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是否高效,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素质是否高效。那么,构建“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首先,我们要抓住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准”。(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2)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3)学生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其次,高效课堂要保证三个“量”:(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再次,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一个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对此,我对“高效课堂”有几点感触。
1.它必须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大气课堂”
刚开始工作时,我曾经长时间追随数学组老教师们听课。我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语速平缓、看似节奏不快,但是却让听课者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甚至连讲课过程的“停顿”也显得恰到好处。我想这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就是“大气”。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教学要素有机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实践中,应努力体现: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教学媒体简单实用、教学语言简短流畅。课堂上不能有太多的情境或环节,但内容要充实丰满;语言不能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要能引起学生的心领神会;不能盲目地追捧现代媒体,而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功效。
2.它必须是“放松但不放纵”的“理想课堂”
教育专家叶澜老师对理想课堂的论述,以提问的形式展现理想课堂的状态: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如果我们经常对照,对照着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智慧。构建理想的课堂,应该在“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摆脱文本教材的束缚、敢于摆脱预设教案的束缚、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应该在“民主”的旗帜下,使课堂始终充盈着人文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会自主建构、学会交流共享。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别忘了“明确的要求、到位的指导、适时的调控”。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三个必备
1.课前充分的备课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高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把握每一节的课堂结构,它的总体构想、分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学习、时间如何分配、思考问题和训练题的设置等。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设置“脚手架”,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2.教师准确的定位
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3.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交流,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图表、数学公式、模型等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学生能做的决不包办代替。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要张弛有度
关于数学教学是否高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思考:
1.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科学,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实际上,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对于调控课堂的有效提问我有几点认识:(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3)调控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4)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5)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
2.学生对于问题答得越准确越好
高效教学之“效”不是只看学生的知识获得。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高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简言之,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这样的“过程价值”岂不是最好的效率?这种效率有时是隐性的,是无法量化检测的,但它往往比显性知识的效率更有意义。
3.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关键词: 音乐氛围 课堂 小学
中国分类号:G623.71
我国的一些地方正在实行教育改革,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但是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根据目前音乐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对课堂学习的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音乐学习的氛围变得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还有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接下来我们主要对音乐学习氛围对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1 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就是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学生学习的效率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堂。常规课堂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而高效课堂在这个基础上还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一定的要求。所有的教育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高效课堂教育,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所研究的重要课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教学成果和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它能达到如下文所描述的效果。
1.1 效率最大化
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高效率学习主要在课程课堂的容量以及课内外学生学习压力等方面体现。高效课堂能使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让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内容,而老师教学的效率也能随之提升,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
1.2 效益最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就是效益的体现。它一般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品质素养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高效课堂能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来营造一个激发其学习热情的课堂氛围。
2 小学音乐课堂气氛现状
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已经被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门艺术学科。即便音乐已经被视为一门素质教育学科,但是许多教师还是存在一些老旧的思想,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仍旧停留在课堂上教授普通音乐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氛围就调动不起来。传统思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是许多院校和教师对小学音乐学习不重视的原因之一,许多学校对音乐课程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音乐的课时就更少了,再加上一些教师喜欢占课,所以音乐学习的时间就更为稀少,连课程学习时间都保证不了,学生对音乐就更加缺乏了解,本身对音乐的兴趣就不高,再加上学校对其不够重视,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自然而然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成果都不够理想。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从课堂外来着手,比如举办音乐歌唱大赛、合唱大赛等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用这种办法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那么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相应的提高,就)有利于教师营造高效课堂, 现实情况是,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而然这样的课外活动举办的就少了,对营造高效课堂缺少足够的动力。
3 营造动静相宜的课堂氛围
所谓动静相宜, 就是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动和静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动的意境和静的意境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意境。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它必须是动静结合的状态,不然就会对自身的存在造成影响。古人常说:“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 物盛则衰”,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一个事物, 仅仅只有静而不存在动, 整个事物乃至事物所处的环境都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没有生机的感觉,而如果反过来只有动的话就会让人的内心产生浮躁喧嚣的感觉,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带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所以这个道理也应该运用到音乐学习的课堂上来,动静结合能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过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热情都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不费劲儿,老师教起来也会很轻松。
老师要注意把握动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过于强调课堂氛围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这节课很开心,学到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这就是过于侧重“动”的后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在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后要在恰当的时机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穿去。比如在学习一首歌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收集相关的材料,例如音乐器材的引入, 将原本死的知识弄活后再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对其就会充满兴趣。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艺术,所要它需要聆听,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学会自己思考,再将思考后的结果与其他人分享,这也是动静结合的体现。动静结合的课堂能营造高效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比较频繁,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被极大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老师需要进行观念转变,学校也要给予音乐学习足够的重视,围绕音乐教学科研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购买教学器材,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动静结合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纲上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丽丽.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 ,2013,(9):157-15
