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立德;树人;全员;校本;人文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教育出来的有德有才即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有德无才是可造之才;无德无才是无用之才;无德有才是坏才,是对社会国家有害之才。所以在小学阶段只注重知识分数而轻视德育教育是极端错误的。学校德育工作是方方面面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切实推进学校“有效德育”工程建设。
一、全员德育
学校要做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育人。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而是要学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参入的系统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位,从而使全体学生沐浴在德育的春风中。
二、网络德育
此网络非“E特网”,而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形成的大网络。网络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有利资源,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在社区养老中心做义工等,让学生结合年龄和个人实际进行选择,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德育教育。另外,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接受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德育的第一任教师,不断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
三、活动德育
组织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习得。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请校内外优秀领导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教育,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接受好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朝读时间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队会进行阵地建设,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聘请的校外法制副校长给学生进行交通、消防等知识讲座,充分提高学生安全自护能力;开展欢庆“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幸福的生活;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九九重阳节”对学生进行爱老敬老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让学生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到户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自我德育
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有时间内省,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每周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就个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互相探讨、争论,让他们互相教育,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进而迸发出发自肺腑的自我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长期而有效的。
五、校本德育
通过学校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产生自己独特的东西,让学生打上本校独特的教育理念符号。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德育教育。
六、现代德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有利资源,运用网络、电脑、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工具进行实时教育,结合当代社会热点进行讨论,老师再适时进行引导,这样就能赋予德育更多的时代鲜明特点。
七、人文德育
现在独生子女多,学生个性比较鲜明,自我意识很强。因此在德育教育上采取一刀切式的说教方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德育教育。而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要,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加人文,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德育教育。
八、学科德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小学各科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保证学生的智力发展、专业发展和的德育发展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本文就小学教育应该如何较强学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简单分析。
1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德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必须要求学校能够从内部管理着手,创新内部管理理念,重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在过去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均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是固定化管理、效率低。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学校必须要创新“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理念,转变内部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将德育工作当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监督系统和执行系统,即创建德育处,使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各班级和年级的德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要求各年级和各处室必须要严格按照新的管理思想进行教学,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方便年级教师或者处室人员进行德育相关信息的反馈。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德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和领导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要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校园文化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反思文化。反思文化主要是针对各科任教师而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将反思的精神和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每堂课上,教师均需要做好反思工作,如做好案例的编写和教学记录工作,要形成习惯,逐渐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让教师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效果;其次,合作文化。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均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不能够仅仅将各教师的力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将每个教师的力量相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师资力量的乘积。因此,各教师一定要强化自我的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要相互合作和交流,优化资源整合,提高校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建设主要指的是让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就教师队伍而言,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学习,认真严肃其中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就管理队伍而言,学校应该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接受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培训之外,各管理队伍还应该要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如每周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交流大会中可以为管理队伍推荐管理类的书籍和文章,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做好必要的记录;最后,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书香环境文化,进行布置校园,通过将文化、景观和绿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3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法定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如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传统的节日、校庆日等,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举办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保证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开学的第一周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定期让学生观看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以“孝顺、敬老”为主题举办多样的专题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习雷锋”、“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使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为了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德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独立的科目进行教学,如教授学生关于我国的景点诗词和传统文化礼仪,让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礼仪教育为主,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本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提高德育的效果。而对高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则应该以诗词朗诵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诗词朗诵中加强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德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要求学校能够通过校园管理念的创新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外部环境基础,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娜拉 单位:呼和浩特胜利街小学
参考文献:
[1]魏民.积极探索德育途径不断创新德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7).
[2]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
[3]赵兴明.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途径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4]关洁馨.浅议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教学[J].教育导刊.1994(Z1).
