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管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基础,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率的标准。放眼世界,当下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国家也大大增加了对高校的投入。然而高校获得较大投入,却忽视了内部的管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造成巨大的资产浪费。这也是如此多的高校表示科研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投入,轻管理
高等教育的规模相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为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不仅加大了政策上的支持,也不断加大了财政上的扶持,除此之外,高校还通过企业赞助、校友捐款等途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然而,流入学校的资金并未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科研项目搁置或放弃,教学仪器得不到及时补充。这些现象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都时有出现,极大影响了资金效率。2.传统的管理观念要办好高校,不仅仅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管理好整个高校的资产使用与共享。传统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高校在缺乏专业性管理的情况下随意处置资产,导致高校资产的分配和使用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资产产权界限不明
高校的资产产权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经营性资产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具有保值、增值的的特点,而非经营性资产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国家的行政任务或社会活动。前者的产权不清晰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如:有些高校为了弥补办学经费不足而置办校办产业,没有及时对学校资产的使用进行补偿。后者产权的不清晰将会导致权责不对称的现象,造成管理与使用脱节。而资产产权界限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未能按资产的不同形态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国有资产的权责不明、保护不力以及流转不畅;二是无形资产管理体系不规范,使得相关的发明、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账实不相符合
高校的账实不相符合主要在于对购进资产没有及时地按规定登记入账;对于处置的,没有进行及时地账务处理。另外,在资产分配和使用过程中资产的流失也是导致账实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4.配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各部门之前存在着资金、人员的差异,配置不合理容易导致资产不足或过剩,资产到位不足容易导致项目无法开展,无法进行正常的科研活动,而到位过剩的容易导致腐败现象。总之,这会使得资产分布不均,配置效率低下。
5.使用效率低
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不科学的资产购置计划。高校资产是用来维持高校正常科研项目得以开展,盲目地借款购置或使用各类资金将会导致资产闲置或浪费,资产得不到合理利用,容易导致利用效率低下。
6.资产管理效益评估体系不健全
资产的使用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收入与支出应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作为资产使用和处置的重要依据,因此进行资产绩效评价是势在必行的。然而,许多高校对于资产仅限于管理,而很少进行评估,如在科研、教学的资产成本核算、计算折旧工作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得不到应用。
7.管理机构欠缺、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今,高校在资产管理这一方面主要由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负责,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资产的使用管理严重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隶属关系不明确,缺乏相应的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各部门间横向联系差,办事效率低下,管理制度被搁置,无法落实,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8.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偏低
首先,资产管理人员的招聘没有像其他职位一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难以开展工作。其次,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得不到重视,从业人员没得到专业的培训,甚至导致相关人员在购置器材时对仪器的基本属性和使用率缺乏了解。
二、优化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分析
1.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一方面,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已不再适用于现代高校的发展,重投入而产出得少只会让高校的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必须要努力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实现少投入高产出,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钱重物轻的观念,要把实物、货币、有形资产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所有权把握好、掌控好,把使用权使用好、落实好,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人员,提升员工素质。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关系到资产管理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转变管理观念要坚持从上至下的原则,涉及资产管理的全体人员都要做好转变观念的准备,树立各类资产的价值观,建立资产档案,增强产权保护意识。
2.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要建立资产三级运营管理体系,尤其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首先,应该建立学校层级的资产管理的统一机构,由学校领导负责,接受其他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无论对经营性资产还是非经营性资产坚持统一的法人责任,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其次,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资产的登记、验收、保管、使用等,对于报损、转让、变卖等的规定也要进行详细说明。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是资产使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要加强资产使用监督,固定资产要严格审查明细账,检查是否有个人非法占用的情况。
3.明确产权关系,明确责任
明确产权关系是管理清晰的重要前提,涉及财产的使用、占有、收益、出资、让渡等权利,各权利之间应当保持明确的责任关系,以保证流转顺畅。产权关系在整体产权管理的过程中作用明显。只有明确占有者所占有的资产,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私人占有、资产浪费以及腐败的现象。对于非经营性资产有偿性使用的转型,各个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支付资产使用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资产使用率;二是对于校办企业,要努力实现校企分离,形成产业的独立运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产权关系也会发生动态性转变,这需要高校掌握好产权发展的度,把握产权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产权关系现代化,适应现代管理体系,如以租赁的形式出售使用权,即买方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高校资产投资的收益,也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4.规范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使用率
如今,各高校都会以各种方式向国家、企业争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这说明高校并不缺资金、人员的流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会使得高校使用各方面的资产去从事一些与教育无关的事情,因此,一个健全的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财政主管部门应对高校进行及时的资产绩效评估,做好合理配置资源的工作,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注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也能给高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体现在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完善体系前,要健全资产购置、登记、使用、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法规,能够做到有规可循。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下,管理人员越能够按照规则办事,避免出现资产随意处置的状况。
5.优化管理队伍,加强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优化管理队伍旨在增强管理的专业化、科学性,这意味着资产管理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将得到提高,如在科学仪器的购置上就不会忽略应有的指标,造成资产浪费。同时,奖惩激励制度应被应用到资产管理中,因为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新形势下,做好资产管理的工作已成为高校良好运作的重点,成为高校维持日常管理运营的重要保障。如今,时代的变化迫切地要求高校转变资产管理观念、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逐渐明确产权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作者:孔晓波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武.论国有资产管理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2000(3).
2.李侃,纪静.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若干顽疾及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8).
3.李国助.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Z1).
4.索俊颖.浅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5.吴民.论如何使高校资产管理不再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
6.宋鑫超,尹思懿.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员培训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本管理;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17-02
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组织群体重要资源,根据人性格、心理状态和兴趣的不同对其实行不同的管理,一切从人性和人的需求出发,围绕如何更好的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服务与组织利益相关者,从而让组织实现相应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管理制度制定都要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主导。由此可见,人本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于人目的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作为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并把其作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过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切从人出发、尊重教师、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从而调动并激发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和谐健康发展做铺垫。高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他们都是拥有良好的素养和高知识水平的人,因此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非人本管理的事情或制度更为敏感。高校管理中应充分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人本管理在高校营造一种环境,激励教师和学生自觉的为高校的荣誉而奋斗,从而促进高校和师生和谐全面发展。
一、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为高校增添荣誉。实施人本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应为师生营造“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有被服务的感觉,形成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应树立“服务性管理”的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成果,发挥学生自主性,进一步推行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不但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被服务的对象,教师、学生、高校,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生态链,应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校方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另外高校应积极做好对外工作,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非人本管理的情况,更有甚者忽视和阻碍师生个体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及时的改变。
(一)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缺失个性化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的管理模式过于侧重于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状态大同小异。该模式的缺陷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模式过于机械化。高等教育本应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化的人才,可是,我国许多高校依然施行类似于高中教学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缺乏辩论性和学术讨论性,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创新和想象能力,掐断了学生的好奇心,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等院校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做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授课,贯彻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性。
2.专业设置过于呆板。从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来看,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及其个人的需要,这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高校体制的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生自主择业和自费上学体制的完善,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更重视学生的需要,让其自主选择所需课程。可是,当今高校普遍现象是教育培养时专业化过强,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膜,一些理工院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语文等学科,使学生的眼界仅限于专业以内。学生一经录取后只能按照本专业安排的课程上课,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对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专业提供条件。尽管近几年来高校给少量同学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可也只能由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转向录取分数较低的或是同等分数的专业。远没有全面开放学生进行专业自主选择。
