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媒体关于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已被严重妖魔化。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尽管也有部分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无闻。
一、城管舆情特点
(一)城管舆情以负面为主,影响力大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以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为例,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其共信息61972条,其中包含“城管”关键字的信息共344条,这意味着社会上每发生200件重大新闻事件中,就有一条是城管新闻,并且上了当天头条。其中影响面较大的(转发加评论超过2000条)有66件。仅有1条信息是体现了城管正面形象,其余65件舆情事件,皆为负面新闻。
(二)城管舆情的观点以负面为主
对研究样本的网友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舆论以负面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对城管群体的无理谩骂、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不满、对城管制度的抨击、对城管的讽刺调侃、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逆反,以及对城管问题的理性思考等。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尤其是负面报道,评论皆以对城管群体的辱骂和对城管制度的抨击为主,偶有理性评论也淹没在茫茫的谩骂声之中。即使是有关城管的正面报道及阐述理性意见的微博中,网友评论也仍以负面为主。
(三)舆情分布地域广,未有明显区域性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66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各地城管部门都应密切关注舆情事件,执法过程中一旦发生冲突事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经网络曝光、媒体传播,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重大城管舆情。
(四)执法过程中产生冲突是引发舆情的主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接触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冲突,导致现场人群聚集,最终形成舆情事件。66件城管舆情事件中,有37件是因执法冲突造成的舆情,占总数的5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城市管理面积逐渐增大,但执法编制受严格控制,因此执法人员不足成为各地城管部门存在的现实问题,招收大量的临时工成为必然。临时工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导致现场执法不当,冲突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媒体与微博互动共同推动舆情发酵和扩散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源地,有61%的城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曝光,特别是微博。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具有“草根性”的传播工具对催生舆情方面功能日渐显著,“微博、论坛爆料--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论坛热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因此,及时掌握微博、论坛上有关城管的舆情信息,是做好舆情监测、开展舆情处置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城管部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城管属于突发事件多发领域,也是舆情爆发的重灾区。在当前的舆情氛围下,要彻底扭转城管形象、降低城管负面新闻的“吸睛”效应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城管部门在舆情事情发生后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不仅能遏制负面效应的扩散,疏导网民情绪,也是构建透明政府、缓解官民矛盾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的恰当处置,需要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真的,这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化的信息所绑架,流言、小道消息也大行其道。此时,城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容易使舆情扩大或升级,甚至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二是信息欠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城管部门及时对事件作出回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仓促的回应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例如延安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肇事者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三是舆情监测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情的阵地之一,互联网舆情监测日应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一方面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或之初就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对此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城管部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二)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方式是通过官方媒体下的议程设置,选择性的报道事实,信息自下而上单向流动,由官方统一口径,出通稿,管制市场化的媒体,不许出现其他声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新媒体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首先被网民公之于众,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于突发事件的当事者、现场围观者和相关知情者。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格局,从而使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者。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单向的官方统一口径的沟通播报方式,是没法应对舆情的走向的,更不会起任何引导作用。若对网络舆情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心不烦,任网上众声喧哗,仍自岿然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甚至于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
二是缺乏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城管部门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情况后下级只向上级汇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工作仅局限在“汇报”、“研究”层面,并未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对局面进行控制。在处理一般的紧急事件时,这种管理方式也许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在突然状态,仅对事件的表面进行分析,只注重暂时的社会稳定,不考虑城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内在联系,是不能从根本上去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管引导;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2-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兴起,网络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但有个别人却把一些正常的社会问题进行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给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现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对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对网络存在偏见,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些基层领导和宣传文化干部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不上网、不知网、不懂网,面对负面舆情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重要工具,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技术装备落后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客、博客、QQ群等Web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宣传监测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三)管理团队薄弱
目前,一些县级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办公室专业人员编制仅为3――8名工作人员,乡镇级就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有限的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局面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监测到形形的负面舆情信息。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一些“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难于适应新形势下舆情监管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中心,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要做好主题策划。根据网络自媒体、多媒体的无限量、能持久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县级政府网站,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站及县内其他各类网站,要围绕地方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亮点工作,叫响主题宣传;二是要做好典型推介。要善于整合地方新闻资源,立足正面鼓劲这一主线,将宣传的触角、视野延伸至网上、覆盖到网络,在县内各大网站的重要频道、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全力推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三是要做好互动宣传。要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互统筹、相互结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地方媒体资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大宣传格局。
(二)搭建平台,关注网民意愿,解决网民合理诉求
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疏导工作,而完善建立网民舆情平台,积极解决网民合理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是管控舆情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做大领导信箱、网上舆情平台,让网民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确保网上舆情传输有平台、有阵地,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完善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经常与网民交流互动;县级政府网站要协助县委各部门、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做好与网民的在线交流等工作,尽力为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最后,要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属地管理制度。对于网民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说明原因,防止小舆情无限发酵、放大。
(三)沟通协调,互联互通互动,引导舆情发展趋势
一是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做到重大事项及时报告、重大决策督办协办、重大事件应急处置、重大问题会商会办、重大信息通报共享,按照领域分工抓好落实,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乃至全省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广泛、渠道畅通的舆情信息网络。通过相互通报,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不良网络舆情发现效率;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大主流网站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网络管理工作联席会,及时向市级以上主流网站通报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并引导其全力配合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负面舆情的处置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关键词]舆情信息 增值 模式 研究
一、当前信息工作的主要难点
1.技术系统阈限。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突破人脑筛选研判的极限,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完善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提高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舆情分析师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化的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的舆情系统,能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空分析和预警,但由此也衍生出“技术万能”的工作惰性。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语义识别、情感辨析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阈限,在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的场域变量和约束条件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无界等因素。只有将专业人士的宝贵经验、逻辑推理规则与系统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机结合,建立一条从事实认定到价值判断直至应对处置的“全程高速公路”。
2.采集信源失真。
