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企业信息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借助网络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若干分离的计算机硬件实体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整合,以虚拟平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存储。数据处理服务,大幅度降低用户在硬件购置方面的成本,使其能够轻松的享受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1.2云计算的核心技术(1)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复杂数据处理的精确分配,从而实现众多物理终端的集中数据处理,这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以其高性价比、易扩展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2)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云计算的实现需要借助特定的平台实现,这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主要平台,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将难以实现。(3)虚拟化技术。从本质而言,虚拟化技术术语资料管理技术,它通过将各类硬件资源进行抽象转换和重组,实现硬件实体间的数据处理、存储等界限的打破,实现最大限度的硬件资源的利用。
二、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2.1降低化工企业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传统的信息化系统需要购置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支撑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升级,造成巨额的成本支出。而通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化工企业信息化需要的同时,无需支付高昂的软硬件费用。2.2提高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设施存在时间、位置上的利用差异,即高峰需求,这导致相关设施的配备必须满足其最高峰的需求。但是,高峰状态并非正常状况,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这导致基础设施在一般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资源冗余,导致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云计算的应用打破基础设施间的物理界限,实现数据处理的自由组合,从而降低对单个基础设备的要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化工企业进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3.1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的管理需求。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极为复杂,且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将导致化学品泄漏或爆炸等生产事故的产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管理极为注重。而庞大的数据量给管理增添较大的难度,促使企业借助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处理。3.2 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需求。化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历经若干阶段,由粗放型管理逐渐成熟,这与企业内部的信息量扩大和对经济效益的注重是分不开的。海量的数据导致信息化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大幅增加,给企业沉重的负担,促使企业寻求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期实现高效率、低投入的信息化构建,这成为云计算应用的内在动力。
四、云计算在化工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4.1系统资源的整合。这是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化工企业的业务进行梳理,确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统计、汇总。对需求和现有资源进行对比,确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如果满足则采用私有云模式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否则可以考虑添置设备或利用公共云服务。4.2应用模式建设。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化工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流程的理顺,从而减少一定的冗余信息量,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对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4.3信息服务的实现阶段。在满足企业自身信息需要的同时,可以将信息服务平台向外拓展,实现企业与下属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享,实现平台的运营服务提供,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结束语
总体而言,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构建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云计算应用拓展的必然,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获得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全球化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制造技术、设计研究、现代物流都有极高的要求。企业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对生产和管理流程中各要素的高效利用,并挖掘出它们新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生产、技术、管理、经营、战略等领域的潜力和优势,实现管理信息化对化工企业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2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1化工企业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企业认识。化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保、科学研究等领域。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承建的甲醇项目主要是利用焦化厂的焦炉煤气,经过净化、合成、精馏等工序合成甲醇。该项目属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环境友好项目,项目建成之后,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取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拉动经济等多重效益。
2.2化工企业的特点
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生产的流程型企业,各生产环节相互依存,化工产品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复杂。生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控制参数实现,生产设备通常是一条固定的生产线,维护特别重要,不能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全线停产,损失严重。化工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往往会生产出许多关联产品和副产品,它们可以再加工、深加工,其产品一般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生产系统的计划、实时调度、实施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证生产线稳定、满负荷生产是降低产品消耗、降低成本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需要。
3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及工业一体的快速发展与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空分车间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大中控SUPCONJX-300XDCS系统,该系统共有1个控制站,4个机笼,1台工程师站和2台操作站。由1个系统控制柜、1个电源柜、1套UPS电源组成。系统柜中采用冗余配置,即CPU冗余、通讯冗余、电源冗余、部分卡件冗余。各操作站与控制柜、操作站与操作站之间通过VL-NET网络连接通讯。系统是集现场信号采集、动态显示、自动控制、电气设备(泵)遥控操作及联锁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空分车间除空压机机组综合保护系统ITCC,所有现场信号均在JX-300XDCS系统进行监测、调节及控制。系统以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的JX-300XDCS系统为核心,配以适当的电气接口和操作画面,在计算机操作和监视画面上可实现以下功能:操作登录及权限设置、流程图查阅、趋势曲线查阅、控制分组查阅、调整画面查阅、报警记录查阅、检测数据一览查阅。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确保生产系统可安全、稳定、长周期地运行,还在全公司引进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以人为主导,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存储、处理技术,对企业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传输、统计,为安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目标的集成化人机互动系统。该系统按照公司实际生产需要,坚持“立足企业、自底而上”的原则,分为车间版和园区版。车间版,主要用于各主体车间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园区版主要用于职能部门对车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测监督。
4结束语
关键词: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实质性突破,也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前时代,积极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化工企业也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久远的发展。
1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开放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化工企业超然世外的地位已然消失,国外大量的化工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至沓来。这样无疑对我国自有化工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化工企业在这种局面下,若想有效地应对挑战获得机遇,就必须一改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无疑就是化工企业获得更高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化工企业整体的结构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明确,企业整体的运转可以更加流畅,企业可以获得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信息的发达,化工企业还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可以确保自身的发展始终与时展速度保持一致。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化工企业完成全面升级的过程。
2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信息化理念认知不足
在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漫长的,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早期的支柱行业,在现阶段已然进入了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也正是因为漫长发展的原因,化工企业自上到下全部员工,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接受新兴技术、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还只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用以辅助工作,对5G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这与国外先进化工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摩国外先进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化工企业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已然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这是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未做到的,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当作长远发展的一部分。
2.2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企业若想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建设方面,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各类先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速度缓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做不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作为基础,而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同时也无法对已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需要耗费经费去维护升级,如果企业不能平衡投入经费与维修经费,就会导致很多信息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出现,从而不能持续地提供服务。
2.3信息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共享性无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如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这背后也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安全防护的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出现泄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化工企业缓慢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自身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
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3.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发展意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获得发展、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化工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在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意识后,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1]。在化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有关信息化技术的宣传,让企业上下都明确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要让每个人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足的认知,将信息化建设、创新建设等正确的发展意识有效地刻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发展意识的熏陶,积极配合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
3.2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来进行[2]。针对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制定一个单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定期注入资金,使信息化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支持,使现有设备可以获得及时的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必要时可以成立相应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份资金都如实用于信息化建设。在每年年中与年末的公司总结上,要将信息化建设后公司获得的变化与以往进行有效的对比,让企业上下都明确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从而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3重视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是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对信息防火墙等一类的防护软件进行更新。要通过安全防护性能出众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来提升对外界侵入的防护。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内部的安全建设。具体可以采用分级的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员工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一些关于企业核心利益的信息,只有企业的最高权限人才可以浏览查阅,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内外兼顾的形式,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3.4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现阶段,大环境中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术,会延伸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因此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层次的选择,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自身发展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久远发展的一项计划。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确保这些部分可以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未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予以引进[3]。而针对一些未引进的技术设备,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查,厘清它的优点与弱点,对企业发展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要确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顺利运行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3.5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功用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自身信息化人才储备充足,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对自身人才的培训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储备的深度。针对企业已有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已有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4]。针对性培训就是指,当出现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时,在确认对自身企业有帮助的情况下,要帮助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地让该技术在企业中发挥功用,创造效益。短期培训是指进行一些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脉络的培训,要让相关人才明确企业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确保这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发挥功用。而长期培训就是指对信息人才的思想培训,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信息化人才明确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安全意识培训,要从根本上让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动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巩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意识的不断升级,带动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在引进高质量信息人才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主动地加入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留存率。
4结语
信息时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工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才是自身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明确只有加速信息化速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蓝庆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03(3):52-54.