3.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由于本科院校过于注重培养规格和模式,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差异,使得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尽管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和选修的授课模式,可是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使选修课成为摆设,再者,那些选修课也都是校方选定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如此就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起主导地位未能充分发挥
人本管理的基础就是要坚持“两个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给师生过多的限制,让师生不能在一种自觉自动的状态下传授和接受知识,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失去了主导作用。
1.教师的自受到侵犯。在专业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当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自由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决定权、参与权和知情权,高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权利,要深刻理解自主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是对其教学主导地位的确证。目前,很多高校过于干涉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失去教学自,特别是迎接教育部评定时,教师的自更是被一些硬性的指标取缔,例如,有些高校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教材都有硬性的指标规定,要求教师必须写出详细的教案,并按照教案内容执行,这才很大程度上羁绊了教师的授课。
2.教师创造性受到了侵犯。高校管理者本身就是由教师的职位一步步的上去的,其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些管理者为增加头上的光环,私自窃取教师的科研成果,使得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了侵犯,教师迫于种种原因有苦难言。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对科研项目失去兴趣,严重危害了高校及教师自身利益。
二、高校实施人本管理的措施
1.坚持落实“两个中心”重要原则。管理二字,在理不在管。高校应严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及时解决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让老师感觉到校领导对其的重视,让学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管理者只有放下领导者的价值,树立起一切管理服务于人的理念,才能打好高校人本管理的基础。
2.尊重教师自,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机制。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精神层面的安慰只是唤起人动力的催化剂,管理者应制定更多有利于人的激励方案,让教师能有切身真实的感受,这样更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激励的实质是满足人们合理的需求,及时有效的激励是促使人们高效工作的动力源泉所在,也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在对待教师科研成果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自尊自重,不能以任何借口随意窃取教师的科研成果,反之,对于那些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现状的教师要予以鼓励,比如,可设置相应的现金奖励或根据科研内容、成果大小提高上进教师相应的职称,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结束语
人本管理措施的实施是高校改革进程中的基础,高校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注重“两个中心”的落实,尊重教师的自和科研成果,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这样才能能达到人本管理的最佳效果,为祖国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凤阁.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及实现[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关键词高校贷款现状缓解贷款风险措施
Abstract:.Appropriatemeasurementst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loan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statusqu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ofloans,measurements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和高校学生学费不可能有较大增幅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增加对基本建设投入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缓解了扩招任务给高校带来的巨大压力。高校贷款实际上是用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高校通过贷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巨额的本息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沉重的债务负担和还贷压力,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
据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其实,如果深究远不止这个数。截至2006年2月末,陕西省高校贷款余额总计92.8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江苏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00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广东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25亿元;截止到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吉林大学贷款余额总计30亿元等等。
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靠收取学杂费用于归还贷款利息都不够,更别说将经费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二缓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㈠由政府出资归还贷款本息
由于高校贷款要么是为完成国家交给的扩招任务,要么是大学城建设需要。高校贷款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贷款存在着极大的无奈,试想想,谁愿意借款过日子。事实上,高校贷款与政府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高校巨额贷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许,高校贷款的风险,实际上是政府责任的转嫁。
因此,本人认为,政府默许的高校贷款本息的偿付应由政府“买单”,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依靠贷款铺摊子、盲目追求高标准,则应由其自行解决还款任务,让其“自食其果”。目前,江苏、浙江、广东几省将由政府出资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做法,引起了热烈关注。有消息称:2007年江苏省省政府将拿出43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浙江省省财政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
㈡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教育投入比例。虽然与国际相比,我国教育经费中的财政投入比例较大,但总体投入量不足,从未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标准,由于缺少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法律保障,直到2006年,这个目标仍未达到。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1996年为1654.2亿元,2006年为4752.7亿元,10年间增长1.87倍,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徘徊。据统计,发达国家平均5%,发展中国家平均4%。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以2006年为例,投入的教育经费为4752.7亿元,当年的GDP为209400亿元,按教育经费投入应占GDP的4%计算,2006年应投入教育的经费应为8376亿元,实际投入缺口
达3623.3亿元。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经费的20%~22%),国家少投入高等教育经费约700亿元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应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或者更高的水平。通过发挥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和还贷压力。
㈢增强高校自身还贷能力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学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通过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等增强高校自身的还贷能力。高校举债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来源的较为单一。在我国,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但现有的财政投入力度显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国家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实行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在保证本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筹措资金的稳定来源。它的收入比校办企业的收入更直接、更稳定、风险小。因为,校办企业牵涉到资金、人才及各方面的投入,又受到产品销路、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成人教育不仅可以很快得到资金,且又能优化招生结构,不失为一种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的筹资渠道。
㈣成立大学基金会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大学基金会,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基金会对高校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大学基金会一般是非独立法人,多数隶属大学机构,一般由大学自己管理,大学会派出一个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投资决策。
大学基金会资金来源除了向校友募捐和某些富豪的慷慨捐赠外,主要依靠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如股票市场的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房地产市场投资等)来滚动积累。主要用于支援大学的学生奖学金、教授研究基金、兴建实验室和教学大楼等。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基金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大学基金会数量很少。从理论上说,成立基金会是现代大学融投资的一种必然趋势。另外,通过基金会管理自营资金,也对避免产生类似于天津大学那样违规挪用资金炒股而导致学校巨大损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①。
目前,广东省只有中山大学成立了广东省中山大学发展基金会,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想法设法引进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②。
㈤置换旧校区
为了归还贷款,政府部门应允许高校将规模小、效益差的旧校区按市场价格置换出去,而效益好的旧校区应坚决予以保留,因为效益好的旧校区也是高校赖以生存的保障,保留的目的是增强高校自身筹资和归还贷款的能力。当然,由于高校资源是国有资产,可以从一个学校向另一个学校流动,但对广东省政府将广东某省属重点高校的一个校区无偿划拨给另一所职业学院的做法不敢苟同。本人并不是反对无偿划拨,而是认为在划拨前,最起码应聘请一个中介公司,对无偿调拨校区的现值进行评估,这对各方都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广开财源,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努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高校的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乐、王卡敏:《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和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06年第12期《经济师》第117页
2、邬大光:《高校贷款热的冷思考》,《南风窗》杂志,200
关键词:高校财务档案 特点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18-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成了高校健康、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其中,加强高校财务档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介绍了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特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财务档案管理的几个措施。
一、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特点
1.高校的财务档案既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记录和反映高校经济业务、财务状况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财务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体现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财务档案由财务部门归集,一般是先在财务部门保存1~2年以后,才移交到学校综合档案室。这就涉及到财务档案在财务部门的归集、装订和保管存放,移交到档案部门的内容、移交时间、相关的借阅手续、保管存档时间、过期档案的销毁手续和程序等。
3.在高校财务实务中,财务档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会计核算的专业材料,比如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工资津贴发放表、银行存款对账单及其余额调节表,以及会计档案移交、保管、销毁清册等;另一方面,是财务收入票据类,比如行政事业单位非税统一收入票据(学生学费收据)、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票据、服务业统一收据,以及校内收据等。这两方面的财务档案构成了高校财务日常经济业务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完整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
4.随着高校财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档案实行的是纸质档案与磁性介质档案并行的管理模式,历年的会计数据不仅以打印的纸质形式保存,还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软盘、硬盘、光盘等载体上。这就存在磁性介质档案的保管要求和相应措施。
二、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当前状况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档案是高校经济业务发展的历史记录,连接当前业务,并作为未来财务预算的重要依据,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作为相关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在意识上普遍地对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少、工作繁杂的情况下,对财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往往被忽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日常系统的管理。