[关键词]小学德育;文化育人;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87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阶段是德育的黄金时期,小学德育肩负文化育人、文化兴国的历史使命。提升文化育人意识,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创新文化育人方法,科学构建文化育人认知体系,升级文化育人品质,这是德育文化育人的重要选择。作为小学教师,要有德育文化育人意识,以务实的教育策略,给学生以更有效的培养,促进小学德育文化育人的健康发展。
一、以生为本,创建文化育人环境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实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符合现代德育文化育人大背景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现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也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剧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升级校园文化品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依照学校和学生实际,开设多种文化活动。如宣传栏、墙报、阅读区、作文展览、书法展等,都是重要的宣传展示手段,还可以通过校园之声,表彰先进,展示学生作品,树立先进榜样。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朗诵会、感恩系列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自我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2.介入爱心教育模式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生思想单纯,情感脆弱,更需要爱的洗礼。作为一名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时,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无私,这样才能顺利启动教育引擎。教师实施爱的教育,并非是不讲原则的溺爱,而是以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蜕变,促使学生建立感恩意识,让学生用爱的方式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提升德育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高效性。
所谓爱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而是一种教育的意识,用爱支持的行动。平时,教师叮嘱学生穿好衣服、带好学习用具、下雨时带好伞具,对学生嘘寒问暖,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帮助学生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一句提醒、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以传递丰富的爱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促使学生思想产生质变,逐渐形成爱的回应。融入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
二、学科建设,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1.拓展学科教育维度
小学德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其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为使学生德育文化育人教育的顺利推进,教师要有德育文化育人意识,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根据学科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教育目标,形成带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教育产品,全面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拓展学校德育文化育人课程资源,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来展开。
首先,要让全体教师建立德育文化育人意识,将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因素,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要真正引入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实实在在的教育。其次,要实现学科关联,提升德育文化育人品质。德育是每一个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协调关联的意识,通过学科横向交流,共同研讨德育措施,形成具体应对方案,以满足德育文化育人的实践需要。第三,学校领导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全面部署教育措施,展开育活动,提升德育文化育人效率。学科教育有自身特点,学科教师在具体施教时,也要依照学科内容,以形成教育合力。
2.拓展实践活动域度
德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尽快实现思想转变与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实践活动设计和发动时,不仅要改进引导方法,还要有创新精神,及时更新教育认知,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生活域度较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安全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只有确保学生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发动教育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实践活动众多,学校和教师具体部署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年龄和社会经历等方面的情况,以提升实践活动的适合度。如社会调查,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操作。有教师设计“家庭消费调查”,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展开调查,调查项分为:生活消费、人情来往消费、住行消费、教育消费、其他消费等。通过这样的调查,让学生明了家庭经济收支情况,了解父母挣钱的艰难,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学会节俭,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实践证明,这样的社会调查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最为直接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触动显著,教育效果明显。
三、创新方法,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1.升级育人评价体系
德育文化育人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评价方式也应呈现个性化特征。传统教育中,学生优劣主要看什么呢?大多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意识存在严重偏差。德育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体成长,如果忽视学生的进步,只看最后的成绩表现,这样的评价自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升级育人评价系统,有效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这应该成为育人评价的重要共知。
在具体评价时,不妨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想基础、学习进步情况、具体表现等因素展开综合性评价。学生自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思想成长展开点评,实事求是地认定自我表现,对自身的表现亮点和存在缺陷都展开自我认知评价,因此自评自然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互评,即对他人展开评价,不仅能够看到人家的长处,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短处,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自觉成长;教师评价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此特别敏感,因而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特别是鼓励性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教师要不吝啬赞美之词,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及时鼓励,要体现评价的积极作用。
2.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德育文化育人素质,已经成为小学德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起点。首先,学校要建立德育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全校德育管理工作。其次,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活动,不妨让教师外出多参与德育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借鉴外地先进的德育教育方法,学校也可以自己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堂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德育教育专业素质。最后,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引入德育相关内容,将德育因素介入到教师的评先树优活动中,促使教师切实关注德育,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一、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1]。
(三)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除了校内教育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意识到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做出改正,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全面落实德育教育[2]。家长在同学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标,遵循规范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如果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紧抓实践教育环节,防止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节[3]。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例如:帮助福利院老人、观察和保护大自然、农田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理论同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程度,使得学生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想品德规律,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途径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教学阶段,是学生未来健康成长的重要根基。其中,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注重引导,以此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一、加强小W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增长态势,犯罪者低龄化及暴力化的特征对义务教育德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工作水平;有利于对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加以全面把控;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德育品行的形成,以此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虽然在礼仪教学、良好行为规范、爱国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在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重视;然后,德育教学方式较为简单;最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致使德育工作无法高效展开,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充分发挥课堂资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加以充分利用。