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金融贸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际金融贸易

第1篇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爆发国实体经济部门传染的途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等途径。他们基本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和过程中,会通过银行业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终影响爆发国国内经济,但是对于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却没有深入分析。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对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出口贸易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机制

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出现金融资产的危机,金融资产萎缩会造成股市行情过度动荡。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后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时会出现失业现象。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金融通道渗透到各个经济实体中后。便出现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较低的收入导致人们各种进口商品需求量减少,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小。

2.汇率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便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滞后性的情况下,会使资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使金融危机爆发过和受灾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汇率受到影响后致使本国货币贬值。

3.预期机制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羊群效应和蝴蝶效应对预期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公众经济行为的变动。金融资产缩水之后,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资双方博弈中的利益趋势带来普遍的压力,国家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宏观经济下滑的数据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公众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调整消费,消费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业家对产品销售的预期受到阻力,导致投资数额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各个经济体争相效仿,需求总量锐减,中国出口商品大量减少。

4.信贷机制

国际金融危初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较差的债务,信贷渠道收紧之后,金融危机受灾国家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消费信贷的发放并收紧对企业的投资信贷。全球范围内信贷收缩之后,使社会总需求量降低,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进口量减少。

(二)供给方面

1.价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在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使本国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量减少。同时,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品、矿产等商品的价格,从而使该类商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润减少。

2.外商直接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这时公司会采取消减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和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会坚决撤出资金。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生产和贸易出现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机制

金融体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实力较小的出口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大多企业会做出缩小生产规模的调整,或者直接倒闭。

4.预期机制

出口企业在对金融危机后果进行预测时,会考虑到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和受灾国家产品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会导致收汇困难。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缩减生产和慎重选择生产项目的措施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业升级

坚持和完善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利用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积极引导产品出口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

(二)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规定积极展开贸易谈判,实现国际贸易合理有序化

(三)通过扩大内需的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出口增长

运用多种措施促进我国内部需求扩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资待遇、减免税收等措施。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之后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四)政府财政部门积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引导扶持

对于严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国家财政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另一项依据是改革所能释放的潜在生产力,我国经济避免危机爆发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人为制造危机。政府财政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对企业市场的监管和世界金融贸易的趋势转变,不断消减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1).

[2]于欣.国际金融危机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12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9).

第2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服务贸易 壁垒 比较

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日渐频繁,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逐渐青睐于开展国际贸易。充分了解贸易壁垒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是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文章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做出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要

1.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贸易壁垒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主要是指签署GATS的各个成员国所提供的所有关于金融层面的服务,涵盖了保险、银行及其相关金融服务。伴随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还有贸易壁垒,其早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开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模式,然而金融领域却一直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署,才对其定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主要是指受到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各国或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抵御国际贸易在本土发展而制定或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金融贸易政策和措施。

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由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于其他服务贸易而言具有无形的特点,其贸易壁垒的特点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各方面都有涉及,且类型多样、涵盖范围广;

(2)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多为无形壁垒,且设置形式以非关税为主;

(3)金融服务贸易壁垒设置的目的不仅针对金融服务本身,也是为了满足国家某种经济政策的目的需求;

(4)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设置对象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

由上文所述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可知,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是以非关税形式作为主要体现形式的,依照金融服务贸易的对象、开展模式等的不同,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资本移动型:主要包括外汇钞票和汇率的监管控制、浮动汇率的限定以及投资收益汇出的局限控制等形式。

2.人员移动型:人员移动壁垒是依照各成员国的移民限制法律条文来设定的,根据各国或地区移民法律法规或工作许可、专业许可等的规定标准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3.服务产品移动型:这种类型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对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进行限制管理,换而言之就是指东道国或地区对进入国家或地区内部经济市场的外来金融贸易服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4.信息移动型:为了防止由于国家、经营权限以及交易双方死人信息泄露而设置的壁垒,包括对国家技术标准、入网许可、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的调控措施。

5.开业权限制型:对国际金融服务进入本国或本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条文等设置壁垒,包括禁止垄断、限制金融服务的提供、限制或禁止非本国际人员提供服务业务等。

6.经营权限制型:即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甚至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

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差异

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贸易壁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可以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壁垒设置透明程度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壁垒设置的透明程度不尽相同,有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条文的明确设定,从而达到贸易壁垒高透明度的标准,而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定则较为隐蔽,国外投资者的察觉度较低。

2.壁垒设置态度的差异:各国家与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置态度可以分为鼓励型、限制型以及互利互惠型等,这些国家对于金融贸易壁垒设置的态度大多取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类型。

3.国家发达程度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综合国力处于较优水平的原因,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通常限制程度较低,这些国家大多主张不设立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有限、本土经济体制及市场发展欠成熟,因此在数量和类型上,设置了更多的贸易壁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和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最好地处理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贸易时的贸易壁垒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勤淮.论金融服务贸易壁垒[J].世界经济研究.2011,04(25):134-135

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风险研究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等,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贸易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客观存在,二是一个国家内部产生了过剩的产品和服务。剩余产品只有在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国际的分工与合作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流日趋平凡,国际分工与合作只可能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建立起来,因此,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国内经济能够实现平稳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伴随着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直到2010年才出现好转,外贸增长的速度才出现稳速增长。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加入WTO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国际金融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外贸风险的存在和潜在威胁。面对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②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③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一)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比如说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热带雨林地区盛产橡胶、中国盛产茶叶和丝绸等,这些因地域不同而导致资源的差异,往往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科技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外贸易,比如一些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产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水平处在全球前列。尤其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中国钢铁技术等,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为别的国家带来技术支持,也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外汇的储备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二)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因各国的生产力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使得有些国家对某些商品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满足自己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与此同时也不可能消耗掉自己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因此,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商品的相互交换来加以解决。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中国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国际的分工与合作,一方面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享誉全球。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科学技术其本质也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须通过市场与贸易,用一种等价的方式获得。因此,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技术贸易,比如造船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进而提高自己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