2.财务档案没有专人负责。《会计法》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会计档案管理。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普遍没有安排专职人员管理财务档案,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除了出纳之外指定某个财务人员兼管资料档案,分工不明确。以至于平时其他相关的财务人员手中都有档案资料,各自为政。这对财务的内部控制的实施,防止经济犯罪都有不利的影响。
3.财务档案没有专门的库房。高校财务档案移交到综合档案室之前,一般就存放在财务办公室,有的财务资料存放零乱,有的容易潮湿、破损,本部门财务人员随意查阅。有的财务部门因办公条件有限,存放财务档案的地方其他人员也可以随意进出,与档案库房的防盗、防火、防高温、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鼠等要求相差很远,缺乏档案资料存放的安全性,难以保证财务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改进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措施
1.增强管理意识,加强财务档案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是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学校领导应该提高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高度重视财务档案工作,明确领导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网络,根据高校规模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关文书工作,处理文件的收发、整理、归档,并做好财务档案的日常管理、查阅接待、登记工作。
2.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当前,高校财务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普遍没有接受过档案管理知识的专业系统培训,财务部门也没有具体的档案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比如:综合性的规章制度,立卷归档、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保卫制度,开放档案的利用制度,未开放档案的利用制度,档案专(兼)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从根本上加强财务档案的管理环境和制度建设,以保障财务档案的日常管理规范、有章可循。
3.加强财务档案的库房建设。财务部门是高校的一个行政服务窗口,财务办公室可以说是一个公共场所,并不适合作为档案库房。从档案保密的角度来看,档案库房和办公室应该尽量分开,门窗加固,以防盗窃。从档案安全的角度来看,档案库房要求有防火、防潮、防尘、防热、防磁、防冻等严密的措施。因此,加强财务档案库房建设是高校硬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专职人员的配备。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各种科研经费的增多,会计核算和岗位设置的规范,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普遍应用,相应的财务档案资料数量日益庞大,由会计人员兼任档案管理显然已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和建设的发展要求。应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负责财务档案的日常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日常维护,以及财务部门的日常查账工作,确保财务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档案管理活动的规范性。
5.加强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财务数据日常要进行备份保存,财务系统要进行日常维护和及时升级,年终形成会计电子档案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电子档案时应当实行双备份,备份时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和操作人员的姓名,并贴上写保护封签,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引起整个财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不可恢复性。同时,保存电子档案的位置要远离磁场,注意防磁、防潮、防尘、防火等,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6.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保密性,要求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且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一方面,要求淡泊名利并充分认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有脚踏实地、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不仅要熟悉财务部门的职责,会计档案的分类,以及对不同的文件材料能按照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编目、立卷和归档。还要了解和掌握时事政策、财政税务、财务系统的电脑操作等。所以,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教育,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学习先进的机会,多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以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总之,财务档案管理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高校的教学评估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所以,根据财务档案管理的特点,改进管理现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财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Z],1998
2.李建周.如何加强高校财务档案管理[J].科技信息,2009(1)
关键词:民办高校;招生;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15-02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三十余年,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办高校在教育领域是一个特殊的部分,它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办学,国家给予支持、鼓励的态度。如今,民办高校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这些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成为国家教育领域的强大力量。因此,招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民办高校招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因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得生源数量、国家政策、资金投入等因素都能影响招生情况,由此可见,对民办高校招生情况进行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虽然每年民办高校都能保证招收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每年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但是,目前的招生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多数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例如,没有独立的招生管理部门,招生工作比较随意;招生工作的开展没有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无法做到科学管理;招生委托单位不能从民办高校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双方利益都是一种损害;招生时经济利益至上,只要学生交学费,其他问题都可以妥协;还有的民办高校干脆没有招生管理制度,每年的招生工作也没有计划和总结,只要招满预计人数即可。以上列举出来的招生管理现状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才能规范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
二、民办高校招生管理的问题分析
民办高校招生与公立大学有很多的区别,招生管理工作也是“各自为政”,对高考分数的依赖程度不高,经过长时间摸索,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各自为政。民办高校招生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政。因为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要求不高,甚至完全由民办高校自主招生,至于学生的成绩、能力、政治面貌、学费等一系列的问题,国家都是没有明确规定的,每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自行制定规则和办法,也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特点。这一特点虽然实现了民办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但是却因为缺少了约束而出现管理问题。在招生管理工作中,众多的民办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分数线,只要学生能够来学校报到即可。在招生管理中,民办高校的管理比较松散,甚至委托单位负责招生,单位以经济效益为要,是不能把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那么长此以往,各自为政的结果就是,招生管理不明确、不严格,管理工作没有统一标准,产生的是恶性循环的后果。
2.学费偏高。学费偏高是没有统一的管理造成的,因为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资助力量不足,长期的“以学养学”使民办高校学费高,如果招生的数量少,那么学费也少,这部分资金的短缺就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将学生的学费提高,并且全国的高校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有的学校还会收取更高额的宿管费、服装费、书本费等。一般的国内高校每年收取一次学费,价格在4200元、4500元、4800元、5000元、5200元等几个价位,艺术类的学费更高一些,但是民办高校的学费比之公立高校要成倍增长,多数在15000元左右。学费偏高自然是缺乏有效管理,也就因此使一部分生源丧失了报考热情。显然,对于大学教育来讲,过高的学费是不合理的,国家应该制定相关规定,降低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从而保障大学生的利益。
3.招生管理混乱。虽然民办高校已经发展了30几个春秋,但是也算起步时间不长,很多高校在招生管理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管理条文不够严谨,管理办法也不够细致,可以说,在招生方面的管理也是处于混乱状态的。民办高校招生的总体状态是各自为政,但是几乎每一所高校内部的招生管理工作都不到位,基本处于混乱状态。
三、民办高校招生管理的措施分析
要想解决民办高校的招生情况,就应该从管理入手,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借鉴公立高校招生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扭转民办高校长期形成的招生管理混乱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循序渐进,但是也要加大改革力度。
1.规范管理工作。对于招生管理要首先做到规范管理工作,招生管理是学校的大事,不能随意安排,应该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专门的人从事专门的管理工作。民办高校所设立的招生部门人数比较少,以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整个招生工作的,如果工作程序杂乱无章,那么何谈招生管理。因此,设立专门的招生部门,并按照级别设立负责人、干事;每年要形成招生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预计的招生人数,不能虚报,也不能为了完成工作而故意降低招生人数的计划;年末要做详细的总结,分析这一年来招生管理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定期召开会议,要求负责人将工作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杜绝招生,招生管理要求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亲力亲为,不仅要保障学校的利益,也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将管理工作规范下来,才能保证招生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制定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无法规范招生管理制度的,因此,要从制定制度着手。制定管理方法是为了使招生管理形成文件,以纲领的形式指导招生工作,并且能够起到规范招生工作的作用。作为民办高校的独立部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求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能够指导招生管理方面的每一项工作。例如,一套完善的招生管理制度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内容:招生政策、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要求、考生咨询办法等,并且要求每一点都要详细,一旦出现问题,管理制度便是处理问题的依据。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每一条每一款。此外,制定了招生管理制度,就要严格遵守招生制度,保证制度的顺利应用,才能保证招生管理工作是顺利开展的。
3.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再完善的方法、再严格的制度,也是需要管理人员来执行的,这就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管理人员的能力欠缺,不但无法充分领会招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和规定,也会影响招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如果工作人员的能力强,不但对于管理要求上的规定能够充分领悟并严格遵守,还能够在遇到突发问题时保持客观冷静。可见,管理人员的能力情况对于整个管理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民办高校在选定招生部门负责人时要慎重,切不可随意安排,以至于影响招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除了要求管理人员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综合知识储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勤政廉洁、实事求是、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并且能够及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等。另外,招生工作人员还应该是一名能力较高的营销者,以公平公正为前提,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为高校代言,将高校作为“商品”推销给广大考生,让考生和家长对于民办高校感兴趣。要做到以上这些,才是一名优秀的招生工作管理者。
4.借鉴公立高校招生管理经验。公立高校的招生办法主要是依赖高考分数,经过各省分配招生名额、统计高考情况、确定本校分数线、完成补招、发放录取通知书等几个步骤,完成招生工作,因为我国高校每年都在进行招生工作,因此招生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民办高校为了规范招生管理,还要借鉴公立高校的招生管理经验,将具有共性的部分引入到自己的招生管理中。例如,公立高校都有自己的分数线,根据招生计划来预计录取最低分数,并且每个省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民办高校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虽然分数线比较低,但是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数值,这样才能规范管理工作,便于招生管理。再如,公立高校在招生时,每个生源地的招生人数是有限的,并且生源地的分数线也有所不同,借鉴这一经验,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源水平的一致性,如果招生后发现学生能力、成绩等差别很大,不方便日后的统一管理,因此,要在招生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管理,划定分数线之后,要严格按照分数线进行录取工作。
民办高校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主要部分,每年的招生数量不在少数,也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培养大学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工作比较混乱,没有章法,这些问题都急需得到解决。本文从民办高校招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入手,不仅阐述了管理现状,还发现了各自为政、学费偏高、招生管理混乱三个问题,同时从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借鉴公立高校招生管理经验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邓菊云.江西民办高校招生行为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3,(36).
