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近代农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 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r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 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一、新时期宝鸡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的全覆盖。宝鸡有7个县区先后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2009年陕西省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政策出台后,宝鸡有两个县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2011年又有3个县区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实现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全覆盖,为宝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较为齐全。项目类型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世行农业科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农发项目等。2011年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包括土地治理项目8 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4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农业部门项目2个;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项目4个,水利部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个;新型合作示范项目1个。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3个。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幅度增加。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财政资金12451.40万元,较上年9786万元同比增加2665.4万元,增长27.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1755.4万元,较上年9103万元增加2652.4万元,增长29.1%;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70万元,较上年增加44万元,增长13.5%。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总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宝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一)坚持竞争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按照竞争立项的原则,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中选择,公开竞争,互相比对,择优立项。立项时把集中连片作为首要条件,尽量减少土地插花分散。村组竞争立项的首要工作是调整插花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调整好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和作物种植茬口,做到集中连片开发。陈仓区先后在钓渭、天王、八鱼、虢镇、阳平、周原、慕仪、贾村、桥镇、千河、蟠龙等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0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844.56万元,银行贷款1161.2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8015.83万元,占总投资的32.03%。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硬件先行,配套措施跟进。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工程。宝鸡农业综合开发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立项,优先设计,优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农、林、水等硬件工程建设,不仅使项目区从整体形象上达到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标准,而且使项目区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各项措施紧密跟进,确保硬件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千阳县从2003―2011年,先后在寇家河、草碧、水沟、城关、柿沟、张家塬、南寨镇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打井114眼,维修机井5眼,衬砌“U”型渠道377.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80公里,砂石硬化农田机耕路150.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亩,改良土壤5.5万亩,多项配套措施同时跟进建设,建成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工程配套好、综合治理成效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一村一品”,两类项目配合。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以土地治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化项目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和专业化生产。两类项目的同时实施,加快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拳头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岐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将土地治理优质小麦种植与优质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岐山优质挂面加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岐山秦风挂面厂,以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加工专业户,年产手工空心优质挂面3300吨,仅此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安排了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以华祥和城北方便面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方便面3500多万箱,年产值达2.5亿元,解决3500多人就业问题,并带动了一大批板纸、纸箱等生产企业。如华祥方便面厂年产碗装方便面5000吨、袋装方便面3.5万吨,年加工转化原粮小麦4.7万吨,带动生产板纸3万吨、纸箱2000万套,年产值1.38亿元,利润67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7万元,高出全县水平1600多元。岐山挂面、方便面及岐山臊子已成为岐山县的拳头产品和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先后在农发项目区的故郡、凤鸣、雍川、祝家庄、益店、蒲村等乡镇建立40个塑料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面积由2000年的10多亩发展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优质瓜菜18000万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纯收入3.6亿元,成为岐山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行六项制度。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的机制创新入手,在前期立项、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等多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后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制、村组项目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等六项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日臻规范,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切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眉县从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21.3万亩,总投资达到10277万元。在项目施工中,县上严格按照要求,对节水灌溉中如地埋管、水泵等支出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在网上招标信息,公布招标内容,并聘请县上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邀请县内外有资质的工程队参加招标大会。通过招投标,选择出资质较高、价位合理的施工队伍,既保证建设用材质量,又节约开发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三、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促进全市粮食连续九年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2.5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九连丰”。10个县区去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建立百亩攻关田17个、万亩示范方21个,2012年夏田水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12.9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558.1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3.03%和3.1%;旱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0.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379.8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13.96%和9.93%。项目区5个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和两个万亩示范片刷新了上年全省纪录,其中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旱地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491.12公斤,超过上年全省纪录9.5%。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国家级交易中心1个,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26个,认定命名10个。