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给农村学校体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构想,着重强调了学校体育要树立现代体育素质教育的观点。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体育 冲击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给农村学校体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构想,着重强调了学校体育要树立现代体育素质教育的观点。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概述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熟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把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和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作保证。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一张考卷,而应当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
在过去的几年,广大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一些重要的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将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是什么?
有关素质的论述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征,但素质概念和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摘要: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这个新问题是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和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索,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那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现做如下简述摘要:
(一)文化素质方面
正确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
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重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喜好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注重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灵活度、准确度和耐力,促进学生语言器官、部位的发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练习时的身以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党中心《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专门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列为一章,并指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探究和探索教育理论,调查、探究和分析新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目前状况,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和探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反。要改变这一目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更多地被看作是教学技巧新问题,现在把它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长期统治外语教坛的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局面会立即结束,使语言教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归宿。
在各类书籍和资料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正确地运用“交际法”,能较为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摘要:
1.交际法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教授新编SEFC教材时,发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常布置了Pre-readingDiscussion,这是编者的有意布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场所,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一环节删除掉了,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
2.交际法从本质上分析,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一切语言操练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模拟的或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等变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或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见解和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柳斌主编(1996,3)
《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1996,7)
《英语教学交际法》胡春洞王才仁主编(1998,5)
[关键词]博弈论 囚徒困境 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21-01
1.博弈论简述
博弈论研究的是“当结果无法由个人完全控制而须视群体的共同决策而定时,个人为了取胜而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的学问。局中人、策略、收益是最基本的博弈要素。
非合作博弈中最为著名的是纳什均衡。因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纳什均衡可能是高成本的。但如在“囚徒困境”博弈中改变规则,两个囚徒就有可能选择都不坦白。亦即现实生活中某些规则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低成本的新的博弈均衡。
2.大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不仅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教育特殊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拓展为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我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此,各高校在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社会实践教育、课外培养教育等模式探索着建立和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但是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陷入了“囚徒困境”。
3.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囚徒困境”
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希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但就业难的现实让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是其期望收益。
由于在校期间的各种评价、毕业资格审核、以及社会就业面试评价大多以分数为主或有着一些刚性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因此只要获得高分就代表该学生是优秀的。
所以,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博弈可设定为如图“囚徒困境”式博弈模型。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学生A和学生B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有提高分数,和提高专业、创新、职业素质两个策略。因为大学生都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因此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状况方面拥有的信息的同样的,因此应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尽管提高个人素质会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获得高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都是最大的,因此尽管高分策略并不是最优策略,却是最终选择的策略。却也背离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初衷。
4.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我国为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目前的困境已经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这一囚徒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目前教育的博弈结构,就要去改变博弈规则,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期望,应从专业能力的评价,转化为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评价,例如专业外,学生所获得资格证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各项活动的获奖证书等等,从根源上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缓解压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29-01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在缓解教学压力方面效果显著
多媒体技术因其本身具有直观、趣味、生动等特点,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如果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增加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成分,可使学生放松心情同时可有效缓解来自于升学、考试等的繁重学习压力,为排解学生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繁重压力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单调为情趣,更有利于快乐教学的实施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动画片,是因为动画以及视频的形式因其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理解,若此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则会对小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审美造成直观的冲击,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今后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音乐教学多元化功能的挖掘。
(三)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有利于小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效果类似于动画片,小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但并不善于理解文字性的东西,而多媒体技术本身则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势,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长期视频、音频的刺激也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形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上音乐教学,从而使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方面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
(四)趣味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自制能力还较差只能凭借自身感觉和喜好来左右行为的小学生,因此,对刚刚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远比培养其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音乐课本是应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调节学校教育氛围的作用,但在现实中,音乐教学在大多数地区却同其他文化课一样成为了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且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与期许,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需在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多下功夫,增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当然,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内容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且在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方面是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性原则
虽然前面具体讲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但并非是所有多媒体内容都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首先,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主,一些偏离了这些原则的多媒体内容则不适合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其次,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可以是相关音乐知识,但切忌不要给学生灌输较难理解和学习的内容或旋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虽然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但在选择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内容是一定要有选择的标准,不能盲目地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如相关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那多媒体技术也很难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二)教师专业水平应有所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师多媒体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音乐教师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相关水平的提高才能确保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当然,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需不断学习与进步,以最好的状态来应对时代和音乐教育的发展。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与意义,指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4] 杨小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195-196.
