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活动成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研究生 班级建设 参与体验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5
Abstract As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class is the main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service,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determine the traditional class construction guidance mode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 construction work.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raduat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ut forwar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activity boost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namely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to be guided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o provide a platform, and make good use in the mature stage.
Key words graduates; class construction; participate i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研究生班级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加之群体内部年龄层次差异大、生源结构复杂、学习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研究生班级往往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行政事务的通知工具存在,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班集体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情况调查”,借以了解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其中758份来自硕士研究生,132份来自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班级设置情况、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主观评价等。
1 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过程不透明,执行不到位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调查中,39.66%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积极推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和建设,34.88%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达到效果,仅有5.09%的研究生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建设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有19.17%的被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制度健全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实施。而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班级制度的研究生中,仅有19.03%的人积极参与了班级制度的制定,其他人或从来没参与过,或仅参与过公示过程,或者参与了没有发言,导致班级制度并不代表成员意愿。研究生班级制度的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致使班级制度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
1.2 班级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活动流于形式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直接载体。但是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各种学生活动后,一般的班级活动如讲座、参观、体育活动等已经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调查中,36.4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36.97%的研究生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与此同时,班级活动参与度低是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5.51%的研究生班级的活动参与度在50%~70%。参与度低又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力以及成员积极性。
1.3 班级软文化建设乏力
班级文化包含班级制度、形象设计、班级管理等,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和班级整体形象。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班级软文化建设严重乏力,仅有23.03%被访者的班级拥有统一的班级标识。在班级统一形象缺失的情况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文化基础,班级成员不容易从统一的形象符号中产生认同感、找到归属感。
1.4 班级联络方式网络化,利弊兼具
调查中,90.90%的被访者班级以QQ群作为班级共同的展示窗口;57.19%的被访者采用短信或电话形式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66.07%的被访者采用飞信、QQ等网络工具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这种网络化的联络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着对班级建设不容忽视的弊端。
网络、电子通讯方式可以即时、快速、便宜地与班级成员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联系,这解决了研究生群体因学业繁忙、经常出差等问题对成员间联络造成的麻烦。但是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共有弊端就是,容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误读、情感淡化。网络的人―机―人的传播模式,让班级成员之间的印象仅停留在了文字、语音等抽象符号上,很难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2 影响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交叉影响,导致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困难,班级活动组织乏力等根源性问题。
2.1 研究生群体与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
(1)研究生群体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稳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注重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崇尚务实,讲求实际,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较为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差异大,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组织纪律松弛,集体参与意识淡化,不愿意接受统一的集体行动。
(2)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以年级横向建立研究生班级――学生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相同,便于行政事务上的管理;也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以科研学习为重的研究生往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时间较多,这又导致班级功能弱化为通知发放等行政功能,部分同学游离在班级外部。
面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纵向建制,即将同一导师和实验室(或科研组、课题组)的研究生划入同一班级。纵向建制虽然能够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但是这种建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且不利于成员的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2 研究生班级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个人
调查显示,74.83%的被访者班级的经费来源于同学上缴的班费。这种收缴班费的形式存在着经费数额不稳定、收缴花销不透明等问题,也容易让班级成员因班费开支对班级产生抵触。针对班费问题的调查中,68.43%的研究生认为经费有限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比例高于其他选项;23.71%的研究生会因为“费用自理,加重经济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某项班级活动。尽管班级建设情况和班费不是正相关关系,但数据说明班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班级的建设。
2.3 班级日常工作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31.12%的被访者所在班级在日常工作中无人给予指导;43.71%的指导来自于辅导员,24.61%来自于高年级同学,21.35%来自于导师;无人指导的班级占到了被访者的近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给予班级最多指导的是年级辅导员老师。单一的指导通道一旦不畅通,将造成班级建设无方法和经验可依,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3 将体验式活动引入研究生班级建设全过程
3.1 班级建立阶段
一是通过活动,树立班级意识。在开学之初即班级建立之初,以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让研究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自己的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班级集体感,帮助研究生班级迈出集体建设的第一步。二是通过项目,确立建设目标。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班级建设缺乏主动性,需要有一股外力的助推和约束。可由学校层面建立“研究生班级专项建设基金”,既为研究生班级建设提供了专项支持,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班级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将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班级,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3.2 班级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训练,培养骨干团队。研究生班级干部骨干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班级建立之初,对于新上任的班干部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一要让班干部认识了解研究生班级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二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三要培养班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班级建设形式,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展示,打造示范班级。研究生班级建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模式,班级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校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班级提供一定的展示、交流平台,让研究生班级在展示中汇报成绩,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如开展班集体答辩会、班长论坛等展示、观摩类的活动,提升班集体成员的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中的经验、案例还可以作为素材进行编纂整理,指导之后的新生班级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3.3 班级成熟阶段
研究生班级在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建设之后,基本进入一个成熟的运转阶段,班级活动频率相对减少。此时,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成熟班级的建设成果,发挥班级在就业、毕业教育阶段的作用,让研究生感到来自班级的力量和温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班级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风气。
研究生班级作为“组织育人”的基础组织形式,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群体中的学风建设、软环境建设。而研究生班级一般只有二至三年的周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做好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在体验式活动中指导研究生班级开展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的整体引导工作还需要学院的配合,在建立阶段加以引导,在发展阶段提供平台,在成熟阶段善于利用,才能为研究生班级的建设“护航筑能”,让研究生班级在引导和指导中切实发挥班级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研究生班级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总第191期.
[2] 王轶,陈怡露,何晓琼.工科类研究生班级建立形式分析与探讨.文教资料,2007(2中).
[3] 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 徐.涟漪式硕士班级共同治理模式.文教资料,2009(2上).
[5] 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 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2005(9)总第137期.