(三)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国际贸易能够显著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一方面我国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上缴的各种税收以及政府所征收的关税,都能够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国际贸易带来的财政收入特别的明显。另一方面从事国际贸易能够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降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材料,创造价值,进而能够间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我国内部的建设,也能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这就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而对外贸易为各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出口,能够增加一部分就业,使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安置,增加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从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国际贸易对解决劳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我国在国际金融市雒骋椎南执侍

对外贸易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与金融贸易与日俱增,这极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加之金融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国际间贸易也面临着风险。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①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②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③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

自从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贸易更为频繁,但是接踵而来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加大。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贸易。与此同时,随着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扩大。当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时,我国经济虽然表现出强劲势头,但是也难免受到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是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治变化而改变。从这些方面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而我国所要面临的挑战增加。

(二)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合作,会遇到语言、习俗、各国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加大。在多种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会因为汇率、货币制度的不同,而影响当事国的经济贸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交易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环节,比如运输、保险、海关等都需要严格的审查和把关,一旦任何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国际贸易是跨国家和地区,一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金额多,而且还需要长途运输,这就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存在信用、汇兑等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加深,这就致使欧盟各国增加出口而减少进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欧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使得欧盟采取措施来遏制中国,保护同盟国的利益,于是中国对外贸易就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中国的低劳动成本力给我国带来的比较优势,都会使我国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进口商品的减少和经济的不断萎靡,全球的经济形式也不乐观,而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对外贸易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

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主要有:①加强政府职能;②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④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非常的注重对外出口,增加出口顺差,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谈判为本国出口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准入条件。其次,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等。最后,签订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参加各种商品协定与生产国组织,为国际贸易保驾护航,维护和发展贸易利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和解决各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

建立贸易中心,同时也举办贸易博览会,因为贸易中心是永久固定性的设施,可以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办公地点和服务咨询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成立专门的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我国要促进出口的同时在海外应设立商情网,为一些跨过企业或公司提供商业信息和资料。为了发展我国的对为贸易,我国应经常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扩大对贸易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

经济特区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特区更开放、更灵活,能够很大幅度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特区的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体制,同时对前来投资的外商能给与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以便吸引较多外资。中国更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引进更多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能够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四)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因为利用技术进步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和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应积极鼓励和l展大型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大型的跨国公司发挥着比较优势,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还有强大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我国应该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只有突破技术的壁垒,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伟,矫萍.国际贸易[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8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商品、资金、人才和信息的跨国流动成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也被提上日程,不少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放了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伴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而向前推进。尽管现阶段并未达到金融市场要素与结构的全方位国际化,但是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为界限,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前的金融对外开放,我国的主要工作是为引进外资服务,主要是银行服务的开放。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全面履行了金融服务开放的承诺,金融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入世7年的实践证明,金融开放引起的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强,打破了国内金融原有的垄断格局,带动了金融改革的深化,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创新,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金融的效率。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服务贸易进口754亿美元,增长28%;逆差33亿美元,上升5%。其中,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共进口66.19亿美元,出口6.68亿美元,贸易总额约73亿美元,逆差约60亿美元。中国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从1997年15.7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3.6亿美元,增长了约7倍。我国金融贸易很大比例都是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发生的。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截至2007年末,银监会已经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截至2007年末,我国已有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截至2007年末,我国共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

1997 年12 月12 日WTO成员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框架内达成《金融服务协议》(FSA),这标志着金融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了WTO 多边贸易自由化体系。《金融服务协议》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向前推进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框架,各成员国金融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一。GATS(1994)规定:国际金融服务是由一成员方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两大类(1)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2)所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服务(除保险外)。全球保险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在1997年为1477亿美元, 到2006 年达到4457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倍。本文的研究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统计口径,金融服务贸易包括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类,选取国家36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的相关资料。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分析

1.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可以简洁的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_{ij}=X_{ij}/X_{wj}。其中,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总额。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997至2006年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处于18-20%之间,相当于全球1/5的出口。新加坡和韩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从1995年的1.89%和0.23%增长到了2005年的2.26%和1.01%。日本的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在2001-2002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仍然处于2.5-3.5%区间。印度作为与中国具有可比的发展中大国,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高于中国,并且从2000年开始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我国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0.2%以下的水平,表明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处于竞争劣势。

就保险服务出口而言,美国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8.84%增长到了2006年的16.24%。印度和新加坡表现出较强的的增长势头,中国、韩国和和日本都表现比较稳定,增长趋势不显著。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于韩国但是比印度差。就整个金融和保险服务而言,美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竟争优势显著,日本和新加坡市场份额相对稳定,竞争力较强,韩国和印度市场份额都明显呈上升趋势,中国市场份额最小,且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国外学者称之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竞争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1,1],在值域内,竞争力单调递增,越接近1,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_{ij}=(X_{ij}-M_{ij})/(X_{ij}+M_{ij})其中,CAij代表i国j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商品的出口总额,Mij代表i国j商品的进口总额。从表2的计算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是金融服务的净出口国,而且竞争指数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印度的金融服务业从2000年的净进口转变为2006年的净出口,表现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态势,这得益于近几年金融服务外包的兴起。印度的保险服务一直处于净进口。而中国在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上都是净进口国,而且竞争指数在-0.8左右,表明我国金融保险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很弱。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也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最早是由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alassa设计并采用的。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_{ij}=(X_{ij}/X_{it})/(X_{wj}/X_{wt})。其中,Xij表示i国当期j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在当期出口总额,Xwj表示当期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Xwt表示当期世界市场的全部商品的出口额。一般的,如果RCA大于1,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示”比较优势,或者认为“显示”了比较劣势。具体来说: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所选的样本国家中,美国和新加坡的金融和保险服务RCA指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都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日本的金融服务RCA指数在0.7-0.8之间,竞争力中等,日本的保险服务RCA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逐渐表现竞争力增强的趋势;印度的保险服务RCA指数基本都大于0.8,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韩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在2000年之后也表现出竞争力提升的趋势,但是与美国和印度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我国的金融服务RCA指数非常低,不到0.1%,保险服务RCA指数基本不到0.4%,表明我国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很弱。