这些农业园区围绕畜粮果菜四大主导产业,主推13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1个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宝鸡今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建千亩以上连片果园示范方26个,面积30210亩;千亩以上连片高山蔬菜示范方3个,面积3700亩;建设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方24个,面积5600亩;建设千头奶牛场17个,畜牧小区47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700户。全市奶牛存栏超过2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2万亩,苹果、猕猴桃面积分别突破100万亩和50万亩,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和千陇及渭河川塬20万头良种奶牛四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关键词:农业主体 培育 现代农业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以一般农户为代表的小农经营主体外,出现了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我县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销售收入12.5亿余元;有规模种养专业大户123户,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成员1.6万余人,统一销售收入3.5亿元,带动非成员农户3.1万余户,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数量和辐射带动效应来看,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呈现出超过其他两类经营主体的态势,涉及有粮食、蔬菜、畜禽、香榧、竹笋、板栗、吊瓜、茶叶、水果、食用菌、手工面、水产、农机服务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实际需要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1]。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我县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分布看,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如金贸火腿、万方腐乳等,农业生产型和流通型为辅,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以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为主,如我县葡萄、高山蔬菜等产业大部分是以合作社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总体上看,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解决了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逐步形成了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县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三是资金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高,没有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当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偏小
一是政府财政补助政策力度小。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总额还较少,明显低于周边县市,各项农业生产的补助标准也明显比较低,刺激或者吸引作用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安排规范化建设资金,运行质量不高,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发展;二是金融信贷政策力度尚待加强。当前县农行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推出了一些农户联保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户的贷款问题,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级抵押担保问题落实也较难,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大做强;三是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瓶颈制约明显。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今年我县虽然出台了设施农用地的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全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园区建设更是遥遥无期。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难以做大做强
一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较欠缺。合作社理事长或理事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的是种植户或养殖户,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合作社的知识也一知半解,对应该如何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心中无底。二是不少合作社赢利能力不强,实力薄弱。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合作社紧密程度低,比较松散,只是为社员提供无偿服务为主,自身不能产生赢利,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合作社就是搞搞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技能培训和统一包装等等工作,而产品销售基本上还是由农户自行解决,基本是无偿服务,无其他收入,运行也相当困难。三是管理不规范。组织机构、运作、财务等均不够规范,品牌建设滞后,不敢或不愿投入。由于本身实力较弱,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了商标,但缺少广告宣传,知名度较低[2]。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建立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扶持对象就是要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增加品牌投入,提高知名度,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兴办深加工企业,从而做大做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鼓励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面建立健全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进一步完善我县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
(三)推进农业结构优化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水果、香榧、水产等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培育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营销品牌化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加快发展打下扎实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3]。
参考文献:
[1]孟光永,王旭明.关于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与建议[J].宁夏党校学报.2008(03)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今后五年,我国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特别是田间管理机械需求不减,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对大中型农机作业需求旺盛。
由于农机化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为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正在成为人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投入手段。与此相关的新型农机逐步成为人们首选。随着一些农民从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加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部分农民具备了二次创业的经济实力。其中一些有实力的农民正在加大投资,争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对农机也提出了质优、成套、高效、实用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现代农业推进了农机行业的新发展,市场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新要求。
水果生产相关机械。如挖坑、栽植、施肥类机械,果园耕耘、果树修剪机械。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兴起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的提高,现在兴建果园大都以缓坡地为主,适应这一条件的中小型机械比较受欢迎,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者规模扩大和果品成批产出,果品加工机械成为需求热点。如果品的分级、清洗(清选)、包装、保鲜机械及设备大受青睐。果汁、果酱、果酒、果饮料及其系列产(食)品等的成套加工机械与设备也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牧草机械与秸秆养畜机械。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建设生态农业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草地建设方兴未艾,牧草种籽的收获、播种和牧草的收割、捡拾、打捆机械出现了巨大需求。另外,随着近年来科技宣传力度加大和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作物秸秆是巨大的经济资源,加之国家加大了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补贴力度,农民购机热情高涨,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由此引发了相关机械需求。特别是与秸秆养畜相关的配套机械,如秸秆挤丝、揉搓、切碎机,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收割、捡拾、打捆机械,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养畜的机械与设备等。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困扰着农业。一方面我国农业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有45%,而以色列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高达80%以上,这说明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机械及设施备受关注。如旱作农业区的水窖蓄水及抗旱灌溉机械,尤其是坐水播种机,保证一播全苗,不误农时,深受欢迎。果园、茶园、菜园、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滴、渗、微灌机械及设施,在缺水地区,经济作物微灌及渗灌设施可节水90%,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的小环境,使其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节水设施投资仅为150元/亩左右,一年即可收回投资的高效实用的短、平、快机械及设施农民需求迫切。