是否能够有效进行舆情研判,关键在于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面对复杂严峻的舆情态势, 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组建自己的舆情信息队伍,建立专门的抓取渠道,并设计出科学的搜集流程,形成通畅的、可靠的舆情汇集系统。但是,这类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信息机构,主要收集汇编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侧重于“听民意”而不是“问民意”,甚至会“报喜不报忧”,僵化为对本部门、单位、系统的决策印证。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信源受采集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会造成采集到的信息失真、过时、失效。主观因素有:决策者长官意志制约,信息采集者取舍不当或定向采集,查证信源不规范、文本核对不严谨等。客观条件主要指采集信息的方法误差,比如:抽样的偏差,计量的误差,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当,数据汇总失误等。凡此种种,都会制约舆情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实用程度。
3.研判能力薄弱。
网络时代,媒体格局以及舆论生态的变化,显著改变着各级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数据无限性和决策者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舆情信息及衍生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切皆可量化”的数据时代,决策者要想准确把握民意、避免误判,就必须通过第三方对舆情信息进行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通过挖掘、分析舆情关联数据,对各种信息加以对照比较,从中提炼出与决策信息,为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对舆情信息的把握和研判,对于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因其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判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舆情报告主要不足在于:舆情信息研判一般化、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能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服务地方党政部门的功能不足。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舆情分析等方面,我们的舆情服务浅尝辄止,不仅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
4.工作机制滞后。
合理运行、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制,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科学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面临舆情攻防新形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决策机构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需要,通报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筛选、深度提炼、量化统计,共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使舆情信息工作沿着为决策服务的方向有效运转。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种群体劳动,这种劳动的组织形式又与工作机制的运行紧密连在一起。目前,舆情的引爆点和传播渠道正在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舆情信息在新旧媒体之间出现了快速的跨界传播和强烈互动。舆情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效应又导致本地舆情外溢、境外舆情倒灌,传统的内宣和外宣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工作机制滞后导致对舆情信息双向互动、多频共振估计不足,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相当难度。
二、信息增值开发的主要模式
1.广谱监测与重点筛选结合。
正确决策的出台,离不开信息工作的高度组织化与科学化,合理的信息构架将极大的丰富决策内容。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现“爆炸”态势,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茫然无措。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不仅妨碍了决策效率,还会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毫无疑问,不合理的信息架构会严重影响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鉴于舆情信息工作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从坚持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不断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可以使信息不断增值。具体到某项工作或事件中,应遵循“广谱监测,重点筛选”的点面结合原则。广谱监测,是指信息搜集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原始材料,在舆情信源上进行广谱覆盖,保证服务对象对信息的量的需求;重点筛选,是指信息部门搜集到原始信息后,在领会决策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灵敏高效的监测方式、工作机制对垃圾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行去重处理,确保信息精准高效。
2.静态反映与动态变化结合。
信息工作为决策服务。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报送,既是进行科W决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检验既定政策方案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静态反映”是指舆情信息在事件演绎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记忆性”;“动态变化”是信息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前后状态不同。如果说“静态反映”特指信息状态具有“记忆性质”的话,那“动态变化”就指的是对信息状态的“加工”过程。信息状态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是通过“动态变化”来实现的。
舆情信息利用效率的标志是信息利用后引发的决策效益,这决定了舆情信息工作是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信息服务,是动态的全程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具体到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方向,从静态反映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整体分析,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筛选取样、研判分析环节要实事求是,尤其注意辨析舆论场里的“小众声音”,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情况;从动态变化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系统综合,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反映事件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动态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事件的不同变化,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基本情况。
3.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结合。
舆情信息是向决策者提供的具有一定研判深度的信息,它是舆情分析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的区别在于,一般分析是确立服务对象和决策方向后,获取的具有专门指向性和一定深度的信息,但对舆情事态的呈现及演绎缺少深入挖掘和研究;专业研判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存在问题或发展趋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相比一般分析,专业研判重在整理、研究,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为这需要智力、时间和精力的综合付出,是加倍的脑力劳动。
舆情信息增值不要局限于信息本身,应在一般分析基础上,遵循“研究深入透彻,方案切实可行”的纵横交错原则进行二次乃至多次提炼。研究深入透彻,是指要认真研究决策动因,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方方面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明了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案;方案切实可行,是指拟定的应对方案要与实际结合,既能促使原有问题的解决,又能不产生新的问题。有些舆情信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会出现多次增值,这就要求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系列开发和连续开发,抓住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重要问题,在正负反馈的往复信息环流中服务领导决策。
4.均衡对等与有效反馈结合。
信息的不完善存在于决策设计、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的各个阶段,由此导致的决策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决策设计还不完善的时候,许多信息还没有收集和得以确认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决策,并付诸执行;二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使决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难以达到决策初衷。“果断地拍正确的板”,这是决策的理想状态,但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决策在执行层面难以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决策者不仅要科学决策、慎重决策,还要研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考虑到舆情信息对各类决策的“纠偏”意义,其升值开发应该遵循“均衡对等、有效反馈”的原则。各类信息中,总是已知因素多,未知因素少,即使是已知因素,也往往是简单的现象外现,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决策者要想为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信息依据,就必须保持舆情信息均衡,在政策设计中完善信息链,在政策执行中进行跟踪优化研究,通过有效反馈确保决策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舆情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行业调研,预测趋势。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企业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服务可以在舆情和商情之间灵活切换,结合行业现状,为企业引进和提供最前沿的行业市场商情和企业管理资讯。一般而言,多数市场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反映微观活动。如果对同类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就能发现对行业趋势、宏观信息有一定影响的共性问题,从而使原有的信息大幅度增值。
行业调研属于类智库的信息服务,可以结合舆情服务的渠道优势,将政府统计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海关及其他合作机构作为重要信息渠道,通过定性调查、定量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政策、细分行业与市场、渠道、对标企业、用户等维度为研究对象,最终推导出更接近于市场真实情况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细分市场战略。
2.舆情研判,服务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信息结构失衡会对决策公正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公共决策发挥最大成效。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信息庞杂,往往会令决策者陷入茫然D挫的“无力感”。决策者一旦错判真实的公众意愿,极有可能作出偏离科学轨道的盲目决策,导致公共决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级政府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时的重要考量要素。在重大决策中,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避免舆论场产生理解偏差或是价值误判。舆情信息服务的质量贵在研判,在主动发现和捕捉初发性、苗头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类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分析得越深入参考价值越大,尽量多开发对超前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倾向性信息,以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数据整合,推动变革。
在具体的舆情信息服务中,用户需求的“无界”与智能技术的“低能”经常构成冲突,用户对舆情数据的挖掘、整合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信息的效用取决于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于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整合,不是技术与信息的物理结合,不是把智能技术仅仅作为舆情服务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智能技术完善丰富信息架构,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当前以舆情监测系统为中心的服务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舆情信息服务的智库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舆情大数据的整合,在未来是整个舆情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信息有用,只是说明信息的潜在价值;信息效用,是指信息发挥作用,其价值得以实现的情况。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资讯挖掘者和提供者,舆情服务机构需把握未来几年大数据在公共及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完善服务单位的决策流程和参考体系,构建并优化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新模式。
4.战略规划,创新管理。
研究舆情信息的开发模式,不仅是社交媒体时代创新舆情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舆情引导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智库阶段,舆情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挖掘,不仅是以舆情服务为主体的数据呈现,还要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整体中去考虑,放在战略层面加以考量研判,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通过领导者决策转化为现实效能,如此才能体现信息服务的价值。
信息大爆炸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社会舆情管理。站在规划的高度,需要社会管理者做好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顶层设计,通过信息的析取、重组与研究来形成针对用户问题需要的价值信息开发;站在方法论的角度,需要舆情信息工作者注意到被反映事件、事物的综合因素,加强管理目标、管理模式、数据平台、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平台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述
