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过渡方法高效课堂

近几年,观摩了不少地理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的感觉,执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本领,即善于运用课堂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巧妙的过渡语言,对于实现地理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过渡环节”的重要性,在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过渡方法谈几点体会。

1.设置悬疑进行过渡

设置悬疑进行过渡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既学以致用又有前后照应之效。例如,在讲解《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时,预先设置悬疑:“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美国公民非常担心受到影响,他们的担心是否多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又悬而不决转入课堂教学,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又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

2.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实现自然过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完全可以达到过渡目的。这种方法将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可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过渡方法对于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例如,在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时,完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教学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然后直接过渡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的教学。

3.通过对比进行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时,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过渡。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学习“地球自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后,教师可提出“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下面我们来分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对比完成“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

4.转折过渡

当两部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却……”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例如,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完成“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活动后,我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地球在运动、地表性质并不均匀。”从而过渡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

5.对上一环节进行小结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教学的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例如,进行《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教学时,讲完“锋与天气”后我小结道:“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锋面活动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这是冷暖气团的相互运动造成的。其实,一个地区大气的水平涡旋也可以形成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拓展延伸来完成过渡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关联,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内容或环节的过渡。例如,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时,讲完“地域分析规律”之后我引导学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并思考:“我们分析的地域分析规律,有没有不吻合的情况?如果有请在图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考虑“非地带性规律”并展开教学。

7.结合对上一环节或内容的评论来实现过渡

这种过渡方法是教师对上一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的一种过渡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时,完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后,我这样评价:“刚才我们通过表格分析归纳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很好地理解了形成这种农业类型的区位条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过渡方法,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实现过渡,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对于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我只是简要地谈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为精妙的方法和运用技巧还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刍议[J].地理教学,2010-10.

第2篇

一、温故导入

即教师采用复习旧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出新的知识的方法。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导入方式。如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先向学生提问什么叫热力环流?然后在黑板上画一张简图,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在此基础上转到新课内容“三圈环流”。

这样导入,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浮桥,使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既调整了学生的思维走向,又为讲述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直观导入

即教师通过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表象,并以引人入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我在讲“中国的疆域”时,展示同在冬季,哈尔滨的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冒着严寒欣赏冰灯、冰雕;广州正举行百花争艳、美不胜收的花展的景象。又展示同一时刻乌苏里江地区旭日东升和青藏高原西部还是星斗满天的深夜的景象,进而提出这是为什么?学生交头接耳寻找答案,教师顺势提出教学课题。

巧妙地利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整个导入过程轻松自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为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三、激情导入

即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语言描述、歌曲、录像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感染、激励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导入方法。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朗诵《七律・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导言,为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点明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激情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满怀激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目标导入

课堂教学内容的介绍,即是教学目标的展示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目标的展示,涉及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等。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五、谜语导入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时事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但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不同情况,精心策划新课的引入,力争体现“趣”、“悬”、“疑”、“妙”、“新”,使学生在有意、有疑、有趣、有情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性。

第3篇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55-02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瑶族长鼓舞在其诞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过程均与瑶族社会的信仰、生产、节日民俗等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促动的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它融歌、舞于一体,是瑶族人古老原生态的艺术表演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联,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各个地区的舞蹈在传统的长鼓舞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出在这一特定地区舞蹈所具有的地域性、交融性、社会性等特殊的文化特征,一直流传到今,并经久不衰,随着历史的演变,还逐步得以丰实和发展。长鼓舞文化作为历经千百年之久积淀而成的这种历史记忆,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射、凝结与表现,是瑶族独特文化身份与文化个性的标识。

一、地方高校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的必要性

瑶族长鼓舞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其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与写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映射出瑶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因此,在瑶族地区开展地域性民间舞蹈课程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同时对瑶族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起着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在瑶族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高校开发和利用当地民间舞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瑶族长鼓舞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

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商品化、现代化、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实践证明,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