[2]董圣足,潘奇,刘荣飞.民办高校招生现状及对策建议:上海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
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因此,所有高校在不远的将来,都要面临独立承担管理资产的责任压力。而内部控制理论可以作为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当在信息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等原则的指导下,形成有效的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从评估机制、权责分立以及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达到实现高校资产使用率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确保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政府将逐渐向高校下放其他权力,实现高校的自主办学[1]。如果政府职权逐渐从高等教育资产运作体系中淡化为监督与辅助的角色,那么身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就必须思考高校在资产管理与经营方面如何实现自主,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这样,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的运作差异将逐渐缩小,资产管理必将成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都要面对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中,高校资产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1997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具体来说,高校资产和企业资产在直观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上讲,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问题上,高校也必须像企业一样,有负责管理资产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资产管理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的职能与分工、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原则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构成了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社会化的趋势,而如何建立适应这一趋势的内部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就成了现代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美国,这种管理意味着大学的经营状况随时可以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不能以学术自由等崇高的理想推卸社会责任,而且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制度、社会服务等所有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成效,都必须完全透明化,社会和公众可以对之进行全面检验。但是西方高校的利害关系人们(董事会、校务管理层等等)对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履行公共监督责任的各级政府)的监督抱持高度疑虑和戒备,担心这种监督会践踏学术的神圣与价值,使大学趋向社会化和平庸化,从而希望大学有权能对自身进行自主且有效的管理。但是在这种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毕竟存在着法律和公共事务等众多领域的限制,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西方高校就不得不面临“在保持学术环境中寻找自我管理和面对社会责任的平衡点”的压力。
虽然外部社会不断在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为代表,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我们无法明确界定高校“生产”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或者即便是把学生定义为高校的“产品”,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功,是否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大学教育?此外,高校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获得于高校自身提供的资源?显然,这些问题无法简单地在“产业化”的语境下进行解释。所以,衡量高等教育的“产品”和“质量”是非常困难的,高校的“生产效能”和“控制成本”等问题就难以等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如可以套用计量模式进行计算、预测和评估。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一个管理模型,高校经营的所有评价机制均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高校的使命并未改变,依然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但这些使命所包含的意义已发生重大转变,即人们期望社会可以享受高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果高校无法获得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则很难在社会中建立其公信力。正因如此,高校必须要从内部着手,建立健全的资源和资产管理机制。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对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措施建议。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任何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企业、学校等)都会面临着“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什么”的问题。以企业为例,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获利的最大化,决定获利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效率,而获得最高经营效率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企业所掌握的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企业获利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单位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控制机制,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以实现上述“连锁反应”。这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通俗化概括[3]。因此,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即指高校如何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4]。由此可见,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未来高校的自主运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和方法,而非目的;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来说,“内部控制”最终将归结为采用何种方法实现高校资产的正常运营。所以,高校管理层在设计与执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时候,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以利于其推动组织内部控制的周延性与落实性。这些因素,就是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从总体上看,这些原则主要有信息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与标准化原则。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1.信息化原则
在任何内部控制的领域和模型中,“控制”和“信息”往往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信息”的正确是“控制”能够实现的前提,而“控制”的目标则是正确“信息”的产生、畅通和利用。因此,所谓“信息化原则”,通俗地解释就是制定或确立某种内部控制制度,究竟是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能否能够运行正常,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传统模式,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直接的、瞬时的交流,以及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按照一定的频率或其他原则建立固定的讨论、协调、解决和解决机制,以确保与资产管理有关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相关部门。二是网络模式,即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自上而下地及时公布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使资产使用单位根据自身的权责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各取所需”,以达到合理有效使用资产实现各要素的既定目标的目的。
2.系统化原则
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的内涵,是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按照单位内部各要素应当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对单位内部各要素进行通盘布局,使各要素在一定的规则或框架内连续、有效地单独运行或相互作用,以实现既定目标系统化原则必然要求高校建立内控测评系统,加强高校财务风险评级。要组织人员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审核、测试,找出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探讨及修正,从而达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5]。
3.标准化原则
如果说信息化原则解决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系统化原则解决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如何实现”,那么标准化原则解决的则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微观的、具体的“工具”和“游戏规则”。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第2号指南和1996年我国颁发的国家标准(GB3935.1-96)均对标准化进行了概念的阐述[6]。因此,此外许多国家和行业都对“标准化”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进行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界定。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标准化”一词,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有关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已然成为全世界对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原则。1987年的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对世界各国各行业的质量管理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对过程方法的控制,而标准化管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标准化是一种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同样,高校资产管理必须通过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实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的目标。
三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发展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要将办学规律和内部控制理论相结合,有意识地调节校内外各种因素和学校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对已有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建立综合作业稽核系统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的总体趋势,未来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实施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应把高校视为一个“事业体”和“经营体”,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经营参与意识必须与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经营的趋势同步成长。尤其是一旦“校务基金制度”在未来得以实施,那么高等院校将进入一个“总体经营”(institutionaladvancement)的时代,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在享有管理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当然也要承担学校经营的责任,尤其是教育管理人员。每个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组织内部控制的理念与作法,进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正确执行。在这一点上,西方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美国大学校院财务管理人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BusinessOffice,NACUBA)就将大学内部的财务管理分为策划、预算、财务报告、现金管理、捐赠基金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福利管理、采购管理、附属事业管理以及技术数据IT系统、法律部门、风险管理等支持性运作。所有上述管理门类均要受到综合性操作系统———“稽核(Audit)”,即内部控制的审核系统的管理。
(二)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利与责任
高校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相似。但是,由于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高校内部管理更加重视营运控制与稽核。公立高校对利润计划则多用资产使用率(经费利用率)作为标准,而私立高校则大多使用企业组织管控模式。高校的内部控制一般包含“运作效率与效能(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财务报告的可信度(relia-bility)”与“符合法律规定(compliance)”三个领域,其所衍生的五个元素有:管理环境(以人为本)、危险评估(因应机制)、控管措施(方法学)、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与外部及修正措施)等。事实上,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是高校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和确保自主管理的基石。
(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的资产规模在短时期内均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促使高校管理人员认识到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稳定且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加强资产管理水平,将原本归属于后勤管理处或总务处的资产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队伍质量的好坏,将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资产管理效益的规模及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高校人才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之一。高校应该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实行“双管齐下、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资产管理人员的招募、进修、拓展、考核、晋升,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更重要的是,要像高校科研学术团队一样,将资产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提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资产管理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优、爱岗敬业的资产管理队伍”[7]。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那么它就要像企业一样按经济规律组织运营,注意供需、绩效、质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满足消费者———学生的需求[8]。而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而且,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健全健康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全面推动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高校“行政化”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2]褚琳.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4]赵文淼,宋胜菊.基于反馈控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改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
[5]沈秀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24).