关键词: 体育活动成长过程作用
所谓的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以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其自身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的。对人的培养与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这方面体育活动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活动与社会适应
人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系统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心理人,而从本质上看,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是离不开社会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体育活动就如同人进入社会环境前的“模拟场”,是检验人的能力的最好的标尺。体育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量换率,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今天的尖端科技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淘汰,知识更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不断地培养人的应变能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乐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运动技术和方式不断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选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和改造现已使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全面、多样,更显层次性,人都有一个向上的心态,在达不到较高目标时,必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积累经验,采取针对性的活动措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自我价值。这极有助于人逐渐形成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和新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知识的心态。
二、体育活动能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竞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巨大动力。竞争越多,竞争体制越完善,发展速度越惊人。体育活动能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的瞬息万变和环境气氛的变幻莫测,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一种模拟训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体育活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们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人的原始动能,激发人体的潜在能力。体育活动可以激发人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驱除懒散,焕发热情,追逐成就,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人的竞争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寻求胜利,集结成团队,是人类自然的做法。通过活动,人能够培养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中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责任与作用,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体验合作效益与同伴的友谊,从而健全人格。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在公平原则下实现竞争、合作、协调,不能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生存就自然地被淘汰。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活动中生存的基本准则。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感和耐挫力
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有直接联系。所谓“心理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相一致的心理状态,或者叫人的心理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与社会是一致地保持着平衡,但是生活和社会都是复杂的,引起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当人逢喜事时,久盼之望终于实现时,可能使人心喜若狂而失常态;家庭、亲人的不幸,可能使人悲痛欲绝;因受到打击而淡漠人生,等等,这些异常是人的心理失调乃至心理变态的表现,而参加体育运动能使种种心理失调得到调整。如通过一场篮球赛或足球赛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情绪,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从而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在体育竞赛中,具有的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能使观看比赛的人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实现时人会感到欣慰、欢快、激动。体育比赛瞬息万变,牵动人们的情绪,当出现“千钧一发,反败为胜”等震憾人心的情境时,人的期望会得到满足。例如,在第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国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战。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会获得同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往往能够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产生积极情感的变化。
体育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2004年感动中国”这一评选活动中,由全国人民投票选出的十项最感动国人的事迹,其中两项就是关于体育方面的:“女排精神”与“刘翔”,它们使千千万万的人为之振奋、自豪,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情绪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力,这充分显示了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一场重大的国际比赛,往往100多个国家转播实况,观众可达20亿之多,堪称举世瞩目,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如此之多的观众。因此,体育运动在调节社会情感方面,是一种有其特殊成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学校体育活动 运动损伤 安全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现象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的经济与法律纠纷随之增加,这种情况不但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尤其是给学生与家长造成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因此,以“健身第一”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越来越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本研究在泗洪各城镇中学展开。
一、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
表1 学生运动损伤的场合
调查显示,在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遭遇运动损伤的几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这里的校外体育活动指学生个体或小群体在没有教师组织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参加的社会体育活动。由于有些社会体育活动是自发的、零散的,因此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有大批同学或玩伴共同参与,可以互相照应和帮助,因而大大减少了受伤几率。体育课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和保护,学生受伤的机会更少。
二、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遭遇运动损伤的项目
表2 导致学生受伤的项目
从运动项目方面来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易遭遇运动损伤的项目依次为体操、球类、田径。学生在体操项目上受伤的几率最大,特别是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项目,由于学生要离开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地面运动,在不熟悉的器械上完成运动动作,导致心理紧张,身体容易失去平衡,受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在球类运动中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个目标物上,在运动过程中往往忘记自身所处的危险环境,只顾激烈拼抢,与对方身体激烈碰撞或摔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球类运动导致学生受伤的情况也比较多。
三、体育场地安全性的调查
调查表明,16.2%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符合安全要求,19.8%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符合安全要求,64.8%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不安全隐患。
调查还显示,城市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系数高于农村中学,重点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安全系数高于一般中学。调查反映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问题,这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在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中一定要把安全系数放在首位。
四、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现状调查
1.中学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时数严重不足,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体育教师不愿上室内理论课,另一方面挤占体育课现象比较严重。
2.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责任感,不重视向中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忽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五、体育教师与领导的责任意识
调查统计表明,61.8%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绝对不可避免,23.9%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只有14.3%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84.6%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自己没有责任;9.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发生运动损伤,自己有点责任;6.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发生运动损伤,自己完全有责任。
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39.1%的学校领导抱无所谓态度,43.2%的学校领导比较重视,17.7%的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上述调查反映,部分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未能把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还没有从根本上明确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造成学校体育活动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
六、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措施
1.促使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树立体育法制观念。针对学校体育安全责任事故而引发的民事诉讼个案趋于增多的现状,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法制观念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体育法》,贯彻两个条例,建立学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实现教师目标管理等途径,促使广大体育教师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责任感,形成全心全意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作风,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学校与学生的合法权益。
2.重视培养教师及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伴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活动中同样存在安全问题。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对从事的各项练习中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项目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明确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把预防伤害事故所采取的措施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把安全教育列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3.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在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首先,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对学生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并通过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活动,适应体育活动的要求。其次,针对项目特点与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再次,教师在指导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械等情况,亲自检查,努力克服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最后,重视学生练习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特别是体操运动,由于动作比较复杂,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与帮助,并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指导学生相互保护,这是预防伤害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
4.重视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快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的建设,创造良好体育环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调查表明,当前中学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是学校体育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安全教育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从学校整体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法律教育高度充分认识体育活动中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对体育活动中预防伤害事故不重视,安全意识不强,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运动安全保健方面的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农村中学体育场地条件差,等等,这些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因素。
学生安全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祖国、对人民、对学生、对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把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工作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学校体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善言.学校体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3]瞿保奎,等.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2.