[2]蓝庆新.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03(4):57-61.
[3]张永强.集团型煤化工企业数字化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探索[J].新型工业化,2019,9(12):113-117.
【关键词】规范;档案;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音像等运作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电子文件”为载体的档案。由此看来,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管理手段必然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变革,从而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
一、当前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并非专业管理人才,或者在单位兼职此项业务工作,缺乏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在思想上和技术上还是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上,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用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企业的利益服务,服务各项事务管理。
(二)硬件设施还有待加强。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程,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在石油企业向现代化转型期间,领导的创新管理意识不够,对档案管理投入的资金和设备少,很多石油企业并没有购置档案管理的必要设备,并没有实现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对档案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由于规范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在发展的过程中,纸质材料与电子文件并存的情况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情况还不太熟悉,易引发许多问题。例如,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而造成文件被偷盗、被修改,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的情况,现阶段难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归档,跨越了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往往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工作互有交错,职责界界限难以区分清楚。所以,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流程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由于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贯穿于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只有电子文件的形成者或承办者最熟悉电子文件内容和电子文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应由电子文件的形成者或承办者收集并整理电子文件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如此,才能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但同时,鉴于收集归档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所以,档案部门又必须对电子文件归档进行指导和参与管理。
(二)强化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的管理。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收集、积累、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信息更改、丢失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信息失真的隐患,以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其管理不仅要注重每个阶段的结果,也要重视每项工作的具体过程,并把这些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其中维护其信息安全方面的主要要求是:电子档案的制作过程要责任分明;电子文件形成后应及时进行积累,以防在分散状态下发生信息损失和变动;建立和执行科学的归档和保管制度。
(三)加强电子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管理。
归档工作是文件管理转为档案管理的基础,它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档案管理的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管理。使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相互推诿扯皮,使归档工作列入相关部门的计划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归档工作不脱节。
1.要注意电子文件收集积累方法。电子文件的特性和表现功能不同于纸质文件,因此其收集积累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同于纸质文件。如对于文件的原稿,由于其不具备正式文件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保留,但从保留电子文件的重要修改考虑,则应对其进行收集。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应的纸质文件建立标识关系。对“无纸化”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在收集积累过程中,应刻录成光盘一式两套,以免系统发生意外情况时文件丢失。
2.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载体。无论是办公自动化(OA)过程中还是辅助设计(CAD)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以及网络传输的电子文件,在其存储和下载时都是保存在载体上。在归档前的一段时期可存在计算机硬盘上,或存在大容量的可擦除光盘上,这样做比较经济。电子文件一旦作为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就应选择标准化程度高、性能稳定、有发展前途、价格便宜、容易检测、显示还原方便、能长期保存的载体。对于大量的CAD设计图纸,可用一次写式光盘,对于永久保存的特别珍贵的电子档案,一定要同时保存纸质档案。
3.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电子档案的特性不同于纸质档案,其保存与维护都比较复杂。如何保存、维护电子档案,使之安全、可靠并永久处于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态,是档案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电子档案的有效保存与维护,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对电子档案的保存与维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设备、技术、人员及电子档案的特点等综合条件,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可靠,能够永久处于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态,使其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一支现代企业档案队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生成的电子化,利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远的不说,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档案的开发利用,就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内容是数字化,其保管需要相应的技术,所以,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仅靠管理纸质档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掌握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论文摘要: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初步工作以后,为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引进和推动ERP系统工程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兖矿鲁南化肥厂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描述了企业对引进,成功尝试和对下一步全面推进ERP系统管理的规划,提出了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近几年来,我们充矿鲁南化肥厂已经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初步建设,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随着市场争夺激烈程度的升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因此原有的硬件环境和软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信息经济时代的需求,现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步伐。面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实施ERP系统,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ERP作为一种管理软件,它所体现出来的精髓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而不是一种单纯的IT产品。ERP的核心是在电子化管理的基础上,用新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改造原有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对企业所有的资源和活动进行的优化配置与效率管理。
1鲁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1. 1建成了覆盖全厂的计算机内部局域网络
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成效显著。网络容量目前有服务器9台,工作站超过360台,主干网全部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网络节点采用Inte15XX系列交换机,基本实现了全厂范围内的网络连通。全厂共敷设光纤约7000m,目前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主干网络已经覆盖了主要生产和管理部门。
1.2实施了鲁化综合管理系统EMIS
该系统覆盖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物资采购、库存、产品销售、产品一质量跟踪、客户信息、人力资源调整等企业内多个管理部门的事务,运用ERP管理思想,对各分系统的信息实现了集成管理,形成可共享企业信息链。目前计算机应用基本覆盖全厂生产、经营、管理等所有职能部门。
1.3设计、实施了生产调度及预警系统
实现生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息联网,并接入管理网络,实现了管理控制一体化;建立预警机制,保证了生产的安全稳定优化运行。该系统的建成使生产调度和管理人员能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全厂各生产岗位的实时数据,并能辅助管理人员管理和决策。
1.4开通了具有特色的企业内部网站
采用了先进的动态网页技术,以数据库作为后台,建立了鲁化内联网,形成了一个基于内部局域网络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在线查询生产、经营、财务等信息;开通了内部邮件服务。月前网站共设置了首页、新闻中心、在线数据、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部门信息、学习园地、电子刊物、服务社区、留言簿、企业论坛、内部邮箱等栏目。
2企业实施ERP系统工程初步尝试
以上是鲁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就,成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二次开发、引进ERP系统管理的基础。但充矿鲁南化肥厂属于化工流程制造业,生产工艺复杂。从目前看来,化工企业引进成套ERP成功的案例很少。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在ER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成功率很低。主要原因有: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与现代的ERP管理思想发生冲突,改革的阻力大;企业的业务头绪多,流程复杂等等。
针对企业内部业务繁杂、数据传递信息量大等特点,对ERP的实施,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流程。我厂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对企业全面实施ERP管理工程进行了前期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1建立“物资超市”
根据“零库存”、“零运营资本”的管理思路,由市场处总协调,建立了物资超市,并投人试运营。超市采用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对超市物资实行条形码出人库管理,物资使用单位使用IC卡按实际价格便可结算和领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物资超市的实施对再造现有工作流程,降低库存占压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 2开发实施企业一体化办公模式
根据“提高效率、杜绝漏洞、信息共享、服务客户”的总体思路,协调成立了由计财处、审计处、法律事务处、供应公司、销售公司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运用自主设计开发的一体化办公流程软件,使经营业务全部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供应、销售、财务、审计、合同管理五项职能实行一体化办公,一条龙作业,并实行挂牌价销售,提高操作透明度,使销售业务和合同审计业务在10分钟内就可以办理完毕,简化了办事程序,规范了管理环节,大大提高了经营系统的工作效率,受到了广大客户和业务人员的欢迎,成为了全厂的一个亮点工程。
3全面升级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企业ERP管理系统工程
企业引进ERP管理系统项目的成功尝试,为全面引进ERP管理系统工程作了良好的示范,下步是对各单位现有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思考,形成一种合理有序、简洁高效的工作局面,建立快速反映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企业加速发展的需要。
3.1建立在线成本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生产调度预警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可实时获取生产数据,并与经营数据、财务数据集成,并实现每日的在线成本核算、上网公布,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主要依据。
3. 2建立客户管理系统
建立客户档案,通过系统对成品的管理,满足客户的需求,找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质量和指标,改进生产,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另外开展网上营销、企业对企业(BtoB )、企业对消费者( BtoC)等电子商务。
3.3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电子政务
建立基于Exchange2000企业协作软件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网上办公;公文的流转、流程的审批、邮件的收发等。
3.4实施财务电算化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
4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几点体会和要求
4.1领导的重视要贯穿ERP系统实施的全过程.