4.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指标对六个典型的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2007年以前的数据分析,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发达经济体,其金融和保险服务国际竞争力最强;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在所选的六个国家中最弱。2007年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美国金融保险业以沉重的打击,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却遭遇的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超过了美国,而只能说为加快提升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着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引进人才,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金融服务人才建设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的银行员工,并且从制度上入手,留住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二是利用海外机构地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员工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三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们低成本储备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08年,美国金融行业的裁员数量居各行业之首,已经超过10万人。要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构建让人才能够充分展示才华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激励、福利保障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才的诚信流动,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率,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和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智引才积极性,在国家宏观人才战略的指导下,统分结合,加强中央与地方在金融人才引进中的互动合作。

2.大力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应对国际竞争

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我国的金融结构与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与提高,但与国外金融服务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的体制改革。具体而言包括:(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和股份制转制工作,切实解决好治理结构、资本金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等问题;明确定位,寻求特色,支持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改组与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2)建立健全针对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者保护、投资公司等的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类证券机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格资金入市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不断丰富证券市场品种;对现存的证券机构进行兼并重组等。(3)继续深化保险企业的改革,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入股,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放宽对保险业的进入限制,鼓励民营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建立各种保险公司并存在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同时注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3.稳步推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

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对策

一、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仍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各年份的逆差额度不大,但多数年份逆差额不大。从2002―2011年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贸易状况,我们发现可以以2005年为界,在2002―2004年,金融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主要是由进口引起的,但是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直到2005年出现了贸易出现大致平衡的状态;而从2006年开始,由出现了大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而后又逐渐呈现递减趋势,到2011年出现了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至于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较大逆差状态,且整体上呈现逆差额不断扩大的趋势。把总体呈现波动增长。在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时间中,保险服务贸易逆差增加了4.5倍,从30亿美元增加到167亿美元。

2.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美与香港等发达地区

单就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香港。三者之中,美国和欧洲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尤其大,特别是对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在2003―2005年的三年中,美国与欧洲分别增长了54%、6%和122%与46%、74%和22%。到了2006年,香港变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据的份额超过了80%,远超其他地区。相比而言,金融服务的出口则很少,这一阶段企业到海外进行商业拓展的不多。在此期间,欧洲与美国也是我国保险服务的主要进口地区。仅2005年,美国与欧洲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的出口就达到了68.3亿美元和79.8亿美元的规模。

3.区域发展结构和内部行业结构不协调

(1)存在地区失衡现象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约有九层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等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城市和国内一线城市,而在北方内地与西部地区,外资金融机构却少之又少,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并且,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贸易极为之后,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内部各行业结构不均衡

当前,在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型中,仍是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交易、证券经纪、保险业以及信托投资等的比重则比较小。

4.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

在业务的创新能力上,国内的金融机构显然同外资金融机构还有这非常大的差距。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技术开发水平较低,电子化程度低,金融产品单调,自主创新能力极弱,通常只是处于被动的模仿地位,因而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外资金融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二、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构想

1.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征,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并对其进行规范、强化和完善,提升政府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意识,才能有效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2.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是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和首要解决的难点,因而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学界应当精诚合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详细的统计申报制度,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国家与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金融贸易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那些既拥有金融实战经验和金融服务贸易知识,又通晓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运作并精通外语的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高等院校的相关学历教育,又要建立金融服务贸易培训平台,鼓励各种相关职业培训。

4.鼓励银行业“走出去”

“十一五”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入世后,我国可以享受包括到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以及最惠国待遇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对方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也会对我国开放。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走出去”,广泛参与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和规模,才能有效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明朝.析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稳定的促进功能[J].理论探索,2009.12

[2]俞敏,苏志鑫.金融服务泉州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金融纵论,2013.4

第6篇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自由贸易制度逐渐规范化、法制化,加深了国际贸易的开放化和自由化程度。新贸易格局的形成,不仅要求金融服务业数量和形式多样化,而且要求金融资源能够在国与国之间自由的流动。因而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国际金融服务体系的行成,为国际贸易的资金需求提供便捷。

近些年来,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超过货物贸易,逐渐引领世界经贸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国际资本快速流动要求国家放松资本管制。一方面这些国家需要资金建设和发展,而另一方面世界上的投资者也在寻找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场所。当资本的流通变得顺畅起来,金融机构也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进而有了更多的服务对象,加快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这样就实现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从而加快了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了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可以大致分为九十年代前后两个阶段。90年代以前,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单边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初成立之时,国际贸易表现为侧重货物贸易,并没有对进行资本账户交易的国家做出硬性规定,当然也不存在限制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法律框架。1986年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建立了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金融服务逐渐成为谈判内容中的核心,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尤其是在签订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后,多边法律体系将金融服务贸易作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环节纳入体系。此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开启了崭新的篇章。金融全球化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边性的特点,由国际机构推动发展并开始有一定的法律制约。1997年12月12日,经过多次谈判后,WTO在日内瓦宣布实行《金融服务协定》,清晰地表明了苑沤鹑诜务贸易的一些积极措施;进行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谈判,并通过准司法审议;多数发达国家解除了部分市场准入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相应地降低了贸易准入条件。