随着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式的改变,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的一大重要平台,建设网络发言人平台,积极应对网络问政,既是顺应网络时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政府部门加强执政能力的内在需求。
1.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概念界定。新闻发言人是指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转达和特定新闻信息的专职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通过特殊的形式,向特殊的受众其组织所掌握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的过程。网络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闻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的网络新闻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的新闻信息、其他网站设立的新闻中心或新闻版块的新闻信息、国家有关部门设立的专门网站所的新闻信息、个人主页和站点所的新闻信息等等。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指定的发言人在授权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就某些特定的问题和目前的情况或重大活动,以政府或有关当局的名义,召开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回答问题和交换意见,有关的新闻或政府的政策的机制。
2.我将网络新闻发言人定义为:利用互联网、面向媒体和网民进行权威性的信息,与网民直接互动、排除疑惑、澄清虚假言论、引导舆论并接受社会监督的新闻发言人。其基本职能包括:(1)网络新闻;(2)听取民声、畅通民意、集中民智;(3)回应网民咨询和诉求;(4)舆情处理、疏导网民情绪。学术界一般将人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八种。而我认为对网络新闻发言人而言,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外,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又有特殊的要求,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
3.网络发言人平台。关于网络发言人平台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其功能和特点,可以将网络发言人平台定义为官方建立的进行政务信息、新闻,舆情搜集、舆论引导,官民互动、应急处理的网络平台。而网络发言人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1)信息、(2)信源搜集、(3)网络互动、(4)应急处置。这对于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互联网结合下的产物,是在已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考虑了网络新闻的特殊性而发展建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以下作用:(1)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2)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升政府舆情控制的能力;(3)构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新模式,有效实现信息对称;(4)塑造政府网络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佛山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佛山市网络发言人履职情况。佛山市网络发言人的成员单位有236个(含市级及区级平台),范围包括党政部门,法院,检察院,中央属、省属驻佛单位,公共企事单位等。根据相关规定,佛山网络发言人是一个团队,而非一个人。原则上要求一个单位的正职或一个正职搭配一名副职,另外搭配3名以上的网络评论员,外加一名网络主持人,每个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将形成一个5人以上的发言人团队,分受理、回复、处理、再回复四个过程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
2.佛山市网络发言人平台运行现状。截至2013年2月22日,人民网对各地的网络发言人平台建设调查显示,27.2%的网友认为佛山的网络发言人平台做的最好,排名居于第一位。可见,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建设得到了多数网友的认可。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有两个亮点。亮点一,与手机应用相结合。可以在网站下载平台的手机版客户端,客户端已更新至V2.0版,下载量截至2月3日达10329人,且可利用手机短信查询问政回复情况。亮点二,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的对话民生和在线访谈栏目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的方式,使政府官员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正式亮相于网友面前,弥补网络的虚拟性。
3.佛山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要内容。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的巨大成功是以成熟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基础和依据的。佛山网络发言人制度通过对发言人、发言人队伍、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制度化规定,密切政民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汇聚民智、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舒缓民意、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宣传政策、推动了工作的有序开展,锻炼队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发言人。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熟悉网上互动特点和要求的网络发言人队伍体系;(2)明确网络发言人的职责;(3)建立权威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与网民互动;(4)规范受理和答复网民反映事项工作流程;(5)构建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4.佛山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发言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新闻不及时,影响力较小;参与网民较少、缺乏平等交流意识, 应答态度有待改进;发言大多比较被动、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回应内容流于表面,无法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要。这些问题反应的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能力上的不足、专业知识的缺乏,根本上更是职业道德、个人素质、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在复杂的工作中缺乏了积极的心态,无法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主动精神,推卸责任。(2)网络平台的不足及原因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注册、审核程序繁琐,打消网民发言积极性;板块繁多,查找所需信息存在困难;信息的形式多样、程序杂乱,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交互、反馈功能不健全,平台的回复功能存在欠缺。(3)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分析。制度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存在问题;法律保障和限制问责机制缺位;社会监督和公众监督存在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制度运转不利,执行效果欠佳。
三、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议
1.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很利于长久发展。主要着重培养如下方面素质:一是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的选拔培训机制;二是转变意识、发挥工作技巧;三是迅速反应、提高网络回应率;四是回应内容具体化、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尽可能提高公民素质,才能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权威,增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感染力和公信力,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2.改进网络发言人平台建设。网络设计是影响网络平台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建立一整套网络信息联动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构建合理的网络问政平台,完善信息回应机制;进行合理的板块分化和页面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才能促进政府与网民充分、有效地沟通与互动,网络发言人制度才能取得持续、长久的发展。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健全相关制度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石,也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宏观基础。而建立信息制度和健全监督、评估、奖惩制度则是这其中的两大重要支柱。这不仅能够调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积极性,调高他们对网民的服务质量;而且可以帮助网络新闻发言人树立在广大网民中的公信力和权威。
参 考 文 献
论涉鉴舆情事件的应对和规制
铁路治安风险隐患管理初探
铁路公安机关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研探
浅谈线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浅谈警情的及时有效处置
关于“节日规律”的调查与思考
列车“巡乘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核心要素建设推动公安工作发展
管内自杀式路伤情况调查及防范对策
争创更高水平公安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铁路公安机关如何推行说理执法
论高铁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要求
浅论铁路客运列车上盘查的防范与处置战术
论主动型侦查与被动型侦查
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教学管理工作
盗窃破坏铁路设施行为的定性研究
关于加强网上办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实名制下代订购火车票行为的罪与非罪研究
提升视频巡逻工作效能的实践与探索
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危人群控管工作
生物认证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铁路货运列车火灾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动车组列车旅财案件的特点及侦控对策
建设铁路货盗信息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民间防范组织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作用
网络言语识别与传统言语识别之比较
浅谈视频监控系统在铁路安保中的应用
论我国协商型刑事裁判模式的构建
论我国侦查阶段律师会见权之实现
家庭教会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探析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背景下侦查程序的改革方向
铁路货盗案件中的转化抢劫适用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若干思考
在铁路货盗案件追诉中运用口供的几点思考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缓刑的不当适用与公安机关的应对
法治治安:法治国家视野中的治安管理
公共雇主在雇佣决定中的潜在疏忽责任
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刑事政策源流论
从人权保护视角谈人民警察权
我国大型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侦查模式改革的社会基础
论铁路客运承运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原则
法律的闲置与滥用——法律实行的困境分析
浅议铁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策略
关于刑法明确性原则理论基础之探析
【关键词】自媒体;生态化;舆情监测;思维方式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不小冲击,这也让学术界开始探索高校思想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成为了热点的研究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其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念概念的明确化以及可行性分析,尽管各类研究不断多元化发展,但是缺乏系统体系化的理念指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这个概念仍未有定论,当然理论学界的持续关注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成为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问题。本文就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管理机制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
1.1课堂生态教学
1.1.1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单项式的灌输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如今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素养主要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寻周边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互通之处,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特征,生态课堂的关键就是系统中的协调性,利用情景化、互动化的课堂进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态适应。(2)思想政治课堂积极开发时政热点事件的探究化教学。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离不开课程的生态化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的动态运行,信息本身需要经由大学生自我互动构建才能获得。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思考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双向平等交流。(3)开展实践课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有了思维学习的独立性,通过基本理论课题的知识传授,结合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参与度,提高其亲身体验,以实现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4)互动交流化的课堂,让学生与教师有着各自良好的生态位置,在网格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圆桌式教学,进行主题活动的交流,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1.1.2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课程资源