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个管理项目,必须组成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小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负责内部管理的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解决实施过程中所涉及企业管理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按照项目需求进行了系统功能的开发、安装、调试以及技术上的培训等。
4. 2要在进行全面详尽的业务调研后,形成细致的需求分析
只有形成对企业问题的深刻认识,才能做好ERP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分析的需求点越贴近实际业务,越能发挥ERP软件管理上的功能,更能解决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实际困难。
4.3分步实施,逐步深化
抓住关键业务流程,如‘.进、销、存”,然后再向外延深。针对深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实施ERP系统隔离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提升。
4.4加强人员培训是运行ERP系统的关键
关键词:化工企业 环境管理 信息系统 现状 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企业正面临着既要经济迅速发展又要环境的保护的双重挑战。美国的《Vision2020》 中提到未来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环境兼容性, 化工企业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因此在全球化经济的形势下,怎样加速营运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已是各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出企业管理环境资料、核算企业环境成本, 评估企业环境绩效, 并最终提供决策支持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1.EMIS的定义
2.EMIS的重要意义
2.1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环境法规日益完善和制造资源逐渐短缺的形势下, 企业要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就应该预防污染和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 使环境管理成为商业管理的一部分, 使之和其他部门“不相往来” 和充当“ 缮后”工作角色的局面改变。为实施可持续性的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策略, 沟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
2.2全成本环境管理的基础
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通过核算后的环境成本将为企业决策的提供重要的信息。它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和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成本, 并给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的预测信息, 识别内部和外在的环境成本, 因此,只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使决策者做出最佳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3EMIS的数据源分析
1.信息贮存层
该层包含多个环境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以及结构化的数据, 例如环境性能评价指标等定性、定量的标准。
2.规则与逻辑层
该层功能有以下四方面:链接环境信息与使用者, 使其完成用户和环境信息的交互;完成系统与用户间交互, 并嵌入公司其他管理系统和软件, 如完成环境性能评估系统与公司成本核算系统的链接;在系统内部完成信息传递和系统集成;完成帮助系统法律法规的解释等其他支持工具与用户的交互。
3.系统界面层
该层主要是对环境信息向用户的输出的功能。在该界面上, 用户能引导EMIS运作, 并完成各种相应的操作, 以用户自定义的形式获取信息, 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EMIS的发展趋势
1.与核心企业过程集成
EMIS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与核心企业过程的集成。在目前,我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管理解决方案。ERP是面向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在从原料采购- 存储运输-生产制造-产品发配-产品用户全过程链上, 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的。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环境信息在企业改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有把EMIS纳入ERP等企业管理系统, 在环境信息管理的辅助下,使得ERP能更有效地调整, 才能使其发挥更全面的作用。
2.向知识管理系统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管理将和信息管理一样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是一项技术实践活动, 它以提高决策质量为目的, 协助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提高知识创新和交流的效率。环境知识管理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不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而是将信息按特定过程和在未知情况下进行动态匹配的能力,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
3.与环境管理相关的软件开发
为了使企业更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持续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除了要充分掌握和管理企业的环境信息以外, 开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分析系统与工具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四、结语
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明白各种污染预防措施不仅仅是环境部门的工作, 也是商业运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EMIS将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系统纳入企业的管理资源中, 与企业资源规划( ERP) 等系统合作,使企业信息和资源更加完整。目前,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开发阶段,各企业在工作当中多方协调合作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相信在纵多专业人员的努力研究和开发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会更加完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 等. 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一、企业文化实质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全体成员都认可并严格遵守的原则、政策以及价值观,并且这种氛围的形成能够使全体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自一个企业的内部,企业文化规定了人们在组织内的行为方式和表现方法。企业的文化诞生于企业经营的政策与原则之中,在特定行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成长。而且,当一个企业真正经历过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它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巩固。企业的宗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有时候也记述了企业文化的部分内容。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文化是以无形的形式出现的,它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而且经常表现于企业领导者的言谈举止之中。企业文化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之中,无论它是否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
二、 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精神控制和宗教化统治的功能,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磁场,具有强大的磁化作用、同化作用,通过求同去异(剔除难以同化的顽固分子)、求同避异(不认可企业文化则禁止入内),把企业组织中各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学历、不同爱好、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目的的成员同化凝聚为具有共同追求、方向一致、锐不可挡、勇往直前的战斗团体,使企业从胜利走向辉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换句话说,企业的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和管理模式的内涵就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上。相对西方具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更强调团体精神、主人翁精神。政治性与经济性统一是中国企业的特征,我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企业。
2.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旗帜,是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内涵的外部反映,其良好与否决定能否被社会所认可,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企业形象又正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之一。良好的企业精神扎根于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凝聚力。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它主要从感性因素出发,来充分调动企业中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通过精神上的趋同而导致行为上的一致。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性,不仅依靠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着企业员工的行为,还要通过无形的文化氛围来规范企业职工的活动。为了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现代企业不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是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从外部保持生产经营秩序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国家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社会道德观念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一样。企业也必须依靠观念形态的东西维系企业职工的心态,提高职工自我约束力,保持企业内部各要素间的相对平衡。如果说企业规章制度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直接约束功能的话,那么企业的文化氛围就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间接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虽然是间接的、无形的,但它一旦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比直接约束的作用更大,企业规章制度只能规定劳动纪律而不能规定职工的劳动态度,而企业文化氛围则可以引导职工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取向。
4.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是企业上下全体职工的内在的认同。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在企业文化的统驭下企业所赢得的每一份成就和荣誉都饱含着每个为之奋斗的职工的心血与汗水,使他们为之自豪,这种荣誉感与归属感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际关系,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密切合作、互相尊重,使企业成员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久而久之,这种依恋之情就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沉淀。正是在职工中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依恋之情,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磁性效应,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一种根基牢固的企业文化也就从此形成。
5.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当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企业文化可以形成自身的发展机制,并产生激励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形成制约和调节企业内部矛盾,减少内耗,激发人们专心致志工作的良好环境,企业领导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某一种有益行为,并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证,促进引导企业职工实现这种行为,从而促使整个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6.企业文化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调动并合理配置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它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适应力,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进取的工作氛围,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企业文化还可以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渠道、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
7.企业文化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与现代管理科学不同,企业文化不仅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而且还看成是社会人,认可其在感情、心理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塑造了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语言,促使员工间信任、理解,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企业文化还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与企业两者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辅助。在文化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中平衡一种新力量的产生,这不仅仅是经济建设工作当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当企业在创造中真正能感觉到一种精神世界的无形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的机制就在无形中创立了。企业文化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因此,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长海: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社会科学,1990,(07)