高效课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就是放羊式的自由散漫的,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要真正达到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如何让学生愉快合作、积极探究,高效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学得兴致盎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呢?教师艺术的组织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精彩导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拓展延伸知识、组织辩论赛、竞赛、设置练习、评价、激励、鼓励等来持续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组织得好,课堂就会严而不板,活而不乱,学生才能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愿学、乐学、好学。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求知、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由于受知识,年龄,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解决问题。教师合理的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尽可能少讲或者不讲。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失去了,学生的学习就用不着教师了。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当学生的思维陷入迷茫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时,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使之既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又要学会互助合作;当学生在争辩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探索,各抒己见,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引导及时得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疑,形成新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当学生探讨交流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事事,游离于学生之外,而是要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走进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探究新知、研究问题,了解他们探究的情况,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体验他们丰富多变的情感,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他们的某些错误观点。这个参与过程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又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兴趣培养;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并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尊师重道和等级观念被过分地放大,日常的教学思维当中,教师会觉得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客观需要。教师如果从根本上没有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观念,就必然会采取“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教师和学生重新定位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重要改变,它更多地强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重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互换,让教师从信息源转变为一个信息传输的中间平台,淡化教师的角色作用,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教师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缺乏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更多引导。师生之间要消除等级观念,多交流,多沟通,做到人人参与,相互补充,将教与学变成师生共创的一个过程。
二、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思考毕竟是有限的,扬长避短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组织合作和讨论,有时学生并无探索意愿却不得不加入讨论,到后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寻找合适的契机,合理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适当引导,切实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过程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取在课堂上讲故事、让学生看看与教学点有关的图片、听听与教学点有关的音乐等等方式,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对引导学生自学方面,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提纲,可以在课前写在黑板上,即明确自学目标和自学内容,规划自学时间和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是以小组讨论还是以围绕思考题看书或是别的方式来学习,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避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盲目。
教师也必须重视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合作是当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越来受到各方重视。开展课堂小组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和学生间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当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善于运用启发法
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果学生不懂提问,便可采用启发法,用通俗易懂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发现突破口。对一个英语知识点,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能让学生尽快接受,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片面地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文颖.浅谈合作学习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情境;研讨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本文将和大家共同分享几点分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分组协作,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教学模式效果十分显著。它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教学能够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为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开始的同时,以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作为研讨对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源于一个好的研讨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所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结合实践,还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进行。当然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下开阔思维空间。相反,问题要是过于平淡或简单,学习探讨气氛一定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组探讨的课题选择尤为重要。
三、培养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学会表达和倾听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探讨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去伪存真、反馈交流、提高认识,一旦组织得不妥,学生的思想不能达成共识,表面看上去是在探讨中,实际上学生叽叽喳喳地各抒己见,只是在阐述各自的想法。这样的小组合作根本无法达到合作的目的。所以学生相互地了解对方的观点,还要用心去倾听和理解,进而拿出解决难题的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才能让合作学习远航。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收获最大化的知识为出发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 高效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化学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的素质提高,特别对于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中职职学校表现更为突出。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对于中职生来说一方面课堂容息量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难度大、复杂又难以理解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课堂学主习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将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些不足之处探索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是每个中职化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生物化学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推出精品课件每位化学课任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因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设计者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选择使用的化学教材进行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精品课件最大限度地将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远程共享;各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也以最快的速度交流并加以推广使用。最终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关于生物化学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原理扎扎实实地学好生物化学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1.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者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调动视频技术、动漫设计技术、工艺美术技术、文字处理技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种表现手段来将生物化学教材中的多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充分表现出来。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单元DNA的复制由于DNA半保留式的复制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而且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演示DNA双螺旋链是如何解开的、复制是从何时开始的、复制链是如何延长的、又是如何终止的。经过学生们观看、思考和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DNA半保留式复制规律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遗传的社会价值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要点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2.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体的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生物化学《核酸的化学》一单元中,教学内容抽象、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将能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比如酶原的激活中胰蛋白酶原受激酶的激活使第六位赖氨酸残基与第七位异亮氨酸残基之间的肽键断裂酶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比较科学准确地理解酶激活的实质和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传输通道单一、信息容量小,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靠老师讲靠表格,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与微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利用CAI则能将我们人体内复杂的有机物在代谢过程中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精练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加大教学容量和密度