课堂资源类型多,基于高校各类课程资源要素的平衡来看,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来自社会的、校外的,另外一部分来自自然的、校内的,资源有信息化的,也有活动化的。所以自媒体课程资源整合时要选择那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联性高的资源要素,实现其方法内容、课程模式的精确对接,从体系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
1.2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1.2.1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载体
校园网站建设高校需要积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根据当前的网络上官方的权威教育资源来完善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教育资源中红色网站可以起到领头带动的作用,但目前较多红色网站的制作形式并不生动,难以引起大学身的兴趣,高校需要重视本校校园网建设,内容选择可以更加生动活泼,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制作更加生动化,积极利用一些偶像、明星效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网站内容语言需要结合时代“热词”、“热字”,尽量少运用一些过于官方化的语言形式,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正面人物形象。
1.2.2校园文化生态教育的媒介内容把握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校园文化生态教育需要把握好自媒体平台内容的选择,高校重视媒介传播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本校红色网站的内容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件、国际时事、时事热点等定期进行更新,创新各类表现方式,把以往的严谨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转变成更加浅显、多元的形式,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红色网站阅览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开展主题活动月,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这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1.2.3学校积极把握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
学校需要把握好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网络的话语权,特别重视的应急机制,学校需要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就需要进入到自媒体平台之中,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针对自媒体平台的语言对话、事件需要积极处理,学校需要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官方微博与BBS论坛内容更新,还需要对下面学生的评论与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针对学校、社会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学校好做处理应对的准备和危机公关,掌握事件的话语权。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官方的处理态度统一应对,学校内部情况需要根据公开、积极、统一、协调的原则来处理,及时将一些不实言论扼杀在源头,促进事件的积极沟通、处理。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管理机制
2.1建构舆情监测审查机制
从管理角度看,自媒体给网络信息提供零基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公开化,这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舆情监测机制才能促进自媒体平台的生态化运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线下、线上做好的不良信息的过滤与处理。当然只是一味的将不良信息通道进行截断是不够的,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教育主体更多充当的是把关者的角色,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及时从自媒体平台信息发现问题,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测。
2.2构建科学预警机制
当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采用多路径、多层面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特别重视自媒体平台数据收集的甄别与选择,教育工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定量分析,然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渗透作用的新信息,及时关注新变化,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因素,还是个体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3建构危机处置机制
以往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受到了自媒体平台的挑战,所以当前高校需要构建自媒体危机处置机制,结合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态势。根据已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生态系统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若是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应该选择信息具有传播优势的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信息,防止不良言论的扩散,掌控舆论动向,针对大学生对舆情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回复与解答;危机结束之后高校还需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做好经验总结。作为生态运行的重要环节,高校危机处理机制需要重视大学生团体的作用,这种多主体因素的互助化协助更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平衡发展。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3.1转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业余爱好等有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自媒体、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主义教育方式转变为当前的真理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或者对应的专业老师而言,当前更多的还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意识教育方面,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需要结合真理进行多维度的教育,但是真正开展起来的学校还很少,对于那些认为意识教育和真理教育时平行等同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不能同日而语,这种观念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之前强调主义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坚持真理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其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践形式,从传统的外在实践方式转变为当前的内在实践形式。结合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重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对于这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根据相关理论的指引分析发现,当前的实践方式比较表面化、形式化,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就使得当前的思政实践活动效果不够突出,价值也大打折扣。对此,我们需要结合高等院校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分析,转变传统的实践方式,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从传统的政治话语教育形式转变到现代的人本话语教育模式。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强调思想观念当面的政治理念输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难免会显得尴尬,产生厌倦情绪。实际上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心里是比较抗拒的,对于这种戴高帽式的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网络中学生的一些话语、调侃和评价中就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到。
3.2确立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和认识,尤其是所谓权威思想理念的束缚。思想智慧行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序的开展相关的行动。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理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意见,并且不再需要一味的听取所谓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理念,更多的需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形式来保证平等的对话和教学,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会话,毕竟教育也是服务育人的,主要的还是需要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展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服务社会。
3.3培养和创新适应自媒体时展需求的专业管理团队
自媒体时代要求广大学生时刻注重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自我的管理和控制,自媒体信息一方面会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合适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在接触自媒体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想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相关的负责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自媒体的功能来有效的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传统受教育角色发生了改变,具有教育主体化发展的趋向,所以教育环境也超出了教学课堂,自媒体的各种传播媒介都成为了潜在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新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生转移,途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正在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继真,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一、宣传主题
规范生产,依法经营,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及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和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保障源头农产品食品安全。
二、主要内容
1、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结合《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宣传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宣传。特别是针对当前生产主体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状,重点宣传不同的责任主体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后果,突出强调农产品生产主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以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2、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结合农产品品种和农时季节,举办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强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宣传和技术指导,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避免农产品中药残超量而危害生命健康。
3、开展打击生产经营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违禁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非法添加违法行为专题宣传。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者遵纪守法意识,督促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对生产者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增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假劣农资识别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业务工作培训和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等。
4、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以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主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农资和识假辩假农资知识,送法律下乡进村,送科技入户到地。查处并曝光一批假劣农资产品和违规违法行动。积极推介一批诚信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放心农资产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合理选购农资,科学使用农资,安全从事农业生产。
三、宣传培训途径或方式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科技下乡、生产技术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机会和方式大力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宣传与培训。
四、工作要求及其他事项
1、依照法律法规宣传。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时,要按照《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平台信息。