首先,以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主,增强与其他科目的德育教学联动性。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思想品德的科目教学上,还需与其他教学科目,如语文和社会等科目,加以紧密联系,并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以不同学科之间所具备的相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内容进行培养。例如,在音乐学习中,通过对经典红歌《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进行欣赏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在德育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较为薄弱的客观因素,因此,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彩生动的图文影音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例如,通过PPT或是Flas以及具有教育内涵的电影,展开德育教学。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树立学生榜样。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优秀事迹的表彰,为班级同学树立榜样。例如,教师可表扬那些平时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以及积极打扫卫生的热心学生,这样在增强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其他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
2.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与家长配合,为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教师需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家长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够向家长及时反馈其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以此为学生的德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通过校信通、班级群组等现代化沟通交流媒介,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家长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需注重对学生和家长亲子互动性的培养,使家长切实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来,从而增进亲子互动,使家长对孩子的品德发展进行实时了解,并能够从旁协助孩子对不当处加以及时改正。例如,教师在进行“尊老爱幼”的德育教学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可给出参考意见,比如为母亲洗脚等,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成长过程中来,促进学生德育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使家长对学校的相关规章和管理进行了解,从而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而非传统的责骂、动手等过激方式,通过这种互动交流能够使学校和家长一起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优质品德的形成。
3.以身作则树立教师典范
教师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引导者和教学者,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必须对自身的言行举止加以严格规范,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自身专业素养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强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并在教育学生时做到言行一致,以此收获事半功倍的良好德育教学效果。例如,德育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学校或者是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德育教学培训,同时,注重对优秀德育教师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吸收和借鉴,并通过互联网方式搜集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例,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展开德育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还需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想法,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德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教师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丰富德育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现代化社交软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进德育工作的展开效率。并且,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高效展开,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朝华.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 时代教育, 2017(2):190.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品质和思想道德认识水平都大有裨益。在小学阶段,通过德育教师正确的教学引导,能够保证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有助于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低年级学生因为年纪尚小,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皆处于发展阶段,并不成熟,对社会上的善恶分辨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德育工作的进行。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的德育课堂
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课堂资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任务。既要着重在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如语文、品德和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文学科优势,在同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他的一些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也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的形成,还能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除了对不同学科的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师还应该有效地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以使学生能直接快速的获得信息资料。这主要是基于小学生的理解力较薄弱但想象丰富的特点,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Flas、PPT课件以及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品德教育道具。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很快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在观看这些多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迅速抓取到正确的品德教育资源,以使德育教育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更生动具体有助于理解。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对身边学生的优秀事迹进行表彰,来为大家树立正确的目标榜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优秀学生会继续发扬好的品质,多做好事。同时,又能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们学习,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让家长切实体会到教育活动中孩子的品德需要改进的地方,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同时,学校也要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方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也让家长可以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华,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正确的德育培养方向为指导,采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做到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同研究探讨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方法。只有学校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才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新的互动模式,从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他们,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还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田去劳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果实的得来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身临其中的体验经历,而且能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
四、结语
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过去的强制性说教,慢慢转变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人性化教育。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共同参与。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地做好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同学校联起手来,一起监督孩子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从中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丁宝宏,傅氏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J\].江海纵横,1997,(06).
\[2\]李鑫峰.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永恒主题\[J\].徐特立研究,2003,(04).
\[3\]陈宏.转变教育观念,是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灵魂\[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S3).