金融服务贸易不仅与一国的经济目标密切相连,影响该国的产业政策目标,同时国家经济的稳定也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金融市场既会加快资本的积累速度,也会影响生产效率。金融服务贸易的日益发展,不仅加快了金融资产的流通速度,更增强了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与合作,进而促进了一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于2006年12月11日开始取消对外资银行原有的所有权、经营及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审慎限制措施,外国金融企业可以在我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这些都对我国的金融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在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与实施一系列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鼓励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在国家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政策导向下,贸易附加值较高的服务项目得到较快发展。

根据外汇管理局数可知,我国2014年金融服务贸易增长38%,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运输服务贸易额仅增长2%。可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从金融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来看,2014年保险服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71%,金融服务占比为1.65%,相比于运输(23.42%)和旅游服务(38.65%)比重明显偏低,与其它服务部门相比,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很低。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上来看,金融服务贸易的内部部门结构不均衡,保险服务贸易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额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额的比重。同时,银行存款服务、贷款服务等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且波动性较为明显。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换一个角度来看,2000年到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总体规模上不断增长,但一直处于出口逆差状态,且逆差日益扩大。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金融服务贸易额从2000年的27.5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61.47亿美元。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始终是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一直处于逆差趋势,且逆差的幅度在不断的扩大,从2000年的逆差23.84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的181.13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的时间里从约27.54亿美元增长到361亿美元,增长了12倍。总的来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从2000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但是进出口结构失衡,内部结构不均衡,比例不协调。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整个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来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明显偏低,近15年来一直不足10%。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长

金融服务贸易是关乎经济命脉的行业,其稳健地快速发展极大得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提升和制度完善,为金融服务贸易的跨国跨区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更进一步地加速了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我们使用以下公式来衡量进出口的增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出)口增量/GDP增量×I00%;进(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进(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速×lOO%二进(出)口增量/GDP×lOO%。根据该公式,只要进出口量有增长,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为正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也为正值。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年份都在003%左右,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出口贸易在国际上没有十足的竞争力。相对出口来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较为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率也都要大一些,只有2009年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受到国际金融市场萎靡的牵连,我国金融服务进口额相对缩减,反而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而在其他年份中,金融服务进口与经济增长都呈现正相关。

2.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首先,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会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与国内金融该机构进行大客户市场份额的争夺。我国实行金融贸易自由化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我国市场,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削弱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控制权。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掌握了金融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就占据了该区域经济的核心,这对我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都构成重大胁。

第7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第8篇

《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第9篇

1《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加强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沟通能力

英语本身就是国际交流中的主要语言,最新数据统计得出,全球学术期刊、著作英语表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英语来传播信息。在全球国际贸易谈判及交易中百分之九十使用英语。数据表明为了追随国际化市场的脚步,更多的国际贸易人才积极学习英语,以便在交谈、谈判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把我们创新的产品及产品功能信息介绍推广到世界各地,而双语教学在此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是具备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潮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经常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我们着重培养专业的、有高度的国际化人才,因为我们了解,随着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为此,我国将双语教学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通过教学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2《国际金融》模式及方法之双语课程教学

2.1《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

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独创出适合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第一,国际贸易研究人员培训的1+2+3模式。该模型适用于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及毅力的学生。1指的是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需要学生不仅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在思考问题时提出可行的对策,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避免发生光学不练习情况,并可以测试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2是指必须能流利地运用两种语言,这是国际贸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是指必须在学校期间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和报关员证书这三项证书,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如何让用人单位第一次就能够认定你,这三个关键证书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国际贸易PSP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power能力—strength实力—potential潜力)。这个模型适用于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开发或激励学生的潜力,如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英语竞赛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第二阶段,是通过双语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的锻造过程;第三阶段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平台,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寻找合作机会,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2.2《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第一,目前在我国国际贸易专业14门课程中,有7门基础教育课程大多是运用中文教学方式;其他课程(如贸易组织等)都是运用的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在双语讲授课程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课程重要内容进行特别讲授,还需要结合学生对英语理解能力的范围教学,便于学生的接收能力。最简单的方式是运用中英结合,简单渗透等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打造学生的学习习惯框架。第二,在深入了解国际法规和国际贸易措施中,清华大学教授李艳梅说“: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贯彻双语教学理念,要想成功、快速地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就要在了解贸易知识和经济原理之外;更加了解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在这些贸易政策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在这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因为这其中英语使用率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要想更好地进行交流、谈判,语言就成为了主要问题。这实际就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语言能力就难以与人沟通,难以进行相关业务的联系。国际语言中,英语作为主要语言被各国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如何进行交流,更何况是进行贸易往来呢,要想在世界各国竞争对手中取得成功。熟练的外贸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加强英语教学及应用能力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国际贸易 影响方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金融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全球范围内经济融合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全球化流动促进了金融的大发展,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无疑也受益于它的支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由传统的比较优势所确定的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转变带动的贸易结构转型,不仅对外经贸行业自身,也对金融业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经济中,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金融政策作适当调整。