[2]王长松:企业文化绝非表面文章[J].中国邮政,2006,(03)
[3]卫先坤: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房地信息, 2001,(11)
[4]暴风: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创新[J].政工研究动态,2005,(22)
[5]项瑛李兆萍: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5,(01)
[6]王伟明:浅谈企业文化建设途径[J].黑河学刊,1997,(02)
[7]胡峰:如何回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陷阱”[J].社会科学家,2005,(S2)
[8]李成通:企业文化断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02)
[9]冯占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 2005,(12)
[10]王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江南论坛, 2004,(12)
“深度”词语的含义:
(1)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
(2)达到的程度很深。
(3)(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4)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具体技术方面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而且要求基础信息化广泛、深入本质,向着产业升级换展。从其内涵出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信息化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的应用和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和能源交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在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推进信息化在节能减排、产业聚集、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改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支撑条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以应用在企业为主,尤其是制造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传统工业相结合,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过程,即企业将新知识、技术、系统和工艺等生产要素重组后引入企业中应用的过程。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主动搜寻,处理加工和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还需要促进新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2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及其信息保障体系
2.1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求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要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全面而深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信息需求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或信息产品等用于企业时要求企业人员(包括:战略层人员、战术层人员和作业层人员)准确、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与此相关的所有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性是对企业人员在获取信息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完整性、系统性是要求企业人员将信息化融入本企业时,借鉴成功企业实例,提高应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信息需求获取的多样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求范围广泛而深入,因此企业人员在获取信息时要从多渠道,多角度来获取多样信息,即信息源的多样性。企业中的信息源包括企业的内部信息源和企业外部信息源,如:专利文献、政策汇编、技术手册、标准汇编、研究报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动态性资料汇编、市场、客户、产品样本、实物、会议等。随着内联网、外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开发或购买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库,行业网站等陆续都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源。
(3)信息需求的依赖性。信息需求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服务机构的依赖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企业自身往往无法有效的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服务机构的出现便解决了企业的这一困扰。为了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资源,企业对信息服务机构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4)信息需求的阶段性。企业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例如:企业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时,在启动、实施和检验阶段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分别是选择性、调整性和反馈性。在信息系统的启动阶段,企业人员需要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以此建立适应企业的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企业人员需要不断调整信息需求,使其集中于信息系统的进展情况。在检验阶段,企业人员需要对信息需求进行不断反馈,信息需求的重点是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2.2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随着“信息”地位的不断提高,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已成为21世纪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兴起,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企业带来更多效益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就是风险增加、漏洞丛生等“负效应”。信息保障便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信息保障的对象是信息以及处理、管理、存储、传输信息的信息系统;目的是采取技术、管理等综合性手段,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具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以及在遭受攻击后的可恢复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活动的过程,对信息和信息保障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要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保证成功率,就必须构建适合企业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基于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能力的系统。其目标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即能够提供时效性好、价值高、质量好、针对性强、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提供促进企业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强有力的信息支持,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成功率。因此企业两化的信息保障体系具有如下要求:
(1)具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能力。为了实现企业两化的深度融合,企业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源获取多样性的信息资源,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抽取,最终得到结构化的分类数据供企业决策者参考。
(2)具有畅通的信息渠道。畅通的信息渠道是信息保障体系必备条件之一,其目的是消除信息噪声,减少信息失真和污染程度,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和准确度,供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企业时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增补新的功能以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
3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信息保障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构建促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时,需结合其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性和制约性,使得在构建信息保障体系时,需统筹各项因素。
3.1信息保障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
(1)信息基础设施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企业内外部环境、政策、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等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均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强大而稳定的硬件基础便成为信息保障体系的坚强后盾。信息系统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信息保障体系的软件基础设施,在信息保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支持性的作用。企业中信息系统主要包括:MIS、DSS、EIS、ERP、SCM、CRM等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如:企业内联网(Intranet)、企业外联网(Internet)、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EC\EDI)和全球商务信息系统(CALS)等。
(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保障体系的产物,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了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由于信息保障体系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同样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包括:两化深度融合后企业输出产品的客户喜爱度、产品市场占有率、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等市场信息;政府扶持、资金力度支持和企业相关税收等政策信息;银行贷款利率、风险投资等金融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管理信息。信息资源一般都以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于企业内外部。因此信息资源的获取程度是信息保障体系构建不可获取的因素。
(3)信息人信息人主要指企业中的信息主管、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信息服务的质量。因此信息人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当然,信息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企业在引进信息人才的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能力。
(4)信息文化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促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信息文化也是构建信息保障体系必要的因素之一。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5)评价体系标准的信息评价体系也是构建信息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它可以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以此判断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和状况。
3.2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信息保障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建立企业互助和信息服务平台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加大,信息资源复杂多变,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应用的局限性往往让我们对信息需求可望而不可行,这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获取度和利用度,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污染等信息无法高效率传递和共享的现象。其次:可以加强企业--企业中间的相互交流,利用各企业的优势查缺补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也可以发展国际交流获取国外先进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企业在互助的同时也可以与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借以利用信息服务机构先进的信息服务,获取有利于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因此企业互助和信息服务平台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2)建立利于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源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信息资源是信息保障体系的输出成果,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进程,因此企业应该利用企业扎实的基础设施将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资源同企业获取的非网络信息资源(如:会议记录、专利文献、产品说明书等)结合起来,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企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可以达到创新企业信息需求和集成信息资源的目的,为促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完整的信息基础。
(3)建立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技能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随着网络信息交流在信息获取渠道中地位的提升,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收集,辨认能力以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信息服务人员希望企业员工可以掌握住网络信息源分布,网络信息检索等相关信息技能,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承担起向信息工作人员培训网络技能的任务,并向他们传递最新的信息源动态变化和常用网络技术的知识。