关键词:消防指挥中心;业务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186-01
1 基本情况
XX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建于2007年,面积为105平方米,编制为干部2人,战士2人,实有干部1人,战士5人。作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信息中枢,灭火与应急救援、救助勤务的调度平台,辅助领导指挥处置紧急事务的协调机构,支队指挥中心在做好警情受理、力量调派、初战指挥、辅助决策、信息处理、舆情管控、战备督导和值班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截至目前,全区共接处警2197起。其中火灾1916起,抢险救援89起,社会救助192起。
2 存在问题
(1)目前指挥中心人员编制构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利于指挥中心发展。支队指挥中心现有编制干部2人,战士2人,而当前需要24小时值班处警的专职岗位就有3个,此三类岗位人员同时还必须具备和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和灭火救援经验。当前实行的是从基层中队指挥员中选调方法,其编制依然在中队,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刚刚熟悉和适应岗位工作就面临晋职调岗,不能满足指挥中心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各项工作的需求已经在逐渐超出指挥中心现有技术设备所能支持的范围。例如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交通道路高峰期的途中引导,商网周边灭火救援作业面的监控、高效的舆情监控手段等等,需要更安全、可靠、高速的图像音频传输。应与交警指挥中心、公安机关网络监控和社会主流网站建立联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取得各方力量的技术支持,弥补指挥中心在技术和硬件上的不足。
(3)对指挥中心建设的标准和目标,要不断更新完善短期和长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例如硬件设备、人员编制和配备、各项值班制度等,在一段时期内就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和发展,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和满足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需要。
3 准确把握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重要方面
3.1 加强机制建设
(1)规章制度。按照清晰、明确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流程,规范的操作要求,工作标准,建立管理制度,调班,发展信息处理、设备管理、安全性和保密性,文档管理系统,以规范系统的工作。
(2)运行机制。积极构建消防指挥中心各级通信网络的有效运行协调机制,建立地方接受命令,指挥机构的纵向平面的横向宽度,建设和供水、供电、供气、医疗、交通、气象、环保、海洋、地震信息共享机制和其他部门、报警、调度,建立了跟踪、反馈机制的关键环节,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应急响应机制。科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应急机制,明确响应层次、启动条件、指挥规则、程序和方法等行动,形成层次反应、联动处置的高效响应机制。
3.2 加强业务建设
警情受理是消防指挥中心的核心,核心业务,是消防救援行动的第一部分,警察受理的事件直接影响到消防官兵的形象和消防救援的成败。
(1)要明确不同类型的火灾,询问灾害事故的要素。当报警首先询问人是否被困或受伤时,这是贯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拥挤的地方,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建筑火灾中,还重点向火灾现场,周围h境的存储;化工生产、运输等企业,但也集中火力,问是否有火灾、爆炸、污染等次生灾害;多机共享相同的建筑,城市和农村居民建多层建筑相结合,农村村民住宅火灾,而且调查的重点是建筑结构层和周围交通、坍塌;事故、水灾、台风等灾害,冻雨和大雪,但也要求一般的灾难,是否有中等风险。
(2)了解报警的基本要求。报警响应快,响应快,调度快,快。对警情报告要求了解、理解、理解和书写,理解。通过牢固树立执法意识是警钟,严禁判断“真”和“虚警”,严禁严格禁止权力数额,严禁推诿,推诿不出警。
(3)要加强力量调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量调集要以警情信息为基础,冷静、理性的做出判断,依据灾害类型、灾害程度、战备等级、预案编成、辖区力量等情况,科学、合理、适度调集力量。城市核心地区、重点敏感地区或交通高峰拥堵时段发生火灾,要采用“1+3” 调动模式,即在调集辖区中队出动的同时,同步调动着火区域附近三个临近中队同步出动或预警出动,体现加强第一出动的指导思想。化工设施、高层建筑火灾,要采用“1+N”调动模式,即在调动常规出动的水罐消防车的同时,还要同时调动举高消防车(云梯、高喷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氟蛋白、高倍数泡沫液)、化学救援消防车等特种车同步出动;在调动辖区中队的同时,调集特勤中队出动。洪涝、泥石流、雨雪冰冻、地震等灾害事故救援,要采取“1+1”调动模式,即在调动抢险救援车、艇的同时,要同步调动保障类消防车(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油料保障、物资保障等消防车)出动;在调动首批出动力量的同时,要做好增援力量的预调动。
4 结语
目前,在消防指挥中心的建设刚刚起步,各级消防指挥中心的功能和任务也各有异同,但在消防急救管理体制条件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完善机制,在消防指挥中心和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2号)、《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府〔*〕7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汕府〔2008〕6号)精神,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汕*府〔*〕26号)要求,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补偿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危机;特征;成因;管理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在逐渐增多,对应的媒介技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媒体环境逐渐被新型的网络技术所取代,新媒体环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给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企业新闻危机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电脑和手机的出现是新媒体环境产生的重要标志。新媒体环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能够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传播速度也更快,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的新特征
1.信息源难以控制
传统的信息媒介使得新闻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群体的手中,如果企业出现危机时可很快查找信息源并进行相关的补救工作。[1]但是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信息传播者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个人,而且传播的速度更快,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信息源。另外,原先信息呈现线性传播形式,控制起来较为简单,但是现在则是辐射的网状结构,更是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2.覆盖面更加广泛
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每家每户都有电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新闻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
3.危机负面影响的联动性
心理学认为,负面情绪在群体中具有传播性,而在负面新闻的传播中也有类似的属性,信息接收者会对新闻者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自然产生的现象。所以在有针对企业的不利新闻进行传播时,会在不同的人之间随之产生一种群体效应,导致人们对企业的敌视值也在不断上升,使企业的危机不断加剧,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的成因分析
1.企业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加大了危机处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人们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类似媒体的更新替换速度较慢,一旦出现负面消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公关活动,从而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2]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电脑、电视、微博等各种各样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普通民众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企业来说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企业宣传的方式;另一方面,给企业的新闻公关带来了麻烦,如果有针对企业的负面新闻传出,公关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企业信誉进行修复,同时增加了公关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支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新媒体环境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新型媒介方式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一个新闻传播的满城皆知,而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人与人的交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人们可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及时传播到网络,与网友共享。当网友对新闻进行传播时,难免会夹杂个人情感在里面。研究表明,这种情感具有暗示性,下一个传播者会受到上一个传播者的影响。所以,如果有损害企业信誉的新闻传出,就会使问题不断扩大,而且企业根本来不及阻止,这就会给企业的新闻危机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3“.把关人”缺失使信息监管力度不够
报纸或期刊在印刷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只有审核通过才能流入市场。但是现在人们交流的门户更加广泛,信息传播也更加随意,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任何人的任何言论都可成为新闻传播的对象,所以人们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不真实或不文明言论的流出,也不会有人阻止。对企业来说,如果有人恶意针对,很难阻止不实言论的流露,即使最后公关成功,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方面的监管,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种类较多,而且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所以,企业要强化新闻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维护企业形象。
1.分阶段进行管理
新闻危机有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3](1)潜伏阶段。提高对新闻危机的预警能力,洞察企业现状,树立防范意识,从而在危机出现时能冷静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突发阶段。及时找出信息源头,冷静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详细的补救计划并做最坏打算。(3)蔓延阶段。全方位地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采取专业的管理机制进行应对。(4)解决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对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及时弥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危险预警体系是危机公关成功的保障,所以企业应利用新环境下的媒体形式建立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加强对危机的管理。(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网络事件进行全面监督,分析网上新闻的发展态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将新闻危机消灭在萌芽中。(2)建立专业的企业网络管理团队,对企业网站进行日常的维护,并承担对常用社交网站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及时上报企业高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避免负面新闻较大范围的扩散给企业带来的损失。(3)加强对新闻危机的日常管理,引进优秀的危机处理人员,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在社会舆论出现时,要有引导舆论走向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危机。
3.建立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
(1)新闻危机的解决都是依靠人力的结果,所以企业要想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并为其配备先进的管理设备。[4]危机管理团队要有媒体维护专员,负责与外部媒体的联系和交流,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建立庞大的朋友圈,不仅与传统媒体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新媒体人建立联系,从而在企业出现新闻危机时能及时发动各方面势力进行补救。(2)在新媒体中建立企业的宣传人员,主要负责在各大网站、社交平台上对企业进行宣传,让网友对企业有初步的认识并了解企业,建立他们对企业的信任,从而在企业出现危机时能对他们有先入为主的引导,避免盲目跟风现象出现。(3)危机处理团队还要有消费者分析人员,主要负责对舆论的引导,通过分析消费者和网友的心理,抓住时机,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防止负面新闻扩大化,为化解危机提供充足的时间。
4.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置机制
危机处置方式不同会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高效的危机处置机制能减小危机对企业的损害,甚至可将其转化到对企业有益的方向。而低效的危机处置方式则会使危机对企业的伤害更大,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1)制定一套科学的危机处理办法,在危机出现时能实行程序化的处理过程,严格按照处理计划执行,提高对新闻危机的处理效率。另外,要严格追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发现企业确实存在问题,应及时在媒体或官网上向消费者或网友承认错误,对受害的团体或个人给予补偿,或采取其他方式弥补企业的形象。如果发现有人恶意诽谤,故意在网上损坏企业形象,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要求其在网络或其他媒体公开道歉。(2)企业领导应树立危机意识,员工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维护企业形象。加强对危机管理团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避免新闻危机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害。
作者:陈慧杰 龙泓宇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60.