[6]李春田.标准化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7]张月琪,落巨福,接励.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
关键词 探索;高校财务管理;措施
前言
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1%上升到了2006年的22%、在校学生人数从643万迅速增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已不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设想,而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实。但是,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外在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的同时。高校理财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必须探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
(一)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
无现金财务报账制度,可以理解为借助强大的网络资源,通过财务转账POS系统为使用单位自身及持卡人提供快捷的报销、转账结算服务。财务转账POS系统是专为满足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实现无现金交易的需求,用于单位卡与个人卡之间款项划转的终端系统,具有硬件质量高、环境适应性好、操作简单、安全性强、交易快捷等特点。财务人员在办公室即可实现资金划转和报销,既可节省财务人员的人力,又可最大限度降低提取大额现金的在途风险。高校在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时要注意完善该制度有关的财务条款,例如,付款的审批以及确认支付,缴款的流程,代办领款、缴款办法,工资发放办法,工资外其他各项人员费用发放办法。医疗费赔款发放办法。代扣款办法等等。目前无现金报账制度已在一些行政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施行,并且取得初步成效。在高校建立无现金报账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资金动态监控,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规避现金风险。简化资金划拨。节省人力物力。从而完善财务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
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有助于无现金报账制度的完善。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财务技术决定财务服务。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利用技术和人的智慧来创造方便、快捷的财会服务,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计划和监控资金的有效使用。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实施校园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国内外已有先例值得借鉴。
校园卡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输入、财务信息内部处理、财务信息的输出以及闲散资金管理这几个方面。
1 规范信息来源的格式,提高信息录入的质量,使财务核算与其他部门联系更紧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取得更及时。
2 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一卡通包括金融卡部分,每个校园卡的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学费的收缴就可以方便地由传统的学生交现金方式转变为银行代扣的方式。
3 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改善财务服务的质量。校园卡的使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为满足校园卡应用的需求。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的数据格式做必要的修改,以方便与其他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如学费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等。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机密性,仅靠输入用户代码和口令来确认用户的合法性是不够的。
4 规范全校收费管理工作。杜绝小金库。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使校园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校内的一些有偿服务机构不再收取现金,而是将所得收入都直接划转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之中。这样有利于学校调度这些闲散资金,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 缓解恶意拖欠学宿费问题。及时收回资金。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贫困生和临时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费的学生可以减免或缓交,不属于“恶意”范围)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针对恶意不交学宿费的学生,控制好该卡每学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关,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
应当相信,随着我国信用机制的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系统日趋健全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率先使用一卡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明智选择。而建立和完善“一卡通”电子钱包制度。同时也有助于无现金报账制度的完善,以至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二、加强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设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制度去管。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有了制度还必须努力遵循,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约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虚设,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为盛行,则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个案处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会充斥其中。进而演变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到位问题。就会变得收效甚微。加强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建立一支能应对挑战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队伍,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
1 建立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会计队伍管理机制。按照业务能力大小确定其岗位。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质,又有服务意识的高校财务会计队伍。
2 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方位地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
3 定期对高校会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定期考核。给会计人员造成竞争环境。
4 积极开展业务竞赛活动。通过业务竞赛活动比业务能力谁最强,比执行制度谁最严,比工作效率谁最高,比团体气氛谁最浓。
5 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只有加强了法制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确保财务活动的安全。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公正透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荟萃的特殊场所,对信息公开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财务公开的媒介包括会议、文件、公示栏、
校园网(财务网)等。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财经制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决算),收费的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和范围,缴(欠)费情况、项目经费收支情况,教职工工资、津贴发放、税费扣缴等情况以及集中采购规章、招投标信息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民主理财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财务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要切实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工作程序、全面规范学校的财会工作,以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它包括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的内控制度,对票据实行专人管理等。特别要重点控制货币资金,限制开设银行账户,及时清理不用的账户;针对资金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限制现金的收支业务,尽量安排转账业务,现金超过一定数额要由会计主管、出纳、银行三方控制;对现金、银行存款等的清查盘点要作出明确规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减少风险。
完善内控制度可以结合运用电算化会计系统。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了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就要求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而这些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三、回归财务管理职能,结合高校实际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全部过程。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预算、决策、分析。高校的办学性质、目的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是,企业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工具能对高校财务管理有所启示。尝试在高等院校内建立与企业财务管理类似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并且吸取政企分离经验。进一步尝试政校分离、校企分离,给高校自主能力。给高校附属企业自主性,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更好地接轨,使其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适应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回归最基本的财务管理职能,并结合高校实际,可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一)加强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反映总体规划。收支协调,必须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会计工作的地位。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根据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管理体制,在高校内部各部门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尝试多种形式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预算管理体制。将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管理部门。实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目前高校预算单纯以收入支出进行划分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尝试由“营运预算”与“资本预算”共同构成高校预算。
(二)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贷款监控,防范财务风险。高校会计人员根据不同银行之间执行的贷款利率的差异、同行中不同贷款方式执行贷款上浮利率也不同的竞争环境,谨慎选择贷款银行和贷款方式;做好筹资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支出;认真计算、分析贷款的收益率和成本率。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论证,核算设置预警线,克服贷款的盲目性。在资金投放上,对制约高校发展“瓶颈”项目采用优先考虑原则,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学校所有项目的贷款必须纳入一级财务统一处理,防止资金体外循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贷款管理办法,使项目可行性论证、贷款申请与报批、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绩效追踪与责任追究各环节有章可循,规范动作,防范财务风险,既确保高校财务安全,又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的目标是:教育成本及效益。要重视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使高校会计工作由向上级“报账”型会计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过渡。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为向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是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和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助于全社会增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的观念,从而建立高等教育多元投入的机制。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要性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是这些工作的基础平台,在高校日常教学中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使高校师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目前而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更新换代以及管理方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硬件设施老旧,软件更新不及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师生,使师生对计算机科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计算机实验室更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计算机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当前阶段高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
2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问题
2.1管理制度弱化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管理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化。在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于制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并没有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而进行的管理行为,如经验型管理。相关教师对管理制度执行方面较弱,使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没有遵守上机守则以及机房卫生等管理制度要求,给计算机实验室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造成设备老化过快等,这都是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弱化的表现。
2.2实验室管理队伍水平不足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不仅承担着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还负责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普通话级别考试以及其他相关任务,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这给实验室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虽然对计算机实验室有着更多的重视,但是专职实验员仍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并且在管理意识、专业水平方面仍有待提高。
2.3计算机设备软件、硬件、病毒等问题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计算机设备大多购买较早,且设备更新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较慢,因此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主要体现出了购置早、配置低、硬件故障频繁、软件更新不足、病毒传播频繁等问题。计算机设备多长时间运转以及超寿命运转都会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等。同时,学生、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课程时,U盘的使用较为普遍,这方便了木马病毒的传播。
2.4日常管理问题
首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较多,线路分布较为密集繁杂,如若管理不善,硬件设施容易出现问题。其次,计算机实验室在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卫生清理工作,这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空气质量差、灰尘较多,计算机实验室正常运转存在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故意破坏实验室硬件设施,或进行违规操作,这给高校实验室管理维护造成了很大困扰。
3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措施
3.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是一项重要且繁杂的工作,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设备和软件等,管理制度要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特点来制定,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落实提供理论基础,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随着计算机实验室的迅速发展,规章制度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创新,为当前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针对具体发展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针对细节进行不断完善,具体制度如:《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学生上机守则》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要积极宣传,并严格遵守,为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提供保障。
3.2提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目前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更新过快,实验室工作人员虽然较为专业,但如果与时展脱节,则容易造成管理不善或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不断将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引进到实验室工作当中来,并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相关知识、软硬件知识以及新技术、新应用、技术新动态,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此外,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学习管理方面知识,贯彻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成立学生管理队伍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
3.3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管理及病毒防治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由于长期使用,很多难以顾及的地方容易产生灰尘,这容易造成主板间板卡接触不良、散热差等,甚至造成短路、重启、蓝屏、瘫痪等情况。因此,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清理活动,对相关设备进行吸尘、清灰工作,做好实验室的日常打扫工作,对使用人员要严格要求,维护硬件设备卫生情况,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氛围。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维护较为复杂,由于计算机设备众多,且均为联网设备,一旦出现木马病毒侵入,很可能波及所有设备。因此,对于计算机木马病毒的防范要更加重视起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对每台计算机设备都要进行软件与硬件保护,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同时,补全系统漏洞,有效预防木马病毒的侵入。其次,开发作业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提升日常课程、工作、作业的网络化,使师生不再需要U盘等外接硬件设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木马病毒传播的可能。
3.4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升级与改造
目前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都比较重视,但是计算机实验室并不是一次性的投资建设,当前部分相关领导认为设备只要能用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多高校虽然建有实验室,但由于长期以来设备升级改造没有跟上步伐,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软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1]。因此在加强计算机管理与维护的同时,也要加强设备的升级与改造,而且要对硬件进行更新,才能提升设备性能和运行速度,但是也要针对财务情况来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可以进行关键部位的升级,如计算机设备的内存、网卡和硬盘还原卡等,进行有计划有规划的升级改造,以满足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需求。此外,软件也要及时升级,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相关软件知识,避免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软件的版本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
3.5安全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维护过程中对于安全方面是重中之重,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内部设备较多,所以首先在安全用电方面要予以重视,用电荷载大、线路错综复杂成为主要特点,针对此种情况,要注意负载平衡,并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定期巡检,不使用实验室时要及时关闭电闸。计算机使用要规范,严格要求使用者,对于电源、电线、线路、插口等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的地方严禁乱动乱碰。其次,计算机实验室要进行24h监控,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实验室问题,避免设备被盗,减少人为破坏[2]。最后,管理人员要针对人身安全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有序地进行人员管理,能够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及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4结语
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以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其管理与维护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往繁琐的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系统的应用,都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效率更高,这提升了教学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寻找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有效途径,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更加简洁高效。同时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管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管理[J].信息记录材料,2017(3):60-61.