(4)建立一套具有标准评价体系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质量、效果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定量的判断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和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铺垫。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一定要秉着科学性、层次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对比性的原则。
4结论
摘要: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企业要保持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具活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进行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自身素质。本文针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文化建设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企业文化;对策
一、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塑造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企业文化先进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个企业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设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观念上创新,在品牌上创新,在人才机制上创新,在科技管理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严酷的形式中走健康发展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永久不败。凝聚力形成,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潜能,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多的财富。
2.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撑。企业文化就企业发展的“软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使企业逐步形成与本企业的发展相适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也就是软件搞好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硬件发展。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弥补企业发展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来实现。因此,通过软硬兼施,企业的发展才会具有双重的动力,才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赢利能力。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效益没有关系,他们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归之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等。因此,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只有少数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
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相互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文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一些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文体活动。因此,他们认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达到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当然,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但它绝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企业管理者更需要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去凝练和塑造企业精神,打造真正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建设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急于求成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现实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观念墨守陈规,方式缺乏创新。当然,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真正的转变观念和创新方式,构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而得到完善。
三、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改变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分析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具有企业特色和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定期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并按时落实相应工作。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领导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氛围。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发挥所有员工的作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更是企业主体和主人。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的参与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职工的潜能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在企业文化的选择和定位上要广泛听取员工的建议,集思广益,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其次,管理者要培养企业员工正确的企业文化意识,自觉的接受和维护企业文化。最后,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员工提供参与文化建设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他们在活动中加强合作,团结互助,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准确定位,坚持创新,稳中求进
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给予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要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结合企业的自身性质和特点准确定位,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要结合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企业文化。这种创新既包括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方式的创新。创新中要坚持稳中求进,不能急于求成。企业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和支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之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jjx-20;2012年度辽宁医学院横向课题“锦州联众高新科技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之成果。课题批准号:LYHX2012065。
参考文献:
[1]冯占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5,(12).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素质 培养
人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建设,而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也必然是人。
一、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员工的信息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使得员工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能否准确、及时、系统、经济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看企业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对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技术上先进的信息系统,而员工采用的仍然是最原始的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用来延伸员工的五官、四肢和大脑功能的工具,如果员工不去使用或者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员工对信息化的认同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企业高层对信息化所具有的作用和优势理解不深,则企业信息化基础不存在;企业中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及对其自身管理权限和职业生涯影响理解不深,则其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贯彻力度就不会大,或是阳奉阴违,使信息化效果大打折扣;基层人员对信息化作用、信息化对其岗位的影响、信息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程度、信息化对事务处理的影响、信息化提高的效率与工作量等方面理解不深,则信息化肯定会曲高和寡,最终埋葬掉企业所有的信息化激情。
二、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内涵
1.员工信息知识。员工信息知识指有关信息、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信息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员工在对信息化、信息社会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是:(1)企业信息的基本内涵。如信息与企业、个人发展的关系,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信息结构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信息如何流动以实现价值等问题;(2)应用信息系统的知识。熟练掌握个人所处层次应用系统的功能及构成原理,并对其他层次应用系统的运行与功能有基本了解;(2)本企业应用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第四,有关信息方法与信息检索的知识。即指导员工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案、方法。
2.员工信息能力。员工信息能力是指运用各种方式发现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以合法、道德手段搜集到符合个人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加注重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员工对所获得的企业内外信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符合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使之系统有序化;信息交流能力指员工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员工获取、传递信息所依赖的手段,其对信息能力的具有重要意义。
3.员工信息意识。员工信息意识是指其是否有利用信息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潜在需求,并能将这种潜在信息需求显性化,进而充分、正确表达出来,员工的信息意识通常表现在对信息的敏感度上。
信息敏感度需要三种意识作支撑:尊重知识的意识、信息主体意识及创新意识。尊重知识的意识,即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推行“知识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资本”的新观念;信息主体意识,即员工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与创新;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如果员工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把企业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利用得到的资源,产生新思想、新技术。
4.员工信息道德。员工信息道德是员工在整个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递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员工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生产道德、信息使用道德和信息传播道德。
信息生产道德指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制造、生产虚假的信息;信息传播道德指员工必须保持信息交流、传递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
三、现代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
1.员工信息知识培养。对员工要进行的信息知识的培养包括:信息及其运行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信息检索知识,以及信息化、信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等。
2.员工信息能力培养。培养员工信息获取能力必须首先使他们学会界定信息需求,即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其次要使员工全面掌握各种信息源,并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分类、概括水平。员工信息交流能力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员工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二是员工信息表达能力。
3.员工信息意识培养。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一是强化联想和推导意识。二是强化综合和分析能力。三是对信息形成持久注意力。
4.员工信息道德培养。培养员工信息道德就是使其养成在从事信息活动时遵循必要行为准则的习惯。信息道德培养关键要让员工认可企业内外信息法律、法规,依靠内在的自觉性,主动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方式。企业应加强员工知识产权法规、保密法规和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增强他们的信息法规意识。
全球化信息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不但不能帮助企业加快发展进程,还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及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新能源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电项目较多,且项目建设期短、分布点比较多、人员配置少的特性凸显了传统管理方式的捉襟见肘,管理跟不上发展,工作效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严重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开发、建设以及应用ERP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公司管理现状唯一可行方案,同时也是适应新形势下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ERP信息管理系统后,企业所有业务管理都将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控制,从生产一线到企业管理层、业务初始到业务结束,ERP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种业务、各个环节、多方数据高标准严要求的规范管理。APP的推出,使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机方便、快捷的进行公文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ERP项目实施
