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株潭 物流发展 战略
长株潭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简化而来。长株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横贯湘南、湘中、湘北、其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呈“品”字形相距30公里左右,组成一个金三角,是湖南的心脏地带,也是湖南的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增长潜力较强。长株潭城市群GDP始终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07年,长株潭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额的37.9%,实现GDP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长株潭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都市人口有密集化趋势,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巨大”物流渠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心城市的建立,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现代物流,以适应经济圈的发展。长株潭要建成湖南经济中心,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物流。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一种供应链管理,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组织和理顺供应链关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制定一个适应长株潭区域经济的物流发展战略。只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物流发展战略,才能建设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才能理顺各种供应链关系,才能解决好城市积聚的原材料、产成品如何快捷、经济、安全地发运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方的难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在经济上的龙头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城市整体经济才能提高。
1 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作为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已成为湖南省新一轮投资热点。《湖南省2003-2007年重大建设项目表》中,涉及物流及市场的项目25项,总投资39亿元。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27日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湖南省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和国际国内的同行比较依旧比较落后,并存在以下不足。
1.1 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设施不足且陈旧老化,三市中在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物流基础设施上没有形成协调一致,长株潭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低。另外,长株潭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2 长株潭三市物流业相互协调性差 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无论哪个环节受阻,都将直接影响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三市中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且三市各搞各的物流建设,自我循环,造成了三市中一边是资源闲置,一边是重复建设,谈不上整个区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长株潭经济区相互间协调性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长沙做为省会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但与株洲、湘潭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协调发展的精神。地区效率的不一致,导致长株潭整个地区物流效率下降。
1.3 物流业缺乏行业总体发展规划 长株潭经济区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为促进三市经济的融合,总体构想是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市体系一体化,物流业在国外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着物流观念淡薄,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仓储、搬运等,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作用。但长株潭整个经济区对现代物流业认识仍不够,表现在对现代物流业投资不足,特别是银行信贷没有向物流业倾斜;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也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规划。
1.4 物流人才缺乏 长株潭经济区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该区域从事物流研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很少,虽然一些部门和企业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但是许多环节、部门处在极其落后的技术水平。虽然湖南有几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有物流相关专业,毕业后的人才都流向了沿海城市场,使长株潭区域人才仍处于贫乏状态,物流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短期培训这一方式来实现。
2 加快发展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和措施
2.1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交通是物流的基础,长株潭地区交通网比较发达,有利于本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京广铁路经株洲,东连浙赣线、西接湘黔线,石长铁路则与枝柳线相连,株六复线也已建成开通;公路线汇集了106、107、319、320等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航运较为便利,黄花国际机场开通了近40条国际国内航线;水运方面,湘江连接长株潭三市与长江汇合。今后,长株潭经济区交通网络规划,除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外,要突出以市际交通和市区交通为重点,特别是尽快建成长株潭城际轻轨,构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道路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2 长株潭经济区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2.2.1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搞好经济区内现代物流业的分工 长株潭经济区在一体化建设中,要搞好区域物流系统的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又不与区域的物流脱节,才能建设成一个低成本高产出,循环畅通的物流体系。长沙是省会,又是该经济区的商业经济中心,高等院校较多,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应侧重于物流服务业的建设,把该市定位为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的科研开发和教育培训基地;株洲是交通枢纽,株洲和湘潭还是工业重镇,因此,这两市应定位为区域物流系统中的仓储基地、包装中心、计量检测中心、装卸配送中心和物流机械制造中心。
2.2.2 形成统一的物流资源管理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规模经济明显,牵涉范围广的产业,因此,一定要避免长株潭经济区内各自为政的状况。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否顺畅直接影响该经济区域物流业的效率和规模经济。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区域的物流发展中,一般都采取建立物流管理委员会的方法,来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长株潭经济区的现代物流的协调控制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长株潭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只有统一调配整个经济区有限的物流资源,综合开发物流市场,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体系。
2.2.3 长株潭经济区建立统一的物流中心 为了实现物流在三市范围的合理流通和物流据点的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区域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可以在三市建立一个区域统一的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商品周转、分检、保管、在库管理和流通加工的据点,促进商品能够按照顾客的要求,完成附加值,克服在长株潭区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所以它起着商品周转中心、商品分检中心、商品保管中心、商品在库管理中心、流通加工中心的作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也可通过这一物流中心的市场发展,使各区域获取、享受分工和流通比较利益,促进产业技术在空间的传播。
2.3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协调,为长株潭经济区创造良好环境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该经济区的企业必将经历从“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资源转向“横向一体化”阶段,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而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给其他专业企业,因此,专门化的物流企业的组建势在必行。长株潭经济区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解放思想,结合改组、改制、改造,组建一批上规模的骨干物流企业,优先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筹资渠道,更新改造设备,实现信息管理技术升级换代,促进物流企业增强经营能力,同时还应保留一批运作灵活的企业作为补充,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要。
2.4 重视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应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执行资格制度。同时,应开展物流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公众逐步了解这一新兴产业。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切实高好职工队伍的培训,积极吸收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只要把培训人才和引进人才、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才能提高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进本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军.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物流科技,2007(30).