现代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含的知识信息量非常巨大在多媒体教室一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内把一堂课中的教学内容从公式推导、人体发生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具体过程从分子层面进行放大式的演示能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并无法想象的抽象的概念放大后直观地、形象地演示出来根据需要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大跨度地运用视频技术展示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最新科技成就。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使课堂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使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种高密度教学是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先进的化学教学课件的引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堂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保证多媒体技术成功地引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刻苦学习自觉将先进的多媒体机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多媒体应用技术,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术积极学习并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现代化学教学服务。学校要加强课任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能的培训,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应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2.深入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第一线精心挑选精品教学课件
目前使用的化学教材体系中知识结构较为注重对原理和理论的介绍据调研得知当前使用的教材对文字叙述和公式的演示的内容比重大同样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教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文档式展示导致课件内容单调、枯燥感觉不到现代科学气息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对教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这就对课堂教学课件的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必须深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第一线既要熟悉化学理论与实验过程精心分析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像、动漫、视频、音频融入教学课件中才能做出与实践内容和教学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精品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课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3.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也要随着跟进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作教学课件的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跟进目的在于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者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需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改进多媒体课件之前,课任任老师一定要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最新科学成果。利用当前使用效果最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注入更先进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比如“云计算”技术,制作出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用的教学课件,更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3.2不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理论上如何成功在课件设计时刻注意不能脱离学生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才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该灵活,一切都要视课堂教学需要而更换,再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好的、强有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3.3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全国各校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实现了共享,大量的精品化学课堂教学课件可供教师挑选。尽管如此教学课件的开发研究一刻也不能放松,要通过教师对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完善,要源源不断地制作性能更加优良的课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时代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这样才能在面对大量的课件信息从中挑选适合本人教学需要的课件活化教材激活课堂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 王桐.《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书臣等.《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们从事任何一次活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活动的效率问题,而且都会努力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追求效率,多快好省,更是它的目标之一。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定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明确课堂教学活动追求效率的意义,深入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虽然新课程改革将近10年,当我们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预期效果有一定的距离,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需要我们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浅见。
1、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让学生的发展达到时展所要求的水准。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根本上还是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能得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快速高效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求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即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的内容灵活多样。现实的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教学方式刻板划一,教学目标导向狭隘,教学内容单一片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2、这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与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是普遍反映。
教师负担过重除了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心理负荷重,经济压力大这些外在因素外,也跟我们教师自身的思维走势和工作惯性、低效的时间管理和粗劣的学习品质有关。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要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不断熟悉外,我们还应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课业负担屡减不轻,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所致;二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搞“填鸭式”教学。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这是教师转变观念,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若干关系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普遍接受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理念和方法。但为什么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效率不高或达不到教学目标的现象呢?在我们看来这与我们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中若干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①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但这与教师的主导并不发生矛盾。由于我们教师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关系”把握和处理不够,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学生主体了,教师就不能主导,似乎教师“一主导”学生就可能会丧失“主体”。这一深层次原因极大地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②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讲授是长期以来教师善于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系统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自主。这两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各有侧重点,各有优长,各有适用的内容和对象。因此,新课程强调探究教学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讲授教学,探究教学和讲授教学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讲授中探究,在探究中有讲授,两者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③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意在克服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不良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自主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重在变革组织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遇到有难度而个人又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时,学会合作,把学习当成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是各有侧重点、各有优长,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各自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④课堂气氛活跃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以往的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做,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感觉苦和累,教学效果不佳。而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导致课堂上要么沉闷,枯燥无味,要么活跃过头,控制不住局面,导致一度出现混乱。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认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教学服务、善于营造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要严肃严格地提出要求,在纪律、规范、态度、教学结果等方面丝毫不能放松要求。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和思路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众多因素,但在这些因素中,教师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教师入手。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教师,在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觉得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任何教师都不是白板一块进入新课程的,在其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有教学经历中都有一定的教学个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并不要求教师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和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他们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教师已有的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每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3、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校由点到面开始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刚开始,我也非常茫然,编制导学案不知从何下手,教材内容不知如何取舍,每上完一节课,总觉得心里不是很踏实。但坚持下来,感触颇深。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聚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声音素材、实物、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与情境为模板