(一)ERP的实施条件
1.对现有流程进行适当的重组,探索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业务模型认真研究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吸取经验,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实际管理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优化业务流程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企业资源内在的需求,做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凭借计算机集成系统,实现财力、物力、技术和人力各方面的资源优化。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信息管理,将国内外信息资源服务商提供的优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和产品新技术,从而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高。2.数据要及时、准确、完整ERP系统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包括基础数据、动态数据和中间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是需要录入系统的。录入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是ERP系统辅助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及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准确”--录入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虚假信息;“完整”--录入的时候工作要认真,数据必须全部录入,不能有遗漏。3.构架企业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将会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了能够有效地是企业系统得到运转,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摒弃以前不好的工作习惯及工作方式,一切都要按操作规程来实行,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计划、有步骤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先行进行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而且培训和教育还应该贯穿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同样非常重要。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应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的建设,同时还需要既懂计算机应用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和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性。企业要针对内部各类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培训,学习行业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均势;重点引进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领军人才;企业信息化要注重建设专家团队和咨询平台;培训的同时要明确制定激励机制,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二)ERP的实施方法
1.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启动阶段主要目标是启动项目并确保对项目的范围、目标、计划、交付件有清晰的理解,在该阶段,需要进行的活动有:明确项目目标并进行定义、确定项目实施范围和项目实施方法论、制定项目计划,如有必要对项目实施方法论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需求,准备项目的进度安排和预算估算、建立项目实施和管理相关的制度、建立项目管理体系、获得项目启动的批准、建立项目环境及进行团队动员和项目启动,召开项目启动会等工作。2.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更加细化需求分析阶段的高阶需求,在该阶段,将以业务管理手册为基石分析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另外,通过会议室导航CRP2来降低客户化开发的风险,形成客户化开发清单,同时制定一些项目的策略和计划(如测试、转换、培训等)。需要进行的活动有:明确关键数据结构的定义、设计总体框架解决方案和详细解决方案、明确系统配置、定义客户化开发清单及执行数据收集和转换计划等工作。3.构建与测试阶段构建与测试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配置集成测试系统,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开发完成各类接口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作为未来生产系统的一个初始版本,创建用户接受测试环境,准备进行用户接受测试。需要进行的活动有:需求最终定稿、二次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准备集成测试环境、准备集成测试计划、根据业务场景进行集成测试、数据转换测试、用户接受测试、准备用户培训、制订上线切换计划及设计上线后支持维护方案等工作。4.上线实施阶段上线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用户接受测试来保证生产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将完成的业务解决方案迁移部署到正式的生产系统,在该阶段,还将完成培训最终用户,数据转换以及建立一个运维的环境来进行未来的支持和管理。需要进行的活动有:动态数据转换和静态数据转换、最终用户培训及生产系统上线等工作。
三、ERP上线后的工作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ERP系统的成功上线,并不意味着上线成功,上线后还有以下工作需要持续关注:(一)在ERP系统上线后,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后期需要企业高层领导持续的关注,将上线视为新的开端,进行持续不间断的优化。ERP系统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ERP系统持续优化运行更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企业高层引起重视,中层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的执行才能顺畅,还可以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也只有高层重视ERP系统运行,才能保证ERP的优化运行稳定,才有可能做好持续优化。(二)重点培训系统操作人员,使录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得到更好的保证。ERP后期优化应用中,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建立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及激励机制,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三)进一步修订公司相关制度及业务流程并及时,同时制定ERP实施制度,保证ERP的运行有标准、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持续改进。(四)使用中发现问题或有开发需求,积极主动与实施机构沟通协调,保证ERP系统满足公司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承焕.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7(09):32-34.
[2]王学兴.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J].发展论坛,2003,10(02):67.
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规划为复杂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应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为科学引导。该理论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并研究开创了企业管理模型、数据以及过程模型。相比于以往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理论外延更为广泛,实现了多重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的全面融合。本文基于该理论进行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模型的探讨分析,研究了业务以及数据模型,对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信息化系统框架
基于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业务要求以及信息化标准,立足全局,由功能、信息体系以及设施架构等层面做好科学规划。功能架构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发挥丰富功能的核心整体,包括内部信息、供应链管理以及决策支持体系等。信息体系为各个子系统的集合组成,基于数据以及应用互相分离,还可将其划分成应用体系以及信息资源架构。前者实现资源应用,有效应对现实问题,将整体应用体系进行了综合描述。后者核心内容为数据建模,借助数据库设计完成各类资源的科学组织以及有效维护。基础信息体系架构对企业处理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产生作用影响,包括硬件、网络系统以及软件。
3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
制造企业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下的信息工程规划涵盖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办公、集成管理以及硬件建设等内容。其中生产过程涵盖辅助设计体系、工程体系、工艺以及制造体系、柔性生产、仓库管理等,借助该类方式可令制造企业完成由设计分析直至优质生产建设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效性发展。管理信息化涵盖资源计划、一卡通以及条形码应用体系等,可真正实现协作化的信息流管理、资金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可视化管控。办公信息化涵盖自动化体系、数字化监控管理、网络电话以及视频会议等模式,可完成制造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高效优质互联,强化工作时效性。集成管理系统包括数据中心以及系统主页等,可创建优质的数据平台,辅助决策层完成高效、精准理性的调节管控,并可为经营方针供给优质的数据参考支持。硬件基础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软硬件系统调节配置等内容,为实现信息化工作目标的有效系统平台。
4构建实施框架,提升信息化管控效能
基于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信息化系统架构,应创建演示以及讨论方式的过程控制模型。演示及讨论为企业信息化规划阶段中,借助直观演示以及综合探讨,同各类实施关联人员展开科学的沟通与全面交流,进而快速的发觉有可能包含的弊端问题。并利用对员工知识经验的全面汇集综合,有效的创建可行科学的应对解决方案。过程模型涵盖硬件基础层、扩展层、软件应用以及他类应用层等。其中硬件基础层涵盖网络基础构建以及互联网系统创建。前者涵盖对服务器系统的科学配设,完成专线的有效连接、网络接入、设施采购配置、设备连接等。互联网络系统则涵盖创建网络服务器、、完成主页的设计,实现网络采购以及销售管理,并组织开展视频联系会议等。
硬件扩展涵盖电话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前者应做好交换机的科学配设与组网建设,应用可视电话体系、创建网络电话系统等。网络安全涵盖内网、数据信息以及外网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软件应用层涵盖资源计划管理、自动化办公、管理软件服务应用等。资源计划之中的辅助管理涵盖企业一卡通的应用以及工业管理系统。一卡通可辅助企业实现高效的考勤管理,安全管控、餐费管理等。工业管控体系则需要应用条形码手段,创建立体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并完善设备管控。另外还有一些他类应用层,具体包括电子化的信息档案管理存储、安全保障系统创建应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创建多媒体技术中心以及内网建设等。
通过框架创建,制造企业借助规划模型可完成逐级的优质信息化管控,并实现各类数据信息同供应链企业的集成共享,提升获取相关信息的综合效率以及精准高效性。企业生产现场将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令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管理水平更为优质,办公管理可实现智能化,令各单位均可实现既定目标。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健全管控体制以及工作流程,实现有效的重组与整合,提升应变水平与综合竞争效能。应基于演示以及讨论方式作为科学引导,就企业实践阶段中包含的问题以及设计规划的不足性实施有效的整改与全面的优化管理。
5结论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2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1 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背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综合体。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整体的会计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的,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经营方法都植入信息化元素,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随着国外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国内的商品生产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其能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破既有的贸易经营的短板,在新形势下尽快转化思路,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为了让在逆市中的企业找到自己在信息背景下的市场定位,就需要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改革。在这里,企业的审计监督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促进企业本身的长远、全面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可能会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在会计账本上做手脚,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当下,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设置,对于有效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思路
2.1 严格依法照章办事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过程当中,要坚持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暗箱操作了,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严格透明,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流程参与者进行一个卓有成效的培训,让不同背景和不同W历的人都能够有相同的机会来接受法治化的相关培训,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熟知并理解他们在自身工作的过程当中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关义务。