[2]张思军.长株潭物流一体化战略探讨.物流技术,2006(2).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宝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17-02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应当与“硬实力”一同受到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样应进行前期规划、战略制定、战术分析、监督检查、绩效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宝鸡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所以长期以来将发展的主要视角集中于工业方面,而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2009年初,宝鸡市政府决定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标志着宝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始重大战略调整。有鉴于此,文化软实力发展对宝鸡来说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科学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寻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合理路径,这些对宝鸡来讲迫在眉睫。文章以下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优势
1.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宝鸡是公认的炎帝故里,对中华炎黄子孙来说,炎帝始祖文化是具有永久影响力的文化因子。宝鸡每年举办的全球华人公祭炎帝始祖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华人的一种身份认同,另~方面很好的宣传了宝鸡文化。以北首岭为代表的原始社会遗址文化说明宝鸡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以周原为中心的周秦文化,更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纪元。佛都法门寺因珍藏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世界佛教徒的圣地,随着新一轮寺区开发的完成,法门寺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历史所赋予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元素在现代营销技术的运营下,会变成重要的地区综合实力的成分。宝鸡拥有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宝鸡文化软实力开发建设的财富,如果运用恰当,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2.优良的城市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宝鸡已经具备了优良的城市环境。宝鸡城市拥有明显的自然山水背景,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山水形象的塑造,这种感知更为强烈。城市山水化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的总体格局是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而宝鸡很好的利用了渭河及南北山地,通过科学治理,宝鸡拥有了难得的山水城市意象。宝鸡城市生态和卫生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多次获得国家不同部门的表彰。通过城市化建设,宝鸡交通发达,社会安定,生态优良,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在同类地区中处于前列。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的宝鸡城市精神同样是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元素,是城市理想的软环境。
3.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
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处于难得的机遇期,这主要表现在现在的创新氛围。宝鸡一改以往工业立市的战略,从2009年初就制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政府主导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广开门路,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招聘专门人才,聘请高层次专家制定发展规划,政府高层亲自挂帅,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可谓是千载难逢。同工业相比,文化产业发展对宝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于此,宝鸡相关部门逐步形成了敢于突破、勇为人先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创新氛围。
4.“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使命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区成立,对陕西和甘肃,特别是经济区涵盖的区域来说,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宝鸡地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中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将经济区打造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宝鸡应当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已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一贯的工业立市战略让政府多年来无暇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的文化资源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可以说,宝鸡错过了一个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期。宝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政府主导意识不强
文化软实力发展需要政策制度保障,需要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需要挑战传统产业发展思维,面对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才能解决。因此,政府应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扮演好主导地位的角色。宝鸡各级政府发展规划虽然有对文化产业的一些内容。但政府主导的意识明显不够。
2.产业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发展应当要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产业定位,而产业发展过程应当是紧密围绕产业定位的一个动态过程。宝鸡“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内容过于粗浅,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走访调查发现,政府部门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没有抓住宝鸡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合力。
3.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薄弱
文化软实力发展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而宝鸡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宝鸡市、县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只能徘徊于初级状态,很多文化型公司规模小,效益低,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整体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带动性不明显所致。
三、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
