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探究性课题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2004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2002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