1.1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能有效增强合格人才的培养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校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并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毕业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进而有效的增强学校所要求合格人才的培养。
1.2高校学籍管理能树立院校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院校良好学习风气的树立,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要不断提高院校学籍管理水平。高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中,要求培养学生乐于奉献、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要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求依靠完善严格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训练,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管理措施
很多高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也不了解学籍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而制约着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开展关于高效学籍管理知识的主题班会,讲解高效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学籍管理工作相关内容,以加强新生入校前的学籍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进行学前教育、发放学生手册以及学籍知识的考核等多种方式,并且通过利用学校的校园园、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期刊等多种校内资源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增加学生对学籍管理的意识,从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
2.2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
在现当代信息技术化社会,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传统的纸质学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是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大范围将学籍管理集成化,并且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学籍管理图文并茂,提高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同时能大量的储存学籍管理,降低高校学籍管理保管成本,延长学籍管理保管时间,相比传统保管方式更具优越性。因此,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2.3完善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生发展特点,对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主动询问服务,做好高校学籍的跟踪调查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好学籍收集工作,从而保障高校学籍管理完整性,以便高校教学管理能顺利的开展和有序的实施。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利用,通过对高校学籍分类编著,使高校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籍资料,并及时补充并解决高校学籍资料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学籍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4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并且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管理。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水平,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要求,使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熟悉高校学籍管理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学籍管理的各种专业知识及时补充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中,从而增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电子学籍管理知识的学习,使高校学籍更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教学提供创新服务。
3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和理念与落后于高校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经济活动的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也发生了巨大而变化,会计核算的内容也日趋复杂。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近年来未发生大的变革,与社会上企业财务管理相比,管理理念上差距很大,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管理理念、成本管理意识和绩效评价体系,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管理职能不断扩展,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预算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执行缺乏控制
高校预算一般采用财政预算,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模式,以上一年预算为基础,适当考虑下年度业务情况编制新年度的预算,预算编制时间较短,预算很难细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或其他情况,调整经费使用情况较多,预算指标失去意义,预算指标失去权威性。缺乏事后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缺乏分析比较,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跟踪,导致难以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三)缺乏成本核算及控制体系
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计算盈亏,缺乏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高校的职责是培育人才、传授知识以及科技创新,高校的职责决定了其资金消耗不要求补偿,也不能够获取直接经济利益,因此。社会上不重视教育成本的研究工作,高校也不重视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没有进行相关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而这种财务职能的却是将导致高校忽视高校长远利益,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四)科研经费管理弱化
在高校,一般教学、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财务管理被认为是服务性辅助工作,强调财务的服务工作,因此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不可能到位。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因为对财务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责不了解,科研部门认为,我的科研经费是我争取来的,怎样使用是科研部门的事情,只要单据符合财务制度,具体怎样使用财务部门不得干涉,造成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缺位,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较多。科研经费使用中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鉴于当前高校管理的现状和人们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提高财务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动高校设置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重大决策中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积极参与战略决策、改进学校财务管理,适应会计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提学校管理中的的作用,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健全高校成本核算体系的管理
高校的教育成本应该从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并在决算中形成教育成本报告,向政府和社会公开,便于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监督和评价。高校应建立成本管理评价体系,按院系、部门考核。通过设计各种成本指标,使各院系、部门树立成本意识。制定制度,定期对各部门、各院系进行成本考核,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成本管理方法,降低浪费,提高办学效益。
(三)加强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的财务预算是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财务拨款指标和学校各项收入支出计划编制的年度收支预算,财政拨款指标一般以上年为基础,根据财政资金情况适当增加,学校的各项收入根据学生收费等情况确定,高校的各项支出一般也是以上年支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管理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部门与各部门的协调,根据学校的年度计划和发展规划,细化预算编制工作,科学合理测算收支,防止因测算误差较大造成预算与实际的较大差异。在预算执行中,应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进行,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切忌随意增减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分析工作,制定考核指标,评价预算执行情况,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高校应按照国家、部门有关制度,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全流程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职责,细化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财务部门从预算经费编报开始介入,按照国家有挂规定制定资金标准。明确财务部门职责,加强财务监督,经费使用必须按照申报并经审批的支出明细列支,支出项目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没有的财务部门有权予以拒绝报账;在使用过程中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进度,动态监管科研经费支出情况。项目完成后,参与对项目评审工作,发表科研经费支出财务意见。
(五)积极实施绩效评价
几年来,财政部门开始试点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高校的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同时为了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高校应对经费建立评价体系,使经费考评常态化,积极参考和学习企业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高校应该对所有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考评,根据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实施全面考核,小的项目实行关键指标考核。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中,检查经费使用情况和支出进度,运用评价指标评估经费使用产生的效益,预期结果是否达到,购置的资产是否发挥效能,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制定考核指标,逐步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资金效率,为决策提供依据,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1.高校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1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预算是指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并结合自身财力所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 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事业发展的综合体现。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宏观环境下,高校在资金管理上必须加强预算管理,注重资金的综合效益,实现有限资金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作用,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1.2预算管理有利于高校控制财务风险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筹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金来源已由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筹资渠道并存的新型筹资体制。尽管资金来源逐年增加,却并不能满足自身事业发展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资金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加强预算管理对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稳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办学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预算管理模式出现了诸多不适,主要表现在:
2.1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全员参与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预算只是财务部门按照上级核定的拨款计划并结合自身的收入情况来编制的,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及其它管理部门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使预算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可执行性差,从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与约束力。尽管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编制的基础毕竟是校内各部门的具体业务,这些业务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的,而必须依靠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与大力支持。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是为各部门业务预算的编制提供具体可行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具体部门提出的业务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不能代替具体部门去编制预算。
2.2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使得学校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有限的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地跟踪与监督措施,使预算执行情况成为盲点,因而约束力不强,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大,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挪用,寅吃卯粮,造成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失去保证,或形成预算执行赤字。造成一方面高校整体经费不足,一些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无法上马;另一方面,校内各部门资金却相对富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大部分高校预算管理过程缺乏考核和奖惩制度。这样不利于调动各预算责任单位勤俭持家的积极性,目前,追加预算一般采用单位提申请,领导批示的方法确定。至于项目的必要性、轻重缓急、经济效益等缺乏必要的论证,致使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处年初预算数很多,也使很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找理由、立项目、递报告、找领导,因而使预算在执行中追加频繁,使学校财力无法负担,大大降低了高校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2.3预算内容不全面、范围过窄
(1)随着高校扩招、增设新专业以及新校区基建项目的增加,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资金缺口日益增大。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包括高额的基建资金收支,在预算支出安排中,未能足额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基本建设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预算收支的资金范围极不全面,使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资金体外循环严重。由于事前未能全面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监督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的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
(2)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除政府性科研项目支持外,还包括社会横向科研经费、校内课题资助经费等。许多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高校往往对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并未纳入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外循环严重,而决算又必须涵盖,使得预决算相互脱节。
(3)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日趋多元化,下属各二级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办学所取得的创收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往往没有全部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中,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从而脱离了预算的监督管理,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经济秩序。支出预算编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缺少明细支出项目,不利于预算的执行监督。