优势农产品的粗加工及精深加工机械设备。我国加入WTO近10年来,很多农民瞄准国际市场,调整生产结构,紧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畜产等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精、深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大大提高了收入。因此,农民渴求相关机械及设备,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如茶叶采摘、炒制、成形、精制、保鲜、包装机械;蔬菜速冻脱水及保鲜机械和运销机械;畜产屠宰、分级及产品无菌化处理和包装机械,具备冷藏保鲜功能的运销机械;食用菌的生产、加工机械等。目前脱水蔬菜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农民要求掌握相关信息求购相关机械设备的也很多。
农村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机械。在农、畜、果、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中,农业废弃物能生产沼气,解决一部分生产生活能源问题,沼气副产品又可用于肥田、养畜,加工后的副产品再做沼气原料,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目标。这一生态系统相关的机械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综合功能,农民很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增加,相关的生产、加工机械和设备以及配套技术成为“热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小型、成套建筑机械、装修机械、用秸秆生产装饰板、结构板、包装板(纸)的专用机械在农村需求旺盛。在结构上以小型、成套、符合农户或联户投资能力的设备尤其受农民欢迎。冷藏、保鲜、鲜活农产品运输等特种用途的运输机械需求上升。
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推动农艺农机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对策这2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有效融合农机农艺提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1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农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推动农艺技术改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农机农艺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合作,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股份制;现代农业
课题来源: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研究”(项目编号:2011lslktjjx-6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8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分散化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越来越不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其弊端和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在保证农地所有权归集体、不触动现行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对农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流转进行制度创新,成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农村改革的重点追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各地探索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进一步指明了政策方向。大连向应镇城西村的农民土地股份制就是这样一种农地流转的创新探索。
一、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形成背景和基本做法
1、形成背景。向应镇城西村坐落在大连市金州区东部,有3个村民小组,577户,农业人口1,409人,耕地总面积7,000余亩。向应镇不靠海,不临城,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地里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每亩地纯收入只有100多元钱。至1999年村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集体负债24万元,村干部几年开不出工资,土地上千亩撂荒。70%的农民选择了外出务工。
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用什么方式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经过村委会反复研究,决定先搞土地承包。村委会与61户农民签订了293亩土地承包合同,加上村里撂荒的400余亩土地,村委会干部带领少部分农民,建起了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开始发展订单农业。一时间,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订单农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优势日益凸现,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为了便于和外商签订单以及加强村一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结,2001年城西村正式成立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224户农户,3,328.4亩土地入股,开始探索农民用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当年村级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收入达4,700元。
多年来,城西村以向应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花卉、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园、高科技农业的展示园、北方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景观园和外向型农业的样板园。2008年城西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由落后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并荣获:大连市“文明单位”、“五好村党支部”、“市先进集体”、大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生育示范村”、“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大连市首个信息化示范村”、“大连市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基本做法。城西村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折价入股的方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经全体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市工商局审核批准,成立股份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管理人员4人,外聘1名教授和4名科技人员,长期工人10人,其他农工在村民中临时招用。224户农民土地参与入股分红,集中土地面积3,328.4亩,一分地为一股,考虑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无论公司盈亏,每年每亩给予保底200元~300元(地类不同),如果公司到年底还有盈利,上缴国家税金后的利润,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用于股金分红,各股权一律平等,年终一次性付给股红。2008年农民每亩获得保底金300元,分红300元。此外,入股村民还可继续承包公司的大棚,也可到公司打工,目前在公司常年上班的农民有600多人。承包公司大棚的入股村民所得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公司工作的入股农民男工一年工资l5,000元~20,000元,女工工资10,000元~15,000元。
二、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的成效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城西村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以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纽带,保留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的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改变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性质,而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2、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民土地股份制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效益。2001年城西村224户农民土地参与入股分红,集中土地面积3,328.4亩。城西村现已建有蝴蝶兰连栋温室12万平方米,大樱桃基地2,000亩,黄桃基地4,500亩,基本告别了传统大田种植。
3、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股份制形式,使土地集中开发生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以蝴蝶兰为例,1平方米蝴蝶兰产值相当于大田、玉米的10倍。同时促成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或发展养殖业等其他行业的生产,土地入股的农民或到园区务工,或从事养鸡、养猪等畜牧养殖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4、更新了农民观念,提高了农民素质。进入公司的农民,虽然依旧在务农,但却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员工。由于不断地接受企业的组织纪律教育,生产所必需的时间观念、协作观念、诚信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很自觉遵守公司的章程纪律,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员工在公司内,不但享有工作权、承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议事权、监督权、参与决策权、收益分配权等权利,还摒弃了过去农民身上的不良习气,变成勤劳致富、遵守纪律、讲求民主、热爱学习、追求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城西村农民土地股份制的局限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城西村通过农民用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成功的。但其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亟待今后加以解决。
