平凡的自我服务也能创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美的享受给自己带来无穷欢乐,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创新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能主动参与并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促进思维发展。例如教学《缝沙包》,我先让学生分组动手设计缝制, 然后合作讨论交流, 看看谁手儿灵巧缝制得 精致、外形设计美观。最后,学生设计出了各种形状的沙包,有圆形的,有心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还有人想出了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封口缝制方法――运用了回针法,沙子就不容易漏出来。事实证明,动手、动脑、动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在启发想象、鼓励求异中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在进行《洗茶具》一课教学时, 我并没有只局限于一种传统方法,而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 同学用牙膏擦,有 的同学用食用碱擦,有的同学用稻草灰擦,还有的同学用南瓜叶子擦 ……虽然有些方法不合情理,但教师仍用鼓励性的语言,委婉的引导学生:大家的选择都有道理, 牙膏、食用碱、稻草灰都是化合物,洗涤茶垢后对水资源是有影响的;选用南瓜叶擦洗茶垢, 确实具有经济实惠,方便易找,效果好,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今后,我们还是选用绿色环保的方法比较好。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敢于发问,敢想敢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效的。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抓住契机,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老师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多动脑子、多下功夫,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一定能带领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艳芳.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2]支菊芳. 美中启智 培养技能――低中年级劳技课教学初探[J].
第一,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养成每天正确的节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运动定型”,使得机体的活动“自动化”和“节省化”,减轻机体生理负担,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疲劳的消除。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
第二,每次训练课达到最佳效果,运动后并进行合理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因此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是整理活动的共同内容且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
第三,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及B1,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第四,心理学恢复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第五,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途径。睡眠是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一定时间的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如每天达到八小时半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适当延长到10小时,如果全天都安排训练,中午适当午睡约1~2小时,自我感觉最好。①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②避免外界刺激;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④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能使疲劳快速消除。
第六,物理疗法,特别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拉。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根据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温水浴也是理疗的一种方法,是最方便最快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有温度、水压的要求,水温以42℃加减40℃最适宜,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两次,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会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
关键词:劳动习惯;教学做合一;劳动技能课
知行合一才能把问题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对于中学生而言,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所以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视“教学做”为一体,视“做”为核心,主张在做中教,做中学。那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实施呢?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劳动光荣,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到劳动技能课及劳动技能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应清晰熟练地掌握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及各种劳动工具的实际操作方法,以便形象生动地为学生们讲授知识及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用电器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得到了普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掌握一些基本的家电常识,而与“电”的接触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正确了解并掌握一些较为常见的电工工具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对照教材认识工具。通过对工具各部分不同功能的了解,鼓励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巧妙掌握操作技巧。在做好劳动工作的同时,我们更要进一步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实践证明,有计划的安排及一定操作技巧的掌握能够缩短劳动时间,是提高效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实行应该让学生在劳动开展前就其合理性、所遇难题及省时省力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出最为适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出色地完成劳动任务,又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是劳动技能课对广大学生的要求,所以在劳动工作开展前一定要先将其进行合理的安排统筹,并列流程表,遵照程序操作,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需要勤于思考的新新人类,简单复制的行为不是我们所倡导的,也无法使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在劳动技能课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有机组合,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锻炼其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在完成教学内容及培养劳动技能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予以配合,利用每一个可以实践的机会去进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如在工具保管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条理分明,使学生学会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及保管方法,掌握工具的保管常识,避免因存放不当而导致工具破损。如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及电源线在存放时应该避免与尖锐器皿接触,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学生们应该根据老师的提示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指正,不断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所以学生之间的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的指示下,学生应自主结组,但要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应互帮互助,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在困难中建立的深厚友谊是非常牢靠的,也为创建和谐的班级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劳动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努力在生活及劳动中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与机会。在生活中,我们不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问题,如何将其化解,其实也是检验我们劳动技能的一个方法。