然而,我国的学校舞蹈教育体系大都沿袭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崇尚“以西学为正学”,满大街都是芭蕾舞、爵士舞、街舞等,而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发利用也不够。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产生诸如“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原始的、落后的”之类的偏见就司空见惯了。因此,地域高等教育应该承担起本土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发展之重任。同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至教师的素质也都应该从本土知识的视角加以重新认识或阐述。”①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族长鼓舞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教学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民间舞蹈文化。

(二)有利于丰富补充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资源

国家统一的课程是难以解决所有高校教育的课程问题,而地域舞蹈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不足,能更好地促进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把本土的瑶族长鼓舞融进教材中,还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同时还可培养一些地方发展的特殊人才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服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瑶族长鼓舞艺术形式了解瑶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

在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意识,让其他少数民族同学有机会来了解别的少数民族的舞蹈,理解多元文化,进而有助于在普通高校创造民族平等和和睦共处的民主氛围,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瑶族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与瑶族居住区域相邻的高校许多非瑶族的学生在获得瑶族长鼓舞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了解了瑶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增进民族的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从自己的人民需要出发,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丧失独立性,最终就会成为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非常危险的。”②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一方面要顺应时展潮流,正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商品化的事实,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以实际行动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我国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却不十分理想。

另外,为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如永州湖南科技学院,面对“瑶族舞蹈”这一珍贵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确关注不够,关于它的课程建构甚至被忽视和冷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将“瑶族舞蹈”纳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充其量也是在讲解其它相关内容时插入一点作为点缀,其地位是很边缘化的。可见“瑶族舞蹈”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是处于一种未开发的且十分薄弱的境地。它既没有建立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丧失。笔者在瑶族地区考察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有的不再满足于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放弃和远离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散居的瑶族同胞和40岁以下年龄的瑶族人民当中就表现尤为突出和相当普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给瑶族人民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使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生活方式被改变以外,还与瑶族分布地区高校的舞蹈教育是否关注和重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教育有关。另外,笔者又在自己所在的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了解到,有的瑶族藉学生在平时不愿意别的同学知道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似乎“少数民族”就意味着“贫穷落后”,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有理由质疑高校教育在传承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了,面对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改革多样化的浪潮,出现这种窘境,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要有效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舞蹈文化,深化舞蹈教学改革

(一)实施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瑶族文化氛围

首先,创设瑶族舞蹈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情境。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的风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系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根据所教内容,创设既不脱离现实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瑶族舞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洞的肢体模仿上,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的风格,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提示,进入到瑶族长鼓舞课堂特有的情境之中。

其次,创设瑶族长鼓舞风土人情及其发展历程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丰富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习有限的动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民间舞蹈教学不但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更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我们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首先要讲述瑶族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来,讲述民间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态,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更好地用身体语言去表现它们。

第三、创设瑶族文化服饰情境。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尚习俗和节令性风俗,在漫长岁月的沿袭中形成与地域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品位。我们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瑶族长鼓舞的韵律、美感,感受瑶族舞蹈丰厚的文化,可以让学生穿上极具特色的瑶族服装,加深帮助他们对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开展瑶族舞蹈采风,结合原生环境

要想真正上好瑶族长鼓舞课,一定要开展舞蹈采风活动,结合原生的舞蹈环境来体验瑶族舞蹈文化。有些教师编排的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该地区之后,发现人们根本不对其认可,有些甚至背离了民族文化。因此,进行舞蹈采风,实地考察民风民情,是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实施生活体现法。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带着学生深入到瑶族去观察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体验当地的民族生活,使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研究和传承瑶族舞蹈文化

瑶族长鼓舞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族群的、审美情趣,包括道德、伦理、价值观、生死观等深层的民族心理,都会通过其舞蹈中的姿态、动律特点、风格特征等得以体现,甚至延伸到音乐调式结构、服饰制作及器乐的使用中。要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我们必须透过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在研究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来剖析舞蹈动作,在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本体根源的前提下加以提炼。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感受该族群特有的风格韵律,从而达到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文化的目的。③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南方瑶族长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C0593

注释: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347一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