\[4\]王呈祥.浅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学校德育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一、服务性学习概念界定
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1990年肯德尔(Kendall)考察教育文献后,就发现了147种不同的定义。人们既可以把服务性学习看作是一门课程理论,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学习方式。在1990年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中,服务性学习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满足社区的需求,并在服务中得到知识技能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培养。1993年美国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体系,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有着固定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服务行动和反思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1]马里兰大学负责社区服务的雅克比(Bar-bara Jacoby)认为:服务学习是经历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参加旨在满足人们和社区需要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心安排的结构性的机会的活动中而得到全方位发展。[2]美国社区服务协会认为:服务学习是传授公民意识、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学生从服务工作的经验中获取未来的知识和技能。[3]
笔者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结合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思中获取新知识,并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理念上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服务性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并不单纯地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认为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汲取多种养分,学生的学习包括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在社区服务中的经验总结。服务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充分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发展。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得到很好的检验和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生涯规划按部就班完成。“服务”与“学习”并重的理念,确立了两者同等的地位,保证服务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当代美国基础教育中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2.在实施中强调结构性反思。反思是提升服务性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与学习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协助学生将“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酵素。[4]服务性学习中的反思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从服务前的背景、能力反思,到服务中的阶段性反思,再到服务后的总结反思,这些对于学生每个阶段的服务性学习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反思将学习内容与服务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合,加深对问题根源的理解,促进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系统地构建。由于服务性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社区的大力支持,而在服务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社区人员也会一步步反思,如何实现服务性学习的最优化发展。通过结构性反思,可以给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各方以充足的时间思考、平衡和解决在服务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各方在服务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保持服务与学习并重的局面,在不打破服务性学习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服务性学发展。
3.在目标上强调实现学生的成长与满足社区真正的需要。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整个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是一切服务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性和交互性是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概念,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双重的,于学生而言,是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并在经验反思中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于社区而言,就是在学生为社区服务后,能切实解决社区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服务性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社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目标制定上,不能由单一的一方完成,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商讨完成。通过服务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知识,认识和了解了社会;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优化发展;国家的公民教育也有了有效的载体。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当前,虽然每个小学都十分注重德育,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也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进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德育方式过于简单。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主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当前小学课程中主要有《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这两门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内容相对枯燥,激不起学生听课学习的热情,师生形不成互动。也有教师通过班会活动、校园活动方式开展,比如“祖国山河”书画展、“理想信念”方面的写作演讲比赛,虽有一定效果,但形式老套,没有创新,缺乏韧性与活力。学生都是通过教师说教、同学榜样示范等方式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非主观体验,由此个性受到抑制,能力得不到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2.德育资源不够丰富,缺乏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联系和互动。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对于社会、家庭里这种丰厚的德育资源学校并未拓展开来,德育缺乏与社会、家庭的联结和互动。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当前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很多的德育活动都限制于校园内部,很少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社区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也缺乏研究,长时间以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学校把学生的信息向家长反馈,要求家长如何配合,缺少双方的互动,家庭教育的资源没运用到位,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挖掘和加强。
三、服务性学习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服务性学习有着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当前,美国利用服务性学习进行学生的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态度的确立,公民技能的提高。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来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内隐在服务性学习中,通过服务性学习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性学习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体现。
1.服务性学习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我们一直在寻找德育的新路径。服务性学习打破传统德育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局限,在学习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把空间扩展到社区,使学生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真实体验中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学习方式上,也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服务性学习的始终,都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他们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服务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自身的体验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升华,它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
2.服务性学习丰富了小学德育内容。传统的小学德育基本都是局限于德育教本,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已经让学生熟记于心,但具体的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内容缺少深度和广度。服务性学习把道德学习的内容放到社会中去,学习社会中直接的道德文化和道德要求,学习最直接的做人做事道理。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把所学的大道德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真实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接触道德模范,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引发自身思考,审视自身,慎独躬行。社会是个大的课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德育效果也得到切实增强。
3.服务性学习增强了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德育目前已经由灌输式向体验式教育迈进,服务性学习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类型,这种教育方式必须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存在。其一,服务性学习的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让大家有热情参与其中;其二,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学习性、互补性与反思性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其三,教育的实效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而不是以灌输式的作业为中心。[5]服务性学习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其中深入有效地开展,使外化内化的德育过程得到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目前,一些国家利用服务性学习来填补道德教育的空缺,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也可利用服务性学习,挖掘德育深度,拓展德育广度,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许会展现出一派新的气象。服务性学习在解决社区真实需求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中获得了技能提高、品德发展,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Meyers,Susan,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ClearingHouse, 1999,73(2).