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倡导教育与生活、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及“做”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及学校的倡导下,科任老师能够更好地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融于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左利民.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14).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程;探究能力;综合素质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教授小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以及一些实践性技能。这门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和教育性都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涤纶彩球、收纳盒的制作等,这类教学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引导方法,避免学生学到错误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以及辨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学会发现问题。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神秘有趣的现象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制作涤纶彩球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六一、国庆等庆祝活动如何来装点教室,美化活动现场引入,从而引出彩球、拉花、气球等装饰物,再向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彩球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感知彩球的材料,并出示涤纶薄膜,引发学生产生“如何把一张彩纸做成一个球”的疑问,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体验拆解过程开展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今后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劳技作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仔细观察生活与环境。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2.通过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要学会主动去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面的不广泛使他们不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并且很有可能被一些错误知识误导,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加以引导。例如,在学习制作竹蜻蜓的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两部分的学习,一是竹蜻蜓的制作,二是竹蜻蜓的放飞。在这两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竹蜻蜓的叶片如何打磨、竹蜻蜓为什么能飞等,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例如,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打磨竹蜻蜓,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制作的这种竹蜻蜓飞不起来,然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和教师展示的成品,研究其区别,找到问题的关键。以后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主动去对比学习,去探究这些神奇的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探究新方法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授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按照书中所教授的那样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其他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过分限制学生自由探究能力的发展,只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编织彩带单元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研究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颜色的搭配方式或者是彩带的编织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异于书本的作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自然可以逐渐发现如何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才更加符合审美习惯,尽管学生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审美意识,但却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一步步靠近更加合理的答案。同时,这也是一种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出自己的探究方式。
二、培养探究能力中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注意许多问题:(1)要注意安全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醒学生一些危险的细节,让学生学会安全探究的方法。(2)要注意正确引导探究方向。小学生在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正确意识的时候,很可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掌握错误的知识,这些从小养成的知识习惯在长大后很难进行纠正,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探究方向。(3)要注意不破坏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小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失败气馁,产生放弃的想法,教师应该多进行鼓励,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实验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基础,并且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探究性人才。
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这样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通过自我探索掌握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试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突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围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探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勇于教学创新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当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的愿望。以《制作风筝》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别名,还叫纸鹞,风筝属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作风筝、放风筝,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这项活动中还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美工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项科技活动。制作纸片风筝,一共运用了两课时讲解,学生对折叠纸片风筝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所以风筝制作特别成功顺利,学生在这堂课上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在制作风筝过程上,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削竹篾,削竹篾需要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再以《彩带编制》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同样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对基本材料相关操作教解完成后,教会学生掌握制作需要把握的要点后,确保学生的安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结果学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料进行作品制作,具体有竹、藤、纸、铁、塑料、草芒、毛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教师组织了一次海选,学生相互投票,将公认的最佳作品评选出来,整节课充满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还对作品拍照,学生深深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显著增强。
四、结语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创新精神;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阶段。从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转变。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不仅可以把学科知识学好,还能够增强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小学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而劳动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劳动精神。本文研究的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素质。
一、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优点
(一)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学习、生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基本的技能和生活方法,培养学生等各种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将思想教育穿插在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知识,深化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觉悟。所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大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技术素养以及各种能力,让学生拥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制。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方法就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贯穿了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就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过程。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了劳动与技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课时。这就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程上等内容来受制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就容易缺乏动手的兴趣。在这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且由于教学设备、器材及相关材料的欠缺,很难开展教材上的实践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实践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如在进行《家庭种植Dl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尝试种植吊兰。并且把吊兰种植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们就会收集吊兰的品种,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吊兰种植的工具简单,只要瓦片、细土、剪刀、水壶、花盆等一些小工具就能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思考除了土培吊兰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栽种?用土培吊兰的方法还可以种植其他哪些植物?学生经过思考与动手创新,知道水培吊兰的方法。并且利用土培的方法栽种了绿萝、文竹、发财树等。