2.4预算编制编审时间短,预算编制比较粗糙,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预算反映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同时也反映学校的事业发展程度和规模。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因编制时间仓促而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有些开支没有细化、量化到具体项目上,在执行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弱化了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所以,如果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必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达不到编制预算的目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成本、财务管理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的培养战略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总目标前提下的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管理是组织学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
搞好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经济秩序,是保证推进教学工作、维护学校发展的前提,对加强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保证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民办高校的支出主要指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则是指用于培养学生、为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包括以货币支付的高等教育资源价值和因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即直接成本(实支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用于教学和学生方面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学生费用和教学费用,也就是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种费用和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间接成本是指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学辅助费(学校的图书馆、体育中心、环保、保卫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教学管理费(为教学提供条件、进行教学管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行政管理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2.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的问卷显示,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主要体现在其专门人才培养的经费开支上。与我国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不同,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财务成本主要个人直接成本,而社会直接成本所占比重非常低。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学生的培养成本。这不仅因为我国民办高校的职能单一,绝大部分高校只履行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其经费的开支也主要甚至唯一的用途是为教学服务,包括支付教学人员工资、教学设备的购置和修缮等;而且还因为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也主要是通过办学获得,其资金来源和支出的范围与性质相同,其支出大多为收益性支出,使资金的收支与成本呈线形-直接联系。一些学者曾经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与公办高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民办高校的生均高等教育总成本普遍低于公办高校,而且,其发展受生源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学费收入与招生人数有直接关系,其成本高低与发展规模的联系更加直接。
2.2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财务管理,尤其是教育成本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其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另外,师资的引进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3.如何改善教育成本的管理
3.1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办法针对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如《民办高校促进法》、《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等,但是这方面的管理仍然比较混乱。因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更应参照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相关规定,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学校的财务行为,要遵守国家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经济法律和法规,要执行政府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经济特定领域的重要财务规章制度;要执行政府下发的适用于高等学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制度;要依法维护学校的自身权益,使其不受侵犯,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损害。
3.2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按照“专业化、多元化、多角化”的指导思想来做好学校战略谋划和运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就引进目标成本,做好市场调查、教育需求预测、规模与家长承受能力预测,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结合学校的目标盈余确定目标成本。另外,还应该推行目标成本责任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必须从成本发生的源流,引进项目设计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投资开始,深入到成本发生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教务处、招生、教学等各职能部门。学校需要注意的是,从高层管理当局到各分院负责人及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都必须对成本控制承担起责任。同时,成本控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起着保障作用。
3.3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的编制,与学校的目标、规划相统一综合反映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的方向。在预算中,学校如何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何与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对接都有具体的安排,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安排,对学校的管理活动作了一定的规划,有利于凝聚力量,统
一思想。再加上现在民办高校的规模日趋扩大,内部组织机构会变得更为庞大复杂,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出资人、办学者、管理专家、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及其家长、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学校交互式财务关系,内部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妥善处理各方财务关系,合理安排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步调,是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预算体现学校整体的最优方案使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关系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使学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造就一种机制安排,使各方面关系得以确定、贯彻和推行,为民办高校日常规范运行创造条件。
3.4积极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
民办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个人,包括办学者个人的投资和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将占总投资的大部分,政府的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收入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投资不能主要依靠收取高额学费的办法,这就需要学校依照法律规定,积极组织收入来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比如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加大社会捐赠力度,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等等。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积极提学合作,增加附属事业收益。由于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积极进行校办企业的创办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
参考资料:
1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及必要性
1.1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证教学秩序的手段,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科学管理为主线”的教学及其组织管理的客观规律与内在联系的学科。具体来说,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校级领导和教务等教学管理人员,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教学的质量,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组织和协调高等学校整个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1.2高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近十多年来,高校大幅度扩招,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在适应大众教育的过程中,看重规模,却忽视了在校综合素质的下滑问题。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当前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对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体现对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与重视,因此,双向的需求必然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促进其与时俱进。现在,诸多学者对于转变教学管理的必然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其中一点就是必须从高校教学管理的队伍自身入手,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更好的服务学校自身,创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形势。总理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等学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有效配置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2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2.1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有分管校长、教务部门及各分院的院长及秘书等人员组成,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而因为传统教学重要而管理次要的观点影响高校教学管理的进步。另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组成也不专业,大多数是兼职,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当中,这也是管理低效率运行的原因之一。最后,许多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也较少,甚至没有,也严重阻碍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2.2专业水平较低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很多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他们很难从本质上认识管理工作的核心,有些人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的任务,还有一些人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理论支撑。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通过亲属关系进入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思想十分保守,工作方式较为僵硬、死板,有些年龄较大,对烦琐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没办法满足新社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
2.3缺乏有效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由校长、教务部、分管院长、教学秘书组成,基本都是集权式管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令,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缺乏平等交流与协商的机会。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直线式的管理,上级往往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在调查和分析学生和一线教师的需要上,这就导致下级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真正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阻碍教学管理发展的步伐。
2.4观念落后,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高校教学管理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所以教学管理是严谨的、科学的,但是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种严谨就变成了教条进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积极性。另外,过去很长时间高校都是“学年制”的管理模式,学生课程安排基本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学生课时基本上以学时、学年为计量单位。这种单一化的培养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主动意识不强,个性发展不凸显等问题。因此,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的落后,模式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2.5绩效评估形式化,抑制积极性
很多高校教学管理效果评估也是流于形式。首先,部分高等学校的评价是以“管理层”为核心,教学活动的直接从事者———教师,则处于被评价的位置,所以说评价的结果无法促进工作的发展。其次,有些高校教学管理的绩效评估缺乏指标体系、不规范,甚至标准都十分模糊,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学评估没有实质效用。
3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3.1加强教学管理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急剧加强,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因此,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身教学效益,应大力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一批符合高校需求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3.2提高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引进相关的工作人员,使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有所增强,引进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管理,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
3.3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建立一个教管人员和高校一线教师的沟通平台,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应建立一套灵敏的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以便了解教学的新动态,适时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形成教学信息的连续反馈。最后,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目前,大多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教师和管理者有绝对的权威性,选课时,课程大都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好,学生则缺少知情权和选择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按照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进行授课,学生出现跟不上、听不明白等问题时,也没法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评价时,学生也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因此教学管理的改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必不可少。
3.4转变现有观念,顺应时展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行政管理,而是学术与行政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教学管理需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合理选择方法,尽量消除学生、教师、管理者的隔阂,使教学管理的理念更加明显。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教学管理理念,高校的本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高校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要。