[2]胡俊.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对萍乡市安源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工作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安源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发了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法制及政法综治社会管理工作。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文章、图片、音像资料200余篇;组织了50场政法综治“走基层、创平安”文艺团队在乡村社区巡回演出,观众达万人;发送短信20万条;走百村,入千户,深入村民家中关心帮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公民法制意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关怀服务,特殊群体得到有效管理。打造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注重整合机关干部、基层党员、村(社区)两委班子等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格内服务团队。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打击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矫正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帮教和服务。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管理和教育,“阳光学校”正积极筹建中,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强化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了重要路口、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安源暴雨”行动,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巡防队伍建设,配齐人员,城区见警率大幅提高;广泛开展农村群防群治活动,农村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大了对重点地区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劫、打击非法传销、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三季度人民群众公众安全感测评安源区在全省排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社会平安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维权、协调沟通和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延伸调解网络,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总量及进京、到省到市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实现了形势>!
存在问题
群众的利益诉求格局日趋多元。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化,大量利益诉求以矛盾纠纷形式凸显出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矛盾主体多元化,主要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群众越来越注重利用网络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建议对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平等。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三是加大村(居)、社区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的保障问题,有效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矛盾,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的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关键词:政府网站;现状;做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737-02
二十世纪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上网成为趋势。国务院有关部门发起开展“政府上网工程”,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厦门市政府顺应时展,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平台,展现厦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成果,拓展招商引资的渠道。厦门政府网站成为政府权威信息的主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主窗口、与百姓沟通联系的主渠道。
1 厦门市政府网站发展现状
1.1 政府网站体系已初步建成
网站建设率高。1999年12月10日,厦门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极大推动了政府部门网站建设。到2010年目前,全市建成各级政府门户网站7个,建成率100%;市直政府部门建成网站53个,建成率占100%。六个区政府按照电子政务规划,均已建立了统一的区级政府网站平台。区直属政府口单位已建立网站的有73个,建成率为60%,思明、集美、翔安、同安四区的镇(街道)网站建成率为100%。
网站管理体系健全。厦门市先后印发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政府网站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政府网站管理、信息采编相关制度。各区、各部门也加强了对自身网站日常管理的指导,建立了信息编审、制度。这些工作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网站的安全、有序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1.2 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载体
各级、各部门按照《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以政府网站为载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设信息公开专栏,按照规范开展信息公开,清理2003年以来的政府文件,并整理上网。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内容涵盖了市政府工作的计划、过程、结果的全面信息。湖里区政府、集美区政府、市建设与管理局、国土房产局等部门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自动编审。各级、各部门还积极开展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工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市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和区县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在内的三级目录框架体系。
1.3 网上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市政府的布置和要求,积极开展网上审批、网上办事工作。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突破的进展,业务处理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已成为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及服务的核心平台。2009年在市级网上审批平台已部署了22个行政审批部门200个事项。自建系统的155个事项中,目前已有69个已经做好数据交换接口,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审批状态信息实时传输到市级审批系统中。
2007年,市政府门户网站按照国办要求开展“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2009年在更新原来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又新增100多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为市民提供统一便捷的服务指南。市政府门户网站针对一些公众关注度高、服务流程相对复杂的跨部门办事服务,提供了“办理户口”、“台胞在厦门”、“我要纳税”等30多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场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场景进入获取高度针对性的服务。
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依托各自业务,以市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市建设局建设的“厦门市保障住房网”可提供项目楼盘的网上展示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轻松实现网上看房、选房;在交警网站上市民可随时查询车辆的违章记录,并可采取网上缴纳罚款;在卫生局建设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网站上可查询电子病历,还可进行网上挂号,该系统获得全国创新金奖;市贸发局开通了申请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劳务人员出境证明审批等系统,凡涉及行政审批与许可的项目已全部上网。网上便民服务工作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 网站政民互动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市政府门户网站利用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征集民智,与市民积极探讨城市发展、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通过开设领导访谈、政府在线、市民论坛、热点评论、民意征集等栏目,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了联系、互动的桥梁,十年来受理网民来帖近10万件。市长专线开设的网上及交办系统,成为替百姓排忧解难、解疑释惑的有效渠道,十年来受理5万多件,办结率达到99%。
市地税局、工商局、贸发局等部门,开通了政策解答、在线咨询等栏目,受理、解答了大量的网上咨询,方便了企业、群众。劳动保障局12333专栏每月的咨询回复数量470多条,回复率几近100%,2006年3月以来仅社保缴费查询次数就达600多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4000次的查询量。
1.5 网站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根据政府网站运行维护和内容建设需要,各级各部门网站逐步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安全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系统故障等风险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十年来未出现政府网站被黑现象。
(六)政府网站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已基本建立了一支以专(兼)职行政管理人员为主,以政府各类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上百人的网站建设、管理、维护人员队伍和一批为网站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企业,这为政府网站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厦门政府网站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统一服务理念
厦门市政府充分认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更新服务理念。2000年就提出“与世界相通、与百姓相连”的要求,近年来,又进一步明确了要树立服务意识。政府网站已经形成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社会、百姓和企业的理念,并正体现在每一位政府网站管理和建设者的具体实践中。
2.2 保障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网站建设的源头活水。厦门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市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载体,集中提供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和受理公众依申请公开事项的服务。各级、各部门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信息公开作为网站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3 加强整合力度
各级各部门网站加强对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便民服务等的整合,对网站栏目设置、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市政府门户网站将厦门市目前全市性的便民应用系统全部整合进来,包括市民健康系统、缴费查询系统、交通违章查询、保障性住房查询、信用查询等。市民通过市政府网站,可以很便捷的查询到涉及交通出游、公共事业、车驾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工商信息、税务信息、中介信用查询等方面信息,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功能。
2.4 实现以评促建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政府网站建设作为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工作,纳入全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统一安排部署和督促检查。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了三届全市政府系统网站评比活动。2010年更加大力度,计划将第四届政府系统网站评比结果纳入政府部门年度效能考评。网站绩效评估以评促建,规范全市政府网站建设模式,推进了全市政府网站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政府网站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建议