此外,依法、照章办事,还体现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对于那些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出现失误和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予以坚决的清退。企业应该认识到会计部门应该是企业最核心的部门,它一方面承担着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信息反馈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现金流。会计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影响,因此一定要在人员的管理上体现企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2 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的相关流程,还要考虑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细化的部署和安排,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的核心利益。
那个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企业会计及管理的几个原则,首先是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的原则;第二是相互制约的原则;第三是内部防范原则。基于企业会计学习管理这三个原则,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企业一定要对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会计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让企业的员工中明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保守秘密,尊重会计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一定要重视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内部规章制度,触犯企业核心利益的员工要予以坚决的惩罚。这种惩罚的手段一定不要单一,不要单纯地只仅仅对于那些出现问题的员工予以开除,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对员工的惩戒机制一定要强调人性化,强调柔性,对于那些工作当中不是因为主观原因所犯错误的员工,如果这些错误可以弥补,这应该给员工足够的机会,用柔性化的管理来代替以往的铁血政策,提高企业内部的向心力,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2.3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为了帮助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优化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就应该着重考虑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一是员工的内部培养;二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学校教学阶段,就“订制”那些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的人才。
在员工内部培养方面,其实应该在内部员工当中选拔具有一定潜力又对会计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的员工,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或者帮助员工到其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深造和学习,来帮助员工增加会计相关知识,培训结束后企业可以安排这些员工进入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内部选拔的员工已经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企业再对他们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培训,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一定能够有更多的心得,对于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流程,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案。
第二个路径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向学校定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与学校的良性沟通和给学生更好的待遇和条件,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就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成本,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2.4 加强长远规划的制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强调长远规划的制定。
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要牧礁龇矫行考量,首先是考虑企业实际运营业务的不断变化,其次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有关技术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商业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中获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同领域的商业运营需要采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在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方面做好准备。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公司非常有可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企业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调整些简化流程预留空间,做出相应的准备。
3 结 语
信息化背景下优化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改革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调整,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韩连梅.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
[2]何黎阳.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策略[J].时代经贸,2014(3).
[3]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
1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背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综合体。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整体的会计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的,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经营方法都植入信息化元素,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随着国外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国内的商品生产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其能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破既有的贸易经营的短板,在新形势下尽快转化思路,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为了让在逆市中的企业找到自己在信息背景下的市场定位,就需要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改革。在这里,企业的审计监督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促进企业本身的长远、全面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可能会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在会计账本上做手脚,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当下,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设置,对于有效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思路
2.1严格依法照章办事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过程当中,要坚持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暗箱操作了,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严格透明,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流程参与者进行一个卓有成效的培训,让不同背景和不同学历的人都能够有相同的机会来接受法治化的相关培训,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熟知并理解他们在自身工作的过程当中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关义务。此外,依法、照章办事,还体现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对于那些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出现失误和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予以坚决的清退。企业应该认识到会计部门应该是企业最核心的部门,它一方面承担着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信息反馈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现金流。会计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影响,因此一定要在人员的管理上体现企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2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的相关流程,还要考虑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细化的部署和安排,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的核心利益。那个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企业会计及管理的几个原则,首先是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的原则;第二是相互制约的原则;第三是内部防范原则。基于企业会计学习管理这三个原则,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企业一定要对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会计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让企业的员工中明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保守秘密,尊重会计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一定要重视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内部规章制度,触犯企业核心利益的员工要予以坚决的惩罚。这种惩罚的手段一定不要单一,不要单纯地只仅仅对于那些出现问题的员工予以开除,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对员工的惩戒机制一定要强调人性化,强调柔性,对于那些工作当中不是因为主观原因所犯错误的员工,如果这些错误可以弥补,这应该给员工足够的机会,用柔性化的管理来代替以往的铁血政策,提高企业内部的向心力,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为了帮助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优化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就应该着重考虑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一是员工的内部培养;二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学校教学阶段,就“订制”那些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的人才。在员工内部培养方面,其实应该在内部员工当中选拔具有一定潜力又对会计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的员工,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或者帮助员工到其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深造和学习,来帮助员工增加会计相关知识,培训结束后企业可以安排这些员工进入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内部选拔的员工已经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企业再对他们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培训,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一定能够有更多的心得,对于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流程,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案。第二个路径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向学校定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与学校的良性沟通和给学生更好的待遇和条件,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就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成本,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2.4加强长远规划的制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强调长远规划的制定。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考虑企业实际运营业务的不断变化,其次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有关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商业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中获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同领域的商业运营需要采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在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方面做好准备。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公司非常有可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企业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调整些简化流程预留空间,做出相应的准备。
3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优化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改革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调整,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韩连梅.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
[2]何黎阳.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策略[J].时代经贸,2014(3).