二、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金融发展——制度优势——国际贸易。

完善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往往只存在于技术或资源禀赋的静态差异,或者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差异中。事实上除了上述优势外,完善的金融制度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个信贷制度完善的金融市场,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比较优势也较明显;反之,则处于比较劣势。由于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常常和较高的偿还能力以及较高的声誉联系在一起,能以较低的利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因此在制成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不仅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种制度作保证,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核心的金融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从金融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资本筹措与运用并借以增值的金融过程。研究表明,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向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大规模投入融资,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投资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进了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是生产率的提高,这其中自然包括大量从事外贸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三)金融发展——资源配置——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动员储蓄可创造许多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为居民带来了获取分散化证券的机会,同时也将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将资金重新分配,使之投资于规模效率更高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资源重新配置方式。如果将资金较多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会有利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如果资金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当前,我国贯彻科技兴贸战略,也是通过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财政拨款和政策贷款等金融手段进行扶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高科技贸易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四)金融发展——分散风险——国际贸易。

经济行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由于其周期长,不可预知的情况较多,存在诸如信用、汇兑、价格、商业、运输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风险,故分散或消除这些风险就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金融系统特有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借助于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办法,如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进出口商的汇兑风险、价格风险和运输风险;通过出口信贷和信用证等担保方式规避信用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等等,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金融发展——汇率调整——国际贸易。

汇率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一国(地区)的进出口。假定其他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状况未发生变化,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贸易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进而出口会下降;相反,如果本币贬值将会提升贸易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汇率是否调整与当局的金融政策紧密相关,不同金融政策指导下的汇率制度是不相同的。金融抑制政策指导下的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由政府进行管制往往是高估的。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深化,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该过程中,汇率将变得更富有弹性,且更接近于均衡汇率,汇率制度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葛佳,南昌理工学院;李云韬,中国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参考文献:

[1]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

[2]马静,王自锋.金融发展对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6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27-04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金融业分工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提供的任何与金融有关的服务。本文将金融服务贸易分为保险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具体分为:1.保险服务:货物运输保险,其中含海运、航空运输及陆路运输中的货物运输保险等;非货物运输保险,具体包括人寿保险、养老金或年金保险、伤残及医疗费用保险、财产保险服务、债务保险服务;附属于保险的服务。2.其他金融服务:银行及相关的服务;银行存款服务;与金融市场运行管理有关的服务;贷款服务;其他贷款服务;与债券市场有关的服务,主要涉及经纪业、股票发行和注册管理、有价证券管理等;附属于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务,包括贷款经纪、金融咨询、外汇兑换服务等。因此,本文统一运用WTO及OECD公布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科目的数据来计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是仍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表1显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27.54亿美元,2010年达到202亿美元,是2000年的7.3倍,可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一直处于出口逆差的状态,并且逆差日益扩大。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保险服务贸易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量的增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趋势缓慢并且波动性较为明显。其贸易额在2000年至2005年一直介于1.41亿美元到3.85亿美元之间,从2006年起,贸易额迅速增加,2006年突破10亿美元,经过两年的下降后,2009年再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10年达到2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保险服务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例,2000—2010年一直占到86%以上,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非常小,不足14%,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结构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2005—2010年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英国和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稳居世界前两位,两国占据国际金融服务市场将近一半份额,一定程度上说明英、美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2.98%下降到2010年1.36%,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减弱。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有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左右,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并无明显变化。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说明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处于0.5%以下,处于竞争劣势。在所选取的国家中,欧美国家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很强,而亚洲国家除了印度外,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水平不足0.5%,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商中依然是英国、美国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其中美国的出口份额高于英国。在表3中的4个亚洲国家中,印度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依然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但近年来已超越日本,与印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而韩国在这一指数上显示出较弱的水平。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TC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接近0,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果TC>0,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1,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根据表4各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英国在该指数上依然优势明显,由2005年的0.64上涨到2010年的0.69。美国该指数较为稳定,紧随英国之后,一直保持在0.5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在中日韩三国中,韩国的TC指数十分突出,甚至一度高于英美,近年逐渐下降和美国持平。而印度的TC指数也明显优于中国,说明印度在其他金融服务上相比中国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从2005年至今均为负值,说明中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远远小于进口量,并且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表5中各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只有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TC指数连年呈正数且保持上升,除2005年外,每年均超过0.5,表明英国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处于领先位置。而中国的TC指数在2005—2010年间维持在-0.8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是低于日韩和印度等亚洲主要竞争对手,说明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相比在保险服务贸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商品或服务出口额占该经济体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是反映该经济体这种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如果RCA≥1,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

从表6中可以看到,在MS和TC两项指数分析中占绝对第一的英国,在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上依旧保持了强劲的实力,2005—2010年都稳定在5以上,显示英国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极具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美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不如英国,但在2005—2010年也稳定在2.3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的RCA指数持续上升并于2010年突破1.25,在亚洲国家中具有较强竞争力。韩国的RCA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并无明显进步,日本的RCA指数持续下滑,竞争力大不如前。我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05之下,远远小于0.8,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劣势,且在选取的六国中处于最低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表7中可以看到,在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比较上,金融强国——英国依然稳居第一,指数连年上升,不断拉大与其他国家距离,优势地位无可撼动。美国RCA指数波动变化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位居英国之后,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虽连年下降,但在亚洲国家中仍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韩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和中国大体相当,并无明显优势。中国RCA指数虽然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超越韩国,说明我国在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资本规模

资本是金融服务贸易的首要基础,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资本支撑就谈不上金融服务业。因此,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资本规模,能够有效提升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增加金融服务业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有: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发达国家上市,来获得上市国家大规模的优质资本;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审核标准,确保资金回笼,减少呆账坏账;向社会发行长期金融债券,通过聚集民间的闲散资金扩充自身规模。

(二)注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进出口贸易;传染性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前言