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厦门市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建设透明、高效、务实、廉洁政府的目标相比,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政府网站的服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统一平台,各部门网站自行构建,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形成“一群网站”的建设现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信息发展不平衡,各部门网站维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政府网站的总体建设水平;
3)在线服务功能较差,虽然政府部门网站的信息公开建设基本满足公众需求,但互动交流和在线办理实现程度不足,用户满意度不高;
4)未建设子网站保障体系,部门网站对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贡献率较低,导致门户网站的信息无法得到保障;五是缺乏统一安全保障,各部门网站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和投入限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
3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3.1 提高认识,重视政府网站建设
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网站的建设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服务水平。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要求,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社会和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服务和公众参与水平,将政府网站打造成“网上政府”,成为政府权威信息的主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主窗口、与百姓沟通联系的主渠道,推进我市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3.2 加强谋划运作,提高网站策划水平
要坚持“以服务公众为中心”,围绕提升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水平,加强网站工作创新、栏目策划、资源整合、内容收集,提升运作,提高网站建设实效。要重点梳理与百姓、企业密切相关的事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做好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
各级各部门网站应按照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方案的要求,充实网站内容,确保相应保障内容到位;要及时更新网站栏目信息,不断提高信息和服务质量,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支撑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业务部门参与网站内容维护工作的制度,使市政府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4 畅通网上便民服务渠道
要充分认识开展网上政民互动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政府网站面向公众的优势,广开渠道、广开言路,为群众做好释疑解惑、咨询服务工作。市政府门户网站要加快建立网站互动类信件交办系统,提高处理、反馈速度。要整合相关部门受理服务资源,建设网上咨询服务联动系统。
3.5 初步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和介入机制
要重视网络力量,提高政治敏感性,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和介入机制。通过政府网站互动栏目、本市热门论坛、国内各知名论坛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发现网络言论中透露出来的敏感事件、问题,主动介入。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的目的,架设政府和广大民众沟通的新桥梁。市政府网站应率先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密切监督网络舆情并及时权威信息,各级各部门网站应逐步推广建立。
3.6 加强运维管理和安全制度建设
应保证网站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运行维护经费,逐步建立起规范、高效、可靠的网站运行维护机制。网站运行管理要遵循政府主导、制度保障、专业维护的原则。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应急预案,确保网站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按照“五级监管”体系的要求,坚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以及“属地和行业共同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镇食药安委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导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各项工作。督促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履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各村(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春节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组织领导工作。
食药监所: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农技站:负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加强对蔬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对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违法使用禁用物质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全面治理。
兽医站:负责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对存在兽药残留超标、兽药和饲料违法使用禁用物质等安全隐患的畜禽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治理。
派出所:负责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严厉打击农产品种植养殖、畜禽屠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问题。
镇食药安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共同开展好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工作。
(一)农产品种植环节
重点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合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蔬菜直销便民店。
重点品种:正季蔬菜、甜橙、食用菌等品种。
重点内容:察看生产基地周边是否有污染源,农业灌溉用水是否受污染,生产基地环境是否达标;基地是否存在农膜、农药袋、肥料袋等废弃物;基地相关管理制度是否上墙;查看生产基地田间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购买库存和使用记录是否按要求归档保存;上市前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自检是否开展;是否坚持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并保留准出证明存根;“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否按规定包装标识上市,询问基地日常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坚持杜绝使用违禁农药和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是否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是否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制度;是否经常接受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指导。抽取即将上市的农产品样品,现场封存,送市综合农业检测中心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作为检打联动的依据。
(二)畜禽养殖屠宰环节
重点对象:畜禽养殖场、屠宰场、饲料生产企业、兽药饲料经营市场。
重点品种:生猪、禽类。
重点内容:
1.畜禽养殖场:养殖投入品使用记录及库房、防疫及诊断治疗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记录。
2.生猪屠宰场:生猪进场及查证验物记录、屠宰检疫及记录、无害化处理及记录、人员当班记录。
3.饲料生产厂:原料企业的资质查证验物记录、饲料及添加物原料购进记录及票据、饲料及添加物原料出入库记录、原料检测记录及留样记录、产品生产记录、产品检测合格及留样记录、产品销售记录、不合格产品及原料无害化处理记录。
4.兽药饲料经营批发企业(户)或连锁总店:产品企业的资质查证验物记录、饲料及添加物购进记录及票据、饲料及添加剂销售台账。
(三)水产品养殖环节
重点对象:水产专业合作社、江河船型网箱养殖单位(含个人)。
重点内容:水产生产记录,资料齐全;投放的种苗健康无病;使用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使用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渔饲料,不得使用“三无”渔饲料;自己配制的渔饲料不得对外销售。
(四)食品生产环节
重点对象:城乡结合部、集中性生产区域、日常监管存在问题或社会关注、反映情况较多的生产单位,日常监管时季节性停产的生产单位,可能利用节假日突击生产热销食品的生产加工点。
重点产品:酒类(白酒、配制酒)、米面油、调味品、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糖果、糕点等品种。
重点内容:企业原料库房、生产关键控制环节、半成品库房、成品库房和检验室。核查是否采购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和失效变质的食品原料或不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特别是白酒中使用甜味剂);是否严格控制危害性食品添加剂使用(特别是腌腊制品的亚硝酸盐);是否存在为提高产能擅自减少关键生产工艺、降低食品主要成分、虚假(提前)标注生产日期或产品未经检验合格出厂等行为;是否存在伪造、假冒、夸大企业信息或产品信息等标签违法行为;是否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特别是配制酒);核查小作坊基础卫生环境,不得存在对食品有直接污染的因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不得采购使用非食品原料、失效变质或回收原材料,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等相关产品应当清洁无害。检查的同时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生产企业、近期未进行产品抽验或曾经抽验发现问题的小作坊以及其他环节反馈存在问题的生产单位进行产品抽验,按照抽验结果及时依法从严处置并跟踪控制问题产品。
(五)食品流通环节
重点对象:城乡结合部、乡(村)镇、社区、车站、码头、
旅游景点的副食店和摊贩;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食品店、蔬菜直销便民店等重点单位。重点品种:乳制品、肉制品、米面制品、禽蛋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糕点、调味品、食用油、酒类、腌制食品、冷冻食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种。
重点内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或被污染的食品;预包装食品无标签或进口的预包装食品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食品与非食品混放,储存条件不符合存放要求的食品;肉类食品无检验检疫证明;蔬菜直销便民店等固定经营场所销售的农产品是否符合准出制度的相关要求;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有形市场内现场制售行为是否符合要求等。要以快检初筛、监督抽检等方式排查食品安全风险、消除隐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六)餐饮服务环节
重点对象:旅游景区、庙会、游园会等人群聚集场所及周边的餐饮服务单位;农村坝坝宴、集中承办节日聚餐活动和宴席的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
重点行为:餐饮服务单位超范围、超能力接待行为;加工制作存在安全隐患的野菜、野果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行为;非法使用亚硝酸盐等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重点内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食品加工处理区域环境是否整洁,凉菜等专间操作环境卫生是否符合规范,冷藏消毒等设施设备能否正常运行;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数量和大小能否满足供餐需要;是否严格落实餐具清洗、消毒、保洁措施;食品贮存场所是否符合要求;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回收利用废弃油脂的行为;是否按规定配置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健康档案;从业人员中是否存在无健康证明的人员,是否安排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是否佩戴口罩,是否穿戴好工作服、帽;原辅材料的购进与储存是否符合规定,餐饮制作加工质量控制和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要求;农村坝坝宴是否按要求进行备案指导等内容。
(七)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环节
重点对象: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心城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以及客运站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
重点品种:处方药、抗菌药物、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疫苗、终止妊娠药品、特殊药品。
重点内容:
1.药械生产企业:检查其是否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是否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
2.药品经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GSP的标准;是否从无证企业、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是否确保药品来源流向的真实、可追溯;
3.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抗菌药物是否凭处方销售,是否非法销售、非法使用疫苗、终止妊娠、含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等药品。
4.医疗机构:重点检查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从无证企业和个人购进药品。
(八)、农村群体性聚餐指导环节
重点对象:农村群体性聚餐举办业主。
重点内容:
1、宴席加工场地和食品贮存地远离禽畜圈舍、开放式厕所、垃圾堆、沼气池以及其它污染源,并事先进行环境清理,采取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等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条件。
2、不得采购使用《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不得销售的农产品。
3、宴席加工服务人员身体健康,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和近期有腹泻、发热、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症状的人员,不得进行餐饮食品加工制作。
4、配备足够数量的加工、贮存、清洗、消毒、保温、冷藏、冷冻等设施设备,加工过程所使用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容器等工具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5、餐饮具和盛装熟食品的容器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6、加工用水应使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或安全的井水,不得直接使用河水或田间水。
7、在制作加工前应当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及原料,不加工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有毒有害、病死毒死禽畜肉及鱼类、超过保质期或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不加工制作野生菌、发芽土豆、新鲜黄花等容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
8、需要熟制加工的菜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凉菜卤菜慎用、少用,确需应现食现做,当餐用完。
9、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条件下储存。隔餐食品再次食用必须彻底加热,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菜饭色泽正常、无臭味及其它异味,感官异常的不得食用。
10、供餐的每种食品应在冷藏条件下留样48小时以上,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在清洗消毒后的容器内,每个品种留样不少于100克。
11、农村自办宴席举办者应加强农药、鼠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及就餐场所放置有毒有害物质;加工好的食物应妥善保存,严防投毒等不安全因素,并做到防鼠、防蝇、防尘。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春节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切实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强化责任意识,把抓好春节食品药品安全检查作为当前我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早动手、早安排、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责任
根据全镇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的总体要求,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投入足够的精力,提早部署、精心组织,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的职责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单位和重点场所的集中治理。要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做到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构建严密监管网络,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政令畅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迅速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影响,确保我镇春节食品药品安全。
(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法律、道德、诚信意识,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倡导健康消费。
(五)加强联系,密切信息沟通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健全信息互通工作制度,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加强舆情监测,随时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隐患。大检查活动结束后,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对有关情况认真进行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把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抓紧、抓好。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县科技局要进一步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一是强化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地震宏观观测网,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宏观异常信息报送、核实、研判联动机制。各乡镇要依托县科技局,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地震宏观观测站,并且做到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场所、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加强短临预报研究。加强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强化震情跟踪,及时捕捉地震活动临时信息,综合分析各类宏微观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力争在短临预报上有所突破。
(二)县教体局要加快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进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县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继续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监督工作,对各中小学校工程进度及存在问题,按月调度,每季度进行督查通报。
县住建局要按照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支持政策,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县财政局根据我县危房改造任务,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按标准拨付县本级补助资金。重点对危险场地上的住房和D级、C级危房实施改造,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协助指导危房改造户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为需要搬迁异地重建改造户协调解决建设用地。严格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对确定改造的危房,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尽早投入使用。
县科技局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一般工程要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一个档次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逐步建立地震行政许可服务的县乡联动机制,实现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三)消除各类地震隐患,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县安监局要结合省、市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县水利局要对全县水资源抗震能力、设防等级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进行登记造册,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制定治理方案,限期整改。一旦遇险,能迅速应对,排除险情,确保群众安全。县政府应急办要会同县科技局、发改局、安监局、教体局、住建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各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安全、河渠加固、厂企治理等工作。要加大对重点单位关键部门和部位地震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四)县教体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制度,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要把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地震、消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暑假时间做好对各类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五)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切实强化地震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县、乡镇、单位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日常演练,密切协作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要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指导,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二是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充分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以及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立具有必要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积极开展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紧急自动处置技术应用研究,切实提升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五是尽快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乡镇、部门应急指挥系统调查摸底,已具备视频会议联网条件的进行设备联调,实现部门间、现场与指挥中心间音视频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应急物资、装备、队伍等信息共享,切实提升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和处置能力。六是科技、国土、水利、安监、公安、气象等部门和电视台、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预警、灾害信息机制和平台,尽快将地震预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安全生产等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使公众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各种突发事件信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做好防灾避险工作。加大对网络舆情和坊间传言的关注和甄别力度,充分利用新科技传媒手段,及时澄清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强化重大活动和关键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六)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
(七)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防震减灾宣传规划。县科技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制定《县防震减灾宣传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计划,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五进”活动。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防震减灾宣传周、法制和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省防震减灾宣传规划》的贯彻落实。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本单位职责范围,配合县科技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争取到2015年底,在全县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全县80%以上有学习行为能力的人接受一定程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