1、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法律和政策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新生事物,需要研究解决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社员退出、破产或清算时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征地补偿收益的归属和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特征及其法律属性等,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户间的联合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2、融资困难问题。按照现在的金融政策,集体土地不能作抵押和担保,因此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与此相应的,集体土地上的农业设施也难以作价,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制度性挑战。“贷款难”是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制约因素。在土地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金融制度就必须有所调整,必须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健全信贷担保机制上有较大的突破,切实建立为三农服务的特殊体制和机制。
3、营销体系建设问题。由于现代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要让产品价格高、销路好,研究需求很重要,特别是作为一个小小的村,在需求上就要做市场调研。要下大力气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4、自然风险问题。这里地处东北和海边,巨大投资建成的日光大棚及其价格昂贵的花卉能不能经受风灾、冰雪等灾害的袭击?因此,应增强自然风险意识,参加相关农业保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文胜.中国民生60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011年末,农垦系统拥有农机总动力2284万千瓦,比2005年(下同)增长56.1%;农用拖拉机50.9万台,同比增长45.5%;配套农具57.5万台,同比增长43.9%;农用飞机73架,同比增加14%。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获机、精密播种机、高速插秧机等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的拥有量比重大幅提高。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16.2万台,同比增长102.2%。
近年来,农垦系统健全农机管理制度,提高“三库一场(棚)”建设标准,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建设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为载体的现代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些农场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农机信息管理中心,实现了农机作业指挥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练兵比赛和现场演示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队伍综合素质。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垦区不断探索农机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坚持家庭农场和职工为更新投入与经营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已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60个,比2006年增加了43%。
目前,农垦系统有12个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场,还有一批地方示范场,已经成为全国和当地农机化发展的领跑者和示范窗口。同时,创新场县(乡)合作、垦地共建和跨区作业模式,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积极开展机械代耕代种代收、跨区机械作业、共建农机合作社等,使垦区物化输出和服务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国农垦完成跨区作业5072万亩,其中代耕2575万亩、代管193万亩、代收2 304万亩。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范围从小麦、大豆、玉米,扩展到水稻、棉花、甘蔗和番茄。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机遇期”。
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农机化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农垦农机总动力力争达到2770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0%;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质量大幅提升,机具结构更加合理,垦区间发展更加协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农业的多个方面。从农垦系统来说,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明确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装备水平。要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政策,充分调动职工、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不同农场的生产实际,明确投资重点,通过加快购置和更新,提高农机装备数量,着力提高装备质量,优化装备结构。要继续以全国农垦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切实打造一批领先全国和当地农机化发展的示范窗口。
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农垦农机科技创新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于农艺技术、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农机化科技含量。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农业现代化
一、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指利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本化,现代农业是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本等要素整合的企业群或企业体系,实质上是资本化了的农业;二是商业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商业化水平有关,凭借发达的现代农商体系,即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以及高效率的农业物流体系,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机械化不仅难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很明显,现代农业是由生产效率高、产量巨大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企业体系组成的,若利润低就阻碍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工具使其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风险。所以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风险规避工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期货市场就具有此功能 :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原因在于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投入的是信息,产出的是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众多交易者根据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判断形成决策,在对农产品期货合约集中竞价后,形成农产品期货价格。有了这个价格,供应者和需求者就可根据它进行生产经营,最终使各方均满意。如我国小麦以普通小麦为主,优质小麦要依赖进口。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后,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期货价格价差扩大至几百元一吨,尽管如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筋小麦仍比同品质进口小麦价格低。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不少面粉企业成功利用强筋小麦期货,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主产区粮食企业也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减少价格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迈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农产品品种有玉米、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天然橡胶等10个品种。应该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就有二十余个,在交易量方面更是差距巨大。我国小麦、稻谷和猪肉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世界第二,大豆世界第四,可以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有很强现实支撑的,但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目前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成本原因外,就有缺少可减少价格波动机制――期货市场――的原因。1985年生猪价格放开后,其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一般周期为2至3年,有时甚至一年,农户养猪基本是赚两年亏一年。一些肉食品企业也想扩大生猪收购和加工规模,为农民分忧,但市场风险很大,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周期性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已陷入“蛛网定理”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如此反复循环,不仅造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制约了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
但是,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就会缓解这种状况,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加养猪农民收入。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市生猪期货后,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三是有效提高中国生猪产业化程度。开展生猪期货后,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引导我国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切实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