【关键词】 英语 提问 教学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它的首要目的是鼓励和指导学生从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是认识事物的必要途径。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输入通过听和读两个途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学习通过阅读获得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比通过听输入的机会要大得多。它的重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其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教师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提问既适用于学新知识,也适用于知识检查。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课前5分钟提问训练,复习旧知识,导入新内容,承上启下,使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也为学生构建了讲英语的氛围,创造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教师用英语教英语,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基本目的。实践证明,运用提问教法,会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消极被动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变成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替时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但心理发展极不平衡,凭兴趣爱好而专注某一事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科(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开发提问教学中的兴趣点,如,在提问内容方面激趣、开展竞赛激趣、做游戏激趣、连锁问答激趣和角色表演激趣等。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提问要注意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教师的主动提问,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其实,提问既可以是师生间的提问,也可是学生间的提问。但要把它运用得恰当,还是要讲很多技巧的。在英语教学中有五类行之有效、由浅入深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Go for it》八年级下册二单元课文为例,简述如下:
(1)机械性问题:此类问题简单、机械,答案是固定的或是课文里现成的,学生只要记住所学内容,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即可。
例如:How many children does Cathy have?
Are their school days busy enough?
(2)理解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评述。答案分散或暗含在课文中。
例如:What do her children do after school?
Why are the children tired?
(3)应用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在新情况下加以运用。
例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What’s the meaning of “not…until”? Make a sentence with it.
(4)创造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判断正误,作出创建性回答。
例如: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children didn’t do as their parents told?
Can you tell us how you deal with after_school activities?
(5)评价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个人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Why are the children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Do you have any pressure? Why or why not?
在前面五类问题中,(1)(2)比较简单,易于回答。(3)(4)(5)较为复杂,回答困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五﹑关于提问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问教学。初一学生开始接触英语,有一种新奇感、胆大、不怕羞、敢开口。从最简单的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What’s this in English?开始,抓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走好第一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提问教学要持之以恒。一般一年级容易做到,一是教材提供的内容便于提问,二是学生敢于说。到了二年级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教材难度加大,教师重笔头,轻口头,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学习出现分化。面对如此状况,要求教师树立信心,早作计划抓好一年级,培养良好习惯,以使学生平稳度过分化阶段。
(3)要把握问题的深浅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水平,问题太简单,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难,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让每个学生都“吃饱。”提问的时机,一般先就机械问题,理解问题提问,待学完、熟悉课文后,可就应用问题,创建问题,评价问题提问。提问的对象,一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开花,首先向全班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再一一回答,切忌弄成“一锅粥”。
(4)多用换位方式提问。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常用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向教师提问,比如:在学习有关家庭,人的外貌时,学生问一问教师的情况,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意听提问内容。现在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都有提问理解题,提问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提问理解需要掌握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年代、价钱、数字等,这些信息对理解提问,把握提问主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听清,听懂信息,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处理,体现了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提问理解需要理解领会提问的观点、态度及意图。能测试出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了输入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听问题的习惯。
提问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练习实践机会,利于教学操作,便于学习上路,只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使英语成为学生乐学、爱学、努力学的学科,以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1996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入手,简述了音乐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高职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教学活动、编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改革设想,以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方针政策,促进音乐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改革设想
前言
1999年,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制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来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多以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主、强调科学教育和技能教育、艺术人文教育,艺术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比重非常小,大部分毕业工作以后工作不太出色的高职学生并非缺少专业知识,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人文素养。而音乐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音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音乐课开设时间短,教学体系不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可有可无
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似乎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中,音乐课程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存在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开展显得不那么积极主动,由于音乐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如同思想道德建设等课程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将音乐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即使是有开始音乐教育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也完全是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目前,大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偏少,可供选择的课程类型非常单一,音乐课程的开设多以音乐欣赏课为主,音乐教师多来自于音乐教育专业,学校的引进也是从学校第二课堂的角度来考虑,希望能够积极开展并丰富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
2、缺乏材,教师自行安排
现在的高职音乐教材都是各学校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选择的,并没有统一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音乐教材,很多高职院校选择与师范院校一致的教材,教材本身就背离了高职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程目标的具化,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之一,高职音乐教育照搬其他教材,甚至没有教材可供使用,这种状况会导致各高职音乐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是去教学之纲,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之本。
3、音乐教师身兼数职,不受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专业音乐教师,同时还身兼着其他行政部门的岗位,这种既是行政岗又是教师岗的双重身份在职业院校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任务繁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很多课程甚至是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教师经常疲于应付讲课和指导演出活动,很少有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的机会,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以更新;其次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大部分以声乐或某一器乐方向为主,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多方面需求;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普遍偏低,缺乏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相关的学科难发展起来。
4、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音乐课让路
一般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上音乐课时却并不积极,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就业形式紧张,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压力阻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课,但由于学习紧张很多音乐课程都被迫停止了。音乐教育提高的是学生的艺术素质,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将来的吃饭问题,这听起来让人汗颜,但确实是高职学生的现实问题。
二、音乐教育改革设想:
1、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设备
在公共课部建立专门的艺术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及教学大纲,最好是把音乐教育列入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使每一位高职学生至少都能学习一个学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音乐选修课课时,针对幼师、旅游、空乘、康复护理等服务型专业,开设公共必修课,将音乐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新建跨学课专业,开拓学生思维及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加强教学设备的投入,建立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合唱教室。添加钢琴、数码钢琴,音响、电脑等辅助教学工具以保证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
大学教育不应该拘泥形式,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并不是音乐专业学生,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开张灵活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聘请音乐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支持、帮助学生成立学校合唱团和乐队,发挥学生社团的的积极作用。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合唱歌咏比赛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组织编写材,开拓思维