[2]陆为群.服务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比较及其对区域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刘大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课程评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卢浩,杨海燕.美国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内涵、方案、实施及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5,175(1).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寓德育于音乐课堂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1. 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最为直接和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歌唱教学中不但要分析作品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艺术特点,还要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再度创作,使学生进入角色,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在感受表现和再度创作音乐形象中使学生动心移神,用自己的歌声打动自己和同伴。如学习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时,用伴奏音乐为背景讲述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最终献出自己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结合当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赞扬、去动情地歌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
2. 德育渗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寓德育于音乐活动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才艺的心理,在校内组织合唱团,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我校开设了第二课堂,建立多个兴趣小组,全校班班有歌声,班班有乐队、舞蹈队……由于综合音乐活动使孩子们正确认识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中懂得了协作精神,培养了他们宽容和开朗性格。
三、寓德育于文化
1. 开展综合艺术主题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是我们对自己祖国热爱的情感寄托,也是人类最珍贵的基本情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纷髌氛嫦舐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
2.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情趣、情感因素,紧扣音乐教材渗透教育,以“情”和“美”的视角切入,着力构建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以多种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提升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性
1.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
也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创新的应用技能,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具有高品德素质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我们已经提到过,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德育已经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要重视德育,由此而言,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的加强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又通过素质教育的发展深化德育等教育活动,使各个方面的教育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小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1.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升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与班级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班主任的行为对学生的教学具有示范的作用。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只讲述理论就可以取得教学效果,学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可能使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班主任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做好表率的作用。
2.广泛开展校园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明显的效果。首先,通过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其次,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学会向对手学习,并学会尊重竞争对手等;再次,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交友圈,有良好的人际圈子,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学校与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或者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德育是一个较广阔的教育范围,涉及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以及将来步入社会之后的行为,为此,教师的德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园活动中,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家庭、社会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应该多与学生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要关注社会对学生品德的要求,结合社会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律”的引导是形成“自律”的基础。因此,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提高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等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品德和语文课,渗透着人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做人的道理;数学、科学课程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辩证地看待事物的科学方法等,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学会自主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更获得了道德成长。
二、挖掘活动资源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年的植树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电影节等,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如在“手拉手庆六一,迎亚运创和谐”大型联欢活动中,学生与家长、老师一起排演节目、同台演出;在“感知快乐,体验童趣,放飞梦想”校运会上,多位家长志愿者承担了裁判、医务、摄影、安全保卫等工作;130位师生、家长到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爱心活动。家长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广州市首支“家庭志愿爱心服务队、医疗服务队”,家长们忙碌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触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渐变得自信、自律、愉快和成熟,如此,以活动为载体的自我教育,有效促使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以多元评价促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将活动与评价相结合,制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雏鹰争章”评价制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可“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分;如有不良行为习惯,则“消费”一定的道德分,汇总后作为获得“雏鹰章”的依据。活动中,学生自主制定目标、设计章程、管理分数、评价反思,在评价中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主管理意识。
1.教学工作未落到实处
德育的开展,主要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程,课程中包含有丰富的传统美德,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班主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等课程,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2.“教书”与“育人”不同步
尽管对德育的重视在整体上有所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德育工作,将思想品德教育看作“副课”,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学生整体的思想品德素质偏低。
3.班主任个人工作能力有限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而针对小学生思想意识不成熟的情况,需要班主任拥有很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同时,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但在实际情况中,班主任德育能力不足,影响了德育的工作效果。
二、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的有效途径
1.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形成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三观,同时,要加强其他各方面的修养,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威信。
2.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德育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将相关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工作中,确保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形象化,比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他们向父母表示感谢、帮父母做家务,并向父母了解学生的表现,便于以后教育的展开。