作为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的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导学案。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在学习内容上独立思考,而且能丰富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教师要恰当的反馈学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每节课都有学案反馈这个环节,反馈的内容包括学生学案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设有优秀个人、书写进步个人、待优生、善于思考的个人、优秀小组、给力小组等,不管哪一项,都是对学生一种无形的鼓励,学生对此十分关注。有时刚反馈完,有学生就问:“老师,优秀个人为什么没有我?”简单的一句话,表明学案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触动也是很大的。对平时学案做的比较差的学生,不直接批评,因为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我会把这些学生定为进步个人,利用课间或课外和这些学生谈心,再次阅学案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非常浓厚,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五、教师要给学生展示与点评的机会,创设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组讨论时,我不再像以前一直站在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之中,在各小组之间来回穿插,了解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随时答疑解惑,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讨论之后,就进入展示点评环节,一年来,仅就口头展示而言,我带的两个班学生无论是哪个小组的哪个层级上课都能踊跃地用英语发言。上台点评的同学,站姿正确,声音宏亮,态度大方,富有激情,思路清晰,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别小看这些学生,站那就像一位小老师,精彩的点评总能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六、教师要在集体备课中反复锤炼,共享课堂教学资源
高中英语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构建一个可供交流和锻炼英语的空间至关重要,可以很好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进步,对老师来说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着重把握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帮助英语学科寻找到可行且高效的教学方式。
那么,如何构建英语有效性课堂?以下联系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英语构建有效性课堂的必要性进行浅析。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要不断增加配合力度,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不断增加对英语技能的学习,英语教学要紧紧把握住课堂空间的有限时间,将构建英语有效性课堂作为重点。
一、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衔接
学生经历了初中时期简单的英语学习阶段,所以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要侧重对体系结构的填补,不能沿用以前记忆学习的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利用,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度。英语教师要把握住和初中课程的衔接度,不断深入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水平,这对于教学的开展和调整都是有利的。培养学生对不同阶段英语学习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可以很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工作。
二、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增加师生感情的主要空间,只有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有效性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而言刚从初中转换到高中的阶段,无论是从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增加和学生互动量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效果更佳。课堂气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务必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问答的形式中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努力调整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有效的学习空间,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掌握排解课堂不良情绪的方法,构建和谐有效的英语课堂。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心智正在经历较为快速的成熟阶段,教师要把握住学生该时期的性格特点,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或者课堂教学都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指出改进,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必须要先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学科的具体内容,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为激发点,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中。
四、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国家对于教育工程的重视使得课堂教学数字化过程日益加快,传统的课堂黑板教学方式已经开始被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代替。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现代设备来创造教学课堂,多媒体和计算机设备是进行高效、有趣教学的重要条件,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制作英语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利用网络来播放和教学相关的英语视频或音乐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更加了解使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的风俗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运用的场所和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有效性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当前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学生才会更热衷于学习地理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如“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崇明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崇明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能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没有知识就难以生存,就难以发展,就难以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学会求知的方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三、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他们喜欢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喜欢自我的体验。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知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采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决策者,地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决策方向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环境道德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石。
总之,高中地理的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关键词:高中生;课堂小练习;重要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美术教学环节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显得尤其
重要。
在美术教学中,课堂小练习是一面最能反馈教学效果的镜子。课堂小练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让教师知道他们当时的水平,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为下一步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我认为小练习应该在3~5分钟,多安排在大作业之前,我认为这样一些“小”作业形式灵活,不仅能使课堂安排得环环相扣,使每一个学生时刻都有事做,帮助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到温故知新、突出重点的作用。
小练习在美术课堂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小练习可以帮助落实教学环节
新授课中有些知识点需要落实,这样的内容可以用小练习的方式进行训练,还可以引出后面的新内容。例如:在上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这课时,我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了不同的小练笔。在导入的环节中我安排学生分组比赛,4人一组,现场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内容形式不限,但时间只有3分钟,看哪些小组的作品又快又好又有创意。这个小练习,落实了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个知识点,又能激发所有的学生参与,难度不大。这样的小练习还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好的小练习可以帮助落实新知识,分层讲解
在分层讲解时,为了便于学生思考,安排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能使学生做出更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在上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这课时,先安排小练笔1,让学生象达芬奇小时侯一样用素描的画法画一个鸡蛋,分析素描中体积的表现方法。然后安排练笔2,让学生用线描的方法画3片树叶,要表现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通过评画得出结论,如何表现体积。拓宽思路,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基础。紧盯学生的作画过程,随时指引,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作业水准。本节课通过一个个小练笔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新知识的落实。
三、好的小练笔可以帮助突出重点
重、难点需要更加详细、直观的练习,我们也可以用小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得到锻炼。
我在教学生基础知识的课堂中常常采用小练习训练的方法,由于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对于学生作业中常常存在一些绘画知识性的错误,我在小作业中指出正确的方法,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
总之,高中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的培养,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和创作来陶冶学生的道德和美感,这是美术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宗旨,也是美术教育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完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讨论课堂;初中数学;效率;重要性