教师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思维,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精神。不但让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必要前提。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供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编船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播放有关编竹篮的视频,如耄耋的守艺人,编篮七十载的相关视频。视频中的老人采用竹条把竹篮编制好,介绍了竹篮底部、篮身等的编织,介绍了编织手法以及所用到的竹篾总数。观看了教师的视频,学生对编织产生兴趣。并且对老人坚守编竹篮艺术的精神表示敬佩。大家都被老人的精神感染,想要动手学编竹蓝,守护这种编织艺术。教师适时导入课程内容,学习一种编织技术,板书课题:编船篮。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船篮的形状、特点是什么?船篮可以用哪些材料进行编织?然后学生进行船篮的编织教学。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让他们编织出不同形状的船篮。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长度,船篮形状果然有所变化。而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的根数,船篮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学生用其他材料对船篮进行装饰,使其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场。通过编船篮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认真观察可以实践完成得更好,并且能更深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演示认真观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操作技巧。通过认真的观察,学生才能了解作品制作的要求,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营造学习氛围,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中国结一吉祥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个中国结,让他们观察,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猜测哪一个才是吉祥结。然后进行提问:“中国结有什么用处?它是如何编织成功的?”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吉祥结,之后引入绳结编织法。让学生借助导学单观察图示,了解编织的过程,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接着,教师演示或请学生演示,边编织边讲解,借助投影让学生观察编织过程,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三中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上,领导重视,定位明确,组织管理到位,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王校长和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办学方向,改革教学环节,重视特长生的培养,重视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和培养,以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以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目标。以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光荣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使学生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为社会输送大量品学兼优、身体强壮的合格人才。
一 定位明确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娇生惯养、不善劳作,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同时缺乏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往往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定、信心和勇气不足。因此,劳动教育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优良的思想作风,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敢于胜利的勇气迎接高中学习生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作风。
二 领导重视
为了切实搞好学生劳动教育,学校每年定期由主管校长刘校长牵头,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参加的劳动教育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教育计划、方法、途径,分析近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的重点,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 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我们在劳动实践之前都要召开专门的准备会议,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合理安排学生的劳动内容,老师们带领学生到学校各处打扫卫生,每到一处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劳动光荣知识并亲自做示范,自始至终与学生在一起。夏初的太阳虽称不上骄阳似火,却也已有些酷热难当,但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干得仍是热火朝天,在劳动的大课堂,正是老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给学生上了既生动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一课,让学生们在劳动的苦与乐中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练了坚韧不拔意志。亲身劳动的体验,让同学们不仅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而且意识到学习生活的宝贵。再次回到校园,他们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分秒必争,努力向上,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劳动教育能够落实的保证。
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都要到陵园、社区进行义务清扫,开学后开展校园除草劳动教育,动天进行铲雪劳动教育等。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宗旨始终没变。
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
我校近来一直将每周一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或劳动教育课,班主任组织和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卫生清整、整理寝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每一次,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效果很好,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2.学生负责教室和教学楼的卫生:
我们始终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教学楼的卫生清整,做到一日二清,卫生督导组检查评比、班级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学校对各班教室、卫生区进行检查和学生互查相结合,成绩记入班级量化综合评定。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校团委、政教处审批才能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青年志愿者帮助困难同学,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孤老户。工厂、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留下了百中青年志愿者的活跃身影;老人们笑得更开心;在“清明节”和“五一劳动节”开展“我劳动、我光荣”为主题劳动教育——捡拾垃圾——清理口香糖活动……
一项针对上海全市高二年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调研显示,上海目前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 057个,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总数的74%。除本校教师外,这些学生还拥有1 101名校外辅导教师。75%的上海公办高中已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学生研究课题除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领域外,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课程学习,2003年了课程指南,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制定准则。2017年,上海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包括4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海许多高中学校已在实践中形成多样的实践创新形式。如七宝中学从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建设多个创新实验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吴淞中学、市西中学等成立创客教育联合体,与高校合办创客教育体验夏令营;建平中学每年要求高一新生3年中完成至少两项课题研究,并纳入学生高中的绩点排名;各个示范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样的暑假研究性学习作业。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广西:要求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中国教育报》消息 广西近日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形成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广西提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
广西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校园保洁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整理、煮饭、炒菜、洗碗、洗衣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福建:考级证书不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依据
《中国教育报》消息 《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近日颁布,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招收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书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的依据。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