3.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德育工作 实效性 解决措施
小学德育工作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手段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等问题。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为主导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班级成绩,家长追求孩子成绩,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培养出现失衡,学校往往把德育放在智育后面,虽然也一直强调德育,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把德育往后靠,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德育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开展德育的方式也是以说教为主,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典型事例或者榜样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种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枯燥的传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干什么都有,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不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使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德育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3.德育评价方式不全面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因此,儿童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认知、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勇气,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思维方式简单、可塑性强,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众多科目中,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门课,而其他学科却没有涉及到德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思想政治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知识,而其他科目却是对理论的应用,思想政治课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操;数学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培养做事认真的态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教材涉及方方面面,学科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科学道理,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帮助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不但要在平时工作中以身作则,还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以身立教,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才能发挥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行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平时工作中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应对挫折,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渗透德育,学生在心里尊敬教师,容易聆听教师的教诲。
4.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可以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
\[2\]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
\[3\]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一项活动,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工作中自己时刻注重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我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开展德育工作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贯彻和落实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力的一种宣传工具,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深入挖掘属于语文文字内联系中的德育因素,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上册《詹天佑》一文,学习重点段时,根据训练重点,让学生读出“勘测线路”一段,并找出当时描写环境的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抓住他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理解“精密”。詹天佑是怎样“亲自”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这是中国人修的一条铁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回击外国人的讥笑,为了增强中国工程师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心,所以詹天佑要战胜一切困难勘测好线路,这就使学生体会出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接受好好学习,长大去建设祖国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班队会渗透德育
班队会的目标是对培养对象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教育对象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现在的孩子们的好吃,不爱劳动的不良现象。召开《说说我们的父母一天的辛苦》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父母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哪些事?有的同学说,是我还没有起床,爸爸就出去给别人家打草帘子去了,晚上回来很晚,有时候还要上夜班,爸爸很辛苦,有的同学说,妈妈每天早晨很早就给我做饭,还给我装饭盒,有时早晨还很黑,妈妈怕我害怕,还要送我一段,同学把父母一天所做的事都说了出来,我及时引导,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说他们是为了我们一家能生活好,还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关心我们。这时我说: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家,一天忙碌着他们把好吃的先给我们吃,好穿的先给我们穿,那么我们每天都做些做什么呢?拿着父母用汗水换来的钱,任意挥霍,还觉得很理所应当,不觉得惭愧吗?这时同学们不做声了,我接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心,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要改掉爱吃零食的不好习惯,积攒零用钱,有的同学说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次班会显得生动,有力,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两种形式生动活泼,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四、运用名人故事进行教育
每天利用两节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讲演名人故事,这项活动是“七个一”活动的落实,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德育因素的渗透。因为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名人勤奋读书的事例,又有他们关心它人的故事,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前辈创业的艰难,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学生以革命为榜样,树立起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
五、通过校园文化进行德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5-02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或矫正,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作为小学校园,如何紧紧把握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是一项永恒的课题。
一、当前德育工作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存在不适应
1.传统教育的不适应。①教育内容单一。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习惯于把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向学生灌输的是诸如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而忽视了抓常规、打基础、学做人道理的教育,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成效较难体现。②工作方法贫乏。许多学校采用强制性灌输、命令式谈话、指令性改正等方法,如以突击式打扫代替经常性保洁方式来换取学校或班级的荣誉。这些方法本身因带有强制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③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实到班级,后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学生出了事,班主任基本上是责无旁贷,而其他任课教师很少过问班级事务,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更是极少关心。
2.家庭教育的不和谐。①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注意和宠爱,让孩子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生活,忽视对孩子进行自强、自立等意识的培养,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在考虑问题时,更多思考的是“别人该对我怎么样”,而不是“我该对别人怎么样”。②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思想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体现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就是物质刺激或简单粗暴多,耐心细致关心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少;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自己在孩子面前行为不检点,做不该做的事,致使孩子染上一些恶习。