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壮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参与者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 促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不足,而且没有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风险的期权,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较小,其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有限,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范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将日益突显,农户和农产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尽快上市交易一些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鸡蛋、生猪等品种及有关农产品期权,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机会。
2、加大期货知识宣传。虽然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150余年,但对于我国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运行,普及面远远不及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只是知道“期货”这个名词。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逐渐规范、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开始正视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期货市场做正面的宣传,要确保宣传深入到县、乡基层之中。对那些利用期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的单位和个人,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我们要对期货市场做全面的宣传,不能一味夸大期货市场的收益,而回避它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宣传,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以让更多的农民、粮食企业了解和正视期货。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是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而在我国则难觅这些实体的踪影。我国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能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可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促使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对于农户,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很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的大农场主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产品、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4、加强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渠道,但由于杠杆效应它自身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规避风险,而且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期货市场的壮大。比如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农产品期货――绿豆期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
可见,推出农产品期货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要在推出新品种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和交割环节,要对保证金比例、仓位规模、涨跌幅、交割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当然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还是要注意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
制订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初具规模。全市拥有5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13个“全国特产之乡”。至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基地92个。与此同时,粮食生产连续3年保持增长,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二)培育发展市场农业,促进主体多元化
在重视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加工带动型、合作经营型、外向经营型和科技创新型主体,促进了主体多元化,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1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7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
(三)培育发展标准农业,促进产品优质化
大力培育发展标准农业,制订绿色标准、建设绿色基地,争创绿色品牌,促进了农产品优质化。全市共制订实施农业标准299项,覆盖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干果等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培育发展高效农业,促进资源集聚化
通过建园区、办市场,建基地,搭建农业发展新平台,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全市正在建设的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1万亩,规划总投资28.7亿元,已累计投入21.8亿元,123家企业入园,90家建成投产。全市62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累计交易额149.4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有200多家农业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2000多个农产品销售窗口,有20多家龙头企业在巴西、日本、美国、摩洛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分公司和生产基地。
(五)培育发展设施农业,促进装备现代化
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全市建成设施农业面积达10多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200万千瓦,植物组织培养、畜禽基因改良、容器苗培育和生物质能等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实现了突破,有的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虽然绍兴市现代农业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不高,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粗放经营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体制性机制性制约因素依然突出。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近年来,不管是在谋划工作、制订政策,还是在增加投入、开展培训、促进转移等,始终坚持城乡互动发展、互为条件,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生态效益为先,着力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以后,积极推进大田结构调整,走多种经营、产业经营之路,实现了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生产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跨越,效益农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从中获益最多。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制订并实施《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成为“十一五”时期指导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必须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坚持把各级重农扶农政策与绍兴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绍兴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规划,建设了一批基地,培育了一批品牌,提升了一批产业,富裕了一方农民。全市基本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畜禽、水产和干鲜水果等六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域农业块状,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三是必须遵循市场改革取向。2001年以来,先后就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制订政策意见,引导市场主体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全市工商资本投资累计达到36亿元,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走集约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外建基地、外向创汇、外拓市场和外引资金,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是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机制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近年来,我们从农民最关心、受益最明显的土地承包、科研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科技入户和金融支农等入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民营科技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主力军,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科技入户有效推进,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
五是必须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从领导和政策层面加大对农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制订并实施《绍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从财政、税收、土地和电力等方面给农业予以倾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提供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外部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的素质,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