1.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宝鸡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一定要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利用好“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和“佛都圣地”等几块金宇招牌,深入探讨历史资源与现代文化消费的契合点,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一系列诸如宣传营销、会议营销、实物展示、广告等有形措施,将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宝鸡地方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宝鸡城市在文化软实力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展开全面的软实力构建活动。增强文化号召力,利用底蕴丰厚的城市文化,激荡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能够包容、吸纳多元文化,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足够空间:注重文化产业(产品)的数量与品质,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利用城市凝聚力,强化市民对宝鸡城市的归属感、认同与热爱,增强对外部民众的吸引力。提升形象传播力,构造和推介城市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赓。重视政府执政力,政府能够民主、科学、依法、高效、廉洁执政,具备对负面因素和危机事件的处理和预防能力。形成社会和谐力,让市民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激发市民的宽厚包容和亲情爱心;关注自然生态,使城市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增强教育发展力,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完备教育体系,能培养大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和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提高商务吸引力,形成成熟的法治环境、务实诚信的商业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重视科技创新力。形成全面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浓郁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依靠科技人才不断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提升区域影响力,增强宝鸡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信息推动力,提升信息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3.形成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多渠道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投资体制能够保证其健康发展。政府投资大多是前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项目。而具体的经营操作应当是市场化的,政府的角色要淡化。宝鸡目前处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前期阶段,投资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下一步随着基础建设和基本项且的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扩大,产业效益吸引力增强,应当广开门路,吸收不同渠道的投资,健全市场机制,从而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突破发展
面对宝鸡文化软实力提升困境,我们必须寻找到发展的出路。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宝鸡可以将发展旅游作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时至今日,旅游发展的巨大带动力早已深入人心,旅游发展对文化软实力塑造的深刻影响也是广为人知,各地政府都制订了旅游发展的有关政策。宝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却是旅游开发明显不足。有鉴于此,宝鸡旅游开发应当是政府主导下的跨越式、突破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为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一面旗帜。
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指标,其发展状况备受各界关注。面对新的历史性发展期,宝鸡应抓住机遇,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总结自身发展优势,正视存在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彦儒.宝鸡旅游文化[H],陕西:三秦出版社。1997.
[2]周旗.宝鸡旅游形象定位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3]赵建昌.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关键词:十二五 邢台 SWOT 发展战略
1 邢台区域发展现状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东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区,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市区位于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线上。全市辖21个县市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698万。距首都北京380公里,距天津43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120公里,距邯郸53公里,距山东、河南、山西均在300公里以内。
邢台历史悠久,曾是河北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其中冀中能源集团、河北晶龙集团、邢台钢铁有限公司、德龙钢铁实业集团公司和旭阳煤化工集团公司5家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和产业基地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河北省各地市快速发展的同时,邢台却悄悄地落伍了,新上工业项目寥寥无几,大项目、好项目更是少得可怜,相比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势头明显不足,在全省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小,经济指标排名位次也逐年下滑,人均指标更是大部分位居倒数第一,在河北省整个区域中,与承德、衡水等地市一道被划为第三平台,被认定为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邢台要想赶超其它城市,成为河北省经济发达地区,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 邢台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本文将借助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结合邢台区域自身条件,分析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威胁,找出“十二五”期间邢台的发展战略。
2.1 优势
2.1.1 资源丰富。首先,邢台农产品资源充裕,素有“粮仓棉海”之称。其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等农副产品。板栗、核桃、苹果、红枣、柿子等干鲜果品享誉海内外,是冀南重要的粮、棉、果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第二,邢台矿产资源丰富。该市已探明矿产有40余种,产地118处,主要以蓝晶石、煤、石油、黑色金属矿产为主,其中17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5位,蓝晶石的储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石膏、瓷土储量位列居北第一。第三,邢台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邢台历史悠久,相关旅游资源68处,主要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复合景观。
2.1.2 区位独特。邢台交通十分便捷,以邢台为中心的400公里半径内,有北京、天津、郑州、济南、石家庄、邯郸六大机场和天津港、黄骅港两大港口。境内有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位于市区南部15公里的邢台机场即将重新开通。届时,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综合运输体系即将构成,将实现“三小时出海、一小时进京、半小时上天”的交通格局。这对促进区域间资源的流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承接产业、资本的转移,接受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辐射。
2.2 劣势
2.2.1 区位劣势。邢台南北分别与邯郸和石家庄两个经济强市相邻,成为了经济洼地。冀中南地区的国家重大项目经常会选择落户石家庄或邯郸,很少选择邢台。各类优惠政策也很少惠及邢台。京津冀都市圈及环渤海经济圈对邢台的辐射作用有限,邢台在该区域中没有竞争优势。另外,因为石家庄和邯郸现在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邢台的人才和资金不断被其吸纳,更增加了邢台的发展难度。邢台西部为山区,与山西的经济联络微乎其微,邢台东部与山东接壤,但因山东西部多为贫困落后地区,对邢台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效应。邢台城市发展面临边缘化的挑战。
2.2.2 产业结构不合理。邢台由于资源丰富,多年来,过分依赖本地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从而导致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多为初加工,产品档次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产业规模小,集聚效应不明显,很难做大做强;产业较分散,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短,没有多少深加工。具体来讲,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功能不完善。在第二产业结构中,传统加工和制造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小。