高职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材有所区别,设计一套具有高职特色、融合欣赏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材。以掌握技能为主体,将乐理知识、作品赏析融入其中,使之既能为整体教育教学服务,又能按不同的教学课程择重选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突出教材选编的匹配性。教材内容选编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材应该以传授知识技能、开阔眼界、认识世界为主导,兼顾教学对象的特定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其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新知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还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青年教师多参加演出和比赛,既能增强青年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为学院争得荣誉,在学院形成一种浓郁的艺术实践氛围。实行公开课教学,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使音乐教师努力向“双师型”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6-01
创新就是创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使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创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那种依靠生理的缓慢地进步而演变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突破自我、改写历史的灵魂和源躯力。
一、体育教学的创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注入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应该走出只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误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堂教学,主动去掌握和获取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形成未异和创新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一)创新教育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能否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体育教学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体育课堂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而营造有效而积极的课堂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诱发学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举正成果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激情和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异议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不言而喻,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得到萌发。
(2)创设想象情境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模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想象思维,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障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极力模仿,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氛围的内核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求异中获取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如以跳绳为主要器材,组织一节体育课,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跑绳来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可进行花样跳绳比赛,可让学生牵拉着绳子两端,摆设不同高度组合成锯齿形和台阶形,通过跑、跳发展下肢力量,也可把绳子拉直摆在地上,让学生进行高频跑,跨步跳;用绳子拼做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等等,只要是学生创设出来的活动练习形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全体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纳,整理出最佳练习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4)教会学生练习方法,是创新氛围的根本
教学归根到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仅要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课堂教学尤其如此,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技能,更要注重运动技法的传授。其教学效果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由上简述,可以看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的体育不仅是为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它的本质特性是促进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和谐发展。那么体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作用如何呢?
一、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讲述课,特别是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在体育活动中,要教育学生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完成复杂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2.体育活动要求组织严密,集体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3.体育活动的竞争特点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创造、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参加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使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
5.体育锻炼能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他们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品质,为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和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是学生进行智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增强体质是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教育的物质基础。
1.通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便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为广大学生的切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是已被许多科学实践材料所证实。
2.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运行,这不仅训练了思维的生活化,而且有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技能和方法,这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智育的一部分。
三、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中的美育,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体态,进行形体美的教育。身体健康、姿态端正、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类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有两个生长与发育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从胎儿期开始至出生的头一年;第二个高峰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至出十七、八岁止。尤其是第二高峰是青少年发育、培养身体形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无疑会给青春期塑造健美体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体育课教学及活动,教会学生优美的动作,进行动作美的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时,要求学生的动作准确而优美,并在做动作中体会和抒发美的感情。例如:现代韵健操教学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体操项目。韵律体操能发展练习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3.在体育活动中,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行为美的教育。如: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发展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游戏的方式不同,少儿在扮演角色不同,因而,所反映出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品质亦不一样。据此,教师要根据活动的目的任务。科学地选择游戏方法,同是要及时观察学生的种种表现,针对活动中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通过表扬优秀行为和批评诱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以取得美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创新;数学;创新教育;实施;品质;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3-01
创新,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必经之路;创新教育是中国不可缺少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教师正要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的品格和创造的能力,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是由教师引导形成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二、如何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的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能够勾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因为课前一般都要求学生自习。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对课本的例题作适当的修改,既可以避免预习能力强的学生上课不再听,也可以引导一般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变“传授型”学习方式引导向“探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吸收,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积累。
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是关键,但它往往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它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教学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演算等等。学生在应用不同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积极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有人说:智商是抓住机会,情商是利于机会,而灵商是创造机会。正如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再现过程,它还需要有一颗创新的心,没有创新的情感为动力,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作后盾,很难实现创新的思维,就谈不上创新的学习与教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智力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创新教育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减轻学习负担,跳出题海战术,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可促进学生创新教育的形成。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实现:
1、多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丰富的经验,为创新提供更多的素材。
2、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必须重视养成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良好的笔记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精彩的记忆。
3、探索习惯。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学习的主人。电脑具有高智商,但它只能按部就班的去处理需要处理的工作,任何创造发明,还得靠人去实现。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会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创新与演变,进行发散思考,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才能更好地解决以一变应万变的解题策略,达到创新学习与教育的目的。
4、相互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的灵感,可以克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创新教育的潜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未来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的奋斗。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不断地提高自身数学创新教育的素质,熟悉教材中的每个教育环节。不仅要能灵活运用知识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形成创新技能。因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而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努力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
[2] 《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
笔者自2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文导航
1、首页2、搭建平台3、参考文献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
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21世纪教育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