金融危机传染主要包括基于国内金融泡沫化,货币危机向资本市场、银行业危机转变,进而发展成的全面化金融危机和通过具体渠道、机制使一国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传播形成的更大范围金融危机两种形式,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主要指后者,这种传染性主要通过贸易溢出、金融溢出效应实现,净传染、季风等效应也可能会有所体现。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体现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是其产生、爆发、扩散和恢复等现象实现的前提,所以世界各国建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也基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开展,为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问题产生系统的认识,笔者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展开研究。

(一)亚洲金融危机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集的初级产品,导致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贸易出口方面竞争性较大,在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我国并未向东南亚国家那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相比东南亚国家在价格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传染以价格效应形式体现[1]。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本、美国、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而这些国家军事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合作国家,这直接导致我国出口收入大幅缩减,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收入效应被严重的削弱,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性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中价格效应明显而收入效应严重下滑,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传染的具体体现。

(二)美国次贷危机

虽然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我国的人民币也是处于汇率逐渐上升的状态,但由于此时世界范围内各国,特别是与我国长期保持贸易合作的国家经济水平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进出口贸易需求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国际贸易需求严重下滑,此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升,这直接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价格优势几乎消失,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收入和价格效应方面均严重下滑[2]。另外,由于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分别表现出收入和价格效应,换言之两者分别对对外需求和货币汇率的浮动会做出针对性的改变,所以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并不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存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要想继续占有贸易优势只能通过缩减价格途径实现,而人民币汇率的增值,使此途径的实现并不存在可行性,可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难度之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效应被影响的最为突出,收入效应也被严重影响,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竞争优势被严重打击,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整体不理想[3]。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策略

(一)注重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

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产生的债务和失业人口数量均大幅提升,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我国虽然未明显表现出债务和失业人口方面的问题,但整体上的经济增长状态也并不理想,整体处于低迷的状态。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推动贸易进出口的发展,需要在原有的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方式基础上,积极推动进口贸易的发展,用国内人民的产品需求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4]。另外,考虑到我国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初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产生的附加值极低,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要有意识的通过对外贸易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提升附加值的手段,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5]。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性时,应有意识的通过进出口双向贸易方式和技术密集型增加附加值的方式提升抵抗能力。

(二)注重调整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开展过程中,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严重依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性的抵抗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在此思路下,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有意识的强化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依赖,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强化金融危机传染抵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应对国内市场需求状态进行合理的刺激,是国内消费规模适当扩大[6]。例如,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意识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规模,对生产的产品分配渠道进行优化等,这一方面可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推动国民收入的提升,这在缩减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使居民收支平衡,推动国内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有效性。

(三)注重健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

国家政策的引导直接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首先,我国在政策上应有意识的限制高能耗产业进入我国,而更倾向与技术附加产业的进入,使外商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政策也要有意识的将我国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进而使我国的产业链和技术生产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产品附加值不断的提升。其次,从税收政策角度为我国贸易产业调整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强化和西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东、西部之间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进而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四)注重优化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所以,我国应有意识的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调整,使其灵活性和弹性、合理性得到优化。结合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是我国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在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他国国际化货币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经验等方面参考借鉴,从中挖掘出适合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优化的有价值信息。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开展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会通过某些渠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干扰,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面临较大的风险,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通过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针对性的非传染渠道进行控制,提升我国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顺应市场环境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熊毅诚.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及其对我国的警示[D].苏州大学,2010.

[2]孙国华.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谢志超,曾忠东,杜江.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03:88-93.

[4]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117-127+160.

[5]郝晓雯.欧美危机的传染机制:纯粹传染还是基本传染?[D].山西财经大学,2014.

第13篇

1.人民币升值现状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人民币汇率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动性、渐进性原则,人民币汇率日趋市场化、规范化、弹性化。2005年,我国正式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日波幅上下3%。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实际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2010年后又重启冻结的汇率制度,开始了单边的升值进程。现阶段,我国主要施行以市场为导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充分发挥汇率的信号作用,形成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浮动汇率;第二,依据贸易的平衡状况对汇率进行调节,实现有效的管理;第三,不再片面盯住某一货币的单一汇率,而是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待汇率。如图1所示,从整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大涨小跌”的缓慢升值状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第二季度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之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日趋缓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比较大,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从6.7909元降到6.2855元,人民币升值了8.04%。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超过33%,仅在2013年1月至4月,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1.2%。截至2013年5月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人民币6.1980元,首次突破6.2元的重要关口,并创下了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

2.人民币升值的成因分析

从国内而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的GDP总量达5879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GDP总量已达11.89万亿人民币。随着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然会使世界各国增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进而导致该国的货币趋势不断走强。贸易的持续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的贸易一直处于双顺差阶段,外汇储备持续上升。如图2所示,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态,2013年3月达到3.4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然而,外汇储备的长期增加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因此人民币面临着持续升值的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还来自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为缓解通货膨胀,抑制国内的需求过剩,国家积极采取了加息、人民币升值等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控制通货膨胀与抑制人民币升值二者不可兼得,为抑制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最终形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尴尬局面。人民币升值除了来自国内的压力还受到国外的压力。一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施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笼罩下,世界经济格局越发不平衡,全球经济陷入了低迷、萧条状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其相反,中国经济则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等产业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市场优势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对自身贸易的保护,迫使人民币升值[1]。二是面临着发达国家的政治阻挠。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为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其竞争对手的发展。美国想通过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制造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外汇占款持续上升,货币投放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不仅扰乱了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而且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步伐。美国正是采取这种措施来遏制中国崛起对其形成的巨大挑战[2],最终使得这一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诸多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是从单个的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且其中定性分析居多,致使研究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笔者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剖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从而使论证结果更具全面性和有效性。