当今的课改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讨论教学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而言,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多元化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种形势下,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过程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讲解时,让学生就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展开讨论,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发现很多判断方法,诸如边角边、边边角、边边边等。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再让学生依据讨论出的判断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这样,通过探讨和观察,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动手解决问题,一连串的探讨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探讨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二、讨论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使得不少学生完全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往往出现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开展讨论,把数学问题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交给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环节中,调动了所有同学参与,不管成绩优劣都可以加入讨论的行列中来。在讨论中,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来,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借鉴这些理解加深自己的理解或改正自己理解上的错误,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把成绩差、不愿学习的学生也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为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合理的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环节的设置,加快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对知识点的理解,而是通过师生互助,做到知识的理解与拓展。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任务轻了,学生厌学情绪低了。而且随着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基于其模式上的优势,很多新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诸如情境式教学模式,该种模式就是鉴于课堂讨论模式,并对其进一步地优化处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而且其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课堂讨论教学的成熟开展,促进了教师和教育部门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基于课堂的讨论教学优势,把课堂讨论教学更加多元化地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四、讨论环节的设置,加快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牵引”式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初中生都有好奇、爱动的个性特点,但在学校学习中由于各种约束,使得其在课堂上畏于发言,不敢提出自己对知识的思维理解,更很难主动地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而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薄弱处。同时,在讨论课上,学生都积极发言,不再畏惧犯错误。一些害羞的学生也不再只是沉默,而是和别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论述。因此,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随着讨论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开展,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任粉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提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1. 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学科素养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课程改革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2. 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课题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
一、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习掌握专业课程、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切实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在知识结构上得到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获取了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是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植根于心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所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去完成的活动。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成员、与访谈对象、与指导老师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沟通合作逐渐建立起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不同个性的团队成员、访谈者和老师交往交流,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促进自己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实践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变革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师生认为社会实践无非是组织带领学生到社会、企业和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由于对社会实践的动机、目的认识不清,虽然有学校号召组织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得力的措施,导致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只是随意找个单位敷衍了事。
2.主体参与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很多社会实践是在学生不情愿的情况由院系勉强组织的,这显然与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也过多地注重校内课堂学习,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这也阻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活动的实效性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有效的宣传确实对社会实践的开展大有帮助。但是近年来,有些高校一味把社会实践“搞大”,追求轰轰烈烈的出发场面,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形式宣传多,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效果宣传少,给人产生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此外,部分师生的科研水平有限。以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引不起地方和单位的兴趣与积极性,更是给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一种实践和科研无用的误读,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
4.缺少既懂理论知识也懂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导致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指导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学课程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程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但在目前社会实践中,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老师除了参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不多,即使参与了也仅仅是起带队作用,而大学生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共同指导的,若没有老师对实践各环节的指导,学生的实践难于有成效,也很难出成果,对其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很有限。
5.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新建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完善校园及办学硬件环境的巨大资金压力下,往往难以满足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首先,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内的消费水平;其次,自费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笔不小的负担;再次,在高校招生“并轨”后,特困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动员包括特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相当困难。
三、如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但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引导、经费落实等多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2.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参观、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等狭隘范围。应该在当前暑期三下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模式基础上拓展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所学专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集中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单位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分散实践教学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二是利用寒暑假,教学单位联合宣传部 、团委、学工处在学生放假前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有关指导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检查,帮助他们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
3.建立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此,必须做到:(1)建立典型基地。如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与专业大致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等。(2)加强基地管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收益等重要环节都应注意抓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认清国情,从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4.社会实践教学实行课题管理。我院经验证明,新时期的实践性教学摒弃原有的组织形式,采取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程序如下:(1)预设实践课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当前的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专业学习中所关心的问题,列出部分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所需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2)选定实践课题。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班级里的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列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完成所选课题。二是研究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写好计划书,经领导组认可,指定课题指导教师后,学生就可着手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更可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3)完成实践课题。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和督促、指导,强调集体合作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力争使每组学生的实践报告都能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5.认真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实践健康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重实践、多锻炼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投身社会必备的理论,更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认真实践。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广泛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社会实践的作用,宣传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社会实践在当代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同时,各校认真总结和推广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瑞琼,郭虎史.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功能.素质教育论坛,2008,(06).