3.5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一)夸大规章作用,弱化自主作用众所周知,作为高校有效实施教育基础条件的规章制度,其作用不可小觑,所以,各高校在其规章制度的制定上都是反复修改,严格审查,力求与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相适应。有着重要作用的常规管理制度有学籍管理规范、学生奖惩办法、考勤请假条例等等。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其缺点。具体来说,制定这些规章制度与“人性化”管理准则不符,我们只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而忘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学生的权益被削减甚至忽视。根据有关调查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会抵触这样的强行性规定,不会完全遵守这种生搬硬套缺少灵活性的制度。
(二)走形式的学生工作,未能落到实处从目前学生工作的开展进行情况看,我们出现了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学生工作的核心是对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专业选择问题、就业方向问题等等。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却总是把工作重心放在表面和形式上,使工作陷于鸡毛蒜皮之中。所以,我们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不会把自己放在主动者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进行主动的干预。
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对策
自从高校开始扩招,学生人数在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工作中管理时间长、涉及面广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学生管理是一项牵涉学生利益的重要且琐碎的工作。当我们在管理中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时,管理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应对这些问题,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重是中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上来。首先,高校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现在很多高校管理者认为管理对象是学生,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们来细想一下,高校的主人是某一位或某几位领导还是全体师生?显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应该是全体师生。所以,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牢固树立为他们服务的理念,才能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才能让管理工作者有效开展各种工作。而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的内在要求是:既要把学生当“人”看待,为学生提供一切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自我价值的条件;又要让管理者切实体会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彻底转变观念,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其次,高校要摆正服务者地位,转变观念。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分清在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中谁主谁从。在大学这个环境中,学生作为消费主体,学校一定要把实现学生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管理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己的服务者的角色,秉承“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作为改革各项工作的动力,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意识。工作中要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管理者的温暖,并且要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个性在大学里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管理工作者要坚持区别对待的管理理念,分清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时期在生理心理上的不同特点,加以引导,使其正确发展。
最后,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多做实事。在中国长期的官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影响下,大多数管理者认识不到管理的要求是服务,所以,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以领导的身份自居,学生往往是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角色,进而出现很多学校指定的规章制度用以管理学生,让学生服从。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学生权益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把工作的重心从制定规章制度转移到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为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使大学的管理工作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有更高的自觉性,进而规章制度所追求的价值自然而然也得到实现。
(二)转变学生观,以教育学生为根本
学生观的正确与否决定学生管理能否健康有效地开展,正确的学生观总会取得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观包括学生责权观、学生差异观、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国内很多专家的共同观点认为,学生观的建立往往是同国家的传统文化、经济政治体制有密切联系,比如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关系等等。积极健康的学生观要求管理者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的生活予以关心,对他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予以关爱以及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总之就是要把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利益上来。在传统理念中,管理者就是领导者,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通过指定一系列条例规章来进行管理。而现在的实际情况要求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即服务的观念,重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渐渐明白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有自觉性地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当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后,学生就会进行自我管理,学生管理的工作就会和谐有效地进行。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不光在效率上,还从质量上都进步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所以管理者应该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其一,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成年人、社会人。在过去的管理理念中,我们的管理者总是错误地把学生当作小孩或者战士,总是要求他们服从规章制度,而忽略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需求。所以在现在,树立正确学生观非常重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社会人,平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给学生自尊心”,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运用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体。
其二,大学生因其年龄、经历的特殊性使其正处在一个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知识的特殊阶段,难免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犯错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对待学生的错误,而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错误,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否定学生的全部,而应该把错误当成一种教育的财富来引导学生,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
其三,每个人存在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生也不例外。而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个性的追求和表现欲望都特别强烈,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管理。每个学生因为走进大学之前的个人经历不同,所以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经验有所不同,进而对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立场也会不一样,这就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在明确这一点的情况下,管理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运用不同工作方法进行管理。更加具体来说,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总结不同学生的个性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13-02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asures of Computer Training 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 Jianxun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omputer trai-
ning roo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rai-ning room, mak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smooth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trai-ning room. Management of the computer laboratory needs to do a perfect system, detailed planning, 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labor, human resource optimization, etc.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training room; mana-
gement measures
1 前言
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科学、工业、国防和教育事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但我国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存在巨大缺口,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每所高校的责任。要想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首先得有扎实的技术作为基础,而扎实技术主要是在日常不断操作、不断实践中练出来的。在经济欠发达的大西北地区,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主要场所就是计算机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对实训室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2 管理措施
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也在逐年提高,高校计算机实训室成为使用频率最高、损坏严重的实训室之一,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计算机实训室更是全天处在工作状态。从整体调查来看,目前实训室软硬件设施人为破坏严重。
首先,全天工作现状使得计算机室最基本的卫生清洁无法实现,实训室内人群又密集,空气流通不畅,这样就会使计算机设备内有大量灰尘积累。灰尘的影响再加上使用频率高,元件老化或损坏将成为必然结果。
其次,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训室教学中应用广泛,在师生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演示是常常出现的一种交互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机处于被锁定状态,这时就无形中为一些素质低下的学生进行硬件破坏创造了条件,如键盘按键被拆、鼠标按键被拆、网线被拔等破坏事宜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学生进行电脑加密设置,致使其他学生无法使用些电脑。
针对以上客观及人为的破坏,只有完善管理制度才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管理好计算机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保证软硬件不被人为恶意破坏,使计算机实验室能为教师授课及学生实验操作正常使用,前提是必须制定并且完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验室能否正常进行工作的保障。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心,教师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许多教学内容选择在实验室教授,这样一来进行实验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实验室的教学任务也大大增加。为了更加充分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实验室,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效率,应该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完善,如“计算机实验室使用条例”“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教师上机守则”等。再如建立登记制度,对每一台电脑使用一本登记册,每个学生在实验操作前检查电脑软硬件情况进行登记,看是否有人为恶意损坏现象。如果有如键盘按键被损坏或系统文件被删除等破坏现象,就能随时发现并追究相应学生的责任,进行批评教育。这才是保证实验室秩序井然、卫生整洁的基本原则,才是这些设备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
有计划分年级安排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计算机实验室相对其他教育中心来说,除了常用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软件外如Office2010等,还安装了大量的专业软件,如Photoshop、SQL Server2005数据库、VB、Dreamweaver CS6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及大学计算机考试系统等软件。专业软件往往容量大,占用空间大,这样就会导致运转速度慢。不同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所学科目不同,实验时操作软件也不同,部分学生为了让其他软件不影响自己实验软件的运行速度,会去删除一些暂时不用的应用软件,导致其他级学生上实验课时找不到软件,从而影响上课操作。还有的学生会无意或恶意删除一些系统文件或应用程序,最后造成无法正常启动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定或者应用软件根本就无法正常工作。
针对以上现象,有计划分年级分配实训室是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在开课前对整个信息技术中心的所有计算机实训室的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运行情况做个调查,然后把不同软硬件配置的实训室做计划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常用的一些软件如Office2010、Flash8.0等,就不会被高年级学生因为机子慢而删除;给高年级安排一些硬件配置相对高端的实训室,让他们能完成所学课程的实践操作内容,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确评估管理人员工作量,优化实验室人力资源 目前就高等院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来说,在许多人眼中就是拿个钥匙按时开门、保持卫生、清点一下硬件设备是否齐全等从事这些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工作的人,这样的认识观念使得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都是一人兼多职。但在实际中却是一个实训室管理员的素质决定着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效率。经调查分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光承担实验室的维护管理工作,还兼职许多其他工作,工作量大。如就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说,大部分管理员承担着两间计算机实验室管理(60台计算机规模),一间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教室,11间多媒体教室,有时还要兼职代课,长期处在繁杂且高强度工作状,制约了教师的学习,降低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针对以上情况,优化计算机实训室人力资源,是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计算机发展之高速是每一位师生都能亲身感知的,计算机发展之快也对计算机实验管理人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优秀的实验管理员可以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为了提高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加强实验室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网络视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在实验操作课上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进其他兄弟学校的实验室,去学习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
2)提高素质修养,爱岗敬业,提升服务育人精神。实验室管理人员肩负育人和服务的双重责任,不但要在专业操作技能上过硬,在实验过程上能成为学生的导师,更要做好服务工作,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