[3]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4]何祎.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分析[J].财会学习,2015(17).
信息化作为助推企业发展的一个强劲手段,被玉柴灵活运用于生产经营各处。迄今为止,公司已建成光纤骨干环网,各汇聚点以多个千兆链路接入骨干环网;建有以ERP系统(SAPR/3)为核心的信息、研发、数字化制造、车间信息化、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流和内容管理平台等专业板块;建设有“数据中心”、“玉柴私有云”,实现“二地三中心”容灾应用中心。公司发动机一厂副厂长吴凯说,“信息化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信息平台建设大大推进了精细高效管理。”
信息化建设历程
经历见证了公司信息化建设20年的信息技术部经理韦革少介绍,玉柴的信息化之路起步较早,早在“八五”期间就自筹资金600万元,建立起了自己的计算机中心。“九五”和“十五”期间又分别投入1000万元和5400万元,建设和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技术。“十一五”期间,玉柴拿出7500万元投入信息化的建设,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
谈及信息化的经验,韦革少认为:“讨论信息化怎么才能成功,怎么选型,我觉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关键是信息化要给企业带来效益,帮助企业成功。以前企业要达到某个目标需要3年5年,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缩短到1年2年,这就是成功。产量增加多少、库存减少多少,效益提升多少,这些不是IT的功能,是业务部门努力创新的结果,IT部门不过是提供给他们一个支撑创新的工具。业务部门的需求就是IT部门的价值,如果业务部门不用,IT还有什么价值?双方都主动是成功、快乐实施信息化的基础。”
如今,信息化已经融入了玉柴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普通岗位中,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玉柴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MES连通上下 变革管理观念
鉴于1994年实施建设的MRP已经无法适应玉柴快速发展的管理需求,2003年公司上线了SAP的ERP解决方案,这项工程的实施却成为信息技术部的恶梦,一面是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产生大量数据无法收集上传,一面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存在大量的期待实时更新的无效数据,按照吴凯的说法,上下两套系统各跑各的,信息化的作用大打折扣。北京科委的专家曾经很形象地说,ERP是企业信息化的上面一横,底层自动化是下面一横,只有实施MES连通上下,信息化才能成为王者。
在需求驱动下,2007年玉柴携手西门子开始王道之旅。作为柴油机行业第一个用MES的企业,务实的玉柴人事先考虑到了国内外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上的差异,引进MES系统必将是对传统观念的革命。曾作为发动机一厂副厂长现调任玉柴企业管理部副经理吴南说:“从2005年到2008年,我们先后到雅马哈、奔驰、依维柯、雷诺考察,他们工厂就是机器人加上信息化平台,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这与前期产品设计严谨密不可分。而我们设计研发速度不能太慢,否则无法跟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但快导致产品不能很好地应用自动化,在产品设计没有很成熟的情况下设计生产线,制造过程中要改这改那,装配就出问题了,数据采集自然也会出现问题。在实现MES的过程中,玉柴和西门子双方的工程师共探需求,一起工作,共同提高,才有今天的成功上线。”
观念革命首先从项目组成员开始,时任一发厂技术质量副厂长的吴南呼吁管理人员必须要适应MES带来的变化,在适应这种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能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事实证明,有意去改变自己的人,能够保留自己很好的岗位,不进步的人,岗位可能有一天就丢失了。MES系统同样引发了重机车间工人的观念革命,如果不适应系统的要求,不能掌握系统,就根本没法上岗。“这套系统不是给工人带来麻烦,而是简约了工人的操作。以前的很多工序,现在只要按一个按钮,以前怕写错了,现在变成了扫描。项目的开始,就标志这观念革命的开始,从管理人员到操作工人的观念革命。”吴南说。
说到MES带来的好处,一个最直接的数据是,以往一台发动机的下线节拍需要210秒,现在降到180秒。“这仅仅是一个方面,MES带来的功效说是一个质变一点也不为过。它是管理观念的革命,大力提升了玉柴管理品质。”在一发厂从事过技术、质量、工艺、技改等管理工作的吴南深有体会地说:“MES启动源于企业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量从原来的每天一两百台,快速增加到突破一千台,现在一发厂的产量每天已达一千三百台。产量在急剧增加的过程中,靠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员工在生产线要靠手工在流转单记录大量信息,包括技术状态信息、质量信息、生产的信息、物料信息,以及员工信息、是否合格信息,然后需要一批输单员录入信息,一是记录存在不准确性,录入也可能造成错漏,还造成信息滞后性。现在如此大的产量要实现细致的管理,没有一种自动化的手段去配合、支持管理将非常难。如果制造的信息化程度得不到改变,得不到技术上的支持,会严重的制约企业的发展,拖质量管理的后腿。”
精益供应链继续深化
“用卓越和领先满足公众的动力需求”,成为玉柴新的使命;“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动力供应商”,凸显玉柴新的愿景。“十二五”开局,玉柴专注于发动机领域,向国际化迈进,确定走精益发展之路。公司企业管理部精益管理科科长逯志昆介绍,玉柴的精益项目包括精益生产、精益供应链、精益研发、精益营销和精益管理五大支柱板块。玉柴践行精益,就是要让玉柴产品质量更卓越、管理运营更高效。
2011年10月,精益制造项目在玉柴正式启动。至2012年4月,精益一期项目全部完成,改善效果显著,玉柴员工对精益思想和精益理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工厂开始形成浓厚的精益氛围。精益一期项目结束后,各样板线产能提升幅度在16%以上,最高达35.3%;各样板线人均小时产出提升幅度在15%以上,最高达34.56%。各样板线设备故障率下降幅度23%以上,最高达72.2%。
2012年4月,精益二期项目启动。该项目以精益一期试点为基础,范围上扩展到了玉柴的三发厂、动力厂和工艺装备厂等7个工厂和制造技术部等3个相关部门;领域由精益一期的生产效率,扩展到质量、成本和物流等多个相关领域。精益二期成果显著:玉柴初步构建起由标杆管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四大板块组成的精益管理体系。样板线质量提升幅度在28%以上,效率提升幅度在27%以上,成本下降幅度在30%以上,设备故障率平均下降幅度达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