1.定量分析

笔者选取了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以及相对应的进口额、出口额三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分别考察自变量人民币汇率对因变量进口额、出口额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并借用Eviews软件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和表2)。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可决系数R2>0.5,则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具体而言,表1中的拟合优度R2=0.782149小于表2中的拟合优度R2=0.845348,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出口额的影响程度。为了使其更直观,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图3和图4分别是表示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变动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图3的散点比图4更具离散,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更明显,并且呈现出负的线性相关,即随美元兑人民币价格的不断下降,进口额反而逐渐增加。

2.定性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同步增长的势态(除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额呈负增长的状态以外),并且一直处于正值,但是增长的趋势减缓(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我国的出口增长率略低于进口增长率,但在2012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出现了转折,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出口增长逐渐超过了进口增长。依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0亿美元,增长了8.4%,贸易顺差达430.7亿美元。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这样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对于出口商而言,意味着出口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该商品,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即商家的利润会减少;另一方面对于进口商而言,购买等价的商品将支付更少的人民币,降低了进口的成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从人民币汇率近几年的调整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对我国贸易顺差带来明显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警视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利大于弊。人民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调整我国的贸易结构,推动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曾以“世界工厂”著称,但国际贸易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型产业较低;二是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生产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其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性。人民币一旦升值,我国的出口商品将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那些依靠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业、鞋业、纺织业等)将受到严重打击。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迫使这些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激励其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强化产品质量,优化经营服务,不断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国际购买力。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讲,人民币升值无疑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居民手持相同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或购买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少的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降低了出国留学、旅游、消费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能源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国内钢铁、航空、电力等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购买力,在同等购买力下同等货币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使得这些大众商品的进口成本以及在进口环节的费用大大降低,有利于产品在中国使用与销售。此外,我国可以借此机会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逐步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改善贸易伙伴关系。受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再加上我国贸易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攀升,导致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导致进口国的商品受到很大的冲击,阻碍了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欧美部分贸易国家频频以低价倾销、产品质量等借口,通过设置“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进行阻挠。[3]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商品的价格得到适当的提升,降低了进口国的需求,进而为减少反倾销纠纷和贸易摩擦创造了有利条件,缓解了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压力,为贸易伙伴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风险并存,在给我国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第一,削弱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图5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在2009年之后虽然出现增长趋势,但相比2008年之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从2010年到2012年我国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31.31%、20.33%、7.92%。目前,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人民币一旦升值,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削弱了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或者为使原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挤压,从而不利于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这将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重大的创伤。同时,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会使出口企业在将外币转换为人民币以及外汇账款等方面遭受到巨大的汇兑损失,企业经营利润减少。第二,冲击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不仅使以低附加值产品加工出口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失去市场份额,而且直接导致了失业率的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丧失价格的比较优势,导致其竞争力减弱,企业的利润减少,难以持续经营,工厂纷纷倒闭,产生大量的失业者。同时,那些有潜力的企业为改变现状,积极地转变原有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也会使得那些低素质的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从2008年开始,在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沿海城市的许多出口加工企业纷纷倒闭。另外,失业率的增加,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第三,不利于我国对外招商引资。由于我国先前具有出口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人民币的升值,将对境外商直接来华投资的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使得那些以外币股本投资的外商的兑换力减弱,成本增加,投资的资金也会随之缩水,挫伤了外商的投资热情,从而促使企业逐渐向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影响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和产业化进程,不利于外贸加工等产业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外商减少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导致国内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动的增加,造成在房地产、股市等某方面出现虚假的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国家的长期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不利影响。

三、我国国际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面对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以及人民币过快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我国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为此,我们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第一,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出口产品在工业制造业中的比重,增加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第二,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制造成本。第三,加快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形象。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依赖价格优势竞争不是长远之计,企业要利用品牌效应,走差异化和品牌化的道路,寻求新的竞争点,增强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样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依然存在。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外商的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适当地降低部分加工、劳动密集型商品等的出口退税率,着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的战略[4]。

2.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度

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中,我国一直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人民币的低估以及出口的强劲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内需不足、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局面。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应该意识到仅依靠外向型经济是无法生存的,要在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我国有13多亿的人口,隐藏着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应积极制定以拉动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我国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民间投资的力度,降低失业率。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转变传统的消费概念,扩大内需开展国内的商品市场,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境外,并通过在海外投资设厂,对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采取以投资代替商品输出,把部分企业投资成本高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以此来减少贸易摩擦,从而站稳国际市场。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内需不足、失业率增加、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决不能屈服于任何国家或舆论的压力,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升多少,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依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条件,在充分衡量利弊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配套方案。我国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以市场供求的变动为导向的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汇率浮动更具弹性。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需要适时、适量地作外汇保值交易锁定结汇收入,在金融市场不断波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国内外的宏微观环境,预测外汇的走势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积极与专业外汇银行合作,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如人民币远期外汇合约、人民币期货等衍生工具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5],这也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负面影响的一个现实途径。

4.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区域货币的合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但从外贸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出口产品主要分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一国的国际贸易如果过度的依赖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则汇率的波动将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在后金融危机国际环境动荡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企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模式,在保持美、日、欧盟等成熟的国际市场的前提下,大力开发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努力推动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交流,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的比重,形成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伙伴合作关系,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积极采取人民币作为币种的贸易结算,努力实现货币的周边化和区域化,从而降低由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如参与到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贸易合作,通过签订相关的贸易协议,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减少贸易摩擦,分散外贸风险[2]。目前我国已与越南、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人民币互换协议,并且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呈上升的趋势。

第14篇

国际贸易主要是指世界各个国家和地企之间在服务于商品两方面的交换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通过世界的上产在资金、服务于科技等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结合。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因此,金融的发展不单单是我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去出发分析与研究金融发展的表现,我们就能更加清楚的意识到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够更好的揭示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意义与本质。其实,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整个金融功能在不断的完善与扩充,进而促进金融的效率的提升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金融抑制国际贸易其影响的分析