[2]郭学鹏.大学生有效社会实践探索.北方经贸,2008,(05).
[3]熊辉.社会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才开发,2008,(02).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节新课的教学引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学生踊跃发言,举了不少例子,如:人体的呼吸、木炭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反应为什么在实验室条件下不适合使用。在分析时,我使出浑身解数尽量放慢语速,尽可能详尽细致地讲解。但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明白,有些却似懂非懂,还有些是一脸的不理解。当分析到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由于药品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不适合实验室使用时,尽管我反复引导,学生仍有些茫然。一个学生实在忍不住说:“老师,你说这么多,试一下不就知道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给忘了呢!况且这些实验用品生活中随处可得,课本中虽然没有安排实验,但我们可以自行增加。教师大费口舌,学生却不知所云,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如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亲身感受,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跟学生说:“说得好,这节课老师准备不充分,下一节课一定给你们补上。”
二、 案例过程
课后,我马上准备了学生列举的方法中所需的实验用品,分好实验小组,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实践,亲身感受。同时,我还增加了粉末状碳酸钙、不同大小颗粒状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学生对比完成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不同大小颗粒状石灰石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非常兴奋,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活跃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不用太多地讲解,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实验室用颗粒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最理想的选择,并且印象深刻。受到这节课的启发,在接下来的装置选择上,我调整了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设计装置,然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用事实检验自己的成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最终设计出理想的装置,最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学生的设计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许多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我大开眼界。
三、 案例反思
这节课,不但是我给学生上课,更重要的是,我也受到了学生的启发。我们的教材怎么用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呢?以往我们只是在教教材,在照本宣科地当已有知识的传声筒,不敢也不会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依托,我们教师应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而不仅仅是在教教材。我们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运用实验,创造性地完成课标的教学任务,让课堂活起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如果用教师的权威把这些知识硬塞给学生,只会使原本朝气蓬勃的课堂变得沉闷、低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地消失。课后,我改变了以往怕麻烦,实验能省则省的观念。除了课本提供的实验外,我还根据课堂的需要,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如二氧化碳溶解的实验、 火灾逃生原理实验、爆炸原理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有时还布置一些课外家庭小实验,如用燃烧蜡烛、木材、一般树叶、松树叶等不同方法收集炭黑;制作无壳鸡蛋;帮助妈妈清洗水壶里的水垢;用小苏打蒸馒头;做一瓶自己喜欢的汽水等。并定期让学生集中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对化学课充满了期待。这样,课堂上不再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是教师教得轻松欢快,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使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保持。
四、 案例的启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最初学生对化学课的期待主要是对化学实验课的期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实验的准备工作很繁琐,工作量大,额外增加的实验工作量更大,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精力。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实验比较费时,课堂容量小,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实验部分能省则省,更不用说增加额外的实验,或有多媒体的则用多媒体投影替代实验。不做实验确实能省很多事,感觉课堂的容量也比较大,一节课能讲很多东西,面面俱到,几乎所有的细节、所有可能的失误都替学生想到了。但是,到考试时,就会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仍然错漏百出。要想堵住这些漏洞,则需要学生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形成了教师在拼命地教,学生在玩命地学的恶性循环,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通过实验教学,看似费时费力,课堂容量不大,一节课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刺激,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把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和透彻。课后不必再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