二、规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几点看法
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开篇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是后天学习和习得的。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学校责无旁贷。
1.思想上要重视,常抓不懈。德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作为学校责无旁贷,要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素质教育意识,切实重视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实际,以出操、集会、升旗规范、卫生规范、值日规范、课堂规范、安全意识、文明礼貌等方面为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让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养成教育的“总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交流探讨养成教育的得失,做到常抓常新,坚持不懈。然而,对小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几堂德育课,仅仅依靠班主任是无法培养出美好心灵的,更多的恐怕要依靠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其实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课课、天天、月月、年年地坚持不懈。
2.行为上要引导,反复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所知”才能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与素质。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阶段,确定相应的训练重点。如以班级为单位对“课间活动”、“出操集会”、“离校路队”、“自理自护”、“课前准备”、“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进行专项训练。这样,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方法上要创新,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如果是一味地灌输、强制、说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效果不佳。如果能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效果就比较理想。叶圣陶说:“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仿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可通过引导队员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 “诚信回归,学做真人”、“我和父母同学法”、“告别零食,告别游戏机”、“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做雷锋式少年展合小人风采”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再配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这样,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良好习惯的转化和强化过程。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激发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学班主任只能通过德育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班主任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工作融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越来越看重,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正在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学习情况,也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实际上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努力意识,以此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效率。
2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
2.1因人而异: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首先就要因人而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差异较大、独立性强,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大不相同,因此对于一些善于表现自我和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为他们定制一个更高的学习目标,促使他们成长和发展,对于一些不爱表现或表现不好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定制一个激励性的目标,使这些学生有努力的动力,逐渐开始积极学习。
2.2德育气氛:对于一个好的小学班主任来说,不仅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更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创建有良好德育气氛的教学环境就能很好的将激励策略融入在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在良好德育气氛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环境,并且对学生日常行为做出相应的激励策略,这样就能使整个班级充满了无声的教育力量。
2.3实践活动:如今的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宠爱以致于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不仅要采用德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更要在实践活动中适当加入一些激励策略,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例如:开展积分比赛,让学生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卫生或者其他事情,每完成一项并且得到家人认可就能获得一分,以一周为期限积分最高的学生予以适当奖励,若没有积分或者只有几分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
2.4主题班会:既然是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那么自然不能忽略了班会的举办,班会是一个班级每周进行总结和评价的环节,若在班会中加入德育教育,或者适当的加入一些激励策略,让学生从主题班会中学到更多的德育知识,例如:根据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设计班会主题,如就扶不扶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之后再进行总结发言,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也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5个体差异:虽然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但是还是会因为年龄出现一些不明显的年龄差异,如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的思考方式就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激励策略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或者什么是学生应该做的,尤其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狐假虎威等,这样更能为学生带来直观地教育。在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激励策略时,则不能按照低年级学生教学方法,高年级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班主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实际意义较强的内容作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途径
2.6尊重学生: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需要以学生的想法为中心,要尊重学生,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敏感,教师只能足够的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跟随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在实施激励策略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学生对于这个激励是否能够承受,学生接受激励之后会不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等,这样才能实现激励策略的意义。
2.7适当奖惩:激励策略更要注重奖惩,但是更要注重适当奖惩,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适当的奖惩是必须的,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现不规范德育行为时,教师可适当的给予惩罚,但是不能过重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表现较为良好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但是过度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失去提高学生水平的欲望。
2.8公平合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较为脆弱,因此教师在实施激励策略时,一定要公开、公平、合理,不能让学生感到任何的不公平待遇,对于奖励和惩罚的同等学生,一定要公平对待,绝对不能采取特殊或者优待处理的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出现不良心理,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
3结语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既要因人而异,也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在激发学生努力意识的同时,达到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作者:刘蜀民 甘霖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农坝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兴文.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2]赵勇.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J].才智.2010(03)
[3]张迎新,林君华.谈小学班主任工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