我们所谈到的金融发展主要是针对金融的抑制这一现象而提出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的对金融发展与国家贸易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与探讨。首先,我们应该在了解金融抑制的现象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金融的抑制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个不利的影响。主要是通货膨胀率非常的高,就会使很多由于政府的人为操作而使得实际的利率常常低于市场上的利率,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负数的现象。这种处于边际的利率往往会提升人们的边际消费的倾向。如果从贸易的角度来讲,金融的抑制作用会促进进口,但是却降低了出口,也就是降低了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会使得政府会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此时政府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补偿性的贷款。这种人为的降低我国资金的使用价格,就是降低了贷款的利率。此时,势必就会导致发展中的国家不具备金融发展的优势,导致其贸易模式选择不恰当而使其本身存在的优势丧失。

三、金融发展和国家贸易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的研究

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需要这个金融行业的来提供支持。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中贸易产品、贸易的方式都呈现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变化,随时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蛀牙包括经济的风险、政治的风险、汇率的风险等等。即便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出口也是难以避免一些出口汇收的损失。

其次是金融的发展对于出口商品其结构优化的作用。金融体系在我们经济部门作为一项特殊的技术创新,不但可以优先的机子社会上的一些闲散的资金,而且还能通过向一些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而促进其产业的发展。这一功能和技术的解析都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在一些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多的国家,他们能够拥有灵活的筹集资金的渠道,进而减少投资中的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

另外,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各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会对其进口的贸易与出口的贸易实行暂时性的政策,这些政策也是各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这些临时性的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其本国的经济结构与比较的优势。本国在经济合作与投资方面与其他国际的过去的合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政策制定所必须考虑到的。

最后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模式。国家产业内的模式主要是指同一个的产品能够同时发生输入与输出。在当前所有的国际贸易活动里,产业的内贸易几经成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也是提升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规模经济则是其国际贸易形成的重要因素,及时是贸易的双方在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消费的喜好方面均相同,但是因为其资金成本的不同也会造成其贸易的收益有所差异。因此,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主要就是这些行业在利用规模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金融的发展水平越高,那么规模的经济在贸易行业内的发展就越顺利。因此,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模式。

第15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关系

国际贸易水平与金融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有关文献阐述,各国金融发展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即能为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带动金融企业进一步拓宽其上升空间。金融发展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变、国际贸易流量,反过来,国际贸易水平是决定金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新世纪下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1金融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中,各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两者间具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回顾性分析,各国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外的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金融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存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1)金融发展是各国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具有比较优势,合理而科学的运用这一优势能让国家的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金融的发展是国际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金融发展的走向影响着决策者改变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各国各区域的企业决策者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国际贸易的走向,进而寻找利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商品结构,从而为商品项目的开发、商品销售而选择适宜的商,即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的构建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现实意义。

(2)从区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来看,因金融始终能支持国际贸易市场、分散服务与商品销售风险,进而体现了金融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金融发展越迅猛的区域,其国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想而知。

(3)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与别国合作、竞争的“集体市场”,国与国间的商务流通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度。各国领导层不断开拓进取,尽可能的创新商品开发项目,以适应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进而实现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国内外的金融发展。

(4)国际贸易具有规模能动性,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同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加速金融市场对外开发的进度。因此,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是导致金融市场走向自由化、对外开放的决定性因素。

2深化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金融与国际贸易存在互动的关系。互动是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杠杆,两者间实现高效互动能进一步拓宽各自的发展空间。以我国为例,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我国国情需要还是民生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都是提高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进而促使经济水平得以持续提升。我国国内各行各业为拓宽其发展规模,不断在国际市场上与同行领域进行竞争、挑战,尤其是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走向国际贸易化,其中包含了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风险规避与国际贸易融资,这些金融国际贸易业务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希望。其次,国际贸易具有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秉承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提高与别国合作、竞争的实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拓宽了上升空间,从而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保障。

2.2贸易政策与金融调节。虽然,国际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理念,但这远远还不够,在新世纪下,国际仍需重视完善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的正常、协调离不开贸易政策的支持。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有法可依,同理,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这一衔接各国经济的发展平台而言,完善贸易政策才能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秩序。据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考究贸易政策的作用,证实其属于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对金融状态的调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形式制定适应发展的贸易政策是各国实现金融调整的有力保障,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不断优化传统的体制,体制的更新与进步才能适应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而推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2.3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更新。一直以来,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造成了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的形式转变得更加优化。

(1)金融发展能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以金融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例,国家借助于对金融的依赖性进而面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从而加大了产品对外贸易的数量,以便于拓宽出口。与此同时,在金融发展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模式的结构出现了变化,商品结构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改善与进步,进而也促使金融企业的发展发生了变革,使国家发展与世界经济拉近了距离,是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

(2)对于金融企业发展水平较优的国家,不言而喻,国际贸易模式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势必会转换,利用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有力条件提高进出口贸易的进程。

(3)为实现国际市场持续发展,国际贸易模式应尽可能的满足各国的需要,模式需应以能匹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形势为依据,构建“大众化”的国际贸易模式是拓宽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4)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各国参与竞争、合作的有力条件,金融市场的拓宽,其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理念,进而促使国际贸易模式变更后仍然以自由化的人文理念为核心思想,为决策者实现贸易模式的变革带来现实意义。

3结语

以上论述,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如同矛与盾,只有两者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相互效应,实现双向能动性。因国际间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未来,国际贸易的政策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必会更加的完善,进而推动金融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从而提升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