2.2.3 观念守旧、保守,创新能力弱。邢台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年来严重依赖资源经济,不愿外出打工,缺乏生存激励,从而导致信息闭塞、观念滞后;其次由于离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比较近,邢台人重仕轻商,商业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投资、创新意识,只求稳,不求做大、做成品牌,从而造成邢台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集群效应,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够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
2.3 机会
2.3.1 京广高铁的开通。目前刚刚开通的京广高铁,最快的高铁从邢台东到北京只需1小时50分钟,邢台东到石家庄27分钟,邢台东到郑州1小时11分,高铁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将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改变邢台城市的结构布局,有利于邢台承接北京产业和资本的转移,也有利于接受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辐射。
2.3.2 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新战略,未来北京、天津由于在资源、交通、产业配置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势必加快产业向河北的转移,河北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河北省的老工业基地邢台,也将积极利用其各种优势,融入京津冀区域间的分工和合作,在京津的辐射下不断地发展。
2.3.3 邢台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邢台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标志着邢台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邢台煤盐化工、邢台建材、邢台生物产业、邢台光伏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将纳入国家规划,国家将大力支持邢台进行城市调整改造,此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邢台市的经济发展步伐。
2.4 威胁
2.4.1 资源环境压力。由于多年来的粗放开采、粗放加工,低投入、低产出,高耗能、高排放的资源型经济发展路径,使得邢台处在了发展的尴尬境地。不仅资源即将枯竭,而且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现有的企业要往外搬,现有的人才留不住,而新的项目、外面的人才不能来、不愿来,双重夹击下,邢台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2.4.2 周边地市的强有力竞争。近年来,在周边各地市迅猛发展的同时,邢台却悄悄地落伍了,经济指标排名位次逐年下滑,相对周边地市来说,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偏弱,差距较大,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而周边邯郸、荷泽、晋城等地迅速崛起,发展较快,呈现出强力竞争态势,对邢台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
3 邢台区域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是邢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邢台整体发展、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将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期间邢台发展战略。
3.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工业 “十二五”期间,邢台的“一城五星”战略将重点规划建设9个聚集区,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转移,着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行业竞争力强的工业聚集区。进而以工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实施优势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争取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销售收入和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实现产业、产品、企业由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增长状态向高增长状态的根本性转变。
3.2 利用资本市场,促进邢台经济发展 邢台市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邢台还处在主要依靠资本推动经济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所以邢台经济发展水平低直接制约了邢台的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邢台资本市场总体规模较小,至今只有两家境内上市公司,没有很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结构等功能,因此邢台要大力发展本地资本市场。而对于地级市,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动企业上市。所以“十二五”期间,邢台要通过推动企业上市,拓展邢台企业融资渠道,拉动邢台整体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树立邢台新形象,争取五年内有7-10家企业上市融资。
3.3 大力发展冀中南产业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共同发展 2011年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位于冀中南地区的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对于处于石家庄与邯郸夹缝中的邢台,由于多年来的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所以要实现赶超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可转换思维方式,加强与周边的近邻石家庄、邯郸市、衡水市的协作,形成资源共享、要素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经济分工合作的共同发展格局,通过大力发展冀中南产业经济区,构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三个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借助外力,从而促进邢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融入京津冀都市圈、中原经济区,借势发展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中原经济区规划为邢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天津由于在资源、交通、产业配置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邢台可以作为他们的能源、建筑材料、纺织和农副产品基地,对他们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自身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将使得邢台的一些项目成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同时城市的调整改造也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邢台要依托自身优势,变依附为主动,利用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尽快使邢台市成为河北南部和中原地区的物资集散、要素汇集地,着眼于京津冀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为邢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5 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国内外旅游新格局 国家将发展旅游业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邢台可以以此为发展契机,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强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逐步将其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伴随京广高铁的通车,邢台已经正式成为京港澳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成员单位,同时邢台还要加强与京津冀等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线路建设,以 “太行山水、邢襄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产业带,把邢台市旅游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争取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4%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参考文献:
[1]张晓萌.基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邢台市城市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孙宁.邢台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